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幸福多全集

2022-08-14

第一篇:回乡创业幸福多全集

回乡创业故事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热潮在西部地区正在兴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回乡的创业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回乡创业故事篇1:

小伙辞职返乡创业:养牛发展循环产业

初夏时节,重庆市南川区木凉乡气候宜人,满眼葱绿。重庆市慧迪肉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就在该乡玉岩铺村海拔800米的一处坡地上。牛舍周边,庄稼果树长势喜人,不远处的山坪塘水清波静。

迷彩服、牛仔裤、黑胶鞋,一头汗水两脚泥,年轻的面庞充满朝气,又带着几分腼腆。这是24岁的公司经理霍之亚给人的第一印象。

院坝坐定,好客的霍家人端上了农家的香茶和自己包的粽子。“我出生那年正赶上北京亚运会,所以老爸给我起了这个名字。”从8年前外出打工,到前年回到农村,霍之亚说起了他的农村创业故事、他的梦想。

时间越长就越想自己创业

2006年,霍之亚跟随父母去广东中山打工。“6年时间,总共在三家企业干过,”霍之亚说,其中有两家是电子厂,一家是制鞋厂。在前两家企业,他是当工人,工资比较低,起初只有1000元左右,后来涨到1800元,到第三家企业他已经成为了管理层,工作没那么累了,工资也能拿到4000元左右。

“收入还不是我决定返乡的主要原因,”霍之亚说,他们一家都在一个地方打工,钱不算少,彼此还能照应,按一般人的想法来说也过得去了。“但我一直觉得,在外打工始终是为别人干,时间越长就越想自己创业。”霍之亚透露,也不是没有想过在广东创业,但考虑到竞争激烈,人地两生,“估计也搞不过人家。”还有就是,爷爷奶奶已80高龄,他的心里也惦记他们。

如果说这个想法最初还只能憋在心里的话,是近年来东南沿海部分企业不景气的现状和西部家乡的发展让年轻人下定决心跟父母“摊牌”。6年间霍之亚回过农村老家两三次,每次回来他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南川的路都不认得了,村里的条件改善速度也比我想象快,”霍之亚说,“回来不光是探亲,也在看、也在问,琢磨着什么项目最合适。”

“他跟我说要回乡创业,我首先问他准备做什么。”霍之亚的父亲霍仁才说,当儿子回答他“养牛”的时候,他吃了一惊,同时也生出几分赞许。“养殖业不容易被淘汰,牛肉的市场需求很大,而且在我们南川,养猪的多,养牛的少,他说的这些我都认同。”霍仁才说,但他提醒霍之亚:搞养殖是很辛苦的,怕脏怕累的话做不长。“我不怕,能坚持。”霍之亚的坚定态度让霍仁才最终作出了举家返乡、支持儿子创业的决定。

2012年7月,霍之亚一家回到南川,在木凉乡玉岩铺村租下了40亩地,开始建设他们的肉牛养殖场。

一出门就挨了当头一棒

霍之亚没有想到,他回乡搞养殖,一起步就摔了个大跟头。

“前期准备和建设都很顺利,”霍之亚说,养殖场选到了比较理想的位置,土地流转租金也不高,当地政府在路、水、电等各方面都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到了2013年年初,霍之亚就开始张罗着买牛了。“之前我们对牛的品种进行了反复筛选,决定从山东买,4个优质品种,116头肉牛,”按照霍之亚的预想,这批牛养一年到一年半就可以出栏,如果成本控制得好,每头牛能挣到500元到600元。

2013年3月25日,这一天霍之亚一辈子都忘不了。“从山东运到我们这里,正常的时间应该是30个小时左右,但我们这批牛却在路上用了70多个小时。”霍之亚说,由于没有经验,长途运输途中有些环节没有协调好,导致到达时间大大延后,又逢阴雨天气,一下子就病了几十头。霍之亚慌了神,急忙找人来给牛治病,“南川区的兽医我们都请到了,买药的钱也花了不少,但人家都说错过治疗的时间了,没办法。”

3个月后,116头牛剩下62头。“看着牛一头头倒下,心里别提多难受了。”说起这事,霍之亚神情黯淡。54头牛的买牛款加上给牛治病的钱,70万元一下子打了水漂,“就像一出门就挨了当头一棒,真是打疼了。”

痛定思痛,霍之亚开始认真总结教训。“那个时候光看着市场好,净想着养牛的好处,没想到风险。”霍之亚说,原以为牛疫病少,但不知道一旦得病不好治;原以为本地养牛的少没什么竞争,但没想到养牛少兽医也少。“不讲科学,再好的市场也没你的份。”意识到知识的短缺,霍之亚开始认真学习,参加培训班、网上找资料、向别人请教……去年第二次去山东买牛,对于运输途中牛的保温、喂食等方面他更是格外注意。如今,养殖场的120头牛健康成长,已到出栏期。“后来这些牛一直没生过病,我都能算半个兽医了。”霍之亚笑着说。

成立公司以后,霍之亚和父亲明确了分工:他负责技术,父亲负责采购和市场。走进牛舍,霍之亚熟练地指导工人给牛喂食、除粪,还不时亲昵地抚摸牛头。“我们这几个品种都比较好,前几天运了4头到广东试销,每斤牛肉能比当地的牛肉多卖6块钱,”霍之亚说,这样算下来,120头牛全部卖掉,亏损就可以补回来了。

发展循环产业是我的梦想

120头牛,每天产生牛粪就有三四吨,牛粪怎么处理?会不会污染环境?这个问题霍之亚在决定搞养牛场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可以看到牛舍旁边有一个沼气池,“通过沼气池,牛的粪便就转化成沼气、沼液和沼渣,”霍之亚操作起他们购买的净化处理专用设备,“沼液和沼渣经过脱水净化后就可以直接用作肥料,不会污染环境。”

借鉴其他养殖场的经验,霍之亚建起了一个300多平方米的蘑菇种植厂房,开始利用牛粪种植双孢菇。牛粪太多了用不完,霍之亚又开始在循环产业上动起了脑筋。“发展循环产业是我的梦想,也是养殖业的方向。”霍之亚说,牛粪可以养蚯蚓,蚯蚓又可以养鸡、养鱼,把产业链拉长一些,也可以多带动周边的村民增加收入。下一步,他还想尝试组建一个专业合作社,搞一体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配套化服务。

说到目前的困难,霍之亚表示,一个是贷款不容易,另一个是村里的道路还不够宽,肉牛运输有些不便。“做什么行业都不轻松,困难还得自己多想办法克服。”他说,回乡创业以来,他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许多鼓励和支持,除了乡政府和农业、畜牧部门外,作为回乡创业青年,团市委还把他列为“未来企业家培养青锋计划”扶持对象,为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作为一名90后,霍之亚也有自己的爱好。“但现在养殖场人手少,忙得基本没什么业余时间了,也就是看看书上上网。”他说,因为要住在养殖场,他如今很少去城里玩,“有时朋友回来了去参加一下聚会,都不敢太晚回来,怕牛场这边有事。”

与很多同龄人相比,霍之亚显得很“土气”。“以前在广东也挺时尚的,现在没法讲究了,衣服也不敢穿好的,牛舍有事随时得上,身上老是有牛粪味儿。”霍之亚笑道,累是累点,但挺充实,对前景也有信心。“你今年24,再给你4年时间,到28岁就得干出点名堂了,到时候我就全放手不管了哟!”一旁的霍仁才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对儿子说。“4年后你就想抱孙子了?”“之亚压力大不?要加油哦!”……几位公司员工参与进来,打着趣。欢笑声中,霍之亚的脸红了。

回乡创业故事篇2:

高考状元珠海种地7年

跳下皮卡车,皮肤黝黑、胡子拉碴的邹子龙,俨然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肥硕的牛仔裤挽着裤脚,破旧的运动鞋布满了泥土。邹子龙扯了扯裤腿说,“这身着装方便随时下田干活”。

这位人大的硕士,北大和人大的双学士,7年前放弃了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一头扎进了珠海偏僻的乡村创业,开荒种菜,创办有机农业园,如今是300亩地的农场主,常年为上千个家庭餐桌提供有机菜。

开荒种菜收获了爱情

从珠海市区驱车到高栏港平沙镇绿手指有机农业园,要1个多小时,这是邹子龙在珠海开辟的第三处有机农场。2010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和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双学位的邹子龙,还没毕业就游说了两个大学同学作为合伙人来到珠海开荒种地,其中一位叫陈羿好,这位重庆姑娘在人大是学艺术的,读书时是出了名的登山运动员,在一次登山过程中与邹子龙相识并成为好友。

2007年,邹子龙以韶关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人大,他在高考志愿上仅填报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虽然在校期间获得了北大经济学的第二学位,但毕业时除了农业,他别的工作都未曾认真考虑过。

离毕业还有几个月,邹子龙班上的同学大多选择到金融单位和国企上班,而已经被保送读研的邹子龙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现代农业梦。

陈羿好毕业前原本被一家电视台录用,同样出于对大自然的向往,在邹子龙的游说下,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邹子龙一道离开北京来到珠海;另一个被邹子龙游说来的是大学的好兄弟冯永久。他们三人在珠海三灶承包了一个山头开荒种地,用从家中借来的积蓄,创办有机农业园。

虽然邹子龙是学农业经济管理的,但毕竟没有种植经验,“种植标准由我制定,但有些实际生产我也需要向当地老农请教”。刚到珠海,没有现成的农耕地供他们租种,租种的山头不仅仅要开荒,而且不通水,灌溉成了问题。但这并没难倒他们,他通过大量实验,最终从很远的地方把山泉水接过来,通过重力加压引到山上实现了自流灌溉。没有电,他用6个车载电瓶串联起来解决生活和生产用电,用完了再拉到村里面去充电。开荒的日子,每天差不多花10小时泡在田间地头。

在长期共同劳动中,他的执着、勤劳征服了这片荒地,同时也征服了陈羿好,两个年轻人擦出了爱的火花。其间,冯永久选择离开,投奔了珠海一家地产公司,此后邹子龙负责农业园的管理并带员工生产;陈羿好每天开着一辆破面包车满珠海跑,负责送菜。

2011年9月,邹子龙重返人大读研,一段时间,陈羿好挑起了农场的全部重担。在北京读研时,一是心疼陈羿好太累,二是心系农场,邹子龙说自己做梦都在想农场,有三天以上的长假,他连夜都要飞回珠海。

一到田里精神就来了

今年29岁的邹子龙目前的身份是珠海绿手指有机农业园的董事长,由于多年的体力劳动,日晒露宿,风吹雨打,邹子龙没有大学时代的斯文,体型非常健美,皮肤黝黑得像古天乐。一身土不啦叽的着装,与记者交谈时有些腼腆,时不时摸下鼻子,憨厚的样子更像农民小伙,丝毫没有董事长的气派。邹子龙的父亲说,邹家世代务农,好不容易在儿子这一代跳出农门,结果儿子虽读了名校,却又回来当了农民。谈起儿子返乡务农,邹妈妈直摇头,“上了那么好的大学,还读了研,也没找个体面工作。”虽然有抱怨,但当儿子农场有困难时,老两口还是拿出全部的积蓄支持儿子创业。

邹子龙的办公室是建在农场田间的一间简易板房,推开办公室门,除了堆放了些农具和健身器材,在他办公室里没有老板桌椅,没有电脑。邹子龙说,自己除了偶尔进办公室放下工具外,其他时间都是在田间地头,几乎不坐办公室,以至于办公室里有老鼠出没。

邹子龙说,他喜欢跟果蔬打交道,而不擅长跟人打交道,随着公司发展,他专门请了职业经理人负责管理公司,自己则负责园区设计和生产标准制定,并每天带领员工在田间作业。“我坐在电脑前就头痛,读书时我的电脑也长久不开机,都发霉了,一到田里精神就来了”。

如今,邹子龙会带领队员们每天在田间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有时早上8时不到,他们要先到猪圈打扫,然后来到田里种菜、摘菜。白天里,他随时会出现在一垄田间,指导从当地雇请的老农按着他制定的标准作业,在他眼里,有机农作物种植要杜绝一切农药、化肥、激素。而这在被雇的农民看来完全是“死脑筋”。邹子龙说,“他们比较习惯用农药化肥,跟他们说不能用,他们觉得我们又没种过地,不愿意听我们的,最后换了几拨人”。

搞有机农业,先要有养殖。除了养鸡鸭猪鱼,他们还养了几十头牛,邹子龙说,养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收集粪便,白天一群牛被员工赶到湖边草地上放养,一只只白鹭和其他水鸟飞来,时不时地立在牛背上,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放牛的工作与坐在办公室里相比,对于热爱大自然的人来说,肯定是一种享受。

最困难时整个农场就剩下他一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邹子龙说,从2010年在珠海扎根做第一个有机农场,直到去年才实现收支平衡,这还不包括六年多累计的基础建设耗资一千多万元。

做农业很难赚钱,做有机农业更难,一场自然灾害就会让农场颗粒无收。2012年,超强台风“韦森特”袭击珠海,绿手指农业园的蔬菜被席卷一空,养殖棚吹垮了,鸡鸭牛羊死亡殆尽,因为发不出工资,农场的员工全走光了,当时妻子陈羿好刚怀孕生子,整个农场只剩下邹子龙一个人在打理。邹子龙说,那一阵他焦虑得整晚睡不着觉。为帮助他重建农业园,在最危难的时候,人大的师妹钟倩琳带着10万元资金入股,共青团珠海市委也向农场提供了2万元的创业资金,并组织了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了农场道路的修整工作。此后,农业园又通过消费者融资筹到数十万元,终于逐步渡过难关,走上正轨。

邹子龙引入“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模式,即搭建消费者和生产者(农民)之间直接联系的纽带。

如今,通过这一模式,绿手指有了500多个家庭长期订单,另外还有近1000个间断性的订单,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既是绿手指的客户,也是绿手指的合作伙伴。

希望儿子长大再当农民不要被当成“稀奇”

陈羿好生子后,为避免家族企业的嫌疑,邹子龙不再让妻子参与农场的事,专心在家带孩子。送菜的工作就全落在钟倩琳身上。“那时候可惨了,刚学会开车,边拿地图,边开车,还要边接客户电话,其实挺危险的!”钟倩琳说。

有一天晚上11时多,钟倩琳送完菜回去。因为下雨,山路较滑,一不小心皮卡车就从山上冲下去了,一头撞到一块大石头上,车整个翻了过来,车尾卡在石头间,中间有个池塘,被悬空在水面上。“我也跟着翻了一圈,好不容易把车门踢开了,爬到那个石头上,当时就委屈得哭起来,然后才想到求救。”钟倩琳说,“接到求救电话,邹子龙爬了半个小时的山路,好不容易找到我”。

向往这种山野生活的人多,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少。在人大学子邹子龙包山种菜的事传开后,一开始很多青年涌上这个山头。2012年一年来来去去累计就有两百来人,但最终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留下来,成为今天的中坚力量。

除了请了一些当地老农参与种植,目前农业园有正式员工30多名,绝大多数都是大学以上学历,总经理原是一家外资公司的总经理,因为对有机食品的热衷投奔了他们。佛山姑娘黄嫦仙会计专业毕业后已进入广州一家企业试用,看到农场的招募启事之后辞去工作加入了农场;山西阳泉小伙赵贺辉学市场营销的,也被CSA模式深深吸引来到农场。

邹子龙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越来越多有学识的青年投身于现代农业,让更多的家庭吃上放心菜。

“待儿子长大了,即使他有很好的学历,如果再回乡当农民,希望那时大家再不要当成‘稀奇’,不再像我这样受关注”。

第二篇:回乡创业的感想

我叫张正军,1969年出生,家庭住址潜山县余井镇黄岭村圹拐组。高中文化程度,多年在外地务工和办厂。2006年响应政府号召回乡投资兴办依丽特制衣有限公司,担任公司经理兼法人代表。

本人2003年在江苏、苏州经营服装厂,主要从事服装加工,用工30多人,年创利润80万元以上,在此期间本人积累了一些办企业的经验,尤其是对服装行业的市场经营模式有所掌握。因为有这样的基础,加上政府号召“凤还巢”2006年我回乡在余井镇开办了依丽特制衣有限公司。

依丽特公司从创办至今一年多来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注册资金56万元。2006年招工50人,2007年增加到70人,并在继续扩招。公司生产经营坚持重质量、讲诚信、守信誉。在借鉴原来本人江苏办厂的经验和江浙发达地区企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拓宽加工销售网络,一步一个脚印,使公司的规模和效益得快速扩大和提高。由于原厂房和设备已不能适应和满足生产需要,2007年上半年又投资20多万元,加建了300平方米生产车间,添置和更新了机械设备。

本人回乡创业,本来就是抱着造福乡里,为家乡经济发展出力的信念,公司录用的工人全部是家乡的农民其中大部分是天明、松岭等山区穷困村人,他(她)们进公司后,一个月平均工资超过一千元,年收入都在一万元以上,“一人进了厂,全家奔小康”这话一点不夸张,尤其是较贫困的山区村工人进公司家庭经济境况得到彻底改善,这样的例子在依丽特不是少数。

随着依丽特规模的逐步扩大,对家乡的贡献也随之一步一个台阶,在增加税收的同时,当地用工工人的收入亦提高,预计2007年依丽特支付工人工资款将超过90万元。

本人有信心和回乡创业者携手同心,为家乡经济发展和改变面貌做出更大贡献,我立志将企业扎根家乡,将依丽特公司做大做强。

潜山县依丽特制衣公司

军 二00七年六月十八日

第三篇:回乡创业天地宽

-----记回家创业的农民兄弟***

大家好!首先感谢镇政府让我有次机会给大家谈一点自己这几年来的一点感触,同时也谢谢在座在百忙之中听听我的想法。

我叫***,是***县******村人,从小家境不好,于是我****年外出山东打工,****年回家开始发展畜禽养殖。在打工的几年里,我尝尽了外出务工的辛酸,想到与其为别人打一辈子的的工,倒不如回家创业。

念想萌生勤学技艺

在山东打工的几年时间里,我看到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开阔了视野,心里也有了想法。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靠在外打工挣钱除维持生计外,还有什么作为?光是打工糊家我是不甘心的,人的一生一定要拼搏几回,只有那样,才不枉此生。于是,我有了用打工挣来的钱回家乡创业的想法。

回家创业选什么项目?项目的技术很重要,由于自己的知识文化有限,于是我从相对来说易学易掌握的,且符合我们农村实际情况的养殖业入手。为此,我经常利用打工的空闲时间到当地周边农村考察,看到那里的环境和自己家乡很相似,而在当地,养殖业已成为大多农户的致富项目。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发展养殖业很适合家乡的环境条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于是,我便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养殖技术,虚心向当地养殖专业户学习专业知识,并在业余时间自告奋勇的无偿帮助当地的农户管理,也正是基于我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我在近两年

的时间里,熟练地掌握了基建、养殖、管理、疫病防治等基本理论知识。

带技回乡 涉险渡难

****年冬,我带着学到的技术和打工挣的有限资金、怀着满腔的热情,回到家乡,走上了创业征程。第一年完成了养猪基建工程后,我又多方筹措资金*万多元,购买仔猪、购置机械及养殖业发展配套的器具、饲料等。****年夏季,我的养殖业项目走入了正轨。这一年,我一共循环养猪***头,其中:出栏***头,养殖母猪*头。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日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年损失肉猪**头,经济损失达*****元。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用金钱买教训吧!

天灾人难防,不过好在有镇委、镇政府、村支两委、畜牧兽医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的大力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从困境中走出来。镇委、镇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并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帮助我解决实际困难,先后无偿扶持水泥**吨建猪栏;村支两委干部主动出面协调各方面关系,及时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养殖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畜牧兽医部门委派一名技术过硬的专业医生为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县畜牧局还无偿为我扶持了一套孵化机械。我相信我们的政府无愧于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它也充分的践行了“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

致富领先不忘乡邻

在镇、村的大力关心支持下,我更加坚定了发展养殖业的信心和

决心。****年,我从信用社贷款**万元,扩大了养殖规模,增加了养殖项目,由原来的单一性生猪养殖扩大为畜禽混合养殖。规模扩大到年可循环养猪***头,出栏***头,养鸡*****只,出栏****只,年养殖业发展收入**万元。

在收入不断增加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外地养殖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最关键的是规模大,真正形成了产业。随后,在镇村领导的帮助下,我决定采用“龙头+农户”的合作方式,网罗其他村民共同发展养殖业。我可以免费为其他养殖散户提供仔猪和部分饲料,并进行技术指导,带动一部分村民加入到发展养殖业这个队伍中来,把养殖业规模逐步扩大,形成了真正养殖专业村。

据统计,****年以来,我所在村新增养殖户**户,养鸡数户平增加***只,仅此一项,全村户平年增收****多元。目前,***已涌现出**多个养猪大户,**多个养羊大户,***多个养鸡大户,全镇户平养猪达到*--**头,户平养鸡***只以上。通过我的亲身经历,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干、务实,加上政府的扶持政策,相信我们一定能走上上致富的的道路。

再次感谢政府能给我这个机会,把我的微薄经验分享给大家!谢谢大家!

第四篇:农民工回乡创业

2012年甘州区农民工回乡创业相关优惠政策

一、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政策扶持体系

(一)实行政策优惠

农民工回乡创业属于政府贴息的项目,要按照规定给予财政贴息。

根据其对安置就业、盘活闲置资产、纳税等方面的贡献程度,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外出务工人员招商引资做出成绩的,要参照引进资金和项目的奖励办法给予奖励。

对农民工回乡创办公司且属于当地重点发展的产业或行业的,应适当降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允许注册资本分期到位。

对农民工回乡创业,在登记注册后给予一定年限的扶持期,扶持期内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可依照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规定实行税费和小额担保贷款优惠。

农民工申办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时免收注册登记费,并不再进行检验。

农民工回乡从事农村个体经济活动,从发照之日规定一定扶持年限免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对农民在集贸市场或地方政府指定区域内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实行备案管理,免予工商登记,免收各种工商行政管理费。

农民工创办企业符合有关条件的,要按规定享受国家和本地扶持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积极落实农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政府相关产业向回乡创业农民工的创业项目倾斜。积极整合财政及其它资金,安排专项扶持资金,对创业贷款给予贴息。

(三)提供金融服务。

(四)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

拓展发放的范围,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

降低反担保门槛。

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在5万元内确定,贷款期限为2年。

对符合条件的,当年在新增岗位招用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人员达到现有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以上达到现有职工总数15%)以上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申请贷款,贷款额度不超过200万元,贷款期限2年。

对按期足额偿还贷款诚信度高的贷款人和吸纳就业人员多、按期还款、有偿还能力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再次申请贷款。

(五)妥善解决创业用地问题。

二、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服务体系

(一)放宽准入条件。

(二)简化审批程序。

(三)规范收费行为。

(四)加强信息引导。

(五)提供公共服务。

(六)建立创业基地。

三、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组织保障体系

创业培训(SI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

第五篇:回乡创业的收获与难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回乡创业的收获与难题

作者:

来源:《农家科技》2012年第08期

编者按:山东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省,我们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事例,来反映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瓶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农村的繁荣发展需要更多的有知识、有技术、有眼光的返乡农民工通过创业来大力推动,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和相关政府部门关注农民工创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扶持。十年之前,山东曾经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2008年金融危机时,一些在外地打工的山东农民工选择了回乡创业。如今,几年过去了,他们的状况如何?

在全国性农民工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两难现象”的相互博弈的背景下,记者追寻山东七位回乡创业农民工足迹,聆听着他们的心声,试图从他们的经历和经验中,为更多的农民实现就地就业、转移和创业提供一些借鉴。

“都愿意在家门口创业”

在临清市魏湾华宇扣板公司,总经理王广利说,他1994年外出打工,干过小工、大工和领班,2008年选择了回乡创业。他说:“十几年来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资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量,决定回家乡干点事。其实,对在外打拼的农民工来说,在家乡具有天时、地利、人和,都愿意在家门口创业。”

王广利去浙江时发现扣板生意很红火,觉得是一个商机:农村日渐富裕,建新房,娶新娘,屋子装饰要堂皇,已经成了农村的新时尚,可在家乡搞这个项目。对他的这一打算,魏湾镇政府很重视,很快帮助办好了手续。投资170万元,一个半月建好了厂房和五条生产线。目前,生产线已有10条,安排农民工就业60多人,产值200多万元,利税30多万元。

临清市刘垓子镇梁庄村支部书记李桂军介绍,他曾在外打拼多年,2008年回乡,按一年每亩1200元租了42亩撂荒地,种植雪藕,亩产2万多斤,亩收入4万多元;按“公司+农户”模式建立了合作社,已有60多户加入。“2010年尝试鱼藕混养,一亩塘年产800多斤泥鳅,出口韩国和日本。今年,荷塘已扩大到1100多亩,产品被评为国家绿色食品,打入了山东、北京、河北等省市的大超市。”

创业园引来“风还巢”

在茌平县菜屯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兴旺镟皮厂老板张兴旺介绍,他在广州打工12年,2008年回到家乡,购置了镟皮机、压皮机等机械,在“创业园”建起了镟皮加工厂,凭着多年打工磨砺的敏锐思路和吃苦精神,几年下来建起了两个镟皮厂。

张兴旺说:“我能创业成功,离不开家乡政府的帮助。”当年他把想法告诉了镇领导,20个小时镇政府就解决了用地问题,协调了小额贷款指标;镇木业协会联系了机械厂,购进了设备。

菜屯镇依托木材加工产业优势,在沙荒地上建立了“创业园”,作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制定了水电、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现已建起了多层板厂70家,就业2万余名。

如何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茌平县人社局负责人认为,过去“东南飞”,今日“凤还巢”,很重要的是环境吸引,为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县里建起了6个创业园区,农民工已创办经济实体1.2万个,提供就业岗位3万多个。

资本短缺是个大制约

调查发现,农民工返乡创业成功者很多,失败者也有。制约农民工创业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资本少。多数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在打工期间积累了一些资本,但对于创业来说是杯水车薪,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茌平县乐平镇后常村的王坤谈起创业经历,心中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在天津一家花卉基地打工8年,学到了花卉栽培技术。2008年他回到后常村,由于积累较少,就在家乡的大棚蔬菜基地租了个闲置大棚,搞起了花卉种植。谁知2009年8月一场暴雨使大棚泡了汤,花卉全军覆没。这一挫折使王坤认识到:“发展花卉种植,必须高投入、大规模、高标准建设钢架大棚!”

在镇政府帮助下,王坤申请了20万元贴息贷款流转了5亩土地,建起了两个钢架大棚,购进了120多种名贵花卉。王坤的成功,示范带动了周围农民,如今王坤领办的“阳光花卉合作社”已有会员22户,带动6个村发展花卉大棚25个。2010年以来,通过网络把生意做到了国外,8000欧元以上的订单就有好几个。

东阿县姚寨镇万宇轴承公司总经理王绪峰说,前些年,他在外地一家钢球企业打工,学了生产工艺和销售管理后,产生了回家创业的念头。他的想法得到了镇上的支持,很快解决了厂房用地,2009年4月正式投产。由于打工积累了经验,企业蒸蒸日上,年产精品保持器达10多种7000万套,2011年销售收入3700万元。

然而,王绪峰说,按照现在的市场需求,扩大再生产是势在必行,但是资金是个大制约。当初的投入是在外打拼的积累,再扩大规模资金就成了大问题。

东阿县人社局人士介绍,近几年回乡创业的农民工达1256人,县里把他们纳入重点扶持范围,出台了优惠政策和税费减免,实施了“农民工创业小额贷款资金支持项目”,但是对于农民工创业需求来讲,可谓是杯水车薪。

“招工难”也成了大问题

东阿县姜楼镇杨树资源丰富,发展起了200多家木材加工企业,形成了从木材加工、刨皮、模具到家具加工产业链。

姜楼镇的何有龙说,三年前感觉木材加工是个商机,就回到家乡办了个刨皮厂,一年有五六万元的收益。“现在,„招工难‟也成了大问题。刚开始雇人很方便,附近闲着的劳力很多,给点钱就干,现在不行了。这几年,镇上的企业越来越多,争抢劳动力,像我这种厂子越来越难找到劳力了。今年,如果不是镇上给协调用工,恐怕就要关门了。”

据了解,东阿县专门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开展了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和招工培训,建立了招工绿色服务通道,但也仅仅能缓解“招工难”。“回乡创业产生了多重效应”

“公司6500万原始股已在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上市,年销售收入3800万元,实现利税400万元,同比增长25%和27%。”临清中瑞轴承配件公司总经理汪永卫说,他1989年外出做轴承生意,2007年回到家乡,成立了公司和研发机构,用专业化和标准化数控机床生产高端轴承配件,提高了精密度,产品周期缩短了15天,生产效率提高了50%,已与美国、瑞典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

据介绍,2011年和2008年相比,临清市农民工出现了“两降三升”趋势,即外出农民工总人数、回乡农民工总人数分别减少了29.4%和2.17%,回乡农民工创业人数、创业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数、实现税收分别增长了1.30%、3.22%和2.13%,并且呈现出逐年扩大的势头。

上一篇:呼吸机相关肺炎试题下一篇:环卫工人的述职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