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工程心得体会

2024-05-09

能力提升工程心得体会(精选8篇)

篇1:能力提升工程心得体会

且行且思

勤耕细耘

—— 泉州市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晋江市磁灶镇梅里中心小学

吴玉丽

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有幸来到久别的母校——永春师范,参加泉州市第二十二期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聆听了方正山、徐敏、蔡福山、李春喜等十一位教授、专家的讲座,他们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触动,使我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可谓受益非浅。下面谈淡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以人为本,树立生本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不再只是一句动听的教育口号。课程目标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教育民主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反映的是一种教育生本化的价值取向。身为教师,我们要坚信:人才多样化,行行出状元;人人都有才,人才有差异;人人能成才,成才的路千万条,树立全人化的教育理念。在培训中,我们还欣赏了2011年全国十大教师楷模周小燕、杨瑞清、桂贤娣的感人事迹,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洗涤了我的灵魂,平时总以为自己为学生已付出了很多,培训中,我才明白自己是多么渺小。像桂贤娣老师每天都会问自己三个问题:“今天你爱孩子了吗?”“你会爱孩子吗”“你的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了吗?”。蔡福山老师提出的:我相信每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都将“种子课”视为数学的种子,让他的学生随身携带,到合适的环境中生根发芽。这是数学教师的使命!“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不让一个学生落后。”“我们应该把数学的感觉给学生。”作为数学教师,心中装着教育,就不会仅仅只关注知识;心中装着儿童,就不会仅仅只在意分数;心中装着成长,就不会仅仅只在意自己的付出„„

二、浸润数学文化,展现数学魅力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数学思想、数学文化的教学,让数学洋溢着文化的魅力,使孩子们由内至外喜欢上我们的数学。此次培训,让我们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精髓、数学的内在魅力。如,永春师范刘集平老师的《数学的魅力》讲座中,他通过从古代数学谜语到现在数学在高科技中应用案例,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是美的,有简洁与抽象的美,有构图美和组合美,还有方法的美,而做为数学老师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引导孩子在具体的数学符号、概念、方法、思想中去体验数学文化的魅力,受到文化的熏陶,在玩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正如蔡福山老师所说的,每一个孩子都像一粒种子,教育需要回归本真,回归人性,让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生长,让他们的心灵和精神得到成长,让孩子们在浓厚的数学文化中生长、收获着。

三、反思提升,促进专业成长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专家倡导我们不仅仅要成为经师更要努力成为能师、人师。教师的课堂教学修炼需要持之以恒的不断反思。要实现教师专业化,持续化发展,就必须大力倡导教师的反思实践,使每一位教师拥有这种思想、意识、能力、习惯,最终实现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成长。如上完课,走出教室,静下心反思:在这节课,我教会学生什么了?学生学到了什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我更好的教学方法吗?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总结,形成文字资料。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你进歩了,你的教学更精彩了,你成长了„„

篇2:能力提升工程心得体会

石板滩镇中学

刘杰

我是常德市鼎城区石板滩镇中学的一名体育教师,很庆幸参加区教育局为我们提供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得到名师传授的教学经验和技术指点。从教以来,我接触教育技术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教学中总存在许多困惑,体育课怎样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通过这次培训正好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虽然学习很紧张只有两天现场学习时间,但过得很充实,受益非浅,让我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的主要内容是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老师的有效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

通过本次现场在区一中学习两天,和回家后的网上学习,现向各位专家、教授浅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1、接受了教育技术这个新的专业术语。现代教育技术首先致力于以科学观来考察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设计教学策略,力求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获得尽可能理想的教学效益。

2、深入领会了解了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前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技术、轻思想等。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体会到,要真正上好一堂课,课前的思考、准备及课后评价、反思与课堂上的组织、教学等环节同等重要。

3、学习领会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在这里,我是作为一个学生的角色在课堂里感受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对比自己的学生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有了更多合理利用身边的教育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致的思考。

4、矫正了一些有偏差的想法。以前我们每当喊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时,都会以条件有限为借口。现在我更清晰地知道教育技术除了利用信息技术外,只要合理、科学地使用教育技术,同样通过传统的媒体也能上出一堂高质量的课。

篇3:强化工程意识 提升设计能力

化学工程学科在培养化工类高级人才中起着由理论到工程、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进入21 世纪,化工工程学科的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新技术与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 另外化工学科及跨学科的发展使得化工学科已经成为一个多层次的学科; 其次化工类人才就业观念和就业形式的变化; 最后教育全球化及国际交流趋势明显。为适应以上这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化学工程学科的教学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3 - 5]。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及其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课向工程科学的专业课过渡的入门课程。现行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过程包括三个环节: 理论课程教学、实验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6 - 10]。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流体流动、过程传热过程、传质过程( 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 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构造、操作原理、过程计算、设备选型及实验研究方法等。实验课与理论课同步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工程性设备动手、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课程程设计是一个总结性的教学环节,针对化工厂中一个实际的化工单元操作,完成主体设备的工艺设计,附属设备的选型设计,主体设备总图的绘制。由于化工原理课程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因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也比较固定,随着化工领域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环境与认知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化工原理课程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在诸多方面逐渐呈现出许多弊端,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脱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等等,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将使学生在学习化工原理课程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以致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打破传统知识灌输的单一模式,强化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非常必要与迫切[5]。我们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目标是: 在保证有扎实的数学和科学基础的前提下,将现有的课程体系尽早面向工程实际,更好地面向课程交叉、动手实验、工程实践、团队工作、系统思考和创新设计等发展。

1 改革思路探讨

1. 1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化工原理的教学不是单向传输过程,它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只有当学生真正参与到该课程教学活动中,他们才能把课本中的知识学活,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在参与的过程中对学习过程与方法会有更真切的体会,有助于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改进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而这将会让学生在将来任何领域的学习研究中最重要的素养。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教师对学生是如何学习的知之甚少; 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几乎无人研究。只强调垂直思考、抽象学习、简化分解、追求确定性、个人独自工作等,这对于打好数理基础是必要的。但对于面向工程实际和团队工作等现代工程师,就不完全适用了。而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要有教学观念上的改革,要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知其然的传统观念,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新观念。所以我们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主动学习。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和小组工作,结合某个实际项目或实验,把学生组织在若干小组内,几个学科的教师联合指导,让学生自己合作去完成该项目,从中学习相关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学会横向思考、学会联系实际地学习、学会对各部分内容进行综合、学会处理好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学会团队合作工作的配合等。这些项目不是去替代课堂讲授,而是相辅相成,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也有促进作用。在化工原理理论课部分章节中,树立 “让学生参与” 的教学观,是实现学生积极、有效参与学习的必要条件,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构建 “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课堂,在对学生正确的指导下给学生选择、发现以及创新的机会。我们将化工原理课程中相对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部分单元操作,例如固体流态化、液体搅拌、蒸发、萃取、膜分离、结晶、吸附与离子交换等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化工原理的教学中。

1. 2 强化学生工程观念

化工原理实验是与理论课同步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工程性较强,设备和流程复杂,有的接近中试规模。为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实验教学是化工原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的 “工程”基础,离不开基础性的化工原理实验教育,把实验教学和强调化工原理工程性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化工原理实验中首次接触到和生产设备较接近的工程实验装置,为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对于每一个实验,都要求学生亲自分析实验装置的布置和熟悉单元操作设备的结构,教师应该详细讲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这样可以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工程概念。比如在进行直管阻力实验,装置是由三根水平管组成,其中两根用来测直管阻力,一根测阀门局部阻力。实验前,先让学生认识管路,搞清管路中的管件和测压点位置,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分析管路的布置是简单管路还是复杂管路。为了强化化工原理理论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加强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同时,开展一次化工原理认识实习或者参观化工厂的教学环节,这样能使学生对化工生产过程的生产组织、管理和经营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巩固、加深和理解化工单元过程的原理,以及典型设备的结构和操作,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应用工程观点分析问题的主动性,使工程观念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和升华,为专业课的学习和毕业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1. 3 训练学生实操技术

化工原理实验装置是大型实验设备,其台套数比较有限,同时受教学时数的限制,给实验教学效果带来了一定影响。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是当代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形象生动且快速灵活,集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于一体,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一项十分有力的措施。例如,化工原理实验模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快速地掌握如何操作化工单元过程,熟练地测定、整理实验数据,提高对化工原理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化工原理仿真实验包含了所有的实体实验内容。同学们通过仿真实验和实体实验,完成对比分析实验报告,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在工程设计中理论模型的测算对工程实践的预测和指导作用。

1. 4 激发学生责任意识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课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工程意识。项目化设计要求我们结合参观企业的工艺路线,给学生一个项目化的题目,使同学们加深对化工行业中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单元操作( 传热和精馏) 的了解,并能解决这类工程的实际问题。我们现在进行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基本上是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共同设计完成一个整体工艺。比如,精馏法生产无水乙醇工艺,小组中的每位同学负责画出工艺中的某一组设备( 包含板式精馏塔和冷凝器) ,计算中的各项数据大多来自工厂的实际生产数据。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题目,题目在分离体系、处理量进料状况、产品要求等不同方面有所区别。这样的课程设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化工设计院的设计工作方式,也培养了同学们团队配合的协作意识和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1. 5 夯实学生设计能力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化工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集中体现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创造新的技术成果的能力,包括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新流程和新装置的设计,新的工厂生产过程操作运行方案等等。为了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我们团队组织学生参加了三届全国和浙江省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通过师生之间艰苦奋战获得了较好成绩。通过该项赛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能力,激发了化工学生科技创业、实践了成才的热情,鼓励了化工学子成长为牢固掌握核心专业知识、熟悉交叉新兴学科知识、善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及开拓广阔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2 结语

本文根据化工学科的重点课程 《化工原理》的特点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为目的,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从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化工原理》理论课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单元操作过程及内容,注意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实施教学内容,启发式教学及引用工程案例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学习氛围,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出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化工人才,有效满足社会对化工人才的需求。

摘要:根据教育部对应用型人才模式培养的要求,本文结合《化工原理》课程的工程学科特点,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强化工程观念、训练实操技术、激发责任意识四个方面对化工原理应用性课程改革进行了改革和实践,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篇4:能力提升工程心得体会

电气专业学生工程能力提升的意义

中国的工业化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如何在人才培养中将这一战略落到实处,发挥真正的战略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极大的研究兴趣。有学者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人为本,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更要通过教育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需要培养大批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撑,而优质足量的工科学生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

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新阶段转变。“十二五”时期,电力工业的发展将沿着“安全、经济、绿色、和谐”的路径行进,科学发展是不变的主题,转变发展方式正在成为主旋律。河南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中原电气谷建设,实施智能电网产业园、高压开关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巩固提升超特高压开关和电力二次设备自主化设计和成套化水平,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力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需要大批优秀的电气人才作为发展后盾。

许昌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如何让专业更大更强,更具特色,如何提升学生工程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该院专业建设为实际,对电气专业学生工程能力提升策略进行相关探讨。

提升电气专业学生工程能力的策略

工科专业培养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相对陈旧,既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同时远远滞后于行业发展速度。大多工科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经历,没有实际的工程项目背景,在工科学生实践指导方面存在欠缺,严重影响工程教育质量。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践严重不足。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后,普遍反映出动手能力差,专业面窄,不能快速上手等问题,培养高素质电气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需要找出合适的应对策略。

构建适于工程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

要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必须要有配套的课程体系,作为电气专业,如何形成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互为促进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从工程能力培养角度去考虑,必须要有工程化的教育视角,落实到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求课程的开设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上,与本领域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相对接;课程目标的转向是工程的,而非学科的;课程内容的转向是集成的,而不是割裂的;课程秩序的转向是多维的而不是单向的。

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看,要切实提高工程能力,必须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完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实现有机结合。合理的调整实验项目,增加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充分考虑实践实验环节的知识覆盖性、技术覆盖性、能力锻炼覆盖性,提供条件让学生开展各类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和项目研究,在实验室中按专业方向形成体系,多角度体现电气信息的强、弱电及各学科方向的专业特点,使实践教学内容从相对独立到学科融合。

注重发挥产学研对接作用

在高校转型发展,产教融合的趋势下,发挥产学研对接作用,也是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有效策略。在充分调研本领域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基础上,加快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机制和共赢模式,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其贴近生产实际、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本学科专业特有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企业发展和生产实际,与学校联合制订模块化培养方案,将学校强调的宽口径人才培养和企业强调的专门人才培养相结合;鼓励学生把毕业设计带到企业去做,通过企业导师制完成毕业设计,这些方式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从科研转化教学的视角来看,要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要制定好基于科研转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适宜且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发挥科研转化教学作用,让科研资源和科研成果及时地为人才培养服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将科研成果引进课堂,能够强化学生的工程理念、帮助学生了解工程研究方法,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人到教学实例,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了解学科的发展情况、生产一线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科学和工程的思维方法,强化其工程运用理念,提升其工程素质。

从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来看,要建立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实践基地,借助企业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工程实践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营造校外工程实践平台,实现工程应用能力提升,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学科基础--工程实践--综合训练”的有机结合,体现现代工程教育与科研生产的一体化、综合化趋势。将产学研落到实处,并逐步实现学校工厂化,工厂教育化。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为了加快提升高等学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在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方面,一方面要结合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进行分批次培训,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负责人、实验课教师逐步向理论课教师拓展,邀请企业专家,企业高管与技术人员围绕工程人才培养、工程教育改革、工程教育模式创新、工程实践中心建设、工程教育管理、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内容,采取专家讲座、实践教学示范、工程案例讲解、电气装备实训模拟、讨论参观等多种形式进行。另一方面,要发挥校企合作作用,可以派教师下企业锻炼,充分了解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协助企业进行科技攻关和项目开发,锻炼教师的工程能力;依托企业,与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实现教师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引进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并对相关教师进行帮带,提升实践教师能力;在政策方面,逐步落实专业实践教师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解决实践教师培训的后顾之忧。

篇5:能力提升工程心得体会

――2014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心得体会

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校 邓荣

2014年10月25日开始,我有幸参加了“重庆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者培训重庆市教科院班”的学习,通过两阶段共15天的学习,让我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后一阶段的任务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现简单小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修养是工作完成的基础

在为期15天的集中学习时间里,为了加强我们在思想上的认识和理论上的修养,市教科院为我们准备了丰富的精神大餐,有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的田伟副教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区域规划与实施》和但松健副教授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获取与应用技术》,西南大学刘革平教授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解读》和瞿堃副教授的《教在当下――信息化与教学模式创新》,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时代变化与课堂教学变革》„„,还有来自各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和一线教师的案例报告,更难得的是安排了到江津聚奎中学的实地考察。这些都对我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大数据时代”、“云课堂”、“翻转课堂”、“微课”、“微课堂”、“饥饿教学法”等等无一不冲斥着整个脑海,不由笑曰“我们被洗脑了”。从培训前的不知到知,从听说到了解,我对此次提升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了解了自己在接下来的任务和需求。

通过培训我了解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手机、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和运用。而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二、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提升工程完成的前提

1、通过聆听西南大学刘革平教授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解读》,使我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2、通过聆听专家们的讲座,我发现自己对专业知识极为缺乏,很多新技术和新信息都需要不了解,蓦然回首间,才发现自己原来已经OUT了,再不学习将被时代的潮流所掩埋。大足区技装中心何政权老师对word、excel、PowerPoint使用技巧的讲解、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王开明老师介绍的QQ影音的使用和YY语音的使用及市提升工程项目办崔卫国老师介绍的培训老师要能将最简单的软件功能挖掘出来让老师在5分钟之内能上手等等,对我的原有观念都有着很大的冲击,回想自己,对很多软件都停留在初步了解或者简单会用的基础上,根本谈不上熟悉,平时对知识的学习也存在贪多而不精的情况。这些都会制约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也会让自己在后边的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中的培训陷入老师认为这个软件使用太难而不愿意学习的泥潭之中。通过同行的解析与演示操作,我深刻的认识到什么是专业知识,同时我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我专业知识。

三、同伴互助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顺利完成的有效保证

在本次学习中,让人收获最大的应该是学员们的互助学习和经验共享精神。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同学们通过QQ群相互交流自己的经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已有技术。印象最深的要算龙门浩职业中学的熊华主任,他除了给我们提供技术支持外,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给全班同学介绍新技术、新资源,并承诺将他自己所有的资源无偿地给大家共享。同时,学习中一人出现困难时,认识的、不认识的同学都主动支招,帮助解决问题。这点,在以往的培训班中甚至在学校同事之间都很难看见。在这次培训中,我也了解了一些新的软件,并在11月初回校在岗研修中尝试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如微视频的制作),这完全让学生感到很惊讶,而我自己在相同内容的教学中也得以在课堂上“偷懒”。这些都告诉我在今后的培训和学习中也需要特别重视培养同伴之间的互助精神。

四、各种新技术运用于教学中是信息技术提升工程的一大亮点

在此次培训中,培训的专家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将QQ群、在线答题(问卷星)、手机微信等引入课堂教学中,如大足龙岗一小的刘圣平老师让学员课堂上利用QQ群参与讨论,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要求用手机扫描微信参与学等均让人眼前一亮。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引入,无一不丰富了课堂,让原本沉闷的讲座充满生机和人气。这些,也为我们今后在培训老师和日常教学中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手段。

五、坚持不懈是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后继发展的保证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它并不应该在短期内就结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更新出现,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坚持不懈地主动学习、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并不断地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方才能真正转变观念,提升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从而让自己“懒”下来。

篇6:能力提升工程心得体会

我有幸参加了“ 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者培训 的学习,通过两阶段的学习,让我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 升工程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后一阶段的任务有了较为 清晰的认识。从培训前的不知到知,从听说到了解,我对此次提升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了解了自 己在接下来的任务和需求。通过培训我了解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 信息素养,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 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手机、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和运用。而这些素质的 养成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素 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提升工程完成的前提

1、通过教授的《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 应用能力标准” 及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 解读》,使我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首先要具备基 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 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的发 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 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2、通过专家们的讲座,我发现自己对专业知识极为缺 乏,很多新技术和新信息都需要不了解,蓦然回首间,才发现自 己原来已经 OUT 了,再不学习将被时代的潮流所掩埋。大足区技 装中心何政权老师对 word、excel、PowerPoint 使用技巧的讲解、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王开明老师介绍的 QQ 影音的使用 音的使用及市提升工程项目办老师介绍的培训老师要能 将最简单的软件功能挖掘出来让老师在 5 分钟之内能上手等等,对我的原有观念都有着很大的冲击,回想自己,对很多软件都停 留在初步了解或者简单会用的基础上,根本谈不上熟悉,平时对 知识的学习也存在贪多而不精的情况。这些都会制约自己的专业 发展,同时也会让自己在后边的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中 的培训陷入老师认为这个软件使用太难而不愿意学习的泥潭之 中。通过同行的解析与演示操作,我深刻的认识到什么是专业知 识,同时我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我专业 知识。

三、同伴互助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顺利完成的有效 保证 在本次学习中,让人收获最大的应该是学员们的互助学习和 经验共享精神。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同 学们通过 QQ 群相互交流自己的经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已 有技术。我们提供技术支持外,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给全班同学介绍新技 术、新资源,并承诺将他自己所有的资源无偿地给大家共享。同 时,学习中一人出现困难时,认识的、不认识的同学都主动支招,帮助解决问题。这点,在以往的培训班中甚至在学校同事之间都 很难看见。在这次培训中,我也了解了一些新的软件,并在 校在岗研修中尝试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这完全让学生感到很惊讶,而我自己在相同内容的教学中 也得以在课堂上“偷懒”。这些都告诉我在今后的培训和学习中 也需要特别重视培养同伴之间的互助精神。

四、各种新技术运用于教学中是信息技术提升工程的一大亮 点 在此次培训中,培训的专家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 助教学,将 QQ 群、在线答题(问卷星)、手机微信等引入课堂 教学中,老师让学员课堂上利用 QQ 群 参与讨论,教授要求用手机扫描微信参与学 等均让人眼前一亮。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引入,无一不丰富了 课堂,让原本沉闷的讲座充满生机和人气。这些,也为我们今后 在培训老师和日常教学中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手段。

篇7: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心得

一、学以致用,转变观念

本次的学习历时几个月,我从一名信息技术的懵懂认识者,逐渐成长为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的骨干和领头人,其中的艰辛和付出是可想而知的。我一连自学了希沃学苑中的初阶、中阶、高阶训练营,并以优异的成绩顺利结业。现在的我对希沃白板5的操作是很熟练的,学校的老师们只要是遇到难题总会找到我,我也会不厌其烦地进行答疑解惑,真正起到了专家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信息技术与跨学科教学的融合,更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职业的专业性,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需求。信息技术今后将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培训中,我明白了信息技术2.0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广泛,更省时更高效。信息技术2.0的使用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加以综合分析达到学习的目的,还可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水平。

二、学有所获,收获颇丰

本次学习的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比如课件、微课的制作,跨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画思维导图,项目式学习等,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深度融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使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升了信息技术2.0的应用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尤其是刘光文老师对我的鼓励和帮助让我印象深刻。记得第一次的作业交上去后,刘老师对我大加赞赏,而且鼓励我再次修改精益求精,修改后的作业又被刘老师推荐到其它工作坊。这个过程让我学习到很多,也让我认识到学习是无止境的。还有坊主聂涌主任和坊辅导员李淑芳老师,每一次的作业、心得体会和研修活动都对我给予了很多的帮助,也在他们一次次的肯定和鼓励中,我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学习中成就了越来越好的自己。李三星主任的专业态度和专业素养让我敬佩不已,无论是每天微信工作群内的知识在线,还是线下培训中的精彩讲解,都让我记忆犹新,收获满满。学习的过程极大地提高了我们信息化教学的专业素养的,但对于我而言,更多的是在优秀的人身上学习到了他们对于学习的态度和热情。

三、今后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此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其感触颇多一言难尽。我一定要借此次学习的东风,将本次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扎实工作,努力学习,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

篇8:提升企业综合能力的“三力”工程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最根本的是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 笔者认为, 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须打造好以下“三力”工程:

1. 市场控制能力工程。

第一, 明晰企业的市场定位。是做高端市场、中端市场, 或是大众市场, 或者兼而有之?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确定其营销策略, 企业应重点抓好关键市场和重点市场, 要追求市场的深度和控制力, 就要避免追求市场的广度, 一味地到处抢滩设点, 不仅企业对市场缺乏话语权和价格控制能力, 也会造成成本居高不下的局面。第二, 拓展企业的营销渠道。在当今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情况下, 要特别重视网上营销, 通过网上营销, 不仅营销渠道得以拓宽, 且可节省大量的营销费用。同时企业应高度重视大客户直销, 争取大客户的忠诚;目前在差异竞争中拓宽营销渠道, 很多企业在竞争中同质化情况严重, 难以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必须在差异化上下功夫,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创造产品质量优势、服务优势、营销优势。第三, 实施企业的品牌战略。企业产品经营是低层次的经营, 品牌经营是高层次的经营。世界上很多知名企业就是靠品牌经营的。知名品牌对于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影响十分重大, 拥有知名品牌就有了强大的竞争力。所谓品牌就是“品质”加“牌子”, 是通过外在形象反映企业内在的综合品质。企业一方面要十分重视品牌经营, 大力宣传品牌, 另一方面要靠产品质量和服务充实品牌的内涵, 并坚持与世界一流公司在质量和服务两方面进行不懈的对接, 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2. 风险管理能力工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 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 包括战略风险、金融风险、经营风险、运行风险、意外风险等等。目前的世界金融危机给所有企业刻骨铭心的上了一课, 每个企业都要在实施风险管理, 要把风险管理从财务领域延伸到非财务领域和多元化领域。但目前的企业对风险管理总体上重视不够, 必须尽快重视风险管理, 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第一, 建立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通过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的教训, 企业要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确定企业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和方向, 起到企业风险管理决策平台作用。重点是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框架、政策、战略以及消减方案进行审视和批准。每个年度要召开专门的风险管理会议, 对风险进行回顾和评估, 在企业各单位应设置兼职的风险管理经理和人员, 及时收集和上报企业的风险情况, 并制定行动计划。第二, 确定企业主要的风险点。可通过对企业高层、中层访谈, 各部门上报的风险情况, 借助外部的风险管理机构, 确定本企业的风险管理重点, 对风险进行优先度排序, 以确定企业特别关注的风险点并对重点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建立风险指标体系和规避风险消减风险行动计划, 制定规避风险的具体行动计划, 立争把风险降到最低。

3. 团队沟通能力工程。

上一篇:2011学术年会秘书组工作安排下一篇:采样及抽样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