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河彝族乡马鞍山新农村项目建设

2024-04-23

干河彝族乡马鞍山新农村项目建设(共5篇)

篇1:干河彝族乡马鞍山新农村项目建设

干河彝族乡马鞍山新农村项目建设

简介

马鞍山村隶属于干河彝族乡碧云村民委,属半山区。位于干河乡南部,距砚山县城9公里,距乡政府驻地7公里,距碧云村民委5公里。壮族村寨,全村共有57户231人,其中外出打工4户16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16亩(其中:田210亩、地1106亩),人均耕地面积

5.7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辣椒、烤烟等农经作物。农民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尤以生猪养殖、烤烟、辣椒种植为重点。2010年种植烤烟315亩,种植辣椒350亩,户均6亩,其中有110亩样板小米椒;养殖商品猪1000头,其中,商品猪养殖基地养殖200头。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10元,农民人均有粮350公斤。新农村项目建设前,该村共有砖木结构房屋17间、土木结构房屋40间。目前共有党员6名(预备党员4名),其中团员15名,有一所小学,有9名学生,建有一支护村护寨队共有5人,建有两支文艺队共有30人。

2009年,马鞍山村被列为砚山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挂钩领导及挂钩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驻村工作队的精心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规划项目任务,共完成投资468.5万元,其中:上海援建资金40万元,部门整合资金178.5万元,群众自筹或以劳抵资250万元。完成自来水工程及大坝改造、沼气池、进村弹石路建设、村中水泥路建设,改造民居57间,改造厩舍及卫生厕所57间;完成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建成400平方米科技文化活动室和1000平方米活动广场;完成巾帼创业基地建设等。

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马鞍山村依据村情及时理清了经济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确定了种植辣椒、烤烟、核桃和养殖大牲畜四大支柱产业,为新农村提供了产业支撑。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观,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0.8万元,人均纯收入4400元,同比增加2300元,增长109.5%,人均有粮410公斤,同比增加50公斤,增长14%。

篇2:干河彝族乡马鞍山新农村项目建设

一、碧多村基本情况

碧多村委会是易门县铜厂乡的一个行政村,地处铜厂乡西南面,距易门县城36公里,离铜厂乡政府所在地44公里,东邻小街,南邻股水,西邻芭蕉,北接小街木冲。辖碧多、卓家村、王家村、窝拖田、山尾巴、团田、利吾嘎、过水沟、罗母箐、普家村10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23户,总人口2080人,少数民族以彝族为主,彝族人口190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1.4%。全村国土面积39575.6亩,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6℃,适合种植烤烟、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562亩,林地26445.9亩,人均耕地1.2亩,共有经济林果地450亩,主要分布在过水沟、罗母箐。烤烟种植是全村的主要支柱产业,2010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8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51元。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一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调查,碧多村委会现有小水窖1720口,远远不能满足全村人畜饮水及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目前,王家村通村公路部分路段尚未完成建设,至村子有近1公里公路未得到建设。三是集体公3-

化农业产业结构。二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例如:成立以泡核桃为主的林产业专业合作社),形成“农户+协会+基地”的生产模式,努力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三是大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蔬菜、烤烟种植、泡核桃栽种,发展百头以上的养猪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加强对农民生产技能培训,才能造就一批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为农民创业增收打好科学文化基础。四是落实促农增收政策。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县的各项惠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不断改善农民增收的基本条件,保障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整合各项支农资金,争取新农村项目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所有支农资金由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统筹使用,各地在村庄规划的指导下,根据项目向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申请资金,各级设立分部,负责项目的审批、资金的划拨和监督,若部门资金由于利益整合困难,可考虑部门资金下到基层的弹性化和地方化管理,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在现行体制下,对不太符合部门规定但合理的地方资金整合行为,给予灵活宽容对待。或者由涉农资金相关部门联合统筹资金的使用。

(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一是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4-

广大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加强农村党员和干部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提升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真正实行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积极推进村务民主听证制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建立健全村党总支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真正实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构建民主、文明、和谐、富裕的新农村。

篇3:干河彝族乡马鞍山新农村项目建设

1 博望镇三杨村能耗调研

地属马鞍山博望镇的三杨村经济发达,2008年,全村实现工农总产值2.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8 600元,村集体收入420多万元。因此,从经济和三杨村村民的接受能力来说,对三杨村进行节能新技术的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比较适合。

三杨新村建筑概况:三杨新村共314户,每户建筑面积在87 m2~144 m2。平均建筑面积约115 m2,分为上下两层建筑,户型是普通庭院式住宅。政府从2007年统一建设,于2009年全部竣工。三杨村居民居住人数情况:根据调研结果三杨新村已入住居民676人,每户成员一般是3人~6人。三杨新村房屋建筑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根据调研问卷计算得出居民对节能技术的经济承受能力平均为3 349元。三杨村采暖等用能的基本情况,对180户进行调查计算得出平均每户每月用电量为124度。平均每户年能源经济花费为1 956元。居民对住宅舒适度的满意度情况,夏天白天房屋感到闷热的占60%,舒适或凉爽的占40%;冬天白天感到寒冷的占60%,凉爽或舒适的占40%;对采暖满意的占74%,不满意的占26%。三杨村居民愿意接受新技术的占59%,不愿意的占41%。

2 建筑节能技术可行性分析

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气象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可采取的建筑节能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倒置屋面

传统的屋面保温材料基本采用防水层,因为传统保温材料的吸水性是较强的,因此在施工当中增加了造价和复杂程度[3]。倒置式屋面就是将传统屋面构造中的保温层与防水层颠倒,使用的新型保温材料具有“憎水性”。采用倒置式屋面的方法的优点是:屋面的保温性能好,施工方便,不易老化,不受天气限制,维修方便。

2.2 门窗节能技术

在住宅能耗损失当中,外门窗是住宅能耗散失的比例非常大的地方,其中传热损失约为总能耗的1/3,因此,在保证门窗的使用功能下,尽量减小外门窗的面积,提高门窗的保温性能和气密性。外门窗的节能技术有:

1)控制住宅窗墙比。住宅窗墙比是指住宅窗户洞口面积与住宅立面单元面积的比值,JGJ 26-195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对不同朝向的住宅窗墙比作了严格的规定,指出“北向、东向和西向、南向的窗墙比不应超过20%,30%,35%”[4]。2)提高住宅外窗的气密性与保温性能。在提高住宅外窗的气密性方面,可以通过使用保温性能良好的门窗材料,门窗设置泡沫密封条,门窗框与墙间的缝隙采用弹性密闭型材料等。门户与阳台门应结合防火、防盗要求,在门的空腹内填充聚苯乙烯板或岩棉板,以增加其绝热性能;设置双玻璃或三玻璃,并积极采用中空玻璃、镀膜玻璃,有条件的住宅可采用低辐射玻璃;缩短门扇的缝隙长度,采用大窗扇,扩大单块玻璃的面积,减少窗芯,合理地减小可开启的窗扇面积,适当增加固定玻璃及固定窗扇的面积。3)门窗洞口侧面做保温。对门窗洞口侧面做保温处理,可以采用的材料有聚苯板或者胶粉聚苯颗粒浆料等。将其贴在门窗上下板及侧面,从而达到保温效果。4)设置“温度阻尼区”。在住宅中,将北阳台的外门、窗全部用密封阳台封闭起来,外门设防风门斗,防止冷风倒灌,楼梯间设置成封闭式的,对屋顶上人孔进行封闭处理等措施均能收到良好的节能效果。

2.3 采用外墙体节能技术

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砖块技术。

混凝土小型空心砖块是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墙体材料。依其所用混凝土类别分为:普通混凝土小砌块及轻集料混凝土小砌块。前者主要用于承重内墙,后者主要用于保温外墙。混凝土小型空心砖块的优点有:轻质、保温隔热、隔声、耐火、耐久性、耐水性。

3 经济可行性分析

综上所述,在安徽省马鞍山地区,可采用的建筑节能技术有:倒置式屋面、中空玻璃、保温外墙和混凝土空心砌块4种技术。现对该4种节能技术的经济可能性进行分析,见表2。

由表2可知:倒置式屋面与传统屋面相比造价增加约20元/m2;中空低辐射玻璃钢塑复合窗与普通铝合金相比造价增加约100元/m2;保温外墙与普通外墙相比造价增加约40元/m2;混凝土小型空心砖块与实心砖块相比造价增加约20元/m3。

以每栋房子屋面面积为60 m2,外墙150 m2,外墙所需空心砖200 m3,10扇窗户计,则采用以上节能技术后,每栋房屋增加造价约13 700元。现有房屋价格市值约为40万元,利用节能技术增加的造价占房屋价格的3.43%。由此看出利用节能技术增加的成本比例很小。

根据文献,如使用以上4种节能技术,能节约用电50%[5]。根据三杨村天气气候条件,空调使用月份大概是6月,7月,8月,9月,12月,1月,2月。每月用电124度,则节约用电124×50%×7=434度。在其他月份达到与新型节能技术相同环境舒适度,需耗电150度,则每户年节约用电约584度。 民用用电0.5元/度,则每户年节约资金约292元。按2009年全国发电标准煤(含碳85%)消耗342 g/度计算,每户年节约标准煤约200 kg,减少CO2排放量约623 kg。按照民用住宅使用寿命为50年计算,使用节能技术后每栋房屋节约10 t标准煤,减少CO2排放量约31.2 t。

4 结语

通过对马鞍山博望镇三杨村运用建筑节能技术,结果表明:

1)与普通住宅相比较,平均每栋房屋增加造价约为原房屋价格的3.43%。2)每年节约电量约为584度。3)每年收回成本292元,预计47年可收回建筑节能增加的成本。4)节约标准煤10 t,减少CO2排放量31.2 t。节能建筑在成本增加很少的情况下(3.43%),使得住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增加成本也能得到回收。在国家大力提倡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节能新技术必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注:感谢黄伟院长对此次调研的资助。

摘要:在对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镇农村住宅耗能调研基础上,对屋面结构、房屋材料及门窗材料的建筑节能技术在该镇新农村建设上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与现有普通住宅相比,采用这三种节能技术,在经济性、住宅舒适性和环保上具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建筑节能,新农村,节能技术

参考文献

[1]王磊.中国房屋建筑能耗问题及其对策[J].城市住宅,2008(10):114.

[2]高广华,张健.不可忽视的夏热冬冷地区空调建筑节能问题[J].四川建筑,2001,21(1):27.

[3]朱伟.房屋建筑节能技术的几点措施[J].甘肃科技,2002(2):37.

[4]孙健安.浅谈节能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J].陕西建筑,2008(9):23.

篇4:余关乡谱写新农村建设美丽篇章

“自从开始‘两争一迎’,我们的生活环境好了、干净了,我们居住的环境不比城里差!”余关乡报摊村村民孙国红自豪地说。所谓“两争一迎”,即指争做文明市民、争创卫生城市、迎接全国农运会。事实上,报摊村的变化只是内乡县余关乡“两争一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村庄“华丽转身”的一个小小缩影,全乡开展“两争一迎”后,新农村正呈现出一张张美丽画卷。

余关乡的新农村建设成果写在了乡长张新炜喜悦的脸上。

打好基础 精心布局示范区域

张新炜坦言,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余关乡乡党委政府从乡情出发,展开了从县城到农村、从管理到技术、从专家到老百姓等多层面的调查研究。经过紧张周密的研究分析,余关乡科学选定了四个集中连片整治的区域:余关村商贸新区、麦山村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报摊村小集镇建设试点区以及黄楝村生态建设旅游示范区。

黄楝村生态建设旅游示范区是余关乡养殖业主产区,连片整治可以推进村庄及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农产品产量的增收和质量的升级。牧原养殖与浩林果业的联合,使养殖的排污无后顾之忧,从而提升了养殖无污染、种植有机化的农字品牌,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示范区域的选择不但体现全乡的区域细分,更体现了农村环保长远工作战略。连片示范区域包括丘陵、水库以及浅山,这将有助于探索形成特色经验和模式,从而可为下一步在全乡范围内逐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新农村建设做好铺垫。

典型示范 探索新型发展思路

张新炜介绍,自新农村建设相关工作开展以来,余关乡立足地方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探索新思路、新特色,形成了新亮点。

在报摊村仓房组,道路两旁各种苗木和果树林立,家家户户门前几乎都栽种着软籽石榴;农户院内,院里屋内干净整洁。村子里每家都有沼气池,村民将生活垃圾、污水、人畜粪便等倒入沼气池,并利用发酵出的沼气做饭,而沼液和沼渣则用来做果树的肥料,有效化解了环境污染。

在典型示范的带动下,子育村、黄楝村围绕带驹河水库资源保护,切实加强带驹河流域污染控制,探索污染治理新技術,开展循环种养,建设带驹河水库生态循环农业,初步形成以村庄整治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及水质保护的治理技术和管理体系。沿河农民还开办农家宾馆,让城市人玩在农村、游在农村、消费在农村、放心在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第三产业链条。

创新机制体制 改革之效日显

创新体制机制是新农村工作的重点。张新炜介绍,在工作过程中,余关乡党委提出“推进示范工作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在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并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创新改革:

第一,项目捆绑整合创新。余关乡充分发挥空心村整治项目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捆绑使用”,实现农村连片整治项目与基本农田改造、农村新能源开发、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项目相结合,整合项目、聚集资金、集中成片、整体推进,从而充分发挥了资金的核变效应。

第二,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创新。在集镇开发、拉大框架上,余关探索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家“回报家乡”,做到了国家投入与村里先富起来的“能人”、“企业家”等比例配套投入资金,共同开展连片示范工程建设。如今,投入资金3000万的第一批商贸房主体已经拨地而起,后期绿化也正在紧张有序进行。

篇5:干河彝族乡马鞍山新农村项目建设

2013年,该乡在工程建设中,投资600万元,完成了良图沟河苏家营子段河道治理工程一处,修混凝土防洪大坝3070米,修石笼坝1100延长米,修漫水桥一座,实现造地300亩,有效保护沿河两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完成人畜饮水解困工程3处,解决了400户,1315口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在良图沟、黑石营子、小二十家子和羊山沟村实施了玉米滴灌工程8900亩,大旱之年不减收,得到群众认可;在苏家营子村实施了小流域治理工程,占地2000亩,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在道路硬化工作中,他们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提前实现“屯屯通”目标。完成了双庙以及乡政府两条线路的硬化工程。完成北台子至白家窝铺、鞍羊线至崔家窝铺、马家岭至焦家窝铺、鞍羊线至沈家窝铺、符家至孙家窝铺、柳木匠沟至袁家窝铺的路基改造近50公里,特别是乡政府门前路网改造工程圆满完成,投资200多万元,使村屯环境实现了美化、绿化、净化。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方面成果显著。农民参合率达到100%。医疗卫生环境得到改善,投资176万元对乡医院进行了改造维修,改善了医疗卫生环境,新建医院住院房、门诊1500平方米。投资160万元对乡中学进行了维修,新建中学食堂,以及操场跑道,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了孩子就学和群众就医的条件。社会保障工作有条不紊,社保及低保资金及时发放到位,超额完成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征缴任务总计1100万元,投资556万元完成了贫困户建房278户,已全部验收合格。

在市级扶贫开发示范村建设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该乡马家岭村在于言良市长和市民政局的关心和大力帮助下,投资40万元,新建村部一处,新建文化广场2000平方米,配备了健身器材,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实施道路硬化3公里,方便了群众出行。

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取得良好效果。以苏家营子村、七道岭村、马家岭村为重点,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共清理公路边沟3万延长米,清理生产生活垃圾2万立方米,清理柴草垛278堆,清理粪肥堆2000立方米,新建垃圾填埋场一处,新修垃圾箱40个,新配备垃圾运输车一台,改善了农村百姓居住生存环境。

民族特色村开发见雏形。苏家营子村结合自身特点,对全村4.3公里路面进行硬化,创建宣传板报墙400平方米,投资80万元。该村还深度挖掘当地拥有的“苍鹭”这一宝贵资源,在县政协的协调下,建设苍鹭生态自然保护区得到了省政协的高度重视,目前该乡已成立了“苍鹭自然生态保护区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该项目建设工作。

促进社会治安稳定,是七道岭乡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举措。2013年,他们通过发挥公安、司法部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力军作用,发挥各个部门的职能作用,打击刑事犯罪,调解各种矛盾,抓好信访工作、落实好安全生产工作,用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让全乡人民安居乐业。

上一篇:爬玉皇山作文下一篇:老爹的一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