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姐姐的作文:本质的柔弱

2024-04-30

写姐姐的作文:本质的柔弱(精选3篇)

篇1:写姐姐的作文:本质的柔弱

写姐姐的作文:本质的柔弱

在我的家庭中,战火,总会是有的,父母之间、母女之间、父女之间、姐妹之间总如钟内的时针一样,总会有交遇,总会有磕碰。没办法,这家里的每个人都有着一股子倔强,倔强和倔强相遇,便少不了碰出火药的味道。还是没办法,没办法父亲与姐姐的不合。既然话题已经说到了姐妹,就来谈谈吧,我与姐姐不算怎么合得来,不像别人家的姐妹整日黏腻,我讨厌她的不知情理,她讨厌我的处处跟随,反正,总是不相合宜的。我从不怜悯姐姐,家中,她总是很强势的,吃亏的断不会是她,但父亲第一次动了手,打了姐姐,她柔弱了,我的心也随之而软了,我开始体恤她坚强背后的本质。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早晨,我,依然要补课,早早的便走了,待到回来时,看见的,却是所有人的冷漠,父亲的气愤与愁思,母亲的担心与言语,她的泪水、和委屈。这一切,太过明显,我好就好在总能快速的看破所有,省去母亲多余的解释和父亲烦乱的暴躁,原因,我也是可以看出的,再不过就是父亲与姐姐的冲突,他们父女的脾性,我太了解,父亲忍不得,而她太反犟。见到我,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因早就的隔阂,她狠狠的摔上了门,不知她在里面的哭闹是怎样,泣的声响都难以听着,她一向强势,一向不愿让眼泪流出,这一点,我深知,要问我为什么如此了解,我也不知道,最简单,也是最明了的回答便只能是因为,我,是她的`妹妹,血浓于水,身体里奔腾的的血相同,我不记得是在哪本书中看见过这句话,“血相同,心相融”,是啊,血相同,心便相融,我便可以深知她的脾性。对于她的冷漠,我没说什么,父母的争辩,我也没说什么。我有那卧室的钥匙,必然可大方打开进去。

我进去的时候,只拿了一盒纸巾,我知道,这人不哭是不哭,哭起来眼泪便比谁的也多,不拿纸巾是不行的,她看见我进去,不只是因看见了我,还是看见了纸巾,忽的泪如泉涌,但动静却不大,纸巾被她一抽一抽的拿去。此时,我却拨动了一丝怜悯,可能是她的眼泪太过酸楚,也酸到了我的眼眶,但我,是不会落泪的,在她哭的时候,我绝不再哭,绝不。我不知道,如此酸楚的眼泪,是否就代表着,她的柔弱,已经在我的眼前,淋漓尽致。如果是,那,便是第一次,第一次让我看到了她的软处。

头一次的体恤,却给了让我以为从不需体恤的姐姐,这是她冷漠背后的热泪啊,就这么掉了许多,这是她苦苦建立起的坚强啊,就这么被本质的柔弱所打碎。

篇2:写姐姐的作文:本质的柔弱

一、写好字,打下学习语文硬基础

1. 要向学生讲清楚写字的基本姿势。教师要通过示范,让学生自觉地调整写字姿势, 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书写。在日常的写字训练过程中, 不断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 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头正、身直、肩平等良好的状态。

2. 要向学生讲清写字的基本要领。小学生写字的基本要求是横要平,竖要直,低年级学生对这一基本要领的悟性较低。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 运用田字格帮助学生认识到整字各个偏旁的比例大小、书写位置和结构组合规律等,坚持教的指导到位,学的行动到位。长此以往,学生就能自己掌握写字要领, 而且能越来越娴熟,笔画也会越来越流畅。

3. 要让学生知道提笔即是练字。不管在什么场合下写字,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地写,认认真真地写。首先,教师的每一次板书都要美观, 并要求学生跟着写,这也是有效练字的机会。其次,通过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规范书写的信心。

二、读好书,让学习语文更轻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所以,语文教师的首要责任是让学生喜欢阅读。

1. 创设愉悦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低,想让他们爱上读书, 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激发起他们对阅读的兴趣。故事引路、榜样示范、环境熏陶等, 都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非常有效的方法。

2. 加强阅读指导, 保持阅读兴趣。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尚未养成, 独立阅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 常常会因为失去兴趣而停下阅读的脚步。因此,长久地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并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成了语文教师应该下大功夫解决的课题。

三、多积累,储备学好语文的能量

1. 培养良好语感, 读中丰富语言积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名篇名著,好词好句比比皆是,不论是寓言故事,还是散文和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范文。因此,在低年级段的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优美的范读、领读、引读、伴读、导读,积累语言,初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在中高年级段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层次的指导朗读, 学生的自主朗读, 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获得语感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2. 加深理解感悟, 深化语言积累。感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学生积累的重要手段。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课文,提高学生积累的质量。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不仅要求学生画出或摘录好词好句, 而且还要求学生写下简要的感受, 不求文字多少。这样能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 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使学生有了情感参与。

3. 增强实践运用, 养成积累习惯。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的东西,必须真正理解并尽可能地运用,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如, 教学《体育颂》时 ,引导学生查找有关奥运会和运动员的资料, 让学生当小记者,写一段采访词。这不仅是学生再次积累语言的过程,更是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实践,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在学习中坚持实践运用与语言积累的有机结合, 逐步养成自主积累的良好习惯。

4. 开发课程资源, 扩宽积累渠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今传播媒介丰富多彩,电视、广播、录音机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 学生通过这些渠道学习语言是没有负担的。学生对所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会有再听的欲望,能够拓宽积累渠道。

写好字,读好书,多积累是小学语文最基础、最本质的教学任务, 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最佳途径。教师应趁着素质教育暖暖的春风,把小学语文教得轻轻松松,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效, 奏出小学语文教学最美好的乐章。

篇3:浅析老子的柔弱观的美学影响

老子的这种柔弱观作为精神文化的本源精神同时体现在美学和文学领域, 老子哲学中柔弱所代表的生命力在他的后继者庄子那里得到了完美的表达, 庄子的哲学被后人称之为生命美学, 为古代美学开辟了广阔自由的天地。柔弱主题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中也经常能见到, 同时古代文化中柔弱往往与女性联系在一起, 以女性为创作对象的文学作品和女性化的文学风格, 都能体现我国文化中对于柔弱主题的推崇。柔弱, 甚至成为一种审美风格贯穿古代文化生活, 甚至在某一时期达到顶峰。

一、美学境界

老子之中柔弱表达的是存在之生命, 其发展历程中的一种自然原初状态--幼之态和幼之发展的未来状态, 所以柔弱含有生命力蓬勃的意义。这生命力不但是幼弱之生命, 还是柔韧之生命, 典型的说法是初生的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 拳头握得很紧, 隐喻柔弱之表中酝酿着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不求强而求弱, 在柔弱的状态中保持生命的活力, 这是一个悖论, 须知万物的生命运动必然由幼而长、由弱而强, 然而若从老子的生命观具体到人的生存上, 则可由此走向人生的处世哲理。而庄子无疑在老子的基础之上又向人的世界迈进一步, 庄子生活的时代可谓是百家争鸣、学术活跃, 诸子百家各自在自己的知识领域内提出自己认为正确的人类生活准则, 而庄子秉承老子的学说, 认为人应当自然而然地生活存在, 应该按照生命的本来状态自由地发展, 所以庄子认为“夫孝悌仁义, 忠信贞廉, 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4]。这些学说将自己限于成见之中而不能窥得生命存在的本真自由状态, 庄子创造了很多脱离正常形态和状态的生物, 形体之大者如北溟之鱼、鲲鹏, 寿命之长者如彭祖, 畸形之态者如常出现的“畸人”, 无用之材者如樗等等, 庄子企图跳出儒墨等诸子对于生命形态的规定, 以此来说明万物运行的本来自由之态。万物齐一, 各具形体, 然而仍然呈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 《逍遥游》中将汲汲名利者、淡薄名利如宋荣子者、御风而行如列子者和庄子认为的理想型人格无所待的神人、至人, 这四种人生状态列举出来, 从心到身不同的解放状态。而虽然后两种对于身体的物理属性的克服在我们看来有所牵强, 但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名利的态度却是我们可以把握和修炼的, 由心的自由走向身的自由。庄子看到了我们自然本心的丧失, 在《齐物论》中指出了心为形役、人为物役的问题, 主张我们从现世的世俗规范中解放出来而实现与宇宙万物的合一。

从老子由万物之幼外在柔弱而内在坚韧的生命力阐释, 到庄子对于心的解放从而走向生命与宇宙万物合一的大自由状态, 从生命到自由, 从生存到美学, 这是老庄为我们开拓出来的精神家园。之后千百年间, 与儒家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相互渗透, 支撑起了无数的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苏轼的《定风波》, 为我们呈现出一种淡然的生命自由状态, 这是一种渗透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人生美学境界。

二、审美主题

老子的柔弱观给我们中华美学带来的不仅是审美境界的丰富, 还有关于柔弱的审美主题的不断发展, 《道德经》中老子以初生之婴幼儿、水、哀兵等意象来隐喻柔弱的内在生命力, 并且认为柔弱是“道”的基本特征。而老子“贵柔”、“守雌”的柔弱观具体体现在女性美和水性美两方面, 在《道德经》中“负阴而抱阳”、“牝常以静胜牡”、“知其雄, 守其雌”等贵柔守雌的话语比比皆是, 更有很多类似于“水之胜刚也, 弱之胜强也”、“智者乐水”、“上善若水”等论述水之品格的话语。女性和水, 是集“柔”与“弱”于一身, 是其柔弱美学观的鲜明代表。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比过去时代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关于女性的学说更是充斥在学术界的各个角落, 有学者认为老子的学说从柔弱观出发的话, 可以说成是“女性化的生命哲学”, 老子的学说中发现的女性智慧和品德赋予了老子学说主阴的学术品格。老子的这颗柔弱美的文化种子在后世的文学艺术等审美创作中成为重要的创作主题, 女性美在历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这种以女性柔弱美为审美主题的文学艺术创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以女性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创造, 二是以女性化的柔弱风格为主的文学艺术创作。

首先, 以女性为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创作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均有体现, 并且多与男女爱情交织在一起。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有各种对于女子的外形美和品格美的歌颂, 《雎鸠》中的“窈窕淑女”的少女形象, 《邶风·静女》中天真活泼的女孩, 《郑风·东门之墠圯单》中在相思中痛苦煎熬的女子,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中则塑造了不同的弃妇的形象, 有善良软弱的, 也有睿智刚强的, 《诗经》中的这些女子性格不同、形象各异, 为我们展示了当时女子生活的各种风貌。汉代文学中《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这两首“乐府双璧”歌颂了当时女子珍贵的道德品行, 而《古诗十九首》中对于女子爱情主题的表达感人至深。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宫体诗追求华美的辞藻着力于对女子的形态、妆容的描写, 刻画了当时上层贵妇生活的具体样貌。唐时有《长恨歌》对于当时绝代美人杨贵妃的歌唱, 也有传奇故事中对于崔莺莺、霍小玉、李娃等女性形象的刻画, 还有绘画中的仕女图, 展现着唐代女子独特的风姿。而宋代以来, 《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等诸多文学著作为我们刻画出了杜丽娘、红娘、春香、林黛玉、薛宝钗等众多优秀的女儿形象。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 女性形象从未缺失, 尽管其作者多为男性, 但女子作为独特的审美主题却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在清代小说《红楼梦》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达到了一个全面且高峰的状态, 《红楼梦》中描写封建王权时期贵族生活百态, 而大观园中的各样女儿则是作者的浓彩重抹之笔。女儿柔弱似水, 女儿世界千姿百态但各显真性情, 黛玉的冰清玉洁、才情高洁, 宝钗的圆润变通、大家之姿, 王熙凤的泼辣能干、心思百转, 哪怕是丫鬟也有真情, 晴雯心比天高、光彩直射, 袭人玲珑乖巧、温顺谦恭, 这些女子所组成的世界与大观园之外的污浊的现实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大观园中女儿各具形态, 真情实意, 而其中的黛玉可谓是柔弱之美的典型代表, 黛玉自幼丧母, 寄养在贾府, 自小身娇体弱, 这给了林黛玉一种柔弱美,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似泣非泣, 泪光点点, 这体现的是一种美, 略带忧伤的美, 一种不规则的美。“心较比干多一窍”, 林黛玉有的不仅是外在的独特美, 而且心智聪明更胜一筹, 俗话说玲珑通七窍, 而林黛玉还多一窍, 如此笔墨可见作者对林黛玉形象的精心塑造。可以说林黛玉是一个独特的美女, 美在外表, 更美在心里, 美在灵魂。一首《葬花吟》唱出了她内心的悲苦, 以及面对这漂泊不堪的命运时心中的孤傲与不屈服, 显示着她的才情与清高。外表柔弱而内心孤傲, 面对着社会世情她比谁都看的清楚明白, 大观园中只有贾宝玉懂她, 真心怜惜她, 她不屈服于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 以坚韧的生命力唱响了自己爱情的悲歌。女儿似水, 似水之柔韧, 似水之完美的品格。

由于我国古代社会对于女性有着诸多方面的压抑, 文学艺术创作中始终是以男性作家为主, 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也仅有卓文君、蔡文姬、薛涛、李清照、朱淑真等优秀女性留下文字作品。但这并不妨碍我国的文学史中独特的女性化风格的作品产生, 我国古代文化认为男属阳、女属阴, 男为乾、女为坤, 这些阴阳乾坤观念落实在天地、日夜、寒暑、男女、君臣等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故而男儿本当坚强无畏, 而女儿本应柔弱贤淑。然而“人的情感和心态总是同时兼有两性倾向”[5], 男性总有脱离理想社会角色的时候, 男性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受挫而产生的郁闷委屈之感, 使他们将自己的创作者角色设定为柔弱之女性, 从而将自己心中的委屈倾吐而出, 这便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中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男子作闺音”。我国文学史中自屈原开创了这种女性化的柔弱文学风格后, 在历代的文学创作中更是直接以女子为创作角色, 揣摩女子在情感生活中的内心变化, 以隐喻自己在君臣或同僚关系中的心情, 到清代更有理论高度上的总结升华, 清代学者田同之《西圃词说.·诗词之辨》:“若词则男子而作闺音, 其写景也, 忽发离别之悲。咏物也, 全寓弃捐之恨。无其事, 有其情, 令读者魂绝色飞, 所谓情生于文也。”这种由男性创设的女性化的柔弱美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位置。

就柔弱作为一种美学风格在文学上的体现, 不能不提的还有宋代词学风格中的“婉约词”, 女性作家李清照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大多亦为男性作家创作。自花间词以下, 以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婉约词派, 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 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修辞委婉、表情柔腻的词作, 在取材方面, 多写儿女之情, 离别之绪, 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 其风格是绮丽的。无论是内容, 还是词的结构、音律、意境、风格上, 婉约词充分体现了“柔”和“婉”的美学风格。

综上所述, 老子的美学思想对于我国古典美学具有着起源性影响, 而老子美学中的柔弱观在古代美学中形成的是柔弱美的审美倾向。这种审美倾向表现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则可以从美学境界的开阔、审美主题的确立和审美风格的自成一体这几个方面中见出, 同时文学艺术创作领域中的这些柔弱化风格的作品也成为老子所阐述的阴性文化的形象注解。

摘要:老子的学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 《道德经》是一颗火种, 塑造着中华民族的品格和人生哲学, 其中的柔弱观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学艺术创造。因着老子的柔弱观, 我国的文学艺术呈现出别样的美学境界, 一系列关于柔弱的美学主题被相继创造产生, 甚至上升为一种美学风格, 极大程度地扩展着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美学疆域。

关键词:柔弱,美学境界,审美主题

参考文献

[1][2][3]王云五主编.陈鼓应注释.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1978:227、66、210.

[4]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 (上册) .商务印书馆, 2007:423.

上一篇:班主任常规管理之心得下一篇:海外汉学研究部分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