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的意思和造句

2024-04-30

缩小的意思和造句(精选9篇)

篇1:缩小的意思和造句

缩小拼音

【注音】: suo xiao

缩小解释

【意思】:使由大变小:~范围。

篇2:缩小的意思和造句

一个数缩小10倍=那个数除以10

缩小到它的10分之一=那个数乘上十分之一

除以10和乘上10分之一的结果是一样的转发〕“缩小10倍”为什么要改为“缩小到原数的1/10”?

农工引清 发表于 2007-4-27 9:48:00

请问: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点搬家>>中,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这个数是原数还是移动以后的数?

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与旧教材的:原数就缩小10倍有什么区别?

老师您好:

感谢您给我们来信!

从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这句话不难理解,原来的显然是指小数点移动之前的原小数,那么这个数就是指小数点移动后得到的小数。例如,3.15,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这个数(0.315)就缩小到原数(3.15)的 1/10。

我们口语中经常使用“缩小几倍”的说法,从语法上讲,“倍”是指照原数增加的意思。《辞海》上对倍的注释是:倍,照原数增加。《墨子经上》:“倍,为二也。”也就是说,倍就是照原数加一次。三以上的倍数则为原数的乘数。

因此,从语法上来讲,“原数就缩小10倍”就属于语法错误,因此,现教材改为 “缩小到原来的1/10”。也就是说教材上的这一处改动属于语法上的改动,使说法更科学合理。

由于我们教师过去一直使用“缩小几倍”的说法,所以可能对现在的“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不太习惯,但毕竟我们应该尽量教给学生科学合理的数学语言,而且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扩大多少倍”与“缩小几分之几”是不存在困难的。

篇3:论缩小贫富差距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

(一) 相关数据分析

对贫富差距现状的界定分析, 主要是从当前学者们比较认同的基尼系数分析与统计局的数据对比分析中反映出来。

1.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 我国总体居民基尼系数在1994年达到峰值0.389后有一定下降 (1996年至1998年分别为0.375, 0.379, 0.386) , 到2006年又回升到0.397。

而社会学家的调查数据显示差距更大:1980年基尼系数约0.3, 1988年也只有0.382, 但到了1994年的0.434以后逐年攀升, 2005年为0.456, 2006年0.457, 2007年0.458, 每年增0.1个百分点。

2.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统计数据显示, 2006年城镇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是20%最低收入组的5.6倍;农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是20%最低收入组的7.2倍。

3.农村内部差距扩大的同时, 城乡差距逐年拉大。

1978年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2124, 1994年到了0.32, 1999年又上升到0.3361。从实际收入看, 以2007年为例,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 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 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

(二) 基于社会发展现实矛盾的分析

1.政府财富增长过快。

2007年世界银行发布了2份极具震撼力的报告。第1份关于俄罗斯经济状况的报告指出, 俄罗斯经济增长是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第2份报告涉及中国, 在2001年至2005年间, 中国经济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但最贫穷的10%人口的实际收入却下降了2.4%。从1995年到2007年, 去掉通胀成分后,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5.7倍, 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加1.4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才增1.2倍。在中国, 超过76%的资产是政府拥有, 民间只有不到25%的资产。因此, 在政府过度占有社会财富、支出不受纳税人有效监督的情况下, 纳税人事实上在用自己的血汗钱供养着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

2.社会财富通过权力寻租越来越集中。

《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与灰色收入》研究报告指出:高收入阶层中存在大量隐性收入, 目前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31倍, 而不是国家统计局统计的9倍。城乡合计, 全国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55倍, 而不是按国家统计局统计推算的21倍。在中国城镇高收入居民中存在大量灰色收入, 这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

二、缩小贫富差距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社会不和谐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党的十六大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达到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目标, 就必须按照公正原则, 形成合理的分配体系, 努力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社会各个子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 缩小贫富差距是实现经济和谐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 经济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

实证表明, 在收入差距过大的国家, 经济增长率趋于缓慢。中国自己的发展经历也显示了这一趋势。首先, 贫富分化会导致需求不足、消费疲软, 容易形成经济萎缩。其次, 贫富分化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从产业结构变动与发展的角度看, 收入差距过大, 财富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必然会出现产业发展自动围绕小部分人的需求倾向。有限的资源及资金将主要流向奢侈品生产部门及相关服务部门, 形成畸形扩张。

(二) 缩小贫富差距是实现阶层和谐的重要标志

从利益关系方面讲, 贫富两个阶层间常常存在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 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的作用下, 改革的成本和代价并不是由全体社会成员来共担, 也不是根据各个利益群体的获益多寡来承担。往往是居于竞争劣势地位、承受能力脆弱的贫困阶层承担了更多的改革成本和代价, 为改革发展和富裕阶层的崛起换取了时间和空间。和谐社会则要求社会各阶层之间应该具有良性的、公正合理的互动结构。确切而言,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应当具有如下标志:第一, 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第二, 各个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第三, 社会各阶层之间应当保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如果能通过制度设计建设起实现互惠互利的公正规则逐渐缩小两极分化, 就能实现各阶层之间的团结和有效合作, 避免产生不满、抵触甚至是反抗的恶性互动, 营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三) 缩小贫富差距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

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历来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剥夺理论指出, 利益被相对剥夺的群体可能对剥夺他们的群体怀有仇视心理。当弱势群体将自己的不如意境遇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 社会中就潜伏着冲突的危险。犹如“木桶效应”, 社会风险最容易在承受能力最低的社会群体身上爆发, 从而构成危及社会的稳定。近期, 改革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均等, 分配领域中的不公正、非法的现象已经引发了许多冲突, 如农村对非法收费的反抗, 城市领域的劳动纠纷、社会犯罪等。如果不能将改革的利益均等地加以分配, 一旦富裕阶层与受损阶层之间的差距变得不可接受, 整个政权的道德基础就将发生动摇。而只有实现社会公平, 缩小贫富差距, 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协调, 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

三、缩小贫富差距的对策建议

从根本上说, 贫富分化的扩大绝不是市场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必然结果, 世界上有不少市场经济国家的财富和收入分配是较为平等的。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政府的制度安排问题。事实表明, 经济增长本身并不能自动解决不平等问题。

相反, 不平等制度的扩大会妨碍市场化改革和未来经济的长期增长。贫富分化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分配和再分配制度领域里的公平、公正问题, 这一问题反映的是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存、社会进步与社会代价并存的局面。顺利推进社会优化和社会转型, 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一)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规范市场行为

分析公众对贫富分化的心态可以发现, 大多数公众不满或仇恨的并不是贫富的分层现象, 更多的是对富人致富的途径和方式的质疑。权力寻租、裙带资本主义、腐败和非法致富, 造成了民众强烈不满。这主要是由于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使得一部分人能够违法经营以及权力市场化, 导致经济秩序混乱。因此, 要严厉打击各种非法方式获取非法收入的行为, 堵塞非法收入的来源渠道;要完善和规范生产要素市场, 使按资本、技术等要素分配的行为趋向合理化;要完善人力市场, 包括经营者市场和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既要加强立法, 健全经济法规, 又要严格执法, 加大对扰乱市场经营秩序的打击力度;既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也要运用政治法律等“看得见的手”, 以此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缩小贫富差距。

(二) 合理运用税收制度加大调节力度

税收是国家执行收入再分配的基础和支柱。有效的税收行为, 可以对先富阶层实施一定的限制, 又可为再分配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 我国采取通过对高收入者征收调节税, 来对低收入者进行转税支付方法的调节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尽管实行了新的个人所得税法, 但在征管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是起征点过低, 缺乏对收入监控的基本能力, 处罚等手段也相当无力, 致使高收入群体的偷逃税现象极为普遍, 导致对高收入者缺乏有效的调节。鉴于这种状况, 目前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建设居民收入监测制度。一方面可利用纳税信息, 另一方面则可利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相关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推算出收入的绝对额。同时, 还应利用价格指数、工资指数、实物耗费指数等来监测居民收入的相对变动状态。建设相对科学、全面的居民收入监测体系的重要作用, 还在于为我们准确划定调节对象提供基础资料。

二是要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 适当提高起征点。同时, 应健全和完善征管配套措施, 包括加强现金管理;尽快实现不同银行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在个人存款实名制基础上, 对个人金融资产、房地产及汽车等重要消费品也实行实名登记制度;建立健全海关、工商、劳务管理、出入境管理、驻外机构等部门向税务部门提供有关人员经济往来和收入情况的制度等, 有了这些制度的保障, 综合与分类相结金融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三是要改革税收征管制度, 合理增设新的税种。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办法是由税务部门直接向纳税人征收, 这样收税人和纳税人之间缺乏监督, 容易造成偷、逃、漏税现象。要建设和推行个人申报制和税务代理制, 形成纳税人、代理人和收税人三方相互制约的机制。同时, 适时开征股票交易净收入所得税、遗产税、赠予税、个人财产税、奢侈消费税以及垄断企业特权经营企业特别税等, 形成收入再分配机制, 使地区、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趋于合理化。

(三) 拓宽就业渠道, 优化就业环境

国家应把提高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这一方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解决二元结构矛盾, 减少低收入人群, 提高贫困者收入的有效途径。解决就业与再就业问题, 需要从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环境两个方面进行。拓宽就业渠道应该是选择以增加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 实施就业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行动计划。具体而言, 一是充分挖掘国有企业, 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内部潜力, 发展多种经营, 盘活企业闲置资源, 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 安置富余人员, 减少推向社会的下岗人员;二是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是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 尽可能兼顾能够有效扩大就业的工程项目;四是拓宽国内跨地区劳务市场和国际劳务市场。

优化就业环境, 一是在宏观环境方面, 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就业计划和目标逐步落实。二是要健全完善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三是要为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提供及时充分的就业信息、就业培训服务。四是制定实施推动就业的优惠政策。

(四) 建设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篇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探索中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出示校旗颠倒后的图片,如右图):能看清图片上是什么吗?

师:为了方便观察,老师先把它调正,再把它移到0刻度上,这样图片分别发生了什么运动?

生:旋转和平移。

师:平移和旋转是图形的两种运动方式。

师:现在能看清图片上的内容吗?怎样才能让大家看清楚呢?

生:把图片放大(变大)。

师:放大也是图形的一种运动方式。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图形的放大。

二、感悟特征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师:谁来把这张图片放大?(一生用白板笔拖动图片的右下角,使图片变大)同意他的操作吗?

生1:不同意,因为我们的校徽是圆形的,不是椭圆形的。

师:怎样才能不改变原来的形状呢?

生2:长扩大几倍,宽也要扩大几倍。

师:也就是说,长和宽都扩大相同的倍数,图片才不变形。变化后长方形的长和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生3:变化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的2倍,宽也是原来的2倍。

生4:变化后,长方形的长与原来的长的比是16∶8,化简后是2∶1;长方形的宽与原来的宽的比是10∶5,化简后是2∶1。

师:变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2.深化理解

师:2∶1是谁和谁的比?

生5:变化后的边长与原来边长的比。

师: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

生6:比值是2,表示放大后的边长是原来边长的2倍。

师:这张图片还可以按怎样的比放大?

生7:按3∶1、4∶1、5∶1……的比放大。

师:如果老师把图片这样放大(变成长12、宽7.5的长方形),知道是怎样放大的吗?

生8: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是12∶8,化简得3∶2;放大后的宽与原来宽的比是7.5∶5,化简后是3∶2。所以,这里是把原来的图片按3∶2的比放大的。

师: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

生9:比值是1.5,表示放大后的边长是原来的1.5倍。

师:观察这些表示放大的比,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10:前项比后项要大,比值都大于1。

3.认识图形的缩小

师:如果原来图片的长变成4厘米,要保持形状不变,宽要变成几厘米?

生11:2.5厘米。

师:与原来相比,图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图片缩小了)图片是怎样缩小的?

生12:现在的边长是原来的一半。

师:什么是图形的缩小呢?

生13:缩小后图形的边长与原来对应边长的比相等,就是把原来的图形缩小。

师:这幅图是按怎样的比缩小的?

生14:是把原来的图片按1∶2的比缩小的。

师:1∶2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

生15:比值是■,表示缩小后的边长是原来边长的■。

师:表示缩小的比有什么共同点?

生16:前项小于后项,比值都小于1。

三、尝试画图

1.画图

师:认识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后,下面我们来画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学生尝试画图)

活动A:尝试画图。

(1)先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思考:放大后的长方形长是( )格,宽是( )格。

(2)再按1∶2的比画出原来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思考:缩小后的长方形长是( )格,宽是( )格。

(3)观察三个长方形,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生17:按3∶1的比放大就是把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3倍,所以放大后的长方形长是12格,宽是6格。

生18:按1∶2的比缩小就是把每条边都缩小到原来的一半,所以缩小后的长方形长是2格,宽是1格。

生19:我发现三个长方形的大小都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有变化。

师:图形在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改变的是图形的大小,不变的是图形的形状,这就是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根本特征。(板书:大小改变 形状不变)

2.判断

师(出示下图):这里有六个长方形,几号图形是①号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生20:④号,长和宽都缩小2倍。

生21:因为①号图形长与宽的比是3∶1,④号图形长与宽的比也是3∶1,说明形状没有变,所以选④号图形。

师:几号图形是①号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生22:⑥号,长和宽都放大3倍。

生23:除了⑥号,⑤号也是①号放大后的图形,因为它的长也是宽的3倍。

四、巩固提升

1.巩固

师:我们继续画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活动B:巩固提升

(1)按2∶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endprint

(2)按1∶2的比画出圆缩小后的图形。

(3)你是怎样画的?在小组里交流。

生24:按2∶1的比放大就是把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所以放大后三角形的长直角边是6格,短直角边是4格,直角边画完后连接斜边。

师:只要确定两条关键边就能画出对应的三角形。

师:你是怎样画圆的?

生25:按1∶2的比缩小就是把圆的半径缩小到原来的■,原来的半径是4,缩小后的半径就是2。

师:只要确定半径就能画出圆。

师:我们来研究三角形,放大后三角形的直角边是原来的2倍,斜边是不是原来的2倍呢?

生26:应该是2倍的关系。

师:这是一个猜想,怎样验证呢?

生(齐):测量。

生27:我量得原来的斜边是2.5厘米,放大后的斜边是5厘米,所以是2倍的关系。

生28:我不用测量也知道是2倍的关系。原来的斜边可以看做3×2的长方形的对角边,放大后的斜边上能找到两个3×2的长方形,所以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原来的2倍。

师:图形无论是放大还是缩小,每组对应边的关系应该是相同的。

2.归纳

师: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收获?

生29:我认识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知道图形在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大小改变了,形状没有变。

生30:图形在放大和缩小后,对应边长的比是相等的,每个图形内部边长的比也是相等的。

生31:如果比的前项比后项大,就表示把这个图形放大;如果前项比后项小,就表示把这个图形缩小。

……

五、回归生活

师:学到这儿,让我们轻松一下。(出示《爸爸去哪儿》的背景和音乐)下面,跟老师开始一段快乐旅行吧!

(多媒体出示:这里是位于北京的中国科技馆,我们可以在显微镜下探寻微观世界;这里是位于上海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存放有80多尊中外名人蜡像,它们都是按1∶1的比制作的;这里是位于深圳的世界之窗主题公园,它把世界奇观、历史遗迹等按一定的比缩小后仿建的,公园内建有130多个世界著名景观……)

师:法国埃菲尔铁塔是按1∶3的比缩小后仿建的,仿建的铁塔大约高108米,埃菲尔铁塔的实际高度约是多少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放大和缩小的现象,你能说一说吗?(生答略)

师:只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你就会发现数学无处不在。

六、检测反馈

师(出示右图):下面请完成检测反馈:①按2∶1的比画出正方形放大后的图形;②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③按3∶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出示结果,学生互批)

七、拓展延升

师:老师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也画了一个三角形放大之后的图形(如右图),可惜没有完工,你能帮我补画出来吗?

生32:根据对应的底边知道是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的,原来的高是3,放大后的高是6。

师:怎样确定顶点呢?

师生在讨论中得出:原来三角形高的垂足把底分成了2和3,按2∶1的比放大后应该是4和6,因此在新三角形的底边上找到4和6的分点,再往上数6格,确定顶点,就能画出来。

……

(责编 杜 华)endprint

(2)按1∶2的比画出圆缩小后的图形。

(3)你是怎样画的?在小组里交流。

生24:按2∶1的比放大就是把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所以放大后三角形的长直角边是6格,短直角边是4格,直角边画完后连接斜边。

师:只要确定两条关键边就能画出对应的三角形。

师:你是怎样画圆的?

生25:按1∶2的比缩小就是把圆的半径缩小到原来的■,原来的半径是4,缩小后的半径就是2。

师:只要确定半径就能画出圆。

师:我们来研究三角形,放大后三角形的直角边是原来的2倍,斜边是不是原来的2倍呢?

生26:应该是2倍的关系。

师:这是一个猜想,怎样验证呢?

生(齐):测量。

生27:我量得原来的斜边是2.5厘米,放大后的斜边是5厘米,所以是2倍的关系。

生28:我不用测量也知道是2倍的关系。原来的斜边可以看做3×2的长方形的对角边,放大后的斜边上能找到两个3×2的长方形,所以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原来的2倍。

师:图形无论是放大还是缩小,每组对应边的关系应该是相同的。

2.归纳

师: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收获?

生29:我认识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知道图形在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大小改变了,形状没有变。

生30:图形在放大和缩小后,对应边长的比是相等的,每个图形内部边长的比也是相等的。

生31:如果比的前项比后项大,就表示把这个图形放大;如果前项比后项小,就表示把这个图形缩小。

……

五、回归生活

师:学到这儿,让我们轻松一下。(出示《爸爸去哪儿》的背景和音乐)下面,跟老师开始一段快乐旅行吧!

(多媒体出示:这里是位于北京的中国科技馆,我们可以在显微镜下探寻微观世界;这里是位于上海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存放有80多尊中外名人蜡像,它们都是按1∶1的比制作的;这里是位于深圳的世界之窗主题公园,它把世界奇观、历史遗迹等按一定的比缩小后仿建的,公园内建有130多个世界著名景观……)

师:法国埃菲尔铁塔是按1∶3的比缩小后仿建的,仿建的铁塔大约高108米,埃菲尔铁塔的实际高度约是多少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放大和缩小的现象,你能说一说吗?(生答略)

师:只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你就会发现数学无处不在。

六、检测反馈

师(出示右图):下面请完成检测反馈:①按2∶1的比画出正方形放大后的图形;②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③按3∶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出示结果,学生互批)

七、拓展延升

师:老师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也画了一个三角形放大之后的图形(如右图),可惜没有完工,你能帮我补画出来吗?

生32:根据对应的底边知道是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的,原来的高是3,放大后的高是6。

师:怎样确定顶点呢?

师生在讨论中得出:原来三角形高的垂足把底分成了2和3,按2∶1的比放大后应该是4和6,因此在新三角形的底边上找到4和6的分点,再往上数6格,确定顶点,就能画出来。

……

(责编 杜 华)endprint

(2)按1∶2的比画出圆缩小后的图形。

(3)你是怎样画的?在小组里交流。

生24:按2∶1的比放大就是把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所以放大后三角形的长直角边是6格,短直角边是4格,直角边画完后连接斜边。

师:只要确定两条关键边就能画出对应的三角形。

师:你是怎样画圆的?

生25:按1∶2的比缩小就是把圆的半径缩小到原来的■,原来的半径是4,缩小后的半径就是2。

师:只要确定半径就能画出圆。

师:我们来研究三角形,放大后三角形的直角边是原来的2倍,斜边是不是原来的2倍呢?

生26:应该是2倍的关系。

师:这是一个猜想,怎样验证呢?

生(齐):测量。

生27:我量得原来的斜边是2.5厘米,放大后的斜边是5厘米,所以是2倍的关系。

生28:我不用测量也知道是2倍的关系。原来的斜边可以看做3×2的长方形的对角边,放大后的斜边上能找到两个3×2的长方形,所以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原来的2倍。

师:图形无论是放大还是缩小,每组对应边的关系应该是相同的。

2.归纳

师: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收获?

生29:我认识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知道图形在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大小改变了,形状没有变。

生30:图形在放大和缩小后,对应边长的比是相等的,每个图形内部边长的比也是相等的。

生31:如果比的前项比后项大,就表示把这个图形放大;如果前项比后项小,就表示把这个图形缩小。

……

五、回归生活

师:学到这儿,让我们轻松一下。(出示《爸爸去哪儿》的背景和音乐)下面,跟老师开始一段快乐旅行吧!

(多媒体出示:这里是位于北京的中国科技馆,我们可以在显微镜下探寻微观世界;这里是位于上海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存放有80多尊中外名人蜡像,它们都是按1∶1的比制作的;这里是位于深圳的世界之窗主题公园,它把世界奇观、历史遗迹等按一定的比缩小后仿建的,公园内建有130多个世界著名景观……)

师:法国埃菲尔铁塔是按1∶3的比缩小后仿建的,仿建的铁塔大约高108米,埃菲尔铁塔的实际高度约是多少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放大和缩小的现象,你能说一说吗?(生答略)

师:只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你就会发现数学无处不在。

六、检测反馈

师(出示右图):下面请完成检测反馈:①按2∶1的比画出正方形放大后的图形;②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③按3∶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出示结果,学生互批)

七、拓展延升

师:老师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也画了一个三角形放大之后的图形(如右图),可惜没有完工,你能帮我补画出来吗?

生32:根据对应的底边知道是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的,原来的高是3,放大后的高是6。

师:怎样确定顶点呢?

师生在讨论中得出:原来三角形高的垂足把底分成了2和3,按2∶1的比放大后应该是4和6,因此在新三角形的底边上找到4和6的分点,再往上数6格,确定顶点,就能画出来。

……

篇5:佩兰的意思和造句

佩兰解释

【意思】: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子披针形,边缘有锯齿,花紫红色。全株有香气,可制芳香油,又可入中药,有祛暑、化湿等作用。也叫兰草。

佩兰造句:

1、佩兰说,沿东海岸可能只有300头北大西洋露脊鲸了。

2、埃斯佩兰萨斯伯丁是辉煌的!我很高兴地得知,她的才华与奖励赞赏。她的表演绝对是一件艺术品。

3、在特别加长版中,佩兰诺战役打完之后,皮聘找梅利的那个场景经过后期修改之后变成从白天找到晚上。

4、方法:运用微波技术对佩兰中挥发油的含量进行测定。

5、每年的端午节,我都会用佩兰做些香袋送给朋友。

6、在佩兰研究阴极射线的同时还研究了X射线,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7、我会选择LANCOME,娥佩兰,欧莱雅,美宝莲作为调查对象,我将以提供的五个准则去选择一款最适用与贵公司使用的睫毛膏。

8、另一名中国学生李月跟随麦克格林八年级的学生佩兰·海恩参加合唱。

9、摄像导演AndrewLesnie在拍摄佩兰诺激烈的战争场景时,他把摄像机用马球铠甲盖住放在战场中。

篇6:疼痛的意思和造句

【注音】: teng tong

疼痛解释

篇7:汇合的意思和造句

2) 输卵管内下方,前后腹膜皱襞汇合形成输卵管系膜.

3) 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

4) 对。事实上,远期外汇合同中规定汇率。

5) 或者在松潘住一晚,早上包车直接到卡卡沟与马队汇合。

6) 如果我们把才能和资源汇合起来,就能把太空这个尚未开拓的疆域变成一个新的和平疆域.

7) 南昏江与元江汇合处海拔米,是市内最低点.

8) 如阁下欲取得正式报价以作外汇合约买卖,请先登入阁下的外汇交易网上账户.

9) 随后他从勃固逃脱的王后与他汇合。

10) 冬至是时间的坐标,也是季节的拐点。阴阳在此汇合,寒暑在此交替,四季在此轮回,心情在此休整。围坐火盆,感悟生命,笑看人生,明天更美好!

11) 在各种因素汇合下,这些武装力量没有改造演变为对国内政治纷争保持中立的现代国家军队,反而在私利驱动下,进一步堕落为大小军官争权夺利的工具,成了民国时期政治恶化的主要因素。

12) 年秋季奥巴马和共和党议程的汇合变得明显起来,邓肯跟纽特金里奇全美到处宣扬力争上游计划。

13) 理想和信念在这里交融,梦想与情感在这里汇合,一千个日日夜夜的埋头苦读、拼搏奋进的时光在这里定格。抚今追昔,物换星移。我们有过无数的情感相通,也有过许多的灵魂共鸣,但我还是十分担心自己能否在你们即将走出未成年人的保护、独立于社会之时画上点睛的一笔。

14) 几条河流在这里汇合了。

15) 它随著草昧时代开始,而必定会和未来的生命之流汇合。

16) 一弯溪水蜿蜒流过山谷,汇合到大渡河去了.

17) 水力发电站在两条河流的汇合处.

18) 在罗讷河畔,南距迪朗斯河和罗讷河汇合处公里.

19) 说到这里,情势已基本明了,三军汇合后,李道钦和薛再仁继续以身作饵,长驱深入西秦军境内。

20) 休要恋战,骑快马速到汩罗江边汇合,石明。

21) 突然起了微风,山林唰啦啦地响了起来。那是无数草叶与草叶树叶相碰撞发出的若有若无的响声的汇合,听起来虽轻微但很有力量感。

22) 要信赖下属。公司所有的行政人员,每个人都有其消息来源及市场资料。决定任何一件大事,应召集有关人员一起,汇合各人的资讯,从而集思广益,尽量减少出错的机会。

篇8:论缩小贫富差距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 我国贫富差距现状的分析。

1.1 相关数据分析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 我国总体居民基尼系数在1994年达到峰值0.389, 而后有一定水平下降 (1996年0.375, 1997年0.379, 1998年0.386) , 到2006年又回升到0.397。而社会学家的调查数据显示差距更大:1980年, 中国大陆的基尼系数约0.3, 到1988年城乡合计的基尼系数也只有0.382, 但到了1994年的0.434以后逐年攀升, 2005年为0.456, 2006年0.457, 2007年0.458, 每年增0.1百分点。

1.2 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扩大

统计数据显示, 2006年, 城镇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 (人均可支配收入25 410.8元) 是20%最低收入组 (人均可支配收入4 567.1元) 的5.6倍;农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 (人均纯收入8 474.8元) 是20%最低收入组 (人均纯收入1 182.5元) 的7.2倍。

2 缩小贫富差距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1 缩小贫富差距是实现阶层和谐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 下岗失业人员也随之增加, 城市贫困人口已成为新贫困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利益关系方面讲, 贫富两个阶层间常常存在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 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的作用下, 改革的成本和代价并不是由全体社会成员来共同承担, 也不是根据各个利益群体在改革中的获益多寡来承担。在实际生活中, 往往是居于竞争劣势地位、而且在承受能力上特别脆弱的贫困阶层承担了更多的改革成本和代价, 为改革发展和富裕阶层的崛起换取了时间和空间。和谐社会则要求社会各阶层之间应该具有良性的、公正合理的互动结构。确切而言,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应当具有如下标志: (1) 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 (2) 各个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 (3) 社会各阶层之间应当保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如果能够通过相关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 建设起实现互惠互利的公正规则, 在不断增进高收入阶层利益的同时, 使贫困阶层的处境也随之得到不断改善, 逐渐缩小两极分化的巨大鸿沟, 那么, 就能够实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团结和有效合作, 避免阶层之间产生不满、抵触甚至是反抗的恶性互动, 营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2.2 缩小贫富差距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

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历来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剥夺理论指出, 利益被相对剥夺的群体可能对剥夺他们的群体怀有仇视或仇恨心理。当弱势群体将自己的不如意境遇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 社会中就潜伏着冲突的危险, 甚至他们的仇视指向也可能扩散。犹如经济学上的“木桶效应”, 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木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 社会风险最容易在承受能力最低的社会群体身上爆发, 从而构成危及社会稳定, 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隐患。近期, 改革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均等, 分配领域中很多不公正、非法的现象已经引发了许多冲突, 如农村对非法收费的反抗, 城市领域的劳动纠纷、社会犯罪等。如果政府在一段时期内不能将改革的利益较为均等地加以分配, 一旦富裕阶层与受损阶层之间的差距变得不可接受, 整个政权的道德基础就将发生动摇。历史经验昭示我们, 没有哪个政权可以在经济严重不平等下维持政治稳定。

3 缩小贫富差距的对策建议

3.1 建设健全法律体系, 规范市场行为

仔细分析公众对贫富分化的心态, 可以发现, 大多数公众不满或仇恨的并不是贫富的分层现象, 更多的是对富人致富的途径和方式的质疑。“富人的钱, 干净吗”成了公众普遍的疑问。而一个个“问题”富豪的暴露, 又正好印证了公众心中的疑问。权力寻租、裙带资本主义、腐败和非法致富, 造成了民众强烈不满, 并且使现存的贫富差距在大众心理上进一步放大, 产生“示恶效应”和法不责众心理。这主要是由于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设起来, 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和不完善, 使得一部分人能够投机钻营、违法经营以及权力市场化, 导致经济秩序混乱造成。因此, 要严厉打击以各种非法方式获取非法收入的行为, 堵塞各种非法收入的来源渠道;要完善和规范生产要素市场, 使按资本、技术等要素分配的行为趋向合理化;要完善人力市场, 包括经营者市场和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既要加强立法, 健全经济法规, 避免法律漏洞, 又要严格执法, 加大对扰乱市场经营秩序、违规经营、偷税漏税、假冒伪劣、金融犯罪等的打击力度;既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也要运用政治法律等“看得见的手”, 双管齐下, 以此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缩小贫富差距。

3.2 建设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机制, 是近代工业社会的产物, 它的实质和功能都是为了解决在社会变迁和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贫富差距而引起的社会贫困以及社会发展问题。因此, 社会保障具有安全阀、减震器和减压阀的作用。当前, 在解决贫富差距这个难题时, 我国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这些功能, 在调节收入分配的同时, 加快建设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 以保障处于社会低层的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 避免转型时期出现暴富者对社会财富的疯狂掠夺和贫困阶层生活保障制度缺失的情形。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 难以保障低层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还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主要还是依靠以集体土地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家庭保障模式。因此, 当前要加快在农村建设和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等, 并加以切实落实。同时, 在城市居民中, 应通过实行最低工资保证制和最低生活保障线制, 使失业职工、困难企业职工、退休职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在生活上基本有保障。

摘要:贫富差距的适度存在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 最富裕的20﹪人口的财富一般是最贫困的20﹪人口的6—7倍, 而在美国这个比例甚至达10倍。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 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 贫富差距在“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影响下呈逐步拉大趋势, 其分化程度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如果将收入界定为由工资、工资外收入、实物补贴、福利、资本收入与赠予等构成的话, 那么富裕阶层与贫困阶层的收入差距将更大。

篇9:缩小的意思和造句

杨银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政策评估室主任、研究员,教育学博士。曾任驻洛杉矶总领馆教育组教育领事。作为研讨小组成员,参与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重大工作的研讨和纲领性文件的起草工作。近年来研究主要集中在素质教育、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政策等领域。参与或主持10余项国家或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有《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等。曾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20多年来,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义务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0年,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到2007年底,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累计达到3022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单位205个),占全国总县数的98.50%,“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00%。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4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00%。义务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伴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建立,我国免费义务教育三年迈出三大步:2006年春季免除了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2007年春季免除了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8年秋季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穷国办大教育”的背景下,20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无疑是举世瞩目的奇迹,这是政府、学校与全社会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新世纪对义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地区间、城乡间的教育差距凸现出来。面对地区间、城乡间义务教育发展的巨大不平衡性,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缩小教育差距。而缩小教育差距的关键就在于缩小教师资源差距。

一、缩小城乡教师资源差距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8月29日新一届政府第一次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规划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才来当老师,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资源配置(包括学校校长与管理人员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关键性指标。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2007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有专任教师907.7万人,其中小学561.3万人,初中346.4万人。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提高到99.10%和97.20%,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教师成为新增教师主体。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2002年至2006年,小学高级以上职务教师比例超过45%的县由649个增加到1616个,初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比例超过7%的县由641个增加到1333个,均有较大幅度提升。2007年,小学生师比由2002年的21∶1下降到18.8∶1,初中由19.3∶1下降到16.5∶1。

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尤其城乡差距更为明显。

1.职称差距

职称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国家教育督导团发布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2004年,全国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0%,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为32.30%,分别比城市低8.90和14.50个百分点。

根据刚发布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2007年,全国小学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为48.20%,城市高于农村9.50个百分点以上。全国初中中高级职务教师所占比例为48.70%,城市高于农村19.20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我国义务教育学校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在城乡间仍有较大差距。

2.学历差距

在学历差距方面,如果单纯看国家规定的学历合格率(即小学专任教师中专学历达标率,初中专任教师大专学历达标率),由于近些年的努力,城乡间差距已不明显。但如果以高于标准学历教师(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比例衡量,则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城乡差距。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以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前一年即2004年的数据为例,当年城市小学专任教师中高于标准学历教师的比例为71.34%,农村为40.14%,差距达到31个百分点。在初中方面,2004年,城市初中专任教师中高于标准学历教师比例为55.03%,农村为19.00%,差距达到了36.03个百分点。这从学历侧面说明,教师资源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优质教师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3.学科结构差距

教师学科结构性矛盾突出,中西部农村学校部分学科教师短缺。外语、音乐、体育、美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相关课程难以开齐。2006年,全国有508个县每县平均5所小学不足1名外语教师;西部山区农村小学平均10所才有1名音乐教师;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三门学科教师平均每校都不足1人,致使部分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规定课程。

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课程不对口的现象亦较为突出。初始学历合格的初中语文、数学、外语、美术、音乐、艺术和体育教师,约有1/3是学非所教,其中城市约为20%,农村则超过40%;而初始学历不合格的教师,取得合格学历的专业与所教课程对口率更低。抽样调查表明,初始学历不合格的初中教师,取得合格学历的专业与所教课程对口率为58.20%;农村低于城市:语文为58.00%,外语为50.70%,数学为20.20%,体育为8.00%,艺术类为5.60%。

《北京市中学各科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显示,远郊初中教师91%具有本科学历,其中近1/4的测试对象是近5年补充的外地大学毕业生。其余的测试对象中,85%属于业余或函授学习方式取得学历。理、化、生所教非所学的达到1/3,数学为1/10。远郊区县教师通过后续学习方式达到合格学历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区教师。由于后续学习所选专业多为容易毕业的文科类、管理类课程,在所学专业与所教课程的一致性方面,远郊区县教师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这种专业的不一致性明显影响远郊区县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教非所学的另一个原因是农村学校不少教师一人多岗,承担起许多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的课程。

4.年龄差距

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小学教师队伍年龄偏大。我们对山东省某县城乡教师分布上的年龄差距作了分析。数据显示,县城教师以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为主,农村教师则以40岁以上的教师为主。有的地方“爷爷奶奶教小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年龄分布上的差异,也反映出近些年新毕业师范生不愿回艰苦农村教学的现实。农村新教师补充不足。

我们对北京市部分远郊区县中小学队伍现状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无论农村初中教师还是农村小学教师均呈现年轻化趋势。这种现象与全国农村教师队伍年龄分布特点有所不同。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根源于北京市远郊区县的区位优势与区位劣势,即在与外地的比较中,北京市(包括远郊区县农村)居于优势地位,外地大学生大量引进;而在与北京市城区的比较中,远郊区县又处于劣势,农村骨干教师大量外流。《北京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变动较大,变动的轨迹是远郊区县农村—远郊区县县城—近郊区农村或县城—城区一般校—城区重点校。40岁以上的教师工作经验丰富,业务水平强,这部分人具有更多的调入城市学校的资本,这就导致了远郊区县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年轻化。

5.工资待遇差距

以上说明的教师分布上的学历差距、年龄差距、职称差距和学科结构差距,往往也显示了地区间、城乡间教师的质量差距。而这些差距之所以产生,有其多方面原因,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和城乡二元结构是重要原因,而教师的工资待遇差距则成为直接原因。农村教师的相关社会保障没有得到全面落实。

二、近年来国家层面提高教师水平和缩小城乡教师资源差距的努力

义务教育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法定职责,是义务教育本质属性的要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路径。2005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政府文件。2006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一次从法律上得到强制性规定。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更首次把教育列为民生和社会建设的第一条,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明确提出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指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后的主要任务。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需要进一步改革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低重心”的教育发展战略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推进策略以及各种专项促进工程,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义务教育的迅速普及。但是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原有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也愈来愈明显,伴随着义务教育的迅速普及,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越来越突出。投入制约均衡,体制制约投入。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势在必行。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务院于2001年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建立“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2003年,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2005年,又进一步提出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

从专项促进教师资源配置来看,近年来国家采取多项政策,致力于提高教师水平和缩小教师资源差距。

1.通过政策和制度创新,加强和充实农村师资力量

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进行部署。采取组织大中城市教师支教、县域内城镇教师定期支教、组织高校毕业生支教、师范生实习支教、开展多种形式的智力支教活动等积极措施推进此项工作,态势良好,但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

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2006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编办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特设岗位教师聘期3年。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3年来该计划共招聘5.9万多名高校毕业生到400多个“两基”攻坚县的4000多所农村中小学任教,有效地缓解了农村教师紧缺的问题。

扩大“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规模,吸引大学生到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任教。2004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通过推荐免试生途径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学培养教育硕士,探索了为农村学校培养补充高素质骨干教师的有效形式。

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展开,目前有19个省组织开展了师范生实习支教。

2.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教师教育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进入以提升层次、走向开放、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新时期。

建立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教师培养制度创新迈出新步伐。为了吸引优秀人才报考师范专业、从事教师工作,根据温家宝总理的建议,国家决定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国家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等6所教育部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这一具有示范性的举措,旨在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旨在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旨在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6所部属师大两年共招收免费师范生2万余人。

三级师范教育向两级过渡取得阶段性成效,教师教育办学层次整体提高。继续推进中等师范学校和师范专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部分中师发展成师专或并入其他高校;部分师专发展成为地方性综合学院;本科师范院校得到进一步加强。1999年至2007年,我国高师本科院校由87所增加到97所;师范专科学校由140所减少到45所;中等师范学校由815所减少到196所。

教师教育体系趋向开放。以师范院校为主体,一部分综合性院校也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重要力量。

教师培养培训相分离的状况正在改变,教师教育开始呈现一体化的新趋向。普通师范院校更多地参与教师培训,大多成立了教师培训专门机构。独立设置的教育学院正在减少,与普通师范院校资源整合的趋势明显。

3.推进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

启动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200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和《2003-2007年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对全国1000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不低于40学时的能力提高培训;对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进行了全面部署;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着力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育部直接组织了22 000多名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和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组织实施远程培训。教育部以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和全国教师网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两个网络服务平台为依托,推动采用现代远程培训方式,直接面向一线中小学教师的大规模新课程培训,也是教师新课程培训模式、内容和方式的一次新的尝试。2006年至2008年,连续3年组织“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和“西部农村教师远程培训计划”等项目,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提高教师培训效益。

大力加强教育技术培训,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5年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启动实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全面提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精神,全面提高中小学班主任队伍的素质和能力,2006年8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

4.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化

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截至2007年底,全国近200万人取得了教师资格。“以县为主”的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得到确立。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逐步提高。国务院审议批准了《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同时对义务教育学校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

三、缩小城乡教师资源差距的典型地区探索与研究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缩小城乡教师资源差距、优化农村教师队伍,各种探索和经验不断推出。

1.建立城乡学校结对交流共同评价和共同发展机制,促进城乡教师资源的柔性流动和共享

(1)建立城乡学校共同体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针对城乡各半的人口分布特点和城乡学校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实际,通过“城乡教育共同体”模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主要做法是,将一个城区学校与农村一个或几个相对薄弱学校联合起来,构成城乡教育共同体,以城区学校校长为共同体第一责任人,农村学校校长为第二责任人,建立共享协作机制和共同评价机制,进而实现共同发展。潍城区全区共建立了17个城乡教育共同体,其中小学阶段12个,初中阶段5个。每个共同体又分为教师学习共同体、课程资源共同体、教科研和教研共同体、学生成长共同体等不同侧面。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健全共同体领导机制和激励机制,交流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结对指导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建立共同体学校进步水平评价机制并逐步加大对共同体工作的督导力度。各共同体学校均开展了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各个层面的交流活动,从而促使城乡学校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现了柔性和良性流动。以评价促均衡、以共享促均衡,潍城区初步探索了一条促进县域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四川成都市青羊区将区内54所中小学校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组建成7个“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分别开展学校层面、校长层面和教师层面的活动,实现了城乡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青羊区还成立“特级教师工作室”和“名师发展学校”,集中全区31名特级教师,对优秀教师的成长给予指导和帮扶。

(2)建立城乡教育科研共同体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构建“教育科研共同体”,成员由教科研人员、城区教师和农村教师共同构成,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进行沟通,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城乡联动”,共同完成一定的教学研究任务,并由此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泰山区通过基地辐射策略、专题培训策略、课题共研策略、连片教研策略、网络互动策略、对口帮扶策略等六大策略实现教育科研共同体活动。实践证明,构建教育科研共同体是一条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有效措施。

(3)实施城乡教师师徒结对制度

四川成都市在城区确定18所省级以上示范性中学、22所窗口小学为农村教师进城跟岗培训学校,组织3600名农村骨干教师到进城跟岗培训学校进行不少于25个学时的观摩教学,并确定进城跟岗培训学校的600名骨干教师作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引领者,结成以城区教师辐射农村教师为主、城乡教师共同成长的研修团队。

2.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乡村服务期制度,探索城市教师支援农村学校的支教机制

(1)建立城区学校流动编制,探索支教的有效模式

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提供有一定期限的支教服务,是在不涉及教师调动的前提下,利用城市教师提高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水平的一种模式。过去,由于受到教师编制的限制,支教活动难以制度化,影响了这一政策的实施。针对这一问题,山东寿光市探索定周期、定编制、定去向的支教流动编制制度,每年确定一定数量且缺少农村工作经历的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同时,建立了鼓励优秀教师参加支教的激励政策,如由教育局(或学校)对城市教师交流期间发给适量的交通费和生活补助费(一般每人每月1000元),并对交流教师在职称评定、参评市级先进、干部任用时予以优先考虑。

(2)建立城乡教师“双向对流”支教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城市地区学校的干部、教师到农村地区的学校挂职支教,组织农村地区学校的干部教师到城市地区学校接受培训或挂职锻炼。在四川成都市,蒲江县与青羊区建立了跨区县的“青蒲对流模式”。青羊区的著名教师和专家到蒲江县开设专题讲座,蒲江县组织教育干部到青羊区参加“先进教育理念培训会”。截至2007年底,蒲江县已组织教育干部60余人到青羊区接受培训学习,先后派出教育干部9人到青羊区挂职锻炼,教师300多人到青羊区学习交流;青羊区派出2名教育干部和18名教师到蒲江任职或支教一学期。通过互动,城市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到蒲江,弥补了蒲江教育的“短板”。蒲江县内也加大了支教力度,2005年至2006年,共派出30名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2007年,则派出74名教师支教。

3.探索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

相对于以上的城乡教师资源共享、城乡教师资源的“柔性流动”,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的特点是教师流动带有更大的“刚性”。

(1)“人走关系动”的“学区内”教师定期交流模式

长期以来,教师被聘任后,在学校间没有制度化的流动机制。教师资源属于学校所有,带有很大的“学校人”的特征,这是制约教师校际流动的主要制度因素。为了打破这一制度性约束,2006年暑期,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的一环,辽宁省沈阳市建立了规范性的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规定每年都有15%的专任教师在各区的“大学区”内交流,而且要求“人走关系动”,即交流属于工作调动,教师的人事关系调入新学校,交流教师不再回原来的学校。2006年、2007年和2008年3年中,沈阳市5城区中小学参与交流教师每年约2000人,其中80%以上为“人走关系动”。这种大面积的“人走关系动”的教师流动方式,打破了教师在一所学校从教终身的旧有格局,实现了在职教师资源的重新配置,是教师交流中难度最大、力度最大的一种形式。从对试验区的调研情况看,这种制度化的教师流动措施已取得明显成效。

(2)建立“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心”,推进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配置

为了进一步消除制约教师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促进教师从“单位人”到“系统人”的转变,2007年,四川成都市青羊区专门成立了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管理机构——青羊区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心,全区教职工的人事关系纳入中心统一管理,实现了优质教师资源的区域内共享。

4.推进教师和校长工资管理的规范化

实现教师资源配置均衡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区域内的教师工资应该同工同酬。但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全国很多地区,教师的工资、收入存在着校际差距,这是阻碍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按照建立“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要求,探索县域内统一发放教师工资,自2006年5月开始在乡镇教师工资中增加住房补贴部分,比例为5%;2007年1月,比例提高到15%;2007年12月,比例进一步提高到与县城教师相同的35%。成都市青羊区则率先在涉农学校进行校长职级制的试点,评定出校长职级,校长工资待遇与职级工资挂钩。这一举措为全区推开校长职级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吸引优秀管理人才到涉农学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截至2007年底,青羊区11所涉农学校、薄弱学校已经实现了“校长交流满覆盖”。

5.加强和改善农村教师培训,促进农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上一篇:自我推荐信优秀下一篇:被罚站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