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俎代庖的意思和典故

2024-05-04

越俎代庖的意思和典故(精选6篇)

篇1:越俎代庖的意思和典故

成语典故: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位杰出的领袖叫唐尧。在唐尧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可是唐尧很谦虚,当他听说隐士许由很有才能的时候,就想把领导权让给许由。唐尧对许由说:“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来,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普降之后还去灌溉,对于润泽禾苗不是徒劳吗?您如果担任领袖,一定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着这个位置还有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来治理。”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来代替你,不是沽名钓誉吗?我现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虚名干什么?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一棵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的肚皮。天下对我又有什么用呢?算了吧,厨师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

篇2:越俎代庖的意思和典故

2)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我制定的纪律要则,李信不便越俎代庖,请大人晓谕军营民壮们知晓。

3) 但是如果由我给管理官建议的话,他又觉得我越俎代庖,不专注本职工作了。

4) 在赵庄,由于尹大发的强势,赵天雄基本不理朝政,就连党内的一些工作,尹大发也越俎代庖,因为他也是赵庄的党委小组成员。

5) 法师公会也不能无缘无故禁锢人的自由,这个人行刺佛尔斯,所以佛尔斯有处理他的权力,埃兰法想要越俎代庖,就有一大叠的手续要填。

6) 老黄啊,接下来我就越俎代庖一回,就由我来为我们王少将军介绍一下大家。

7) 胡闹!百姓无家可归哪有驱赶的道理!此乃民政,教习请勿越俎代庖!

8) 我们这裡讲究责任制,不该你做的事就犯不着越俎代庖。

9) 这种说法和做法简直匪夷所思:有关部门越俎代庖自不待言,以我之标准行生杀大权,令公开审理的程序正义荡然无存。

10) 父母为我们越俎代庖的操心了一辈子,我们今后事业有成一定要好好的报答他们。

11)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要学生自己能干的事,就不要越俎代庖。

12) 我们可以给人出注意,却不能越俎代庖。

13) 美国人只应通过不断施加压力来提供帮助而不应企图越俎代庖,毕竟这是他们自己的革命。

14) 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去学习但不能越俎代庖。

15) 副总统恶毒地回答道,“那么,也许现在是我们越俎代庖时候了。”。

16) 不枉我儿你煞费苦心,可是终南山不是仙道王重阳的住所么,那里的术士自然交由他管了!我们干嘛越俎代庖呢?

17) 你的宠爱有点过分了,分明就是在越俎代庖。

18) 这条规矩,又是你那个经常‘代替家主’执行权力,喜欢越俎代庖的爷爷定的么?

19) 公主殿下军务繁忙,所以本将越俎代庖,请公主勿怪。

20) 警察成“万金油”,一方面应为警察“喊累”松绑减负;另一方面也要指出,警察不能狗咬耗子多管闲事,不能越俎代庖干不该自己干的事情。

21) 我这么安排行不?这次越俎代庖了啊。

22) 该来的正主儿还没到,咱们总不好越俎代庖。

23) 你这家伙,你怎么可以越俎代庖没问问我的意见就自作主张呢?这下好了吧,原本至少还可以收个两千的,就只拿到了一千块,你是怎么搞的呀!

24) 周大哥,小弟不才,此次要越俎代庖下达指令了。

篇3:程门立雪的意思和典故

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今洛阳),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音zuò)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作品名称

程门立雪

创作年代

至正六年(1346年)

作品出处

《二程语录・侯子雅言》《宋史・杨时传》

文学体裁

文言文

作 者

脱脱,阿鲁图等

注 音

ㄔㄥ@ ㄇㄣ@ ㄌㄧA ㄒㄩㄝˇ

相关人物

游酢,杨时

目录

1 基本资料

2 原文

史料

释词

译文

3 成语故事

勘误

4 相关人物

基本资料

编辑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比喻非常尊敬老师。

【近义 词】尊师重教[1] 、程门度(duó)雪、立学求道。

原文

编辑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史料

有关“程门立雪”的最早史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一个是《宋史》中的《杨时传》: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侯子雅言》的作者侯仲良,是程颐的内弟,对谁是尊师重道立雪程门的第一人,应该是更清楚、更明确,所以他把游酢放在前面,这就是证明游酢是“程门立雪”第一人的最有力的依据.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建阳县人游酢求学的故事。

释词

1、盖:大约。

2、瞑坐:打瞌睡。冥,闭目。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

3、侍立:陪立在旁。

4、去:离开。

5、既:已经。

6、觉:睡醒。

7、闻:听说。

8、见:拜见。

9、程颐:北宋著名学者。

10、洛:洛阳。

11、游酢:北宋学者。

译文

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人。小的时候非常聪颖,善于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拜师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了以后,杨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正在打瞌睡,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恭敬地站在一旁没有离开,等到程颐睡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士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

成语故事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学习要坚持不懈。

求学师门,诚心专志。

信念坚定,不畏艰辛。

勘误

首先,程门立雪是在屋内而不在屋外,至少在屋檐下而不在冰天雪地之中。描写这一典故的资料很多,最权威的有两种。一是《宋史・杨时传》,一是《二程语录》,两处文字都如本文开头所作叙,全无门外立雪表述。“辞海”描写也是如此。门外积雪深达一尺,除了文学意境之外,主要是时间概念,类似日上三竿,两柱香功夫,别无它意。现在人们不是望文生义,认为立雪程门当然站在雪中;要不就是为君者赞,站立雪中好学求教,多有感染力啊,以至于游酢祠堂的壁画,也是这样描绘。为此当然美丽“冻”人,但却牺牲了真实和游、杨为人的禀性,我想游酢和杨时九泉有知,当不晓得是喜还是愁?

其次,立雪程门是双不是单,而且杨时系游酢荐领。现在不少书籍把道统南归第一人授予杨时。程门立雪要不根本不提游酢,要不说游酢没有定力,竟想叫醒老师,对先生尊敬远不如杨时。这是天大的失误!游酢幼年天资聪颖,有神童之称,“读书一过目辄成诵”。他20岁左右便与程颐结识。小程感叹游之聪悟,说“其资可以适道”。当时大程任扶沟教育主管,游前往学道。一番接触后,大程竟聘请游君作为教师讲学。厦大高令印教授曾考证过,游酢比杨时早九年接受“二程”理学。游酢为官声名在外,“惠政在民”,精明干练,连游杨要拜的老师小程也称赞“政事亦绝人远甚”。史料表明,游酢闻道在先,深得二程赏识,理论建树和杨时在伯仲之间,而与二程感情则甚于或早于杨时。大程去世后,游酢哀痛不已,在府邸设置灵堂,哭于寝门,还亲自撰写《行状》深切悼念。正因为大程老师去世,八年后他才带杨时去拜小程为师,演绎了千古传名的“程门立雪”。我没有把握说故事的导演和主角是游酢,但绝不能忽略怠慢游君,更不能亵渎游君对老师生死不渝的感情。

再者,立雪程门不是小程摆谱坐大而是另有原因。有则说法,小程为人狷介,连脾气好的苏东坡也不敢与其交往。“程门立雪”的开始就预兆了结局的寒冷。此言差矣!从宋史《杨时传》和《二程集》比较看,后者描述更为详细。游、杨站立一尺雪功夫后,先生发问,“二子犹在乎,日暮矣,姑就舍”。如果说程子无视两人存在一经睡去,如果置两人不屑一顾,那他就不会还嘘寒问暖:天色不早了,你们先住下吧。这与文理和逻辑怎样也说不通。从游、杨当时的身份和游酢和程子的关系看,先生不至冷漠如此。游酢与杨时同龄,当时都过不惑之年,两人都登进士第,尤其游酢还是接受二程的劝告参加考试中榜的,更重要的是两人同为理学中人和小程同志同道,当为惺惺相惜,有何理由形同陌路横眉冷对?我想原因可能出在故事所说的“瞑坐”上。“颐偶瞑坐”,“坐而瞑目”,两则史料都这样表述。为何睡而不卧、坐又闭眼呢?最近翻阅中国当代伦理学大师罗国杰先生的文章,才恍然大悟明白就里。原来理学家修身养性、悟道明理非常讲究静坐静思,甚至强调“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常常静中悟道,伏案求索;时时克己反省闭门思过。也许正当游杨拜师之时,恰遇先生打坐冥想突破的紧要关头;抑或逢程子修行功德圆满关键之际。晚年的程颐学问已到极高明处,脾气也改了许多,但作为修道治学一贯严谨的程子,怎么会停止功课,寒暄应酬以应人情世故呢?吾爱吾生,吾更爱真理!我们为尊师重教好学上进的游酢杨时表示敬仰的同时,难道不应该为这位全身心探索真理孜孜以求完善自我的正人君子鼓掌吗?

相关人物

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是河南洛阳人,生于湖北武汉黄陂区。

这则成语里的“程”就是指著名理学家、“凤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颐。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被世人称为“二程夫子”。

据史料记载,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曾在黄陂生活16年,留下了多处遗迹,如“程门立雪”、“聪明池”、“花柳前川”、“理趣林”等。黄陂区党史办退休干部陈瑞华和区文化馆原馆长黎世炎对“二程”的研究始于1994年。10年中他们跋涉千里、查阅史料百万字,走遍了黄陂及周边地区,经核对证实,分居在黄陂的“二程”后裔实属嫡系。他们自“二程”祖父于宋太平兴国年间来黄陂,到20,已有40代子孙,分居在黄陂的35个湾组,多达1.5万人。周边的孝昌县丰山镇、红安县二程镇等处,也居住着少量“二程”后裔。

两位老人对“二程”的研究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市图书馆研究员、文史专家徐明庭对“二程”后裔的考证与发现给予了肯定。他们的论文《对“二程”夫子在黄陂人文资源的考察》,也引起了美英等国汉学家关注,并赞颂两位老人为“二程”新儒学研究拓宽了新视野。

“程子读书台,在县东五里,宋庆历年间,二程读书于此。”程子读书台又名“凤凰台”,因相传在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有凤集于东岗,产九子于其上而得名。二程在黄陂学习、生活有十八年之久,平时即读书于其台之楼上,故也名程台。“其楼曰夜月楼,虚窗晃明,美景澄清,无屋舍烟火之凑密、儿童鸡犬之声杂,其澄心悟道,深究理学,伊洛学派亦肇基于孝感”。程颐十八岁后,游伊洛、进太学,就学于周敦颐,著《颜子好学论》等书,逐步创立了北宋著名的理学流派,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朱理学”,其学说受到许多名彦硕儒的推崇。

程是指宋代理学家程颐。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他与兄长程颢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他们出身于官宦世家。兄长程颢字伯淳,长期居住洛阳聚徒讲学;程颐前后从事讲学和著书达30余年。二程思想各有侧重,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则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传世。因二人在重大问题上意见一致,后人对他们的思想言论不加细分,便将两人的语录和著作合编成《二程全书》。

二程故里。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程颢、程颐在前人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君王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行以顺道”,以德为主,与法制兼顾。这些思想自成一家,独成体系。后人就把他们创立的这套思想体系称为伊洛学派。后来,经过朱熹的提倡、研究和深化,最终使二程的理学思想发展为“程朱理学”。

篇4:越俎代庖的意思和典故

典出《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字子房,他是战国末年韩国相国姬平之子。秦灭韩后,他曾因行刺秦始皇而遭到通缉。于是,他改名张良,逃到了下邳。

一天,张良在下邳的圯桥上闲步,看到一个穿着粗布大褂的老人坐在桥堍上,一只脚拖着鞋在桥堍下晃荡着。老人看到张良走过来,故意把那只晃荡的鞋掉到桥堍下的地上。

老人朝张良看了一眼,颐指气使地说:“喂!小家伙,下去把我的鞋拾上来!”

张良听了,十分惊愕,心中不由十分生气,真想上前揍他一拳。但他看到那老人白发苍苍的样子,便强忍住自己的火气,到桥堍下把那只鞋拾了上来,递给那老人。

老人又把脚一伸,用命令的`口气说:“给我穿上!”

张良愣了一下,感到这老人的举动有些怪,但他想既然帮他拾了鞋,不妨好人做到底,于是便跪着恭敬地给老人穿上了鞋。老人捋了捋胡子,微微一笑,连一声谢也没说,就大摇大摆地走了。

张良目送着老人的背影,感到十分惊奇,心中想:“这老头儿一定不是个寻常之人。”

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走了回来,对张良说:“你是个很有出息的年轻人,让我来教导你吧!”

原来,这老人是黄石老人,他知道张良是个人才,刚才故意来试探他的。过了些日子,黄石老人送给张良一部珍贵的《太公兵法》。张良研读了《太公兵法》,后来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在建立汉王朝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

篇5:越俎代庖的意思和典故

典出《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传》。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曾系统地学习了孔子的学问。但他小时候却很贪玩。

孟轲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是他的母亲把他抚养长大。孟母很重视教育,一心想把孟轲培养成有学问的人。

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会经常有出殡、送葬的人群,不是吹吹打打,就是哭哭啼啼。因为贪玩,孟轲经常与伙伴们一起模仿他们。孟母见了很生气,对儿子说:

“你父亲是一位有学问的人,但他英年早逝不能来教你。我们家境又不好,若你不认真读好书,将来怎会有出息?”

为了孩子的学习,孟母把家迁到城里。她以为这下孟轲可以专心读书了。但孟轲的新家离闹市很近,嘈杂的声音使孟轲无法认真读书。孟轲和他的新伙伴模仿起卖货的、打铁的、杀猪的。孟母见了更为生气,于是决心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母把家迁到了学宫附近。学宫是读书胜地,许多读书人在那里学习,还在那里演练礼仪。孟轲受到了感染,每日在家中专心读书,也渐渐模仿起宫中演练礼仪的举止来。

不久,孟母把孟轲送入了学宫,使孟轲受益非浅。也为他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篇6:越俎代庖的意思和典故

基本释义

【词目】弹丸之地

【拼音】 dàn wán zhī dì

【拼音】 dàn wán zhī dì

【解释】 弹丸:弹弓所用的铁丸或泥丸。弹丸那么大的地方。形容地方非常狭小。

出处

1.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量新野弹丸之地,何劳丞相大军?”

2.《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形容地盘非常狭小

示例

1.清・梁启超《尧舜为中国中央君权滥觞考》:“英国以~,僻在海隅。

2.西歧城不过~,姜子牙不过浅行之夫。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四回

成语出处

1.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量新野弹丸之地,何劳丞相大军?”

2.《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秦国出兵大败赵军,秦国要赵国割六座城池讲和。赵王向曾经担任秦国丞相的赵人楼缓请教,楼缓认为还是割地求和吧。谋士虞卿则认为秦军疲惫不宜再攻就不能割地。楼缓认为给了这六座弹丸之地可以换取来年的和平。

其他相关

【近义词】立锥之地、置锥之地

【反义词】地大物博、地广人稀

【灯 谜】 靶子

造句

1、虽然投资者相信美国和欧洲大国能在需要时筹来现金拯救它们的银行,但在冰岛这个仅有20亿欧元外汇储备的弹丸之地,拥有1000亿欧元资产的银行有麻烦时该如何是好?

2、酒厂的名字取自古希腊殖民地,很容易让人对位于黑海和亚述海之间的这片弹丸之地浮想联翩。

3、七百万人口是如何聚居于这个弹丸之地的?

4、这里虽是个弹丸之地,人口之多却是十分惊人。

5、纽约的魅力之一是该市浓郁的创意生命力,顶级的工作室、画廊和音乐场馆等集聚在20平方英里(约合52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相互毗邻,步行可至。

6、在香港这个适合开发的土地向来稀缺的城市,地产成为这个弹丸之地最大财富的来源。

7、希腊,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尽管遭受普遍质疑,仍为曾经举办这一现代盛典而骄傲。

8、这个弹丸之地,居然住了这么多人,实在太过拥挤了。

9、但是小国马耳他(炎热但人口众多的弹丸之地,与意大利相邻)的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只提高10%。

10、连续占据媒体头条近两周之后,许多人渴望弹丸之地的塞浦路斯岛不久之后即从全球金融媒体的视线中悄然淡出,恢复从前的隐秘。

11、国家领土当然寸土必争,纵是弹丸之地,也要死守。

12、像这样的弹丸之地,一个月的租金居然要七千元,未免太贵了吧!

13、显然,那些失业的人们深陷困境,正面临巨大财政问题的弹丸之地罗德岛州也是如此。

14、这儿虽然只是一块弹丸之地,却是兵家必争的战略据点。

15、长洲虽然是弹丸之地,道路看似出奇的曲折,但其实无论怎麽的走,你也从未真正远离主村和码头。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交流材料下一篇:小勇士――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