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调研材料范文

2022-05-27

第一篇:回乡调研材料范文

回乡调研

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学院

专业___班

年月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回乡调研实践报告

一 背景概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特别是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生育政策等民生问题提出了整体要求。为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家乡现状,在这个假期,我围绕“青春勇于担当 改革助力梦想”主题,深入开展调研。深入研究了,农村居民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期待和农村育龄青年对“二胎政策”的看法。

二 调研内容

(一)农村居民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期待

(二)农村育龄青年对“二胎政策”的看法

三 调研结果

(一) 农村居民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期待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内容说,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对此,农村居民表现出很大的期待,通过走访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意见。

1.把工商企业集中到城镇和园区发展,把村民集中到城镇居住,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使基本农田得到高水平保护,建设用地获得高效益产出,由此实现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

2.城镇发展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园区更像园区,错落有致,各得其所,各展所长。

3.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有序实施,工业、商业、农业和社会事业等城镇各项功能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园区、集镇商贸区承载优势产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城镇对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集聚能力明显增强,

二、三产业成为进城居民就业和创业的主要选择,尤其是成为进

城农民持续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根本依托,城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4.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曾经参差不齐的村落变成一望无际的田野,曾经被占用的农田得到复垦,曾经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转变为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曾经只能依靠人力的田块变成了可以机械化作业的“万顷良田”。

(二)农村育龄青年对“二胎政策”的看法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生育高峰期,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针对“放开二胎政策”的提案,提倡和反对声都有。

提倡的育龄青年认为,生二胎不会造成我们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因为我们国家在提倡计划生育之后,人口增长已经很慢,并且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老龄化现象。而现在,青年已经开始感觉到生活负担重了。他们担心老了的时候,孩子不在身边,生病住院没有人管,如果有两个孩子的话,这方面的顾虑可能会少一点。

反对的育龄青年认为,就算放开生二胎也不能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有人告诉我,比起赡养四个老人的压力,生“二胎”的压力更大,就算能让他们生二胎,他们也不想生,生一个孩子容易,可

是养一个孩子难,一般的工薪家庭还真的是养不起。还有人告诉我,“除了经济压力,思想上的进步是另外一个原因,以前头胎生了女儿的话,长辈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不开心,就会很想再生一胎生个儿子,可是现在连长辈们的思想都开明了,养儿防老的观念比较淡薄了。”也有人说,“生两胎,确实可以给我们的晚年带来多一点保障,但是随着各地的房价高,就业难等压力的增大,生"两胎"来防老只是个奢望。要防老,最重要的是社会养老体系要逐渐完善。”

四 总结

虽然对于一些民生问题农民持有不同的意见或建议,但总的方向和大纲是相同的,所以,我们要跟着党的脚步,贯彻党的精神,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我们要将城市越建越美好,也要将乡村越建越美好。

第三篇:回乡调研报告

关于贺庄村花生产业的调查报告

调研地点:河南省新野县沙堰镇贺庄村

调研对象:贺庄村民、村干部及相关人员

调研时间:8月8日——8月14日(不包括前期筹备,后期整理期)调研方式:访谈式为主

贺庄坐落于新野县沙堰镇,辖五个自然村——贺庄、孙堰、五柏庙、焦楼、徐庄,13个村小组。当地气候、土壤非常适合花生种植,亩产500斤以上,收益较高。时值90年代初,全县经济作物种植主抓棉花,并且任务分至各乡镇,各村庄。而棉花在贺庄种植的历史表明它并不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往往是产出不抵投入。为此,较早树立商业理念的原村支书徐明珠顶住层层压力致力于减轻农民负担,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开始考虑花生的增殖效应,决定走花生种植、剥壳、深加工一体化的道路,让农民‚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钱挣‛,尽快的富裕起来。并于1991年底酝酿,1992年3月成立了中国农村首批股份制企业之一的‚农工商贸公司‛,开始走‚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1993年,支书徐明珠再次提出声震全县的‚5512‛工程即户均种五亩花生,养五头猪,拥有一辆花生剥壳机,人均净收入2000元的发展目标长远规划。自此,贺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今天的贺庄已今非昔比,用繁荣的乡村来形容最为贴切。贺庄现有约3600人,800户左右,不下于250台花生剥壳机。具有发厢能力的个体户27个,客户50个上下,年发厢能力约1000厢,单花生一项年产值几千万,利润几百万,利税几十万。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养猪厂、养鸡厂、棉纺厂、饭店、农机配件中心等一大批个体户兴办企业及配套设施。贺庄拥有几十万资产的个体户不在少数,全村占用全镇用电量的3/4。全村有电话600余部,平均1.2户一部,手机上百部。村中楼房林立,居民家电齐全,时兴高档用品也正在走入千家万户,富裕起来的贺庄人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花生产业繁荣了贺庄经济,带富了一方农民,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对周边地区也有重要的启示,它的优势已初步显现出来。

首先,它有利于盘活私人资本,优化资源配臵,搞活农村经济,走以农助工,以工带农,工农协调全面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贺庄90年代初已拥有个体户21个,但经营范围窄,规模小,基本上处于小打小闹的地步。农民的闲散资金多存于银行,不能转化为资本,实现产业升值,农民的市场观念还很淡暴而花生产业的兴起大大改变了这种状况,农户的资金可以投入产业链,实现投资生殖。村土地花生种植面积节节攀升,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种植。现如今全镇6.5万亩耕地,60%左右是花生。真正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臵,工农结合共同发展。

其次,它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当前中国一项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农工潮的出现明显的缓解了这一压力,一方面它繁荣了城市经济,改善了城市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每年为农村输入上百亿元的资金,成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得力措施之一;但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矛盾,面临着重重困难。因此,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问题就被各级政府列上日程,作为一项重点工程长抓不懈。在这条路的探索中,贺庄无疑走在了前面。现金的贺庄无一劳动力外出务工。相反在花生收获季节,每天尚有来自城镇的下岗职工,邻村、邻乡镇的300余名农民走进村庄,用自己的汗水换取财富。贺庄人更是男女老少齐上阵,部分年轻人开着‚时风‛运输车四处收货,还有一些组成搭档专门从事花生剥壳工作,老年人、妇女、

儿童都可以加入花生剥壳后的筛选工作,真正实现了‚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钱挣‛的目标。

再次,它有利于创造税收,增加财政收入,繁荣当地经济。以最低标准,一辆花生剥壳机年创造税收1000元计,政府就有近30万元的财政收入。利用这些资金,政府可以集中力量办一些便民利民的大事,正确引导当地经济发展的方向,切实为增加农民收入服务。目前沙堰镇政府没专门成立了花生办公室来负责全镇花生产业的管理工作,为继续搞好搞活当地经济而努力。举一个明显的例子,镇政府为解决贺庄花生剥壳及深加工带来的电力供应不足问题在当地专门建立了四个110千伏的变压器。

另外,贺庄人走出了一条在当地独有特色的农村致富路,并以此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新野提起农村特色产业无人不晓贺庄的花生产业。花生种植,剥壳,深加工产业链的形成打造了贺庄经济实力在全县的知名度,并被作为农村特色产业的典型上了《人民日报》、省电台、《南阳日报》,录制成长篇纪实片《沸腾的乡村》等。正是花生产业提高了贺庄的知名度,造就了贺庄人的自豪,充实了农民的口袋,使贺庄人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工农互助全面发展的小康之路。现如今,以贺庄为中心,花生产业开始向周边边地区辐射,花生剥壳机已开始大量进入临近的孟营、赵堰等村庄,并进一步向外辐射到樊集、施庵等乡镇。而花生的种植早已冲出贺庄,冲出沙堰的范围限制,周边的乡镇,新野周围的县市均在大量种植。效益在逐步显现,花生产业带动了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成为当地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借助花生产业的发展,贺庄人开阔了视野,树立了强烈的商业意识和商业理念,积极地走出去,寻求更广阔,更有前途的发展项目,形成一条主线加多条辅线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将花生产业做宽、做深、做大的同时,发展其他副业,全面搞活农村经济。富裕的贺庄人在农闲季节纷纷走出去联系客户,参观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的精髓引进来为自身的发展服务。花生接收客户从无到有直到今天的五十余个贺庄人的足迹遍及四川、福建、广西、东北等地区。榨油厂、花生米加工厂、饲料厂、养猪养鸡厂、棉纺厂等个体户兴办或合资企业越来越多,农机配件中心、饭店等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健全,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在不断的营造,贺庄经济发展的列车已势如破竹,势不可挡,美好的未来在吸引着贺庄人的目光,引导着贺庄人的步伐。

然而,贺庄经济要想谱写新的童话,必须解决发展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阻遏因素,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深练内功,精补外功,以更健全的体制,更有利的地位参与市场的竞争,赚取更大的利润。

交通不便是贺庄经济发展首要的制约因素。‚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当地农民都懂,也都深晓其真谛。基础设施不健全,道路不通,货物外运就面临诸多问题。十多年来,贺庄人饱受其苦,一直有着热切的修路愿望,但缺少一个甘于奉献,德才兼备的领头人来主持大局,愿望也终归成了愿望,久久不能成真。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其实并不算困难。在调查中,许多贺庄人表示他们愿意出资,只要有一个群众信的过的‚领头羊‛站出来或一个体制健全,财务透明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村支部出面一切都好商量。现今的路是部分贺庄人自己拉砖拉沙垫出来的,但一下雨雪依然泥泞难走。路有两条:一条是贺庄——赵堰——县级公路——省级公路;一条是贺庄——孟营——省级公路。两者择其一即可,就实施难度,经济效益而言,贺庄人更倾向于第一条。下一步,贺庄人必须群策群力来

共同解决交通问题,否则,贺庄的腾飞将永远是空中楼阁,缺乏有利的支持。路,无疑是贺庄人的一块‚心博。

中国企业的创建、发展、壮大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即资金不足问题难以解决,而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是如此。四大国有银行全面推向市场后,为参与市场的激烈竞争,分取更大块的‚蛋糕‛,赚取高额利润,不断收缩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将足额的力量投入到城市中去,农行自然也不例外。而自称‚架起城乡经济桥梁‛的农村信用社在实际上也只发挥着将农村的‚血液‛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城市中的作用,其对农村提供的贷款规模小,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况且,其向商业银行过度的步伐已在有些省市拉开序幕,将来农村经济发展巨大的资金需求缺口谁来填补岂不令人担忧。在贺庄,贷款难是普遍的现象。银行贷款有严格的程序和严密的抵押制度,这怎能不令农民望而却步。何况,利率高于利润率,农民无钱可赚,贷款自然行不通。例如: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要先收取3%的风险金,余额交给贷款人,月息0.8%。首月不能归还贷款次月即升为1.1%。当然这还刨除能否贷来的因素。即使有些年份生意好做,利润较大,其正规渠道贷款的可行性也不大。因而高利贷依然盛行,其月利率维持在1.0-1.5%之间。而且期限较短,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所以,贺庄花生产业要向规模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必须解决资金‚瓶颈‛。

搞活农村经济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也不能缺少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这一点在贺庄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也很明显。现有花生客户是个体户自己联系的缺乏政府的有效组织引导;经济发展而道路不通少不了政府的责任;花生剥壳市场秩序混乱缺乏政府的有效监督管理;花生播壳征税缺乏明确的标准,透明度低;花生产业深加工,多元化的发展缺乏政府财政、政策支持……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了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有中原大地‚四朵金花‛之称的南街村、竹林村皆是如此。贺庄经济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当地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

花生产业链条正在形成,但增殖率不高,深加工效益低,设备季节性闲臵,多元化进程过慢。花生的用途甚广,其主打产品是花生米、花生糖、花生糕、榨油等食品工业。此外,饮料业、医疗保健业也有应用。而如今,在贺庄只有数量不多的花生米加工业、榨油业等,广度、深度不够。另外,除了花生果,花生叶、杆、壳都有很大的营养价值,均可用于饲料业,养猪牛羊等家禽家畜,拉宽拉长产业增殖链条。花生属于季节性作物,与次相对应,花生剥壳、加工多限于秋冬两季,春夏既成淡季,剥壳机等加工工具闲臵。而由于未找到更多赚钱的机会,农户购买的‚时风‛牌运输车及其它农用车在春夏季节就无作用发挥,许多农民除了地里活之外就闲在了家里,浪费了资源和劳动力。因此,贺庄下一步的发展战略一定要多元化,寻找可四季劳作或春夏季繁忙的其它副业来安臵劳动力就业,进一步优化资源配臵。

目前,贺庄花生外销渠道如下:

货 27个 货 50余个

终端(中小个体户)══发货者(资金雄厚,对外联系较广的个体户)══客户

钱 钱

由此可以看出,货出到钱入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多数在20天左右,这就存在一个资金周转问题。资金周转不灵对中小个体户而言说的上是致命的打击,他们不可能收购农户的花生而不付给现金。因此,他们的效益必定受到影响。另外,

这里还存在一个违约风险,货从终端到发货者再到客户并无契约、协议、合同的约束,也不开收货证明,仅仅凭积累起来的信誉办事。而花生市场的行情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随行就市论价的市场经济规律必然挑战个人信誉。眼下,出现价格波动多依靠客户与发货者的协调论价而无法律保证,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界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因此,加快资金周转速度,规范市场秩序,完善货物外销的法律保证是贺庄人面临的一大棘手问题。

贺庄现有经济的发展尽管有诸多不如意,但总体而言其成功性无可争议。不过贺庄人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为领潮儿,使其花生产业经久不衰,经济发展再迈一个大台阶,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必须以更积极而富有成效的策略迎接市场中的风风雨雨。

第一,适时转变经营战略,变产品经营为品牌经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来发展名牌,维护名牌,延伸名牌,实行品牌营销。老书记徐明珠认为:贺庄花生剥壳机的数量和规模增长的潜力已很有限,产品经营也比较成功,必须转而进行品牌营销。现在不仅要继续修练内功,精补外功,加强管理,提高质量,而且要有组织、有计划的搞好宣传工作,把花生产业作成名牌,然后进行品牌的延伸工作。现在,贺庄的花生产业在全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距离品牌战略的需要还相距甚远。因此,要注重多种宣传工具的应用,舍暂时利益而求长远(在调查中,许多人因税收、管理费等问题竭力压低产量产值,害怕宣传报道)。借助媒体、广告、因特网(一些村民已开始购臵电脑)、人际关系网等力量进行全方位的品牌战略。

第二,‚中国农民的天然弱点在于不善合。他们只知道自己的眼前利益,但看不到长远利益,更看不到在长远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各农户间的共同利益。因为看不到共同利益,所以不能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建立起超家庭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或者说,村民间的共同利益在客观上是存在的,在主观上并不存在。‛‚除非出现一个能发现他们的共同利益并全心全意代表他们共同利益的‘带头人’如南街村的王洪彬,竹林村的赵铭恩那样‛(摘自《黄河边的中国》)贺庄花生产业的过去和现在是这段话的真实写照,而其将来则必须突破这种思维的限制。1992年3月,‚农工商贸’公司的成立是贺庄人的骄傲。然而效益一出来,农户们就纷纷撤股,自己单干,没有人能挽救它的存在与辉煌。难怪有人形容中国人做事好似‚打麻将‛习惯于各自作战而潜意识里就没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大概1994年公司倒闭,之后,贺庄个体户的数量突飞猛增,纷纷从事花生剥壳业。他们各自为战,规模太小,管理、经营、销售的成本太高,效益远不胜昔。然而它满足了中国人的心理需求,所以才能存在至今。可随着生意的做大做活,越来越多的贺庄人开始意识到只有走联合经营的道路,才能减少市场风险,才能得到农副产品加工及销售的利润。可联合的路该怎样走呢?它象以上所述的交通问题的解决,名牌战略的实施一样需要人来负责,发展最终取决于人力资本。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谁能来充当‚领头羊‛,甘心为农民的利益而舍弃自身私利呢?谁是贺庄人心目中的德才兼备的人选呢?谁是贺庄的‚王洪彬‛,‚赵铭恩‛呢?贺庄人不能不去思索了!

企业成功的路可能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是共同的??质量过硬。贺庄现今的花生产业属于粗放式经营,人们的质量意识欠缺,不能满足外销的需要。贺庄曾有一个体户,买了一台电脑尝试搞网上营销,发了邮件给客户。客户很快回复,并附上了质量标准和详细的交易事项。可该个体户看后,连连叹气。因为客户的质量要求自己远未达到,交易自然失败。可见,没有质量保证一切只是枉然。要

想扩大销售额,实现出口创汇,必须提高花生的质量标准,引进国内、国际花生市场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人以诚而立,市场经济同样呼唤诚信。商场如战场,最后的胜利者一定兼具诚信的品质和高超的商业智慧。十多年来,贺庄有多少人是昙花一现呢?没人算过,但肯定不少。弄虚作假,以次充好葬送了自己的生意市场,也亲手埋葬了自己的信誉。‚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志在高远的贺庄人须谨记在心。

此外,为避免因资金分散造成的竞争秩序混乱,竞争力不强的弱点,村民对入股重新筹建股份制龙头企业也有所考虑,对政府转变职能,创造环境,引进外资也有所期待。

第四篇:回乡调研报告

一、我市农村小城镇建设已经陆续启动。

(一)大部分建制镇的发展规划已先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及2002年前后编制完成。据规划局资料,截止2007年底,全市9个县区,编制完成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所余定边、佳县、清涧三县今年上半年即可完成任务。同时编制完成了85个村庄总体规划和744个村庄的建设规划。市发改委牵头完成了“鄂尔多斯盆地(榆林部分)城镇化发展”等专项规划。我们去的四个县中,靖边县2000年10月委托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对全县7镇(宁条梁镇、青阳岔镇、东坑镇、杨桥畔镇,周河镇、王渠则镇)2乡(黄蒿界乡、杨米涧乡)编制了总体规划,计划今年完成其余13个乡的小城镇建设规划。我们调查的王渠则镇反映,他们镇据说上世纪90年代初搞过规划,至今仍存在省规划院,“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指导依据”。东坑镇作为县级重点镇,2000年以来先后两次聘请省规划设计院进行科学规划和准确定位,总规详规覆盖全镇,小城镇建设搞的红红火火。子洲县2000年委托西北大学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并编制了马蹄沟、何家集、苗家坪、三川口,裴家湾、老君殿、周硷等7镇的总体规划,城镇总规覆盖率达80%,我们调研的子洲县传统古镇老君殿镇和周硷镇都反映作过规划,但未见到规划,城镇建设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苗家坪镇则发挥其距县城近,交通发达的优势,被选为子洲县的工业集中区,正利用总规申报市级重点小城镇建设项目。吴堡县2007年完成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25个村的建设规划,今年还要启动县城总体规划的编修以及寇家塬、郭家沟、辛家沟三个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我们去的寇家塬镇,将集镇建设寄望于焦化工产业园区的带动,郭家沟镇的规划工作则仍在计划之中。神木县2002年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包括锦界工业园区、大柳塔镇、店塔镇在内的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并对14个建制镇分别进行专项规划编制,形成了城镇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相统一,相衔接的规划体系。2006年和2008年,又分别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和山西建筑科技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神木新村建设规划和神木二村概念规划,下一步将在第三次修编县城总规划的基础上,完成“一体两翼”建制镇和“一河两川”重点镇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全县村庄布局规划,形成“建制镇——中心村——自然村”三级农村建设规划体系。

(二)重点农村小城镇建设工程有效推进,集聚辐射效应显著。我市有神木镇、府谷镇、定边镇、张家畔镇、宽洲镇、镇川镇、大柳塔镇七个全国重点镇,这些镇已在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指导下进入高速度发展阶段。由发改委安排实施的国债项目从2003年起对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投资,按镇实施。我市已有镇川、安边、三川口、杨桥畔等五个建制镇先后各拿到200—300万元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规划系统按照省厅“千村百镇”建设整治工作的总体要求,确定全市12个重点镇和120个重点村为重点建设整治点。各县区对此非常重视,在加快主导产业开发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了道路拓宽硬化,供水排水管网建设及绿化、亮化工程,兴建文化、体育、卫生、教育设施和商贸市场,完善通讯网络,用城镇化,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文明城镇群。靖边县东坑镇在科学规划指导下,确定了“以靖边县城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建材业及商贸服务业为主,建成交通便捷,生态协调,环境优美的镇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发展方向。小城镇建设与个体私营经济及乡镇企业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先后融资6000多万

元,进行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已形成“三纵三横”的小城镇发展框架,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镇区面积已达2.7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个体工商户660家,并有8家市县龙头企业落户,年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4000余人。靖边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已经入驻该镇并启动建设。小城镇的资源集聚作用、商贸辐射作用和经济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农村经济发展,逐步实现了土地经营上粮、经、饲三元结构同步规模推进,农村人口三分之一向城镇转移,三分之一从事种植业,三分之一从事养殖业的发展格局。引进新建龙头企业42家,形成以畜、菜、薯为主的一村一品村15个,全镇羊子饲养量达18.5万只,生猪存栏4.8万头,奶业、兔业、禽业在特色村有了规模发展。自来水通村率80%,通电率95%,电讯覆盖率98%,柏油路通村率84%,适龄儿童入学率100%,200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35亿元,粮食总产3.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4043元,东坑镇已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我市西部农业强镇。神木县从2000年起,就把大力发展小城镇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繁荣城乡经济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先后撤并了3个乡镇,乡镇数由22个减到19个,行政村由913个减少到629个。今年三月底,该县召开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及第二届民营经济博览会。提出要把小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结合起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于领导重视,全民参与,神木县一批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的经济强镇正在迅速崛起。我们这次调查的大柳塔镇,店塔镇和锦界镇就是位于该县“一体两翼”经济带上正在快速发展的三个典型城镇。店塔镇依托资源、区位、交通、投资环境等优势,坚持把发展作为富民强镇的第一要务,以工业化减少农民,以城镇化繁荣农村,以产业化发展农业,以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他们一方面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重点建设店塔工业园区和石窑店工业集中区,做大做强煤炭、电力、建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人口向工业园区集中;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店塔镇为中心区,将10个川道行政村统一规划为五个功能片区,完善城乡交通网络,逐渐把店塔和神木新村连为一体,实现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实现村民向示范村集中。目前,该镇有神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神华神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六大集团公司入驻。镇村办煤矿17家,电石厂5家,砖厂5家,焦化厂8家,各类工商户2000多户。全镇农村人口11620人中,留守务农人口仅有2000人,9个山区行政村的人口已大部迁至石窑店工业集中区和店塔工业园区,农民均在煤矿参股,同时经营服务业或运输业,收入十分可观。200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12.67亿元,上报农民人均纯收入6900元,实际要在15000元以上。靖边县杨桥畔镇,子洲县苗家坪镇,均得益于能源化工产业集中区,工业集中区的入驻和开发,小城镇建设搞得很热闹。杨桥畔镇的街市建设,苗家坪镇的千亩工业长廊和整村搬迁工程,寇家塬镇的行政村撤并工作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重点小城镇发展的事实表明,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以小城镇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格局不但是可行的,也是现实的。无论是农业大镇东坑,还是工业强镇大柳塔、店塔都出现了外流劳动力回乡创业,小城镇向农村延伸,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向镇区集中、向产业园区集中、向示范村集中的新动向。农业主导产业正在市场的有力带动下,趋优取精,向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方向迈进,农村劳动力随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而重组的现象已经显现。

二、我市农村小城镇建设存在问题较多,困难很大。

从整体上看,农村小城镇建设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却是一个新课题,认识上,政策上,科技推进上,建设上存在准备不足,行动迟缓的问题应该是正常的。但从经济社会整体跨越式发展的形势看,处在城市和农村建设两大块结合点上的小城镇,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起着牵动全局,承启上下,关系安危的关键作用,不但是城市形态的延伸和扩展,更是农村建设的中心和龙头,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从调研情况看,当前我市农村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较多,困难较大。一是认识不到位。从市到县到乡镇,对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缺乏紧迫感和主动性;二是规划不完善。总规覆盖率低,详规不配套,已形成的规划多是闭门造车式的政府规划,只规划市政建设,未规划产业开发,与规划主体实际相差较远,粗线条,低水平,可行度差,因而难以用来规范开发建设行为;三是责任未落实。规划主体,建设主体,投资主体都表现出不明确,错位和多头管理等现象,上下之间,部门之间,互不通气甚至互相矛盾,推拖扯皮,大家对“谁管谁建谁投资”说不出个名堂来;四是建设进度慢。除重点镇,示范镇而外,绝大部分农村小城镇,特别是无资源依托,无项目带动,无产业支撑,无经济实力的小城镇(约占全市乡镇总数的70%)建设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少数动起来的小城镇,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不配套,服务功能差,产业特色不突出,集聚辐射效应无从谈起;五是融资渠道不畅。表现在机制上,乡财县管,镇上没有主动权;社会资金利用政策机制不活;土地流转和社会投入缺少产业支撑和政策保障,动力不足;龙头企业不承担基地建设责任,产业不兴以及管理多头,申报无门,审批滞后等等;六是采空塌陷区居民和偏僻小村庄农民的迁移和重新创业问题十分突出;七是发展较快的小城镇,都存在着社会综合建设落后,经营城镇理念不强,城市特色不突出,流入人口管理不细和脏、乱、差等问题;八是农村小城镇作为基层行政中心,其领导在政治方面,县上要数字、要政绩、要窗口,农民要政策、要支持、要致富,至少六项帽子工程压在头上,处于风口浪尖上;发展方面,城市建设挂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挂不上,几乎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严重限制了其主动创新精神的发挥,存在一种“有想法没办法”的无奈情绪。

三、对我市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农村小城镇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归于一点,就是领导缺位,没有方向和动力。众所周知,农村小城镇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有效推进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人认为农村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无关,是福利事业,形象工程,显然很离谱。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要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这就把加快农村小城镇建提上了日程。我们应该从科学发展,有序跨越,和谐稳定的高度,把农村小城镇建设工作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突破口来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工程去推进,作为刻不容缓的中心任务去完成。领导重视了,方向就明了,动力就有了,办法就多了,工作就推进了。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当前我市农村小 城镇建设中存在的无序性和随意性充分表明规划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先行环节。“先规划,后建设”是必须遵守的建设原则。大柳塔镇深感已形成的规划赶不上经济发展,要第四次修编总规配套详规了。当前应设立“科技专项”,按科学性、超前性、实用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全面修编全市小城镇建设规划,做到统一规划,准确定位,合理布局,重点突破,扎实推进,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县驻镇——中心镇——建制镇——小集镇——中心村多层次的城乡建设规划体系,优化农村城镇化布局。要使规划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结合,以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产业富镇;要使规划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以延长产业链,实现工业强镇;要使规划与商贸流通相结合,以密切城乡联系,实现商贸活镇;要使规划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以彰显特色,提升品位;要使规划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以加入城市体系,参与职能分工;要使规划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以涵养地气,增强人气,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开辟一条突出城市文化、现代产业和社会事业的个性特征和景观特征,有活力,有品味,有特色的城镇化路子。当前要突出强调规划编制的超前性和透明性,规划者要亲临现场,规划要听取当地人的意见,规划成果要公之于众,让大家心里有数,规划文本要经县以上政府认可和人大批准,以提高其权威性。我们相信,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我市小城镇建设必然会按不同层次,不同特色,在不同的时空序列中有效推进。

(三)落实责任,有序推进。从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看,小城镇建设的规划主体应是县级政府,管理主体也应是县及县以上的业务主管部门,而实施主体则应是乡镇政府和广大农民。主体就是责任,就是义务。目前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由市发改委管,但其实施要以权威认定的总体规划为前提;市城乡建设规划局管理规划和建设,却不知道发改委有这一类国债项目。同时,在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建设方面多头管理,互不通气的现象也严重存在,反映了部门割据对推动工作的制约作用。县、镇对此也有意见。例如:市委、市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发展多个重要文件中都突出强调了“资金捆绑使用”统筹安排,项目由原主管部门监管的意见,但始终难以落到实处,责任虚悬,我行我素,项目推进不力,贻误大局,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县级人民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既是规划主体,又是管理主体,对农村小城镇建设有重要责任,理应从县域经济社会全局出发,依照区域特色和产业特色,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及产业开发等进行统筹安排,有序推进。要彻底改变少数县不管不问,不置可否的现状。在小城镇建设中,坚持土地资源的统一配置和有偿使用,坚持把城建管理中的“一书两证”制度延伸到建制镇等都是必要的。

(四)发挥优势,产业强镇。农村小城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重点。其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功能只能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基本目标相一致,才有动力和活力。依托资源优势,培植主导产业,开发加工营销,把基地、企业、市场联结起来,农民就不会冒很大风险去长途转徒,而就近聚集在小城镇为小康生活拼搏奋斗。人气,财气,运气都来了,小城镇就可顺理成章的发展起来,事实证明“找准特色,发展经济,工业强镇”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店塔镇虽然处在煤田腹地,但他们能从资源及发展可能的差异性出发,将全镇分为兰炭产业化片区,煤炭片区,电力化工建材片区,运输、信息餐饮服务片区,旅游片区等五个各具特色,互补共进的片区,既有资源特色,又有产业特色,更具人文特色,给我们的启示是非常深刻的。显然,不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找准突破口,兴业强镇,小城镇也就徒有虚名,甚至萎缩下滑了。

(五)完善政策,增加投入。由于目前财政用于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少,中间环节多,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乡镇又没有综合配套开发的轨道,加上农民收入增长慢,参与和投资能力差,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就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就财政而言,虽然有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总领农业发展全局,但从中央文件到农民的实际行动是需要转承连接的,需要用地方特色具体化才有操作性,才能保证中央精神落到实处。例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部分第一条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强调“要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话的方针,坚持做到县级以上财政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这三个坚持对于地方来说,就不能仃留在口号上,而要具体落实为投入的数量,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反哺”多少,“支持”多少?财政农业总投入增长到多少,“增幅”高了没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份额有多少,占总投入的比例是不是超过了50%?三个“明显高于”是不是“明显”了?特别是第二条“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中,要求“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要求“根据保障农产品供给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需要,统筹研究重要农产品的补贴政策”。在这些方面,我市特定的农业资源条件和全省甚至全国大部分地方都不一样,陕西省确定的各类农业直补项目大部分榆林挂不上,从上边来的补贴我市农民得到的很少。在榆林的条件下落实中央政策,就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一是尽量挤入省补盘子,把我们的粮食生产大县如榆阳、靖边、定边县以及省级养羊大县等纳入全省“重点产区”补贴范围等;二是按自己的实际“统筹研究重要农产品的补贴政策”。市本级应按市上确定的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类别确定补贴品类和标准;县上按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类型确定相应的补贴品类和标准,并及时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尝到政策的甜头,积极从事力所能及的产业开发,为小城镇建设夯实基础。类似需要地方化具体化的政策规定在一号文件中随处都是。神木县在农村建设中实施了一项“双百帮扶”工程,组

织县境内的200户企业与200个村结成帮扶对子,着眼于改善基础设施,培植主导产业,发展文化教育,总投入亿元以上,三年扶持200个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面创出了一条新路子。调查组认为,增加财政投入,整合社会资金,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农业发展总盘子中,建村建镇同步推进以及专设农村小城镇建设基金或引导基金等办法应该是可行的。

(六)深化改革,跨越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在形成新的人口聚居点,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方面的突出作用不但要求政策的有力推动和投入的倾斜安排,更要求在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就业制度以及科技装备,市场准入,监管检测,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全面配套改革,逐步消除小城镇和城市之间的体制性壁垒,才能在制度的支持下,规范小城镇建设行为,实现跨越式发展。

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农村小城镇建设是强乡利民,促进农村经济腾飞的载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是加快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的主要途径,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我们要抓农业调整,让农民富起来,抓小城镇建设,让农民住进来,抓教育培训,让农民的知识多起来。努力发展高效农业,打造新型工业,完善城镇功能,为“三农”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我市广大农村就会较快地摆脱困境,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2011年2月

第五篇:回乡调研报告

2011年寒假期间,我跟随同学回到了位于萝北县的宝泉岭分局,进行了一次关于回乡的调研,收获颇深。愿意将这期间与当地群众以及同学在交谈讨论中的一些心得体会,经过调查结束之后一番认真和系统的学习思考,写下来与大家一块分享。谨希望本篇调查报告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启发大家的思考,至于本篇调查报告的观点,有待进一步的思考。在我看来,这决不是一篇学术性质的文章,更重要的是从一名当代大学生的视角,带着某些理想主义的色彩,以很不完整的材料,很有限的认识水平,写的一份仅代表自己看法的报告。 2011年中国“三农”面临新矛盾新问题

三农问题,是困扰中国政治家几千年来的大问题,也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政治智慧一直渗入的问题。近年来,由于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在传统的三农问题之外,又出现了农民工问题,因为牵扯到城乡差异,贫富差异以及社会公平,引起整个社会的强烈关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对“三农”的支持,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着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继续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继续增进农民福祉。

研究三农问题的方法讨论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出于各种的目的,从各自的学术研究领域出发,对于我国的涉农问题都进行了个性化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很有启发性的建设性的建议。可以讲,种种思路的提出,从问题的一个侧面整体上给我们展示了涉农问题的整体图景,实践指引的意义要远大于理论探究的意义。从我个人角度讲,我觉得作为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从问题的每一个侧面出发,进行理论逻辑和发展沿革的梳理,都能得出以这样一个侧面为核心的理论论证,关键问题在于这种论证方式只是在理论上是行的通的,但对问题的论证不等于认识了问题的本身。难道仅仅因为缺少了专家各自所论证的农业发展中的某一个要素,整个农业发展就发展不下去,那么我们就能当然的得出这个要素就是核心或者关键要素吗?显然不能。我试图提出以下方法论方面的看法——

一、要把涉农问题放在战略的构成中进行观察

可以讲,离开我国城乡的二元结构,我国统一和有规划的市场布局,离开整个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过程谈农业问题,是真正的纸上谈兵。

横向上讲,涉农问题,首先是人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户籍制度,待遇差别的问题,更是在政治制度,还有就是在这种政治体制和经济规划下,农民本身的社会定位,历史定位和文化认同的问题。其次,涉农问题不得不考虑一个既已形成城乡二元体制下事实上存在的城乡分治的问题,法律主要是给市民定的,主要是给频繁进行交易活动的人定的,农村事实上不是农民不懂法的问题,而是法在实际上能发挥多大作用的问题,需不需要那套统一的普适的法律建构的问题。再次就是产业布局的问题,我国是在计划经济的胚胎里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而计划经济根本上讲就是命令经济,是需要统一的中央政府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他所需要的理论划分和分级分片管理的,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产业的划分,

因为有了产业的人为划分,才能够提出工业化的发展思路,这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生产绩效的评价机制欠缺有关的。我想说,虽然我们身边的人在实际生活中,似乎全然感觉不到这一点,只能说明我们对于时代发展的麻木和我们目光的局限,全球化就像一个大浪,在他之前事实上已经暗流涌动,今天他已经冲击了发达地区的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我们似乎现在全然无知。

纵向上讲,涉农问题只是历史给我们提供的一个问题束的一个,我们事实上是以人类尤其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史为素材的,是以相近国家和地区近几十年农业发展经验和教训为素材的,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进行的农村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为素材的。孙正聿教授有个说法,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是历时性问题的共时性解决,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今天的改革,是在一个集中的时间段里,解决以往很长一个时间段里集中的问题。离开了农业发展的多个要素的历史回顾,不用历史的方法联系的方法从整体上看涉农问题,只能是成文而不能成事。

二、要把涉农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联系起来

做理论研究的人接触到的是文献材料,是举着理性深刻和人文关怀的大旗的百家之言,它可以放心大胆的进行前提的假设,研究过程中变量的假设,甚至是结果普适性的假设。抛开理论研究评价机制不成熟所造成学术浮躁不谈,理论工作者的时间尺度应当是比较有伸缩性和自由性的。但是,真正进行实务的处于改革前沿的实务工作者,尤其是我们处于决策层的政治家们,确是背负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和历史风险,利用着他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很在行的数据和分析报告,进行实实在在的工作。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在“踩着地雷过河”。他们做出决策没有可以随便做出的假设,甚至不能不考虑任何一个政策可能的影响面,他们是在绝对不够充分的时间内,处理着绝对不可能有合理次序的事件,一些重大的原则性的战略性的问题,有时候是要让位于不是那么关键但是很紧迫的突发或者应急问题的。政治家的时间尺度是刚性的,这种刚性来源于政策制定的刚性和制度所产生的路径依赖的黏性。在政治体制内部,就现在而言,其沟通成本和外部效应是很大的。这不是给我们的政府官员尤其是我们的高层说好话,但是事实上,当前的理论工作者只是一味的强调理论研究思维的特殊性,理论研究的独立性,唯独不谈理论的适用性,这其实与我们一小部分扯皮的政府工作人员的做法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在这里,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提出这样的倡议,与其理论工作者把自己扮演成为社会大众的卫道士的角色,理性的占有者和传播者的角色,不如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理论研究工作,拿出真正经世致用的治国良策来,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理论能够和当前的实际联系起来,而不只是对现实的合理性甚至是合法性做出评价。理论研究和现实的脱节是我们当前改革工作中,“无人知道路在何方,无人知道如何改革,没有人权威实施设计好的改革方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同志语)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理论研究工作者和施政人员,在我们当前特殊的国情下,是分裂的知识阶层,将来需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型的人才充实到公务员队伍里面去,充实到决策层去,去直面他们过去不屑的所谓的“潜规则”。

在我看来,从这个方面考虑,需要考虑以下的问题:

1、财政约束下的涉农政策研究

我国一直以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无非是“投资,消费,进出口”,

涉农问题解决难度大的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在工业化发展模式下,农民不存在着相对有优势的生产剩余和消费剩余,也就存在着购买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城乡事实上存在着价格的剪刀差,福利更是鲜有照顾到农村。现在解决涉农问题可能关键在于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而这仅仅依靠城市自发的反哺农村,在我们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恐怕仍然是不够的,也不是长远可行的。

从全国范围来看,除极个别地区,农民对于市场已经有了一些较为表面的认识,也尝试着利用市场的规律和现代的交易手段致富。但是,从外部市场环境上说,各个地区市场发育地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异的,而不同情势下的农民需求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面临着一方面要在较快发展的地区做好市场培育的政府工作,另一方面要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培植农民的生产能力以期提高他们的适应市场的能力,还有就要对经济最不发达地区的农民进行输血,解决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在农村整体在事实上仍未适应市场机制和我国当前计划与市场双轨制运行双方面的约束之下,转型期的政府,光在收集和分析地区差异和需求差异的信息一项,就要面临着极大的财政负担。更不用说要完成以上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发展任务了。

离开财政约束提农业问题解决方案,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混淆了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任何改革方案的提出并得以实行,都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成本,“金上马,银下马”,处理不好就是社会资源的浪费,最终还得通过种种形式摊派或者转嫁到人民群众头上。我们不是说渐进改革最好我们在主张渐进改革,而是在当前的形势下,除了这种改革以外,我们实在找不出更好的真正行得通的方案来。

2、基层民主问题

农村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存在着社会控制和社会治理的必要性,而事实上,当前比较可行的方式似乎不是激进的以政府的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行农村民主,实现基层农村自治。因为这样不得不面临基层治理中,民主参与力度不够,形式性大于实质性,基层党委和村委会由于产生和考核机制不一致产生矛盾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随着这样的进程,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投放力度会大大的降低,这与我国当前农村的现实是相违背的。当前,绝大多数农村的农民需要迫切解决的不是“有饭大家吃”,而是“大家有饭吃”,需要的是资金积累和购买能力提升,民主能够解决的问题,如果存在这种可能性的话,毕竟是在分配的基础面上的,不是在生产的基础面上的,更不消说能够解决农产品附加值低下,农业生产率低这一问题了。现在一些同志喜欢拿“问题的根本解决”说事,全然不顾社会所能承受的力度和问题的轻重缓急,这一点是不可取的。

而且,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认识水平的巨大差异,以及基层政权和群众对于传统的治理方式的依赖,一刀切的激进的进行基层民主实践,是很不恰当的。民主是需要发育而不是培育的,在全国这么广大的地区推行民主,应当“宜统则统,宜分则分”,不能像甩包袱那样,一股脑的全部让他自治,让他有自主权展开市场博弈,留下巨大的社会隐患。如果说,改革需要放权,那么真正的放权也要在经营实体已经初步具备了自生能力的基础之后再来放权。当前很多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力不放,偏偏放广大的农村的权,只能是给人造成“丢包袱”的感觉。

政府权力是应该从基层淡出,但前提是必须保证政府职能和政府服务必须保持在人民群众起码的需求之上。大政府小政府,总归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权力集中还是权力分散,全力总归是要“权为民所用”。部分地区基层民主伴生下的

政府服务从农村的大撤退,是与党和政府的农业政策貌合神离的做法,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事实上,我们对于民主的相关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认识仍然还是不足的,对于民主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适应问题还没有清晰的思路进行整合,也没有真正的又拿得出来的方案去说服群众,掌握群众。民主是一个结果,不是一种手段。我们过去有拿着股份制作为改革手段遗留下众多历史包袱的经验教训,这样浮躁冒进的改革思路是在需要检讨。

3、粮食安全和财政预算软约束

无论从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竞争的考虑,还是从13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考虑,政府所提出的粮食安全问题的确是再谨慎都不为过的问题。

但是,一方面我们要保证粮食的绝对铲量,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主体的自主性和政府计划之间的矛盾,面对全球市场竞争的局面下农业生产分割布局,资源禀赋按照价值规律进行全球战略转移的现实。而当前整体的市场环境不健全的情势下,农产品和副产品的附加值实际上是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在国家统一粮食流通市场之外,不应当不允许存在粮食交易的第二市场。人为的长期扭曲粮食生产和收购价格,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以及实际上农民需求的市场化表达(农民掌握着对于粮食生产的推出权),使越来越行不通了。

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先于粮食市场开放,这就注定了我们不能再采取计划经济体制下利用身份权利的限制将农民与土地捆绑在一起的做法。如果不能够实现市场对于粮食生产和流通的主导性作用,农民在当前收入日趋多元的情况下,随着对于市场认识水平和适应水平的进一步加大,他们对于生产粮食的注意力可能就会转移到与作为收购方一方的政府进行长期的讨价还价上,这就造成了财政预算的软约束。如何恰当的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一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解放思想,对于国际形势和全球的市场发展趋势进行重新地认识,打破原有的农业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思维,但再在放大一点,步子再迈大一点,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没有理由不进行讨论,不进行试验;另一方面,我们的政府需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要相信市场,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切实通过市场的手段改善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

以上就是我通过实践调查以及随后所进行的学习整理所得出的一些阶段性的结论,有几点是我认为需要强调的,那就是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的利用市场的手段达到社会主义的目的;再就是农村改革的实践仍然很不完整的情况之下在大范围内推动基层民主的做法值得商榷;还有就是理论必须和实践性结合、政策建议性质的理论研究不能将现实要素进行道德价值的判断和取舍;最后,我认为,分裂的知识阶层需要建立一个有序的流动机制,需要做真正的学术,也需要做真正理性的改革实践,知识获取方式可以专业化处理,但是知识运用却需要宏观地把握、整体的运用,要活学活用,而这一点离开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自觉的自我批判和相互砥砺不可能做到,慢慢的探索出一条流动的路子来很有必要。学问重在经世致用,利在经世治国。希望这篇能够起到引发自己和其他同学思考的作用,那么我想这个阶段性的成果,就不会只是停留在阶段性。

制药092张倩

上一篇:护士医德医风范文下一篇:婚宴父母致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