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总结的科研经验

2024-05-15

牛人总结的科研经验(通用5篇)

篇1:牛人总结的科研经验

菜鸟的成长之路——在清华特奖经验分享交流会上的演讲

菜鸟的成长之路——在清华特奖经验分享交流会上的演讲

——作者自序:在11月28号清华特奖分享交流会做了一番演讲之后,收到了很多同学的咨询和交流。应很多同学的要求,把我的演讲内容公布在这里,以飨读者。欢迎大家的拍砖!

大家好,很高兴通过这个机会和大家聊一聊。今天是感恩节,首先非常感谢学校能够给我们这次机会在这里作经验分享。第二,要感谢研工部和校研会,特别是要感谢所有为了这次活动而在背后默默付出的老师和同学们,你们才是最辛苦的!第三,是要感谢我的导师和实验室的其他老师和同学们,没有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我也很难取得今天的成绩。最后是要感谢今天所有到场的观众,衷心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冒着严寒前来捧场!你们今天的鼓励和掌声,是我做好这次分享的最大动力!

我们的成绩已经代表过去,而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从这个角度讲,获得了特奖并没有太多值得炫耀的地方。然而,今天的意义在于分享,如果我们今天讲的故事能够更多地传达一种正能量,能够更多地激励后来者,能够使今天所有在场的观众都能受到感染、获得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那么我们今天这场活动的目的就达到了!等到有一天,我们身上的光环褪尽,而我们今天所讲的故事却持续不断地给听到这些故事的人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我想这才是今天特奖经验交流会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下面,言归正传,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菜鸟的成长之路》。大家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笑,说堂堂的特奖第一名得主怎么可能是菜鸟呢?但是我一直认为我是属于菜鸟类型的,过去这么多年从来都没有过特别灵光的时候。这么多年,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异常难忘!

我在2003年第一次参加高考,然而因为没有填好志愿,我被调剂到了山东一个二本学校,学校不理想,专业我又不喜欢,更郁闷的是学校不允许我们这个专业的人转专业。我硬着头皮在那里呆了一年。那一年我的心情郁闷到了极点。在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之后,便决定退学,回到高中复读。一开始的时候,家里人强烈反对,老爸都在电话上骂我,坚决不同意我退学。我当时面临巨大的压力和阻力,却得不到一个人的支持。我当时一赌气,一年都没有回家,那个暑假我呆在了济南,住在我弟弟打工的工棚里,开始了自己的复习旅程,忍受着种种煎熬。因为压力巨大,无数次在半夜中醒来,简直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那个时候,我无数次的用毛主席的那首诗为自己打气:“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最终,我还是坚持了下来。2004年9月,在我该上大二的时候,我又回到了高中。从一个本科生再变成高中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那一年,可以说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改变了自己以前非常脆弱、优柔寡断的性格,变得很坚强,也很有主见。这个经历可以说是我一生的转折点。2005年,经过一年复读,我考上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9年,我从石油大学保送到了清华。

来到清华,开始了新的历程。然而读博士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超出我的想象。我常常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拿到化工的博士学位,我还曾经有好多次想着去转专业,转到公管、经管或者其他人文类的院系。然而最终也没有转成。一番郁闷之后,我当时就想,不管我以后要做什么,我作为清华的一个理工科的博士,总要把自己的专业学好,总要有一技之长,总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博士毕业生。就是带着这样一种朴素的想法,我一路走来,坚持走到了今天。

回首这段经历,我感触很多。我讲这段故事,并不是要强调自己的经历如何,而是想告诉大家,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迷茫。很少有人,一上来就意气风发、气宇轩昂!对于我们大多数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段经历令人潸然泪下,也总会有那么一段日子令人刻骨铭心。在这个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勇于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迷茫和脆弱,是否能够勇于追逐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梦想,是否能够经历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对于我们的成长都非常重要。在我最郁闷的时候,我曾经写过这么一首小词:

小重山

昨夜西风吹落木。思绪回从前,任飞度。一帘幽梦有谁知,颇无奈,欲行又却步。

未来在何处?迷途何从往,恨无助。人生总难尽如意,且前行,望穿天涯路。

刚才讲了我的一些经历,主要就是想告诉大家,我并不是大家心目中的学神、学霸类型的人,说白了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甚至一开始就是一个菜鸟,一个像许三多和阿甘那样虽然智力平平、但却能够坚持走到最后的人。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经验分享。因为我是研究碳纳米管的,所以我今天就结合着我的研究工作和大家聊一聊,分享一下我在过去几年的科研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想。希望我这20多分钟的演讲,能够真正让大家有所收获!

首先说一下我的研究内容:碳纳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组成的一维管状结构的纳米材料。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由一层或多层的石墨片卷曲而成。碳纳米管最早是1991年由日本科学家Iijima报道,很快就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在纳米领域连续火了20多年。碳纳米管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材料,他们的力学、电学、热学等多方面的性能都远远超过常规材料。比如,他们的密度只有钢铁的1/6,然而他们的强度却可以达到钢铁的一百倍以上,可以说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结实的材料。这为他们在航空航天、超强纤维、防弹衣等领域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碳纳米管都具有这么好的性能。碳纳米管从形貌上划分,可以分为聚团碳纳米管,像一团棉花;垂直阵列碳纳米管,像刷子上的毛毛;以及水平超长碳纳米管。其中前面两种碳纳米管虽然可以实现大批量的制备,但是由于生长机理的限制,他们最长也就一两毫米,并且还存在大量的缺陷,这就使得他们性能比理论值差很多。

而超长碳纳米管,则是一种从生长机理到结构与性能都很奇特的碳纳米管。超长碳纳米管遵循一种类似于放风筝一样的生长机理,在他们的生长过程中,催化剂保持在碳纳米管的顶端,漂浮在气流中不断向前生长,也正是由于这种奇特的生长机理,使得他们可以摆脱基底的限制和影响,可以达到厘米级甚至米级以上的长度,并且这种类型的碳纳米管还具有相对很完美的结构,缺陷程度很小,从而具有非常优异的力学性能。

然而,正是由于超长碳纳米管如此奇特的生长机理,使他们生长条件非常苛刻。要想可控地制备出宏观长度、结构完美的超长碳纳米管,在宏观尺度下发挥他们的优异性能,面临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多重困难,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国际前沿课题。

很不幸的是,我的博士课题的题目就是:超长碳纳米管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在所有类型的碳纳米管中,最难做的就是超长碳纳米管。当年这个课题在我们实验室那是公认的高难度课题,很难出成果,大家一般能避免就避免。由于我是外校来的,一开始并不了解这些情况,就稀里糊涂的做了超长碳纳米管,正可谓“一朝误入此门中,常伴青灯古佛前,一个猛子钻进去,就与超长碳管结了缘。”

我本科在石油大学,学的是炼油专业,来到清华后却要做纳米,从炼油转到完全陌生的纳米领域,面临的困难大家可想而知,本科学的那点专业知识完全用不上,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我还记得,我刚来到清华,我的导师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让我感到非常崩溃的期望:希望我们能够制备出一米甚至一公里长的碳纳米管,而在2009年以前全世界最长的碳纳米管也只有4 cm;还有一件让我感到更加崩溃的事情,我在本科毕设期间所做工作写的第一篇文章,本来是用来练手的,但导师看后却说可以投Science,我当时还以为Science是SCI的全拼,后来才知道Science意味着啥,哎,这简直是赶鸭子上架呀„„又让我崩溃了一次„„面对这些挑战,我无数次地要打退堂鼓,也无数次怀疑自己的能力„„然而,最终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后来我们成功地制备出了世界最长的碳纳米管,而我的第一篇文章虽然没有发表在Science上,却也发表在了材料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

因此,我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第一个内容就是:

做科研,要有敢于面对挑战的勇气!

马克思有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这么一段话,“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对这句话非常认可。科研圈里面聪明的人太多了,那些好做的、容易出成果的课题,别人早就做了,哪能轮的到智力平平的我们?只有在一些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地方才是真正有更多机会做出大成果的地方。

我们做科研,就是一个需要敢于面对挑战的过程。尤其是要想做出顶级的工作,更是如此。2011年,我博士三年级的时候,曾经有长达半年多的时间,我经常是通宵达旦的做实验,却得不到任何进展。当我周围的同学大步前进的时候,我却一直原地踏步,那个时候,内心所受的打击可想而知。那半年的时间里我经常在三更半夜的时候跑到东主楼前面的小树林里徘徊,反思原因。当时曾经写过一首小词,记录了当时的情形,也借以鼓励自己。

苏幕遮-科研小生记事

读文献、做实验,夜以继日,双颊洒热汗。暂将此身献科研,学海无涯,长途路漫漫。常失败,淡然看,苦中有乐,悲喜何须念。磨剑尚需待十年,这才几时,继续埋头干。

这是一个相当折磨人的过程。在经过了半年之久的煎熬之后,我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前前后后一共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制备出了世界上最长的碳纳米管,单根长度达到半米以上,这件事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还上了新闻联播,我有时候开玩笑说,也许这就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当然,我也没有成名哈。

一个人要想真正做出点成绩,必须要经历一个磨练心智的过程,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意识到很多困难和问题之所在,才能够真正沉得住气,深入进来。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特别顺利,往往会不知所以,容易浮燥,也很难做出经得起考验的工作。

第二,要有百分之百努力付出的精神

无论是做任何工作,勤奋,都是取得成绩的关键。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对于我们这些平凡之辈,则需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和汗水。当我们的周围都是强手的时候,要想取得一点成绩,更需要付出数倍于别人的努力才行。

我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每次去找导师聊天,经常被导师洋洋洒洒、天马行空式的谈话弄得一头雾水,导师的知识面实在是太过渊博,在那些谈过内容中,既有学术前沿,又有化学、物理、力学、电学甚至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跨度之大令我难以适应,很多内容我完全听不懂!怎么办?我想到了录音!每次再去和导师聊天时,我就提前把手机的录音功能打开,把谈话内容录下来,回去后放到电脑上反复听,听不懂的知识就上网去搜,通过这种方式我竟然学到了大量的知识。现在我的电脑里还存放着大量与导师聊天时的录音。现在都成了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我在研一的时候,为了尽快完成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在来到清华的第一个寒假就放弃了回家过年的机会。大年三十都在做实验,大年初一那天到食堂吃饭的时候已经没有饺子了,只好回宿舍泡方便面吃,即便这样,我还坚持到实验室处理数据。紧接着,在第二年春节,我因为实验进展不顺,又选择留在学校过春节。每年春节期间学校里都异常冷清,所以这两个春节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我再也不想在学校过春节了!„„然而,我这还不算什么,我的一个师兄,他在清华读博士期间连续在学校度过了四个春节。当然,他也取得非常辉煌的成绩,他84年出生,25岁就博士毕业,27岁成为清华副教授,曾获得清华的学术新秀、特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他也是我们化工系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教授。

第三,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我觉得不管是做任何事情,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做科研,科研其实还是挺苦的,需要能够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这个时候,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就非常重要,要能够经得起打击,能够从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中体会到乐趣。即使在最失落的时候,也要相信自己经过努力能够看得到希望。在这个时候,大家需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情,给自己一点鼓励。前面讲过,我在2011年那半年最郁闷的时候,曾经写了很多首诗来调节自己的心情。我没有太多的调节方式,写诗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方式。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无题

初入此境意朦胧,晦暗幽深步难行。

熬得云开见日出,便知何去又何从。

不管是顺利还是遇到挫折,我觉得大家都需要以平常心去对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科研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不断思考、迂回前进的过程。无论大家的天赋如何,都需要经历至少两到三年磨练意志的过程,这其中酸甜苦辣咸必不可少,但是一旦经受住了这种磨练,你的科研就会厚积

薄发,成果不断。高尔基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大致意思是“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这所大学没有人愿意上,但是,能够从这个学校毕业的,个个都是强者!”

第四、要善于思考和创新。

搞科研不是干农活,光凭勤奋和力气是远远不够的。科研是一个需要很多智慧的行当。不管人的天赋如何,既然选择了科研这条路,那就必须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

碳纳米管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仪器设备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然而我所在的实验室是一个典型的化工实验室,很多实验条件都不具备。这怎么办?虽然我很多时候也会到外面积极寻求合作,但更多的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拘常规,大胆尝试,敢于创造和运用各种巧妙的方法来解决困难。

比如,碳纳米管是一个非常细的纳米材料,到底有多细呢?只有几纳米,大概是人头发丝的十万分之一粗细。我们虽然可以在电子显微镜中看到这么细的碳纳米管,但是你却很难在电子显微镜中对他们进行操纵。我当时就像,能不能利用光学显微镜甚至用肉眼就能看见碳纳米管?这样的话我就可以很容易对他们进行观察和操纵。这个想法很大胆,却很难实现。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既然不能直接看到碳纳米管,那我就采用一个间接的方法吧。

我通过在单根的碳纳米管上挂上一串小颗粒,这些小颗粒对可见光有非常强的散射作用,从而就可以在普通的光照下看到单根的碳纳米管。打个比方,我们在黑夜里是看不到远处的一根很细的电线的,但是如果我们在这根电线上挂上一串灯泡,并且通上电使灯泡发光,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看见电线的位置。我们在碳纳米管上所挂的颗粒就起到了如同灯泡一样的标记作用。而我所发明的这种方法简单到什么程度呢?不需要任何复杂的设备,只需要打开装有四氯化钛的瓶子口,由于四氯化钛很容易水解和挥发,这个时候瓶子口就呼呼冒烟,你把制备好的碳纳米管对准烟雾接触两三秒种,拿开,就完事了。没有比这个再简单和好做的实验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却蕴含着非常巧妙的构思。这项工作直接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我就凭着这样一种简单的方法,又相继做出了三项非常有影响力的工作,分别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以及Nanoscale上面。其中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的那个就是前一段时间成为清华新闻网焦点新闻的宏观尺度超润滑工作,我们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大气环境下的宏观尺度超润滑,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我们有这么一个独创的实验技巧。

第五,善于积累和总结

人之所以能够进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人类能够从自己的经历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做科研更是这样,我们不能仅是一味的埋头做事,很多时候需要停下来去反思,去判断下一步的方向。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勤奋的双脚要踏在正确的方向上。因为人的精力有限,要想好自己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有所为有所不为。

除此之外,要特别重视自己平时的点滴积累。鲁迅先生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一位历史学教授也曾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称为权威”。

其实对于搞科研来说,也是如此。我们要想在一个领域里面成为专家,必须要积累大量的知识,并且经常性地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总结。到目前为止,我已经积累了十几本的科研笔记,每一本厚厚的科研笔记都是非常有用的财富和知识宝库。每当我看到这些密密麻麻的记录时,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会想起自己这么多来的实验进展和心路历程。而这些总结和积累也成为我后来很多成果的基石。

举个例子,我不管实验结果是好还是坏,我都习惯于把所有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努力从中寻找蛛丝马迹。对于做过的事情,无论好坏,我都尽量尝试写出一些东西,能够下一个结论。哪怕是垃圾数据,我也要努力找出他们成为垃圾的原因。在我做出世界最长碳纳米管的过程中,我就是从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垃圾数据中发现了他们相互间的必然联系,并由此建立了一种能描述他们生长机理的模型。而在这个理论模型的指导下,以前所有的数据,哪怕是曾经认为的“垃圾数据”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也正是靠了这种不断的积累和总结,我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制备出单根长度达到半米长的碳纳米管。

第六,做一个知识面健全的人。

这对于一个博士非常重要。博士应当成为一个博学之士。不管我们以后做什么,我们都需要有健全的知识面,尤其是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这对于我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非常重要。我很庆幸自己在人文方面打下的功底,让我在学习理工科的时候,有着与很多同学不一样的视角。我后来发现,很多知识其实是相通的,当你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你会发现再去学习一门新的知识就不是那么困难。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幅在人人网上看到的画,“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只做到了中间的程度,学习到一点皮毛知识,看到了世界的可悲,却没有能力看到云巅,没有能力改变。”这幅画很值得我们思考。

最后谈一点梦想吧,对于我们从事超长碳纳米管的人来说,我们终极的梦想是能够制备出无限长的碳纳米管,下面以一首小诗结束我今天的分享。

莫看小管轻如鸿,韧性超强胜弩弓。

来年若长无限度,可作天梯上天庭。

我今天的分享很快到了尾声。也再次感谢学校能够给我这次机会和大家交流。我也非常冒昧地把自己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和感悟分享给大家。如果我今天讲的东西,能够让在座的各位有所收获;特别是坐在台下的刚刚开始研究生生涯的师弟师妹们,如果你们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想起今天在台上的一位师兄还曾经有过比你们更郁闷的日子,能够从这位师兄的经历中得到一种鼓舞和继续前行的力量,那么我今天这次分享的目的就达到了,我就非常知足了!最后,再次感谢大家耐心听完我的分享。祝大家感恩节愉快!谢谢!

2013年11月28日

篇2:牛人总结的科研经验

下面是我的一些面试经历,希望能帮到你们,我是投了六十多份简历,只得到了三次机会,对其他人来说,我可能就是一个“牛人”了,让我为你分享一下牛人的面试经验总结,

第一次面试有点乌龙,是一家传媒公司,地方很难找,在一幢住宅区顶楼。找到地方时,我已经满头大汗了,一位脚上打着石膏的姐姐给了张表让我去会议室填。那里已有个男生填完表在等了,和他有一句没一句地聊起来,很快半个小时过去了,可还是无人来问津。又等了十多分钟,我们终于主动去找了那位姐姐,人家听完后一副惊讶表情,“对不起,对不起,我忘了让人领你们过去了”。晕!于是那位男生先去,我回会议室接着等,当时已是中午,一位阿姨在会议室检查送来的外卖,发现有几份弄错了,和送外卖的姐姐争执,我尴尬地坐在她们旁边当观众。

终于,有人来让我过去,面试官是一位很nice的姐姐,我将简历递过去,她有点苦笑,“对不起,你的专业不适合我们的工作,我们要计算机专业的”。我有点气愤,“可是你们打电话让我过来的呀”。“那我帮你问问,可能搞错了”。于是她开始打电话,证实了弄错之后,又联系其他部门,看他们要不要人,最终的结果是编辑岗位过几天面试,让我投简历,等通知。我也无语,只有道谢离开。哪有这么粗心的HR,让我白跑一趟,唉,出师不利。

第二次是广州唐艺,同样的,找地方找了很久,也是住宅区,不过是首层。因为出门早,到了公司离约定时间还有半小时,进去后前台小姐给我一张中英翻译的测试题让我去旁边沙发上完成,已经有两位女生在答题了。她们答完之后都陆续被请进会议室,可我答完之后却是一位很温柔的女生走过来,“你好,会议室人太多了,我们就在这里面试吧”。于是要我作面试自我介绍,但是用英文,有点懵,之前没说英文面试啊,临场说了几句,可还是卡壳了,那个女生笑笑,让我还是说中文,介绍完之后,也没问面试问题,就给我介绍了公司的情况,工作的情况,最让我害怕的是那句“低薪高提成”,问她低到什么程度,说要到二面才谈这个问题,只得作罢。可我始终没机会知道他们的低薪是多少,因为没有接到二面的通知,又一次失败,

第三次是广发证券,网申后几天,接到电话,竟然是电话面试,问了些基本的问题,如你怎么看待这个职位,你觉得自己优势在哪里,你性格怎么样。我当时毫无准备,磕磕巴巴的,觉得肯定没戏了,可是两天后却接到面试通知了。当时手机不在身边,打开后发现两个未接来电,同一个号码,于是拨回去,竟然是广发,兴奋!面试那天也一样花了很多时间找地方,幸运地碰到一位送外卖的女孩,她经常给广发送外卖,她领着我找到了五羊新城广场(我面的是呼叫中心,所以不在总部)。坐电梯到26楼,竟然是侧门,锁着的,一个女生帮我找来保安开的门。进去后找到公司前台,先签名,我是最早的一个,上面大概有二十来个名字。然后是等待,不久又来了一个女生,一个男生,保安让我们去会议室,可很多人在会议室午休呢,她们很客气,把地方让给了我们,真是不好意思,耽误人家睡觉。

我们在会议室一边等一边聊,直到过了约定时间才又来了两位女生。之后有个女生进来说先做测试题,半小时,不难,都是些逻辑推理和算术题,和行测差不多。完成之后那个男生被叫去面试,等了快二十分钟,我第二个被叫过去,一间小办公室,其实更像是休息室,一张茶几,两张沙发和一张椅子围着茶几摆开,有两位很nice的姐姐分别坐在两张沙发上,我坐椅子。其实我挺紧张的,可她们两营造出来的`氛围却让人很放松,闲聊了几句后,我就慢慢放松下来。然后自我介绍,回答面试问题,都不是多专业的问题,就是问一些和你之前自我介绍相关的话题,印象深的是问我还会不会考研,为什么不考,其实可以理解,公司都很怕那种三心两意的人,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考上了的话就辞职。还有就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一点,那个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姐姐问我有没男朋友,答没有。“那你大学谈过恋爱吗?”答没有。“那你大学四年干嘛去了?”无言。事后想起觉得颇搞笑,原来公司还这么关心员工的感情生活啊,哈哈。聊完了之后又做了个速记测试,念一段文字,让我复述,很短的一段,不难。年长一点的姐姐说我是记得最好的,开心。之后她们告诉我若录取了下周会有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通过了才能签合同。最后以双方的谢谢而结束这次面试。虽然不知道能否被录取,还是很开心,大公司的HR真的很好,和她们聊天很轻松。

★ 托福写作的牛人经验

★ 牛人写简历的经验

★ 麦当劳面试经验

★ 麦德龙面试经验

★ Google面试经验

★ 面试经验小结

★ 招商银行笔试面试经验

★ 教师资格证面试经验

★ 联通公司面试经验

篇3: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三点经验

“科学开发儿童大脑, 有效提高学生智能素质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化研究” (简称“脑开发”) 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 2006年10月, 我区作为实验区之一承担了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实验在全区所有小学一至四年级进行, 学生的大脑机能得到有效开发, 各项智能素质和各种非智力因素也得到较好的提高和发展, 得到了总课题组的肯定和表扬。总结课题研究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健全机制、加强领导、确保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多年来, 我区对教育科研工作特别重视, 科研氛围浓厚, 在课题研究之初, 教育局领导就十分重视, 专门成立了区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由主管科研的副局长亲自抓, 教科所人员组成研究小组, 制定具体研究方案, 并作好课题研究的指导、协调、检查、督促工作, 各实验学校都成立了“脑开发”课题研究组, 确立了各自的研究重点, 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我们还确立了典型带动、点面结合的操作方法和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的工作思路, 这样很快形成了研究机制, 使课题的顺利实施有了保障。

二、创新方法、科学运行、扎实推进课题研究

1、以教材为依托, 突破教材、整合教材

此项课题以《综合活动》教材为实验载体, 实验教师在在认真把握教材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儿童经验的材料来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与开发。四平市第一实验小学、铁东实验小学把《综合活动》教材和校本教材整合起来使用, 收到了较好的训练效果。

2、实验教师不断创新训练方法,

他们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 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多感官、多媒体、多手段进行训练。平东二小的魏艳红老师自编的配乐手指操, 朝阳小学吕秋月老师的“画猜词象转换法”, 六马路小学姜玲老师的“颜色区分珠码图”, 等都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和尝试。

3、进行学科整合研究。

各校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自主地进行脑功能开发, 向其他学科渗透。比如语文课上的瞬时背生字、表象背课文, 数学课上以“看图说数法”进行的口算练习和英语课上用“拆分串联”方式记单词。这些做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培训先行、强化素质、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开发儿童大脑是一项科学性较强的教育训练活动, 必须遵循人脑的生理发展过程和规律, 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程序, 不可有任何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必须有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 提高教师素质是推进课题研究的有力保障。所以我们十分注重教师能力的培养,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坚持集中培训。

自从我们承担课题起, 我们始终坚持每学年两次以上的集中培训和集体备课。集中学习脑功能开发教育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指导思想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请专家导课和请有经验的教师说课。

2、组织实验校和实验教师参加总课题组的培训和指导。

提高他们对课题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认识, 了解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学习兄弟单位的相关经验和做法。

3、抓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严格要求每位实验教师必须

按《综合活动》课的课程标准上好每一节课, 每节课必须体现教材的特点, 每节课后要有随笔或小记。而且课题组成员和各校领导经常深入到课堂听课, 对实验教师进行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并认真讲评每一节课。这一做法对平时上好每一节课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4、培养学科带头人。

几年来的实验, 我们已经培养出了自己的学科带头人, 并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 带动新加入的实验教师迅速提高自己的能力。他们不但是《综合活动》学科的带头人, 而且还把脑功能开发教学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整合到其它学科, 对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

5、组织观摩课、示范课活动, 坚

持每学期至少一次的观摩课活动, 全区实验教师每学期每人一节示范课, 互相听课, 相互切磋,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使每一节精心设计的优质示范课都能达到资源共享。

篇4:牛人总结的科研经验

一、国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

(一)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市场需求

充足的市场需求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为了支持本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美国等国家每年都为其提供一定份额的市场需求,以此调动中小企业创新积极性,有效降低政府采购成本。小企业凭借其灵活的经营、迅速的市场反映,能够对新威胁、新技术、新能力的出现和发展快速做出反应,从而更快速地向市场推出产品;并且,在当前财政紧张条件下,小企业的参与也有利于促进竞争、降低采办成本。

(二)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结成联盟共同研发

科研成果要想实现转化前提是该项科技成果具有产业化的潜力,企业作为生产主体,相对科研机构更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与行业需求,但研发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借助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为其解决技术难题。为此,部分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结成联盟共同研发。如德国通过政策引导,推进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结成密切合作的“创新伙伴”,共同制定创新计划,承担相应的创新项目,从而使政界、科技界和经济界实现统一,科研人员出成果,企业出资本,国家出政策并搭建企业界和科技界之间的桥梁,推进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促使科研单位积极为企业创新服务,使其保持旺盛的创新热情。因此,科研机构选择科研项目,首先想到的是必须为将来的产业化服务。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和开发的整个过程,深入了解这一成果形成过程的设计思路、工程结构和工艺方法等全部细节,也为它的产业化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更有信心发展这一创新产品。

(三)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

为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提升科研与产业的合作率,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主要通过简化政府拨款程序、资金拨付向重在科研与产业合作的项目倾斜,出台鼓励科研人员与产业之间合作的新政,并为其提供总额1.27亿澳元资金支持。此外,还改革了大学研究水平的评价机制,把大学非学术性活动与产业合作作为评估的内容,出台清晰透明的衡量措施。

(四)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创新的主要力量,科研人员的主要工作应该是从事科学研究,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不一定完全由科研人员来承担,应该交给更专业的人士完成,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基于上述理念,以色列等国本着支持科学家专心从事科学研究的原则,特地在该国主要公立大学和科研机构、大型医院里成立了技术转移公司,通过明确科学家与技术转移公司的关系、分工及知识产权收益分配奖励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交给相关专业人士,使其转化为市场产品的效率大幅提高。

二、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许多大专院校都陆续成立了专门负责科技成果的机构,企业也逐渐加强了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明显提升。但经过我们对北京、上海等地区的调研,发现目前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一)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重视不足

调研中发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热情并不高,多数科研人员更多地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并不关心科技成果是否能够转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与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中,尚未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其中,致使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推进状况不如人意。此外,在现行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仅仅依靠科研人员自己去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才从事该项工作,才能使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二)企业在科研项目设立方面的话语权较为有限

尽管在我国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求建立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国家有关科技计划中要能够反映企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并吸纳更多的企业同行参与项目评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在科研项目设立中的话语权普遍不高,许多国家重点科技计划的设立并未充分反映企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部分重大科研项目并不切合企业、产业发展需求,成果根本不具有转化的潜力。

(三)科技成果的市场需求相对有限

当前,受经济增速减慢、产能过剩等多种因素影响,科技创新的市场需求极度萎缩,尤其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并不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企业创新的动力严重不足,许多科技成果因缺乏市场需求而根本无用武之地,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更有力的措施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为其创造必要的市场需求空间。

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

(一)打造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为了更有效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必须摒弃鼓励科研人员自己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传统观念,积极打造较为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业态,培养科技复合型人才,增设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师,并对其给予职称评定、人员落户等配套优惠政策,以此调动其成果转化积极性。要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职称评定与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给予其与论文发表、专利获取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此调动科技人员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

(二)提升企业在重大课题研究计划中的话语权

要在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设计中广泛吸纳企业的意见,针对制约行业、产业发展的通用性、关键性技术难题,组织相关科研机构与企业、行业协会联合攻关,努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切实将创新驱动战略落到实处。

(三)努力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篇5:牛人总结的科研经验

一、发达国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

(一) 美国

美国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竞争性项目和非竞争性项目, 非竞争性项目由联邦政府直接拨款, 竞争性项目由国家科学基金会等经费管理机构通过科技计划和基金的方式下达。美国对科研经费实行预算管理。科研经费按照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大类预算, 直接费用是指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员与设备等方面的直接支出, 具有明确特定的用途, 包括项目人员工资和福利费用、设备费、材料费用及办公费用等。间接费用指因承担联邦科研项目而发生的相关费用, 不是由某一特定项目直接产生的最终费用, 而是两个或多个项目的最终支出或中间费用, 主要包括设施和管理费, 因此也称作设施和管理成本。

(二) 英国

英国高校获取科研经费主要有两个渠道, 一是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下拨的学校经常费用中的科研拨款, 主要用于大学自身的科研投入, 包括人员费用、设施服务开支以及资助项目所需实验室的基建、设备和日常开支。二是国家各大研究理事会下达的科研项目拨款, 主要用于科研项目的直接开支, 但不包括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开支及所需设备的开支。科研经费的划拨都是在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组织评估的科研质量的基础上进行的, 已结题项目的成果质量是高校今后能否获取更多项目和经费的重要依据。在科研经费管理上, 一般由项目负责人根据经费预算进行使用, 但所有支出项目必须符合项目委托方的规定和高校财务管理规定。科研项目经费支出一般包括直接发生成本、直接分摊费用、间接费用和例外费用等四大部分。

(三) 日本

日本高校的科研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和民间投资, 国家拨款主要由文部科学省负责管理。2001年, 日本进行了国家科技创新政策改革, 新政策提高了各机构在人员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灵活性, 改变政府科技主管部门按年度详细规定研究机构工作计划和预算的做法。从经费使用的角度, 虽然也重预算但减少了对科研人员的束缚, 在加强科研机构考核的同时, 只要能够做好科研工作, 经费支出控制相对宽松。日本高校从政府获得的科研经费包括运营费交付金和竞争性研究资金。运营费交付金主要用于人员开支和业务开支。竞争性研究资金又包括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 直接经费是直接面向研究人员的科研费用, 只能用于与研究相关的开支, 如差旅费、材料费、酬谢金以及其它费用。间接经费是面向研究人员所属研究机构的科研补助, 研究人员在获得补助金后, 直接交给所属研究机构。

二、发达国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经验

(一) 以预算为依据

发达国家在科研经费的使用方面, 普遍以预算为依据, 严格执行合同进行经费管理。一般情况下, 政府或其委托机构在项目立项阶段就要求高校等研究机构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所有费用列入预算, 并明确规定了各类经费的用途。一旦立项, 预算就成为项目实施中各项经费支出的重要依据, 不得轻易调整, 必须进行调整的须提出申请并征得经费主管机构的批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 经费主管单位和课题负责人具体管理经费使用, 不能违规使用、挪用, 必须严格按照预算进行支出。

(二) 体现以人为本

发达国家科研经费的科目设置和支出比较科学, 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研究人员经费支出上, 美英日发达国家均采用了允许在经费预算中列支, 但严禁重复列支人员费用的做法。为了调动研究人员工作积极性, 这些国家一方面规定了较高的人员费用比例, 如英国的人员费用一般占项目经费支出的52%, 美国人员费一般占总经费的33%左右。另一方面通过推行岗位薪酬制, 保证科研人员在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同时, 这些发达国家还要求项目主持人在科研经费预算中对人员费用进行详细说明, 并接受期中检查、事后审计, 以杜绝从项目经费中重复列支人员经费的现象。

(三) 严格管理程序

发达国家政府对各类科研经费的使用有一套完整的程序, 并严格执行。 (1) 项目招标。科研项目面向全国科研机构公开招标。 (2) 提交计划。中标后由项目负责人向主管部门提交实施步骤和各项预算的详细计划。 (3) 签订合同。项目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 签署具有法律效应的执行合同。 (4) 拨付经费。科研经费一般分2-3次拨放到项目负责人单位, 由负责人单位的财务统一管理。 (5) 执行合同。项目负责人签字支出经费, 并定期向主管部门提交项目进展和经费使用情况报告。 (6) 评估审计。项目结题后, 要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对经费支出进行审计。评估和审计结果对项目负责人的后续项目有影响。

(四) 注重监督评估

为确保预算的执行和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防止经费的违规使用, 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监督评估制度。从美英日的经费监管来看, 这些国家均采取了“政府宏观监督、主管部门日常监督、机构内部监督、审计部门事后监督”的四级监督模式。以日本为例,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不仅要接受本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 还要接受国家审计, 除此之外, 还必须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另外, 发达国家政府还十分注重对各种科研经费的资助方式使用效果进行评估, 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经费资助方式, 确保经费使用效益。

三、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经费预算比例不科学

目前, 许多高校对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不够重视, 在编制预算时存在许多问题, 如预算不能真实反映项目成本、预算编制粗放、虚列经费支出项目等, 成为科研经费支出不合理甚至违规使用的直接诱因。究其原因, 从主观上讲, 是项目申报人员的态度不够端正或对经费支出的判断不够精准;从客观上讲, 是国家对经费预算比例的限定不够科学合理。目前, 我国对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不同研究课题, 国家限定的经费预算比例是一样的, 而不同课题的不同经费支出比例可能相差巨大, 这也会导致本来合理的预算支出可能与现行的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相矛盾, 并产生“该花钱的地方不能报账, 能报账的项目可以多开票报销”或“有钱花不出”的现象。

(二) 经费科目设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对科研经费管理沿袭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思路, 重物不重人, 科研项目中没有人员费和间接费用科目, 如不允许正式在编人员在项目中列支人员费。众所周知, 科技创新中人才是最根本的核心要素。只有充分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 才能保证科研项目高质量按期完成。但是, 由于当前我国高校科研人员大多只有工资性收入, 知识和智力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经济认可, 工资待遇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和贡献。而尽职的高校科研人员为了更快、更好地出成果, 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 甚至将整个假期都贡献给科研工作。因此, 现行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下, 科研人员的智力和时间投入很难得到补偿。甚至会导致承担项目越多, 经济上越吃亏的现象, 不仅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也是导致经费报销造假的深层次原因。

(三) 经费使用缺少有效控制

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是一种综合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下, 由于科研主管部门主要负责项目申报与进度管理, 财务部门负责经费管理, 导致部分高校的科研主管部门只注重多争取项目和管理项目进程, 而对经费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较少关注。同时财务部门由于管理制度、人手不足等各种原因, 加上部分高校科研部门和课题组客观上存在“只要用在项目上不管什么费用都应该报销”的思想, 导致高校对经费使用控制不严。在一些高校的科研项目经费中, 有相当比例是招待费、日用品支出、办公用品、礼品支出, 甚至有利用科研经费买车、买房的现象。有的高校还存在使用票据不规范, 利用虚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等现象。

(四) 经费支出缺少监督评估

当前, 我国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督力度还不够, 基本没有形成有效的多级监督机制。课题负责人和挂靠单位都是利益相关方, 学校虽有审计、监察部门等专职监督机构, 但往往因维护学校利益对科研经费使用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而代表国家的政府经费管理机构因管理事务繁多也难以实施监管。另外, 大多数科研项目完成以后, 结题报告中的经费使用情况往往由项目负责人根据预算自行填制, 缺少财务、审计等部门的决算审查程序。这样, 经费使用是否合理、科学, 也缺乏有效的评估和认定。

四、发达国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一) 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工作

发达国家科研经费管理的一个重要做法就是重视预算管理。因此, 必须加强我国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工作, 要将预算管理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全程。一是在申请项目之前, 学校财务、科研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课题组编制预算的业务培训和指导, 使其了解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 把握支出科目的内涵, 提高科研人员的预算执行认识, 掌握编制预算的技巧。二是在立项以后, 项目资助方要对预算进行科学评估, 不合理和缺乏执行性的预算不予拨付经费, 防止虚列开支、不合理开支等问题的发生。三是在经费划拨以后, 财务主管部门要严格按预算控制经费支出;项目资助方要规范科研经费预算的调整, 不得轻易改变预算。

(二) 适度调整科研经费相关科目

科研经费相关科目的设置既要保证经费的高效使用, 还要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 同时也要防止经费的违规违纪使用。科学研究是一种创新性智力活动, 按照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在科研经费科目中应考虑人的智力活动报酬。建议适度增加科研人员人工费、加班补贴等费用科目, 或设立“智力补偿费”科目, 灵活调整不同项目不同科目经费限制比例。也可效仿发达国家尝试对科研人员实行阳光化的“年薪制”, 使劳动与智力投入与收入成正比。

(三) 加强科研经费实际支出审核

加强科研经费使用支出情况审核是对科研经费进行事中控制的重要手段。高校必须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支出的实时监控与严格审核, 及时纠正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要明确经费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审核监督职责, 严格按照经费预算报销票据, 严格审核科研经费支出是否符合预算范围、经费支出是否超出使用标准及经费支出是否真实, 实现科研经费开支的规范控制;二是要创新科研经费审核方式和程序, 如按照项目不同开支数额、开支内容和开支范围, 制定相应的审批权限;设立科研经费管理专职岗位, 专门负责科研经费管理;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信息平台, 完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 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与实质审核。

(四) 加强经费监督, 完善内控制度

加强科研经费监管, 让科研经费能在阳光下运行, 是促进科研经费规范使用并发挥效能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完善由学校科研管理、财务、审计、监察等部门联合参加的科研经费监督与检查制度、经费巡视制度, 逐步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要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增加信息透明度, 让社会和媒体监督, 及时发现、处理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在项目最终验收后, 应由专家对项目完成效果进行评估, 由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参考文献

[1]邵积荣、郑惠芬:《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 《教育财会研究》2012年第4期。

[2]钟灿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深层原因与对策分析》,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年第6期。

[3]周勇:《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设计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

[4]贺德方:《美国、英国、日本三国政府科研机构经费管理比较研究》, 《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7期。

上一篇:锚杆成孔工程承包协议下一篇:符合性评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