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房屋拆迁评估管理暂行规定

2024-05-02

上海市房屋拆迁评估管理暂行规定(精选8篇)

篇1:上海市房屋拆迁评估管理暂行规定

上海市房屋拆迁评估管理暂行规定

根据建设部《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结合上海实际情况,我局对《上海市房屋拆迁评估管理暂行规定》(沪房地资市[2002]67号)有关条款进行了修改

第一条(制定依据)

为规范房屋拆迁估价行为,维护房屋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上海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细则》、《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第二条(适用范围)

凡在本市国有土地上进行房屋拆迁估价活动的,适用本规定。第三条(从业资格)

房地产估价机构从事房屋拆迁估价,应当具有经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以下简称市房地资源局)核准的房屋拆迁估价资格。

未取得房屋拆迁估价资格的房地产估价机构,不得接受房屋拆迁估价委托、出具估价报告或价格咨询报告。

第四条(资格申请、核准及公布)

房地产估价机构可以向市房地资源局书面申请房屋拆迁估价资格。市房地资源局根据估价机构的资质等级、从业经历、估价技术水平、社会信誉等,结合房屋拆迁工作需要,予以核准。核准的房屋拆迁估价机构(以下简称估价机构)名单,由市房地资源局予以公布。第五条(拆迁估价委托)

在房屋拆迁许可证确定的拆迁范围内,拆迁人只能委托一家由被拆迁人或者拆迁当事人确定的估价机构进行估价,并与其签订书面的房屋拆迁估价委托合同。估价机构接受估价委托,应当核验拆迁人的房屋拆迁许可证。第六条(房屋拆迁估价机构的确定)

估价机构的确定应当公开、透明,一般采取被拆迁人(即按照市政府规定租金标准承租公有房屋和私有居住房屋的承租人〖以下简称:承租人〗及房屋所有人)投票的方式,也可以由拆迁当事人通过协商一致或者抽签方式确定估价机构。

采取投票方式的,由估价机构向拆迁人提出估价意向,拆迁人应当如实将有估价意向的估价机构名单(不得少于5家)提供给被拆迁人,并组织被拆迁人在此范围内进行投票。根据投票结果,按照简单多数的原则,得票数第一位的为拆迁基地的估价机构,第二位的为重新估价机构。拆迁人应当将投票结果进行公告。

区县房地局应当对投票、抽签过程进行监督,并可以邀请区县监察委、街道办事处等共同监督。

第七条(禁止转让业务)

估价机构接受房屋拆迁估价委托后,不得向其他估价机构转让受托的估价业务。第八条(拆迁人义务)

拆迁人应当如实向估价机构提供估价所需资料,协助估价机构开展现场查勘等工作。拆迁人未如实提供有关资料、未履行委托合同约定的义务,造成估价失实或其他后果的,由拆迁人承担相应责任。第九条(被拆迁人义务)

被拆迁人有义务向估价机构如实提供拆迁估价所必需的资料,并配合估价机构进行实地查勘。

第十条(估价人员现场查勘)

房地产估价人员应当持证上岗,并对被拆迁房屋进行实地查勘,做好实地查勘记录,拍摄被拆迁房屋状况的照片,有必要的可拍摄录像资料。实地查勘记录由实地查勘的估价人员、拆迁人、被拆迁人签字认可。

被拆迁人拒绝房地产估价人员实地查勘或不同意在实地查勘记录上签字的,应当由除拆迁人和估价机构以外的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人见证,并在估价报告中作出相应说明。第十一条(拒绝估价的处理)

被拆迁人不提供资料、拒绝估价人员实地查勘,致使房屋估价无法进行的,估价机构可参照被拆除房屋同区域、同建筑类型的房屋进行估价。第十二条(抽样估价)

对成片简屋、旧里及非成套独用居住房屋,拆迁人应当委托估价机构做抽样估价报告。抽样估价样本比例不得低于同类被拆迁房屋建筑面积的5%。抽样估价结果明显低于被拆迁房屋所处区域最低补偿单价标准的,拆迁人应当将抽样估价的结果在拆迁范围内进行公示,估价机构可以不再出具分户估价报告;但被拆迁人要求对其房屋进行估价的,拆迁人应当委托估价机构进行估价。第十三条(估价时点)房屋拆迁估价时点为房屋拆迁许可证颁发之日。拆迁分期实施的,以当期房屋拆迁许可证颁发之日为房屋拆迁估价时点。

房屋拆迁估价报告的有效期为房屋拆迁许可证的拆迁期限(包括延长期限)。第十四条(估价机构义务)

估价机构应当按照委托合同约定的时间和要求完成估价,向拆迁人出具估价报告(包括分户估价报告)。估价机构未按照约定的时间和要求完成估价,或者估价失实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五条(估价技术标准)

估价机构应当按照市房地资源局颁布的房屋拆迁估价技术规范及拆迁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进行房屋拆迁估价。第十六条(估价成果用途)

房屋拆迁估价报告只作为房屋拆迁补偿的依据,不得用作其他用途。第十七条(公示及咨询)

估价机构在向拆迁人出具估价报告前,应当将拆迁估价的初步结果向拆迁当事人公示7日,并进行现场说明,听取有关意见。

公示期满后,估价机构应当向拆迁人提供委托范围内被拆迁房屋的估价报告(包括分户估价报告)。拆迁人应当将分户估价报告送交被拆迁人。

拆迁人、被拆迁人对估价报告有疑问的,可以向估价机构咨询。估价机构应当向其解释拆迁估价的依据、原则、程序、方法、参数选取和估价结果产生的过程。第十八条(复估及重新委托估价)

拆迁当事人对估价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估价报告或分户估价报告之日起5日内,向原估价机构书面申请复估,也可以另行委托估价机构重新估价。

拆迁当事人向原估价机构书面申请复估的,估价机构应当在收到复估申请的3日内向申请人出具书面复估结论。估价机构调整估价结果的,还应向拆迁人出具调整后的估价报告并注明调整原因。

拆迁当事人委托重新估价的,应当委托投票或者协商或者抽签确定的重新估价机构进行估价。委托人需支付估价费用,受托的重新估价机构应当在10日内出具估价报告。第十九条(估价鉴定申请)拆迁当事人对原估价机构的估价结果、复估结果有异议或者另行委托估价的结果与原估价结果有差异且协商达不成一致意见的,可以自收到估价报告、复估结论或重估报告之日起15日内,向上海市房地产估价师协会组织的房屋拆迁估价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申请鉴定。

拆迁当事人向专家委员会申请鉴定的,应当提交相应的估价报告(包括复估结论、重估报告)。估价机构应当配合专家委员会的鉴定工作,向专家委员会提供估价报告、估价技术报告及鉴定所需的其他有关资料。第二十条(专家鉴定)

专家委员会受理申请鉴定后,应当对相应估价报告的合法性、规范性、合理性进行鉴定,并在收到申请后的10日内出具鉴定意见。

经专家委员会鉴定,估价报告合法、规范、合理的,估价结果作为房屋拆迁补偿的依据;估价报告不合法或者不规范或者不合理的,由专家委员会指定其中一家估价机构进行再估价。受指定的估价机构应在7日内出具再估价报告。

拆迁当事人对再估价的结果无争议的,再估价结果作为拆迁补偿的依据;拆迁当事人对再估价结果仍有争议的,可以重新向专家委员会申请鉴定。专家委员会应当在收到申请后的5个工作日出具鉴定意见。第二十一条(估价和鉴定收费)

房屋拆迁估价费由委托估价的房屋拆迁当事人承担。

房屋拆迁估价鉴定费由申请人预交。经专家委员会鉴定,估价报告不合法或者不规范或者不合理的,鉴定费由出具估价报告的估价机构承担;经专家委员会鉴定,估价报告、重估报告都合法、规范、合理的,鉴定费由申请人承担。

估价费、鉴定费的收取标准按照市价格主管部门和市房地资源局的有关规定执行。第二十二条(机构范围调整)

市房地资源局根据估价机构从事房屋拆迁估价工作的规范情况和拆迁工作的需要,对估价机构的房屋拆迁估价资格进行调整,并将调整后的名单予以公布。第二十三条(取消资格)

市房地资源局对房屋拆迁估价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估价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房地资源局取消其房屋拆迁估价资格:

(一)擅自转让估价业务、或允许他人借用自己名义从事房屋拆迁估价业务的;

(二)违反房屋拆迁估价技术规范,出具虚假估价报告,估价结果严重失实,或者恶意串通、损害拆迁当事人合法权益的;

(三)不履行估价技术咨询义务或者复估义务或重新估价义务的;

(四)不配合专家委员会进行鉴定的;

(五)估价报告多次被鉴定为不合法或者不规范或者不合理的;

(六)其他不符合从事房屋拆迁估价业务的情形。第二十四条(估价技术指导)

上海市房地产估价师协会负责对房屋拆迁估价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第二十五条(交易登记资料查阅)

市和各区县房地产交易中心应当配合估价机构对房地产交易登记资料的查阅工作。第二十六条(参照适用)

本市征用集体土地上拆迁房屋的估价管理,参照适用本规定。第二十七条(施行时间)

本规定适用于2004年4月1日以后颁发房屋拆迁许可证的拆迁基地。二○○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篇2:上海市房屋拆迁评估管理暂行规定

------------------

贵阳市人民政府令(第104号)

《贵阳市房屋拆迁补偿评估管理暂行规定》已经2002年5月27日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9月15日起施行。

市长:孙国强

二00二年七月三十一日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房屋拆迁补偿评估行为,维护房屋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贵阳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的房屋拆迁补偿评估,适用本规定。

前款所称房屋拆迁补偿评估,是指房地产评估机构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结构、装修、建筑面积等因素,对被拆迁房屋连同该房屋用地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进行的评定估算(不包括对被拆迁房屋的搬迁补助费和拆迁非住宅房屋造成停产、停业损失补偿的评估)。

第三条 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房屋拆迁补偿评估价格不包含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者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的价款。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房屋拆迁管理部门主管全市房屋拆迁补偿评估,具体负责云岩区、南明区范围内房屋拆迁补偿评估的监督管理工作;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小河区、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清镇市人民政府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的房屋拆迁补偿评估的监督管理工作。

价格、国土资源等行政管理部门依据职责协助做好房屋拆迁补偿评估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房屋拆迁补偿评估应当遵守下列原则:

(一)独立、客观、公正、公平、合法原则;

(二)最高最佳使用原则;

(三)替代原则;

(四)评估时点原则。

第六条 建设单位申办房屋拆迁许可证前,为制定拆迁补偿方案和确定拆迁安置资金监管总额,应当委托评估机构评估出拆迁范围内的各类房屋的平均价格。

第七条 建设单位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后,房屋拆迁当事人就拆迁补偿方案确定的补偿价格不能协商一致的,双方应协商共同委托评估机构对被拆迁人房屋进行评估,委托评估机构事宜协商不成的,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推荐评估机构,由双方委托进行评估。

第八条 房屋拆迁当事人对评估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报告后5日内向原评估机构书面申请复评,原评估机构应当在收到书面申请后5日内出具书面复评报告。

第九条 房屋拆迁当事人对复评结果有异议或不能通过共同委托评估的要求达成补偿协议的,可以向房屋拆迁管理部门申请裁决,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应当在拆迁法规规定的时限内裁决。

第十条 房屋拆迁补偿评估,应当由具有房地产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主要评估人员应为从事房屋拆迁补偿评估工作5年以上的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房屋拆迁补偿评估报告必须经注册房地产估价师签字并经评估机构盖章后生效。

第十一条 房屋拆迁补偿评估,凡有交易实例参照的,应当采用市场比较法;无交易实例参照的,可采用成本法。

被拆迁房屋的用途,分为住宅、商业用房、办公用房、生产用房、其他用房;建筑结构分为钢结构、钢混结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木结构、其他结构;区位分类参照市、县(市)政府确定的土地级别划分。

第十二条 房屋拆迁补偿评估时点应当在房屋拆迁许可证规定实施房屋拆迁的有效期内。评估结果应当精确到人民币元。

第十三条 采用市场比较法进行房屋拆迁补偿评估,所选定的参照物实例,应当与被拆迁房屋所在区位、用途、建筑结构相同或相近,参照实例的成交时间不超过评估时点12个月,选定的参照实例须在3个以上,参照实例的综合修正系数不超过30%。

第十四条 房屋拆迁当事人委托评估机构评估被拆迁房屋,应当签订合同。评估机构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完成委托任务,在委托人交齐必要的资料之日起15日内,向委托人出具房屋拆迁补偿评估报告。

第十五条 房屋拆迁当事人委托进行房屋拆迁补偿评估,应当向所委托的评估机构提供下列资料,并协助评估机构开展现场查勘:

(一)评估委托书;

(二)房屋拆迁许可证;

(三)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

(四)被拆迁房屋的建筑结构、用途、附属设施等情况一览表;

(五)其他有关资料。

委托人未履行前款规定义务造成评估失实的,委托人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六条 评估人员和评估机构对委托人提供的情况和资料应当保守秘密。

第十七条 评估人员和评估机构应当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原则,不得出具虚假评估报告。

第十八条 评估人员和评估机构不得允许他人借用自己名义从事房屋拆迁补偿评估业务。

第十九条 评估机构应执行国家和当地政府规定的评估收费标准,不得以不正当理由或名目收取额外费用,或降低收费标准,进行不正当竞争。

第二十条 评估机构在出具评估报告后,有义务向当事人解释拆迁评估的依据、选用的评估方法、评估结果产生过程等。

第二十一条 评估机构违反评估规范和拆迁法规的有关规定,评估结果偏离市场价格的,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可以指定其他评估机构重新进行评估。重新评估的费用由原评估机构承担。

第二十二条 评估机构受理房屋拆迁补偿评估委托后,应当将评估依据、评估方法、结合因素、计算过程和结果产生的依据等向当地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和价格管理部门备案。第二十三条 未取得资质证书在本市从事房屋拆迁补偿评估活动的,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评估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 房地产估价师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违法所得3倍以下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评估中故意提高或者降低评估价值额,出具虚假评估报告造成当事人直接经济损失的;

(二)利用执业方便谋取委托评估合同中约定收取的费用外的其他利益的;

(三)准许他人以自己的名义在房屋拆迁补偿评估活动中执行房地产估价师业务的;

(四)以个人名义承接房屋拆迁补偿评估业务,并收取费用的。

第二十五条 房屋拆迁补偿评估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解释。

篇3:上海市房屋拆迁评估管理暂行规定

第66号

《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已经2013年10月14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 现予公布, 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局长 杨栋梁

2014年1月3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保障从业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 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及其监督管理, 适用本规定。农副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前的安全生产及其监督管理, 不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食品生产企业, 是指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或者化学工业的产品、半成品为原料, 通过工业化加工、制作, 为人们提供食用或者饮用的物品的企业。

第三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 (以下统称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 根据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 按照属地监管、分级负责的原则, 对本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食品生产企业的工程建设安全、消防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专项监督管理。

第四条食品生产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 其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和其他负责人对其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

集团公司对其所属或者控股的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负主管责任。

第二章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

第五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第六条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食品生产企业, 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配备3名以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并至少配备1名注册安全工程师。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食品生产企业, 应当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专职或者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或者委托安全生产中介机构提供安全生产服务。

第七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支持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管理职责, 并保证其开展工作所必须的条件。

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的任免, 应当同时抄告所在地县级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

第八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强化安全生产基础, 做到安全管理标准化、设施设备标准化、作业现场标准化和作业行为标准化, 并持续改进, 不断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第九条食品生产企业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 (以下统称建设项目) 的安全设施, 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建设项目投入生产和使用后, 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报告所在地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

第十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委托具备国家规定资质的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 对建设工程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

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 并对其工作成果负责。

第十一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加强工程建设、消防、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对于需要有关部门审批和验收的事项, 应当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验收合格的, 不得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十二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按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明确事故隐患治理的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 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在案, 向从业人员通报, 并按规定报告所在地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

第十三条食品生产企业的加工、制作等项目有多个承包单位、承租单位, 或者存在空间交叉的, 应当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承包单位、承租单位应当服从食品生产企业的统一管理, 并对作业现场的安全生产负责。

第十四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对新录用、季节性复工、调整工作岗位和离岗半年以上重新上岗的从业人员, 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 不得上岗作业。

第十五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危险源辨识, 并将其工作场所存在和作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等如实书面告知从业人员, 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 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食品生产企业不得因此降低其工资、福利待遇或者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章作业过程的安全管理

第十六条食品生产企业的作业场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 生产设施设备,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有温度、压力、流量、液位以及粉尘浓度、可燃和有毒气体浓度等工艺指标的超限报警装置;

(二) 用电设备设施和场所, 采取保护措施, 并在配电设备设施上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或者其他防止触电的装置;

(三) 涉及烘制、油炸等高温的设施设备和岗位, 采用必要的防过热自动报警切断和隔热板、墙等保护设施;

(四) 涉及淀粉等可燃性粉尘爆炸危险的场所、设施设备, 采用惰化、抑爆、阻爆、泄爆等措施防止粉尘爆炸, 现场安全管理措施和条件符合《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GB15577) 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要求;

(五) 油库 (罐) 、燃气站、除尘器、压缩空气站、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缆隧道 (沟) 等重点防火防爆部位, 采取有效、可靠的监控、监测、预警、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措施。安全附件和联锁装置不得随意拆弃和解除, 声、光报警等信号不得随意切断;

(六) 制冷车间符合《冷库设计规范》 (GB50072) 、《冷库安全规程》 (GB28009) 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 设置气体浓度报警装置, 且与制冷电机联锁、与事故排风机联动。在包装间、分割间等人员密集场所, 严禁采用氨直接蒸发的制冷系统。

第十七条食品生产企业涉及生产、储存和使用危险化学品的, 应当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 根据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危险特性, 在生产、储存和使用场所设置相应的监测、监控、通风、防晒、调温、防火、灭火、防爆、泄压、防毒、中和、防潮、防雷、防静电、防腐、防泄漏以及防护围堤等安全设施设备, 并对安全设施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 保证其正常运行。

食品生产企业的中间产品为危险化学品的, 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十八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定期组织对作业场所、仓库、设备设施使用、从业人员持证、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危险源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应当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 应当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整改计划, 限期整改。检查应当作好记录, 并由有关人员签字。

第十九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加强日常消防安全管理, 按照有关规定配置并保持消防设施完好有效。生产作业场所应当设有标志明显、符合要求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 禁止封堵、锁闭生产作业场所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

第二十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特种设备, 并按照国家规定向有关部门登记, 进行定期检验。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在有危险因素的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警示说明。

第二十一条食品生产企业进行高处作业、吊装作业、临近高压输电线路作业、电焊气焊等动火作业, 以及在污水池等有限空间内作业的, 应当实行作业审批制度, 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现场安全管理, 落实现场安全管理措施。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 对违反有关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和本规定的违法行为, 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应当将食品生产企业纳入年度执法工作计划, 明确检查的重点企业、关键事项、时间和标准, 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实施挂牌督办。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接到食品生产企业报告的重大事故隐患后, 应当根据需要, 进行现场核查, 督促食品生产企业按照治理方案排除事故隐患, 防止事故发生;必要时, 可以责令食品生产企业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后, 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审查同意, 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时, 发现其存在工程建设、消防和特种设备等方面的事故隐患或者违法行为的, 应当及时移送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处理。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食品生产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责令限期改正, 可以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 违反本规定第七条的规定, 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的任免, 未同时抄告所在地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的;

(二) 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的规定, 建设项目投入生产和使用后, 未在5个工作日内报告所在地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的;

(三) 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的规定,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未如实记录在案, 并向从业人员通报的。

第二十七条食品生产企业不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经停产整顿后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应当提请本级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第二十八条监督检查人员在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时, 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本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实施, 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和决定机关另有规定的, 依照其规定。

第六章附则

篇4:上海市房屋拆迁评估管理暂行规定

《暂行规定》第六条第(四)点规定“残疾人保障金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适当补助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经费开支”,第(五)点还规定“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直接用于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其他开支”。

与此不同的是,《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将部分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财预〔2002〕359号)(以下简称《通知》)第一条第(一)点中规定“各项基金收入全额上缴国库,支出通过预算安排,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第二条第(四)点中还明确了在基金预算科目下的“其他部门基金收入”、“其他部门基金支出”中分别增设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科目,反映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收支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个文件就在“打架”,《暂行规定》将残疾人保障金具体使用的批准权留在了财政部门,而《通知》则明确了残疾人保障金的支出必须通过预算安排,不是任由哪个部门说了算。到底以哪个文件为准呢?笔者认为,《通知》优先于《暂行规定》,《通知》是《暂行规定》的上位法规,理由:《暂行规定》仅是针对残疾人保障金而设立的规定,《通知》则是对众多政府性基金的约束,且从发文和实施时间来看,后者明显新于前者。由此可见,残疾人保障金的具体使用不应由财政部门批准,而是要纳入预算,即遵照《预算法》的精神,其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调整包括如何使用都要经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或监督,《暂行规定》明显与《预算法》相悖。

二、《暂行规定》允许残疾人保障金可补助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经费开支的规定明显滞后于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现状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是构成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关于社保资金能不能弥补经办机构经费开支,无论是社会保险资金还是社会救助资金的现行法规都明确说“不”。在此,笔者想问:为什么同为社保资金,作为社会福利资金之一的残疾人保障金就允许列支经办机构经费,缺乏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资金专款专用的刚性约束?允许列支经办机构经费这一规定是早期社保资金管理不成熟不完善的特征,在社保资金管理日益完善成熟的今天,该规定明显滞后于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发展趋势。

三、《暂行规定》赋予财政部门残疾人保障金具体使用方面的批准权以及本身设计上的缺陷客观上不利于该资金的安全管理

首先《暂行规定》缺乏约束性条款,如规定残疾人保障金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适当补助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经费开支,那么到底多少才叫适当?既没有比例又没有金额标准,《暂行规定》还规定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残疾人保障金可直接用于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其他开支,那么其他开支到底指的是什么开支,具体内容无从得知。

其次,适当补助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经费开支和直接用于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其他开支只需要同级财政部门批准,这也带来了很大的弊端,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违规挤占的现象。笔者在审计实践中发现,某些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就利用上述两个规定大做文章,将本机构的本应由财政预算安排的行政运行开支根据“需要”进行“变通”和“包装”,打着“适当补助服务机构经费开支”、“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其他开支”的旗号只需再加上财政部门的批准说明就可以在残疾人保障金中堂而皇之的“合法”挤占,同时客观上也给了财政部门权力寻租的机会,而审计机关面对这一违规现象往往是无能为力,根源就在于《暂行规定》的缺陷被违规行为利用,充当了保护伞,做了挡箭牌。

综上所述,为了残疾人保障金的科学管理,《暂行规定》亟待修订和完善,结合前述笔者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保障金使用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明确和细化残疾人保障金使用范围,为推进残疾人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和康复服务工作提供法定依据,同时参照其他社保资金管理的做法,坚决禁止列支经办机构的一切行政运行费用。

二是必须遵照《预算法》的要求,取消财政部门在残疾人保障金具体使用的方面批准权,将残疾人保障金的预算编制、执行、调整置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之下,残疾人保障金的收支结果必须定期向社会公开,真正做到取信于民。

三是加大对违规挤占、列支工作经费等行为的惩处力度,一旦发现有违规行为,不仅对有关单位,还要对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处分,让残疾人保障金成为任何违规行为都不敢觊觎的“高压线”。

篇5:上海市房屋拆迁评估管理暂行规定

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

信访投诉工作责任制暂行规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信访条例》,进一步做好房地资源系统信访工作,努力构建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结合房地资源行业特点,制订信访工作责任制。

一、指导思想

(一)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全面实施《信访条例》。

(二)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处理信访问题的主体,层层落实责任制。

(三)市和区县局根据各自职责,努力将房屋土地资源管理行业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当地,实现“三个不出”:该区(县)一级解决的问题,不出区(县);该市局一级解决的问题,不出市局;该部门和事业单位一级解决的问题,不出部门和单位。

二、责任内容

(一)市和区县局领导责任

1、市和区县局党政主要负责人是信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加强对职责范围内信访工作的领导,并督促、指导分管单位和部门结合业务工作抓好信访工作建设。

2、市和区县局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把信访工作纳入党委行政重要议事日程,听取信访工作汇报,研究解决信访工作的突出问题,确保组织到位、任务到位、责任到位。

3、严格执行领导接待日制度、领导下访制度和领导包案处理突出问题制度,领导干部应当定期亲自接待群众来访、阅批群众来信,倾听市民心声,方便信访人就地反映信访问题,协调处理重大信访问题。

4、建立信访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领导牵头,市、区县局信访办主办,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研究、协调疑难信访矛盾和突发性的群体信访事项。

5、依据《信访条例》制定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所属单位、部门的信访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及时发现和纠正信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市局机关处室和局属事业单位责任

1、市局机关处室和局属单位负责人是办理信访事项的责任人,负责对办理流程的监督和办理质量的审核、把关。

2、市局机关处室和局属单位对局领导批示或上级机关和部门转办的信访件,应当在办理结束后,及时报局领导审批,并按时限答复信访人。

3、市局机关处室负有对转送区县局办理的信访件的指导、督促与审核的责任。

4、市局机关处室负责人要坚持周四接待制度,虚心听取信访人的意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力解决信访人的问题,协调处理信访矛盾。

5、信访经办人对信访人的诉求要认真调查、核实,根据信访工作要求及办理规程处理好每一件信访,并对信访人负责。

6、市局党办、局办、监察室、信访办及有关业务处室、相关部门对群体性上访、突发性等上访事项,要按照《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预案》积极参与化解和处置工作。

(三)区县房地局、住宅局责任

1、区县房地局、住宅局必须把信访矛盾制止于萌芽,化解在当地。群众集体来市局上访,反映的问题属于区县局解决范围的,所在区县局的办公室接到市局信访办通知后,应立即组织人员到现场接待或将上访人领回。

2、市局信访办转送区县局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疑难信访件、群体性信访事项和上级领导批办的信访件,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反馈结果,提交办结报告。

3、区县局信访办理部门、单位对信访事项要及时牵头协调,明确责任,限期解决,不得推诿塞责。处理结果经负责人审核同意后书面答复信访人。

(四)信访部门责任

市局信访办公室负责受理社会公众对全市房屋土地资源和住宅建设行政与行业管理的信访投诉,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处理单位,并进行督查。加强对区县房地局、住宅局的信访工作指导,建立健全信访规章制度,按照规范程序做好信访工作。

区县局信访办公室负责受理社会公众对辖区内房屋土地资源和住宅建设行政与行业管理的信访投诉,并协调有关部门妥善解决群众信访投诉问题。

市、区县局信访办公室应当履行下列职责:(1)受理、交办、转送信访人提出的信访事项,确保群众来信、来访、来电、网上咨询与投诉“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2)承办上级和本级人民政府交办处理的信访事项,并作为督办重点,进行跟踪督查;(3)协调处理重要信访事项。对集体上访、联名来信和信访老户进行定期梳理排摸,对重大疑难件、突发件,进行主动协调,直接参与办理;对可能造成社会影响的重大、紧急信访事项,及时向局领导报告;(4)督促检查信访事项的处理,对信访事项的办理结果进行复审,逐一审核办理部门的办理情况、反馈情况,核查书面答复、办理情况汇报等材料;(5)研究、分析信访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提出完善政策和改进工作的建议;(6)认真做好涉及群体性利益以及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复杂、疑难信访事项听证工作。

三、责任追究

1、市和区县局的纪检、干部人事部门要加强对信访工作督察考核,将信访投诉工作纳入考核,把信访工作的办理数量、质量和效率与干部工作作风考核挂钩,与部门政风建设考核挂钩,与干部的工作能力实绩挂钩。

2、市和区县局纪检、干部人事部门以市局和区县局两级信访投诉部门上报的统计报表为依据,对逾期在办的或因工作作风、适用法规不当等原因造成信访矛盾激化的责任人进行提醒、谈话、通报批评或采取组织处理。

3、市局机关、局属单位和区县局应当严格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信访条例》的规定及市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监督考核的暂行办法》,对信访工作中催而不办、督而不办、逾期未办的失职、渎职行为进行通报。情节严重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和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领导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要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

篇6:上海市道路规划红线管理暂行规定

2006-3-31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本市城市道路规划红线的管理,规范道路规划红线的编制和审批,保证城市道路按照城市规划实施,根据《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道路规划红线的编制、调整、审批和信息发布等活动,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定义)本规定所称道路规划红线,是指通过城市规划或道路系统专项规划确定的各等级城市道路的路幅边界控制线,包括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及支路以下的城市道路。

第四条(红线的确定)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市域干道系统的快速路、主干路的道路规划红线;中心城分区规划和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区(县)域总体规划、新城及新市镇总体规划确定区域内城市干道系统的次干路以上道路规划红线;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城市支路及支路以下道路规划红线。

道路规划红线也可以通过编制道路系统专项规划,并经相应层次的城市规划综合平衡后确定。

第五条(管理部门)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以下简称市规

划局)是本市道路规划红线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道路规划红线管理工作。

区(县)规划管理部门按照规划管理分工权限,负责所在区(县)范围内道路规划红线管理。

第六条(编制和审批原则)经批准的各类规划及其确定的道路规划红线,是下一层次各类城市规划编制和建设项目报建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调整的,不得擅自更改。道路规划红线的编制和审批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道路规划红线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类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道路规划红线应随相同层次的城市规划同步编制,同步报批;

(二)涉及道路规划红线的新增、废止,道路等级、道路系统走向的重大调整,必须通过调整相应层次的城市规划或编制道路系统专项规划,按规划审批程序报规划主管部门审批;

(三)不涉及改变道路系统、道路等级、走向的道路规划红线局部调整,可结合规划编制或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报原规划批准部门审批。

第七条(组织编制主体)道路规划红线必须结合城市规划或道路系统专项规划,由市或区(县)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

制定道路规划红线之前,组织编制单位应事先征求规划审批

主管部门意见,明确编制要求,并对规划设计单位加强指导和检查监督。道路规划红线方案完成以后,组织编制单位应按规定听取公众意见。

第八条(编制单位)道路规划红线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编制单位应深入调查研究,切实落实相关事项。对于道路系统走向、线型和宽度的确定,编制单位应征询有关方面的意见,力求科学、合理。

第九条(成果要求)城市规划或道路系统专项规划中的道路规划红线编制成果,应当符合本市规划编制内容和成果规范的有关规定。

涉及道路规划红线重大调整的,除报送道路规划红线设计方案外,应说明调整理由,并附送地区交通影响分析论证报告、区域道路交通网络、道路功能定位及有关规划等材料。

涉及道路规划红线局部调整的,应说明调整理由,并提供具体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图纸、道路规划红线调整的主要节点设计方案等材料。

第十条(审批权限)市规划局负责审批下列范围内的道路规划红线:

(一)本市特定区域;

(二)中心城浦西地区;

(三)浦东世纪大道两侧地区;

(四)郊区新城、国家级产业园区;

(五)浦东新区及郊区(县)范围内干道以上等级的道路规划红线。

区(县)规划管理部门负责审批上述范围以外的所在区(县)范围内的道路规划红线。其中涉及跨行政区管理范围的,由市规划局负责审批,并征求所在区(县)规划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十一条(红线的审批)道路规划红线应结合相应层次的城市规划或道路系统专项规划上报,市和区(县)规划部门应按本规定的管理分工和审批权限,并按照《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有关城市规划审批的程序进行审批。

重大市政工程、重点项目涉及城市道路规划红线审批的,可在符合程序规定的前提下,简化审理环节。

第十二条(审批备案)道路规划红线方案由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审批的,应在规划方案批准后十五个工作日内报市规划局备案。

市规划局应在十个工作日内进行备案审查。审核不同意的,提出备案审核意见;审核同意的,由市规划局予以发布。

第十三条(综合平衡)涉及调整道路规划红线的城市规划或道路系统专项规划在审批之前,规划审批部门应结合上一层次规划进行综合平衡,并应征询相关部门意见。

第十四条(红线的发布)道路规划红线方案经批准或备案审核同意后,市规划局应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将有关道路规划红线信息予以发布。

第十五条(专管员制度)市、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应建立道路红线专管员制度,负责道路规划红线有关事项的联系和管理。道路规划红线专管员应对城市规划编制和建设项目“一书两证”审理中涉及的城市道路规划红线信息进行复核。

第十六条(监督检查)市、区(县)规划监督检查部门应将道路红线的实施列为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建设工程施工放样复验时应当复核道路红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必要时应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部门研究处理。

第十七条(法律责任)违反本规定,未经法定程序擅自调整城市道路规划红线的,或未经调整道路规划红线擅自在道路红线范围内违法建设或违法审批建设项目的,按照《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八条(实施日期)本暂行规定自2006年4月15日起施行。

附件:

上海市道路规划红线审批与发布工作规程

一、道路规划红线审批程序

(一)道路规划红线的确定和调整

道路规划红线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强制性内容,它的产生、废止或者变更,原则上应通过编制城市规划或者调整已有的城市规划来进行,并报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

道路规划红线调整导致地区道路系统发生变化,经规划主管部门认定无需重新编制城市规划或者调整城市规划的,应由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道路系统专项规划,报规划管理部门审批。

因市政建设或项目开发,确需对道路规划红线进行局部调整,且不改变原有道路等级、道路系统走向的,可结合建设项目的审批,同时对道路规划红线进行调整,由道路规划红线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二)道路规划红线审批的一般程序

通过编制城市规划对道路规划红线进行调整的,按照《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第三章设定的城市规划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执行。

通过编制道路系统专项规划对道路规划红线进行调整的,经征询道路规划红线审批主管部门意见后,由市或区(县)规划管理部门组织,委托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道路系统专项规划,并参照前款规定的相应层次的城市规划审批程序报批。

对道路规划红线进行局部调整,且不改变道路等级或道路系统走向的,可由项目建设单位向道路规划红线的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道路规划红线规划主管部门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道路红线调整方案,并按照规定程序审批。

对道路规划红线方案审批之前,审批部门应征询相关部门意见,并按规定听取公众意见。

道路规划红线由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审批的,应在规划方案审批后,按规定向市规划局报备审查。

(三)特殊程序

对列入本市的重大市政项目和重点项目,可适用快速审批程序。在符合程序规定的前提下,简化审理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二、道路规划红线的发布程序

道路规划红线方案经批准后或备案审核同意后,应由市规划局负责发布。具体为:

市规划局的审批部门或审核部门将有关道路规划红线信息转送局信息处,由信息处分别通知局信息中心和市测绘院,由信息中心负责将道路规划红线信息纳入信息共享平台,予以发布;同时由市测绘院负责在地形图上划示新的道路规划红线,向社会提供。

三、道路规划红线审核及发布流程

根据市、区(县)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道路规划红线上报成果,分别规定不同的审批流程。

具体如下:

(一)对道路规划红线进行重大调整,通过编制城市规划或道路系统专项规划报批的审批时限为50个工作日。

城市规划或道路系统专项规划应由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报市规划局审批的,由规划处承办。非市规划院编制的规划方案,应先由市规划局转市规划院进行综合平衡,提出审核意见(时限10个工作日),然后再予审核;需要征求相关部门(含局市政处等)意见的,应按规定听取局内或局外相关部门意见。规划处审核同意的,予以批准,并在规划批准后5个工作日内,将有关信息告知市政处、信息处及相关部门。

报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审批的,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应在规划方案批准后15个工作日内向市规划局报备,由规划处审核(时限10个工作日)。规划处审核不同意的,予以书面答复,并由区(县)规划管理部门责成规划编制单位对规划方案进行修改;审核同意的,应在规划认定后5个工作日内,由规划处将有关信息告知市政处、信息处及相关部门。

局信息处收到道路规划红线的相关信息后,应及时通知局信息中心和市测绘院。在10个工作日内,信息中心应将规划信息纳入信息共享平台,予以公开;可以在地形图上划示的,市测绘院应在地形图上划示新的道路规划红线。

(二)因建设项目而局部调整道路规划红线的

1、道路规划红线属市规划局审批的审理时限20个工作日。

如建设项目为市规划局审批项目,则由建设单位先向市规划局提出申请。市规划局审核同意的,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道路规划红线调整方案;完成后由规划编制单位向市规划局报批。局市政处负责审批。

如建设项目为区(县)审批项目,则由建设单位先向所在区(县)规划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审核同意的,由区(县)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道路红线调整方案,报市规划局审批。市局市政处承办。

局市政处受理后,按照规定征求相关部门(含规划处、建设项目经办部门等)意见。经审核后对道路规划红线调整方案不同意的,予以书面答复,并由编制单位对规划方案进行修改;审批同意的,市政处应在5个工作日内将有关信息告知建管处、规划处、信息处等有关部门。

局信息处收到道路规划红线的相关信息后,应及时通知局信息中心和市测绘院。在10个工作日内,信息中心应将道路规划红线信息纳入信息共享平台,予以公开;市测绘院应在地形图上划示新的道路规划红线。

2、道路规划红线属区(县)规划局审批的审理时限20个工作日。

如要调整道路规划红线,由建设单位先向区(县)规划部门提出道路规划红线调整申请。区(县)规划部门审核同意的,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道路规划红线调整方案,并对道路规划红线方案进行审批。对审批通过的道路规划红线方案,区(县)规划部门应在批准后15个工作日内向市规划局报备。由市规划局市政处负责审核。

市政处审核不同意的,责成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对原规划方案进行修改;审核同意的,市政处应在方案认定后5个工作日内将有关资料转信息处及相关部门。

局信息处收到道路规划红线的相关信息后,应及时通知局信息中心和市测绘院。在10个工作日内,信息中心应将规划信息纳入信息共享平台,予以公开;可以在地形图上划示的,市测绘院应在地形图上划示新的道路规划红线。

(三)适用特殊程序的项目

审批时限一般不超过5个工作日。

由市规划局审批的道路规划红线项目,受理后,应由分管局长或分管总工督办,具体承办部门(规划处或市政处)负责协调。需要市规划院综合平衡或需要征询相关部门意见的,应同时开展,提高工作效率。矛盾较为突出的,应由分管局长或总工及时召开方案协调会或市政例会,对规划方案提出审批意见。规划方案批准后,承办部门应在1个工作日内将在关信息转局信息处和相关部门。

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审批的道路规划红线项目,应在方案批准后及时向市规划局报备。市规划局承办部门(规划处或市政处)应在3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将规划信息及时告知局信息处及相关部门。

篇7:上海市建筑企业资质管理暂行规定

沪建建(97)第0608号

各有关单位:

现将《上海市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情况,请及时反馈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

特此通知。

上海市建设委员会 一九九七年七月十日

上海市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规范本市建筑市场主体行为,加强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根据建设部《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第二条(适用范围)

凡在本市范围内办理注册登记,从事建设工程新建、扩建、改建施工活动的企业,适用本规定。前款所称的建设工程,包括土木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及设备安装工程、装修装饰工程。第三条(管理部门)

上海市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委)是本市建筑业企业资质的行政主管部门,上海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建管办)负责本市建筑业企业资质的管理工作,上海市建筑企业管理处(以下简称市企管处)具体负责实施本市建筑业企业资质的日常管理工作。

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在其责权范围内负责所辖区域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工作,业务上接受市建委领导。

第二章 资质审查

第四条(立项审批)

本市设立建筑业企业,应先经市建管办立项审核同意。方可向本市工商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设立登记。第五条(立项审核条件)

本市建筑业企业申请资质立项,应当提交下列书面资料:

一、立项申请报告;

二、企业成立的可行性报告;

三、企业章程;

四、上级部门批准文件;

五、市建委要求提供的其它有关资料。第六条(不予受理立项申请的范围)下列企业,市建管办不予受理立项的申请:

(一)未在本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企业;(二)外省市投资企业或者含外省市投资份额的企业;

(三)境外独资企业;

(四)本市房地产开发企业;

(五)不符合市政府规定的其他企业。第七条(资质审查)

新设立的建筑业企业应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设立登记之日起一个月内,向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资质审批手续,依法取得建设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方可从事相应的建筑活动。新设立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等级从最低等级定起。第八条(企业分立或合并)

建筑业企业分立或者合并,新设立建筑业企业的资质审批程序按照前条规定执行。

分立或者合并后新设立的建筑业企业,其资质等级按建筑业企业实际达到的资质条件进行审查,重新确定资质等级。

第九条(一级资质审批权限及程序)

市属建筑业企业申请一级资质,市企管处负责初审,市建管办复审,经市建委核准后,报建设部审批。区、县属建筑业企业申请一级资质,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初审,市企管处审核,市建管办复审,经市建委核准后,报建设部审批。第十条(二级资质审批权限及程序)

市属建筑业企业申请二级资质,市企管处初审同意后,报市建管办审批,由市建管办报建设部和市建委备案。

区、县属建筑业企业申请二级资质,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初审,经市企管处审核,报市建管办审批,由市建管办报建设部和市建委备案。第十一条(三级以下资质审批权限及程序)

建筑业企业申请三级以下(包括三级)资质的,由企业所在地的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发证,并在发证之日起十五日内,将有关审批情况报市企管处备案。第十二条(中外合资、合作建筑业企业资质审批)

中外合资、合作建筑业企业(包括澳、台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建筑业企业)的资质审批,由市企管处负责初审,市建管办复审,报市建委审批。第十三条(园林绿化资质审批权限及程序)

本市建筑业企业申请一级园林绿化施工资质,由市建委委托专业管理部门初审,市建管办复审,经市建委核准后,报建设部审批;申请二级园林绿化施工资质的,由市建委委托专业管理部门审核,报市建管办审批,由市建管办报建设部和市建委备案;申请三级以下(包括三级)园林绿化施工资质的,由市建委委托专业管理部门审批。第十四条(专项资质)

本市建筑业企业申请专项资质等级,由市企管处负责初审,市建管办负责审批发证。

前款所称专项资质,是指除建设部规定资质种类以外的,承包工程总造价不超过200万元的小型专项承包资质。

第十五条(专项资质的申办条件)

申办专项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相应的工程技术人员,其中项目经理不少于二名,技术人员不少于五名;

(二)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

(三)有固定经营场所;

(四)市建委规定的其它有关条件。第十六条(特殊资质)

建筑业企业申请特殊资质,应向市建管办申请立项,经市企管处审核后,报市建管办审批。

前款所称的特殊资质,是指本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部规定资质范围内的具体施工工艺,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实行特殊的资质管理。特殊资质的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章 动态管理

第十七条(增项审批)

建筑业企业在原资质等级核定的范围外,要求增加承包某项工程的范围(以下简称增项),应经市建管办立项同意后,依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办理审批手续,方可承包该项工程。

建筑业企业增项范围的资质等级,按建设部规定的相应资质标准、企业的建设业绩、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力量进行审批。

第十八条(对增项的限制)

建筑业企业增项范围的资质等级不得高于企业的原资质等级。专业类资质的企业不得增项综合类资质,专项资质的建筑业企业不得增项。

建筑业企业每年只能增项一次,增项的资质等级应从该项资质标准最低等级开始,且两年以后才可升一个等级。

第十九条(暂定资质)

新设立的建筑业企业资质为暂定资质,在资质证书副本中记载,自核准之日起一年后,由市建管办或者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按资质审批程序对其进行资质考核,确定资质等级。第二十条(晋升资质等级)

建筑业企业在资质定级后三年内,按合理工期完成两项以上本等级承包范围内规定的上限工程,其它资质条件均达到上一资质等级标准,并且连续两年资质检查合格的,可申请晋升一个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资质定级后两年内,符合前款规定的条件,全部工程质量合格,优良品达到30%以上,并获得两项以上市、部级工程质量奖或一项国家工程质量奖,也可申请晋升一个资质等级。第二十一条(资质升级的申请资料)

建筑业企业申请资质升级,除填写《建筑业企业资质申请表》外,还应提交下列书面材料:

(一)企业经营手册;

(二)优良率统计报表;

(三)规定数量的代表性工程质量、安全综合考评意见。第二十二条(资质升级审批)

资质升级的审批,按规定的资质等级审批权限执行。第二十三条(资质证书)

建筑业企业申请资质经审查同意后,分别由建设部、市建委或者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统称资质审批部门)颁发《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

《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第二十四条(承接任务要求)

建筑业企业应当按照《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所核定的承包工程范围进行工程承包活动。市场信誉好、素质较高的企业,经市建管办同意批准后,可适度超出所核定的承包工程范围承揽工程。第二十五条(降低等级)

本市建筑业企业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原资质审批部门可予以降低一个资质等级:

(一)企业按资质标准就位后,有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企业资本金和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原值数量发生变化,其中二项以上不足标准规定数80%或其中一项不足标准规定数70%的;

(二)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三级或两起以上(含两起)四级工程建设质量、安全重大事故的,情节严重的;

(三)企业连续两年资质检查不合格的。

建筑业企业违反本规定尚未达到降低资质等级程度的,市建管办或者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有权核减其相关的承包工程范围。

第二十六条(资质等级的升降)

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的升级或者扩大工程承包范围,由市建管办结合检查办理;企业资质等级的降级应随时办理。

第二十七条(恢复资质等级)

被降低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在企业资质条件恢复到原资质标准后,可向资质审批部门申请恢复原资质等级。第二十八条(变更)

建筑业企业变更名称、住所或者法定代表人的,应先向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变更登记,自核准之日起一个月内向市企管处或者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建筑业企业变更技术负责人的,应在变更后一个月内向市企管处或者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二十九条(承包范围的变更)

建筑业企业变更工程承包范围的,按规定的资质审批程序和权限,向市企管处或者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办理。

一级企业增项其他一级资质的工程承包范围,按资质申报程序报建设部办理;增项二级资质的工程承包范围,由市建管办审批,由市建管办报建设部和市建委备案。第三十条(资质年检制)

本市对建筑业企业实行资质检查制。

受检企业应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提供相应的资料,市建管办或者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按建设部有关规定,根据企业经营业绩,分别作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的评定结论。

年检申报评审由本办法规定的资质审批部门负责,一级建筑业企业的资质年检由市建管办负责评审。第三十一条(资质年检处理)

建筑业企业未按规定办理资质检查,经提示后仍不办理的,市建管办或者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可按照规定注销其资质证书。第三十二条(部属企业)

国务院有关部(总公司)在本市注册的直属建筑业企业,其资质审批和日常管理由国务院有关部(总公司)负责,但其承包工程范围超出本部(总公司)直接相关业务范围的,应由市企管处初审,报市建管办审核同意,经国务院有关部(总公司)审批后,方可在本市承包相应的工程。第三十三条(非部属企业)

国务院有关部(总公司)直属企业在本市投资成立的建筑业企业(包括控股企业、参股企业)、本市有关专业局管理的企业,接受本市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法律责任)

对违反本规定的建筑业企业,市建管办或者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建设部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第三十五条(定义)

本规定所称的立项,是指建筑业企业设立前,市建管办按照规定对其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的行为。本规定所称的综合类资质,主要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冶金有色工程、化工石油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航务工程、航道工程、公路工程、铁路综合工程、铁路电务工程、火电工程、送变电工程、核工程、矿山建筑安装、市政建设工程、海洋石油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建材工业安装工程、邮电通信工程、电子工程、机械工业设备安装工程、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工程、古建筑工程机械施工等方面的资质。本规定所称的专业类资质,包括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建筑防水、土石方工程、爆破工程、预应力专项工程、钢结构网架工程、消防工程、隧道工程、防腐保温、玻璃幕墙工程施工等方面的资质。

第三十六条(具体应用解释)

篇8:上海市房屋拆迁评估管理暂行规定

来源:E网燃气 点击:7 发布时间:2011-03-1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城市燃气生产调度监测管理,确保城市燃气安全稳定供应,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优质服务。根据《上海市燃气管理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暂行规定。第二条(定义)

本规定所称生产调度监测是指城市燃气的生产、管网输送、销售之间的平衡活动及监控管理。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上海市燃气调度监测中心(以下简称调度中心)、燃气制气、燃气输送、燃气销售各方的产销平衡、生产调度、监控及燃气储备等相关管理活动。第四条(管理原则)

有效监控燃气供气的压力和质量,确保安全可靠的供气;组织燃气竞价上网,合理使用气源设施和压送设备。根据城市燃气发展规划,协调实施天然气转换。第五条(管理部门与职责)

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市政局)是本市城市燃气生产调度监测的行政主管部门,其所属的上海市燃气调度监测中心负责本市燃气生产、燃气输送、燃气销售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并依照本暂行规定制定燃气生产计划,进行全市燃气生产调度,监督产销双方的合同执行情况,保证全市燃气产销平衡,负责组织燃气竞价上网。

由市建委、市计委、市经委、市市政局、市技监局、市物价局、市财政局组成的市燃气管理协调小组负责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的生产调度、协调以及处理产销平衡中的重大问题。

依照本暂行规定,各燃气制气企业组织燃气生产;各燃气输送企业组织燃气供应;各燃气销售企业组织本供气区域的燃气销售。第二章 产销计划管理

第六条(产销基数与超基数的确定)产销双方按以下条件确定产销基数与超基数:

(一)历年来各制气企业生产实绩;

(二)竞价上网的规则;

(三)根据本市燃气规划和市场预测。

产销基数与超基数由产销双方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由调度中心负责协调,协调不成的由市市政局决定。第七条(产销合同的签订)

燃气销售企业与燃气生产企业应当按照确保产值基数、平等互利和协商一致的原则,订立燃气产销合同。燃气产销合同应当包括以下的内容:

(一)供气原则;

(二)供气计划;

(三)供气质量;

(四)燃气计量;

(五)价格及结算;

(六)合同的有效期限;

(七)违约责任;

(八)双方共同认为应当约定的其他条款。

产销合同应当在上十二月二十日前订立并报调度中心备案。第八条(产销计划的制订和考核)调度中心根据产销合同制订月度产销计划。

市市政局负责监督产销计划的执行,考核各燃气销售企业、燃气制气企业、燃气输送企业对调度令的执行情况以及预报数误差程度。第三章 日常生产调度 第九条(日常调度的组织)

调度中心依据各燃气销售企业、燃气制气企业、燃气输送企业签定的产销合同中明确的供气计划,每月负责召开燃气产销计划平衡会议,下达下一月度的供气计划。

调度中心根据月度供气计划和输气节点的要求进行日常调度管理。

调度中心依据天然气转换计划、进展进度和置换气量适时调整、平衡人工煤气生产调度的、月度计划。调度中心应当按照《上海市人工煤气竞价上网试行方案》的要求和原则,具体组织各燃气制气企业实行竞价上网。第十条(输气预报)

各燃气销售企业应当在每日十四时前向调度中心预报次日输气负荷。

天然气供气企业应当在每日十四时前向调度中心预报次日用于生产人工煤气的天然气掺混量。第十一条(日输气计划的下达)

调度中心以月度计划、各燃气销售企业的次日用气预报数以及天然气掺混量为依据,逐日安排输气计划,并在每日七时前向各制气企业下达输气计划。各制气企业按输气计划组织生产,在当日二十时前完成日输气计划的百分之五十八以上。

每日六时十五分前,各制气企业向调度中心通报上日实际输气量,当日输气计划不足一百万立方米的,其实际输气量偏差应当控制在日输气计划的正负三万立方米的幅度内,当日输气计划超过一百万立方米(含一百万立方米)的,其实际输气量偏差应当控制在日输气计划的正负百分之三的幅度内。利用天然气作为制气原料的制气企业每日十一时前向调度中心通报上日天然气掺混量。天然气输送企业每日十一时前向调度中心通报上日天然气购气量。第十二条(异常情况的调度)

各燃气销售企业、各燃气制气企业、各燃气输送企业当燃气生产、输配设备发生变故时,应及时、准确地向调度中心通报信息,调度中心负责制定相应的方案,调整生产调度计划,确保安全稳定的供气。

当全市输气负荷发生较大变化时,调度中心可直接向各燃气制气企业、各燃气输送企业下达增产或者减产的调度指令。

当全市输气负荷出现需进行跨辖区输气调配情况时,调度中心应当依据各销售企业的用气预报和实时输送压力,确定配置量和调配区域,及时有效地指挥调度,确保全市安全供气。第四章 日常监控

第十三条(日常监控的要求)

为保证和实现输气跨区域的调配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调度中心应当掌握各区域边界间燃气输送上直接关系调气操作的阀门运行管理状况,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监督、检查,并做好记录。

各销售企业应当严格管理本供气区域内所有涉及燃气调配的输配设备,相关阀门应当保证启闭自如灵活,确保调配时输气的正常输送。各销售企业应当每月向调度中心提供相关阀门的运行管理记录。第十四条(日常监控的职责)

调度中心对本市燃气供气日常监控的主要职责是:

(一)监控全市燃气输送压力,确保全市安全、稳定供气;

(二)监控全市燃气质量;

(三)辖区边界间燃气输送的监控;

(四)监督产销双方燃气购销合同的签定以及合同的履行情况。第十五条(质量、压力、调气问题的处理)

燃气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当发生因燃气质量造成严重供气事故时,调度中心应当召集燃气产、供、销各方调查事故原因,并督促责任方采取措施恢复正常供气。燃气产、供、销各方应当服从调度中心的指挥和处理决定。

燃气产、销双方应当每月向调度中心提供生产燃气、销售燃气的质量报告,发现燃气质量发生异常时应当及时报告。

发生影响正常调气操作的情况时,调度中心应当督促责任单位组织力量尽快恢复正常,各销售企业应当服从调度中心的统一指挥和处理决定。调度中心根据影响程度负责向市市政局提交事故调查报告和经济处罚建议书。

对严重的产销合同违约行为调度中心有责任提出整改意见,并根据违约程度向市市政局提出经济处罚建议书。第五章 燃气应急调度 第十六条(应急调度的定义)

应急调度是指因不可抗力或者重大突发性事故无法正常实施日常调度时,下达的带有强制性的调度指令。第十七条(应急调度指令的下达和执行)

应急调度指令由调度中心下达,各燃气制气企业、燃气输送企业和燃气销售企业应当服从,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者拖延。各燃气制气企业、燃气输送企业和燃气销售企业在接到应急调度指令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开闭设备,确保应急调度指令的实施。若执行应急调度指令后仍不能保证全市燃气供应时,调度中心有权压缩工业用气,以确保民用用气,同时报市市政局。市市政局负责监督应急调度指令的执行情况。第十八条(紧急抢修)

重大突发性事故发生后,各燃气销售企业急抢修中心必须按照上海市燃气生产、输配急抢修的有关规定进行急抢修。对重大急抢修,各燃气销售企业急抢修中心必须与调度中心保持密切联系,及时通报急抢修工作进度。第六章 燃气计量 第十九条(燃气计量)

本市的燃气计量按下列要求进行:

(一)各燃气制气企业的出厂燃气计量以燃气计量公正站提供的数据为准;

(二)各燃气销售企业之间的输气结算以过江、过河燃气计量公正站提供的数据为准;

(三)天然气输送企业与各燃气制气企业、燃气销售企业之间的计量以燃气计量公正站提供的数据为准(目前以供销双方的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逐步过渡到以公正计量站为准)。

(四)液化气供销之间的计量按供销双方的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第二十条(计量监控)

燃气计量公正站按照有关运作和管理规定对各燃气销售企业、燃气制气企业和燃气输送企业的燃气计量进行监控。

当燃气产、供、销各方对燃气计量发生异议时,燃气计量公正站负责协调处理,协调不成的由市技术监督部门和调度中心协调处理。第七章 燃气储备

第二十一条(燃气储备的目的和储备量)

为保证全市燃气安全稳定供应,各燃气制气企业、燃气输送企业和燃气销售企业应当具有一定的燃气储备量。各燃气制气企业的最低存量为不少于七日的输气负荷用原材料。

天然气输送企业的最低存量为天然气日供应量的十倍和相应的气化能力。各液化气销售企业的最低存量为日供应量的七倍。第八章 信息反馈 第二十二条(信息收集)

各燃气制气企业、燃气销售企业、燃气输送企业应保证所属区域内燃气调度监测的通讯联络设备、数据处理系统、以及有关信息监听、监视、收录、查询设备的完好,以保证燃气调度工作的正常、有效地进行。

各燃气制气企业、燃气销售企业、燃气输送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正确、完整地向调度中心报告有关数据及情况。第二十三条(信息反馈)

调度中心应当每小时收集一次产、销、存数据资料,每月上旬将上月各企业产量及全市输气量向各企业通报。

调度中心应当及时收集气象信息,气候发生变化时,应当立即通知各燃气制气企业、燃气销售企业、燃气输送企业做好各种防范工作。调度中心必须做好调度日记。第九章 争议的处理 第二十四条(争议的处理)

燃气产、供、销各方之间有异议时,可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异议方向调度中心提出协调申请报告,调度中心接到报告后十日内进行协调并提出处理意见。燃气产、供、销各方对调度中心的调度管理有异议时,必须先执行后协调,并由异议方向市市政局提出协调申请报告,市市政局接到报告后十日内进行协调处理,燃气产、供、销各方企业应当服从。第十章 奖惩办法

第二十五条(应急调度的补偿)

对因执行应急调度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按下列规定予以补偿:

(一)因执行应急调度指令造成燃气制气、燃气输送企业损失的,经市有关部门认定在竞价上网节约的费用中列支,给予适当补偿。

(二)除不可抗力的因素之外,各燃气制气企业、燃气输送企业应当对属自身管理、技术等原因造成的违约供气事故负责,并对因执行应急调度令而造成经济损失的企业按有关规定进行经济补偿。第二十六条(不完成、不服从调度指令的处理)对不完成、不服从调度指令的,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理:

(一)对屡次不完成生产调度指令或不服从应急调度指令的单位和个人,由调度中心提出行政处理意见书,报市市政局处理;

(二)对不完成燃气生产调度指令的单位,在次年依据情况核减其生产基数;

(三)对日常调度中产生争议后不服从协调处理决定和不服从应急调度指令的,按照《上海市燃气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

(四)对不服从应急调度指令而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单位和个人,提交司法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第十一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产气或主要输气设备增减的规定)

各燃气生产企业、燃气输送企业、燃气销售企业新建、改建、退役或拆除产气与主要输气设备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并向调度中心备案。第二十八条(应用解释部门)本规定由市市政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九条(实施日期)本规定自批准之日起实施。

上一篇:公司2014年APEC峰会期间安全保障工作方案下一篇:毛坝乡九年制学校后勤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