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计划再入院管理制度

2024-05-08

非计划再入院管理制度(精选7篇)

篇1:非计划再入院管理制度

非计划再次入院阶段总结

非计划再次入院是指在出院后,因各种原因导致患者短时间内(小于1周)再次入院。非计划再入院也是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重点监控对象,我院对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计划再次手术均进行登记和上报。

一、检查概况

我院自元月份以来,出院1周再入院的患者,2个临科室共报送医务科7例。其中消化呼吸科上报5例;儿科上报2例。

二、出院1周再入院原因分析

消化呼吸科:多为慢性消耗性疾病疾病患者,这部分病人后期出现恶液质,反复出现疼痛、发热、不能进食,需再次入院一缓解症状。

儿科:1例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天气变化后病情反复再次入院。另一例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出院外出检查、治疗复再次住院治疗。

三、改进错施

1、加强医患沟通、知情同意等方面的培训,尽量减少非计划患者出院。

2、制定完善的出院诊疗计划、注意事项,尽量减少非计划再次入院的患者数。

3、个别科室对于非计划再次入院患者上报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科室上报率为零,科主任及科室人员应充分认识及时上报非计划再次入院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医务科要督促各科加强住院病人的管理,规范诊疗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医务科

2013年10月28日

篇2:非计划再入院管理制度

1 再入院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2013年, 我院出院患者共计80 579例, 其中出院31天内非计划再入院2 160例, 占出院总例数的2.68%。分析非计划再入院的原因为:病情复发或反复加重805例 (37.27%) ;手术并发症381例 (17.64%) ;患者疾病知识欠缺353例 (16.34%) ;出院后未及时随访351例 (16.25%) ;药物相关问题270例 (12.50%) 。

1.1 病情复发或反复加重

因病情复发或反复加重而再入院者占37.27%, 主要为中老年人群, 他们多合并多种慢性疾病, 如慢性心、肺、胃肠疾病、肿瘤等, 因其身体基础条件较差, 易导致疾病复发或反复加重, 故而出院后容易发生非计划再入院[3]。

1.2 手术并发症

17.65%的患者因手术并发症而再入院, 包括术后感染、手术切口愈合差、术后瘘、术后出血及血肿等手术并发症, 主要集中在神经外科、普通外科、妇科、骨科等科室。手术难度越大、复杂性越强, 出院31天内重返医院的概率越高。术前准备和病情评估相对不足是发生手术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部分手术患者身体基础状况较差, 组织愈合能力差, 一旦术前准备不充分、手术风险评估不全面, 很容易发生手术并发症。此外, 术后并发症还与外科医生手术操作处理不当、伤口处理不谨慎及术后疏于观察有关。普通外科、妇科、神经外科等工作繁忙、手术量大的科室, 对术后患者的管理存在疏漏之处, 从而导致患者因手术并发症而发生出院后再入院。

1.3 患者健康教育问题

慢性疾病如心力衰竭、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等患者因医疗知识欠缺, 在饮食、生活方式、对各种疾病诱发因素预防、康复功能锻炼、用药、预防、监测等医学知识欠缺, 致使原发疾病反复、加重而再次入院。

1.4 药物相关问题

患者或家属出院后用药依从性差, 存在未服药、漏服、重复用药或药物剂量、服药时间错误等问题, 从而使病情加重而重复入院。

1.5 出院后未及时随访

部分患者出院后, 未按时进行门诊随访, 未能及时根据病情、化验检查等变化, 调整治疗方案, 发生病情反复或加重而发生非计划再入院。

2 改进方案的实施

2.1 做好科室内非计划再入院的统计分析及管理

要求科室对出院31天内非计划再入院患者重返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及时发现诊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患者病情评估是否全面、术前准备是否充分、手术方式是否正确、术中处理是否恰当、出院计划是否合理, 以及出院后随访是否及时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及时发现问题, 提出整改意见, 降低再入院率,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2 落实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通过及时准确的病情评估, 制定合理的诊疗计划, 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康复。患者入院后, 由具备资质的医师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等手段, 明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心理和生理状况、营养状况、治疗依从情况、家庭支持情况、医患沟通情况及自理能力等, 以此为依据, 制定诊疗方案, 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手术 (或介入诊疗) 患者应在术前依照《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进行术前评估。出院患者在出院前还应进行出院前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现状、治疗效果、随访事项、饮食注意事项、康复注意事项及尚未解决的问题等, 判断患者是否达到出院标准, 因人而异地制定出院计划及出院后随访, 指导患者出院后治疗。

2.3 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手术并发症是导致出院31天内非计划再入院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 做好手术并发症预防与监管甚为重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加强患者围手术期健康教育、规范手术操作、做好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加强术后患者管理, 可以减少因手术并发症导致的非计划再入院。我院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审查手术医师资格, 做好患者术前准备和手术风险评估, 落实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做好术中管理和术后监护工作, 确保手术安全, 保障医疗质量。对某些手术并发症发生较高的手术和科室, 及时组织院内专家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并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专题讲座, 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2.4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针对一些慢性疾病, 如COPD、心力衰竭、糖尿病、冠心病等, 在患者住院期间, 医护人员通过专题讲课、健康指导等方式, 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氧疗、预防感冒、饮食护理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使患者及家属提高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如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 科室每周均安排专人在病房进行健康教育, 指导如何进行饮食、运动治疗, 如何正确使用胰岛素等;手术科室开展针对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 如指导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等。通过健康教育, 有效地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疾病认知水平, 对病情康复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2.5 加强“三基”及临床技能培训

医院在加强医务人员“三基”训练的基础上, 大力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培训, 提高医疗诊治水平。此外, 还注意加强院内感染知识培训, 严格按照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规定的要求, 对院内感染进行严格的监控与管理,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稳步提升全员“三基三严”能力的同时, 注重提高每名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对手术医师严格执行医疗常规和手术规范, 认真做好术前病情评估, 严把手术适应证, 增强责任心, 尽可能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2.6 实行临床药师服务临床的工作制度

研究显示, 大约有41%的出院患者至少存在1个无意识的用药偏差[4], 门诊患者中药疗偏差的发生率为22%~82%[5], 超过50%的患者在家庭中服用的药物与入院后医务人员所列医嘱清单不一致[6]。为减少药物不良事件, 确保患者得到必需的药物, 且避免误服药物, 我院在肿瘤内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等科室, 实行临床药师工作制度, 临床药师在患者住院期间通过查房、与主管医师沟通、查看病历及与患者交流等, 协助医师确定目前患者的疾病和当前用药。此外, 还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肝肾功能情况等, 停用或加用某些药物, 并及时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

患者出院时, 临床药师协助确定需继续使用的药物, 告知患者需继续使用的原因、疗程、用法和门诊随诊时间, 并将信息记录在出院记录中。

2.7 合理安排出院

安排有经验的医师评估患者是否达到出院标准, 降低患者因治疗不充分而再次入院的概率。结合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为患者预约本科室医师的门诊就诊时间, 并安排需定期检查的项目, 如血药浓度、生化指标或其他项目, 这些做法是降低再入院的有效手段。

2.8 做好出院后随访管理

科室建立患者随访档案, 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职业﹑文化程度﹑病情﹑回访时间、回访内容﹑相应指导措施等项目, 由临床经验丰富、沟通能力较强的医务人员进行出院后电话随访, 重点随访患者在1个月内每周1次, 以后每月1次;普通患者在出院1个月内进行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用药、饮食、运动指导、疾病自我监测、心理指导等, 并督促患者定期复诊, 预约门诊随访。通过电话随访及门诊预约, 可督促患者出院后规范治疗, 减少再入院发生率。

2.9 加强出院后健康教育

医院通过定期举办健康大讲堂、知识讲座、板报宣传、健康手册、录像等等多种方式, 宣传疾病防治知识, 指导家属协助患者康复。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 使患者及家属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水平, 提高了治疗依从性, 主动采纳有益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自觉合理饮食、按时复查、劳逸结合, 避免和降低了各种诱发因素, 从而减少了住院次数, 减轻了经济负担。

3 效果分析

2014年, 我院出院患者总计95 266例, 其中出院31天内非计划再入院患者1 589例, 再入院发生率为1.67%, 与2013年2.68%的再入院率相比, 明显降低。由此可见, 通过加强评估患者病情, 重视围手术期管理、患者健康教育、医师医疗知识培训及出院后随访等综合质量改进措施, 可以有效地减少出院患者31天内非计划再入院发生率, 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 为患者的健康与安全保驾护航[7]。同时, 再入院率的降低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避免了社会卫生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Thomas JW, Holloway JJ.1nvestigating early readmission as an indicator for quality of care studies[J].Med Care, 1991, 29:377-394.

[2]Jencks SF, Williams MV, Coleman EA.Rehospitalizations among patients in the Medicare fee-for-service program[J].N Engl J Med, 2009, 360:1418-1428.

[3]曾丽萍, 徐锦华, 程杰.我院1383例重复入院病人的统计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 2005, 22 (2) :101-102.

[4]Wong JD, Bajcar JM, Wong GG, et al.Medication reconciliation at hospital discharge:evaluating discrepancies[J].Ann Pharmacother, 2008, 42:1373-1379.

[5]Ernst ME, Brown GL, Klepser TB, et al.Medication discrepancies in an outpatient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J].Am J Health-Syst Pharm, 2001, 58:2072-2075.

[6]Cornish PL, Knowles SR, Marchesano R, et al.Unintended medication discrepancies at the time of hospital admission[J].Arch Intern Med, 2005, 165 (4) :424-429.

篇3:非计划再入院管理制度

关键词:三甲医院;非计划;再入院;心理状况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270-02

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International Quality Indicator Project,IQIP)是美国绩效科学研究中心编制的专门用于评价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临床指标体系。IQIP有25类285项指标,可用于评价急症性医疗机构、长期性医疗机构、精神性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保健机构等。IQIP的指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直接反映医疗结果和患者安全的指标,如住院死亡率、新生儿住院死亡率、围手术期死亡率、手术部位感染率、重症监护室使用医疗器械相关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因相同或相关疾病非计划再人院率、压疮发生率、患者在医院内跌倒发生率及其伤害程度分级等指标。第二类是经研究证实与医疗结果高度相关的指标,如外科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重症监护室医疗器械使用天数、非计划重返重症监护室发生率、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发生率等指标[1]。第三类是侧重反映患者利益的指标,如重症监护室中镇静、镇痛药物使用率、患者身体约束使用率、已挂号患者取消当日门诊诊疗安排发生率、剖宫产率等指标。本研究对我市某三甲综合性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之间出院后15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患者56例进行采用自设问卷、访谈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12~76岁,平均年龄63.5岁,其中糖尿病12例,高血压病12例,冠心病9例,胆石症9例,脑卒中6例,病毒性肝炎5例,其他3例。

1.2调查方法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和住院病历,进行采用自设问卷、访谈进行调查分析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寻找有效措施减轻负性心理状态。并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对比干预前后两组的心理状况。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整理统计,进行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出院后15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患者56例进行问卷、访谈调查分析。主要表现如下心理状况特点:

2.1 多疑、消极心理。患者因多次住院,接触的医护人员也多,会对治疗产生一定的怀疑和消极心理。这种心理状况占75%(42/56)。

2.2患者担心多次住院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而致情绪不稳。这种心理状况占87.5%(49/56)。

2.3把疾病的复发归咎于无关的某种行为或药物。这种心理状况占58.9%(33/56)。

2.4对从未给自己治疗过的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感,担心他们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而误诊误治。这种心理状况占62.5%(35/56)。

2.5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在住院时期与医护人员有过某些隔阂的病人,担心医护人员的报复和冷眼相待,怕自己的疾病不被重视。这种心理状况占42.85%(24/56)。

通过对以上心理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疗效明显,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3.1 护士应加强专业护理知识的学习,丰富自身专业素质,通过业务水平的提高,在与病人的交流中,融入专业护理特色,指导病人在生活、行为、习惯中加强自我保健,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也使自己获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2]。

3.2 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沟通是护士与病人进行交流的一种治疗性技术。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美好的语言能保证病人以良好的心境去接受治疗,并对改善护患关系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对待老年患者应耐心、尊重病人、态度诚恳而温和,与病人交谈时要言辞恳切,称呼恰当,说话的声音要大而不急,回答询问要慢,耐心倾听老人的主诉,不可表现出厌烦情绪[3]。

3.3 调整心理平衡,使病人密切配合治疗。慢性疾病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当患者患有慢性病时,他们对慢性病的有关知识和预防保健措施不了解,由于疾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而使患者思想负担加重,不愿继续接受治疗及护理,丧失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针对患者心理特点,每日宣教一些有关疾病和预防保健知识,内容不易过多,应使其有新鲜感和兴趣。通过宣教,能激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参与健康维护,解除心理上的压力,预防疾病复发,延缓病情进展,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4]。

3.4 对住院期间与医护人员有过误会或隔阂的病人,护士要主动表示歉意,针对其最关心的问题,主动热情地给予解答,生活上多给予关怀,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他们感到关心和温暖,以取得病人的信赖。

3.5 鼓励病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使其早日康复。多次住院的患者,大多对自己的疾病抱着悲观失望的心情,心理护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鼓励病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对待和认识疾病。护士对这类病人不应指责,更不能回避病人的疑问,要向他们讲解疾病的治疗,不能单纯靠药物,还要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如积极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同样可加速疾病的康复,防止复发。

参考文献:

[1] 栗桂萍. 再入院统计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2007,18(02):156-157.

[2] 王坤,焦建军,马谢民. 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医疗质量评价——住院死亡率[J]. 中国医院管理,2008,17(06):112-113.

[3] 胡牧,郑菊莱,杜圣普,陈仲强. 采用临床路径及价值量表对某医院产科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评估[J]. 中国医院,2009,21(06):89-90.

[4] 张文燕. 医患合作降低再入院率[J]. 中国医院院长,2011,25(05):108-109.

篇4:非计划再入院管理制度

非计划再手术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及其5大工具7大手法:质量管理实质是指在质量方面进行指挥和控制的协调性活动。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以及质量改进。质量管理5大工具包括:统计过程控制 (SPC) ;测量系统分析 (MSA) ;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 (FMEA)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 (APQP) ;生产件批准程序 (PPAP) [1]。质量管理7大新手法包括树图、关连图、亲和图、矩阵图、矢线图、PDCA法、矩阵数据分析法。

质量管理工具在非计划再手术中的重要意义:PDCA循环是质量管理工具中的一种, 又称为质量环或者戴明环[2]。PDCA循环是管理学中通用的管理模型, 其主要应用方式为大环套小环, 任何一个企业的总部、车间、班组、员工都可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管理, PDCA循环呈阶梯式上升状态, 第1循环结束后进入更高级的循环状态, 循环往复, 永不停止达到不断完善管理系统的目的[3]。非计划再手术在医学上被认为是术后负性事件, 具体是指患者在住院同一时期, 进行初次手术后, 由初次或者前1次手术造成的并发症或不良状况导致再次手术的事件。非计划再手术是常用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 因此医院为了提高自身医疗质量和水平, 必须对非计划再手术进行严格的监管。而PDCA循环模型能有效实现非计划在手术的监控管理。

质量管理工具在非计划再手术中监管中的实际应用

PDCA计划阶段, 对非计划再手术主要原因的分析:质量管理工具中的PDCA计划阶段, 具体实施是将所需改进问题逐项列出, 确定最需要改进的问题。对医院再手术病例进行专业调查和分析, 发现进行非计划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包括术后出血、手术部位感染等。①非计划再手术存在漏报和不报现象:根据统计和分析发现, 医院再手术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科室对上报制度没有充分理解和重视, 很多医院对非计划再手术的实例并没有及时上报, 有时会延时上报, 甚至还存在漏报和有意隐瞒不报现象。如此会大大增加医疗纠纷发生的概率, 延误了医疗风险干预的最佳时机。②非计划再手术的根本原因:非计划再次手术监控的主要方法是制定健全的监控制度, 而在实际监管制度落实过程中, 各环节不能很好落实, 加大了医疗风险的发生率。

PDCA执行阶段, 实施改进措施:①完善手术监管制度: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再次明确非计划再手术的原因和需改进的问题, 由于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发生非计划再手术的原因颇多, 可能是由于医院因素造成, 即指诊疗或手术操作引起的再次手术;也可能是由于病患本身的感染和并发症的产生导致再次手术。总之, 在明确原因的基础上要优化和完善原有监管制度, 有针对性地对经常发生的问题进行严格监管, 组建医院监管安全控制小组, 及时对非计划再手术的病例进行信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并对其进行回顾性控制。②加强预防体系建设, 实施监管制度:将非计划再次手术的上报过程更改为除了由科室主动上报外, 将手术预约单中加入此选项, 能够通过手术预约单调查再手术记录, 切实实施了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实时监控。另外, 对病案室的病案也要实施非计划再次手术监管措施, 杜绝延时上报、漏报或者瞒报现象[4], 减轻医疗质量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 并能及时发现问题,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PDCA检查阶段:PDCA检查阶段, 即对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 结合数据, 分析实际实施效果是否和原计划吻合。①科室进行自我评价:医院各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控制小组与安全管理小组, 应该定期对科室发生的非计划再次手术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并进行自查评价, 且对非计划再手术上报病历进行核对确认[5]。②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协同复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要根据医院制定的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制度相关标准要求, 对其上报的非计划再手术病例状态和数据定期研究探讨, 并邀请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与安全控制小组人员参与到数据探究探讨工作中, 并对非计划再手术上报病历严格核对, 确认信息的准确性。

PDCA处理阶段:PDCA处理阶段, 即针对计划阶、段实施阶段以及检查阶段的数据进行研究和探讨, 如果实施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可将其推广并实际使用;如果实施效果不好, 未达到预期目标, 则进行下一个更高阶段的循环过程。

非计划再手术的数量在医师、科室、医院间都具有重要的比较和竞争价值, 与其他医疗不良事件相比, 对非计划再手术的质量易于跟踪和分析, 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方向性, 非计划再手术的数量在我国多家医院已经成为了改进外科质量的标准。

参考文献

[1]郭艳梅.质量管理工具在危重患者基础护理质控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5) :91-93.

[2]杨红玲, 龙燕, 张小玲, 等.利用全面质量管理工具实现床旁血糖仪和血气分析仪的标准化管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3, (10) :876-879.

[3]李兰, 陆燕, 陈立霜, 等.运用品管圈质量管理工具提高住院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的实践探索[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14) :121.

[4]刘建华.信息化质量管理工具——金蝶医药流通行业解决方案[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4, (3) :191-192.

篇5:非计划再入院管理制度

[关键词] 非计划再手术;负性事件;手术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17-03

Study on evaluating of medical care quality of unplanned re-operation

XU Feng1  MA Xiemin2  ZHU Zhifeng3  

1.Beijing Anzhen Hospital of the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2.School of Public Health,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3.The People's Hospital of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Unplanned re-oper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s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healthcare. However,it was little application in the domestic study,and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a single disease. This study aims to deliver objective basis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services in hospitals,and tell the manager how to improve i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hospital quality management. Methods With the database of 37 529 hospitalized surgical patients,this study calculates the incidence of unplanned re-operation and Constituent ratio of different reasons,and then conduct the root cause analysis. Results The unplanned re-operation rate was 1.15%,higher than the average district hospital in Australia. The main reasons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surgical re-adjust not reach the expected results,incision problems,active bleeding after surgery,secondary gravel,surgical site infection,etc. Conclusion The hospital should be vigilant about the incidence of unplanned re-operation when it is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and need to improve problems focusing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spects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Key words] Unplanned re-operation;Adverse events;Surgical complications

初次手术后,患者进行非计划再次手术在医学上被认为是严重的术后负性事件。经研究证实,作为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中的一个指标,非计划性再手术是与医疗结果高度相关的指标[1]。它是指在同次住院期间,住院患者因先前的手术所导致的并发症或是其他不良的结果而重返手术室,可能因手术技术、麻醉或感染控制等问题而产生。国外研究表明,非计划再手术是非常有用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

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非计划再手术事件的研究,澳大利亚地区医院非计划再手术事件的平均发生率约为0.6%[2]。我国台湾地区于1999年引进了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开始了其对非计划重返手术室的研究[3-4]。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医疗机构很少采用该指标对医疗质量进行监测、评估,文献报道大都为临床再手术病例,主要是从临床疾病角度分析某个病种再手术病例,寻找解决的办法[5],很少有将非计划重返手术室从医院整体的角度作为医疗质量监测指标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究非计划再手术的发生率以及发生原因,为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与改善提供客观的评价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北京地区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07~2008年全部住院手术患者中,进行非计划再手术住院患者均被列入研究。

1.2 资料收集流程

通过住院电子病案系统对住院患者病历进行回顾分析,采集住院患者住院病案手术信息。首先由医疗质控人员(医生、护士、管理人员)筛选出住院期间二次及二次以上重返手术室病例。通过对二次及二次以上手术病案信息分析,由相关手术科室专家筛选出非计划重返手术室病例。

1.3 方法

对筛选出的非计划再手术病例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方法,分析手术病案信息,找寻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及发生原因。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收集的病例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07 ~ 2008年计划性与非计划再手术患者情况

本研究共收集重返手术室病例2 923例,其中筛出非计划再手术病例432例。2008年重返手术室病例1 841例,非计划再手术病例247例;2007年重返手术室病例1 082例,非计划再手术病例185例。见表1。

2.2 2007 ~ 2008年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情况

研究所在医院2007年手术量为17 291例,非计划再手术病例185例,非计划再手术率为1.07%;2008年手术量为20 238例,非计划再手术病例247例,非计划再手术率为1.23%,2007年与2008年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计划性再手术种类及原因

根据计划性再手术发生的原因,计划性再手术主要分为双侧手术、检查术后再手术、因患者身体状况再手术、首次手术为二次手术做准备、植入物手术等6类。见表3。

2.4 非计划再手术发生原因构成

对非计划再手术按发生原因进行分类,未达手术预期效果、切口问题、手术后活动性出血、二次碎石、手术部位感染是发生非计划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分别占35.0%、18.3%、16.4%、12.0%、10.0%。见表4。

3 讨论

3.1 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

重返手术室病例包括计划性再手术和非计划再手术病

表3  计划性再手术种类及原因

计划性再手术类别手术原因主要手术种类

双侧手术因患者身体双侧同时患有疾病,在住院期间对双侧疾病进行手术治疗,根据病人身体状况,分次手术进行双眼手术、双上肢手术、双下肢手术、双肾手术、双耳手术等

检查术后再手术患者为明确诊断而先进行检查术如活检术、造影术等,根据结果采取进一步手术治疗各种肿瘤根治手术前进行活检术,如肺癌支气管镜检、肾癌肾脏穿刺术等

因患者身体状况再手术患者所患疾病需要进行大手术治疗,由于病人身体条件差不能承受一次手术打击,而采取分次手术治疗老年患者的肿瘤手术

首次手术为二次手术做准备患者因所患疾病需要进行手术,但该手术后易出现并发症而采取提前预防措施的相关手术心血管手术中为防止血栓脱离而进行的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植入物手术患者疾病治疗所采取植入物的植入与取出手术眼科肿瘤放射托植入与取出手术

其他患者因患某病住院手术治疗,住院期间检查出患有其他需要手术治疗的疾病而进行的二次手术因患阑尾炎住院手术后发现肾结石而进行的碎石手术

例,本研究2007~2008年共收集重返手术室病例2 923例,非计划再手术病例432例。此次回顾研究非计划再手术病例中,总的非计划再手术率为1.15%。其中2008年非计划再手术为247例,非计划再手术率为1.23%;2007年非计划再手术185例,非计划在手术率为1.07%。

两年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一定程度上表明该医院两年在围手术期质量、手术操作水平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保持稳定水平。澳大利亚的类似研究表明,所有外科手术中非计划返回手术室发生率只有0.6%,与此次研究所得到的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1.15%相比,有明显的差异。而台湾医学中心2006~2008年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平均发生率为0.84%,也要低于研究所得到的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此差异表明与澳洲医疗机构及台湾医学中心在手术水平上存在着一定差距。

3.2 非计划与计划再手术病例

重返手术室病例中包括计划性再手术和非计划再手术病例。计划性再手术不同于非计划再手术,是指在同一次住院期间,由于患者自身状况及所患疾病的情况,不能通过一次手术来解除患者的疾苦,而是有计划的进行多次手术来解决患者的问题。计划性再手术不是医疗负性事件,是正常的诊疗过程,不能作为医疗评价指标来监测医疗质量。本研究得到的计划性再手术病例,根据手术原因可以分类6类。50%以上的计划性再手术是双侧手术,如双眼白内障手术、双膝置换、双肾结石碎石手术等等。各种根治手术前的检查术也是比较常见的计划性再手术,主要是为了明确疾病诊断,而进行诸如肿瘤病理活检术、血管造影术等。用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作为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对手术质量进行评价,必须将计划性再手术病例排除在外。相对于非计划再手术,计划性再手术发生率要远高于非计划再手术率,本研究所得到的计划再手术是非计划再手术数量的6倍。如果将这些计划再手术病历算为非计划再手术病例,将大大增加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将会对医院的医疗质量做出错误的判断结果,导致采取错误的干预措施。

3.3 非计划再手术发生原因

通过对非计划再手术病历审阅,根据二次手术的目的分析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的原因。本研究非计划再手术发生原因分为13种,占据前5位的是未达手术预期效果、切口问题、手术后活动性出血、二次碎石、手术部位感染,占总发生率的88.2%。从研究可以看出,这些导致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的原因都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手术并发症。手术并发症的出现说明围手术期间的患者诊疗环节中存在相应的医疗服务质量问题,表明医院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中存在缺陷。因此,非计划再手术事件直接反映了围手术期医疗质量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可以为医疗机构发现围手术期医疗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可以为持续改善医疗质量提供更加直接和明确的信息。

在临床工作,非计划再手术是一个谨慎、相对不能随意发生的事件,除非患者真正需要再次手术。较高的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表明了目前的医疗质量或者手术中存在缺陷,不能通过设计好的手术为患者解决存在的疾患,而是给患者带来了其他不良结果,给患者造成不利影响。本研究得到非计划再手术的发生率要高于澳洲地区医院的平均水平,通过对非计划再手术病例发生原因的分析,反映出患者病例组合的复杂性,同时表明在围手术期间的诊疗环节中存在相应的问题。医院应该对高出平均水平的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事件提高警觉,寻找其发生的原因,改进手术质量。

[参考文献]

[1] Birkmeyer JD,Hamby LS,Birkmeyer CM,et al.Is unplanned return to the operating room a useful quality indicator in general surgery? [J].Arch Surg,2001,136:405-411.

[2] William H,Isbister. Unplanned return to the operating room. Aust. N.Z. J. Surg[J]. 1998,68:143-146.

[3] 顾而洲,陈英耀.台湾地区医疗质量指标系统的发展和应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15(2):80-82.

[4] Chiu WT,Yang CM, Lin HW,et al.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nationwide health care quality indicator system in Taiwan [J].Int J Qual health care,2006,(19):21-28.

[5] 顾建英,秦净,施鹏,等.加强二次手术管理,提高医疗质量[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5):12-14.

[6] 王坤,马谢民.基于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的医院医疗质量评价[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5):20-21.

[7] 马谢民.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及其特点[J].中国医院管理,2007,316(11):22-24.

[8] 赵继顺,张晓纲,刘学勇.围手术期医疗质量管理策略[J].中国病案,2008,9(9):41-42.

[9] 马谢民.我国评价医疗质量指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中国医院管理,2008,12(2):32-34.

篇6:非计划再入院管理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60例自愿入院的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患者为研究组, 其中男32例, 女28例;年龄18~60岁, 平均年龄 (37.5±2.6) 岁;平均受教育程度 (8.0±1.1) 年;平均病程 (26.4±3.1) 个月。同期选取非自愿入院的60例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患者为对照组, 其中男31例, 女29例;年龄18~58岁, 平均年龄 (36.9±2.7) 岁;平均受教育程度 (8.2±1.0) 年;平均病程 (26.1±3.3) 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所选取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相关检查符合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诊断标准, 患者年龄18~60岁, 急性发作期评价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SI) 高于4分, 法定监护人获得知情权, 且同意患者住院接受治疗, 排除由政府、公检法等非法定监护人送至医院的患者。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根据自制调查表统计调查, 调查内容为:P分和G分、攻击性、阴性以及阳性症状量表 (PANSS) , 大体评定量表严重程度分量表 (SI)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SI评分、PANSS评分、P分以及G分

经研究表明, 两组患者的P分和G分、SI分、PANSS总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攻击性评分

两组患者的攻击性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精神卫生法》中包含精神分裂症非自愿住院问题, 且非自愿住院问题涉及到公共卫生、法律问题、医学伦理、重大公共安全等问题。如何提高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的生命质量, 包括治疗非自愿入院患者, 防止医疗纠纷发生, 并符合中国国情, 为当前临床治疗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在未确定《精神卫生法》前, 精神卫生工作者一直忧虑着这样的问题。精神分裂症患者多病情较严重, 若不接受治疗导致病情迁延, 通常会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导致患者病情继续恶化发展, 患者丧失自我控制能力, 会给他人、患者自身以及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形成一种公共卫生以及公共安全隐患[2]。据相关统计表明, 我国多于半数的精神障碍患者的法定监护人员为直系亲属, 由直系亲属负责照顾管理。相关法律中也对精神病患者的民事行为能力以及监护人等做出相关规定。但具体的日常生活中, 依靠医学已经确诊的精神障碍患者做出自我控制以及判断行为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 需要监护人行使自己的权利。严格按照法定程度确定监护人病情, 并作出相应的判断, 我国并未制定该方面的法律。监护人员与患者一般具有利益相关性, 且我国法律的严谨性不够高, 这样极易出现大量患者未获得合理监护, 需被强制要求送入到医院, 将这种行为称为非自愿入院治疗。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 一些精神卫生专科机构考虑到患者的精神情况, 一般要求监护人员陪诊或代替患者做出住院接受治疗的决定, 这种情况发生直接导致患者丧失自我决定权, 表现为拒绝入院接受治疗。针对这方面的原因, 临床认为应考虑到非自愿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身存在的问题, 并考虑让患者获得知情权以及选择权, 之后在综合将患者病情、对疾病认知、接受程度以及合法监护人的医院, 合理做出结论[3]。这种行为的实施需要较高的灵活性, 既可避免患者的选择权被忽视, 又可保证法定监护人的选择权以及知情权, 可有效减少医疗纠纷发生。

法律并未明确规定非自愿住院情况, 但该行为受到医疗制度的保护, 且符合患者知情权的相关规定。实施医疗行为, 是为了平复患者身心受到的创伤, 采取措施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若在治疗过程中撒谎也是传达真诚与仁爱, 有利于稳定患者的病情。因此, 针对非自愿住院患者精神分裂患者是否应具有选择权以及知情权, 需考虑到患者的病情、疾病发展程度、接受情况并综合法定监护人的意愿。坚持不忽视, 也不过分强调的原则, 并重视保证法定监护人的选择权以及知情权。

综上所述, 相较于强制性的治疗, 患者的积极配合治疗, 治疗效果更为显著。针对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非自愿入院患者, 应在遵从法律基础上综合合理判断, 可有效防止医疗纠纷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非自愿入院相关问题。方法 60例自愿入院的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患者设定为研究组, 同期60例非自愿入院的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患者为对照组,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SI评分、PANSS总分与攻击性 (言语攻击、财产攻击、自身攻击、体力攻击) 。结果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SI评分以及PANSS总分、攻击性评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非自愿入院时具有较为明显问题, 主要是非配合心理严重, 通常需要强制执行。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非自愿入院

参考文献

[1]吴志国, 谢斌.精神障碍非自愿医疗的中国视角和探索.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1, 4 (9) :10-16.

[2]李秀玲.非自愿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分时分级应用研究.精神医学杂志, 2010, 23 (4) :268-270.

篇7:非计划再入院管理制度

【摘要】目的分析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出院后短期(一月内)及一年内复发再入院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3至2013.02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66例AECOPD患者出院后一月内复发及一年内再入院与否与吸烟史、病程长短、肺功能分级、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问卷(mMRC)、上一年发作次数、血清白蛋白水平、有无并发疾病、入院前缓解期用药方案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出院后短期复发者占21.1%(35/166)。一年内未再入院患者占35.5%(59/166),1次者占41.0%(68/166),2次及以上者占23.5%(39/166)。短期复发与吸烟史、肺功能分级、mMRC分级、上一年发作次数、血清白蛋白水平、住院期间绿脓杆菌感染、缓解期用药方案密切相关(P均<0.05)。其中吸烟800-2000年支(HR=2.145)、肺功能III-IV级(HR=15.629)、血清白蛋白<35g/L(HR=1.78)、上一年发作≥2次(HR=10.947)、mMRC≥2级(HR=4.173)是出院后一年内复发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与病程长短、住院期间有无绿脓杆菌感染和稳定期用药种类无显著关系。结论AECOPD患者易复发,再入院率高,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吸烟量、肺功能、自我症状评估、血清白蛋白水平及上一年的发作次数。

【关键词】COPD;AECOPD;急性发作;住院;危险因素

Risk factors to short-term exacerbations and one-year re-hospitalization in discharged AECOPD patients

Yang Xiaoqian1, Zhang Yihong1,*, Fan Jun1, Cheng Tao2, Lv Yantian3, Sheng Jinghao1, Zhu Guangyu1

1. Department of Respiration, Suzhou Xiangcheng Peoples Hospital, Jiangsu 215131, China; 2. Department of Respiratio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Jiangsu 215006, China; 3. Department of Respiration, Suzhou Municipal Hospital, Jiangsu 215007, China.

Abstract:Purpose:To evaluate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currence in one month (short-term) and re-hospitalization in one year in discharged AECOPD patients. Methods:166 discharged AECOPD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2 to February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hort-term and long-term readmissions post-discharge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moke history, duration of COPD, severity of COPD, mMRC scores, frequency of exacerbations over last 12 months, serum albumin levels, co-morbidities and treatments in relieving period were analyzed by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ways.Results:Of 166 patients, 21.1% (35/166) had short-term recurrence in one month. 35.5% (59/166)had no readmission in one year, while 41.0% had once (68/166) and 23.5% (39/166) had twice or more.Smoke history, severity of COPD, mMRC scores, frequency of exacerbations over last 12 months, serum albumin level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fection during hospitalization and treatments in relieving period were correlated with short-term exacerbations. Heavy smokers (HR=2.145), COPD with stage III-IV (HR=15.629), serum albumin <35g/L(HR=1.78), twice or more exacerbations over last 12 months (HR=10.947) and mMRC scores ≥2 (HR=4.173) were independent high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hospitalization in one year. Conclusion:Patients with AECOPD had high risk of short-term recurrence and re-hospitalization which were correlated with smoke status, severity of COPD, mMRC scores, serum albumin levels and frequency of exacerbations over last 12 months.

Key words: COPD; AECOPD; exacerbation; hospitalization; risk factors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04-03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老年呼吸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对患者及家庭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心理和经济负担[1]。因此,了解COPD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国内外文献相继报道了AECOPD与一些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但各有侧重且部分结果并不一致[2-4]。本文对我院住院的AECOPD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明确影响AECOPD治疗出院后短期复发和再入院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03月1日至2013年02月28日期间在我科接受治疗的AECOPD患者166例,收集其住院期间临床资料及出院后一年内就诊及随访资料。

入选标准:(1)依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GOLD)2013,入院主要诊断为AECOPD的患者;(2)年龄>50岁;(3)经住院治疗症状稳定后出院的患者。排除标准:同时患有活动性肺结核、肺纤维化、气胸、肺栓塞、肺癌、急性心衰、急性心梗、肾衰、中重度帕金森综合征以的患者。本研究经苏州相城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备案。

1.2 方法

1.2.1资料采集

所有入选患者的资料收集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年支)、病程、FEV1%、肺功能分级、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问卷(mMR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評估测试(CAT)、入院前上一年发作次数、血清白蛋白水平、并发疾病种类及数量(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肌缺血、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住院期间痰培养结果、入院前稳定期用药方案及是否接受家庭氧疗。

1.2.2治疗方案及相关临床指标判断标准

所有入选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治疗方案均依据GOLD指南。急性期处理方案包括:吸氧、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激素、抗生素、化痰等;出院后根据病情给予短期抗胆碱药/β2激动剂、长效抗胆碱药/β2激动剂、激素、茶碱及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治疗。

AECOPD患者经治疗症状稳定出院后一月内症状再次发作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判断为短期复发。

肺功能分级依据GOLD标准: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I级,FEV1%≥80%;II级,50%-80%;III级,30%-50%;IV级,<30%或<50%伴右心衰。

mMRC共分五级:0级,仅在费力运动时出现呼吸困难;1级,平地快步行走或步行爬小坡时出现气短;2级,由于气短,平地行走时比同龄人慢或者需要停下来休息;3级,行走100米左右或数分钟后需要停下来休息;4级,因严重呼吸困难以致不能离开家,或在穿衣服、脱衣时出现呼吸困难。

CAT评分总分0-40分, 0-10分为“轻微影响”,11-20分为“中等影响”,21-30分为“严重影响”,31-40分为“非常严重影响”。

1.2.3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采用GraphPad Prism 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及作图。所有数据均经正态性检验,正态数据以Mean±SD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非正态数据用Mediam(Range)表示,以及两组间不符合Chi-square检验条件的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 Whitney检验。性别、血清白蛋白水平、并发疾病数量、用药方案、氧疗比较采用Fisher Exact检验。AECOPD患者出院一年内再入院的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s统计,各相关因素危险度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统计。极高危与一般患者的复发比较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示和Log-rank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入选患者一般情况见表1。166例入选患者中,出院后短期复发者占21.1%(35/166)。一年内未再入院患者占35.5%(59/166),1次者占41.0%(68/166),2次及以上者占23.5%(39/166)。出院后6月以内再入院者占33.1%(55/166)。

2.2 短期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如表1所示,短期复发患者在吸烟量、FEV1%、肺功能分级、mMRC分级、CAT评分、上一年发作次数、血清白蛋白水平、住院期间绿脓杆菌感染及入院前用药方案方面与无复发患者见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而在病程长短、并发疾病数量以及是否接受家庭氧疗方面无显著差异(P均>0.05)。

2.3 一年内再入院的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吸烟量800-2000年支(OR=4.847,P=0.008)、肺功能III-IV级(OR=10.755,P=0.003)、血清白蛋白<35g/L(OR=3.529,P=0.021)以及mMRC≥2级(OR=3.505,P=0.041)是导致AECOPD患者一年内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如表2示。但与短期复发不同,住院期间绿脓杆菌感染、稳定期用药种类以及是否在一月内复发对一年内再入院与否并无显著影响(P均>0.05)。

2.4导致一年内再入院相关因素的危险性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各相关因素对再入院的危险程度,本文通过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了估计。如表3所示,吸烟量800-2000年支、肺功能III-IV级、血清白蛋白<35g/L、上一年发作≥2次以及mMRC≥2级的危险度分别为2.145(P=0.002)、15.629(P<0.001)、1.78(P=0.013)、10.947(P=0.005)、4.173(P=0.019)。同时具有上述五种危险因素的极高危患者一年内复发的概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OR=9.37,P<0.001),如图1。

3. 討论

COPD的反复发作受多因素影响,是导致疾病进行性加重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5]。本文中AECOPD患者治疗稳定出院后短期复发的几率为21.1%,而一年内再入院患者的比例高达64.5%,其中约1/3为住院两次及以上。在所有再入院患者中约三成发生在6个月以内,这与Bahadori等人一项对310名COPD患者的研究结果相近[6],说明COPD是一种极易复发的慢性迁延性疾病,了解影响其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对临床治疗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本文分析了与短期复发可能相关的常见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疾病严重程度、既往病史和平时一般状况三类相关因素。在疾病严重程度方面,FEV1%、肺功能分级、mMRC分级与CAT评分较差的患者显然更易出现短期复发,这可能与COPD的进行性发展和组织损伤的不可逆性有关。此外,短期复发患者中住院期间痰绿脓杆菌培养的阳性率也显著高于无复发患者,而最近一项研究显示痰培养绿脓杆菌阳性的AECOPD患者具有更严重的临床症状[7]。在既往因素中,吸烟史和入院前一年的发作次数都与短期复发显著相关。虽然较早的研究对吸烟和AECOPD之间的联系存有争议[8],但近年研究认为吸烟可以通过增加气道和肺组织炎症[9]以及干扰正常免疫蛋白酶活性[10]诱导AECOPD的发生。此外,结果显示短期复发患者的平均病程长于无复发患者,但并无统计学差异。血清白蛋白水平、稳定期用药方案和家庭氧疗三个一般因素中短期复发与无复发患者间仅前两者具有差异。这提示,应充分重视COPD患者的营养支持并尽量减少稳定期激素药物的使用。

本研究通过对一年内再入院危险因素的进一步分析发现,除住院期间绿脓杆菌阳性与否、稳定期药物使用种类外其他危险因素与短期复发相同。前三位危险因素分别为肺功能分级、上一年发作次数和mMRC分级。同时存在五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复发时间和概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年内是否再住院与短期复发与否并无联系。这说明AECOPD患者即便短期内症状能维持稳定,但仍然有可能在某些诱因下随时发作,而反复的发作又是日后疾病发作频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从而恶性循环,应引起患者和医生的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COPD是一种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的慢性迁延性疾病,半数以上患者症状稳定出院后一年内再次加重入院,且大多在半年以内。影响复发再入院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吸烟量、肺功能分级、呼吸症状评分、血清白蛋白水平以及上一年的发作次数,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参考文献:

[1]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 Asia-Pacific perspective. Respirology, 2005,10(1):9-17.

[2]曹振英, Cheng TW, Pin NT.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频繁再入院与其危险因素.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5,(01):14-16.

[3]Bahadori K, FitzGerald JM. Risk factors of hospitalization and readmission of patients with COPD exacerbation--systematic review. 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 Dis, 2007,2(3):241-51.

[4]Coventry PA, Gemmell I, Todd CJ.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for hospital readmission in COPD patients on early discharge services: a cohort study. BMC Pulm Med, 2011,11:49.

[5]Miravitlles M, Vogelmeier C, Roche N, et al. A review of 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COPD in Europe. Eur Respir J, 2016.

[6]Bahadori K, FitzGerald JM, Levy RD, et al.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exacerbations requiring hospitalization. Can Respir J, 2009,16(4):e43-9.

[7]Boixeda R, Almagro P, Diez-Manglano J, et al. Bacterial flora in the sputum and comorbid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OPD. 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 Dis, 2015,10:2581-91.

[8]Kessler R, Faller M, Fourgaut G, et al. Predictive factors of hospitalization for acute exacerbation in a series of 64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9,159(1):158-64.

[9]Dong R, Xie L, Zhao K, et al. Cigarette smoke-induced lung inflammation in COPD mediated via LTB4/BLT1/SOCS1 pathway. 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 Dis, 2016,11:31-41.

上一篇:军队政治工作保障作用下一篇:小学生学会学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