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疗保险制度

2024-05-10

浅谈医疗保险制度(通用6篇)

篇1:浅谈医疗保险制度

浅谈加拿大医疗保险制度

完善的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体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尤其后者是国泰民安的重要保障。加拿大是一个中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却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福利制国家。长期以来,加拿大人一直为其完善的社会保障计划而骄傲和自豪。加拿大的全民免费医疗保健体制,被视为世界上最好的医疗保健体制之一加入医疗保险后的公民和永久居民持“ 健康卡” , 即一张带有照片的医疗磁卡, 看病、诊疗化验、透视、手术住院都可享受免费服务。法案制订了加拿大全民医疗五大指导性原则。除全民享有、方便享有之外, 还包括服务广泛的原则, 即涵盖常规医疗服务、急救、公共卫生、怀孕、艾滋病和其他性传染病、精神疾病、死亡等。不分界域的原则, 即健康卡可在加拿大全国使用公家管理, 即联邦

【1】 政府负责拨款, 监督各地方的服务。

加拿大是一个高税收国家。税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为建设和运作国营型的全民保健和医疗体系,投入了巨额的税金【2】。加拿大的医疗保健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通行的、典型的三层次体系:第一层次是公共医疗保健(医疗保险),是由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的,覆盖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收人;第二层次是公私互补的医疗保险计划,其资金一部分来源于税收,一部分由保险机构筹集(通过收取保险费、共付机制等方式筹集),主要用于提供处方药、家庭护理、长期护理、康复、验光等项目的医疗服务。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为按服务项目支付或按人头支付;第三层次为私人保险,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举办,提供牙科、自然健康产品、非处方药、卫生用品等医疗服务。通过这三个互补层次的医疗保障(保险)体系能够为居民提供全面的、高质量的医疗服务【3】。

1984 年加拿大联邦政府颁布的《加拿大医疗法》明确规定,加拿大医疗保障采取的是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加拿大居民全部可享有公费医疗保险计划;参加全民医疗保险计划后,居民可以得到免费医疗服务,自己只须承担药费,低收入人员还可申请药费补贴或全免;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医疗保障的立法、政策制订和监督以及提供宏观性指导,各地方政府自行负责医疗保障的日常服务,费用则由联邦和各省共同分担,主要用于医院的基本医疗支出在通常情况下,医疗服务市场的模式是简单的二方关系,即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给病人,病人直接付费给医院。而在医疗保险体系中,医疗服务市场是特殊的三方关系,它涉及到医疗服务需求方、医疗服务提供方和医疗保障机构三方,由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给病人,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医疗保障机构支付,这就是“第三方付费”机制。

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和信息不对称,作为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医院总是处于支配地位。在现有医疗体制下,医院的政府补偿严重不足,虽然名义上医院是非盈利性的,但实际上医院要通过提供医疗服务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因此它有提供更多医疗服务的内在动力。另外,从医疗服务需求方病人来说,由于在公费医疗保险制度下,医疗费用最终由政府承担,病人缺乏费用意识,总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不难看出,医院和病人的效用偏好是一致的,二者都缺乏控制医疗费用的内在激励。但医疗保障机构不是医疗机构的监管部门,对医疗机构没有实质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对医疗行为的约束作用较差,尚未形成“第三方付费”的约束机制,也难以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而实际上正是在“第三方付费”这种模式下,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这样就形成了“第三方付费”问

【4】 题。加拿大的全民医疗保健还存在其他问题, 比如医疗开支暴涨, 各省、区的医疗支出平均每年以10%甚至更高的速度递增:医疗设备落后, 一些医院的X光

机、核磁共振设备等还停留在一二十年前的水平、供需矛盾突出, 主要即侯医时间过长。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2008年的一份报告显示, 加拿大人全国平均候医时间为18.3周, 做CT、B超等检查的全国平均等候时间为4.8周。虽然,近年也在探索医疗体制改革, 不管是实行用者付费, 缓解政府压力也好, 还是实行双轨制, 充分发挥私人医疗机构作用也罢, 总之, 加拿大的医疗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加拿大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在此之前,加拿大和我国当前的情况类似:只有付得起钱的人才能享受医疗保健服务。1975年联邦政府为鼓励所有省份都发展医院就医保险制度,首开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先河。近年来,加拿大医疗保健不断贴近基层,管理体制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愈来愈发达的社区卫生组织也是整个医疗保健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加拿大联邦和省级政府仍然是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体制的关键,省级政府又是其中的核心。省卫生部门控制着绝大部分医疗卫生资源以及医疗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支配卫生资金的使用,制定医疗服务的价格,确定资产支出水平,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5】 是医疗保健的关键最后责任主体。

《加拿大卫生法》规定,加国的医疗卫生制度以公费医疗为主,联邦和省两级政府提供公共医疗保险资金、由公立医院、私营医院和医生提供医护服务。这种制度规定了加拿大公民享有一整套普遍性、公共性、全面性相结合的医疗保险计划。加拿大的公立医院都是非营利性的,占全部医院的87%左右,私立医院占5%左右,其他则由联邦政府医院组成。公立医院接收所有的病人。公立医院管理是通过医疗保险计划管理机构实施的,分为住院保险计划和门诊医疗保险计划。联邦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监督者,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全国性的医疗政策和健康保险法律文件,决定联邦政府对各省医疗保险承担的经济责任和制定医生的【6】培养计划、进行卫生改革等。联邦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职责是制定一套全国

性医疗卫生原则或标准,通过加拿大医疗转账基金向各省医疗卫生事业提供资金。加拿大医院里的医生的收入来自提供的医疗服务,而不是病人,因此病人看病不需要付钱。

由于全民免费医治所带来的便利,加拿大也出现了对于其优越的医疗保健制度滥用的问题,无病呻吟,慢病急诊,使得加拿大的医疗开支成本大幅度上涨,而真正的患者却寻医难,看病难,就诊等候时间延长则是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根源。另外,在医疗服务运行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基层设备老旧、大量医护人员外流,进一步加重了加拿大医疗服务的负担:缺乏长期发展计划、医师与护士的训练与留用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等。同时,服务方式的改变,资金的紧张,人口老龄化和新技术的高花费,又促使这些问题的恶化。基于这些问题,给我国的医疗改革也提出了一些启示:

1、要增加政府对基本医疗保健的投入,切实保障公民的健康权益。我国GDP 已跃居世界第二,政府应大幅度增加对医疗保障等基本医疗保健的投入,为全民提供所必需的基本医疗服务,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

2、改革现行的医药费用支付方式,提高基本医疗报销比例。

加国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病种,设置不同的费用系数,随着病种由轻到重,系数也由小到大。年终,根据年初医保预算可支付的基金总额,按各家医院的累计系数进行分配。这样做有利于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抑制了小病大治的现象,有效地阻制了医药费用的快速增长;二是病情越重,医疗保险支付的比率越高,减轻了患者的负担;三是有效解决了医保基金结余无法控制的问题;四是此支付方案体现了医务人员的劳务技术价值。

3、建立城乡居民统一的医疗保障模式,为城乡居民提供平等可及的医疗服务。加拿大医疗保健服务是以全体国民能够得到必需的医疗卫生保健为基础的,凡该国居民,不论其政治信仰及经济状况,其享有医疗保健服务的权利都是同等的。我们也应该以省级行政区域为单位来统筹医疗保险基金,取消现行的按人群设置医疗保险基金的做法,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政策和制度,取消定点医疗单位的限制,使城乡居民能够得到平等可及的医疗服务。

4、规范管理、依法管理,创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加拿大联邦政府实施两级出资、省级管理模式,强化国家立法。我们可以通过经济补偿手段控制医院的发展速度及方向,以保障卫生服务的【7】 公平性、可及性,并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过渡上涨。

参考文献:

【1】各国全民免费医疗一瞥.中国卫生产业

【2】张书文,曹珊.加拿大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启示[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3)

【3】任国琴.加拿大低成本高效益卫生保障体系的感悟及思考[J]

.Value Engineering

【4】周向红,加拿大医疗体系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医院院长.半月刊

【5】谢世清,欧阳锦.加拿大医疗保险中的混合供给制度及其启示.改革与战略

[J].2009.25(194)

【6】龚舒伟.加拿大_牵手医保.中国医院院长.【7】陈士敏,孙铁红.加拿大医疗保障政策体系的特点及启示.Chinese Rural Health Service Administration,April 2012,Vol. 32,No. 4

篇2:浅谈医疗保险制度

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逐步建立起时代特色的医疗保险体系以后,医疗保险制度在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减轻职工家庭负担,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更加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社会医疗保障的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的“安全网”,是事关社会稳定与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稳压器”。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保险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保障人民健康以及维护社会安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篇3:浅谈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关键词:农村医疗保险,问题,建议

一、引言

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到玉树大地震, 到舟曲特大泥石流, 再到2011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 这些大的灾难都是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的。我们在哀悼、祈福的同时, 也看到了保险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 大灾过后的保险赔付, 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 更多的是它也会给伤痛中的人们带去重新生活和奋斗的动力。当然我们也看到, 大灾过后, 曾经投保并得到保险赔付的人还是占少数的, 这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投保率及赔付率存在着差距。但这也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痛定思痛, 笔者认为, 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 实实在在的为每个中国公民上份保险, 一定会在未来的每个时间实现的吧!这也让笔者想到了自己所接触到的农村医疗保险的状况。

二、研究背景和相关概念

2010年的暑假, 笔者来到了安徽省的农业大县固镇县做了关于农村医疗保险的暑期社会调查活动。在前期走访调查的35个农户中, 只有2个人没有购买医疗保险, 大部分人对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满意度都是一般, 因为他们大部分人虽然有医疗保险, 但是真正用到它并受到保险实惠的人占很小一部分。在笔者老家, 农民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如何用农村医疗保险报销医药费, 城镇居民也大都用此医疗保险刷卡在药店买一些普通的药物, 而且医院为了盈利, 医生开的好多药其实根本就不在报销药物的行列。这样尴尬的处境使得农村医疗保险根本就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政府支持、农民与农村经济组织共同筹资、在医疗上实行互助经济的一种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 (市) 试点, 预计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近年来, 很多农民加入到了参与医疗保险的队伍中, 投保无疑给农民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也是真正能够给农民带来实质性帮助的措施之一。然而, 新事物的发展和成长总要经历长时间的考验。从上面的陈述和实地访谈中, 笔者可以感觉出, 在农村实施医疗保险政策过程中, 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并没有随之而去, 医疗保险制度的缺陷以及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

三、存在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 笔者身边的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

1. 农村医疗保险中农民个人所承担费用较高。

农民中的大部分希望能够报销70%到100%, 在部分地区, 农民在乡镇卫生所和县医院的医药报销比率相差大概有40%。现实情况是农民一看病就必须要往大医院跑, 大医院就医条件比乡镇好, 但报销比例低, 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使农民心理产生一种失落感, 也令农村医保的预期效果大打折扣。

2. 医院为了盈利钻农村医保的空子。

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农民看病一般都对医生言听计从, 而为了自己和医院的效益, 部分医生在给病人诊治时并不按对病人最有利的方式治疗, 并且存在多开药、开贵药, 开医保不能报销的药的现象, 这不仅加重了农民的就医负担, 也导致了农民对医保的不满。

3. 缴费方式不够灵活, 报销手续繁琐。

由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行集中缴费的方式, 部分外出打工的农民因错过缴费期而无法享受翌年的合作医疗待遇。同时, 农民往往需要在指定医院看病后, 返回到用户所在乡镇地审批, 审批通过后再返回指定医院报销, 加大了农民的交通费用开支, 尤其是对偏远地区的农民更是存在诸多不便。当然, 也有相当大一部分农民压根就不清楚医保的报销流程, 只能“望保险而兴叹”。

四、建议及对策

针对以上的问题, 笔者在参照和查阅了一定的资料文献后, 提出了下面几点建议和对策。

1. 加大对乡镇卫生医疗机构的资金

投入, 提高乡村医疗水平和医务人员的水平。一方面政府应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 增加对乡镇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要重点支持乡镇及村级卫生机构, 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另一方面, 应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对现有卫生技术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交流学习。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 积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吸引大学毕业生或退休专家坐诊或寻找对口扶持单位进行交流, 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医疗水平。

2. 要对医院乱开药、高收费进行一定的干预和管制。

这一点是农民自己最无法克服的问题, 一定要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对医院的高价药政府要多加管制, 最大限度的在此环节保证农民的利益少受侵害。

3. 向农民大力普及各项医保的知识。

在农村医保实施过程中, 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宣传活动。最好能够印制“医保政策管理解答”等宣传资料, 并组织人将其发放到各乡镇每家每户, 同时, 在宣传活动期间, 工作人员向居民讲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新政策和报销流程, 并耐心、细致地就农民提出的相关问题做出解答, 让居民近距离了解城乡居民医保新政策, 提高大家参保意识。

4. 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应进一步简化医保报销手续, 提高报销比例, 降低起保线, 提高封顶线, 使农民获得最大的实惠。同时, 要降低起付门槛, 扩大补偿范围, 应将慢性病、住院分娩、人为事故等列入补偿范围。积极探索大额为主, 兼顾小额的医疗费用补偿方式, 尽可能做到, 大病大补, 小病小补, 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五、小结

以上这些建议和对策在实施过程中, 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但是, 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才能推进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才能更切实的解决农民的看病难的实际问题, 才能为广大农民谋求真正的福利。我们也有理由相信, 在不远的将来, 农村医保一定会惠及更多更广的人。

参考文献

[1]魏华林, 林宝清.保险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4:浅谈医疗保险内控制度

摘 要 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列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但是目前医疗保险内控制度也存在在一些问题。本文将着力分析医疗保险内控制度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并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医疗保险 内部控制 制度完善

2001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十年来,为满足参保人员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障需求,各地医保政策在逐步地完善,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在不断扩大。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又在全国各地实施,将8亿农村人口纳入了基本医保,标志着我国的医疗保险从政策层面上已经达到了全覆盖。作为医保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每天面对着各类参保人员,面对着不断增长的医疗支出金额,这给我们的医疗保险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近年来,屡屡传出某地的社保基金缺额的情况,还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大案,如06年的上海社保基金案舞弊案、07年的广州社保基金挪用案,还有利用种种手段骗取医保基金等等。这些大小案件的发生,都值得我们深思,一方面反映了某些工作人员思想和行为上的自甘堕落,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我们社保基金管理制度中内控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我们社会保险重要组成部分的医疗保险,本文从医疗保险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做一些肤浅的阐述。

一、规范医疗保险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内部的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通过合理分工相互制约,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方法、程序和措施而形成的一套控制机制。医疗保险是一个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其顺利实施。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化解基金风险、确保基金的完全性和完整性。这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是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达到有效管理和运行的制度保障。

医疗保险基金的运作需要基金征缴部门、医疗费用审核结算部门、财务部门等多个部门的合作,也只有在运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才能真正保证医疗基金的安全性。这就需要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内部制定合理的措施和办法,规范业务流程,明确岗位责任,并且建立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的机制。这样才能做到遇事有防范、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补救。

二、医疗保险内部控制的现状

1.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配备不足

随着医保政策的逐步完善,医保参保范围的不断扩大,参保人数的急剧增加,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没能及时得到增加,没能到达工作人员与工作量的有效配比,出现超负荷运作的工作状态。这一问题在县市级医保经办机构尤为严重,如网银支付从程序上设计应由出纳初审、会计复审、财务负责人复核无误后才能提交支付,但有的由于人手紧张节省为两道程序,甚至由出纳一人直接完成了初审、复核提交支付整个程序。这样工作人员配备不足客观上给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留下了隐患。

2.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医疗保险实施以来虽有十年了,但相比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还是属于实施比较迟的社会保险了,又由于医疗保险有其复杂性、特殊性,所以不能照搬照抄其他现成的制度,而是要根据医疗保险的特色,结合各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实际建立健全一整套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个别地方发生的贪污、挤占、挪用医保基金的问题,暴露出了一些地方基础管理薄弱、制度规定落实不到位、内控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成为医保基金安全的又一个隐患。

3.医疗保险系统委托关系复杂,违规现象难以遏制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医疗保险中存在参保人员和定点医疗机构、参保人员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之间的委托关系。一方面,参保人员委托医生进行有效地治疗。另一方面参保人员又委托医疗保经办险机构人员合理支付他们所缴纳的医疗保险基金。在这些委托关系中,医院的目标是通过提供医疗服务来谋取盈利,作为参保人员的患者是为了少掏钱治好病,作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既要让参保人员生病时能享有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又要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也就是说,医疗保险系统中存在“受益者不付钱,付钱者不受益”的情况。因而,在医疗保险办理过程中,在“经济人”的假设下,会出现这样违规的情况:医患这对委托关系中,作为医生往往利用自身的权威性诱导患者需求,如开大处方或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而作为患者,有的利益熏心,设法超量配药廉价变卖以套取医保基金,导致医保基金的流失,给医疗保险内部控制造成了很大的危机。

三、完善医疗保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1.加大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投入

如前文所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人员配备不足是造成医疗保险内部组织机构不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这方面,各地政府应当加大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各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都是代表当地政府,服务广大参保人员的窗口服务单位,应根据各地医疗保险的政策、参保人数测定出一个比较科学的的人员配备比例,既要保证足够的人员配备,又避免出现人浮于事的情况。这是做好岗位分工、明确岗位职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等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保障。

2.建立健全医保基金运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根据医疗保险的特殊性,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如医疗审核制度、医疗结算制度、内审制度、稽核制度,建立规范化的医疗保险操作流程,区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实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制衡机制,保证各部门工作按业务规范操作。其次,强化重点环节和岗位的风险管理。对医保经办业务各环节进行全面梳理,合理确定风险点和关键环节、关键部门、关键岗位,明确内控职责及防控措施。重要岗位工作人员实行定期轮岗。最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当依法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授权审批制度,账务核对制度,保证业务活动记录的及时、准确和完整,还要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分析。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才能为内部控制提供制度保障。

3.人员控制与信息技术控制相结合

加强对关键岗位人员的控制,除要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建立关键岗位轮岗和定期稽查制度外,还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主动去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与此同时,计算机在社保业务经办工作中的普及和使用,为提升内控质量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技术手段。人为控制和制度控制只有解决不想违规和不敢违规的问题,但解决不了个别人想违规而不能违规的问题。只有严密的程序和密码授权约束控制,才有从根本上避免个别人有意和无意的错误行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现内部控制手段的电子信息化,尽可能地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变人工管理、人工控制为计算机、网络管理和控制; 人员的控制,保障电子信息系统及网络的安全;三是所有计算机处理业务均保留经办人员的操作痕迹,具有可追溯性。

4.推广有激励的举报制度

由于医疗保险的复杂性,可以大力推广激励举报制度。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在正面宣传医保政策的同时也可以向社会公众宣传对医疗违规行为的激励举报制度,让社会公众来共同监督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杭州市医保局稽查处两年来通过义务监督员等人员的举报,稽查各类违规行为,追回违规发生医疗费上仟万元。通过举报稽查,一方面给举报人一定的奖励,有利于这举报制度的继续推广实施,更重要的是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就医行为,减少了医保基金的流失,保障了醫保基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郑江艳,阿依古丽.浅谈医保定点医院对医疗保险制度的管理.兵团医学.2008(04).

[2]张忠平,虞涛.上海市部分三甲医院实施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政策的抽样调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08).

篇5:浅谈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一)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合作医疗,是中国农村社会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用以为农村居民提供低费的医疗保健服务的一种互助互济制度,它既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中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就出现过农民集资兴办的合作医疗。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地方在土地改革后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启发下,由群众自发集资创办了具有公益性质的保健站和医疗站;1956年,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中亦规定,合作社对于因公负伤或因公致病的社员要负责医疗,并且要酌量给以劳动日作为补助,从而首次赋予集体介入农村社会成员疾病医疗的职责。随后,许多地方开始出现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集体与个人相结合、互助互济的集体保健医疗站、合作医疗站或统筹医疗站。可以说,从建国到50年代末,农村合作医疗处于各地自发举建的阶段。

1959年11月,卫生部在山西省稷山县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正式肯定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此后,这一制度遂在广大农村逐步扩大。1965年9月,中共中央批转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保健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到1965后底,全国已有山西、湖北、江西、江苏、福建、广东、新疆等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部分市县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并进一步走向普及化;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合作医疗深受农民欢迎,到1976年,全国已有90%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从而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村社会成员看病难的问题,为新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不过,在70年代末期以后,农村合作医疗遭到了破坏,并开始走向低潮。1979年12月,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布了《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各地又根据这个章程对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和合作医疗制度进行整顿,坚持农民群众自愿参加的原则,强调参加自愿,退出自由,同时改进了资金筹集办法。此后,虽然少数地区的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但随着80年代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村公共积累下降,管理不得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又未能及时加强引导,全

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原有的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合作医疗制度遭到解体或停办的厄运,绝大部分村卫生室(合作医疗站)成了乡村医生的私人诊所。据1985年全国10省45个县的调查,农村居民中仍参加合作医疗的仅占9.6%,而自费医疗则占到81%,1986年支持合作医疗的村继续下降到5%左右,当时只有上海的郊县、山东的招远、湖北的武穴、江苏的吴县、无锡、常熟等为数不多的地区继续坚持合作医疗。

进入80年代后期,农村社会成员的医疗问题又引起了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一些地方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农村的发展变化,亦对传统的合作医疗制度因地制宜作了改进,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模式。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事业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一个方面,已被列入国家卫生部门的发展计划,正在逐步恢复和发展。

综上可见,中国的合作医疗事业所走的道路是曲折的,这种曲折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因为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之失去了集体经济基础,同时又无得力的政策引导所致,其后果就是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村社会成员1976年占农村人口的90%锐减到1986年的5%左右,一些地方又出现了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甚至因病陷入困境、绝境的现象。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曲折发展的这一过程,应当成为中国现阶段整个社会经济改革发展中的一个深刻教训。

(二)合作医疗的特点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中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过成功,也有过挫折,并迄今仍处于低潮时期,但其特色却是鲜明的。

1.合作医疗以农村居民为保障对象。在中国,城镇居民一般有公费医疗、劳保医疗或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给予保健与疾病医疗保障。而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农村社会成员却缺乏必要的医疗保障。合作医疗作为农民群众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便成了解决农村居民疾病医疗与保健问题的主要依托。因此,合作医疗是农民创造的,也为农民的健康服务,从而主要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合作医疗以群众自愿为原则。合作医疗是合作化运动的产物,实质是上群众的互助互济,它从一开始就强调群众自愿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实施效果引导以及群众相互影响等来吸引群众参加。例如,国家在政策上重视并扶持合作医疗,把合作医疗当作为农村居民办实事;合作医疗本身年具有的公益性、福利性使农民认识到其好处;群

众之间的影响,又能推动农村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合作医疗制度正是在上述三个因素的引导下由农民自愿参加并最终成为一项医疗保健制度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合作医疗仍应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但这并不排除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等措施,将群众自愿参加引向群众自觉参加,使合作医疗成为农村社会的群众性医疗保障制度。

3.合作医疗以集体经济为基础。在过去数十年间,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社、队集体核算制度相适应,其经费主要源于集体公益金的补助,社员看病只需纳少量的费用,从而是一项低偿的农村集体福利事业。农村改革后,合作医疗走向低潮正是因为失去了这种集体经济的保障。从中国农村的现实条件出发,无论是富裕地区还是贫困地区,均不可能由农民独自承担这种责任。而保障国民健康、增进国民健康又是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的职责。尽管国家和各经政府不可能在农村重走正面临着重重困难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老路,但也不能放手不管。因此,国家和社会对农村居民的健康的职责,又将会主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农村集体经济的供款来实现,集体经济在过去是合作医疗的经济基础,在今后仍将是农村合作医疗的必要基

础。

4.合作医疗以全方位服务为内容。虽然合作医疗的层次低,设施简陋,但从过去数十年的实践来看,它又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在实行合作医疗的地区,它不仅为农村社会成员提供一般的门诊和住院服务,而且承担着儿童计划免疫、妇女孕产期保健、计划生育、地方病疫情监测等任务,并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开展各种预防工作和饮食及饮水卫生、爱国卫生工作等。由此可见,合作医疗虽建立在乡、村,是中国最低层次的、粗放型的医疗保障,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保障农村社会成员的健康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此外,农村合作医疗还能就近或上门提供医疗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农村居民的疾病医疗和保健需要。合作医疗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在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和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

(三)合作医疗的形式

在80-年代以前,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模式是统一的,规范化的,这是因为全国均实行社、队集体核算,而具有统一的基础和统一的社会政策。然而,农村改革以后,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区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同一地区甚至同一乡、村的发展也不

平衡,再要恢复、重建全国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条件下,国家虽然倡导恢复与推广农村合作医疗事业,但又难以实施统一的政策。因此,自80年代以来,主要由各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探索,从而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具体而言,农村现行合作医疗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村办村管型。即合作医疗站(点)自行筹建,并由村委会管理,其经费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提留)和本村群众共同承担,实施对象限于本村居民,个人享受合作医疗的范围与标准均由村制定,它是过去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形式。如1985年,在上海市郊县实行合作医疗的3037个村中,由村办村管的占83.5%。

2.村办乡管型。在这种模式下,合作医疗站(点)仍由村委会筹建,合作医疗经费由集体与个人共同筹集,但享受的范围与标准由村、乡协商制定,经费由乡卫生院或乡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按村核算,经费超支由各村自负。

3.乡村联办型。在这种模式下,合作医疗站(点)由乡、村区建,合作医疗经费除村集体提留和个人供款外,乡级政权还补助一部分;经费由乡统一管理,乡和村分成核算,提留和报销比例由乡、村协商确定,享受的范围与标准由乡级政权统一制定。如1985年,上海市郊县农村合作医疗中,就有13%属于这种模式。

4.乡办乡管型。这种模式下,合作医疗站(点)由乡级政权负责筹建,合作医疗经费由乡、村、个人三方筹集,由乡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享受范围和标准由乡统一制定。

5.多方参与型。在这种模式下,除乡、村两级农村基层政权外,还有其他地方参与筹建农村合作医疗站(点)。如上海市金山县、湖北监利县等在当地政府与群众的支持下,就初步建立了合作医疗健康保险制度。以金山县的试点乡亭新乡为例,乡建立“合作医疗健康保险管理委员会”,由县卫生局、县人民保险支公司和乡政府参与管理和协调,农村居民以户为单位、乡镇(包括村)企业以企业为单位自愿参加,交费登记,由乡“健管会”发放医疗保健卡,凭卡就诊或逐级转诊,按一定比例补偿医疗费用。所统计,从1987~1989年,该乡共筹集医疗保健保险基金107.5万元,同期全乡支付医药费143.5万元,其中由患者自交41.3万元,由保健基金支付102.2万元,另支出管理费4.5万元,收支基本平衡。

6.大病统筹型。在这种模式下,合作医疗只负责达到“大病”标

准的农村社会的医疗问题,一般疾病不在合作医疗范围之列。如江苏高邮市就推行大病合作医疗制,其基本内容是:每人每年交纳1.5元左右的统筹金,由乡镇专户储存,凡农村社会成员一次支出医药费50~100元的报销20%,一次支出100~500元的报销30~40%,依此类推,最高可报销70%左右,全市32个农村乡镇的70多万农民居民都自愿地参加了这种大病合作医疗。

7.混合保障型。一些地方建立起综合性的农村基层保障制度,合作医疗被包容其中,如山西省潞城县石窟乡、湖南省临湘县源潭镇长源村等,均建立的是乡、村基层社会保障制度,合作医疗保障与养老保障等均是其基本内容,从而具有网络性、综合性。

上述不同模式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均在探索发展之中,村本位办好还是乡本位好、单项办好还是综合保障好仍有争论。一些地方称之为医疗社会保险或医疗保险,尚不符实。因此,它们均属于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其在多方集资、量入为出、综合服务、保障居民健康方面均是一致的。据中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研究课题组1988年对16省的20个县的6万多农村居民进行抽样调查,参加各种合作医疗的已占30%;再据1993年《中国第三产业年鉴》的资料,到1992年底,在中国农村651031个村级医疗点中有294417个为村或群众集体设置,占37%(个体医生办的医疗点占44%,乡卫生院下设点及其他形式的占19%);少数地区发展更快,以上海郊县为例,合作医疗经过建立—滑坡—恢复的过程后,1992年已有2875个村实行了合作医疗,占市郊农村的96.5%。可见,合作医疗正在广大农村走向恢复和发展!

篇6:浅谈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摘要: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是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本文主要浅谈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存款保险制度

正文

一,背景

存款保险制度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为了挽救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已濒临崩溃的银行体系,美国国会在1933年通过《格拉期—斯蒂格尔法》设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金融业日益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明显上升,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在本国金融体系中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台湾、印度、哥伦比亚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2012年1月初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之后央行行长周小川均提出,要抓紧研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方案,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7月16日,人民银行在其发布的《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中称,中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同月,一份题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刻不容缓》的报告提交至决策层。2013年,央行发布《201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内部已达成共识,可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存款保险条例》或将于今年内推出,这一法规将明确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组织模式。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是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我国虽然没有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但政府一直以来都在实行“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无论是剥离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还是向银行注资,任何金融机构出现风险,最终都由政府来“埋单”,中央银行和地方政府承担退出机构的债务清偿。这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最大缺陷是,隔断了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收益和资金筹集成本之间的制衡关系,蕴含着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在我国深入推进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第一,推进金融开放和竞争,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我国早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度不断提高,与国际金融市场日益融合。在同国外金融机构竞争中,我国金融机构可能发生破产倒闭事件。目前我国股市低迷,部分城市房价下跌,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这些都可能引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反弹。因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维护金融市场和信用制度稳定,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保护存款人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下,当银行出现资金周转不灵或破产倒闭而不能支付存款人存款时,可按照保险合同规定从存款保险机构获取赔偿或取得资金援助,或被接收、兼并,存款人的存款损失能降低到最小程度。

第三,提高金融体系稳定性,维持正常金融秩序,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由于存款保险机构负有对问题银行保证支付的责任,它必然会对投保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的监督、管理,从中发现隐患所在,及时提出建议和警告,以确保各银行稳健经营。这就增加了一道金融安全网,有利于提高金融运行的稳定性。第四,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为公众提供质优价廉的金融服务,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大银行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往往在吸收存款方面处于优势,而中小银行则处于劣势,这就容易形成大银行垄断经营的局面。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中小银行、促进公平竞争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使存款者形成一种共识,无论把存款存入大银行还是小银行,所得到的制度保护都是相同的。这样,提供服务的优劣就会成为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主要因素,从而使银行业竞争保持适度和公平。

第五,防止银行业风险扩散,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银行体系运行的不确定性会导致挤兑现象同时在“好”银行和“坏”银行发生。由于金融机构间存在密切而复杂的债权债务联系,一旦某个机构的金融资产发生贬值以致不能保证正常的流动性头寸,则单个或局部的金融风险就可能演变成全局性、系统性金融危机。存款保险制度能够为存款人提供心理上和实际上的保障,有效抑制、避免银行挤兑现象和由此引发的金融恐慌。

三,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制度障碍

目前,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仍面临一系列的制度障碍。首先是缺乏健全的法律支撑,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存款保险制度有效运作的基础,而我国还没有以法律或其他形式对存款保险的各项制度做出规定。其次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不仅压缩了存款保险制度的生存空间,也影响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最后是银行破产制度不完善,现行的银行破产法律在破产程序和清偿程序中,存款保险机构并不能发挥其参与银行破产应有的作用。

(二)缺乏相应的法律基础

综观已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在制度建立前都先制定有关法律,对参保机构、保险费率、存款保险限额、问题银行处置及存款保险机构职责等予以明确规定,即立法先行(如美国于1933年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日本于1971年颁布《存款保险法》),对保障存款人和银行的权益意义重大。然而,我国经济发展常使法律滞后发展,使经济金融发展过程发生很多问题,虽然事后制定、修改相关法律,但损失已发生。国际国内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建立新制度,法律必须先行。

(三)金融监管协调难题

按照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专门行使对全国银行和储蓄机构的监管职能。因此,存款保险机构是否应具备一定的监管职能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如果将一部分银行监管职能赋予存款保险机构,那么将会产生职能划分不清和政出多门等问题。另一方面,如果存款保险机构没有一定的监管权利,那么将无法通过对参保机构的定期检查、专项检查、非现场检查、审查投保申请等,及时发现问题。虽然银监会也能完成此过程,但是由于交易成本和监管竞争的存在,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将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划分存款保险机构与现有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权利,明确职责分工与相互合作,将是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在建立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难题。

(四)道德风险与信用风险

如果正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过渡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那么

可能会产生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问题。一方面,在存款保险制度下,由于风险和收益高度不对称,银行有可能选择风险更大的投资组合,存款保险制度在防止恐慌保持稳定的同时,也增加了存款人和银行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虽然传统理论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有效阻止存款人对银行的挤兑,稳定储户信心。如果过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人们的意识有可能难以及时接受存款从全额担保向部分担保转变,从而可能造成人们对银行业诚信度和金融稳定的暂时恐慌,甚至引发信用风险。

四、关于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议

目前已经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由政府出面建立,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由政府与银行界共同建立,如日本、比利时、荷兰;在政府支持下由银行同业联合建立,如德国。已经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存款保险的方式有:强制保险,如英国、日本及加拿大;自愿保险,如法国和德国;强制与自愿相结合保险,如美国。

基于我国金融体制不成熟的现状,我国的存款保险机构适宜于先采取由政府出面建立的形式。加快建立功能完善、权责统一、运作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促进形成市场化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还要从我国金融业发展实际出发,合理借鉴国际经验,在保护存款人和防止存款保险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之间寻求平衡,采纳限额保险、强制保险、差额保险费率等做法,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使之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实行限额赔付,规定限额内全额赔付,超出部分仍有权从该机构清算资产中得到追偿。实行风险差别费率,按风险等级划分费率水平,以起到正向激励和辅助监管的作用。存款保险基金可主要从投保金融机构缴纳的存款保险费获取。同时,存款保险制度要建立事前积累的基金,具备必要的信息收集与核查、早期纠正及风险处置等基本职责,与现有金融稳定机制有机衔接,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同时必须完善存款保险法律制度以及相关金融监管法律和制度,建立健全微观金融主体及合理的存款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以及金融机构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针对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明确金融机构经营失败时的退出规则,包括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加强对存款人的保护,有效防止银行挤兑,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加强市场约束,防范道德风险。通过法律与制度的完善,从根本上防止金融体系风险的累积。

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一种制度选择,存款保险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模式设计,应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多方认证,建立一个激励与竞争机制并存的存款保险制度,实现保护存款人、稳定金融的制度目标。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生军训后的自我鉴定下一篇:好的简历有哪些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