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卫街道社会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

2024-04-22

红卫街道社会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通用8篇)

篇1:红卫街道社会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

红卫街道社会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

(试 行)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要求,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深入推进红卫街道社会管理创新,逐步创建和形成红卫特色的城市管理新模式,经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总要求,以“定位网格化、内容多元化、项目精细化、服务个性化、管理信息化、全覆盖无缝隙”为管理手段,全面提升街道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共同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红卫,为街道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实现新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创建目标

通过探索建立“一线服务、二维结构、三级网络、10+X”为主的红卫社会管理新模式,实施“定格、定人、定责、定章”的“四定”制度,实现辖区社会管理控制能力明显增强;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安稳定形势明显好转;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明显优化;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明显上升,打造“品牌红卫、荣誉红卫”。

三、领导机构

为扎实稳定推进街道城市网格化管理建设工作,确保各项工作高效稳定的进行,明确具体责任与分工,经研究特成立红卫街道城市网格化管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街道党委书记明辉担任,副组长由街道党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杨如亭,以及副书记龚秀琴、鲍虎担任,成员由街道其他党委委员、副主任及相关 1

单位组成(具体另行发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办公室,由鲍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朱永林、杨杰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红卫街道社会网格化建设工作项目专班成员如下:

鲍 虎 街道党委副书记、社会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 王景才 车城西路派出所所长 杨 杰 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朱永林 街道办事处正科级干事 熊 伟 花果法庭庭长

余策仙 街道社会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 吴渤潇 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

工作专班具体负责街道网格化管理工作开展的统筹协调及日常工作,督促、检查、收集、整理工作进展情况。

四、网格划分与队伍建设

(一)科学划分网格。根据全区社会管理网格划分方案要求,按照地理现状、方便管理、无缝对接、地域相邻、邻里相熟等原则,考虑居民的认同度、社区工作人员状况等因素,合理设置网格,网格划分采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区域,不得交叉重叠。原则上按照300户、1000-1500人左右划分网格。

(二)绘制网格地图。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绘制网格地图,界定网格的四至范围,建立网格档案,做到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实行网格内全员、全地域、全事务管理。

(三)组建网格队伍。每个网格可根据工作难易程度及具体情况明确一名网格长、网格员、信息员和若干志愿者。信息员和志愿者原则上可由社区工作者、社区民警、物业人员、业主委员会成员、“社区五员”(退休老党员、楼栋联络员、治安协管员、关爱帮教员、人民调解员)等组成。

(四)明确服务内容。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管理。每个网格员要努力做到“四知四能”(即知网格概况、知居民家情、知社情民意、知求助对象;能走访调查、能宣传发动、能解决矛盾、能赢得信任)。具体任务如下:

1、负责网格内居民信息登记、社情民意收集、社会治安巡查、应急管理、矛盾纠纷调解、政策法规宣传和组织居民参加活动。

2、协助做好网格内与居民利益有关的社区党建、社会治安、社区矫正、公共卫生、社区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住房保障、城市管理、环境卫生、文化体育、消费维权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等工作。

3、对网格内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市政服务单位的服务情况进行监督、反馈,指导和监督网格内的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工作,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4、开展便民利民服务,面向老年人、五保户、残疾人、家庭困难居民等弱势群体,开展上门送温暖、康复指导等服务;引领社区志愿者开展结对帮扶和一对多、多对一服务,社区“爱心超市”慈善服务。围绕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和居民精神生活需求,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体育,科普,娱乐等服务活动。

(五)建立公示制度。建立网格管理服务公示制度,在每个网格内醒目位置设置网格区域管理图和服务指示牌,公布网格管理服务工作人员姓名、联系方式、工作内容、监督电话;社区公益服务场所要设置网格区域平面图和网格划分图,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网格员实行持证(牌)上岗。

六、运行模式

按照区委、区政府建设西部现代新车城的要求,结合我街道实际,以推进“一线服务”、构建“二维结构”、搭建“三级网格”、实施“10+X”体系为主要抓手,以建立“四大机制”为保障,综合施措,突出重点,形成红卫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新亮点。

(一)推进“一线服务”。由网格长、网格员、信息员和志愿者等人员组成的网格队伍,上下联动,整合民政、人口、计生、维稳、就业等服务内容,主动入户、耐心询问、收集信息、精细解决,便主动服务为被动服务,点对点,面对面为居民解决实际难题。

(二)构建“二维结构”。构建街道“10+X”服务进网格周期性和社区网格员工作日常性相结合,实现基层职能网格全覆盖,编织上下交叉、条块结合的便民、为民、惠民服务体系。

(三)搭建“三级网格”。由街道牵头负责,各社区居委会、各有关单位具体组织实施,全面推行“三级网格化”管理模式。

1、一级网格。即街道网格。组建成立社会管理创新服务办公室,主要对“三级网格”建设及运行提出指导性意见,对重大事项进行综合协调、办理和处置,对系统进行升级维护,对下级网格进行考核、评估、监督与管理,做好与上级网格的对接工作。

2、二级网格。即村(居)网格。每个村(社区)居委会为一个网格,共10个网格。各村(社区)书记为该区域网格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区域网格化管理的指导、监督和考评等日常工作。

3、三级网格。即基础网格。按照“网格区划、整体覆盖、精细管理”的原则,以村(社区)居委会所辖范围为基础,综合地理布局、道路走向、工作量等因素划分基础网格。

(四)实施“10+X”体系。

1、建立社会保障(救助)网格化推进体系。一方面加快推 4

进以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完善比较完整、覆盖村居、持续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高城市低保救助水平,实现医疗救助利民惠民,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基本建成。

2、建立社会矛盾网格化大调解体系。健全完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和网格信访事项包案制度,建立依托综治工作中心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平台,明确网格员为网格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关口前移、上下联动”,不断完善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司法调解、信访代理、社会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等工作机制,实现基层社会矛盾的超前研判、全面收集、及时掌控和有效化解。

3、建立社会基层党建网格化创建体系。着眼于新时期党组织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功能定位,按照“民意随时表达、民情快速反映、民需全力解决、民怨及时化解、民智充分聚集”的总体要求,完善党建信息库,着力打造“党建直通车”,不断拓宽群众工作渠道,丰富群众工作内容,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构建层级分明、规模合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建工作管理服务网格。

4、建立社会治安网格化防控体系。各网格区要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完善集整治、管理、建设、服务为一体的常态工作机制。同时加强防控体系建设。设置治安联络员,在社区保洁员、水电维修工、出租车司机、导游等社会群体中发展治安信息员,全面快速收集各类治安隐患信息,及时解决。

5、建立社情民意网格化调查体系。一是设置“网格居民之声”信箱。在网格内设置“居民之声”信箱,居民可以针对网格 5

内各类问题以书面形式提出意见建议。对征集到的意见建议,实行分级办理反馈制,确保居民反映意见建议得到落实。二是建立民情汇聚渠道。坚持日通气、周碰头、月总结的网格员工作例会制度,开展不定期的重大事项民情恳谈会,形成广覆盖、高效率的民情民意收集网络和协调处理体系。三是建立“网格之家”。组建由退休党员、院校社团成员、社会志愿者组成的网络义工队伍,利用社区活动室、市民教育学校等场所,建立“网格之家”,实施网格“8小时”定点接待制度,并为网格服务团队和网格居民提供了一个集学习、活动、交流、议事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6、建立人口计生网格化管理体系。一是建立计生信息采集、分类、登记、管理制度。做好信息采集登记工作,由各网格员负责收集本网格内所有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详细信息,将所有户籍人口分类登记入“常住人口登记卡”和“流动人口登记册”,建立网络档案资料,实行人口分类管理。二是建立计生信息反馈协查制度。网格员将计生信息按月上报村(社区)人口计生管理服务中心。服务中心每月收集、整理、登记各网格员上报的信息,做到及时更新。

7、建立城市建设网格化管理体系。按照“定区域、定人员、定责任、定标准”的原则,坚持“属地管理、责任到人、分级管控、督查考核”的思路,落实监管员、市容监督员、保洁员、三包员“四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整合资源,任务归总,实现城市管理由运动式向预防式管理的转变,积极探索“一个多元、一岗多责”工作模式,全面推进市容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达到“整洁、有序、生态、有特色”要求,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使城市管理融入社区、根植社区、服务社区,为西部现代新车城标杆街道营造优美环境。

8、建立文化教育网格化普及体系。每个网格要积极组织实施送戏、送影、送书、送展、送报等“五送”工程,积极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羽毛球比赛活动。引导和支持各网格区之间、村(社区)之间实现书本、电子等文化资源共享,从而全面提高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覆盖率和服务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社区公民文化素质的大提高。

“10+X”服务体系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其中公共服务保障是基础,重点人群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矛盾化解、基层社会工作是着力点,信息技术是手段,基层党建是保证。各村(社区)结合实际,在“10+X”体系中选取成熟的内容先进行试点摸索,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三)建立“四大”机制

1、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围绕拆迁安置、重点工程、教育医疗、环境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建立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

2、建立社会矛盾调解机制。依托三大网格化管理平台,从产生各类矛盾纠纷的源头抓起,对个网格区排查化解工作建立“统一分办、统一受理、限期化解、预警督办和责任追究”机制,实现部门联动、上下联动和整体联动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格局,真正构建“大排查、大调解”工作机制,推动平安街道建设。

3、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健全应急预案,重点加强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环境污染事故、安全生产事故、重大自然灾害事故、暴力恐怖袭击案件的应急处置演练,提高全社会的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4、建立居民投诉机制。一是畅通居民投诉渠道,建立层级投诉述求机制,完善投诉箱、意见箱、投诉电话等投诉设施。二 7

是积极引导宣传,利用网格员向居民宣传、告知相关政策,让服务对象投诉有门,投诉便捷。三是创新监督管理方式。定期不定期对服务对象进行走访调查,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并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的办事群众和企业反映的重点难点事项进行跟踪回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整改提高。

七、工作步骤

(一)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2012年2月)。召开动员大会,成立社会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出台《红卫街道社会网格化管理建设工作试点实施方案》。

(二)第二阶段:试点实施阶段(2012年3月)。结合街道实际,选取4个试点单位,做好社区网格划分,确定网格队伍,明确职责分工,组织人员培训、完善规章制度等任务。

(三)第三阶段:全面推进阶段(2012年4月-11月)。总结试点经验,结合实际,在10个村(社区)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

(四)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12月)。对10个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进行考核验收,召开总结表彰大会,总结经验做法,研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全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现新提升。

八、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村、社区及驻辖区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社会网格化管理工作,根据本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和要求。要科学整合力量,做到人员下沉、服务前移,改坐班等待、被动受理为主动贴近、登门服务。各社区要按照街道的总体部署,因地制宜、精心策划、严密组织、狠抓落实,按时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任务,稳步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全面实施。

(二)加大宣传力度。各村社区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宣传栏、公共活动场所、各楼栋张贴宣传材料,宣传推行网格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和服务内容,向每个住户发放网格责任人服务联系卡;在村(社区)悬挂网格示意图,标明责任区位置、道路、建筑等;建立公示制度,在楼栋、单元等醒目位置公布网格责任人照片、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内容和服务管理职责等信息,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三)加强学习培训。各村社区和相关单位要分层次、分类别持续不断地开展学习培训工作,提高网格员的素质和能力,有计划地开展政策法规、业务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专题培训。网格员要自觉加强相关政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完成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任务。

(四)做好工作衔接。网格员要尽快适应新要求、熟悉新业务,逐步过渡到“一岗多责”。要处理好专职网格工作与社区工作的关系,网格员在履行好网格工作职责的同时,要服务社区的调度,与有关方面通力配合、密切协作。注重处理好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抓好社区日常工作之间的关系,要把社区日常工作统一到网格化管理中去,保持社区工作的平稳过渡和有效衔接。

(五)严格考核奖惩。各村(社区)要将网格化管理工作纳入社区工作者考核范围,按严格照规章制度进行考核奖惩。街道将组织专班对各村(社区)网格员考核情况、网格化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比,结果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附:红卫街道网格化管理划分明细表

篇2:红卫街道社会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基层组织建设年等“五个年”活动,顺利实施街道社区社会治安综治工作三级联动,网格化管理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夯实基层综治基础,促进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建设,经社区党总支研究,决定在全社区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工作。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总要求,以“定位网格化、内容多元化、项目精细化、服务个性化、管理信息化、全覆盖无缝隙”为管理手段,全面提升街道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共同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新型社区,为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实现新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 环境。

二、总体目标

通过探索建立“一线服务、二维结构、三级网络、五大体系”为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新模式,实施“定格、定人、定责、定章”的 “四定”制度,实现辖区社会管理控制能力明显增强;社区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安稳定形势明显好转;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明显优化;人民群众安全

感和满意率明显上升。

三、组织领导

社区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成 员:社区综治专干、社区联系领导和社区包片干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综治专干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街道网格化管理工作开展的统筹协调及 日常工作,督促、检查、收集、整理工作进展情况。

四、网格划分与队伍建设

(一)科学划分网格。按照地理现状、方便管理、无缝对接、地域相邻、邻里相熟等原则,考虑居民的认同度、社区工作人员状况等因素,合理设置网格,网格划分采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区域,不得交 叉重叠。将辖区居住区以路段划分为4个片格,以居民居住稠密划分为10个中格,散居小区120-160户划分为1个小格;封闭小区200-250户划分为1个小格;平房区80-120户划分为1个小格。总计划分34个小格。

(二)绘制网格地图。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绘制网格地图,绘制网格地图。界定网格的四至范围,建立网格档案,做到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实行网格内全员、全地域、全事务管理。

(三)组建网格队伍。每个网格可根据工作难易程度及具体情况明确一名网格长、网格员、信息员和若干志愿者。信息员和志愿者原则上可由社区工作者、社区民警、物业人员、业主委员会成员、“社区五员”(退休老党员、楼栋联络员、治安协管员、关爱帮教员、人民调解员)等组成。

每一个片格,由一名社区领导担任片格管理责任人,社区专职干部担任组长,人员由中格负责人、小格责任人和巡防队队员等组成。片格管理组一般在4人以上,具体人数根据网格的规模、复杂程度等实际情况确定,并确定1人为信息录入员。每一个中格,有社区管片干部任组长,下属小格责任人为成员。每一个小格,有社区选聘的居民小组长任责任人。

(四)明确服务内容。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管理。每个网格员要努力做到“四知四能”(即知网格概况、知居民家情、知社情民意、知求助对象;能走访调查、能宣传发动、能解决矛盾、能赢得信任)。具体任务如下:

1、负责网格内居民信息登记、社情民意收集、社会治安巡查、应急管理、矛盾纠纷调解、政策法规宣传和组织居民参加活动。

2、协助做好网格内与居民利益有关的社区党建、社会治安、社区矫正、公共卫生、社区教育、劳动就业、社会

保障、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环境卫生、文化体育、消费维权以及 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等工作。

3、对网格内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境卫生、园林绿 化等市政服务单位的服务情况进行监督、反馈,指导和监督网格内的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工作,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4、开展便民利民服务,面向老年人、五保户、残疾人、家庭困难居民等弱势群体,开展上门送温暖、康复指导等服务;引领社区志愿者开展结对帮扶和一对多、多对一服务,社区“爱心超市”慈善服务。围绕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和居民精神生活需求,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体育,科普,娱乐等服务活动。

5、依托社区综治工作站,开展矛盾纠纷、治安隐患、消防安全、流动人口、重点人员、禁毒工作、维稳和反邪教等信息排查,并对排查出来的情况进行分类梳理,并将调查处理结果及时上报社区综治工作站。同时做好收录上报社情、宣传政策法规、开展平安巡逻、协助社会管理等工作。

各网格组排查出来的各类信息经分类梳理后,要及时录入信息平台,对一般性的问题,网格管理组责任人员要最大限度地化解和处理,自行采取相应的整治稳控措施。对不能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及时上一级管理组报告并协助解

决,如果仍不能解决的,可有片格责任人协同社区综治工作站,通过分析研判后按要求进行分类分级处理,明确具体负责人员,责任落实到人,并及时报告办理情况和结果。

(五)建立公示制度。建立网格管理服务公示制度,在每个建立公示制度,网格内醒目位置设置网格区域管理图和服务指示牌,公布网格管理服务工作人员姓名、联系方式、工作内容、监督电话;社区公益服务场所要设置网格区域平面图和网格划分图,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网格员实行持证(牌)上岗。

(六)建立健全综治网格数据库。

对网格里的各种情况,社区要逐步建立健全综治网格数据库,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一要建立矛盾纠纷数据库,包括政府行为、社会组织行为以及公民之间行为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做到分门别类、归口建档;二要建立治安隐患数据库,包括涉赌、涉黄、涉毒及“两抢一盗”多发地段、安全事故隐患等;三要建立重点人员数据库,包括“法轮功”等邪教人员、信访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归正人员、吸毒人员、闲散青年、危险物品从业人员、“武疯子”等“八类重点人员”。以上三个方面的数据库,属于保密范围的内容,要严格按保密规定执行。

(七)建立综治“网格化管理”工作信息平台。

社区建立的居民信息档案平台为依托,充分发挥综治

“网格化管理”工作信息平台的作用,努力提高“网格化管理”标准化水平。一是实行综治“网格化管理”工作平台信息流程标准化。无论是信息掌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稳分析研判、工作单派出、跟单督查、信息反馈、考核考评等,都要实行网上一条龙、一体化动态管理,使工作痕迹、工作行为在平台上实时可查。二是实行综治“网格化管理”平台信息工作台帐电子化。逐步取消综治纸质台帐,设立电子台帐,减轻基层的负担,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在信息平台上设立信息发布、网上交流、监督预警、考核考评等功能。

五、运行模式

按照社区管委会网格管理的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以推进“一线服务”、构建“二维结构”、搭建“四级网格”、实施“四大”体系为主要抓手,以建立“四大机制”为保障,综合施措,突出重点,形成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新亮点。

(一)推进“一线服务”。由网格长、网格员、信息员和志 推进“一线服务” 愿者等人员组成的网格队伍,上下联动,整合民生、人口、计生、维稳、就业等服务内容,主动入户、耐心询问、收集信息、精细 解决,便主动服务为被动服务,点对点,面对面为居民解决实际难题。构建“二维结构”

(二)构建“二维结构”。构建社区“服务体系”进网格周期性和社区网格员工作日常性相结合,实现基层职能网

格全覆盖,编织上下交叉、条块结合的便民、为民、惠民服务体系。

(三)搭建“三级网格”,全面推行“四级网格化”管理模式。

1、一级网格。即社区网格。有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对“四级网格”建设及运行提出指导性意见,对重大事项进行综合协调、办理和处置,对系统进行升级维护,对下级网格进行考核、评估、监督与管理,做好与上级网格的对接工作。

2、二级网格。即大片网格。将辖区按路段划分为四个大片,每一大片为一个网格。社区领导每人包挂一个网格,社区选配四名专干为四个网格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网格下属的中格几下个责任人为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区域网格化管理的指导、监督和考评等日常工作。

3、三级网格。即以现有管理片区划分的中格,共设九个。社区管片干部为网格责任人,小格责任人为组成人员,具体负责本区域网格化管理的指导、监督和考评等日常工作。

4、四级网格。即基础网格。按照“网格区划、整体覆盖、精细管理”的原则,居民小组所辖范围为基础,综合地理布局、道路走向、工作量等因素划分基础网格。

(四)实施“五大网格管理”体系。

1、建立社会保障(救助)网格化推进体系。一方面加快推进以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完善比较完整、覆盖村居、持续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健全完善社 会救助体系,不断提高城市低保救助水平,实现医疗救助利民惠民,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基本建成。

2、建立社会矛盾网格化大调解体系。健全完善社会矛盾化 解机制和网格信访事项包案制度,建立依托综治工作中心建立矛 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平台,明确网格员为网格稳定工作第一责任 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关口前移、上下联动”,不断 完善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司法调解、信访代 理、社会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等工作机制,实现基层社会矛盾的 超前研判、全面收集、及时掌控和有效化解。

3、建立社会治安网格化防控体系。各网格区要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完善集整治、管理、建设、服务为一体的常态工作机制。同时加强防控体系建设。设置治安 联络员,在社区保洁员、水电维修工、出租车司机、导游等社会 群体中发展治安信息员,全面快速收集各类治安隐患信息,及时解决。

4、建立社情民意网格化调查体系。一是设置“网格居民之声”信箱。在网格内设置“居民之声”信箱,居民可以

针对网格内各类问题以书面形式提出意见建议。对征集到的意见建议,实 行分级办理反馈制,确保居民反映意见建议得到落实。二是建立民情汇聚渠道。坚持日通气、周碰头、月总结的网格员工作例会 制度,开展不定期的重大事项民情恳谈会,形成广覆盖、高效率 的民情民意收集网络和协调处理体系。三是建立“网格之家”。组建由退休党员、院校社团成员、社会志愿者组成的网络义工队 伍,利用社区活动室、市民教育学校等场所,建立“网格之家”,实施网格“8 小时”定点接待制度,并为网格服务团队和网格居 民提供了一个集学习、活动、交流、议事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5、建立人口计生网格化管理体系。一是建立计生信息采集、分类、登记、管理制度。做好信息采集登记工作,由各网格员负 责收集本网格内所有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详细信息,将所有户籍 人口分类登记入“常住人口登记卡”和“流动人口登记册”,建 立网络档案资料,实行人口分类管理。二是建立计生信息反馈协 查制度。网格员将计生信息按月上报村(社区)人口计生管理服 务中心。服务中心每月收集、整理、登记各网格员上报的信息,做到及时更新。

(三)建立“四大”机制

1、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 施细则,围绕拆迁安置、重点工程、教育医疗、环境

卫生、安全 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建立稳定风 险评估机制,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

2、建立社会矛盾调解机制。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从 产生各类矛盾纠纷的源头抓起,对个网格区排查化解工作建立 “统一分办、统一受理、限期化解、预警督办和责任追究”机制,实现部门联动、上下联动和整体联动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格局,真正构建“大排查、大调解”工作机制,推动平安街道建设。

3、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健全应急预案,重点加强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环境污染事故、安全生产事故、重大自然灾害事故、暴力恐怖袭击案件的应急处置演练,提高全 社会的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4、建立居民投诉机制。一是畅通居民投诉渠道,建立层级 投诉述求机制,完善投诉箱、意见箱、投诉电话等投诉设施。二是积极引导宣传,利用网格员向居民宣传、告知相关政策,让服 务对象投诉有门,投诉便捷。三是创新监督管理方式。定期不定 期对服务对象进行走访调查,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并有针对性地 对相关的办事群众和企业反映的重点难点事项进行跟踪回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整改提高。

六、实施步骤

根据上级统一部署,结合社区实际,社区综治“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工作要在2012年4月开始全面启动,2012年6月实现常规化运作。主要完成三个阶段的工作任务。

(一)研究部署阶段(4月1日—20日)。社区成立综治“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有序启动综治“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工作。

(二)具体实施阶段(4月20日—6月20日)。主要工作:划分网格,完成“定格、定人、定责”等任务,建立工作制度,编制辖区网格图和工作手册,组建平安和谐服务队,组织培训,完成综治网格化管理信息收录工作。

(三)总结工作阶段(6月20日—6月底)。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及时推广交流经验,进一步完善运作机制。

七、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全体干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综治“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严格按照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决策部署,把这项工作当作“一把手”工作来抓。社区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分管负责人要具体抓,负直接责任。

(二)强化考核检查。全体干部要恪尽职守,密切配合,认真抓好综治“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工作的落实。要建立经常性的督导检查机制,组织人员深入基层,督促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要建立综治“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并与评先评优等挂钩。

(三)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宣传栏、横幅、宣传车等形式集中宣传综治“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使社会认同、基层理解、群众支持。

篇3:红卫街道社会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

街道、乡镇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 就是充分依靠基层政府和社会组织, 整合社会管理资源, 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 在城市街道办事处以社区为单元, 在乡镇人民政府以村屯为单元, 划分若干消防安全管理网格, 对网格内的单位、场所、居 (村) 民楼院、村组实施动态管理, 构建“全覆盖、无盲区”的消防管理网络。

2 昆明市街道乡镇网格化管理工作推进情况

昆明市以街道、社区居委会、村 (居) 民小组为单元格, 划分成大、中、小3级网格, 明确各级网格消防安全责任。大网格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 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 综治办、安监站、公安派出所、民政所、工商所、社区 (行政村) 等部门负责人及消防监督网格责任人为成员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消防安全委员会。中网格由社区 (行政村) 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 社区 (行政村) 相关人员参加的消防管理小组。小网格将街区、居民小区、楼院、企事业单位、村组划分为责任片区, 逐一成立由社区居委会 (村“两委”) 委员为负责人, 物业 (商业) 管理人员、保安、志愿消防队员、居民楼 (院) 长、村民小组负责人、社会单位管理人员为骨干的消防自治或区域联防组织。目前, 全市19个县 (市、区) 政府出台了“网格化”工作方案, 确定了“网格化”工作责任人、管理人, 共建立消防安全大网格132个, 中网格1587个, 小网格9251个, 构筑了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盲区的消防安全网格体系。

3 网格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消防安全中引入网格化管理尚是一个新的课题, 不过昆明市率先推行了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 已经凸显了其应用价值, 当然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开展工作“重部署轻落实”。

一些基层政府、公安派出所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 名义上设置了消防办公室, 实际上没有真正发挥基层消防工作组织的领导和协调作用:仅仅将网格化管理职责和制度挂到墙上, 没有将责任明确到个人;仅仅设置了专门的消防档案柜, 没有建立完善的辖区消防工作档案和防火巡查检查记录;仅仅张贴了几张消防宣传海报和标语, 没有按季节火灾特点及时进行更新维护, 致使网格化管理流于形式。

3.2 监管手段“粗放”, 监督执法“突击”。

一是对管理对象的底数不清楚, 特别是对辖区“三小”场所排查不彻底, 台账登记不翔实;二是以突击式管理方式整治火灾隐患问题, 上级机关考评验收、绩效考核时才开展排查, 被动应付上级机关检查, 造成消防安全管理效率低下。导致容易出现“四个没人管”现象:发现隐患多少没人管、发现隐患严重与否没人管、隐患整改是否及时没人管、隐患整改到什么程度没有人管。

3.3 基层派出所消防管理工作相对滞后。

纵观网格化消防管理工作开展以来, 基层派出所参与网格化排查整治工作一直走在公安消防部门的后面, 普遍存在“触动一下, 工作开展一段”现象。部分基层派出所对消防工作认识不到位, 忽略对消防工作的部署, 甚至还存在少数基层派出所执法数据长期不变, 没有开展消防监督执法活动;较大一部分基层派出所民警消防执法监督能力和水平偏低, 导致很难发现消防违法行为和火灾隐患。

3.4 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

缺乏一种长效管理机制, 对于地区火灾隐患整治局限于就事论事,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热衷于搞突击检查, 对如何改善辖区消防安全环境缺乏一种长远打算。同时, 对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的评价考核方法还不够科学合理, 缺乏监督和激励机制, 缺乏动态性、实时性和阶段性的检查考评, 不利于工作推动。

4 对网格化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解决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重点就在于解决“愿意干”和“如何干”的问题。工作开展不力的地方, 多数是由于基层人少事多、责任大, 工作人员不愿干及其自身素质不高, 不知道怎么干而导致, 故而要开展好此项工作, 必须解决这两大问题。而对于“如何干”, 笔者认为网格化工作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 要将网格责任区的所有工作常态化, 不搞运动式执法、突击式执法。结合昆明消防工作实际, 笔者认为还需建立五个制度:

4.1 分包联系制度。

建立县 (市、区) 消防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领导分包“大网格”, 街道、乡镇消防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领导分包“中网格”, 社区 (行政村) “两委”成员分包“小网格”, 定期深入包干网格进行督导检查。公安消防大队消防监督网格责任人至少每月要对其责任网格内的街道、乡镇进行一次普遍走访, 指导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落实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 对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庄消防专兼职管理人员、公安派出所及警务室民警、社区 (村) “两委”成员进行培训, 提高消防管理能力。

4.2 联防联治制度。

各街道、乡镇充分整合综治办、安监站、公安派出所和其他社会消防监管力量, 共同开展工作, 形成合力。以“户户联防、部门联查、片区协同”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联防工作, 完善层级联防联治体系;采取户包户、店包店、部门包路段等形式, 大力实施消防安全互联互防, 提高防范各抵御火灾风险的能力, 积极构建“信息互通、安全共享、风险共担”的工作格局, 实现消防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行业自律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4.3 隐患处理制度。

对群众举报投诉以及检查排查出的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违章行为, 以社区 (行政村) 为单位进行汇总并上报街道、乡镇安监站, 街道、乡镇安监站督促限期整改。没有按期整改到位的, 安监站向公安派出所移交处理, 派出所社区 (驻村) 民警落实每周一查制度, 发现火灾隐患和违章行为, 及时查处。对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 要立即报告辖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由公安机关提请政府挂牌督办, 限期整改。

4.4 联席会议制度。

街道、乡镇负责联席会议的组织实施, 每两个月召开一次, 联席会议成员由综治办、安监站、公安派出所、民政所、工商所等部门人员及大队消防监督网格责任人组成。联席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上级指示精神, 通报辖区消防安全形势, 分析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研究辖区社会单位和群众的消防安全诉求, 查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交流好的经验和做法, 安排部署下阶段消防工作。

4.5 信息报告制度。

对三级网格内的各类消防安全信息要及时采集更新, 特别是对沿街店面、家庭作坊、小场所等消防安全薄弱区域要澄清底数、摸清状况、建立台账, 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楼、楼不漏户”, 采集的信息要通过三级网格逐级报告, 登记造册。对发现的火灾隐患信息能整改的要立即整改, 不能立即整改消除的, 应当及时将信息向上级或者辖区安监办、派出所等有关部门报告。

参考文献

[1]陈秀勇.浅谈如何落实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J].法制与社会, 2012, 7 (上) :205-206.[1]陈秀勇.浅谈如何落实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J].法制与社会, 2012, 7 (上) :205-206.

[2]王伟红.网格化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2, 8.[2]王伟红.网格化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2, 8.

篇4:用网格化模式创新社会服务管理

一、网格化管理模式发展历程

第一个发展阶段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

从2005年开始,按照北京市推行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统一要求,2006年1月,西城区建成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并投入使用。其主要特征是以每1万平方为基本单位,将西城区50.7平方公里辖区划分为2432个网格,采取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由400多名年龄“40、50”人员经过再就业培训,组成城市管理监督员队伍,通过不间断巡查,实现了城市管理从粗放到精细、从静态到动态、从开环到闭环、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全面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

第二个发展阶段为“四位一体”城市管理模式。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按照西城区奥运保障工作要求,建立了“四位一体”城市运行管理系统。其主要特征是将政务值班、城市管理、应急指挥、非紧急救助四项城市管理职能有效整合,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同时,建立了“大应急”工作体系,设置了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实现了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城市管理与便民服务、城市运行监控与重点工作保障的有机结合。

第三个发展阶段为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2012年,按照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要求,西城区在“四位一体”城市运行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将社会服务管理纳入网格化管理;2013年6月建立了区级全响应网格化指挥中心;2014年7月实现区街调度系统对接,逐步实现对社会服务管理事项的监控、预警、上报、处置、分析、评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划分社会管理网格单元,将“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信息化、数字化,按照“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难事区内统筹、条块各司其职”的工作原则,西城区网格化指挥中心搭建了“两级指挥”(区、街)、“三级平台”(区、街、社区)、“四级管理”(区、街、社区、网格)的服务运行体系,实现对社会服务、行政服务、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应急处置五方面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集约化、精细化管理,促进社会服务管理重心下沉,延伸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效能。

二、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创新

1.加强组织保障,有效推进全响应工作建设

为全面、深入推进全响应工作,一是西城区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区属28个部门,负责全区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二是各街道(部门)分别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工作责任,推动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城管监督指挥中心专门成立了全响应工作科,全面负责区级全响应工作。

2.重视调查研究,促进全响应工作科学发展

面对全响应工作提出的全新挑战,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夯实全响应工作发展基础。一是密集深入街道了解掌握全响应分平台的运行现状、发展掣肘,收集建设性意见,为科学指导全响应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二是组织专家开展专题调研,认真梳理全响应各模块事项,完成《全响应三级联动信息化平台建设各模块事项梳理》,撰写了《西城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与运行的思考》等文章;三是学习借鉴兄弟区县先进经验,补齐全区在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短板。

3.抓好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全响应工作机制

制度建设是开展全响应社会服务创新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网格化社会服务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为充分发挥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的作用,一是梳理了全响应区级平台案件办理工作流程,确保区级平台案件有效流转;二是对区、街两级平台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整合;三是制定了《西城区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督查工作办法(征求意见稿)》,确保全响应工作重大决策部署能够及时有效落实。

(二)以街道为工作主体,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力量下沉

1.强化街道职能,全面贯彻落实全响应工作

一是在全区各街道分别成立了全响应工作科室,负责贯彻落实街道层面的全响应工作;二是规范技术标准,在街道层面将多个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实现民生服务、城市管理、应急处置、分析研判、统筹协调等功能;三是在全区15个街道建成并使用全响应业务指挥调度系统。

2.加强工作统筹,稳步推进“三网合一”工作

一是在调整原城市管理网格、社会面防控网格、社会管理网格为1623个网格的基础上,完成了网格空间标绘,形成GIS电子地图;二是推进网格图层数据在手机端、区级和街道指挥调度系统之间的统一部署工作;三是完成网格人员力量配置数据部署工作。

3.发动五种力量,构建“条块”结合工作机制

三网合一后,人员配备根据“基础力量一员一格、专业力量一员多格、响应力量一格多员”的标准,重点发挥街道领导干部、社区工作者、综合协管员、执法力量、楼门院长等五种骨干力量,组建“一格五员”的网格人员队伍。将全区3573名社区工作者、2200名综合协管员、31000名楼门院长、街道科级以上干部以及公安、防火、工商等相关执法职能部门的工作力量下沉到网格,并加大各执法力量在街道、社区职能发挥的工作考核;各街道普遍建立了“处级领导包片、科级领导包社区、科员包网格”的“三包”工作机制。

(三)以信息整合为抓手,构建区级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

nlc202309051559

1.加大平台建设,推进“五位一体”

一是完成了与区民政局、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区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区综治办、区应急办的数据对接,实现了与15个街道全响应分平台单点登录,形成了“1+5+15”的区级平台框架;二是完成了区级指挥调度系统门户建设和街道指挥调度系统门户调整;三是完成了区、街指挥调度系统的有效对接。

2.深度整合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一是完成了城市管理和应急基础数据库普查项目。2014年普查了7大类城市部件总计555828个,西城区特色(扩展类)部件总计54612个,对地形图进行了更新;二是汇集了多种来源信息资源,如街道全响应事项、城市管理事部件、应急值守、大信访、非紧急求助、访听解、社区网上服务、随手拍、人口库、地理信息、降雨量、服务商、网格力量等;三是重组信息资源,建立了城市运行管理专题、人口专题和评价专题等数据专题,实现资源深度整合;四是建立完善了全响应数据仓库,进行社会服务管理业务数据整合工作。

3.加强技术运用,提高平台智能化水平

一是构建西城区物联网监测应用体系,提高城市安全运行动态监控、风险管理、突发事件预测预警和科学应对的能力;二是开发“决策通”和移动视频等移动办公软件,便于领导掌握情况和远端决策指挥;三是建设全响应数字化视频应用系统和“天睿眼”全景视频;四是搭建区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四)创新多元参与渠道,逐步完善社会公众参与治理与监督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与联系,一方面开发了随手拍系统并面向社会开放,使用者只要下载随手拍APP安装,就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向系统报送全响应业务事项。另一方面,对西城区原有的行政客服热线、社区服务热线以及非紧急救助热线进行整合,开通了西城区“12341”政府热线,受理城市管理、行政服务、便民服务、社情民意和投诉举报等五项服务内容。这些措施不但拓展了社会公众直接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而且促使各级政府部门有效接受社会监督。

三、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主要成效

(一)运用现代技术,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一是建立完善各种数据库、电子图并综合运用,将涉及的全部管理和服务主体、客体落实到网格中,进行实时末梢管理;二是制定社会服务工作标准,实现信息采集、问题受理、处置流程、考核评比标准化;三是再造社会服务管理流程,将标准化的五类事项按照“发现上报-指挥派遣-处置反馈-任务核查-入库评价-结案归档”的闭环流程进行;四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高新信息技术,加强降雨雪量、人流量的检测,建设“天睿眼”全景视频,确保社会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二)整合平安资源,构建防控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将基础信息资源、全响应基础信息资源、社会管理相关委办局资源、15个街道全响应分平台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平安建设资源共享,为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搭建了信息服务平台;二是依托信息平台,不仅可以及时了解情况、掌握动态,防止事态扩大,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而且还可以通过对信访、群体事件类问题办理分派、统筹协调以及对疑难问题的掌控,实现快速响应、全面落实;三是专群结合的力量得到有效整合,形成了社会管理立体化防控体系,为深入推进平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2014年以来,全区治安状况良好,截至目前“十万人发生治安案件数量”为566起,低于最优值2013年的801起。

(三)加强部门联动,提升重点工作保障和应急处突能力

一是通过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构建了包含69个职能部门的两级指挥、三级平台、四级管理、逐级上报、社会参与的部门联动工作模式,夯实了非常态管理的基础;二是突出街道“块统”和部门“条专”的作用,做到责任清晰、分工明确,避免推诿扯皮、交叉管理等问题,提高了解决和处置问题的能力;三是将应急管理融于社会服务常态管理之中,实施常态与非常态双重管理体制,坚持应急与预防并重,提升了全区应急处置水平。

(四)主动解决问题,扩大社会参与,增强民生服务能力

全响应模式以需求为导向,构筑双向沟通渠道,积极扩大社会参与,确保社情民意“早知道、早响应、早解决”。一是由社区网格员主动发现民生问题,通过社管通PDA及时上报;二是开发西城随手拍,积极构建社会参与渠道;三是结合“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工作,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力量下沉,充分发动网格内五种力量,把服务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确保“小网格”服务“大民生”。

(五)降低运行成本,努力提升政府公共服务与效能

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依托信息系统,完成区街联动、资源共享和力量整合,主动发现并及时处理相关问题,实现管理精细化、工作科学化、服务个性化,有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一是运用先进技术,打造智能化的“五位一体”公共服务平台;二是整合热线电话,建成“12341”公共服务呼叫中心;三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四是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在区-街道-社区-网格各层级中均可实现“条块”之间的管理合力与协调联动;五是构建物联网监测应用体系,提高城市安全运行动态监控、风险管理、突发事件预测预警和科学应对能力。

四、推进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对策和措施

西城区全响应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服务型政府、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认识不够、缺乏标准、推动乏力等问题,阻碍了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平稳健康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西城区管理实际,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区级统筹指挥机构,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区社工委、区城管指挥中心、区综治办、区行政服务中心、区信息办)的职责分工,按照“行业为主、各司其责”原则,发挥“五大领域”牵头部门的作用,提高全响应工作的统筹推进力度。

(二)加强全响应信息化顶层设计,加大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统筹推进力度,加快推进与信息化平台配套的六项机制(全响应建设协调推进机制、问题发现处置评估反馈机制、综合执法机制、信息采集更新机制、部门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机制、“三个一”运营管理机制)建设,进一步明确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区级平台、街道平台的功能定位,加大信息整合力度,充分发挥平台在社会服务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全响应工作的监督评价体系。由于全响应工作流程是自下而上,监督评价体系涉及部门69家(15个街道、54个委办局),考核范围涉及五大领域,需要进一步明确“五大领域”监督评价的主责单位以及监督评价对象的范围,尽快建立完善的包含系统评价、专业评价、社会评价等内容的全响应绩效考核体系。

(责任编辑:徐春芳)

篇5:红卫街道社会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

主办:中共张湾区委 张湾区人民政府 承办:张湾区委宣传部

首页列表

车城路街道推进网格化管理:社会事务进网格

时间:2012-03-06 17:43:59 来源:车都张湾网 点击:56 本网讯 通讯员 胡婷 报道:3月5日,在车城路街道7楼会议室召开了社会管理网格化工作推进会。街道全体机关干部,12个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全体执法队员以及市容监管员、保洁员代表近200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就街道城市管理网格化工作和社会管理网格化工作做了安排部署,并对工作目标、工作内容、责任分工、工作步骤和时间、考评办法等进行了详尽的讲解。街道将党的建设、文化宣传、城市管理、计生人口、综治信访、劳动保障、民政救济、便民服务、消防安全、社会团体等十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十进网格”工作目标,构建“街道--村(社区)--网格”的三级网络组织体系和信息平台,实现街道社会事务的全员参与管理和全覆盖,全方位加强各项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社会事务服务管理工作。

目前,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对接的原则,街道初步将村(社区)范围划分为109个区域网格,其中商业小区18个,纯东汽小区38个,散户居民56个。街道结合各网格点工作难易程度等因素,合理确定网格管理工作人员,按照“兼管多格”和“专管一格”相结合的办法运行,每网格原则上由一名村、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网格联络员,工作人员由村(社区)干部、综合执法队员、社区民警、协管员、保洁员、监督员、物业人员、业主委员会成员和志愿者等组成。

篇6:街道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

为切实履行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机制,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检查工作,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肃查处各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及时消除安全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面实现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工作要求,以防范遏制各类事故为重点,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社区监管责任,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网格化工作机制,做到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无遗漏、全覆盖,逐步形成安全生产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进一步明确各行业部门、各社区安全监管责任和工作内容,全面落实属地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建立以街道安监办、相关行业部门、各社区及生产经营单位为主体的三级管理体系,逐步构建一个覆盖全办、责任到人、监管到位的安全生产网络,使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有效预防和遏制安全事故发生。

三、网格划分及工作分工

全办安全生产实行“网格化”管理,共分为三级网格,街道办事处为一级网格,网格长为街道书记、主任。社区为二级网格,网格长为街道挂钩领导。社区分若干个三级网格,网格长为社区书记。

四、工作职责制度

(一)一级网格。

对全街道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协调、组织指导和宏观监管,负责全办安全网格化的实施,适时调整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网格负责人每季度至少一次带队深入企业指导和帮助解决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整治等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例会,分析全办安全生产形势,协调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指导二级网格、三级网格开展安全生产工作。

(二)二级网格。

负责挂钩社区的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的具体实施和协调工作,将网格化管理列入日常工作内容;部署、检查、指导三级网格建设及相关工作,协调解决三级网格难以解决的问题;每月开展一次安全生产排查,对一般性隐患及时组织社区开展治理,对耗资较大的重大隐患及时报街道办事处解决,如遇自然灾害造成的隐患,要立即组织排查治理,确保隐患得以消除。

(三)三级网格。

全面摸清和掌握网格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建立工作台账,采集、确认相关信息;以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行为、生产经营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开展情况和网格内的公共安全隐患为重点,开展安全生产日常巡查,了解监管对象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发现、劝阻(消除、阻止)或上报各类事故隐患及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负责面向监督管理对象和社会公众积极宣传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定期对网格内的企业、沿街商铺、家庭户开展安全巡查,对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和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等重要信息要及时报告,汇总上报原则上要求逐级上报,如有重大情况,可跨级上报;协助街道安监部门解决本级网格中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认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并及时对交办问题整改回头看,完善本社区安全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本社区的安全管理工作档案等基础情况台帐,对安全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投入、有保障。

(四)各社区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社区重要议事日程,确定1名安全协管员;

认真贯彻执行街道安委会各项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建立和健全本社区的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开展经常性安全宣传,提高群众安全意识。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

网格化管理是街道安全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各社区、各行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将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全力配合实施。对不重视安全生产网格化、工作推诿应付的,启动约谈,通报批评等事前责任追究机制;对发生事故的网格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严肃追究其安全生产责任。

(二)强化措施。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每个网格有人管、管到位、出成效。同时,进一步总结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的经验做法,不断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机制,实现网格化监管全覆盖、网格化检查无遗漏、网格化追责无差错。

篇7:红卫街道社会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健全管理网络,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治理效能,建立科学合理、快速有效、常态服务的村(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结合街道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建引领,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村(社区)管理体制,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加强和提升全街道社会管理与服务,加快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工作目标

按照区委“扁平化+网格化管理”相关工作部署,有机融合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两张网”,努力实现党建引领全过程、社情民意全掌握、矛盾纠纷全化解、服务群众全方位,逐步探索具有会龙山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会龙山经验。

三、基本原则

(一)党建引领,整合资源

充分整合现有的小区党支部力量,依托小区党群服务站阵地建设,结合“街道大工委制”“社区兼职委员制”“乡街吹哨,部门报到”等线下制度同“政务服务监督微信群”“网小格”等线上平台,整合网格资源,加强阵地建设,发挥支部功能,实现各线工作与各类服务在网格内深度融合。

(二)以人为本,强化服务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优化服务作为基层治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切实保障村(居)民群众权益,确保“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街道”,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努力提高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条块结合,重心下移

通过“1+1+N”(一个网格、一个团队、N项事务),建立上传下达、下诉上办的双向高效管理服务模式。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直接下沉到网格,各类民生热点、难点、堵点问题、矛盾纠纷化解在网格,社会不稳定因素、负面舆情及各类源头性、苗头性、突发性问题防控在网格。

(四)因地制宜,统筹推进

针对不同类型村(社区)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形成特色。进一步完善“四红五民”“两长四员”等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法,创新管理体系与治理办法,使村(社区)服务管理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四、主要措施

(一)成立领导机构

成立街道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XX和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XX任组长,党工委委员、人大工委主任XX任常务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站办所、中心、大队负责人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社会治安和应急管理办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及网格化管理总平台(以XX街道网格化管理微信群为主要载体)的日常管理与调度;办公室成员2名,由社会治安和应急管理办XX同志负责收集总平台内各网格反馈的问题并派单,由纪工委XX同志负责受理群众监督举报电话;设联络员13名,由各村、社区党组织副书记兼任,履行联络职责。

(二)科学设置网格

按照“界定清晰、方便管理、任务相当、全域覆盖”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网格。村以原村民小组设置为参考依据进行整合,一般以200户为一格,上限不超过400户;社区以小区庭院、居民楼栋、改制移交企业、辖区单位和交通路网等为参考依据进行整合,一般以300户为一格,上限不超过500户。各网格要设置网格化管理分平台(以村(社区)第网格微信群为主要载体),充分发动网格内村(居)民加入,确保每户1人入群;线下要同步设置办公场所受理群众一般诉求,建议有条件的网格共用网格内的支部办公室或小区党群服务站,鼓励其它网格创造条件,解决办公场所问题。

(三)健全工作团队

管理服务团队由总网格长、联络员、网格长、网格员、楼栋长和志愿者六类人员组成。原则上各村、社区设总网格长1名,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联络员1名,由村(社区)党组织副书记担任;各网格设网格长1名,要求为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会操作智能手机和电脑,鼓励从小区党支部书记中择优选用,也可由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担任;网格员按负责户数确定,建议村网格每20-30户设置1名网格员,社区网格每50-60户设置1名网格员,一般由村(居)民小组长、楼栋长(庭院长)、志愿者中择优担任;志愿者若干名,一般为市直、区直联点结对单位志愿者、“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者、村(社区)两委班子后备力量、热心公益事业的村(居)民、返乡大学生、乡贤、“五老”人员(老党员、老战士、老干部、老厂长、老教师)、卫生工作者、青年志愿者、入党积极分子,也可由其他五类人员交叉组成。

(三)明确工作职责

1.总网格长职责:指导各网格开展工作,检查、督促团队成员履行职责,加强网格间的调度与联系;负责协调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工作有序开展、有效衔接;负责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度和建议意见,提出需上级协调解决的问题供街道领导小组集体研究。

2.联络员职责:负责收集、汇总责任网格内的各类信息,着重对网格内无法办理、解决的事情进行跟踪,及时将其反映到街道网格化管理总平台进行处理,并将办理意见与结果反馈到网格化管理分平台。

3.网格长职责:网格内综合信息收集工作,包括网格内的人口、计生卫健、就业、低保、民政、文明创建、安全生产、综治维稳等信息的综合摸底归档,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填写《网格工作日志》;组织网格员、志愿者开展网格服务,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进网格走访活动,线上同步收集村(居)民反映的问题与情况,对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报联络员并予以说明;对上报移交的事项进行跟踪,得到反馈意见后及时告知当事人;做好网格内基础工作,推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覆盖到户、到人,及时发现并消除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网格员职责: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积极做好村(居)民的思想工作;采集村(居)民基本信息,收集各类问题线索,重点关注困难群体、特殊群体、重点人员动态;按照相关规定为网格内村(居)民提供各类代理代办服务;帮助村(居)民在“网小格”小程序上申报诉求、报名参与志愿活动等;协助做好困难帮扶、弱势群体就业等工作;对网格内的各类违纪违法、违背公序良俗、违反村规民约等行为进行劝阻、制止、报告、监督;协助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及时报告网格内发生的重要事项。

5.楼栋长职责:在网格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6.志愿者职责:积极参与网格内组织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配合网格内各项工作开展。

(四)完善办事流程

根据上级下放或下派到村、社区的政务服务事项清单、街道各部门职责及服务清单,制定和完善《村(居)民办事指南》,引导村(居)民能办的事情自己办,不能办的事情迅速找对部门办。建立《村(居)民办事流程图》,让村(居)民办事更直观、更便捷,更快速,确保“最多跑一次”。同时,对网格内反映的诉求,能在村(社区)职权范围内解决的要立即予以处理;对解决难度大或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实行限时办理,可反映到街道网格化管理总平台,通过“派单”的形式交由街道相关站办所(中心、大队)处理解决;对街道层级无法解决的问题,由领导小组协商协调,以“吹哨”的形式提请市、区有关部门和单位解决。

(五)建立工作机制

1.建立联席会商机制。原则上领导小组每月召开1次联席会商会议,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调整召开时间。及时传达贯彻上级有关“扁平化+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安排部署;研究、制定村(社区)网格化管理计划、职责目标;研究、处置需要街道层面解决的问题,上报需要提请市级、区级协调解决的问题;协调、解决网格内村(居)民意见比较集中、比较普遍,具有倾向性、全局性的问题,力争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交代。

2.建立公示监督机制。建立网格管理服务公示制度,将《网格管理结构图》《村(居)民办事指南》《村(居)民事项受理流程图》予以公示,其中《网格管理结构图》要公布网格管理服务人员姓名、联系方式、工作职责,并注明监督热线电话,接受村(居)民的监督。

3.建立考核评比机制。量化、细化、实化考核指标,对网格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日常考核和年底考核。日常考核主要依据网格内村(居)民反映的诉求是否得到及时回应、处理、上报、跟踪与反馈,在问题处置过程中网格团队是否有思路、有行动、有担当、有实效;年底考核主要通过查阅资料、听取汇报、走访群众等形式,采用互查、抽查、检查等方式,对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落实情况,办理事件的数量、质量及群众满意率等进行评价。

4.建立积分激励机制。为充分激发网格管理团队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能力,调动党员、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事务自治热情,各村、社区要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一是探索网格管理工作团队积分管理办法,构建“基础分+奖励分”的综合考核体系,将矛盾纠纷化解、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参加志愿服务、参加文体活动、完成上级安排的重点工作等岗位职责落实情况作为积分考核内容,并做好积分登记、评定工作。二是探索积分奖励及兑换制度,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等各行各业支持,与公民道德档案建设相结合,推动“道德超市”“爱心超市”等建设全面铺开,将爱心积分兑换成爱心物资,积极探索对接辖内商铺、企业,推出“积分兑换满减优惠券”等活动,鼓励网格管理服务积分得到爱心企业、社会机构的支持与认可。

五、工作要求

(一)压实工作责任。

街道、村(社区)网格化工作团队要用心用情推进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围绕常态长效目标,坚持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急点、堵点问题,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辖区村(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强化引导宣传。

分层次、分类别、有计划地对网格有关工作人员开展政策法规、业务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各网格之间要加强沟通联系,互学互鉴,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的具体操作步骤、方法,促进工作同步提升。充分运用报刊、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及时将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惠民惠农政策、街道重点及中心工作等进行宣传推广,挖掘和宣扬在网格化服务中的突出典型,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强化工作实效。

要深入分析研究,不断推进管理和服务精细化、制度化、人性化。各网格要不断探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办事流程,优化服务水平。各部门单位要凝心聚力,形成合力,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网格化管理工作全面、高效、有序推进。

篇8:红卫街道社会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

关键词: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社会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 利益格局的迅速变化,高度流动的社会运行模式使得总体性的社会不断分化,社会的分化带来社会活力的同时也带来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整合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这种整合应是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多元力量的协同,共塑社会系统的秩序。 我国社会分化进程中的“单位人”变“社会人”、养老社区化、失业常态化等问题给 “强政府—弱社会” 的传统的社会保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西方国家对于社会保障领域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压力之下,西方福利国家对社会保障领域的国家、市场、第三部门之间的权利与责任进行了新的划定。 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合作主义倾向凸显,“多支柱”、 福利多元等思潮对国家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合作与融合提供支撑。 莱斯特·M·萨拉蒙提出了第三方管理理论, 他认为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应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从而较好地完成福利提供的责任;[1]埃斯平·安德森提出的合作主义模式认为国家与社会各种势力应进行协作, 来共同满足社会保障需要。[2]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强调社会保障应由政府、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家庭和社区来共同承担。 国内学者杨团、[3]王名等、[4]罗凌云等[5]也指出社会保障要有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社区的合作,才能满足公民的福利需求。

一、我国政府控制型社会保障体制机制面临发展困境

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质是对社会风险进行管理。 我国以政府为单一管理主体和服务供给主体的社会保障已无法化解中国社会变迁中不断涌现的新的社会风险, 传统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面临以下主要发展困境。

(一)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缺乏整合

我国政府中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繁多,社会保障业务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部门之间信息缺乏共享,各自为政。 比如现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卫生部门主管,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则由人社部门主管,类似保障项目分险种管理和运行不仅加大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成本,且诱发大量重复参保。 根据人社部网站发布的最新数据,全国重复参保率在10%~15%,个别地方甚至达到30%。 按重复参保率10%~15%估算,财政一年的无效补贴就在240亿元~360亿元。社会保障业务在卫生系统、人社系统、民政系统、残联等部门的分割管理,导致政府机构臃肿、信息不畅,制度碎片化。

(二)社会保障领域的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社会保障管理主体的一元化导致政府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单一管理主体,因缺乏合作方而常常处于信息弱势。 社会保障领域存在一些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道德风险行为。 社会保障中的参保人和参保企业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实施败德行为: 养老保险中提前或超额领取养老金;医疗保险中医患合谋蓄意过度消耗医疗资源;失业保险中在隐性就业的同时领取失业保险金;社会救济中故意低报实际收入、 隐瞒隐性收入而获得社会救助款等行为。 以企业为代表的参保者倾向于采取瞒报职工人数、低报缴费工资总额等行为逃避缴费义务。 这些在我国社会保障领域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效率,而且违背社会公平。

(三)政府单一主体供给公共服务效率低下

政府在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有时也会失灵, 导致公共服务供给的低效甚至是无效。 政府单一供给公共服务排除了人们两两进行交易在时间上、空间上、偏好上的灵活性,可能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增加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必然带来成本与价格联系的断裂,这种断裂将增加资源配置错误的可能性,也可能导致消耗较多的而不是必要的资源。 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公共服务有就业服务、社会救助服务、养老服务等等,单一的政府供给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政府同时作为管理者和供给者,难以保障服务的质量和供给的效率。

二、湖北省宜昌市运用网格化管理创新社会保障体制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在现代城市社会管理中的不断应用和推广, 网格化管理逐步应用于城市管理中。 网格化管理的发展必将带来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巨大变革和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突破式创新。

(一)湖北省宜昌市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机制

作为全国38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 湖北省宜昌市于2011年开始启动社会治理创新,将网格化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进行有机融合。

1.政府购买网格员的社区信息采集服务

湖北省宜昌市将中心城区划分为1203个网格,将葛洲坝的28个社区划分为218个网格,对外招录1千余名社区网格管理员,网格员不是政府公务员,是由市区两级政府统一购买服务,在社区网格中专职从事信息采集和综合服务等工作的基层社区工作者。 社区网格管理中心与被录用的社区网格管理员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一般为三年。 社区网格员每人对应一个网格,并由宜昌市政府为网格员统一配备3G无线信息采集终端———“社区E通”, 履行信息采集、综合治理、劳动保障、民政服务、计划生育、城市管理、食品安全等7项综合信息服务职责,为市民提供社会服务。 社区网格员动态采集信息,并动员、组织社区志愿者在采集社情信息,反映社区各类问题时发挥重要作用,这种新的信息采集机制极大地克服了传统方式中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2.建立信息平台实现政府各部门协同管理

湖北省宜昌市专门成立了社区网格管理监管中心,中心联合市电子政务办开发了“宜昌市社区网格服务管理系统”, 宜昌市社区网格管理中心先后与市卫计委、市司法局、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民宗局、市食药监局、市工商局、市民政局、市房管局、市消防支队、市综治办进行对接,推进各政府职能部门创新工作机制、再造工作流程,力争破解各部门之间的信息障碍,促进信息数据共享,实现公共服务的无缝融合。

(二)湖北省宜昌市网格化管理促进社会保障创新

社会保障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必将搭载网格化的平台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化解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机制中存在的信息不畅、制度碎片、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

1.信息平台、网格员、社区志愿者“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

传统的就业服务网络信息化水平低,政府作为唯一管理者常常处于信息弱势方,供需双方信息不畅导致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差。 宜昌市利用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发挥社区网格管理员、社区志愿者的作用,收集、发布、比对就业信息。 宜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专网覆盖城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实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专业数据库与电子政务平台数据库的自动适时共享。 将社区居民(包括外来人员)就业信息、失业信息、辖区内企业(包括服务型商贸企业、工商户)空岗和用工信息、社区就业困难人员信息、市区人力资源市场用工信息、求职信息、培训信息及时通过网格员的“社区E通”与社区信息网联通,在街道(乡镇)、社区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并通过网格员的“社区E通”向辖区居民发送手机短信,进行政策宣传和信息发布。 网格员可通过“社区E通”实现向特定对象有针对性的精准信息投放,如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特定企业的用工信息等均能根据就业登记的相关信息选择性地发送手机短信。 就业政策的宣讲经由网格员, 并动员社区志愿者而得以落到实处, 网格员日巡、 “E通”短信以及社区志愿者宣讲等新渠道提高了就业政策宣传的及时性与针对性。 社区志愿者作为一支新兴的力量弥合了传统社区就业服务的盲区,社区志愿者、网格员、社保专干共同构建社区就业服务网络。

2.网格化管理实现低保审核协同化

目前我国各地的低保业务由街道办事处负责管理,街道办事处对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收入水平进行调查, 再将申请材料上报区民政局。 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基层工作人员少,业务量不断增加,低保审核流程常常被人为简化,调查流于形式。 低保收入调查本身也存在取证难、隐性收入难以掌握;职工所在单位提供的工资收入证明的真实性难以保证;银行存款、股票及其他有价证券情况调查难度大等等问题。

解决低保审核难题的关键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湖北省宜昌市社会管理网格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建立人口基础数据库, 将宜昌市70多万常住人口从出生到死亡的信息都录入该数据库,同时基础数据与政府多个部门信息共享。 宜昌民政信息服务平台建成了包含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组织、老龄服务、分析决策在内的6大应用系统,实现了民政信息管理的上下联动、横向贯通和动态更新。 此外,民政信息系统已并入宜昌大数据系统,实行各部门业务协同,发挥部门协同的综合效益。 人社、房管、公安、公积金、工商、税务、银行、 证券等多部门在家庭经济状况核查中实现协同,提升了社会救助对象核准的精准度。 低保户每个月领取的低保金、失业救济金,家庭拥有的车辆、 房产,缴纳的公积金,工商注册登记,个人所得税等数据实现了跨部门共享。 网格化管理实现了低保审核的信息化,大大降低了低保审核中的差错,也为低保动态管理、退出管理提供了信息保障。

3.网格化管理优化养老保险资格认证

近年来各地不断出现冒领养老金的行为,人数和金额居高不下,严重干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影响了社会的公正和谐。 2012年海南省查处去世老人冒领养老金24701元;[6]2014年山东省公布了第一例因冒领养老金入刑的案例,去世老人的女儿3年内冒领养老金32080.80元。[7]理论上退休职工及遗属的亲属应在其死亡后5个工作日内告知死者管理单位(未转入社区的为原企业,转入社区的为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并提交死亡证明原件,管理单位将为死者办理停止发放待遇手续。 但实际上不少退休人员管理单位会出现晚报、漏报死亡材料的情况。 退休人员直系亲属因各种原因无意或有意瞒报退休人员死亡信息,无法完成退休人员死亡申报手续。

破解养老金冒领难题的根本障碍在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 宜昌市建立的人口基础信息平台与人社系统、民政系统、公安系统、卫生系统等进行了对接,实现了信息共享,并建立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和信息比对机制,建立信息共享数据库来动态掌握死亡人员信息,进而确认退休人员是否具备养老金享受资格。 民政系统内的丧葬信息通过大数据平台与人社部门的养老金资格认证对接,及时发现冒领行为。 据宜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宜昌市人社部门通过数据关联比对,矫正了130多名死亡人员继续冒领养老保险金的问题,追回了60多万元的资金。

三、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审视湖北省宜昌市社会保障网格化管理

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首先要下移管理重心,将社会保障的资源与权力下移到街道、乡镇、社区。 资源与权力的流动方向从单纯的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 其次是社会保障管理主体要实现多元化,社会治理模式下的社会保障应是政府主导、 多方参与, 充分发挥社区、 社会组织在社会保障管理中的作用,协调社会关系、秉持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公平。 其三是实现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创新需要现代化的信息平台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提供支撑。 因此,从社会治理的视角看宜昌的社会保障网格化管理,我们认为社会保障网格化管理是一种较传统的社会保障管理更全面而立体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具有更大的延展性和动态时效性。 网格化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社会资源,提升了管理效率,但宜昌的社会保障网格化管理本质上依然没有走出社会保障管理主体单一、权力集中的困局。

(一)网格员缺乏成为社会治理主体的独立性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主体的多元化,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公民等形成各自独立但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提供社会服务,促进公共利益。 宜昌市的社区网格员是一个新产生的群体, 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这一群体目前的身份并不明晰。 宜昌的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心是市综治办下设的事业单位,网格员和社区网格管理分中心签订劳务合同, 由市区两级财政按照既定标准支付网格员工资。 网格员这一群体由宜昌市网格管理中心统一管理, 网格员自身并未形成社会组织, 在整个网格化管理中处于被动接受政府行政命令的地位。 在实际工作中网格管理中心、社区居委会、 政府职能部门都会对网格员进行一定的考核。 网格员在社区管理过程中缺乏工作的独立性和话语权, 网格管理员的身份定位模糊,可能成为政府伸向社区“最后一公里”的“触手和触角”,丧失其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基本价值。

(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内部化”制约社会组织的发展

《 民政部 、 财政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指明各级政府是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 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对象主要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拥有一支能够熟练和灵活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和技能的专业团队, 具备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的规章制度、良好的社会公信力以及较强的公益项目运营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能力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 宜昌的社会组织发展还比较滞后,网格管理中心承担了网格员的组织化运作的任务。 但是网格管理中心是设在宜昌市综治办下的事业单位,与宜昌市政府之间类似上下级关系。 宜昌市的政府购买实质是一种内部购买。 政府购买服务“内部化”使得被内部化的社会力量难以形成社会组织,且缺乏谈判力量,进而导致网格员的工作行为带有行政化的色彩,不具备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应有的灵活性与积极性,下移管理重心的社会治理目标也难以实现。

四、网格化管理在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中的应用

网格化管理的实质是大数据时代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政府各部门的资源与社会自治资源的整合,为其打造了合作的结合点,多种力量相互合作, 协同管理,共同治理。 湖北省宜昌市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创新中尝试运用网格化信息平台, 在就业服务、低保审核、养老保险资格认证等方面整合社会资源,再造服务流程,实现了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但是从社会治理的视角看,网格化管理在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创新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网格化管理应为社会保障管理主体多元化创造条件,为社会保障管理重心下移提供数据平台;网格化管理将有利于实现社会保障管理从静态管理体制向动态管理体制转变,通过协调条块关系,建立协同机制,动员社会资源,实现多元主体共治。

(一)依托大数据平台构建“大社保”体制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严重的制度碎片化、 管理分散化、信息条块化的问题。 管理体制方面分割管理、多头管理、模糊管理;管理和运营主体边界相对模糊;医疗保险由人社部、卫生部分割管理;社会救助是因循传统,以民政系统为主体,但救助资源却被卫生部、教育部、住建部乃至工会、残联等部门分割。 多头管理、成本增大、绩效低下的问题甚为突出。 网格化管理创建大数据平台,建立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五位一体”的 “大社保 ”体系框架 ,加强各项制度和政策之间的衔接。 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在大数据的平台上建立社会保障“大部制”管理体制,整合资源、整合机构、整合信息。 “大社保”体系有利于厘清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权利义务,有利于社保行政与各事业、基金运营实现彻底分离。 “大社保”要求放权社会,政府管理、统一监管,社会运营,其建立有待于国家层面的网格化管理与之配套。

(二)网格化平台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是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的本质特征。 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不足严重制约了社会治理的实现。 网格化平台整合信息资源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创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在同类型社会组织中发挥桥梁纽带和聚集服务功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 网格化管理提供了枢纽型社会组织产生所需要的聚合力和资源控制力,以及对人力、物力和公共资源的整合分配能力。 枢纽型社会组织建成后将发挥政府与专业性社会组织之间的纽带与媒介的功能,培育孵化专业性社会组织、为其提供资源支持、沟通协调、人才聚集等功能。 据此宜昌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心应在去行政化的基础上逐步改革为具备招募、管理、培训网格管理员职能, 有独立运作和管理流程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在政府与专业社会组织之间发挥桥梁作用。

(三)网格化平台整合多元养老服务资源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存在供给与需求失衡,服务内容单一等问题。 在服务对象上,政府购买居家服务主要针对高龄困难老人和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老人,受众面较窄。 政府出资建设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呈现出模式化、整齐划一,大量设施处于闲置。 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从粗放型向精细化、差异化改革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 不同社区应基于本社区老年人口的切实需求来设计本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应鼓励社会组织有针对性地满足多元的养老需求。 网格化管理能够将社区老年人的个案管理电子化、集成化,为居家养老服务差异优化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每个社区应充分分析网格化管理收集的数据,如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自理能力、经济收入状况、居住安排情况、养老服务需求等,合理对社区养老、集中膳食、健康医疗、老年日托、老人互相照顾等项目进行选择性排列组合。 基于数据分析的居家养老制度安排既能够切实满足本社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又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居家养老服务的设计还能根据数据动态调整。 网格化管理为建立养老服务网络提供信息平台。 网格化管理实现了网格内信息突破条块流动,有利于整合“格”内养老服务资源,如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医院、社区超市、社区理发店、餐馆等,基于数据化分析的多元供给机制的建立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必然方向。

(四)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创新有待于国家层面网格化管理的推进

上一篇:政教处主任述职报告ppt下一篇:软件公司薪酬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