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理想与冰冷现实

2024-04-18

超前理想与冰冷现实(共9篇)

篇1:超前理想与冰冷现实

超前理想与冰冷现实

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创造和销售属于自己的硬件。Wattage带着这样超前的想法起航了,但是没能成功。Wattage没能在现实的市场上得到认可,最终因资金问题而关闭。公司CEO通过该篇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失败原因和遇到的问题,也分享给其它创业者提供经验借鉴。

他总结失败的教训包括:产品缺乏吸引力;专注度不够;VC之路坎坷多;我们的计划太超前。

一年前,我们雄心勃勃地开始了产品研发;但一年后,我们用完了最后一分钱,Wattage已经倒闭。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现实,但是我不得不作出这个决定:Wattage公司,已不复存在。我们没能确保获得所需资金,所以如今我们只能关门大吉,承认这场失败。不过,至少我们保障了所剩的业务能够把投资者提供的资金还清。所以,尽管我们没能把Wattage打造成一匹独角兽,我们也不算彻底失败。

导致我们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我应该把我们从这段经历中学到的事情和你们一同分享,或许这能成为你们的前车之鉴。首先我要讲的是我们的Pitch Deck(融资演讲稿)。

在这整整一年的创业过程中,我们听得最多的反馈之一就是我们的融资演讲稿是多么优秀。我们甚至还开玩笑说,就算以后Wattage不行了,我们至少还可以靠帮别人写演讲稿混口饭吃。虽说这篇融资演讲稿的内容并没有给我们的创业带来帮助,但我意识到,把它和你们分享,或许还能帮到你们点什么。这篇稿子并没有严格遵循融资演讲稿的标准格式,确切地讲,是“根本没有按照要求来”。但是至少,它看上去很出彩吧?

这篇演讲稿凝结了我们的心血,我们前前后后修改了大概有60次。

Wattage的愿景就是:能让每个人都随心所欲地对硬件进行创新和改造。在这里,我们不再满足于商店货架上现有的、大规模生产出来的商品;我们不受限于那些别人为我们打造好的的产品,我们追求的是用户可以轻轻松松升级我们的旧产品然后继续使用,或者索性改编程序、把它彻底改造,而不是等它过时了就把它扔掉。

我们想让创造和出售硬件这件事变得像撰写博客那样简单。即使你不是电子工程师或者工业设计师,你也能够创作自己电子设备。你完全不必担心供应链和销售渠道,因为这些我们都可以提供给你。我们坚信我们可以简化这个复杂的过程,让每一个没有任何电子知识的普通人,都能轻轻松松地通过他们的浏览器打造出他自己的硬件产品。

如你所见,最后我们的理想没能实现。为什么呢?

缺乏吸引力

我们的失败原因,其实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没能证明我们的产品有足够的吸引力。我们尝试着打造一个大量定制电子元件的新市场。这条路在我们看来,是可行的,是充满希望的。我们以为我们可以开拓出一个全新的市场,然后攻占它。但是投资人的看法却与我们恰恰相反。倘若一个公司追求的市场是个完完全全的未知数、而且从未得到证明,那么投资人又凭什么把大笔的资金砸在这个公司上?(显然,他们不会。)

作为一个硬件公司,我们向来专注于打造一个平台的原型,以此来证明我们的愿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回头看来,这是个错误的决定。我们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尽早地发行一个更轻量级的版本,越快越好。我们的精力应该集中于验证市场对我们产品的感兴趣程度,获取产品的吸引力。我们后来也确实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们也的确试图发布一个公测版本,来博取产品关注。可是为时已晚,到最后我们不得不放弃了发布公测版本的计划,因为我们的资金和资源都已经花光了。

专注度不够

我们有雄伟的计划,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确实是从少数几个关键性能开始做起的,但事实证明,这样的“少数”还是太多了。我们当时决定,先只围绕硬件创造建立一个初始平台。我们决定,在初期阶段,先不为客户提供市场和分销等功能和服务,也不推出可编程硬件的功能,因此客户必须要自己设计、创造和集成他们的硬件。

但这样还是太分散了,专注度还是不够。我们应该先想办法推出一个单一且高度可定制的产品,而不是急着为硬件创造搭建出一个平台。如果我们当初就选择了前者,那我们就可以证明我们是有能力抓住潜在客户出售产品的,我们也就不会落到这般田地。

我们最后决定只专注于做收音机,但为时已晚。

VC之路坎坷多

尽管可供选择的融资方法有很多种,但我们究竟选择了风险投资(VC)。这条路不好走,我是从一开始就心知肚明的;但现实却比我设想的还要艰难。就算你读烂了《风险投资交易》(Venture Deals)这本书或者把创业教父保罗-格雷厄姆的文章烂熟于心,也仍然无济于事。

在创业起步时,我们先是问亲朋好友和各路亲戚借了25万美金的启动资金,紧接着又在融资中获得了200万美金的种子资金。筹集这笔资金花了我六个月的宝贵时间,四处奔波,去旧金山、硅谷、纽约和多伦多等地会见风险投资人,说服他们投资给Wattage。

在硅谷,大家认为我们融资太少;在加拿大,我们又融资太多。如今回首看来,我们当时心太急,在太短的时间内筹集了过多的资金。与其在过早的种子期融资那么多,其实倒不如通过天使投资人获得一笔较小的投资,融资先少一些,尽早地推出一些轻量级的小产品。然后等我们的产品有了一定的关注度之后,我们可以再筹集更多的资金()。

那么为什么不进行众筹?

我们曾经计划好进行群众募资,但最后还是没有实行,因为我认为我们的创业还没发展到这一阶段。我们当时对我们的产品成本没有太大的信心,所以我担心就算众筹计划成功了,我们很有可能以后还是会在每一笔交易中都造成亏损。但我们从未放弃过众筹计划,只是我认为时机还未到,我们对产品成本还需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笔生意的规模能扩张到什么程度?

我们的商业模式就是关于卖硬件。我们大大降低创造硬件的复杂程度,以此指望有更多的人会来创造硬件,购买我们的产品。然后我们把这个创造平台投入市场,于是创作者就可以利用我们的平台创造他们的硬件,并把他们的产品卖给批量生产商。

在早期的融资演讲稿中,我们着重关注的是用户授权问题。我们起初的目标客户群是软件开发者,因为我相信我们能为他们的才能和创造的作品提供一条全新的渠道。但是这个目标似乎还不够远大。投资者想要听到的是一个足以改变世界的惊天动地的想法。惊人的雄心壮志,意义非凡的市场冲击,带来巨大的产品销量——这才是他们所期待的。我们想做的事,说的故事,还不够宏伟。

同时,我对产品在市场上的潜在低位强调的还不够多,以至于投资人对我们的理解更多的是在于我们的产品会带来多少“发明者”。在我们眼里,我们的着重点是批量定制产品与其多样化市场,但这方面的设想和机遇似乎最终没能引起投资人的共鸣。

有不少人曾对这种硬件定制业务的可扩展性提出质疑。毕竟推动制造业的主力是大规模生产,因为单个产品的生产成本太高,只有批量生产才能从规模经济中获利。我们当时坚信我们能够克服常规,通过把我们的设计和制造平台标准化、并使用模块化的电子元件,吸引大量的客户使用我们平台打造大量的产品,从而降低我们的边际成本。

我们的计划太超前

总共有1600人注册并订阅了我们的电子邮件Newsletter,我给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发送过私信。我把我的电子邮件地址和电话号码给了他们,告诉他们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先后有100个人曾经联系过我,与我分享了他们的产品创意。然而问题在于,这些创意中,有很多都是当前的科技无法所实现的。当然我相信总有一天,人类的科技会发展到能够实现这些创意,但恐怕那要很久以后了。

再进一步地说,我们所创造出来的那些原型,还太过稚嫩,其质量还远远不够格。我们产品的制造手段过度地依赖于激光切割。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与我们的愿景最为贴近,但还是不够。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把激光切割和3D打印技术结合到一起,但不幸的是,3D打印技术对于制造业而言还是太慢、太昂贵。我坚信在不久的未来,3D打印将会成为制造业中的主要生产方式之一,但就目前来说,它还没有达到可以用于大规模生产的级别。

所以——一切也只能到此为止了。虽然我们失败了,但是创业的过程还是非常有意义的。至于这些在过去一年里生产出来的东西应该拿他们怎么办,我们还没有决定。Wattage很有可能会以另一种形式重生,但我们目前还不确定。

最后,我想对那些在这场冒险中支持我们的人们致谢。但是我最想感谢的还是我们团队中每一位员工身后默默支持他的妻子。无论是在我们得意的时候还是失落的时候,她们始终都在鼓励和守候着我们。面对今日的惨败,若说不难过不失望,那一定是假的;但是往好的看,至少我们都能回到有稳定的报酬的岗位了!

篇2:超前理想与冰冷现实

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似诗人的虚幻,

你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似商人的务实,

所以我害怕那一天的到来!

终于你还是向我提出了分手,

我懦弱的哭了出来,

乞求你不要离开我,

紧紧抓住你手不放,

而你厌恶的狠狠甩开了我!

你说我们之间不合适,

性格与人生追求都相差太大,

这样下去两人都会不开心,

感情之事不能强求将就,

不如放手去追求适合自己的.那一半!

看你严肃认真的述说着,

我心痛的如同刀割,

可还是死死拽住你衣角不放,

你气急败坏的狠狠给了我一耳光,

我痛的捂住脸鲜血从嘴角流出!

看到我被你打成这样,

你冷静的劝说我现实成熟一些,

不要总活在虚无缥缈的梦境里,

既然你已经决定把我抛弃,

我提出了再抱抱你的最后请求!

看着我左脸颊微微肿起嘴角流着血,

你流着眼泪点点了头,

上前去紧紧把你拥入我的怀中,

我泪流满面哭的像个孩子,

你这样做跟杀了我没什么分别!

此时一辆豪华轿车停在你面前,

高大帅气的他就是你男友,

你看了看我后坐上车和他扬长而去,

篇3:理想与现实的对话

这一理想和现实的对话, 集中体现在了文章的六个疑问词“胡”、“奚”、“焉”、“曷”、“何”、“奚”上。

文章开篇一问,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这个“归去来兮”的呼告到底是说给谁听呢?“胡”的意思是“为什么”, 这一个疑问又是对谁而问?很明显, 从语气上看, 似乎应该有一个人站在对面, 诗人在问:“回去吧, 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他希望听到的是一个肯定而支持的回答:“好吧, 现在就走!”然而, 答案似乎令人失望, 因为我们从他说的第二句话能够推知对方的回答。第二句他这么说:“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听起来似乎是又一次的劝告:“既然你自己都觉得心被形体所役使, 为什么还惆怅而独自悲伤呢?”第二个疑问词“奚”同样是“为什么”的意思, 这证明他第一句的问话没有得到肯定的回答, 估计得到的应该是“我舍不得现在的生活, 我回到田园中该怎么生活呢”之类的担忧与顾虑的回答, 于是才有了第二次的发问:“你说你的痛苦难道不是自找的吗?你自己既然无法摆脱这样的生活, 还惆怅悲伤什么?”

在这样的矛盾中, 我们看到了接下来的几句:“悟以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这是一组劝告, 是一种支持, 内心中对自然的渴望使他再一次坚定自己的信心, 其目的是打消心中的顾虑。“过去的已经过去了, 美好的明天依然可以把握, 在错误的道路上走的还不太远, 今天的决定是正确的, 昨天的选择是错误的。”结果怎么样呢, 不用说, 是下定决心要追随理想了, 是选择自由的生活了。

说走就走,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喜悦激动的心情随着河水一起晃动。文章的主体部分, 详尽描绘了回到田园之后的幸福生活, “引壶觞以自酌”、“策扶老以流憩”, 无疑是一种轻松自得的心情的体现, 然而, 在第三段, 同样的问题再一次提出:“归去来兮, 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兮焉求?”“请”是“请让我”的意思, 有人要求他吗?没有人, 是他自己在坚定自我的信念。第三个疑问词“焉”是“什么”的意思, “焉求”是“追求什么”的意思。这个疑问, 一不小心, 将饮酒赏园的诗人的内心流露出来, 他的这个疑问是说给理想的自我听的, 是一种对希望随波逐流的自我的反驳, 也是对追求理想自我的更有力的支持。“回去吧, 断绝和这个尘世的一切联系吧, 世界和我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我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呢?”在又一次坚定了自我的选择之后, 理想的自我渐渐融入自然的山水和平淡的农事中去了, 并从而发出“万物之得时”、“吾生之行休”的感慨。

当终于领悟到生命的短暂与可贵之后, 诗人的追求更为坚定, 感情更为激昂。“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一个感叹, 三个疑问, 将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我们看到了一个张扬着理想光芒的诗人, 对着天对着地, 也对着畏缩的想与世俗妥协的现实的自我, 在大声疾呼。第四个第五个疑问词“曷”“何”更多的是一种反问, 一种激烈的指责, “为什么不顺应自我的内心”, “像这样心神不定, 到底想要到哪里去”。

最后, 心灵终于脱离了尘世的羁绊, 趁着春天的美景, 执着而坚定地飞到清流之上, 最后一句中的“乐夫天命复奚疑”中的“奚”已不再是一种疑问, 而是坚定地选择, 是一声惊雷:“就这么定了!决不再犹豫了!”

篇4:教育理想与现实

一、我理想的学生

读过《我的教育理想》之“我心中理想的学生”,我思考,什么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学生。在作者心中,理想的学生是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理想,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富有独特见解和思想,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低头,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特长,善于和人合作,善于和人相处。

但这只是理想,真正能够做到所谓的理想学生恐怕也只是凤毛麟角罢了。而我认为,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有它与众不同的意义,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成为班级的前几名,有让人羡慕的特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英雄,就也应该有英雄背后默默支持的人和路旁献上鲜花鼓掌的人。

常听人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生活中,面对着每一个学生纷至沓来的大问题小问题,我深感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我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把我的每一个学生都逐渐引导成为我心目中理想的学生,而我心目中所谓的理想学生也未必是学生们真正喜欢的,真正想要的。每一个人都将有他与众不同的人生,这不是我所能控制的,亦不是我所想控制的,我想做的,只是发现他们心底里梦想和天赋的种子,然后唤醒它,培育它,看着它一点点生根发芽,剪掉那些影响它生长的枝桠,帮助它生长的正直、挺拔。至于那棵树上长的是什么样的叶子,开的是什么样的花,结的是什么样的果,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各有精彩,各有千秋。

每一个成功的真实的活出他自己想要的人生的学生,在这之中获得了成长与收获的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并最终绚丽夺目的学生,都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学生。

二、健康的生活情趣

阅读这本书时,有一个词吸引了我,健康的生活情趣。身为初三的老师,学生们马上要面临中考——人生的一大转折点。这意味着学生要放弃自己很多的闲暇时光争取一个破茧成蝶的机会。他们没有办法去逃避,拒绝考试,即使它并不是适合每个学生的选拔方式。但我不愿他们被应试教育的洪流磨平了棱角,纵使那样可以更加光滑,减少阻力,但失掉了真实愿望后的他们,将如何把阳光反射的七彩斑斓。

学业固然繁重。但就像鲁迅说的那样,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他们可以在题海鏖战后,寻找一些生活的情趣读几句诗,听几首歌,写一段文字,打一场球。初三这一年将留给他们深刻的回忆,我希望回忆中不仅有并肩挑灯夜战的晚上,还能收获一份心灵的成长,在精神上自我提升,那将会成为他们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

然而,有的学生可能誤解了这一情趣,我也曾见过,有的孩子昨天还是前进的大部队中的一员,今天,他们就受不了紧张的压力氛围,不愿再去接受挑战冲破障碍,放下书本,赶到网吧,将不满发泄在每一次猛烈的敲击键盘中,享受网游带给他们的乐趣,陶醉在视觉的冲击力中,以为自己来到了天堂,殊不知,他们刚刚离开的地方,才是天堂。因此我不愿意给学生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而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很好地独立完成家庭作业。我想:学生确实是能够体会老师用心的。

我相信,健康的生活情趣会成为他们成长路上重要的推动力。

三、乐观的生活态度

我希望孩子们的人生词典中有“乐观”二字,这不仅是一种满载阳光的心态,也是拥有坚忍不拔意志的关键所在。乐观的人正视阻力与障碍,勇于攀登悬崖峭壁,即便道路崎岖不平,坎坷不断,也阻挡不了他们坚定的步伐,即便途中曾跌倒过多次,也能重新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勇敢前行。

当然,乐观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意志品质,现在的很多学生因为一次考试的成绩不理想,就郁闷到自残地步的不在少数,很难想象他们在生活中遇到更大的困难时如何面对,如何克服,还是一味逃避,让人着实担忧。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看,学习的那段时光占据了很大比例,却也是人生中最轻松快乐的时光,学校是一个可以试错的地方,他们不应该在学校因为一点过失就对自己丧失信心。

我常常在想,一个在电视剧中感动我的人物,女主人公饱受挫折的洗礼。而每一次,当她的朋友们都为之感到叹息时,她都坚强地露出令人放心的微笑,说:“只要笑一笑,没什么大不了!”虽然这个人物并不存在于现实中,但她乐观的精神却值得学生们学习。生活需要乐观,拥有了乐观的学生们,将会由衷感叹:生活如此多娇。

世界围绕“爱”展开,有爱的学生才有德。爱社会,爱生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生活情趣还是乐观心态,都莹润着爱。我爱我的每一名学生,我希望尽我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在他们觉得前途迷茫的时候,还能看到有人一直陪在他们身旁;误入歧途时,还能有人拉他们一把。我知道,做一个称职的教师需要做的有很多,我一直在努力……我希望我的学生都有爱,相信爱与被爱都很幸福!

参考文献:

唐爱民.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J].中国教师,2008(23).

篇5:大学的理想与现实

一、大学理想的进化特征与时代性

大学是时代的产物, 其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231年, 欧洲教皇敕书《学问之母》——巴黎大学的“大宪章”, 它宣布大学有权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决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大学从此获得了教学上的自由和“育人”的自由, 大学成为享有一定自治权的独立王国。但是, 这种早期理想的实现也是有条件的, 它是以大学为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为基础的。“在一定意义上说, 构成大学成功的基础, 是他们给社会带来的好处, 比方说以法律为专业的通学, 满足了社会需要, 国家和教会两者都迫切需要合格的律师。”[2]

1810年, 洪堡建立柏林大学, 将研究和教学结合起来, 大学在承担“育人”功能基础上, 增加了科学研究功能。科学研究的“为学问而学问”精神需要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支撑, 在这种背景下, 大学努力构建为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立王国和象牙之塔。大学的这种表现为远离世俗社会倾向的理想在从德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 很快有了分化。“19世纪的大学理想是德、美、英等国教育遗产的‘混血儿’。德国重视学科而不注重学生, 英国注重学生在理智上的修养, 美国的特点是着重在学者与公民之间, 或在学术知识与实用知识之间进行对接。”[3] 随着时代的发展, 美国模式的大学理想逐渐成为世界的主流。20世纪60年代,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校长克拉克·科尔明确提出大学的理想应该增加新的内容, 即服务社会, 满足社会的需要。尽管这种观点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激烈争论, 但最终美国还是通过“威斯康星思想”明确了大学应该承担教学育人、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 大学走出象牙塔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以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为代表, 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已经开始向社会中心移动, 通过参与广泛的社会活动来确立自己的合法地位, 并通过使自己的学科教材与当前的事物相联系来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大学不再能够只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不考虑后果, 大学从理性主义哲学转向实用主义哲学, 从纽曼所主张的“大学的理想”转向克尔所说的“大学的用处”。在这种趋势下, 美国产生了“一种大学为社会需求和经济效益服务的理念所孵化出来的‘学术资本主义’!它的危险是从根本上颠覆‘学术人文主义传统’”[1] 。

大学的理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吸纳新的内容, 这是大学发展的规律。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把大学比作一种有机体, 大学的发展受遗传与环境的制约。一方面, 大学必须改变自己来适应新的环境, 避免被社会所抛弃;另一方面, 大学的改变不能丧失大学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这样才能保持大学的基因和灵魂。因此, 大学的理想必须不断地吸引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 才能使大学具有生命和活力。

二、大学理想的社会特征与功利性

康德认为非功利性是一切终极价值的条件。作为社会补充体的大学所起的社会作用在于积极充当“精神家园”和“文化守护者”的角色, 来引领社会追求真理, 生产新的知识和创造新的文明。对真理的获取需要大学摆脱功利性的干扰, 不是驯服地适应社会, 而是批判性地审视现实生活, 塑造社会精神, 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完善。

今天, 功利主义的繁衍品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技术主义等思潮迅速流行, 并渗透和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大学, 大学正在迅速地世俗化, 并面临滑向庸俗化的危险。从大学诞生起, 美国的高等教育就开始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并逐渐走上了商业化之路。在这个过程中, 资本的拥有者发现大学所产出的某些知识能够为其带来巨大的利润, 于是, 资本便开始向大学渗透, 并最终控制了大学。在资本的逐利本性的诱导下, 大学逐渐成为急功近利的知识工厂, 大学教师成为“知本家”, 学生成为打工仔。在利益的争夺和竞争中, 大学的精神与理想日益受到冷落。虽然有像哈佛大学这样为数不多的大学能够坚持与这种充满功利主义特征的学术资本主义作斗争, 但是到了20世纪末, 这种努力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力不从心。

在中国, 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从‘五四’以后, 中国大学始终在振奋民族富强国家的现代性压力之下, 追求社会效益名正言顺地成为大学使命。功能取向、效益原则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的包装下, 成为最有激情的自觉责任, 而坚持学术独立、大学自治的人文学立场, 一再地受到清算批评, 在大学毫无立锥之地, 大学反抗学术资本主义的精神资源早就被彻底解构了。因此, 当市场的力量崛起, 在美国是人文学的争辩抑制, 而在中国却几乎是兴高采烈的喜悦拥抱, 高尚的理想主义立即转化成恶俗的功利主义, 轻而易举, 几无阻挡。”[1]

大学与资本的结合, 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加强了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 提高了科学与知识的价值, 也加快了大学的发展, 但其副作用也非常令人担忧。在急剧世俗化的过程中, 大学的理想逐渐降格, 大学的学术良知和道德水准急剧下降。大学原本对社会特别是对资本的批判变成了对资本的崇拜, 对社会良心的守护变成了对社会责任的漠视。大学远离自身理想的现实值得警醒。

三、大学理想的多维特征与超越性

大学的理想具有多维性, 表现为这样几个层面:就自身的生存权利而言, 大学的理想包括追求自由和独立;就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而言, 大学的理想包括服务社会、批判社会和塑造社会;就大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而言, 大学的理想包括培养人才、追寻真理和引导社会向善的内容。大学需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需要用超越性来战胜功利性和庸俗性, 这主要体现于现实生活中对几种关系的处理:

大学与学术研究。大学为社会所尊重的原因在于大学产出高深的学问, 并为社会提供智慧、思想、科技和知识。对社会来说, 大学就应该是矗立于社会的灯塔, 学术就是灯塔的燃料, 没有学术高度, 大学就会沦为社会的一种职业或者教育培训机构, 就不可能产生创造性的思想来推动社会进步。

大学产出“学术”的基本条件是必要的学术自由和学术独立。艾雪培认为, 在文明的国家里, 学术自由已发展为一种受到特别保护之思想自由的角落。它并不是学术界有些人士所宣称的个人的特权。学术自由是一种工作的条件。大学教师之所以享有学术自由乃是基于一种信念, 即这种自由是学者从事传授与探索他所见到的真理之工作所必需的, 也因为学术自由的气氛是研究最有效的环境。

大学的学术繁荣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超出实用价值动机“为求知而求知”的精神, 它通过对对象的理性考察和逻辑的推演, 形成科学的理论。科学精神是大学“求真”的保障, 人文精神是大学引导社会“向善”的动力, 两者互为支撑。现实的教训是: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使用欲望, 但其因缺乏价值引导会非科学地高度膨胀, 从而使得人的价值体系和认知方式与现实社会生活产生脱节与断裂, 最终导致人和社会道德水准的降低。汤因比指出:“迄今为止, 人的伦理行为的水准一直很低, 丝毫没有提高。但是, 技术成就的水准却急剧上升, 其发展速度比有记录可查的任何时代都快。结果是技术和伦理之间的鸿沟空前增大, 这不仅是可耻的, 甚至也是致命的。”[6]

大学与政府目标。艾雪培指出, 今天没有一所大学可以期望有完全的自主, 犹如一个独立国家或一个自治的市 (镇) 一样。事实上, 大学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组织, 它是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提供者之一;政府为大学提供资金支持, 大学为国家发展服务。如果说在中世纪, 大学可以被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 无须与社会大众以及国家的命运发生联系, 那么在今天的政府看来, 大学就应该是一个具有先进生产力的不断结出硕果的农场, 国家为大学提供充足的生长条件, 大学必须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

大学服务于政府, 为国家发展服务这是新时代大学所应该承担的一个新任务。哈佛大学坚持:“为增长知识和智慧走进来, 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 普林斯顿大学提出“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的口号。但是, 问题的关键是, 在政府面前, 大学并非只是一味地服务和服从, 大学还应该对政府行为进行审思和批判。从哲学的角度看, 物质的发展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至善。就国家而言, 发展并非只谈经济, 而应该包括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 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 大学除了积极服务于经济社会外, 还应该在精神建设中有所担当, 大学应该是文化、社会、政治的批判中心, 而不能成为政府的应声虫;大学应该始终保持一定的自尊和自立精神, 从政府以外的角度来审视问题, 客观、科学地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大学与社会精神。大学的发展需要社会支持, 大学积极回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 就能获得更多更大的支持, 自身的发展也就越快, 进而和社会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社会对大学的需求既表现在现实的物质层面, 如专业教育、职业训练等等, 也体现在社会思想层面, 如道德建设和时代精神等等, 而后者却常常为人们所忽略。“其实, 在现代民族国家体系内, 任何一所‘一流’大学都必然是对民族和国家命运有所担当, 对特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有所承诺的精神殿堂, 而不只是一般知识和技能的超级工厂和传授所。”[7] 当前, 如果大学的理想只定位于诸如围绕就业而进行的技能教育, 这种缺乏思想和灵魂的短视行为, 注定是要走向歧途的。

大学的批判精神是大学构建社会理想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条件。所以, 竺可祯说“大学犹海上之灯塔, 大学是社会之光, 不应随波逐流”。大学需要超越实用主义, 以社会发展为导向, 在批判社会的同时, 主动塑造社会精神, 引导社会良知。

大学对社会精神的守护直接体现于为社会培养具有智慧和先进思想的优秀人才。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校长加伯利埃尔·于杰指出, 不管什么类型的大学, 都存在着一种共性, 那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具有创新思维和批判能力的人。人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大学在强调知识训练的同时, 通过智慧的培养和思想的训练, 向社会输送具有智慧和思想的人, 是社会健康、和谐、进步的根本保障, 也是大学取得社会支持的保证。

大学与市场经济。韦伯指出:“直接支配人类行为的是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利益, 而不是理念。但是由理念所创造出来的世界图像, 常如铁道上的转辙器, 决定了轨道上的方向, 在这轨道上, 利益的动力推动着人类的行为。” 如果大学的理念停留在利益上, 那么利益就决定着大学的行为。

市场贪婪的逐利性腐蚀着大学的理想。一旦以市场为导向, 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大学就难以坚守其独立的立场和批判精神, 因而就会逐渐丧失客观和严谨的学术态度, 变得势利和浮躁。大学不再追求学术自治, 而是急切地向市场推销自己的知识和技术。随之而来的学术资本化和大学公司化使教授们变身为工程师、技术员, 学生们成了这些老板手下的打工仔。于是, 大学越发喧嚣, 急功近利, 心浮气躁, 学术不端、科研造假、德性丧失等等丑闻不断。这种越来越市侩化和庸俗化的价值取向势必使大学逐渐丧失灵魂, 为此, 大学乃至于整个社会都应该猛然警醒, 大学需要回归和重塑理想。

参考文献

[1][4][5]雅克.德里达.理性的原则:学生眼中的大学[A].哈佛燕京社.人文学与大学理念[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110.14.15.

[2][挪]G.希尔贝克, N.伊耶.西方哲学史[M].童世骏, 郁振华, 刘进,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170.

[3][英]埃里克.阿什比.高等教育的危机[A].杨东平.大学二十讲[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285.

[6]汤因比, 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旬春生, 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5:432.

篇6:理想与现实

亲爱的曾,看了你的文字,很有感触,但我有时会想,这个社会,还有理想主义者的生存空间吗?

给你讲一件事情吧。就是昨天,在我们的单位。这是一个管理混乱的国企,上至领导,下至前台,都在想尽办法占公司的便宜。我听说一个副总经理,光利用公司的制度漏洞就赚了上百万。

因为监管不力,公司的椰子马——一位最老实的电脑管理员有一天也偷偷地告诉我,他利用采购机会,可以在采购发票上多报10万元。之所以他要偷偷告诉我,他说我是办公室主任,这事只要我和他合伙且同意,5万元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分到我口袋里了。

我陷入了矛盾之中。

我好像是这个公司最后一个没有“失身”的人。我小时候喜欢范仲淹、辛弃疾,喜欢读《论语》中的“君子不以小谋而大乱”。我相信头上有杆秤,天上有人看,所以内心必须有戒律。

但我回到家里,看着月月要还的房贷,老婆希望再添件大衣,孩子想换一个好的幼稚园,我因此有时也怀疑,这种坚守的意义在哪里?而且这个公司好像千疮百孔的破屋一样,大环境已经混浊不堪,我个人还有必要坚守吗?

请你告诉我,我该同流合污还是独善其身?我如何能对别人都有利用自己的聪明赚取便宜而无动于衷?

读者的来信让我陷入了沉思。

哦,是的,没有错,在强大的经济社会里,说你我对钱无动于衷,那岂不太苍白?然后,搬出孔夫子的一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会不会被人笑为迂腐?让我们看看,你应该同流合污还是独善其身?

同流合污?没有错,短时间内可以暴富,可以成为一个聪明人,可以心理平衡——没有在腐败的竞赛中落场。当然,也许一辈子都不会东窗事发,趁机跃入了上流社会。我想贪官们大概都是这样想的:人人心存侥幸,只要巧妙地钻一下制度的空子,然后一切自然水到渠成地获得。

但是获得的是什么呢?良心不安。爱伦坡在自己的小说中讲到一个这样的情节:有一个人偷了别人的东西,然后晚上睡觉时,总似乎听到有人敲门的声音。我想这不是神秘主义,而是人性本善,人的内心中必定有良知和戒律的天性存在,所以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浮现出来。虽然这个公司的制度让腐败一时无人监管且可以逍遥无事,但是同流合污会不会因此形成一种习惯?所谓的爱占便宜,好钻制度漏洞。结果此地无事,但换一个地方,形成这种习惯后,正如那句话:不要常伸手,伸手必被捉。

独善其身?没有错,独善其身,你看似失去了物质暴富的机会,但是你的良心是安宁的。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祖先的话,总是有道理的。在一个满目疮洞的环境里你坚持独善其身看似吃亏,但是总有一天,换一个环境,遇到更明事理的领导,你的人品就会被欣赏而真正委以重任。

但这个例子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一个独善其身的曾经理想主义的年轻人,怎么就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迷茫了呢?

我想近些年来的腐败过多的原因大概就在于此,许多人发出的“好人难做”的感叹大概也在于此。

篇7:现实与理想的优先序

如果你还没学会, 趁现在赶快开始——纵使晚开窍, 也远胜过一辈子不曾开始。

心理学家马斯洛 (Abraham Maslow, 1908—1970) 创立了需求的阶层理论, 他将人的需求由低而高分成五个阶层:饮食男女的基本生理需要、健康与职业的保障、情感的需求、自信与被尊重, 而最高的渴望则是自我实现;低阶的需求要先被满足之后, 人会自动调节需要, 逐步去追求更高阶的需求。根据这个理论, 人必须要先照顾好现实才有资格谈理想。

不过许多后来的研究显示, 这些需要的优先顺序受到教育、文化与个人思想的影响, 没有清楚而固定的模式;甚至在同一个社会、同一个家庭内部的成员都可能不一样。因此, 与其说人会在获得低层次需求的满足后, “自动”去追求较高层次的满足, 不如说人是因为“有能力”去追求较高层级的满足, 而摆脱对低层级需求的渴欲。换成与我们的主题相关的说法, 有能力追求理想的人对现实的需要很低, 不敢追求理想的人, 给他再多的现实都觉得不够。根据这个观察, 人必须要先有理想, 然后才有机会走出现实的泥淖。

人的快乐、满足与自尊、自信可以有很多来源, 不一定都要来自饮食男女和功名利禄。当一个人的心灵够敏感时, 即使是草地上不起眼的小花也能使他非常感动;还有穿透竹林洒落满地的晨曦、青草的芳香, 这些满足俯拾皆是。阅读一本好书, 欣赏一部好电影, 苦思一则禅宗公案而豁然开朗, 所费有限而获益无穷;如果每日都在思想、情感与智慧上有所增进, 远比外在的成就更值得自我肯定。孔子说:“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他的乐趣并不在于“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而是在于欣赏音乐、大自然, 以及做有意义的事, 比如:“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特蕾莎修女服侍穷人的目的是希望让他们感受到爱, 以及在被爱中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人。特蕾莎修女这样把爱当作人生最高价值的人, 她永远不觉得有任何的缺欠, 她只需要一点点微薄的现实基础, 就可以创造出规模庞大的理想志业。

中西的智者都劝人要淡泊名利, 这不是自命清高的违心之论, 而是因为他们另有自足的快乐, 也有更高的人生意义与价值, 使他们无须透过功名利禄便获得比现实世界更难得的接纳、肯定、尊敬, 与真诚的爱。

有机会跳脱现实的不仅是少数的心灵巨人, 也包括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常人。经济的发达使得每个人都成为大社会里的小齿轮, 整天身不由己地沦陷于现实。另一方面, 富裕的社会使得现实的需要变得很容易满足, 因而也给了人们远比以前更多的选择机会。比如: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开始兴起的“不消费主义” (Freeganism) , 这群人想要用完全不一样的方式过生活, 他们力行“不消费”的守则, 来对抗不利于环境、情感关系和个人心灵的消费主义;他们将无人的废弃住屋重新整修成自己的居所, 或者搭帐篷露宿, 而不想要成为房屋或所有权的奴仆;他们从小区的垃圾箱里找出还没过期也没被用过的食品和食材, 加上自己种植的新鲜蔬果, 当作食物的来源;他们也从垃圾箱和废物堆积场里找出各种堪用或可修复的衣服、日用品和家具, 予以修复或改良后使用;他们走路或骑脚踏车, 连搭便车都尽量避免。

这不是一群颓废的人, 而是一群有理念和理想的人。他们有些人是拥有高薪的上班族, 为了环保的理由而厉行“不消费主义”, 将薪水捐给非营利组织。他们有很多人不上班, 把时间用来阅读、写作、思考、陪伴家人, 以及推动小区公益活动和社会改革。他们不使用现金和信用卡, 但是他们与瓦尔登湖畔的梭罗 (Henry Thoreau, 1817—1862) 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他们入世而不孤独。

现实不可怕, 可怕的是没有理想, 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方向, 只能随波逐流而不曾为自己活过。

理想是有意义、有价值, 可以让人怀着热情, 兴高采烈去做的事;它可以让人不计得失, 甚至牺牲生命也觉得值得。现实是欠缺意义和价值的事, 它提不起人的热情, 让人做起来不甘不愿。

但是, 只有少数人敢于牺牲一部分的现实去换取理想, 大多数人却再怎么厌恶都得屈服于现实, 再怎么渴望理想都可以轻易抛弃它。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尝过理想的滋味, 以及培养出追求理想的能力。尝过理想的滋味才会舍不得放弃理想, 没尝过的人才会整天把理想挂在嘴上却可以轻言放弃。

一个人必须要有能力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获得比现实更深刻的满足, 他才敢挣脱金钱的束缚, 把一部分的时间用来追求理想;一个人必须有能力看见自己想要追求的人生意义与价值, 才敢不顾别人的想法, 认真地去做自己。

篇8: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时间把理想主义的彩色外套剥去了,只留下了灰色的内衣。”我理解,托翁所言的“时间”,实为复杂和残酷的现实,特别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规范缺失的现实。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认为,“愿景和价值观加起来叫理想……理想是墙上的美女,现实是炕上的媳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生动而幽默地道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甚至隔阂。

然而,理想之于人生的价值毋庸置疑,即使现实与理想相去甚远,心中也一定要有理想的位置,挫折和艰难可以看作是理想实现过程中的体验,是对自己能力的挑战。

无法实现的理想未必不是好理想。然而,理想作为在预设的状态下推理出的完美结局,与在实际环境中演化出来的、必须面对的现实相比对,不如意者八九分;特别是,在这个动荡和充满变数的世界里,鲜有人能未卜先知,预设条件随时可变,现实世界永远是不完美的,让现实接近理想的唯一通途是自身的应变力和驾驭力。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可以无穷大,如果畏惧现实而放弃理想;也可以不断缩小,如果确定了恰当理想,并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和驾驭力,适应或改变环境,就可以接近甚至实现理想。

决定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有哪些因素?首先,个人的认知和领导力,包括对自我和环境的认知及人生或事业的定位,如人生目标明确、头脑清醒、认识客观,就会树立恰当理想,未来的现实就会距离理想较近;其次,自身驾驭力或管理能力,如果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有较强的驾驭力和管理能力做支撑,则会大大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再次,环境的复杂和多变性,友好的环境自然利于理想的实现。

认知、领导力和驾驭力是可以自我调整的。确立更现实的理想,或从小的理想逐步过渡到大的理想,就为自身架设了可通往理想的桥梁;不断学习、磨练、提升,走稳每一步,也容易到达彼岸。理想萌发自人的心底,经过深思熟虑,应经得起时间的流逝,道路的坎坷,是风云多变环境下人生的指路明灯,只要不断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就可大大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篇9:《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悖论

一、命运的荒诞性。

1. 何为荒诞?

关于“荒诞”,这一思想曾被用于在不同的作家作品之中,不同的作家作品对荒诞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西方世界,集中表现为加缪和卡夫卡等,是他们引发了20世纪初荒诞理论的思潮。

“荒诞产生于人类互换和世界无理性沉默之间的对峙, 这同时就是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对抗,也是能动的主体与自身所具有的顽固强大的客体之间的对抗”(从《西西弗神话》 解读加缪的荒诞观白淑清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J】青年文学家第15页),在加缪看来,个体生命在强大的命运面前是脆弱的,由于个体生命被一种超自然力量主宰,故不论个体生命做出多么大的努力,到头来都是徒劳,而作为个体的人忽视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并且一如既往地为自己的人生拼搏,这就是命运的荒诞。正如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无论他做出何种努力,都被残酷的命运所击败。

众所周知,卡夫卡并没有对荒诞思想做过理论性的阐释,他的荒诞思想只是在其作品中有所渗透,集中体现卡夫卡荒诞思想的作品便是《变形记》。所以我们从其作品《变形记》出发同时借助前人研究成果,阐释卡夫卡的荒诞观。

《变形记》讲述一个公司小职员一觉醒来变身为甲虫, 由刚开始得到亲人的同情,最终遭亲人厌弃的故事。就这个故事情节本身来说是不符合常理的,第一,人莫名变为甲虫, 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第二他辛勤为家,反遭家人离弃,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极少见的畸形现象。然而,该作品之所以能得到大家好评,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正是用荒诞展现了一个畸形的人际社会关系。

2. 西西弗式的主人公。

首次接触到《人生》一片,我就强烈地感觉到了其与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有着惊人的相似,西西弗被罚将石头推向山顶,每次即将到达顶峰的时候,都会自动的滚下来, 正如《人生》中的高加林、巧珍、黄亚萍。高加林的事业眼看着就飞黄腾达起来,却被人的一状打回了原型,巧珍眼看着得到了心爱的男子,却被黄亚萍夺了去,而自己却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人,黄亚萍眼看着要跟自己心爱的男子一起回南京,却又落空,可以说他们就是西西弗,他们的命运充斥着西西弗式的荒诞感。

《人生》中,正如西西弗,人物的命运被一种超自然力量所主宰,人物越是努力抗争,梦想越是被粉的破碎,人物是渺小的,客体是强大的,人在强大的命运操纵者面前是十分无力的,正如卡夫卡《城堡》中的土地测量员,无论他做出多大努力,终究都是徒劳,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由于高高在上的、强大的他者对世间万物命运的主宰,人的努力或者对自己不堪命运的抗争一开始就被注定是徒劳的、虚妄的。

二、命运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辩证主义哲学家们普遍都认为,事物的发展普遍受偶然性因素和必然性因素的影响,并且无数个偶然性共同作用造成了必然性的结果。命运亦是如此,个体生命的命运发展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了无数个偶然性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偶然性恰恰带有必然性的色彩。

这一思想在影片《人生》中体现得尤为鲜明。影片中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三个主要人物,甚至包括老大爷,他们的(爱情或者事业)命运发展大起大落,最后终究归于原点、归于徒劳。起伏的命运轨迹留给他们的只有悲痛的人生体验,而在这一过程之中,那些偶然性因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首先从高加林的事业说起,一些社会性偶然因素如“官员的儿子高中毕业了”、“叔叔成为劳动局长了”、“被官二代的女儿看上了”等在高加林的事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看似偶然性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是真实社会的缩影,它们的出现也带有了一种必然的色彩。

社会性偶然因素亦决定了人物的爱情命运的发展轨迹。 同样,“官员的儿子高中毕业”使其成为农民,也正是这一点促使巧珍打消了与高加林的身份顾忌,从而有了向心爱的人表白的勇气,这时巧珍的爱情起步。“叔叔返乡并成为劳动局长”是巧珍开始面临失去加林的面危险,这时,巧珍的爱情跌入谷底。“被官二代的女儿看上了”使巧珍的爱情彻底死去,也导致了她不幸福的婚姻生活,这时她的命运彻底跌入谷底。然而,这些因素并不偶然,显然它们是某种不良社会风气,强大统治力量操控的必然结果。而弱小的个体生命在此面前毫无抗争力,只能任由他者的摆布,这亦是命运荒诞之所在吧!

三、结语

由《人生》引发的关于命运荒诞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理性思考,让我们真切地体验到,个体生命作为一个渺小的存在,他的抗争力是不存在的,他的理想再美好,也终究只会是理想!

摘要:根据路遥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作为吴天明导演为数不多的精品之一,在当代学术界,仍存在着精心解读的价值。时至今日,我们重新审视《人生》,发现该片中命运色彩极其浓厚,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旨在揭示出人生命运的荒诞性、偶然性与必然性,进而说明人物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悖论。

上一篇:去阿姨家做客作文550字下一篇:违章检讨书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