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报告

2024-04-12

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报告(精选15篇)

篇1: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报告

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报告

今年入夏以来雨水普遍不足,尤其是自7月份以来持续高温,降雨低于往年同期降雨量,对双庙镇农业造成了不良影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形式不容乐观,根据县统计局要求,我镇迅速组织有关人员开展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经调查双浮镇45035亩粮食作物全部受灾,3621亩经济作物也受灾严重,具体情况入下:

1,由于持续连日干旱无雨,导致农作物严重缺水,全镇农作物大面积受旱情影响,生产迟缓、减产已成定局,不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我镇大豆面积种植较大,目前正是其结荚期,长期无雨干旱,再加上水源有限,直接影响了生长,玉米和红薯等季节性作物也由于干旱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经济作物中,部分蔬菜品种由于高温提前结束生长,影响了产量和质量,其它经济作物如棉花、瓜果、油类作物也受到严重影响;

2,为尽快缓解旱情,双庙镇党委政府及时召开镇村两级全体干部专题会议,并成立了以镇长王玉强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抗旱领导小组,发动全镇广大干群全力抗旱,但天气长期干旱,水源有限,给抗旱带来一定困难,加上前期旱灾已成定势,导致我镇农作物受灾严重,大豆有荚无粒,玉米有棒无仁,大面积绝收。

通过镇村干部深入田间调研,双庙镇对此次旱情造成农作物生长受损十分重视,分派农业综合服务站专人进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尽最大努力减少旱情给我镇农业收入带来的损失。

双庙镇农村经济与统计服务站

篇2: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报告

自2009年8月以来,弥勒县降雨异常偏少,至今年冬春,旱情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三年连旱的严峻态势,给全县农业生产和人民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

一、当前旱情

1.降雨情况

全县2011年全年平均降水550.1毫米,比2010年同比减少221.1毫米,比2009年同比减少67.4毫米,为三年来降雨量最少年份。2012年1-3月全县降水20.4毫米,一月份降水 11.3毫米,比去年同期减少7.6毫米;二月份无降水;受暖西南暖湿气流影响,2月29日到3月4日,全省出现大范围降雨,弥勒县全境于3月3日夜间至5日凌晨出现一次降雨过程,其中全县西北部和西南部降水较多,中部和中东部降水较少,全县平均降雨9.1毫米,降水对缓解当前旱情,特别是库塘蓄水作用有限,据气象部门预测,3月底至4月份,全县仍无有效降水。

2.库唐蓄水情况

由于持续的高温干旱,致使全县库塘蓄水严重不足,给人畜饮水带来了很大困难。至3月20日,全县库唐蓄水6595万m³,比去年同期减少5303万m³,可供水量4099万m³,今年上半年全县预计需水24345万m³,缺水20245.89万m³。全县15座小

(一)型水库干涸4座,100座小

(二)型水库干涸65座,485个

小坝塘干涸338个,甸溪河上游支流化口河、禹门河断流,县城供水水源地花口龙潭干涸。

3.人畜饮水情况

干旱致使全县12个乡镇155882人、95754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五山乡、东山镇、巡检司镇等山区半山区饮水较为困难,全县12个乡镇中未建水窖的191个村民小组的部分困难户,共计1881户6656人和3108头大牲畜饮水最为困难。弥勒县20个国家产量调查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

二、农业生产形势

从当前的灾情发展形势来看,小春作物大幅减产已成定局,目前,全县各乡镇正按照常年农时节令积极开展春耕备耕工作,力争小春损失大春补,采取多种措施抗旱保粮保民生。

1.小春作物受灾情况

截止2012年3月17日,全县小春作物受灾510219亩,成灾314944亩,占受灾面积的61.7%绝收147100亩,占受灾面积的28.8%。

(1)小春粮食作物受灾情况

截止3月17日,全县小春粮食作物受灾265217亩,成灾206294亩,占受灾面积的77.8%,绝收108958亩,占受灾面积的41.1 %。其中:

小麦受灾面积173906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85.9%;成灾146156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72.2%,占受灾面积的84%;绝收88996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43.9%,占受灾面积的51.2%。

豆类作物受灾面积35547亩,占蚕豆面积的71.8%;成灾25683亩,占种植面积的51.9%;绝收13447亩,占种植面积的27.2%。

杂粮受灾32140亩,成灾19346亩,绝收1925亩。其中冬玉米受灾23788亩,占种植面积的76.7%,成灾9162亩,占种植面积的29.5%;绝收375亩,占种植面积的1.2%。

其他马铃薯、大麦等粮食作物受灾23424亩,成灾15109亩,绝收4590亩。

(2)小春经济作物受灾情况

截止3月17日,全县小春经济作物受灾245002亩,成灾108650亩,绝收38142亩。其中:

蔬菜受灾60279亩,占种植面积的53.3%;成灾21968亩,占种植面积的19.4%;绝收9746亩,占种植面积的8.6%。

油料作物(以油菜为主)受灾36556亩,占种植面积的71.8%;成灾29632亩,占种植面积的58.2%;绝收15196亩,占种植面积的29.8%。

水果受灾69172亩,占种植面积的72.4%;成灾14120亩,占种植面积的14.8%;绝收1030亩,占种植面积的1.1%。

甘蔗受灾62965亩,成灾28250亩,绝收8670亩;其它经济作物受灾16030亩,成灾14680亩,绝收3500亩。

2.全县春耕备耕进展动态

截止3月17日,大春积肥6337万公斤,同比增长83.89%;水稻育秧1399亩,同比增长2490.7%,其中薄膜1390亩,旱育秧1353亩,优质稻1054亩;

烟秧育苗872亩,同比增长36%;辣秧887亩,同比增长96.7%。大春作物栽种80268亩,同比增长59.9%,其中:薯类3840亩,同比增长187.6%,大豆130亩,同比增长62.5%,栽甘蔗57200亩,同比增长50.33%;栽蔬菜18828亩,同比增长65.66%,其中辣椒1495亩,同比增长91.9%。蔗田套种玉米16700亩,同比增长26.5%;蔬菜6000亩,同比增长3.45%,其中辣椒1500亩。收甘蔗46629亩,同比减少15.1%。收小春蔬菜85104亩,同比增长33.22%;收蚕豆19376亩,同比增长116.49%;收薯类18586亩,同比增长206.4%;收豌豆5550亩,同比增长753.8%;收小麦24580亩,收油菜1995亩。

举办培训622次,培训人员39410人,同比增加207次14271人;印发技术材料30859份,同比增加19180份;出黑板报、墙报522期,同比增加74期;广播、电视宣传3178次,同比增加1555次。

三、抗旱促春耕保民生

面对持续加重的旱情,全县人民上下一心,突出抓好各项措施,全力以赴开展抗旱保民生促春耕活动,力争保小春受灾损失降到最低,确保春耕备耕工作顺利开展,争取在大旱之后实现大春作物的大丰收。

一是扩大旱作面积,在水源不足地区大力推广扩大水改旱面积;二是扩大晚秋作物种植面积,提前规划,增加烟后套种秋玉米、秋马铃薯、秋豆类和晚秋蔬菜等作物重视面积,稳定全年粮食产量;三是推广生产期短的作物,抓紧抢种和重点发展蔬菜、薯类、鲜食玉米、青饲料等作物重视,最大限度减少旱灾带来的损失,力争粮食损失经饲补;四是大力推广玉米地膜覆盖、间套种等生物多样性种植技术,抓好农作物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科技项目的实施,提高粮食产量和抗灾害能力。

四、意见和建议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下,我县的抗旱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虽然灾情在进一步的持续和加剧,全县人畜基本饮水供应仍能够得到了保障,各项春耕备耕工作也在有序的开展。但是需要看到此次旱情是连续发展的一个过程,一些趋势性、苗头性问题,极有可能变成突出矛盾阻碍抗旱工作的开展。

一是虽然目前全县正在积极进行春耕备耕工作,大春作物育秧工作已经开始,有限的库容水库也开始准备放水,供有条件的农户进行旱地育秧,但对全县而言,这部分水只是杯水车薪,大面积秧苗将面临无水灌溉的局面,同时,如果旱情继续持续,农户用水成本必将增加,势必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在春耕备耕工作中应该把抗旱保苗作为工作重点来抓,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保证大春作物育秧灌溉供水;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政策性优惠。

二是部分山区和半山区农业生产还是以靠天吃饭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还是种植小麦、玉米、蚕豆等传统作物,耗水高、产值低。等雨靠天的等靠思想比较严重,科学的抗旱减灾措施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山区农业生产的优势和特色得不到充分发挥。针对这一情况,要从因地制宜出发,扬长避短,合理规划,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推广种植高产值、低耗水的经济作物和薯类等杂粮作物;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在做好抗旱救灾和春耕备耕工作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小春作物的中后期管理及抢收工作,特别要做好受旱情影响较轻的小春作物的管理工作,尽量把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四是连续三年的干旱致使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随之而来的土地闲置荒芜、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等一系列问题将日益凸显,农民工权益保障也将越来越重要。各级部门应该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和权益保护,通过承包、转包、互助合作等方式解决农村土地闲置、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建立相应的关怀和帮助机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问题。

篇3: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报告

农业部农情调度显示,截至3月23日,云南、贵州、广西等5省(区)农作物受旱面积7 119万亩,其中严重受旱4 259万亩。云南秋冬播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已播面积的87%,云南省农业厅预计全省夏粮将因灾减产60%以上。农业部有关人士分析指出,国家连续三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持粮食价格合理水平,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2010年粮食生产呈继续稳定发展态势。从今后走势看,广西、云南夏粮在全国夏粮总产中所占比重很小,西南持续的旱情不会对全国粮食供求关系产生大的影响,加之我国粮食已连续6年增产,库存充裕。

篇4: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报告

2009年入秋以后,中国西南大部以及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特别是云南大部以及广西、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区、市)局部地区旱情非常严重。从目前获得的气象信息看,未来干旱可能仍会持续。

对国内粮食产量的影响

对小麦供给影响不大。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区小麦产量均不大,仅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0.7%、0.4%和不足0.1%;四川相对较大,为3.8%。受旱四省区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4.9%。但四省区中占比最高的四川,目前其小春作物(包括小麦和油菜)尚未出现明显减产迹象;而可能严重减产的云南、贵州、广西其三省区占比又比较低。

对水稻供给影响较大。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四川、广西、云南和贵州四省区水稻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8%、5.8%、3.2%和2.4%,四省区共计占19.2%。由于决定水稻产量的关键是作物生长的中后期(抽穗、灌浆期的水源保证最为关键),产量如何还要看在中后期能否有充足的水源保证,因此,还需继续关注未来的降雨状况。

两大产稻国受到影响

全球主要水稻产区受影响较大。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中国西南地区为全球水稻主产区湄公河流域上游。中国境内的严重干旱,将直接导致下游水量不足,影响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位于湄公河流域中下游的越南、泰国分别位列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稻米出口国,二者的出口占到了全球出口总量的40%左右。若这两个国家出现严重减产,将直接波及全球米价。而2009年年底以来,整个湄公河流域也遭遇大旱。从目前公开媒体报道看,泰、越两国旱情亦不容乐观。

西南旱情下的国内外市场变动

上述情况,加上全球第三大出口国印度2009年末曾宣布大米产量因厄尔尼诺干旱预期大幅减产约18%,2009年12月中旬,国际大米期货价格(以头号大米出口国泰国期货市场价格为参考)大涨,较11月均价涨幅达20%。虽然此后随着印度宣布实际减产幅度远低于预期,大米期货价格应声回落,但显然无法保证的是:如果未来越南和泰国发布减产消息,国际稻米期货价格是否仍能维持平稳?

从现货价格来看,美国(长,白)大米价格目前保持平稳。危机以来,由于国家提高收购价格,中国国内稻米价格一直平稳上涨,但2009年12月以来,粳米价格月环比涨幅一直维持较在高水平,平均达到1.7%。

国内稻米价格

显著上涨的历史经验

大米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品种,其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全国有60%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历史经验显示,稻米如果出现大幅减产,将对中国国内粮价构成显著影响。历史上两次粮食价格大涨之年的共同特点是:(1)产量偏低,产需缺口巨大。(2)进口突然猛增。(3)1年5%以内的减产,当年价格仍可稳定。

旱情可能影响的情景分析

我们假定在正常年景下,2010年中国的大米产量与USDA在2010年3月10日最新报告中的预测数持平(USDA对产量的估计数据尚未将灾情因素纳入考虑),为13700万吨,较2009年增长2.5%;消费总量为13450万吨,较2009年增长1%。我们以此作为情景分析的参照基线。

情景一:若受旱涉及省区的减产幅度在9.5%以内,给定其他地区产量正常,全国将因此减产1.8%,除非2010年国内经济增长十分强劲、非口粮需求剧增,否则,国内仍能够实现产销平衡,今年价格仍可望维持稳定。

情景二:若受旱涉及省区的减产幅度达26%,给定其他地区产量正常,全国减产幅度可能达到5.0%,产需缺口达到430万吨,年末库存/消费比将从2009年的29.2%降至25.7%,为2000年来的最低点。但根据以往的经验,除非今年国内经济增长十分强劲、非口粮需求剧增,否则,当年粮食价格仍可维持稳定,但这会令2011年的粮价维稳形势变得较为严峻。

根据全国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截至2010年3月11日,五省区受旱面积7935万亩,如果假定五省区全部耕地面积均为水稻种植面积,那么,目前受旱面积约占五省区全部耕地面积的21.2%。因而,我们可以认为,情景二为正常情况下受旱影响的极限水平。

篇5: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地流转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可以细分为一下就几方面的影响:

一、对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影响。

1、对农业生产投入的影响又包括对于农地资本投入的影响和对劳动投入的影响。

(1)、对于农业资本投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地流转后所带来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投入。对于农地生产的投入不再局限于农药化肥,转而会增加各种农机产品以及机械化生产设备。随着农地流转的盛行,这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生产。

由于农地流转的规模扩大化,对农地资金投入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以及部分农民将田地看作自己最后的生活保障,农民对自己的农地承包权更加珍惜。当初邻里、亲友之间通过转包、代耕的形式流转土地,或者农户委托村社代为流转,无偿或只象征性的获取一定收益,现在的农地流转主要以租赁的形式为主,租金以收取现金或者粮食折价为主。总的来说,农地流转将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资,也会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2)、对于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将会随着农地流转的发展而逐渐减少。所以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去向问题,也是我们在之后我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困难。

2、对于产出的影响,在土地流转之后,农地之间的田垄田埂都可转化为耕地。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大粮食的产出。同时也可以通过增加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以及资本投入来增大生产的产出。

二、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

之前,农地主要用来生产粮食,农地流转会使土地更加整合在一起,受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影响,这部分流转合并的农地可能会去生产经济价值更高的经济作物,或者用来养殖水产畜牧等。这在一方面可能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可能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威胁。

三、对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

之前主要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方式。农地通过出粗、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土地银行等形式逐渐流转到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甚至一些农产公司的手中。使得他们能够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机械化的优势,充分利用规模效应使生产成本降低的优势。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和企业化经营。实行“反租倒包”后,宜春市出现了一批种粮大户,使传统的“家家农工副、户户小而全”、以自耕自种为主的家庭经营方式,逐步向规模化、企业化经营方式转变。

四、土地流转对于农业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促进和完善。

篇6:/度冬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冬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07/度冬季(12月-202月),全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偏低,阶段性变化明显,总体呈现前冬(月上旬-年1月上旬)偏暖、降水明显偏少,后冬(1月中旬-2月15日)持续偏冷、降水大部显著偏多的特点.1月中旬-2月初,出现了大范围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设施农业、露天蔬菜、经济林果、油菜等越冬作物、养殖业受到严重影响,但低温雨雪天气利于杀灭病菌和虫卵,增加土壤和水利设施蓄水,为春季农业生产奠定较好基础;江南、华南以及贵州等地9月下旬-12月中旬持续少雨,严重秋冬连旱,造成水库蓄水严重不足;云南和海南大部秋旱持续至1月下旬,造成冬小麦、油菜、荔枝等长势偏差;东北地区大部和内蒙古东部1、2月份降水偏少5成以上,旱情持续发展.

作 者:韩丽娟 王梅 钱拴 吕厚荃 作者单位: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刊 名:中国农业气象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年,卷(期):200829(2)分类号:P4关键词:2007/20冬季气候 低温 雨雪 冰冻 干旱 农业生产

篇7: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宿迁市农业局何井瑞

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中影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提供的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对农业生产类型、种植制度、布局结构、生产潜力、发展远景,以及农、林、牧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分布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与热量的关系更为密切,光合作用最适宜的温度是20℃-30℃,其下线温度为O℃-5℃,这对规划作物布局、安排农事活动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个地区热量的累积值不仅决定该地区作物的熟制,还决走着农作物的分布和产量。气候变暖,会由于生长期延长而使得作物的产量提高。但气候变暖后,如果没有新的适应技术,主要作物的生长期会普遍缩短,这会对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有负作用。例如宿迁市以往冬小麦的适宜播期在9月25日左右,随着全球变暖,现在的适宜播期在10月5日-10月15日,整个生育期缩短7-10天。同时,近年我市夏天温度平均温度与以往相差不大,但是高温天气减少,导致夏熟作物热量积累不够,生长量偏小,单产徘徊不前。热量资源增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受降水变化的制约,如果降水不能相应增加,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2、气候变化对作物品质和产量的影响。CO2浓度的升高,会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CO2又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在其它条

件不变的情况下,其含量增加有利于植物生长,作物生长发育加快,对于有限生长习性的谷物,由于生育期缩短而减少品质降低;而对于无限生长习性的作物如块根作物和牧草,则有利于生长期延长,增加产量。对产量的影响可能主要来自于极端气候事件频率的变化。同时,增温直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速率这两个决定作物生产率的主要过程。大气中CO2浓度倍增后,温度升高、作物原有品种发育速度加快和生育期缩短是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3、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极端气候条件,比如干旱、风暴、热浪、霜冻等,气候变化对这些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的影响情况尚知之甚少,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近年来我市极端天气的增加。

4、气候变化对作物病虫害的影响。气候变暖会使农业病虫害的分布区发生变化。低温往往限制某些病虫害的分布范围,气温升高后,这些病虫害的分布区可能扩大,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温室效应还使一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延长,使害虫的繁殖代数增加,一年中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可能加重。据统计,我国农业产值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大约为农业总产值的20%~25%。

5、气候变化对化肥、农药使用的影响。肥效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氮肥,温度增高1℃,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释放量将增加约4%,释放期将缩短3.6天。因此,要想保持原有肥效,每次的施肥量将增加4%左右。

气候变暖也将改变农药的施用。随着气候变暖,作物生长季延长,昆虫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数将增加,而冬温较高也有利于幼虫安全越冬,各种病虫害出现的范围扩大,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这意味着这些地区将不得不施用大量的农药和除草剂。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1、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调整农业结构就是要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分析光、温、水资源重新分配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改进作物、品种布局,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在改革种植制度时要深刻了解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而开展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

2、培育和选用抗逆品种,加强稳产增产技术研究。发展生物技术,选育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家畜新品种。要加强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术、抗御逆境、设施农业和精确农业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研究,力求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以强化人类适应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能力。为此,必须建立及强化农技推广体系,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选育优良品种是最根本的适应性对策之一,将生物技术与常规农业技术的融合,通过体细胞无性繁殖变异技术、体细胞胚胎形成技术、原生质融合技术、DNA重组技术等,快速有效地培育出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

3、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加强

节水农业和科学灌溉的研究、推广及应用,研制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新工艺,开发自动化、智能化农业生产技术,强化综合防治自然灾害的工程设施建设,对提高农业产量、增强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防御灾害能力具有长远意义。

4、监测作物病、虫、草害与畜禽疾病的变化趋势并加强综合防治。气候变暖、大气CO2增加与紫外光的增强必然会对各种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危害程度、病原、害虫与杂草的种群结构以及天敌种类等产生连锁影响,畜禽动物疫病状况亦会有所变化。

篇8: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关键词 气象;农业生产;积极作用;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03-136-2

气象主要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雨、云、霜、雪、露、闪电、打雷等大气的物理现象,对于农业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带来的一定的危害[1]。

1 气象对于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

瑞雪兆丰年,反映的就是农业生产气象之间的一种重要关系。农作物的生产都离不开太阳的照射,有些农作物的授粉主要是通过风吹动农作物来进行,还有些农作物必须经过冷冻才可以生长的更好。气象的变化带来雨水,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总之,气象对于农业生产有着不容小觑的积极作用。

2 气象对于农业生产的消极影响

2.1 大风

一旦风的风力大于8级、风速大于17 m/s都会成为大风,我国的大风主要分为三种:台风侵袭、雷雨大风、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其中最多的就是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大风会摧毁树木、庄稼、农房和通讯设备等,甚至可能会引起风沙走石,对于农作物的损害十分严重。

2.2 连阴雨

连阴雨就是指连续降水超过五天,而且累积的降水量大于30 mm的天气现象,连阴雨期间光照少、雨水多、湿度也比较大,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作物的收获都存在较大影响。连阴雨会影响花生、大豆、蔬菜和棉花的质量,如果播种期出现连阴雨,就会使得播种的时间推迟,农业生产会受到较大影响。

2.3 低温冷冻

低温冷冻也是一种对农业生产影响十分大的天气现象。主要是因为受冷空气和寒潮的入侵,气温会连续性的下降,给农作物的生长造成损伤,最终造成减产。

2.4 干旱

干旱属于灾害性气象,主要是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因为降水不足,加上土壤的蒸发使得土地水分缺乏,江河的水量也减少,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了影响。这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由于工农业生产没有足够的用水,人民和家畜饮水困难,损失十分严重。

2.5 洪涝

洪涝主要是指由于连续降雨、大雨、暴雨等气象使低洼地段出现积水、淹没等问题。我国的降水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每年的降水量不同,洪涝灾害很频繁。洪涝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农作物的产量大减,影响了农业生产,这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的一种很重要的气象灾害,会对人民的安全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造成影响。

2.6 冰雹

冰雹也是一种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主要来自对流特别旺盛的积雨云,云中的上升气流相对一般雷雨云强的多,小冰雹是在对流云内由雹胚上下数次和过冷水滴碰撞增长起来的,当云中的上升气流不能支撑时就下降到地面造成灾害。冰雹发生时,都是伴随着电闪雷鸣和狂风暴雨。冰雹的出现一般都会毁坏农作物,造成农业生产产量降低,甚至没有收入。

2.7 雪灾

所谓的雪灾主要是因为长时间的降雪使得大范围都积雪成灾的一种天气现象,雪灾的出现会对农作物造成较大的影响,容易导致不抗冻的农作物死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粮食产量。

2.8 台风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天气现象,主要是指各种在热带大气中产生的中心气压低、温度高的强烈漩涡。每次台风登陆,都会造成大面积农田受淹和粮食减产,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

3 消除气象对于农业生产消极影响的措施

3.1 对于大风的预防措施

对于果树和蔬菜大棚进行加固;减少田间劳动,尽量不到户外活动;将户外危险电源切断。

3.2 对于连阴雨的防御措施

关注气象预报,有效的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有效的处理好粮食的隔湿防潮;连阴雨期间田地做好清沟排水,防止水涝;在给农作物施药过程中,药液中应该增加粘着剂,可以在药液中添加淀粉、植物油等,确保施药的效果。

3.3 对于低温冷冻的有效措施

尽可能的种植比较抗冻的品种,合理有效的进行布局,根据种植品种的特性,准确的安排种植的时间和密度;有效地把播种质量和整地质量提升,培育壮苗过冬;有效采用灌水、镇压防冻的方法;有效地增加磷钾肥的数量,做好越冬覆盖工作。

3.4 对于干旱的主要措施

根据旱区的分布状况,调整植物的种植布局,尽可能选用抗旱的农作物;灌溉时,选择节约水的灌溉方式,比如滴管技术;将田地的水利基础设施加强建设;有效利用控制资源,根据天气条件,进行人工降雨。

3.5 对于洪涝的防御措施

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预警,疏通河道,对水利设施进行维修检查;及时抢收农作物或是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农作物死亡。

3.6 冰雹的防御手段

冰雹发生时,应该及时的抢收成熟的农作物;对于多冰雹地带,应该有效地增加绿化的面积,有效的破坏雹云的形成;再多冰雹季节,农民下地劳动时,应该携带防冰雹工具,气象部门有效地开展消除冰雹作业,降低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4 结语

总而言之,气象对于农业生产有利有弊,我们必须有效的处理好气象给农业生产带来的诸多影响,使之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1] 王松霞,魏明英. 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浅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8).

(责任编辑:刘昀)

篇9: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报告

1、季风气候: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弊:季风强、弱的影响,易形成旱、涝灾害,有效措施是兴修水利设施。

(1)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利于发展种植业,多为水稻,一年两熟到三熟。

不利:多旱涝灾害。

(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平原—发展种植业,多为水稻,一年两熟;山地丘陵——发展林业(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利:多旱涝灾害;冬春季降水相对较少,且会受低温影响。

(3)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发展种植业(小麦、玉米),二年三熟、一年一熟。

不利:多旱涝灾害;降水相对较少,冬春季缺水(尤其华北);热量相对不足,且冬春季会受低温、寒潮(冻害)的影响。

2、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利: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积累养分,在水源充足的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种植瓜果、棉花等。

不利: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干旱是典型特征,多为草原荒漠),适宜发展畜牧业。

3、地中海气候——有利: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蔬菜、水果和花卉等时鲜业(园艺业)作物的生长;冬季温和多雨,有利于作物越冬。

不利:夏季降水少,蒸发量大,雨热不同期,灌溉水源缺乏;有效措施之一是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发展节水型农业——如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种植耐旱作物等。

4、温带海洋性气候——利:全年降水均匀,气温变化不大,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可发展乳畜业。不利:光热不足,不利于谷物生长、成熟,5、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适宜种植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也适宜发展林业。

6、热带沙漠气候——利:光热充足,在有水源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不利:全年干旱。典型:A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滴灌技术;B埃及的棉花种植,长绒棉

5、热带草原气候——适宜发展畜牧业;光热水较充足,可合理发展种植业,但干湿两季的特点易带来旱涝灾害。

6、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不利影响:冬季长而寒冷,不利于农业生产,粮食生产不稳定。

篇10: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报告

摘要作为对农业风险损失进行事后补偿的一种手段,农业保险对稳定和保障农户的生产行为、引导农户生产行为规模化、振兴农村经济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农业保险试点以后农户的投机行为等问题也制约着农业保险的发展。因此研究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可以对农业保险提出有效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逆向选择;生产规模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6-0086-04

农业保险作为对农业风险损失进行事后定损补偿的手段之一,对于稳定和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2004年开始农业保险各种模式试点正式在全国启动,对农户的生产行为起到了明显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但是农户会产生某些投机行为,这些行为制约着农业保险的发展。因此,通过研究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积极影响

(一)能尽快恢复小规模农户灾后再生产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诸如干旱、冰灾、洪水等气象灾害;蝗虫、鼠、蚁等虫害;炭疽病、黑穗病等动植物疾病等。这些自然灾害每年给中国造成1 000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受害人口2亿多人次,其中农民是最大的受害者。例如1998年的特大洪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受到严重灾害,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 666亿元。

图1为2003~2012年我国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及绝收面积。由图1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受灾的农户没有农业保险的补贴和赔偿,只能自己扛起损失,对我国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农户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而对于生产大户,也遭受不起自然灾害对生产物质的大范围影响。

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者以支付小额保险费为代价,把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灾害事故造成的农业财产的损失转嫁给保险人的一种制度安排,有利于弥补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风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使投保农户在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灾害后得到经济补偿,增强农户对自然风险的抵御能力。因此,对于农户,尤其是传统型小规模单一制的农户,由于生产物质比较少,标的损失之后带来的影响很大,而农业保险这种转移风险,分摊经济损失的保险机制无疑可以使农户能够及时得到补偿,迅速补充生产物质,增加生产信心,投入再生产。

如图2所示,以能繁母猪为例,笔者通过对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乡县支公司走访得知,能繁母猪的保险赔偿为每头1 000元,费率为6%即60元,而国家财政补贴50%,省财政补贴20%,县财政补贴10%,农户自己只用承担12元的保费。发生标的损失以后,乡镇动物防疫站就会配合保险公司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收集农户的“一卡通”,拍摄带有耳标号码的保险标的照片,做好记录并出具查勘报告,要求农户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10日内保险赔偿1 000元就会打入农户的专有账户,农户可以迅速的用保险赔偿来补充生产物质,恢复再生产。农业保险有利于帮助农户分散生产风险,对促进农户增收,稳定生产有着重大的作用。从能繁母猪的投保率在90%以上也可以看出,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得到了农户的广泛认可。

(二)农业保险对农户实行规模化生产引导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以分散型经营为主导的农业国家,有着将近2.3亿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农户。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0%。同时受传统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影响,农村各类专业合作和互助组织相对缺乏,农户的生产行为较为保守,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结构也相对单一,难以形成多元化生产行为。这种分散经营的模式是目前农户生产面临的困境之一,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起不到有利的影响。

如图3所示,农业保险2007年开始实行保费补贴模式试点以来,保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也引导了农户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生产行为规模化的发展。农户生产的产业化经营把农户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户生产行为的规模化程度,从而构成农业保险的组织基础。原来分散的农户通过产业化组织,形成一定的规模,也增加了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参加农业保险,也使得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引导作用得到更大地发挥。

比如在农业保险中保险公司对养殖能繁母猪在50头(含)以上或育肥猪在500头(含)以上的养殖大户和种植2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会签单到户,单独承保,大户出单,发生标的损失时可以得到优先处理,直赔到户。而小规模的养殖户一般是签单到组,联合出单。农业保险2007年开始实行保费补贴模式试点以来,农业保险对于养殖大户的一定优待政策和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与保险公司的配合对农户的生产行为规模化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由于农业保险起步晚,还在发展的过程中,这种作用还不甚明显。但是按照农业保险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支持,这种规模化生产的引导作用会越来越大。

二、农业保险试点后农户生产行为中产生的问题

农业保险自2004年试点以来,虽然一直在发展,但是仍存在有许多不足。在《农业保险条例》颁布之前,农业保险的立法相对滞后,实行的法律法规并未真正涵盖农业保险运作的具体操作内容。因此,农业保险试点以后农户也产生了许多投机性的生产行为。

(一)道德风险行为

1.产生损坏保险标的的道德风险

在保险市场上,这种行为来自于:第一,保险公司不能观察到投保农户在投保后的个人生产行为;第二,由于保险标的的特殊性,在保险期间大多处于生长期,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可以轻易对保险标的做出主观性的处置行为;第三,现行的保险政策并没有推行奖励机制,农户的个人生产行为也不与信用评级和费率水平挂钩,无标的损失的农户来年也没有费率的减免等奖励政策。既然第二年要交一样的保费,有些农户便在生产过程中人为的制造一些标的损失来换取补偿。在某些市场风险严重的年份,生产物质投入的成本过高而出售价格过低,有些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故意损坏保险标的,这种行为在养殖业保险中尤为突出。比如育肥猪险种,在2010年猪肉市场低迷,猪肉价格大跌的时候,辛苦养殖担上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可能入不敷出,有农户就故意淹死保育猪或者在生产过程中喂食一些钉子等造成标的灭失来换取保险赔偿。

2.监督机制缺位导致灾后生产积极性缺乏

由于农业保险试点过程中,气象、水利等部门没有协调推进,基层监督体制也不完善,导致许多农户在遭受风险以后,抱着反正有保费赔偿的心理,生产积极性大打折扣,甚至不事生产等待赔偿,没有尽到保险义务。通常农业保险中的保险标的具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但是投保农户想到风险损失可以转嫁给保险公司,就不会在灾后对保险标的进行妥善处理。比如在水稻保险中,由于水稻种植业受地理因素影响比较大,那些土地靠近河堤的农户容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往往投保很积极,但是灾后的生产行为中却带有明显的倦怠性。比如2011年坝塘镇发生洪涝灾害以后,有些农户存有侥幸心理,觉得反正有保费赔偿,在开展的救灾生产当中积极性不高。

据统计,投保方的道德风险行为给保险公司造成的冤枉赔款要占保险赔款的20%甚至更高。这种种的生产行为严重扰乱了保险市场。使保险公司承担正常概率之上的赔付率,破坏了保险市场均衡并导致了保险市场的低效率。农业保险发展的不完善导致农户产生了这些投机性的道德风险行为,而正是由于这些生产行为又加剧了农业保险市场的失灵,长久以往就会阻碍农业保险的良性发展。

(二)逆向选择

农业保险试点以来,保证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但是在规避生产行为中的风险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会产生逆向选择行为。农业保险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和自然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保险公司事前不能确定投保农户的风险程度。低风险的投保农户在投保后一般不能得到实际效用,可能会慢慢地退出保险市场,只有高风险的农户才会愿意在面临生产过程中的高风险时选择投保。保险公司的单位费率是根据风险单位的平均损失率确定的,保险公司为了不致亏损不得不提高费率,这样又将有一部分中低风险农户不再投保。这样的循环无疑会导致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市场失灵,削弱了农业保险对农户的积极引导作用。

三、促使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对策

由以上分析可知,农业保险试点引导农户生产行为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农业保险对农户来说就是一颗“定心丸”,遭受风险损失之后农户可以很快地恢复生产行为,农户的生产信心得到了保障,积极扩大生产行为,形成规模化生产。但是由于农业保险发展的一些不足,农户产生了诸如逆向选择和损坏保险标的等投机性生产行为。下面从三点探讨如何完善农业保险,最大化的发展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积极引导作用以及减少农户生产行为中的投机行为。

(一)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

1.贯彻实施农业保险法律条例

《农业保险条例》历时六年终于在2012年10月24日国务院第222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它表明我国政府对建立现代农业风险管理制度的坚定信心。条例中明文规定为切实保证财政给予的保险费补贴依法使用,规定禁止以虚构或者虚增保险标的、虚假理赔、虚列费用等任何方式骗取财政给予的保险费补贴。《农业保险条例》填补了《农业法》和《保险法》未涉及的农业保险领域的法律空白,标志着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发展进入了有法可依的阶段。政府在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同时要严格贯彻落实《农业保险条例》,同时要尽快出台配套性的细则,规范农户生产行为,杜绝道德风险产生。

2.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保险的主体中,基层政府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宣传、执行工作,对农业保险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有些基层政府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或者干脆把行政支持变成了行政干预。制定行政支持的具体措施,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又要尊重保险公司的自主权,避免过度干预。乡镇基层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管理办公室,配备专业人才,对从事农业保险的业务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各种农业保险组织的业务技术人员,交流经验、学习、研讨提高业务技术管理水平,合理协调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保险公司应完善服务体系

1.完善监督机制

与其他机构相比,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保险公司更有可能去履行监督职责。为最大程度地控制投保人的投机行为,保险公司不仅在签约之前需要对投保农户的个人情况和保险标的的风险情况进行了解,在合同签订之后也不能放松,必须随时监督保险标的的风险情况和被保险农户的生产行为情况,避免产生主观损坏保险标的的生产行为,并协助被保险农户做好防灾防损工作。

如图4所示,通过尝试借助农村基层组织(农技站,村委会,气象、水利部门和乡镇动物防疫站)的力量建立农业保险中介组织。通过农业保险中介组织提供的信息、调查、分析和监督等活动获取被保险农户的行为信息后,保险公司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判定标的损失是由于意外风险还是投保农户的主观生产行为有意造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农户投机行为的发生。以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为例,要强化耳标监管体制,对能繁母猪和育肥猪的实际存栏数量进行逐场逐户核查,做到“四见”:见猪、见人、见标、见榜。承保分户清单、理赔分户清单、财务支付清单三单必须一致,理赔到户,杜绝以死代活等骗取保险赔偿的生产行为。

2.构建合适的奖励机制

由于近几年大灾风险少,而很多农户把保险看成一种投资,认为只要投入了就一定要有受益,而在风险比较少的年份农户投入保费得不到实际的经济效益有可能就会导致损坏保险标的的道德风险。因此,可以构建合适的奖励机制,建立投保人的信用评级与费率水平挂钩的制度,对于当年保险责任范围内没有发生保险事故的投保农户在第二年投保时可以适度的对保费进行优惠;而对发生过损坏保险标的等投机性生产行为的信用评级恶劣的投保人实行惩罚性费率。这样既可以鼓励农户积极投保,调动农户防灾防损的积极性,发挥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支持引导作用又可以避免人为损坏保险标的的行为发生。

3.加快农业保险产品创新

完善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引导作用要着眼于创新保险产品和开发多元化险种。第一,加快对传统产品的改造,认真分析保险经营中存在的漏洞,合理使用免赔额既可以减少农户投机性生产行为,又可以减少处理小额赔案的费用,降低保险成本。第二,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种植业,如水稻、小麦和养殖业猪、鸡等实行强制保险,对生产经营达到一定规模或经济上有能力投保的农户也实行强制保险。在实行过程中要注意对收入低下,无力承担保费的农户加大补贴力度。对其他农产品的生产可以实行自愿投保,或者以村为单位,应保尽保。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逆向选择,还可以增加保险的有效需求,降低保险费率,减轻保险公司的压力,缓解市场失灵问题。更好地发挥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引导作用。所以在实行强制保险的过程中,要依靠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

(三)提高农户的诚信意识

篇11: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报告

目前涟水县不断上涨的农资价格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上涨幅度很快,广大农民盼望价格能降下来;农资价格上涨过快,挫伤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虽然各级政府给农民的实行了一些优惠政策和相关补贴,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已急需要提高,政府要加大调控力度,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农民的不断增收。

一、主要农资价格上涨,农民对种田收益只摇头

从住户调查资料看,今年农资价格上涨太高了,农民都不敢买,甚至有些农户不顾农田需要不需要,只干等过些日子降下来再买。以下是主要农资价格变化情况:(1)、种子今年价格每公斤平均要3.60元,上年同期价格为2.70元,增长 22.22%、(2)、化肥里的碳氨及复合肥料今年价格每包(50公斤重)平均要40.0元,上年同期价格为35.0元,增长 14.28%、磷肥今年价格每包(50公斤重)平均要33.0元,上年同期价格为29.0元,增长 13.79%、尿素今年价格每包(50公斤重)平均要105.0元,上年同期价格为95元,增长10.53%;(3)、农药小麦在播种到苗出三叶时候每亩用钱14-20元,(含水剂和粉剂量),上年同期价格为12-16元,增长幅度也比较高 ;(4)、柴油目前每公斤买到9.50元,上年同期价格为8.00元,增长 18.75%、外雇机器作业费用也在增长,其中种耙地每亩需要费用35.0元、收割时候每亩需要费用60.0元,而上年同期种耙地每亩需要费用31元、收割时候每亩需要费用52.0元,分别增长12.9%、15.38%,可见当前涟水县广大农民已感觉到农资涨价的压力不小,农民对种田收益只摇头。

二、成本大幅上升,种田大户对未来信心不足

根据住户陈师乡调查点的辅助调查员反映,今年种小麦不划算,成本高,收益低,从耕种下去,到收获一亩地就要多花不少钱啊!由于价格上涨,今年小麦预计共需花费385元,而在去年只要350.6元无形中多花了34.40元,这就意味着从农民收益的口袋里多掏出去34.40元,而对一些种粮大户更是烦恼。今年小麦亩均成本可能增加50元。“种一亩田赚不到65元,可见农民种田积极性会受到一定影响,个别大户对未来信心不足;农资价格的波动,给农民心中造成一定压力。许多农民表示将少买肥料、农药等,甚至极个别农户加之家里劳动力外出打工劳动力少,冒出撂田的想法。

篇12: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报告

生态环境退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塔里木河下游为例

由于人类近50a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造成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环境退化日益严重.在人类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生态环境退化又给塔里木河下游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灾害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沙漠化大面积发生;灾害频度和强度增加;草地退化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水质污染影响了农业生产等.这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塔里木河下游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在塔里木河下游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就该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建议.

作 者:孙永强 王德忠 尹林克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刊 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19(1)分类号:X171.1关键词:塔里木河下游 生态退化 农业 影响

篇13: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报告

7月份以来,我国大部出现异常天气,总体上呈现“南旱北涝”。从南旱看,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给水稻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局部地区由于高温热害,导致水稻花粉败育,结实率下降。同时,高温干旱也影响旱地玉米灌浆成熟,一些地区双季晚稻因缺水栽插困难,只能改种。可喜的是,从17日开始,南方高温开始逐步减弱。从北涝看,东北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3-5成,造成低洼地块农作物受淹。但总体上利大于弊,特别是东北西部传统旱区玉米、水稻长势明显好于常年,搭起了丰收的架子。

从全国看,虽然遭遇南旱北涝,但秋粮作物总体长势良好,尤其是东北、华北、西北等地降水充沛、光照充足,玉米长势好于去年,加之夏粮、早稻已丰收到手,只要秋粮科技抗灾措施落实到位,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还是有基础、有希望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秋粮生产,国务院常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秋粮生产。

目前,“立秋”已过,距秋粮大面积收获还有1个多月时间,秋粮生产进入最关键时期。农业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集中力量抓好防灾减灾工作。

一是强化政策落实。加强协调,强化责任,尽快把政策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政策效应。病虫防控的补助资金,尽快落实到专业化服务组织,支持开展统防统治。改种补种的补助资金,细化实化方案,尽快落实到村组和农户,支持农民搞好生产自救和灾后生产恢复。

二是强化抗旱防涝。加强监测预警和灾情调度,搞好科学防灾,落实抗灾救灾措施。抓好灾后生产恢复,对因旱涝绝收的重灾区,做好农资调剂调运,指导受灾农户及时改种短生育期农作物;对轻灾区采取综合促成熟技术,力争把损失减少到最低。

三是强化病虫防控。加强病虫监测,及时发布病虫信息,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对重发区实施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坚决遏制病虫暴发流行。17号,我部将在湖北召开南方水稻重大病虫防控现场会,对病虫害防控工作再部署、再落实。

篇14: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报告

中国秋收秋种工作日前已全面展开。据国家防总办公室8日消息,全国大部地区基本无农业旱情,受近期降雨影响,前期受旱的湖北、内蒙古等地作物旱情基本解除,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持续。

据了解,目前中国南方地区秋收基本结束,北方地区秋收正处于高峰期,西北、华北地区秋粮收获过半,东北地区也将陆续开始收获。北方冬小麦正处于播种出苗阶段,西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油菜处于播种育苗期,土壤墒情良好,秋收秋种工作进展顺利。记者从国家防总办公室了解到,今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水利工程蓄水总量比多年同期偏多或持平,蓄水情况总体较好,预计今年冬麦主产区大部秋播和南方秋冬种用水有保障。特别是9月份以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和黄淮大部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有效补充了耕地土壤水分,北方冬麦主产区大部土壤墒情适宜,为近三年来同期最好,对冬小麦适时播种十分有利。

篇15: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报告

进入2008年9月以来,美国金融市场风云再起,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产、美洲银行收购美林集团、AIG集团陷入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金融市场,并在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滔天巨浪,旷日持久的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严峻的世纪性金融危机。由于这场金融危机仍处于持续发展中,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危机将走向何方并止于何处?巨大的不确定性笼罩全球。同样,这场危机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仍是未解之谜。

正是基于对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过渡的担忧,全球各国政府相继或联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支持,除直接对金融机构的接管以及通过货币政策大量注入流动性以外,还涉及一些制度调整方面的内容,将可能给全球未来的金融发展造成一些长远的影响。目前,金融危机已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2008年世界经济已明显放缓,下行风险逐步加大,前景更加不确定。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2%,发达经济体经济2009年将下降0.3%,其中,美国经济将负增长0.7%,欧元区两个主要经济体德国和法国将分别负增长0.8%和 0.5%。

从宏观环境来看,目前正值中国农业行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局势下认识局势掌控方向,对农业行业所受到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态势予以翔实的剖析,无论是对于中国农业行业的长远发展,还是对农业行业在具体工作中的突破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那么,在当前金融危机爆发形势下,我国农业行业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而我国农业企业又该如何分析当前发展形势、制定应对策略呢?最重要的,又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机遇,获得更大的发展呢?

本报告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国家商务部、中国海关、行业相关协会、国内外相关刊物的基础信息以及农业行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结合深入的市场调查资料,立足于当前世界金融危机整体发展局势,总结出金融危机的一般规律,进而分析了当前金融危机对全球及中国经济、政策、主要行业的影响,然后重点分析了当前金融危机对农业行业的影响,并对未来农业行业发展的整体环境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研判,最后在前面大量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了农业行业今后的应对策略,为农业企业在当前环境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先机,根据行业环境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注:本报告将保持时实更新,为企业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提供最新资讯,使企业能及时把握局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 目 录 〗

第一部分次贷金融危机分析

第一章 从次贷危机到世纪性金融危机

第一节 美国金融危机的新发展:从次贷危机到世纪性金融危机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世纪性”特征

二、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危机干预措施

三、7000亿美元拯救经济计划

四、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五、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

第二节 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及发展阶段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

二、美国金融危机原因的深层剖析

三、美国金融危机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

一、次贷危机的触发

二、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

三、危机从资本市场传导至信贷市场

四、危机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

五、结论

第四节 美国次贷危机的前景展望

第二章 金融危机基本规律与研究

第一节 金融危机定义

第二节 金融危机的分类

一、货币危机

二、银行危机

三、债务危机

三、资本市场危机

四、混合型危机

第三节 危机发生前的典型特征与规律总结

一、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

二、外部资金大量流入

三、国内信贷快速增长

四、普遍的过度投资

五、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

六、贸易持续逆差并不断恶化

七、货币普遍被高估

八、危机的发生机制和规律总结

第四节 历次金融危机分析

一、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政策简述

二、20世纪90年代北欧三国银行危机

二、日本1990年危机与政策简述

三、次贷危机下的中国经济与政策选择

第五节 亚洲金融危机分析

一、爆发的原因

二、发展阶段

三、影响

四、教训

五、亚洲金融危机十年

第六节 国际市场面对金融危机应对经验

一、美国证券市场几次著名危机的应对

二、日本金融市场危机的应对

三、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应对

四、香港金融危机的应对

第二部分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

第三章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政策影响分析

第一节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冲击多国实体经济

二、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及其国际影响研判

三、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

第二节 2008年前三季度世界经济形势及全年展望

一、今年前三季度世界经济变化的主要特点

二、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三、七大对策应对国际经济变化

四、世界经济形势展望

第三节 金融危机对各地区经济的影响

一、北美

二、欧盟

三、亚洲

四、拉美

第四节 各地区应对次贷危机的措施

一、北美

二、欧盟

三、亚洲

四、拉美

第四章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政策影响分析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运行分析

一、金融危机下的经济运行

二、2008年第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

三、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四、2008-2010年中国经济预测

第二节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政策选择

一、如何把握金融危机提供的机遇

二、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各项措施

三、求解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

四、趋势预测

第三节 国际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应对策略

一、调整经济结构

二、扩大内需

三、保持政策的及时、灵活与有效

第五章 金融危机对主要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一、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出口的传导机制

二、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出口的未来趋势判断

三、应对次贷危机的策略建议

第二节 次贷危机对中国主要行业的影响分析

一、证券

二、银行

三、保险

四、纺织

五、房产

六、钢铁

七、机械

八、汽车

九、能源

十、航运

十一、家电

十二、旅游

第三部分当前金融危机对农业行业的影响

第六章 当前金融危机对农业行业的影响

第一节 金融业与农业行业的关系

一、全球金融业与农业行业的关系

二、我国金融业与农业行业的关系

第二节 当前金融危机对全球农业行业的影响

一、对农业行业本身影响

二、对农业行业相关行业影响

第三节 次贷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行业的影响

一、对国内农业市场的影响

二、对农业出口市场的影响

第四节 次贷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大型企业

二、中小企业

第五节 我国农业行业当前政策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第七章 当前金融危机对农业行业主要领域的影响

第一节 对农业产量的影响

第二节 对农业需求的影响

第三节 对农业企业并购整合的影响

第四节 对农业行业政策稳定性的影响

第五节 对国内农业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

第八章 当前金融危机下对我国农业行业运行情况分析及预测

第一节 当前金融危机下对我国农业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一、我国农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2008年我国农业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三、2008年我国农业行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第二节 当前金融危机下对我国农业行业未来发展预测

第九章 当前金融危机对主要农业企业的影响

第一节 企业一

一、企业介绍

二、2008年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三、公司最新发展动态及策略分析

四、企业在危机中具有的优劣势分析

五、当前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第二节 企业二

一、企业介绍

二、2008年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三、公司最新发展动态及策略分析

四、企业在危机中具有的优劣势分析

五、当前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第三节 企业三

一、企业介绍

二、2008年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三、公司最新发展动态及策略分析

四、企业在危机中具有的优劣势分析

五、当前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第四节 企业四

一、企业介绍

二、2008年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三、公司最新发展动态及策略分析

四、企业在危机中具有的优劣势分析

五、当前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第五节 企业五

一、企业介绍

二、2008年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三、公司最新发展动态及策略分析

四、企业在危机中具有的优劣势分析

五、当前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

第四部分应对策略

第十章 我国农业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策略

第一节 政策角度

一、国家经济、金融政策调整

二、农业行业政策调整

第二节 上游市场角度

第三节 下游市场角度

一、国内农业销售市场应对策略

二、国外农业出口市场应对策略

第四节 企业管理角度

一、成本控制策略

二、定价策略

三、竞争策略

四、并购重组策略

第五节 我国农业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策略评价

第六节 农业行业应对危机策略

第十一章 当前金融危机给我国农业企业带来的机遇

第一节 金融危机对国外农业企业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农业企业在危机中具有的竞争优势

第三节 金融危机为我国农业企业提供了并购国外企业的机会

第四节 金融危机导致部分经营不善的农业企业退出市场

第五节 金融危机给我国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带来机遇

第六节 农业企业如何从危机中把握市场机遇

图表目录

图表:主要金融机构报告的次按相关业务亏损

图表:美国抵押贷款信用等级划分标准

图表:美国的S&P Case ShiHer房价指数

图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主要购买方

图表:次贷危机中金融机构资产减记前10位

图表:4家著名投资银行过去3个月内日均在险价值指数的变动情况

图表:次贷危机爆发后主权财富基金对跨国金融机构的注资

图表:TED息差的走势

图表:2006-2008年美国ABCP市场余额

图表:2006-2008年美国的季度GDP增速以及各部分的贡献

图表:2004-2008年美国商业银行坏帐率

图表:2004-2008年美国商业银行逾期率

图表:金融危机经济传导图

图表:美国1929年之前的贸易顺差累计额

图表:美国大萧条前后货币供给与商业银行信贷变动状况

图表:美国大萧条前后的工业生产与零售物价指数

图表:大萧条前后美国经济增长与股市表现

图表:大萧条前后道琼斯工业指数

图表:大萧条期间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走势

图表:美国大萧条期间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其效果

图表:日本1990年前后经济增长情况

图表:日本1990年前后资本流入与股市表现

图表:日本1990年之前信用出现了快速大幅增长

图表:日本1990年前后股指与东京地价指数

图表:日本1990年前后零售物价指数

图表:日经225指数

图表:日本通胀状况与趋势线

图表:美国经济增长在2001年出现大幅下滑

图表:美国2001年后的货币扩张

图表:美国广义货币占比不断创出1995年以来的新高

图表:2007年之前中国的货币供给增长率长期维持高位

图表:1998年之后中国零售物价指数长期走低

图表:中国经济与日本(1990)、美国(1929)经济危机之前的相同点

图表:2007年10月-2008年11月节约商品交易所1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走势图 图表:1998年Ⅰ季度-2008年Ⅲ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同比增长率

图表:1999年8月-2008年9月工业增加值月度同比增长率

图表:1999年8月-2008年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同比增长率

图表:1999年1-8月—2008年1-9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月度累计同比增长率

图表:1999年8月—2008年9月出口总额月度同比增长率与进口总额月度同比增长率 图表:1999年8月—2008年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同月=100)

图表:1999年8月—2008年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年同月=100)

图表:1999年8月—2008年9月货币供应量月度同比增长率

图表:2008年1-8月我国对外贸易情况

图表:2008年1-8月房屋销售情况

图表:2008年M2与M1增速“剪刀差”达到06年5月以来最高水平

图表:2008年固定投资贷款资金来源情况

图表:2008年房地产开发贷款资金来源

图表:2008年1-8月主要行业累计亏损总额同比增长显著上升

图表:2008年1-8月主要行业累计从业人员同比增长回落

图表:2008年中国经济预测

上一篇:天冬的作用与功效下一篇:社区信息化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