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复习:习惯到底有多重要

2024-05-07

考研复习:习惯到底有多重要(精选3篇)

篇1:考研复习:习惯到底有多重要

背诵比任何人想象的都更重要

死记硬背带来的最好效果其实有另外一个感情色彩截然相反的词:博闻强识。这些年来,很多人都认为“在这种信息爆炸的时代里精读已经过时了,只有快速阅读、泛读才能够有效应对。”

但从港大毕业后又求学哈佛的学霸陈颉祺却说:“背诵很重要,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重要。”

高中毕业时,陈颉祺获得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和香港大学精算专业的录取,他选择了香港大学。大四时。陈颉祺获得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著名美国高校研究生院发出的录取通知书,最后他选择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

在一路的求学过程中,陈颉祺一直有一个习惯——喜欢精读和背诵,甚至一字不漏。

陈颉祺说,从学英语方面来讲,遇到那种他觉得特别“经典”“优美”的好句子,他一定会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后来在申请美国学校文书写作的时候,这个习惯带给他难以想象的巨大便利。

“我觉得很多人在母语学习中都不见得有这类习惯。他们经常问:背新概念文章能提高英语能力吗?他们真正想问的是:背诵真的有用么?小时候,我们都背过一定量的唐诗宋词,我们的各项语文能力真的就因此直接提高了吗?似乎不是很明显。但是,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谙熟了中文的平仄韵律,凭直觉就能知道什么样的句子是朗朗上口的,什么样的句子是别扭的。”

认真仔细其实是一种可以被培养的能力,在后文中,陈颉祺自述了“背诵”带给自己的巨大好处。

01 智慧就是记忆力

良好习惯的养成往往使人受益终生

也许是我运气比较好,从小的时候就不断地能够体会到“总结然后记忆”所带来的成就感。我小学时候喜欢中国象棋,老家地方小,也不可能得到名师的系 统训练,所以我练棋的方式就是跑到城里的街边找老爷爷下棋。老爷爷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复盘。

所谓复盘,就是指在棋盘上重新演练一遍上局棋的每一步。在复盘的时候,他们很喜欢去总结,甚至争吵某一步其实还可以怎么走。

不知不觉地,在大量复盘的过程中,我记住了各种各样的棋路。在训练了记忆力的同时,棋艺也不断长进,最后居然在一次比赛中获得全国第八名。许多年以后回想起来,才认识到“复盘”对我记忆力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帮助。

复盘带给我的意义还不止如此,它让我开始喜欢“总结”和“背诵”。在中学阶段,我很少主动去做课外习题集。但是不管是在课堂上、书本上、试卷上还是参考书上做到的任何一道题,我都会习惯性地去总结:做对的题,要回想在做这道题的时候是怎么思考的,为什么能做对?做错的题,要去揣摩当初的思考方式,都经历了哪几步,错在了哪一步,错的那一步其实应该如何去思考?

我惊讶地发现,仅仅是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让我在考试中如鱼得水。我想,我没有学过太多棋谱,却在和街角老爷爷的每一次复盘过程中记住了棋路,其中的道理大抵也是一样的吧。

一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往往使人受益终生。可你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是好的,因为你正在做着正确的事情,可如果你的习惯是不好的,你很快就会知道为什么这样不好,因为你的生活很快就会因为这个坏习惯而受到惩罚。

上高中的时候,我一直以为总结是最重要的,而背诵只是一个副产品。后来到了大学,偶尔回忆中学的课程,总惊讶地发觉:完全不记得自己当初是怎么总结的,又总结了什么,脑子里留下的只有当时不经意间背诵下来的知识。这种经历让我相信:背诵,记忆,才是学习最后的目的。为什么记忆会比总结更加重要呢?

终于在读到一篇关于心理学的文章时,发现了这么一个有趣的解释: 人脑中借存的信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估计10%)是以有序的方式存储的随时方便“调出”,这部分称之为“记忆”。人脑中绝大部分储存的信息就像计算机中不分类管理的“垃圾文件”一样,在大脑中是随处堆放的。这些信息虽然存在大脑中,但是很难被“调出”,这部分我们笼统地称为“潜意识”。

当有新信息输人的时候,如果这些信息在输入的时候就是高度有序的。那么 就很容易被有序地存放起来,很基易成为“记忆”。

同时,随着有序信息(记忆)的增多,大脑就解越来越需要越来越多记忆细胞。而颅腔的大小是有限的,于是,细胞间密度越来越高。于是细胞之间就越有可能由文紧密的神经元树突连接起来,于是就越有可能产生我们所说的“融会贯通”现象——换句话说,原本貌似毫不相干的信息现在却产生了联系。" 难怪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智慧就是记忆力”!

看到这段心理学的解释我才恍然大悟:总结其实只是手段,是为了让输入大脑的信息变得更加有序,而背诵和记忆才是目的。再观察身边每一个让人觉得很传奇的朋友,他们的共同特点:知道很多,记得很多东西,或者说的正式一点叫做“知识很渊博”。

讨厌背诵的你,千万不要忘了,死记硬背带来的最好效果其实有另外一个感情色彩截然相反的词:博闻强识。

02

最省力、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认认真真、循序渐进、老老实实地学习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回到中学给学弟学妹们演讲学习方法,每次都必定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我某某科目学的不好,请问怎么样才能让我的成绩很快提高呢?

速成是每一个学生的梦想。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每一个中学生都有对时间不够的恐惧:“考试就要到了,没有时间看书了,就要来不及了„„”患上时间恐惧症的学生,在面对考试压力的时候只剩最后一个希望:一定存在某种神奇的方法能够解决我的困境。

好的方法能够提高我们的效率,然而方法也会强化一个人的本性:懒情。而最为可怕的是,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正在不断地强调方法的重要性。

各种辅导书都声称自己的方法有神奇的功效,各种“状元学习法”充斥着书店的柜台,很多辅导班和培训机构甚至打出“一个月变成优等生”“一个暑假让你考人北大清华”这样的广告。

在学生群体中间,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比别人更加迷恋方法。他们会购 买大量的课外辅导书,反复仔细比对其中的方法,以求找到最佳方法,然而往往每个人的结论都不相同。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困惑的现象,你说他们懒惰吧,他们还真有本事把各种方法研究得头头是道,他们在这方面超乎寻常地“勤奋”,甚至可以废寝忘食。

后来我逐渐明白了,他们的这种“勤奋”,其实来源于对时间压力的真切感受。没有时间了,所以只能依靠某些窍门来提高效率。这种冠冕堂皇的说法背后隐藏的,其实还是这样一种想法:“最好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我不费力气地拿到高分!”

我不知道自己学业上的成绩有多少应该归功于方法,但我很清楚地记得,中学时代的我,从来不会去想“我是不是应该换一种方法学习”。

那时候我脑子里想法很简单:上课必须认真听讲,每天学过的东西必须复习,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认真完成。然后我总觉得有点奇怪:其实我只是把我应该做的事情都认认真真做完了,却总被人认为“这孩子学习很有方法”。

最省力的学习方法究竟是什么?进入大学以后,我也和身边的优秀同学讨论过这方面的话题。

我发现,优秀的同学在中学时期,无一例外地都很少购买课外教辅书,却都能认认真真,循序渐进地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这不由让我思考:也许在学习上,最笨的方法反而是最聪明的方法。而最省力、最高效的学习方法也许只有一个——老老实实地学习。

这就是学习的辩证法。

03 应该经历的过程

没有任何人或任何方法可以替你完成

背英语单词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一个例子。很多高中生都抱怨单词很难背,然而在大学,出于考北美研究生需要,很多大学生都必须参加GRE英语考试。

对中国考生而言,这门考试的难点其实只有一个:需要拥有20000左右的英文单词量。而大部分大学生,即使通过了大学四级或者托福考试,他们的单词储备也只有4000~6000。市面上,各种GRE单词辅导书五花八门,却大多都有这样的字眼“XX天搞定GRE单词”。我也听很多人说过背单词的技巧,但我从来不会购买任何带有这样字眼的单词书,也不相信任何的背单词技巧。

对我而言,背单词的技巧只有一个:在不同的时间,重复用这个单词刺激大脑。换句话说,背单词的王道只有一个:老老实实一遍一遍地背诵。

在我的単词书上,每一个单元我都清晰地标注背了多少遍,而且往往都在十遍以上。这个痛苦的过程,我不相信有任何人、任何技巧可以代我完成。

我想,这种认识,其实对于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适用的。再也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比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完成每步学习任务效率更高了。应该经历的过程,没有任何人或任何方法可以替你完成。

篇2:爸爸到底有多重要

父亲尽早参与子女的养育、教育,能使孩子奠定

性别意识和性别认知的基础。孩子在与父亲和

母亲直接接触中,会感受到男性与女性不同的角色特点。母亲的温柔、细腻、无微不至、轻声细语,父亲的简洁、刚毅、果敢、运动性、保护性、包容性,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象,从而为以后的性别区分和自我认识,以及自己的角色扮演提供很好的参照。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男孩在4岁以前失去父亲,会淡化攻击性和勇敢特性,在性别角色中会出现女性化的表现。女孩在5岁以前失去父亲,很难了解男性的特点,到青春期与男性交往中,会出现羞怯、焦虑、无所适从等病态心理。

父亲尽早参与孩子的养育、教育,会使孩子全面

感受爱的情感,奠定今后发展丰富、正常、健康

情感的基础。爱的情感对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不懂得爱的人,一生都不会幸福,甚至会形成扭曲的人格。而爱的情感是在被爱、感受爱、施与爱的过程中形成的。父母双方及其他长辈对孩子真诚付出爱的情感,并教会孩子“回馈”爱,就可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懂得爱,且充满爱心的人。父母对孩子爱的方式也有性别差异。这使孩子学会如何以适当的方式去爱别人。母亲常常以亲吻,抚摸,耳语,轻唱摇篮曲表达对子女的爱,而父亲往往喜欢把孩子高高举起,或骑坐在自己肩头,甚至把孩子“抡”起来、“抛”起来表达对子女的爱。这就是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许多男青年在谈恋爱时常常把女孩背在背上或抱起来,跟他们小时候受的男子汉的影响不无关系。

父母共同的养育、教育,对孩子的智能发展及以

后的学习也有直接的影响。有一项研究发现,孩子在中小学的智能表现,与父母的相关性达70%。众所周知,男性与女性各有智力优势和认知特点。研究发现,一个女性如果有女性的思维特点,同时又具有男性的思维特点,她的成功率会更高, 反之亦然。幼儿时期,父母在与孩子的游戏和学习活动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思维方式、特点表现出来,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如果爸爸不与孩子直接接触,影响何来?

总之,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正能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年轻的父亲们一定要尽早自觉地参与孩子的养育和教育,让我们的影响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王宝祥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团成员,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顾问)

篇3:常识到底有多重要?

春天已经不知不觉来了,这几天北京的天气特别好,每天都是阳光明媚的。尽管前两天有点倒春寒,在外面散步空气还有点凌厉,但怎么也挡不住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驻地湖边的柳树已经从鹅黄色转成了嫩绿色,杏树的树枝上,已经长出了小小的蓓蕾,有点含苞欲放的感觉了。湖上的鸭子嘎嘎地叫着,带着熬过了一个冬天的欢快。

在这样美好的日子里,我特别想无所事事,能够坐在没有风的墙角晒晒太阳,或者漫无目的在乡村小径上散散步。如果在家里呆着,最好能够泡上一杯清茶,在书房里翻看自己喜欢的书籍,看阳光从窗户里泻进来,在书架上一点点移动,让各种颜色的书都沐浴在阳光里。可是,这样的日子在我的生命里几乎没有,我的生命总是匆匆忙忙在路上,总有一个目标要追赶,总有一件事要完成,不管自己喜欢不喜欢,都必须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读书变成了我匆忙生活中唯一的慰藉,也只能努力在汽车的颠簸中体会。

因为昨天读了刘苏里的《通向常识的道路》,所以今天就把潘恩的《常识》一书翻出来阅读。说来惭愧,这么有名的一本书,我原来居然没有读过。现在我读的这本《常识》,由博集天卷策划,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中英文对照本,翻译得还不错。编者的序写得特别好,对于美国为什么会发生独立战争,潘恩在独立战争中起的作用,以及潘恩的理念、个性和命运做了很到位的生动阐述,文字轻松可读。潘恩本来是英国人,但到美国去参加了独立战争,当时还没有美国,就是十三个殖民地,被英国逼到了反抗的边缘。但大家思想不一致,有的人认为应该独立,有的人认为还是应该依附于英国。思想不一致就没有目标,就不能行动一致,这仗就没有办法打。这个时候潘恩出现了,以革命者的气概和深刻的远见,写出了《常识》这本书。可以说没有《常识》就没有美国,连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都是潘恩起的名字。《常识》出版后,北美殖民地几乎人手一本,所有的战士除了拿着武器和食物,背包里都有《常识》这本书。总共200万人的北美,《常识》就发行了几十万本,很多人把这本书读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

《常识》到底讲的什么?说到底很简单,就是告诉北美人民,美国应当革命,应当独立,应当脱离英国的君主制,因为君主制是一切罪恶的来源。当美国取得独立的胜利后,应该建立一个共和国,在共和国内,大家选举自己的代表和领导人,而且代表和领导人必须轮流坐庄,免得时间长了形成特权。所有的事情都应该人民自己做主,不能看统治者的脸色吃饭,尤其不能出现一个国王,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国王手中。人人都是平等和自由,没有任何人有权力剥夺人民的平等和自由。现在看来这些东西确实都是常识,但在当时,大部分人还都习惯于被统治,对于英国不少人还抱有幻想。这样充满力量的檄文,毫无疑问给北美反抗英国的统治起到了指路明灯的作用。

常识两个字,看上去简单,实际要理解和做到却很不容易。常识的背后包含着全部的理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当我们发现一个人做事不着调的时候,我们会说这个人缺乏常识。如果有一个人随便闯进你的家里拿东西,随便打听你的隐私,你想说话他捂住你的嘴,你获取信息他要先审查一番,这个人就不仅仅是缺乏常识的问题。你会把他看作强盗、流氓、恶棍,一定会把他痛打一顿,必欲除之而后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定是以互相尊重、平等自由为基础,在自己追求自由的同时也尊重别人的自由,这样的交往才是有常识的交往。国家也是一样的,生活在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政府如果能够保护国民的自由和权利,免于专制独裁的统治,没有恐惧地生活,这样的国家才能称为好国家,有常识的国家,生活其中的人民才是幸福的。

上一篇:青少年吸烟的心理误区下一篇:隧道施工监理检查控制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