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生产企业准入管理

2024-05-09

车辆生产企业准入管理(精选6篇)

篇1:车辆生产企业准入管理

《消防车辆生产企业准入管理实施规则》反馈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公消〔2005〕372号下发的关于对《消防车辆生产企业准入管理实施规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适应了我国加入WTO后消防车辆产品与世界接轨的迫切要求,通过消防车辆生产企业准入管理可使优秀企业进入消防车辆产品生产和销售,实行优胜劣汰,引入竞争机制,有助于改善提升消防车辆的产品质量和档次,体现了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公平竞争的要求,本公司表示十分赞同、支持和拥护。

重庆市迪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特种汽车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位于重庆市南岸区长电路18号,占地180亩。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具有必备的生产设备和检验仪器,现已开发了防弹运钞车、警用车、公路养护车、检测车等车型100多个。在生产规模、产品性能、技术水平、市场份额、售后服务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整体优势,成为中国特种车行业的领跑者。迪马股份在同行业中首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连续多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重庆工业企业五十强。是中国专用车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迪马股份按照“创新、人才、最强者”的企业理念,与时俱进,不断致力于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与国内外厂商开展广泛交流,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多项研发项目被列为国家重点科技火炬项目,多项产品被评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公司汇聚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经过多年的打拼和经验积累,铸就了一支不断创新的技术型团队,每年都会有崭新的产品推出。

公司始终奉行技术领先,质量第一,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宗旨,可根据客户的特殊要求专业提供各种个性化设计的产品,最大限度来满足客户的要求。

公司常年与国内知名学府及有关科研单位紧密合作,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质量。公司还以多种形式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使产品的技术水平始终保持与世界发展同步。

本公司真诚地希望《消防车辆生产企业准入管理实施规则》能够尽快完善通过,付诸实施,迪马股份完全有能力设计和生产质量上乘的消防车辆只因生产资质所限,重庆市迪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将严格按照《消防车辆生产企业准入管理实施规则》中的要求认真努力做好相关工作,争取为中国的消防事业贡献我们的应有力量。

建议:非消防车辆的汽车生产企业中已通过ISO9001和3C认证的企业在消防车辆生产企业准入上条件应放宽一些,以减轻企业负担。另外,准入条件中只对资产规模进行了规定而对生产场地面积没有明确规定,应规定最低的生产场地面积,不少于5万平方米。随着社会化分工的细化,专业消防器材公司生产的专业消防器材可以保证其生产的一致性,质量有保证,消防车辆生产企业对装备的零部件或消防器材只要与供货方有技术协议,能提供权威机构相应检测报告,能够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一致性,在进行消防车辆检测或认证时不应对装备的零部件或器材重复检测,消防车辆生产企业也不需配备相应器材的检测设备和生产工艺设备。

重庆市迪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9月14日

篇2:车辆生产企业准入管理

附件: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准入管理规定》意见的公告

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

准入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目 录

总则 准入管理 监督管理 罚则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管理,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社会经济秩序,促进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和《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国家主管部门)负责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准入管理是指国家主管部门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以下简称车辆企业)及道路机动车辆产品(以下简称车辆产品)实施的生产和市场准入行政许可。

第四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道路机动车辆生产的企业,必须具备相应条件并经过国家主管部门许可后,方能取得道路机动车辆生产资格;其车辆产品须经国家主管部门许可后,方可生产、销售。取得准入许可的车辆企业及产品由国家主管部门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的方式发布。

第五条 车辆企业及产品的准入许可不得转让。第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主管部门)按照国家主管部门委托,承担本行政区域内车辆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有关工作。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委员会管理的车辆企业及产品的准入管理工作由国家主管部门负责。

第二章 准入管理

第七条 车辆企业准入条件:

(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章和产业政策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规定;

(二)具备与所生产车辆产品相适应的生产能力和条件;

(三)具备相应车辆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

(四)具备相应车辆产品的营销和售后服务能力;

(五)所生产的车辆产品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及规定;

(六)具备相应车辆产品的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第八条 车辆企业生产的车辆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安全、环保、节能、防盗等方面的要求,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和国家主管部门有关规定。

对于有特定用途,质量参数和(或)尺寸参数不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规定的车辆,在质量参数和(或)尺寸参数符合相关行业标准,其他项目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和国家主管部门规定的情况下,可以按超限车进行管理。

第九条 车辆企业分为汽车、专用汽车及挂车、低速货车及三轮汽车(原农用运输车)、摩托车四类企业。

第十条 国家主管部门按照车辆产品类型及品种对车辆企业及产品准入进行分类管理。各产品类型及品种的准入管理规则由国家主管部门另行制定发布。

第十一条 国家主管部门委托具备条件的中介机构(以下称中介机构)承担准入管理的技术审查工作;授权有资格的检测机构(以下称检测机构)承担车辆产品的检测工作。中介机构和检测机构要具备第三方公正地位,不得与车辆企业存在资产、管

理方面的利益关系。

第十二条 车辆企业向国家主管部门申请企业准入时,应当提交以下申报资料:

(一)车辆企业基本情况;

(二)车辆产品的技术来源和特性说明;

(三)车辆企业具备的车辆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力,以及相应车辆产品的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等说明;

(四)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符合性说明,包括按照《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要求取得的核准或备案文件;

(五)车辆产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说明,试验数据材料等;

(六)企业所在地省级主管部门审核意见。

第十三条 车辆企业向国家主管部门申报车辆产品时,应当提交以下申报资料:

(一)企业的产品申报材料,包括企业基本信息、产品情况简述、《公告》光盘参数、《车辆主要技术参数及主要配臵备案表》、《车辆产品强制性检验项目方案表》以及其他证明文件;

(二)检测机构出具的车辆产品检测报告;

(三)申报新能源车辆的,还应当提供产品技术和结构原理说明、企业标准或技术规范、检验规范,新能源车辆的运行区域和范围、售后服务承诺、运行管理和使用说明等技术资料。

车辆企业应当通过国家主管部门指定的网络系统申报车辆产品。

第十四条 国家主管部门应当在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车辆企业及产品的准入申请。如不予受理,应当将原因及时告知有关

车辆企业。

第十五条 国家主管部门受理准入申请后,应当在20日内(中介机构评审所需时间除外)完成审查,作出准入许可决定。审查包括资料审查和(或)现场审查。拟准予准入许可的车辆企业及产品应当进行公示,公示的内容由国家主管部门规定。

经审查,准予准入许可的车辆企业及产品以《公告》的方式发布,并在国家主管部门网站向社会公布;不予准入许可的,国家主管部门应当将原因及时告知有关车辆企业。

第十六条 车辆企业发生下列变化时,应当在得到国家主管部门许可后,及时办理准入许可变更手续。其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办理项目备案或核准手续的,应当先行办理相关手续。

(一)企业的控股股东、企业法人代表、企业名称发生变化的;

(二)企业与外资合资合作的;

(三)企业注册地址、生产地址发生变化的;

(四)企业增加或减少生产厂点的;

(五)个别产品的生产地址发生变化的(指产品从一个生产地转到另一生产地生产);

(六)产品商标发生变化的;

(七)企业发生其他重大变化的。

第十七条 被兼并、重组的车辆企业所生产的车辆产品的售后服务应当由新组建的企业承担,且应当在兼并、重组时予以明确。

依法破产或解散的企业,除由国家主管部门撤销其准入许可

外,还须对规定年限内车辆产品的售后服务及备品、配件供应等作出安排。

第十八条 取得准入许可的车辆企业,应当按照车辆识别代号管理规定,申请和使用世界制造厂识别代号。车辆识别代号管理规定另行制定发布。

第十九条 车辆企业申报跨类型车辆产品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项目核准或备案,并须符合有关车辆企业及产品的准入条件。

车辆企业申报出口车辆产品的,应当具有在国内生产该类产品的准入许可。

第二十条 车辆企业应当建立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体系,以使实际生产的车辆产品参数、机动车出厂合格证及上传合格证的参数与被许可的车型参数、用于检测的车辆样品参数保持一致。

第二十一条 对于准入许可规定了有效期的车辆产品,车辆企业应当在有效期内组织生产和销售,并有责任告知销售商和用户,保证用户能在有效期内正常完成该车辆产品的注册登记。

对于准入许可规定了销售范围或使用范围(要求)的车辆产品,车辆企业应当告知销售商及用户,要求其按规定的范围(要求)销售及使用该车辆产品。

第二十二条 车辆企业应当增强品牌意识,及时注册本企业自有商标。应当加强产品合格证管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第二十三条 车辆企业可自行选择检测机构,进行车辆产

品的检测。车辆企业送检的车辆样品应当是本企业制造的,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和规定,其参数与申报资料相符合。

第二十四条 检测机构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行为规范,诚实守信,按照核准的实验能力和实验室认可范围,依法、公正地开展检测工作;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得从事不正当竞争;未经国家主管部门同意,不得以分包或转包的方式将检验任务转给非授权检测机构。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国家主管部门对车辆企业及产品的准入许可事项实施监督管理。省级主管部门按照国家主管部门委托,对本行政区域内车辆企业及产品的准入许可事项实施监督管理。车辆企业、中介机构和检测机构应当接受国家(及省级)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车辆企业应当持续满足准入条件,组织被许可车辆产品的生产,保证持续生产合格产品。当发现已出厂车辆产品(包括被撤销准入许可的车辆产品)存在缺陷时,国家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有关车辆企业实施召回。

第二十七条 国家主管部门组织中介机构及检测机构,采取企业现场检查、销售市场抽查等方式,对许可的车辆企业及产品进行准入条件保持情况、生产一致性等方面的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的周期原则上每两年一次。根据车辆企业准入条件保持情况和产品一致性状况的不同,可延长或缩短监督检查周期。当车辆企业准入条件、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产品质量等方面出现重大问题或有重大举报问题时,国家主管部门或省级主管

部门可随时对有关车辆企业进行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具体办法另行制定发布。

第二十八条 集团公司有责任和义务对下属的子公司、分厂进行监督管理,并承担连带的管理责任。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九条 被许可的车辆产品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国家主管部门撤销该产品的准入许可:

(一)不符合国家标准和国家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变化,且在规定的期限内仍不能满足新要求的;

(二)不能满足生产一致性要求的;

(三)经法律程序确认侵犯他人合法知识产权的;

(四)在安全、环保、节能或防盗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的;

(五)检测机构违规检验的;

(六)中介机构或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不当审查结论的;

(七)其他违反车辆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

被撤销准入许可的车辆产品,不得以同一车型型号再次申请准入许可。

第三十条 被许可的车辆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国家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分别处以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撤销产品、责令召回产品、暂停产品申报、暂停或撤销车辆企业准入许可等处罚:

(一)不能满足车辆企业准入条件的;

(二)假冒许可产品的名义,生产未经许可的车辆产品的;

(三)转让准入许可、买卖产品合格证的;

(四)擅自异地生产车辆产品的;

(五)擅自对外委托生产车辆产品的;

(六)在监督检查中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资料或者拒绝提供真实资料,或者拒绝国家(或省级)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的;

(七)中介机构或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不当审查结论的;

(八)不执行国家主管部门要求其召回产品指令的;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具体处罚规定另行制定发布。

被撤销准入许可的车辆企业,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准入许可。

第三十一条 车辆企业应当持续满足准入条件的要求,正常开展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对于停产或不能正常生产二年以上的车辆企业,国家主管部门应当对其特别公示,并对其重新进行准入条件审查。审查不合格的,国家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其准入许可,要求其限期整改。限期内仍不符合准入条件的,国家主管部门应当撤销其准入许可。

第三十二条 车辆企业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车辆企业或产品准入许可的,国家主管部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准入许可,并给予警告,且该车辆企业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准入许可。

车辆企业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车辆企业或产品准入许可的,国家主管部门应当撤销其准入许可,且该车辆企业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准入许可;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检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检验车辆产品时,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包括无样品或未检验出具检验报告、不按试验结果出具虚假检验报告、隐匿真实检验情况等),或擅自将检验任务分包或转包给非授权检测机构或生产企业的,由国家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分别处以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暂停或撤销对其授权的处罚。具体监督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十四条 中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办理车辆企业及产品准入许可、实施监督检查时,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国家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分别处以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暂停或撤销对其委托的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自2009年 月 日起施行。本规定实施细则另行制定发布。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

附件:名词解释

一、道路机动车辆:是指在道路上行驶的,至少有两个车轮,且最大设计车速超过每小时6公里的各类机动车及其挂车(其中摩托车为最大设计车速超过每小时20公里、整备质量超过40公斤)。主要包括汽车、三轮汽车、低速货车、摩托车和其他道路运输机械及挂车。不包括利用轨道行驶的车辆,以及农业、林业、工程等非道路用各种机动机械和拖拉机。

二、汽车、专用汽车及挂车、低速货车及三轮汽车(原农用运输车)、摩托车:本规定所称汽车是指国家标准(GB/T3730.1-2001)2.1款定义的车辆;所称专用汽车是指国家标准(GB/T3730.1—2001)2.1.1.11,2.1.2.3.5,2.1.2.3.6款定义的车辆;所称挂车是指(GB/T3730.1—2001)2.2中定义的车辆;所称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是指国家标准(GB7258-2004)3.2.4.1、3.2.4.2中定义的车辆;所称摩托车是指国家标准(GB/T5359.1-1996)中定义的车辆。

三、车辆产品类型:按照国家标准(GB/T3730.1—2001)定义的乘用车、商用车及其细分类划分,其中:

1、乘用车细分类为:

轿车类:国家标准GB/T3730.1—2001中2.1.1.1—2.1.1.6 其它乘用车类(包括多用途车和运动用车):国家标准GB/T3730.1—2001中2.1.1.7—2.1.1.11

2、商用车细分类为:

客车类:国家标准GB/T3730.1—2001中2.1.2.1 半挂牵引车及货车类:国家标准GB/T3730.1—2001中2.1.2.2,2.1.2.3

四、车辆产品品种:按国家标准《专用汽车和专用半挂车术语和代号》(GB/T17350-1998)划分。

篇3:车辆生产企业准入管理

关键词: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生产准入

一、什么是食品质量安全

2009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指出: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 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规定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物性的总和。

食品质量是由各个要素组成的, 这些要素被称为食品所具有的物性, 不同食品特性各异。因此, 食品所具有的各种特性的总和, 便构成了食品质量的内涵。食品质量的定义:食品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食品质量安全是指食品质量状况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程度。用于消费者食用或饮用的食品, 不得出现因食品原料、包装等问题或生产加工、运输、储存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而对人体健康、人身安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任何不利影响。食品的质量安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不得存在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素。

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三个主要内容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三个:

(1) 对食品生产企业实施生产许可制度;

(2) 对企业生产的食品实施强制检验制度;

(3) 对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的食品实行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制度。

对于产品的市场准入, 一般的理解是, 允许市场的主体 (产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 和客体 (产品) 进入市场的程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也称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是指为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 具备规定条件的生产者才允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具备规定条件的食品才允许生产销售的监管制度。因此, 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 是一项行政许可制度。

三、食品安全生产准入对食品生产企业的七个方面的要求

(一) 质量管理职责方面的要求

1. 组织领导。

食品生产企业应规定领导中至少有一人全面负责企业的质量工作, 且该领导应至少为副厂级领导, 方能具备相应的权力。同时企业还设置相应的质量管理机构或人员 (不一定要有部门, 安排一个专职兼职人员来管理企业的质量工作均可) 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工作。

2. 质量目标。

食品生产企业应制定明确的质量目标, 并贯彻实施。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 能够通过测量来验证, 质量目标是管理体系的方向和目的。

3. 管理职责。

食品生产企业需制定质量管理制度, 并通过制定这个制度, 明确各部门和各级人员的质量职责、权限以及相互关系, 以保证企业内的各项活动能够按照有关规定正常有序地进行, 从而实现原辅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过程、产品质量检验、成品的包装、贮存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控制。

企业还应当制定不合格管理办法, 对企业出现的各种不合格及时进行纠正或采取纠正措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存在的不合格, 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产品不合格, 包括半成品、成品、原料等不合格;二是工作不合格, 包括管理工作不合格、技术工作不合格或是过程或体系的不合格等等。对出现的不合格, 都应纠正或采取纠正措施。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应与所发生的不合格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首先应分析所出现的不合格对企业的影响程度、潜在危害程度, 以及采取纠正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果没有太大的必要, 只要进行纠正就可以了。

(二) 企业场所方面的要求

1. 工厂的选址。

食品生产企业周围环境应无有害气体、烟尘、粉尘、放射性物质及其他扩散性污染源;厂区的道路应用水泥、沥青或砖石等硬质材料铺成;企业生活区、生产区应当相互隔离;生产区内不得饲养家禽、家畜;坑式厕所应距生产区25米以外;厂区内垃圾应密闭式存放, 并远离生产区, 排污沟渠也应为密闭式, 厂区内不得散发出异味, 不得有各种杂物堆放。

2. 厂房和车间的要求。

生产车间或生产场地应当清洁卫生;应有防蝇、防鼠、防虫等措施和洗手、更衣等设施, 如肉制品生产企业的车间入口处还需设置鞋靴消毒设施;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或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应当合理置放与处置;生产车间的高度应符合有关要求;车间地面应用无毒、防滑的硬质材料铺设, 无裂缝, 排水状况良好;墙壁一般应当使用浅色无毒材料覆涂;房顶应无灰尘;位于洗手、更衣设施外的厕所应为水冲式;生产车间的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应满足不同食品的生产加工要求, 如饮料灌装车间应设置空气净化和消毒设施, 入口处应有风淋设施;灌装车间的空气清洁度应达到10000级且灌装局部空气清洁度应达到100级, 或者灌装车间的空气清洁度整体应达到1000级;生、熟加工区应严格隔离, 防止交叉污染。

3. 库房要求。

企业的库房应当整洁, 地面平滑无裂缝, 有良好的防潮、防火、防鼠、防虫、防尘等设施。库房内的温度、湿度应符合原辅材料、成品及其他物品的存放要求, 如速冻食品和肉制品等需要设置原料和成品冷库等。

(三) 生产资源提供方面的要求

1. 生产设备。

不同的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具有相应的规定中的必备的生产设备, 企业生产设备的性能和精度应能满足食品生产加工的要求。车间内的设备、设施和工器具用无毒、耐腐蚀、不生锈、易清洗消毒、坚固的材料制作, 其结构易于清洗消毒。

2. 人员要求。

企业负责人应了解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以及食品质量安全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 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做好对所生产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 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食品生产经营者还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 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企业负责人对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学习和了解,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

3. 技术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 应当制定企业标准, 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国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应当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在本企业内部适用。企业标准备案的前提条件有两个:第一, 企业产品标准要符合 (达到) 相关强制性标准在健康、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第二, 不能与国家、行业推荐标准的要求相抵触。

4. 工艺文件。

企业应具备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工艺文件包括工艺流程图、工艺卡、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等。企业的各种工艺文件应经过正式批准, 并应科学、合理。产品配方中使用食品添加剂应规范、合理。

5. 文件管理。

企业应制定文件管理制度, 并有部门或专 (兼) 职人员负责企业的文件管理, 以保证使用部门随时获得文件的有效版本。及时收回作废的旧的文件并进行适当的标识;及时向各使用部门下发新的文件, 发放记录应清晰整洁;及时跟踪外来技术标准的最新版本, 并及时提供给相关部门。

(四) 采购质量控制方面的要求

1. 采购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企业采购质量控制的类型和程度应取决于采购的物品对生产加工食品的质量影响大小来决定。如对最终产品———食品的质量影响较大的物品的采购, 可以实行严格的采购质量控制;如对最终产品———食品的质量影响不太大的物品的采购, 可进行一般的采购质量控制。

2. 采购文件。

企业应制定主要原辅材料、包装材料的采购文件, 如采购计划、采购清单或采购合同等, 并根据批准的采购文件进行采购。采购文件应明确采购物品的名称、型号、规格、等级、质量要求、交货方式、交货日期等内容;同时还应具有主要原辅材料产品标准。

3. 采购验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 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 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采购验证应有标准、程序、内容和方法;采购质量控制的最低限度要求是验证采购物品的合格证明材料, 如检验报告、产品合格证明。

(五) 过程质量管理方面的要求

1. 过程管理。

企业应制定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制度及相应的考核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三条指出:“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 严格实施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企业职工应严格按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进行生产操作。

2. 质量控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符合良好生产规范要求, 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 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关键质量控制点是指某一加工工序、加工过程或加工部位, 通过实施预防和控制措施, 可以预防、消除或最大程度降低一个或几个危害的工作环节。关键质量控制点有两类:一类是可以预防和消除危害的;一类是能够减少和降低危害的。食品生产企业首先应认真分析哪些因素会造成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和危害, 对食品的原辅材料、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到最终食用过程实际存在或潜在的各种危害进行分析, 建立关键控制点, 制定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操作控制程序或作业指导书, 切实实施质量控制, 并有相应的记录。

3. 产品防护。

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应有效地防止食品污染、损坏或变质。在生产过程中应按照生产工艺的先后次序和产品特点, 将原料前处理、半成品、成品、包装等不同清洁卫生要求的区域有效分开设置, 各加工区域的产品应分别存放, 防止人流、物流交叉污染。对加工过程所用设备、操作台、工具、容器等应定时清洗消毒, 与食品接触的设备应定期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后的工器具应当妥善存放, 避免再次污染。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 保持清洁, 防止食品污染, 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 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六) 产品质量检验方面的要求

1. 检验设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七条规定: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 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 并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一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可以自行对所生产的食品进行检验, 也可以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食品行业协会等组织、消费者需要委托食品检验机构对食品进行检验的, 应当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

若食品生产企业为自行进行出厂检验, 则应具备相关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中规定的必备的出厂检验设备, 出厂检验设备的性能、准确度应能达到规定的要求。其实验室要布局合理。

2. 检验管理。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出厂检验管理制度以及检测设备管理制度, 并有相关的检验方法标准。企业的检测设备应在检定或校准的有效期内使用。同时还应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 并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有检验能力的企业, 应按规定自行检验*号检验项目。无*号检验项目检验能力的企业, 应当定期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委托检验。

3. 过程检验。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按生产的需要开展生产过程质量检验工作, 对原料、辅料、半成品按规定取样检测, 做好各项检验记录, 并出具检测报告。

4. 出厂检验。

成品出厂前应按生产批次进行检验, 出具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应按规定的程序签发。对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应及时隔离, 反馈信息, 并在加工过程中及时采取纠正措施。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应当真实, 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七) 食品标签方面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保质期;产品标准代号;贮存条件;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生产许可证编号;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 如产地等。

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食品标识与食品质量安全息息相关, 是现代食品质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种不同食品的物征及功能主要是通过标识来展示的。因此, 食品标识对消费者选择食品的心理影响很大, 对一些特殊食品更是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食品标签的内容必须真实, 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并符合相应产品 (标签) 标准的要求。裸装食品在其出厂的大包装上使用的标签, 也应当符合上述规定。

出厂的食品必须在最小销售单元的食品包装上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并加印 (贴) 食品市场准入标志。

四、结语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 食品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设受到普遍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食品生产安全工作, 但从总体来看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尤其是在生产环节存在严重问题, 如安徽阜阳劣质奶粉案、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超标事件等问题频频发生, 令人堪忧。现在, 食品健康安全问题已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只有了解了食品安全生产准入对食品生产企业在质量管理职责、企业场所要求、生产资源提供、采购质量控制、过程质量管理、产品质量检验、食品标签等方面的要求, 才能提高食品质量, 生产出保证消费者身体安全健康的、让老百姓放心的食品, 才能规范食品的生产, 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开放的形势要求,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篇4:车辆生产企业准入管理

关键词:铁路货车;ERP;制造

我国铁路货车制造企业最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运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对于铁路货车制造企业而言,其生产特点与一般意义上的制造企业有较大的不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国铁路货车制造主要采用计划生产方式,其产量和产品类型由政府部门统一调配。改革开放后,我国铁路货车制造行业也开始了市场化改革,各企业按照市场要求对企业结构进行调整,产品类型逐渐丰富,某些类型货车的生产数量开始下降,新型货车的需求逐渐扩大。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进行,铁路货车制造逐渐转向项目制,其生产过程也大多采用项目制。所以,目前我国铁路货车制造企业的生产类型主要有按订单生产和按订单设计生产两种。随着铁路货车制造行业技术含量提升,产品复杂性增强,工艺要求日益精细,与国际接轨的程度逐渐深入,我国的铁路货车制造企业有必要采取ERP作为新的管理平台。

一、铁路货车制造企业生产特点分析

(一)订单交货时间不确定。由于铁路货车制造与全国铁路整体发展战略密切相关,铁路货车制造企业接到的订单在很大程度上受全国铁路运输业发展的影响。鉴于这种影响,铁路货车制造订单的交货时间通常存在较大幅度的变化,有时合同规定的生产时间小于该铁路货车的标准制造时间。此外,尽管合同上给出了交货周期,但是经常由于某些随机性因素而发生变化,以满足铁路运输行业整体发展需要。这些随机性因素包括:全国范围的铁路提速计划、春运高峰、暑期高峰等,铁路货车订单的交货时间往往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而被推迟或提前,很容易打乱生产计划。

(二)订单数量波动大。受全国铁路发展战略应先,铁路货车订单数量波动范围较大,少则一辆,多则数百辆。

(三)生产提前期长。对于大多数型号的铁路货车来说,产品总体前期一般为三个月至一年,属于提前期时间比较长的一种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难度较大。

(四)客户化更改多。对于铁路货车制造而言,基本上不会遇到两批参数要求完全一致的订单,而且在实际生产中大多不会先做好产品的设计图纸后再投入生产,而是以某个部位为单位进行设计和制造。进行设计时还需要根据客户的需要不断进行修改,很容易打乱既定的生产计划,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浪费。

二、铁路货车制造企业生产过程运输车辆ERP管理方案——以B公司为例

根据第二节对铁路货车生产特点的分析,其ERP管理方案需要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阶段性,能够比较及时、正确得进行信息的回馈和处理,分阶段对铁路货车的生产过程进行控制。B公司是我国铁路货车制造的龙头企业之一,积极引入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既新又老”一个企业。下文以B公司为例,介绍其运输车辆ERP应用方案。

(一)软件的选择。B公司是比较典型的按订单生产和按订单涉及生产的项目制铁路货车制造企业,其主要生产特点为:铁路货车类型多、批次少、生产提前期长、产品复杂性搞、手动与自动化配合、工艺精度高。B公司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大量引入了西门子相关技术,因此选择软件时还要考虑兼容性的问题。由于B公司与西门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可以借鉴西门子的管理经验,采用SAP系统。

(二)逐步落实,持续改善。ERP的应用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不可能从无到有、一步到位,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必须在全局戰略的基础上,逐步、分阶段实施。率先完成在重点业务和重点产品方面的应用,然后以点带面,逐步完成在所有业务上的应用。以B公司为例,应该先完成ERP在财务、物料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以及信息化等方面的应用,然后花费3~5年时间完成ERP在其它业务上的应用。此外,要最大程度上发挥ERP的作用,不仅要将其应用于企业的各项业务中,还应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专门负责ERP的整体规划、运行和监控,并根据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新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改进。

(三)流程优化。运用ERP的过程中,要保证其运实施效果,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流程。实际应用ERP之前,B公司应该先进行企业业务范围的管理咨询,然后逐步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具体的优化内容有分析公司业务情况、引入新型的管理制度、制定公司内部机构的增减或调整方案、ERP系统功能节点的职位设置和员工配置等。通过流程优化,不仅可以理清铁路货车制造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框架等,为ERP的实际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检验实施商的能力高低。

三、结论

本文对我国铁路货车制造行业的生产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铁路货车制造企业采用ERP的必要性,然后以B公司为例,从软件选择、实施特点、流程优化三方面论述了铁路货车制造企业生产过程运输车辆ERP管理方案,希望能够对ERP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郭胜清.铁路装备制造企业多元化经营投资项目选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

[2]李广军.ERP在铁路车辆制造企业生产计划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3]朱彬.面向铁路货车转向架生产过程的质量预警与分析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4]孙健宇.铁路货车柔性工装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篇5:车辆生产企业准入管理

1.表中准入条件要求分为否决项和一般项两类,标注“*”的条款为否决项。

2.判定原则:

(1)现场技术审查全部否决项均符合要求,一般项不符合的比例不超过20%,审查结论为通过;

(2)当现场技术审查结果未达到本注中第(1)条要求时,申请企业可在2个月内针对不符合项进行整改,经验证后达到本注中第(1)条要求的,审查结论为通过;验证未达到第(1)条要求的,结论为不通过,申请企业6个月后方可重新提出申请。整改验证只能进行一次。

附件3:

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标准目录

(收录到204月1日)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1 GB/T 4094.2- 电动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 2 GB/T 18384.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1部分:车载储能装置 3 GB/T 18384.2-200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2部分:功能安全和故障防护 4 GB/T 18384.3-200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 5 GB/T 18385―2005 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 6 GB/T 18386―2005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 7 GB/T 18387― 电动车辆的电磁场辐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宽带9kHz~30MHz 8 GB/T 18388―2005 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 9 GB/T 18488.1- 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第1部分:技术条件 10 GB/T 18488.2-2006 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第2部分:试验方法 11 GB/T 19750-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 12 GB/T 19751-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13 GB/T 19752-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 14 GB/T 19753-2005 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 15 GB/T 19754-2005 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 16 GB/T 19755-2005 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污染物排放测量方法 17 GB/T 19836-2005 电动汽车用仪表 18 GB/Z 18333.2-2001 电动道路车辆用锌空气蓄电池 19 QC/T 741-2006 车用超级电容器 20 QC/T 742-2006 电动汽车用铅酸蓄电池 21 QC/T 743-2006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 22 QC/T 744-2006 电动汽车用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 附件4: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

准入申请书

申请企业名称(盖章):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 人: 职务:

电 话: 传真:

电子信箱: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填 表 须 知

1.填写本申请书应确保所填资料真实准确;

2.本申请书用墨笔或电子方式填写,要求字迹清晰;

3.本申请所有填报项目(含表格)页面不足时,可另附页面;

4.请在本申请书所选“”内打“√”。

企 业 声 明

1.本企业自愿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

2.本企业自愿遵守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及相关文件的规定;

3.本企业自愿如实提供开展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现场技术审查、管理、监督所需的信息和资料,并为其审查工作提供方便。

申请企业法人代表(签名):

申请企业(盖章):

年 月 日

一、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名称(盖章) 企业性质 国有 集体 中外合资 有限公司

股份公司 其他 注册地址 生产地址

法人代表 产品商标 企业《公告》序号 与新能源汽车产品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人) 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品相关的资产情况(单位:万元) 注 册 资 金 固定资产原值 固定资产现值 总 资 产

(不含土地价值) 净 资 产

(不含土地价值) 企业及产品简介(包括企业人员、生产能力、资产、企业历史、占地面积与建筑面积、新能源汽车产品研发投入及研发成果、参与国家科研项目情况等内容):

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技术来源、技术方案和主要特性说明:

新能源汽车产品设计能力及设计开发过程说明(组织、人员、设备、过程等,请附流程图):

新能源汽车产品生产过程、生产条件和能力说明:

新能源汽车产品示范运行及销售情况:

二、主要生产、检验和产品开发设备(设施)清单

(一)主要生产设备清单

序号 名 称 型号 数量 用 途 设备原值

(万元) 备注

(二)主要检验设备清单

序号 名 称 型号 数量 主要技术参数

(量程、精度等) 检定日期

/有效期 设备原值

(万元) 备 注

(三)产品开发主要设施设备(含必要的程序、软件)清单

序号 名 称 型号 程序软件 用途 设备原值

篇6:车辆生产企业准入管理

为了落实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规范新能源汽车生产活动,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发布信息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已经2016年10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第26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6月17日公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工产业〔2009〕第44号)同时废止。

政策全文

第一条 为了落实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规范新能源汽车生产活动,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以下简称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其生产在境内使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汽车,是指《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国家标准(GB/T3730.1-2001)第2.1款所规定的汽车整车(完整车辆)及底盘(非完整车辆),不包括整车整备质量超过400千克的三轮车辆。

本规定所称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者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

第四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实施全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的准入和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的日常监督管理,并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实施准入管理相关工作。

第五条 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及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

(二)申请人是已取得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准入的汽车生产企业,或者是已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完成投资项目手续的新建汽车生产企业。

汽车生产企业跨产品类别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也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完成投资项目手续。

(三)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符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见附件1,以下简称《准入审查要求》)。

具备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定条件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在企业集团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承担相应监管责任的前提下,其下属企业(包括下属子公司及分公司)的准入条件予以简化,适用《企业集团下属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见附件2)。

(四)符合相同类别的常规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管理规则。

第六条 汽车生产企业在已列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的新能源汽车整车或者底盘基础上改装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改装未影响到底盘、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的,不需要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

第七条 申请准入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

(二)符合《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见附件3),以及相同类别的常规汽车产品相关标准。

(三)经国家认定的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检测合格。

(四)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定的安全技术条件。

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标准制修订情况,及时调整《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的有关内容,并在施行前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 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应当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的文件。

(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申请书》及相关证明材料。

(三)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以及根据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办理投资项目手续的文件。中外合资企业还应当提交中外股东持股比例证明。

第九条 申请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的,应当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交以下材料:

(一)新能源汽车产品主要技术参数表。

(二)检测机构出具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报告。

(三)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十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收到准入申请后,对于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予以受理,并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20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第十一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组织专家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申请进行技术审查,审查方式包括现场审查、资料审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家库,从中选取专家组成审查组。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技术审查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的期限内。

第十二条 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如已按照相同类别的常规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管理规则通过了审查的,免予审查《准入审查要求》中的相关要求。

第十三条 检测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规定开展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工作,不得擅自变更检测要求。

第十四条 通过审查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公告》发布。

不符合本规定所规定的条件、标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工业和信息化部不予列入《公告》。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公告》载明的许可要求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

第十五条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加强管理、规范使用新能源汽车产品出厂合格证,确保出厂合格证及其信息与实际产品唯一对应、保持一致。

第十六条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售后服务承诺制度。售后服务承诺应当包括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保证承诺、售后服务项目及内容、备件提供及质量保证期限、售后服务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反馈、零部件(如电池)回收,出现产品质量、安全、环保等严重问题时的应对措施以及索赔处理等内容,并在本企业网站上向社会发布。

第十七条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安全状态监测平台,按照与新能源汽车产品用户的协议,对已销售的全部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运行安全状态进行监测。企业监测平台应当与地方和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监测平台对接。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妥善保管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安全状态信息,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不得监测与产品运行安全状态无关的信息。

第十八条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为每一辆新能源汽车产品建立档案,跟踪记录汽车使用、维护、维修情况,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信息管理,跟踪记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情况。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技术状况、故障及主要问题等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编写报告(见附件6)。报告应当在新能源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存档备查。

第十九条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准入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类别或者动力系统(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与已列入《公告》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不同的,或者增加、变更生产地址的,应当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交本规定第八条所列的材料,原则上应当进行现场审查。

取得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或者燃料电池汽车产品准入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相同类别的纯电动汽车产品准入的,只进行资料审查。

第二十条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持续满足《准入审查要求》和生产一致性等相关规定,确保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保障体系正常运行。

第二十一条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发现新能源汽车产品存在安全、环保、节能等严重问题的,应当立即停止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及时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二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保持情况、生产一致性情况和监测平台运行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检查方式包括资料审查、实地核查、市场抽样和性能检测等。

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情况、监测平台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有《准入审查要求》所列要求发生重大变化、生产管理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有违法行为等的,应当及时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报告。

第二十三条 对于停止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12个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予以特别公示。

经特别公示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恢复生产之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对其保持《准入审查要求》的情况进行核查。第二十四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信用数据库,将企业违反生产一致性要求、申请材料弄虚作假、行政处罚等情况列入信用数据库。

第二十五条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不能保持《准入审查要求》,存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隐患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活动,并责令立即改正。

第二十六条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破产或者自愿终止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撤销、注销其相应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准入。

第二十七条 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准入,并给予警告,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准入。

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撤销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准入,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准入。

第二十八条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擅自生产、销售未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三条第三款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九条 已取得准入的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本规定进行改造,并自本规定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报送满足本规定的审查计划,于24个月内通过审查。对于其取得准入时已审查的有关内容,免予审查。

自制自用新能源汽车底盘的改装类客车生产企业,通过改造,满足商用车生产企业准入管理规则有关生产客车底盘准入条件后,可申请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准入。自制自用新能源汽车底盘的改装类专用车生产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完成整车投资项目手续、满足商用车生产企业准入管理规则有关准入条件后,可申请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准入。自制自用新能源汽车底盘的改装类客车、改装类专用车生产企业,应当自本规定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报送满足本规定的审查计划,于24个月内通过审查。

逾期未通过审查的,视为不能保持《准入审查要求》。

第三十条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产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应当自本规定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符合《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

第三十一条 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当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2009年6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工产业〔2009〕第44号)同时废止。本规定施行前公布的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内容解读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39号,以下简称《规定》)。为了更好理解和执行《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负责同志对《规定》进行了解读。

问:制定《规定》的背景是什么?

答:制定《规定》,是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不少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管控能力不足,产品安全隐患和风险也相应增加。2011年以来,我国发生了31起电动汽车安全事故,其中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分别达到9起、8起,加强安全管理刻不容缓。尽快制定《规定》,强化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要求,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利益的迫切需要。

制定《规定》,是落实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印发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2009年,我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以下简称《准入规则》),对于推动产业安全可控、健康有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和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准入规则》已不能满足管理需要;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也面临着产品安全风险凸显、准入条件偏低、行业散乱发展趋势加剧等突出问题。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亟须总结近年来产业发展和管理的经验,加快制定《规定》。

问:《规定》制定过程是怎样的?

答:2015年8月,我部启动了《规定》起草工作。在起草过程中,重点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是组织开展起草论证。组织对《规定》的框架结构、制度设计、文字表述等进行了反复研究,组织起草了相关制度。对立法中的重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对有关制度进行了完善,形成了《规定(征求意见稿)》。

二是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在起草过程中,广泛听取了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专家学者和生产企业的意见。2016年7月、10月,我部两次召开会议,听取了一汽、东风、北汽等生产企业的意见。8月,我部通过国务院法制办“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和我部门户网站,将《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并同步征求了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各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企业的意见。10月14日,我部再次召开座谈会,专门听取了自制自用底盘的改装类生产企业的意见。同时,我们对各方面反馈的部省职责分工、加大处罚力度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进一步修改完善了《规定》有关制度。10月20日,我部第26次部务会议对《规定(草案)》进行了审议。

三是向世界贸易组织进行了通报。根据我部部务会议的审议意见,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有关规则,2016年12月,我们将《规定(草案)》进行了WTO/TBT通报,研究答复了有关成员的评议意见。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2017年1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39号公布了《规定》。《规定》将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问:《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规定》共三十二条,主要规定了如下内容:

一是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范围。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国发〔2012〕22号),《规定》第三条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并将范围确定为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

二是完善了生产企业准入条件。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申请人应当是已取得车辆生产企业准入的汽车生产企业或者已完成投资项目手续的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符合相同类别的常规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管理规则;具备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同时,《规定》所附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以下简称《准入审查要求》)进一步规定了17项审查要求,明确了生产企业准入条件。

三是完善了产品准入条件。申请准入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条件,符合《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以及相同类别的常规汽车相关标准,经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同时,《规定》所附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中进一步规定了39项检验标准,明确了产品准入条件。

四是建立了运行安全状态监测制度。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安全状态监测平台,按照与用户的协议,对已销售产品的运行安全状态进行监测。为了保护用户信息,《规定》要求生产企业妥善保管运行安全状态信息,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不得监测与运行安全状态无关的信息。

五是完善了监督检查措施。《规定》明确: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资料审查、实地核查等方式,对生产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保持情况、生产一致性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于停产12个月以上的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予以特别公示,在恢复生产前应当对其保持《准入审查要求》的情况进行核查。

六是强化了法律责任。对于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申请准入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准入,给予警告,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准入;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准入的,撤销其准入,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准入。生产企业生产、销售未列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予以处罚。

问:《规定》在强化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做了哪些规定? 答:新能源汽车产品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利益、公共安全。《规定》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了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安全要求,包括:一是完善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要求。《规定》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申请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的,应当符合《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1部分:车载可充电储能系统(REESS)》《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等电动汽车安全专项检验标准。二是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安全状态监测制度。《规定》要求生产企业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安全状态监测平台,按照与新能源汽车产品用户的协议,对已销售产品的运行安全状态进行监测,并妥善保管运行安全状态信息。三是建立了“叫停”制度。《规定》明确了生产企业发现新能源汽车产品存在安全等严重问题的,应当立即停止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生产企业不能保持《准入审查要求》,存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隐患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活动,并责令立即改正。

问:《规定》在明确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制度的同时,怎样落实国家有关“放管服”改革要求?

上一篇:工作方式方法下一篇:最新党员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