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协议解除研究

2024-05-10

合同协议解除研究(精选七篇)

合同协议解除研究 篇1

劳动者单方解除合同特征主要体现在劳动者身份特定性、权利过于宽泛等几方面, 对相应的特征进行分析,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具体的法律层面展开研究。

(一) 劳动者身体特定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明确了主体只能是单一的, 即为劳动者本人, 用人单位不能是主体, 同时也不需要当事双方协商一致。

(二) 权利过于宽泛

我国劳动领域相关法律的立法目的均为进一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其利益理应受到法律的关注和保护。现有法律赋予了劳动者更为广泛的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其一劳动合同期限之内,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就可以解除任何劳动合同;其二在试用期之内, 劳动者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合同;其三当用人单位存在违规用工等符合法律规定条件前提下, 劳动者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三) 行为溯及力弱

以劳动合同形式建立劳动关系是最常见的一种法律契约形式。劳动合同对比普通合同可见, 其解除行为没有溯及力。造成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没有溯及力的关键因素是劳动合同当中具有人身性, 劳动力一旦付出之后, 就具有不可逆转性, 劳动者已经付出的劳动, 用人单位必须依法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

二、劳动者单方解除合同所表现出的法律问题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存在的法律层面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两方面, 着重对相关问题展开分析, 有助于后期的立法完善。

(一) 立法存在不足之处

第一, 法律规定没有明确区分劳动类型和合同期限。我国《劳动合同法》在关于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方面的规定, 统一、直接, 但细化程度不够, 忽视了劳动合同类型和期限问题, 对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利益都有一定负面影响。对劳动者而言, 法律规定的解约前三十天预告期, 容易影响劳动者再就业, 使他们失去一定的就业机会;而对于用人单位而言, 三十天内找到理想的岗位替代者, 显然不容易, 尤其是找到掌握技术、业务能力突出的人员替代者更是难上加难, 用人单位因此需要付出更多用人成本。

第二, 劳动者违约责任方面没有明确规定。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一项权利, 劳动者能够自行行使, 但就实际劳动关系地位情况看, 用人单位依然是强势一方, 用人单位会通过制定一些较为苛刻的违约责任条款, 制约劳动者行使解除合同权, 进而也就导致劳动者难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总体上, 劳动合同法没有明确对劳动合同违约责任进行细化规定, 也就使此方面内容缺乏操作性, 出现了法律真空。

(二) 劳动者即时解除劳动合同方面法律规定不完善

第一, 即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规定情形不全面。《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用人单位存在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等七项情形, 劳动者可即时解除劳动合同。在实际劳动关系当中, 用人单位违规用人情况并不单纯是列举的七项情形, 由此也就产生了法律规定上的空白, 影响到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

第二, 劳动合同解除条件单一, 操作性不强。劳动者因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 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从实践来看, 如果单纯通过解除劳动合同去解决相关问题, 显然不利于稳定劳动关系的建立。一方面, 会使劳动者权益得不到完全保护, 另一方面, 违法违规单位也将失去改正机会。总体上, 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解除条件单一, 可操作性并不强。

三、完善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措施

针对劳动法律领域对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相关规定的尚存问题和立法创新重点, 可从明确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期限、优化劳动者保障等方面入手, 体现法律的实效性。

(一) 限制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中劳动者单方解约权利

根据国外立法经验和社会实践情况,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除了法律有明确规定外, 可以单方解除, 其他情况都应继续履行, 进而确保劳动关系的稳定性, 避免给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带来负面影响。而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中, 劳动者可享有单方解除权, 进一步维护劳动者合法合理权益。

(二) 适当设定单方解除合同预告期劳动者权益保护条款

劳动者应在三十日前向用人单位提出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此期间为预告期。预告期之内劳动者应正常履职。为避免劳动者出现辞职即失业的情况, 法律应规定在预告期之内, 劳动者可享有工作日每日2到3小时的求职时间, 进而保护劳动者生存权。

(三) 明确劳动合同中劳动者违约条款

现阶段用人单位为了维护自身权益,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往往会设置相应的违约条款, 限制劳动者行使单方解除合同权利。在实践中, 过分严格的违约条款, 明显侵害了劳动者权益。所以, 在后期立法完善工作中, 应注重于对劳动合同违约条款的细化与明确, 进而维护劳动关系双方权益。

摘要:作为劳动关系中弱势一方, 法律着重对劳动者单方解除合同的权利进行了保护。但限于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和不明确, 劳动者单方解除合同有可能直接损害到用人单位利益, 不利于劳动者权益的实现。针对其中相关法律问题展开分析研究, 可实现对劳动者单方解除合同权利行使的进一步规范。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合同,用人单位

参考文献

[1]袁纲, 范围.我国劳动合同解除权的体系问题研究[J].理论界, 2011 (07) .

合同协议解除研究 篇2

编辑为您准备了关于《解除合同协议书:解除买卖合同协议书》的文章,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除合同协议书:解除买卖合同协议书

甲方(原合同出卖人):

乙方(原合同买受人):

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一致,同意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乙双方同意解除双方于 2007 年 9 月 24 日签定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以下简称该合同),编号为:

二、双方在签订本协议后,甲方同意乙方自动退房,解除该合同。甲方就签署该合同收取之楼款于本协议生效之日起 30 日内返还乙方。

三、原双方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在甲乙双方签署本协议后随之作废。甲方在乙方签署本协议并到房管部门备案后,即可以任何方式处分该房屋。

四、订立本协议及办理有关手续所需之一切费用,包括手续费、费及政府有关部门之收费等,均由乙方支付。

五、在执行本解除协议过程中如产生争议,甲乙方双方应尽力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可提交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通过诉讼解决。

六、本协议由甲乙双方或其授权代表签字或盖章后,经鞍山市 处 之日起生效。

七、本协议一式五份,甲方两份,乙方、市 处及房管部门各一份,五份协议均具有同等效力。

甲方:

乙方:

合同协议解除研究 篇3

【关键词】养老保险;缴费;协议解除合同;养老金

1.基本情况

一协议解除劳动合同人员,男,出生日期1951年12月29日,参加工作时间1970年12月1日,养老保险开始缴费时间1996年1月1日,退休时间2011年12月1日(满60岁),退休类别为正常退休。2001年9月与单位协议解除劳动合同,以后的缴费根据山东省公布的上年度的省直管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60—300%之间选择基数缴费。

2.计算所需要的公式

累计缴费年限=总月数/12

视同缴费年限=从参加工作到1995年12月31日前的总月数/12

缴费指数=当年缴费基数/当年养老保险省直管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平均指数=历年指数之和/年数

指数化月平均工资=平均指数/上年度月平均工资

基础养老金=(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1%*缴费年限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

过渡性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缴费工资*1.3%*视同缴费年限

3.分三种情况缴费情况核算养老金

根据山东省的有关政策,不再按零指数计算。

第一种情况: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后一直不缴费,个人账户总额:11299.25

缴费年限:373/12=31.08,视同缴费年限:301/12=25.08

经计算,基础养老金:987.09元,个人账户养老金:81.29元,过渡性养老金:876.92元,基本养老金(上述三者之和):1945.3元。

第二种情况: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后一直以60%缴费,个人账户总额:33086.84

缴费年限:493/12=41.08,视同缴费年限:301/12=25.08

从2002年至2011年个人缴费总额:46368元

经计算,基础养老金:1366.6,个人账户养老金:238.0元,过渡性养老金:975.2元,基本养老金(上述三者之和):2579.8元。

第三种情况: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后一直以100%缴费,个人账户总额:44467.03元。

缴费年限:493/12=41.08,视同缴费年限:301/12=25.08

从2002年至2011年个人缴费总额:77078.4元

经计算,基础养老金:1526.8元,个人账户养老金:319.9元,过渡性养老金:1229.4元,基本养老金(上述三者之和):3076.1元。

4.对养老保险缴费与核算的养老金进行分析

第一种情况:协解后未交费,核算养老金1945.3元

第二种情况:协解后按60%缴费,从2002年到退休个人共缴纳46368元,核算养老金2579.8元,与第一种情况月养老金多出634.5元,只需6年1个月就可将多缴纳的保险费拿回。

第三种情况:协解后按100%缴费,从2002年到退休个人共缴纳77078.4元,核算养老金3076.1元,与第一种情况月养老金多出1130.8元,只需5年8个月就可将多缴纳的保险费拿回;与第二种情况月养老金多出496.3元,只需5年2个月就可将多缴纳的保险费拿回。

合同协议解除研究 篇4

本案的焦点在于, 人寿保险合同中, 投保人死亡后, 其继承人能否解除投保人与保险人签署的, 以第三人为受益人的人寿保险合同?如果继承人可以解除该等人寿保险合同, 对受益人基于该等人寿保险合同所产生的权益又该提供何等救济?在同时存在数个同顺位的继承人时, 又该如何行使该等任意解除权?上述问题关涉投保人的继承人与受益人利益的维护与平衡, 欲寻求对此等问题的圆满解决, 首先应回归于对人寿保险合同投保人及受益人在保险合同中的地位的探讨上。

二、投保人、受益人权益的界定

09年修订的保险法赋予了投保人对于保险合同的任意解除权, 就人寿保险合同而言, 该等解除权因“现金价值”的存在, 颇能彰显其意义。保险法第47条规定:投保人解除合同的, 保险人应当自收到解除合同通知之日起30日内, 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就保险单现金价值的产生来源看, 现金价值的所有权归投保人。现金价值的产生源自“均衡保费”的缴费方法。在通常情况下, 保险公司根据保险事故的发生概率来确定保险费率, 事故发生概率高则保险费率高, 反之则保险费率低。在长期人身保险中, 随着被保险人的年龄增加, 其死亡的可能性越来越高, 保险费率也逐渐上升, 这样“风险保费”的费率, 不仅投保人难以承受, 而且保险也已经失去意义了。为此, 保险公司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采用“均衡保费”的办法, 通过数学计算将投保人需要交纳的全部保费在整个交费期内均摊, 使投保人每期交纳的保费都相同。被保险人年轻时, 死亡概率低, 投保人交纳的保费比实际需要的多, 多交的保费将由保险公司逐年积累。被保险人年老时, 死亡概率高, 投保人当期交纳的保费不足以支付当期赔款, 不足的部分将正好由被保险人年轻时多交的保费予以弥补。这部分多交的保费连同其产生的利息, 每年滚存累积起来, 就是保险单的现金价值, 相当于投保人在保险公司的一种储蓄。也因此, 一般认为, 在投保人退保前, 现金价值属于特定情况下投保人对于保险公司的一种债权。

就受益人的权利, 一般认为, 受益人所享有的受益权是对保险金的请求权和受领权的一种期待, 属于财产权的一种;受益权是一种期待权, 具体表现为在保险事故发生或条件成就前, 其体现为对请求给付保险金的一种期待, 在保险事故现实发生或条件成就时, 这种期待则现实的转化成为一种既得权, 受益人有权要求保险人支付保险合同所约定的金额。

由于受益人基于人寿保险合同所享有的受益权在保险事故发生或条件成就前仅仅体现为受益人对于请求给付保险金的一种期待, 受益人尚未现实、确定的取得人寿保险合同项下的保险金, 而在投保人死亡时, 投保人的继承人却有获得保险单项下现金价值的利益激励, 实有引发受益人与投保人的继承人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在发生此等利益冲突情形下, 是承认投保人的继承人可以继承投保人所享有的对于保险合同的任意解除权抑或是禁止投保人的继承人行使解除保险合同的权利进而保护受益人 (被保险人) 的权益呢?

三、投保人死亡后保险合同的解除权应归属于投保人的继承人

就投保人的继承人能否解除保险合同的问题, 实践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 在2006年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审理的原告韩寒诉被告王某和保险公司解除保险合同无效案中, 法院认为, 目前相关法律虽然未对投保人死亡后其权利义务的继承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但是根据继承法的一般原理可知, 投保人死亡之后, 应由其继承人继承其权利义务, 承认了继承人具有保险合同解除权。而在2006年河南省安阳市的原告田香环诉被告王俊梅和保险公司解除保险合同无效一案中, 法院判决被告王俊梅 (继承人) 解除保险合同的行为无效。有文章指出, 保险虽为被继承人所遗留的财产权利和财产义务, 但保险合同解除权不是继承法意义上的财产, 不属于遗产的范畴。该解除权利投保人在世时没有行使, 也没有合法授权他人行使, 应视为在其死亡后该解除权自动消灭。[1]

事实上, 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这种“同案不同判”的现象不过是理论界对于人寿保险合同投保人的继承人能否解除保险合同的争论的一个体现而已。

(一) 否定说

该观点认为, 虽然法定解除权具有财产属性及可继承性, 考虑到保险合同的风险分散功能, 投保人法定解除权不可继承, 投保人的继承人不享有保险合同解除权。理由如下:第一, 尊重投保人意思自治。投保人如未行使上述权利表明投保人通过保险安排的真实意思表示处分了自己的财产, 投保人继承人应尊重投保人意思表示, 不得请求解除保险合同。第二是基于赠予合同的原理。考虑到人身保险合同的储蓄功能, 投保人在指定非投保人自己为受益人时, 其实质是投保人对受益人的赠予, 在投保人指定受益人并缴纳保险费后, 其实质相当于赠予财产的交付, 在赠予人已交付财产且受赠人接受赠予时, 合同已履行完毕, 已交付的赠予财产投保人继承人无权追索。第三, 发挥保险合同风险分散功能, 如赋予投保人继承人解除合同的权利, 则相当于个人风险的分散功能落空, 不利于保险功能的发挥。[2]

(二) 肯定说

该说认为, 投保人死亡的情形下其生前享有的合同解除权归属于其继承人, 理由如下: (1) 继承的法律地位说。根据继承法原理, 法律或者契约上之地位, 除基于信任关系或具有人身属性外, 均得由继承人继承。可见, 继承人具有可以继承的财产包括物权、债权等积极财产, 债务等消极财产以及财产法上的法律地位。因此, 投保人的继承人可概括继承投保人在保险合同中的法律地位。 (2) 法律基于投保人弱势地位而赋予其的任意解除权实质上体现于其获得保险单现金价值的权利。这种权利是一种债权, 属于我国《继承法》规定的遗产范畴, 投保人的继承人应当可以继承。 (3) 投保人的继承人概括地继承其作为保险合同一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符合大陆法系国家人寿保险的惯例。如根据日本寿险协会以及寿险公司的保险实务规程规定, 当投保人死亡后, 该保险合同投保人的位置应当由该投保人的法定继承人来继承。[3]

本文以为, 投保人死亡情形下, 合同解除权作为一种具有财产属性的权利当然具有可继承性, 理由如下:第一, 投保人的继承人之所以选择解除人寿保险合同往往是为了获得保险单现金价值。如前所述, 在投保人退保前, 现金价值属于投保人对于保险合同的一种债权。为了将保险单现金价值收归己有, 投保人的继承人往往会选择解除保险合同。否定投保人的继承人可以解除保险合同, 实际上是剥夺了投保人的继承人继承保险单现金价值的可能性 (现金价值作为一种财产, 具有可继承性, 这可以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公民可继承的其他合法财产包括有价证劵和履行标的为财物的债权等”找到法律依据) 。第二, 从继承法的角度来讲, 继承人继承的应是死者 (被继承人) 的一种概括的法律地位 (具有人身属性的地位除外) , 正如著名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里所述, 遗产继承只不过是对死者原有的法律地位的概括继承。投保人的继承人基于投保人死亡的这一法律事实而概括的继承了投保人在人寿保险合同中的权利义务, 其中自然包括了投保人在保险合同法律关系中的地位, 理应享有保险合同解除权。第三, “否定说”所主张的“投保人如未行使上述权利则表明投保人通过保险安排的真实意思表示处分了自己的财产, 投保人继承人应尊重投保人意思表示, 不得请求解除保险合同”的说法并不成立。依据保险法41条第1款之规定, 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可以变更受益人并书面通知保险人。投保人通过保险安排来处分自己的财产的行为本身是可以更改、撤回的, 只要投保人没有在保险单上终局性的表明放弃变更受益人的表示。加之, 人寿保险合同期限往往较长, 客观情势在此期间极有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 难保投保人的意思表示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为的拟制投保人的意思, 有将评论者自身的意思加诸投保人之嫌。第四, 从任意解除权的性质本身来看, 保险合同的任意解除权应属于继承人。任意解除权作为一种形成权, 依照“形成权不得单独让与”的民法理论, 应依附于因人寿保险合同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投保人的继承人因概括继受投保人就人寿保险合同所产生的法律地位而一并取得任意解除权。此外, 认为投保人的继承人可以概括继受投保人基于人寿保险合同所享有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域外相关实践中也是被接受的, 正如“肯定说”中所提及的日本寿险协会以及寿险公司的保险实务规程之规定, 当投保人死亡后, 该保险合同投保人的位置应当由该投保人的法定继承人来继承。这都是投保人死亡后人寿保险合同的解除权应归属于继承人的有力支撑。

四、对投保人的继承人行使解除权的限制

一旦认可投保人的继承人可解除人寿保险合同, 对于受益人不是继承人的人寿保险合同, 继承人有随时行使保险合同解除权的利益激励, 这必然会给被保险人 (受益人) 的利益造成损害, 使得受益人请求给付保险金的期待彻底落空, 因此必须予以限制。有意见主张, “投保人的继承人在行使解除权时, 应当征得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同意。[1] ”本文认为不妥, 如上文所述, 投保人的继承人对保险合同享有的任意解除权来源于他对投保人在保险合同法律地位的概括承受, 保险法第41条第2款只是要求“投保人变更受益人时须经被保险人同意”, 并没有规定投保人在解除保险合同之时应取得被保险人的同意, 主张投保人的继承人在解除保险合同时应取得被保险人 (受益人) 的同意于法无据;此外, 要求投保人的继承人在解除保险合同时应取得被保险人 (受益人) 的同意实际上基本上剥夺了投保人的继承人解除保险合同的可能性。因此, 笔者主张, 不如克以投保人的继承人在解除人寿保险合同前的通知义务, 并赋予被保险人 (受益人) 优先购买权, 被保险人 (受益人) 不在一定期限内行使优先购买权的, 投保人的继承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人寿保险合同一般期限较长, 在投保人死亡之时人寿保险合同可能已经存续了较长期限, 被保险人 (受益人) 的身体、健康状况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投保人的继承人行使合同解除权后, 被保险人 (受益人) 可能会因为身体状况不符合承保条件而被拒绝承保, 进而失去了保险保障, 这对于被保险人 (受益人) 殊为不公, 因此, 应赋予被保险人 (受益人) 在投保人的继承人解除保险合同前的优先购买权, 在投保人的继承人向保险人做出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前, 只要被保险人做出同意购买的意思表示, 投保人的继承人应将其在保险合同项下的权利义务转让给被保险人 (受益人) 。

至于投保人同时存在数个同顺位继承人之时, 对于保险合同的任意解除权的行使容易产生争议。一种可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在存在数位同顺位的继承人的情形下, 参照遗产管理人的思路, 由数位继承人共同推举一名代表 (继承人或者继承人以外的第三人均可) 来行使该项权利, 或者由数位继承人协商确定一位继承人承受投保人就人寿保险合同所享有的权利义务关系。

五、结语

现行保险法只是简单的规定了投保人任意解除保险合同的权利, 但对在投保人缺位之时谁得行使合同解除权的问题却语焉不详, 这无疑是立法的疏漏, 已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一定的争议与困惑。本文就此问题简要的谈论了自己的看法, 希望能够为未来立法的补充完善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

参考文献

[1]王皓.投保人死亡后保险合同解除权归属研究[J].上海保险, 2009 (10) .

[2]赵志军.论受益人保险合同效力维持权[J].保险研究, 2010 (12) .

合同协议解除研究 篇5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解除聘用合同协议书文章,供大家参考!

[小编提示]更多合同范本请点击以下链接: 租房合同|劳动合同|租赁合同|劳务合同|用工合同|购销合同|离婚协议书

甲方(单位):

乙方:

甲、乙双方于 年 月 日签订 〔XX〕 号聘用合同。

甲、乙双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因工作需要,经漳平市 xx(指主管部门)和人事局同意,乙方调整 工作。甲、乙双方就解除合同,经协商一致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一、解除 年 月 日签订 〔XX〕 号聘用合同;二、甲、乙双方互免对方赔偿(补偿)解除合同的经济补偿金。

三、上述协议,符合有关法律规定,甲、乙双方签名(盖章)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四、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一份存放在乙方个人 。

甲方签名(盖章):

乙方签名:

日期:

日期:

--------

因 同志考上 , 经其本人提出解聘申请,根据《 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XX]35 号)文件精神和有关规定,我校同意与 同志于 年 月 日解除 20 年 月 日双方签订的“特岗教师”聘用合同.该协议一式叁份,甲乙双方及见证单位各执壹份,经双方签字后生效.甲方法人代表(签字)乙方(签字): 甲方单位公章: 甲方主管部门见证(公章):

签订时间: 年 月 日

-----

用人部门(甲方):

工(乙方):

甲方因工作需要临时招用工作人员,乙方申请应聘。经研究,甲方同意招聘乙方为临时工,并自愿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协议期限 本协议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止,其中试用期为个月 二、工作任务 乙方同意并

服从甲方的工作需要,在 岗位承担工作。

三、劳动纪律 甲方应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制定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内,应自觉遵守国家和省规定各项劳动法律、法规和甲方的《台州学院临时用工暂行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管理,积极完成工作。

四、劳动时间与劳动报酬 1、甲方保证乙方在工作期间实行五天工作制,每天工作 8 小时。原则上不安排乙方加班,如确因工作需要,经与劳动者协商后,可以适当加班,加班后用人部门应安排其调休,如因工作需要无法安排调休的,则给予 20 元/天的加班补助费。但每月加班最多不超过四天。

2、乙方基础工资标准为 元/月,岗位津贴元/月,试用期内享受上述工资的 80,合计为

元/月,行驶里程津贴为

元/公里。

3、甲方每月日前如期发放工资,由学校财务处统一发放。发放形式为

。(①领据领现金形式,②银行工资卡形式)。

五、社会保险福利待遇 1、合同期内,乙方提出申请,甲方应按有关规定予以办理社会保险手续,合同期满内不再续订的,甲方将从次月起停止缴纳乙方的保险金。

2、在合同期内,乙方因工受伤,,或患病、非因工受伤的(需台州市各公立医院证明),甲方将按照《台州学院临时用工暂行办法》规定执行。

六、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1、国家有关劳动保护规定,包括有关女职工的劳动保护规定,切实做好乙方工作期间中的安全与健康。

2、甲方根据乙方从事的工作岗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发给乙方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

3、乙方有权拒绝甲方的违章指挥,对甲方及其管理人员漠视乙方安全和健康的行为,可以提出批评,并向有关部门检举、控告。

七、终止解除劳动协议条件 1、在合同期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用人单位可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1)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聘用条件的;(2)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另行安排工作的;(3)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学校规章制度的;

(4)无理取闹,打架斗殴者;(5)不履行合同,不按质量要求完成工作任务或考核不称职的;(6)学校因教学、管理、技术条件等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使原劳动协议无法履行或岗位编制调整需裁减人员;(7)严重失职,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8)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2、在合同期内,下列情况之一者,用人单位不能解除劳动合同:

(1)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2)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女临时工在孕期、产假期内的;(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3、在合同期内,下列情况之一者,本人可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1)被招工、招干或考入学校学习的;(2)用人单位不能按劳动合同规定支付劳动报酬的;(3)用人单位不履行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国家政策法规,侵害临时工合法权益的; 4、任何一方需要解除劳动协议,应提前 30 天书面通知另一方。

八、违反协议责任 一方违反协议,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根据其后果和责任,按有关政策予以适当赔偿。

九、调解与仲裁 双方履行本协议如发生争议,应先协商解决,协商无效,当事人可在争议发生六十日内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

不服,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之日起十五天内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十、本协议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办理或双方协商解决。

十一、本协议期限届满自行终止。

十二、本协议书一式三份,用工部门、临时工本人和学校人事处各持一份。

甲方(盖章):

乙方(签名或盖章):

用人部门负责人:

年月日年月日 人事处(盖章):

人事处处长:

论不同解除主体的劳动合同解除方式 篇6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 由于解除主体的不同, 劳动合同的解除可以分为双方协商一致的解除和单方解除。双方协商一致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双方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表示出解除劳动合同的意思和行为;而单方解除是指劳动合同一方当事人作出的解除意思表示, 单方解除进一步又可以细分为劳动者的单方解除和用人单位的单方解除。

一、双方协商一致解除

劳动合同一旦生效即对合同双方产生约束效力, 但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6条规定,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 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表现为双方当事人达成合意, 而使合同效力归于消灭, 它必须具备双方自愿与平等协商两个要件。赋予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解除权, 体现了合同自治的原则。这种情形下, 需要表现为双方协商一致, 若协商不成任何一方不能单方任意终止劳动关系。否则, 将要承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二、劳动者单方解除

由于一些用人单位未按劳动合同约定, 为劳动者提供已承诺的用工条件、福利待遇及报酬, 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用工中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从而导致许多劳动者单方终止劳动关系。

赋予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权, 可以增强用人单位保护人才、重视人才的意识, 从而维护劳动合同的严肃性。劳动者单方解除表示为劳动者择业自主权的行使, 同时也使得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和经营行迹受到影响。为此, 《劳动合同法》规定在一些条件成就时赋予劳动者对劳动合同的法定解除权。在一些条件下, 劳动者行使法定解除权不仅无需承担违约责任、支付违约金, 而用人单位还需要支付相应的补偿金。

(一) 期限解除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7条的规定, 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 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二) 法定条件解除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18条的规定,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损害劳动者权益的;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 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三) 立即解除

劳动者无需提前通知用人单位, 只要出现相应的法定情形, 可立即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第2款的规定:“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 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 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 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三、用人单位单方解除

赋予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权, 可以增强劳动者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严明劳动纪律, 提高劳动积极性。用人单位单方解除表现为用人单位用工自主权的行使, 同时也使得劳动者丧失在该用人单位的就业权。由于在立法上严格限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权的条件, 以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劳动合同法》赋予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权, 比赋予劳动者的单方解除权要小得多。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 用人单位单方可解除的法定情形往往还要满足相应的法定解除程序要件。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3条规定,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 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 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一) 法定条件解除

法定条件解除是在满足一定的法定条件下,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重要方式。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19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 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劳动者严重失职, 营私舞弊, 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 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 拒不改正的;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 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二) 期限或额外补偿解除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19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用人单位在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 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 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 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 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 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 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 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三) 经济性裁员解除

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 因经济和经营条件的客观变化, 劳动者没有任何过错, 但用人单位与部分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是为了企业的发展和大部分劳动者的权益, 而被辞退的劳动者则受到巨大经济损失。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1条、《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19条规定,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 需要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 用人单位应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 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 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可以裁减人员, 从而解除与被裁减人员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 经变更劳动合同后, 仍需裁减人员的;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但在经济性裁员时, 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 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而且因经济性裁员解除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在6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 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 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四) 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劳动合同法》并未对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作出限制, 但对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作出了一定的限制。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2条规定,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除了劳动者实施了法定解除条件行为的, 用人单位不得以期限或额外补偿解除、经营条件变化解除两种解除方式解除与该劳动者的劳动合同: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 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 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四、劳动合同解除后的法律后果

劳动合同的解除使得劳动合同双方的劳动法律关系归于消灭, 因此解除后对双方将会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

双方协商一致解除时劳动者不须支付违约金, 但用人单位向劳动者首先提出解除的, 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解除劳动合同的是由劳动者主动提出辞职的, 经过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 用人单位同意解除劳动合同的, 则劳动者不需要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用人单位也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但用人单位先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即使与劳动者协商一致, 劳动者同意解除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还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 劳动者应支付违约金。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6条规定,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了服务期, 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解除的法定解除条件和立即解除条件解除劳动合同的, 不属于违反服务期的约定, 用人单位不得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但有下列情形之一,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约定服务期的劳动合同的, 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劳动者严重失职, 营私舞弊, 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 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 拒不改正的;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 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是指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 用人单位依法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经济上的补助, 具有劳动贡献补偿、社会保障以及违约金三方面的功能, 经济补偿金主要适用于用人单位依法行使单方解除权情形。

在劳动合同解除时, 除劳动者自愿、主动辞职或者劳动者有严重过错而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外, 用人单位都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6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者依照本法第38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36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40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41条第1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 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 依照本法第44条第1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依照本法第44条第4项、第5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摘要:由于解除主体的不同, 劳动合同的解除可以分为双方协商一致的解除和单方解除, 而单方解除又分为劳动者单方解除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文章明确了劳动合同解除的概念, 充分阐述了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者单方解除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三种解除方式的特征, 以及不同解除方式的适用条件, 规范劳动合同的合法解除, 达到维护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目的。

关键词:劳动合同,解除主体,解除方式

参考文献

[1]、宋敬湧.规范解除劳动合同行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J].工会论坛, 2008 (5) .

合同法定解除权 篇7

合同法总则的双线索观将合同解除定位在双线索的交合处, 为明晰法定解除与违约责任的关系, 对法定解除的定位尚需在此作进一步说明。法定解除位于合同法总则双线索的交汇处, 是常态合同转为病态的人口, 并直接消灭合同的履行效力。虽然法定解除与违约责任有交叉的部分, 但两者是并列的两项独立制度。

合同法定解除与违约责任为单独的两种制度, 首先反映在法律对两者的位置安排上。在德国旧债法中, 法定解除处于“双务合同”内容之下, 后果则参照关于约定解除权的规定。规定法定解除最为直接的是第325条、第326条, 与解除一起出现的是损害赔偿, 而其他的违约责任形式, 如定金、违约金则单独成节。这种体例在新债法中并无大的变动。在台湾地区的民法中, 关于违约责任的条款和解除的条款虽然都在同一款中, 但却是明确地分别规定。在我国合同法中, 法定解除的条款在“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一章, 而违约责任单独成章。故而从合同法的体系排列上判断, 合同法定解除与违约责任是并列的制度。其次, 导致违约责任的事由与法定解除的原因并不完全等同。导致法定解除的原因有债务不履行, 也有不可抗力和情事变更, 而导致违约责任的则为相应的违约行为。

最后, 即使是违约行为, 也并不是都可以同时采用法定解除和违约责任。因违约而采用法定解除只限定在达到根本违约的情况, 轻微的违约并不能导致合同解除。从这个角度特别能够显示合同解除与违约责任的区别。法定解除与违约责任当然也有关联, 首先就在于某些违约行为可以导致法定解除。在这种情况下, 法定解除和违约责任发生关联。当合同一方因对方违约而主张解除合同时, 这一行为就意味着他放弃履行合同的要求, 并转而要求对已履行的部分恢复原状, 对有过错的行为尚可要求损害赔偿。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违约责任与法定解除也不重合, 法定解除也不是追究违约责任的必经途径。例如在一方已陷入迟延履行的场合, 且该种迟延履行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合同相对人可以主张合同解除, 并要求损害赔偿;合同相对人也可以径行要求损害赔偿。这取决于当事人的选择, 选择的差异在于法定解除的功能。法定解除将消灭原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 合同的履行被排除;而直接进入违约责任, 原合同的权利义务还有实现的可能, 强制履行和修理更改等责任方式有采用的余地。债权人的这种选择为违约制度与解除制度不易澄清的一个方面, 德国在修改债法的草案中曾规定:“债权人得到代替给付的损害赔偿的场合, 给付请求权被排除。债务人在债权人行使选择权之前, 可以就该选择权的行使对债权人设定相当期间。在这一期间内债权人不行使选择权时, 债权人可以等待债务人所设定的相当期间经过之后, 请求代替给付的损害赔偿。”该条的规定被视为“将在解除与损害赔偿之伺展开的判例的立场明文化”。德国实务界多认为, 合同解除的意思表示是终局性的, 但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则不为终局性的选择, 故而只要债务人尚未现实赔偿, 债权人可以转为选择合同解除。这些选择的存在给予了债权人更多可能, 关键仍在于解除制度的功能——排除履行、对已履行部分的恢复原状。其次, 法定解除与违约责任的联系在于当违约导致法定解除后, 如须承担损害赔偿, 该损害赔偿的适用为违约责任的制度范围。一直统治法定解除后果的学说认定解除具有溯及力, 损害赔偿只是对信赖利益的赔偿, 但下文将证明, 法定解除后的赔偿应该为期待利益的赔偿。最后, 法定解除的实施结果和违约责任的实施都将导致合同关系的终止。合同解除将导致合同的终止为法律所规定, 但这里强调的是原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合同解除如由不可抗力等引发, 解除权的行使当使整个合同关系终止;如由违约引发, 合同解除及至损害赔偿的偿付才导致整个合同关系的终止。综上, 法定解除是一项具有自身独特功能的制度, 与违约责任并不具有隶属关系, 而是独立但有交叉的关系。诚如王泽鉴所言:“诸此债之关系上的要素, 并非个别单独存在, 毫不相关, 而是为满足债权人之给付利益, 尤其是双务契约上之交换目的, 组成了一个超越各个要素而存在之整体性。”

要补充说明的是, 对有效合同的未履行, 法律规制方式有两种:一为从违约行为的类型着手, 针对各种不同的违约行为规定具体的后果, 这从德国旧债法开始, 影响深远, 为我们所熟知, 并进而认为当然;一种为从补救途径与方法人手, 而将违约行为统一, 例如德国新债法第280条的“义务违反”。“在处理违约责任问题时, 任何国家的立法都会面临着如何使规则体系化的问题。如果是规定迟延履行、不完全履行或瑕疵履行等, 则可称为‘原因进路’;如果是以不履行的结果 (即救济) 为划分的基础, 一部分规定损害赔偿请求权, 另一部分规定合同解除权等等, 则可称之为‘救济进路, 。法定解除正是适应“救济进路”的制度类型, 它与违约制度间的关联因第一种规制方式而复杂。从德国债法修订及国际性立法所传达的信息看, 第二种方式因简便易行, 渐成立法主流, 故而在这种背景下讨论法定解除制度尤有深意。

二、合同的法定解除情形

自由与公平决定合同效力构成对法定解除原因哲学根基的说明, 同时也将合同的利益关系带入学者的视野。公平, 说到底, 是一种利益关系的反映。合同山作为市场交易的表现形式, 当然是双方利益交汇的场合。债权人与债务人互相都付出了利益, 也谋求着己方的利益。居于公平性考量并实质上促成当事人自由实现的合同法定解除原因之成立, 其可操作性的判断仍要从合同利益中寻找标准。内田贵就指出:如果说, 契约的拘束力是指对违反契约而设置的法的制裁, 那么通过这一制裁所欲实现的政策 (欲保护的利益) 与拘束力的根据密切关联。 (2) 合同利益于病态合同的损害赔偿阶段最为复杂, 各种现实与隐性的利益皆纷纷出现, 成聚讼纷纭之势, 而这也正是理论发挥作用之时。在纷扰的利益之流中, 法定解除原因因合同履行利益的丧失而获得了自身存在的理由, 并直接导致法定解除后果的判断。我国合同法规定了合同的法定解除情形有五种:

(一) 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法定解除

对此, 应当把握两个概念:不可抗力和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可避免、不可克服的客观情况, 诸如台风、地震和战争等天灾人祸即是。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是指当事人无法得到其订立合同之时所欲达到的直接目的, 比如在房屋租赁合同中, 出租人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收取租金, 承租人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住进房屋。至于当事人在订立合同之时所欲达到的间接目的, 如承租人之所以承租该房屋是为了观看中国五十年国庆典礼, 则非本条所调整。

(二) 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 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的法定解除

这实际上是因预期违约而产生的法定解除。预期违约分为明示违约和默示违约。所谓明示违约, 指合同履行期到来之前, 一方当事人明确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他将不履行合同;所谓默示违约, 指合同履行期限到来前, 一方当事人虽然没有明确的表示其不履行债务, 但却以自己的行为或者现状表明其将不会或者不能履行债务。

(三) 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 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的法定解除

迟延履行, 又称债务人迟延, 是指债务人能够履行, 但在履行期限届满时却未履行债务的事实。一般而言, 发生迟延履行的情形, 债权人还不能立即解除合同, 而必须在催告后的合理期限之后才能享有解除权。

(四) 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法定解除

因一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 包括迟延履行, 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 此时另一方当事人享有解除权。与上述第三种情形的迟延履行不同, 在因迟延履行而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 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不经催告而径行解除合同。

(五) 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的法定解除。这是一个兜底条款, 无须赘言

在司法实践审判中, 在适用合同法第九十四条时, 什么是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在本条规定的第一种情形和第四种情形, 都涉及到了“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何为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在实践中时有争议, 合同目的在认定违约和合同解除权中居于重要地位。合同目的只能是直接目的, 而不能是间接目的, 间接目的属于动机, 动机只有在特殊的情形下才能成为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的“合同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铁军.论建立我国的合同解除制度[J].法学研究.1994 (04)

[2]张卫红.略谈合同解除权的行使[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 (03)

[3]邹发云.关于合同解除的几个问题[J].学术界.1998 (04)

[4]李晓艳.合同解除权行使的若干争议问题[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02)

[5]彭诚信.合同解除程序及其效力[J].现代法学.1994 (01)

上一篇:班主任与素质教育下一篇:GIS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