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鹰计划

2024-04-30

黑鹰计划(共12篇)

篇1:黑鹰计划

电影《黑鹰计划》观后感

作者郭晓鹏其实很早就想写这篇文章的,只是当时由于在复习班没有时间和精力,现在不一样了,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就,于是决定过过瘾。写点东西,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首先呢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极其强烈的真实感。这或许得益于自己经常看粗制滥造的国产战争片吧,由此而出现的反差给我的就是真实。当然,所谓的粗制滥造也是在经过中美战争片的比较才得出来的。不说这个,继续我的文章,影片的剧情并非胡编乱造,它是来源于1993年,美军在索马里的一次军事行动,目的是逮捕索马里一个军阀艾迪德的两名高官,结果整个行动由于情报等因素的失误,导致行动失败。使得整个抓捕行动演变成一场美军的营救行动。当然更为详细的背景,如果谁有兴趣,可以问百度。这部影片就是以此为背景拍摄的。影片着重再现当时的火爆场面,说实在的,这部影片让观众更为深刻的了解到了什么是战争,什么是巷战,什么是现代城市作战。影片在战斗场景的拍摄部分相当到位,可以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部影片在拍摄方面相当考究,尤其是军事道具的选用上花了很多功夫,而且,主要演员在拍摄之前都被送往美军的游骑兵兵营进行相关的训练,所以看上去才会那么有范。影片中出现的黑鹰直升机,小鸟直升机,悍马军车,夜视仪,红外求生灯,预警直升机……这些武器的运用都相当合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们索降的时候所戴的手套,叫空降手套,专用的,可以抵消摩擦产生的热。还有,美军在战斗中的战术动作,手语统统是美军平时训练的科目,由此我们能够看到美军单兵的作战能力和战术素养,而且这只是1993年的美军。

从这部影片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美军的优势,当然还有缺点,不过虽然这是一次失败的行动,我还是发现了美军很多的优势,尤其是在想到这只是九十年代初期的美军时,我真的有点胆寒。我不是在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对手的优势,而且勇敢的承认他。好了,说正经的,美军的优势一,先进的指挥系统。影片中我们看到美军的预警直升机24小时不间断在空中提供数据转接和空中指挥,所有情报的收集,汇总,分析,统统通过它传到指挥中心。美军指挥官可以从容的坐在基地就可以了解战场态势,制定相应的作战安排。而且,这种优势不是简单的语音优势,是可以用眼睛看到的,也就是说,1993年的美军已经可以将战场态势完全直观的传达到指挥部,试问18年后的美军呢?前不久,美军击毙本拉登的过程就是让总统奥巴马坐在白宫看的直播。这是什么概念?这就叫优势!完全视听化的情报及其现场态势对于指挥官的指挥来说,无异于锦上添花!

美军的优势二,高度的战场执行能力和士兵深厚的战术素养。影片中,我们经常看到美军预警直升机不断发布命令,无论这个命令多么不合逻辑,多么讨人厌,我们注意到美军士兵一如既往的执行。我们必须注意到,在任何复杂的战场环境下,士兵都很容易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来决定行动的正确性,哪怕与指挥官的命令向左。但是,我们发现美军士兵即使有怨言,但是还是在执行。在战场上,对于上峰命令的绝对执行对于战斗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美军士兵的行为为之后更快更好的救出他们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发现,美军士兵刚刚着落时并不是毫无头绪的乱跑,他们一着陆都在寻找自己的战斗位置,我们经常听到诸如:掩护我,趴下,建立防线等等词语,而且还有很多超帅的手语,以及在行进中一连串的战术配合,简直就是教科书式的表演一般。并且,我们发现,掉队的士兵并不慌乱,他们依旧按照之前自己的任务进行相应行动,同时我们注意到,美军的指挥层次在基层士兵中尤为明显,有这样一个场景,两个被悍马车队遗忘的士兵,以及一个走丢的士兵集合在一起时,其中资历最长的那位立马成为指挥官的角色,而且他的行动方案也确实很合理。这说明什么,美军士兵的军事素质是摆在那的,当责任来临的时候,它不仅敢于承担,而且有能力承担。这和仅仅敢承担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家能体会其中的道理吗?

美军的优势三:完善的体制。美军的编制可以说相当系统,小到一个战斗小组都可以有医务兵,电台兵等等这些,而且他们的通行系统是到达单兵,每个士兵都配有单兵通信系统,每个士兵都具备基本的战场救护知识。最重要的是,每个士兵都深知自己在整个小组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将要和可能扮演的角色。所以我们看到整个美军的作战忙而不乱!

美军的优势四:强大的火力。虽然美军这次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火力支援的问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军的火力优势。因为,影片中我们看到单从美军的部队规模,其火力水平绝对一流,可以说是超豪华,从影片中我计算了一下,美军乘坐直升机降落的士兵大概60多人,注意,我只说影片中反映出来的。这其中包括四架黑鹰上的四十名游骑兵,和四家小鸟上的16名三角洲部队成员,他们自身的火力大家在影片中也看到了,知道被救出前的10分钟,才有一名黑人士兵要求队友给他一个弹夹,可见他们的火力充足度,当然现实中,他们很能得到来自空中的空投,不然那么多的子弹是不可能一个士兵带上的。除了自身的弹药外,这几十号人还会得到来自八架直升机的空中掩护。由此我们能够看到美军的火力优势。当然,虽然相对于自身规模来说,他们的火力确实够猛,但是相对于上千人的索马里民兵,这样的火力还是有些捉襟见肘,当然这是后话,我们稍后再谈。美军的优势五:情报。诚然,我之前有提到,美军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情报。但是,这也不能掩盖其优势所在,美军在影片中表现出来的情报收集手段有两种,一种是当地人做线人,另一种是通过特种部队进行乔装侦察。其中,影片中提到的反恐部队就是美军陆军特种部队的精锐,注意是特种部队的精锐---三角洲特种部队。这只是表现出来的,我记得影片中出现过这样一个场景:预警直升机的一个指挥官对悍马车队的指挥官说,你先等会儿,情报人员正在汇总情报。大概意思就是这,这就证明美军的情报搜集还有其他方式。正是有了情报方面的优势,美军才敢那么大胆的在白天发动一场抓捕行动。至于情报失误,不是情报来源的问题,而是情报分析的问题,我说的优势也是指情报来源。因为情报分析的问题可能是分析失误,但是情报来源可是需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去建立的,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难度很大的啊!

当然,美军的优势不止这些,不过以我的能力只总结出这些了,下面我再谈谈美军这次失败中所暴露的问题,当然只是我的个人浅见,欢迎拍砖啊!

我认为,美军失败的原因之一是:轻敌。从影片中的几个场景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一点。场景一:美军在制定作战计划以后,那个总指挥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曾请求华府派遣AC130攻击机《说实话,我觉得这儿可能是影片翻译错误,因为我印象中ac130是运输机,不是攻击机,不过只能尊重原创了》提供空中掩护,可是华盛顿政府不同意,说那样太张扬了。于是只能派遣有装备多管机枪的黑鹰直升机提供支援。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白宫的主人显然认为依照美军的实力是不需要调动攻击机提供支援的,这很明显是轻敌嘛!而且给出的理由更荒唐,因为太过张扬!这是美军高层的轻敌思想。士兵中同样存在,美军游骑兵在行动开始之前,有一段特别交代了他们整理装备的情景,这一部分时,有一个新兵要求戴上夜视仪,还想多带子弹,以及穿上防弹衣,但都被老兵嘲笑了一通,结果他没带,这在后面也有交代。而且,有老兵对他说,索马里人的枪法是很差的,诸如此类的话,可以看到美军的轻敌思想是从上到下的。

美军失败的原因二:不合理或者不完善的作战计划。美军的作战计划大体上是这样的:美军分为地面和空中两支部队。其中首先有乘坐小鸟直升机的三角洲部队进入目标大楼进行抓捕行动,同时乘坐黑鹰直升机的游骑兵在目标大楼的周围的四个街口建立防线,这样四个游骑兵小队就能够建立一个环形的防御圈将目标大楼围住,防止其他人进入,直接支援三角洲部队的行动。而同时地面车队在另一街口等待,一旦抓捕成功,地面车队就开到目标大楼将人质及其所有美军运走,同时直升机提供空中掩护。整个行动预计持续时间是半小时。这看似是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但是,我们如果细细体会就会发现很多情况。

情况一:制定计划的时间。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这个计划是在还没有确定人质在哪幢楼开会的情况下制定的,而且制定时有士兵问过具体在哪幢楼,但是那个指挥官他也不知道。这就为失败埋下了伏笔。试想,还不知道人质具体位置时就贸然制定作战计划,成功的把握能有几成?还不仅仅是这。

情况二:该计划过于单一,没有备胎,没有处置突发事件的预案。我之前看过刘猛写的《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里面提到我国特种部队在制定作战计划时至少有三套作战方案,三套逃生方案,以及其他预案。但是我们看到美军只有一套方案,这就造成了当一架黑鹰被击落时手忙脚乱的状况。由于,没有制定支援部队,以至于突发状况发生时,还得抽调游骑兵去支援,造成人力不足的局面。情况三:支援部队严重不足。当发生突发情况时,美军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派遣支援部队,而是用有限的在场部队去支援,之后派遣支援部队也是添油加醋,而没有一下投入大批兵力去救援。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伤亡。这是大忌,你要救援,首先要保证救援部队不受伤亡,或者将伤亡保证到最小。所以,最好派遣大批部队前往支援,总是三两个人的去,无异于送死。同时让已经伤亡惨重的悍马车队来回奔袭真不知道指挥官是怎么想的。或许美军真是太过自信了,也或者是轻敌思想太重。

情况四:没有战地指挥官以及参战部队过多,虽然美军的通信系统很流畅,但是不得不承认,即使如此依然需要一名战地指挥官。我们看到,美军现场没有一个统一领导者。虽然美军人数很少,但是兵种太杂,有三角洲,有游骑兵,有空军,有装甲兵,但是这么多的人只听命于自己的指挥官,很多事情竟然需要好

几个小领导商量,这要耽误多少时间。如果有一名统一的现场指挥官情况肯定不一样。

美军失败的原因三:疯狂的索马里人。不得不承认美军的行动时间太猖狂了,竟然把一次特种行动的时间选在白天,要知道,白天行动对于进攻部队来说优势将尽失。同时,根据已有的知识,索马里人在当地食用一种植物,吃了以后人就变得异常兴奋,像打了鸡血一样。所以我们才会看到索马里民兵发了疯似得前往坠机地点,根本没有对死亡的恐惧。面对一群不怕死的索马里人,再精良的部队也很难抵挡!

综上,美军的失利也就成立必然,当然其中必然还有很多问题,欢迎大家拿出来一起聊聊。

这就是我的观后感,希望大家用心读一下!

篇2:黑鹰计划

政治学系黄勇俤04251008

一、关于处理索马里问题过程中的几个措施的讨论

联合国介入索马里的部族矛盾中是否合适。一种观点认为部族之间的矛盾应当属于国内政治的一部分,而联合国的介入可以作为协调的手段,但采取武力干涉是否具备法理上的正当性尚且不说,其行动更容易被其民兵领袖利用为反对联合国部队的理由。毕竟,联合国在应对国际问题上的经验和权威都有待增加和增强。

那么,联合国自身在不具备有足够的权威和实力(这不同于以个别国家主导的国际维和行动),直接采取的武装行动是否具有使受援国民众信然的威信,是值得探讨的。我们知道,联合国在维和行动中一贯保持中立的立场,这对危机的缓解是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但武力干预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本来就是一个很难预料的措施,有时甚至走向预期的反面。因此,联合国应当从现实情况下分析所要采取的行动,并尽量确保行动的成功率。

二、来自黑鹰计划背后失败的经验教训

首先,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或者其他行动如何获得受援国民众的支持。在整个黑鹰计划过程中,联合国的形象并没有很好的在索马里人民的心中建立起来(传统西方殖民主义的根深蒂固),因此,其民众对联合国行动的支持程度从原来的一些支持到最后的全线抵抗,暴露了联合国在舆论上的软肋。联合国的行动的正当性除了应当得到国际上的认可,更应当得到受援国民众的支持,这是关系到行动直接成败的关键因素。

其次,在处理问题上,所采取的措施的灵活性和效果应当继续得到加强。在影片中,直接导致索马里问题恶化的因素之一是该国内的部族矛盾,而黑鹰计划只是想对其中一支力量进行斩首行动——哥特蛇行动,这是远远不够的。联合国在其中应当扮演的是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不是激化问题。

篇3:黑鹰计划

改革后,政府将鼓励地方院校之间加强联系,探寻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案,从而更好地发展孩子的基本技能。该计划也是儿童、学校与家庭大臣埃德·鲍尔斯(Ed Balls)即将于下周公布的诸多改革之一。

按照全国统一的识字与算术计划开展英语和数学课程的学习,在英国小学已有10多年的实践。BBC教育新闻的一位记者指出,刚一开始,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明显,但最近几年,进步就微乎其微了。

上月早些时候,鲍尔斯先生曾在全国教学大会上表示,“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要改变这种过度中央集权式的课程大纲。从历史方面考虑,这种全国统一的课程大纲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从现在的实际来看,由学校自行决定课程大纲内容更加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情况”。

篇4:黑鹰战术马甲一览

欧米加多功能猎人型马甲

欧米加系列战术马甲均由耐磨网状织物面料制成,马甲肩部和腰围的尺寸可根据个人需要来调整,因此同一型号的马甲可供不同体型的人使用。背带适用于任何黑鹰口袋和装具,这些口袋和装具均有艾丽丝夹子(这种夹子可以将黑鹰口袋和装具夹在腰带和马甲上),当需要时这种背带亦可当腰带使用。马甲设计有带松紧的弹匣袋、拉链口袋、2个内侧大口袋、急救拉柄和身份标签。另外,可根据需要加防毒面具袋和对讲机袋,背部内侧还设计有“水合风暴”水合系统,其中的细管能够方便地将冷却液体输送到整个肩部。

欧米加1型战术马甲

这种马甲功能多,穿着舒适,使用效率高。有6个可调整的弹匣袋,可容纳2个MP5冲锋枪弹匣、2个M16步枪弹匣、1个0.308英寸枪弹弹匣和1个7.62mm枪弹(7.62×39mm)弹匣。

欧米加SR型战术马甲

这是为霰弹枪、步枪射手设计的战术马甲,其右侧的2个口袋可存放28发霰弹,每个口袋各放14发。左侧的口袋可以容纳M16步枪弹匣或AK47步枪弹匣,这种弹匣袋还可以通过调节口袋盖来装收音机、10mm枪弹弹匣等。这款马甲的独特之处在于肩部衬垫的设计,其内部有放地图的拉链口袋和隐形摁扣。

欧米加战术马甲

欧米加系列战术马甲均由耐磨网状织物面料制成,马甲肩部和腰围的尺寸可根据个人需要来调整,因此同一型号的马甲可供不同体型的人使用。背带适用于任何黑鹰口袋和装具,这些口袋和装具均有艾丽丝夹子(这种夹子可以将黑鹰口袋和装具夹在腰带和马甲上),当需要时这种背带亦可当

欧米加标准型战术马甲

这种独特的欧米加马甲共可携带黑鹰各类战术配件24个,包括装具。内置的2个大口袋用来放地图。

欧米加作战马甲

欧米加作战马甲可以携带8发口径40mm高爆榴弹,通过调整口袋盖可放6个M16、3个AK47、3个M14(也可装MK-13照明弹弹匣)的步枪弹匣。其内置口袋用来装地图或其他东西。肩部还有用于挂附件包的D形环。背部的口袋用来装对讲机、防毒面具。另外还设计有军用58mm宽的腰带环和防滑衬垫。

欧米加医用多功能型战术马甲

马甲有9个多功能口袋,用来携带多种医疗器械。其中2个大口袋可以装1个1000ml的IV型包或尺寸稍小的器械。内部还有一个放地图的拉链袋。

欧米加斜插枪型战术马甲

这种马甲最初是为军官设计的,现在很受士兵和那些做具体工作的人员的欢迎。斜插的普通型手枪套通过一个可调整的织物带和侧边摁扣来固定,这样可以保证无声抽枪。马甲有3个可调整的弹匣袋,可容纳2个MP5冲锋枪弹匣和1个7.62mm枪弹(7.62×39mm)弹匣。

胸部装具

突击兵使用的胸部装具

这种胸部装具很独特,它有4个弹袋,可容纳3个AK47步枪弹匣(或3个M16步枪弹匣)和2个M14步枪弹匣,且各口袋中均有隔层,防止弹匣之间碰撞发声。侧面的2个口袋可放置其他东西,如对讲机、食物、指南针等。马甲背部内衬采用6.35mm厚的高密度泡沫材料,穿起来非常舒适且在涉水时能增加浮力。背部内侧有一个带盖的大口袋,可以放地图或其他军需品。还设计有能够快速解开的可调整腰带、腰带环附件、地图袋和可随意调整的十字形肩部衬垫,肩带上缝有一个侧边带扣。装具采用双线缝制,结实耐用。

SOS型弹匣袋

这种肩挂式弹匣袋有可调整的肩部吊带,可挂在左肩或右肩。肩部采用防滑材料制成。它可以放6个M16步枪弹匣,前后各3个或4个MP59mm冲锋枪弹匣。使用这种弹匣袋坐在车里可以快速取出弹匣,也可将弹匣袋穿在前面用作防弹衣。

其他类型的马甲

携物型马甲

这款携物型马甲,口袋的独特设计提高了取出弹匣的速度,而且所有的口袋均采用摁扣或钩环搭扣。马甲的表面采用尼龙织物面料,其口袋则用双层尼龙制成,127mm宽的肩部衬垫采用了高密度泡沫材料,马甲的内表面有拉链口袋。每个口袋可以容纳3个M16步枪弹匣,为防止弹匣间相互碰撞,口袋内还设计有分隔层。背部和侧面也可以根据需要加一些黑鹰口袋。另外还设计有用于挂附件袋的D形金属环、急救拉柄、水合系统和包-带锁紧系统。

特种部队携物型马甲(SF-LBV)

这款出色的马甲可以方便、有效地携带装具。黑鹰公司还在这一装具系统的背面增加了一个重要的部件——急救拉柄,在危险时刻用作救生。这种马甲上部的4个口袋可容纳8个0.223英寸枪弹的弹匣,下部的口袋可放2枚手榴弹。其他携物口袋的侧面和背面都有艾丽丝夹子,随时可以将其方便地连接到马甲上或取下。肩部口袋采用高密度泡沫材料,穿着非常舒适,且在涉水时增加了浮力。马甲所有的边都用双线缝制,非常结实。紧固带都可随意调整。马甲采用带扣,可迅速将其穿上或脱下。这款马甲很受美国特种部队的欢迎。

Ⅱ型战术浮力马甲

这款马甲内部用高密度泡沫材料填充,倍受缉私人员的青睐。马甲有水合系统。其前部内侧有地图口袋,左前面有2个弹匣口袋,能够容纳3个M16步枪弹匣,所有口袋均由侧面解开的带扣和钩环搭扣固定。弹匣袋的上方有一个松紧套用来放一些小东西。顶部带有钩环搭扣盖的口袋,用来放测速器或指北针,右前部的口袋则很适宜用作医疗用具包。侧边口袋用来装照明弹和手电筒。右边肩部使用防滑材料是为了保持枪托的稳定。背部可以连接所有带艾丽丝夹子的黑鹰装具和口袋。通信线路能够保证正常的通信工作。马甲底部周围的腰带环用于连接标准军用腰带,急救拉柄还能帮助逃离危险。

城市突击型马甲

这是一款可调整马甲。可装8个5.56mm枪弹弹匣,1个0.308英寸枪弹弹匣,1个手枪弹弹匣。弹匣袋上缝有38mm宽的可调节松紧的内衬固定弹匣。所有的边都采用美军标准的尼龙带并用双线缝合。内部口袋面料不但强度高,而且装上工具时可快速撑开。马甲背部的口袋可携带一些如雪撬锤、铁锹或螺丝刀之类的工具,背部还设计有一个用来挂黑鹰系列口袋或其他装具的D形环。另外还有水合管路系统、急救拉柄和带通信线路的对讲机袋。◆

张丽琴编译

篇5:《黑鹰坠落》观后感

我记得灾难发生的前一天,锃亮的黑鹰在美丽的索马里海岸边飞过,带着振奋人心的螺旋桨划动空气的声音,年轻的士兵们听到便会觉得激动,便会觉得自己像是听着世界上最为激昂的峥嵘乐章。贝克朋说,他来是为了踢爆坏人的。我想可能最开始很多人都像他一样,都对自己的国家有着最深刻的执着,并且参与战争的目的都那么单纯,只是为了守护身后那方疆域,只是想要和平哪怕是暂时的罢了。也许很久之后他们的目的依旧没有改变,可是这一切成为现实的希望,却更渺茫了点。

艾中士说,美丽的沙滩,灿烂的阳光,几乎是一个好地方。胡特说,你知道我怎么想的?我怎么想的不重要。当第一颗子弹从你头上飞过,那些屁倒灶的事情都不重要。

原本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不应该成为充斥着硝烟的地方,更不应该成为效死黄土与引颈受戮的地方。你看潮起时拍起的浪花多么璀璨,就像是撞碎在天际下的一整块水晶,你看他们多么想念家,就像每一匹总是记得回家的路的马一样。一切都那么美好,至少他们不会想到自己会捧着没有子弹的枪在末日后的雾霭里逃亡。身后不是解脱的.人民而是战友的尸体,身旁不是凯旋的赞歌而是落败的讽笑。

他们会侧着身子坐在黑鹰上远望家乡,然后凝视着自己的同伴会心一笑。他们会学着哪个上尉的说话语气讲段子,然后被长官一顿臭骂。他们会围坐在一起谈论来到这里以前的日子,然后突然怀念起泛着雪白沫饽的啤酒和烤的恰到好处的肉。他们会想象任务完成以后拥抱着重新和平的世界的感受,然后在宁静里突然涌出了泪光。他们很坚强。可是他们不能决定什么,就像胡特对艾中士说的那样,因为这只是一场战争。一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战争。

“贝克朋问我,什么改变了,为什么我们要回家。我说什么也没变,到这不是实话,一切都变了,我也变了。”“有一个朋友问我,那是我们被派来这里之前。他问我,你为什么要去打别人的仗?你自以为是英雄吗?当时我不知道该说什么。现在我的答案是不,我不想当英雄。”

篇6:黑鹰坠落观后感600字作文

黑鹰坠落观后感600字:悲惨

从开头的描述非洲饥荒人民的悲惨一直到战斗准备,战斗打响,坠机,坚持,拯救,结局,影片十分紧凑连贯,让人喘口气都不能,整部电影一气呵成。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容易让习惯玩COD的玩家误以为自己正在玩COD4或者COD6(当然,其实电影比游戏出的早多了,推测使命召唤现代战争系列很多场景和剧情甚至系统、框架、装备设计都是受了黑鹰坠落的影响),战争的取景拍摄角度、配乐、特效都十分到位,配上战场上各种兄弟情谊和某些不齿的官兵利益冲突(最后装甲车拒载,让游骑兵跑步回基地实在是让每个观众都hold不住了吧),让这一影片简直可以媲美纪录片的等级。这部电影不知道是用了多少血浆袋作为道具,场面之残酷估计也只有《拯救大兵瑞恩》可与之相比。

说到战场上兄弟情谊,这部片子可算是描写得淋漓尽致(当然,历史上美国电影以这种战友情怀为卖点的片子也是很多了)。整个故事一开始就是因为一个新兵的失足坠机而展开的,是这个本来没那么麻烦的任务变成了全城皆兵的大仗。但是不得不说,影片自始至终的表达的那种“作为并肩作战的兄弟,我们都要一起回家,无论面对多少颗子弹,我们都要活下去”的思想是最为感人的地方,没有《珍珠港》那种爱情的渲染,就是纯爷们,很man,只有这样的战争能让男儿热血澎湃。我们不要那种为了____目标、为了____胜利那样的上级下达的口号式的风格,我们也不要《top gun》宣扬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精神的风格(小牛一个人击坠N架敌机),我们只要求像黑鹰坠落一样,不管什么任务,也不管什么“执行上级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我们只要兄弟们同患难、共进退,让观众身临其境,与兄弟们一起亲临战场,一起出生入死,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家一起活着回家,这才是真正的人道和人性。

黑鹰坠落观后感600字:1993年

今天又是星期六,一早就起来打扫了一下卫生,然后就习惯性的坐到电脑面前,看了一下新闻后就想看一下前段时间下载的《蜘蛛侠3》可看了一会觉的没意思,就上SHOOTER网上看一下,现在最热门的电影是什么,看了一下排行榜单《生死狙击》是最热门的接下去是《热血警探》和《黑鹰坠落》,好奇之下先下了《黑鹰坠落》,用BT下载真的很快,没到半小时就下载好了,然后泡了杯咖啡,就开始欣赏了。片子全长两小时多,看的中间我竟然留了泪,彻底被战争的残酷所震撼,当美国大兵把战友被炸飞的手放到自己行包里,当飞机被火箭筒击落士兵被炸的只剩上半身,当索马里的民兵儿子用机枪误射自己的父亲的时候,当枪战陷入僵持阶段废墟中传来婴儿的哭声的时候,当被困的美国大兵被无知的激进民兵乱拳打死的时候,太多太多的场面让我震撼的窒息。直到现在这些场面还在我的大脑中萦绕浮现。战争真的是太无情了,而这个片子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所改编的,大致的内容是1993年的索马里战乱不断,军阀之间为了争夺底盘进行了无休止的战争使索马里的百姓苦不堪言,这时又遭到了一场大旱灾2年之内30万人死于饥饿!联合国派出了大量的救援物资到索马里以减缓灾情,但是军阀们只想着养活自己的军队根本不管百姓死活,他们甚至纵兵抢粮还向救援人员和百姓们开枪,这一行径激怒了美国所以美国派出了特种部队——三角洲部队和75游骑兵部队来执行双重任务,一是执行维和任务,二是执行抓捕索马里最大的军阀头子艾迪得,他也是袭击联合国救援人员的罪魁祸首!抓捕任务虽然完成了但是特种部队却付出了19人牺牲73人受伤的惨重代价!同时对方也有一千多人的死伤。

黑鹰坠落观后感600字: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这几天观看了《黑鹰坠落》这部电影,看了之后我想了很久很久;战争与和平始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题。我们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总以为战争离我们很远很远,平时看的一些抗战的电影电视也是以人海战术为主无法让我们真正的了解到战争的残酷性。

而这部电影让我从直观上认识到战争中生命的脆弱,在那一块风景优美的地方,却有无数的生命永远沉睡在那里。我记得灾难发生的前一天,锃亮的黑鹰在美丽的索马里海岸边飞过,带着振奋人心的螺旋桨划动空气的声音,年轻的士兵们听到便会觉得激动,便会觉得自己像是听着世界上最为激昂的峥嵘乐章。贝克朋说,他来是为了踢爆坏人的。我想可能最开始很多人都像他一样,都对自己的国家有着最深刻的执着,并且参与战争的目的都那么单纯,只是为了守护身后那方疆域,只是想要和平哪怕是暂时的罢了。

灾难来的是如此的快,前些天还在一块野餐的、在一起开玩笑的、学长官说话的一起玩闹的兄弟有些人却在那些时候永远的埋骨他乡,可能他们中的一些人是抱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的,但现实离理想总有差距,他们身后不是解脱的人民而是战友的尸体,身旁不是凯旋的赞歌而是落败的讽笑。

篇7:黑鹰坠落观后感1800字作文

《黑鹰坠落》的导演是雷德利-史考特。一个好的导演必须展现优秀的拍摄手法和对影片内容的独特深度与角度。雷德利在《黑鹰坠落》中所运用的拍摄手法无疑是一流的,他用了大量的冷色光和纷飞的子弹来表现战场的残酷无情,并以层次分明的剪辑方式与述事方法,将地面“游骑兵”、地面“三角洲”部队、空中救援部队、指挥前线的空中直升机、指挥总部之间的联系和角色,有条不紊且完整地呈现在大荧幕上。让观众宏观地看到事件发生的完整过程,同时微观地看到士兵们陷入地面巷战时的无助与脆弱。

雷德利在《黑鹰坠落》中显然是有自己的角度的,虽然他所采取的角度未必客观与真实。雷德利在影片中采取的角度是“袍泽之情”。美军在该次行动中,本来是为了追捕民兵首领艾迪加而发动的一次突击行动,但却因为消息不确实,反而遭到民兵部队所唤起人民群众所包围。原本只是派兵去救出遭围困的一小撮部队,却因为接连的“黑鹰”直升机坠落,以及战术的失当,使得需要救援的士兵人数不断增加。在《黑鹰坠落》中,雷德利基本上将整体战术的问题给切割掉,也将索马里民兵的观点给切割掉,完全地取镜美军士兵在枪林弹雨中,如何不顾安危地扑向被围困的部队,并且由最高指挥到一线士兵都坚决地抱持“决不会有任何袍泽被抛弃”的信念--即使是尸体也要救回来。

我个人觉得《黑鹰坠落》的最大缺点在于缺乏深度,切入的角度过于浪漫而流于浮面。在展开剧情时,雷德利选择“就事”而不“就人”,也就是以相对完整的方式来表现事件的全过程,而不着眼于内部个别角色的心理变化。影片中美军各个部队主体都有至少一位主要角色,但这些角色的性格、背景并未被着墨,观众看到的是好些士兵不计生死地要相互援助,勇气和道义是这些人仅有的色彩,没有人陷入恐慌,也没有人杀红眼,主要演员清一色地都是冷静和沉稳,等待救援的人不恐惧,请缨救援的人不激动,没有人质疑行动的正确性,也没有人质疑救援的拖沓与散漫,使得观看的观众无法对人物或事件产生观点和情绪。在叙事顺序和节奏上同样是冷静和沉稳的,从一开头士兵出发进行抓捕行动、到一次次的黑鹰坠落陷入包围、到最终被解救而出,士兵们的情绪没有明显的起伏,没有轻松到恐惧、恐惧到绝望、绝望到希望、希望到激动的变化,整个事件呈现得很完整,但没有高、低潮的区分,人物的情感没有被深入,事件的演变因果也没有被深入。观众看到的是,美军陷入索马里民兵的疯狂包围中,大量的美军士兵完全基于自愿而上前线救人,在不实施具体战术指导的情况下,指挥官任由各个部队发挥袍泽之情、任意行动。

感人吗?有些。奇怪吗?确实。《黑鹰坠落》描绘了壮烈而勇敢的战争画面,但观众却未能对人物和事件产生太强的感受,若说那是因为雷德利试图以“客观”的观察角度来表现这场军事冲突,他却将索马里民兵的角度给切割掉,并浪漫地强化美国士兵之间坚强与勇敢的英雄气概,采用完全主观的表现形式。雷德利的作品通常是非常男性色彩的,并带有浪漫风格,然而雷德利的浪漫英雄与马丁-斯科西斯的《出租车司机》、大卫-林区的《我心狂野》、卢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王家卫的《旺角卡门》里的浪漫英雄非常不同,后面这些英雄都带有堂吉诃德的傻气,呈现的勇敢是理解一切后的勇往直前。但雷德利的英雄则是传统英雄,勇敢不怕死、能干不会死。而且雷德利还喜欢用一流导演不太会用的慢镜头配上悲情乐曲,来表现英雄的悲剧色彩。我想故事和人物的深度不足,始终是雷德利无法晋升顶尖导演地位的一个障碍。

篇8:“黑鹰”系列女鞋

过去的30年,伊·卡斯迪带着他神秘精致的魅惑,性感时尚而又不失简约典雅的设计,横扫米兰、巴黎、纽约、洛杉矶等各大时装周。他为华裔著名影星白灵、好莱坞明星Shell Z、Tara Reed、Baroness Victoria、yon Kap-herr等活在镁光灯下的人编织了无数时尚的梦。

Yves Castaldi自述

一天晚上,一只黑色的鸟儿来到我的梦中。我分辨不出它是什么。它告诉我,它飞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了了解,也为了纠正痛苦中的灵魂。它想知道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人需要戴着枷锁。

为什么要有战争?为什么要有革命?人生何价?

太多问题,太多答案……折磨,恐怖主义,钞票,为革命献身的荣耀,非法,合法,子弹,枪炮,破坏,罪行,这些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合法意味着自由地生存!

非法意味着披着枷锁生存!

为什么有杀戮和牺牲?这都只是为了一个不真实的、短暂的世界吗?为什么要人们受苦,为什么滥杀无辜?

它想珍贵的爱的果实就在孩子的眼中……看着他们成长,已经够了。

它离开了我的梦,将一张写着《少一点泪水》的字条留在我床边。

字条上署名《黑鹰》。

谨以我的黑鹰系列献给2012。

篇9:黑鹰坠落观后感250字作文

说到战场上兄弟情谊,这部片子可算是描写得淋漓尽致(当然,历史上美国电影以这种战友情怀为卖点的片子也是很多了)。整个故事一开始就是因为一个新兵的失足坠机而展开的,是这个本来没那么麻烦的任务变成了全城皆兵的大仗。但是不得不说,影片自始至终的表达的那种“作为并肩作战的兄弟,我们都要一起回家,无论面对多少颗子弹,我们都要活下去”的思想是最为感人的地方。

篇10:黑鹰坠落的观后感400字

不久前我做过这么一种表述:一部好电影就是让我看过之后不能呼吸的电影,是在银幕上看过之后从座位上站不起来的电影,是在屏幕上看的时候能够感觉到自己心跳的电影,是会让我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都沉浸其中不能自已的电影。

好的,关于这个欲罢不能的话题到此为止,来说《黑鹰坠落》。因为近来工作很忙,昨晚回去想看一部既有视效音效同时还有内容有内涵的电影来放松。然后纠结了半天是看《角斗士》还是看《黑鹰坠落》,后来因为《角斗士》这张D9内容太丰富而选了后者,今天发现原来是一个导演的作品,然后发现我之前还看过他的《天国王朝》,更早的时候,还看过《火柴男人》。总之,Ridley Scott一次又一次的让我爱得要死

篇11:涅槃的黑鹰

一天,少年莎士比亚在悬崖处看到了一副奇异景象:一只老态龙钟的黑鹰正用喙将自己爪子上的趾甲连根拔起,每拔一下,都仿佛用尽了所有的力量,它忍受着剧烈的疼痛,鲜血渗入岩石。莎士比亚心生怜悯:可怜的鹰老了,失去了斗志,它在以一种自残的方式作践自己的生命。

十几天过去了,莎士比亚又看到那黑鹰不吃不喝地呆在巢中;一个月了,黑鹰已经奄奄一息。可令人惊奇的是它的趾甲神奇般地一点点长出。这以后的每天,莎士比亚都细细观察着黑鹰的变化:它拔掉趾甲,又长出了新的;它拔掉羽毛,又一根根地长了出来。

终于有一天,莎士比亚在山上没有见到那只黑鹰,当他下山的时候,突然望见天空出现了一个黑点,正朝着崖边逼近——是那只鹰,它正双翅有力、眼光凌厉地俯视大地,与垂死前的那副模样完全是天壤之别。见到黑鹰翱翔于天空的矫健身影,莎士比亚心中顿时涌起久违的豪情。

后来,莎士比亚翻阅了大量资料,终于揭开那黑鹰的奥秘:它的名字叫阿尔班鹰,能活到25岁,到了第25个年头,鹰的爪子开始老化,无力捕捉猎物;喙也变得又长又弯,会弯垂到胸脯的位置;翅膀长出了又密又厚的羽毛,变得沉重而难以飞翔。此时,它面临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重生。

在那只黑鹰感到自己再也无法生存的时候,它飞上悬崖,用头死死抵住坚硬的岩石,将嘴上的旧皮一层层磨掉,在无法捕猎和进食的十多天时间里,那里会长出新的尖锐的鹰嘴;然后,再一个个拔却老化的趾甲,在痛苦无助中再等待十多天,那里会长出新的趾甲;最后,拔掉身上一根根又长又重的羽毛,在饥寒交迫中忍受着,等待新的羽毛长出。超越了痛苦、孤寂和濒临死亡的恐惧,黑鹰获取了新生。

这是一个漫长而可怕的过程,可新的喙、新的爪子和新的羽毛一旦长出来,就能让阿尔班鹰多活25年。内心受到震撼的莎士比亚,又重返繁华的都市,迎接全新的生活。他在那只黑鹰的激励下,不断创作出脍炙人口的戏剧新作。当他的大作《哈姆雷特》在伦敦剧院受到大家的追捧时,时值中年的莎士比亚已成为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的座上客。

篇12:“黑鹰”概况

历史学家估算,自1945年11月29日,直升机首次实施海上救援任务以来,直升机在全球范围内救援的人数超过了300万。当天,来自东北方向的强风暴袭击了长岛海峡,一场救援行动就在康涅狄格州海岸展开。使用直升机展开救援是因为当时并没有其他救援方法。两名绝望的船员在驳船上漂浮,眼见正被强风吹向潘菲尔德暗礁的岩石。实施救援的直升机是西科斯基公司的R-5机型,当时的飞行员是吉米·瓦伊纳——伊戈尔·西科斯基的外甥。西科斯基公司于1939年9月成立,当时成立仅仅6年。瓦伊纳是这家新兴公司的主要飞行员,曾试飞过首架研制成功的直升机,他有着超乎常人的勇气和出色的飞行技巧,而且最重要的是瓦伊纳对自己舅舅研制的直升机非常有信心。

救援行动在极端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成功实施,这让身陷绝境的人们把救援直升机视作天使。在潘菲尔德暗礁首次实施救援后,直升机在全球范围内共展开了数万次救援行动,伊戈尔·西科斯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很多军人因经常乘直升机往返于世界各个战区,头脑中首先想到的也会是直升机。另外还有一些人会第一时间想到直升机,比如乘直升机从事海上石油钻探的工作人员,执行直升机医疗后送任务的机务人员,进行边境巡逻、执法飞行,或其他很多只有利用直升机独特的飞行特点才能完成任务的人员,还有一些设计和生产直升机的专业人士,提供训练、维修保障、修理勤务以及与直升机基础设施有关的工作人员。

如果再来猜一猜人们目前下意识地想到或说出的直升机具体会是哪种,那答案可能就是“黑鹰”,或者可能是在美国海军、空军或海岸警卫队服役的某种“黑鹰”改进型。早期可能是“休伊”直升机,因为当时在越南战争中媒体曾对UH-1的军事行动进行过大量报道。

1978年,“黑鹰”直升机投入使用后,媒体对“黑鹰”在战场上和全球人道主义救援方面的表现都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关注和报道。由于某些情况下只有使用直升机才能对受困民众实施救援,且营救过程中飞行任务难度大,因此,“黑鹰”直升机和其所营救的民众频频在电视和杂志上亮相。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美军各军种的“黑鹰”改进型号立即出动,参加了救援行动。直升机从遭受飓风巨大破坏的路易斯安那州成功营救出了35000多人。美国陆军UH-60L“黑鹰”直升机同海岸警卫队的“樫鹰”、海军的“海鹰”以及空军的“铺路鹰”一同参加了救援行动。

美国海军很多“海鹰”机型与陆军和空军的相应机型都参加了“卡特里娜”救援行动。佐治亚州穆迪空军基地第38救援中队的美国空军“铺路鹰”直升机在“卡特里娜”救援行动中多次执行任务,在遭遇自然灾害时,美国军用直升机根据要求提供援助,抢险救灾。2005年1月,印尼和其他一些国家遭海啸袭击,直升机承担了人道主义救援任务。在众多类似的灾难性事件中,直升机都表现突出。在当地没有机场的情况下,为幸存者运输食物和医药的任务自然就由直升机来承担。

“黑鹰”直升机从研制生产以来,历经35年的发展,它开始于美国陆军启动的新型通用直升机研制项目,主要任务是向战场运送兵力。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与上一代直升机相比,能够更安全、快速地运送11人一班的全副武装士兵,而且要能在极端恶劣的天气、温度和任何海拔条件下完成任务。中东地区的温度和海拔条件确立了典型的沙漠作战行动的基本性能要求。

新型通用直升机研制项目启动以来所生产的“黑鹰”及其改进型号已超过3000架,且很有可能会在其寿命期内再进行同等数量的追加生产,这些直升机一直服役到了21世纪。目前,世界范围内有超过40家民间组织和军事机构正在使用“黑鹰”或其改进机型执行各种专项任务。

“黑鹰”直升机因其独有的特质,尤其是飞行性能,赢得了该时期世界级通用直升机的地位。美国陆军“黑鹰”项目所研制出的直升机技术先进,满足了陆军各项要求。该项目的研发基本上未超出政府规定的预算,且符合预期的生产日程安排。这次成功主要有3个关键因素。首先是在设计/研发阶段,陆军做到了避免在技术要求上做出大的改动:其次是”黑鹰”设计方案所采用的技术较为先进且经过验证:第三是陆军在“黑鹰”项目上采取了先试飞再购买的采购策略,致使两家极具实力的直升机公司为取得最终的生产权相互之间展开竞争。在“黑鹰”原型机项目中,激烈的竞争促成了创新的设计方案,也使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同时产生了极低的报价。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促使西科斯基公司在原型机阶段就研制出了一套较好的“黑鹰”直升机系统。毫无疑问,美国军方,特别是美国陆军,是该项目的最大受益者,这主要归功于陆军的采购策略以及西科斯基飞机公司的不懈努力。

“黑鹰”的起源

“黑鹰”项目是怎样开始的?为何需要该项目?这大概要从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说起,但其性能要求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中形成、确定的。美国陆军根据以往很多直升机机型的战斗经验和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表现,确定了UH-60“黑鹰”直升机的技术要求。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陆军率先使用了采用活塞式发动机的H-19通用直升机,极大地提升了战场机动性。兵力运输和再补给也首次摆脱了地面车辆因地形限制所造成的速度慢或经常无法行驶、运输的局面,伤员后送也不再受地形限制,可用直升机快速运送到安全医疗点进行救治。直升机当时正在取代卡车,一如过去卡车取代马匹一样。

直升机早期所取得的成功促进了现代陆军战术空中机动概念的确立。1962年,汉密尔顿·豪兹将军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空中机动战术是具有革命性的,在军事史上绝对不会再有任何一次重大战役可以离开垂直起飞的飞行器所发挥的显著的、决定性作用……陆军航空兵正在永久性地改变着地面战争的艺术和科学。”

从那以后,美国陆军的每一次军事行动,从地面战斗中所使用的战术和设备来看,都印证了豪兹将军的预言。在越南战争中,地面兵力的部署完全由直升机负责,因此,越南战争又被称为“第一次直升机战争”。战争初期,服役的作战直升机(包括UH-34)所使用的发动机都采用较老的活塞发动机技术)。这些直升机后为采用涡轮发动机的UH-1“休伊”所取代。

但是,由于既非为任务需求所设计,且功率不足无法在恶劣环境下作战,这些直升机很快暴露出两大主要缺陷,既不能在高温和高海拔条件下运载全部有效载荷,又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战斗生存力。由于东南亚的环境条件所致,美国陆军的UH-1“休伊”无法在该地区持续运输11人步兵班,严重影响了空中突击任务的计划制定和成功实施。

因此,陆军为其下一代直升机和直升机专用的涡轮发动机确定了两个基本要求,即能够在高海拔和高温条件下,特别是1220米、35摄氏度的条件下,运输11人一班的兵力,并具备在战斗环境下的生存力。越南战争的任务表明,即便在低强度环境下也需要更大的对地面火力的弹击损伤(弹伤)承受力。另外,对机务人员和乘客坠毁防护进行重大改进也非常重要。“黑鹰”直升机在基础设计中就致力于降低直升机的易损性,并尽可能减少机组人员和机舱乘员因直升机事故而引发的伤亡,这在美国陆军还是首例。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陆军作战发展司令部进一步确定了取代UH-1的新型兵力运输直升机的技术条件。同时,美国陆军开始着手发展新型涡轮发动机,由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T700-GE-700系列发动机获得了巨大成功。所设计的直升机和发动机在性能、生存力和可靠性方面都有重大改进。

在早期概念构想阶段,美国陆军将这款新型直升机命名为UTTAS.即通用战术运输机系统(utility tactical transportaircraft system)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整个设计、研发和陆军评估阶段一直采用的都是"UTTAS"的名字,但进入生产阶段后,根据陆军使用印第安部族名称为直升机命名的传统将其更名为“黑鹰”。

自“休伊”直升机设计投产以来,旋翼机技术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可以在直升机尺寸不做较大增加的情况下大幅度提升其性能。“黑鹰”直升机与“休伊”的长度、宽度大致相同,但高度略低。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UH-60A“黑鹰”和T700发动机的巨大成功也是值得一提的显著成就。这是首个从设计技术要求、进程到鉴定和生产完全都由美国陆军负责的新型直升机和新型发动机。前美国陆军航空系统指挥部(AVSCOM)仅凭任务需求和一张白纸,尝试部署一套全新武器系统,并获得了双重成功。其飞行标准部对发动机和直升机进行技术方面的管理。在查利.C克劳福德强有力的领导下,由弗农·爱德华具体负责T700发动机的相关工作,罗伯特·沃尔夫负责UTTAS直升机的有关事宜。首批交付时,两个项目都达到了预定的进程目标。首架生产型UH-60A“黑鹰“在美国陆军发出UTTAS原型机招标书后的第6年零9个月交付。几个月之后,驻守于坎贝尔堡的101空中突降(突击)师成了首个使用UH-60A“黑鹰”直升机的部队。

美国陆军的UTTAS采购计划基于“先飞后买”的原则之上。陆军的核心策略就是在该项目的每一个步骤上都施加竞争压力,对性能和开支进行严格掌控。这种做法非常有效,通过资助两家具有竞争实力的公司研制直升机原型机,促使两家公司在为期8个月的评估过程中展开较量,然后选定其中能为陆军带来最大价值和最低风险的方案投产。当时参与竞争的贝尔直升机公司、波音·伏托尔公司以及西科斯基飞机公司这些承包商的竞争目的就是赢得项目的独家生产权。当时估计要满足陆军使用要求的话,采购的直升机数量届时将超过1000架,这对三家竞争这一重要项目的公司来说都是极具诱惑力的。在原型机项目中赢得一席之地对于最终赢得该项目的生产权绝对非常重要。而西科斯基飞机公司在当时业务状况极度萧条的情况下,能否赢得该项目可谓生死攸关。

UTTAS项目启动

美国陆军于1972年1月正式启动UTTAS项目,向直升机行业发布了所谓的初步工程设计阶段(BED)的招标书(RFP)。由于贝尔公司过去一直都是“休伊”直升机的供应商,生产过数千架该型直升机,因此在开始阶段大多数业内观察人士认为贝尔公司一定能够在该项目中获得领先地位,并认为排名第二的应该是波音·伏托尔公司,因为该公司当时正为陆军生产CH-47“支奴干”运输直升机。尽管波音公司重点研制的是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但它对单旋翼直升机的关注与对“刚性旋翼”技术方面的关注也是一样广为人知的。而另一方面,西科斯基公司在此前的15年间从没为陆军生产过直升机,且当时又刚刚丢掉了两个新型直升机的竞争大单。第一单是1965年称作“先进空中火力支援系统” (AAFSS)的攻击直升机,最后是洛克希德公司中标:第二单可谓更大的重创是在1970年.UTTAS的招标书发布6个月前,“重型运输直升机”项目的生产权被授予了波音公司。两个重大项目的失标使得UTTAS项目的中标变得更为紧迫,同时也促使西科斯基公司制定了最终取胜的竞标战略。

当时西科斯基公司屡屡失利,业界观察人士基本都认为该公司不大可能再去竞标新的陆军直升机项目,更不可能力克众多强劲的竞争对手最后中标。事实上,即便在陆军内部也对西科斯基公司的实力表示怀疑。美国陆军航空系统司令部的陆军合同签订办公室在莫里斯·D.施奈德领导下开始分成三组,与三家公司就所提交的竞标书进行谈判,但办公室的资深人士均未被分配到负责处理西科斯基公司竞标书的小组中。对陆军的人来说该组的工作显得毫无意义,根本不会有结果。因此,当西科斯基公司提交竞标书时,小组工作人员尚未配备到位。恰好当时一名陆军的飞行员,亚瑟·J.奥里瑞上尉刚从越南战场驾驶“休伊眼镜蛇”直升机执行飞行任务返回,遂被安排负责与西科斯基公司的谈判工作。事后看这一安排无论对奥里瑞上尉本人还是对陆军来说都是幸运的。

尽管早期在西科斯基公司内部也存在争议,认为花大力气竞争UTTAS并非明智之举,但出于几个原因管理层逐渐变得乐观起来。1971年西科斯基公司启动了由美国海军部分支持的,与UTTAS项目无关的新型旋翼桨叶和桨毂的研发工作,并在海军陆战队的一架CH-53D直升机上进行了测试,试飞结果令人鼓舞。飞行数据显示,在空气动力学和材料方面的重大新研技术完全可以应用到UTTAS项目上,且不会导致大的风险。与此同时,设计研究也表明这一新型旋翼技术和尾桨桨叶的全新设计理念将有助于打造出能够满足陆军所有关键要求的UTTAS构型。1971年年中,就在陆军发布其招标书的前5个月,西科斯基公司最后做出决定,竞争UTTAS项目。为了整理制定出一份能够取胜的方案,西科斯基公司倾注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最大程度的关注。在这一过程中,西科斯基公司得到了联合飞机集团公司(后更名为联合技术集团公司).尤其是集团新任执行总裁哈里·J.格雷的大力支持。

除了日益增强的竞争技术优势,西科斯基公司15年来持续下滑的趋势也是其参与竞争并争取中标的一个重要原因。公司的未来前景取决于在UTTAS原型机项目中首先赢得一席之地,继而获得该项目生产权,最终使西科斯基公司重新成为陆军直升机供应商,并树立其行业领军地位。

排除万难赢得标的

1972年8月,投标方案提交给美国陆军7个月后,得知“休伊”直升机的后继机型并未交给贝尔公司生产,业内观察人士感到非常震惊。更令他们感到震惊的是UTTAS原型机项目的生产合同竟由西科斯基公司与波音公司共同获得,西科斯基公司负责YUH-60A.波音公司负责YUH-61A。这意味着这一重要项目的生产合同最终将只在这两家公司之间展开竞争。但最终花落谁家还要等到52个月后方可得知,这要根据直升机实际飞行时所能达到的飞行品质来决定,而非标书的承诺。随之而来的结果可能就是出台新的直升机行业规程。

西科斯基公司能够赢得UTTAS研发合同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该公司几乎满足了陆军所有的技术要求。西科斯基公司在UTTAS设计方案中只对陆军的技术要求进行了5处小改动,而且全部为陆军所接受。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西科斯基公司在大规模飞行测试中所展示的新技术程度。每一项为UTTAS所提出的新技术,包括钛合金旋翼桨叶、弹性桨毂、无轴承复合材料尾桨和斜置尾桨,全部都在比UTTAS尺寸更大的直升机上进行了飞行测试。这一策略避免了因验证尺寸过小造成不利的比例效应的技术风险。

陆军非常满意西科斯基公司在控制风险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这可能是受两年前洛克希德公司的YAH-56A“空中火力支援系统”项目终止的影响。该项目因一项新型旋翼技术未能通过验收而被终止,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新技术在小尺寸直升机上试飞时很成功,但却无法应用于尺寸大出很多的新型直升机。

随着招标书的起草,美国陆军的要求逐渐明朗,西科斯基公司的UTTAS设计方案逐步成形并最终敲定。陆军提出的影响西科斯基公司设计方案的一些关键要求,主要与飞行性能和空中运输有关。这些要求对于UTTAS设计方案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将UTTAS装载到空军C-130运输机上可以说是陆军所有要求当中最难实现的,最后也得到了满足。但为了满足这一要求,西科斯基公司的UTTAS结构设计得非常紧凑,结果严重损害了直升机的关键性能,并反过来在飞行研发阶段对该项目产生了不利影响。美国陆军资源选择和评估委员会根据陆军要求对西科斯基公司的UTTAS性能所做的评估以及新旋翼技术和新生存能力的设计革新,都是西科斯基公司“黑鹰”设计的根基。

早期的挫折

合同签订26个月之后,西科斯基公司YUH-60A进行了首飞,比合同规定的日期提前2个月,比波音·伏托尔公司的YUH-61A首飞早了6周。场内有限飞行的初步结果非常鼓舞人心,这一重要成果使西科斯基公司团队的士气空前高涨。

但好景不长。首飞后几天,当原型机进行场外飞行时,飞行人员的报告非常令人沮丧。西科斯基公司的试飞员报告称,遭遇了超出预期水平的严重振动,且发现以较高速度飞行时发动机功率严重不足,根本不可能以目前的功率达到预期的最大航速。更糟糕的是飞行员还报告说,机身较高的抬头姿态造成着陆困难,尤其是快速停车减速机动时遮挡了正前方的飞行视界。几次飞行后,又出现一个严重问题,在某些飞行状态下,驾驶舱中能感觉到直升机尾部振动非常强烈。

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里,西科斯基公司的工作内容和重点都放在了解决这些问题上,公司上下要齐心协力设计和生产三架原型机上的所有新硬件,费用开支方面所受的影响也非常大。公司很快明白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出超出常规的设计。但进行大的重新设计并不能保证成功,尤其是在故障原因还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早期飞行测试阶段绝对是UTTAS团队、甚至整个公司,以及陆军UTTAS项目办公室士气最低落的时期。但万幸的是还有时间解决问题。当时离预定原型机交付给陆军进行评估的日期尚有15个月。

这15个月的时间被利用得非常充分,效果十分显著,每个月都会让人感到更加乐观。飞行测试阶段出现的问题逐个被搞清楚,解决方案也随之证实适当。原定进行飞行研发的15个月时间全部用于生产新硬件,使其适于安全飞行和设计更改试验。主要问题都解决了,三架原型机全部按新标准进行改装,满足了陆军的技术要求。

尽管早期的这些问题非常严重且始料未及,但却并不是因西科斯基公司设计中所采用的任何新技术所造成的,而是与原型机的某些几何特征有关。

最后的选择

1976年3月,陆军接收了6架UTTAS原型机-3架波音公司的YUH-61A和3架西科斯基公司的YUH-60A.并开始进行政府竞标测试(GCT)。这一实力相当的测试耗时8个月,在美国的7个军事基地展开,两家公司的原型机累计飞行700小时,进行了包括操作、性能和气候条件等几方面的测试。

陆军飞行机组成员按照实际作战中可能遭遇的恶劣气象条件对直升机性能进行评定。测试当中,对所有部件失灵情况、维修行动和任务中断情况都进行了记录。陆军竞标评估结束后,两种竞争原型机是否符合陆军设计技术规范就已基本清楚了。唯一一项由于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而未制定标准的重要要求是摔机生存性,但随着几次事件的发生,这方面的要求也得到了部分验证。

西科斯基公司的一架原型机摔机着陆时,险些造成西科斯基公司竞标的终结。该机为西科斯基公司设计的3架原型机当中的一架(序列号为21650).当时机上士兵和机务人员共14人。事故发生时该机正在肯塔基州坎贝尔堡茂密的林区进行夜间操作测试。在执行模拟任务途中直升机旋翼每转一次的振动持续加重,陆军飞行机务人员决定进行紧急着陆。由于夜间且多雾,飞行员错把一片茂密松林的树冠部分当成了适于安全着陆的麦田。令机务人员震惊的是,他们竟然正好将YUH-60A停到了一片大树林中。

在着陆过程中,直升机旋翼桨叶砍倒了40多棵松树,直升机下降过程中和最终停落在地面上时又接连多次切断了这些树。幸运的是没有造成大的机身损毁和燃料泄漏,摔机后也未起火,只有一名士兵在黑夜跳出机舱时撞到了刚刚被砍倒的树桩而轻微擦伤。

这次摔机着陆本来可能是一场灾难,结果反而凸显了陆军抗坠毁性要求的重要性,以及YUH-60A原型机结构的牢固性。摔机着陆两天后,清理完了现场砍击的树桩并只更换了旋翼桨叶,陆军飞行员就将西科斯基公司原型机飞出林区,返回基地,继续进行竞标测试。

1976年底,为期8个月的测试结束后,陆军准备做出最后选择,这一选择将决定其作战能力,同时也将决定两家公司未来几十年的命运。1976年12月23日,签订UTTAS原型机合同的52个月之后,西科斯基公司得到通报,获知其中标,赢得了该项目生产权。

陆军方面声明该决定主要基于YLH-60A成熟的设计,使其感到生产风险较低。陆军还进一步强调了该机满足其技术要求的程度。此次中标给西科斯基公司带来了重大转折,同时也是陆军空中机动能力新纪元的开始。

上一篇: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900字下一篇:护绿公益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