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购权益保护

2024-05-14

论网购权益保护(精选5篇)

篇1:论网购权益保护

论网购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在如今互联网高度普及的时代,拥有全世界最多网民的中国,网络购物不仅成为了一种时尚,更成为了数以千万计的消费者必需的一种生活方式——大到家具家电,小到护肤品零食,都可以通过网购完成。2013年的“双十一”购物节,天猫淘宝在24小时之内创造了350亿元的销售业绩,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网民网购能力惊人。网购有着很多的优势,如商品种类多、购物成本低、购物时间无限制、购物地点无限制、享受送货上门服务等,因而获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笔者就是为淘宝做贡献的网购族中的一员。

但是,在为网购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创造出的惊人的业绩和活跃消费市场感到惊叹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目前的网购存在许多问题,如货不对板、退换货受阻、个人资料遭泄露、公平交易无保障、损害求偿难实现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网购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它的整个销售过程存在第三方虚拟交易平台以及其货款支付和配送环节又有第三方支付工具和快递物流公司的加入,使得其整个运作过程复杂多样,很大程度上还因为我国缺乏对网购的立法规范,使得网购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乱象得不到有效解决,这必然会影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购物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网络购物这一新兴的持续发展。

概括而言,网购存在危及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网上支付安全堪忧: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消费者支付安全的保障,但其还有待发展完善,相对应的法规建设也正在展开。网络安全是网购安全进行的前提,离开网络安全的支撑,网购很难安全进行。

第二,小额消费者维权“得不偿失”:尽管小额消费者占据了网购大军的主力,但是在遭遇伪劣商品和不良商家时,小额消费者却往往显得更加无奈。消费者想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但高额的维权成本往往令消费者望而止步,不成比例的维权成本和实际财产损失间的反差,让消费者即使通过投诉或诉讼的方式成功维权也往往得不偿失。

第三,网上消费诉讼的管辖问题尚未明确:,网购中代办托运的送货方式在现实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而普通网购消费者对是否由卖家包邮一事并未产生足

够的权利意识,而仅仅将其合算入商品价格之中。而一旦买卖

双方因合同纠纷诉至法院时,买家才会发觉原本几元的运费竟会产生如此巨额的费用。

第四,卖方因欺诈而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突出:由于网络购物的特殊性,消费者不能触摸到实际货物,只能单凭浏览互联网上卖家提供的图片以及文字描述或者别的买家对商品的评论加以认知。这就产生了一个极大的诟病:实际货物与网络信息不对称。在我们的调查中,就有70%的人遭受过此类侵权。

笔者在一次网购中曾遭遇过因为购买物品与网上描述差距过大而要求退货,卖家一直含糊其辞,不做正面答复,最终因为退货要承担的来回运费几乎与所购物品等价而最终不了了之,愤然之下举起了最后的武器——给了该卖家差评,但是这种做法对该卖家的经营产生的实际影响却微乎其微。

反观我国网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虽然存在既有法律法规文件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广告法》和《产品质量法》,但是这些法律法规都不是专门规范网络交易行为的;其他与网络交易相关的立法有:《电子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税收征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邮政法》《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法律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规范了网络交易行为,但是由于缺乏统一性的规范和有力的执行措施而使得这些规范在具体实施上大打折扣。网购消费者难以维护自身权益,知情权受侵害、安全权无保障、公平交易权难实现、损害求偿权难实现的状况层出不穷。

为了有效地对网络购物市场进行规范管理,确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其稳定秩序,我国必须加速相关网络购物法律法规的制定。我国大陆对于电子商务的立法文件效力都低于行政法律、法规。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几部法律适用困难,与电子商务有较大的冲突。由此可见,实行关于电子商务的专门立法刻不容缓。而加强对网购的立法,规范网购行为,制止网购侵权是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最根本的措施。对此,笔者有以下建议:

第一,修改有关于网络购物案件的诉讼制度:确立有利于网络购物的消费者的诉讼管辖原则。在有关此类诉讼的管辖原则上应该作相应的修改,可以实行消

费者所在地专属管辖原则。这样修改有利于被侵权方参加诉讼,保护了其诉权实现,大幅度地减少其诉讼成本。当然,如果双方在合同的管辖上有协议的,应先适用协议管辖,协议无效时仍以被侵权方住所地法院管辖为准。网购产生侵权纠纷后,消费者通过起诉维护自身权益时,举证困难,导致诉权无法实现。对此,可以在举证责任方面予以特殊规定即由网商承担举证责任,以鼓励消费者以诉讼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在电子商务消费领域中,消费者属于弱势群体,缺乏维权和证据的意识,实际举证能力很有限,很不利于维权,对此,举证责任倒置做扩大解释实属必须。

第二,为网购类案件设立健全的证据保留制度:加强推进电子商务信息登记认证保留制度。本条设想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网商个人信息登记认证制度。这个制度的内容是将经营商的个人、企业的信息登记于相关部门,经确认合法才授予经销网店资格,而商铺由相关部门统一管理。这样做能在受侵权人经受侵害时便于追寻侵害方,避免了侵权方脱离责任等尴尬境地;第二,网络消费信息记录保留制度。这个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将交易记录作为证据加以保留,同时也方便消费者、网商、司法机构查阅查证。这避免了无证可取、证据无效力等情况发生。建立商品信息认证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情权。但在网购环境中,消费者对商品的了解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消费者无法直接与商品接触,往往无法核实商品信息的真实。对此,可以由专门质检机构对于网商准备上架商品进行质量检测并对广告的内容进行核实、排除不实宣传,同时不定期抽查网商库仓以保证消费者所接受的广告真实。

第三,完善网络购物的监督管理办法:加大网购监管力度。不少网商充分利用网络监管难度大,发布虚假信息,进行网络欺诈,侵害消费者利益。司法机关应高度重视,建立主动查处制度、甚至是成立相应监管机构,还电子商务干净的购物环境。确立先赔机制。即便是确认了侵权行为,消费者一般也难以获得赔付等补偿。所以为了保证赔偿权得以实现,可建立先行赔付机构,如专门用以赔付的账户。只要从事电子商务的个人或法人,都应根据其销售额按周期向账户交付款项,由银行实行管理监督,账户内款项专门用于先行赔付,消费者向银行申请赔付,赔付后如银行有损失可向网商追索。以银行作为第三方可有效消除买卖双方之间不平等。

第四,出台一部统一的《电子商务法》:为了避免条块分割立法导致各个单行法规之间出现冲突,更好地规范电子商务市场,我国应出台一部综合统一的《电子商务法》,该法主要对一些原则性问题作出规定,如有需要,再分别就细节制定规章。这种先综合立法再分别立法的模式虽然难度较大,需要相当的前瞻性和立法技巧,但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电子商务这一全新事物的发展趋势,规范基本原则和基本概念,保持电子商务立法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第五:修改既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多年,着重对市场经济消极面的补救和对受害消费者的救济。但该法只适用于传统消费者,对于网络消费者而言,仅仅规定经营者的义务和消费者的权利显然不够。网络购物涉及到多个主体,除了传统的卖方、买方,还有网络购物平台、网络购物平台提供商、网络支付平台、网络支付平台提供商和物流公司等。这其中,关于网络购物平台提供商的法律地位,是一个最具争议的问题,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当网购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时,卖方和网络购物平台提供商之间的责任如何划分?可以这么说,明确网络购物平台提供商的法律地位,确定其权利义务对于保护网购消费者的利益至关重大。因此,我国可以仿效美国修改《统一商法典》的做法,修改既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其中增加有关保障网络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规则的内容。

网络购物的方式现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我们国家网络经济兴旺的表现,但是,完整、健全的专门法律是决定网络购续能否健康蓬勃发展的先决条件。此外,网络购物的模式决定了消费者在得到快捷、便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这种新型交易模式的特定风险。建立健全保护消费者的法律和法规,能有效地限制、预防欺诈及其他不公平的违法行为,对树立网络购物信用、平衡网店和消费者之间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篇2:论网购权益保护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渐渐步入了信息全球化时代,网购成为这个时代一种时尚的标志。它的方便快捷已成为人们选择的重要理由。然而,有利必然有弊,随着网购的迅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从法律中找漏洞,侵害消费者的权益,这也是网络虚拟、多变的不足之处,让这些人有机可乘。因此,从网购消费者的维权出发,文章做了如下探讨,针对一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的经济法保护措施,希望能更好地维护网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经济学代发表论文,网购,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

一、网购中消费者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一)网络商家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犯

我国的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消费者对于购买的商品具有对产品真实信息的知情权。然而,由于网络虚拟的特性,一些不法商家在虚拟店铺中放置的商品图片是不真实或是经过一些特殊处理的。由此误导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从而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消费者与商家交易中存在的风险

如今网购大多采用的支付方式是网上银行支付。然而,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程序发展还不够完善,因此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一些不法手段盗取消费者的账户密码,致使消费者的网银财产莫名丢失,造成基本的财产安全得不到好的保护。另外一方面,就是由于网上支付系统不够健全,不足以确保消费者财产交易的安全,很多消费者因为付款后却没有收到商品而导致财产的损失。

(三)网购市场中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

搜索栏中,只要输入我们熟知的品牌名称,就会出现许多相关的产品,从商品详细信息中看都是属于同一品牌,可是其价格相差甚远。这样我们就很难辨其真假。基本价格过低的产品大多为假货,而那些与正品售价相差不多的也未必是正品。只有当消费者收到货之后才能知晓真假。

(四)退换货的不便,售后服务得不到有效保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实体店铺进行的商品交易,而后出现质量等一些问题时,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店家凭购物小票退换货。但是在网购中,由于商品卖家没有一个实体的经营场所,也基本不会给消费者开具购物发票等购物证明,一旦消费者遇到商品质量等问题要求退换货时,商家就会以各种理由拒绝退换货。再者就是,即使可以退换货,中间产生的邮费、运费商家也会要求消费者承担,这中间给消费者带来的不仅是金钱上的损失,还有时间上的不便。所以更多消费者选择不了了之,这也是商家钻空子的另一种方式。

(五)各种购物节带来的延迟收货问题

网络商家为了增大商品的流通量,会在一些特殊的节日做一些吸引消费者的活动,这些活动往往会得到消费者强烈的响应。由于商品销量大,商家的发货时间和快递公司的送货时间都会相应延迟。然而一些对于保质期要求较高的商品,延迟收货会严重影响其品质。

二、针对以上问题采取的相应法律措施

(一)建立健全网络商品交易制度

从传统的交易形式来看,商家的经营活动都需要以实名制去工商局办理相关的营业执照并得到有关部门的检测和许可后方可经营。而如今网络市场的打开却省略了这些必要的步骤,因此存在很大的漏洞。对此,需做出如下举措:首先,卖家在网络上开店铺销售商品必须采用实名制。这就需要网络交易监管部门对其身份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只有审查通过方可经营。其次,第三方支付平台对于商家的准入资格也要进行核查,防止双方建立不利于消费者的合作关系。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建立一些相关机构对网络交易的.运营进行监督检查,对于不符合经营资格的商家不予以发放经营许可证,使用一些有效手段对商家的不合规行为进行控制,就能减少买卖双方的争议。所以国家建立健全网络商品交易制度对消费者的维权是尤为重要的。

(二)完善网上支付的司法制度

建立健全的第三方进入市场的准入制度,对第三方进入市场的要求适当提高,以此提高对整个支付产业的要求,让网络支付产业更加健康的发展。建立有效解决买卖双方争议的机制,为买卖双方制定一些相关规则,以此明确双方责任,有效减少争议,最好赋予这些规则相应的法律效力,给予双方在交易过程中一些有效保障。比如淘宝交易网可以制定《淘宝网交易判断规则》,若在双方交易的过程中,发现对方有出错的地方,应严格按照《淘宝网交易判断规则》中规定的相关管理条例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

(三)赋予消费者拒收权

由于网购存在一定的虚拟性,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并没有接触实物,仅仅是通过图片或者买家的评论等信息来判断商品的质量,因此并不能百分之百地确定卖家的产品一定是货真价实的,若消费者收到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应有权拒收。为了防止消费者钻空子,收到商品时,消费者应及时检查商品的质量等问题,如不符合商家描述的实情,可要求拒收。但检查收货后不能再行退换,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维护卖家的基本权益。这样既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也赋予了消费者一定的义务,维持网上购物交易的正常秩序。

(四)给予消费者无偿退换货的权利

对于退换货的费用该由谁负担或如何分摊,是消费者尤为关心的问题。对于退换货问题,相关政策应给予消费者无偿退换货的权利,由于商家发货或快递公司发货的延迟而导致消费者超过提示付款期限的不应由消费者承担责任,应以收货时间和收货地点作为双方交易的开始。如在规定期限之内商品出现非人为的质量等问题,消费者有权向商家提出无偿退换商品的要求。而商家不得拒绝消费者的合理要求,应无偿给予消费者退换商品的服务。

(五)加大对消费者权益的宣传力度

篇3:网购中消费者权益保护

关键词:网购,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保护

网上购物方便、快捷, 你只要点点鼠标就能实现。而不必为买一两件东西, 跑全全城、花费大量时间, 而且网上可供选择的商品种类、式样繁多, 可以很方便地“货比三家”。网购作为一种开放和灵活的经济模式, 在带来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商业机会的同时, 也必然带来更高的风险, 特别是网购所特有的虚拟性对传统的消费权益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1 我国关于网上购物消费者保护的立法现状

网上购物是以英特网为运作平台而进行的买卖活动。在我国, 对于网上消费尚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制。对于网上消费争议一般应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等进行处理。但是, 网上消费具有与传统消费不同的特点, 这些法律法规简单, 可操作性不强, 远远不能适应网购迅速发展对消费者的保护的迫切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或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加入专门章节保护网络消费者, 才能妥善解决网络消费发展与有关法律缺失之间的矛盾。

2 网上购物过程中消费者面临的问题

2.1 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

网购中, 对消费者知情权侵害的具体形式有:一是产品信息不全或虚假信息。许多经营者在网络商店展示商品时, 有意或无意地向消费者提供不完整的信息, 如遗漏产品产地、生产日期、有效期。更有甚者, 有些经营者故意向消费者提供虚假信息, 欺骗消费者, 如夸大产品性能和功效, 提供虚假价格、虚假服务。二是虚假广告。许多经营者为了促销, 发布虚假广告, 误导消费者。主要方式由发布虚假广告推销产品, 不能按时交付商品或者不按时交付质价相符的商品;声称在某一时段特价销售商品, 而实际上根本无法完成交易;以免费提供服务信箱为诱饵, 在提高知名度和点击率后, 拒不履行承诺等。

2.2 交易安全难以保证。

目前网上购物的付款方式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有网下汇款和网上银行支付。网下付款, 一般包括先付款后发货和货到付款。如果是先付款后发货, 消费者很有可能得不到商品且无法追回货款。较成熟的独立网上经营者会采用货到付款的方式, 但这种方式需要较完备的物流系统, 且地区限制性较大, 一般只会对较大城市和地区采用这种付款方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采用网上银行支付才是真正的网上购物。支付宝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网上购物的发展, 但由于目前我国网上银行发展不健全, 虽然已经制定了一些安全技术标准和相应规范, 如加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数字签名、Inte rne t电子邮件的安全协议、Inte rne t主要的安全协议、UN/EDI-FACT的安全、安全电子交易规范 (SET) 等。但不法分子通过程序盗取用户信用卡账号和密码的事件仍时有发生。由于支付系统的不完善, 交易安全得不到保证, 出现了大量的消费者因欺诈而受损失的事件。

2.3 对消费者选择权的侵害。

网络中对消费者选择权侵害的具体形式有: (1) 是强制要求接受格式合同。在网络中, 大量使用的合同都是固定格式的点击合同和拆封授权合同, 这两种合同都意味着消费者对合同的条款只有同意或不同意的选择权, 而没有对条款进行选择或协商的权利。此外, 这些合同往往条款冗长、字体细小、晦涩难懂。因此, 消费者如果希望进行交易, 那么, 除了同意经营者事先拟定的格式合同以外, 似乎别无选择。 (2) 强制连接、浏览。电子商务经营者为了拓宽业务, 往往与多个网站建立友好链接, 是为消费者提供方便之举, 但是一些经营者却将这种友好链接变为强制连接, 消费者只要上了一个网站, 就必须上其它相关的网站浏览, 否则难以退出。 (3) 在传统交易方式下, 消费者可任意选择付款方式。电子商务中, 经营者往往强制消费者采用电子支付方式, 从而侵犯消费者的选择权。

2.4 消费者或得赔偿权的侵害。网购中对消费者或者赔偿权侵

害的具体形式: (1) 侵权方难以寻找。由于网络的虚拟性, 买卖双方素未谋面, 卖家的真实姓名是否和网络上注册的一致, 都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问题, 很多网上交易的店铺并没有进行注册登记, 这导致经营者在实施侵权行为后, 消保委只能通过咨询网站所有者、查IP地址、查银行帐号所有者等其他途径来侧面查找, 难以找到现实中的经营者。即使找到了经营者, 由于网购的跨地区甚至跨国的特性, 超越管辖范围以及法律的适用也都将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2) 侵权证据难以掌握。一方面, 消费者容易忽略商品证据的保存, 网络交易并不是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当发现商品有问题时, 原来介绍此商品的商品信息已经变更或者取消, 取证难;另一方面, 网络交易往往不开发票, 双方交易没有合同保证, 在涉及售后服务纠纷时缺乏依据。 (3) 是侵权责任难以认定。由于网络交易涉及多个环节, 不仅是交易双方, 还包括交易平台服务提供商, 还涉及物流商等多个环节。消费者的权益受损害, 往往不是一个环节造成的, 但是各个环节之间相互推诿, 就使得侵权责任更加难以认定, 消费者获得赔偿权也就更加难以实现。

3 完善网上购物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3.1 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要切实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首先就

要制定适应网购健康发展的市场准入规则, 确认电子商务参与者的真实身份, 尤其是确认网上商业主体, 金融机构的合法地位、设立条件及经营权限, 适当提高门槛, 是具有较强实力的经营者进入网购领域。其次, 要完善相关法律, 加强网络广告管理, 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 运用新的管理媒介和手段, 以网管网。此外, 应进一步完善关于虚假宣传、虚假信息的责任制度, 要求提供不是宣传和信息的责任人承担赔偿责任。

3.2 对消费者安全权的保护网购中消费者最为担忧的是网络交易的安全性, 毕竟, 这与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

因此, 目前最迫切的是要建立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电子商务体系。

完善的信用体系可以包括网购经营者的基本信息、资质证明、产品信息与证明、交易情况与信用状况等。这些信息都应该在醒目位置予以公示, 并应取得有关部门的认证。其次, 对于消费者网络支付的安全性, 应当明确网络银行的赔偿责任, 平衡其与消费者之间的权利义务。

3.3 对消费者选择权的保护网购中侵害消费者选择权的最突出表现就是经营者强制消费者接受预先拟定好格式条款的电子合同。

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 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 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3.4 对消费者获得赔偿权的保护。

就在电子商务中保护消费者获得赔偿权而言, 除了要加强信用认证体系建设, 规范电子商务市场准入规则, 确认电子商务经营者主体资格外, 鉴于电子商务经营者较消费者拥有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条件, 因此, 有必要在此类案件中, 对举证责任的分配作出适当调整。即只要消费者能够初步证明通过网络从电子商务经营者处购买了商品或服务, 那么, 经营者就要承担证明商品或服务符合先前的约定、没有瑕疵的举证义务。即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由经营者承担举证责任。在举证责任方面对消费者予以特殊规定, 以鼓励消费者通过诉讼途径维护权益, 由于在网上购物消费领域中存在的信息严重不对称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以及维权意识, 证据意识的缺失, 消费者实际举证能力十分有限, 对消费者维权造成严重威胁, 动摇了消费者维权的信心, 对此应考量当事人的举证能力, 进一步扩大举证责任倒置的范围, 将网上购物包括在内。

维护网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任重而道远, 我们应当加强网上消费者权利保护的研究, 促进我国网上消费者权利保护立法, 改善我国网上消费环境, 增强消费者对网上消费的信任, 提高网上消费水平, 加快网上消费市场发展, 使我国实现网上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阿拉木斯.《网络交易法律事务》上册.法律出版社.

篇4:论网购消费者知情权保护之完善

关键词:网络购物;消费者;消费者知情权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129-04

一、问题的提出:网购消费者知情权为什么如此重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网络购物成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方式。它拓宽了消费市场,增大了消费者的信息量,大大便利了消费者的生活,且发展迅速,如今,网购已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①但同时由于网购中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时间差、交易手段虚拟等因素,不可避免地增大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可能性,因此而产生的纠纷数量庞大。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各地电子商务投诉约93600起,其中网络购物投诉占55.4%[1]。而事实上,因涉及金额不多、不法商家无迹可寻等诸多因素,许多消费者最终放弃投诉,网购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事件实际发生数远高于这一数据。

在网购消费者的诸多权利中,知情权是网购消费者的一项基础性权利,“知情权是消费者与经营者交易时首先要行使的权利,也是经营者首先应履行的义务”[2]198。它的基础地位决定了保护网购消费者其他权利,如保障安全权、自由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也要以知情权的保护为前提和基础。同时,消费者个人理性的发挥是以获得和交易有关的信息为先决条件的。作为理性的人,只有对事物有充分的认识才有可能做出较为合理的选择,而在信息占有方面,经营者往往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从消费者购物“需求确认(need recognition)→信息搜集(message search)→备选方案评估(alternative evaluation)→制定购买决策(purchase decision)→购后评估(post-purchase evaluation)”[3]的决策过程来看,当消费者不占有信息或占有信息不充分时,便很难做出正确的购买前评估,从而影响其购买决定,在此场合,消费者往往成为受害者。

与传统消费者可面对面验货相比,网购消费者只能通过经营者所提供的广告图片、视频介绍等方式了解商品或服务[4],即使部分网购可以货到付款,但往往需要支付回寄的邮费,增加额外的开支。通常情况下,网络交易中电子数据是信息的主要载体,消费者只能通过查看购物网站上的网页信息了解其要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网页上提供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往往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难以帮助消费者做出合理的消费选择。当然,消费者可以在网购前自己搜集关于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如咨询身边已经购买的消费者,或登录论坛查看消费者评价等。尽管综合各方信息或许能改善其信息劣势地位,但这将直接导致消费成本的提高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可见,网购消费者更难掌握真实可靠的信息,弱势地位更加明显,其知情权更易受到侵害,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网络交易中的矛盾更复杂,冲突更尖锐。因此,网购消费者的知情权也更需要重点保护。

网络经济是购买力经济[5],消费者是购买力的主体,只有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才能使消费者保持网络消费的热情,使网络经济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如今,网购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对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提升网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在经济发展方式由出口导向向内需导向转型,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对网购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平衡网购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掌握的差异,降低消费者在网络交易中不可预测的风险,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经营者形成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市场竞争中出现的虚假宣传、商业诋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规范网络经济秩序,优化网络消费环境。这既是对经济法社会责任本位、追求实质正义[6]141-142的体现,也是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两大宗旨的落实。

二、我国网购消费者知情权保护存在的缺陷及其分析

(一)立法缺位

1.立法层次有待提高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本身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在内容上和体例结构上就过于笼统,且该法于1993年颁布,无法适应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网络交易。2009年8月2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做的修改也没有涉及这方面的问题。此外,《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食品安全法》、《价格法》、《商标法》、《电子签名法》等也并未着眼于网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现在主要可以依照的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10年5月31日出台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其第十三条规定,“网络商品经营者和网络服务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事先向消费者说明商品或者服务的名称、种类、数量、质量、价格、运费、配送方式、支付形式、退换货方式等主要信息,采取安全保障措施确保交易安全可靠,并按照承诺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暂行办法》符合网络购物的发展规律和人们的普遍认识,但其只是部门规章,强制力不够,还不能承担充分保护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的任务,执行一年多来效果还不显著。另外,在电子商务领域,我国采用了地方立法先行、试点的做法,①当然,其若符合《立法法》的规定,则无可厚非,但地方立法效力层级不高,与国家立法分隔时间太长也容易造成体系不清、条块分割、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7]。尤其是就网购而言,跨行政区划甚至跨国界都经常发生,各地规则不一必然不利于消费者保护和纠纷的解决,也缺乏法律域外适用的效力。法律的缺失,是权利保障的阻碍。立法层次不提高,在网络购物的背景下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就是纸上谈兵。

2.关于网络经营者信息披露义务的规定不完善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该条更多地体现为消费者提出“要求”的权利。该法第19条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当做出真实、明确的答复。商店提供商品应当明码标价。”该条对经营者的主动告知义务的规定过于笼统,并没有对告知的主要内容做出比较详细的列举。在传统交易中,这种一般性的规定已经暴露出弊端,对于网络消费的场合,更加难以满足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需要。

《暂行办法》在此问题上有所进步,其第13条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网络商品经营者和网络服务经营者的主动告知义务,并列举了告知的信息范围,但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规定的披露信息的范围太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所列的信息归纳起来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商品或服务的基本情况,如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等;二是经营者的基本情况,如经营者的真实名称、标记等;三是商品或服务的售后服务情况。这些规定的信息对于传统消费者来说已经比较详尽了,但是对于网购消费者而言显然不够。《暂行办法》对其进行了补充,新增了网购交易中存在的运费、配送方式、支付形式、退换货方式等,但仍然有所欠缺,且应当进一步细化和技术化。例如,应当披露在远程通讯的方式下消费者在发出要约之前用于识别和更正录入错误的技术手段等。

第二,对披露信息的标准和要求不明确。现行规定中对披露信息的标准和要求较为模糊且不全面,包括“真实”、“明确”、“不得引人误解”等,这些规定也只是散见于各条文中,没有集中、统一的规定。另外,对“真实”、“明确”等没有权威的解释也会让不法经营者有机可乘。

3.关于侵犯网络消费者知情权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不完善

《暂行办法》在第五章“法律责任”中主要明确了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的责任,而对网络商品经营者和网络服务经营者的责任尚无明确的规定。例如,当消费者向网络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咨询其披露不明的信息,而经营者故意隐瞒或拒绝回答,网购消费者是否可以依法追究经营者的责任,法律没有规定。再如,《暂行办法》第15条规定,“消费者要求网络商品经营者和网络服务经营者出具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的,经营者应当出具”,但如果网络商品或服务经营者拒绝出具或者以各种理由推脱出具上述单据时,是否可以追究网络商品经营者和网络服务经营者的责任,法律对此也没有相应的规定。

正如保罗·海恩所言,“人们个体不会做对整体有利的事,除非这件事对个体有利,人们预计承担的行动成本和预计取得的行动产生的收益,引导了他们的行动”[8]227,若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无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那么经营者便会肆无忌惮地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以获取利益。

(二)监管不力

尽管《暂行办法》第32条规定,“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监督管理由县级(含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卫生部门、价格管理部门、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物价管理部门等行政机构多头管理、相互推诿的局面,但我国对网购的监督管理仍然存在问题。

在诸多问题中,管理模式落后是根源所在。管理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管理场所,二是管理机构与人员,三是管理行为。前两种操作简便,无需太高的监管水平,正是我国所广泛采用的。我国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定过分强调资质条件与登记许可备案[9],也就是主要通过管理场所、机构、人员的方式进行。若仅将此作为管理的基础固然好,但我国一方面没有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准入机制,另一方面在这种模式的背后没有强有力的措施进行监督和保障,其造成的必然结果是让人为的门槛增加企业的负担、束缚企业的发展以及暗箱操作。而监管部门之所以更愿意采取这种模式,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流动性和跨区域性对监管水平、监管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采取上述模式在规定和执行上都比较简单易行[11]282。同时,还存在的问题是监管过于侧重于事后责罚,而较忽视事前的防范。这一点不论是在《暂行办法》,还是在地方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中都有所体现。事实上,防患于未然也应当被视为保护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的重要途径。

三、完善我国网购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的建议

(一)相关立法内容的完善

从法经济学的理论来看,网络经营者信息披露不完全或不及时会产生负外部性,克服负外部性的基本方式是使外部性内部化,即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使行为成本与收益间重新具有一致性[12]。在保护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的立法达不到该目的时,就必需予以完善。

1.提高立法层次

一般而言,提高立法层次有两种选择:新立法和修订现有法律。如果对关于网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都重新立法,显然是不必要、不经济,也是不实际的,其结果还可能扰乱现有法律体系。“有效率的法律制度是努力使法律供求趋向平衡”[13],何时选择新立法,要视法律需求与供给的关系确定。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对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各章做出相应修改,增加新的条款作为网络交易中应遵循的规范。①第二步,在条件成熟时,制定《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步,与数据保护、电子签名与身份确认、电子合同、电子货币与电子支付、网上知识产权、电子证据等共同制定统一的网络法,设“网络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专章”。

2.明确规定网络经营者的信息披露义务

第一,明确规定网络经营者的义务由被动告知转化为主动披露。权利—义务是法学领域一对共生的基本范畴,也是法律实现作用的基本互动机制[14]108。为了克服消费信息不对称给网购消费者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必要让作为信息优势方的经营者承担积极的信息披露义务。其制度功能优势在于:首先,能更大程度地使消费者直接获取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毕竟在特定交易中经营者最了解商品的状况;其次,通过使消费者无偿获得有效信息,能够提高交易效率、保障交易公平;最后,能够降低社会总的信息收集成本,从而增加社会总福利[15]102-106。

第二,明确规定网络商品或服务经营者的披露内容包括三方面:经营者信息、交易标的信息和交易条件等其他信息。经营者信息有这样三方面需要完善:一是可借鉴日本《ECOM虚拟商店与消费者交易准则》中的规定,增加披露经营者的名称、资质、联系方式(电话、传真、E-mail)、地址、注册信息的规定;二是参考OECD《指南》、欧盟《电子商务指令》,增加经营者的责任人、直接管理机关、所参加的行业协会及其联系方式的信息,上述信息有利于消费纠纷解决。三是网络经营者的信用评价。

交易标的信息在北京市工商管理局《电子商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11条第2款中规定得较为详尽,包括“服务的名称、种类、规格、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产地、等级、价格、生产日期、有效期限、配送范围、配送方式、运输标准”,可以在修法中采纳。还需完善的是关于标的价格的信息,可参考希腊《网络商人准则》中关于价格的规定,明确价格中是否包含税款、寄送、运输的费用、远程通讯费,并说明价格的有效期。

交易条件的信息主要包括交货或提供服务的方式、支付方式、售后服务、保证或担保条款、消费者在发出要约之前用于识别和更正录入错误的技术手段、订立合同使用的语言、必须遵循的技术手段或标准以及交易所附带的条件(如时空限制等)、投诉的程序及如何查阅相关行业准则。

第三,明确披露信息的要求和标准。可参考美国《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和《电子签名法》,规定其基本要求为“以易于理解、便于取得的方式、完整、准确、及时地向消费者披露”。

3.明确规定侵犯网络消费者知情权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规范的霍布斯定理[16]96-98告诉我们,立法以尽量建立合作使不合作损失最小为目的,推动不合作向合作转化。法律常用的方法,就是提高不合作的成本。“法律的市场类比”理论认为“法律具有与市场相同的功能,能够实现对人类行为的最佳控制”[17]81,理性的行为人在行为选择前就会比较行为成本和收益。因此,为促使追求利益的网络经营者积极地履行义务,应让其在违反义务时在法律上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具体可增加以下规定:第一,当网络经营者信息披露不完全或者没有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应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罚款。若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应赔偿消费者受到的损失。第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必须披露的信息不明时,需要咨询但网络经营者故意隐瞒或拒绝回答时,消费者可以要求其承担法律责任,若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应赔偿消费者受到的损失。

同时,设置上述规定的另一个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法律体系这一“隐性的市场机制”中,消费者可以从违法的经营者身上获利,会激励他们去主动发现违法者,并诉诸法律,便可降低司法和执法的成本,提高法律的有效性。

(二)监督管理制度与措施的完善

1.明确政府监管在我国的重要性

在电子商务的管理上,国际上提倡政府少干预,更多地依靠市场调节。“政府应设法减少和消除不必要的贸易障碍,政府的干预是有节制的、透明的、前后一致、可预测的。应致力于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建立用户和消费者的信任,建立数字化市场的基本原则,并充分发挥企业自律和市场的推动作用”[18]256。但笔者认为,就我国而言,仍然需要加强政府监管。

第一,社会实质公平在网络交易中不可能自然实现,实质公平要求国家对这一特定的经济生活进行监督、协调和管理。第二,就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而言,“消费者利益的主体是不特定的全体社会成员,消费者利益即表现为一种社会利益,而不仅仅是消费者群体中每个成员的个人利益。社会利益由于主体的不确定性,很难通过某一个人或某一社会团体来实现。当私人无力担此重任时,社会利益的实现必然要求政府的介入”[19]。第三,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电子商务的发展不成熟,网络市场信用评价机制存在相当的差距,电子商务法制建设不足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第四,网络消费的应用和发展显然要比相应的法律体系的改进快得多,政府监管恰好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样的不足。在原则上可参照韩国《电子商务基本法》第五章第29条,规定政府对网络交易消费者的权益负有保护义务。

2.加强市场准入监管和网购行为监管

在我国已经制定了从事网上经营要进行登记、办理营业执照并在网页醒目位置公开营业执照登载信息的相关规定的情况下,一方面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即上文所述的对经营场所、机构和人员的监管,另一方面加强对网购行为的监管。前者要注意的是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准入规范,确认经营者的真实主体身份,并且要使这种市场准入和资格认定切实发挥作用,在管理办法上要针对网络交易的特点进行创新,符合网络技术要求,并且细化、严谨化,还要建立长效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执行过程中的透明度。后者要注意对网络交易合同的监管,因为合同是网购的基础,管住了网络交易合同就管住了网购行为的源头,而且事实上,网络消费合同,尤其是其中的格式条款是网购消费者知情权被侵害的重灾区。可借鉴美国《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对网络经营者是否合理地提请消费者对格式条款注意以及尽到了说明义务进行监管。

3.加强事前防范

注重事前防范,建立网上巡查制,重点关注格式合同、格式条款。当然,基于网络交易的灵活性、虚拟性、跨地域性、跨行业性等给监管带来的挑战,政府监管部门要加强与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的合作以做好预防损害消费者知情权行为发生的工作。可以借助他们积极主动地对商品和服务进行比较检验并发布公共消费信息,积极地为消费者提供咨询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R].2013.

[2]刘文华.经济法(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芦文娟,韩德昌.基于新技术的营销模式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4).

[4]倪斐.我国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立法保护的不足与完善[J].河北法学,2011,(4).

[5]See Carl Shapiro,Information rules: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J.N.I.2000,1(1).

[6]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7]郑远民,李俊平.新加坡电子商务法最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5).

[8][美]保罗·海恩.经济学的思维方法[M].马昕,陈宇,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9]李政辉.商事登记效力之反思[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5).

[10]寿步.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1]See RichardA.Posner,Catastrophe:RiskandResponse,L.P.&R.2005;,4(3).

[12]钱弘道.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基础[J].法学研究,2002,(4).

[13]张文显.法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4]应飞虎.论强制说明义务[C]//王全兴.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15]See Cooter R.andT.Ulen,Law and Economics,3rd Ed.,Chapter4,PearsonEducation,Inc,2003.

[16]魏建,周林彬.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7]寿步.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篇5:网购中消费者权益保护

( 一) 网络购物的概念

有一位学者尼葛洛庞帝曾经对网络购物做了形象的描述, 只需要鼠标, 就可以享受送货到家的愉悦, 在大数据时代, 人们享受着数据的应用成果。《数字化生存》就是述说数字化的生活方式, 简单来说, 也是网络购物。

( 二) 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的概念

《牛津法律大辞典》里面, 有这样一个定义, 通过金钱买卖, 获得产品和服务, 被成为消费者; 《欧盟消费者远程合同指令》又把消费者用另外一种形式解释: 仅靠需求, 而与交易动机无关的协议产生的自然人。《消费者保护法》在我国发布, 该法简单的把消费者理解为因为消费, 而产生的交易或者获得的服务。

二、网购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从网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场考虑, 消费者包含网购消费者, 因此网络消费应该受到保护, 且有权维护自身利益不被侵犯, 随着网络的不断规范, 消费者权益保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是问题仍然存在, 相对于原来思维模式中的消费者, 既保留了原由的矛盾和冲突, 又展现出更为典型的难题。

( 一) 消费者维权困难

第一, 经营者主体模糊。在互联网的消费过程中, 顾客对于卖家的信誉、真实身份完全不知悉, 经营是否正规也无法得知, 一旦消费者受到上当欺骗、买到假货或者其他类似的问题出现后, 没有办法确认卖家的具体情况, 因此无从获得权益维护的机会和可能, 对于受侵害的消费者, 需要申请补偿, 也无法确认该向谁索要。

第二, 无法求证。一旦消费者的利益受损, 第一时间便会求助相关组织机构, 比如消费者协会、政府部门、甚至是申请仲裁和诉讼, 但是以何种援助形式申请维权, 都要求具备相关的证据说明, 互联网消费的凭证, 无法准确获取和保存, 电子信息的证据随时消失, 无法确定。因为网络不是实体交易, 全靠虚拟的电子数据掌控, 卖家在侵犯消费者权益后, 极有可能寻找网络高价通过技术手段消灭证据, 使消费者无法举证, 也就无法维护权益。

第三, 交流受阻。如果网上购物发生权益纠纷, 需要涉及的当事人有消费者、卖家、第三方网络平台、物流公司、消费者机构等, 这些部门、人员都属于不同的区域, 交流存在阻碍, 消费者不能同一时间与多方进行交流沟通, 需要耗时间和精力, 也会增加沟通的成本。

( 二) 国家机构管辖权问题不清

因为网络的范围及其广泛, 甚至在全球盛行。参与网络购物平台交易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城市、国家, 如果消费者的权益被侵犯, 将向谁提出诉讼, 如果维权, 由哪些部门管辖, 没有法律明文提出, 很多经营者也利用法律的不完善, 恶意侵犯消费者的权利。

( 三) 经营者侵权、违法和犯罪成本低

在网络交易中, 经营者的广告成本极低, 投入资金极少, 广告的途径也只能通过网上的单页宣传, 那么在经营者侵犯消费者权益时, 付出的成本也就比较低, 因此他们不重视侵权行为, 从经营者的观念分析, 侵犯消费者权利无需损耗过高成本, 这就成为损害消费者的动机。

三、网购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措施和意见

( 一) 加强和改善整体消费者权益保护

实体店经营与网络经营一样。都存在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的问题, 如果传统交易方式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 那么对于网络交易出现的问题, 会得到借鉴和帮助。

( 二) 充分发挥网购消费的优点

因为网络的自由和开放,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而且是运用现代的高水平科技, 因此网购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重点问题是无法找出侵权证据、管理权限划分不清等。

( 三) 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立法工作和司法工作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必定需要法律约束和管理, 这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我国现在的法律体系还不规范, 建设法律和执行法律都存在各种问题、仲裁和诉讼机制也存在不合理和漏洞。创建一个法制的文明社会, 才能有效促进网络交易健康运营。

( 四) 加强行政机关对网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管控、体现监督的力度和效度

1. 转变行政机关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中旳职能体现

在经济发展初期, 我国在不断摸索中前进, 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总结, 社会主义的市场环境逐渐完善, 但是各种突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政府在市场环境中的角色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

2. 提高行政机关对消费市场的管控力度和技能水平

当前政府体系中最大的问题是行政部门架构设置、人员配备不合理、办事效率低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权益受到侵犯时, 相关部门不能提供实质性帮助, 无法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摘要:网络交易近年来高速发展, 它提供给人们便利的购物方式,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但是在追求便利的同时, 消费者的权益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 如果不及时有效的解决侵犯网络消费者权益的问题, 必将给网络经济的发展带来障碍。因此, 我国可以借鉴外国在网购中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做法,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做法, 使网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以此来促进我我国网络逐渐趋于规范化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购物,消费者权益,消费者,经营商家,多元性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成军.英国电子商务监管和消费者保护[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2.

[2]杭州市工商局网络经济课题调研组.发挥工商职能作用助推网络经济健康发展-杭州网络经济发展调研报告[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2.

[3]倪斐.我国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立法保护的不足与完善[J].河北法学, 2011.

[4]魏雪梅.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完善和救济机制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1.

上一篇:大学毕业校长讲话下一篇:现代企业多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