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浙美版二下美术教案

2024-04-30

2018浙美版二下美术教案(精选5篇)

篇1:2018浙美版二下美术教案

2017-2018浙美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春天在哪里

一、教学目标

1、提高对色彩的认识和表现力

2、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把自己对春天的印象与同伴进行交流,并选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加以表现。

3、感受春天,了解春天的色彩,培养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或者油画棒、纸张 教师:课件 1.寻找春天

(1)带领学生参观校园,找寻校园的春天,培养发现美的眼睛。(2)交流:你发现春天在哪里?(3)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2.春天的色彩

春天的色彩到底是怎么样的?观察景色,欣赏图片,学生自己来总结春天的色彩。

(1)欣赏名作。

通过欣赏名作来总结春天的色调,看看画家如何用画笔来表现生机盎然的春天。(2)春天的色彩

用感官感受春天的色彩,在调色盘里找出春天的颜色。(3)布置作业

抓住春天的色彩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创作一幅春天的画。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只要能体现春天的感觉即可。4.展示点评

5.拓展游戏“小燕子”

让学生在游戏的旋律中翩翩起舞,结束美术课。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或者油画棒、纸张、废旧材料。教师:平面或立体的拼贴作品、课件。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1)除了绘画,我们还有很多方法来表现对春天的喜爱,比如唱歌、舞蹈、诗歌。今天我们一起动动手,用一些废旧材料来制作一个春天的百草园。(2)揭示课题:《春天在哪里》

2、欣赏环节

(1)平面作品的欣赏:《小姑娘》、《神奇的大树》(2)立体作品的欣赏。从平面转为立体,教师示范。

学习教材中最基本的手工技法。教师适当示范。

3、体验环节(1)学生作业

动手实践,大胆表现。互相欣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评价能力。(2)教师指导

4、课外拓展。利用完成的作品搞一次以春天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2、盛开的鲜花

一、教学目标

1、感受鲜花的美,了解鲜花与人类生活环境的关系。

2、学习渐变色,掌握渐变色的涂色要领,进行涂色练习。

3、培养善于观察、勤于表现的习惯

二、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鲜花图片资料,水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材料(教师)鲜花图片资料,课件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欣赏感悟。

(1)教师谈话导入: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柳树发芽,鲜花盛开。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欣赏盛开的鲜花。

(2)请学生说一说鲜花美在哪里?小结:鲜花美在它的形状和色彩上。

2、观察思考,尝试表现。

(1)师生共同分析鲜花的基本结构。

(2)欣赏不同形态的鲜花,尝试表现喜欢的鲜花。

(3)欣赏不同颜色的鲜花,分析鲜花的色彩规律,分析自然界一部分鲜花花瓣的色彩是渐变色的。

(4)渐变色分为单色渐变和多色渐变。

3、探究尝试,总结方法

(1)同桌合作探究,动手尝试。(2)师生交流探究的结果。(3)教师示范几种涂色小技巧。

(4)师生共同总结渐变色的涂色方法和规律。

4、欣赏同学作品,尝试创作表现

5、评价与拓展

(1)学生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评选出最美的花。(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渐变色

(3)总结:学会用色彩表现美,善于用心灵发现美。

3、田园风光

一、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美丽的田园风光。

2、学习简单的构图方法,并能运用概括的绘画手法表现景物。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观察乡村的生活场景,绘画工具等 教师:示范作品等 教学设计

1、谈话导入

(1)田园风光美,农家趣事多

学生回忆交流感受,夸夸农家的田园美。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画一画田园风光。

2、讲解示范。

(1)看课本,说一说:从高空俯瞰时,田野有什么形状特点?(2)如果把作业纸当作一块未开垦的土地,请用线条画下你记忆中田园的样子。(3)学当农民,以笔代犁,以线代路,教师示范画田地分割线。(4)学生进行田园分割的构图练习。3.名画欣赏P10作品:

《湘西水田》和《播种者》谈谈画家在构图和色彩上的独特之处 4.讨论研究P11作品,(1)分析第11页左上角作品简笔图所表达的意思(2)比较第11页中间和上下作品表现手法有何异同(3)教师示范画农作物或景物

5.提出创作要求;在已有的构图上加景物 6.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1、组织教学

2、欣赏导入(1)欣赏作品

(2)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观察窗外景物,讲解画图步骤:观察——选景——构图——描绘——修改——收拾完成。

3、实地写生。(1)取景构图,实地写生(2)教师巡视指导

4、作品展评

5、总结

6、拓展活动:读一读田园风光的诗作或美文

4、我的爱心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音像和图片的展示,学习为家人制作爱心贺卡,表达对他们的爱。

2、能自由选择工具,材料,充满感情的进行艺术表现,体验主动学习的快乐,能大胆画出图案,发挥想象力。

3、通过对爱心卡的创意设计和制作,增强表达情感的能力。教学设计

1、游戏导入。

(1)用双手做一做爱心的形状。

(2)导入爱心传递的片段,让学生从视频中了解爱心的传递、爱的奉献等。(3)互相探讨,什么时候需要奉献我们的爱心?

2、探究

(1)说一说爸爸妈妈平时怎样关心自己,自己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话?(2)同伴之间相互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作一张爱心贺卡,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4)拓展思维,除了把爱心卡送给亲人和朋友,你还愿意把爱心卡送给哪些人?

3、赏析

(1)课件演示制作贺卡的材料以及步骤。

(2)仔细观察爱心卡片,说出特点。突出爱心卡的特别之处。(3)启发创作欲望

4、学生创作

构思贺卡的内容包括:要写给谁;要写什么话;自己的名字;日期 提出要求,完成作业。

尝试使用综合材料装饰爱心卡; 用多种形式制作爱心卡 教师辅导

5、展评

6、拓展。选择合适的方式将贺卡送给对方

5、折剪蝴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蝴蝶的基本结构、对称特征及纹饰特点。

2、学习用对称折剪方法制作美丽的纸蝴蝶、并初步形成设计意识。

3、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玩玩,在设计制作“折剪蝴蝶”的练习中感受设计应用活动的乐趣。

二、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彩色水笔或油画棒、纸张。

教师:课件示范用的彩纸、剪刀和纸蝴蝶范例等。

三、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欣赏蝴蝶的外形,感受蝴蝶的美丽,激情学习的欲望。

2、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蝴蝶的身体结构

3、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蝴蝶外形的对称特征,学习对称折剪蝴蝶的表现方法。

4、欣赏范例和同龄人的作品,进一步学习多样的纸蝴蝶表现方法,拓宽设计思路。

5、提出作业要求: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设计制作一只漂亮而独特的纸蝴蝶。

6、学生作业时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化辅导。

7、引导学生展示完成的作业,互相观看并进行评价讨论。

8、拓展:要求学生课后用同样的方法设计制作一只可爱的小鸟。

6、小画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画框的有关知识。

2、学习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小画框,并应用于装饰作品

3、树立设计运用于生活的理念,感受创作乐趣。

二、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双面胶、彩纸、画笔等 教师:课件、自制小画框范作等

三、教学设计

1、欣赏导入。

(1)画框在生活中的运用图例欣赏。(2)说说画框有什么作用。(3)课题揭示:《小画框》

2、自主探究。

(1)仔细观察画框,分析画框有哪些基本要素。

(2)出示相关制作步骤图,师生共同研究小画框设计、制作的基本方法。(3)分析概括并掌握设计个性化小画框的一些创作手法。(4)赏析同龄人作品,学习作品的优秀之处。

3、创作表现。

(1)作业要求:选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一只画框,并用它装饰作品。(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相互评价、交流。

4、课后拓展。

(1)欣赏不同材质制作的小画框。

(2)用设计的画框搭配自己的作品,装饰周边环境,美化生活。

7、笔筒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笔筒设计的基本方法。

2、学习立体物品的装饰方法,进一步提高利用身边的废旧物设计制作生活用品的能力。

3、懂得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获得喜悦和欢乐,养成认真细致地制作的习惯。

4、通过设计应用活动活动初步学习感受笔筒文化,知道笔筒的使用价值与收藏价值。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或油画棒、纸张。教师:课件、笔筒实物若干件 教学设计:

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认识笔筒,初步了解笔筒的造型、材料和装饰特点,并感受笔筒文化。

2、引导学生在欣赏笔筒时讨论笔筒的设计创意点。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笔筒的形状特点,启发学生设计造型独特的笔筒。

4、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各种笔筒的材质,进一步拓宽设计思路。

5、启发学生观察、研究各种笔筒的装饰手法,学习多样的表现方法。

6、提出本课时作业要求:请学生大胆设计一只笔筒,要求尽可能详尽地表现出笔筒的形状、材质和装饰特点。

7、学生在进行笔筒设计作业时,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8、引导学生展示完成的作业,互相观看并进行评价。

9、拓展:要求学生课后寻找适合制作自己设计的笔筒所需要的材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或油画棒、彩色纸张、各种纸盒、铁丝、胶水等(教师)多媒体课件、笔筒实物若干件。教学设计

1、展示并表扬第一课时设计稿完整或者设计有新意的学生作业。

2、引导学生讨论制作笔筒的基本步骤,探究交流制作笔筒的方法:一种是利用已有的物体进行改造、添加和装饰;另一种是完全由自己来制作,包括基本形状的设计和各种装饰美化。

3、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学习笔筒制作的多种方法。

4、提出本课时作业要求:根据设计稿选取身边易找的材料,用合适的方法制作一只笔筒。

5、学生在制作笔筒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工具材料的安全使用。

6、引导学生展示完成的笔筒作品,互相观看并进行评价。

7、教师小结本课内容的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笔筒、欣赏笔筒、研究笔筒。

8、倒影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对印的基本方法,掌握对印的基本方法。

2、在感受倒影之美的基础上,用对印的方法画一张有倒影 的静物画。

3、学会观察、欣赏、创造生活中的倒影之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各种倒影的图片,带好水粉颜料和笔等作画工具材料 教师:表现倒影的图片和作品、水彩颜料和笔等工具材料、美术课件。

三、教学设计

1、猜想表演导入。

(1)出示脑筋急转弯题目:谁能只画一遍就能画出两张一样的画?(2)在此基础上,教师表演水粉对印全过程引出学习主题:《倒影》

2、探究不同的倒影。

(1)出示平静的水面、微波的水面和夜色灯光里的水面中的不同倒影,思考:这些倒影有什么不同特点?

(2)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倒影图片资料,比较景物与倒影的异同,发现不同的倒影之美。除了这些图片中的倒影,在你的脑海中,有哪些美丽的倒影呢?用丰富的倒影艺术和即时回忆,丰富学生的感知,激活学生的记忆。

3、尝试倒影表现。

(1)发给每位学生一张作业纸,请学生参照教材中图示的对印自己喜欢的一个事物,并交流一下尝试中发现的心得,总结一下需要避免的问题,如颜色不能调得太稀等。

(2)师生共同小结:确定表现主题;对折绘画纸张;调好所需颜色;先绘画,再对印;合理添加想象。

4、欣赏倒影作品。

(1)欣赏作品《山山水水》(2)童画欣赏: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出同龄人作品中相似部分的异同,并说说自己的感受。(3)小结

5、学生创意作品,师巡视指导

6、赏评

9、印印画画

一、教材分析

《印印画画》是选自浙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第4册第五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学习用树叶拓印,使学生了解拓印的一般步骤,掌握简单的拓印方法,有了第3册的指印画的基础,再与《倒影》、《印人像》组成了一个单元系列,是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印画是美术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在原有的物体外形和特征上进行艺术创造,让学生在印印画画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习在树叶上涂色并印画的技能,能巧用树叶纹理,初步对拓印产生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发现树叶的形、色、纹之美,探索利用树叶的形、纹,采用印、画巧妙组合成有趣图形,理解美术表现方法的多样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巧用材料的乐趣,培养学生喜欢美术,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不同纸张、颜色浓度不同对精选的树叶正反面拓印,巧妙组合及添画后的乐趣。

难点:树叶的组合变化、联想,颜色的涂抹变化。

七、教学准备

学生——树叶、水粉颜料、画笔、放大镜、铅画纸、生宣纸、擦手用的小毛巾

教师——代表性的树叶若干、树叶拓印画、树叶贴画、美术工具材料、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展示欣赏 认知树叶之美

1、组织教学

了解学生课前准备情况,表扬他们课外材料收集认真。

2、导入新课

(1)请一些同学上台介绍自己搜集的落叶。

(2)课件出示有针对性形状的树叶。

学生欣赏实物投影上展示的叶子和课件出示的叶子,并在铅画纸上画出几种自己喜欢树叶简单的图形,写出像什么,或什么形状。

【学生对将要表现的物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3)教师出示树叶拼贴画。师: 叶子不但为自然增添了色彩与美丽,释放出新鲜空气,还可以作画呢!

(4)出示拓印树叶的范作。

师:这幅作品与树叶拼贴画制作方法的异同?

【 欣赏、辨别不同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会到美术的表现手段、材料既丰富又多样性。同时了解到学生的知识面。】

3、板书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树叶等材料来

印印画画。

(二)初次尝试,体验树叶拓印技法

1.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叶子正反面的叶脉,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用放大镜来观察,摸一摸叶子正反面有什么感觉,对比不同叶子的叶脉纹理之美。

(3)请学生看书中的拓印步骤图示,你知道了什么? 2.试拓印

(1)对比水粉颜色稠与稀的拓印效果有什么不同?

(2)树叶正反面,也分别在宣纸与铅画纸上拓印,对比拓印出来的叶脉纹路哪面更清晰?

3.交流心得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心得。

【培养让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观察、欣赏事物的方法和能力,相互交流,启发学生借鉴别人成功之处,鼓励大胆创新。为创作树叶拓印作品达到最好的效果作好铺垫。】

(三)激发想象,训练思维拓展

1.欣赏作品

(1)课件出示书上的“瓢虫”和“金鱼”的树叶拓印作品。

(2)学生欣赏,小组讨论出书上的“瓢虫”和“金鱼”的制作方法和说说作品的巧妙构思。

2.方法引导

(1)将树叶转动,看到有什么不同?

(2)把树叶修剪,可以变成你想象的图形!

(3)拓印树叶在纸上后,联想、添加、组合会更有趣。3.演示拓印

说明印树叶拓印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在叶子上铺纸用手轻磨、卫生等情况传达给学生。

【欣赏讨论,启发构思,学习运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鼓励创新设计,激发想象,拓展思维,解决拓印的难点。教师直观演示,解决学生操作的困难,提高作画成功率。】

(四)学生创作,关注个性辅导

1.小组合作创作

(1)组内的同学互相帮助,调剂收集的叶子,展开想象,在脑中勾画出草图。

(2)根据叶子形状,拓印、添画成一幅有趣的作品。2.巡视辅导

播放音乐,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小组创作,发挥合作的力量,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创作的乐趣。】

(五)作业展评,感受成功的喜悦

1.作业展评

(1)黑板贴示“有趣、精美、创新、巧妙”4个作品展示区。让学生上台,自己选择合适的展区贴上作品,进行自我评价。

(2)师生共同评选出各展区的最佳作品2—3幅。

(3)表扬部分上课积极参与、有作品创新的学生和保持室内整洁的学生。

(4)提问: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说说创作心得,成功与失败。【通过展示、介绍、评价、欣赏,指出作品的优缺点,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六)课后延伸,拓展美术兴趣 1.总结拓展

(1)师总结组合、添画的成功方法。

(2)课件展示民间的树叶画

(3)拓印的方法还有哪些?上网查资料。

(4)你还会寻找哪些新材料进行大胆的拓印创作?

【领会大自然处处皆美,自然之物的纹理美,同时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10.纸版画人像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纸版画的有关知识。

2.通过拓印、摹印练习,学习制作人像纸版画的方法,提高造型能力。3.感悟纸版画材料的质感和艺术美,体验造型的乐趣,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人像纸版画的制作步骤和方法。难点:理解并合理进行底板中撕纸人像的拼摆。课前准备:

(学生)画纸、剪刀、胶水、拓印工具材料(油画棒或水粉颜料、水粉逼或彩色铅笔等)。(教师)课件、纸版画人像范作若干、画纸、胶水、剪刀、拓印工具材料(油画棒、油墨和滚筒、水粉颜料盒水粉笔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出示一组纸版画人像的作品图片。(2)教师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画吗?(3)揭示课题:《纸版画人像》。2.探究。

(1)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讨论研究纸版画人像设计制作要点。(2)围绕纸版画人像底板的设计制作欣赏讨论。(3)围绕摹印和拓印的不同制作方法欣赏讨论。(4)出示课件中的相关制作步骤图,教师示范用颜料拓印的方法制作人像。(5)欣赏同龄人的作品,进一步学习纸版画人物的多样表现方法,拓宽创作思路。

3.创作表现。

(1)作业建议:用摹印或拓印的方法制作 纸版画。(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4.作品欣赏。

引导学生展示作品,互相欣赏并及时评价。

5.课后拓展:欣赏其他的一些版画作品,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进行创作。

四、教学反思:

11.民间年画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我国典型的民间年画作品,了解部分民间年画的表现内容,初步感受民间年画的造型的色彩特点。

2.了解民间年画的制作工艺,对套色水印技法在民间年画中的运用有初步印象,尝试临摹一至两个年画人物形象。

3.通过欣赏与实践,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各地的民间年画,并能对民间年画进行简单的评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民间年画作品的欣赏,初步感受民间年画的艺术特色。难点:引导学生对民间年画的艺术特色进行比较准确的简要评述。课前准备:

(学生)彩笔或颜料、画纸。

(教师)课件、年画范作、绘画材料。

三、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因噩梦致病,每到深夜就听见鬼叫,吓得心神不宁,寝食不安。有位大臣对他说:“派大将守门,一定能赶走魔鬼。”大将秦叔宝、尉迟恭自告奋勇全幅披挂,艺人持锏,一人持鞭,站立宫门两边,彻夜守护,唐太宗的病果然痊愈了。太宗大喜,但想到将军守门不是长久之计,就命画工把两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后人仿效太宗,将两位将军画于纸或木板上刻印而盛行于世。由于秦琼和尉迟恭二人都是将军,座椅唐朝时的门神多以威武的将军形象出现,加之民间画工在唐史演义的基础上,对他们二人形象进行艺术加工,所以逐渐演变成为年画“门神”。

出示年画《门神》,导入课题:《民间年画》。2.欣赏年画,了解特点。

(1)仔细观察两位门神,他们的表情、动作、服饰有什么特点?可以请一组同学模仿,其他同学描述。

身着盔甲、手握金鞭、双目圆睁。但整体感觉并不凶狠,而是给人可爱、喜庆的感觉。

(2)他们的服饰看上去色彩斑斓,画师究竟用了哪几种颜色?一起数一数,说一说。红、黄、绿、紫、黑。色彩艳丽,对比鲜明。

(3)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在过年时要将这样的年画贴在大门口? 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驱魔、辟邪、祈福、保平安。

(4)年画除了表现门神,还有别的内容吗? 出示或分组发给学生不同内容的年画图片。提问:这些年画表现了什么?人物形象和色彩有哪些特点?人们为什么要贴这样的年画?

学生讨论,分组表述。(要点:人物形象、色彩特点、内容寓意。)

教师小结:在这些年画中,人物形象大多比较可爱、喜气、色彩鲜艳明快,通常不会超过五种颜色,内容大多含有喜庆、吉祥、祝福的寓意。所以在民间艺人中流传着年画的三句

要诀: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厌;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

3.探究技法,临摹尝试。

(1)你知道这些漂亮的民间年画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古代民间年画一般先由画工设计画稿,再由雕工雕刻制版,最后由印刷工上色印刷成画。画、刻、印各自分开。

出示木板年画的制作步骤图,介绍所需工具材料,对各步骤进行简要讲解,示范木板水印技法。

(2)有没有用其他方法制作的年画呢? 如四川绵竹年画分“红货”和“黑货”,红货就是用各种颜色彩绘出来的年画,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如《门神》。黑货就是用烟熏火朱砂拓印的木板年画。天津呢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先用木板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如《十不闲》。苏州桃花坞年画,兼用着色和彩色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如《花开富贵》。山东杨家埠年画,以木板套色为主,色彩艳丽、醒目,对比强烈,富有装饰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十子闹春》。

(3)比较用不同技法制作的年画,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

(4)请学生运用彩绘的方法尝试临摹一个或两个年画中的人物形象。注意画出人物“俊秀”的样子。(教师可示范画出人物的眼睛或嘴巴等局部。)

4.学生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展示交流。请学生说说自己所画年画的题目、人物特点和内容寓意。6.拓展延伸。

(1)我国明清时期有很多著名的年画产地,除杨柳青、杨家埠、绵竹、桃花坞外,还有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山西新绛等等。通过查找资料欣赏不同地域的年画,尝试比较各地民间年画的异同。

(2)当代机器印刷的商业年画与传统手工制作的民间年画比较,它们有哪些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四、教学反思:

12.闪闪的星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视觉暂留原理,制作简单的动画玩具。

2.能根据同一制作原理,设计不同创意的玩具,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3.能将美术和科学结合学习,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设计制作简单的玩具。

难点:巧妙运用视觉暂留原理,设计制作有创意的玩具。课前准备:

(学生)卡纸或信封、彩色笔、胶水或双面胶、小棒或铅笔。(教师)课件、范作。1.激起导入。

(1)教师出示“闪闪的星星”玩具,并旋转玩具,引起学生兴趣。(2)教师提问:想不想得到这样的玩具?你能尝试动手制作吗?(3)学生尝试制作,教师巡视指导。2.探究新知。

(1)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是怎样制作出的。(2)师生共同总结制作方法及步骤。

①在一张对折的纸(或信封)上,分别画上星星及光芒。②将小棒或铅笔固定在画纸的中间。③转动小棒,就出现“闪闪的星星”。

(3)师生共同研究制作难点,讨论解决方法。①教师提问:日和是玩具的正面和反面相互呼应。②学生自己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好方法。

③师生归纳大小相配、位置对应等正反呼应的方法。(4)教师讲解玩具设计原理:视觉暂留原理。3.创新实践。

(1)教师提问:利用视觉暂留原理,你还能怎样设计这种玩具?(2)学生欣赏优秀设计作品,说一说作品创意好在什么地方。(3)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小游戏,打开设计思路。

(4)教师提出学习建议:运用“闪闪的星星”的制作原理,设计并制作一个有创意的玩具。

(5)教师巡视和指导。4.展示评价。

(1)与同伴一块玩玩自己制作的玩具,体验成功的乐趣。(2)学生说一说自己玩具的创意。

16(3)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说说如火如荼解决这些困难。

5.课外拓展。

(1)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画制作的方法。(2)学生欣赏手翻动画视频片段。

(3)教师鼓励学生课外继续探究动画制作方法。

13、美丽的丝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丝巾美的特点,懂得其装饰作用,了解折染的基础知识。2.掌握基本的折染纸法,提高学生的配色和染色能力。

3.感受染色“丝”巾之美,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丝”巾染色的多种方法。难点:“丝”巾染色方法的多样化。

三、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身边的丝巾,查阅丝巾的图片、文字资料,准备水彩或水粉颜料、宣纸或其他吸水性强的纸

(教师)多媒体课件、染料、布料

四、教学过程

1.感受丝巾之美。

(1)请一组学生随着音乐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丝巾(或系于颈,或包于头,或披于肩,或缠于腰,或作手提袋)。

(2)提问:喜欢这些丝巾吗?为什么?这些丝巾为什么这么漂亮? 2.欣赏观察,审美体验。

(1)请学生拿出自带的丝巾,介绍其特点。(如色彩、图案等。)(2)提问:你了解丝巾吗?学生交流丝巾相关的常识。3.尝试折染法制作“丝”巾。

(1)按照书上的折法练习折染。(可单色,也可双色或多色。)

(2)讨论:还有哪些折法?学生之间相互介绍自己折染“丝”巾的心得。纸的折法

纸的折法有:井字折、米字折、辐射折、自由折、六折法。

(3)小组讨论:除了折染法,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制作“丝”巾?(4)教师演示其他染法:滴色法、泼色法、揉纸法、扎染法等。染纸方法

染纸方法有:蘸染、点染、晕染、井字染、米字染、辐射染、浸染。(5)学生用新的染色方法制作“丝”巾,教师巡视指导。4.学习拓展。

学生用自己染制的“丝”巾装扮自己或同学。5.体验成功。

以小组为单位,伴随音乐,用自己设计的“丝”巾轮流表演。

14.做香囊,迎端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2.学习用纸质材料做香囊。

3.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用纸质材料制作香囊。难点:对香囊进行有创意的装饰。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了解端午节的风俗;选购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观看有关节日庆祝的报道。(教师)图片、课件、端午节过节用品等。教学过程:

1.说说端午节的来历。

教师: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请同学们说一说。(春节、中秋、端午、重阳、清明等)教师:我们马上要迎来端午节,今天就来了解一下端午。

教师: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名族图腾祭说等。其中,最为人们所知晓的一段传说,是为了纪念2000多年前投江而死的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屈原的故事)

2.说说端午的习俗

端午节,民间有赛龙舟、吃粽子、吃五黄(雄黄酒、黄鱼、黄瓜、黄鳝、咸鸭蛋黄)、挂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佩香囊等习俗。

(1)吃粽子,吃五黄(什么是“五黄”)。

(2)划龙舟(观看视频)。学生可以分组来模拟一下。

(3)佩戴香囊(实物观赏)。闻一闻,欣赏其精美的刺绣工艺。(4)插艾草(图片展示)在民俗文化领域,人们常把赛龙舟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古时,五月初五又称为“恶月恶日”,吃五黄、挂五端,与门庭,采杂药做香囊等风俗可能出自上古,其日的在于驱邪避魔、驱毒避虫。现在,除了有迷信色彩的习俗渐已消失外,其余的习俗已流传至邻近诸国,如赛龙舟等,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2.欣赏名家表现端午的作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制作香囊所需的材料(艾草、干花、流芳、彩笔等)。(教师)课件、香囊制作材料。教学过程:

1.观察香囊,了解挂香囊的用途,激发自制的兴趣。什么叫香囊?

多端午节人们为什么要挂香囊?

2.讨论、探索制作香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研究制作香囊的方法步骤。问题一:做香囊需要哪些材料?

问题二:怎样使用这些材料来做香囊? 问题三:香囊有什么样的花纹?

代表吉祥的图案:莲花、如意、蝴蝶、一切美好的东西。(2)讨论做香囊的注意事项。做香囊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3.在音乐声中,尝试自制香囊。

4.把做好的香囊挂在胸前,互相观赏,体验自制香囊的快乐。

四、教学反思:

15.向日葵

一、教学目标:

1.观察向日葵的造型和色彩特征,提高观察能力。2.抓住向日葵的特征,进行造型表现和情感表达。

3.培养善于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和捕捉美、表现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观察向日葵,抓住向日葵的造型特点进行表现。

难点:抓住向日葵的造型特点,融入情感和想象进行艺术创造。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用具、各种纸张等。

(教师)课件或录像、范作和图片等。教学过程:

1.猜谜游戏,引出课题。

(1)教师出示谜语:青青园中葵,日日向阳开。黄黄大花盘,熊熊艳如火。(打一植物)

(2)请学生说一说知道的有关向日葵的知识。(3)教师揭示课题。2.观察特征,引导表演。

(1)教师以图片的形式“带领”学生进入向日葵园,由远及近地观察向日葵的造型。

(2)出示实物照片,分析向日葵的造型的色彩构成。3.佳作欣赏,情感铺垫。

(1)欣赏凡·高的作品《向日葵》

(2)说一说画家笔下的向日葵和现实的向日葵有什么区别?(3)律动游戏:《舞动的向日葵》。

(4)欣赏美术作品—伍必端的《葵花池》,想象画家笔下的向日葵好像正做什么?

(5)欣赏小朋友的作品。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1)选择你喜欢的工具,抓住向日葵的特征,画一幅美丽的向日葵作品。(2)创作一幅有关向日葵的想象画。5.评价作品,课外拓展。

(1)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提供评价的建议,引导学生从技法、构思、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

20(2)教师出示向日葵花语,引导学生像向日葵一样,心中充满阳光,充满正能量。

四、教学反思:

16.夏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夏天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的画面特点,通过多角观察与思考,学会选择合适的内容大胆表现自己心中的夏天。

2.在对夏天的观察、回忆、思考、想象和与同学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创作一幅以表现夏天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3.积极展开对于夏天的美好回忆和自由联想,在感受夏天特点、表现夏天绘画的艺术创作体验中,增进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够在缤纷的夏天景象和众多的夏日活动、事件中,选取有趣的题材创作一幅体现夏

天主题的绘画作品。

难点:抓住对夏天景色、活动的感觉,创造性地表现夏天。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体现“夏天“特征的活动图片,准备油画棒、水粉颜料、水彩笔、画纸等常规作画用具。

(教师)课件等。教学过程:

1.总体上叙说“印象夏天”。

(1)你听到了什么?它在那个季节中出现?

(2)请你用一个词语,说说对于夏天的总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夏天》

2.多角度探访“视觉夏天”。根据学生对于夏天的总印象表述,引导学生从“炎热夏天”、“干旱夏天”、“风雨夏天”、“舌尖夏天”|“画香夏天”等多个角度分别作探访,引导学生围绕 自己课前搜集到的夏天的图片资料在小组在进行探访,感受不同场景下夏天的特征和人们的活动,以此丰富对夏天的视觉感受。

3.名作中欣赏“艺术夏天“

引导学生欣赏孙为民的油画《绿荫》、古元的版画《玉带桥》、博纳尔的.画《花园的休憩》等表现夏天的艺术作品,思考:画面表现了一个怎样的夏天?夏天的画面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主题、表现细节上感受不同艺术作品中的不同夏天。

4.童话里品味“童趣夏天”

引导学生观看同龄学生的多件绘画作品,引导他们边观看边思考:图画突出表现了什么主题?对你接下来的创作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的意识地借鉴他人的成功创作经验。

5.创作中表现“心中的夏天“

引导学生抓住夏天的景象和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画画你对夏天的印象。要求学生:在现实基础上可以适当浮章、想象,表现出自己对于夏天的独特感受;并注意突出人物活动的主题。

6.赏评中分享“别样夏天“

举办以“夏天印象”为主题的作品赏评会,引导学生找出“最能体现夏天味道的画”,并说说推荐的理由。

17.可爱是的猫咪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了解猫的生活习性、脸部结构特点及各种动态特征,了解猫的相关知识。

2.大胆运用各种表现方式表现猫的形态及活动场景,培养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爱护小动物的美好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讨论,了解猫的动态特征,表现千姿百态的猫。难点:有创意地表现可爱的猫咪。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作业纸(或彩色纸)、彩色笔(或油画棒)、颜料等。

(教师)各种猫的图片、示范作品、铅画纸、各种彩色纸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1.猜谜导入。

(1)逐条呈现谜语,学生猜谜语。

谜语:圆圆脸,耳三角,白天无事睡懒觉;长胡须,两边翘,夜行不用灯光照;爱洗脸,爱吃腥,开口总是喵喵叫。

(2)揭示谜底:猫咪。

(3)提问:你觉得猫咪可爱吗?(4)揭示课题:《可爱的猫咪》。2.回忆交流。(1)回忆:你在哪里见到过可爱的猫咪?你觉得猫咪哪些方面很可爱?(形象、毛色、动作、故事等。)

(2)同桌交流后,指名介绍。

(3)欣赏教师收集的可爱的猫咪图片。3.讨论分析。

(1)猫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2)猫的头部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和特点?(3)猫的眼睛有什么变化?为什么?(4)你见到过的猫的毛色是怎样的?

(5)猫的坐、卧、行、走等动作有什么变化规律?(6)谁知道猫咪还有哪些动作?并学做猫的动作。4.欣赏感悟。

(1)展示潘天寿、黄胄、吴冠中、韩美林等画家画猫的作品,欣赏体会猫的动作、神态以及不同的表现特点。

(2)作品中猫的动态和表现方式各有什么不同?

(3)展示优秀学生作品,激活学生创作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现。(4)教师在黑板上简要演示猫的头部及各种姿态的变化,引导学生表现猫的不同动态。

(5)请学生说说自己打算画的猫在干什么?姿态是怎样的? 5.尝试创作。(1)作业要求。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创作形式,表现可爱的猫咪。②猫的特征鲜明、姿态生动、动作有趣。

(2)学生课堂创作,教师巡视辅导。(鼓励学生画出不同动态、表情的猫,造型变化夸张,用不同的色彩装饰小猫。)

6.展示评价。

(1)展示学生作业。

(2)介绍自己创作的猫咪。

(3)说说喜欢展示板中的哪一件作品,并说明理由。7.拓展延伸。(1)欣赏有关猫的动漫形象。你在哪里看到过?知道这些动漫形象叫什么?(2)为自己画的猫咪编一个小故事。

四、教学反思:

18.潺潺的小溪水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小溪的图片,感受大自然中小溪清澈透明、蜿蜒曲折、缓缓流淌的秀美。

2.学习用流畅的线条表现溪水的流动与变化,并体现一定的意境。3.进一步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结合水中与岸边的景色,组织线条的方向及疏密变化,合理完成构图。难点:画出小溪的特征及美的感受。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或记号笔、画纸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彩色水笔或记号笔、画纸等。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溪水的视频,导入课题:《潺潺的小溪》。

(2)思考:大自然的景色因水而灵动,你觉得有潺潺的溪流的景色会带给你怎样美好的感受?

2.探究。

(1)图片欣赏,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溪水的形态变化。

(2)欣赏二位画家的作品,思考:流动的溪水在画面上起了什么作用?(3)结合课件中《芥子园画谱》中的“平泉画法”,教师示范用流畅的线条表现出溪水的流动与变化。

(3)佳作赏析,提示学生要结合水中与岸边的景色,来组织先线条的方向、疏密变化。

3.表现。

(1)学习建议:用线描的方式表现流动的溪水。(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4.评价。

以“潺潺的小溪水”绘画作品展的形式展示作品。5.拓展。

欣赏用不同美术形式表现的小溪。

四、教学反思:

19.我们画我们评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同龄人的美术作品,分析介绍自己的画,认识儿童画的表现特点。2.初步了解、认识不同的绘画工具盒材料,学习不同的绘画技巧。3.培养欣赏能力,技法创作欲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启发、引导学生儿分析童画的表现特点,学习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了解不同绘画工

具材料和不同表现形式的创作过程。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的意义和美感因素,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自己的绘画作品。(教师)课件、各种绘画工具材料。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经过了这一学期美术课的学习,我们又学到了很多美术知识和技能,今天我们要把这一学期画过的作品展示,和大家分享你的创意和快乐。

(1)课件展示学生欣赏作品的照片:小朋友们,你们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

(2)揭题:图片的小朋友在向他的伙伴的画,那你们想不想介绍一下自己的画呢?今天我们也来说一说自己的画,评一评别人的画。

(教学提示:介绍作品时可以按内容说,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想法,如果能把内容和想法一起说一说,那就更棒了。好要提一个要求:介绍作品时,态度要大方,声音要响亮。其他小朋友在别人发言的时候,要学会倾听,努力了解讲话的内容。)

2.欣赏作品,学习方法。

出示第一组六幅美术作品,包括《我的周末》、《快乐的聚会》、《聊天》、《植物种子、《安静的夜晚》和《大猫和小猫》。

(1)哪一张画最吸引你?你最想解读那一张?课件展示作品,一一欣赏。(2)教师范例引导:

①初读作品:观察作品画了些什么,了解作品表面所反映出的东西,如:题目、作者、绘画形式,画的是人、风景还是动物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点选的作品随机解读。如:《快乐的聚会》。

这幅画的作者是一位罗马尼亚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雷扎伊,今年才7岁。画面用热烈而温暖的水粉颜料渲染了一个愉快而温馨的家庭聚会。你们看,老奶奶叼着一根长长的烟斗,微笑的表情和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刻画得非常生动。各个人物在画面上的大小、远近安排,体现了空间感。大家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漂亮的花纹细节让色彩的变化更丰富,明亮艳丽的颜色使画面氛围显得非常快乐、热闹。餐桌上摆满了各种好吃的水果和饮料,这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一个小弟弟早就忍不住偷偷地爬上去尝了一口,为了不让大人们发现,作者特意把他画得特别小,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和童趣。窗外星空明亮,好一个温馨而愉快的夜晚啊!画面中最有趣的地方在哪里?

②再读作品:通过观察作品,回忆、联想生活中自己的体验、经验等,寻找共鸣与差异。

你们有过这样的聚会经历吗?啊!这么多耳朵同学都有过,那一定很有趣吧?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你们的聚会是什么样子的?你还没发现小作者所表现饿和你经历过的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示:鼓励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受,注意让多数的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要用肯定的评价,在他们没有说清楚的地方加以引导和启发。注意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适时给予心理上的激励。)

③细读品味:观察分析、琢磨作者运用了哪些技巧、技法、材料(纸张、画布、颜料??)。讨论:观察这些画,他们,它们的表现形式一样吗?你能看出这些作品分别用了什么材料来画的,你喜欢选择怎样的画材?为什么?

有没有人知道小作者是用什么方法画得?对了,他用水粉画的方法。水粉画是一种画起来非常流畅,色彩非常丰富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谁能讲一讲自己曾经画过水粉画的经历?这种表现手法有哪些特点呢?

(教学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讲,鼓励孩子们的创造性讲解,鼓励创新,鼓励求异,鼓励个性。教师展示水粉画的工具材料,并局部示范效果。其他画中也做同样的介绍和展示。)

④精读作品:分析作品为什么要表现这些事物。与生活、时代背景相联系,对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的判断,你自己是赞同还是反对,弄清自己欣赏、赞赏什么?反对、批评什么?

⑤评价作品:用自己的观点对作品的好与坏、成与败、是与非进行评说。小结:提示学生欣赏一幅作品可以从表现形式、构图和色彩等方面去欣赏、评述。

3.实践操作,组内分享。

选取其它作品,让孩子们按照教师教的方法,自由欣赏,将解读童画的体会与同桌(或小组)分享。然后个别学生向全班集中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尽量少干预。教师可做答疑,控制教学的速度、气氛。

篇2:2018浙美版二下美术教案

第一课

茶香四溢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欣赏了解各类茶具及茶叶包装设计。

2.根据自己了解的茶文化知识,设计一张造型别致、图案精美、色彩和谐、内容丰富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3.感受茶文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对茶文化探究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用品,也为世界人士所普遍喜爱,它与咖啡、可可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史书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社会,由狩猎逐渐进化到畜牧和初级农业的时代就开始发现和利用茶叶了。至公元前1 100年,茶在神州大地已广为人知。公元U59年已有茶叶买卖的文字记载。唐代已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茶与陶瓷、丝绸一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卓越贡献。

本课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叶包装设计精神以及茶具的造型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科书全面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如茶的历史、茶的制作工艺、饮茶的益处、茶叶的品种、茶与艺术(如绘画、书法、木雕)、茶馆文化、不同时期的茶具以及设计精美的茶叶包装盒等,还展示了学生设计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本课程所涉及的茶文化领域很广,这里安排2课时来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知识,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人手:了解茶的起源、种类及特点;我国有哪些名茶;怎样品茶;茶的制作方法及过程;饮茶有什么益处;饮茶的茶具有哪些,有哪些茶叶包装设计。通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和审美文化修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课时主要在前一节课了解的茶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茶文化的关注点设计制作一张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2.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学习设计茶文化卡片。

难点:巧妙地设计茶文化卡片。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教科书。

(教师)课件、茶具、茶叶包装盒等。教学过程

1.情境导人。

(1)教师拿出有包装盒的茶叶,问:老师带来了什么?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茶”字,并在玻璃茶杯里泡上一杯热茶,让学生观察茶叶在水中的姿态,欣赏茶水的色泽,闻一闻茶水散发出来的清香。课件完整呈现课题:茶香四溢。

(2)请几位学生品尝茶的味道,并交流喝茶的感受。

2.初步交流。

(1)教师谈话:刚才通过看、闻、尝,对茶有了初步的感受,请问:你喝过茶吗?是什么茶?你家里有什么茶?你对茶的知识还有哪些了解?学生小组交流后指名发言。

(2)教师谈话:我发现同学们对茶知识的了解还是比较丰富的,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深入探讨有关茶的知识,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3.深入探究。(1)分组讨论。

①茶的历史有多久? ②什么是中国茶文化? ③茶叶有哪些品种?

④茶叶的制作过程大概是怎样的? ⑤你了解的茶具有哪些? ⑥你了解的茶叶包装有哪些?

⑦你见过的茶馆的环境设计是怎样的? ⑧饮茶有哪些好处?(2)分组逐一交流汇报,教师逐一归纳小结。①茶的历史有多久?

中国是发现与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陆羽根据《神农本草经》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云南等地至今仍生存着树龄达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树。四川、湖北一带的古代巴蜀地区据历史的记载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从唐代、宋代至元、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区域不断扩大,茶文化不断发展,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②什么是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三国前茶文化启蒙:有文献记载茶的制法和饮用。晋代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出现茶的诗词歌赋,茶被赋予文化的印记。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公元780年陆羽著《茶经》,是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出现专业品茶社团,茶仪形成礼制,民间出现斗茶。明、清茶文化的普及:茶类增多,茶具丰富,茶技有别,茶事、茶书、茶诗及绘画等丰富多彩。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茶具、包装精彩纷呈,茶博馆、茶艺馆不断增多,茶文化研究、茶文化节、国际茶文化研讨层出不穷。

a.茶叶的种类。

茶叶一般分为六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其他还有花茶、砖茶等。

我国十大名茶是: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庐山云雾、安奚铁观音、武夷岩茶(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十大名茶排名)。

b.茶叶的制作过程。

不同的茶叶品种有不同的制作过程,采摘鲜茶叶后,主要是杀青阿、揉捻、干燥、加工成成晶等。

c.茶具。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碗、茶盅、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

d.茶叶包装。

茶叶包装有金属罐包装、纸盒包装、塑料包装、薄膜袋包装、纸袋包装等。

e.茶馆的环境陈设。

茶馆的环境陈设有不同的风格,主要有:传统风格、乡土风格、自然风格、复古风格、西洋风格、混合风格等。

f.饮茶的好处。

据科学测定,茶叶含有蛋白质、脂肪,以及10多种维生素,还有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近300种成分,具有调节生理功能,发挥多方面的保健和药理的作用。

4.发表感受。

通过学习,你对中国的茶文化有什么感想? 小结:

(1)中国是发现与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为祖先的勤劳、智慧而骄傲。

(2)人们饮茶,不仅仅把它当作解渴的饮料,还把它看作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和养生保健的途径。从而形成了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3)从各种茶具、各类茶叶包装及茶馆的形态中感受茶文化的信息。

5.拓展延伸。

了解本地的茶叶产品及本地的饮茶文化。搜集本地茶叶的图片、文字及纸质包装袋。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有关茶的图片、文字及纸质包装袋,水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师)课件、范作、搜集的各种茶叶包装盒。教学过程

1.谈话导人。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茶叶的历史,还欣赏了各种茶具和茶叶的包装,感受了中国的茶文化。同时还让同学们了解本地的茶叶产品及本地的饮茶文化。同学们搜集的本地茶叶的图片、文字及茶叶包装袋等,都带来了吗?

(2)请学生汇报自己搜集了什么。介绍自己了解的本地的茶叶。(3)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了解本地的茶叶?

(4)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课件呈现有关茶叶的宣传卡片。问:这些是什么?(5)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设计茶文化卡片。2.探究学习。

(1)了解茶文化卡片的设计要素。

提问:茶史化卡片是由哪些内容组成的?

学生交流问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呈现茶文化卡片的组成内容。

①文字。提问:文字的内容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文字的内容与茶有关。一般可以写茶叶的历史、不同茶的特点、饮茶的好处、诗人写茶的诗句等。

②图案。提问:茶文化卡片上图案的内容都有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图案的内容也与茶有关系。

③色彩。卡片、文字、图案都有不同的色彩。

(2)探究茶文化卡片的设计形式、通过欣赏讨论,我们了解了茶文化卡片的—些内容,有文字、图案、色彩等。下面我们来探究荼文化卡片的设计形式。

①文字。提问:这些文字为什么有大小?都是横写的吗?是写满整张卡片的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字有大小,主题写大的字,内容写小的字。字的排列有横写和竖写,而且不是写满整张卡片的。留出一些空间,视觉上较为舒服。

②图案。这些图案不仅有大有小,而且位臵也各不相同,请同学在课件图片中说明。这些图案呈现的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有摄影、绘画、纹样等。

③色彩。文字、图案、卡片底的色彩非常丰富,如何使这些文字、图案更清晰?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要注重色彩的对比。

(3)探究茶文化卡片的外形设计。①提问:这三张茶文化卡片的外形有什么不同?茶文化卡片的外形可以设计成哪些形状?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呈现各种卡片形状。

②欣赏其他各种茶文化卡片的外形设计。3.尝试创作。

(1)作业要求:设计一张有创意的茶文化卡片。创作建议:

①可以根据学到的茶文化知识和教科书中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设计一张宣传茶文化的卡片。

②可以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本地茶叶的资料,设计一张介绍本地茶叶的茶文化卡片。

③可以通过绘画、剪贴等方式进行创作。(2)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3)学生课堂练习,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对好的、有新意的设计进行表扬,以此来启发其他同学。

4.作业展评。

(1)展示学生创作的茶文化卡片。

(2)学生自我评价:介绍自己设计的茶文化卡片,说兑自己的创意及作品的创作过程。

(3)同学欣赏评价: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张茶文化卡片,并说明理由。(引导学乍主要从茶文化卡片在造型,文字、图案及色彩等方面进行评价)

5.拓展学习。

课外上网了解更多的茶文化知识,如茶马占道、功夫茶、茶艺表演等,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了解更多与茶有关的生活用品。

第二课

年年有余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鱼纹装饰的形式与特点以及传统鱼纹的艺术美感,知道中国文字“鱼”和“余”的谐音寓意,学会绘制鱼纹装饰。

2.运用变形、概括、夸张等方法,绘制出简洁生动的鱼纹,并能将鱼纹进行简单的装饰运用。

3.领会鱼纹装饰的艺术魅力,感受中国鱼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操。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鱼在中国文化的谱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中的福娃贝贝,其形象为鱼,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年年有余”象征财富与收获,“鱼跃龙门”寓意光荣与梦想。自古至今,人们用鱼纹来装饰器物及日常用品,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通过对这些人文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从而加强其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培养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本课强调对鱼基本特征的把握,运用变形、概括、夸张等方法,创造出天真、富有童趣的鱼纹。而鱼纹不仅具有独立欣赏的价值,也能作为一种装饰纹样,在日常的生活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课特别强调美术学习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设计,引导学生用鱼纹装饰身边多种造型的物品,有圆形、方形、扇形、菱形等。教科书中具体安排的图片,便于教学时赏析,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鱼文化及鱼纹的设计与运用。

2.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鱼的基本特征,能运用概括、夸张的方法进行鱼形纹样的设计。

难点:鱼纹设计的新颖性及美感,运用鱼纹去装饰各种造型的生活用品。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鱼纹图片资料、有关鱼的故事,绘制工具。

(教师)课件、范作、鱼纹图片资料等。教学过程

1.欣赏导人。

(1)猜一猜:五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画鱼的?并与自己平时厕的鱼作比较。

(2)出示鱼纹彩陶盘(陶器),让学生欣赏。

2.深入赏析。

(1)从陶盆上看出,j条鱼纹,它们首尾相连……教师与学生一同欣赏分析特点。

(2)欣赏实物——鱼:了解鱼各部分的结构特征以及和鱼纹比较异同,得出方法。

教师:看看,你比较喜欢哪条鱼的造型?和你画的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思考并评述交流。

教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四条鱼之间有什么联系?(共同点)

学生观察比较并交流成果。

3.强调方法并设计鱼纹。

(1)比一比。

比较两组鱼在表现方法上的区别,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线描表现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提示:以面为主的表现形式和以线为主的表现形式。

(2)试一试。

运用变形、概括和夸张等方法,用线描的形式设计鱼纹,并展示讲评。

4.吉祥寓意及同龄人作品欣赏。

(1)欣赏作品《连(莲)年有鱼》,知道谐音的用法,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2)欣赏同龄人作品,进一步了解鱼纹的装饰运用。

5.作业练习。

学生创作提示:设计鱼的纹样,构思组合方式,装饰自选图形,寄托美好祝福。

6.作业讲评。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并加以鼓励。

7.课后拓展。

欣赏不同时期关于中国鱼文化的艺术作品,并简要介绍其特点,激励学生课外去学习。

第三课

节日的徽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节日文化、掌握徽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欣赏不同的节日徽标,发现其中的设计原理,尝试用手绘的形式设计一个节日徽标。

3.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树立继承传统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通过欣赏经典的节日徽标设计作品,了解节日文化,感知徽标设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继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

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创意思路,探究和总结出徽标设计的创意方法和思维途径,学会图形徽标、文字徽标和复合徽标三种不同的徽标设计形式,从而提高设计能力。本课的学习将应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了解设计与应用的密切关系。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徽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尝试设计节日徽标。

难点:设计有创意、有内涵的节日徽标。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可自由选择彩色水笔、油画棒、彩色铅笔、签字笔等。

(教师)课件、范例、浅色卡纸。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1)教师宣布学校体育节即将举行,要为体育节征集一个有意义的徽标,因此开展体育节徽标设计大赛。

(2)揭示课题:节日徽标。

2.新课。

(1)欣赏各类活动徽标设计,了解徽标设计的作用。

(2)以“第9届亚洲艺术节”徽标设计为例,分析节日徽标的设计要素。(图案、文字等)

(3)教师讲解徽标设计的主要原则:简、准、美。

(4)教师展示徽标设计稿,分析徽标图案的特点和创作过程。

(5)分小组讨论,徽标有哪些不同的版式设计?请同学们画出简单的设计稿(图形徽标、文字徽标和复合徽标)。

(6)教师总结徽标设计常用排版形式,鼓励创新。

(7)欣赏各类徽标设计。

(8)提出设计问题:如何使你设计的徽标引人注目且有内涵?

(9)布臵作业:为学校体育节设计徽标。

3.展示评价。

(1)自主展示、自主评选出最佳徽标设计,颁发入围奖状。

(2)你会在学校体育节的哪些地方运用徽标设计?

4.小结延伸。

(1)徽标设计在生活中运用很广泛。徽标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它还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强大的社会功用,它能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2)课后,可以将你设计的徽标绘制在入场式的运动服上。

第四课

安全标识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设计安全标识的方法,了解它们的特征及作用。

2.识别常用安全标识,运用色彩、图案和形状等元素来为学校或社区设计安全标识。

3.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呼吁身边人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种形式各异的安全标识。为了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更好地生活,需要认识并熟知各种安全标识。安全标识主要包括禁止标识、警告标识、指令标识和提示标识。每个标识的作用各不相同,它们通过色彩、图案、形状来区别各自的安全标识作用。安全标识在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运用了简洁的标识方法来提醒人们安全意识,所以我们可以尝试设计安全标识,提高安全标识作用的认识。

2.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色彩、图案和形状等元素来合理设计安全标识。

难点:设计的安全标识实用且美观。

三、教学课时

l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绘制图案工具(画纸、记号笔、水彩笔或马克笔、水粉颜料),搜集生活中常见的安全标识并了解其中含义。

(教师)生活中常见的安全标识图片、范作、教案及课件等。教学过程

1.视频导人。

(1)教师播放关于生活中安全标识的视频。

(2)教师提问:视频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给你们什么启示?

(3)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很多安全标识。它们用简洁的图案、色彩和形式来提醒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如禁止标识、警告标识、指令标识和提示标识。

(4)引出课题:安全标识。2.分辨标识。(1)课件播放。

学生观察这些安全标识的色彩、图案和形式以及张贴的位臵。(2)分辨安全标识,出示一些常见的安全标识图片。教师提问:安全标识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红色代表禁止标识,黄色代表警告标识,蓝色代表提示标识,绿色代表指令标识。图形简洁,形状有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

教师与学生交流。

(3)出示学习单和常见的安全标识图片,提问:这些安全标识应该被张贴在什么位臵?

3.设计安全标识。

(1)提问:校园内外应该张贴哪些内容的安全标识?

(2)举例说明,如校园内外应张贴什么样的安全标识?如当心触电、禁止喧哗等安全标识;当心触电的安全标识应该怎样设计才能既清楚又醒目呢?与学生分享交流:运用红色和向下转弯箭头及三角形边框的图案,并用文字加以说明。举例说明,如果运用其他颜色、图案、形状,则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3)欣赏学生作品。

(4)要求:分组设计,每组设计一种安全标识;为学校或社区设计安全标识。

建议:运用合适的视觉语言(色彩、图案及形状等);合适的标识用色:红色和黑色搭配用作禁止的标识,黄色和黑色用作警告的标识,蓝色和绿色等其他颜色可以作提示标识;考虑制作材料的多样性,如在露天的地方张贴,材料纸张应当防水、防晒,颜料可以采用丙烯等。

4.学生作业。(1)教师巡视指导。

(2)互相欣赏各组设计的安全标识作品。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设计多样的安全标识。

5.小结与拓展。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课外分小组把设计好的安全标识张贴在校园的合适位臵。

第五课

时钟造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时钟的造型结构特征,将身边各种事物巧妙地重组,进行创意设计。

2.欣赏具有创意的时钟造型设计,在此基础上联系生活,寻找设计灵感来设计个性化的时钟。

3.理解设计与生活的关系,懂得爱时、惜时的道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聪明的中国人发明了人类最早的计时器——日晷,通过日光影移动记录时刻。而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5 64-1642)发现了等时性原理,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使人们能更加精确地认识并计算时间,随后又发明了时钟,至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时钟的形状、图案、色彩,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现在,钟表的样式已是五花八门,计时越来越准确,形式越来越多样,用途越来越广泛,最先进的有原子钟、电波钟等。未来时钟的发展,肯定也会随着时代的要求更加多样化,或许有朝一日传统样式的时钟消失了,但时间是永恒的。

教科书选取的一些时钟实物、绘画手工作品,都是造型美观、色彩丰富、富有新意的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可爱的时钟让学生认识时钟、欣赏时钟,进而设计出具有时代精神和未来发展特点的时钟。

书中的时钟设计步骤和学生作品图例,一是为了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设计,二是让学生知道使用各种材料和多种方法来设计制造独特造型的时钟。

2.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一个富有创意的有独特功用的时钟。

难点:运用身边各种事物巧妙地重组,设计制作独特的时钟。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时钟图片资料、水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时钟图片资料、课件、范画、绘画工具材料。教学过程

1.欣赏认知。

(1)出示《水果时钟》作品,感受创作理念。提问:你看出它是什么了吗?这里面有哪几样东西?你是怎么想的?

(2)教师介绍《水果时钟》小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这是一个水果闹钟,适合用在吃早饭的时候,那是因为这个闹钟看上去就会想吃;同时还是个小蜗牛的造型,告诉小朋友吃饭要像小蜗牛一样慢慢地吃。

(3)思考:这个闹钟适合哪类人使用?适合摆放在哪些场合?(4)分析时钟的基本结构:钟面、指针、时刻、基座。

(5)引导学生欣赏设计师作品的设计构思,走近设计师,猜猜设计师的设计灵感。思考:有没有特殊的含义?适合摆放在什么场合?

(6)引导学生欣赏其他设计师的作品。

2.尝试设计。

(1)教师出示练习题:以圆(部分)的变化图形为主体进行组合,根据科学的时钟构造理念,进行时钟造型的联想设计,创造出不同形态的时钟。

(2)教师提问:对圆(部分)图形为主体运用了哪些方法进行重组?

(3)欣赏作品,师生共同分析组合方式。

(4)学生分组讨论,展开科学的联想设计。

(5)教师请学生以圆(部分)为主体,展开它的变化图形组合,设计创造不同形态的时钟。

(6)欣赏构图草图样式。

(7)欣赏同学们的创意时钟草图,说说自己的设计理念,相互简单评价。

3.提升设计。

(1)教师出示设计练习题二:任选物品进行时钟联想设计,让它成为一个有特定意义的时钟。

(2)欣赏同学创意作品。

(3)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各类富有特殊功能的时钟。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5.展示评价。

(1)同龄人之间相互欣赏作品,浅谈心得。

(2)学生将作业展示在黑板上,组合成美丽的时钟群,评选出各种特色的时钟。

(3)教师引导学生重点从创意方面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

6.拓展欣赏。

(1)欣赏富有科幻色彩的时钟。

(2)拓展延伸,让学生懂得在以后的人生中应该合理地利用时间,珍惜时间的道理。

第六课

家乡的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桥的基本结构和形状特点,用联想、夸张等艺术手法设计表现一座具有家乡特色的泥塑桥。

2.欣赏不同特征的桥,了解与桥有关的文化和知识,运用叠加、排列等方法将泥片、泥球、泥条巧妙组合,塑造一座桥。

3.增进对家乡桥的理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架设在江河湖海上的桥,作为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建筑物,在我们的身边比比皆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便利。早在原始时代,人类就利用自然倒下来的树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溪涧突出的石块,开始跨越水道和峡谷。随着历史的推移,“桥”在造型与种类上进行了丰富的演变。在历史的沉淀中,桥在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自身也成为了一件艺术品。隋朝开始建造、现存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桥是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通过泥塑桥,引导学生了解桥的知识,感受丰富的桥文化,同时通过家乡桥的设计,增添对家乡的浓浓之爱!

本课跨及“造型〃表现”领域与“设计〃应用”领域,分2课时进行设计。第一课时在认识桥的种类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泥片、泥球、泥条等泥塑语言,结合组合、叠加等方法,塑造一座稳固的泥塑桥。第二课时的教学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图纸绘制、小组讨论、欣赏教师示范、动手探究、总结方法等教学活动建构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灵活运用多种泥巴零件,设计完成一座具有家乡特色的泥塑桥,使设计的桥美观与实用并重。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家乡的桥,用泥塑表现家乡的桥。

难点:表现有家乡特色的桥。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陶泥、泥塑工具。

(教师)陶泥、图纸、泥塑工具、课件。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感知桥的结构。

(1)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桥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桥包括桥栏、桥墩、桥面三个部分。

2.归类游戏,进行桥的认知。

(1)欣赏各种桥的图片,进行分类。

(2)试着说一说你归类的理由。(种类、外形、材质)

3.欣赏图片,感受泥塑零件的丰富性。

(1)教师出示任务:用陶泥塑造一座桥。

(2)学习运用泥塑零件,感受泥片、泥球、泥条的不同变化。

(3)运用大小、重叠、组合、刻画等泥塑方法深入学习泥片、泥球、泥条三大零件库。

4.图纸探究,感受泥巴零件的多样性。

(1)欣赏教师绘制的桥的图纸,找一找分别运用的泥巴零件。桥墩——泥块 桥面——泥片 桥栏——泥条

(2)小组合作探究:如何运用泥巴零件更好地表现一座桥,并完成桥的小稿图。

(3)欣赏同学绘制的小稿桥。说说哪一部分设计得最独特。(4)完善小稿。

5.分工合作,泥塑表现稳固桥。

(1)欣赏同学的泥塑桥,说一说独特之处。

(2)小组分工合作,选择最佳图纸方案,运用泥巴零件塑造一座稳固而独特的桥

6.参观欣赏,相互学习。

第二课时 课前准务

(学生)陶泥、泥塑工具。

(教师)陶泥、图纸、泥塑工具、课件。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回忆泥塑稳固桥的方法。说一说塑造一座泥塑桥的重点。(1)注重桥的稳固性尤为重要。

(2)桥墩应选择粗壮、坚实的泥巴零件。桥栏则应该选择小而细薄的零件。

2.列举代表家乡特色的事物。寻找“家乡特色”与“桥”的共通之处。

(1)列举代表家乡特色的事物。说一说它们的特征。(2)思考“桥”与“家乡特色”的共通之处。(3)运用夸张、联想的方法。①观(事物特征)。②寻(局部特征)。③用(放大、缩小)。④加(排列、组合)。

3.以杭州的桥为例,探究设计方法。

(1)出示有杭州特色的图片,小组讨论,如何从特色事物中寻找灵感,设计创作一座杭州特色的桥。

(2)小组讨论,如何设计一座家乡特色的桥,完成创作小稿图。(3)欣赏同学的图纸,说一说最吸引你的地方。(4)欣赏同学塑造的家乡桥作品,寻找最巧妙之处。4.学毕创作.教师指导。5.欣赏展示,互评互学。

第七课

生长的植物

一、教学目标

1.尝试用纸版画的形式表现植物的生长形式。

2.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抓住植物的形态特征,用黑白纸版画的形式进行表现。

3.体验纸版画创作的乐趣,善于发现并表现生活中的美。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大自然中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充满了无限的生机。这些千姿百态的植物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美好的生活环境,也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它们让大地生意盎然,更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因此,让学生从美术角度和美术表现方式等方面对植物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科书提供了一组不同时期的植物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了解有关植物的生长规律,认识植物的个性化特征,发现植物细节的美,从中感受植物的勃勃生机。通过赏析画家王琦的作品《古墙老藤》,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画家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了植物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通过同龄人作品的赏析,又让他们从中明白,纸版画的特性更能表现出植物的立体感和动感。

教科书还提供了用纸版画表现生长的植物的方法与步骤,图示清晰明了。教学时,教师可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学生用纸版画的形式表现植物之间的前后穿插关系。创作中要鼓励学生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抓住植物的形态特征,使用纸版画的不同印制方法表现植物之美,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纸版画制作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纸版画的造型表现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用纸版画的形式表现植物的生长形态。

难点:抓住植物的形态特征,用纸版画的形式大胆地进行造型表现。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各式纸材、剪刀、胶水、拓印工具材料(油墨和滚筒)。

(教师)课件、各式纸材、剪刀、胶水、拓印工具材料(油墨和滚筒及有机玻璃板等)。教学过程

1.欣赏种子发芽的图片,感受植物勃勃生机之美。

2.出示课题:生长的植物。

3-欣赏一组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植物的特征。

4.赏析木版画《古墙老藤》,说说画家是怎样来表现生长的植物的。

5.学习纸版画表现生长的植物的制作方法与步骤。

6.教师示范纸版画表现植物的基本步骤,强调应注意的事项。7.欣赏同龄人作品,学习作品的优秀之处。8.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9.展示评价。10.拓展延伸。

第八课

爱书藏书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藏书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了解藏书票的来历、特点及其作用。

2.学会用绘画或纸版画拓印等形式制作藏书票。

3.在藏书票的创作、设计过程中体会艺术创作的快乐,提高审美能力,养成读书、爱书、藏书的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融“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为一体,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藏书票,并使学生掌握藏书票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去用自己的方法标识自己的爱书。藏书票是贴在书籍扉页上的小型装饰画,表明书的主人是谁,同时也表达了书籍主人对所藏之书的珍爱之情。藏书票大都是以版画的形式表现的。课本中提供了不少的藏书票供学生欣赏,展现了藏书票的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体现了美术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的社会价值。

起源于德国的藏书票,是贴在书籍扉页上的小小装饰画。翻开书,首先看到一幅与精美的装帧设计相衬的美丽的藏书票,这是藏书票独有的形式美感,对于所爱的藏书能起到装饰的效果。书签也是读书时经常用到的,既实用又美观。小小的藏书票、书签的画面虽不大,却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从内容说,它可以表达藏书者的思想、感情、修养、兴趣;在表现手法上,它可以是写实的、写意的、象征的、抒情的;在技巧上,它可以运用版画、水彩画、手工等技法;在形状上,也不限于是方,可以是圆,也可以是三角;在色调上,根据个人喜好可以自由创造,只要求对于书籍有美的装饰效果。藏书票为读书、爱书、藏书人所使用,不仅仅起装饰作用,还标志着藏书者的所有权,表达读书人的心愿,更可使藏书留给后人作为某些方面的研究资料。本课通过欣赏、制作藏书票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读书、爱惜书的思想情感。

如果要学生在没有任何经验与方法的情况下,设计制作一枚藏书票,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会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开始,会影响兴趣。所以,必然要引导学生学习创作的思路与兴趣,将藏书票与读书的关系作为学生创作的兴趣与动力,使学生能够学习获取藏书票创作的灵感方法,激发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独立创作,把自己内心的感觉表现出来。发掘藏书票与读书的关联和意义,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读书、爱惜书的思想情感。

2.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藏书票的构成及制作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用吹塑纸板印制或直接绘制。

难点:设计出新颖、独特、富有特殊含义的藏书票。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藏书票制作材料、用品(教师)课件、示范作品、藏书票实物展示。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你最喜欢看的是什么书?

老师和大家一样,也喜欢看书,并且老师把自己喜欢读的书都好好地珍藏起来了。

对你最喜爱的书你用什么办法来保护它?你有没有想过给你喜爱的书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想知道爱书人是怎样做的吗?(他们会在书内贴上一种小小的标志)

引导学生观察这种小型装饰画,问学生是否知道这种小型装饰画的名字。这时板书“藏书票”,引出本课内容:爱书藏书。

(教学设想:用设臵悬念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兴趣)

2.艺术探究。(1)看一看。

①了解藏书票的来历,介绍藏书票的知识。

(出示课件:世界上最早的藏书票是“刺猬藏书票”)教师进行简单介绍:全球最早的一张“刺猬藏书票”,制作于1450年左右,现存于德国伊格勒,故又称“伊格勒藏书票”。此书票为木刻制版,图中是一只口衔野花的刺猬,在落叶上向前徐行。上端绸带上有一行“慎防刺猬随时一吻”的德文,意思是告诫读书者切勿盗书,以免被刺猬刺痛了手。

教师:20世纪二三十年代,藏书票开始传人中国,很快就和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相融合,不少书画文人对藏书票特别钟爱。这一枚藏书票就是1935年发表的中国最早的藏书票之一——关祖章藏书票。(课件出示中国最早的藏书票——关祖章藏书票)

“关祖章藏书票”是中国最早的藏书票,充满中国古典文化气息。画面上一位头戴方巾的书生,翻箱倒箧之余,正秉烛展卷,潜心攻读,四周散落大量的线装古籍和卷轴,书籍上还标有“书林”、“易书”字样。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用?

教师小结:藏书票是用在藏书上的一种标志,它是将图案与文字刻在木板上,并拓印成小幅的版画贴于书本封面内页之处,作为藏书的标志。

②探究学习——分析藏书票的特点。

欣赏藏书票,提出问题:藏书票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 a.以方形为主,在12-17平方厘米以内。b.图案简洁美观,达到装饰书籍的效果。

c.要刻上“EXLIBRIS”字样,原为拉丁文,是“我的藏书”的意思,还要刻上票主(即藏书者)的名字。

d.多选用版画形式,便于拓印。

引导学生欣赏一些随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的新作品以及学生作品,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关于藏书票的知识。

(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与观察,比较、分析,便于学生理解藏书票的结构特点。)

③欣赏后,先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a.藏书票的设计要有图案和文字(板书)。

b.图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藏书内容,藏书者的兴趣、爱好等,构图上力求简洁明了,内容上讲求主题突出并具有一定的含义。

c.文字可以用中文、英文、拼音等书写,包括设计者的姓名或“××藏书”等内容,文字简短含蓄。

d.每一枚藏书票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国际通用标志EXLIBRIS,并向学生介绍这一拉丁语的意思:我的藏书。(板书:藏书票的组成:图案、文字、EXLIBRIS)

④人们为什么用藏书票来作为自己藏书的标记?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讲出藏书票的欣赏价值、装饰价值、促进阅读的价值等。

(教学设想:这一环节通过先让学生感受作品,组织学生讨论,以此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认识藏书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了解藏书票的特点。从而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印一印。

直观演示藏书票的制作。

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精美的藏书票,你们也一定想让它成为自己书籍的好朋友吧,那就跟我一起学一学、做一做吧!

教师讲解藏书票的纸版画的制作方法(随机出示课件,展示纸版拓印的技法演示):

①画稿、雕刻。

先在卡纸或吹塑纸上画出自己想设计的图案,画出藏书票的外框,在合适的位臵写上“XX藏书”或“XX之书”和国际通用标志“EXLIBRIS”字样。

②上油墨。

吹塑纸上在印版处涂上油墨。(也可在彩色颜料中加入几滴洗洁精,利用滚筒滚均匀,上色进行彩印)

③覆盖后背面用力磨压。

将图画纸覆盖在印版上,拓印出作品。

④小心揭起,签上印数、姓名和时间,完成作品。(3)赏一赏。

我们认识了藏书票,欣赏了优秀藏书票作品,也了解了藏书票的不同制作形式,印的种类有粉印、油印、胶印、水印,刻的种类有橡皮刻板、木刻板、金属刻板等。那同学们想不想动手为自己设计一张藏书票呢?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创意,然后找几个同学一起来交流。

①确定藏书票主题。通过集体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可根据什么确定自己的藏书票主题。如依据书的内容、个人喜好等。

②说说自己的藏书票的主题,准备用怎样的构思来表现主题,并用铅笔尝试几个小构图,教师对比点评修改后确定构思构图。

设计要求:设计时要尽量做到图形简洁、构思新颖或能代表自己的个性爱好。

③学生选定创作构思构图,用色彩进行描绘或尝试吹塑纸板印,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师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创作、表现自我的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独立创作,把自己内心的感觉表现出来。而教师则引导学生去思考,顺着学生的思维去开导、指导、辅导,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帮助学生拓宽想象空间。做到既要教给学生新的知识,又要对学生做好服务。)

3.评价。

(1)各小组选出几幅藏书票参加展示。(2)作业点评:

①自评:设计者说出作画意图及对自己的作品是否满意,并说明原因。

②互评:学生依照评价标准评判作业。

③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小结。

(3)根据同学和教师的建议对藏书票草稿进行适当修改。

(教学设想:新课程评价理念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设计创作出来的藏书票都是独特的,这个环节对每个学生抱以热切、积极的期望,并从各个角度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让学生寻找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发展学生的潜力)

4.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藏书票的设计和制作,请同学们回去以后选几本自己喜爱的书,精心设计适合它们的藏书票。并把设计好的藏书票贴在你心爱的书上,让它们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漂亮。让我们做一个读书、爱书的好少年。

(教学设想:通过课后让他们亲手为自己喜欢的书籍设计制作藏书票,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发学生爱书、读书、藏书的欲望)。

第九课

奇妙的点彩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点彩绘画艺术特点,简要分析点彩画的基本原理,掌握点彩画的基本技能。

2.在欣赏分析名家点彩画作品的过程中,研究点彩画的各种画法,大胆地尝试,并创作一幅有趣味的点彩画作品。

3.体验和感悟点彩画的艺术之美,激发对美好事物的表现以及创造的欲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色彩是最能打动他们心扉的,也是最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美术语言之一。点彩画派源于法国,是从印象派的光与色彩的原理发展而来,并以“色彩分割原理”为依据所形成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又被称为“点彩画法”、“新印象画派”和“分色主义”。其主要是利用不同的纯色点和块并列在一起形成的画面。教科书中展示了法国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的《大碗岛的塞纳河之

春》和保罗〃西涅克的作品《纳蒂布港》,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点彩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提高研究点彩画的兴趣。而且通过学习了解简单的点彩画,让学生初步接触点彩,知道点彩的特点及简单技巧。教科书中还列举了不同种类的色点混合的效果,提示学生也可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运用不同的色点来表现色调,丰富学生的表现力。2.重点、难点。

重点:明白点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使用点彩的方法完成一幅点彩画。

难点:能够使用点彩的方法创作相对完整的作品,丰富表现手段。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水粉画颜料、大中小号画笔、调色盘、小水桶、抹布、铅画纸等。

(教师)画在透明塑料片上的黄色色点苹果、画在铅画纸上的蓝色色点苹果、课件、学生作业、水粉颜料、画笔、调色盘、笔洗、抹布、铅画纸等。教学过程

1.魔术导人,激发兴趣。

(1)教师变魔术。先出示苹果教具:蓝色色点苹果和黄色色点苹果。将它们叠在一起,请学生仔细观察,看到了什么奇特的现象。(变出了一个绿苹果)

(2)共同探讨,寻找谜底。把苹果依次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仔细寻找看到绿苹果的原因。(当我们从一定的距离去看这些紧挨在一起的黄色小点和蓝色小点,我们的视网膜就产生了一个调色反应,所以我们看到了绿色)

(3)这个变色魔术老师是从一位大师那儿学来的。他就是点彩派画家修拉。今天我们跟着修拉一起走进《奇妙的点彩》。

2.了解大师,欣赏名画,探究方法。

(1)修拉和点彩画派的出现。

修拉,法国画家,点彩派的创始人。修拉受画家保罗〃西涅克邀请参加了印象派,在他们的影响下修拉开始对光与色彩的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印象派的用色方法不够严格,调色中出现了不透明的灰色。于是他尝试着将物理学上色彩分解与综合的方法运用到绘画中,提出了分色主义的理念,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他发现,两种不同纯色的色点并臵堆积在一起,在一定的距离内就会产生一种比用笔调出的更明亮、更纯净的色彩。于是他便不再在调色板上调合颜色,而是直接运用原色小圆点进行作画。成功创作出了一系列的作品:《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安涅尔浴场》、《马戏团的一幕》、《喧闹》等,这些图画被称为点彩画.修拉也成了点彩画派的创始人。

(2)重点欣赏《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

教师简要介绍《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学生欣赏并思考:

①画中画了些什么?它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②画中橙色的裙子、绿色的叶子、紫色的影子,主要是由什么颜色的小点点组成的?

③整幅图画带给你一种怎样的美感?

(3)体验与尝试。

用修拉的方法来画一个你喜欢的物体,如一顶小帽子或者一把小雨伞等。(利用小号画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纯色点密密地点出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体验变色的魅力)

(4)简要介绍另一位点彩派大师保罗〃西涅克,欣赏其作品:《圣特罗佩港的出航》、《小镇海滩》、《大运河》等,体会其作品的艺术魅力。

(5)分析比较《纳蒂布港》与《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的不同。

色彩方面:没有修拉那么严谨,必须用原色进行绘画色彩。西涅克的画色彩很亮,基本不采用黑色。

点的形状和数量:不像修拉那样必须用很小很小的小圆点,比较多地采用马赛克形状的大点进行作画,画面更加追求一种明快轻松的光色效果。

(6)小游戏。

玩一玩:你能用你手中的笔来画出多少种不同形状的点呢?

说一说:这些不同的点,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

3.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探讨与思考。

课件出示一些同龄人的点彩画作业,讨论:

(l)你最喜欢哪一幅的内容?可以给它取个什么题目?(2)这幅点彩画的主体不是很明确,谁可以想办法,怎么修改一下?(先说一说,再改一改)

(3)你准备画一幅什么样的点彩画?

4.作业的要求及注意点。

(1)要求:用点彩画的方法创作完成一幅作品,或者把课中的小练习进一步加工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2)注意点:

①主体物要画得大。

②轮廓线的点的色彩要和底色有明显的对比。

③颜料宜厚不宜薄,尽量不要往颜料中加水。

④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要紧密。

5.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6.作业展示评价。

(1)在黑板上展示出学生作品,谈谈哪件作品是你喜欢的。

(2)选择几张特别好的作品,请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做到的。

(3)选择一些问题比较明显的,请学生说说哪些地方是需要改进的。

7.课外拓展。

欣赏了解后印象派及代表画家的经典作品,开拓学生的视野。搜集学生优秀的点彩画作品,布臵点彩画作品展。

第十课

落日

一、教学目标

1.观察落日美景的色调特点,掌握暖色调的相关资料。

2.欣赏落日美景,用暖色调表现观察到的落日美景。

3.学会观察、欣赏、表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夕阳西下,落日发出漫天红霞。由于大气层整整一天都受到了太阳光的强烈照射,因此,日落的颜色比日出时更为亮丽。当太阳在空中渐渐下落时,形成暖色调。天空的色彩由远处的亮黄色依次过渡到红色、紫色、蓝紫色等。这绚丽多姿的天空,带给孩子们无尽的联想。

教科书中选用了几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视角的落日图片:有水天一色的落日,有绚丽多彩的晚霞,还有以天空和山为主体的西湖雷峰夕照。这些照片上的天空的颜色各不相同:一幅以红色、橙色为主,一幅以红色、紫色为主,还有一幅则以黄色、橙色为主。教科书中展示了日落时天空中主要的几种色彩,大致讲清了它们的变化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日落时天空色彩变化的原因,帮助他们理解:在很多因素的作用下,不同地点、不同天气、不同时段,落日都有很大的不同,促使学生能更加全面地去了解、认识落日的色彩,感受到不同的日落之美,领略大自然无限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对英国画家透纳的美术作品赏析,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感受用画笔来表现美,表达情感。通过欣赏、比较水粉和油画棒这两种不同媒材不同绘画方法表现落日美景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用不同的绘画工具进行创作的方法及基本技巧。此外,教科书还选取了两张同龄人的优秀作品,这两张作品都较好地运用了暖色调,使画面中天空的色彩有了绚丽的变化,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参考。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日落时天空与景物色彩的特点与规律。

难点:用暖色调大胆地表现观察到的落日景象。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画纸、水粉颜料、画笔、水桶、小抹布。

(教师)多媒体课件、画纸、水粉画颜料、画笔、水桶、小抹布。教学过程、情境导入。

(1)欣赏落日的图片,说说带给人怎样的视觉感受。

(2)揭示课题:落日。

2.欣赏感知。

(1)引导学生回忆交流印象最深的落日美景。

(2)观察日落图片,找寻天空与景物色彩的特点与规律。

(3)思考:你还发现了哪些日落时的色彩?

(4)欣赏英国画家透纳的作品,找寻画家表现落日的好方法。

(5)小知识:一幅画中,画面色彩的总体倾向称为色调。描绘落日景色的画面因大量的红色、黄色、橙色等而显得十分温暖、热烈的色调,我们常称之为暖色调。

(6)学习水粉色表现落日美景的方法。

(7)学习用水粉、油画棒这两种不同的绘画材料表现落日的绘画技法。

(8)欣赏同龄人作品,拓展创作思路。

3.尝试创作。

(1)作业建议:观察日落时的色彩变化,选择喜爱的工具,用暖色调表现一幅落日美景。

(2)学生创作,可按书中的步骤画,也可跟着视频的演示学画。

(3)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价。

以“落日”绘画作品展形式展示作品,围绕作品是否用暖色调表现了自己对天空落日的独特感受展开评价。

5.课后拓展。

第十一课

夜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绚烂的灯火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掌握冷色调的相关色彩知识。

2.感受夜色所带来的美妙,用生动的色彩关系来表现美妙的夜色。

3.观察、欣赏、表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看、赏、闻、想、悟、画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在城市亦或在乡村,不论皎洁的月色、闪烁的星星,还是五彩斑斓的灯光、千变万化的焰火,都使我们的夜晚变得美丽、动人。教科书以此为描绘对象,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回忆夜晚万家灯火披上绚丽的霞衣,感受生活的美好,引发学生美好的回忆,强调色彩在美化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感觉,提高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及美化生活的能力,善于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教科书的教学意图是促使学生发现和捕捉美丽夜色的特征,体会美的景象,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创造力的造型表现能力;其次,深层解读夜色,理解黑夜隐没,黎明将至之时,即是万物即将苏醒,新一天到来之时。此刻虽然沉寂,但是是一种积淀,光明就在前方等待。暗夜中既有绝望,又有如灯火般的希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不惧困难、积极、乐观进取的精神。

2.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夜色所带来的美好与绚烂,能运用深色和浅色、冷色和暖色的对比关系来表现夜色的美感。

难点:构思夜景,用各种冷色表现出色彩的丰富性。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夜景照片、水粉画的工具和颜料。

(教师)视频、多媒体课件、摄影作品、自制色标卡、水粉画的工具和颜料。教学过程

1.欣赏导人。

(1)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欣赏夜色,体验夜晚所带来的美妙,感受现实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教师: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何感想?(泛谈感想,“走”入学生当中)

(2)展示照片——城市的夜景,教师小结。

教师: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美好的景物,日出日落、山海湖泊、名胜古迹、城镇村落、街道庭院、高楼大厦……这些都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去生活、去热爱。当最后一轮夕阳归落,夜幕降临,灯火斑斓,我们的家、我们的生活披上了别样的色彩……

(3)板书课题:夜色

设计意图:随音乐播放一段从F1天到夜晚的视频,给予学生视觉上的震撼,激起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

2.深入感知。

(1)多媒体展示摄影作品,引导学生对比欣赏同一景色的闩天与黑夜。

了解白天景色与夜色的异同。(生机与生动,和谐与对比)

(2)组织“找不同”游戏,展示另一组同一景色白天与黑夜的摄影作品,要求:

①看谁找到的色彩不同的地方最多。

②看谁找出最多的色彩。

分析夜晚色彩、明暗对比规律:将学生找到的色彩书写在黑板上,并贴上相应的色标卡。(板书:色调、冷暖)

设计意图:

a.了解更多夜晚景物的特点,拓宽学生思路,丰富创作资源。

b.找出能表现夜晚的色彩,使学生了解夜晚色彩的特点,了解光赋予美丽的色彩,为学生表现夜景打基础。

(3)探索明暗色彩规律。(板书:明度)

教师:天空、背景色与前景色有什么不同?如果背景换成浅色,这些明亮的色彩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多媒体演示黑背景与白背景上相同的色彩对比效果。

总结:深色的背景可以衬托浅的色彩,使它们显得更加明亮。

设计意图:进一步分析表现夜晚的颜色特征,引导学生感悟暗色与亮色的互相衬托作用,学会使用亮色与暗色的衬托方法。

(4)欣赏油画作品《夕星》,师生共同感受画家笔下夜色的魅力。

①教师简单介绍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东山魁夷。

②多媒体展示油画作品《夕星》,请学生从色彩、表现内容、技法上谈谈对这件作品的认识、理解。

教师:这件油画作品,从色彩上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画面是什么色调的作品?表现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现技法?有何艺术特色?

小结:作品倾诉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依恋。蓝灰的色调、平衡的构图、细腻的笔触、寂静的表现素材,皆描绘出作者对生命的淡淡伤感。淡雅、静寂、清澄,空灵而又富有东方文化的诗韵,净化着每一位观者的心,这正是东山魁夷的心象风景画。

3.实践探究。

(1)展示摄影作品《城市的夜晚》——找灵感,寻创作。

教师:遇此夜景,你如何表现?

学生找灵感,谈构思,教师小结:

①画面如何构图;

②画面用什么色调。

③如何选择适合表现内容题材的表现方法。

(2)展示步骤图,教师示范创作《城市的夜晚》。教师示范,点到为止。

小结:

用油画棒加水彩的画法。

①用浅色油画棒画景物、灯光、星光等。

②用水彩(深色、冷色)画天空、远景、大面积近景。

③调整、修改画面。

④用较厚的暖色画亮光。

设计意图:学习教科书中创作的表现方法,丰富创作手段,启迪学生如何创想、创作。

(3)引导学生欣赏自己准备的夜色照片。(逐步挖掘学生的构思能力、创造能力)

教师:这是哪儿的夜景?照片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你想如何表现此夜色?

小结:画面内容组织和表现方法。

4.作品欣赏。

多媒体展示优秀儿童画作品。(引导观察、分析:表达内容、表现方法、色彩运用、技能技巧等)

5.创作表达。

(1)临摹教科书范画。

(2)根据教科书照片内容进行写生创作。

(3)根据记忆想象,构思夜景,表现美丽的夜晚。

要求:

①构罔饱满,形体概括。

②设色大胆,能表现出夜色所具有的独特韵昧、色彩效果。

6.作业点评。

(l)清学生集体欣赏夜景图,体会由每位同学作品汇集而成的集体大作品中产生的作用,感悟作品的整体美感。

(2)欣赏夜景图,用优美的语言对集体汇集的夜景作品进行描绘。

(3)教师评价并组织学生自评、互评个人作品。

7.课后拓展。

(1)用冷色调表现不同的景物。

教师:除了用水粉画的工具和颜料,你觉得还能用什么表现方式和材料来更加完美地诠释夜色的美?

(2)陶冶情操,情感教育。

播放黑夜隐没、黎明将至、万物苏醒的视频,进行热爱生活、不惧困难、积极、乐观进取的情感教育。

教师:黑夜是黎明前的沉默,是每一个乍命成长的积淀,是人类精彩的历练;没有困难、没有挫折,何来成长?何为成功?同学们,让我们在美好的夜色中,以饱满的姿态迎接黎明的第一道曙光。

第十二课

亭子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各类亭子的造型特点和建筑特色,并认识中国的名亭。

2.用写生线描的方法画出家乡的亭子,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3.在画亭子的过程中激发对传统建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亭子,或小巧玲珑,或古朴壮观,千姿百态,翼然卓立。它不仅以自身独特的建筑造型点缀在妩媚多姿的园林风光中,还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观景的好地方。在亭子里,或倚栏凝视,或站立眺望,远近的景致尽收眼底,诚如古人有诗云:“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在日常生活中,亭子也是孩子们最常见的园林建筑,他们或在亭中嬉戏玩耍,或陪伴老人下棋聊天,早已感受到亭子带来的美与乐趣。画画亭子、了解亭子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学生想必也很有乐趣。

教科书在提供亭子图片及相关资料的同时,通过提问学生了解有名的亭子及特点,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及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观察、概括不同亭子的造型特点,明确创作要点,再提供学生作业,拉近学生的创作距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重点、难点。

重点:用写生线描的方法画出亭子。

难点:线描线条疏密、结构等的处理。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黑色记号笔。

(教师)水墨长卷、写生台、黑色记号笔、透明胶片、范画。教学过程

1.视频导人。

(1)教师:在进入我们今天的新课前,老师想请大家来欣赏一个小短片。

(2)教师:在这个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有没有人发现有个出镜率很高的建筑?对了,亭子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非常迷人而又能典型反映中国文化艺术成就的一种建筑。特别是在中国园林中,亭子是最常见的景观,可以说是“无园不亭”、“无亭不园”。

今天,就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领略亭子的文化,感受它特有的艺术魅力。

2.欣赏名亭。

(1)亭子初建始于汉代。其目的是为了休息、避雨,每隔五里或十里地便建一个亭子。

五里为短亭,十里为长亭。在建筑上则比较简单,四根柱子之上盖一个顶,下面臵围栏,围栏上装有条板供人们小坐。随着历史的发展,能工巧匠不断涌现,亭子作为点景建筑。出现在园林中,亭子的建筑也日益繁复、精美。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中国古代的四大名亭,并想一想,它们为何会被称为“四大名亭”呢?(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

(2)小结:亭子本是一种有顶尤墙的建筑物,自古以来,凡有些名气的亭子多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四大名亭”无一不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3.结构探究。

(1)教师:今天老师把四大名亭这美丽的景致搬到我们的课堂咀。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亭子都有哪些基本结构呢?(动画呈现亭子的三大部分:亭檐、柱子、基座)

(2)教师:下面你们可以4人一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发现细节的美)

小结: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亭檐、内顶、柱子和翘角。看,还有很多造型不同的亭子。

4.平面图。

(1)教师:现在老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变成了一只小鸟,从空中俯瞰这些亭子,我发现了好多规则的几何图形,有方的,有圆的,有五角、六角、八角、梅花、扇形,各种各样。好,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好好看看,这个亭子的平面是什么几何图形?

(2)教师:虽然从平面看都是规则的几何图形,但在经过透视后它们又发生了变化。

5.教师示范。

(1)教师:这么美丽且有文化的亭子,老师真想来画一画!你们觉得应该先画什么?

教师边示范边解说:我们先勾画轮廓,注意抓住亭子的造型特征(可以从上往下,也可以从亭尖到基座),大轮廓画好后,再来勾勒细节,如里面的瓦片。我们可以用线条的粗细、疏密、方向、形状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物体的质感、肌理和色彩。当画面层次不清、拥挤不堪时,可以适当地进行点或黑白处理,点要点得随意,涂黑要均匀。

(2)教师范作写生盒。

6.学生创作。

(1)教师:欣赏了那么多亭子,你们想画一座怎样的亭子呢?

(2)作业要求:用线描的方法,你可以对四大名亭进行写生,也可以画画自己印象中家乡的亭子。

温馨小提示: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不是白纸,而是透明膜,这种材质你就不能先用铅笔打底稿了。所以,落笔之前请在脑海中慎重构思,注意用线肯定、流畅。7.结束。

(1)学生将完成的作品贴在以西湖为水墨背景的长卷上,透明膜上的亭子与背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小结:亭子,或小巧玲珑,或古朴壮观,千姿百态。在亭子里,或倚栏凝视,或站立眺望,远近的景致尽收眼底,诚如古人云:“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作业展示的背景)

第十三课

房间的一角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房间功能的设计,掌握写生时对物体主次关系的把握。

2.观察房间物体的摆放,通过有取舍的写生去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

3.提高审美能力,进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借房间一角的绘画题材进行写生练习,激发学生热爱自己身边的美好事物,热爱生活。教科书中选用了一幅暖色调的凡〃高作品《凡〃高在阿尔的卧室》,用高起点的艺术作品来感染学生。写生是这节课美术学习的重点,在写生时,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房间的一角,构图时,根据主体物在画面中的安排,有选择地添加或删减物体。通过写生,懂得只要有真实的感受,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敢于表现的双手,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

2.重点、难点。

重点:用实地写生或根据照片表现房间的一角,能够主次分明地表现房间的一角。

难点:对房间物品进行合理的取舍。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事先观察自己的房间,了解自己房间的布臵、摆设,准备房间的照片、铅笔、勾线笔、彩色铅笔、画板、凳子。

(教师)搜集并整理有关房间一角的照片资料;制作好教学课件;找好写生的场地,如图书室、体育室、卫生室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欣赏房间一角的照片。

(2)学生同桌讨论,并讲一讲:摆设、特色和布臵。

教师小结:一般房间的主要摆设:床、桌子、柜子、凳子,沿着墙边、窗边摆放家具和写字台……。

(3)学生扮演小小介绍员,介绍自己的房间。

教师:我们每天至少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是在自己房间里度过的,那你了解自己的房间吗?

教师:你的房间里都有哪些摆设和特色呢?请把你的房间介绍给你组内的同学。

学生回忆房间摆设,结合照片向同学介绍自己的房间。

教师:巡视观察,个别辅导学生学会取舍,抓住重点介绍。

(4)引出课题。

教师:刚才我们是用语言的方式介绍了自己房间的一角,接下来我们就用绘画的形式来介绍和展现我房间的一角,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我们对自己房间的喜和爱。

出示课题:房间的一角。

教师介绍: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

2.深入感知,感受画家笔下的房间,学会如何画房间。

(1)展示欣赏画家凡〃高作品《凡〃高在阿尔的卧室》。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特别的房问,这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凡〃高的房间。看了这个房间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欣赏作品,谈谈自己的主观感受.

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感受并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一张简单又粗糙的大床,墙壁上歪歪斜斜地挂着几张纸片……门是紧闭的,有一扇窗户……整个画面以黄色为主,呈现暖色调。

教师:《凡〃高在阿尔的卧室》是一张用颜料创作的油画作品,那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丁具、什么绘画方法能简单巧妙地将我们周边环境快速地记录下来呢?

(2)展示线捕作品:《凡〃高在阿尔的卧室》。

学生欣赏作品,并说一说两张《凡〃高在阿尔的卧室》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一张是凡〃高画的油画作品,一张是其他画家所画的线描作品。线描是绘画中最为概括、最为简明的表现形式。

(3)指导欣赏照片和作品,两两比较,了解怎样画房间。

教师:怎样才能像画家一样,画出自己美丽的房间呢?

①用线流畅大胆。

②懂得取舍组织。

③黑、白、灰的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

教师小结:画面内容大部分是按照片来画的,但也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增减了一些摆设。

教师小结:线描画的要领是:用线流畅大胆,通过线条疏和密形成黑、白、灰的效果。在写生时,要根据主体物在画面中的安排,有选择地添加或删减物体,这样能更好地突出主体。也就是艺术创造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3.线描写生创作。(l)提出作业要求。

教师:仔细观察房问的一角,通过增加或删减,大胆用线描的方式进行表现。

(2)学生线描写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将学生绘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其他学生展示,加以规避。

4.展示、交流。(1)欣赏学生作品。(2)出示评画标准。①用线流畅大胆。②懂得取舍组织。③黑、白、灰的节奏。

学生根据评画标准,评一评自己或同学的作品,注意分析比较,找出得意之处,并说明原因。

小结:请个别学生谈谈学习感受,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去发现美,勇于去表现美。

5.视野拓展。

介绍《房间的一角》不同的绘画方式、方法。

教师小结:同学们,只要你有真实的感受,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敢于表现的双手,你就能够用很多的绘画方法、技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

第十四课

线条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

1.观察自然与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发现线条的美感形式特征与规律,体会线条的美感特征。

2.通过观察、对比欣赏、分析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具体了解线条的各种线形的变化特点及线条组合的方式,临摹或创意线条组合,进行有韵律美的构成练习。

3.感受自然与生活中的具象和抽象的线条的组合美,提高学生对线的观察力、感受力、表现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有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线条是最基本的造型语汇。线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直线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等;曲线有波浪线、螺旋线、弧线等。线的表现力极其丰富:水平线有广阔、宁静感;垂直线有升腾、挺拔感;斜线有危急或空间变化的感觉;短线水平排列则产生跳跃急促的节奏感;流动的曲线使人感到柔和、轻巧、优美,给人轻快愉悦的感觉。线的粗细、刚柔、滑涩、虚实、疏密等变化产生不同的美感,教科书中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界中神奇的线条:生涩、古朴的线产生稚拙美;斑马身上黑白相间的自然曲线产生韵律美和装饰美;钢构的大桥和建筑简括、挺拔,有一种力度美;缀满露珠的蜘蛛网则飘逸连绵、纤细稚拙。教师可以精选更多自然界中纷繁变化的线条提供给学生欣赏。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学习观察、对比欣赏自然与生活中具有美感形式的线及组合,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对比观察、分析,并尝试怎样使用线条的排列与组合,对线的艺术造型活动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对自然与生活中美感的线的观察力、感受力、表现力。

2.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自然与生活中变化的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特征,学习把不同的线条进行组合的美感特点与规律。

难点:理解不同的线条进行排列组合的美感特征和规律,能在画面的创作中形成韵律美。

三、教学课时

l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颜料、马克笔、纸等。

(教师)颜料、马克笔、课堂示范用纸等。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

(1)游戏导入,四人一组,分组围坐。

(2)互动交流,游戏导课。

游戏设计过程:①把颜料倒入水中。

②晃一晃盘子,使颜料浮起来。

③用牙签沾肥皂水,轻轻碰触水面,水面形成圆形波纹。④继续用不同的手势,在水面上划出各种线条。

⑤请小助手把准备好的纸放入水中,颜料自然贴合纸面,形成画面效果。

⑥把作品用投影仪进行展示。

2.观察感受。

(1)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线条,请两三位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发现。

(2)出示线条图片,观察有趣的线,进一步理解线的含义。

3.我的线条。

小练习:画一画你最喜欢的线。

(1)教师示范,边讲解边范画。

(2)学生练习,四人合作在宣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线。

(3)学生展示:选四人在教师示范画上添加上自己最喜欢的线条,并给画命名:《我最喜欢的线》。

4.线的韵律。

(1)出示拥堵的交通图片。

总结:我们现在的作品就像这个路口的状态一样,所有的线条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很有个性,但欠缺魅力。怎样让这幅作品更具魅力呢?

(2)选取自然界中的线的韵律组合,搭配构成图片进行欣赏评析。

5.文化传承。

古今中外大师作品赏析,理解线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作用。(1)古今对比:马远和吴冠中。

(2)东西对比:葛饰北斋和保罗〃克利。6.作业展示。

(1)用新学的组合方式将《我最喜爱的线》合作完成。(2)展示合作作业,学生评述。

(3)小魔术:作业变灯罩。展示作业,师生赏评。(4)总结本课,引出课题,这就是线条的魅力。

第十五课

创造美的纹理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自然纹理的美,对不同纹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2.选择身边的多种材料,学习运用滴、吹、涂、喷、洒等创造纹理的方法来表现不同的纹理效果,以此来创作一件美术作品。

3.感受创造纹理的趣味,体验在创造美的纹理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提高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名言很好地把美的内涵表达了出来: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内容的美术课。通过发现自己身上的肌理,从而理解纹理一词,即事物表面所存在的线形纹路,并进一步领略在自然界中所存在的各式各样美的纹理,如动物身上的纹理、植物表面的纹理和其他事物的纹理: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纹理的魅力。原来美,其实就在身边!从而诱发他们产生丰富多彩的联想,激发强烈的创作欲望。

本课选取了艺术家波洛克的作品和他创作作品时的情景图,以及一些同龄人的作品,旨在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丰富学生创造素材的多样性,拓展新的思路。

让学生走进生活,接触自然界中美的纹理。通过身边的工具材料,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学习情感,能够自主地进行探究、发现、创造有特色的纹理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审美力和创造力。在本课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愉快的创造纹理的过程。在讲解创造纹理的方法(如滴、吹、涂、喷、洒等)时可以用直观的方式介绍一种工具可以有多种方法创造出美的纹理,也可以用不同的工具来创造纹理的效果,并注意在运用方法时掌握好用水量的多少。要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以及在大胆实践中掌握和发现不同的创造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引导学生领会创造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掌握新知培养学生应用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纹理,感受纹理之美。

难点:运用不同的创造方法来表现不同的纹理效果。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废旧报纸、水粉颜料、水粉笔、水桶、吸管、废旧牙刷、铅画纸等绘画工具和材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示范画作、绘画工具材料。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伸出大拇指观察,发现手指上的指纹,观察人身上的肌理,即皮肤上的纹理。

2.理解纹理一词,教师小结并出示课题:创造美的纹理。

3.观察、欣赏。

教师引导:我们人的身上有许多纹理,在大自然中,美的纹理也有很多,让我们迈着欢快的步伐,投入自然的怀抱,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魅力!分别介绍动物的纹理、植物的纹理和其他事物的纹理。

(设计意图:学生感受自然界中美的纹理,诱发他们产生丰富多彩的联想,激发强烈的创作欲望)

4.探究、分析。

(1)教师引导:领略了自然界中美的纹理,大家一定也想跃跃欲试,来创造美的纹理吧。

教师出示喷洒材料,局部示范创造纹理过程,从中发现可以用喷的方法来创造纹理。

(设计意图:利用身边的工具材料,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

(2)教师提问:大家所带的工具材料里有水粉笔,怎样利用它来创造美的纹理呢?

(用涂的方法来创造纹理)

(3)教师再问:这方法很简单,还能有其他创造方法吗?我们先试着利用水粉笔来实践探究一下,从中也许会发现一些新的创造方法。

(4)学生初步实践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初步体验创造纹理的乐趣)

(5)学生回答,教师一边小结,一边演示创造的过程。

教师引导:如何利用其他所带的工具材料来创造纹理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6)教师小结:利用身边的工具材料,可以用滴、吹、流、喷、印、刷、涂等方法来创造美的纹理。为了创造出美的纹理,我们在创造方法的运用上要注意颜料水量增减的变化,以期达到更好的纹理效果。

(设计意图:进一步完善创造纹理的方法,积累创作素材,以便更好完成创造)

5.交流、创作。

(1)出示大师作品和同龄人的画品,拓展学生创造思维。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一幅纹理作品。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6.展示。

(l)学生展示作品,自述作品内容,并互评作品。

(2)教师总评学生作品,对有创意的学生给予表扬。(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审美能力)

第十六课

瓶子变个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瓶子的造型特点,拓展多角度观察想象的视野,掌握瓶子创意美化的基本方法。

2.通过欣赏、观察、构思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用画、加、填、贴等装饰手法,装饰一个瓶子。

3.增强“变废为美”的美术创意意识,体验“美术改变生活”的学习快乐,发展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将美术表现的触角伸展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废弃了的瓶子上,通过有目的的欣赏、探索、创作、表现、评价等学习活动,使之经历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从而发展他们“变废为美、变废为宝”的现代设计与创意精神。这一课不仅是《线条的魅力》、《创造美的纹理》的综合运用,更是一节融汇以往绘画、纸艺、拼贴等多方面所学的环保美术课。这一课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生活性”,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本课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发现

并采用生活中像瓶子这样普普通通的媒材进行美术创意,打开“美术创意,无限可能”的学习视野;第二个特点是“独特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的观察想象、个性表现内容的构想、特别创意手法的选择等角度,提高学生美术创意表现的独特性与创造力;第三个特点是“社会性”,用装饰美化的现代设计精神展开融合“环保文化”在内的生活创意,有助于引领学生建构更加健康、更为低碳的社会价值观。瓶子创意装饰学习要重视学生关注生活、保护生活、美化生活的社会责任感培养。

本课教科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观察想象、多形式创意表现的瓶子作品,而且提供了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彩绘瓶子表现技法”的制作步骤图,更提供了不同表现形式的同龄学生习作,这十分有助于学生展开探究为主、创新思维发展为重的美术创意学习。

2.重点、难点。

重点:对瓶子造型特点的感受以及装饰、美化瓶子方法的了解。

难点:如何做一个有特色的装饰瓶。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1至2个瓶子、水粉颜料、水粉笔、桶或各色彩色卡纸等在内的手工制作材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瓶子若干、水粉颜料、笔、桶。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讨论导入。

(1)引导学生“走向瓶子世界,寻找创意灵感”。创设“乱扔酒瓶”的视觉情境,引导学生围绕“如此处理废弃的瓶子,这样做好吗?我们该怎么办”等问题展开讨论。

(2)鼓励学生叙说各种合理的建议,并随机引向“这样处理怎样?你还有哪些好办法可让瓶子变得更美呢”等的研讨,自然引出学习主题:瓶子变个样。

2.观察想象,拓宽思路。

(1)引导观看造型各异的瓶子,思考:看着这些不同形状的瓶子,你联想到什么?

(2)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变换角度去看瓶子,你又联想到了什么?

(3)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带的瓶子进行构想:我能把自带的瓶子变成什么?鼓励学生各种大胆的想法,加强组内外的交流。

3.欣赏探析,寻找方法。

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对相应作品进行赏析:一是这些瓶子分别采用了哪些装饰方法来进行创意?用这些方法装饰瓶子,你面临哪些动手操作上的困难?(教师在鼓励学生看步骤进行自主探究的同时,就“刷底色”和“起稿方法”等方面,进行局部示范,以解决学生彩绘瓶子技法上的学习难点)你还有不同招法吗?二是你最喜欢哪件作品的创意?为什么?这件作品为你接下来的创作带来哪些启示?

4.个性表现,视觉创意。

引导学生采用“不同角度联想法”、“用好合适装饰法”这两个办法,进行“瓶子变个样”的创意。

5.展示赏评,成功体验。

(1)举办“创意瓶子博览会”,引导学生从构思的独特处、装饰的巧妙处等方面互相进行赏评。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各种废旧材料,利用闲暇时光进行环保美术工艺品制作,以美化自己的居所或作为小礼品赠送给好友。

第十七课

虫虫大聚会

一、教学目标

1.观察并初步了解大自然中各种虫子的形体和色彩的特点,积累视觉经验。

2.尝试用折剪的方法进行立体表现,学会一些简单的纸艺方法。

3.通过设计实践活动提高爱护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的环保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大自然是天然的画室,其中各种各样的虫子以“多样的形体”和“丰富的色彩”成为学生积累视觉经验最好的资源。本课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教学要突出该领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对纸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和实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本课学习内容选用了动画片《虫虫特攻队》的报帖,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表现对象的关注。七只形态各异的虫子实例图片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欣赏感受,进一步观察体会“形体”和“色彩”的特点。在欣赏评述活动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多元化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去仔细观察分析、发现它们特殊的美感。教科书中还呈现了不同折剪法的步骤图例,清晰明了。这些图例构思独特,创意新颖,方法简单易学,可以很好地解决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教科书中的学生作品为完成作业打开了思维广度,让学生在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中选择不同的折剪法,并通过添画、拼贴的方法来进行立体表现。

2.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纸艺中折剪的基本方法,学习立体表现有趣的虫虫。

难点:能抓住虫子的特点进行立体表现。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或油画棒)、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剪刀、胶水、彩色卡纸、范例作品若干。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虫点点》片段后教师揭示课题:虫虫大聚会,并设问:你还见过怎样的虫?介绍其形体和色彩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具体观察分析虫的形体与色彩,初步感受美感。

3.小游戏:请学生快速用线条画出看见的虫的形体轮廓,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画得又多又能抓住特征。

4.引导学生小组欣赏各种平面表现形式的虫。

5.引导学生分小组探究:怎样用纸材来表现立体的虫?学生可以借助视频资料或观看教科书及教师的演示制作步骤,学习多种纸艺立体表现方法。

6.布臵作业要求:选择不同的折剪法,并通过添画、拼贴的方式制作一只有趣的虫虫。

7.学生进行作业,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化辅导。

8.引导学生展示介绍完成的作业,互相观赏并进行评价。评价重点放在造型上,是否将虫的特征表现了出来?

9.拓展欣赏:纸艺大师用纸表现的作品。教师总结:创意无处不在!

第十八课

良渚古玉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良渚文化的历史、地域分布等知识,感受良渚文化玉器的特征。

2.通过对良渚文化玉器在材质、色彩、造型、纹饰等特征的欣赏、描述,以及利用适当的工具、材料表现良渚文化的玉器或神徽,提高审美评述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激发对良渚古玉的探究兴趣,培养热爱古老文化的情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对文化遗址的保护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良渚文化不仅在浙江省有很高的认知度,而且在全国甚至在世界也有相当的知名度。良渚文化的出土文物在全国多个博物馆均有陈列,在书店或图书馆也能找到有关良渚文化的文献、图片。通过上网查询,还能找到更多有关良渚文化的资料,在当地还能买到良渚文化器物的复制品。这给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科书主要呈现了良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玉器,具体介绍了玉琮、“神徽纹”——神人兽面纹及各类玉器。教科书通过“小知识”、“想一想”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了解良渚古玉的神韵、特征,感受良渚古玉的美感特征。同时,通过“学习建议”及相应的图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探究与创作活动。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编排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良渚古玉的欣赏,了解传统文化。学习基本的欣赏方法,学习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良渚玉器的造型、纹饰特征以及自己欣赏的感受,提高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和水平。

2.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了解良渚古玉的造型、纹饰特征。

难点: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良渚古玉的造型、纹饰特征。

三、教学课时

l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泥、签字笔等。

(教师)相关图片、课件及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过程

1.欣赏导人。

(1)出示PPT提问:

①请看大屏幕,这幅照片拍的是什么?

②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这是考古发掘现场,是良渚文化的考古发掘现场。他们在进行考古发掘。

(3)提问:

①你知道良渚在哪里吗?

②你对良渚文化有哪些了解?

出示PPT,学生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新石器时

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 300-4000年。经半个多世

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安

溪、瓶窑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

(5)出示PPT,学生欣赏了解良渚文化分布区域。

(6)教师谈话,呈现课题: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良渚文化遗址频繁出土了不

少珍贵文物。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玉器。今天一起来欣赏良渚古玉,出示PPT。

2.初步赏析。(1)提问:

①你见过良渚文化的玉器吗?在哪儿看到的? ②你认识哪些良渚文化的玉器?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逐一呈现良渚文化的玉器及名称。③良渚文化的玉器给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交流后教师谈话引导进一步欣赏探究良渚文化的主要玉器及特征。

3.深入探究。

(1)欣赏“玉琮王”及神人兽面纹。

①教师出示PPT图片提问:这个玉器叫什么?造型和纹饰是怎么样的?

②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这件玉琮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神人兽面纹图像。以转角为中轴展开,琢刻有简化的神人兽面纹。

③教师出示PPT图片提问:玉琮上神人兽面纹有什么特点?用了怎样的雕刻手法?为什么要刻这样的形象?

④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图案上部为人像,脸呈倒梯形,重圈为眼,两侧有三角形的眼角,宽鼻,用弧线勾出鼻翼,大口,露出两排十六颗牙齿。头戴宽大的羽冠,冠上羽毛呈放射状排列。双臂抬起,肘部屈曲,双手五指平伸插于兽面眼眶两侧。中部是兽面,重圈为眼,双目圆睁,两眼间有短桥相连,宽鼻,阔口,上下两对獠牙露出唇外。下部为兽足,双足呈爪状相对,爪甲尖利弯曲。无论人像或兽面,都有一种凶猛逼人的气势,给人以神秘、恐惧之感。用了浅浮雕和细线刻两种雕刻技法。增加玉琮的神圣感、神秘感。

(2)欣赏比较各种玉琮的异同,进一步了解玉琮的特点。①教师出示PPT图片提问:这些玉器都叫“玉琮”,在造型和纹饰上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②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PPT呈现): 相同:方柱体,内圆外方,中间有圆孔。以转角为中轴展开,琢刻有简化的神人兽面纹。

不同:分单节和多节。转角处雕刻的简化的神人兽面纹有的精细复杂,有的粗犷简单。玉琮是良渚古玉的代表性玉器,是祭天地的重要礼器。

(3)欣赏各种玉璧,了解玉璧的特点。

①教师出示PPT图片提问:这些玉器叫什么?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②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玉璧,扁平圆形,正中有圆孔,代表财富,也是祭天用的礼器。

(4)欣赏各种玉钺,了解玉钺的特点。

①教师出示PPT图片提问:这些玉器叫什么?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②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玉钺,造型像斧子。是军事首领的象征物,也是重要的礼器。

(5)通过认一认、猜一猜,进一步了解其他各类良渚玉器及其特征。

①教师逐一呈现PPT图片,请学生认一认、猜一猜玉器的名称。②根据课件提示,请学生说说良渚文化古玉器的特征。(6)讨论总结良渚玉器的特点及成就。

①教师逐一呈现总结的类别:请学生说出其各自的特点。②总结呈现良渚玉器的艺术成就。4.课堂尝试练习。

(1)练习要求:

(在下列两项练习中自选一项)

①用萝卜、陶泥、彩泥等材料以雕刻的方式表现一件良渚玉器。②用线描的方式临摹或表现神人兽面纹。(2)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5.学生课堂练习,教师巡视指导。6.学生作品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7.拓展欣赏。良渚玉器造型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第十九课

清明上河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欣赏、讨论,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生活面貌。认识手卷这种国画形式并初学其欣赏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描述作品表现的场景和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3.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画家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代城市生活画卷。北宋画家张择端用画笔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画长卷的艺术魅力及其所包含的古代都市的商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历史文化信息。四年级的学生对古代城乡的生活面貌比较陌生但充满好奇,教学中应该多让学生自主寻找长卷中的兴趣点进行细致观察、研究、讨论,从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提高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描述作品表现的场景和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难点:对古代建筑、人物服饰、风俗活动的了解。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水、长条宣纸。

(教师)课件、长卷复制品、画卷局部打印稿、作业纸。教学过程

1.猜一猜,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城市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吗?(学生自由猜想)

今天,我们就要通过一幅传世名画去了解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出示课题:清明上河图。

2.看一看,感知体验。

让我们展开画卷,跟随画面的场景,体验视觉欣赏之旅吧。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动态展示图。

(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讲解画作相关信息。(作者、年代、题目含义等)

(3)了解长卷的表现形式和欣赏方式。

长卷因是横幅且画面窄长,不能悬挂,只能用手展阅,故又名“手卷”、“图卷”。这幅五米多长的《清明上河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是汴京郊野的风光,中段描绘了繁忙的汴河码头,后段展示了热闹的城区街道。

欣赏长卷,一般是放在书案上手握长卷两头从右至左的顺序展开欣赏,画作距离眼睛40厘米左右。(教师实时演示)

3.探一探,细品互说。

分发长卷各段落的打印稿,四人小组仔细观察画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人物、动物、建筑、船舶等)仔细观察、研究讨论,完成作业纸。各小组代表结合画作进行全班交流反馈,教师补充总结。

4.学一学,尝试实践。教师示范国画白描法,学生在长条宣纸上自由临摹长卷中的人或物。

5.评一评,展示评价。

将学生作业组合成长卷形式,并添加背景,进行展示评价。6.拓展。

篇3:2018浙美版二下美术教案

关键词:小学美术;《春天来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6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是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去经历各种实践和活动,学生才能逐步培养成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的精神。小学美术课是培养小学生美感和审美观的重要课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运用以儿童的体验和认识为主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欣赏到春天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的兴趣。

一、确定教学目标

(1)态度和情感:在带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仔细的观察大自然,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让学生体验到春天带给人们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2)行为和习惯:向学生教授人类在春天时的行为活动,激发学生爱护自然环境和花草树木的情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知识和技能:带领学生观察春天的特点,寻找春天来到的时候自然界会发生哪些变化(主要是气温、动物植物等显而易见的元素),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识别、感受与表现能力。

(4)过程与方法: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体验,赞美春天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鼓励学生大胆的用自己的方式来描绘春天,掌握与春天有关的常识。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以下材料:课件、绘画颜料与绘画工具、与春天有关的图片资料、范画。

学生准备以下材料:水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中国画颜料等绘画材料,至少一种。

三、组织教学

1.引春天

首先,教师要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并让学生安静下来,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

然后,请学生听歌曲《春天来了》,并要求学生听完后回答:

(1)小朋友们,听到了什么,听懂了吗?

(2)这首歌主要歌颂了什么?

(3)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教师: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一起去找找,看看春天在哪里好吗?

在“引春天”这一环节中,以儿童所喜闻乐见的歌曲来引入课题,既能有效调动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找春天

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校园里气温、动植物、人们衣着的变化。

在校园中观察植物时,教师可进行以下提问:

(1)花瓣的形状都相同吗?

(2)小朋友们数数,这朵花有几个花瓣呢?

(3)哪一根枝条是最长的?

在“找春天”这一环节中,教師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从校园中的变化找寻春天的气息,让学生寻找春天到来的迹象,并用自己的方式大胆的表达出来。

3.说春天

“找春天”的环节结束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回到教室,并展开交流。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在校园中寻找春天,小朋友们都十分仔细。请问,你看到了哪些色彩?听到了哪些声音?闻到了哪些味道?想到了什么?学生积极发言后,教师可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教育。并继续提出以下问题:

(1)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跟你的朋友们说说,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除了学校里的春天,你还在哪里看到春天来了?

(3)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哪些变化?说说你印象中的春天,如草——绿绿的、嫩嫩的、软绵绵的;天——蓝蓝的;水——清清的、凉凉的;花:粉黄的、粉红的、粉白的,柳树长出了嫩芽......

(4)小朋友,你们已经看到了校园中的春天,想不想再看看其他地方的春天?

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中的相关图片,如春天放风筝的场景,桃花盛开的场景,植物生长发芽的镜头。在该环节中,学生在校园中观察完春天后,回到教室就会迫不及待的要展示,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说自己想说的,并相互之间开展交流和讨论,从中学到知识,还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经验,充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此外,教师还要交给学生一定的自我保护知识。

四、引导探究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后,学生对春天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可继续提问以下问题:

(1)春天有哪些色彩?教师可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的色彩,再与教科书上的色彩相结合,还可分组讨论。教师还可展示其他季节的图片,并让学生找出其他季节和春天的不同。也可让学生们欣赏同龄人和大师的绘画作品,分析作品中使用了那些颜料和表现手法。

(2)尝试表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画出心中的春天。学生在作画前,教师可先提问一些引导问题,如:

哪些颜色可以用来表现春天?要用那些材料?哪些方法?你能创造新的方法吗?

五、作业要求

让学生选择自己准备的材料,画出独一无二的春天。教师可来回巡视,辅导色彩倾向和表现方法。

六、作品展示,互评小结

学生完成绘画后,可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自己选出最美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和创作思路,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最后,还可将学生的作品组合成一大幅春天图画。

课后,可进行一定的延伸,如你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现春天吗?

总结:

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在教课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保持良好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注意在授课的同时教导一些生活知识和传统美德,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为小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尹品山.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思想品德教学浅见[J].新课程(教研).2011(06).

[2]朱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与认识[J].教师.2011(22).

[3]徐燕.有效预习,为学生插上会学的翅膀——例谈预习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策略[J].小学时代(教师).2011(08)

篇4:浙美版教案1走进美术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美术的主要门类及艺术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逐步提高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绘画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难点: 能独立地、正确地从美术作品的材料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分类。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收集美术作品的图片和实物。2.教师的教学准备:相关美术图片及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大家一起来看一张图 《IKB92》(伊夫克莱因作品)师:同学们思考一下 这算不算是一件美术作品呢?

好老师听到有同学说算 也有同学说不算 那么我们请说不算的同学来说一说为什么 生1:哦这位同学说了 这样一个颜色商店随处可见的 不特别 生1:哦这位同学说啊 这张纸只是有了颜色 但是没有图画

师:但事实上呢 老师给你们展示的这样一幅蓝色的作品 是美国著名艺术家 伊夫克莱因的代表作 ikb92 那老师还想请同学说一说 就是这样一张只有蓝色的画 怎么就成为了一件作品呢?

生:哦 好请坐 这位同学说 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色块 但却可以引发人们的想象。

师:那么现在同学们对于这幅画都有了各自的看法 这些看法呢都是非常直观的 都是通过这样一个作品引发出的一些想法

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美术

2美术的门类

问题:美术有哪些门类?他们是如何划分的? 问题:他们是用什么工具创造出来的?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美术都有哪些门类 油画、雕刻、沙画… 工具都是画什么的?

3美术门类的划分

教师:展示课件照片

问题:下列的美术作品分属什么门类 绘画:油画/国画/素描/版画 雕塑:浮雕 圆雕 设计:平面/立体

工艺:陶瓷/刺绣/剪纸 建筑:

书法:篆刻: 新媒体: 4美术作品的欣赏

展示课件首先,我们来玩个游戏

问题:这是什么?(图片:七巧板)它能做什么?(小短片)为什么七巧板能够拼凑出不同的形象? 生:因为七巧板有很多形状 同学们仔细观察 世间万物只要是我们肉眼可见的东西 都可以通过最基本的形状去展现出来

美术也是一样里面也有一些基本的要素 通过这些要素 就可以组合成各式各样不同的美术作品

点彩 修拉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线 梵高 星月夜

百老汇爵士音乐 蒙德里安 秋 波洛克 情绪 发泄 5艺术美

是什么让美术作品如此不同? 问题交给学生(不设一个固定答案)艺术家是如何创造艺术作品的? 数学 唯一答案 美术 没有唯一答案 生活中照片向日葵 梵高向日葵

生活中的事物——艺术形象——融入画家自身——成品

卖的贵等于画的好吗 每个人对同一个作品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人看到一幅画 泪流不止 有的人却无动于衷 一般观察-艺术观察-心灵感应 依夫克莱因 蓝 单纯纯粹的蓝

躺在草地上 对着天空 和小伙伴说 这片天空就是我的第一件作品 补充知识 伊夫克莱因

1928 年4月28日——1962 年6月 6日

才刚成年的克莱因和小伙伴们躺在沙滩上闲聊,克莱因望着天空,想象自己在云朵旁边签上了他的名字,并向朋友们宣称:“蓝天是我的第一个作品。”

克莱因相信,只有最单纯的色彩才能唤起最强烈的心灵感受力。一些艺术家使用各种色彩以求获得艺术生命力,而克莱因宁愿回归单纯。“克莱因蓝”的RGB 比值是0:47:147,但是明确的数据并不能减少人们面对它时那种震惊——蓝色本身象征着天空和海洋,象征着没有界限,又因为“克莱因蓝”太过纯净,以至于很难找到可与之搭配的色彩进入人们的视野,因此,它的冲击力格外强烈。这种蓝被誉为一种理想之蓝、绝对之蓝,其明净空旷往往使人迷失其中。克莱因曾说:“表达这种感觉,不用解释,也无需语言,就能让心灵感知——我相信,这就是引导我画单色画的感觉。”

篇5:浙美版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小学阶段美术学科学习的内容,认识相关的工具材料。

2.通过看看、说说、画画、玩玩的形式,培养学生对儿童美术作品欣赏和学习使用各种相关美术工具材料的能力,大胆尝试油画棒、彩色水笔的几种基本用法。

3.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评价的情趣,养成爱护和正确使用美术工具材料的习惯,为学习美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美术课的学习内容和工具材料,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评价作品的习惯及正确使用美术工具材料的习惯。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一幅自己创作的画或一件手工作品、彩色水笔或油画棒一套、画纸

(教师)一只装有优秀儿童美术代表作品和各种工具材料的“百宝箱”:形式多样、能反映小学段美术教学内容的作品(如学生的作品画册或成长袋),相关美术资料图片(课件或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展示、交流,激发兴趣。

(1)出示我国彩陶上的绘画杰作或法国史前绘画的拉斯科洞穴壁画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启发谈话:我们小朋友会画画、会做手工吗?能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吗?教师启发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美术作品,简单评述自己的作品,并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作品,同时进行简单的评价。让小朋友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初步熟悉美术课的学习内容。

(3)教师出示“百宝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欣赏、感受各种作品,了解学习内容和相关材料。

教师从“百宝箱”中逐一展示儿童代表作品,通过多媒体教学或观看展览的形式,让学生猜猜、看看、说说和评评,自然、生动地讲授小学段的美术课学习内容,也可通过相关作品欣赏,重点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

(1)出示各种形式的手工造型作品。

结合书本、课件、图片,让学生欣赏更多的手工造型作品,如纸艺、橡皮泥、陶艺、废旧物创意造型等等。教师可进行相关制作演示,让学生认识手工造型作品及相关材料。

(2)展示绘画造型作品。

结合书本、课件、图片,让学生进行“连线游戏”等活动,欣赏更多的绘画造型作品,如纸版画、水粉画、水墨画、线描画和贴纸画等。同时出示相应的绘画制作工具,可结合讲讲有关工具的发明等。

(3)出示学生参加美术活动的图片或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方式,培养学习兴趣。

3.了解油画棒、彩色水笔的用笔,激发想象。

(1)结合课本和儿童作品,出示油画棒、彩色水笔的绘画作品,让学生看看,并说说对这两种作品的不同感受。

(2)让学生学习油画棒、彩色水笔的各种用笔方法,用油画棒、彩色水笔尝试画出不同的点、线、面。

(3)可出示米罗绘画作品,如《太阳与鸟》等,启发学生想象点、线、面可画成什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4.大胆尝试、表现。

让学生尝试彩色水笔和油画棒的用法,画一幅点、线、面组合的绘画作品,并像米罗一样进行想象,同时给画取个题目。

5.展示、评价、交流。

(1)让学生分组张贴自己的绘画作品,布置一块展板进行展览,并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养成评价、交流的习惯。

(2)用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怎样正确使用彩色水笔、油画棒。

6.总结、拓展。

(1)出示思考题:你知道本学期美术课学习什么吗?你会使用哪些工具?你喜欢学习什么样的美术内容?

(2)教师可出示以往学生的画册或成长袋,可布置拓展性的作业:准备一本绘画本,让学生回家继续尝试油画棒或彩色水笔的用法,画画自己喜爱的东西。(3)布置下节美术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准备的工具。

课后反思:

2、新朋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心学校的新同学,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2.引导学生用绘画、拼贴和立体制作等方法为新同学画一幅肖像。3.通过绘画,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学会发现、联想、表现所想。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同学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师:课件(图片、画像)生:纸、彩笔、彩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范画——美术老师自己的画像

师:请同学们说出这是谁,你知道是谁画的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作的欲望)生:是美术老师。

师:像吗?为什么?说出教师的特征。(从年龄、头型、脸型、发型、五官)

师:老师用画自己的方式把自己介绍给小朋友认识。小朋友想不想把你的朋友介绍给同学们和老师呢?

生: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的新朋友”。

(二)发现方法 观察、思考

师:同学们想怎样把你的新朋友介绍给小朋友? 生:画画,告诉姓名、喜欢什么?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书上小朋友是如何介绍新朋友? 生:用名字、画像。

师:小朋友动脑筋想想还有其他的方法介绍自己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生:英文名字、属性、喜欢的事、身体特征

师:你们想的真好,又有特别、独特的见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同学的自我介绍,小朋友想不想认识他们。

师:出示画片资料:①各类同学的自画像②名人的自画像③以名字、人的特征表现自己④喜爱的事。(感染学生,通过多种方法介绍同学,让学生有中亲切感,让学生互相认识,互相吸引,很容易记住同学外形特征)

(三)表现自己

师:同学们观察录像,你准备怎样介绍你的新朋友(探究学习怎样画出来)生:观察同学的长相,也可以姓名的联想。

师:分小组,同桌说出自朋友的特点,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师:指名汇报,把自己观察的结果告诉同学们。

师:好主意,同学们都把想好怎样动手表现自己,现在就动手介绍自己吧!好吗?

(四)绘画制作表现(方法自选)

(五)介绍新朋友

(六)讲评

课后反思:

3.色彩大家庭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红、橙、黄、绿、蓝、紫、褐、黑、白、灰等常用色彩,并能说出它们的名称。

2.采用故事、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结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简单的色彩练习,进一步寻找自然界其他色彩,发现色彩的美感和魅力。

3.运用小组合作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逐步提高他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力,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大千世界的热爱和探求。

教学重点:

认识红、橙、黄、绿、蓝、紫、褐、黑、白、灰等常用色彩,并能作简单的练习。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能够顺畅地讲述色彩的故事,并能准确地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

①运用剪纸或绘画的形式表现所认识到的色彩;

②寻找有关色彩的照片和图片。工具:彩色水笔、油画棒和水彩等作画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录像《多彩的世界》、标准色标、10只彩色小球等

教学过程:

1.认识色彩,认识世界。

(1)出示课件:播放录像《多彩的世界》。指名要学生说说看到的色彩,说出自己最喜欢的颜色。

(2)揭示课题:《色彩魔方》。

(3)出示课件:欣赏书本中的作品(色彩魔方、生活中的色彩、学生和画家的作品等)和教师提供的色彩作品。

(4)提供欣赏的建议:

①注意作品的整体性;

②分析色彩的组成;

③感受作品的美感。

2.玩玩游戏,猜猜颜色。

(1)教师出示准备的10只气球:教师放飞气球,学生抢答气球的颜色,谁先回答出奖一只气球。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对生活中的色彩的感受。

3.交流体会,画画色彩。

(1)把收集的色彩和书本中的色彩进行比较并分析差别。

(2)小组讨论差别的原因,教师小结(正是因为有这些色彩,才有丰富多彩的世界)。

(3)尝试练习:把记住的色彩用彩色水笔等作画工具画出来,并交流记住色彩的各种好方法。

4.创作作品,表现色彩。

(1)作业主题:画出自己心中的色彩组合,如教材中的《七色花》,还有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动物、人物等都可以。

(2)出示课件,提供创作建议:

①画出生活中自己熟悉的物品及其他东西,并融入自己的情感;

②画的线条要自然流畅,有一定的表现力;

③作品要有个性,各具特色;

④学生作品完成后,教师与学生一起作简单的评价。

5.拓展主题,寻找色彩。

(1)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色彩,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去探索,原来世界是这样的多姿多彩。

(2)提供拓展性的主题:结合四个季节,寻找自然界中美丽的色彩。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课常规工具、上节课拓展的作业

(教师)课件,春、夏、秋、冬的录像及10张有色彩的卡片等

教学过程:

1.述说故事,发现色彩。

指名要学生讲述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结合各个季节也可以),并分组讨论故事中出现了几种颜色,然后讨论感受故事中色彩的美与丑及其原因

2.引申故事,表达色彩。

(1)教师根据同学讲的故事,选择其中一个,运用色彩来表现。

(2)学生分组讲故事,分组表演(表演的学生在胸前挂上画有色彩的小卡片)。

(3)师生共同小结,理出创作思路:

①讨论故事及表演的优点与缺点;

②进一步探讨色彩在表现情感变化上所具有的特点和作用。

3.升华主题,创造色彩。

(1)提供创作主题:我心目中的四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其中一个季节,也可以把四季的景色都画出来)。

(2)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拓展教学,评价色彩。

(1)采用小组评、自评、集体评与教师评相结合的形式。

(2)评价的建议:

①作品的主题是否明确;

②作品是否熟练而准确地运用了自己所认识的色彩;

③作品是否体现了自己的情感和个性。

(3)教师小结,对创造性的色彩予以表扬。

(4)提供拓展性的主题:

①进一步探索色彩的秘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色彩变化; ②记录一周的色彩心情日记,或者进行听音乐画色彩等有意义的色彩练习。

课后反思:

4、生活中的基本形

教学目标:

1.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物体,直观地感受和认识各种常见的基本形,初步认识各种形状,了解生活中的物体由各种基本形组合而成。

2.继续学习油画棒和彩色水笔涂色、画线的方法,学画各种基本形及简单的组合形,画画身边的物品和景象,并尝试用撕纸的方法,借助基本形及组合表达自己对形的感受、记忆,以此来培养学生对形的感受力、观察力,提高学生对各种形的描绘能力和撕贴等造型能力。

3.激发学生用各种基本形去观察、描绘生活中的不同物体的兴趣,培养对形的审美感受力。

教学重点:

认识基本形,并用基本形画或撕贴身边的物品或景象。

教学难点:

用基本形去观察、理解生活中的由基本形组合的物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或油画棒一套、彩色纸、收集一些生活中具有基本形的物体的图片或实物

(教师)各种生活中的具有基本形的物体及其图片、基本形模具一套、生活中的基本形课件 教学过程:

1.趣味导课,初步感受基本形。

触摸、猜谜和画画,趣味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个装有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物体的纸盒或袋子,让一位学生上来摸一摸。

(2)拿出这三个常见的基本形物体,让学生猜猜写在上面的谜语,谜底是一些基本形明显的常见物体。

(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基本形物体,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这些形状。

2.结合生活,深入观察,感受不同基本形的特征。

(1)让学生按小组观察实物的各种基本形,深入感受各种基本形及特征。

(2)让学生在教师准备的模具中找出与实物相对应的基本形,并说说特征。

(3)结合“生活中的基本形”课件,说说有关基本形的有趣故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更多的基本形及特征。

3.抓住特征,探究表现方法,激发撕画兴趣。

(1)让学生探讨如何画好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各种基本形,通过分析,启发学生用弧线画圆、用三条直线画三角形、用四条直线画长方形等等。

(2)让学生分组在黑板上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画得多和抓住特征画得好,教师学生共同进行评价与修改。

(3)让学生在黑板上记忆想象添画基本形。

(4)进一步启发学生用撕纸的方法撕出基本形,探讨怎样用长方形或正方形彩纸撕出各种基本形,感受与绘画不同的审美情趣,并提示学生正确的用纸方法。

4.撕撕、画画喜爱的各种基本形,进行记忆想象。

(1)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撕、画练习。

(2)请学生对自己撕、画的基本形进行添画练习。

5.趣味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撕、画练习作品。游戏展示:可让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参加比赛,教师与同学共同评价其作品。

6.拓展学习。

教师总结,欣赏擅长用基本形画画的艺术家的作品,开拓视野;布置下节课的准备工作。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纸、彩色水笔或油画棒一套、七巧板

(教师)基本形组合图片及实物、彩色纸、七巧板、实物投影仪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画画和撕撕已认识的各种基本形,可用比赛形式比比哪位同学说、画、撕得又多又好。

2.摆摆玩玩,游戏导课。

(1)出示一副七巧板,让学生拼出各种有趣的物体。

(2)教师导入新课: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是由各种基本形组合起来的。

3.观察感受,探究认知,启发想象。

(1)初步感受: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课本中的上海浦东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说一说那些建筑物是由哪些基本形组成。

(2)深入感受、探究: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是由各种基本形组合起来的。教师利用课件、图片和实物,出示一些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物体,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3)发散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进行大胆创新。教师给出各种基本形,请学生任意组合成各种物体或图案,并让学生充分想象。

4.欣赏感受,激发尝试。

(1)欣赏儿童撕贴、绘画作品,从作品中感受各种基本形。

(2)欣赏大师撕画作品,进一步感受艺术作品中利用基本形进行创作表现的手法,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5.小组合作,撕拼画练习。

(1)让学生分小组,把自己撕成的各种基本形在桌面上进行组合、想象练习。

(2)选择拼图画面,小组合作,把它添画完整。

(3)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表现手法,画画记忆或想象中的基本形,然后小

组合作,最后把画组合在一起,最后拼成一张大作品。

6.展示、自评。

让学生展示作品,启发学生自取题目,自我评价作品,并说说撕贴的画与画的画有什么异同。

7.出示课题,拓展教学。

(1)教师总结,教师出示课题:《有形的世界》。

(2)让学生加上所感受到的词,如:“美丽的”有形世界、“缤纷的”有形世界、“多姿的”有形世界等等。

(3)布置回家作业:继续用基本形组合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并在自己的画册上画一画。同时要求学生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工作。

课后反思:

5、巧用碎纸片

一、教材分析:

撕纸添画是综合撕纸、联想、粘贴、添画的学习活动。既有手工工艺,又包含了绘画技能,对于刚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较为巧妙而有效的综合能力的训练。本课的学习任务是通过撕纸及找出撕下的碎纸片的各种形状来激活学生的联想,通过添画来完成学生联想的表达,而形的联想是关键,它上呈随意撕纸的结果,下启添画成形的效果。撕纸时要让学生随意而不受约束;形的联想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将碎纸片当成各种不同媒材来看;添画时要根据撕出纸片的随意性可简可繁,线条不必画得很规范,这就大大降低了完成联想表达的难度,且能使作业更具绘画的生动性。

二、学生分析:

1、好动好玩,对撕纸这一简单的操作易把握。

2、想像力丰富,思维敏捷,关注撕出的色纸的色彩和形状,积极进行思考和交流。

3、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形象已有具体的形象记忆,有想象的载体。

三、设计思路

1、遵循新课标精神,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引导学生独立地、自主地质疑探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渗透各科内容,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触类旁通产生新的思维。

2、循序渐进,相机点拨,突破重难点。联想点拨是本课的难点所在,怎样才能把想象的东西通过撕纸添画表达出来呢?我设计以下环节:撕纸(相同纸型)------想象(根据色彩想象)------学生板演添画------教师相机指导。一步一环,先画后导,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随机点拨。

3、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堂内树立大教育观,加强美术与其他科目的横向联系,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等得到综合发展,同时又把课内的美术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撕纸添画,使学生初步掌握撕纸、粘贴、添画等综合作图的方法。能力目标:借助学生对纸形有联想,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体会想像的乐趣,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纸形的想像、添画。难点:添画表现。

六、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范作若干 学生:彩纸、颜料、胶水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范作,学生欣赏。问:猜猜老师是怎样完成它的?

2、出示课题,撕纸添画

(二)拓展思维

1、引导学生撕纸,随意撕,2、拿出一生撕的纸,问:你们看,它像什么?还像什么? 转一个方向,又像什么? 反过来瞧瞧,还像什么?

3、撕出四张色彩不同,形状一致的纸,看一看,想一想,根据颜色的不同,可分别想象成什么,像什么,根据它的不同颜色,添画成不同的事物。指名四学生上台贴纸,添画,怎样使它一看就像你说的物体呢?

4、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引导学生注意添画时可用线,也可用涂色。

5、课件展示撕纸添画作品,开阔学生思维。

(三)合作探究

1、互说。和你身边的同学谈谈,你撕的纸像什么?

看看别人的纸又像什么?还可把两张纸拼在一起看,像什么?

2、小组合作,把自己撕的贴纸贴在本子上,然后进行添画,可单独成画,也可小组合作完成一幅画。

(设计意图: 营造同学间交流的机会,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加强信息交流,取长补短,培养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精神。)

(四)展示评价

1、完成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谁来夸夸自己的画?或把你的画编一个故事告诉大家

3、你喜欢谁的画?(欣赏)

(五)小结延伸

1、今天学会了什么?

2、动动脑,我们还可把这些撕纸画用在哪?(衣服、墙壁……)

3、小结:美术无处不在,你看,小小一张纸,通过撕、贴、想、画,大家能把它变得那么漂亮。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可制作成图画?讨论总结出:布、线、壳等,课后请大家去试试。(课件展示不同材料的作品)

课后反思:

6、来来往往的车辆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地表现不同种类汽车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汽车的历史、构造及功能等。

2.通过撕纸拼贴各种各样的汽车,进行基本形的练习。学习有目的地撕纸、有序地拼贴。在对汽车的观察、分析和表现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通过对来来往往的汽车的观察、分析,感受汽车造型的奇特、色彩的美丽。

4.在评价中,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初步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重点:认识各种汽车,观察、分析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外形特征,学习用撕纸拼贴的方法表现自己喜欢或想象中的车辆。

难点:概括地表现汽车的外形轮廓及将纸撕出自己想要的形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玩具汽车、胶水、彩色纸等用具,分成4至6人的小组

(教师)课件(含汽车的历史介绍、汽车图片展示、构造介绍等)、范例、示范用纸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请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玩具车,互相介绍玩具车的名称、功能等,并交换着玩一玩。

(2)学生汇报游戏体会,教师小结活动情况。

(3)教师出示课题:《来来往往的车辆》。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出示课件:作品欣赏。结合书本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欣赏(提示:欣赏可以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结合外形、结构和色彩感受汽车文化,了解汽车的发展历史)。

(2)让几名学生说说欣赏后的感受,教师小结。

(3)讨论研究以下问题:

生活中常见的汽车有哪些?从外表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特点? 3.自主研究,激发创意。

(1)提问:怎样表现汽车?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研究课本中的步骤图,分析撕纸拼贴汽车的表现方法。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适当示范:先撕出车的轮廓,再拼贴车轮、车窗等。4.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1)提出作业要求:用撕纸拼贴的方法表现一辆自己喜欢的汽车。

(2)学生创作表现,教师巡回辅导。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学生用完成的作品,模拟来来往往的车辆行进的场景进行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互相学习、评价同学的作品。

(2)教师小结本课的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胶水、彩色纸等工具,纸箱、纸板等材料

(教师)各种概念车的图片、示范用纸等

教学过程:

1.运用情景,启发思维。

(1)出示课件:创设情景后,教师介绍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

(2)请学生想象未来汽车的特点。2.结合课件,述说感受。

(1)老师展示各种概念车的图片,向学生介绍几种现代化新型汽车,如汽车飞机、超音速汽车等。

(2)小组内讨论自己想象中的未来汽车的模样。3.讲述故事,结合表演。

(1)让学生说说未来汽车的故事(可结合表演的形式)。

(2)小组评价,教师总结。4.布置作业,创作表现。

(1)提出作业要求:设计一辆未来的汽车,用撕纸拼贴或在纸板、纸箱上贴的方法表现出来。

(2)学生创作表现,教师巡回辅导。5.作业欣赏,开拓思维。

(1)全体学生将自己制作的汽车拿在手上或粘在身上,全班模拟车辆来来往往的场景。

(2)学生之间互相介绍自己创作的汽车的特点。

(3)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

课后反思:

7.字母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字母造型设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字母造型设计练习,提高形象联想能力。

3、能初步关注生活中的设计,并对设计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进行字母造型元素融入联想的练习。教学难点:如何巧妙地进行字母联想。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彩色水笔或油画棒、纸张。(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欣赏字母设计,说说字母设计特别的地方

二、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字母设计图片。

三、引导学生欣赏同一个字母的不同设计。

四、学生任选一个字母进行联想练习。

五、师生对练习

1.习作进行互动点评交流,评出练习

2.习作中的最佳创意奖,总结最佳创意的巧妙之处。

六、分析概括字母联想的思路。

七、作业建议:

1、任选几个字母进行联想设计练习,要求设计巧妙。

2、根据自己名字的拼音字母进行联想设计。

八、学生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课后反思:

8、奇妙的同心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圆形的基础上添画各种物体,使他们在添画过程中知道圆能变成各种有趣的东西。

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各种大小的圆。

2、由圆变成的物体范例。

教学过程:

一.引起兴趣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里来了一位小客人,他的名字叫元元,(小朋友向元元问好)元元特别喜欢圆的东西,请他来说说他喜欢什么圆圆的东西?(我喜欢玩圆圆的皮球,爱照圆圆的镜子,爱吃圆圆的饼干,还会变圆的魔术!)

教师:什么是变圆的魔术呀?你能变给我们小朋友看吗?

二.元元表演变圆魔术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元元是怎么把红色的圆变成苹果的呀?(在红色圆上画上绿色的叶子就变成苹果了)你们会变吗?你们会变什么呢?怎么变呢?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把元元的变圆魔术学会了。

教师:元元,你还会变什么?元元:我还会变两个圆,三个圆,四个圆,许多圆呢。

元元表演(把两个圆变成了小鸡,三个圆变成了小花,四个圆变成了蝴蝶。)小朋友,你能把两个圆,三个圆,四个圆,许多的圆变成什么呢?请幼儿自由讨论,告诉身边的好朋友。

三.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交代任务:我们今天也来学元元变圆的魔术。老师出示为幼儿准备的材料(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各种颜色,各种大小的圆。请小朋友先想好你想用几个圆变成什么东西,然后找到你所需要的圆,撕去圆后面的双面胶的外面一层,粘在纸上,再把它添画好。我们小朋友把圆变好了,可以互相参观,也可以请客人来参观,告诉客人,你把几个圆变成什么东西了。现在请小朋友去找一个好朋友一起去变圆。

(2)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学生把废纸仍在箩筐里。变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来,鼓励他大胆变圆。

四.评价

鼓励学生大胆的告诉同学,你用几个圆变成了什么东西。

五.延伸活动:

小朋友,你们除了认识圆还认识什么形状的图形?正方形,三角形它们也想让我们小朋友来变魔术,以后我们请它们都来,变出更多,更美的东西好吗?

课后反思:

9、彩旗飘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形的变化。

2.能用绘画或者剪贴的形式制作一面小彩旗,并能用制作的彩旗美化环境。

3.在了解彩旗作用的同时,引导学生提高对形的联想能力和基本的设计制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彩旗形状的变化、美化及设计制作。难点:各种形的认识及组合、表现。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各色彩纸、筷子(或小木棒)、常规画具。

(教师)课件、各式彩旗的范作、剪刀、胶水、彩纸等,在教室的上方拉好线(挂彩旗用)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看过彩旗飘飘的场面吗?生:看过,很热闹有各色的彩旗。

师:现在应老师邀请你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题<彩旗飘飘>)(欣赏彩旗)你在哪里见到过彩旗?它们有什么用途? 师:好的那我们就来看看吧!看一看。(看不同形状的彩旗)(1)看不同形状的彩旗

(2)这里有你喜欢的彩旗吗?评价:观察的很仔细!(3)那你还能想到其它不同形状的彩旗吗?评价:有想法,对彩旗进行了奇特的联想。

2、画一画。

师:这个形状比较难画?那就看我画!简单的你们画。动手画一画彩旗的外形吧!(要求:拿出你的铅笔来。把刚才说的形状,试着画在彩色纸上。)小结:彩旗的外形有了,就这样的彩旗,还是不够美观。

3、赏一赏。(装饰彩旗)

这里有一个蓝色的房间,你看看该如何装饰好。

(1)图1:判断3张同一个形状,同一形状装饰的图,发现色调的不同可以起到装饰效果。

(2)赏不同形状的彩旗,有用圆形图案点缀的彩旗。也有直接用个色线条来装饰的彩旗。

小结:色彩搭配,可以装饰画面。出示:几张教师和学生作品。(3)出示教师的作品 图3:鲤鱼旗。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的意思。鲤鱼旗外形、色彩都有了。它还多了很多图案。身上有曲线和一些小圆点。现在我想把这条鲤鱼旗挂起来,就这样挂,好像不好,你看鱼的头部会折掉。有了拿张纸,在彩旗的背面贴起来!如果还想漂亮一些,可以再添上不同形状的旗穗(如星形的或是水波纹形的!)我这个悬挂在绳上,挂旗完成了。看书上有吗?

4、想一想。

变一变(1)我这条鲤鱼旗的外形,可以变成萝卜旗。想看吗?剪2刀,贴一贴就变了。(学生作品欣赏)

(2)根据你画的外形,你想怎么变出自己喜欢的彩旗?生:说一说。(3)拓展联想:老师手中有一个圆形,你能联想到什么。(西瓜、小孩的脸、足球、地球或给它贴上2个耳朵变成熊猫)好的现在我就来装饰一下,让它成为漂亮的彩旗。

5、作业要求

迎接夏天的水果节:请每位同学设计出自己喜欢而富有创意的彩旗!

1、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装饰旗面。

2、制作过程注意安全,正确使用手中的工具。

3、最后把作品贴在吊绳上。

6、作业展示,点评布置。

(1)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

(2)把彩旗挂在吊绳上或粘在小木棒(或筷子)上,全班评,教师小结。小结:漂亮的彩旗都挂上来了,那我们来欣赏自己的作品。

7、评价:色彩鲜艳、外形丰富、线条富有变化。

8、课外拓展,探求新知。

(1)回去为自己班设计一枚班旗。板书:

彩旗飘飘

方法:画、剪、贴、拼

课后反思:

10、纸袋玩偶

教学目标:

1.利用纸袋通过剪、贴、画等技能表现各种动物的形象。2.萌发幼儿的创作意识,增强探索能力。

3.能大胆想像和制作不同的表情,体验制作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纸袋通过剪、贴、画等技能表现各种动物的形象。难点:萌发幼儿的创作意识,增强探索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一个玩偶范例,若干动物头像。

2.纸袋若干、手工纸、皱纸、记号笔、蜡笔、固体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请小朋友猜一猜用布盖着的是什么?然后老师把布拉开。小朋友说是小熊猫,老师以小动物的口吻说:“小朋友们你们好,你们认识我是谁吗?(小朋友回答是小熊猫)对我是小熊猫乐乐,今天我还请来了我的好朋友一起来给小朋友表演节目,你们想知道都有谁吗?(想)好,请小动物们一个个出来,你们认识我吗?对,我是小兔子娜娜、我是小猪嘟嘟、我是小花猫咪咪。老师把小动物分别贴在黑板上。

二、学生学习制作方法。

1. 刚才小朋友们认识了这些小动物朋友,现在老师给你们提个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吗?

2.那小朋友看一看是怎样制作的呢?注意提示幼儿观察,纸袋小动物的外型特征,怎样区分小动物的头和身体呢?(学生根据实物说出把纸袋用剪刀剪两个洞)3.老师在拿起来纸袋让学生观察纸袋两端有什么不一样,(回答出一边有口,一边没有口)那想一想小动物的头应该放在哪边,做出来的小动物才能表演呢?通过动脑筋说出头应该在没有口的一边,并知道在这一边剪掉两个小角。同时提醒幼儿,小动物的耳朵是不一样的,粘上不同形状的耳朵在画上五官,就是不同的小动物 4.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进行总结,演示制作方法:(1)贴:在纸袋上部适当位置贴上小熊猫的眼睛、嘴巴,在纸袋上部两角贴上耳朵。也可以用彩笔画出小熊猫的眼睛、嘴巴。(2)剪:在纸袋两边中下部剪两个小孔,大小能伸进手指即可。(3)伸:把一只手伸进纸袋,大拇指和食指分别伸进纸袋两边的小孔,做小熊猫的手,纸袋玩偶就做好了。

教师边做边引导学生学习制作步骤。

三、学生学做纸袋玩偶。

1.带领学生参观老师准备的材料,有剪好的小动物耳朵还有五颜六色的彩色纸。问学生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纸袋小动物,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兴趣。2.学生自由选择材料制作。进行制作用老师准备的小动物耳朵制作也可以,自己剪出小

动物的耳朵也可以。看一看谁最聪明,能制作出与老师不同的纸袋小动物就最棒了。激发鼓励学生大胆的探索、创新,还进行比赛看谁把小动物打扮的最漂亮。

四、总结评价,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师戴上玩偶,以玩偶的身份与学生打招呼,进行简短交谈,肯定学生的制作,并从五官的位置、材料和色彩的选用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学生戴上玩偶结伴游戏或自我游戏,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11、“东西南北 ”

教学目标:

1.认识纸材可以折成不同造型。

2.能独立折出一个完整的“东西南北”,利用画、剪、贴等各种方法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美丽立体造型 “东西南北”。

3.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用彩纸折出“东西南北”,初步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

教学难点:

对“东西南北”进行夸张的再创造,使它变得生动有趣。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多种彩色纸、水彩笔、剪刀、胶水等。(教师)课件及示范作品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来了那么多的客人,我们用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好吗?哦!这儿还有一个。

——(出示哭泣的“东西南北”)

师:咦!怎么不高兴了呢?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它吗? 生:它的名字叫“东西南北”。知道为什么叫它“东西南北”吗? 生:它有四个角可以指示四个方向。

——(师模拟和“东西南北”指偶对话情景)师:怎么了?“东西南北”,为什么不高兴呢? “东”:我没有朋友,我很寂寞,小朋友们,你们能帮我找到朋友吗?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她找到朋友吗?

生:我们一人做一个,他就能有很多的朋友。这主意不错,小朋友们你们会做吗?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东西南北”。——课件出示(“东西南北”课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制作

师:不会做的同学可以请组内的小老师帮忙,有没有问题?

好,现在请小朋友准备一张大的正方形彩纸,我们的比赛现在开始!——(生小组合作制作“东西南北”)

师::现在请小朋友举起手中的“东南西北”,哇!有了这么多的朋友,“东西南北”一定很开心。

——(出示笑脸“东西南北”纸偶)瞧,它笑了,它会和我们说些什么呢? “东”:谢谢小朋友!有了这么多的好朋友,我真是太高兴了!现在我也有一个好消息

要告诉大家,今天我们“东西南北”纸偶王国要举行一个化妆舞会,我想邀请这些朋友都参加,你们愿意当他们的化妆师吗?

三、展示范作、指导创作。

师:要想成为化妆师,我们首先要学会给“东西南北”化妆的本领。

——师出示(“东西南北”纸偶,引导学生观察联想。)

师:大家看,这是一只“东西南北”,我想把它做成上下能够张合的大嘴巴,怎么做?

——师示范大嘴巴的粘贴方法 师:什么东西有大嘴巴的呢? 大嘴巴的东西很多,——课件出示动物形象。

像这些可爱的动物们。

师: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老师也化妆了一个,看看它是谁呢? ——出示 “东西南北”狮子造型 生:是一只大狮子。

师:大狮子有什么主要特征呢?

生:满脸的长鬃毛,大鼻子、大嘴巴,师:只要我们在“东西南北”添加上狮子的这些特征,它看起来就像 是一头威猛的大狮子了。

师:这头狮子还有个兄弟,我们来比比他们兄弟俩个谁化妆得更漂亮? ——出示另一只色彩单调、造型平板的狮子造像 生:。。。。

师:丰富的色彩可以让形象变得更漂亮,折和卷的方法使形象变得更立体。——出示有手有脚的小青蛙造像

师:再来看看这只有着胳膊腿的小青蛙,大大的眼睛和美丽的小星星是不是让小青蛙变得更讨人喜欢呢!

四、演示做法,突破难点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把这只“东西南北”化妆成一只可爱的小兔子。——课件出示基本制作步骤(师边解说边示范小兔的基本做法)

小兔子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1:嘴巴——用双面胶将上下两半部分粘合起来就可以一张一合,用红纸剪出宽长条作舌头并贴在大嘴巴里。

2:耳朵——用对折的方法在彩纸上画出长耳朵并剪下贴在头部的上方,(对折一下使其具有立体感)

3:眼睛——可先剪圆形再画眼珠子,也可在脸上直接画出。

4:鼻子——剪一个小圆贴在嘴巴的上方突出部位。

5:手、脚 ——对折剪出基本形贴于小兔身子上。6:装饰——可以添加蝴蝶结、红脸蛋等饰物。

——(出示不同颜色、不同材质的小兔)师:大嘴巴除了可以化装成可爱的动物们。——出示可爱的小女孩造型

也能化装成大嘴巴的人,当然它还可以化装成想象中的东西。看,这是什么,(出示太

阳造型)一个很酷的太阳!

好,现在我们再换个角度进行联想,“东西南北”又能化妆成 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东西南北”展开联想(竖着、倒着、重复相连的。。。。)——出示一朵花、花篮、翘翘板,这些造型都是老师根据“东西南北”的不同角度展开联想进行化妆的。

小朋友们,只要开动脑筋,你也一定会成为优秀的化妆师!下面我们就开始“东西南北”的化妆大赛。

五、学生制作,循环辅导

制作要求:

1、请小朋友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剪贴或添画的方法将“东西南北”指偶装饰成一个有趣的新形象。

2、并给自己的“东西南北”取一个名字。

六、拓展延伸,创意无限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折纸是我们中国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学习折纸不仅可以让我们变得心灵手巧,还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今天,简简单单的“东西南北”在小朋友的手里变成了各种各样有趣的艺术品,你们的表现真不错!其实 “东西南北”再动动脑筋还能玩出更多的花样呢!想看吗?

——(出示“东西南北”再造形象:上下串联的元宝挂件、手绘图案挂件、红灯笼饰物、衣服和裤子)

喜欢吗?那就回家试试吧!现在我们的化装舞会开始了,(播放兔子舞音乐)请小朋友们和你的“东西南北”随着音乐的节拍舞动起来吧!

课后反思:

12、秀秀我的玩具

教学目标 :

1.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玩具的形、色、声、质等,感知艺术要素。通过交流玩具的来历、玩的方法,体验集体游戏的

2.在绘画、游戏等活动中,结合运用艺术要素,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体验在艺术创造中的乐趣与成功感。

3.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商量、合作。

教学重点

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学会观察玩具的造型特征、色彩搭配,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爱好和对玩具的评价。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观察方法,并能对观察到的玩具特征做出描述与评价,学会合作与分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 课件、玩具、勾线笔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带来了自己的好朋友,是谁啊?(出示板书:我喜欢的玩具)既然带来了自己的好朋友,那一定要介绍给大家,想一想,怎样来介绍你的玩具朋友呢?(出示板书:介绍)

二、交流讨论,学习观察方法

1、指名学生交流

如:“为什么这是你最喜欢的玩具?” “你知道吗?这个玩具很特殊。” “我的玩具是这样玩的!” “玩具告诉了我一个故事。”或“请你猜一猜我的玩具是什么?”引导学生用声音描绘、动作模仿、谜语等方式进行。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出示板书:造型、色彩、材质、功能

引导学生从造型、颜色、质地、性能等方面进行观察。2.小组内讨论交流

1)每个学生介绍自己玩具,可以说说自己喜爱的原因,最特别的地方,如:造型可爱,色彩搭配漂亮,材质很柔软,还会说话,发出声音等

每组由组长负责,每个学生都要交流,最后选出介绍最出色的学生。2)指名几个推选出的代表上台交流。评出合作最佳的小组

3、欣赏中外民间玩具(教师用纸袋装起来)

请一名学生上台观察,并描述玩具的特征,让大家猜一猜。

俄罗斯套娃,师简单的介绍它的传说故事:相传俄罗斯民族有两家表亲相邻,表兄妹童年相伴长大,后来表兄远走它乡,由于思念家乡的表妹,每年续做木娃娃,一年比一年做的娃娃大。数年后,见到表妹就将一排木娃娃送给表妹以表达思念之情,后人模仿传称套娃,又叫吉祥娃娃。

京剧脸谱:色彩图案变化多样的脸谱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脸谱的色彩十分讲究,五颜六色决非仅仅为了好看。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内行的人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脸谱艺术可是门学问。

看来玩具还能让我们增长知识。

4、逛逛玩具城

师:看,喜羊羊来了,他要带我们乘上小火车去逛逛玩具城啦。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玩具!

不同造型的娃娃(女孩子偏爱的玩具)

塑料变形玩具、电动玩具、车、枪的模型(男孩子偏爱的玩具)民间玩具

泥娃娃:

布老虎:以头大、眼大、嘴大、尾巴大的造型来突出勇猛的神态,虎头及五官显示出天真和稚气,透露出儿童一样可爱的憨态。有驱邪、祛病、祝福的美好寓意。

自制的传统老玩具,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玩具,玩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师:你还知道那些民间玩具?

5、师:逛完玩具城,这些的玩具真让我们大开眼界,喜羊羊有个问题让小朋友回答:如果你是玩具设计师,你觉得设计怎样的玩具大家会喜欢呢?

(好看、好玩、还能让人开动脑筋,有寓意……)大家好好学习,说不定在我们中间会诞生玩具设计大师呢!

三、玩玩具,分享快乐

1.小组间互换玩玩具。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有快乐一起分享的精神及爱护物品的习惯。

(可以在课桌上玩,也可以在地上玩,可以两个人玩,还可以多人一起玩)

2.也可用勾线笔把你喜欢的玩具画下来,带回去,向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介绍你喜欢的玩具。

四、总结延伸

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介绍我喜欢的玩具》这一课,你们懂得了什么呢?

(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玩具,好玩具应大家分享才开心,玩具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它们。)

2.课后向长辈了解他们儿时玩的玩具、交流玩玩具中的趣闻。

(从中感受玩具中的文化和玩具中所包含的人文情结,体会更多的生活乐趣和亲情。)

课后反思:

13、花式“点心”

教学目标:

1.学习搓、团、捏、拉、压和接等泥塑的基本方法,用彩泥表现各种“小点心”,体验材料的美感。

2.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造及表现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泥塑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重点:简单的“点心”造型、色彩的搭配。难点:造型的变化。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泥或相应的材料(陶泥、面塑)、泥工板(塑料板或铅画纸)

(教师)课件、实物点心

教学过程 1.导入。

(1)出示课件:欣赏歌曲《生日歌》。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说说自己或家人是如何过生日的。从学生的答案引出蛋糕,让学生说出蛋糕的造型、色彩。讨论后教师出示各种造型的蛋糕图片(或课件演示),介绍蛋糕的种类。

(2)结合课件,引出点心的概念,并让学生简单介绍有关点心的一些知识或趣闻。(3)揭示课题,提出要求:尝试利用彩泥制作各种花式“点心”。2.探究泥塑方法。

(1)鼓励学生动手玩玩手中的彩泥,上台演示。交流归纳出搓、团、压及拉等方法。(2)提示学生从色彩的搭配、造型拟人化等方面进行想象,鼓励学生讨论泥塑的方法和步骤。

3.学生创作。

(1)提出作业的主题:用彩泥做几个好看的花式“点心”。

(2)给自己做的“点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3)教师巡回指导,练习前提醒学生卷好袖子,注意在泥工板(或铅画纸)上作业,保持衣服和桌面的整洁。学生作业不要求做得很像、很精细。4.作业展评。

(1)用“点心店”、“西饼屋”等形式展示作品。通过“选购自己喜爱的点心”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

(2)收拾和整理:作品完成后,提醒学生收拾整理工具材料,保持环境卫生、整洁,课后洗手,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卫生习惯。5.课后拓展。

尝试用其他材料(彩纸、布、棉花等)制作“点心”。

课后反思:、好看的棒棒糖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泥塑的简单工艺,要求能塑出几种有趣的棒棒糖造型。2.培养初步的设计意识、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3.尝试泥塑造型的乐趣,进一步感受色彩搭配。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变色活动让学生直观感知色彩的变化,认识色彩,培养学生主体造型的初步能力。

难点:引导想象,采用拟人化手法,联系蔬果、动物、人物的形象,用彩泥塑造一些漂亮有特色的棒棒糖,在造型上能抓住形体的主要特征,既夸张又可爱,色彩鲜艳。关键是从塑造过程中培养对造型艺术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泥或相应的材料(陶泥、面塑)、泥工板(塑料板或铅画纸)、小棒

(教师)课件、棒棒糖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1)出示装有棒棒糖的实物箱,让学生猜一猜、闻一闻及摸一摸。

(2)出示实物,师生共同探讨、了解棒棒糖的造形、色彩等有关知识。2.理解技法,掌握技能。

(1)出示课件,探讨棒棒糖的形状特点。

(2)提问:有什么方法能使手中的彩泥颜色更丰富、更漂亮?

(3)学生讨论,并上台演示。

(4)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具体的制作图。教师归纳方法。3.作业要求。

独立或小组合作,制作漂亮、有特色的棒棒糖。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表扬有创意的作品。

4.体验成功。

(1)作品完成后,插到展示台上。

(2)集体评价:评出最想购买的棒棒糖。从色彩搭配和形状上分析。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设计奖、最佳色彩奖等,以此激励学生。5.课后拓展。

欣赏面花。

课后反思:

15、小小水果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彩泥表现各种水果造型,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

2、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像创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3、鼓励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发扬团结协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像创造,利用橡皮泥制作各种水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想像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水果的造型与色彩,进行大胆地想像与创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香甜的水果》、梨子、香蕉、桔子、橡皮泥、牙签、垫 板。

学具准备:橡皮泥、牙签、垫板、尺等。

情境设计:“小小水果店”的店面、香甜的水果板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是到龙泉小学和一、一班的同学们交朋友的,为了表达老师的诚意,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份礼物,瞧,(出示礼物盒)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些什么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上来摸一摸、猜一猜。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猜到的吗?

2、原来,今天老师带来的是香甜的水果(板书)。老师和小朋友们一样特别爱吃水果,所以老师开了一家“香甜水果店”,除了小朋友们摸到的水果外还有好多好多,跟老师一起去看看吧。(多媒体出示水果图片)以游戏行事请学生来介绍出示的水果。

二、发展尝试阶段: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水果有各种不同的种类、颜色、形状、并且还非常有营养,对我们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要是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已的“小小水果店”该多好啊,不过想开水果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老师要考考大家,你能用橡皮泥来制作水果吗?每个小朋友做一个你喜欢的水果,做完后要介绍你用了什么方法来制作的。多媒体出示要求:

1、模样像。

2、颜色鲜艳。学生尝试制作。

2、哪个小朋友到前面来带着你的小水果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制作的。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的制作方法、过程,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老师总结制作方法。团成球象什么(像山楂、像苹果),搓成条(像枝、像茎),压成饼(像叶子),捏成点。

3、看来小朋友们开一家普通的水果店是没有问题了,可是你怎么使你水果店的水果更特别、更有趣、更有创意呢?现在就请我看一下老师水果店里的特别、有趣的水果。课件展示,看了老师店里的特别水果,也请你把自己水果店里的水果变变变!学生讨论、交流。(出示多媒体,引导学生对水果进行打扮、装饰,运用拟人等方法突破水果常规进行想像、创造。)

三、实践阶段:

过渡句: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小小水果店”的店面,店里的水果就要靠小朋友们

用你灵巧的双手和聪明的大脑来创造了。为了让小朋友们开好水果店老师还要带领大家香甜看看哪里的水果,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小小水果店的摆放店面。店里的水果就要靠小朋友们灵活的双手向大家展示出来。

(向小组发水果店牌,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选出店长一名,组织协调样品的展示。)

1、一组小朋友合作开“小小水果店”并选出店长来协调每个学生的分工任务。体现团结协助精神。

2、教师总结制作要求(多媒体):

1、品种多样。

2、色彩搭配鲜明。

3、大胆想像、创造。

四、评析阶段:

过渡句:“小小水果店”开张了(多媒体),谁要买水果啊?每组选一位同学为代表到其他组选购水果,你要说出为什么要买这个水果,它好在哪里。

通过买自己喜欢的有创意的水果的游戏对作品进行评价。你为什么买这个水果?它好在哪里?小朋友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老师作扼要点评。

五、拓展阶段:

运用其它材料,例如:布、线、瓦楞纸等制作不同的水果。

六、收拾整理阶段:

提醒学生将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开,并保持环境整洁,养成良好的习惯。

课后反思:

16、民间面塑

教学目的: 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方法,并试着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教学难点:揉、捏、剪、挑、压、粘、贴等不同技法的实际应用。

课前准备:橡皮泥、牙签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暑假老师去公园玩,看到有人在用面团做小人,你们见过没有呢?

二、形象回忆 作品赏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面人。同时介绍面人的流派知识。

除了面人,你还见过其他用面做的工艺品么?

不同地域、不同题材的“面花”作品,同时介绍一些春节、端午节、七巧节、老人做寿婴儿满月等不同时节场合的讲究规则。

请同学结合自己生活的所见来谈一谈,有的同学可能过年的时候随父母回农村探亲见过,有的同学在民俗村见过,也有可能有的同学曾经生活在农村,还亲自动手制作过,谈谈他们的感受。

三、小组探究

为什么我们用面来塑造?感受一下面和橡皮泥有什么不同?紧密细腻,黏合力

联系捏橡皮泥的经验,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手段来造型?揉球、搓条、扎眼。

看看书中的作品,有哪些地方你不知道是怎么做的?

四、动手操作

介绍几种不常见但实用的方法,如碾、压、剪、拧、捻,以及用这些方法可以制作哪些特殊的装饰。

五、自主创作

结合不同的造型手法,创造一个自己喜爱的形象。

六、互相交流

面塑博览会开幕啦!组织学生有秩序的互相欣赏浏览。

谈谈自己分别的发现,分别从造型设计,创意、色彩搭配、造型手段等方面进行评述。

七、课堂延伸

由于时代、地域、风土人情等各不相同,我国的面塑艺术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风貌;今天你创造出了面塑作品,珍藏了好朋友的面塑作品,这可能是你的第一件藏品,希望今后同学们更多地关注这一古老的艺术奇葩。

板书设计: 民间面塑

技法:揉、捏、剪、挑、压、粘、贴等

课后反思:

17、动物身上的斑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动物,让学生初步体验到用线条和色彩来造型的方法。

2、丰富学生的感受,体会花纹的美感,从中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3、通过看看、想想、做做、议议,让学生大胆自由地把所感所想、所见所闻的事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创作力。

教学重点:

观察并了解动物身上花纹图案的规律,尝试用不同的绘画工具绘制动物。教学难点:

有创意地表现动物的“花衣裳”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生准备绘画工具,并收集身上有花纹的动物的图片资料;师准备动物花纹的范画及动物形象的白描图,点状、条状、块状花纹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上节课我们在大自然中看到许多美丽的风景,在大自然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也是人类的好朋友,你认识哪些动物?(生答)

2、今天有几个动物朋友来到我们的课堂上(出示动物外形白描图),它们遇到了困难,想请小朋友帮帮忙,他们把自己身上的花衣裳脱下来后弄乱了,找不到,请小朋友们帮它们穿上。(请生花纹贴在相应的动物白描图中)

二、发展阶段:

1、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动物的花纹有什么特点

师启发:斑马的花纹是一条条的,瓢虫的花纹是一点点的,长颈鹿的花纹是一块块的。

2、在其他的动物中,有谁的花纹长得像它们呢。

师生归纳:老虎是条形纹;斑点狗、梅花鹿、豹子是点状纹;蛇和鱼、龟身上有块状纹(尽可能出示说到的动物图片)

3、有哪些动物身上的花纹是它们都没有的?(小鸟、蝴蝶等)

4、这些动物身上为什么会长花纹?是因为漂亮才长的吗?谁能说说花纹的用处

5、让我们来帮助它们,把它们的花纹变得更美丽好吗

三、创作阶段:

1、说想法:你打算用什么工具来画?准备画怎么样的动物花纹

2、提要求:A、学生可由画自己喜欢的有花纹的动物

B、选择一个教师提供的动物外形,给动物添加花纹

3、学生创作:可独立、可合作

四、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五、小结:小朋友们画的动物真美,可是真实生活中动物越来越少,我们要怎么保护它们呢?生发言 课后反思:

18、画画叶子

教学目的:

1、观察叶子的外形以及叶脉的造型,能够说出叶脉的生长规律。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片叶子,将它画下来,着重表现美丽的叶脉。

3、说说自己对叶脉的感受,并将它写下来。

重点:用铅笔、水彩笔、水笔、等画树叶。

难点:绘、制出各种形态具美感的树叶,并用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已的感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各种树叶、绘、制好的范例图。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各种树叶,胶水、各种笔具,等常用美术用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叶子以及准备记号笔、彩色性的笔都准备好了吗? 学生回答:准备好了。

好,同学们非常棒!你们可真乖呀 引入课题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表演一个小小的魔术,小朋友们想看吗?想。看老师手里拿着的是什么?白纸(用油画棒拓印叶子)。现在白纸上出现什么了?叶子。叶子上还有什么呢?茎、线我们给这些茎、线取名叫叶脉(板书)叶脉只有一条吗?再看看 学生回答:不是。其实叶脉就像我们人体的血管一样,遍布全身,用来输送养分和水份的。

揭示出课题并板书,好,今天我们就来画画叶子。

二.观察、探索

首先请小朋友们拿起一片树叶,然后放在手上,用手摸一摸正面、反面,你们摸到了什么呢?感受到了什么呢?正面光滑反面粗糙。正面有凸起来的线、叶脉。小朋友们可真细心,非常棒哟。

接下来请小朋友们2人一组。观察叶脉有什么变化?外形有什么不同呢?同桌讨论,相互说给对方听一听,看是否找到观察到了呢?然后说给老师全班同学听一听,我看那一小组的小朋友观察最细心找的最快。

叶脉有粗细变化 方向不同 叶子的外形大小也不同 请小朋友来画画你观察到的外形呢。

教师总结:请看图片 最粗的线条我们叫主叶脉 稍细一点的线我们叫次叶脉 最细的线我们叫细叶脉或者支叶脉 外形像个椭圆形。

小朋友们,请看老师手中的叶子,你们喜欢哪一面?为什么呢?画有叶脉的好看,老师也喜欢这样的叶子,可是,老师忘记怎么画了,同学们 你们能帮老师说说我们第一步该画什么呢?首先我们拿着一片叶子观察的时候 第一步画什么呢?叶脉 第二步画什么呢?外形 最后画其他也买,其他叶脉可以加些装饰。画叶子的方法非常多,小朋友们你们可以根据自己习惯来画。

好了,小朋友们,我们来看看学生作品,(展示课件中的图片)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哪一张呢?为什么喜欢?学生回答:颜色构图等

老师这里还有一张自己画得叶子,小朋友们 我们以前学过点线面 老师这幅图 画了那些?点线结合。小朋友们 你们说这些叶子漂亮吗?那你们想不想动手试试 画出漂亮的叶子呢?

三.布置作业

作业要求:观察叶子画一片自已喜欢的叶子,注意 “血管” 的粗细结构。并在画面边写上几句对树叶、对叶脉的感受的话语。比一比谁的叶子最漂亮、最独特、最吸引人

好,同学们,还是试试动手画画漂亮的叶子吧!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评奖

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自评时 教师:问怎么能画出来的 对自己的画 最满意的在哪里? 五.拓展:

干的树叶可以组合成其他形象,也可以做标本,还可以做其他装饰画,以及可以做书签等。

课后反思:

19、心中的太阳

教学目标:

1.运用线、色描绘太阳,激发学生大胆地表现太阳的美。2.学习想象画,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3.感知太阳给大自然带来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启发学生想象,通过联想画出想象中的太阳。

难点:如何用线条和色彩来具体表现太阳的“光”和“热”,开拓学生形象思维,在描绘过程中,如何丰富太阳的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

(教师)CAI课件,有关太阳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歌曲《种太阳》。欣赏后说说:歌曲中小朋友的愿望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去播种太阳?小结:太阳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万物生长都离不开太阳!2.欣赏感知。

欣赏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用不同的方法来描绘太阳。课件演示(诗歌,散文,中外画家的画,不同时段太阳的照片,日出日落的影片,歌曲等相关资料),揭示课题《我心中的太阳》。

3.分析太阳造型。

(1)了解太阳的特征,如太阳的形、色、光。说说对太阳的各种称呼。

(2)课件演示,欣赏同龄人的作品。4.尝试创作,教师指导。

(1)提出作业的主题:画几个你心中的太阳。

(2)提出创作的建议:你想画的太阳是什么样的?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5.作品展示,学习评价。

(1)作业台上展示,学习评价: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2)提供评价建议:形、色、光是否有自己的特色。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

(教师)课件,有关太阳的小故事、儿歌、范作

教学过程: 1.儿歌引入。

(儿歌)太阳姐妹和弟兄,脾气个性各不同。喜怒哀乐阴又晴,春夏以后是秋冬。2.引导想象。

启发学生想象,讨论太阳的年龄、性别、脾气、色彩、表情和名字等。3.欣赏感知。

(1)欣赏音乐结合表演的形式,展开想象。

(2)欣赏学生的作品,互相作出评价,教师小结。4.尝试创作。

创作一张和太阳在一起的画,并给自己的画取个名字。5.展评与拓展。

(1)介绍自己的画,说说为什么这么画。及时表扬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总结本课内容,并让学生找一找有关以太阳为主题的美术作品,互相交流欣赏。

课后反思:

20、画家笔下的童话

教学目标:

1.通过看看、说说、画画,提高学生对少儿题材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2.通过欣赏,了解插图的基本特点及与文学作品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对童话故事插图的欣赏。

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少儿题材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的自己喜爱的童话和神话故事绘画作品、水彩笔(油画棒、水粉画具)、松紧带一根、白卡纸(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影片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动画片《猫和老鼠》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揭示课题:《画家笔下的童话》。

(二)作品欣赏,深入感受。

1、课件展示:童话 故事图片。设问:你能讲讲这些画里的故事吗? ①同桌学生互说。②分组派代表说。

2、分组讨论:

①《猫和老鼠》插图是怎样表现老鼠的机灵的?

②《小红帽》童话故事插图里为什么要夸张狼的大舌头?

③你是怎样理解《梨子提琴》故事中动物们拉提琴的动作和表情的?请你上台表演。

(三)学生练习,审美体验。

1、选择一个最喜欢的童话或神话故事,参考书中插图,小组分工,每人设计制作故事中的一个人物面具。

2、自我评价,体验审美情趣。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童话 故事中人物的面具一个、水彩笔(油画棒、水粉画具)(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课前准备情况。(二)猜猜演演。

1、课件演示:一个童话 故事的插图,请学生猜猜是什么童话 故事。

2、请上节课选中这个故事的学生戴上自己制作的童话面具,上台表演童话 故事。

(三)评评画画。

1、指导学生互评,并说说理由。(从人物的造型、表演的动作表情、故事情节的叙述等角度评选。)

2、选出你喜爱的童话 故事绘画作品,自己画画。

上一篇:以观察为题的作文下一篇:预收款退款保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