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校教研管理制度

2024-05-16

培训学校教研管理制度(共8篇)

篇1:培训学校教研管理制度

舞韵艺术培训学校教研室管理制度

一、教研室要创造求实、拼搏、创新、进取、和谐、能够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环境。

二、教研室主任职责:教研室主任应能够以身作则、不谋私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全面地讲,就是要达到政治强、业务精、工作实、作风正的标准。教研室主任应从精神调节与利益调节两个方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倡教师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对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要十分关心,要注意总结他们的事迹和优秀事例,及时宣传、推广。

三、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教研室对每位教师的要求不仅是精业务、重科研,还要重思想、重品德,才能优质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坚持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每位教师的政治觉悟,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规。

四、教师业务档案制度:教师业务档案记载每个教师的学历、工作经历及科研简历等基本情况,记载每学期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考核、科研及科技开发活动的实践与业绩、在国内外进修情况、参加学术交流会议以及各类奖惩情况等。

五、职业道德培训制度:每年对教师培训的首要内容是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细致的工作作风为学生做出表率。

六、考勤制度:依据教师工作特点,制定出考勤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为顺利完成教学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七、教研活动制度:每学期均进行教研活动的组织,至少每月一次,包括集体备课、新教材试讲、新课程内容试讲、新教师试讲等与教学、科研有关的多项内容。要求每位教师都参加,并由专人对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出席情况做记录。

八、科研进展汇报制度:对教研室每位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坚持共同探讨、互相支持、集体参与的协助方针。为每一项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为青年教师提供现场实践的锻炼机会,为教研室积蓄科研后备力量。

九、实习课程专人负责制度:由课程主讲教师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安排实习内容,分析学生实习报告,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习课使用的教学用具由专人包管。

十、教学综合评定制度:基础评教包括学生评教、专家评教、同行评教、领导评教。教师定期与本教研室承担教学任务的有关专业及同行的负责人和学生进

行沟通,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需求,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并为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依据和素材。

十一、相关课程听课制度:每位教师不仅应精通本专业,而且要求每位教师在备课前要去相关专业听课,一方面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删节重复的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十二、学期工作总结制度:要求每位教师在学期末从“德、勤、能、绩”四个方面进行总结,检查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并进行评比。

十三、要求教研室的教师及教辅自觉遵守学校及教研室的一切规章制度

篇2:培训学校教研管理制度

1、教研室由系教学副主任分管领导并共同对系主任负责。

2、教研室原则上设立正副主任,教研室主任负责全面工作,教研室副主任可根据工作需要分管相关工作。

3、教研室主任根据工作需要可安排其他教师负责一些具体专项工作,如实验室管理、实践教学、科研管理、资料管理等(以上工作作为系、教研室管理工作量)。

二、教研室的职责范围

1、组织落实教学任务

教研室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组织完成教学任务。主要包括:落实课堂教学任务和课外辅导工作,准备和组织教学中的各种实验、实习环节;指导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及毕业答辩工作。

2、组织并实施课程建设工作

教研室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其主要的职责有:制定课程建设工作规划,根据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组织对教材的选用和编写工作,引进或开发多媒体课件,负责与课程相关的实验室和资料室等辅助教学设施的建设。

3、开展教育教学交流和改革研究

结合课程组群的特点,制定教学研究的规划,并提出年度教学研究项目,主要提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研究和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手段和方法,研制或推广通用试题库和CAI课件。

4、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和各种学术性活动

教研室应根据学校和本部门的科学研究总体规划,在兼顾社会需要,教研室教学工作和教师专长的基础上,积极申报校内外科学研究课题,鼓励教师在认真搞好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从事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教研室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有关学术讲座,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

5、开展教学检查和质量监控工作

教研室应定期组织教师互相听课,组织观摩教学,同时,应经常收集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任务下达后,督促教师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写出教案、讲稿,并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组织教学,对青年教师和新开课程教师要注意具体帮助指导。担任通开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教研室可适当安排集体讨论重点课程内容问题,集思广益,提高讲课质量。

6、加强教师教育教学定向和培养培训工作

教研室应根据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的要求,确定教师的教学方向、教学课程和科研方向,认真制定教师培养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特别重视对中青年教师和基础课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有计划地控制教师的增减,提高工作效率。

三、教研室工作制度

1、例会制度

教研室原则上要求每两周一次例会(根据需要可每周一次),布置落实院系下达的工作任务,同时布置和分工本教研室工作计划以及工作任务。教研室活动要主题明确,解决实际问题,且注意问题的连贯性。

2、值日和工作记录制度

教研室对各位教师要安排轮流值日,排出轮流值日表,落实教研室日常工作。教研室要建立值日记录本,同时做好值日的工作交接。

3、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篇3:如何让学校教研管理落到实处

一、重新定位教研组工作

教研组和年级组都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或者说部门, 但现在很多学校在实际管理中, 强调了年级组的作用, 教研组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对于学校的发展, 这两个组织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需要重新认识。

年级组产生及存在的理由:年级组属于行政组织机构。由于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教学、德育、老师管理和学生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实行年级统筹协调落实就显得很有必要。同时, 同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德育目标、教学目标、活动安排以及生活和学习区域基本都在同一层面上, 这是统一管理的基础。年级组的功能是提高管理效率, 监督老师完成工作任务, 优势在于:年级组是“行政性质”的管理机构, 有利于借助行政权威落实目标任务。由于它以任务落实为标准, 而且同一年级内部相互之间的任务统一, 这自然就回避了教研组管理在标准上的缺失, 增加了学校管理决策与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但是, 在实践层面上, 年级组管理制度运行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 年级组管理的内容重点落在了教务、德育、年级教师人事工作上, 对教学的管理仅限于考试成绩的分析。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监控课堂教学情况、如何帮助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等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根本性影响的工作被忽略。年级管理者也不可能是通才, 有的擅长德育, 有的擅长管理, 有的擅长教学研究, 管理者也只能懂一个学科的教学。所以, 在年级管理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重事务、轻专业。

(2) 由于过于依赖年级组, 教研组被边缘化。年级组管理存在的理由本来是缘于事务性工作的统筹落实, 通过协调年级内部资源而提高管理效率, 从而达到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目标。因而年级组管理本身不具有直接提高教学水平的功能。但是由于它的行政权威性, 再加上年级组的事务性工作是显性的, 影响是及时的, 考核是可以量化的, 所以年级组的地位被上自领导、下至年级管理者无限提升, 时下很多学校陷入了年级管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的误区。与此同时, 教研组由于其工作的隐性特点、影响的延后性、工作量模糊性等因素被边缘化。由于领导不重视, 教研活动在很多学校成了形式, 认真搞教研活动的老师很少。

(3) 教学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困难。年级管理由于是行政性、事务性的管理, 教学管理停留在表面上, 教学过程不能有效监控, 必然出现以拼时间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办法。而拼时间的套路长时间使用, 很多老师便失去了创新能力。当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推广新课程的时候, 很多教师就很不适应。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不再是拼时间, 而是提高课堂有效性, 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是教师的专业成长, 这项工程不可能由年级管理来完成, 只能通过教研活动来实现。

所以, 笔者认为:教研组与年级组各有自己的职责范围, 也各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二者是无法相互代替的。从长远看, 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研工作应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 成绩分析只是教师水平和态度的检验, 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务监控只能保证老师的教学常规行为不出轨, 也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因此, 笔者认为, 教研活动的管理应与年级的管理并驾齐驱, 这是提高教研质量的前提。

二、两种教研管理模式与效果

教研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认真探索提高教研质量的路子, 但在目前的大多数学校, 教研质量很差, 究其原因, 是我们在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教研管理有两种典型的模式, 行政化管理和研究性管理 (对研究性工作的管理) 。

(1) 行政化管理。行政管理具有刚性、显性、量化的特点, 这种管理理念的主要表现是规章制度的重点放在表面的行为上, 而且繁琐。比如, 教师定期要写教学后记, 每期一篇总结、个案或论文, 每期要听多少节课, 每两周或每月开一次教研组会等, 缺一次扣多少分或多少钱, 课题研究基本成为装点门面的文案工作。在这些规定的后面, 就是教师网上抄袭论文交差, 同事间相互抄袭听课笔记, 教学后记两三句, 定期召开的教研讨论会随意聊几句草草收场, 教研管理部门检查的手段基本上是派人去打考勤, 期末以教研组或老师交来的材料作为考评的依据, 教研工作评价最后就成了文案检查。由于行政化的管理模式, 教师的教研主动性很差, 每学期开学教研组是被动地等学校开教研组长会布置教研工作, 不是主动去研究教学中的问题, 教师自觉研究的也很少。把教研组当成一个行政组织, 用行政管理的思维来管理教研活动必然产生管理表面化、监督文案化、工作形式化, 教师反感、应付, 效果必然差。

(2) 研究性管理。这种管理具有柔性特点, 管理制度一般是以提倡为主, 强制为辅, 如提倡相互听课学习, 但并不强制每个人必须每期听多少节课, 只对部分人有硬性要求;手段上以引导为主, 处罚为辅, 如发表 (校内评比) 一篇文章奖励多少分 (钱) , 优质课获奖奖励多少分 (钱) , 不写文章不处罚;考核以任务目标为主, 过程形式为辅。如以教学成绩提高为考核依据, 以专题研究的效果为考核依据, 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资料仅作评价时参考。

笔者认为, 教研活动管理适合研究性管理, 这是由教研活动的性质决定的。教研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 一般不能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必须完成某项任务, 因此, 多数情况下就不能动用处罚。教研活动的效果显著因人的能力不同而效果不同, 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每个人, 所以要多用倡导的方式来推进。教研活动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自己的成长动力, 他要有强烈的主观愿望才可能去思考, 研究是一种自律、自主的行为, 强迫是无济于事的, 是绝对没有效果的, 因此, 利益引导成为推进教研活动质量的主要手段。教研活动的集体协作性并不强, 强制坐在一块研究某个问题效果并不一定就好, 有共同研究兴趣的教师自然会坐在一块, 所以, 考勤对教研活动来说没有多大意义。有些教学技能的提高是在教师之间日常的学习、探讨中获得的, 这种研究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教研的常态, 但却是无法考核的。教研活动主要要通过营造一种研究氛围, 形成一定的教研风气来保障, 靠行政手段是解决不了这类问题的。

总之, 笔者认为, 教研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用行政管理的思路去推进教研活动。

三、实施策略的探索

按照前面所述观点, 推动教研活动的主要原则是利益引导、任务目标考核、制造氛围。具体的操作办法, 因学校的传统、教学教研风气不一样而不同。据笔者的观察, 有的学校在工作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利益引导策略

这是推动教研活动健康开展的基本策略, 因为, 从教师专业成长角度看, 物质需求的动机是重要的成长动力, 一定程度的物质满足是教研活动得以持续进行的基本保障。在这方面, 学校一是制订了教师教研成果奖励制度, 对发表的教研论文、优秀课题成果、优秀赛课手给予高额的物质奖励;二是对取得市级以上一等奖的教研成果, 包括论文、赛课、课题成果, 学校奖励他们外出参加与获奖同级别的论坛、观摩会;三是把教师的教研成果折算成其他的分值, 作为评职评先的重要依据, 也起到调动教研积极的作用。

2. 目标管理策略

一是把每学期教师的教学成绩作为教研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结果来检测日常的教研活动质量, 虽然教研不是立竿见影的活动, 但把教学成绩作为教研的重要评价内容, 有利于强化教师日常的教研质量意识;二是课题研究阶段性的目标考核, 也是学校提高日常教研质量的重要举措;三是学校引入了教研活动项目管理办法, 由教研组与教科室共同签定校内课题研究、课堂技能提升等项目协议, 根据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奖励。这种重目标轻过程的管理办法消除了教师对繁重文案任务的反感情绪, 保证了教师自己的自由创造空间, 也使教研活动不偏离教学工作这个中心。

3. 氛围营造策略

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是教师个体成长的必要条件, 因此, 学校在从制度方面完善的同时, 要强化教研的文化氛围。一是对获得市区级以上荣誉的骨干教师、名优教师, 学校给予除教研活动的物质补贴外, 强调了对他们教研成绩的考核, 用他们的日常教研活动来带动其他老师的教研活动, 使这部分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带路人, 特别是对青年教师起到了带头作用;二是每期在学校举行一系列的评比活动, 如优质课比赛、优秀教研成果展评、演讲比赛、学术交流、青年教师集中培训等,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勤奋钻研的教研氛围。优秀教师在这些活动中不断涌现, 平日不太积极的教师在这些大环境中不得不跟着大家一起走;三是学校领导带头深入教室, 与教师一起听课评课, 既使教师感受到学校领导对教研活动的重视, 也促进了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四是对教研组长进行不定期考核调整, 让有教研积极性、也有一定教研能力的教师来担任教研组长。这是日常教研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组织保障;五是每期开展教研组评比活动, 以教研组为单位对全组的教研活动进行评比, 促使教研组内部的协作和整体发展, 以整体发展来促进老师的个体发展。

篇4:技术培训+教研管理+文化推进

一、技术培训,实用为王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并非我们的原创,但我们原创了“合作课堂教学技能培训体系”,它是使合作课堂成功落地的保证。这个培训体系的内容包括了合作课堂“教”与“学”的几乎所有问题的解决策略,而且它的培训形式和过程本身就是合作课堂的一种标准示范。

(一)培训方式本身就是教学示范

我们拒绝“讲座式”培训,坚持以合作课堂的教学模式培训教师。例如,我们将江南区沙井片区10所小学的全体教师分为4个班:小学语文低年级班、小学语文高年级班、小学数学班、英语和综合班。我们严格按照合作课堂“预习、精讲、展示和小结”4个模块来设计和实施培训。课堂上,学员分为若干个6人小组,全程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学员反复体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各种状态,参与、互教、展示、互动……

我们为学员设计的培训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最有效的合作课堂教学示范。我们相信,让教师以学生的角色去体验合作课堂的学习流程,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设计和实施合作课堂,帮助他们坚定改革和创新的信心。

(二)教学技术培训保证课改落地

既然合作课堂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那么教给教师合作课堂教学所需的各种技能,就成了课改落地的一个重要保证。

比如导学案的设计。合作课堂要求教师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思维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在合作课堂中,教师要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既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又抓住重点;既设计合适的导学问题,又提供恰到好处的学习方法指导。设计导学案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专业技能得以迅速提升的有效训练。因此,即便市场上存在着品类繁多的导学案“商品”,我们的合作课堂也不允许学校和教师“现买现卖”。我们坚持让教师自行设计编写导学案,因为这样才能设计出最符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导学案,进而真正培养出既热爱学习又具有自学能力的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使教师在改革创新的路上越走越有力量,越走越有信心。所以,提高教师设计导学案的能力,成为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精心研磨、开发了好学易懂的“导学案设计11条”,这些方法让设计导学案变得简单,教师按照“11条”的方法操作即可。我们还开发了“既抓住文本重点,又触动学生心灵”的“人本问题设计法”,以及把人本问题和学生自学方法结合在一起的“‘人本问题+学科策略’设计三步法”。

此外,我们的“合作课堂教学技能培训体系”还注重培训教师的展示管理技巧,以确保学生在展示环节的有效参与;提高教师精讲和点拨的能力,以保证教师在有限的话语时间里能精当地讲授知识重点,且引人入胜。

(三)学生技能培训保证“学”的转型

合作课堂既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也改变了学生学的方式。与以听讲为主的课堂相比,在合作课堂中学生有了更多参与的机会,更多与他人合作的机会,更多主动探索的机会,还有更多通过教会他人来巩固学习的机会……为确保学生能尽快适应这样的“学”,我们对学生的小组共建技能、处理问题技能、展示技能、倾听技能、组织互动技能、积极互动技能、评价和分工技能进行了系统规划和培训,目的是让学生逐渐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进而发展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收获终生受益的人文素养。

合作学习建立在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因此,学生除了掌握以上技能,还需要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合作课堂很注重训练学生记笔记、独立完成导学案、使用思维导图和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自学的能力。

江南区许多学校地处农村或城乡接合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有不少教师担心这些学校的学生并不具备独立学习和精彩展示的条件和能力,担心合作课堂不适用于农村学校。但我们开展系统而深入的学生学习技能强化训练后,教师们发现,农村学生也能在课堂上自信大方地展示,而且乐学、会学,教师们对课改越来越有信心。

(四)学科策略培训保证教学质量提升

合作课堂鼓励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可事实上,有许多教师因为担心教学质量不能保证而不敢放手。其实,课改不是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的,学校完全可以从课改中要质量,比如说考试分数的提高,这是课改成功能够带来的红利。

要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科策略训练是法宝。在“合作课堂教学技能培训体系”中,学科策略是指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学好本学科的方法和技巧,尤其是学生自学过程中需要运用的学科学习方法和技术。它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渔”。

举例说,某语文课有这样的自学任务:请反复阅读课文,品读文中“宁静”一词的含义。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中,教师会领着学生一句一句地品,教师的水平高,品的水平就高,而合作课堂却是要学生“自品”。那么,学生该如何品呢?这时就需要品读方法与策略的介入了。

合作课堂中,教师会在给出这个自学任务的同时,给学生另外提供一些自学方法,如:第一步,请画出表达“宁静”的句子,圈出关键词;第二步,理解这个词的原义(或文面意义);第三步,结合上下文理解“宁静”在文中的意义,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四步,尝试想象并描述宁静的画面;第五步,尝试通过朗读(整句或整段)表达你的全部理解。根据这样的方法,学生在自学、小组交流、展示时,就知道怎么学、怎么说了。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己往往能很好地应用学科策略,却不注意把这些策略提炼出来教给学生。合作课堂则不同,它要求教师把学科策略提炼出来,并以科学的方式教给学生,真正实现“授人以渔”。

有策略的学习者,是学习中的高手;会教策略的教师,是教师中的能人。学科策略是我们“合作课堂教学技能培训体系”第二年全年的培训重点,它既是培养学习高手和教学能人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nlc202309082208

(五)课堂观察培训保证课改持续发展

“合作课堂教学技能培训体系”第三年的培训内容是合作课堂的课堂观察。培训中,我们让教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堂观察,然后以工作坊的形式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目前,我们已经开发出5种10个课堂观察工具,应用于江南区合作课堂“培英班”的培训。2015年10月,“培英班”学员在渐次经过了课堂观察培训、实践和工作坊成果整理阶段之后,初步品尝到了这种独特的教研学习和工作方式的甜头,干劲十足。

二、教研管理,实践把关

区域性推进课改项目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通过组织校际间的联片教研活动,在联片教研活动中实践在培训中学到的技术,并反复研磨课堂,准确把握课改前进的方向和节奏。

(一)深度开展学科联片教研活动

以江南区沙井片区的10所学校为例,我们以学科为单位组织了每月一次的联片教研活动,常规做法是,每次活动语文的教研时间为两天,数学为两天,综合科为一天。每天的活动安排是上午听课,下午评课。我们要求沙井片区的10所学校轮流出课,轮流提供上课用的学生,这样既确保了每所学校都有展示的机会,也能及时跟进各个学校的课改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组织赛课评优,激励教师前行

2013年至今,几乎每个学期我们都为江南区合作课堂实验学校设计导学案教案设计评优、说课评优和现场课评优等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不是我们组织评优活动的主要目的,我们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这些活动持续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并使整个区域的教学长期保有活力。

(三)组织校内教研阶段性验收活动

我们为江南区每一所合作课堂实验学校都制定了校内教研阶段性检验思路,在培训第一年便提出了“三个阶段各一轮达标验收活动”的课改思路,也就是说,要求教师每个阶段都要上一节过关课:如专家审核过关,则该教师完成本阶段的教研;所有教师都过关,则该校可结束本阶段的教研,进入下一阶段。我们验收的标准参照《合作课堂十维度评价标准》。

三、文化内驱,持续推进

文化是推进合作课堂持续发展的内动力。“合作课堂教学技能培训体系”十分关注学校课改文化的建设。在建设学校合作课堂文化中,我们的着力点是打造精英教师团队。以南宁市五一中路学校为例,我们按照大约5∶1的比例,在该校筛选出16位教学理念和技术都比较先进的教师,组成“合作课堂学校文化建设核心小组”。核心小组在专门的培训课程支持下,每4人组成一个工作坊,每个工作坊选择一种形式开展阶段性校内教研活动,如“合作课堂教师论坛”负责组织每个月一次的全校范围的合作课堂实践论坛活动,“合作课堂读书会”负责组织热爱读书的教师开展教育教学读书交流活动,“教学技术工作坊”负责组织各学科教师对各种教学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和探讨,“合作课堂教师沙龙”则以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沙龙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全方位的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南宁市五一中路学校的这支核心小组对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以及活动成果的收集,都是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的。我们希望,各所课改实验学校都能通过核心小组原子能一样的能量爆发,为各自的学校创造出一种“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合作课堂文化。我们相信,这种文化是一种持久的内在动力,这种力量可以保证一所学校能够在创新和改革的道路中披荆斩棘,坚持课改。

(责编 蒙秀溪)

篇5:学校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为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目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制定《大竹园中学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加强领导,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一、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和工作目标

基本理念:学校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地方,是教育改革的基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旨在促进学校的发展,使学校具备研究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教师是研究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整个教育创新的活力所在。教师要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把教学研究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和在职学习培训融为一体,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

工作目标: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解决新课程实施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学校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优质教学实践,发展学校,形成教学特色;发展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发展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成立校本教研领导机构

谭照楚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校本教研领导小组组长由谭照楚校长担任。

成员由主管副校长王俊宁、教务主任龚甲庆、教研组组长袁宝玉、柯增辉、周林及教研员蒋玉洁、邓玉琼等组成。

学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在校长领导下,整合教务处、教研组等机构,全面制定学校教研工作规划与有关的规章制度,构建融教学、教研、进修为一体的校本教师培训体系,形成校长—教研处教务处—学科组—教师四级较为健全的校本教研网络,建设一支强有力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研骨干队伍,根据国家和上级有关方针政策制定学校长期和近期教研工作目标,提供保障,并负责监督实施。校本教研工作由教务负责具体实施,负责全校的教研流程的管理工作,教师教研工作的指导,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和教研工作的交流,及时安排和及时总结学校教研工作情况。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组织,教研组负责组织和领导本学科有关校本教研的全部工作。狠抓教研组建设,增强校本教研基础组织的活力,建设成为有较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学科组。

三、校本教研的实施

1、全面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业务水平,使教师的业务理论学习不仅

成为学校发展的需要,而且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由学校提供(或由教师推荐)多种学习资料(包括网上资源),开展教师读书活动,读书就是与大师和教育专家的对话,通过读书活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开阔教育教学视野,拓展教育教学思维。学校每学年组织一次专题读书交流研讨活动。学校选送骨干教师参加高层次的进修,组织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

2、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倡导行动研究,在实践中把解决课堂问题同提升教师教学理论、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相结合。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性课堂教学公开周,公开周由学校确立主题,公开周研讨课都要经过“两课三研讨三反思”教学研究过程。每学期每位教师在备课组内上一节研讨课,学科骨干教师每常年在学科组内上一节示范课,每个备课组每学期提供1-3个优秀课例。

3、加强以备课组为基础的教学研究。

学科组长和备课组长组织好每周一次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集体备课。不但要研究教材、教法,还要十分重视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课程。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把握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思想、体系和特色,研究新课程实施中困惑和问题。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建立学科资源库,电子教案实行资源共享。

4、以课题研究带动,以科研促教研,促进校本教研上台阶,提升教师,改进学校。学校的课题研究要立足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做到以学校为本,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和实践智慧。鼓励教师积极市、区、校各级课题,课题的申报立项实施管理和成果评定按大竹园中学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暂行规定执行。

5、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以新课程为导向,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教学沙龙、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为教师提供交流互动的研究平台,创建思维碰撞、成果共享的条件,实现共同提高。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学校校园网上开设专栏,进行课改宣传和校内学术交流,每年进行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每年组织1—2专题研讨会。形成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浓厚的校本教研风气。

7、为教师的持续发展提供教学研究资源,信息支持和科研指导。完善校园网建设和多媒体教室建设,继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水平。整合校内外教研资源,加强与校外专业机构的合作。保障经费投入,建立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

篇6:学校教研制度

1、开学一周内,制定出本组学科教学研究计划。学期或学年结束写出学科教学研究总结。

2、根据教导主任安排,组织骨干教师对来我校应聘教师进行听课和评价;会同学校有关部门参与对试用教师进行考核评估。

3、组织本学科教学教研活动、竞赛活动及艺术活动。

4、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每周不少于2课时),经常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活动(每周一次)。

5、负责本学科教学成果的征集和评优。

篇7:校本教研培训制度

王家厂镇中心小学

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课程改革这一宏伟工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我校以“校本培训、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三位一体的研究机制,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使学校校本研训工作进一步落实,特制定本制度。

一、校本研训的意义

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场所,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学校理应为教师的自我实现、专业发展而服务。根据教师的教学实践,开展校本研训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研训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训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第二层含义是:“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研训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训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第三层含义是:“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校本研训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

二、校本研训的具体规范

1.学习提高———努力做好校本培训工作

(1)培训工作日常化。我们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规定每周五晚上为全体教师的雷打不动的业务学习时间,使校本培训工作制度化、日常化。

(2)培训内容广泛性。培训内容力求做到全面、丰富、详实。具体有课程通识培训、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实验教材培训、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如仅数学学科就包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学习理论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教育科研、数学课堂教学、特级教师教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案例研究与写作、数学教育展望等专题,力求教师对当前的数学教育改革与研究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3)培训形式多样化。在校本培训中,我们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贴近教师工作实际。具体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在培训效果上体现了“新、活、实”三个字:内容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学方式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方法活──采用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效果实──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

2.反思交流———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动

(1)教研行为自主化

制度上保证:学校规定每周三为语文学科教研日,周二为数学与其他学科教研日。教研活动中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组织上到位: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中间力量与基本组织。我校非常重视教研组的建设,根据学校实际分成3个教研组,其中包括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再加综合教研组。明确各教研组长的职责,加强对教研组的指导与考评。行为上跟进: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主动与同事交流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广大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学校教研氛围日渐浓厚。

(2)教研主题专题化

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我们要求事先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做到“两个结合”。一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即要求学校各级教研活动要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要与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二是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根据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开展教研活动,如课程通识培训、实验教材培训等。

(3)教研内容系列化

我们认为开展系列的主题教研,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问题。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我校提出上好“三课”的做法。即老教师、优秀教师给青年教师上好示范课,青年教师上好汇报课,课题研究上好研讨课。

(4)教研形式多样化

从教研性质上分有注重操作的参与式研讨、同课异构的比较式研讨(师徒上对比课)、自我申报的沙龙式研讨、提高层次的课题式研讨、诸多学科的交叉式研讨(音美等综合科教学研讨)、多渠道多反馈的交流式研讨等。具体组织形式有课堂观摩、说课评课(实话实说)、主题沙龙、课题研究、观点展示(头脑风暴)、热点评说、读书交流等。

(5)教研科研一体化

我们认为教研科研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而服务,为了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最大发展而服务。为了提高教研科研的实效,我们的做法是教研活动科研化、科研活动教研化。学校教导处、教研组经常协同组织开展教研活动。

3.协作交流———大力开展集体备课制

积极探索备课制度改革,试行集体备课制,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16个字。即教师先分块备课,然后是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必须要有反思。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

4.专业引领———搭建教师学习对话的平台

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教师的研究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至少耗费比较多的时间。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之外,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

(1)校内: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一是采用新老挂钩师徒结对的方式,要求教龄未满6年的教师必须拜一名老教师为师,全面学习老教师的优秀经验和敬业精神。二是成立校学科指导组,校长任学科指导组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全面负责各学科的教学指导工作。学校实行“推门听课制”,要求学科指导组成员每期听课不少于10节,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并定期汇报交流教学情况。形成大家都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

(2)校外: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一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政策上要给予倾斜,让他们接受高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促使他

们尽快成长。二是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锻炼的舞台,让他们在一些大型研讨会上展露风采等。请进来,邀请本县内其他学校优秀教师来校上示范课、办讲座。

5.资源整合———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

(1)整合资源。教研、科研、培训三者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整合。要把教研、科研、培训统一纳入校本教研的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2)突出“校本”二字。即校本研训要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开展工作。

6.激励保障———发挥学校服务导向功能

(1)组织到位。将学校形成一个校长亲自抓、教导主任负责抓、教研组具体落实的管理网络。

(2)制度到位。学校制定出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候课制)、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3)人员到位。一是实施教研活动组长负责制、学校领导联系制。即各教研组的活动由组长负责,学校领导各联系一个教研组,指导并参与各个组的教研活动。二是学科指导组成员要深入课堂、研究教学,全面负责各学科的教学指导工作。

(4)经费到位。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成效,学校在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做到四个保证:保证教研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经费、保证外出学习经费、保证校内奖励经费。

篇8:培训学校教研管理制度

1. 教学目标

按照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教学基本要求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科研、评价及学生管理等制度,保障新课程稳步推进。以课程建设、课堂改革、质量保障、特色创建为重点,努力创造新课改理念下的高水平教学。

2. 实施方案

(1)课程建设。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建立并完善由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构成的多层次课程体系。研究落实选修课开设内容、方式,形成科学可行的选课、上课模式。挖掘课程资源,编写出版校本教材。采取点面结合(“点”即单独设置研究型课程,“面”即把研究型学习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之中)的方式,落实研究型课程。拓展实践性课程的实施空间,探索实践性课程的实施新模式。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

(2)课堂改进。推行“自主”、“启智”、“高效”的教学新模式,进一步“聚焦课堂”、“决战课堂”,打造“高效课堂”,并建立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以评价指向引领课堂改进。 (1) 教学观念要“五个转变”:由教师权威讲解向引导、合作、互助转变;由学生被动学习向自主、探究、创新、实践转变;由单纯传授知识向“三维目标”转变;由教师是教材的执行者向课堂的开发者转变;由一刀切的课后作业向分层作业、课堂作业转变。 (2) 教学目标要“四个带进”:把尊重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方法带进课堂、把创新带进课堂。 (3) 教学方法要“五个让”:新知让学生自己探索;方法让学生掌握运用;重、难、疑点让学生讨论;规律结论让学生总结;新问题让学生带着走出教室。 (4) 教学组织要“四个多”:多一点预习指导、多一点自习时间、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提问机会。同时要重点落实“四精”、“四必”和“五统一”,即“精备、精讲、精练、精批”、“有练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和“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统一练习、统一测试”。

(3)质量保障。全面全程督查,进一步完善“教学督导”制度。 (1) 建立以校长室、教学处、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为核心的多元化督导体系,建立并完善教师、学生、家长、社会评价为一体的学校督导组织网络。加强以教科研部门为核心的学校学术委员会建设,组织学术委员以深入课堂调研、组织学术专题研究等形式,直接参与教学管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教学改进方面的监督、引领和促进作用。 (2) 建立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坚持“发现问题,反馈意见,提出建议,督促整改,引导发展”的工作方针,努力使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完善期中、期末、月考分析制,每次考试结束后,均有教师个体、备课组、年级组、教学处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开分析,找出问题、形成对策、落实措施。

(4)特色创建。坚持实行“自主”、“高效”的教学模式,推崇兼容并包,不断融合创新,形成教学特色。加强学生实践探究及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凸显学校实践创新教育特色。

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1. 建设目标

教师队伍建设要体现六个方面的要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并重并举,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比翼齐飞;不跪着教书,用一生备课,有仰望星空的能力,是学生的精神领袖;校内是模范教师,市内是知名教师,省内是特级教师,国内是一流教师;读书品高,研学养心,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智慧方式,让科研成为我们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有哲学家的厚重,科学家的精深,艺术家的情怀,宗教家的虔诚;时时处处恪守师道,信守良知,心境纯粹,怀着崇高的希望优雅而欢欣地舞蹈,教育路上不走神;立德、立功、立言,唯学、唯新、唯风范,要著书立说,成名成家,让歌者继其声,学者继其志,留一种芬芳文化浸润校园,福泽教育,光大未来。

2. 实施方案

(1)创设愿景。鼓励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学校通过帮助教师逐步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引导教师逐步建立起与学校愿景相匹配的个人愿景,实现教师工作态度上在“遵从—投入—奉献”三层次间的上移,提高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指数、魅力指数和创新指数。

(2)创新机制。 (1) 建立教师业务培训进修的管理制度,使教师业务培训进修实现制度化、科学化。建立与国内名校定期互访制度,定期进行校际对口交流互访;建立国内名校研修制度,定期派遣教师到国内名校挂职研修;创造条件,派遣教师到国外参观考察学习,培养教师的国际视野。 (2) 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完善激励机制。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及发展有引领、值得作为档案留作校史用的著作,学校制定相关政策予以基金支持。 (3) 完善规范性、奖惩性条例的实施方案,加大执行力度,强化过程的监控与反馈改进,努力创设一种既有利于教师个体创造力的发挥,又有利于团队协作的激励、竞争和循环制衡的学校工作软环境。 (4) 建立教师自身发展需求征询体系,及时了解教师的个性化需要,使师资培训更加符合教师的个性需要,提高师资培训的有效性。

(3)创建平台。 (1) 教研平台。建立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体四级教研平台,从不同层面开展专题研究、主题研讨、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 (2) 展示平台。定期开设特级教师荣誉课、高级教师品牌课、一级教师特色课、初职教师汇报课、新上岗教师过关课,让教师在这一平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4)两大工程。实施青年教师的“青蓝工程”和名、特、优教师的“名师工程”,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三、教育科研方面

1. 科研目标

通过教育科研打造一支优秀的研究型师资队伍,争创省、市科研一流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加强校本培训,完善课题研究,做好课题结题评审和成果推广工作。重视专家引领和先进教育理论指导,带动全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引导教师针对教育实际从事行动研究、反思研究、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和问题研究,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科研主体。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搭建平台,鼓励教师总结、交流和推广科研成果,营造实在、实用、先进、精致的科研文化。

2. 实施方案

(1)制度保障。强化各处室、各教研组、各年级组指导本部门、本学科、本年级教师教育科研的职责,在各自工作计划中,确定教育科研阶段目标、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 (1) 实行课题定期检查制度,重视课题研究过程管理。通过课题成果评比、激励和展示等活动,将课题研究常规化、规划化、实在化。 (2) 形成有效激励制度,在重视教育科研质量的同时,兼顾教师教育科研的热情,增加教育科研人员。 (3) 完善教育科研审核制度。以学校之名送审的各类教育科研成果,须经学校相关机构或部门审核推荐;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成果须由教科研部门登记审定。

(2)形成“三助”。 (1) 专家帮助。每学年请不同领域的教育专家作专题讲座,为教师更新理念提供机会。并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联系,根据需要聘请专家来校指导科研工作。 (2) 同伴互助。建立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资料库,通过科研校刊、校园科研网等信息平台,开辟教师教育教学交流空间,给同伴互助架设平台,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更新观念。 (3) 学习自助。学校拟定学习书目,建立科研网站,多渠道、多方位提供教育科研信息,让教师自主实现专业成长。

(3)强化“三性”。 (1) 强化教育科研的服务性。在课题申报、研究、结题等环节,在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评比活动中,教科研部门要踏实高效做好服务工作,在服务过程中实现指导功能。积极建立专项联系,加强与教育类杂志社和教育科研有关机构或部门的经常性联系,为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及发表教科研论文提供机会。 (2) 强化科研骨干的示范性。 (3) 强化教育科研的导向性。引导广大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和德育实践从事教育科研,重视日常教学活动的反思,从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命题研究、中高考研究、教学效率研究、学生研究等方面开展教育科研,其表现形式、体裁式样应丰富多彩,生动鲜明,富有时代性。

上一篇:护士考试大题下一篇:二上语文期末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