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定稿

2024-04-21

干旱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定稿(精选10篇)

篇1:干旱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定稿

干旱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及其应对

去冬今春我市降水偏少。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总降水量173.8毫米,较常年偏少3成。加之近期气温偏高,蒸发加剧,外江水位持续下降,内垸河渠水位普遍偏低,旱情呈加剧态势,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5月2日,潜江市政府下发关于切实抓好当前抗旱保春播工作的紧急通知,5日,潜江市气象局组织农气专家到农村大田,实地调查近期干旱对我市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一、干旱对作物的主要影响

1.水稻

目前,我市在4月25日左右播种的中稻处于两叶期。由于干旱,大部分地区稻田缺水,主要表现为厢面干、厢沟无水。基于目前一些沟塘乏水,加之未来降水仍偏少,在5月下旬至6月初中稻移栽时,将面临严重缺水问题。

我市中稻稻苗长势情况

已播中稻厢沟与厢面无水

中稻已处于两叶期

2.棉花

目前,我市棉花处于移栽期,一般有两片真叶。由于前期天气干旱,定根水灌浇不足,生长状况较差。

我市移栽棉花因干旱苗情较差

棉花生长处于两叶期(另两片子叶)

3.小麦

目前,我市小麦已经进入乳熟期。前段连续30℃以上高温干旱天气,一方面对小麦灌浆可能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使小麦赤霉病发生较轻。

我市小麦田间生长状况

个别小麦穗子见轻微赤霉病

4.油菜

目前,我市油菜已进入绿熟到成熟期,干旱天气对油菜的充实有一定的影响,但前期的晴好小风天气,避免了油菜的大部倒伏的出现。

气象业务人员田间调查油菜长势

油菜出现个别倒伏现象

二、未来天气趋势分析

5月6日至7日,受高空偏北气流控制,我市天气晴好;5月8日至10日,受中低层切变线影响,我市云系将明显增加。

三、应对措施

前期干旱天气对我市小麦和油菜的影响较小,但对棉花移栽影响较大,尤其是严重影响了我市中稻的播种和以后移栽。为此,潜江市气象局建议:

(一)加强田间管理,对未来降水注意蓄水保水;

(二)加强水资源优化调度,充分利用江河水资源,引水入田;

(三)在近期,把握有利时机,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根据最新分析,5月 8到10日天气形势有利于进行作业。

篇2:干旱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定稿

干旱是世界上危害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其出现次数、持续时间、影响范围、造成的损失等均居各种自然灾害之首。据统计,每年因干旱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高达6×l09 80~10 美元,远远超过了其他气象灾害l1l。近40年来。随着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升高,我国气候总体出现变暖变干的趋势.这种趋势对我国农业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在现有的种植制度、种植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2030-2050年,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会使我国粮食生产潜力降低约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3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且对品质也有一定影响,必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圜。因此,研究干旱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对发展可持续农业极为重要,并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干旱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危害性干旱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尤其是农业生产影响巨大。历史上.干旱造成的危害就十分严重。如1876、1879年的华北大旱灾.在总面积100万km 的土地上。田地龟裂,河流干涸,树木枯槁,青草绝迹,更没有任何庄稼,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大旱灾共饿死了l 000多万人f31。20世纪的前50年中.曾发生过11次死亡逾万人的特大旱灾。近年来,旱灾更是频繁发生,如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了持续大范围的特大旱灾,给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加上其他地区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773.33万hm,其中作物受旱604.53万hm。重旱190.10万hm、干枯101.O0万hm,待播耕地缺水缺墒168.40万hm ;有2 425万人、1 5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问;而2010年秋至2011年初华北多省也遭遇严重干旱,部分达到特大干旱,比西南干旱更为严重.甚至湖北这个素有„千湖之省‟、„水利大省‟等美誉的水乡泽国.也承受了一场与自身禀赋极不相称的干旱剧痛。据报道,2010年的冬春连旱使长江水量受影响。洪湖、斧头湖、长湖等主要湖泊水体面积比同期少4成。塘堰干涸,水库无水,长江汉江告急,中小河流断流,成片土地龟裂、禾苗枯萎,连续6个月降水持续异常偏少.导致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阁。干旱除造成农业歉收外,还造成水资源匮乏.导致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不足。据报道,全国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多座,年缺水量约58.4亿m。据测算,因缺水每年造成的城市工业产值损失在1200亿元以上,且有增长的趋势『3J。而沿海一些城市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出现地面下沉及海水倒灌现象。而且,水资源缺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质难以保证,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干旱发生时还因降水不足,土地墒情下降,致使土地沙化、盐碱化。而土地沙化又使沙尘暴活动加剧。如2001年春季,北方干旱加上冷空气和气旋活动频繁,由其引起的大风、沙尘天气偏多,仅3~5月就出现18次沙尘天气,沙尘天气总Ft数达41 d。频繁的大风、气旋卷走了大量表层泥土,加速土壤水分蒸发耗散.也加剧了旱情的发展。我国干旱的特点

2.1 季节性明显

我国的气候为明显的季风气候,降水量季节差异较大,总体而言呈现夏多冬少的现象。但由于夏季风自南向北推进有一个过程,因此各地雨季到来时间有所差异。且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作物生长的季节与降水年内分配不相适应,农业季节性干旱特征明显。我国各地根据农业生产的习惯和特点,按干旱出现的季节,将干旱分为春旱、夏旱、秋早和冬旱。春旱一般发生在3~5月份,该时期气温上升快,空气相对湿度低,土壤水分丧失快,而此期间正是播种插秧时节,发生干旱对作物造成的影响会非常大;夏旱多发生在7—8月份,此期间虽然降雨量大,但降雨往往集中在一次或几次暴雨中,短时间内总的降水量大于同期作物需水量,导致作物对降水的有效利用率低.加之此期间气温高,蒸发量大,所以也可能发生旱情。秋旱一般发生在处暑到秋分这一时期,直接影响作物的浇灌和播种;而冬季多偏北风,降水一般很少,因此也时常发生冬旱。冬旱导致土壤底墒减少,影响越冬作物。如2008年冬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雪严重偏少,华北大部、西北大部、黄淮大部及江淮大部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0%~90%,一些地区基本无降水,华北、黄淮一些地区连续无雨雪13数超过70 d,一些地区累计雨量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小值。

2.2 发生频率高受灾面积大干旱灾害具有受灾面积大的特点,因此民间有“洪涝一条线,干旱一大片”之说,说明干旱面积非常广。而且农业干旱在我国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发生频率高且在全国各地均有可能发生,只是发生及危害的程度有所不同。如2000年,我国先后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严重旱灾,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2~7月份的春夏大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华北、西北东部旱期长达半年之久,全国受旱面积高达4 054万hm,为建国以来之最,其中成灾2 678万hm,绝收800万hmz,因旱损失粮食近6000万t,经济作物损失510亿元人民币,其影响超过了1959—1961年3年自然灾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灾害 1。在地域分布上,黄淮海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干旱地区,面积居全国之首,这一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36%,而拥有的地面径流量仅占全国地面径流总量的4.9%,每年旱灾面积约占全国旱灾面积的50%左右,干旱发生的频率也最高I 5l。

2.3 持续时间长从干旱持续时间看,许多地区是冬春连旱或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持续时间长。如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湖北省从2010秋至2011春夏遭遇了秋冬春持续干旱,在长达200 d的时间里降雨异常偏少.有66个县市的雨量为近60年气象记录最少,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0%,北部地区偏少60%~80%,千余座水库水位跌至“死水位”以下,水库有效蓄水基本用完。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20万hm,其中绝收2.6万hm,有989万人遭受旱灾。除了持续时间长外.有的地区干旱时还常伴随着高温出现,致使旱情加重.这种情况在长江流域伏早期较为明显。而最为严重是连年干旱。历史上的大旱灾都是连年干旱造成的,如西北地区曾发生过接近14年的大旱。干旱的连续性往往使旱灾加重,损失加大。干旱的成因分析

3.1 气象因素

极端异常气候是特大干旱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当某 一地区长时间受北方冷高压或南方副热带高压稳定控制,高压范围内气流下沉,就会导致持续晴天少雨或无雨。另外,势力强大的北方干燥气团侵袭南方时会吸收空气中的大量水分,使地面水分迅速失去,也会酿成旱灾。而太阳黑子、火山活动和地球轨道偏移,厄尔尼诺现象等天文、地球物理因子的变化等也都可通过大气降水等天气气候表现出来,从而影响农业干旱的发生

3.2 地形、地貌干旱严重程度也与地形地貌有关,丘陵、山地和平原、盆地等就有所不同,其降水分布差异很大,从而造成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农业干旱。如泰岭、太行山等高大地形区会阻挡及影响夏季暖湿的东南季风向西北内陆深入,使山地背风面的降水显著减少,成为少雨易旱区。而南方山区虽然年降水较多,但因地面坡度较大,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差,因而也经常遭受干旱威胁。在西南地区,其大部分河流河谷深切、田高水低,且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绝大部分无灌溉条件,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山高坡陡,加之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很难留住水,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因此,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面对极端异常气候发生时就显得十分脆弱[8J。此外,由地形引起的土壤植被差异,也与农业干旱的发生密切有关。植被茂密,土壤深厚疏松、结构良好时其蓄水保水能力就强,农业干旱发生就轻.反之则重。

3.3 农业生物因素

不同的植被,不同种类的作物,或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甚至同一品种的不同发育期。其抗旱耐旱能力也有所不同,如谷子、甘薯等作物就较耐旱。而玉米、棉花苗期需水少,抗旱能力强,中期则需水较多。

3.4 人类活动影响

人类对大自然无止境的索取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水资源浪费以及水环境污染等在客观上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从而加剧了干旱的发生程度。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大量流失导致土地蓄水保墒能力减弱,加剧了河道湖泊的淤积,加大了干旱灾害的危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 600)<10 hmz.占国土面积的31.7%,其中,山西、陕西、河北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省区面积的69.1%、65.5%、43.6%。而且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均呈加剧趋势,使干旱灾害更为严重。但人类活动既可以造成或加剧农业干旱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减轻或避免农业干旱的危害。如果合理利用水资源,重视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和种植,推广应用各种行之有效的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等农技措施,就可减轻或避免农业干旱的发生;反之,过度开发水资源,乱垦滥伐、过樵过牧以及耕作种植不当等.就会破环天然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断流、局地气候变化和沙漠化、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引发或加剧农业干旱。对策建议

4.1 树立尊重自然的理念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决定了我国的干旱灾害不可避免,尤其是北方地区“十年九旱”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在目前的国情国力条件下。消除所有量级的旱灾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树立尊重自然的理念,摸索干旱发生规律,由对抗自然、改造自然、无限制向自然索取向逐步掌握、适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转变。在特定流域和区域范围内,应根据当地气候和水资源承载能力,按照自然、经济规律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规划,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布局,将有限的水资源,通过l丁程和非工程措施,在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之间进行科学分配.减轻人为因素造成的干旱缺水风险。

4.2 大力兴修水利。实行科学灌溉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近几年来我国的特大干旱灾害充分暴露了我国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把“兴水利、除水害”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我国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在农田基本建设上,一是要加快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工程,重点建设田间末级灌排沟渠、机井、泵站等配套设施,发展小型集雨蓄水设施、应急水源、喷滴灌设备等,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二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应用推广地膜覆盖、渠道防渗等技术,积极开展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引导农民合理有效利用灌溉水资源。三是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尽快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连通工程,支持农民兴建“五小水利”等小型水利设施,显著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科学的灌溉技术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合理使用有限的水资源的根本性措施 目前我国节水技术应用范围不广.农田大水漫灌还比较普遍,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60%㈣。因此,应在畦灌、沟

灌、淹灌、喷灌、滴灌和雾灌等多种形式的地面灌溉中。推广滴灌和雾灌技术,它们是灌溉中最为节水的方式.应予以大力发展。

4.3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当地农业干旱发生规律,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针对作物种植,要宜旱则旱(旱作),宜水则水(水田),充分利用天然降雨,发展雨养农业,少种或不种耗水多的作物。在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应控制农牧业等发展规模,不对本已脆弱的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在华北地区,年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常发生春早、春夏连旱等,因此在无灌溉条件的地方,应以种植秋熟作物为主,尤以玉米、棉花比较适宜,因为玉米、棉花苗期需水少,抗旱能力强;中期需水较多时,恰逢雨季来临,所以在严重干旱地区宜适当压缩冬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玉米、棉花种植面积。江南伏旱常发地区应适当调整作物播栽期,使作物对水分亏缺敏感期躲开伏旱,例如在热量条件充足的地区种植双季稻就比种植单季稻遭受伏旱危害轻,因为单季稻在伏早期间正值孕穗一灌浆期,对缺水非常敏感,遭遇伏旱将严重减产,而种植双季稻则使早稻和晚稻需水关键期分别处在第一和第二个多雨时段.可以躲开伏旱危害,减少损失。良好的森林植被对水的涵养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尤其要抓好大于25。陡坡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同时,要因地制宜实施陡改梯、横坡等高耕种、水平沟耕种、沟垄种植、残茬覆盖和地膜覆盖等水土保持耕种措施,蓄水保土存肥,提高农田抗旱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有条件的山区,要休环山渠、水塘和水窖等小型工程,将雨水径流汇集起来,发展径流农业或半灌溉农业。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宜先采取种草种树措施以恢复地表植被,然后考虑调整农业结构,努力做到合理种植,以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农业干旱面貌

4.4 加强干旱监测预报提高预警能力我国气象部门历来把干旱等气象灾害作为监测预报的主要内容,因此,应进一步重视气象预报,利用气象预报信息作好抗旱决策,减轻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目前,应加强重点旱区土壤墒情监测站网建设,构建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掌握旱情发展动态;加强中长期天气预测预报工作,提高灾害预报的超前性、准确性;加快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构建多渠道气象服务信息传播平台,着力解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等瓶颈问题。在生产上应围绕现代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具体需求。进一步提高针对关键农事季节和具体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业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开展关键农事活动气象预报和农业重大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提供农业病虫害气象服务,包括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等级、范围、时间、影响对象和防御措施等。定期发布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如土壤墒情监测公报、干旱监测公报、农业气象旬周报等。

4.5 完善抗旱非工程措施防灾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工程项目,涉及到灾前的监测、预报和防御,灾中的抗灾和灾后的救灾以及重建等方方面面。应按照“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工程措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政策法规、监测预警、抗旱保障、公众防灾避灾等抗旱非工程措施.加强旱情预警系统建设和设施改造,尽快建立旱情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持系统,提高抗旱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由于农业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因此急需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农业自然灾害保障机制。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保障仍较为落后,农业保险发展缓慢,急需大力发展。

篇3:干旱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定稿

关键词:干旱,农业生产,影响,应对措施

引言

目前, 濮阳市存在着严重的干旱现象, 使农业生产面临着严重挑战, 因此, 必须明确干旱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探索一条适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适应和减轻干旱灾害。

1 干旱灾害对濮阳农业的影响

1.1 农业严重减产

濮阳市夏季气温偏高, 降水持续较少, 各个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干旱灾害。干旱能使冬小麦等小春作物大幅减产甚至绝收, 玉米、水稻等作物的备耕和生产受到影响, 对春播作物的播种以及幼苗的生长也有消极作用。农业部门预测, 干旱以来, 土壤的相对湿度均小于45%, 粮食的产量下降, 农作物严重减产。由干旱引起的农业的直接经济损失巨大, 严重阻碍着该濮阳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1.2 人畜饮水困难

干旱使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基本生活受到影响。由于降水量偏少, 气温相对偏高, 使土壤蒸发加剧, 失墒严重, 还会给部分地区群众和家畜的饮水带来问题。濮阳市市受旱面积达13.33多万hm2, 其中, 重旱达4万hm2左右, 一系列数据显示干旱使人民面临着重大的生存危机, 严重影响着作物的出苗和生长, 使农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

1.3 当地物价上涨

受干旱灾害的影响, 濮阳市部分地区农作物大量减产, 致使粮油等基本生活用品的供给量严重不足, 因此大部分地区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干旱还会使水电的发电量减少, 导致一些地区用电紧张。干旱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的生产, 还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正常秩序。

2 造成干旱的重要原因

2.1 降雨时间分布不均

濮阳市年平均降水量为500~600mm之间, 是河南省比较干旱的地区之一, 并且年内、年际降水量分布极不均衡。由于降雨的强度大且比较集中, 会经常会发生洪涝灾害, 之后往往降雨较少, 因此, 容易出现大旱灾害。

2.2 节水意识差, 使用不合理

目前, 濮阳市部分地区的农业灌溉措施很不完善, 农民的节水意识较差, 使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另外, 在干旱缺水时, 某些用户为了保全自己的耕地而在上游截水, 导致下游的耕地没有水资源来抗旱, 不仅会经常引起水纠纷, 还会造成社会矛盾。

2.3 种植结构不合理

农业种植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没有依据当地降水的自然规律和抗灾救灾的需要从而确定农作物的品种。在较易发生干旱灾害的地区, 强调种植水稻反而增加了干旱的几率和损失, 应该种植玉米等耐旱的粮食作物和抗寒性较好的花生等作物, 但是却有不少地区选择种植双季稻。

2.4 抗旱基础设施老化, 抗灾能力差

目前, 濮阳市抗旱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水毁等现象严重。受水库的运行时间长, 年久失修等因素的影响, 抗旱工程的灌溉保证率降低, 无法正常发挥抗旱的效益。同时, 受抗旱机电设备的管理、维护滞后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加剧了干旱灾害的发生。

3 应对干旱灾害的措施

3.1 解决当前的应急问题

要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重点是要抓好现有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 全面启动各类抗旱设施, 加快应急水源工程的建设。对于缺水严重的地方, 需要组织社会力量去打井找水, 并且积极配合运用、送水等工作, 以缓解当前的人畜饮水的问题。对于干旱地区而言, 作物减产已经成为定局, 因此还要做好春耕备耕工作,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扎实落实各项农业生产措施, 争取克服灾害及天气要素的影响。还要通过调整结构, 推广抗旱的技术, 从而化解农业生产的难题, 依据作物受灾程度的不同, 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规划。

3.2 增强自然灾害防范意识

自然灾害面前, 人民群众普遍缺乏科学的危机防范意识以及正视灾害的态度。面对问题往往手忙脚乱, 使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不断增大。这就需要各地政府树立正确的思想, 有随时准备应对的意识, 还要普及防灾减灾的基础知识, 完全克服其应对灾害的侥幸心理。另外, 政府还要培养预防和判断灾害发生的能力。就干旱灾害而言, 需要开展对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同时, 还要监测干旱地区不同土壤结构的含水量, 增加对各个站点的天气加密观测, 加强对灾情的调查和普查, 以顺利的开展科研工作。政府在预防旱灾的同时, 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调度, 进而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政府还需要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向民众宣传抗灾知识, 以提高其抗灾能力。

3.3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由于濮阳市的水源工程不足, 抗旱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灌溉设施不配套等, 使旱灾仍然列在自然灾害的首位。因此, 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 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 这就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加强对骨干型工程的建设, 不仅能够提高供水能力和抗灾能力, 还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既能解决人们的用水问题, 又能给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好处。还有就是农田设施的薄弱引发的旱灾, 激发了农民建设水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 需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兴办小型的水利设施;应该先安排民众最急需、最迫切、效益最显著的工程, 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 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要全方位的加大节水力度, 大力推广节水技术, 从而加强对节水工程的建设。

3.4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充足的资金是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和旱田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物质保障。政府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建立相关的资金管理体系, 并合理进行分配。相关部门应该依据灾区市场的变化, 及时的做好粮油等的调运和出库的相关工作, 以保证灾区粮油和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的正常供应和价格的稳定, 工商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管理, 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各受灾地区要加大对抗旱的投入, 细化抗旱救灾的措施和方案, 保证解决民众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干旱对我国农业的严重影响及应对措施[J].农林牧渔, 2012 (4) .

篇4:干旱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定稿

朝天椒耐脊薄干旱,但对气候的依赖性很大,河南省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等基本特点。并且存在着自南向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2个特征。气象灾害频繁也是河南气象的基本特点。尤其近些年极端灾害性天气频频发生,对朝天椒生产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如何应对极端天气及在朝天椒生育关键期加强预防及管理,尽最大可能挽回损失,笔者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如下,供生产者参考应用。

1极端气候类型及其对朝天椒生产的影响

1.1早春低温、春末高温

朝天椒在河南一般于2月中下旬采用阳畦或小拱棚播种育苗,2月份气温已开始回升,但平均气温仍然很低,常年在2-3℃,极端最低气温-10~-7℃,在不加外覆盖的情况下,一般出苗很慢,约需20d(天),并且在低温高湿光照条件差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猝倒病。3月气温急速上升,棚温高时在40℃以上。如不及时加强通风管理易“闪苗”或“烧苗”。4月中旬又极易发生倒春寒,影响朝天椒及时定植。

1.2春夏干旱

春夏旱重于涝是近年的气候趋势,河南近几年春季高温少雨、无雨,干热风肆虐,干旱严重。2011年冬春夏连旱,全省大部分地区超过100d无有效降水,4月份以来,河南省平均降水量仅为10.8mm,连年的春夏干旱对缺水丘陵地区朝天椒生产造成很大影响,再加上冬季无雨雪天气,土壤缺底墒,深翻的土地不能及时耙碎、起垄铺膜和定植,移栽过晚,因生育期不足导致晚熟,绿果过多,影响果实的商品性及菜农收入。

1.3夏季极端高温

极端高温也是河南灾害性天气之一。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7月,持续极端高温(42℃以上)天气主要出现在6月,连续≥3d的高温天气过程出现最多,平均每年出现1.9次。据2011年河南省气象部门监测显示,8日当天本省普遍遭遇高温天气。其中有60个站点达到极端高温,局部地区最高气温甚至突破同期历史极值。6月份正是朝天椒的盛花期,极端的高温造成朝天椒严重落花落蕾,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1.4秋涝、低温寡照

河南省8月下旬到9月甚至延续到10月份强降雨明显,持续阴雨天气,不少地方涝灾严重,日照不足,对朝天椒生长造成一定不利影响。朝天椒根系浅,好气性强,具有一定的耐旱性,极不耐涝,怕田间积水,田间积水数小时就会因根系缺氧造成根系死亡、植株萎蔫,严重的成片死亡。轻的可造成大量的落叶、落花、落果,部分地块因疫病病原菌的继发性侵染,致使疫病流行,大量死苗。8月份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也是炭疽病高发和流行季节,低温寡照,也影响朝天椒的生育期,致使其晚熟和青果增多。深秋或初冬长期阴雨低温潮湿,导致朝天椒不能及时晾干出现霉变现象,商品价值降低或失去商品价值。

2极端气候的应对措施

2.1选用高产、优质、抗性强的专用品种

这几年市场朝天椒品种很多,在辣椒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出现。连续多年种植,很多椒农自己留种,重茬种植,忽视了本地产品的特异性,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内在品质也有所下降,病虫害大面积流行发生。还有,市场上朝天椒品种多、乱、杂,同种异名、异种同名现象突出。所以在干辣椒种植区,应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特点、市场需求,加强优质、抗病、丰产、专用型制干辣椒新品种的引进及选育。河南有丰富的干制辣椒品种资源,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新品种选育步伐,在以原来优质、高产为育种目标前提下,重点解决抗旱、耐病毒病、疫病等问题,同时,加强与企业联系沟通,研究开发培育专用品种,如集中收获、高红色素、高辣椒素等专用品种。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如采用建立示范样板,示范观摩会,现场指导,组织培训等手段,促进科技推广。科研、种业部门要严格规范良种繁育程序,加大优质辣椒品种的生产,健全良种质量控制体系和监测机构,提高种子质量,取信于农,促进种业发展。这几年在市场上较有影响的朝天椒品种有天圣新一代、洛研9号朝天椒、洛研8号朝天椒、红辣8号、红满天9号、内椒1号等。

2.2及时播种,注意保温,培育壮苗

2月中下旬育苗,到4月下旬,幼苗长到约10片叶且生长矮壮的苗最理想。在育苗期间,宁早勿晚,育苗的苗床应建在地势较高、排水较好的地方,选无病新土为床土。扩大苗床面积,改善苗床光照条件。另要做好苗床增温、保温工作。据调查,在同等的育苗条件下,加覆盖物的阳畦比不加覆盖物最低气温可提高3-5℃,出苗早1周左右,阴雨天差异更大,所以保温覆盖物是春季阳畦育苗不可缺少的。椒苗出土后苗床气温在25℃以上时应及时通风降湿,通风口一定要选在顺风向或背风侧方向开口。随气温升高加大通风量,并及时于早上或傍晚补水或喷水,使苗床内保持适宜温度和湿度:遇连阴骤晴天气,应加盖覆盖物遮阳,防苗骤然失水发蔫;定植前7-10d掀掉所有覆盖物。昼夜通风炼苗,如遇大风降温或霜冻天气,及时回扣覆盖物,确保幼苗安全。

2.3加强科学的栽培管理,及时定植,促进缓苗及发棵

朝天椒在豫西地区一般于4月下旬定植,最晚不能迟于5月中旬。多采用高垄覆膜、株行距30cm×40~60cm的宽窄行栽培方式。垄栽的优点:配合地膜可增温3-6℃、保墒、排涝方便,增厚熟土层。有利于培育强大的根系,增产增收。这在生产上可与露地移栽的椒苗形成鲜明的对比。椒苗移栽时。膜下土壤底墒充足,挑选壮苗移栽,缓苗后对垄间深锄2-3次,通过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及土壤水分状况,打顶后适量追肥,促进朝天椒壮苗、早发棵、早封垄、早开花结果,创造有利于丰产的基础条件。

2.4建立良好的给水和排水体系

朝天椒耐旱、耐脊薄,极不耐涝,耗水量中等,在整个生育期中,朝天椒对水分的需求是随其生长量的加大而逐渐增加的,至开花结果达到最大值,在其生长的水分临界期干旱缺水,势必会造成其生长缓慢,蕾花果大量脱落,植株早衰,并诱发日灼病等。一水不浇的栽培管理并不可取。在豫西丘陵缺水地区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和改造也很有必要,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建设水窖(30m3以上),雨季时汇集雨水,来年栽植、旱季浇水两不误。雨季是朝天椒管理的重点,在防涝排水上除了顺地势实行高垄栽培外,种植朝天椒的土壤要选中壤土、轻壤土,做到大雨随下随排,雨后田间无积水,土壤不湿黏,另外要注意天气变化,防止浇水后遇大雨。

2.5科学防范,及早预防

在苗期遇到低温连阴天时,除了做好苗床增温保温工作,要做好苗期病害的防治工作,发病时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或育苗时用药土对种子下铺上盖。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高温干旱期要注意防止蚜虫、螨虫的危害。7-8月份高温高温季节是炭疽病的高发和流行季节,应做好药剂防治工作,可选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轮换使用,可起到较好的保护、预防效果。当持续阴雨天引起生育期推迟田间绿果较多时。可在日平均气温不低于10℃时喷施40%乙烯利1000倍液能促使部分绿果转红,提高果品的商品等级,增加种植收入。

2.6采摘后及时晾晒和烘干

当90%朝天椒转红并开始变软,且天气连续晴好5-6d时及时收割。在田间晾晒5-6d,待叶片干焦脱落后进行堆垛,干后及时摘下果实分级出售。如深秋或初冬遇阴雨天气,则可能导致果实霉烂变质,失去商品价值,须用烘干房或烘干机械及时对朝天椒进行烘干。总之,在朝天椒栽培过程中。在外界环境不适宜或者环境条件恶劣时,在生产上科学地进行管理,积极地预防旱涝雹风等灾害,可把对朝天椒生长发育不利的天气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篇5:干旱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定稿

7月份以来,我国大部出现异常天气,总体上呈现“南旱北涝”。从南旱看,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给水稻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局部地区由于高温热害,导致水稻花粉败育,结实率下降。同时,高温干旱也影响旱地玉米灌浆成熟,一些地区双季晚稻因缺水栽插困难,只能改种。可喜的是,从17日开始,南方高温开始逐步减弱。从北涝看,东北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3-5成,造成低洼地块农作物受淹。但总体上利大于弊,特别是东北西部传统旱区玉米、水稻长势明显好于常年,搭起了丰收的架子。

从全国看,虽然遭遇南旱北涝,但秋粮作物总体长势良好,尤其是东北、华北、西北等地降水充沛、光照充足,玉米长势好于去年,加之夏粮、早稻已丰收到手,只要秋粮科技抗灾措施落实到位,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还是有基础、有希望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秋粮生产,国务院常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秋粮生产。

目前,“立秋”已过,距秋粮大面积收获还有1个多月时间,秋粮生产进入最关键时期。农业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集中力量抓好防灾减灾工作。

一是强化政策落实。加强协调,强化责任,尽快把政策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政策效应。病虫防控的补助资金,尽快落实到专业化服务组织,支持开展统防统治。改种补种的补助资金,细化实化方案,尽快落实到村组和农户,支持农民搞好生产自救和灾后生产恢复。

二是强化抗旱防涝。加强监测预警和灾情调度,搞好科学防灾,落实抗灾救灾措施。抓好灾后生产恢复,对因旱涝绝收的重灾区,做好农资调剂调运,指导受灾农户及时改种短生育期农作物;对轻灾区采取综合促成熟技术,力争把损失减少到最低。

三是强化病虫防控。加强病虫监测,及时发布病虫信息,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对重发区实施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坚决遏制病虫暴发流行。17号,我部将在湖北召开南方水稻重大病虫防控现场会,对病虫害防控工作再部署、再落实。

篇6:干旱对我县农业的影响分析

今年开春以来,我县降水与往年同期相比减少三至五成,其中上山和戈壁等地区旱情尤为严重,降水量为过去10年以来最少。目前,全我县耕地受旱面积为244055.6亩,其中有小麦面积24万亩、玉米、甜菜、食葵等作物4055.6亩。

2012年春天气预报

2012年春季防汛抗旱形势分析预测及建议一、一.近期天气气候特点气温:2012年1月,我县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近3℃,其中,自1月20日以来,平原地区最低气温维持在-31~-35℃之间,下旬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低8℃多,这是近40年同期最低值。上山区受逆温影响,近两天气温回升较快。降水:2012年1月,我县平原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23%;1月上旬和下旬几乎无降水,中旬降水集中且偏多。≥5厘米稳定积雪:我县于11月16日形成,比常年偏早近20天,但积雪一直偏薄,直到1月19日平原区积雪才增加到17厘米,比2011年同期仍偏薄5厘米。入冬期:2011年我县于11月10日入冬,接近历年,比去年偏晚10天。

二、目前我县积雪实况截止到1月31日,我县平原地区积雪深度在14-15cm,较2011年同期明显偏薄10厘米。

三、近期天气预报预计:2月1日我县有小雪。2月2日平原区气温开始回升。5日前后我县有微到小雪。13日前后有小雪,上山区小到中量。2月上旬我县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降水量略少。

四、后冬及春季气候预测气温:后冬(2012年2月)我县平原区平均气温为-13℃左右,较常年略偏高,较2011年同期偏低近1℃。春季(3-5月)平均气温为8℃左右,接近常年或略低;较2011年同期偏高1.3℃。降水量:后冬(2012年2月)我县平原区降水量为10毫米左右,比历年同期偏多70%,比去年同期偏少35%。春季(3-5月)降水量为60毫米,较常年和2011年偏多18-20%。积雪:后冬(2012年2月),我县最大积雪深度在18~20厘米,较常年偏薄。

五、春汛形势分析预测及建议根据前期气候特征、目前积雪情况和未来天气变化,春季我县降水虽然略偏多但秋冬季连旱,土壤墒情较差,加之春季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我县易出现阶段性干旱的可能性较大,应提前做好阶段性干旱的防御工作,及早落实节水灌溉等农业防旱技术措施,并积极利用积雪融化实施引洪灌溉、蓄水等措施,确保水库蓄水及春耕农业用水安全。

2、后冬我县仍有降雪天气,积雪深度将有所增大。还应关注2月底到3月中旬期间的急剧升温天气,并提前做好局地融雪型洪水的防御工作。

3、由于入冬后我县积雪明显偏薄,对部分冬麦的安全越冬可能产生一些影响。有关部门应加强冬小麦监测及雪层保护等工作,并提前落实好相应的补救措施。

分析:1)我县小麦减产可能性大,据统计,上山和戈壁地区小麦因旱情没有种下去,这样一来我县小麦生产减少了三分之一面积。产量占全县总产量的30%,我县部分地区作为我县主要的夏粮产区,持续的干旱会导致粮食减产。总体看影响不大,但如果后期降水继续偏少,影响到秋粮的生产,那么粮食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就较大。

2)随着继续干旱天气我县草场也受了严重灾害,养蓄也受到困年状态。导致出现乳制品和肉的价格上涨问题。这对其他农产品的价格构成一定支撑,利好其他种植业。

总体上,我们认为旱灾的影响是偏负面的,粮食价格高,肉制品价格的上涨,影响到老百胜的安慰。请有关部门和领导认识到这一层关系,做好一切有关农牧业生产突入,为我县的稳定发展而努力。

奇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篇7:干旱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定稿

一、PM2.5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因素

PM2.5最主要的来源是人为产生的, 煤炭、石油及其他矿物燃烧产生的工业废气, 以及机动车产生的尾气排放, 包括散播到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 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二次污染物。这些空气中的超细悬浮粒子, 最直接的副作用, 就是造成雾霾天气, 浓度越高, 则灰霾天愈多。较小的PM2.5颗粒可以穿透人体呼吸道的防御毛发状结构, 即鼻腔中的鼻纤毛, 进入人体内部, 引发人体整个范围的疾病。这些细颗粒物污染的来源, 既有钢铁、水泥、燃烧锅炉等工业源的排放, 又有机动车等移动源的排放, 还有餐饮油烟等大面积的排放。

二、PM2.5可进入肺泡

城市空气质量报告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即PM10是人们比较熟悉的。粒径超过10微米的颗粒物可通过咳嗽排出, 也可被鼻毛吸留, 平时鼻腔中的黑色物质就是这些较大的颗粒物。而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不易被阻挡, 被吸入肺部后, 可进入肺泡。

据研究发现, 沉积在肺实质内的粒子96%是PM2.5, 这也意味着肺脏对此类颗粒物有较高的选择滞留性。PM2.5沉积在肺泡中, 直接刺激肺粘膜, 会作为异物引起局部反应。另外, 因为肺泡中有颗粒物沉积, 肺部的换气和换气功能遭到阻碍, 会加重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如果这些颗粒物含有致敏源, 引起过敏是必然的, 严重的甚至会威胁到生命。

三、PM2.5可进入血液

PM2.5一旦进入肺间质部分, 就会穿过肺泡上皮细胞到达血液循环系统, 进而进入血液, 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细微颗粒进入血液循环后与血管内皮细胞直接接触会引起炎症或受损损伤, 促使血栓的形成, 影响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随着血液的循环, PM2.5会分布到全身, 其上附着的重金属等毒物质可导致机体多器官的损伤, 引起感染或病变, 甚至会引发不孕不育、后代发育异常等现象。

PM2.5颗粒极易造成心血管疾病, PM2.5浓度越高, 发病率越高。这些PM2.5颗粒有50%会沉积在肺中造成肺部硬化, 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空气中飘浮的大部分颗粒可留在肺部进入血液, 这也是哮喘和老慢支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

四、主要防治措施

1. 首先要远离汽车尾气

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有200多种, 其中C2H4在大气中的浓度达0.5ppm (十万分之一) 时, 能使一些植物发育异常。汽车尾气中还发现有32种多环芳烃, 包括3, 4-苯并芘等致癌物质。当苯并芘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012ug/m3时, 居民中得肺癌的人数会明显增加。离公路越近, 公路上汽车流量越大, 肺癌死亡率越高。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其他一些固体颗粒, 尤其是含铅汽油, 对人体的危害更大。铅在废气中呈微粒状态, 随风扩散。农村居民, 一般从空气中吸入体内的铅量每天约为一微克;城市居民, 尤其是街道两旁的居民会大大超过农村居民。锡进入人体后, 主要分布于肝、肾、脾、胆、脑中, 以肝、肾中的浓度最高。几周后, 铅由以上组织转移到骨骼, 以不溶性磷酸铅形式沉积下来。

2. 尽量选择戴专业口罩

在雾霾天, 如果外出, 应尽量选择戴专业口罩, 医用口罩都是经过国家正规批准, 有许可证的。市面上的口罩, 还是谨慎选购为好。医用口罩, 分类很多, 常见的医用口罩为一次性无纺布口罩, 纱布口罩, 以及特效抗病毒口罩。一次性无纺布口罩, 层数多为三层以上, 达到隔绝细菌、灰尘, 而且一次性使用, 安全可靠, 无二次感染的危险。纱布口罩, 最为一直以来都在使用的口罩类型, 纱布口罩在医护领域、科研领域都有很广泛的应用。抗病毒口罩, 主要是以特殊材质, 中间加过滤层, 一般过滤层采用活性碳毡或熔喷布。有杀菌、灭菌的功效。

3. 少吃刺激性食物。

由于大雾天气气压较低, 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不要做剧烈运动, 避免诱发心绞痛、心衰。平时有晨练习惯的人, 最好将室外的晨练转移到室内。同时, 雾天饮食要尽量清淡, 少吃刺激性食物, 多喝水, 可以多吃润肺的梨、百合、枇杷等。大蒜和葱都有杀灭体内细菌的作用, 因此雾天和流感高发季节如果能生吃少许大蒜, 将可有效预防流感, 增加免疫力。

参考文献

篇8:干旱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定稿

关键词:冷涡天气;气候灾害;冰雹暴雨;防御措施

科尔沁右翼中旗(简称科右中旗)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地处著名的科尔沁草原腹地,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全旗农耕地面积296万亩,其中:苏木镇耕面积274万亩。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耕地面积10亩,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22.6亩。耕地类型以草甸土、风沙土、沼泽土、粗骨土、钙粟土、暗棕壤和黑钙土为主,土壤比较肥沃,适于多种作物的生长和种植。

一、科右中旗主要农作物布局

根据科右中旗农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科右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西南部,地处大兴安岭东南麓,科尔沁沙地北缘。科右中旗土地总面积为15613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96万亩,占全旗总面积的6.3%;科右中旗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为80~145天。灾害性天气频繁,主要有春旱、夏旱、秋吊、低温早霜、洪涝、风灾、冰雹等。

全旗农耕地面积296万亩,耕地类型以草甸土、风沙土、沼泽土、粗骨土、钙粟土、暗棕壤和黑钙土为主,土壤比较肥沃,适于多种作物的生长和种植。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玉米、大豆、谷子、水稻、小麦、高粱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葵花、甜菜、蓖麻、瓜果、蔬菜等;饲草饲料作物有健宝牧草,青储玉米等。种植上以粮食为主,粮豆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83%。

二、东北地区冷涡

东北冷涡(冷涡)是我国特有的天气系统在中国东北。它是一种强冷空气旋涡,常使村的气氛在地区的“冷与暖”的配置控制,破坏气氛,有强对流天气,甚至大冰雹,雨,低温冷害,听起来很恶劣的天气,等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北冷涡不仅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天气气候影响杰出的,可以指导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南下,低纬度的影响;从时间上看,东北冷涡活动的最后,不仅影响中期天气预报,而且长期的天气有显著影响。[1]

三、 冷涡天气灾害

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气象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当种植地的气象条件不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时,会因为不利的天气条件对农作物的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经调查科右中旗冷涡天气引发的农业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洪涝、低温冷害、冻害、大风、暴雨冰雹、倒春寒低温阴雨以及由于气象条件而引起的一些病虫害等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2]

3.1低温冷害

冷涡天气导致科右中旗容易出现极端天气,进而使得农作物生长受到限制,例如水稻容易出现冷冻灾害。该地区出现的持续低温和阳光照射强度小对水稻的返青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进而使得水稻,生长迟缓,出现减产等现象。根据有些自恋显示,水稻减产量可高达20%,这一数据对当地水稻产业来说是及其严重的。

持续低温也造成东部地区水稻穗,茎病严重,同时LED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延缓冷害和稻瘟病的2 ~ 3成左右的水稻产量减少东部地区。作物如玉米旱田虽然很好,但由于其持续低温的影响,到七月下旬,粮仓主要玉米生长过程是3 ~ 5 d后一年四季,包括东部城镇因为干旱可能使玉米,大豆播种延迟时间和6,7个月的低温影响,玉米生长期延迟7 ~ 10 d,延缓冷害指数。多数玉米收获前不能完全成熟,造成明显减产。[3]

3.2冷涡引发倒春寒低温阴雨

春季冷涡天气往往会引发倒春寒低温阴雨气候,科右中旗一般在3月11日以后出现。科右中旗的倒春寒天气出现机率为12%(全属轻度的),大部份结束于4月中旬。此时气温虽然并不很低,不会直接冻死农作物,但由于长时间无日照,农作物因少光缺氧,不能下沉生长,甚至霉烂死亡,对春播、春种、早种插植影响较大。如1970年2月27日到3月27日,29d全无日照,平均温度多在11~15℃之间,1978年3月2日到4月9日,39d只有6.2h日照,这两年造成水稻早播种种植影响面积达50多万亩,损失十分严重。对于倒春寒年份,水稻要注意提早播种加强管理,增强抗寒能力。

3.3暴雨冰雹灾害

冷涡气候会引发强对流天气,进而出现暴雨灾害,往往会引起洪涝灾害,对科右中旗水稻生产带来极大影响。

如果淹没在水稻拔节期,节间程度的延伸将充斥着天和淹没深度的数量增加,并能找到水后,淹没段长度短于未淹区段长度,可以得出结论,全株水稻的高度随着洪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如果在严重的情况下的洪水,在身体的水稻养分消耗,然后背水,也会造成干薄的现象,如植物会弯曲,折断,甚至倒伏等异常现象。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性气象灾害,冰雹来临时常常伴有大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具有毁灭性的危害。

四、灾害性天气防御措施

4.1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准确率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灾害天气预警水平。一是提高气象观测的时间和空间密度,提供及时的信息,从而提高灾难的预测天气。目前,该县已形成初步探索网络,包括自动雨量电台、雷达探测、地面观测、卫星云映像,等等,可以更准确和及时获得灾难天气信息。二是加强科学研究,努力提高灾害天气预报和预警的准确性,天气灾害的发生条件,造成灾难的因素,移动路径,深入研究的影响的范围。[4]

4.2对暴雨洪涝及冰雹灾害的治理措施

对于暴雨洪涝灾害的治理首先要对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造成的原因来制定相应的措施对洪涝灾害进行治理。可以通过建筑河堤和大坝来对洪涝灾害进行治理,把洪水进行分流,就可以减轻甚至是限制洪涝灾害对农作物产生的影响。根据冰雹发生的特点,可以采取有效的方式,消除形成冰雹的自然条件,从而降低冰雹灾害。还可以根据对强对流天气的准确预报率,在冰雹发生前,通过人工消雹作业避免冰雹灾害。

五、 结语

在我国的科中地区农业气候资源丰富,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威胁到农业资源的气象灾害,本文通过对冷涡天气的分析与判断,找出了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条件与作用的关键时期。本文的写作对知道农业气象有一定的利好关系,为当地农业气象提供有依据的指导。

参考文献:

[1]王江山.生态与农业气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12~13.

[2]胡开喜,陆日宇,王东海.东北冷涡及其气候影响[J].大气科学,2011,35:179-191.

[3]段春锋.东北冷涡的气候学特征、效应及其影响因素[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

篇9:干旱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定稿

透过宏观视角分析这次经济危机对某行业的冲击, 一个可取的办法是分析对该行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影响。

(一) 对我国农业的总供给影响

我国农业生产特点有人均耕地较少, 土壤质量分布不均, 单位耕地面积资金投入分布不均等。农业生产在我国仍然需要最基本的三大投入要素, 即土地、劳动力及资金。这次危机显然对农业供地面积不会产生影响。农业生产中投入的劳动力至少不会恶化, 甚至有向“利”的方向发展。这次经济危机使世界范围的诸多国家失业率急剧恶化, 我国当然也会受到影响, 从经济总量下滑可以推断出来。我国劳动力城乡流动规模大, 频率高。农村流向城市的劳动力主要从事一些低端技术的工作, 比如建筑、加工贸易等。这些受到这次经济危机的冲击都比较显著。一旦这些行业劳动力需求萎缩, 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必然出现回流现象, 农村劳动力供给将会增高。农村有更多劳动力却未必意味着农业产量会发生大的增长。考虑到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原本数量就庞大, 那些回流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原本就不缺, 所以, 虽然加之回流部分, 考虑到土地、资金约束, 回流劳动力所带来的农业产量增量可能会微不足道。而对农业资金投入造成的影响, 一方面是对农业科研投资影响, 另外一个方面是对单位土地面积资金的投入, 如机器, 肥料及种子费用的投入。前一个主要由政府支持的科研院所和市场运作的农业科研企业来从事农业科研投入。科研院所的资金投入不可能受这次危机而缩水, 市场运作的农业科研企业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但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刚性、农业科研投入的长期性和对农业科研需求的刚性, 影响可能会减弱。而对农业机械、肥料和种子费用投入主要是由农业生产的农户做出决定, 他们从事这方面生产的资金来自于自有资金和借贷资金。借贷主要发生在社会关系网络, 其次是金融机构。由于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受危机影响而减少收入, 其农产品因出口下降而减少, 自有资金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另外, 给农户贷款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 农业银行等, 这些部门很容易受到金融市场波动影响。虽然, 我国应对这次危机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从中期来看, 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预期通货膨胀。央行面对未来通胀压力, 定会收紧银根, 提高利率。一旦这些措施实施, 农户所面对的贷款压力更大, 农业部门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会减少, 这会影响到农业部门产量。考虑到农业机械大都是耐用品, 其减弱了危机时对这部分产品的需求, 并且种子、肥料大都需求弹性较低, 所以面对高利率农户也会借贷。

(二) 对我国农业总需求影响

分析我国农业生产总需求, 可以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来考察。由于这次危机影响是深远的, 严重地创伤了整个世界经济总需求。美国是这次危机最严重的冲击对象, 其他发达国家消费也不同程度出现了一定的下降。在整个世界经济需求不足的情况下, 各国都希望提高自己产品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甚至不惜通过贸易壁垒与非贸易壁垒鼓励出口, 限制进口。各种形式、不同程度的贸易摩擦随之而来。在发达国家受危机影响的同时, 他们把目光聚集到世界经济的不平衡, 认为世界经济不平衡是由于一些国家汇率过低导致的, 尤其是以出口导向战略的中国。他们认为只要人民币升值就可以拯救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其逻辑导向是这样的:人民币升值可以增加特别是美国的出口, 进而增对美国产品的需求, 美国生产扩大, 失业率下降, 居民收入恢复, 消费信心上升, 从而恢复美国消费, 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总消费上升。人民币升值达不到美国等国家的预期, 他们会通过贸易制裁等手段来施压:据统计, 2009年前三季度, 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 涉案总额达到102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29%和125%。在发达国家对我国贸易责难的同时, 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我国贸易责难也越发强烈。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 2009年1月, 国外对华启动13起贸易救济调查, 同比增加6起, 增幅达85.7%。其中, 反倾销5起, 反补贴1起, 涉华保障措施5起, 特别保障措施2起。发展中国家由于产业结构类似, 并且许多都是采用出口导向型战略, 面对整体经济需求下降时, 大都会保护国内市场, 自然会从其国内能够替代的产品开刀。这样, 我国将面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责难, 出口也会受到不利影响。而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轻工业产品也占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出口产品以农业产品作为原材料, 这些产品出口受阻, 必然对农产品需求造成向下压力。

受经济危机影响, 我国经济增长率下降。一些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企业, 由于来自国外或国内需求下降, 从而引致对农产品需求减小。但是家庭用户对农产品的需求则不会受太大影响, 比如大米、水果、蔬菜等则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 这取决于家庭的消费习惯和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所以, 对农业产品需求下降, 主要来自企业对农业产品的深加工需求下降。

二、我国应对本次对农业冲击的主要措施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经济危机对我国农业, 无论是供给面还是需求面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总供给面的压力主要来自于金融机构及民间借贷对农业投资的影响, 而在总需求方面的压力则主要来自于国外与国内对农业产品需求减少。总体上讲, 需求的压力更大, 因为世界经济恢复可能会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经济学家克鲁格曼预测整个世界经济真正恢复估计还得5-10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消费恢复也会是个漫长的过程。但农副产品有些需求弹性较低, 受危机影响不太严重, 而另外一些作为深加工原材料的农业产品需求弹性较高。可以预计, 在受到总需求的不利冲击后, 随着经济恢复我国农业产品的总需求也会逐渐恢复。根据经济理论, 如果供给方面不利冲击较大, 该恢复过程将会更加痛苦。所幸的是, 这个因素可以基本排除, 因为造成我国农业生产率下降的因素基本可以排除。面对经济危机带来的这些或大或小的影响, 可以通过一些政策使不利影响减小, 并且推进我国农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一) 加快促进我国农村民间借贷组织发展, 构建完善的农村借贷体系

由于本次经济危机对我国农业生产供给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通过对农业资金投入约束来影响的, 所以, 化解的办法一是增流, 二是开源。相对增流来讲, 开源更容易些。虽然我国农村民间借贷不被政府所承认, 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究其原因是正式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村对资金的需求。虽然农村民间借贷会给我国金融监管、经济调控造成困难, 但其对农村经济服务、发展农业生产的作用利大于弊。所以, 应促进我国农村民间借贷发展, 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 从而盘活农村经济, 完善农村借贷体系。

(二)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拉动农村消费

我国农村由于保障体系欠缺, 农民预防性储蓄高, 这是造成我国消费不足的一大因素。在经济危机时刻,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村消费, 带动经济发展, 另外一方面可以改变我国经济结构。

(三) 积极改善贸易环境, 促进国际贸易正常发展

本次经济危机对我国农业需求方面的不利影响也体现在国际上各主要国家相互指责、相互推脱责任、设置国际贸易壁垒。目前, 经济危机的恢复还需时日, 它已经深深影响到诸如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 银行体系受到严重冲击, 对资源配置、优化都是极其不利的。所以, 各国都应参与到恢复世界经济的行动中来。中国应维持国际贸易正常进行, 以保证我国产品外部需求正常化, 从而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提供外部条件, 并进一步借机扩大国家影响力。

摘要:始于2007年的危机从世界范围来看, 先后经历了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三级跳。随着危机逐渐深化, 其对经济的不利影响也扩大到开放经济体中大多数国家。这次危机对我国农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但相比供给面, 需求面受到的影响更大。这就需要我们针对需求面与供给面的不利冲击制定相关政策, 从而保证我国农业平稳发展。

关键词:经济危机,总需求,总供给

参考文献

[1]徐仙明.新贸易保护频繁针对中国的根源、影响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 009 (21) .

篇10:干旱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定稿

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应对措施;展望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0-0061-02

Discussion of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A Case Study of Hanzhoung City

Chen Hao et al.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in Hanzhong City,Hanzhong 72300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aking Hanzhong Shaanxi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agricultural ecosystem of Hanzhoung basin,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Designed to lay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y,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and policy guidance to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nvironment changes.

Key words:Climate change;Effect;Countermeasures;Research progress

1 氣候变化研究提出的背景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a或更长)的气候变动[1]。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响应是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发展而逐渐成型的。1992年UNFCCC阐明了其行动框架,力求把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从而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目前,气候变化相关问题已经被广泛关注和研究,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温变暖的影响,以及应对极端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已被世界主要经济主体国家作出区域的定位[2-4]。而UNFCCC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5]。

2 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目前,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这是全球整个生物圈的4个主要组成因子,涵盖了全球自然资源的形成源泉[1]。其中,气候变化最明显的是太阳辐射带来的气温变化异常,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其他环境因素发生相应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以汉中市为例

3.1 汉中气候特征 汉中位于北纬32°08′54″~33°53′16″,距东南海洋约1 200km,在中国亚热带的北部。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秦岭,横亘于地区之北,米仓山屏障于地区之南,它们对气流的运行有抬升阻滞作用,使寒潮暑气不易侵入。这样的地势和海陆位置对于汉中地区的气候因素影响较为强烈,使本区气候具有由暖温带向热带过渡之特点。在区内以秦岭、米仓山海拔800m为界,分为亚热带和暖温带两大气候类型。

3.2 气候变化影响 气温上升使汉中盆地区域原有优势作物产量降低,经济作物熟期提前,农艺性状发生改变,生育期、花期、种子成熟期、农业生产管理周期发生改变,农作物品质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同时,引起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发生改变,不可预测灾害性自然现象频率上升,病虫害草害新物种增加,寄生于农业生态系统的有益生物数量减少。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农化性质随着人类应对气温变实施的改善措施而发生变化,例如,施肥量的变化、施肥元素比例的变化、土壤有效养分土层深度发生。同时,汉中作为全国主要农业生态型城市,气温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当地野生动植物种类、种群的繁育和迁徙的改变,使野生生物资源流失,生物多样性下降。

3.3 应对措施 (1)农业主管部门或相关组织机构建立农业生态系统应急机制,针对逐年变化的气候问题构建农业生态系统评估模型,从农业作物产量、农业生态调功能、环境改善功能、农业生态潜在的社会效益进行综合预测和评估。(2)针对已经发生的农业生态变化的现象,合理且适宜地开展农业生态工程综合治理,比如土壤结构改善、农业地下水源涵养、农业污染综合治理等。(3)在提出相应改善措施的同时,需要加强农民对政策的支持力度,需要从生态补偿的角度来完善农业补偿政策。这部分的补偿不仅仅指农业产量的经济收入补贴,更重要的是气候变化后为改善农业良好环境而得到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补偿。

4 讨论与展望

目前,自然调控的机制在学术界的研究开展的比较深入,但由于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为因素,如何在尊重和了解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把握好人的行为准则尤为重要。那么,针对不同地区开展“农业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或建立“农业生态评价模型”,是目前较为合理、较为有效预测和改善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最佳方式和方法。该评估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正面指标包括经济效益(如粮食生产、秸秆资源)、环境效益(蓄水防洪、涵养水源、水土保持、调节气温、净化空气、消纳废弃物)、社会效益(保持生物多样性、娱乐休闲、科研教育文化、就业保障和粮食安全)等;负面指标包括水资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农药化学品污染等。这些评价模型的建立可以为应对今后农业生产环境的变化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和政策指导。

参考文献

[1]王馥棠.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的影响[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2]葛全胜,郑景云,郝志新,等.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的新进展[J].地理学报,2014,69(9):1248-1258

[3]郭建平.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 2015,26(1):1-11.

[4]李虎,邱建军,王立刚,等.中国农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J]. 生态环境学报,2012,21,(1):159-165.

上一篇:在乡葡萄产业化座谈会上的讲话下一篇:龙兴煤矿火工品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