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年是什么时候

2024-05-20

过小年是什么时候(精选11篇)

篇1:过小年是什么时候

实际上,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要知道,小年并非一个节日。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江浙沪一带的很多地区称正月初五为小年,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一般而言,当说起小年,都认为是指腊月二十三。农历二十三是2月3日,也就是说2013过小年是在2月3日这天。

过小年是什么时候?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的答案都有,这是因为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小年到来就意味着开始准备年货,同时还要祭祀灶王。另外,扫除、剪窗花、贴春联、洗浴和婚嫁等,都可以在这天进行。

什么时候是小年

小年可以指:冬至,祭灶节,正月初五,元宵节,腊月廿九。

冬至:江苏的.相当一部分地区,如苏中苏南一带,会把冬至称为小年。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意指冬至的礼俗如同过新年春节一样隆重。

祭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将祭灶节称为小年,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一般都在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附近。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据说每年年底,灶王爷、太岁神与民间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尤其灶君会报告玉帝人间善恶是非,作为赏罚人间的依据,故人们大多在此时奉拜家中诸神与灶王爷。

正月初五:江浙沪一带多称这一天为小年。初五也叫“破五”,因为新年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过此日可破而故称,据说财神玄坛真君也会在此日巡视人间。“破五”的习俗活动主要是“送穷”,所谓“穷”,也就是正月初一以来所积存的垃圾(那时的垃圾是不能倒的,由此可以聚财,否则就倒了“福气”)。

元宵节:南京的很多市民就将元宵节称为“小年”,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腊月廿九:无锡、上海、杭州等地,将腊月廿九称为“小年夜”,是与腊月三十“大年夜”相对应的。

篇2:过小年是什么时候

提问:2015小年是哪一天,2015年小年是几月几号?

回答:2015小年阳历是2015年2月11日。阴历是农历十二月廿三日。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农历十二月廿三和二十四,是民间传廿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廿三、廿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人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篇3:过小年是什么时候

1948年, 美国帕森斯公司接受美国空军委托, 研制飞机螺旋桨叶片轮廓样板的加工设备。由于样板形状复杂多样, 精度要求高, 一般加工设备难以适应, 于是提出计算机控制机床的设想。1949年, 该公司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协助下, 开始数控机床研究, 并于1952年试制成功第一台由大型立式仿形铣床改装而成的三坐标数控铣床, 不久即开始正式生产, 于1957年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制造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标志着制造领域中数控加工时代的开始。数控加工是现代制造技术的基础, 这一发明对于制造行业而言,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那么, 中国第一台数控机床是什么时候生产的?

攻克难关研制中国的数控机床

中国要发展, 就要向世界科技高峰攀登。

1958年, 清华大学的老师组成了攻关小组, 研制中国自己生产的数控机床。

当时在国际上, 数控机床技术也才刚刚起步, 到正式开始设计时, 他们才发现几乎找不到现成的可以学习和参考的资料。他们要研制的数控机床, 在当时更是一件现代工业高技术的结晶。在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之后, 计算机所具备的:高精度, 高速度特点就被工业界所重视, 并且很快提出了将其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的设想。1952年, 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数控铣床。但是历经多年的发展, 这种设备依然属于曲高和寡的高精尖。我们国家决心向着这个领域发动挑战!

研制数控机床, 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理论上, 中国一穷二白, 资料上, 只有几张仅供参考的示意图, 资金上, 经常出现短缺。一次, 一位老师在做实验时不小心弄坏了一个电阻, 让他悔恨很久, 还写了一份检讨书。而这种电阻, 在现在到电子市场上只要几元钱就可以买一大把。当时的一些领导得知后很重视, 北京市的一位领导专门带着技术人员去国营738工厂购买最好的电子元件。周恩来总理一次参观中看到实验现场满地的电线和杂物显得杂乱无章, 马上要求技术人员:“清理干净!”并且说:“必须养成科学的工作作风!”领导人的关怀, 不是体现在口头上, 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

数控机床研制成功之后, 引起了中国工业界极大的轰动, 也震惊了世界。

无法忘却的历史

1958年, 北京第一机床厂与清华大学合作试制出的中国第一台数控机床——X53K1三坐标数控机床的诞生, 填补中国在数控机床领域的空白。

1958年秋天, 当朝鲜劳动党主席金日成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兴致勃勃的来到清华大学的车间参观时, 等候多时的师生们热烈的欢迎了这位异国客人:没有用鲜花, 没有用掌声, 而是聚精会神的操作着一台结构复杂的机床, 加工着什么。

不一会儿, 一块刻有“金日成万岁”五个字的钢板被递到了金日成的手里, 他立刻饶有兴致的接过来, 抚摸着, 询问着。随后, 又一块写着“毛主席万岁”的钢板被递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手中。金日成主席对这一先进的技术赞不绝口, 立刻题词留念。

由于数控机床主要用于高精尖精密机械的加工, 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关系不大, 所以清华大学的老师们专门为这台机床编制了“写字”程序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数控技术, 这就出现了这值得纪念的一幕。

这台完成了刻字的设备就是我国第一台数控机床:X53K1。由清华大学和北京第一机床厂联合研制。上面的这个故事, 是这种设备第一次公开的表演。

跟如今先进的加工设备相比, 上面那一台设备显得极尽简陋:只能实现三个坐标的联动, 控制设备采用的是直线插补电子管系统, 装入控制柜后体积足足有10台电视机那么大。传动系统为最简单的步进电机伺服系统, 在现在的新型数控机床上基本上被淘汰了。但是不管怎么说, 这次研制成功, 算是完成了中国机械工业史上一次伟大的飞跃。从此, 我国的机械加工从依靠手艺向依靠技术转变。

然而, 令人扼腕的是, 在X53K1诞生之后, 中国的数控技术领域的发展也到此为止, 出现了长达30年的停顿期。在这一年, 日本也研制成功了第一台数控机床。到今天, 中国在数控加工技术领域与世界的差距十分惊人。国内高科技产业的一些关键设备, 如大型机组转子, 芯片生产线, 航空航天设备制造, 军工产品生产线等都依赖于国外进口的设备。而且, 受到制裁和禁运的影响, 好多设备甚至都买不来!加工技术的落后, 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和工业的发展。

大跃进的浮躁, 三年自然灾害的彷徨, 文革的空前破坏, 改革开放初期的迷茫, 90年代的短视……一次一次的让我们远离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也变得越来越大。

每一次的落后都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过去, 我们付出了大量的鲜血和生命, 现在, 我们付出了大量的金钱和市场。并且让自己的命脉卡在了外国公司的手中。一个富有梦想, 富有激情的伟大国家, 其崛起的梦想却被几个大国凭借其技术代差和市场优势玩弄于股掌, 怎么能不让我们愤怒, 悲哀, 又无奈?

大国智造需要先进的加工设备

人们不会忘记, 1983年, 苏联技术机械进口委员会成功从日本东芝公司获得了价值35亿日元的四台MBP-110S九轴数控镗铣床, 并且被送到了苏联的造船厂。这是一种可以对大直径的船用螺旋桨完成精密加工的高技术设备。因此, 苏联可以加工出高质量低噪声的潜艇螺旋桨。历史上, 苏联潜艇素来以噪声大, 易被发现而著称, 而从此后, 苏联潜艇彻底脱胎换骨, 一下成了“隐身人”, 战斗力顿时得到很大提升。也让北约感到了更加巨大的军事威胁。1986年, 巴黎统筹委员会一致认定, 东芝公司违反了禁运规定向苏联出口了违禁的设备, 令东芝上上下下陷入一片混乱。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东芝事件”。

东芝事件充分证明了现代加工技术不但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 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数控技术的重要意义, 正在于此。如果我们国家可以生产出性能不输于西门子或FANUC的同类设备的数控系统, 那其意义不亚于我们发射了一次神舟飞船!

数控机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加工对象改变时只需要改变输入的程序指令;加工性能比一般自动机床高, 可以精确加工复杂型面, 因而适合于加工中小批量、改型频繁、精度要求高、形状又较复杂的工件, 并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 采用数控系统的机床品种日益增多, 有车床、铣床、镗床、钻床、磨床、齿轮加工机床和电火花加工机床等。此外还有能自动换刀、一次装卡进行多工序加工的加工中心、车削中心等。

篇4: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准备过大年

进了腊月门,离过大年也就不远了,不过,欢天喜地过大年之前,中国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节,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

如果你走进乡村人家的厨房,常常会发现在厨房东边灶台的上方,粘着一幅烟熏火燎的套色版画神像,画像上是一个慈眉善目的小老头,长髯垂胸,笑态可掬,有时身边还陪着一位同样慈眉善目的小老太婆,那小老头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厨司命灶王爷,老太婆自然就是灶王奶奶了。中国人供奉灶王爷的风俗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至少从孔子的时候就有了。

灶神,顾名思义,就是负责一家老少吃饭的神。但灶神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说人家的坏话,他因为天天围着人家的锅台转,所以玉皇大帝就命令他专门窥伺、记录主人家的隐私,每到岁末就上天去向他汇报。玉皇大帝根据他的报告,判断一个人的善恶,从而决定延长还是扣减一个人的寿命。

其他诸神一年到头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呆在天上,无所事事,只是在过节时来凡间走一遭,接受芸芸众生的奉献,而灶王爷则恰恰相反,他一年到头都得在凡间坚守着他在厨房东墙上的岗位,伺候一屋老小吃喝,伺察全家男女功过。临到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离大年除夕没几天了,他老人家却要收拾行装,打马上路,到天上向玉皇大帝做年终结算。当大地上鞭炮齐鸣,普天同庆,CCTV的春节晚会锣鼓喧天的时候,他也许正骑着老马风餐露宿地走在通向南天门的遥遥征途上呢。做个神也不容易呀!

更不容易的还是守望东厨的一年三百六十日,没白没黑地在人家的灶台上合掌打坐,天天都是烟呛火燎,气蒸油熏,那身从天上带来的官袍不几天就变得黑不溜秋、污渍斑斑,满面笑容也变成了灰头土脸。更难受的是,眼看着人家的锅里烹鱼肉,眼看着人家的席上酬美酒,老人家却被冷落一旁,口水和泪水一起往肚子里流。待遇如此不公,也就难怪灶爷要满腹牢骚,背后告黑状。

老百姓知道神也像人一样喜欢奉承,因此,在灶王爷动身上天汇报工作之前,就纷纷在二十三日为他预先过“小年”饯行,谓之“辞灶”。二十三日夜,家家户户都在东厨司命的宝座也就是灶台上贡上糖瓜、柿饼、大枣等各种甜食以及烧饼、米糕、茶水等。吃了甜食,灶王爷的嘴巴就会变甜,让他“上天言好事”,到了玉皇面前就会只报成绩不报缺点。有的地方,人们做得更绝,干脆就把一块又甜又粘的糖稀,粘在他的嘴巴上,让他到了天上光顾吃糖,连告状的机会都没有,就像给爱发牢骚的孩子嘴里塞块棒棒糖。至于烧饼、米糕、茶水,则是给老神仙带在路上打尖果腹的。楚国大夫屈原早就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有些地方的人想得更周到,辞灶时还在灶王爷的神像前贡献一撮草料,好在路上喂马。

灶王爷二十四日回天宫述职,正月初一,当大地上新的生活重新开始,他就得马不停蹄地赶回来“回宫言吉祥”了。因此,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就要准备迎灶,将新请的灶王神像(所谓灶头)贴在东灶墙上的东厨司命神位上。初一晚上,一身新袍、满面笑容的灶王爷刚风尘仆仆地赶回来,就回到原来的岗位上,开始新一年的工作。给灶王爷接风洗尘的仪式,就远远没有辞灶仪式那样隆重了,几根香烛,一碗冷水饺,几个干馒头就打发,世事人情就是这样凉薄!

现如今,乡下的灶王爷恐怕连干馒头也混不上了。现在的乡村人家,也像城里人一样,液化气和电炊具日益普及,使用土灶的人家越来越少,没有了土灶台,灶王爷没了立足之地,只好下岗,卷起铺盖卷和老伴儿回天宫安度晚年去了。

小编唠叨

在古老的欧洲童话里,有一个关于善恶的故事,被伤害的人临死前对作恶试图隐瞒的人说:明亮的太阳会说出一切!

我们的古人爱说“举头三尺有神灵”,“人在做,天在看”灶王爷大概是中国传说中官职最低的负责监督人的神了,虽然现在的人大多已经不会再把鬼神当真,但是与人为善、勤劳自律等等品质还是需要继承哟。

过小年那天和孩子一起打扫房间吧,为了一家人用辞旧迎新的姿态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

篇5:北方过小年吃什么

祭灶火烧是用面粉加红糖烙烤而成,民间取其谐音,预示来年日子红红火火。

2. 吃糖瓜、饴糖、麻糖等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3.小年的习俗 贴窗花

建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

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

篇6:过小年有什么习俗须知

祭灶,是小年这天重要的活动。灶神的职责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我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

祭灶日期,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不同,其日期也不尽相同。有现存文字记载的,在南朝时,一些地方祭灶日是在腊月八日,与腊八节重合,如《荆楚岁时记》里记载道:“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

宋代时,祭灶在腊月二十四这天。如范成大的诗《祭灶祀》:“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在北宋时,在一些地方小年不叫小年,叫“交年节”。南宋时则称为“小节夜”。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腊月二十四日交年,汴梁城里非常热闹。无论穷富,大家都忙着买酒买肉买水果,买金银纸来祭祀。

据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民间祭灶的时间,明朝以前一般在腊月廿四,清朝以后北方地区大多在腊月廿三,南方仍沿袭腊月廿四祭灶的传统。

而学者李现红则通过查阅《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等史料,发现中国北方二十四祭灶的比较多,但在二十三日祭灶的地区也不在少数,二者比率不相上下,至于中国南方,大多数的祭灶时间是“二十三或二十四”字样,而且不管哪日祭灶,其目的(祈求灶神保佑家人平安〉、形式(供奉糖果、扫宅)、祭灶地点(厨房)大同小异。

扫尘土

小年这一天,还是扫尘的日子。岁末扫尘的习俗在宋代已经形成,那时在除夕,明清时期一般集中在送灶神之后,民间说灶神上天,家中清扫无所顾忌。当然民间也有在送灶前清扫的,他们有着另外一种解释,说灶神画尘记善恶之事,准备以此为根据报告天帝,为了抹掉灶神的记录,于是在送灶前,人们将烟尘掸去。

这一习俗也流传到了现代。人们把从小年开始到除夕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这天都要打扫环境,清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过了小年,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

吃灶糖

小年这一天,还有吃灶糖的习俗,如有民谣说“二十三,糖瓜粘”。

灶糖起初为祭灶、辞灶时的供品,主要原料是麦芽糖,还有一种是江米磨粉加饴糖所制。因灶糖多做成圆形,似瓜,中空,所以也称“糖瓜”。灶糖的粘性特别大,入口粘牙,故又称“胶牙糖”。北京俗称“关东糖”,因是按关东传统制法做成。上海、江苏的灶糖呈元宝形,也称“糖元宝”(扬州人还在灶糖上插一条葱绿的喜花,叫做“元宝灶饭花”),或称“廿四糖”。山西地区则统称“麻糖”。此外,还有做成荸芹、葫芦、小鸡、小鸭等各种形状的灶糖。

人们认为灶糖富有粘性,用糖祀灶可以粘住灶王爷的嘴,使他上天后无法说人的坏话和过错;又因为其味甜,灶王爷吃糖后嘴甜,就会多说好话。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婚嫁

过了小年,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小年时间差别

北方大部分地区: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古时北方地区也是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上行下效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南方大部分地区:腊月二十四——“民间传统小年”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这天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江浙沪地区:除夕前一天——“小年夜”

江浙沪地区习惯称除夕为“大年夜”,与其对应,除夕前一晚则被称为“小年夜”,这一天也被称为小年。历史上,腊月二十四夜,吴人称廿四夜,是送灶的日子,因称此夜为小除夕。

四川、贵州部分地区:除夕夜——“小年”

在我国西南的部分地区,人们会在除夕夜过小年,他们的大年则多在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

南京地区等地: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年”

小年历史渊源

篇7:过小年要吃什么

1.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2.吃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旧时,不论贫富,只要是顶门成家过日子,就要在锅台上边的墙上,供奉灶王爷的尊像,在像的两边贴幅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按。”每家都把灶王爷奉为神明,由它来主宰一家兴衰祸福,由于四季常住灶间,察看一家人的活动,自然成为“一家之主”。

3.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4.吃糖瓜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5.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6.面食

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7.爆米花糖

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8.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9.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10.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11.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12.麻糖

篇8:是时候干点儿什么了

与担心一步错、步步错的心态不同,我宁愿你更加大胆。因为在我看来,现在没有人能说得清什么是抢跑,或者跑出去多少算作抢跑。相反,发令枪响的时候,你一定会发现你落在了最终成功者的后面。

如何理解领导的精神,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事情。尽管真正的成功者并不需要这方面的过人之处,但是,大多数人还是相信领导人和政府的关照是不可或缺的。于是,在当下这样的重要的历史转型之际,人们变得更加小心谨慎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只是,来自官僚阶层的维稳怕输的气息实际上更具破坏力,这种气息已经让本已缺乏创新精神的社会变得更加懒惰。

我想说,是该干点什么了,在它还没有完全晚了的时候。

如果你是一个投资家,就去投资;如果你是一个公司老板,去做生意;企业家,赶紧开启新的项目;如果你只是一个年轻人,要么去创业、要么去一家新公司上班。

如果你是一个小官员,或者在政府单位谋生,我甚至劝你离开那里。我不敢说政府的改革力度足以大到令你生计不稳,但是,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只会注定越来越无聊、越来越没有希望。如果你是一个大官,我会劝你主动地从现有的岗位上淡出,这很可能是保证你平稳降落的最好选择。年纪轻一点的,可以选择投入到市场那个决定性力量中去——要知道,上一轮官员下海潮中诞生了很多亿万富翁;年纪大些的,可以提前享受生活,把你积累下的特殊财富花掉、算作是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贡献。

也许你会问我为什么发此感慨。其实很简单,我们在一种莫名其妙的等待、观望中花去的时间太久了,从十八大、到三中全会,从新领导人集体形成、到新领导人上台做事,粗粗算来已经有三四年了吧。

看看我们的新领导人,他们比我们实干得多。顶层设计已经从中南海的各个小组中走出,贪官也越抓越多、越抓越大,节俭之风、勤政之风越刮越烈。而我们呢?投资者、企业家、社会中坚力量都在做什么呢?也许你还没有完全走出经济危机,但是,你必须清楚的是,整顿和收缩不会给你带来改变,只有你自己真的改变,改变才会发生。

如何改变一定困扰着我们,特别是当我们从刚刚经历过的相当大的成功跌落下来后,无论对于这个国家,还是具体到企业和个人。现实社会又是令人沮丧的,人际间、族群间的紧张关系与笼罩在整个中东部地区的雾霾一起,让人难以建立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但是,我们就是需要改变,马上做起。如果大家都不清楚如何改变,事情其实刚好变得简单。那就是你只要不再做以前的事情、做以前没做过的事情,就是迈出了第一步。对于投资者,你完全可以转换从前的标的,买入新股票或者进入新的领域;对于企业,换一个生意、换一种产品、或者换一种方式;而个人,只要换一换工作就可以。总之,我们迫切地需要改变已经变得十分僵硬的心态,改变我们以为不能改变的那些东西。

会有人争辩说这样做的风险很大,那又如何呢?想想,谁能告诉我寻求一个彻底的改变风险大,还是因为担心而不去改变的风险大?对于冒险家,人们总是喜欢谈论他们获得的巨大收益;在淡泊宁静面前,人们又不甘心成为一个平凡者。事实上,我们不愿意冒险和或者平凡,完全是因为我们更贪婪,因为贪婪,我们才会失败,才更容易受到惩罚。

我想对这个专栏的读者说,我已经决心改变,如果你们中间有人想换换投资对象,可以来找我。

篇9:腊月23和24过小年吃什么

1、吃饺子

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2、吃火烧

许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饭都渐渐被被饺子统领了,但还有一个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大多人家自己动手,发面、炕制火烧。

在河南,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3、祭灶吃糖瓜

“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这是一首民歌,说的正是祭灶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过去,祭灶时都会给灶王爷供奉糖瓜,糖瓜是一种麦芽糖做成的糖,非常甜,也是希望给灶王爷吃了以后,让他嘴巴甜一点,上天给玉皇大帝做报告时多言好事。但是毕竟灶王爷不是人,它不会真正吃糖,糖瓜也就最后落在了小孩的嘴里。

南方小年吃什么?

1、吃年糕

在南方过小年是有吃年糕的习俗的,象征着“新年吉祥,年年高中(粽)”。

2、吃米饼

过小年也是有的地区会吃米饼的,象征着“团团圆圆”。

3、吃汤圆

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惠州则就是有过小年吃汤圆的习惯的,象征着“甜甜蜜蜜”。而且据说汤圆是用来糊灶君的嘴,让他不要乱说凡人是非。

4、吃荸荠

福州地区,有过小年吃荸荠的习俗,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过小年吃什么:

1、北方吃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山东半岛吃面花

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3、山东鲁西吃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4、关东地区吃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5、糖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7、晋东南地区吃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8、晋西北吃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9、广西武宣吃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10、恭城瑶族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11、南宁吃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12、靖安吃爆米花糖

篇10:过小年为什么要送灶接灶

小年也是我国汉族民间流传的一个传统节日,由来久远。最早明确记载小年活动情况的古籍,是东汉人崔塞所撰的《四民月令》。据该书说,每年腊日节的第二天,人称“小岁”;这天,人们要依礼给长辈敬酒,向皇帝及师长们祝贺新年。由此可见,至迟到东汉时期,小年已成为人们迎接新年的一个重要节日。后来,小年的节庆活动随时代的变迁而相应发生变化。到宋代,据《太平御览》所引宋人徐爰的《家仪》一书说:

小年的贺年活动,(在宋代)不能算大庆,礼仪活动仅限于在各自家中举行。这表明,宋代小年的贺年活动,已远不及汉代那样隆重、热烈,人们也已不再出门上街或登门互相祝贺了。

至于小年的送灶之俗,则由来更加久远。据说,远在夏代时灶神已是民间供奉的一个大神了。《论语》一书中有“媚于灶”的话,说明祭灶已是当时人们的一种风俗。至于祭灶的时间,据《礼记·月令》说在每年“孟夏之月”。到了汉代,据《后汉书·阴识传》记载,东汉宣帝时,有个名叫阴子方的人,腊日早上做饭,看见了灶神出现在自己眼前。于是,他赶紧叩拜,并将家中的黄羊宰杀供奉。此后不久,他便“暴至巨富”。这之后,人们便常以宰杀黄羊祭灶。但是,直到晋周处的《风土记》中,才开始明确提出“腊月二十四夜祀灶”之说。这样,祀灶与小年便最终结合起来了。

唐代,小年祭灶的活动十分简单,人们只不过是以“一杯清茶一缕烟”来欢送“灶王老爷上青天”。到了两宋时期,小年祭灶的活动内容,便开始定型了。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一书说,北宋东京城,每逢腊月二十四日,人们便用酒糟涂抹在灶门上,称之为“醉神”。而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和吴自牧《梦粱录》说,南宋时人们祭灶的供品,已改为以糖为主了。明清两代,人们延续了这种小年祭灶的风俗,内容较前代更加丰富了。

清代,北京的小年祭灶活动,十分盛行。清末流传的儿歌里,这样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真实地表现了小年时北京城里男女老少各阶层祭灶迎神的欢乐与喜庆。

据记载,北京城民间的祭灶活动,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晚饭后进行。届时,院子里立上一个大杆子,上面悬挂“天灯”;室内,四顾灯火通明,擦拭得一尘不染的供桌上,摆满了“关东糖、南粉、糖饼及清水草豆”。据说,桌上的糖是用来供奉灶神的,让他老人家嘴里粘满蜜甜的香糖,上天时,便可对玉皇大帝一个劲地报告好事“。;清水和草豆,则是供灶君上天所骑的马食用的。由于有“女不祭灶”的传统说法,届时,女子一·律都要回避室内,男子则依长幼次序焚香拜灶王神。拜完之后,将灶王像、灶王马及钱粮草料等,一并焚化,还要取几块糖剁碎,逐一投入周围的火炉。与此同时,大家嘴里都念念有辞地虔诚祷告:“灶王爷升九天,好话多说,坏话少言。”之后,各家各户都燃放鞭炮,欢送灶神升天,庆祝小年来到。登时,整个北京城香烟袅袅,响声连天,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之中。

清宫廷也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届时,要在坤宁宫设香案,案上设灶神牌位和香烛等物。供案的供品,一般多达三十三种,但大多与民间的糖果等相同。独有从南苑猎取的黄羊,是民间所没有的。主祭的有皇上和皇后,他们先后近前焚香祭灶。除祭灶外,同时还要祭佛及诸神。清嘉庆皇帝曾写有一首祭灶诗,记述了清宫中祭灶的情况。诗中写道:“嘉平小除夜,媚灶用黄羊。典祀千门遍,礼传五祀。’详。铋芳袅鼎篆,精沽列盘糖。”可见,清宫祭灶礼节是十分繁复的,同时又说明清宫对一年一度的祭灶活动是非常重视的。

南方地区的小年送灶活动,内容与北方地区大致相同。如清顾禄《清嘉录》记载,古城苏州的送灶活动,也是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四(当地人称为念四)举行。届时,家家户户都将提前购买或自制的胶牙糖(俗称糖元宝)拿出来,敬祀灶神。有些人家,还用米糖包上豆沙馅,精心虔诚地制作成“谢灶团”来供奉灶神。另外,还要将寺院僧尼在小年节前所赠送的“檀越灶经”上认真填写各自姓名,引火焚化,用来消除灾祸;用篝灯载灶马,用竹筷为灶王做个轿子,在门外焚烧,算是送灶王上天;将稻草切成一寸左右长的草料,掺上青豆,撒到屋顶,算是给灶王之马上路的干粮。总之,是要认真地为灶神升天打点行装、准备钱粮,以便让灶神老人家高高兴兴上天去。待将灶神送走,人们还要将门外火堆中未燃尽的竹架等,捡回各自家中,放入灶堂。称之为“接元宝”。

小年的节日饮食,与祭灶活动紧密相联,形成了独特的食俗。

小年的节日宴席上。除了与过大年一样饮酒食肉(丰盛程度不及大年)之外,南北各地都盛行将祭灶剩下的糖瓜,全家分食的风俗。全家人个个香糖满口,喜气洋洋。小孩子们多愿意吃糖,这一天更是他们大过糖瘾的好时候。此外,南方如苏州等地的小年豆沙米粉谢灶团,也是甜味食品。它入口外粘内松,又香又甜,令人回味无穷。苏州等地,还将祭灶时未用完的青豆,拿来全家人一同分享。据说,吃了这种青豆,可保“眼亮”。东北等地的百姓。二十四日起,各家就要开始忙着蒸馒头和小饽饽,烀猪肉等,准备过大年时食用。但刚出锅的食物,免不了先吃为快。

此外,山东莱阳等地,小年在六月份,所以小年吃的是新麦面做的馒头和饺子。贵州遵义、毕节等地的仡仡族群众。也有过小年的习俗,时间也与中原地区的汉族小年差不多,节日饮食则为糯米糍粑和猪、羊、牛肉等。

总之,小年意味着整个年节活动的开始。所以,小年节以糖为主的节日饮食,也就意味欢庆一年中生活的甜蜜、欢乐和美满。

篇11:过小年为什么要送灶和迎灶

灶神很早就进入道教神谱,称东厨司命,后升级为帝,号东厨司命大帝。传说灶神的生日在八月三日(又有说是十五日),该日家家点灶灯祭灶。但现在说的辞灶、接灶却是过年习俗的一部分。原来,依照《抱朴子内篇》的记载,灶神平时有监察下民的职责,该户人家的功过善恶,都要定期报告天庭,上天则依据其报告定这家人来年的祸福。一般认为他上天的日子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也有人认为是在二十四),届时便要好生欢送;他上天述职之后,于除夕回来,是时当然必须欢迎。前者为送灶,又称辞灶;后者则是接灶。在民间的灶神旁边经常有的对联是“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

<<<返回目录

小年吃灶糖的由来

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返回目录

小年一般做什么

祭灶王

祭灶,是小年这一天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扫尘土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从二十四开始一直到除夕,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这天都要打扫环境,清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过了小年,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

吃灶糖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过小年时,人们会买糖瓜、关东糖、麻糖等供奉,祈求灶王爷嘴甜些,上天言好事。

吃饺子

小年那天除了要祭灶,民间还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

做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吃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吃年糕

在南方,小年这一天做年糕是很多地方的传统。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婚嫁

过了小年,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返回目录

南北方小年的区别

区别一:

北方要吃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品。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小年这一天做年糕是南方很多地区的传统。年糕又称“年年糕”,有“年年高”的寓意。

区别二:

北方小年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南方小年没有吃火烧的习俗。

区别三:

北方的小年,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南方小年没有沐浴理发的习俗,南方是除夕前沐浴理发。

区别四:

在北方,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南方小年没有赶乱婚的习俗。

区别五:

北方小年习俗。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南方小年没有吃饺子的习俗。

区别六:

小年的时候广西武宣、桂平等地区有做米饼的习俗。用糯米粉、花生、芝麻、白糖制成,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北方没有做米饼的习俗。

<<<返回目录

小年大扫除注意事项

一、过年购置新家具不适宜为三角形,菱形或不方不圆奇怪形状。中华文明喜方方正正,圆圆满满。

二、家庭喜摆迎春花卉有讲究。如桃花、梅花,可摆放在大门旁表示报春迎春;选择茶花,君子兰可摆放在房间使家庭和睦相处;富贵竹、发财树等则可摆放到客厅象征文明富贵人家。

三、春节期间不宜大兴土木,进行大动大拆室内装修,尽量避免钻墙、动土,避免位置流动遇凶煞致不吉。如果要家装,一定要在节前一个星期把房子整理好。

四、房间床位不宜大调整。主人房比喻妻星位,过年换位不吉利。厨房、卫生间等则可以换旧改新。

五、大门不宜换除。大门在风水学里面有重要的作用,掌管纳气的好坏。如果在大扫除中,大门正值五黄、二黑病等这些凶星飞临,刚巧动了或换了,则为大忌,或引起一系列凶事。因此大门可清洁,不可换。

上一篇:学前班工作总结下一篇:大学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