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医学院职务发明专利申请一般流程

2024-04-24

汕头大学医学院职务发明专利申请一般流程(精选6篇)

篇1:汕头大学医学院职务发明专利申请一般流程

汕头大学医学院职务发明专利申请一般流程

一、职务发明专利指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申请权和专利权属于单位,即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作为申请人。

二、成果鉴定、发表文章之前先考虑申请专利,并撰写相关技术说明资料。

三、发明人联系专利代理机构(委托专利代理是非强制性的,但是考虑到精心撰写申请文件的重要性,以及审批程序的法律严谨性,对经验不多的申请人来说,委托专利代理是值得提倡的)(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服务点:汕头市海滨路12号科技馆10楼1022室)

四、到科研处办理登记及《委托代理合同》、《专利代理委托书》盖章,申请专利费用减缓证明等手续

五、按要求提交相关材料给专利代理机构,申请文件主要包括:发明专利请求书、说明书(说明书有附图的,应当提交说明书附图)、权利要求书、摘要(必要时应当有摘要附图)。由专利代理机构到专利局办理申请的相关手续,专利局受理处或各局代办处收到专利申请后,对符合受理条件的申请,将确定申请日,给予申请号

六、相继进入初审、公布、实审以及授权阶段

七、专利获授权后,每年在申请日前一个月内缴纳年费。并到科研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及申请院内奖励手续。

篇2:汕头大学医学院职务发明专利申请一般流程

1.能否介绍一下条例的起草背景?

职务发明制度是调整职务创新成果的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制度,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发明人及其所在单位进行科技创新和转化运用的积极性。我国《专利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已经有职务发明的基本规定。但从调研情况看,我国职务发明制度还存在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现有法律规定较为原则,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实践中单位侵害发明人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挫伤了发明人的积极性。例如,在一些企业,侵害署名权的现象还很严重,其每年数百件专利的发明人均署名为该企业的负责人。为了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完善立法,对职务发明制度进一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并补充程序性规定,明确发明人权利救济措施和途径,确保发明人的合法权益落到实处,充分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活力,产生更多的职务发明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法律制度支撑。

为此,《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制定职务技术成果条例,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保护科技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明确职务发明人权益,提高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

今年3月份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完善职务发明制度,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完善奖励报酬制度,健全职务发明的争议仲裁和法律救济制度。

为了解决我国职务发明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为创新驱动发展营造良好法律环境,知识产权局联合相关主管部门成立《职务发明条例》起草工作组,开始条例的起草工作。条例起草过程中,起草工作小组先后赴8个省市20多家企事业单位实地调研,共召开24次征求意见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大家看到的《职务发明条例草案(送审稿)》。

2.条例适用于哪些类型的知识产权?

条例草案第四条规定,条例的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完成的,属于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或者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保护客体的智力创造成果。因此职务发明条例是一部跨越不同知识产权类型的横向的知识产权行政法规,用于调整上述类型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

此外,条例草案第二十四条还规定了某些技术秘密要参照上述类型的知识产权发明人给予合理补偿。因为技术秘密也属于发明人的智力创新成果,而且有些技术秘密是单位的核心技术,甚至比专利的经济价值更大,如果单位决定采用技术秘密方式保护该发明,发明人也应当有权参照第四条规定的其他知识产权获得合理经济补偿。但是技术秘密有不同于专利、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的特性,可能包含了大量不构成技术方案的实验数据等信息,而且不需要有审查和注册程序,因而难以适用条例的全部规定。为此,条例草案第二十四条规定,对于可以申请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智力创造成果,单位决定作为技术秘密保护的,应当根据该技术秘密对本单位经济效益的贡献与发明人约定或者参照条例的规定向发明人支付合理的补偿。

3.条例草案规定了哪些措施来保障职务发明人的合法权益?

首先条例草案规定了发明人的定义,明确只有对发明的实质性特点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是发明人;在完成发明过程中,只负责组织或者管理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是发明人。从而为保障发明人的署名权奠定了基础。针对实践中侵犯发明人署名权比较严重的现象,条例草案在第六章还规定了对严重的侵犯署名权行为的行政处罚。

条例草案规定了单位在建立职务发明管理制度时,应当充分听取和吸纳发明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发明报告制度和奖励报酬制度向研发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公开。

条例草案还规定了发明人流动情况下获得奖励报酬的权利;同时规定了发明人死亡的,其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有权继承获得奖励和报酬的权利。

对于单位打算放弃职务发明的知识产权申请或者放弃职务发明的知识产权的,条例草案规定了发明人可以通过与单位协商获得该职务发明的知识产权申请权或者知识产权,以保障发明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现行法律有关职务发明的规定及企事业单位调研的实际情况,条例草案适当提高了职务发明人奖励和报酬的法定建议标准。

条例草案第六章还规定了主管机关对单位落实职务发明制度的监督检查的责任,保障职务发明人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4.有人认为,职务发明条例草案维护了职务发明人的权益,但会影响到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对此您怎么看? 职务发明是单位的物质投入、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发明人智力投入共同的结果,双方的贡献缺一不可,必须兼顾双方的利益、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才能起到鼓励创新的作用。从长远来讲,双方的利益也是统一的、一致的。因此,条例草案起草过程中始终将单位与发明人之间权利义务平衡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激励双方的创新积极性。首先,在权利归属的划分上,草案明确职务发明所有权归单位,单位根据需要可以就该发明进行相应处理。同时,考虑到发明人的智力劳动是职务发明产生的必要条件,草案明确规定发明人享有署名权和获得奖励报酬的权利。其次,在权利保障上,草案既规定了发明人向单位报告与单位业务有关的发明以及配合单位申请知识产权的义务,也规定了单位拟放弃与职务发明有关的知识产权时,发明人享有的权利。最后,在法律责任上,既规定了发明人私自将职务发明以自己名义申请知识产权的法律责任,也规定了单位违反条例规定对非职务发明申请知识产权的法律责任。

总体上,我们起草过程中兼顾了单位和职务发明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实现单位与发明人之间的共赢,引导单位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而不是以牺牲单位的利益来片面维护发明人的权益。

5.有人认为,职务发明的权属、奖酬等属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事务,完全可以由双方自主约定,法律不应当去干预,否则就影响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对此您怎么看?

在条例草案起草过程中,这也是企业提及较多的问题之一。

单位的经营自主权应当获得尊重,但经营自主权并非没有任何限制,而应当是在法律框架内的经营自主权。法律制度的目标就是要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一项职务发明的做出,是单位和发明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法律规定职务发明的权利归属于单位,而发明人一方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保障其有权获得奖励报酬,因此法律还必须规定单位有保障职务发明人的署名权和获得奖励报酬的义务。

另一方面,条例草案在最大程度上尊重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条例草案规定,在保障发明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单位可以与发明人约定职务发明的权属、报告、奖酬等实质内容,或通过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对此作出规定;在没有约定和规定的情况下,才适用法律的规定。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约定优先的规定,根据自身情况与发明人共同商定职务发明的权属、报告、奖酬等内容,达到双方的共赢。

6.有人担心,条例草案的规定会增加中小企业的负担,条例草案起草过程中是否考虑了这一问题?

条例草案确实规定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义务,例如发明报告制度,奖励报酬制度等。对于条例草案这些规定可能对中小企业产生的影响,条例起草工作组也专门作了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多数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职务发明管理制度,只不过有些环节不够规范,对发明人权益保护还不够。同时,受访中小企业也表示建立完善的职务发明制度符合其长远利益,条例的规定能够帮助其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其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我们在调研和征求意见过程中,也一直在积极宣传条例草案的相关内容,引导企业了解草案的规定,逐步建立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条例草案制定过程中以及将来颁布后我们也将积极宣传和普及,帮助中小企业建立规范的职务发明管理制度,将对中小企业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

7.条例草案中那些内容不适用约定优先原则?

约定优先原则是条例起草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这主要考虑到单位与发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民事关系,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等民法基本原则。因此,草案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在权利归属和奖励报酬方面采取约定优先的原则,即当事人依法达成的协议对权利归属和奖励报酬有约定的,优先适用其约定。例如草案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单位可以在其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中规定或者与发明人约定给予奖励、报酬的程序、方式和数额。但是发明人的署名权属于精神权利不能适用于约定。此外,发明人获得奖励报酬的权利、知情权等基本权利是不能通过约定取消或者限制的。

8.条例草案规定发明报告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单位职工做出一项发明后,首先需要确定其属于职务发明还是非职务发明。为了预防权属纠纷的发生,根据调研中了解的单位实践情况,同时借鉴有些国家的立法实践,条例草案规定了发明的报告制度。发明报告制度能够通过双方的协商程序确定发明的性质和权利归属,从而预防纠纷的发生。报告制度的建立也有利于单位提高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由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单位具体情况不同,条例草案对报告程序中的期限、形式等都采取了约定优先原则,尊重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或者双方的合法约定,没有作强制性规定。

9.如何保障行政机关对单位落实职务发明情况的“监督检查”不会对单位正常经营造成干扰?

发明人在职务发明法律关系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为保障发明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条例草案规定的有关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需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但由于单位落实职务发明制度的情况属于单位内部的管理制度,为避免监督管理部门对单位正常经营造成干扰,条例草案规定,只有依当事人申请或者根据举报信息,监管部门才有权对单位进行监督检查。也就是说,监督管理部门对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的前提是“依当事人申请或者根据举报信息”,而不是主动进行。同时,条例草案还对监督检查部门的保密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从根本上降低了监督管理部门干扰单位正常经营活动的可能性。此外,监督管理部门的行为还应受到其他行政法律法规的约束和限制。

10.条例草案在促进知识产权实施方面有没有什么具体举措?

发明创造得到有效的运用实施才能起到促进经济社会进步的作用,才能够使发明人从收益中获得相应的报酬。因此,促进职务发明及其知识产权的运用实施,防止职务发明被“闲置”,是职务发明制度的重要任务之一。

由于研发机构及高等院校一般不具备实施发明的条件,为防止其“闲置”职务发明,导致发明人获得报酬的权利难以实现,草案借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相关内容规定,对于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闲置”的职务发明,发明人可以在不变更权属的前提下根据与单位的协议进行转化实施,并按照协议享有相应的权益。

篇3:汕头大学医学院职务发明专利申请一般流程

1 我国职务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总体状况分析

专利可划分为职务发明专利与非职务发明专利,职务发明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外观设计、实用新型。本部分在分析职务发明专利动态趋势的基础之上,分析了最具竞争力的发明专利的发展状况。

1.1 职务发明专利增长速度较快,在专利总量中占比七成

从整体数量看,我国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稳步增长,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从1985年的4 333件和69件增长到2013年的1 555 070件和872 597件,其中,2002—2013年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2%和31%;职务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占我国专利申请与授权总量的比例分别从2002年的39.5%和37.%,提高到2013 年的69.6% 和71%,约占七成,反映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1.2 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分析

对企业而言,拥有自主发明专利权,可以使企业在愈来愈激烈的市场中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对国家而言,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是衡量科技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与科研水平。

1.2.1 发明专利数量增长迅速

随着对发明专利重视程度的加大,我国发明专利数量迅速增长,尤其在2008年我国对专利法第二次修订以后,其增长速度更为迅猛。如图2所示,职务发明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02年的22 668件增长到2013年的571 073 件,授权量从3 144 件增长到126 860件,分别增长了约25倍和40倍,年增长率分别为36%和41%。对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而言,同期平均申请量增长率分别为33.9%、25.7%,同期平均授权增长率分别为36.8%、28.9%,相比之下,发明专利增速最快,充分体现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

1.2.2 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比例较低

虽然在职务发明中发明专利的数量增长较快,但是与国外在华发明专利职务申请与授权数量相比,差距较为明显。如表1所示,我国2002—2013年职务发明中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比例,呈现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申请比例在2006 年达到最大值40%,授权比例在2008 年达到最高点22%。然而同期国外在华发明专利申请比例基本维持在85%~87%之间,比例稳定,普遍较高;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授权比例,除了2006年、2007年相对较低,基本上在77%~80%之间,虽然有一定的波动性,但也普遍较高。表1也可说明美、日、韩的职务申请与授权情况,虽然它们在数据上都有所波动,但是国内情况与其仍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我国发明专利在申请的数量和质量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距离发明专利占据专利权的主导地位还需一段时间。

2 职务发明专利申请主体分析

职务发明专利的申请主体主要包括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机关团体等。分析2002—2013年不同类型申请人的职务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总量,可以得出:企业类型申请人占据主体地位,其申请总量达到5 197 492件,占申请总和的83.2%,授权总量达到3 017 310件,占授权总和的85%;大专院校申请总量达到701 277件,占申请总量的11.2%,授权总量达到352 325件,占授权总和的10%;科研单位申请总量达到255 729件,占申请总和4.1%,授权总量达到121 343件,占授权总和的3.4%;受到单位本身性质的影响,机关团体申请量、授权量相对较少,申请总量为95 766件,占申请总和的1.5%,授权总量达到58 151件,占授权总和的1.6%。

%

注:(1)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信息计算所得;(2)发明专利职务申请比例=发明专利职务申请量/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职务授权比例=发明专利职务授权量/职务发明专利授权量。

2.1 企业职务发明专利的质量有待于优化

专利的质量可以通过授权申请比来反映,该指标越高,专利的质量越高。虽然我国企业申请量与授权量都居于主体地位,但是其授权申请比较低。

由以下图表可以得出,高校授权申请比稳中有升,尤为近7年以来均高出其他类型申请人,2002—2013年均授权申请比为35%;科研单位授权申请比例较为稳定,年均授权申请比为36%;企业授权申请比一直较低,而且近几年有下降趋势,年均授权申请比为21%;机关团体2002—2007年授权申请比例较高且发展稳定,但是近几年波动性较大,年均申请授权比为24%。所以,企业在加大专利申请数量的同时,也要提高专利申请的质量。在申请结构上,要不断增加发明专利的申请比例,将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的主体地位逐步向发明专利转化。

%

注:(1)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信息计算所得;(2)职务发明专利授权申请比=职务发明专利授权量/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

2.2 科研单位职务发明专利增长缓慢

2002—2013年科研单位申请量和授权量平均增长率较低,使得其申请与授权量在职务发明总量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其申请比例从2002年的6.6% 下降到2013年的3.4%,授权量比例从2002年的5.6%下降到2013年的2.8%。

如图3所示,机关团体申请量、授权量平均增长率较高,其中,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平均增长率是科研单位的3 倍,授权量平均增长率是科研单位的8倍。高校申请量、授权量平均增长率也均要高出科研单位,其中,外观设计专利差距最大,申请量与授权量平均增长率前者是后者的3倍。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平均增长率比科研单位高出11.2%,授权量平均增长率比科研单位高出18.9%。

单位:%

注:(1)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信息计算所得;(2)申请量增长率=(A2-A1)/A1(A2为第n年申请量,A1为第(n-1)年申请量,其中,2002<n<2014,n为整数);授权量增长率=(B2-B1)/B1(B2为第n年授权量,B1为第(n-1)年授权量,其中,2002<n<2014,n为整数);年均申请量增占率=各年申请量增长率之和/11;年均授权量增占率=各年授权量增长率之和/11。

3 职务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地区差异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分布广泛,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省份之间的职务发明专利分布状况,可以明晰不同区域间科技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探讨不同区域间差异存在的原因以及提出缓解地区间差异的措施。

3.1 职务发明专利累计申请量和授权量地区分布情况

职务发明专利累计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区域分布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基本一致。如图4、图5所示,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华北地区和华中地区)、西部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申请量和授权量基本上占据了半壁江山。华南三省与东北三省存在较大差异,申请量前者是后者的3.1倍,授权量前者是后者的3.7 倍,授权申请比前者高达61.9%,后者为51.5%。港澳台地区的申请量、授权量与东北三省地区相近,但前者申请授权比为66.3%,比东北三省高出14.8%。综合考虑各地区申请量、授权量、授权申请比三方面的因素,职务发明创新能力从高到低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港澳台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

注:图4与图5中,申请量与授权量最多的是华东地区,以华东地区为起点,逆时针展开依次是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港澳台地区。

3.2 职务发明专利国内省份分布情况分析

借助数据统计分析工具SPSS18.0,使用K-Means聚类模型,对我国各省市区累计的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进行分析。K-means又称快速聚类,由Macqueen于1967年首次提出,该算法的核心思想是找出K个聚类中心C1,C2,…,CK,使得每一个数据点Xi和与其最近的聚类中心Cr的平方距离和最小化。

K均值聚类算法[11](对n个样本进行聚类):

K1[初始化].自动选取K个聚类中心(C1,C2,…,CK);

K2[分配Xi].对每一个样本Xi,找到离它最近的聚类中心Cr,将其分配到Cr所标明类;

K3[修正Cw].将每一个Cw移动到其标明的类的中心;

K4[计算偏差].;

K5[D收敛?].如果D值收敛,return(C1,C2,…,CK)并终止本算法,否则,返回步骤K2。

通过对各省市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分析,得到如表4和表5的结果。分析结果可以得到:

1)申请量与授权量高居第一位的江苏省科技创新活动极为活跃,授权申请比也达到55.4%,说明江苏省当前的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等十分适合专利活动的开展,值得其他省份学习借鉴。

2)职务发明能力与该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实力雄厚,有条件开展各类专利创新活动,同时,专利创新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较少的第七类,均为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受到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专利活动开展得比较少。

3)香港的职务发明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位居第七类与第六类,但是其授权申请比高达78.8%,位居第一,说明香港地区的专利质量较高,专利活动主要集中在具有较高研发能力的创新主体,香港政府应该提供更为宽松的研发环境,鼓励多层次研发主体积极参与。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职务发明的权重越大,科技竞争能力越强。我国职务发明专利量申请与授权比例分别从2002年的39%和37%上升到2013年的70%和71%。

2)发明专利最能体现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随着对其的认识度与重视度的加深,我国发明专利2002—2013年申请量与授权量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6%和41%,高于同期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分别为33%和26%),但是发明专利2002—2013年平均申请和平均授权比例仅达到36%和17%,相对较低。

3)企业的授权申请比较低。从2002—2013年均授权申请比分析,科研单位达到36%,高校则紧跟其后达到35%,机关团体为24%,企业仅为21%。

4)相比其他类型申请人,科研单位职务发明量增长缓慢。申请比例从2002 年的6.6% 下降到2013年的3.4%,授权量比例从2002 年的5.6% 下降到2013年的2.8%,有待提高。

5)从地区分布情况分析,我国职务发明专利整体水平从高到低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港澳台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从国内省份分布情况分析,职务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4.2 建议

4.2.1 调动职务发明人的创新积极性,提高职务发明的申请与授权数量

职务发明人是职务发明创造活动的主体,能否调动其创造激情,对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职务发明中还存在许多影响职务发明人积极性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契约合同制度贯彻不彻底。我国新的合同法中就发明归属问题制定了合同优先原则,但在制定合同的过程中,由于用人单位与员工地位的不平等性,致使职务发明人的许多权利无法落实。二是我国赋予发明人的权利过于狭窄。日本、美国直接赋予发明人职务发明的申请权和所有权,相对而言,我国赋予职务发明人的权利相对较少,使得职务发明人不愿向单位披露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通过各种途径将职务发明非职务化。三是很多创新主体对专利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也直接影响到专利的申请行为和技术创新行为[12]。针对以上问题,政府部门要完善职务发明人维权机制,探索对侵权单位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维护职务发明人的权益。用人单位不要只顾眼前利益,深刻意识到人才是单位长远发展的第一要素,不仅要保证员工的应有利益,而且还要采用股权、期权等激励手段,给予职务发明人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

4.2.2 改善专利品质,提升专利质量

专利的数量可以体现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而专利的质量更能代表科技创新的实力。首先我国需加大科技投入[13],虽然科技投入的增加不能直接保证产生更优秀的科研成果,但是更多先进的器材、实验室等基础条件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更大可能性。当然科技创新过程中也需强调投入产出效率[14],以真正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其次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联盟的建立实现多个主体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提高技术方案自身价值,确保专利的质量;最后,构建并落实对科研工作的绩效考核制度,通过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对企业有贡献的职务发明人的权益,以激发他们更大的热情,提升专利的质量。

4.2.3 以政策为引导,激活技术创新大环境

激活当地创新大环境,首先要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侵权事件,一方面要缩短审判时间和减少被侵权人的申诉费用,另一方面要打破专利权的地方保护,弥补过去关于异地专利侵权的法律漏洞。构建创新大环境,政府还要做好统筹,针对不同领域实施结构性税收减免,重点支持与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型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增强创新能力。

4.2.4 构建区域间制度规范与跨区域组织,缓解区域间差异

篇4:汕头大学医学院职务发明专利申请一般流程

【关键词】地区经济实力 职务发明专利 计量分析

一、地区经济实力与科技投入强度分析

尽管GDP可以全面而确切地反应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但是对于地区经济实力却难以做到准确表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西蒙-库兹涅茨对于地区经济实力的定义方法,以人均享有的GDP产量作为地区经济实力衡量指标,并在此基础之上引入地区经济实力指数(INDEX1),其计算方法是用某年某一地区人均GDP与同年全国平均人均GDP水平的比值作为衡量的基准。

即:地区经济实力指数(INDEX1)=某地区人均GDP/全国人均GDP

地区科技投入强度在国内外的诸多文献中均被多次提及,最常见的度量方法是地区R&D经费占地区GDP比重。本文的地区科技投入强度指数采用地区R&D经费占地区GDP比重与全国R&D经费占全国GDP比重的商值来计算。即:

地区科技投入指数(INDEX2)=某地区R&D投入/某地区GDP/全国R&D投入/全国GDP

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按照INDEX1以及INDEX2两个指数划分为三个大类的地区,其分别为科技强度与经济发展匹配型、科技强度领先于经济发展型以及科技强度落后于经济发展型。

1、科技投入强度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地区。主要是指经济实力与科技的投入水平完全符合,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历年INDEX1>1,INDEX2>1。对于这类的地区我们称为“双强省”。北京、天津、上海三个地区各年间均占据“双强省”的份额,此外广东、辽宁除个别年份之外也位列其中。北京的科技投入指数远远高于其相应的经济水平,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位,其比例大大高于其它地区水平。第二种表现为INDEX1<1,INDEX2<1。此类地区称之为“双弱省”。1998至2005年间,每年都出现在双弱省的地区有: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市、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13省。吉林也六次出现在双弱省中,其在2002,2003年经济发展实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甘肃在1998、1999两年中因技术投入高于全国水平1.26与1.08,未被列入“双弱省”,但是在此后2000-2005年间,科技投入指数降幅较大,再次进入“双弱阵营”。内蒙除2005年地区经济实力指数略高于1之外,均在双弱省的阵营之中。

2、科技投入强度领先于地区经济实力的省份。四川、陕西两省每年都会进入此类省份的名单之中,这两省的科技投入强度很高,但是经济水平相对较为落后。其中陕西省在八年间科技投入强度的比值均为全国的2倍以上,最高的时候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23倍,仅落后于北京。但其人均GDP最高时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0.6%。四川省的科技投入量每年都稍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人均GDP较全国平均水平相对落后。

3、科技投入的强度滞后于经济实力的地区。这些地区包括:浙江、江苏、福建、山东、黑龙江、河北、新疆以及湖北。其中东部沿海的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四省的经济实力在这个类别中较强;东部地区的黑龙江、河北、西北地区的新疆以及华中地区的湖北省相对次之。这些地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的经济实力较全国的平均水平而言都相对较高,但是科技投入的强度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浙江省的经济实力在1998-2005年,均处于全国第4位,浙江的经济实力指数(INDEX1)在2003年达到2.11,最低的1998年也有1.7,但是该地区的科技投入强度2003年之前,最高时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0.61,虽此后在2004,2005年有所加强,但是科技投入指数(INDEX2)仍未超过1,明显存在着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现象。

从上面三种聚类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与科技投入差异较大,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方政府应结合地方内部的实际情况进行积极的调整。

二、科技投入强度与职务发明专利效率产出分析

在分析地区经济实力与科技的投入强度之间的关系后,我们把研究的重点转向科技投入与职务发明产出间的关系上来。在分析过程中引入地区科技投入的专利产出效率指数(INDEX3),其计算方法是用区域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与其研发经费支出的比值除上全国职务发明申请数与全国研发经费支出总数。

即:INDEX3指数=某地区职务发明数/某地区研发经费支出/全国职务发明数/全国研发经费支出

若指数大于1,说明地区投入单位科技研发经费的职务发明专利产出效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按照科技投入强度与科技产出水平,将我国31个地区划分为四大类。

1、科技投入强度与科技投入的专利产出效率“双高省”。具体表现为INDEX2>1,INDEX3>1。8年间未出现完全达标的双强省,北京在2000年的INDEX3<1,上海在1998年的INDEX3<1。但是上海从1999年开始,其科技产出的效率大幅度提升,2000年指数更是高达4.64,2005年也达到了1.96的较高水平。特别值得提出的是2004、2005年天津的职务发明专利技术产出效率明显领先于北京、上海、广州,走在全国最前列。

2、投入强度大但是科技产出效率低。这一类别的地区,拥有强大的科技投入,但是科技产出的效率有限,统计1998-2005年结果,四川与陕西省每年均出现在此类别的地区中。

3、科技投入强度小,但是职务发明专利产出效率高。这类省份主要有海南、贵州、云南、宁夏。数据指标在1998年到2005年均表现为INDEX3>1,其共同特点是发明专利的产出效率明显高于其科技投入的强度比重。其中尤其以海南省的创新效率表现最为突出。

4、投入强度与科技创新产出效率“双弱省”。将这部分地区按照经济实力指数进一步可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重庆、安徽、江西、河南、西藏、广西为代表的INDEX1<1的地区;第二种是以浙江、江苏、福建、山东、辽宁为代表的经济实力强的地区,这些省份的INDEX1指数大于1.5,其中辽宁与江苏的科技投入强度在2004、2005年大于1,但效率仍未有较大程度的改进;第三种是以及湖北、河北、黑龙江这些处于经济实力中间地带的省份,他们的INDEX1指数处在1与1.5之间。在2000年之后,上海、天津、海南的职务发明的创新效率最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些地区企业专利工作开展较好,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所吸引的外商投资企业近年申请了大量专利。外商资金的注入与外资企业自有研发经费的大量投入,带动了整体地区的专利申请水平的大幅上涨的同时也给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某些专利产出效率较大的地区如新疆、宁夏,科技投入的强度却逐年缩小,其原因是否在于这些地区的专利质量及实施率不高,由此专利所带来的市场效益未得到体现,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论证。

三、三大指数间的回归分析

1、地区经济指数与科技投入指数间的分析。将有关数据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处理,得到两点推断:第一,1998至2005年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实力与科技投入强度间存在着高度的正向相关关系。这一结论证实了在地区经济发展与科技投入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即随着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地方政府愿意拿出更多的钱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创新活动的增强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第二,回归方程系数经历了由大到小又由小到大的渐变过程。1998-2003年,线性回归方程的系数分别为0.87,0.74,0.73,0.67,0.66,0.64,递减趋势显著,而2003年之后线形回归系数再次变为0.85,0.84。由此说明,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对于科技投入与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关系的意识逐年加强。1998年北京的科技投入强度指数为8.09,到2003年其指数仅为5.33;1998年广西指数为0.13,2003年这一数值上升到0.31。2003年之后,一次线性方程系数的调整则说明,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与科技投入间在动态过程中重新做出了调整与部署,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为了更好地说明地区科技投入强度与经济实力间的关系,我们将有关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引入地区经济与发展与科技投入匹配指数INDEX4,衡量方法是:用科技投入强度指数(INDEX2)与地区经济实力指数(INDEX1)相除求得的商值。即:地区经济与发展与科技投入匹配指数=科技投入强度指数/地区经济实力指数

当INDEX4指数大于1时,表明地方政府对于科技投入的热情高于区域经济发展。事实是,1998-2005年各年中,INDEX4指数均大于1的所有省份中除北京外,其余的四个省份均为“三线”地区,科技投入高,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成为这些地区最鲜明的特点。由于这些地区建立的较为完善的国防军工体系,长期以来国防的科技投入较大,这些科技投入支持了地方的高研发经费水平。但是高强度的科研经费的投入,却未能做到与地区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资源共享,对于改善地方的经济效果并不明显,这成为INDEX4指数较高的最主要原因。

2、地区科技投入指数与专利产出指数间的分析。第一,1998至2005年,两变量间未能显示出较强的正向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实力发达地区的科技投入大,尽管大的投入可以使地区职务发明专利的总量增加,但地区的创新效率却未呈现显著的正比例变化趋势,特别是在1998、1999年间,全国范围的科技投入强度与产出的效率同时产生负向变化态势。第二,就总体的趋势而言,线性回归方程的系数在1998至2005年间缓慢递增。1998年系数为-0.15,2005年上升至0.14。在科技投入力度较大的地区,地方政府除了固定研发经费的投入,同时加强了如吸引FDI投资,吸引外资企业自有研发经费投入,均是造成回归方程系数进一步调整的原因。

四、结论

第一,地方政府应当加强认识,把握好经济增长、科技投入以及专利产出效率三者的正向关系,培育一种良性互动的机制。对于经济实力与科技投入不匹配,甚至明显滞后的地方政府,应加大R&D的科技经费投入。尽管从长远的阶段看,我国的科技投入将由以政府投入为主逐步转向非政府投入、多元化发展的局面,但是目前由于我国的科技投入体系正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国有企业以及其他经济实体的投入力量很弱。因此,政府的作用便显得独特而至关重要,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应该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将政府经费投入到科技发展事业之中。

第二,以发达地区的经济作为依托,加大地方科技投入力度,努力促进地区科技发展,提升科技以及专利产出效率,保证职务发明专利总量产出数量增加的同时,加大单位研发经费利用率,保持地区发展的创造力与活力,使区域经济与科技进步互动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第三,建立多渠道的R&D投资体系。针对职务发明专利的创新效率较高的地区,就研发经费问题而言,R&D资金短缺已成为这些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瓶颈之一,这种情况下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以及热情却难以得到研发经费的支持,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经济、私营企业更是处于技术创新的尴尬境地。这就要求经济发达地区应当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强的优势,尽快建立一套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以及运营机制,开拓民间资本投入到企业技术创新的领域之中,形成政府、企业、贷款、风险投资、民间资本多渠道的R&D投资体系。

第四,加大专利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提高职务发明专利产出质量。在保证地区创新活力与热情的同时,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科技成果与生产力转换之间经验的交流;加强科技成果数量大,尤其是质量高的地区对于质量较低地区的帮助与指导,促进经济与科技的整体进步与发展。

第五,加强军民科技创新体系的结合,努力提高原“三线”地区的创新效率。目前迫切的要求提高职务发明专利的产出效率,在此基础上建立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军民结合创新体系,增强军工系统的科技发明进入民用领域的转换效率,充分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篇5:发明专利申请流程

一、受理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

3.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办发[2007]33号)关于印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代办处专利申请受理工作规程》的通知。

二、受理范围

1.国内单位或个人面交或寄交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文件;

2.港、澳、台居民个人通过国内专利代理机构代理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文件。

三、受理条件

1.发明专利申请

申请文件应当包括:发明专利请求书、说明书(说明书有附图的,应当提交说明书附图)、权利要求书、摘要(必要时应当有摘要附图),各一式两份。

2.实用新型专利申请

申请文件应当包括:实用新型专利请求书、说明书、说明书附图、权利要求书、摘要及其摘要附图,各一式两份。

五、专利费用减缓的审批

费用减缓的种类

1.申请费(其中印刷费、附加费不予减缓)

2.发明专利申请维持费

3.发明专利申请审查费

4.复审费

5.年费(自授予专利权当年起三年的年费)

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流程

初步审查的过程应当需要完成下列任务:

1、审查申请人在提出专利申请的同时或者随后提交的与专利申请有关的其他文件是否符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发现文件存在缺陷时,根据缺陷的性质,通知申请人以补正的方式消除缺陷,或者直接作出视为未提交的决定。

3、审查申请人缴纳的有关费用的金额和期限是否符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费用未缴纳或者未缴足或者逾期缴纳的,根据情况作出视为撤回或者视为未提出的决定。

4、审查申请人提交的与专利申请有关的其他文件是否是在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期限内或者专利局指定的期限内提交;逾期未提交或逾期提交的,根据情况作出视为撤回或者视为未提交的决定。做出决策

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对发明专利申请进行实质审查后,认为不符合本法规定的,应当通知申请人,要求其在指定的期限内陈述意见,或者对其申请进行修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答复的,该申请即被视为撤回。授予专利权与办理登记手续

发明专利申请经过专利局初步审查、实质审查均未发现驳回理由的,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专利局将发出“授予专利权通知书”和“办理登记手续通知书”,通知申请人办理登记手续。申请人按期办理登记手续的,专利局将授予专利权、颁发专利证书(含授予专利权决定),并同时予以公告。专利权自公告之日起生效。期满未办理登记手续的,视为放弃取得专利权的权利。

所以,办理登记手续是专利授权阶段申请人应当办理的一项必要手续。现说明如下: 办理登记手续的期限

篇6:浅谈我国职务发明专利权归属制度

(一) 我国职务发明专利权归属方式

依据《专利法》第6条, 所谓职务发明是指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该条还对职务发明专利权归属方式作了规定, 一是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专利申请权和所有权均属于单位;二是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 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 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 从其约定, 没有约定的专利申请权和所有权归属于单位。

此外, 根据《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 对于承担以国家财政资助为主的科研项目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除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的以外, 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科研项目的承担单位。申请被批准后, 该单位为专利权人, 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可以在批准的范围内推广、应用被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 允许指定的单位实施。

(二) 我国职务发明专利权归属现状

2007年以前, 我国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一直占总量的50%以下, 《专利法》和《专利法实施细则》实施以来, 职务发明申请和授权量有了明显提高, 2013年我国授权国内职务发明专利12.7万件, 占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的88.2%。此组数据一方面体现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法在扭转以往职务发明人想方设法规避职务发明制度方面, 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就职务发明专利的技术成果转化量而言, 我国每年的转化量只达到10%, 而发达国家则为50%以上, 职务发明专利远没有发挥出其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作用。[1]

二、发达国家职务发明专利权归属立法现状

(一) 美国

《美国专利法》第111条规定:“申请专利, 除本编另有规定之外, 应由发明人以书面形式向专利与商标局局长提出。”因此, 美国的专利申请人总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自己, 倘若发明创造足够吸引, 企业就会想法设法促使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申请专利, 并介于天然优势, 取得独占实施许可或者专利权。与之相配套的是合同优先原则, 各州普遍做法是:如果雇主与雇员有事实的雇佣关系并且定有雇佣合同, 又事先在合同中对发明专利的权利归属进行了约定, 那么就依照合同处理;但对于在有专门从事特定的发明或者解决特殊技术问题目的的雇佣关系下产生的发明创造, 即使雇佣合同没有事先进行约定, 该发明创造也应该归属于雇主。[2]可以看出, 美国对发明人权益的保护力度是相当大的, 企业在专利权归属制度中处于被动地位, 极大受制于发明人的主观意志, 实践中, 往往通过对雇员给予丰厚报酬的方式取得专利权。

(二) 德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为雇员发明单独立法的国家, 1957年7月25日起实施《雇员发明法》第4条规定:“如果发明是雇员在雇佣期间做出的, 源于私人企业或者公共机构雇员的工作任务, 或者在本质上是基于企业或者政府机构的经验或活动, 就属于职务发明, 雇员的其他发明为非职务发明。”[3]职务发明人在发明完成以后负有立即书面向雇主汇报的义务, 雇主可以对职务发明提出无限制的权利主张或者有限的权利主张。[4]也就是说, 职务发明原始权利属于雇员, 只有经过一定的程序和谈判之后, 才转归雇主所有, 但是雇主享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其权利主张也具有一定强制力, 不失为法律平衡雇员与雇主之间利益的巧妙手段。

(三) 日本

在日本, 普遍认为雇员对企业一般的工作投入和贡献已经足以报答企业, 而发明创造是雇员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企业不应据为己有。根据2005年4月1日起生效实施的《特许法》第35条, 可以得出以下判断:1) 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归发明人所有, 雇主享有一般实施权;2) 不得事先约定或通过章程等规定企业受让非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权或专利权;3) 雇员将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权或专利权转让给雇主, 或者为雇主设立独占实施许可的, 就有权获得适当报酬;4) 报酬有约定的依约定, 没有约定的, 要综合考虑利润额、雇主的贡献度、雇主给予从业人员的待遇等多方面因素而确定。并且日本最高法院通过判例, 确立了适当报酬的诉讼时效适用日本《民法典》第167条关于一般债务期限十年的规定, 而在日本, 要求支付普通工资的诉讼时效仅为两年, 体现了国家对发明创造活动的鼓励态度。日本是世界上对雇员发明保护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以职务发明是发明人的原始权利为立法宗旨, 确立了合同优先原则, 对于转让报酬也规定了较高标准、较完善的计算指标, 是促进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职务发明专利权归属制度的完善

(一) 合理确定职务发明范围

相比于其他国家, 我国职务发明的认定标准过宽, 对于本来就在经济活动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单位来说, 其权利得到了巩固甚至扩大, 而作为弱势一方的发明人, 其权利被弱化。因此, 对职务发明的认定标准, 宜窄不宜宽。一是将《专利法》第6条规定的“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 从职务发明的范围中删除, 也就是说认定为职务发明创造的情形只有执行本单位的任务这一种。二是将《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2条第1款第3项删除, 即退休、调离原单位后或者劳动、人事关系终止后作出的发明创造均归属于发明人个人。立法之所以将其规定为职务发明, 主要是期望用至少1年的期限与发明的新颖性相抗衡, 但实践中, 发明人通常等到1年以后再申请, 阻碍了我国科技创新。建议审查发明专利时, 通过对该项发明对原单位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情况、与原单位正在开展的项目核心技术的相关度等进行审查, 以防止有意规避;也可以通过增加报酬等方式促使发明人、设计人及时申请专利。

(二) 优先保护发明人原始权利

如何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发展, 实现全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从权利起源来看, 知识产权是天赋人权, 天然属于发明人, 我国起初出于保护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目的, 采用单位优先的原则, 在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增长的今天, 依然维持这样的立法略显滞后, 与保护公民权利的宗旨也不相适应。其次, 职务发明专利权优先归属于发明人也有利于专利转化为生产力, 如果专利权天然归个人所有, 则个人对于专利的申请、转化、维护等都会更上心, 会更多地寻求和比较专利转化为产品的途径。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不足5%, 作为发明人的专家学者更多地把精力放在科研和专利申请上, 把转化的事情交给高校, 而高校本身较为被动, 往往也无暇顾及, 种种因素导致高校科研资源和实力无法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三) 扩大合同优先原则适用范围

知识产权兼具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性质, 在传统法学理念中, 涉及人身权相关内容不得约定, 但正是由于知识产权双重属性的特点, 赋予了当事人处分知识产权的可能。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需要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置之于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化过程, 亦应遵守市场规则, 而合同制是处理经济生活中复杂关系的首要原则。各国普遍确立合同优先的原则, 该原则亦应确立为我国职务发明专利权属的一项基本原则, 在认定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归属时, 首先应考察发明人与单位之间是否签订有合同, 若有, 则遵守合同法相关规则, 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若没有, 则依据法定的权利归属原则。若双方约定发明的专利权归单位所有, 则应肯定发明人的原始权利, 并支付合理报酬;若约定归发明人所有, 则单位享有非独占的实施许可权。

(四) 实现发明人与单位之间利益平衡

如何平衡、协调发明人的智力劳动和单位的物质、组织投入是职务发明专门立法的主要任务, 我国《职务发明条例草案 (送审稿) 》第10条在借鉴德国发明报告程序的基础上确立了发明报告制度, 规定自完成发明之日起两个月内, 发明人应向单位报告该项发明, 不乏是草案的一大亮点。但是两国职务发明原始权利的归属方式不同, 从现阶段实际出发, 发明人只需报告非职务发明即可, 一来保证我国法律系统内部逻辑一致, 二来也可以节约单位知识产权管理成本。此外, 草案第13条规定, 单位应当自发明人报告之日起六个月内决定是否在国内申请知识产权、作为技术秘密保护或者予以公开。此条规定不见周全, 首先, 一件发明是否需要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需要充分评估该发明的技术价值、转化产品的市场价值等, 尤其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等行业, 六个月的时间略显急促。其次, 若企业将发明作为技术秘密保护, 则需要给予发明人一定补偿, 但如果企业选择将该发明有限度的公开, 则既可以免费使用该技术, 又可以不向发明人支付奖励和报酬, 将严重挫伤发明人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如何更好地实现发明人与单位之间的利益平衡, 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胡诗萍.我国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归属问题探析.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2.

[2]叶京生.美国知识产权案例与评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3]李刚.完善我国职务发明权属制度刍议.厦门科技, 2007.

上一篇:零基础如何通过学位英语水平考试下一篇:《犟龟》的优秀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