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卵石的形成教学反思

2024-05-14

六年级科学卵石的形成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六年级科学卵石的形成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卵石的形成教学反思

一、在理念上的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得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二、在内容方面,我发现:

1《卵石的形成》是一堂难度较大的逻辑推理课,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运用推理的方法认识卵石的形成过程。由于卵石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卵石走过漫长的“道路”,学生无法直接感知。若用传统教学手段,采用挂图,用语言讲解,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克服这种时空限制,使学生通过观看来直接感知卵石的形成,恰当设置问题,以激发启发思维,并结合实验,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内容。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科学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做更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在教学各方面的转变。

1、在上课时,教学方法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灵活多变的运用;教学环节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由于文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我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

3、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

4、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进步成长,促使学生学好科学课的积极性。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想方设法解决。如: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更好地搞好小组合作的效果等等。在科学教学的道路上,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大更多的收获。

篇2:六年级科学卵石的形成教学反思

1.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认识流动水的力量、重力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2.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加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3.形成喜欢大胆想象,想知道,爱提问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教学准备

1.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

2.教师准备: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布情况的图片或录像;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高原沟壑图片、三角洲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揭题

1.出示卵石实物

问:你见过这种石头吗?在哪里见过?

2.这种石头叫卵石(板书:卵石)

想一想:为什么叫它“卵石”?

3.卵石不分大小,都形似鸟卵,光滑圆润。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板书:卵石的形成二、获取卵石形成的事实,并进行预测

1.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说卵石是哪里来的2.出示河道上、中、下游图片或录像了解事实,这是一条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图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猜一猜:河流上游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三、研究卵石的形成过程

1.了解风化作用

(1)根据以上学生猜想提出:好好山体是怎么会松动、滚落的呢?

进一步观察上游的图片→高山图片分析发现

A山体松动: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B山体裂缝:水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爱心用心专心 1

C树根胀裂:植物根长大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这些都是导致岩石破碎的原因。

(2)设计温差变化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实验方案

师:刚才大家谈到温度变化会引起山体松动,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3)实验验证

(4)汇报交流

(5)小结:温度的变化、水结成冰、植物的根长大等原因长期对岩石产生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2.认识搬运中产生的磨圆作用

(1)问:河流上游的岩石是怎样变成下游河滩上的卵石的呢?

(2)学生猜想

师:你能用模拟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3)分组设计模拟实验方案

(4)分组实验。实验注意:要留一至二块砖作比较

(5)汇报交流:你们是怎么实验的,为什么这样做,实验的结果怎么样?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6)小结:岩石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岩石和岩石之间有摩擦,岩石与河床之间有摩擦,岩石与水之间也有摩擦,岩石受到这一系列的摩擦作用使得岩石越来越小,棱角逐渐被磨圆。

3.形成结论

(1)师: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分组讨论,然后把你们的结果告诉大家.(2)分组讨论

(3)交流小结: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在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来到了上游的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

四、拓展延伸

1.问:上游的岩石在流水的作用下变成了下游的卵石,我们还见过哪些由于流水的作用使地表发生变化的现象?

2.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一说

3.了解江中的沙洲、高原上的沟壑形成原因

4.想一想,今天的高山在遥远的将来可能是什么样呢?

爱心用心专心 2

篇3:六年级科学卵石的形成教学反思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并有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观察是学生自身的意识与外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一个人生活的一种基本能力,小学生若能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就会随时发现问题并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获取信息,形成一定的知识。

一、培养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兴趣,就会主动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并促进学生去学习,也是一种学习的动力。如果一个学生想学好一门课程,最好是他对这个学科具有一定的兴趣。所以,教师要设计新颖的教学,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具有吸引力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观察。例如,在学习《蜗牛》一课时,教师带来了三只不同的蜗牛,让学生观察,为了让学生观察仔细,教师出了三个问题。1观察蜗牛的颜色。2观察蜗牛如何吃食物。3看一看蜗牛的眼睛和耳朵在哪里。本来小学生就对小动物感兴趣,老师又提出这么有趣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而且明确了观察的对象。我所采用的这种激励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鼓励让学生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边观察边提出更多的问题,进一步学习新知。

二、明确观察目标

观察并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观察,所以小学科学要注意学生的观察目的性的培养,只有让学生在每一次观察中带有一定的目的,才能逐渐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才能使其观察能力得以提高,观察经验得以积累。比如在观察树叶时,教师要明确学生观察什么,观察它的形状,还是他的颜色,还是观察数量、排列,还是观察他的表面是不是粗糙。不同的学习目标也要给学生观察的目标提出任务,只有这样,学生的观察才会有针对性,观察效果更好。

三、观察要深入

既然是观察,就会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在观察中获得什么样的知识,所以观察也要深入,只有深入观察才会获得想要的信息。当然,观察是为了学习的,在不同阶段可能观察的深入程度也会有一定的要求,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在教学中坚持不懈地训练,才会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例如在学生在长期观察蚕的活动中,要求学生每次观察都要深入,把所看到的作详细记录,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在每个时间是什么样的,他们过渡到另一个生命期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蚕的生命特征与规律,使学生真正了解蚕的这一生命现象。

四、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的习惯并不是在短期内形成的,而是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训练,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形成观察能力。首先,观察要力求客观。科学研究要尊重客观事实,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在观察事物时尊重事物的真实性,敢于说实话,说真话,而不是凭自己的主观猜测、伪造数据与结果,要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其次,要做到有选择性地观察。事物有很多特征,在一定的学习内容时,要求学生的观察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所以,观察时也要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选择。小学生年龄小,没有观察经验,他们可能不会很好地抓住观察的重点,有时会对不需要观察的事物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例如观察小鸡出壳,本该是观察小鸡出壳时动作,但有的小学生却观察了出来后的绒毛、形状等。第三,观察要持久。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小学观察教育时要让他们养成一个持久的习惯,而不是“走马观花”很快给出结果。著名的动物学家“达尔文”写出一部经典巨著《物种起源》,这部书是他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地观察与实验,想一想如果他没有持之以恒的观察能写出这部书吗?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观察,还要让学生持久地观察,观察一个事物在不同时间有什么样变化,总结规律。学生需要这样的品质,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才能有所成就。有些事物的变化需要重复地观察,这种重要的观察中会发现不同的知识。

篇4:六年级科学卵石的形成教学反思

一、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从生活切入,便于学生理解

负数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又方便于我们的生活,因此,教师能够认识到负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仍然是接触生活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从生活切入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学习。负数对于正数来说,是以“0”为中点其反向存在的数。教师要能够认识到,要想使学生学习负数、认识负数、掌握负数,首先要先让学生理解反向的意思,这种理解要借助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帮助学生理解,否则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教师难以讲述,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电梯升降楼层,让学生理解何为负数。在电梯中,往往会存在地下一层及地下二层,小学生跟家长坐电梯往地面以上楼层走的时候,摁的就是正数楼层,但是往地面以下的时候,摁的就是负数楼层,也就是说,以地面为“0”,上面是正,下面是负。教师这样既能够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正、反,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明白负数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学习一门知识,目的在于掌握知识后能够更好地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造福于我们。因此,在认识负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进行回忆、搜集,交流负数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能够发现负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温度计计量温度用到了负数;爸妈存钱的储蓄卡会有“+”“-”来记录钱的存入取出,还有海波高度计算等。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负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到的知识总是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对《认识负数》这一课的教学反思,教师能够总结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对于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加以完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徐英俊.如何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对接[J].教育科研论坛,2008(06).

篇5:六年级科学卵石的形成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鹅卵石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感知物的特征,丰富词语:光滑。

2.主动,大胆,合作探索,了解鹅卵石的功能作用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提高知识学习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会大胆想象创作绘画。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鹅卵石,水瓶一只装三分之二的水,乌鸦头饰一个,每组颜料,棉签。

2.事先组织幼儿去走走鹅卵石铺的路。

3.在鹅卵石上画的笑脸等表情的范作。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鹅卵石》

活动过程:

一、“石头、剪刀、布”游戏引出主题。

1.老师用石头赢了小朋友,我厉害吧?今天,老师来给小朋友变个魔术,也让你们得到一块神气的石头好吗?

2.请幼儿闭上眼睛,在“变变变”之后睁开眼睛,看看桌子上放的是什么呀?

二、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鹅卵石的特征。

1.我们自己看看,摸摸,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和一般的石头有什么不同?

2.鹅卵石真神气,请和你的好朋友一起玩玩鹅卵石,然后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玩的,好吗?

三、了解鹅卵石的功能作用,了解它的保健作用。

1.你在那里还见到过鹅卵石?有什么用呢?

2.请幼儿说一说走在上面的感觉。

四、教师表演“乌鸦喝水”,请小朋友帮忙想办法解决。

五、幼儿操作。

1.老师说了它很神气的,你看我把鹅卵石变成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把它变成这些可爱的娃娃好么?

2.幼儿操作在鹅卵石上作画,教师指导。

3.作品赏析。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在学习了《指南》之后设计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选材取自于孩子们常见的喷泉,幼儿都熟悉,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这样有生活经验的基础,又有探索的空间,孩子们很感兴趣。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演绎着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先猜想,再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老师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们便循着这一线索探索起来,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都在积极的参与探索,尤其在最后表演自己的音乐喷泉,都特自豪。相信他们以后会爱上科学探索活动的。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鹅卵石》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599字。

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雨》》:大班教案《雨》适用于大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了解水形态的不断变化,了解自然界万物都少不了雨,知道雨水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雨》教案吧。

篇6:六年级科学卵石的形成教学反思

第二步,研究杠杆的秘密。为了让同学们收集数据的时候能有规律,我先进行了示范,选定左边第二格,作为固定的阻力点,分别在上面挂一个、两个钩码,看右边第几格挂几个时杠杆平衡,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们进行了尝试,成功后列出数据,让大家看我记录的方法。接下来就是学生动手的时候了。我在教室里巡视,这个组看看,那个组看看,发现没有章法的就指导一下。可是这一看不得了,二十分钟过去了,有的组只列出三四组数据,稍一仔细看,发现有的数据根本就不对。一共十五行呢,这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测完?放学铃响了,我等不及了,就让大家看着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进行指导,得出左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然后让大家加快速度继续测。我继续巡视,发现有的组把原来的数据全擦了,有的组组长和组员争执,有的组里一部分人在测,一部分人在打闹或者趴在那不动。这哪是科学实验课?于是,我叫停了测试,让大家就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分析,生拉硬拽着总结了杠杆省力或不省力的规律,让大家放了学。

放学后,我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费了这么大的劲,用了这么多的时间,连想要的基本效果也没达到,原因到底在哪呢?我在懊恼中反思着。

首先,天时不对,上这节课时已经是自习了,而且学生二节课后没下课休息,直接上的自习课,还学的是新课。

其次,地利不利,窗外面有一个办丧事的,鞭炮声、音乐声,念词的声音那么响,直接传到了教室里,学生难免分心。科学探究课,分了心怎么行?

第三,人和不和。作为教师,我没有考虑到以上具体情况,只认为自己准备好了,就能去上课了;在1班上好了,就能在2班上好。作为学生……算了,他们毕竟是学生,还处在可塑阶段,如果说学习习惯有待养成,或者合作状态有待磨合,那也首先是我这个教师该考虑的问题。也许,这个班就是锻炼我的一个班呢!抱怨没用!

接下来,想想补救措施。下节课上,

1、复习杠杆有三个点。

2、说说杠杆处在平衡状态时的意义(可以清楚地看到哪边力大)。

3、挂钩码,让学生尝试利用乘法口诀使杠杆平衡。

上一篇:广场舞的经济学思考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