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广东高考作文

2024-05-10

点滴广东高考作文(共11篇)

篇1:点滴广东高考作文

口袋钱包背包翻遍了都没有,找人借了电话,发现受一已关机,想是被人偷了。我宝贵的相片啊!

失魂落魄地回到家,头发散乱地坐在沙发上,泪水如岩浆滚滚滑落,炙烫了我的眼眶、面颊,却抵不过内心的创痛受伤。

妈妈从厨房出来吓了一跳,急忙询问事情经过,现实蹙眉惋惜,却突然会心一笑,放下手中的锅铲,乐颠颠地跑回房,出来时伴着蜜一样甜的眉眼的,是手中一沓厚厚的相纸,我的嘴能塞下一个鸡蛋,喔不,是橙子。

翻开相册,我的眼泪再次流了下来,那时我和同学、我的宠物小猫、我和家人团聚中秋、我认真努力奋斗得焦头烂额的模样。一张张照片如流水,记录着一张张或甜蜜,或悲伤,或可笑,或温暖,或喜庆,或苦大仇深,或幸福快乐如小鸟的模样,摸着这些记录着流水年华的相纸,我不仅感动于母亲细心地偷偷为我把手机里珍贵的回忆变成实体,更惊异于这些实实在在能触摸到的点滴岁月回忆。当我还沉浸在感动中时,妈妈已从房间里搬出一大沓尘封已久的相片。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变得瑞“忙碌”,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翻阅已经走过的岁月,反思过去,展望更好的未来。

我们娘儿俩,因为“手机失窃”事件,欢快地坐在客厅的地板上,整理回顾这些或黑白泛黄,或彩色华丽的旧照片,看着母亲年轻时代的娇羞温婉,看着结婚时的美丽动人,看着我刚出生时眉眼为睁的可爱模样,看着我出去游玩摔倒了哭得稀里哗啦的可爱窘态……点点滴滴的酸甜苦辣涌上心头,我和母亲沉浸在一种从未有过的喜悦之中。

电子的产品未尝全信得过,照片虽泛黄陈旧却能永存千年。历史的文迹书籍被大浪淘沙洗了又洗,却仍有珍贵地留存世人共享。

让我们珍惜前人创造的纸质照片,适时回忆生活的点滴,让点滴的岁月通过一纸照片永恒地流传下来。

 

篇2:点滴广东高考作文

口袋钱包背包翻遍了都没有,找人借了电话,发现受一已关机,想是被人偷了。我宝贵的相片啊!

失魂落魄地回到家,头发散乱地坐在沙发上,泪水如岩浆滚滚滑落,炙烫了我的眼眶、面颊,却抵不过内心的创痛受伤。

妈妈从厨房出来吓了一跳,急忙询问事情经过,现实蹙眉惋惜,却突然会心一笑,放下手中的锅铲,乐颠颠地跑回房,出来时伴着蜜一样甜的眉眼的,是手中一沓厚厚的相纸,我的嘴能塞下一个鸡蛋,喔不,是橙子。

翻开相册,我的眼泪再次流了下来,那时我和同学、我的宠物小猫、我和家人团聚中秋、我认真努力奋斗得焦头烂额的模样。一张张照片如流水,记录着一张张或甜蜜,或悲伤,或可笑,或温暖,或喜庆,或苦大仇深,或幸福快乐如小鸟的模样,摸着这些记录着流水年华的相纸,我不仅感动于母亲细心地偷偷为我把手机里珍贵的回忆变成实体,更惊异于这些实实在在能触摸到的点滴岁月回忆。当我还沉浸在感动中时,妈妈已从房间里搬出一大沓尘封已久的相片。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变得瑞“忙碌”,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翻阅已经走过的岁月,反思过去,展望更好的未来。

我们娘儿俩,因为“手机失窃”事件,欢快地坐在客厅的地板上,整理回顾这些或黑白泛黄,或彩色华丽的旧照片,看着母亲年轻时代的娇羞温婉,看着结婚时的美丽动人,看着我刚出生时眉眼为睁的可爱模样,看着我出去游玩摔倒了哭得稀里哗啦的可爱窘态……点点滴滴的酸甜苦辣涌上心头,我和母亲沉浸在一种从未有过的喜悦之中。

电子的产品未尝全信得过,照片虽泛黄陈旧却能永存千年。历史的文迹书籍被大浪淘沙洗了又洗,却仍有珍贵地留存世人共享。

篇3: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 按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 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 她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 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 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 她宁可生得晚些, 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 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自选角度, 自拟标题, 自定文体。 (2) 不少于800字。 (3) 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

【解题】

汤因比的话, 表面在谈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 深层是要表达他喜欢文化、重视文化, 并且喜欢多种文化交汇。居里夫人的信, 表层包括三方面意思:涵娜选择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宁可生在未来的世纪里;居里夫人认为“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两段文字整体主要是谈论“时代与生活”的话题。汤因比、涵娜和伊雷娜三人看法一致, 认为时代影响着人的生活;而居里夫人却与三人的看法相反, 居里夫人则认为, “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写作时不能脱离材料的表层意或引申义立意, 可以从材料的第1段或第2段自选角度, 也可以将材料的第1段和第2段结合起来自选角度;当然, 也可以在材料的表层意中自选角度;还可在符合材料表层意的引申义中自选角度。

【范文】

生逢其时

我想起《双城记》中开篇时的那句话, 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 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 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踌躇独行, 天上地下人间更仿佛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而我却以为, 不论生活在哪个时代, 我们都该怀着宽恕与爱, 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活着。

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狄更斯, 彼时改革初行, 社会动荡, 英国贵族与底层贫民矛盾激化, 资产阶级戴着虚伪的面纱招摇过市, 那算不上一个好的时代, 换句话说, 那并非一个适合文艺发展的时代。可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狄更斯并没有纵情歌酒怀着绝望的心情自暴自弃, 也没有愤懑偏激, 用一支笔写作生命的孤注一掷, 相反, 他给当时的英国开出的一剂良方是宽恕与爱。他书写《双城记》、《雾都孤儿》, 他写的不是革命时史, 而是捕捉了那个时代的氛围, 用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仇仇相报终无已时, 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 只有宽恕能拯救这个世界, 仁慈如狄更斯看似最不适合那个阴暗的时代, 可是, 他能勇敢地直面它, 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那个社会, 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做出了最合适的壮举。

在现代, 二十一世纪的伊拉克, 我仿佛又看到了这种力量--那个生活在巴格达的八岁少年卡马尔·哈希姆, 他行走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那片土地, 有这么一句诗歌形容这个时代的中东, “山坡上的灵车来来往往, 日以夜继。”没有少年的玩乐, 没有吃得饱的热饭, 只有硝烟与战火, 明灭不熄, 多少人在贫民窟、难民营里祈祷, 来生不要生在这里, 可是卡马尔并没有, 他拿着相机记录伊拉克的点点滴滴, 每一个温情的画面:有老人坐在书店的门口阅读, 太阳从棕榈树后徐徐升起, 咖啡馆的门外摆着一杯免费饮料。这算是一个糟糕的时代, 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孩子愿意生活的时代, 然而, 卡马尔用自己的微薄的力量去记录那些爱与温暖, 鼓励每一个伊拉克人勇敢地、努力地活下去, 这是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最合适的救赎。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 然而又有多少人终生困于自己的生不逢时而最终郁郁而终。如那个错生在帝王家的亡国诗人李煜, 如那个最忧愤了一生最终病死的贾谊。倘若他们能正视自己的年代, 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些什么, 那么历史会否有所不同?

篇4:高考英语作文指导点滴

关键词 英语作文 书面表达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纵观近十年高考,英语作文一直是NMET中的一个重要题型。《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强调中学英语要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而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英语写作重要性的认识,有效提高英语书面表达的能力。

1 重视句型学习,发挥范句作用,提高表达能力

学习一种语言,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高中英语课文难度加大,语言材料丰富,语法增多,对书面表达的要求也较高。在学习课文时,我们不仅要熟悉文章题材和内容大意,而且还要熟记一些常用句型和词组短语,为提高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充分运用重点句型,使英语表达内容丰富,妙句横生。

2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复述和改写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训练学生口头复述课文的表达能力以增强他们的英语思维和组词造句的能力。可采用问答式复述课文,即就某一段内容提问,学生进行概括回答。或教师提供关键词、提纲等,引导学生讲述。对情节简单、篇幅短小的课文可叫学生进行改写,对原文重新组织,有所取舍;并依纲照本,学会正确地进行语言表达。由于学生对题材较熟悉,写作热情就较高涨,充分利用所学句型、短语,进行再创作,变化语言形式,同时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如戏剧《威尼斯商人》,分角色朗读对话后,让学生根据剧中大意,用第三人称的语气改写成一篇短文。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循序渐进、有所提高。

3 提供语言素材,指导内容表达

NMET书面表达实际上是一种控制性写作,它不同于自由写作。必须对提示中的各种要求正确理解,才能根据要求去进行写作。教师在平时训练时,在体裁和题材上都要有所准备。在写前,提供一定的反映语言内容的素材,如词汇、短语、句型等,帮助学生找出某些已学过的、且用得上的词语,消除他们“写作难,无法动笔”的顾虑,同时分析写作的文体、内容等,从简单的记叙文开始,让学生描述一件事情或介绍一个人物,如“My School, My Math Teacher”等, 要尽可能地表达清楚,上下文连贯。这样,学生会感到写英语作文不再是一种“苦差事”,而是从中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4 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生做书面表达题的主要障碍是不能用英语思维,他们只会按汉语提示一句句去套译,因此写出的文章条理不清,语法错误百出,语言不通。所以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大量的听、说、读 、写的语言实践的活动,培养学生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严密的思维能力。一部分学生因基本功不过关,无法表达所要求的内容。在高三复习时,教师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4.1 抓常用词汇、短语和简单句的写作练习

《英语考试说明》中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情景,用英语写一篇约100 个单词左右的短文”。实际上,无论哪一种文体都离不开常用词和基本句型的构成。而历年高考书面表达所给的参考答案,都是以简单句为主。掌握简单句的五种基本构成并能熟练运用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还应要求学生正确使用there be 句型、感叹句型、倒装等句式,可增加句子的多样性。

4.2 恰当使用并列结构,妙用复合句

复合句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句型,在英语写作时使用复杂多样化的句型可使文章更具文采。因此,在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复合句的写作训练。并选用准确、生动、丰富多样的词汇,尝试使用高级词汇,为英语写作增加色彩。

5 认真批改,及时讲评,巩固写作成果

评改作文是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改自评、小组互改互评等方式进行。让学生在批改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或在帮助同学找出错误的过程中,自己也受益匪浅。教师在必要时可当面批改部分学生的作文,以便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认识写作上的错误,及时更改,加深印象。切忌单纯给分或仅把参考范文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看。

6 结束语

书面表达是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交际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而《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写的能力要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和提高。”总之,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平时的积累训练,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只有善读多练,认真审题,积累经验,才能在写作时熟能生巧,运用自如,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

参考文献

[1] 刘庆虹.高三英语写做训练策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1.

[2] 陆槐树.重视句型学习,提高表达能力.英语通,2002.9.

篇5:高考作文应对策略点滴

高考作文应对策略点滴

从高考的实用角度,对作文中的文体、审题、论证方法、论据使用等方面提出建议.

作 者:靳庚戌 作者单位:平顶山第二中学,河南平顶山,4670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6)分类号:G633.3关键词:高考 作文 策略

篇6:高考作文“内容”点滴谈

一篇上乘的作文,最需要的是什么?或者莫过于有内容。所谓内容,就是文章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同际会风云,契机是考场上提供的作文题目,而云卷云舒的该是考生对于作文题目的准确审度,对于文章内容的充分考量,对于社会生活的及时反映。作文而能际会风云,一定是生活的体验多多、阅读的感悟多多。可以说,作文实在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登山”“观海”的厚积在先,驾驭“风云”的薄发随后。

作文内容的充实,在于积累;积累至少有两个来源,一是从生活中积累,二是从阅读中积累。

一、生活的积累

常言说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青年学生真该走向沸腾的社会生活,而不要把自己闭锁在书斋里。生活永远是丰富多彩的,那里有取之不尽的素材。且青年处于诸事敏感的年龄阶段,对生活往往有独特而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恰恰是情感激荡的浪花、风云际会的闪电。青年学生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完全可以打开社会窗口,端起生活的酒杯,去窥探市井百态或品尝人生诸味。一句话,考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让自己的作文也成为折射生活光彩的一面镜子。

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的散文,以风格独步而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他所际会的风云,并非重大的社会题材,常常是现实生活里颇有些琐碎却又不无哲理意味的东西。有一篇散文叫《渐》,真正是先从生活中观察得来,然后风云际会有感而发至不可收。试摘录一段:

“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昼夜也是如此:傍晚坐在窗下看书,书页上“渐渐”地黑起来,倘不断地看下去(目力能因了光的渐弱而渐渐加强),几乎永远可以认识书页上的字迹,即不觉昼之已变为夜。黎明凭窗,不瞬目地注视东天,也不辨自夜向昼的推移的痕迹。儿女渐渐长大起来,在朝夕相见的父母全不觉得,难得见面的远亲就相见不相识了。往年除夕,我们曾在红蜡烛底下守候水仙花的`开放,真是痴态!”

文字中举有四例:冬夏的季节代序、窗下的临晚久读、儿女的朝夕相处、除夕的花前守候。这些例子无不来自生活,满溢着他的“山海”之情,贴切、鲜活,甚至不乏灵性地诠释了“渐”的意蕴,其构思以小见大,令人叫绝。

积累并感悟生活,其实不难。做一个懂得生活的青年,则要拥有两样利器:一是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能以慧眼看生活;二是有一种发掘的劲头,能用善思评人生。丰子恺先生是同时拥有这两件利器的,他笔下的人生,有为我们所忽略的东西,我们熟视无睹。

我们要多做源自生活的积极思考的工作,并将这种思考形诸文字,去做牵一发而调动全身的工作。说到底,作文就是做人,高考作文从某一方面讲也是在考做人。作文不仅要再现人生,更要获知思想,就是要把我们体验到的美好、感动及其社会的意义再现出来,这意义里,不乏惩恶扬善。这样“际会”而成的文字就会内蕴和精彩。

二、阅读的积累

鲁迅先生在他的书简里,这样告诉青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 遨游书海,去广泛地涉猎,才能从中积累到丰富的写作素材。有了新鲜而充实的材料,文思才不致枯竭。

很多备考的学生常常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的作文怎么老是摆脱不了文思的呆板和僵化呢?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认识水平相对低下的问题,也不是语言表达或者平庸的问题,究其根本,还在于积累是否足够,感悟是否深刻。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阅读活动为每位有心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文字的思想承载,感受作者的感情宣泄,领会篇章的构成美妙……从中让自己获得从语言功底到文学素养的提升。甚或,牵手名家,是连同他们的思想都可为我所用的呀!可见,作文内容的丰厚,其阅读的积累倍显重要。

20湖南卷作文题目是《诗意地生活》,考场上出现一篇以“古巷”为表现对象的优秀作文。她如数家珍般地列举了古巷种种的美好,再归结到“诗意“上,作提升式的议论。试摘录文中两段:

下雨的时候,雨丝笼罩、浸润着古巷,仿佛在小心翼翼的为一个婴儿洗浴,瓦片上的青苔,含苞的花朵都在欣喜地啜饮天降的甘霖。雨天人们是不怎么出门的,泡一壶清茶坐在藤椅上,翻翻古老的线装书,吟着《雨巷》;也会有调皮的孩子在雨中嬉戏,清脆的笑声如挂在檐角的风铃,美妙悦耳;丁香般的姑娘,举着油纸伞消失在巷口,留下背影让人遐想。这里的一切都如一首婉约的诗,一花一木都充满了灵气,营造着诗意的氛围。

诗意地生活在这古巷里,听邻家女孩浅吟低唱,听双飞燕子交颈呢喃。折一枝垂柳插在蓄满清水的瓶中,尖尖的嫩芽像崭新的刚刚萌发的梦。镜子里是一片如花笑靥,花面交相映,保留一份童心,保留一片纯净,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像写诗一样去酝酿每一分情感,是古巷人的共同特征。我爱这里纯净的心灵与天空,连空气的味道都有棉花糖的香气,待白发苍苍时,请故乡的风再把我带回此地,吹一曲箫音,诗意地生活在这里,以终余年。

专家对此文这样评价,这篇文章得高分,恐怕主要是作者用诗意的眼光捕捉了江南古巷诗意充盈的生活,而这,最适宜性灵的表现。阅卷老师在见惯一篇一篇堆砌着古人名字的文章后,读到“听邻家女孩浅吟低唱,听双飞燕子交颈呢喃”这样的好句子,便有了在茫茫荒漠苦苦跋涉后偶遇一泓清泉的感觉,而对该文喜爱有加。

窥豹一斑,这篇《诗意地生活》,算是生活、阅读积累兼具的好文章。

因此,临考场作文,我们应该问问自己三个为什么:

为何无事可写呢?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动笔之初,做好积累。感悟人生,发轫文学。

为何无理可说呢?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动笔之时,可资借鉴。牵手名家,浇我块垒。

为何无意可立呢?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动笔之前,学会发现。得心应手,际会风云。

这里,向广大备考的学生提供三个生活或阅读积累的途径。

其一、关注社会,可涵盖国家利益、时代变革、社会风气、教育需求、和平主题等;

其二、关注民生,可涵盖经济发展、生存环境、价值取向、观念形成、权利分配等;

其三、关注人格,可涵盖人类理想、道德尺度、民族精神、人文素质、品格修养等。

三个关注或有交叉,核心是考生都有话可说的关乎自身的健康成长及其人格塑造。

总之,高考作文每以关乎青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责无旁贷,针对性极强,就是要考生在允许的时间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自我的人格塑造,理论联系实际。要指出的是,很多学生只讲社会热点,这样会过于宽泛。很多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是我们青年学生所难以讨论的。比如台海局势、中日关系等,很热,但与青年人的成长并无直接的关系,一时半会只言片语也说不好,便当舍弃。

篇7:点滴广东高考作文

家中有不少老照片。

最古老的一张是属于妈妈的奶奶的,也就是我的外曾祖母的。她一脸安详地面对镜头,黑白照片略微泛黄,却丝毫无损于她的雍容气度。每当母亲提起她时,总有十分的崇敬。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她从香港给家里捎回了不少好东西。母亲一脸自豪地叙说着家里拥有全村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引来晚上全村人的大集会的故事。诸如此类的尘封往事总能带来一段温馨的记忆,当然还有那逝去的伤痛。她的照片不多,屡次搬家之后便只剩下这张了,我们的万千思绪,便全由这照片来承托。

我还见到过父母的婚纱照,寥寥几张,或是深情的凝望,或是相爱的依偎。甫一翻开,那爱意与幸福总能触动我的心弦。当然还有我刚出生时在父亲怀中的笑脸,那时父亲两鬓尚未斑白,模样正值年青。这些照片都被父母装裱起来,仔细珍藏。每当父母从照片下经过,我常能看见他们沉浸于记忆中的甜蜜微笑。

然而,时代的脚步却总不会留恋畴昔。生产胶卷的柯达早已倒闭,cmos感光元件与不断扩充的储存卡为海量拍摄提供保障。或许在从前,我们还要细细取景,不想浪费手中的胶卷。而今,我们只须轻按快门,“咔嚓”便是一张。有时候嫌一张不好,便有事没事多拍几张,说是多留点纪念,其实最后都丢进了记忆的垃圾箱。而今我们每次出游归来,把单反里10多个g的相片复制到电脑上,接下来便是三个字:删、删、删。又或是空闲时,翻看手机上动辄成百上千张照片,大多都不记得自己当初在干什么,于是兴味索然,无心观看。

有人说,这是因为照片太多,在浩茫的照片之海中稀释了本应珍存的生活记忆。此话的确有道理,我们随手一拍,大多是日常琐事,拍完就忘。在照片中找记忆,再也不是先前的把玩珍珠了,而成了沙里淘金的苦差事。

说到底,这便是数码时代人与信息的困局。人生也有涯,而信息也无涯,我们不断地加快脚步,想要接住扑面而来的更多信息,比如照片。殊不知,这会应了庄生两千年前的谶语:“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已经无法停住自己的脚步,回望生活的点滴。生活的美好记忆,便是道旁串串遗落的珍珠,弃掷逦迤。为什么不停下来,看一看,再出发?

在数码时代,我们本应有更好的技术条件,去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为何不将这些生活的沙子放进蚌壳,结成令人惊艳的珍珠?数码时代,我们更应该珍存生活的点滴,让这点滴的记忆相伴一生。

篇8:高考语文复习的点滴体会

一、规范五种基本课型

1.复习课

现在, 通行的教学过程是, 教师在让学生做题之前, 先讲, 讲深讲透:讲知识点的范围, 列举历年高考中的题目;讲理解该知识点的方法, 列举出一二三;讲掌握该知识点的方法, 再列一二三;讲掌握该知识点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常见错误等。一讲就是一节课, 甚至几节课。然后让学生做跟踪练习、知识点过关练习。然后, 教师照着答案逐题讲解。有时教师似乎昭昭然, 学生还是昏昏然。但已顾不得了, 因为按教学进度该进行下一知识点了。于是又接着讲下一知识点的范围、方法、注意事项、常见错误。这样, 学生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贴补语文。如果课上不安排学生学语文, 学生就没有学习语文的时间了。

“内容比方法重要”这句话用在语文复习上是千真万确的。比如“成语的运用”, 讲辨析的方法, 一从语境辨析, 二从语意辨析, 三从感情色彩辨析, 四从来历辨析, 五从语法作用辨析, 等等。试想, 如果学生知道成语的来历, 岂不知道了它的意义?学生对成语的掌握弱点在词义。现在可以说, 如果学生准确掌握了成语的词义, 就可以辨析出成语使用的正误。而要掌握成语的词义, 非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查阅去记忆不可。

在大力提倡创新的今天, 光怪陆离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层出不穷, 但每种方法的落实都离不开学生的活动。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做、去想、去记、去悟, 一切都会落空。当然, 把课堂还给学生, 不等于“放羊”, 教师永远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学目的的实施者, 教学效果的检测者。只是因为复习课教学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知识、能力基础上的提高性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应以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为主, 只有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去讲, 才能提高教学成绩。

2.检测课

每个专题复习结束后都应进行双过关检测, 第一次检测覆盖面广, 尽量涉及各个知识点, 第二次检测要求针对第一次检测暴露出来的问题设计题目, 以达到纠正的目的, 在精不在多。我们根据复习的进度, 依次安排了拓展练、提高练、纠错练等系列训练。

高三复习是辛苦的, 有时也难免是枯燥的。教师可以多变新形式, 如纠错比赛、成语接龙、知识抢答等, 寓考于乐, 保持语文课堂的鲜活度。

3.讲评课

积极运用“启思—引探”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要求在作业全批全改的前提下, 先让学生以自由探讨的方式解决准确率较高的题目, 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达到互补效果;对准确率较低的问题, 通过教师提示, 引导启发学生以讨论、辩论的方式解决, 这样对症下药, 针对性强, 学生印象深刻。在讲评时突出三性: (1) 评讲时有“辐射性”, 评讲不是单纯就题讲题, 而是从一道题出发, 改变设计方式, 进行多角度变化, 带出相关的知识点、能力点,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 评讲时有“指导性”, 指导学生如何审题, 从何处分析, 为什么这样分析, 指导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如何挖掘隐含条件, 如何建立正确模型, 如何排除思维障碍。 (3) 讲评时有“诊断性”, 分析学生试题出错的原因, 找出学生的知识漏洞和能力缺陷, 如何预防非能力因素丢分现象的发生, 达到诊断和预防的双重效果。此外, 还应有效地使用往年各地的高考真题。

4.阅读课

采取开放性阅读和指导性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开放性阅读一般放在自习课上, 每周一节, 随便阅读, 但为了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我们要求学生带着任务阅读, 比如设计阅读信息反馈卡让学生填写, 或概括内容、或介绍人物、或写出读书笔记、或进行文章评论、或上交摘记。指导性阅读放在正课上。每周一般有两三篇典型的阅读文章印发给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

5.写作课

写作课也有开放性写作和指导性写作。开放性写作要求学生建立周记或随笔本, 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 一般是对生活的感悟。每周收阅一次, 可不加批语, 但必须浏览, 从中选出三至五篇优秀周记下发, 以激励学生的兴趣。指导性写作要求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作文批改和讲评要采取灵活的方式, 把教师从繁重而又效果不大的全批全改中解放出来。每个月有重点地全批全改一次作文, 另外的作文采取重点批阅修改和互相批阅的方式, 提高作文的时效性。根据高考作文要求, 可以把学生的作文选出上中下三类各两篇, 然后印发给学生, 讲评课分四步走。第一步, 让学生把这些文章读一遍, 将他们分成上中下三类。第二步, 让多个学生谈自己的见解, 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分类, 优秀作文好在哪里, 差作文差在哪里。第三步, 在大部分学生对作文评价分类达成共识的前提下, 讨论如何将中等和差等的作文改成优秀作文或相对优秀的作文。第四步, 让学生从中选定一篇, 做修改尝试。

作文指导要煽情, 作文写作要动情, 作文评语要含情, 作文讲评要关情。作文注重序列化训练, 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 选择掌握2~3种最适合自己的写作技法。每次有20%左右的学生作文面批面改, 进行针对性辅导, 切实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正确处理五种关系

1.教材与分块复习的关系

高三语文的复习大多停留在技术层面上, 学生和教师将大量的精力花在了做题、讲题上, 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感觉的培养。我们总希望通过大量的专题或综合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学生常常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之所以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根源在于我们偏离了语文复习的正确轨道。教材不熟悉, 课文内容空白, 不能利用教材建立知识体系, 对渗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不出来, 积累不到位。舍本逐末, 弃源逐流, 费时耗力效果差。

2.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关系

在语文复习备考中显然有两条线路。一条是以语言积淀为支撑的, 立足于对语言把握、感悟的线路;另一条是以专业知识为支撑的, 致力于贯彻解题方法、套路的线路。我们提倡前一种线路, 它将生机勃勃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成绩;我们反对后一种线路, 它在死气沉沉地窒息学生的语文才能和兴趣。梳理一下知识不是有害的, 了解一些方法也是可以的, 但若由此淡化、冲击, 甚至取代对语言文字的把握和感悟, 那就弊大利微。语文考试的根本任务是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把握和感悟, 不能抽掉语文课的血肉灵魂, 使之异化为套路方略的骨架僵尸。

3.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关系

作为母语, 语文是我们思维的载体, 又是自我表达和相互交流的一种形式。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语文备考的根本任务是锤炼思维能力和提升语言能力。语文的“工具性”主要落实在语言能力上, 语文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思维能力上。试卷中的一道道题目, 其承载“工具性”或“人文性”任务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所以, 两者并重的语文教学之路是语文教学的常规之路。

4.积极引导与主动探究的关系

一份高考试题, 就是一组要求学生独立解决的探究性问题。高三学生经历了近三年的高中学习, 再加上考前阶段的复习, 面对高考的挑战, 他们已经具备展开初级研究的能力和独自探究的愿望, 适时进行研究性学习, 无疑是给了学生一个观望自己、总结自己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既要敢于放手, 让学生进行以自我为主的研究性学习, 又要及时给予学生关心和指导, 譬如在确定专题、展开研究、检测调控的各个环节中, 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迫切需要, 完善知识体系,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 为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的建构过程服务。

5.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关系

篇9:广东高考作文的喜与忧

这种关注社会、关心身边生活的写作,为什么令阅卷老师惊喜?乃因这反映了高考作文被异化的现象已得到遏制。过去,高考作文被异化为“虚情假意”的“套作”,考生无需作太多的准备,只要背熟写李白、司马迁、陶渊明等名人的几个优美文段,背熟几个名句,再背熟几个排比句,应试时只需套上几句靠近题意的话,便能应对万变的高考作文题。由于年年套作奏效,这种应试技巧,便成为高考作文应试“常识”。这种弄虚作假的应试行为,异化了考生诚信的品德,异化了高考测试的公平公正性,也异化了写作的本质。它导致学生写作能力的缺失。它导致学生思维能力低下,简单地硬写硬套,写不出切题的应试文。它还导致应试文章的模式化,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表述。同时,它也导致应试文章因缺乏针对性、时代性、价值性而没有生气和灵气,使写作失去表达与交流的本质意义。它还违背了语文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课标从高中写作教学的功能去制定高中写作教学的目标。这个目标全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高中写作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目标之二,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这种表达和交流的方式的过程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题,根据课标制定的写作教学目标,明确设定:“本题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有:1. 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2. 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3.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的能力。4.调动语言知识积累的能力。”将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摆在考查的首位,足见“关注社会”有多重要。

“关注社会”,不仅仅是对考生提出人文情怀的要求,不仅仅是倡导“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文化传承。要求考生写“关注社会”的文章,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今年广东的高考作文呈现出“关注社会”的新气象之后,带来的可喜现象是,套作的文段明显减少,考生勇敢地甩掉那些华而不实的花里胡哨的“排比”,用自己的真实言语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从而形成了第二道可喜的写作景观——真情实感的表达与交流。同时,我们在阅卷中,还惊喜地发现,考生摆脱了套作的依赖以后,“创造性表述” 常蹦出来“撞击”阅卷老师的眼球。比如,把常识的重要性比喻为“干粮”,针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因常识太普通而忽略常识的现象,发出“别拿常识不当干粮”的劝谕,显出其机智与幽默。又如,“当那只金灿灿的飞鹿被卸下时,曾经霸占全国乳制品市场大半江山的三鹿集团就此轰然倒下。”这是一个绘形绘色、文情并茂的精彩句子,其表现力多强。“我手写我心”,真情实感的表达,才使文章具有交流的意义。这是写作本质的回归。另外,我们在阅卷中,还惊喜地发现,考生摆脱了套作的依赖以后,阅读的迫切性加强了,阅读的量增加了,积累的材料丰富多了。反映在考生的应试作文中,便是雷同的材料大量地减少了,材料的来源拓宽了。考生笔下,既有来自社会的时事,也有发生在身边的现象,还有出自课本的文理知识,又有源自课外读物的材料,更有考生根据题意而创作的寓言、故事等。例如,“印度的驯象人很聪明,他们在象还很小的时候便把它缚在树桩上,小象的力量不足,挣脱不了绳索。久而久之,小象形成了这样的常识,绳子是扯不断的,这种想法一直伴随着它,以致它已长大到只需轻轻一甩便可逃脱时,它也不会逃跑了。小象变成了大象,不变的是它心中形成的常识,小象受制于绳,大象受制于常识。惊叹驯象人聪明之余,我们是否意识到,其实,我们也会被常识禁锢了头脑,失去了创造力。”这例子形象而贴切地证明了“常识须推陈出新”的道理,精妙的夹叙夹议,将道理说得深入浅出,具体透彻。这么切题的文段,既体现了考生优秀的写作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文章外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阅读和积累,他对题意的理解和把握,他对“常识”看法的准确深刻,他对素材的处理和运用的能力,以及他的思维思考能力,等等。真情实感的表达与交流,不仅能积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对促进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确实有积极的作用。

当然,今年广东高考作文得高分的依然还是较少,广东学生的写作水平还需要提高。由高考作文评卷所发现的问题,我想对中学写作教学提出三点建议:

一、 引导学生学会“关注”

“关注社会”,既是“育人”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之一,同时,这也是高考作文得高分的重要元素之一。在今年高考作文中,反映出学生在关注社会时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其一是对社会时事关注粗疏,其二是“关注”缺乏思考与判断。

在今年高考作文中,写进文章的时事,出现不少错漏。如立交桥坍塌事发湖南株洲,却被误写为“河南株洲”;汶川地震中奋不顾身抢求四名学生的谭千秋老师被改为姓“韩”了;在谈到成都公交车大火事件时,考生说:“我想他们应打破窗户逃生,而不是在那里惊慌乱叫。由于惊慌的情绪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虽有常识却不实施,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显然,导致26人死亡的关键细节——车上备用的安全锤不见了。对这一事件中如此重要的细节,考生竟然“关注”不到。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写进文章必须准确无误,这是写作的常识,但学生忽视这一常识。而且,不尊重客观事实的“关注”,是不负责任的“关注”,这会导致是非不清不准的“关注”恶果。

学会“关注”,除了必须准确了解事实真相,细心观察细节以外,还需要养成思考与判断的习惯。今年广东的高考作文中,考生对时事的思考欠深刻,欠全面,有的还欠准确。例如,对新近发生在广州的海珠桥跳桥事件,竟有考生认为,老伯掌握了气垫能让跳桥者安全着地的常识,把那位搞跳桥秀的人推下来,解决了交通瘫痪几个小时的困境。在这位考生的思维里,这是个懂常识又能见义勇为的老伯。然而推人行为还包含了违法的问题,这位考生却思考不到。生活中许多事件错综复杂,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素质,提高判断力和分析水平。

二、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高考作文题并非仅仅考察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还注重对思维素质的要求。思维能力决定了应试作文的内容等级。从今年广东的高考作文看,考生的思维水平还不高。高分作文少的首要原因,是作文内容切题的不多。为什么不切题?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对常识的看法欠深刻,其二是未能使全文严谨地控制在常识的范围内行文。这两个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思维的问题。40至49分分数段的作文,主要是“欠深刻”。这个等级的文章能中规中矩地依据提示语写作。提示语说;“常识与我们同行”,考生就举例证明“同行”;提示语说:“常识虽易知而难行”,考生又举例印证“易知难行”;提示语说:“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考生还是举例应声“须推陈出新”。论证手法单一,看法肤浅,思维稚嫩。至于常识为什么“易知难行”?怎样解决这个目前既普遍又棘手的社会问题?常识为什么“须推陈而出新”?怎样使常识推陈出新?如是比提示语深一层的问题,这一分数等级的考生不懂如何进一步展开思维。不少考生是很“听话”的,老师说要依据提示语作文,他就按提示语写作。但老师没教“深入”和“拓展”的思维,所以,他们不敢“越雷池半步”。缺乏思维训练的考生,很难写出创造性思维的文章。所以说,思维素质是提升高考作文等级的关键。30-39分分数段的作文,主要问题是“若即若离”。思维缺乏严密性和清晰性,跳不出素材的束缚,没有紧扣自己的看法行文,离开“常识”东拉西扯。“垃圾”文字越多,分数就越低。

思考能力,不仅仅是应试作文必需,而且是学生终生发展所需要的。因为无论考生将来学习何种专业,从事何种职业,学习的专业或从事的职业是否与文字有很大关联,思维素质对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三、将应试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贯彻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教学目标,首先需要从观念上走出导致中学写作教学现状的认识误区。不少学生对写作的情感是“不喜欢”“兴趣不大”;写作的态度是高考要考不得不写,但投入写作训练的心思和时间很少。不少老师怕教写作,埋怨学生写作水平低,“回天”乏术。但高考作文题60分,令不喜欢写作的人都不敢放弃写作。于是,中学写作教学,一直被定位于应试。

本来,应试指导没什么错,但将应试与能力培养对立起来,问题就越来越大了。目前的应试写作教学,不是遵循写作过程,去培养学生各写作环节的基本功,不是按课程标准既定的写作教学目标去设计中学写作课程内容和训练方法,而是急功近利地教学生机械地“得分”。比如,不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如何全面理解材料,如何把握题意的关键词,如何选择应试的角度等这些审题阶段的基本功,不愿花时间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而是图省时省力,简单地教学生机械应对不同作文题型的“招术”。结果,人人都知道审题很重要,但考场上能准确把握题意的考生年年皆少。又如,不认认真真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不愿花时间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与交流的方式,而是教学生背熟优美文段和排比句机械地硬套。结果,文不对题的修辞,徒有文采,沦为花里胡哨的摆设。又如,动笔前的观察、积累、立意、构思这些花时间才能培养的写作基本功,被忽略不教了。对于不得不教的文章结构,也因为培养结构能力得花时间还未必见效,于是,根据“吸引眼球”策略,就只教排比句开头、题记开头、“戴帽”式开头三种。至于开头与主题的关系,开头与文体的关系,开头与全文内在逻辑的关系,也被忽略不讲了。结果,考场作文开头千篇一律,考生只是机械地“制作”,什么创造性思路,谁敢?也不懂!至于复杂点的段落安排,也由老师做好了“模胚”,学生机械地“按部就班”“填空”得了。结果,考场作文成了“弄虚作假”的“盛宴”。应试作文就只剩下“得分”的裸体功能。高考过后,“作文”这块“敲门砖”一丢,学生还是不会写作。

由于应试与能力培养的对立,使得中学写作教学出现了几个不对等现象:社会对人才写作能力的期望与高中生写作水平不对等;写作能力之客观重要性与人对写作的兴趣与理性重视不对等;写作能力培养所需要的时间与中学写作课时安排不对等;高考作文题60分之权重与备考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对等;市场上大量的高考作文资料与稀缺的高质量的中学写作教材不对等。

由于今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比较成功地约束了考生套作的可能性,使得考生不得不抛弃原有的高考作文“常识”,进行真情实感的写作,使竞争回归到客观公正的正道。因此,将中学写作教学回归到语文课程标准所制定的写作教学目标上,才能实现中学写作教学的双赢——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提高考生作文分数。从今年高考评卷看,不抓能力培养只抓应试取巧,那只会双输。

呼吁今后的中学写作教学,以高考为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对写作兴趣与理性重视的动力。加大写作训练,以培养写作能力为目标,为高考能写出高分作文而练好扎实的写作基本功,为人才培养练就能说会写的本领。

(陈妙云: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写作教研室主任,写作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写作学会会长,广东省高考评卷作文题题组长)

篇10:广东高考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钱有价, 恩情无价.

雪中送炭, 救人于危难之中, 从表面上看, 别人只是给送给了你一份炭, 或者在你危难的时候, 伸手拉了你一把. 可是这些根本是不能用物质来衡量的. 经济学上讲机会成本. 如果他们不给予帮助, 他们可以用此碳去卖钱, 钱赚钱, 利滚利. 如果在你掉在悬崖上, 别人如果不伸手拉你一把. 你的结果将会怎样? 答案都一样: 失去生命.

一个好汉十个帮. 遇到困难, 有贵人相助, 是件幸事, 应该感谢上苍. 感谢恩人. 可是要说偿还. 你要拿什麽偿还呢? 钱 ? 前的 1000块, 跟现在的1000块, 可以比吗? 如果没有他人相助, 也许你面临的就是辍学, 做工. 有人资助上学 20年后, 改变的完全是你的命运. 也许不止你的命运, 而且是关乎你的下一代的命运. 这些可以用钱来衡量吗?

篇11:高考广东作文解析

1. 与辽宁卷作文接近,考查人文与自然的关系

今年广东考卷作文题“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近又远”。卓越教育[微博]高考[微博]研究专家梁晓珺副校长分析,科技手段让自然直接呈现在多媒体的虚拟景观中,结果固然直接,但却令人失去体验过程、直接感知自然的乐趣。事实上,发现的奇妙在于探索、参与、体验,科技似是拉近人与自然,然而也让人对自然美的感悟变远;科技是否能替代人心?这跟辽宁卷的“科技改变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

2. 释出信号,向“全国卷”靠拢

在形式方面,今年高考作文延续了近年来新材料作文的趋势,选择材料任一角度都可以成文,考生有话可讲。内容方面,与2014广东卷“黑白照片和彩色照片”对科技与人文的探讨相似,生活气息浓烈。

卓越教育考试研究专家梁锦文指出,作为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年,广东卷增加了一点全国卷的味道。今年,全国卷的适用省份由15省增至18省,明年还将进一步提升至25省,意味着全国卷需要肩负更大程度的“公平性”,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的考生都能表达出自我观点。故此,我们仔细对比2014和2015的广东作文题,科技的成分大大降低,而更加侧重人性以及对自然的感知,这与全国卷“审美”旨趣更为贴近。即多关注生活的美、人性的美,这是是自主命题向全国统一命题的过渡信号。

3. 写出审美深层讨论方得高分

梁晓珺根据2014广东高考评分细则指出几个学生可以选择的角度,包括(1)亲近自然感知美的角度(2)也可以选择科技让自然的感知更加精确丰富的角度(3)或者自然感知的今昔途径的对比,科技影响人感知自然、却不能让人获得深层审美的角度。

角度没有优劣之分,如果想写出篇好文章,关键是可以从材料中看出科技和人文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历史变迁,并最终能回到人文价值的深层次探讨。

4. 作文备考回归全国卷味道

作为高一高二的同学,对于新材料作文,需要训练快速从材料当中看出本质的思辨能力。对于明年广东省纳入全国统一命题,同学们在备考时可以聚焦在从生活中感悟人性真善美,以及作为独立个人的责任感。

(2015广东卷)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附录1:与本题类似的历史考题

(2014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

“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

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北京卷)

根据对话,按要求作文。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动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相像?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湖北卷)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

附录2:20广东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

(一)符合题意判断

评卷员判断考生作文是否在题意范围之内,要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的是“照片/科技”,这是一个核心概念;两个基本点,一是“人的记忆/情感”,二是“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

如果从“内容”的角度立意,“一个中心点”,主要是指“照片”,如果从“含意”的角度立意,“一个中心”主要是指“科技”,也可以是指其他相似事物,如书信和簟子邮件。但是谈科技和其他相似事物,都要从照片谈起,谈照片是一种科技,或照片与某种事物类似:它的技术进步影响人的情感。

1、 符合题意:

围绕“照片/科技”来谈“人的记忆/情感”或“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都符合题意。考生在写作中用与材料内容具有类比关联的论据或事例来展开写作,也是符合题意的。如围绕“书信和电子邮件(快与慢)”或“纸本阅读和网络阅读(少于多、慢与快)”来谈“人的记忆/情感”或“人的生活方式/态度”,就是具有材料内容的同类对比性。要注意的是:仅仅指出“书信和电子邮件”和“黑白胶片的数码技术”相类似还不行,还要阐述“书信和电子邮件”与人的情感传达方式的关系或谈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2、 基本符合题意:

如果只是开头、结果或文中其它部分提一下“照片/科技”,主体部分与“照片/科技”无关;或者仅仅谈“照片/科技”,没有联系到两个基本点之一,属于基本符合题意,内容在三等给分。

3、 偏离题意:

离开“照片/科技”仅谈“人的记忆/情感”或“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都属于偏离题意。许多考生抓住了材料中的两句话来写:“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值得珍惜的‘点滴’可能被稀释”,但如果不联系“照片/科技”,则为偏离题意。考生在写作这虽然引用了材料,但是另外引出其他一些不具有材料内涵的其他事物概念进行比较,视为偏离题意。如,黄金与生铁(少于多,贵与贱)、乌龟与兔子(慢与快)等。从“内容”与“含意”角度立意并无优劣高下之分,即从“内容”角度立意与从“含意”角度立意均可。

(二)关于角度选择

考生可以从第一段文字中选择,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中选择角度,还可以中和两段文字再选角度,没有优劣之分。可以从材料的内容选择角度,也可以从材料的“含意”中选择角度,没有高下之分。

1、 第一段文字

可参考的角度:

① 翻看黑白照片唤起的美好回忆,表达亲情、友情、爱情。

② 黑白照片虽然容易褪色,但记忆是永恒的。

③ 黑白照片虽然很少,但情感却非常丰富。

④ 黑白照片虽然模糊,但心灵却非常清澈。

⑤ 黑白照片虽然老化,但情感不会老化。等

2、 第二段文字:

可参考角度:

① 数码技术让生活更加优越。

② 数码照片让亲情更贴近。

③ 数码技术虽然快捷,但情感可能被稀释。

④ 数码照片优于黑白照片,体现技术的进步。

⑤ 数码技术是把双刃剑。

3、 将两端整合起来:

可参考的角度:

① 照片的今昔对照,情感被稀释。

② 照片的变化折射科技的进步。

③ 科技影响人的生活态度。

④ 科技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上一篇:高校公寓数字化下一篇:点亮梦想 辉煌与梦想 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