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

2024-04-11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通用11篇)

篇1: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苏延清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校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实践性的特点,极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它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本文笔者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和具体做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活动开发校本、评价、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元化、动态化的特点,它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具有勇于实践、积极尝试、大胆创新的精神。作为一个新的稚生事物,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和重视,但是,我们很多一线的老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这里,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开展该项活动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理论学习,理解课程体系目标;

要把握好一项事物,你首先就必须了解它。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往往以主题的形式进行探究实践活动,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强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劳动实践、服务、技术实践等,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门发展性课程,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回归学生本性,解放学生的个性是其基本价值追求。纵观这一次的课程改革,笔者认为首先是一场观念的改革,观念如何转变,历史与实践证明,学习不失为有效的办法。故此,承担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辅导的教师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笔者所在的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开设之前组织教师学习《走进新课程》,对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的及新课程结构等方面做了全面的了解,并掌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活动内容等基本理念。教师人手一本由国家实验区长沙开福区专门对综合实践活动探索的一个经验汇总《体验新课程》。并通过派出教师向专家学习。曾派出2名教师参加由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专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的专题培训,并由这些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辐射培训,通过参加这种高级培训活动及自己组织的辐射培训,使国家对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能及时贯彻到学校,为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还采取了录像分析培训法、互动式培训模式、实话深度会谈式培训和活动观摩式互动等培训方式,使广大教师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骨架及教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的职责,使教师在活动的指导上不致于盲目而显得无所适从,也为广大教师提供发展创造的空间。

二更新观念,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有些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等理解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宗旨。如有的学校仅安排一名教师,固定课时,用征订的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授内容;还有的学校、教师用过去的活动课、兴趣小组或学科教材中的实践活动专题完全替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诚然,在实验刚刚起步,借鉴资源包的内容组织活动、开拓视野是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也是非常必要的,以过去开展活动的经验为切入点更是可行的,但关键是要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管理和

1组织形态上有所突破,要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原则。

由于受旧观念的影响颇深,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还是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目前,教师大多数属于“知识传授型”,表现在善于传统式备课、讲课和批改作业,他们一旦离开书本,离开教科书,将变得无所适从,面对学生将不知所措。对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显得力不从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正在各校如火如荼地展开。它注重学生的亲历和实践,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如果说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活”的课程,那么他的课堂也应该是一个“活”的课堂,曾经看到一位老师总结了他们学校的做法是:到自然中学自然,到社会中学社会,在劳动中学劳动,在生活中学生活,在研究中学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学习中的重要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给学生创造广阔的,令生命自由生长的空间。使我们的课程适合学生,而不是使学生适合我们的课程。

三、开发校本,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纵观新课程,它留给每位教师上课的空间更广阔了,选择教材的权利更大了,老师背上担子更重的同时也拥有更大的创造空间,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成为教学资源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所以,我们不要以为是没有东西可以活动,而是有太多的活动我们没有机会来搞。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校本课程就是一笔很大的教学财富,它是由地方学校根据地方特点,学校实际,自行设计的个性化课程,可以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等方式,对国家、地方、其它学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再加工和处理,使之变成更符合学生学习活动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校自行直接开发新的课程,首先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区资源、学校资源,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突破口,依托社区资源,设计与社区生活和文化相关联的开放性课题开展活动 ;其次综合实践课题资源来源于各学科的整合,使学科领域的知识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得到拓展和加深。

四、转变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点应在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应该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时应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实践能力。它是一种以自我为参照物的评价,很难用一条尺子来衡量。评价的主要途径有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会、体会与反思等。评价的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在操作中,自我成长档案袋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老师可以帮助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档案袋,以便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及进步的喜悦。

根据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的特性,我们实行了这样的评价标准,课题报告和研究计划占总分的20%,过程记录占50%,研究成果占30%,根据总分的高低分为A、B、C、D(优、良、合格、基本合格)四个档次,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成绩记入学业总成绩中。

五、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扮演独立的实践课程和课堂教学延伸的双重角色。

由于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和教师的敬业精神的不同,各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也有较大的差异,笔者近两年对该县(区)106所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做了一次次调查,农村中小学基本没有开设该门课,城区中小学开设的情况也有较大的区别,有12所中小学开展的情况比较乐观,多数学校形同虚设。有相当部分教师甚至学校领导对该课程的理解不够,将综合实践活动理解为以往的课外活动,对活动设计把握不准,造成场面热闹,劳师动众,不乏有“作秀”之嫌。还有的教师把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学生活动简单活动理解为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每周不少于3课时,但由于中小学

开设的课程较多,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许多中小学都实行弹性学制,遵循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的弹性课时制原则,其中1课时安排在正常教学时间之内,2课时学生利用双休日完成。这是目前可行的举措。

教师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创设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既不能集中课时“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由于实施分散课时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元化、动态化的特点,实施一个活动需要较长的时间,甚至长大一年半栽,教师在综合实践课上的作用应是活动的指导着、组织着,教师要处理好课堂和课外的正确关系,可以说课内打基础,课外出成果。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解决学生在活动中的棘手问题,而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外的调查实践上。2005年笔者曾引导七年级(3班)的学生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在科组所拟定的“走进定西”大主题的前提下,大家经过充分酝酿,逐步拟定了“安定区乡土地理调查研究”的专题性研究课题。根据学生自身实际和兴趣,自愿组成活动小组,确定本组的活动主题和目标。学生确定的小主题有:“小流域治理成果斐然”、“马铃薯产业誉满国内”、“高效旱作农业初具规模”、“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等。通过对安定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归纳、整合,尽可能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结合,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扮演独立的实践课程和课堂教学延伸的双重角色。

我们通过几年艰辛的探索,体会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给了学生一个学习和锻炼的广阔天地。它让学生真正的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使学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篇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校本特色和地方特色,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为目标,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求证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

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主要工作任务:

1、构建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以非指定领域为拓展”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以学校各年级为重点,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工作,任课老师要以布置综合实践性作业为主要形式,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班级要制订好班级的活动计划,鼓励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活动,注意活动过程中资料的积累,期末整理好资料上交教务处。

4、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要虚心请教各学科的教师,教务处会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5、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开发校本资源、社区资源、地方特色资源结合起来,也要与学校课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办出学校特色。

四、具体工作安排:

1、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1)开发学校资源。

一是学校的图书室进一步增添藏书量,并发挥好现有图书的功能,提高图书的流通率,让图书进入班级,建设好班级图书角;

二是在规定时间开放阅览室,供学生博览群书和查找资料;

三是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会学生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四是继续完善以科技、艺体教育为特色的各类专用教室和宣传阵地,在已有的基础上,本学期将进一步完善各种专用教室;

五是继承好学校传统活动,办好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篮球赛等系列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开发社区资源。

一是探究利用现有的自然状况,开展“五化资源的调查”活动,定期带领学生进行参观、考察;

二是与我镇的部分企业联系,了解我镇经济发展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采访、调查;

三是聘请关心学校教育而又有特长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担任我校的校外辅导员,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安排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在实践过程中,要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大指定领域融合在一起实施,使之彼此渗透,形成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与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

另外,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充足的时间资源和丰富的校外资源指导学生以活动小组的形式开展好综合实践

活动,期间也可发挥校外辅导员和家长的指导作用,以保证活动的质量和学生的安全。

五、规范管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水平。

1、扎实细致落实各位综合实践活动老师的行为要求:

第一:要理解、尊重、信任学生,倾听学生心声;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各项自控能力,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做事有序;

第三:大胆而又真诚地指导学生,及时给他们真诚的鼓励和帮助; 第四:遇到问题,学会冷静,善于引导,运用最利于见效、最科学的方法去解决。

2、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可随意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

3、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

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其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

(1)在活动的主题、项目的确定阶段,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兴趣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

(2)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具体的活

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同时,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还要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3)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着重对活动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4、丰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活动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每一项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之间的整合。

5、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的意识。评价应注意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可自评、生评和师评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的方法,可采用作品(手工、劳技、科技作品、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等)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

五化中学

篇3: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

学校应该是唤起生命激情、追求理想幸福的地方, 在这个成长共同体中, 学校文化的影响是关键因素。“学校文化的再造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 (钟启泉语)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全新课程, 承载着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改变教师专业生活、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的教育功能, 它对于学校文化的更新和完善起着独特的作用, 是学校文化重塑的最佳切入点, 也是其价值实现的最有效载体。

一、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创新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 重塑学校的课程文化

在新课程体系中, 综合实践活动对学校发展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门课程所应发挥的作用, 因为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 另一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以学校教育观念的更新、学校课程制度的重建为基础, 从而有利于创新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

1. 促进学校对自身教育理念的重新审视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区别于学科的课程形态, 蕴含着更完整的教育价值观、学生发展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资源观等教育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转变学校教育行为方式, 反思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常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确立积极向上的学生行为文化和教师行为文化, 由此改变着学校中人的行为文化。教育理念的反思, 有利于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学校观念文化, 并使之融入学校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必然引起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反思自身的教育理念。如我们于城小学确立了“睿智·求索”的学校文化关键词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享受教育的幸福”的办学理念, 正是几年来不断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 重新审视了学校发展定位的结果。

2. 建构学校开放多元的教育活动体系

学校教育活动体系不能仅仅建立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之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映的是一种开放的教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助于学校超越单一的知识教育或书本教育模式, 实施多元的学生发展策略。如我们于城小学开展的“给母校种一棵感恩树”、“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现状调查”、“我是睿智少年”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校德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有力支持, 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发展机会等。综合实践活动对学校教育系统变革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一门具体课程的局限。

3. 完善学校教育的管理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学校自主进行开发的课程, 较之于以往的其他学科课程, 必须承担课程开发与教学管理、指导、评价的任务。这就要求, 学校要改革以往的日常管理制度、课程制度、教学制度和评价制度, 建立全新的学校管理文化。

4. 丰富学校教育的资源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没有统一的标准, 没有统一的教材, 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实施的“三级管理”要求赋予了学校自主开发的权力。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根据自身条件与所处的环境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自主开发, 如于城小学就利用于城镇农业特色产业的优势, 围绕“农”字, 依托社区, 建立了四个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构建了“亲近自然, 崇尚科学”、“走向社会, 体验生活”、“认识自我, 关注成长”、“探索历史, 品味文化”四大板块, 开发了融合“四大领域”的一百多个主题的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库, 大大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文化。

二、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教师成长的价值取向, 重塑学校的教师文化

教师不仅是学校文化的传承者, 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文化诉求的诠释者。在建设学校文化的进程中, 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研究执行能力, 对学校文化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锻炼了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改变了教师的成长方式, 无疑构筑起了新的教师文化。

1.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构建了“实践、反思”的教师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最高的要求, 教师参与实践的同时也是教师学习新观念、掌握新事物的过程。教师要适应这种革新, 就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坚持学习, 接受一种全新的课程文化的挑战, 及时更新那些已有的、传统的、落伍的教学思想和观念, 将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思维变革和学习活动, 视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乃至个体职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这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质不谋而合。

一方面, 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教师不再仅仅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或实施者, 而是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和实施者, 这种校本化的课程开发策略, 为教师搭建了表现自己专业素养和多方面才华的舞台, 提供了释放自己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的空间, 必然成为有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是教师以“参与”、“反思”为主要特征的行为与实践, 通过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的“自省”、“发现”, 自觉地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用多样化的形式予以呈现, 由此获得更多的实践性知识。这种知识的增长和重组, 必然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进而重塑着“实践、反思”的教师文化。

2.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构建了“合作、分享”的教师文化

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 但同时也是一个更加需要合作的社会。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中, 需要教师的合作, 因为一个人的经验、能力、知识水平终究是有限的, 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 面对千奇百怪的问题, 面对那么多的活动小组, 教师个人很难完全实现有效的指导, 需要更多的教师来融入这个指导团队。因此需要重塑教师间的人际关系, 需要建立教师间的合作与分享的文化, 共同开发课程, 研究教学, 共享经验和理念, 将合作精神和同事情谊体现于每天的教学生活中, 建立关怀的、信赖的和有共同目的的关系规范, 使教师各自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以分享, 教学实践经验得以共享。通过沟通与协同的行为去应对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挑战, 重塑起合作、分享的教师文化。

三、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帮学生搭建更宽广的舞台, 重塑学校的学习文化

1. 综合实践活动构建了学生实践与探究的学习文化

实践与探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对以往传统学习方式的重大突破, 学生走出校门, 融入自然, 走向社会, 搭建了更宽广的学生成长舞台, 把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作为全新的学习方式融入到自身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在观察实验中学习科学的方法, 在实践调查中学习道德规范, 在探究中学习撰写课题报告, 在电脑网络上学习统计分析, 在社会实践中学会与人交流, 学会伙伴之间互相合作, 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 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种“做中学”的学习形式, 将极大地促进教育方式的变革, 也必将形成实践和探究的新型的学习文化。

2. 综合实践活动构建了同伴互助的学习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往往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 这就需要学生在主题活动中进行资料搜集整理、设计、交流、表达、实践等一系列活动, 这正是培养学生同伴互助学习的有机土壤。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相互取长补短, 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和发挥潜能的平台, 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之间的交往能力, 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增长了学生的智慧, 也让学生在同伴互助中“学会共同生活”。

3. 综合实践活动构建了开放性过程评价的学习文化

教学思考

评价能够折射出一所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学生发展观、课程观、教学观。因此, 综合实践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发展的关系[J].福建教育, 2004 (9A) .

[2]龙一芝.构建课程文化:现代学校发展的新命题[J].上海教育科研, 2009 (6) .

篇4: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

中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要求突出职教特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与素养。而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确定了加强语文实践教学的任务,将综合实践活、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都纳入了课程教学内容,同时规定了教学要求和课时安排。本文旨在探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现状、师生认知及改进策略。

【关键词】

中职语文 综合实践 师生认知 教学现状 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而存在,其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型合格劳动者的重任。中职语文是整个课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并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这是中职语文教学所面临的新课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改革目标。

一、中职语文教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基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背景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其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为奠定其终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所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与理念,符合中职语文教学与学习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水平,安排一些便于理解、带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通过直接感受,体会语文知识,积累经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其不再以单纯的知识讲解为形式,而是通过新颖、有趣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形成交流、互动、沟通、团队合作、问题发现与解决等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具专业素质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围绕语文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从问题开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动机,并由此转化为探索的精神与能力,从而深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现状与师生认知

在当前的中职教育中,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性文化学科,却并未得到学生、教师及学校的重视,地位较低。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更显得微不足道,许多教师持有能不上则不上的态度,忽略此课。偶尔有些教师愿意涉足,但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浅尝辄止。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一所学校只有20% 左右的语文教师能够认真对待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课前备课、教学中实施,但也存在未能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及时评价自身与同学表现的状况,没有反思和总结;还有一些教师则干脆把综合实践活动上成了讨论课或写作课,或者播放一些相关视频就草草了事;更有甚者,则直接忽略此课。

同时,教师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探索与创新的热情,所以教学模式与理念也比较传统、老套,未能将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未能真正让教学面向社会、生活与就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其所学专业也毫无联系,所以,学生不易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也未能认识到综合实践课与其日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因此很难产生自主参与和学习的动力。这样的教学现状远不能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也完全不能适应企业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职业要求。

三、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改进策略

1.精心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高,基础比较薄弱,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应过于复杂、乏味,而要立足于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能力水平,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关心日后的职业生活,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奠定其职业发展的基础。

例如:教师可立足于教材内容,依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及社会生活等,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项目:如果你是一个旅行社的导游,需要带领外地团队参观本地,那么你会怎么完成向导任务?是从整体开始介绍,还是以单个景点或某方面特色为主?引导学生搜索相关资料,以PPT 演示文稿的形式进行现场模拟介绍解说。这种课堂情境的模拟,几年后很可能会成为学生步入社会后所面临的生活情境,奠定其进入职业角色、了解职业特色的基础与前提。

这样的活动内容设计,接近学生的生后实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城市有所了解,所以不会感到陌生,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而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搜集、充实新内容,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其思维空间,从而全面掌握所需素材,提升其信息搜索、整理、概括的能力。

2.不断更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与思想

传统“一言堂”、“保姆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与创新,因此,必须不断转变教学模式,由“教授型”向“指导策划型”转变。比如: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中,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鼓励其互动、交流与讨论,并通过汇报、展示等形式进行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表现欲,并在自主发现学习中,提升其问题发现、提出与解决的能力。

同时,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不应只是被动、机械地复制知识,而应积极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因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不断转变教学思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结语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基本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要求突出课程特色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具特色。因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应立足于大纲精神和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更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其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方法、技能与经验等,进而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敬惜.对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新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

篇5: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并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及专业水平,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的课程,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

二、课程目标

中年级要求:

1、学生自主观察感受生活,社会,提出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课题。

2、教师及时点拨,帮助确定主题及研究方案,开展活动。

3、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成果展示。

高年级要求

1、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确定研究方案。

2、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在活动中适当指导。

3、学生自主组织成果展示。

三、活动参考主题

1、河水污染状况及对策研究

2、八小食堂状况的调查

3、菜市场资源调查

4、扬中住房现状的调查研究

5、野生植物现状调查

6、“肯德基”的诱惑力为什么这么大

7、调查新建的活动场所对各个人群的适宜程度和对它的`评价

8、白色污染带来的坏处

9、为什么小学生如此迷恋电子游戏

10、形成龋齿的原因及预防

11、大蒜没有水分和泥土,为什么会发芽

12、小学生的近视原因及预防措施

13、你知道吸烟的危害有多大吗

14、饮食与保健

以上由各班根据本班实际需要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相应主题开展活动。

实施形式:可穿插进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进行,也可相对集中半日活动。

四、具体活动安排

9月份:

1、认真贯彻执行综合实践活动纲要,加强理论学习。

2、制订教学、教研计划。

10月份

1、检查个人备课情况。

2、进一步完善本校综合实践活动网站,利用网站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活动,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网站的发展。

11月份

参加扬中市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汇报。

12月份

深入课堂进行调研,了解教师的困难与需求,充分发挥教导处的指导和服务功能。

1月份

篇6: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二、社会实践形式:

1、社会调查;2、社区服务;3、勤工俭学;4、科技文化活动;5、生产实习;6、公益活动;7、军事训练;8、志愿者活动;

三、社会实践时间安排:

1.初一新生入学安排在八月底,两天时间;

2、公益活动:

校园晨扫(每天半小时),校园保洁(课余时间),大扫除,寒暑假返校日;

3、社会调查:

①课时(语文作文课指导怎样写好社会调查报告);

②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调研、撰写研究性学习的报告);

③周日进行社会调查;

④寒暑假深入社区、农村和企事业单位社会调查活动;⑤组织各种形式暑期夏令营(学生干部夏令营、科技夏令营)

4、科技文化活动:

①各年级开设电脑课(每周一节);

②班班有歌声活动(每年5月份);

③小歌手比赛(纪念12、9学生运动);

④元旦文娱会演;

⑤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

⑥组织秋游、春游。

5、生产实习:

①组织各年级到农村基地劳动锻炼,校内外植树(3、12植树节)、6、5世界环境日等等;②花圃护绿活动;

6、社区服务:

要逐步建立学生假日社区服务制度,以团员干部为主,以自愿为原则,组织假日社区服务小组,开展服务活动;

7、志愿者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校环保自愿者行动小组,开展一系列活动。

三、建立校内外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校内基地:

1、公益劳动类:卫生包干区、护绿区、教室、宿舍、校园环境;

2、生产实习类:爱护校园花草树木;

3、科技文化活动类:图书馆、文化节、三小活动、班班有歌场合唱活动、小歌手比赛、元旦文娱晚会、计算机技术教育(每周一课时);

4、志愿者活动类:为离退休教师服务,清扫图书馆、科学楼等。

校外基地:

1、生产实习类:

2、军事训练类:

3、科技文化节类:文化馆、科协等;

4、社区服务类:电信局、派出所。

四、管理方式:

1、学校管理:采用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登记卡和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核表,每生一学期分发一张,按学期登记入卡,每一学年由班主任根据学生登记卡 材料记入考核表。一学年结束后上交年级组,交德育处保管,学生一学年根据考核表及时登入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

2、年级管理:年级组要根据本年级学生特点,按照学校安排,精心组织和安排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军事训练、科技文化活动等。

3、班主任管理:班主任应组织好各种活动,活动中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做到:每次外出活动应事先做好申报,经批准后,方可组织,活动中应贯彻环保方针,活动后应有小结和留下资料(摄影、小结、心得体会等),负责写好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鉴定。

篇7: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的课程,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任务的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学会和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为了保证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与合作意识,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2010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研究性学习方面

我们把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具体分为两大块:

(1)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从研究方式上来分,具体包括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类型;从内容范围上来划分,又包括自然环境研究、社会生活研究、历史文化研究、科学技术研究、个人发展研究等。

(2)项目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后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也可以是经过研究后提出的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方案、对策建议书、活动设计(如一次主题班会、一项扶贫活动、一项环保宣传活动)等等。

①组建课题组,进行相关知识的讲座

课题组采用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每个课题组4—6人为宜,课题组长由学生民主推荐产生。

②选题指导

选题遵循可行性、科学性和独特性原则。选题时还要注意宜小不宜大。若课题太大,受主客观条件限制,研究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不能全面、深刻地阐述清楚。若选择一个比较小的课题,能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容易得到有价值的结果。

③制定课题方案

一个完整的课题方案主要包括课题背景、研究方法、实施过程、课题组成员与分工、指导教师、成果形式等。若是实验研究还要写出预期结果。由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局限,课题方案的制定有一定的难度,故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④实施研究

根据课题方案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以获得大量的原始材料,并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这段时间学校可开放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为研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实施阶段要求学生详实记录研究过程、方法、结果(尤其是数据和典型事件),以文字、图表、照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呈现,并随时写下自己的实践体验和感受。

⑤ 组织成果展示交流与评价

研究成果的研讨与展示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可使学生之间相互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这一阶段,原始材料的完整性就显得非常重要。原始材料的完整性是指有学生填写研究记录,并附有必要的实验数据、图表、照片、调查访问录等。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方面:

第一、分好小组,确保畅通;

为便于学生研究,可按照以下原则分组:

(1)地理位置近(尽量同村的为一组);

(2)同组异质的原则,即每一组既有熟悉上网操作的学生,也有善于组织的组长,让每一个小组的成员搭配较为均衡;

第二、组织周密,保证安全。

做细、做实学生小组活动方案,充分估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保证交通安全、防火安全等,各指导教师对每一个小组的活动申请和活动方案进行仔细推敲,保证万无一失。

指导学生与家长的协调,让学生做好解释、宣传,同时需要户外活动的最好取得家长支持,让家长一同前往。

第三、加强指导,保证效果。

培养学生搜索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选择、复制有效信息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剪辑、处理、组织,防止信息的泛滥,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整理、汇报。

指导学生的如何分工与合作,如何处理合作中的问题;

第四、做好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学校评价

活动结束后,各班级统一上交材料,学校评选“最佳合作小组”、“最佳活动方案”、“最佳活动成果”等,学校要根据各班活动成果等情况评选“最佳班级”,并且根据各班级组织情况进行分数统计,最后与各班量化管理挂钩。

总之,通过亲身实践,引导学生把掌握的实践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结合科普知识宣传和科技知识传播,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开展科技小制作,绘画科幻画活动等,通过这个过程的教育,提高学生对科技方面的兴趣,提高青少年儿童动手、动脑、创造发明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雁鸣湖中学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篇8: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管理

一、组织制度管理

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进行, 必须有成熟的组织制度管理, 确定相关机构、人员和资金设施的配备, 才能有章可循、有序可依。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涉及面广, 学校必须统筹规划, 动员校内外的力量。

1. 组织建设

机构清晰的组织是信息畅达的保证。在学校中应该设立以校长为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 以教导处、政教处, 总务处, 各学科教研室等部门负责人以及家长委员会负责人为成员, 负责全校教师的课程调配。下设两个并行的小组, 即研究小组和执行小组。二者有合作有分工, 各有侧重, 人员允许有交叉。

领导小组的职能主要是:统一规划, 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管理下属两个小组工作, 负责牵头和总结总体工作, 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 营造舆论。

研究小组的职能是:负责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交流与推广, 负责教师的业务指导, 负责对学校课程具体实施中的问题进行指导, 进行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研究, 同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安排各年级和班级的活动时间, 负责教师工作的统计和考核。

执行小组的职能是:制定实施方案, 确定每个活动方案具体细节的设计, 比如活动时间、地点、路线、人员分组、安全措施、与外界的联络等。在课程的实施中, 要与研究小组处理出现的问题, 上报活动记录和总结。执行小组直接面向活动参与人员和学生。

2. 制度保障

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进行, 学校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一是物质制度。例如实验室、图书馆、电脑室、活动基地等设施、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 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学校规章制度, 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办法;二是教师培训发展规划。制订关于课程的长期有效常态开展的计划, 并使其制度化。制订教师的培训计划, 形成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能力培养的固定机制, 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接受每学年固定期限的观摩和学习指导, 并将之纳入教师综合考核指标。

规范的组织机构配合制度的保证, 有利于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从被动、自发、无序走向主动、自觉、有序, 真正做到在学校组织层面和制度上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激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中来。

二、课题管理

在新课程中, 学科课程有明确的课程要求, 但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只能解决宏观问题, 缺乏实际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因此对一线的教师来讲, 最大的困难可能来自具体而微观问题。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主题, 不像学科课程内容那样规范化、系统化, 可以说, 只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任何主题 (项目) 均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其具体内容从时间上来说可以是过去的, 也可以是现在的, 还可以是将来的;从空间上来说, 可以是本土的, 也可以是他乡的, 还可以是国外的。从对象特性上来说, 可以是人或事, 也可以是动植物及科技、文艺、体育的活动, 还可以是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及文化研究等。内容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 如果不实施课题管理, 不针对具体的课题进行教研指导就很难奏效, 课程实施的效果很难保证。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题管理中, 要想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水平, 学校必须和上级教育课程管理部门建立起联系, 要和上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教研室相互配合, 及时上报本校的课程开展计划。同时, 要及时了解和指导各年级各班的课程安排, 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 具体活动的主题范围、方案设计、活动分组、时间安排、安全措施等各项内容。采取多级负责制, 在活动过程中, 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 怎样做, 学生对自己和小组负责, 小组对教师负责, 教师对研究小组和执行小组负责, 研究小组和执行小组对领导小组负责, 形成一定的文字和影像资料, 作为课程实施效果进行保留, 层层负责将会提高每个人的责任心。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无论成绩还是问题, 都要做好详细的记录, 定期总结, 定期公布各个年级和班级的活动课题, 负责公布相关资料和成果展示, 学生的心得体会或者教师、家长的评价, 表彰表现出众的学生和班级。

在课题的实施中, 课题管理应该贯穿始终, 随时指导, 随时记录, 随时评价和优化, 积累资料和经验, 当一切都成为惯例和制度时, 当教师和学生都知道自己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即指日可待。

三、评价管理

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有效手段和保障, 它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即是上一个活动的结束, 也是进行下一个活动的开始, 没有评价就没有前进的方向。制定评价方案, 可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导向, 形成合理、客观、系统、积极的评价机制是保证该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所以, 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够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来长久的动力。

鉴于综合实践活动更多的是强调学生活动的过程及其过程中的体验, 而不仅仅是活动的结果, 尤其要关注过程和态度价值观等的变化。但是这也给该课程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不仅仅对学生评价手段需要进一步探索, 由此产生的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也因此会有别于传统的评价。因此, 在评价管理方面我们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实践研究。

评价基本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具体课题的评价, 一个是学校整体课程的评价。无论那个层次都应该本着激励和维护积极性的原则建立相应的程序和制度。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两部分对象:一是学生, 二是教师。无论针对那种对象, 指标和权重都要根据平时学校课程督查与指导情况制定, 期末由学校组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情况进行验收。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向学生和教师了解课程开展的情况, 通过召开成果汇报展示交流会、听取汇报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形成平时检查和期末考核评价相结合、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教学成果评价和社会效应评价相结合、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评价制度应具有激励作用, 在精神上可通过口头表扬、大会报告、汇报演出等形式, 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在评优、评先中可优先考虑;在物质上可对教师提供报酬奖励, 对学生发给一定的纪念品等。学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奖励基金, 对参与活动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管理问题是推进该课程常态化的关键问题, 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 将会导致实际中课程实施的茫然。调查表明, 许多一线教师认可该课程的理念和价值, 但就是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让大家有章可循, 明确每一步的操作, 遇到实际问题时, 找不到可以真正获得帮助的部门、人员以及制度, 所以极大地打击了教师们的积极性。也正因为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 该课程处于“东一榔头西一棒, 有一出没一出”的尴尬境地, 成了作秀工程和摆设课程, 无法贯彻新课程的精神, 直接阻碍了该课程的功能实现。因此, 学校应从教育战略的角度出发, 承担起课程实施主体的责任, 从学校、社区、学生和家长的具体状况出发, 完善管理, 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

诚然, 有些问题不是学校依据自身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 这需要社会的支持, 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课程改革的领导者, 需要给予学校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 加强对中小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和督导, 借助有力的行政手段和管理职能加强宏观管理, 促进学校的课程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

篇9: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五结合”

一、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我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利用这些节日,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爱国、爱党等多种教育,培养多种能力,增长学生的各种见识。

如在春节前夕,学校舞蹈小组随市教育电视台的银屏少儿艺术团到北京西城区少年宫参加联谊活动。除了两场演出外,学生们还参加了爬长城、参观科技馆和自然博物馆等许多开拓视野和增长知识的活动。

“三八”妇女节,学校组织了“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的活动。有的学生做家务,有的为父母唱一首歌,有的为父母画了一幅画,有的为父母洗脚,还有的为父母说一句祝福的话……虽然形式不同,却表达了学生热爱父母的感情。

结合植树节,少先大队开展了“认养小树,我和小树一同成长”的活动。学生们心系小树,定期为小树浇水,保证了小树的成活率,也理解了绿化校园、绿化环境的意义。

“六一”儿童节,家长和孩子们的大型艺术节,成为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九月十日教师节,各年级的小歌手站在国旗下,为老师和全校同学献上了一首首悦耳动听的歌曲,表达了对辛勤教师的敬意,也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

在十月十三目的少先队建队日上,一年级新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喜悦之情洋溢在稚嫩的脸上,红领巾飘荡在胸前。

二、与时事教育活动相结合

国际、国内的形势千变万化,从美伊战争到巴以冲突。从全球性非典、禽流感到世界性的灾难,无一不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爱好和平,杜绝战争,减少自然和人为的灾难,是每个人的美好愿望。

我国“神舟五号”升空及胜利地返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探索宇宙及对航空航天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学校举行了第五届科技节,并邀请了市航模协会的技师进行了各种航模表演。望着翱翔在蓝天上的飞机模型,学生们欢呼雀跃。随后,不少学生报名参加了学校航模小组。

针对湖南衡阳发生的火灾楼房坍塌事件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学校和当地消防七中队组织了全校师生的应急逃生演习。通过演习,师生们增强了安全防范意识,明确了“健康第一,安全第一”是当今社会的首要问题,也是未来人才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之一。

三、与社区、厂区、社会活动相结合

综合实践课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推进学生自我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根据这一理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的风采,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许多社会实践活动。

从三月一日到四月六日,学校百余名师生参加了采油八厂厂庆文艺演出活动。五月,汶川地震,全校师生为灾区人民捐款近两万元人民币。七月末,舞蹈小组学生随市少儿艺术团到大庆监狱进行了慰问演出。我校和光明社区联合。为贫困学生捐献了图书一千八百余册。

随着楼区草坪的铺设,在学校和楼房管理人员积极配合下,学生不但当小宣传员,还当卫生管理员,成为保护环境的好榜样。

四、与实践性的竞赛活动相结合

张扬个性,让学生体验过程、感受成功,是综合实践课的另一理念。 无论是美术、音乐、体育、微机活动类的比赛,还是学科类的竞赛,只要有比赛,我们都组织学生参加,一方面展示学生的才华,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胆识。

五、和学科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科的任教老师,都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过程及进行研究性学习,锻炼能力。在学习实践中,学生们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综合实践课的基本理念也要求:面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在语文课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课前收集背景资料,课上向他人介绍;课上模拟采访、推销、导游,体验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要求;针对社会现象,向老师、校长、厂长提出合理性建议;开辩论会,进行口语交际;设计手抄报……建立大语文观思想,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数学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宴际测量操场的长度和宽度及面积,让学生到超市调查物质价格及分类情况,统计家庭年月用水、用电情况及每月的开销状况等等。这样,既有研究性学习,又有自主性学习。

又如,科学课的采集制作、种植观察、实验操作;社会及生活课的到社区调查参观,旅游及探亲;微机课的上网下载资料、制作网页,培养创新;劳动课的理论延伸到家务劳动……

篇10:学校是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

一、精心组织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学年初,学校教导处制定学年、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计划》,并根据了解的教师情况,安排多才多艺的教师担任综合实践课。教师根据所任学科和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学年、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严格按计划和课程总表开展活动。

二、加强教师培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自身的理念、目标和价值,它与学科课程不同,也和以往的活动课程不同,而且包括的内容也比较多,比较杂。对教师的要求也与以往的学科课程不同。因此学校加大教师的培训,一是尽量创造条件让教师到外单位学习,归来讲汇报课,二是进行专题研讨、召开经验交流会等,使教师了解、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以及目标和要求等。只有了解、掌握了这些,教师才能认识到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本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在实践中才能根据学校的实际、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及社区的资源开展活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督促检查。从开学初计划的制定到活动的开展,学校严格把关。每月学校组织检查教师资料。每学期结合学校听评课活动,每位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至少讲一节研讨课,并当天进行评议,参与听课的老师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学校实际和儿童的生活经验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自主活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经验。无论是研究性学习主题的选择,还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都能选择哪些与当地的题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题材来进行。无那些大而空的题目或活动。

五、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精髓在于“实践”二字。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随着综合实践活动广泛的开展,拓宽了学生动手的空间,为学生自主动手、独立制作、体现个性化特征的设计提供了时间的保障。

六、建立家校互通,确保课程实施。

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取得校外人才的共同协作,形成整体共同指导的局面,是十分重要的。家庭是孩子的一个活动生活场所,我们应该重视它,并积极利用它。在学生家长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有一技之长,我们充分利用这种家庭潜在的教育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使某些隐性的教育力量充分发挥功用。所以,我校建立建全了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课程管理的制度,以获得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从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开放式综合实践管理模式。

篇11: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1.莞师慧课堂,引领学科风向

本学期4月8日下午,我校李老师走进xx中心小学名师直播课堂观课,执教《设计食品包装袋》。陈xx老师带领科组老师和全市的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大家认为本课切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列明“设计制作”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主要活动方式,在《设计食品包装袋》这一主题活动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设计,手脑并用,设计自己的食品包装袋,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外,还需要学生灵活运多种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意识。此课,让许多学校老师模仿学习,引领全市综合实践活动的风向。

2.经五个过程,践行“文博达美”

从三月开始到五月,我校积极响应城区教育办的号召,利用市博物馆提供的课程资源,通过精心的策划,开发成我校的课程超市课程资源,组织学生走进市博物馆,与东莞市博物馆共同构建并落实开展“文博达美”课程,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为了更进一步开展活动,我校还把市博物馆提供的课程资源,开发成我校的课程超市课程资源,让孩子们经历“搜集资料——开展体验——设计制作——拓展研究——交流分享”这一系列活动过程,将活动推向深入。

走进市博物馆前,各班班主任播放了市博物馆提供的“走进博物馆须知”的幻灯片,让学生了解到博物馆参观的注意事项。3月29日下午,市博物馆宣教部赵筱颖老师,亲自来到我校给五年级的全体师生作了《说说古代东莞的`那些事儿》的讲座。与梁焕英副校长一起开启了“走进市博物馆之旅”。

讲座后,我们用三个月的时间,采用“点面结合、菜单自助、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活动。所谓点,就是以五年级为重点,分五批,每批两个班走进市博物馆开展参观体验活动。每次活动的内容有两项,第一项是参观《古代东莞的展览》。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孩子们踏上了“考古之路”,听着讲解员耐心细致的讲解,看着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图画,感受到东莞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作为为东莞人,他们感到无比自豪。第二项是体验项目,每一批的孩子选择的体验项目各不相同,九、十班孩子们制作海盐;四、五班的孩子们制作陶纹;三、七班的孩子们绘制梅瓶;一、二班的孩子们制作朝珠;六、八班的孩子们插花。所谓面,指的是我校根据市博物馆提供的讲座、活动展览、小班兴趣活动项目,发动各年级各班家委会自行组织,利用周六、周日时间,小手牵大手,走进市博物馆,通过“任务驱动——参观体验——提交成果”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另外,我们还在学校三(4)班旁边的空地,利用市博物馆提供的资源,布置了《考古是个什么鬼?》的巨型展览。三到六年级的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展览。孩子们被展览吸引住了,参观时,大家认真观看,有的还做笔记呢。

我们还通过展板、实物等展示了孩子们历时三个月的探究活动,本次活动,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到东莞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培养了孩子们与人合作、动手实践、设计创新能力,增强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3.驿站任务式,开展基地考察

基地课程建设是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人与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本学期,我校在开发课程基地的同时,积极思考探索如何做好基地课程实施与开展工作。除了借助基地课程的力量外,还需着眼于完善基地课程的校内配套课程设计与实施,着重能力生根,基地课程与学校特色课程融合,形成新的育人点。6月21日,陈老师在xx年xx小学(幼儿园)自研课题成果答辩会上作了《“驿站任务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的研究报告,荣获xx区科研成果一等奖。

三、四、五年级全体学生分批,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东莞青旅赏学游教育中心辅导员以及家长义工的共同带领下,走进“东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东莞饮食风俗博物馆、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可园这几个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考察活动,让孩子们收获课堂外的精彩。

4.“缤纷社团”首秀,四大社团获奖

6月2日,由广东教育学会中学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委员会主办,卓优学生活动网承办的广东省第二届中小学生“缤纷社团”风采大赛现场交流展示和颁奖大会在深圳龙华玉龙学校举行。

经过激烈的角逐,我校“悦行社会服务社团”荣获“十佳梦想社团”,“少年科学院”、“至正研究社”、“大榕树环保环保社团”荣获“十佳精品社团”。梁焕英、陆叶屏、郭小霞、谢小湘、陈宇、陈丽君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社团指导老师”。

本次活动,我校四个社团从众多的参赛社团中脱颖而出,经过专家评委及大众评委遴选,进入广东省第二届中小学生“缤纷社团”风采大赛小学组前18名。在现场决赛与展示中,四个社团用五分钟时间,用PPT展示社团的建设、管理及特色活动等,秀出了风采,获得广东教育学会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委会员常务副理事长黄志红博士的好评。她认为我校的社团活动涉及面广,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全省小学中独树一帜。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对新纲要理解不深,研究欠深入

当前形势下,教育教学工作以及非教学工作一直都在做加法,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往往身兼语文老师、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品德与社会等教学任务,所兼的每一门科目任务都越来越繁杂,要求越来越精细,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老师更难难沉下心来,好好研读新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难以明确新纲要的要求。

2.骨干老师带动力度不够,发展不均衡

因为老师们绝大多数都是兼职的老师,我校通过骨干老师的带动,促进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一年来,我们发现,虽然骨干老师积极引领,但是,由于有些老师还对本课程的价值认识不足,还没有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活动中,觉得开展活动室一种负担,怕影响语数英主科的学习。

三、下半年工作目标、思路与措施

1.学习领悟《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

2.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3.修改、完善校本教材。

上一篇:奇货可居文言文翻译下一篇:无什么可什么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