回乡创业的收获与难题

2024-05-03

回乡创业的收获与难题(共6篇)

篇1:回乡创业的收获与难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回乡创业的收获与难题

作者:

来源:《农家科技》2012年第08期

编者按:山东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省,我们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事例,来反映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瓶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农村的繁荣发展需要更多的有知识、有技术、有眼光的返乡农民工通过创业来大力推动,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和相关政府部门关注农民工创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扶持。十年之前,山东曾经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2008年金融危机时,一些在外地打工的山东农民工选择了回乡创业。如今,几年过去了,他们的状况如何?

在全国性农民工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两难现象”的相互博弈的背景下,记者追寻山东七位回乡创业农民工足迹,聆听着他们的心声,试图从他们的经历和经验中,为更多的农民实现就地就业、转移和创业提供一些借鉴。

“都愿意在家门口创业”

在临清市魏湾华宇扣板公司,总经理王广利说,他1994年外出打工,干过小工、大工和领班,2008年选择了回乡创业。他说:“十几年来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资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量,决定回家乡干点事。其实,对在外打拼的农民工来说,在家乡具有天时、地利、人和,都愿意在家门口创业。”

王广利去浙江时发现扣板生意很红火,觉得是一个商机:农村日渐富裕,建新房,娶新娘,屋子装饰要堂皇,已经成了农村的新时尚,可在家乡搞这个项目。对他的这一打算,魏湾镇政府很重视,很快帮助办好了手续。投资170万元,一个半月建好了厂房和五条生产线。目前,生产线已有10条,安排农民工就业60多人,产值200多万元,利税30多万元。

临清市刘垓子镇梁庄村支部书记李桂军介绍,他曾在外打拼多年,2008年回乡,按一年每亩1200元租了42亩撂荒地,种植雪藕,亩产2万多斤,亩收入4万多元;按“公司+农户”模式建立了合作社,已有60多户加入。“2010年尝试鱼藕混养,一亩塘年产800多斤泥鳅,出口韩国和日本。今年,荷塘已扩大到1100多亩,产品被评为国家绿色食品,打入了山东、北京、河北等省市的大超市。”

创业园引来“风还巢”

在茌平县菜屯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兴旺镟皮厂老板张兴旺介绍,他在广州打工12年,2008年回到家乡,购置了镟皮机、压皮机等机械,在“创业园”建起了镟皮加工厂,凭着多年打工磨砺的敏锐思路和吃苦精神,几年下来建起了两个镟皮厂。

张兴旺说:“我能创业成功,离不开家乡政府的帮助。”当年他把想法告诉了镇领导,20个小时镇政府就解决了用地问题,协调了小额贷款指标;镇木业协会联系了机械厂,购进了设备。

菜屯镇依托木材加工产业优势,在沙荒地上建立了“创业园”,作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制定了水电、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现已建起了多层板厂70家,就业2万余名。

如何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茌平县人社局负责人认为,过去“东南飞”,今日“凤还巢”,很重要的是环境吸引,为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县里建起了6个创业园区,农民工已创办经济实体1.2万个,提供就业岗位3万多个。

资本短缺是个大制约

调查发现,农民工返乡创业成功者很多,失败者也有。制约农民工创业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资本少。多数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在打工期间积累了一些资本,但对于创业来说是杯水车薪,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茌平县乐平镇后常村的王坤谈起创业经历,心中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在天津一家花卉基地打工8年,学到了花卉栽培技术。2008年他回到后常村,由于积累较少,就在家乡的大棚蔬菜基地租了个闲置大棚,搞起了花卉种植。谁知2009年8月一场暴雨使大棚泡了汤,花卉全军覆没。这一挫折使王坤认识到:“发展花卉种植,必须高投入、大规模、高标准建设钢架大棚!”

在镇政府帮助下,王坤申请了20万元贴息贷款流转了5亩土地,建起了两个钢架大棚,购进了120多种名贵花卉。王坤的成功,示范带动了周围农民,如今王坤领办的“阳光花卉合作社”已有会员22户,带动6个村发展花卉大棚25个。2010年以来,通过网络把生意做到了国外,8000欧元以上的订单就有好几个。

东阿县姚寨镇万宇轴承公司总经理王绪峰说,前些年,他在外地一家钢球企业打工,学了生产工艺和销售管理后,产生了回家创业的念头。他的想法得到了镇上的支持,很快解决了厂房用地,2009年4月正式投产。由于打工积累了经验,企业蒸蒸日上,年产精品保持器达10多种7000万套,2011年销售收入3700万元。

然而,王绪峰说,按照现在的市场需求,扩大再生产是势在必行,但是资金是个大制约。当初的投入是在外打拼的积累,再扩大规模资金就成了大问题。

东阿县人社局人士介绍,近几年回乡创业的农民工达1256人,县里把他们纳入重点扶持范围,出台了优惠政策和税费减免,实施了“农民工创业小额贷款资金支持项目”,但是对于农民工创业需求来讲,可谓是杯水车薪。

“招工难”也成了大问题

东阿县姜楼镇杨树资源丰富,发展起了200多家木材加工企业,形成了从木材加工、刨皮、模具到家具加工产业链。

姜楼镇的何有龙说,三年前感觉木材加工是个商机,就回到家乡办了个刨皮厂,一年有五六万元的收益。“现在,„招工难‟也成了大问题。刚开始雇人很方便,附近闲着的劳力很多,给点钱就干,现在不行了。这几年,镇上的企业越来越多,争抢劳动力,像我这种厂子越来越难找到劳力了。今年,如果不是镇上给协调用工,恐怕就要关门了。”

据了解,东阿县专门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开展了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和招工培训,建立了招工绿色服务通道,但也仅仅能缓解“招工难”。“回乡创业产生了多重效应”

“公司6500万原始股已在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上市,年销售收入3800万元,实现利税400万元,同比增长25%和27%。”临清中瑞轴承配件公司总经理汪永卫说,他1989年外出做轴承生意,2007年回到家乡,成立了公司和研发机构,用专业化和标准化数控机床生产高端轴承配件,提高了精密度,产品周期缩短了15天,生产效率提高了50%,已与美国、瑞典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

据介绍,2011年和2008年相比,临清市农民工出现了“两降三升”趋势,即外出农民工总人数、回乡农民工总人数分别减少了29.4%和2.17%,回乡农民工创业人数、创业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数、实现税收分别增长了1.30%、3.22%和2.13%,并且呈现出逐年扩大的势头。

篇2:回乡创业的收获与难题

刘唐宇

(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通过对福建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了福建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现状与特点,以及农民工回乡创业给福建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经济社会效应,指出了福建省农民工回乡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最后提出了鼓励、引导和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福建省;农民工;回乡创业

农民外出打工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些农民工回乡创业,这对于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了解福建省农民工回乡创业基本情况及其对福建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份农民工回乡创业调查问卷,并在2008年国庆期间组织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对全省9个设区市进行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问卷调查。调查采取随机形式,调查对象均为已经回乡创业的农民工。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问卷258份,回收率80.6%。有效问卷236份,有效率91.5%。在所有的有效问卷中,各设区市样本比例相当,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一、福建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福建省已有20万农民工,通过外出打工完成资本积累后回乡创业,约占全省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就业总人数的3%[1]。调查显示,目前,福建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多为中青年男性,以第一代农民工为主,且具有一定的打工年限 调查显示,回乡创业者多为中青年男性,以第一代农民工为主。年龄最小的只有20岁,最大的58岁,平均年龄为39岁,年龄在26-50岁之间的占了86.9%,回乡创业者中男性占77.5%,女性占22.5%。回乡农民工中打工年限最长的26年,最短的1年,平均打工年限7.6年。回乡创业农民工打工年限主要集中在3-10年之间,占71.6%。

2.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调查显示,回乡创业者中具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2%,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4%,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7%,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他们一般都具有1-2门专业技能。34%的人在打工期间获得过技术培训。他们有的学会了养殖、烹饪、制衣、电工、驾驶、电器维修、土木建筑等各类技术,还有的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和财会知识。

3.大多从事非农产业,以个体和私营为主

调查显示,农民工创业集中在农村服务业(占36%)、商业(占17%)和建筑建材业(占13%),从事开发农业的占12%。创业最主要的经营形式是个体经营(58%),其次是私营企业(30%),股份合作制、承包经营与租赁经营所占比例不高,分别为6%、5%和1%。

4.多数企业规模不大

从创业启动资金看,启动资金最多的达300万元,最少的仅仅300元,平均为11.3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在10万元以下(不含10万元)的占了2/3。从企业年产值来看,年产值在10万元以下的占了61.3%。从企业用工规模来看,企业平均雇佣员工人数为27人,雇佣员工人数在10人以下的 1 占65.4%,在11-30人之间的占22.1%,在31人以上的仅占12.5%。

5.创业年份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后期 调查显示,1990年代后期才开始涌现出较大规模的农民工回乡创业浪潮。以1998年为界,1998年以前回乡创业的农民工比例只占9.7%,而1998年以后回乡创业的农民工比例却高达90.3%,特别是2004-2006这3年,这一比例为43.6%。

6.创业地点主要在城镇或近郊,经营或居住房屋大多是自建、购买和租赁

调查显示,48%的农民工创业地点选择在县城或城郊,34%的农民工选择在集镇,只有18%的农民工选择在中心村落或自家庭院。另外,他们用于经营或居住的房屋主要是自建和购买(51%),其次是租赁(48%),只有1%的房屋是通过转让而获得的。

二、福建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社会经济效应

农民工回乡创业实现了由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形成了“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的基本格局。调查显示,农民工回乡创业产生了诸多积极的社会经济效应。

1.带动了当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

调查显示,农民工创办的企业雇佣员工人数最多的达到500人,平均雇佣员工27人,其中雇佣当地农民最多的达到325人,平均雇佣当地农民15人。另外,2007年回乡创业农民工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1443元,是福建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5467元的3.92倍。2007年回乡创业农民工的家庭平均总收入为91286元,是他们创业前家庭平均总收入26552元的3.44倍。农民工创办企业的员工最高月薪3000元,最低也有500元,平均月薪1212.7元。

2.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了县域经济

调查显示,回乡农民工结合当地资源,开发特色产品,提升传统产业。近1/6的农民工回乡后从事开发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商品农业的带头人,带动周边大量农户参与生产,形成特色农业的专业村和养殖小区,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规模化和结构调整,发展了县域经济。

3.促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调查显示,82%的农民工创办企业选址在县城、集镇或者近郊,部分回乡农民工在城镇创办教育、医疗、文化、住宿、餐饮、仓储物流等商业服务企业,发展房地产业,提供多方面的生产生活服务,直接投资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小城镇配套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加速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向县城或集镇的聚集。

4.推动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升了村民自治水平

调查显示,65%的回乡创业农民工已经为家乡的发展做了一些公益福利事业,主要是捐赠(54%)、修路建桥(33%)、盖校舍(11%)和其他一些公益事业(2%)。98%的农民工表示,如果事业发展良好,他们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些公益事业。另外,一些优秀农民工被选举为村干部,参与农村民主管理,改变基层传统工作方式,提高了村民自治水平。

5.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转变了农村落后的社会风气

福建省留守农民素质与福建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调查显示,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平均雇佣回流农民工8.5人。有的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年均培训农民工约10人次,年均培训经费约1605元。农民工回乡创业将发达地区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带回了家乡,引导当地农民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动了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三、福建省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目前福建省农民工回乡创业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应,但在创业与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融资困难

一是创业启动资金筹措困难。调查显示,启动资金完全靠自有资金的占32.2%,完全靠私人借 2 贷和银行或信用社贷款分别占8.1%和2.5%。57.2%的农民工都是通过多种渠道融资的,它们分别是自有资金和私人借贷(32.2%)、自有资金和银行或信用社贷款(10.6%)以及三种渠道的组合(8.1%)。另外,在问及“制约您企业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是什么?”时,“缺乏后续资金”高居首位,占29.5%。

2.创业服务不到位,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

虽然出台了一些回乡创业优惠政策,但宣传力度不够或方法欠妥。61%的农民工回乡前不了解这些优惠政策,在创业后还有41%的农民工不了解优惠政策。他们获取优惠政策的主要渠道是“亲朋好友提供”(36%)和“自己主动了解”(35%),靠“当地政府宣传”获取优惠政策的农民工只占28%,还有1%的农民工是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另外,创业中还存在其他一些制约因素,如税收负担太重、行政干预过多等。

3.大多数农民工缺乏创业培训,且培训效果一般

调查显示,在创业前,仅仅16%的农民工参加过创业培训。在创业后,也只有15%的人接受过创业培训。在培训效果上,50%左右的农民工反映培训效果一般。

4.缺少人才支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回乡创业农民工大多出身农民,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创业地大多在县城和集镇,缺乏竞争优势和人才吸引力。生产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和手工操作为主,难以提高工资待遇。大多数企业用工的主要来源是回流农民工和当地农民。所缺人才包括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而且难以招聘到这些人才。

5.创办企业技术含量较低,产生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大多是对沿海地区或发达城市较为落后产业的承接,所以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耗费等问题。42%的人认为自己的企业存在负面效应,其中,34%的人认为是“污染环境”,认为“过度耗费资源”和“影响市容市貌和周边居民生活”的各占28%,10%的人认为“破坏生态”。

四、鼓励、引导和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对策建议

从总体上说,农民工回乡创业尚处于自发、起步阶段。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出台、宣传并落实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和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为福建新农村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

1.高度重视农民工回乡创业

要认识到,农民工回乡创业是农民工外出务工时资金、技术、经验、管理、信息、理念等创业要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的一种理性行为。要树立“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的新理念,坚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回乡创业“两手抓”的方针。要尊重农民工创业精神,尊重他们所创办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保护其合法权益。要像对待其他企业一样对待农民工企业,把“做小做多”和“做大做强”有机地结合起来。

2.提供优质服务,优化创业环境

各地政府要为农民工回乡创业开辟“绿色通道”,降低创业门槛,放宽准入条件。实行与外商同等待遇的“一个本子”收费,“一站式”服务办证,解决回乡创业所遇到的土地、水电、工商、信贷等方面的问题。要建立创业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各类信息。根据实际制定发展产业指导目录。通过设立热线、回乡投资者投诉受理中心等方式,接受咨询和投诉,纠正侵犯合法权益、干扰正常经营的违法行为。

3.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各地政府对不同行业中的创业者和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要给予不同的财政与信贷支持。发展乡村和城镇社区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乡村、集镇等社区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扶植民间融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拓宽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覆盖面,给农民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金融机构还可对农民工进行信用等级评估,据此发放信用贷款。适当放宽农村抵押担保范围,试行商品林权、土地流转经营权、合同、库存、房屋等进行抵押融资。

4.进行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 要加强创业指导,主要是产业、项目和流程指导。要开展经营理念、企业管理、技术创新、法律法规、市场营销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创业培训,并将创业培训纳入就业再就业培训补贴范围。有关部门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成功企业家或有关专家给农民工授课或现场指导,也可以带领他们走出去,参观访问一些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

5.搞好小城镇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抓好工业园区和市场建设,降低创业成本,力求实现基础设施共享、污染集中治理、土地集约利用、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可建设一定比例的廉租厂房,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也可以创建“农民工回乡创业园”,成立“农民工回乡创业园”管理委员会,统一给业主提供政策和信息指导,代理业主办理相关的手续和证件。

6.以情招商

可以建立外出务工农民工档案和联系卡,并与外出农民工经常保持信息沟通。逢年过节可以举行回乡探亲农民工座谈会、联谊会、恳亲会、通报会、观看家乡发展环境专题片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给在外农民工发去慰问信、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待开发项目简介。

7.采取多种渠道逐步解决人才问题

各地政府可以制定一些人才引进、企业用工等方面的政策,在本人及其家属城镇落户、子女上学、购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通过农村工作机制创新,构筑农村人才聚集高地,为农民工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8.宣传回乡农民工创业先进事迹

要大力培植创业先进典型,宣传创业成功事迹,开展“农民工回乡创业之星”等各种评比表彰活动。对贡献突出的,要给予一定的社会地位、政治荣誉和物质奖励,可在入党晋级、评先表彰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名额安排上,适当考虑一定比例的回乡农民工,也可选拔其中的优秀分子担任村干部,弘扬创业精神。

农民工回乡创业实质上是资本、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外部生产要素导入农村地区的一个过程,它将在农村地区产生强大示范作用,培育农村地区“内生性”自我发展能力,并将推动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变革。虽然我省目前农民工回乡创业人数还不多,但我们相信,他们身上蕴含着山区半山区农村和欠发达农村地区社会转型、经济崛起的希望。

参考文献:

篇3:回乡创业的收获与难题

1 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义

1.1 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六安市的160万外出务工人员中, 不少人通过多年在外打工学习, 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才能, 累积了资金和经验, 为回乡创业奠定了基础。据统计, 2006年六安回乡创业人员1.8万多人, 创办各类企业2000多个, 年产值近20亿元, 解决16万多人就业, 到2008年回乡创业人员累计创办各类企业达到6090个, 主要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等。农民工回乡创业企业在就地就近转移六安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1.2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六安市作为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 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加工、流通、服务等领域比较薄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农业规模养殖、种植、加工、流通服务等。回乡创业者带来了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 激活了农村土地、农副产品原材料资源, 推动了六安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

1.3 促进地区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

农民工回乡创办的企业许多集中在集镇, 带动了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向小城镇集聚, 扩大了小城镇人口和经济规模。回乡创业农民工向小城镇集聚, 将成为六安地区城镇化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力量。

1.4 回乡创业农民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体

农民工持续单向性的向城市流动, 必然导致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与结构恶化, 对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不利。随着一批在外打工学习多年的农民工回乡创业, 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群体, 有效地提高了六安市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并积极发挥着创业者的带头致富效应以及新观念、新文化的传播效应, 成为改变家乡面貌的领头人。

2 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风险

2.1 项目风险

在缺乏积极有效的产业引导、项目指导下, 回乡农民工在创业项目选择上仍面临相当多的风险。如在种植业、养殖业等领域, 自然因素和自然风险首当其冲;在工业加工等领域, 那些短期利益高, 但能耗高、有污染、科技含量低的项目, 其发展必然会受到政府产业及环保政策的约束;在产品类型和结构上, 初加工产品多而精加工产品少, 产品结构单一, 市场风险大。因此, 在项目选择上要综合权衡自然、市场、产业政策等因素, 减少盲目性。

2.2 资金风险

回乡创业需要相当的资金投入, 农民工自有资金有限, 但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和担保机构少, 农民工又缺少有效的抵押物。贷款困难资金短缺, 已成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普遍面临的重要障碍, 很多人通过民间借贷获得所需资金, 增加了资金使用的成本和风险。在经营过程中一旦出现意外, 容易出现资金链条脱节而陷入困境, 不仅打击创业信心, 还会背上沉重债务包袱。

2.3 技术风险

农民工回乡创业中面临的技术风险问题与其知识、技能密切相关, 目前六安农民工整体文化水平偏低, 据2006年六安市农业普查数据, 在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 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4.1%,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5.9%, 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为0.7%。同时, 农民工中接受过初中级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不高, 以2009年为例, 六安市计划培训农民工5.78万人, 其中技能鉴定发证3.48万人, 仅占160万的农民工规模的3.6%。因此, 在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生产加工及种养植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难题, 存在较高的技术风险。

2.4 经营风险

回乡农民工中, 不少人经过多年城市闯荡的历练, 眼界宽、有技术、有想法, 不乏创业人才, 但总体而言多数农民工知识水平较低、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回乡创业过程中, 在经营策略、产品创新、市场开拓、人员安排、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可能出现问题, 导致产品市场占有率较小, 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 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变化。如果不能有效克服, 创业企业生存和发展便面临困难。

2.5 创业环境风险

虽然为了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 六安市各级政府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 但当前的创业环境还不够宽松。农民工创办的多是小型、微型企业, 基层政府对微小企业创业的热情不高, 政策执行打折扣、部门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 都制约了回乡投资创业的积极性。

3 促进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途径和措施

3.1 建立政策扶持体系, 提供回乡创业稳定保障

农民工回乡创业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的工作, 可参照对外招商、城市吸纳再就业企业、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等优惠政策, 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工商、劳动保障、培训、奖励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扶持政策体系。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 确保制度政策的有效贯彻落实。

3.2 解决融资困难和创业用地, 清除回乡创业障碍

为缓解农民工回乡创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 必须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 建立六安村镇银行, 改革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 发展服务中小企业和农村社区的金融组织。根据创业农民工的特点, 放宽贷款抵押物范围, 降低抵押标准, 创业者的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注册商标、发明专利等均可作为抵押品。加大政策性金融扶持, 为符合市场需求和六安经济发展的创业项目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和财政贴息。在解决创业用地问题上, 要将回乡创业生产经营场地纳入六安市城乡发展规划, 因地制宜发展农民工创业园区建设, 在园内建设一批廉租厂房, 实现基础设施共享、集约利用土地。截至2009年6月, 六安市第一批11个农民工创业园已基本建成, 全市已有农民工自主创办企业31家, 带动就业达2100人。要积极利用创业园区的孵化器和创业平台作用, 引导创业企业向小城镇聚集, 促进六安城镇化建设。

3.3 健全农民工创业辅导和培训体系, 提高创业者素质

为弥补农民工教育程度、专业知识、企业经营经验的不足, 应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创业培训网络, 为回乡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和培训。当前六安市农民工技能培训已逐步开展, 但创业培训才刚刚起步, 要重点为农民工提供相关法律、融资指导、管理营销知识等创业前的指导培训, 可挑选一批创业成功的典型企业作为创业实训基地, 组织有资金、懂技术、立志回乡创业的优秀农民工, 到基地学习锻炼, 切实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要帮助创业者制定和实施创业计划, 在创业过程中提供后续支持, 如开展市场信息、管理咨询、企业诊断、政策咨询等交流活动和服务, 提高农民工经营管理水平和创业成功率。

3.4 加强产业指导, 发展特色经济和培育产业集群

政府主管部门要发挥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产业指导作用, 建立回乡创业项目库, 帮助回乡创业者选准创业项目, 实现区域比较优势。一是将回乡创业与六安区域特色资源开发相结合,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可利用六安地区存在大量的诸如六安瓜片、皖西白鹅、金寨板栗等特色农产品, 创办农业产业化企业, 延长产业链条和价值链;可利用六安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经营等。二是将回乡创业与六安市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参与合肥经济圈产业分工相结合, 培育产业集群。在创业项目指导上, 发展如纺织服装、农产品深加工、电子机械加工等企业, 发展为大中型企业服务的配件配套企业, 发挥本地区的劳动力、土地、农业等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形成区域品牌和区域竞争优势, 同时强化环保意识, 杜绝高能耗、环境污染重的项目向本地区转移。

3.5 优化政府服务, 改善回乡创业环境

通过改善政府管理和服务, 推进相关服务体系的建立, 创造比较宽松的创业环境。一要建立宣传平台, 宣传优惠政策及创业典型, 全力唱响回归经济, 营造回归创业氛围。二要构建信息平台, 要多渠道收集市场信息, 同时通过媒体和各级乡村网络向回乡创业者及时提供信息服务, 提高创业成功率。三要优化政务平台和规范政府行为, 为农民工回乡创业简化审批程序和办事手续, 清理和规范收费项目, 推行联合审批, 一站式服务。严肃查处对企业乱检查、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的行为, 司法部门依法严厉打击破坏企业发展的各种违法行为。四是建立领导联系和奖励制度。有关领导可较固定地联系农民工创业园或农民工创业企业, 随时解决回乡创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者、城镇下岗人员的企业, 以及创业业绩突出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新型劳动大军, 六安市作为安徽省重要的劳务输出地区, 如何促进农民工回乡创业意义重大, 在分析六安市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风险和问题基础上, 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回乡创业,六安市

参考文献

[1]六安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www.luan.gov.cn/, 六安市政府网, 2008-06-02.

[2]劳保.六安市重视农民工技能培训[N].大别山晨刊, 2009-08-26 (3) .

[3]刘葵.金融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若干思考[J].武汉金融, 2009, (5) :61-62.

篇4:创业路上的艰辛与收获

2008年10月28日,创业邦英雄会第二十三期在北京王府井吴裕泰茶庄成功举行,此次英雄会吸引了70多位创业者和投资人参与。在此次英雄会中,人众人教育董事长刘力先生、百援特福莱总裁涂进军先生、凡客诚品市场副总裁钟恺欣女士等参与了圆桌讨论,围绕“创业起步最难的事”这一主题,分享了他们创业过程中的困惑和经验,引起了现场创业者的强烈共鸣。

刘力:创业三岔路哪条路上都有兔子

对于做拓展训练的人众人来说,创业之初最难的事儿就是要培养客户需求。对于一个全新概念的创业,需要创业者有很强的内心承受力,对未来商业模式要有坚定的信念。我们在创业头一年内没有一个客户,没有一单生意。创业近一年时,接到了新华社的一次任务,在一没训练基地、二没训练装备的情况下,我们咬牙接下了这个单子。通过这次培训,让中国人认识了拓展训练这种教育方式,并通过新华社和央视的报道做了一次普及教育。

创业最难得的是能有一支同甘苦的团队。作为创业者,最大的作用是带好头。人众人到现在14年了,能够稳步走过来就得益于创业团队的团结和坚持,核心团队到现在没有一个人离开。很多创业团队能同甘苦,却很难共富贵。我们创业之初赚了不少钱,但那时每人每月就发800元,所有的钱一定要留着,用在刀刃上。这种做法得到了团队成员的支持,保证了初期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用股份的方式,承认团队成员在创业过程中所做的贡献。

生意很小的时候,一个人说了算,随着业务量的增长、人员的增加,创业者一定要转换自己的角色,要善于用组织的力量达到目标,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太有限了。

我个人对于创业有一个比喻:创业其实就像走到一个三岔路口,你经常考虑哪条路上能抓住兔子呢?这时候犹豫着走左边,走了一个小时,没有:又退回去再走右边,走了一个小时,还是没有……其实,哪条创业路上都有兔子,只要你坚持走下去,很快就会抓住。

涂进军:团队是“夫妻”,资本是“情人”

我们要把红海做成蓝海。在汽车后市场,品牌之间的竞争还没有开始,现在是品牌和非品牌之间的竞争。汽车服务行业的现状非常糟糕,注定我们的事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打造团队非常重要,一定要挑选价值观相近的人,只有这样才不会导致分道扬镳。团队不是找来的,是磨出来的,聚集一帮价值观、文化背景相近的人在一起。作为企业的CEO要给大家一个美好的愿景,打造出一个平台,让大家共同实现自我价值。

另外,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舍得吃亏,要舍得把股份拿出来给大家。碰到难关或行业低谷时,要学会控制情绪,你的焦虑、暴躁很容易传给团队成员。每次发脾气就像在树上钉一个钉子,可能事后可以去沟通、修复,但钉子拔出来以后的钉眼,需要很多年才能长好。

我们永远缺钱,缺快速发展的钱;也永远不缺钱,不缺生存和缓慢发展的钱。我们一直认为团队是“夫妻”,是要走一辈子的:资本是“情人”,只能陪你走一段儿。资本介入产业要获利,不会干雪中送炭的事,所以企业应该在不缺钱的时候融资。

钟恺欣:初创企业建立团队三大瓶颈

过去曾经有很多人问我们,凡客诚品凭什么可以在短短一年时间,从上百家跟随模式的企业中脱颖而出?我们一直都在回答,因为团队。

对于初期企业来说,首先在人的问题上会遇到三个难题。第一,人从哪儿来?从零开始的创业企业,核心管理层很难靠招聘广告找到,很有可能的来源是亲戚、同学、曾经的同事、曾经的客户,甚至来自于一些社交活动。第二,这些人凭什么跟着你干?这和VC看一个项目一样,一看模式,二看人。模式代表方向,是否有发展前景;人代表领导,领导能否带领团队走向成功。凡客诚品对于管理者有五点要求(来自于联想集团):激情、大局观、学习能力、市场敏锐度、合作性。第三,这些人凭什么长期跟着你?坦诚地说,这很难。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团队能共苦难,不能共富贵。几个人想做一件事情时,可以忍受不拿工资,大家在很小的办公室里,天天加班到半夜。那时候大家是坦诚的,有什么苦可以彼此分享、彼此信任。可是当公司慢慢壮大,就容易开始有些小秘密、小算盘,这些不一定是坏的,但会产生隔阂及不信任,不信任的小火苗会越烧越大,最后可能导致团队分裂。

篇5:回乡创业的厅官范敬超

皮肤晒得黝黑,鼻梁上架着厚厚的近视镜,这两个不太协调的特征同时出现在范敬超身上。四川井研县集益乡繁荣村的村民都喊这位有些奇怪的农民——“范厅长”。

回乡当农民之前,范敬超的名字前曾有过很多头衔。

21岁走出农村,从政近40年,职务曾至厅级,他却作出一个众人不解甚至反对的决定:放弃组织安排的省政府参事室主任的职务,独自回到家乡繁荣村。这位时年60岁的老干部要“干一件大事”——种柑橘。

埋头8年,在范敬超的带领下,当地柑橘园的种植地域已覆盖集益、研经等4个乡镇的19个行政村,面积达10100亩,投产果园每亩平均收益1万元左右。但是最让他得意的是,“村民终于信我了!”

回乡当农民

不做官回村当农民的想法,范敬超酝酿了不止三两天。

曾在四川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政府救灾办等部门任职的范敬超,几乎始终在跟“三农”打交道。他走访过210多个基层县市,还到日本、以色列、美国等多个国家探访现代农业发展,写出不少如何发展农业的调研论文。

相比在外调研所见,每年回老家看到的场景都让范敬超感到心酸,“那时村里的路没修,下雨天泥过脚踝,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田地撂荒,到处都是空房和荒山,感觉家乡与外面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

早在2007年年初,范敬超就已作好退休后回乡搞现代农业的准备,并让老家的姐姐先行作些尝试——养鸭、兔和鱼,但效果都不太理想。

同年在四川仁寿县的一次调研,让范敬超眼前一亮。他在当地发现一位名叫徐文科的“创业能手”,在这位能人的带领下,当地一种名为“清见”的杂交柑橘种植面积已扩展到近万亩,每亩产值高达1万元以上,甚至出口到越南、新加坡等国。

“徐文科带领乡亲发展现代果业的事,为我提供了一个现实版的成功案例。”与徐文科的交流,让范敬超跃跃欲试,“我们老家的气候、地形、土壤等条件跟仁寿县非常相似,为什么不能试试?”

当时组织上正想安排他到省参事室主任的岗位上发挥余热。“可是我想回村当农民。”范敬超果断回绝了组织安排,多次沟通后终于得到理解。

2008年,这位“厅官”如愿回乡了。

重重质疑受委屈

这个多年不干农活的老干部,是一个人回去的。

“当时家里人都反对。”从政期间范敬超就因频繁的地域调动与家人聚少离多,“退休后放着好好的晚年不休息,非跑去农村干啥?”“你一个人回乡,在村里的基本生活都没保障。”家人极力反对。

对没有任何柑橘种植经验的范敬超来说,回乡的阻力还不止这一点。“你官当得好好的,还愿意回来当农民,还说是来扶贫的?骗人的吧?”对范敬超回村张罗种柑橘的举动,村民们并不理解。

土地流转是建果园首先绕不开的问题。由于种植对交通、产业干道和蓄水池的需求,部分田地会被硬化,招来了部分村民的抵触,甚至有人说,“你这样弄坏了我们的风水。”

“当时村里不少人觉得一个60岁的人,万一干了两年弄砸了,我们的钱和地怎么办?大家都有顾虑。”范敬超的邻居刘明珍说。

面对质疑,范敬超挨家挨户地与村民沟通,不断解释建果园的好处:不操心也能每年领土地租金、家门口就有就业岗位、村里条件得到改善,最终才获得普遍支持。

修路的事,从规划指挥、到协调建设,范敬超一手操办。

眼看着道路一点点修好、果园有了眉目后,范敬超从外地请来了18位懂种植的技工。他从此开始了每天早上5点起床给工人做饭的生活,“不通天然气只能烧柴火,一边给灶下添柴,一边赶紧到锅里铲两下”。忙完家务就和工人们一起扎到果园里。

创业以来,范敬超“每天在果园至少步行10公里到处解决问题”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最初只有505株‘清见’树,现在柑橘园的面积已达到10100亩,我们计划2016年再增加6000亩左右,达到1.6万亩。”范敬超指着办公室里“十年发展绘蓝图,百村行动产业兴,千山巨变成果园,万众致富建新村”的标语,兴奋地告诉记者。

村民对这种变化的感受深刻,“以前村里山上基本‘远看绿油油,近看没搞头’,到处是被撂荒的田地。”84岁的村民张安常说。如今从成都市沿着213国道去往井研县城的路上,巨大的“橘梦园”招牌引人注目,顺着招牌一路走去,果树上挂满包着纸膜的金色柑橘。

鼓励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

1969年,范敬超高中毕业走出村子,成为民办教师,后转为公办教师,又到广播站工作,此后踏上了仕途,从科级、处级、直至厅级。虽然好不容易“走出村子又走回来”的举动让旁人不解,但在他看来是件很自然的事。

谈起当地的发展模式,他思路清晰:“2/3的四川人生活在丘陵,丘陵地区人多资源少。当今农村,面宽量大,普遍存在‘3大难题’:传统种植业效益低下,留不住年轻人;农村劳动力日益老化;撂荒地越来越多。我的家乡在这3方面都有代表性。这些问题的破解出路就是现代农业。”

回乡8年多,范敬超每年有超过300天都在乡下。为带动村民一起致富,2011年他发起成立杂交柑橘专业合作社,根据“业主开发,专合组织服务,农民种管致富”的理念,村民们以土地入股,旱涝保收领租金。

村里60多岁的老人也跑来合作社工作。为了照顾孙子,方幼华放弃打工来果园工作,“小孩白天上学,我来果园上班。时间很灵活,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在专业合作社工作的村民,人均年收入可达两万元。

看到日渐良好的收益,村民开始自愿把土地交由合作社成规模地种植柑橘。范敬超还通过“畜(禽)——沼气——果(鱼)”循环产业,实现清洁生产。几年时间,村里新修了十几个水塘,现代化农用机械设备的购置和使用让生产效率有了大幅提高。

合作社的成员从最初的5人壮大到1600多人,并带动附近村民成片种植柑橘,为产业覆盖区农民人均增加5000元以上纯收入。

范敬超认为,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于解决人的问题,“发展之所以艰辛,关键在于缺乏领头人,思想观念要转变。产业覆盖到哪里,哪里才有发展的希望。应该鼓励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带头致富,否则农村就没有希望。”范敬超呼吁,“我一个60多岁的老头,只是给大家作一个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年轻人回乡,会大有作为。”

编辑/陈标华

篇6:三个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财富故事

1、主人公:四川省岳池县朝阳乡秦家店村6组农民胡立山

务工经历:养殖场当过小工、民营企业做过财务

财富项目:租地56亩种油菜养鸭子财富故事:走进朝阳乡秦家店村,只见成群的鸭子正在水中嬉戏。该村回乡创业的胡立山高兴地说:“我这批养了6000多只,去年还卖了两批,一只鸭子赚5元,轻轻松松就净赚5万多元!春节期间,鸭子供不应求,南充、广安、岳池的鸭贩子天天要货,把我的成鸭一扫而光,今年我计划养到4万只鸭子。”

胡立山,今年36岁;他在外打工期间管过财务,当过经理,还常利用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养殖企业和种植企业里打散工,一边干活,一边向别人虚心学习种植养殖技术。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他所务工的企业不景气了,2008年8月底回到了家。

胡立山说:“当时我们心里反而踏实了,回家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在朝阳乡政府的帮助下,他投资20万元,租地56亩,搞起了养鸭场和种植场。

“我这大棚是享受岳池县委、县政府的优惠政策修建的。”胡立山说,“这还不算,县农业局、畜牧局还定期为我们做技术指导呢!”

“我这一大片就是种的40多亩油菜,是在朝阳乡政府的联系下与成都一家公司签的订单,保底价是每斤2.5元,按亩产400斤计算,油菜收入一年就可突破3万元。”胡立山得意地告诉记者。

推开一扇大棚门,绿油油的海椒秧有10多厘米高;红彤彤的西红柿挂在支架上,长势喜人,大棚里春意盎然。现在,一长期在他那打工的农民就有十多个,农民在家门口就可挣到钱。

2、主人公:四川省岳池县朝阳乡天王庙村七组农民唐全国

务工经历:进过工厂,当过砖工、爬过铁塔、搞过电力安装

财富项目:带领全村村民发展致富

财富故事:“喂!我是唐全国;村里准备修桥,我想发动在外的乡友们都出点力……”笔者见到唐全国时,正在给本村的乡亲打电话为村里筹集修桥资金。

唐全国今年46岁。他是今年1月6日从外面务工回到四川老家的,现在他主动请缨当上岳池县朝阳乡天王庙村代理村主任。

为了改变家里的窘况,唐全国读完初一就踏上了南下打工之路。通过自己的勤俭节约,终于积累了一点原始资本,在云南搞起了橡胶园,生意红火。

唐全国说:“去年7月,当我听到家乡由于没钱修桥,有乡亲的小孩在上学路上被淹死的消息后,心中非常难受。当时我就想是该我回去帮助乡亲的时候了!”

唐全国回到了家,该村村支部书记找到了他,谈起了村中的困难。原来,村级班子涣散,原村委会主任外出务工,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现在,该村又被规划为岳池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核心区,好多工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个念头马上在唐全国脑海中产生了:我要当村主任,抓住政策机遇,引领乡亲致富。

他的想法得到朝阳乡政府积极支持,乡党委会一致同意唐全国为该村代理村主任。

“我首先要改善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朝阳到我村的4.7公里村级公路,年久失修,摆在眼前的是资金问题。我想充分发挥我在外的关系网,积极和本村在外的乡亲联系,筹集修路、修桥的资金,努力改变家乡落后的交通面貌。”他动情地对记者说。

今年春节除夕,家家都在吃团圆饭的时候,唐全国却在广西考察香猪项目。通过实地考察,他决定在家乡投资30万元,搞一个香猪养殖场。“有了产业支撑,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乡亲们就业、致富的问题。”唐全国说。

3、主人公:四川省岳池县朝阳乡大屋村3组农民工汤金平

务工经历:养殖场当过小工

财富项目:投资400万元搞规模化养牛

财富故事:在四川省岳池县朝阳乡大屋村3组见到返乡农民工汤金平时,他左手拿着砖刀,右手提着灰桶,正在他的养殖场里修牛圈。

“汤老板,你怎想起在这儿搞养牛场?”

“我曾在山东搞养牛场。去年初,养牛场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在外发展越来越不理想了。老乡打电话告诉我,老家的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大力扶持返乡农民工回家创业,叫我回家乡发展养牛场。于是,去年5月,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回来考察。”

“那天是县农业局的领导陪同我来到朝阳乡,天正下着大雨,县上和乡上的几个领导冒着大雨陪我一起考察,就像是陪同一个外商一样。他们的这种工作作风深深感动了我,于是我决定留在家乡发展。”

我们来到了一个水塘旁边。汤金平指着水塘说:“这是当地政府免费帮我修的,还给我修了1000米的水沟、2000多米长的便民路、500米的机耕道,3口水井!”

“看!牛圈地基都平好了,就等砖到了。牛圈修好后,我就可把种牛买回来了。”

上一篇: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读书心得下一篇:泉州大开元寺的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