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几种情况

2024-05-24

《过秦论》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几种情况(精选3篇)

篇1:《过秦论》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几种情况

《过秦论》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几种情况

[作者] 邓锦枫

[内容]

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状语。例如:“我们・八・点・钟上班。”“八点钟”是个时间名词,充当状语,修饰动词“上”。其他种类的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它直接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如“・土崩・瓦解”、“・星罗・棋布”、“・血红”、“・雪白”……这些名词用作状语,实际上已经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组成了一个固定词组或短语。

然而,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而且其他种类的名词也都可以用作状语。《过秦论》一文中就是大量的名词活用为状语。例如: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并〕收要害之郡。

(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6)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以上七例,有表示比喻的,如例(1)、例(7);有表示处所、方向的,如例(2)――例(6)。仅就《过秦论》一文,名词为状语,其作用有二。其实名词活用为状语,还有表示对人态度的。如《鸿门宴》一文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即“我要・象・对・待・兄・长・一・样来侍奉他”。还有表示用作工具的。如《愚公移山》一文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即“・用・畚・箕(把土石)运到渤海边”。

名词活用作状语,表面上看来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很不一样。例如例(7)中“・云集”、“・响应”,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云聚集起来”,“回声应和着”。而原句中的意思实际是“・象・云・一・样聚拢来”,“・象・回・音一样应声而起”,形容跟随陈涉起义的人众多而快速。

通过上段的`分析,可以知道,如果把文言文中充当状语的名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象・云・一・样”、“・象・回・音・一・样”。或者翻译例(1),就是“・象・卷・席・子・一・样”、、“・象・包・包・裹・一・样”、“・象・装・口・袋・一・样”,都是形容秦孝公有夺取天下,兼并各国,统辖四海的大志,并吞八方土地的雄心。

那么,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翻译出来的现代汉语,实际上就是一个个介宾短语,它充当状语就是显而易见的了。那么,文言文中为什么不用介宾短语充当状语,而要用名词充当状语?文言文中有没有介宾短语?原来,这就牵涉到文言文的另一个语法现象了。文言文中有介宾短语,但是却常常把它放到动词、形容词后面作补语去了。仍以《过秦论》为例:

(1)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2)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之君〉也。

(3)锄?棘矜,非?〈・于钩戟长锏也。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当然,文言文中也不乏介宾短语充当状语的。如《鸿门宴》中“请〔以剑〕舞”、“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那么,为什么要用名词作状语呢?关键就在于,文言文中的名词本身就具有这种功能。那么,如何判断这个名词是作状语还是作主语呢?

判断的文法是:如果是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另有主语。如“・天・下云集响应”,既然有“天下”作全句的主语,那么,“云”、“响”就不大可能是主语了。而在有些句中,主语根据上下文省略了,如前面的例(2),“内立法度”,看似没有主语,其实,主语“秦孝公”承前省略了,那么,毫无疑问,“内”就是动词“立”的状语。所以,要认识、掌握名词活用为状语,只能从句子的结构、意思入手去判断。

篇2:《过秦论》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几种情况

关键词:中医术语,病因,病机,隐性逻辑,翻译风格

中医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璀璨明珠, 也是中国医学与哲学的完美融合。西方对中医的仰慕由来已久, 但中医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语言的桥梁作用, 由于中医语言的特殊性、文化哲学内涵的深刻性、以及语言表达的局限性, 中医的西传一直受到阻碍。

近年来, 由于国际上对中医热情日益高涨以及国家大力支持中医文化传播, 并将中医文化推广和交流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切入点, 中医术语英译作为中医英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由于中医术语名词英译作品琳琅满目, 每部作品的用词也不一致, 许多中医名词术语都有多种译法, 甚至还存在一些误译现象, 中医传播还存在许多困难与阻碍。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越来越多的中医译著、 研究和专著相继问世, 掀起了国内外中医翻译研究与实践的热潮。国内各类中医术语英译辞典相继出版: 李照国教授的 《汉英中医药大词典》 ( 1997) 、李振吉教授的《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 ( 2001) 、谢林藩教授的《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 ( 2004) 、欧明教授的《汉英中医词汇手册》 ( 2005) 、方延钰教授的《新汉英中医学词典 ( 第二版) 》 ( 2013) ; 此外, 一些大型的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规范化工作陆续开展,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7年推出《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 同年, 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组织发布、世界上68个国家 ( 地区) 的200多位专家、学者, 70个中医药团队合作完成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也出版问世。

各类词典的出版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统一标准,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进中医文化传播与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医学术的传承运用的准确性, 让中医技术惠及更多人。李振吉教授还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中总结了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四个重要原则即: 对应性、简洁性、同一性、约定俗成[1]。

尽管各类词典的出版确实为中医术语翻译的标准化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相关的争议并没有因此停歇, 各种词典本身的译文仍存在着误译现象。笔者选取了几本近些年出版的词典中有关病因病机的译文进行分析, 从语义、结构、逻辑出发, 总结并归纳了几个仍存在的问题: ( 1) 隐性逻辑被忽略; ( 2) 漏译; ( 3) 翻译风格不一致; ( 4) 理解偏差, 并分析了问题的原因, 提出相关建议, 以期能对接下来词典修订和中医名词术语的标准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隐性逻辑被忽略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医学、文化的集大成者, 中医术语兼具了汉语语言简洁以及中医内涵丰富的特点, 常常一个字就代表了极其深刻的含义, 三字格或四字格的中医术语往往都隐藏着许多内在逻辑关系。但, 即使表达的是复杂难懂的中医概念, 也鲜少在这些术语中找到明显表现其隐性逻辑关系的连接手段。这就要求译员汉译英时需先理解分析中医术语的意义、判断术语的内在逻辑, 才能将其准确通顺地翻译出来。

许多中医术语本身存在着内在逻辑, 如因果关系, 但是译者并没有很好地将其体现出来, 那么, 译文的准确性就有待商榷了。

阴盛阳衰: exuberant yin and declined yang[1]71

阳虚阴盛:deficiency of yang with exuberance of yin[1]71

阳盛阴衰:exuberance of yang with decline of yin[1]71

作为重要的病理病机, “阴盛阳衰”“阳虚阴盛”“阳盛阴衰”与中医学重要的学说之一“阴阳学说”密切相关。阴阳本是中国古人认识宇宙、解释宇宙变化所创造出来的哲学概念。医学家们后借用阴阳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机能活动、 病理发生、发展规律及变化, 并形成中医特有的思维方法。 “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之下, 相互对立的阴阳两方面, 也是处在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相互消长的动态之中的”[2]32。 因此, 如果人体内的阴阳失调, 动态平衡被破坏, 就会产生疾病,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的“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上文提到的“阴盛阳衰”“阳虚阴盛”“阳盛阴衰”讲的就是人体内阴阳失衡的病理状态。

从例子中看, “阴盛阳衰”译为exuberant yin and declined yang, “and”表并列, 单看英文翻译, 会认为在讲两个同等的两个概念, 无先后之分。但事实上, 该术语指的是由阴邪侵犯人体, 导致体内阴寒之气亢盛, 阴偏盛伤阳, 进一步发展为阳衰的病变。因此, 该术语的“阴盛”与“阳衰”之间是存在着内在因果关系的, 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 使用并列连接and并不恰当。不仅如此, “阴盛阳衰”与“阳虚阴盛”这两个术语中同时都有出现“阴盛”一词, 只是位置不同, “阳衰”与 “阳虚”都是指人体内阳气虚衰的状态, 倘若按照并列结构译法, 似乎这两个术语之间并没有太大区别。但事实上, 两者的病机是不同的, “阳虚阴盛”是指阳虚则不能制约阴, 导致阴偏盛。“阳虚阴盛”也存在着内在因果逻辑, 用with表伴随也不够恰当。因此, 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医思维与逻辑文化, 更为准确地体现中医医理, 建议在翻译中添加一个体现因果关系的词“causing”。同时, 也为了符合术语翻译的原则, 笔者对译文进行了一定的修正。

阴盛阳衰: yin exuberance causing yang decline

阳虚阴盛: yang deficiency causing yin exuberance

阳盛阴衰: yang exuberance causing yin decline

中医术语的另一种常被忽略的隐性逻辑就是词语本身的结构逻辑, 四字格的结构主要有并列式、主谓式、偏正式、 动宾式和后补式。翻译时, 不仅要注重意思表达的准确性, 还应兼顾不同结构中的隐性逻辑, 例如, 主谓式结构在翻译时就应注意体现主语的主体性。

肺失清肃: impaired lung depuration[3]65

肺作为人体主气司呼吸的脏器, 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 通过肺气的宣发与肃降,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呼出人体内的浊气, 维持人体正常的呼吸功能。该词条所附的定义或说明一栏中所给出的解释是“肺的清洁通畅失常而致咳逆气喘、咯痰胸满等病理变化”[3]65, 简单来说, 就是指肺的清洁功能失效。而译文impaired lung depuration回译之后是 “损坏的肺净化”, 意思上似乎接近, 但在翻译时, 译文的准确性不仅仅只是指文意的准确, 还应兼顾到原文与译文结构对应。“肺失清肃”采用的是四字格主谓式的结构, 在翻译时, 在不影响译文原意表达的前提下, 应尽量采用主谓式结构, 但很明显译文并没能做到这点。因此, 建议改译为lung failing in purification。

2漏译

五志化火:five minds transforming into fire[1]61

肝阳化风:liver yang transforming into wind[4]90

首先, 将进行词条的中英对照分析: 五—five, 志—mind, 化—transforming into, 火—fire, 几乎是一一对应, 似乎是一个非常忠实原文的翻译, 但是看完之后却不知所云, 没能把术语的原意表达出来。《中医大辞典》对该词的解释是“喜、怒、 忧、思、恐等各种情志活动失调所变生的火证”[5]234。该词条是指情绪失调而引起的火证, 并不是五种情绪转化成火。字面直译并不能很好地表达这个病因的内涵, 译为“imbalance of five minds transforming into fire”, 语义就会更加清楚。

肝阳化风是“肝阳偏亢, 或肝肾阴亏, 阴不制阳, 致肝阳亢逆无制而动风的病理状态”[2]264, 因此, 该词条指的是肝阳偏旺或阴亏而使阳气活动亢逆, 并非是肝阳直接转化成为风证, 因此翻译时, 应将病因内涵一起译出, 译为“hyperactivity of liver yang transforming into wind”更为恰当。

3翻译风格不一致

脾胃湿热: dampness-heat of spleen and stomach[1]95

肝经湿热:dampness-heat in liver meridian/channel[1]88

大肠湿热:large intestine dampness-heat[1]92

膀胱湿热: bladder dampness-heat[1]93

肝胆湿热: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1]97

下焦湿热: dampness-heat in lower energizer[1]99

以上六个术语都是中医中的湿热证候名, 均是指湿热之邪蕴结于身体不同部位而产生的病证。以上翻译虽均出自同一本书, 但对比之后, 却发现有三种不同的翻译风格。

脾胃湿热: dampness-heat of spleen and stomach其中选用了介词of来表示湿热之邪与脾胃之间的关系, 从介词选用上看, 译者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定为所属关系。但是, 从对脾胃湿热一词的定义来看, 湿热之邪与脾胃之间并非所属关系, 更确切应是用表位置的介词。肝经湿热: dampness-heat in liver meridian / channel, 下焦湿热: dampness-heat in lower energizer两个术语均采用了介词in来表达湿热与身体部位之间的位置关系—“在、于”, 翻译准确性较高。大肠湿热: large intestine dampness-heat, 膀胱湿热: bladder dampness- heat, 肝胆湿热: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三个术语则采用直译, 逐字对应, 没有任何介词表达湿热之邪与身体部位的关系, 但从简洁性原则考虑, 这种翻译可以确保译文的简练, 回译性较好。

综上, 在翻译这类术语时, 若强调译文的准确性, 可以采用dampness-heat + 介词in + 身体部位的译法; 若考虑到译文的简洁性与回译性, 可以采用直译, 即身体部位+ dampness- heat的译法, 但是不管是采用哪种译文, 都应保持译文整体风格的统—, 在兼顾对应性与简洁性的同时, 还应注意同一性原则, 只采用对应一种的译法, 即都使用in或都不使用in。

4理解偏差

六淫: six excesses[1]58

首先, 从英文翻译来看, 六—six, 淫—excess, 可以看出此处“淫”取古文解释中的“ ( 形) 过分, 过度”之意[6], “过分, 过度”也是完全对应英文中的excess。但是再认真推敲一下“六淫”的中医解释“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合称。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 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功能及病原体的孳生传播, 成为致病的邪气, 则称为六淫。”[5]368简单来说, 六淫在这里指的是六种致病邪气的合称, 而这种六气并非只因大过而致病, 还有提到不及与不应两种情况, 因此, 根据对应性原则, 即英译词义尽量与其中中文学术内涵相对应, 只单取“淫”对应的“过度”之意, 有欠妥当, 更多应考虑中医中的解释, 将“六淫”理解为六种病邪, 建议改译为“six pathogens”。其次, 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病因病机两章中, excess在译文中共出现了43次, 其中39次是对应术语中的“实”, 3次对应术语中的“盛”, 1次对应“余”, 可以看出excess出现的多数情况对应的是中医中“实”一词。例如: 实邪: excess pathogen; 实: excess; 实寒: excess cold; 肺实: lung excess……[1]因此, 根据同一性原则, 将六淫译为six excesses容易造成读者混乱。

5总结

中医翻译并不是单纯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 事实上涉及到了“二度翻译过程, 包括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7]与中医文化与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因此, 译者首先应实现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转换, 再实现现代汉语与英语之间的转换, 这要求译员要有扎实的古文理解能力、汉语基础以及扎实的英文功底, 还需要对中医涉及的中国古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 并能将这些理论与医学知识相结合, 最大程度上减少对中医名词原意的误解和遗漏。除此之外, 应尽量统一相似语义结构的术语翻译风格, 避免同一标准中出现多种译文风格。尽管中医英译标准化的路途困难重重, 但将中医文化发扬光大、传向世界却是每一位中医英译专业人士与爱好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李振吉.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孙广仁,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3]世界卫生组织 (西太平洋地区)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9.

[4]方廷钰, 嵇波, 吴青.新汉英中医学词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3.

[5]李经纬.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6]李运富.古汉语字词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篇3:《过秦论》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几种情况

While (they were) in Beijing ,they studied Chinese. (时间状语从句)在北京期间他们学习了汉语。

He won’t come unless (he is) invited. (条件状语从句)不邀请他,他不会来的。

Although (I was) criticized by the teacher, I didn’t give myself up as hopeless. (让步状语从句)我尽管受了老师的批评,但没有自暴自弃。

The boy is walking up and down as if (he was) in search of something. (方式状语从句)/You should go where (you are) most needed by the motherland. (地点状语从句) 你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如果从句的主语与主句的主语不同,但从句的主语是主谓结构呈it is形式,那么也可以把it is一起省略。

I didn’t notice it till (it was) too late. (时间状语从句)等我注意到这事已经太晚了。

Please come again tomorrow, if (it is) possible. (条件状语从句)如有可能,请明天再来。

Improve your composition where (it is) possible. (地点状语从句)

It is better to repeat a noun ,though (it is) unnecessary ten times than to have the pronoun mistaken once. (让步状语从句)把一个名词重复十次尽管没有必要但也比使用代词而被人误解一次要好点。

As (it was) scheduled, they met on January 20at the Chinese Embassy. (方式状语从句)他们按原计划于一月二十日在中国大使馆见了面。

上一篇: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总结9月份下一篇:同学聚会倡议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