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的音乐之旅――赴北京参加钢琴总决赛小记

2024-04-17

奇幻的音乐之旅――赴北京参加钢琴总决赛小记(精选2篇)

篇1:奇幻的音乐之旅――赴北京参加钢琴总决赛小记

奇幻的音乐之旅――赴北京参加钢琴总决赛小记

说到这个暑假,最有意义的事是什么呢?当然是我参加钢琴全国总决赛啊!所说的钢琴总决赛,是“20xx第三届肖邦钢琴国际青少年(中国业余组)公开赛”的中国总决赛,而我在比赛之余也会走进北京著名的博物馆学习知识,玩乐其中。

今年的这一次钢琴比赛是有史以来我参加过的规模最大的钢琴比赛,足足有1400个选手!而我参加的儿童B组也是本次大赛人数最多的组别,也就是说,我的竞争对手有600个左右!

第一天傍晚,我们全体参赛选手和评委要拍摄“全家福”,那才叫一个人山人海,我们站在拍照的台子上,都是摩肩接踵、张袂成阴,我想,如果是胖子站在台子上,那一定会接受到对于他们来说天大的“虐待”吧!更何况那天傍晚还下着雨。晚上,我们举行了本次公开赛的开幕式,我也亲眼看到了许多钢琴界的大咖,就比如4位“国宝”级的人物:周广仁先生(先生在此不指性别,是一种尊称),鲍蕙荞女士,石叔诚先生,周铭孙教授。其实不然,就连主持人都是我们CCTV少儿频道的节目主持人黄炜。

就算是泰斗级人物和大咖云集,比赛人多竞争力强,我也不能惧怕,压力就是动力,我要使自己更加的有信心和自信投入到比赛中。第二天,我就真正走进了比赛的赛场。刚开始,我一点都不紧张,只是默默地在心里为自己打气,鼓劲,但随着选手一个个都上台演奏,等待席空位越来越多,我慢慢地也开始紧张了,心怦怦直跳,觉得都要跳到嗓子眼了,手心也直冒汗。就在这紧张的氛围中,终于轮到我了,我努力地平复自己的心情,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舞台。深深地向评委老师们鞠了一躬后,深吸一口气,缓步走向钢琴,调整好自己的坐凳和位置后,我开始自如地弹起了我的曲子,曲调优扬,强弱清楚,对比鲜明,细节处理也很适当,整体表现的非常好,我感觉弹完后余音绕梁。评委们对我的弹奏表现也比较满意,其中一位评委在我弹奏的过程中一直在拍视频呢(因为通过我的观察,这位评位只有弹奏出色的小朋友她才会拍视频,整个过程就我和另外一个小朋友被拍了视频)!

经过一天的比赛,我们终于迎来了周铭孙教授的大师课,在这一天课上,我学到了很多弹琴的`技巧,也非常有幸现场听周铭孙教授弹钢琴,真是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但是,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本次比赛也快要正式落下帷幕了,不过,在闭幕式,“金色大厅”再一次被我们的热情点燃,成了欢乐的海洋,各式各样的节目,惟妙惟肖的表演,让人们心旷神怡,身心愉悦!高难度的杂技表演,热情似火的乐器演奏,高亢浑厚的歌唱,这真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我也在这次比赛中如愿似偿,在1400多号人中脱颖而出,喜获“金奖”的好成绩!这次比赛对于我来说,意义重大,让我第一次真正了解了中国钢琴家族的庞大,也锻炼了我,对于我来说真正的意义非凡!我也会带着我的钢琴梦,在音乐的大道上越走越远!

篇2:奇幻的音乐之旅――赴北京参加钢琴总决赛小记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国际钢琴大师班,钢琴学习,注意问题

似乎是在冥冥之中, 我在特定的时间和上海音乐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11月底, 我们从学校出发来到中国最权威的音乐学府——上海音乐学院, 开始了为期十天的国际钢琴大师班的学习。

此次国际钢琴学术交流活动, 阵容强大, 含金量极高。上海音乐学院邀请的都是世界各地颇有名气的钢琴大家。如李斯特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匈牙利钢琴家彼得·纳吉、法国著名钢琴大师皮埃尔·瑞切、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钢琴教授莎拉·戴维斯·布赫娜、美籍华裔钢琴家陈宏宽、俄罗斯钢琴学派代表人、美国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教授奥克萨娜·雅布隆斯卡娅、美籍乌克兰钢琴家玛丽娜·鲁马佐夫等等。正是因为这极具震撼力的强大师资阵容, 给我们传授了世界的各种先进音乐思想, 使我受益非浅, 同时, 对自身多年来的钢琴学习进行了一次深刻地反思。

下面, 我从这十天的大师班和名家音乐会的学习和体悟出发, 谈几点自身的学习体会。

一、音乐和技术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从大四下学期开始, 我陆续参加了几次大师班的学习。随着上课次数的增多, 我逐渐在内心产生了某些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老师一点技术都不讲, 全在处理音乐?音乐有这么重要么?难道演奏一个作品只考虑音乐就可以了, 技术不再那么重要了……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头脑中始终得不到答案。

通过这次学习, 我茅塞顿开, 原来音乐和技术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一种依存关系。当我们演奏一首作品时, 技术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技术问题解决不好, 整首作品的流畅性就无法保证。当我们把技术都处理的游刃有余之后, 音乐就成为我们最应关注的问题。没有音乐的作品是没有生命的, 只单单有技术支撑却无任何音乐感的作品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无法在天空中自由的翱翔, 孤单寂寥无助感油然而生。因此, 要想让演奏的作品更加感染人, 更加深入人心, 那就必须有音乐感!要想让演奏的音乐感动他人, 就要首先感动自己。只有自己深深地融入到所演奏的音乐中, 观众才能感受到演奏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体会。正如钢琴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教师常桦老师在《钢琴艺术》期刊的文章中所讲的那样:“让音乐带动技巧让技巧展现音乐”, 更清晰明了地阐明了音乐和技术之间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紧密依存关系。

二、练琴不是枯燥无味的机械工作

记得匈牙利钢琴家彼得·纳吉在大师班上讲过这么一段话, 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他说:“不要把练琴当作是一件特别严肃的事情, 弹琴是件很有趣的事, 要积极、活泼、愉快的去对待钢琴学习。带着好奇和兴趣去学习, 才会慢慢发现钢琴所带给自己的巨大乐趣。”是的, 练琴不是枯燥无味的机械工作, 我们要真正的投入进去, 主动开动脑筋, 去认真思考、琢磨所演奏的曲目, 应该进行怎样的处理, 才会达到更好的听觉效果;应该采用怎样的练习方法, 才能更高效的掌握演奏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 等等。只有把以前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变为主动地去探索求知, 才能在学习和探索中体会钻研的乐趣。俗话说得好“让我学和我要学”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不能再一味地机械学习。而要让我们的大脑动起来、活起来, 把自己演奏的曲目真正演绎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风格!

三、练琴中良好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

大家应该记得, 幼时初学钢琴时, 老师都会告诉我们练琴时正确的坐姿、脚摆放的位置、座位与钢琴距离的远近适度、座位本身的高低适度等等, 但要做到这些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事情, 需要我们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的坚持。要想使演奏者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融入到音乐作品当中, 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法国钢琴家、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钢琴教授莎拉·戴维斯·布赫娜在大师班中也讲到过这个观点。她说:“肢体语言是钢琴演奏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用不同的肢体语言去阐释我们所需要表现出的不同音色, 身体的前后状态直接影响了手指接触琴键时力量的深浅, 从而导致音色的变化。所以要全身心的去演奏我们的作品。”这句话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我们初学钢琴之时, 就应该认认真真地按照老师的要求, 自觉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只有这样, 当我们演奏的音乐作品篇幅越来越长, 作品的难度系数越来越大之时, 我们才能用正确的方法去调配我们身体的每一部位, 从而调整出我们需要的音色, 才会演奏出理想的音响效果。“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这句话, 也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学习钢琴需要树立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四、关注和声

和声是本次学习中所有教授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美籍华裔钢琴家陈宏宽在他的授课中讲到:“和声就是音乐的感情, 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 速度、节拍、时间等, 都是和声发展的手段。和声的发展需要时间、空间的支持。想演奏好音乐, 就必须要学会体会和声”。美籍乌克兰钢琴家玛丽娜·鲁马佐夫在她的课堂中讲到:“要想让自己演奏的音乐有深度, 一定要注意音乐的结构, 音乐的发展。音乐的发展,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和声的走向问题, 是和声把一个一个孤立的音组织连接起来, 使之成为旋律线条, 并赋予音乐的美感。所以音乐的表现力与和声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李斯特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匈牙利钢琴家彼得·纳吉也讲到:“演奏一个作品, 就好像是在讲一个故事。音乐的情绪、色彩的变化、旋律的发展, 都要根据自己讲述的故事情节的情绪进行发展。和声的变化、织体的变化、强弱的变化、往往都是乐曲情绪的转折处。作曲家的情绪, 往往就是通过和声、织体、节奏等音乐语言来进行体现。因此, 我们应该用心去诠释”。以上这些教授的权威思想, 使我对自己的钢琴演奏也提出了一些疑问。我是否在练习的过程中关注和声?是否仔细的考虑过如何能让演奏的作品有更好的音乐表现?是否真正了解所演奏的每一首曲子的和声走向和变化?做出的回答是不太令人满意的。今后, 我们应注重和声的作用, 科学的运用和声, 来充分表现音乐作品, 使音乐更富有感染力!

上一篇:崔家营小学孝心少年事迹下一篇:南开校长:“唯论文”评价体系禁锢科技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