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工作专项纪律检查工作简报

2024-04-24

社区矫正工作专项纪律检查工作简报(共15篇)

篇1:社区矫正工作专项纪律检查工作简报

为切实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刑罚执行活动监督, 维护社会稳定,近日,广西贵港市覃塘区检察院对全区10个乡镇司法所社区矫正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集中检查。

据了解,为保障此次检查活动顺利进行,该院抽调监所、预防、案管部门10名业务骨干组成专项检查组, 通过实地检查,开展座谈等形式重点检查了各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在接收、教育、监护、社会保障、培训、档案管理等重点环节中是否出现脱管漏管等现象,档案、台帐建立是否完备,帮教工作是否及时科学,日常管理资料是否详细真实。对检查发现的档案不规范、管理不到位、手机无人接听、少数监管矫正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检察人员当场进行了全面反馈,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整改落实要求。

在此基础上,专项检查组还给在矫人员上了一堂法制警示教育课,向他们阐明了社区矫正工作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要求,并结合近年来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的典型案例,分析其重新犯罪的根源、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的危害,同时与在矫人员进行思想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和思想动态, 鼓励矫正人员自觉接受社区矫正,以良好的心态重回社会。

通过此次社区矫正检查活动的开展, 推进社区矫正的正确、规范进行,也听到了基层司法所对社区矫正监管工作的好的建议,引发了该院对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在做好社区矫正检察工作的新思考,促进了监外执行罪犯改造质量的提高。

篇2:社区矫正工作专项纪律检查工作简报

检查组听取了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情况介绍和汇报,对社矫对象情况逐一进行了核实,将监外执行罪犯的刑种、刑期、住所地等信息进行了录入,建立了监督台账。据悉,本次检查过程中,检查组对辖区内有禁止令、犯盗窃罪、人身伤害罪等社区服刑人员发放了电子手环,实现了服刑人员24小时无盲区监督。

检查组详细查阅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档案及管理台账,重点检查了有无脱管、漏管、违反监管规定人员及重新犯罪等情况,并就各个司法所履行工作职责的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日志与卷宗两项办法再结合对各乡镇司法所的巡查制度,实现了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全面检查。

根据此次检查暴露出的.监管问题,该院制订出台了《金溪县检察院社区矫正检察联络员工作办法》,参照《办法》和县司法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社区矫正工作管理、检察监督的通知》,为后续工作提供了指导性文件,实现社区矫正人员信息和动态监管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情况通报、案件移送等工作机制。

同时该院与司法局对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考核标准更加细化,考核成绩全部量化,并建立奖惩机制,重点对矫正执法流程、档案填写、动态系统管理各个环节的加减分项进行逐一解释。

“只有不断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风险防控管理,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区矫正服刑罪犯的再犯罪可能性和潜在的社会危害性。”该院监所科科长说道。该院还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县司法局发出了书面纠正违法通知书,并要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进一步开拓思路,采用新办法监督社区服刑人员,得到司法局及时回复。

篇3:社区矫正工作的探究

一、社区矫正工作的概况

社区矫正工作是我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社区矫正工作具有主要的意义, 也有相应的条件和范围。

(一) 社区矫正工作重要意义

社区矫正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利于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罚制度,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 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二是有利于对那些不需要、不适宜监禁, 或者继续监禁的罪犯有针对性地实施社会化的矫正, 充分利用社会各方力量, 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维护社会稳定。三是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 使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两种行刑方式相辅相成, 增强刑罚效能、降低行刑成本。

(二) 社区矫正工作适应范围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 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下列5中罪犯:

1. 被判处管制的。

2. 被宣告缓刑的。

3. 被暂予监外执行的。

A: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B: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C:生活部能自理, 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危害社会的。

4. 被裁定假释的。

(三) 社区矫正工作任务

1.

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加强度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管, 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

2.

通过多种形式, 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 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使他们改过自新, 弃恶从善, 成为守法公民。

3.

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公理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从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二、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从制度层面来看

由于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的时间较短, 许多有关的法律制度, 组织制度, 工作制度均不完整, 需要更加完善和明确。

1. 法律制度不健全

社区矫正工作的试点, 工作的开展仅仅是根据“两院、两部”的通知而开展, 对于司法行政系统主要负责社区矫正工作在法律上还有许多“障碍”。虽然《刑法修正案 (八) 》将“依法实施社区矫正”写入刑法, 但还需要通过修正案的方式进一步修正《刑事诉讼法》、《人民警察法》等有关法律确保由司法行政机关来主要负责, 另外我国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导致了有关案件如何进行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的程序无法律依据。此外各省市都按各自有关规定或通知来制定相关实施细则, 缺乏上位法律支持导致实施方式“花样百出”。

2. 组织制度存在纰漏

根据《通知》;要求各省市自成立了“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司法行政机关成立了“社区矫正处 (科) ”但是在基层司法行政机关有的县区 (市) 司法局同乡镇 (街道) 司法所没有形成垂直隶属关系。司法所仍然属于乡镇 (街道) 管理, 造成了组织工作中不通畅现象的发生。有的司法所没有专项编制的人员从事社区矫正工作, 或者人员编制不充足, 还有的地方社区矫正成员单位对社区矫正工作认识不正确, 各部门衔接配合存在分歧导致工作不通畅。

3. 工作制度上有待完整

社区矫正工作流程较复杂, 涉及部门较多。有的社区矫正审批流程需要七八个部门, 手续有些繁杂。另外在社区矫正工作中需要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正、思想矫正、劳动矫正多方面工作形式, 而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 矫正形式单一化情况严重, 使服刑人员缺乏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矫正形式单一化也使服刑人员对劳动服刑存在抵触心理, 不利于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

(二) 从实施方面来看

社区矫正工作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各机构配合不密切, 法律文书填写不规范, 矫正对象对社区矫正认识不正确, 等等。

1. 机构配合不密切

因为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行政、监狱、劳教、社会保障、机构编制、教育等多部门, 所以在工作上容易出现配合不密切情况, 比如应当进行审前社会调查的没有进行审前社会调查而直接裁定或判决, 应当由公安、社会保障配合的情况无法配合, 机构编制应当解决编制的无法解决, 导致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无法安心从事社区矫正工作。

2. 法律文书填写不规范

因为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时间短, 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书不完备, 部分基层司法公作人员填写不规范, 导致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法律文书乱, 填写不规范, 有些部门依然沿用旧式法律文书。需要完备法律文书格式, 规范填写, 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程序完整、规范。

3. 社区矫正对象认识不正确

有些社区矫正对象对社区矫正工作认识不正确, 认为社区矫正就没有什么事了, 有的认为不在监狱或劳教所监禁就是不用在服刑了, 还有的矫正对象对司法行政机关管理提出质疑或不愿意服从, 认为司法行政机关不是公安警察, 没有什么权利。这些想法对社区矫正工作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恶劣影响, 甚至一些社区矫正成员单位也和矫正对象存在相同认识, 给社区矫正工作带来了很深负面影响。

三、社区矫正工作问题解决方案设想

(一) 从制度层面来解决

根据社区矫正工作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建议从多方面多角度解决社区矫正工作的问题。

1. 加快立法, 根治“软骨病”

加快社区矫正工作立法建设, 从《刑事诉讼法》、《人民警察法》等多个涉及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上入手制定《社区矫正法》规定或确立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明确社区矫正专门负责机关, 从根本上建立社区矫正这一司法制度。

2. 完善组织制度、封堵纰漏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立“社区矫正专职部门”, 可以探索在司法行政机关设立“司法行政警察大队”, 社区矫正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和档案管理, “司法行政警察大队”负责监督和控制防止社区矫正对象出现不良倾向, 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效率。

3. 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

健全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简化工作审批流程, 健全多种矫正形式, 特别是设立专业心理矫正工作部门, 落实专门心理矫正人员, 及时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化解矫正对象心理矛盾, 防卫控制矫正对象再次违法犯罪。劳动矫正工作方式适当创新, 改变单一的劳动模式, 分批分组进行劳动, 可以建立劳动小组, 开展进行劳动竞赛或多样的劳动方式, 以此作为激励手段进行考评。

(二) 从实施过程中来看

1. 完善机构配置, 加强部门配合

因为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多个部门, 所以工作中应当完善机构配制、合理协调各部门关系, 加强各部门配合, 应当审前调查的严格执行审前调查工作, 应由公安、社会保障、机构编制负责的落实负责, 应当落实经费的落实经费, 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安心从事社区矫正工作, 努力促进司法所垂直于司法局的管理进一步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2. 完备法律文书, 规范填写

社区矫正工作也是一项司法工作, 是有严格法律程序和法律文书, 应当严格填写法律文书, 规范书写, 采用新的文书格式保证法律文书严谨性、规范性。

3. 加强教育引导, 提高矫正公做认识

加强对矫正对象教育引导工作,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社区矫正也是一种刑罚, 也是一种服刑而且要他们服从配合司法行政机关管理。在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其他政法部门、机构编制部门社区工作的教育, 促进他们了解社区矫正工作重要性、必要性, 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除此还应当大力宣传社区矫正工作的力度, 提高全社会对社区矫正工作支持、理解, 进一步促进社区矫正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本文综合分析了现阶段社区矫正工作现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设想, 社区矫正工作是以种人性化、规范化的非监禁刑罚方式, 是司法制度和工作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 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各种问题, 但是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社区矫正工作必定有很大的发展, 社区矫正工作必将成为非监禁刑罚的一种良好模式。

参考文献

[1]姜爱东等编著.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

[2]张建明编著.社区矫正实务 (司法行政系统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专业教材) [M].1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0.9.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 (司发[2003]12号) [Z].

篇4:社区矫正工作专项纪律检查工作简报

[关键词]监督机制改善

一、健全机构。完善机制

区检察院坚持把社区矫正工作作为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维护司法公正、提高社区矫正对象教育改造质量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成立了由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任组长,监所、预防、侦查监督、公诉等部门为成员的工作指导组,制定相关意见,明确检察院的主要任务、职责:对社区矫正对象交付执行的法律手续是否完整合法、接受监管期间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执行机关是否给予处罚、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失是否依法收监、符合减刑条件的是否予以减刑、执行机关是否建立帮教组织和管理矫正档案、矫正对象出现脱漏管问题时是否及时采取措施等方面进行监督。同时,建立了“接、管、帮、教、扶”五个方面的监督工作机制,为促进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社区矫正工作中,检察院充分发挥监督检察职能,努力做到“五个到位”:一是责任落实到位。将社区矫正监督工作责任定位为“两个避免、一个转化”:避免脱管、漏管,避免重新犯罪,使矫正对象转化为社会有用之才。力求“稳步走、有创新、不越位”,努力把矫正工作做细做实做好。二是制度方案到位。区法院、公安分局、司法局制定了社区矫正工作联席制度,明确了目标、任务、内容、步骤、重点、方法及措施。三是矫正力量组合到位。监所检察科与试点单位的司法所、派出所、综治办等组成矫正工作队伍,并落实邻居、家庭、志愿者组成的社会矫正工作人员。四是走访谈心到位。对矫正对象进行经静性走访、谈心,了解其基本情况、居住地址、活动范围和亲属概况,掌握其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做好转化工作。五是监督检察到位。按照“日记载、周报到、月学习、月劳动、季总结鉴定”制度实施矫正工作做到了重点明确,形式多样,矫正工作早安排。

三、夯实基础,掌握动态

检察院将“情况明、底细清、数据准”作为抓好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是建立档案,完善相关资料。对每名新的矫正对象进行了全面检查清理核对,按犯罪性质、年龄、刑期和考核期、监改力量等逐项登记,建档立卡。并录入计算机进行动态监督管理。二是深入社区,进行实地检察。建立并坚持与矫正领导小组成员、司法所派出所工作人员、矫正对象及家属的“三见面”制度,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分析矫正对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三是培养专业队伍,积极开展法律指导工作。针对部分从事矫正工作时间不长,经验欠缺的工作人员,有的放矢地讲解有关法律法规适用及矫正监督的方法措施,帮助其提高矫正工作能力,努力使矫正工作趋于规范化、合理化。

四、创新举措,强化监督

一是以“四清”为标准,规范接收工作。检察院监所科干警全程参加矫正对象接收工作,做到档案材料交接清、矫正对象犯罪原因清、改造状况清、思想状况清。并在接收时采取“边接收、边教育、边管理”方式,保证了接收工作的合法有效。二是推行“约见检察官谈话”制度。矫正对象在矫正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或存在什么困难,可以随时向检察人员进行申诉和控告,检察人员帮助其解决困难,及时排解其对立情绪和思想顾虑,维护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三是建立预警机制。针对社区矫正中可能出现的违法情况,规范完善相关程序。对监外执行活动中发生的违法情况,当场提出口头检察纠正意见,事后及时报告分管检察长;对执行机关不予采纳的,向执行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执行机关仍不采纳的,报告上级检察机关予以监督纠正。

五、以人为本,科学管理

篇5:社区矫正专项检查工作简报

该院副检察长带领检察人员对高村镇、板栗树等乡镇派出所的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监督检察,深入当地派出所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各乡镇的社区矫正工作情况汇报,翻阅查看了矫正对象档案及管理台帐,详细询问了部分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工作、生活情况,重点排查监外执行罪犯中存在的脱管、漏管情况。

针对此次专项检查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该院副检察长提出了三大整改建议,即进一步强化法律法规学习,实现“定期学习、定期汇报、定期公益”,确保行为和心理双重矫正;进一步明确服刑期纪律规定,实现“严要求、严落实、严保障”,确保规范自身言行举止;进一步体现司法关心关爱,实现“勤走访、勤慰问、勤帮教”,确保精准帮扶困难服刑人员。

篇6:社区矫正工作专项纪律检查工作简报

据了解,此次专项检查活动主要采取了现场查档、面对面询问和实地走访、电话询问、定位回放等方式,检查了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情况及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表现,具体查看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和社区服刑人员花名册、信息化工作数据平台、帮教记录、日常监管台帐,如请销假登记表、奖惩、集中学习和公益劳动等相关簿册。同时检察干警面对面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了逐一询问,了解服刑人员接受司法所监管、周报到、月考核、学习劳动及手机定位等情况。重点排查社区服刑人员可能出现的脱管、漏管、虚管和存在的安全隐患情况,对排查出的不服从司法监管、检查期间不按时报到、虚报、误报自身行踪、不履行请销假审批手续等问题,检查组现场提出了整改意见和警告决定,并对首批7个司法所的10名违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了集中警告宣告,并联合签发了社区矫正警告决定书,场面严肃、秩序井然。

该院监所科科长刘海明对接受警告人员进行集中训诫,对个别不认罪、不服从司法所管理、轻视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耐心细致的思想交流,要求其明确罪犯身份、客观看待犯罪事实,认真服刑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拖延、漠视司法监管的行为最终只能是自毁前程。

篇7:社区矫正执法大检查工作简报

为提高莱阳市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全面提升辖区内社区矫正执法工作水平,莱阳市司法局由分管副局长王丽萍同志带队,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项检查工作组,自12月26日起,赴全市18个镇街司法所开展年终社区矫正执法大检查活动。

检查组首先听取了各司法所负责人关于社区矫正工作情况的汇报,随后查阅了社区服刑人员花名册和刑满释放人员花名册,详细检查了社区矫正人员报到学习、公益劳动、个别谈话教育、季度考核、分类管理和请销假等日常监管工作的落实情况;通过现场对部分社区矫正人员点验、训诫、提问,核实工作台帐和档案资料,查看司法行政业务网上记录等方式对各司法所一年来社区矫正工作进行认真梳理核对,对发现的业务问题,及时反馈并加以指导完善,对发现的执法问题要求立即整改。

通过此次检查,进一步规范了辖区内社区矫正工作,提高了社区矫正执行效果,强化了社区矫正日常管理,极大提升了该市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篇8:福建省社区矫正工作发展思考

福建省全面实施社区矫正工作时间与全国第一批、第二批试点省份相比, 虽然时间较短, 但在试点与全面实施过程中, 由于充分调研, 结合省情, 积极探索与实践, 随着福建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实施细则出台与实施, 福建省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阶段性丰硕的成果, 逐步走向成熟。

现结合福建省社区矫正的概况以及社区矫正专业发展前沿理论, 该研究者就福建省社区矫正工作发展提以下几点拙见。

1 有必要进一步厘清两个称谓, 防止认知紊乱

1.1 司法协理员与社区矫正专职社会工作者

司法协理员为我省司法厅首创称谓, 是指具备一定条件, 专门从事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事务的全日制专业人员, 替换掉原有使用的社区矫正专职社会者这个称谓。司法协理员从称谓上来看比社工更加明确, 清晰, 更容易理解, 更易为民众接受, 司法协理员作为一种新的职业称谓, 建议司法厅进一步下文明确协理员从业领域、工作岗位, 防止认知混淆, 同时结合司法协理员职业特性, 制定规定进行职业水平评价, 提出科学、合理的薪酬标准。

1.2 社区矫正人员与社区服刑人员

2014年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重要讲话及2014年10月两院两部联合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文件内容中已采用社区服刑人员称谓, 且从福建省各地司法局、所的具体实践来看, 用社区服刑人员称谓, 可加强服刑人员在刑意识, 更能体现刑罚执行活动的严肃性, 建议对社区服刑的罪犯统一采用社区服刑人员称谓, 暂停使用两院两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与福建省《社区矫正办法实施细则》社区矫正人员的称谓, 等社区矫正法出台后再进一步明确。

2 创新监督管理方法手段

社区矫正这一刑罚执行方式在惩罚处遇方面威慑力不够, 尤其是对大错不犯, 小错不断的社区服刑人员, 如有些社区服刑人员消极对抗入矫教育, 司法局、所工作人员没有惩罚权。建议要加强身份认知教育与认罪服法教育, 提高服刑人员的在刑意识, 有条件地区可规定缓刑, 管制人员必须去监狱参观, 进行警示教育, 以加强刑罚执行理念。

3 对如何科学对服刑人员进行教育矫正加强培训, 创新教育方式, 增强司法协理员专业性

教育矫正是司法协理员重要工作职责, 要对服刑人员科学教育矫正, 这就涉及到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犯罪学, 教育学, 甚至是精神病学的理论与知识。司法协理员要根据教育矫正的需要, 有针对性了解业务知识, 掌握相关理论, 精通教育与矫正技能。尤其是在当前社区服刑人员中存在着无生活来源、有重新犯罪倾向, 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身患重病如精神病、艾滋病的几类特殊人群, 这些人群参与危害社会重特大安全事件概率较高。管理学中有个著名的“二八定律”, 管理中考虑处于中间80%的大多数人, 而忽视了最突出的及最落后的人群, 其实这20%的人群, 最好是花80%的精力管理。要管理好上述这些特殊人群, 不仅需要精力, 更需要通过系统培训, 使司法协理员能科学把握对服刑人员进行矫正的特点与规律。

4 建立多元化司法协理员队伍

现阶段的司法协理员队伍主要是大学毕业生, 现代化科技技术有余但工作经验不足。而社区服刑人员大部分是很难管理的, 在工作实践中, 经常出现“大错不犯, 小错不断”的现象, 年轻的司法协理员常常焦头烂额, 迫切需要经验丰富、能够驾驭社区服刑人员的司法协理员管理, 因此, 建议按照一定比例, 将退伍兵、退休的法官、检察官、教师等老干部充实到司法协理员队伍, 以老带新, 整体提高司法协理员工作能力。

5 提升待遇, 增强社区矫正司法协理员的职业认同感

司法协理员工作量相当大, 工作程序十分复杂, 除正常工作时间外还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走访和个别教育、制作监管文书台账、准备教育材料等。与司法协理员承担的工作任务、责任风险和专业技能相比, 司法协理员的待遇明显偏低, 而且没有动态增长机制, 严重影响了专职社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绝大部分司法协理员职业认同感极强, 热爱岗位, 但迫于沉重经济压力, 人才流失严重, 队伍不稳定。如某市社区矫正开展以来, 有近220名司法协理员通过考试或辞职离开社区矫正工作岗位, 占总数的55.7%, 导致人才流失, 队伍不稳定。建议参考某市交通警务辅助人员队伍建设经验, 建立工资增长机制, 把司法协理员工资与其专业等级、工作年限、学历等相挂钩, 在现有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工资待遇, 使司法协理员获得同等岗位、同等职级相当的薪酬待遇, 调动司法协理员积极性和能动性, 确保司法协理员队伍稳定和刑罚执行到位。

6 提升社会适应性帮扶及安置帮教的社会参与程度

当前在各地社会适应性帮扶及安置帮教主要体现在服刑人员经济困难、重新就业、家庭关系、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方面缺乏必要社会资源支持, 各地司法局、所工作细致, 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社区矫正实践中, 各地司法所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理念, 实施“管教结合, 寓教于管”的人性化教育矫治措施, 为社区矫正人员悔过自新、重塑人生提供帮助, 做到思想上帮教, 生活上帮扶, 行为上规范, 促使社区矫正人员顺利融入社会,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新人, 但由于一些地区社会资源匮乏, 有些工作难以为继。

参照其它地区一些做法, 福建省可尝试组建司法协理员协会, 以便更好利用社会资源,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如上海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 协会注册登记个人会员9371名、单位会员400余家, 区县协会由6家发展到19家, 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社会帮教组织网络。另江苏省也组建了社区矫正协会, 协会除依照章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同时还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民加入社区矫正协会。我省如果成立司法协理员协会, 协会除可以应用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资源外, 还可用全省各地慈善资源及各地NGO、NPO组织资源, 尤其是当前慈善事业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如福建省教育援助协会 (红苹果协会) , 主要职责是对服刑人员的子女教育经费进行援助。

参考文献

[1]莫晓宇, 李芳芳.关于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若干思考[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4) :42-50.

[2]李晓娥, 张晓明.社会学视野中的社区矫正与社区矫正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9) :138-139.

篇9:论基层社区矫正工作

关键词 社区矫正 主体体现 不足和完善

中国的“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历经 8 年试点之后,于 2011年2月25日,被正式写进刑法,标志着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发展实现了新突破。然而,从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试点的实践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执行机制实质上是公、检、法、司、民政等职能部门组成的统一管理机制,社会力量的参与比较少,因而对社区服务中心这种性质的社会组织在矫正中的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微乎其微。因此,本文拟通过对社区矫正工作推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思考和探讨改革的方向及推进措施,以期加强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

一、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现状及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是在市政法委的统一领导下,以各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矫正组织”为中心开展的。向下主要是市级司法局下设的社区矫正与帮教安置处管理矫正工作,最后就是区(县)的司法局和乡、镇(街道)的司法所。应该说,法律制定者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这其中不乏问题的存在,主要表现在司法所成为实质意义上矫正工作具体执行主体所带来的问题。随着工作要求的提高、工作范围的扩大、工作职能的增加加上本身建设还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又承担起社区矫正的职能后,目前司法所的机构建设对于要完整、准确和有效地履行非监禁刑罚执行的职能,确保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准确性、有效性及其公信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是司法所工作人员配置问题。一方面结构不尽合理、素质参差不齐,存在文化程度偏低、法律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力量配备不足,而且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编制混乱。有公务员身份的,有事业编制的,也有临时聘用的人员。二是司法所的基础建设尚未到位。办公用房紧张,必需的执法装备如执法用车、警戒具、通讯器材缺乏保障。三是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不到位。根据规定,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由上下配套解决,事实是往往上面的经费到位了,下面的配套经费却迟迟没有着落。四是司法所执行矫正与其工作任务在性质上存在冲突。其自身负责的工作主要是法律服务类的,而社区矫正则是刑罚执行。由司法所执行社区矫正,则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就拥有了执法权,这就与法律规定相矛盾了。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主体存在诸多问题,势必会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阻力,因而需要对此进行改良和完善。

二、 不足与完善

社会工作在中国刚刚起步,社会工作专业认可度不高,因而社会工作者在进行专业服务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首先,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立法。对于社区矫正,从多国的立法实践看,多以立法或者法规的形式加以规定。如美国的《明尼苏达州社区矫正法》,澳大利亚《矫正服务令》,我国香港《社会服务令》、《感化(缓刑)令》,台湾地区《更生保护法》等。对于我国,首先应当借鉴成功经验,在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尽快进行相关立法工作,确立矫正执行机构、矫正工作者的权力与责任。

其次,与相关部门合作过程中的问题。社区矫正的实施理念与社会工作具有统一性,主要表现在理念、功能和过程上。从社会工作专业自身的理念来看,社会工作者强调问题的社会性。如果社会工作者的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或其在这一过程中职责界定不清,可能很难取得相关部门的协助。这就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其权力和地位,明确职责,加强各部门的配合与协作。

再次,加强司法所建设,健全社区矫正组织机构。应当通过加强司法所的建设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一是理顺司法所的管理体制,明确在三种模式司法所存在的现阶段,业务指导和人员管理各有侧重的管理体制,逐渐过渡,最终统一形成一种模式。二是统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身份,进行专业考核、择优录用、定编定岗,统一规定为国家工作人员。同时要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增强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执法能力、水平,以期更好地落实社区矫正这项刑事政策。三是对社区矫正经费的拨付应在县一级财政经费预算中专门给予列支,规定不得挪作它用,并进行检查监督。四是加强司法所的基础建设,地方政府应全力以赴支持这项工作,在办公用房、交通工具、技术装备等方面加大投入,不要让司法所成为一个空壳。

除此之外,要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一切新闻媒体,让社会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目的、意义,扩大社会影响面,增强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对这项工作的认可度。在保障社区矫正制度化的同时,获得社会各方面的信任和支持。

三、结语

社区矫正工作在全国展开才刚刚起步,道路曲折、困难重重毋庸置疑,但毕竟已走过9年的路程,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坚持不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坚持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假以时日,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一定会不断走向完善、成熟。

篇10: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工作纪律

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应严格执行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纪律,同时必须遵守以下工作纪律:

1、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监督管理、教育矫正,自觉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2、严格履行法定职责,恪尽职守。遇有特殊情况、问题或重大事宜及时反映和上报,不得瞒报、漏报、迟报;对社区矫正对象提出和反映的问题及时解答和处理,不得推诿、懈怠;如不能解答和处理,应及时向司法所长报告。

3、提高执法意识,公正、严明执法。不得有下列行为:

(1)弄虚作假,隐瞒案情,包庇、纵容社区矫正对象违法犯罪;

(2)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社区矫正对象;

(3)非法剥夺、限制社区矫正对象人身自由,非法搜索其身体、物品、住所或者得场所;

(4)殴打社区矫正对象,或者唆使、纵容他人殴打社区矫正对象;

(5)侮辱社区矫正对象的人格;

(6)利用公益劳动实施变相体罚;

(7)向社区矫正对象及其亲属敲诈勒索或者索取、收受贿赂和馈赠;

(8)利用社区矫正对象从事营利性的活动或者牟取其他私利;

(9)玩忽职守,不履行法定义务,将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管权交予他人行使;

(10)其他违法行为。

篇11:社区矫正工作简报

调研组一行深入丹顶鹤社区实地查看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并查阅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等相关资料,详细听取区司法局及海明司法所相关工作人员关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并就社区矫正工作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

调研组充分肯定了全区社区矫正工作取得的成绩,并表示,将积极反馈此次调研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报告,提出“十三五”期间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目标及对策、措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篇12:社区矫正工作会议简报

为了进一步推进大庆市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有序发展,近日,大庆市司法局组织召开了大庆市社区矫正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大庆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相关成员单位联络员共计17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大庆市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市司法局副局长杨琦主持。

会议讨论通过了大庆市社区矫正工作要点;对全省开展的社区矫正“百日安全清查”专项活动情况进行了通报;传达了《全省检察机关开展暂予监外执行专项检察活动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学习了两院两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衔接配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省高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厅、司法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大庆市《刑罚执行及刑事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文件。同时就加强矫正人员监管、社区矫正适用前调查评估、罪犯追逃、收监执行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交流探讨。

就下步工作,杨琦提出四项具体要求一是大庆市社区矫正机构要配合好检察机关开展暂予监外执行专项检察活动,要按要求严格执行抓好落实;是进一步加强和密切各部门之间的衔接配合,组织市直政法四部门对社区矫正工作开展联合检查,重点督促县区政法四部门联席会议落实情况三是组织对各县区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同志进行专项培训,重点解读两院两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衔接配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四是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梳理社区矫正工作检查监督、监管执法及刑罚变更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其他共性问题,由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报请市领导适时召开社区矫正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出台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

篇13: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社区矫正制度, 通常认为是一种非监禁刑制度, 发源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作为对刑罚报复主义反思的产物, 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精神和预防犯罪的价值追求 (1) 。2003年7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 (以下简称“两院两部”) 联合下发《关于试行社区矫正制度的通知》, 决定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六省市试点开展社区矫正工作。2005年1月, “两院两部”联合下发《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 将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安徽等12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列为第二批社区矫正试点地区。2009年9月, “两院两部”颁布《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 社区矫正开始在全国试行。2011年, 《刑法修正案 (八) 》正式将社区矫正列入刑法条文, 社区矫正自此纳入了法制轨道。2012年1月10日, “两院两部”联合印发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于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社区矫正工作自此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但实践中也存在着异地矫正执行衔接难、部门之间衔接不力、有关规定比较模糊、社区矫正网络不够健全等问题。本文仅就有关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二、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社会认知度、参与度不高

由于社区矫正实施时间不长, 再加上宣传力度不足, 社会上对社区矫正这一新生事物了解不足, 很多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内容、意义、性质、方式、方法并不了解。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罪犯应该在大墙内服刑的观念, 并且对社区矫正人员普遍存在防范和担忧心理, 难以取得社区群众的全面配合。同时一些基层组织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处罚和解除矫正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社会上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理解、认知、参与和支持度不高, 有时候还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

(二) 制度不够完善, 有关规定较为模糊

社区矫正制度不够完善, 社区矫正尚缺乏法律层面的具体规范。虽然《办法》已出台, 但其位阶较低, 权威性不够, 刚性和力度不足。《办法》对矫正机构、有关部门的职责、责任追究等方面的规定比较笼统, 对经费保障、衔接管理、监管措施、监督措施、监督程序、收监配合及对在逃的被撤销缓刑的社区矫正人员的追捕、公安机关配合协助的具体措施、方式、手段等方面未作规定或规定比较模糊, 导致可操作性不强。

(三) 专业人员缺乏, 矫正网络不够健全

社区矫正由司法所承担日常工作, 一般由司法所工作人员对矫正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和矫正, 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 不能满足社区矫正工作需要。且司法所一般设置在乡镇政府内, 大部分司法所工作人员还兼任联村工作和其他工作, 承担的工作比较繁杂。而管辖社区矫正人员较多的司法所, 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 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治等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另外, 一些地方也没有按照规定建立相应的矫正网络, 如未建立社区矫正帮教工作站, 未成立矫正小组等。

(四) 部门衔接不力, 协调配合困难

一是交接不到位。《办法》施行前, 以公安机关为监管主体, 司法行政机关为工作主体的监管工作格局。《办法》施行后, 明确规定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 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办法》施行后, 一些地方的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未进行有效的衔接。二是文书送达不规范。实践中, 一些部门未严格按照《办法》的规定送达和抄送法律文书, 个别部门在社区矫正人员签署接受矫正保证书后, 让社区矫正人员自己带着有关法律文书到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也未将有关法律文书按照规定抄送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还存在着材料不齐、送达时间滞后、不送达等问题。三是配合执行不力。一些地方的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配合不力, 执行较差, 甚至敷衍推诿, 互相扯皮。上述有关问题容易导致脱管、漏管情况的产生。

(五) 监管手段不足, 相关措施乏力

现行矫正制度包括报到、宣告、报告、请销假、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方面。社区矫正的主要工作形式表现为入矫教育、定期报告、及时报告、按时汇报、实地检查、通讯联络、信息化核查等措施。这些措施只能做到面上基本的“控制” (2) 。虽然开展了集中教育、个别教育、谈话及走访等方面的工作和开展公益劳动等社区服务, 但是离较高矫正水平的“教育”和“矫正”还是存在着距离。而且, 加上现行社区矫正制度赋予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不足、权责不对等, 导致在查找、控制、制止带离违法违规矫正人员等方面的存在难题。并且还存在着信息查询、查找手段、外出管理、处罚力度等方面的软肋。相对于监禁式刑事处罚的运用, 社区矫正约束力、强制力不足, 执行手段较为乏力。

(六) 外出人员人户分离、异地矫正衔接难

1. 外出人员人户分离、成为比较棘手的问题

社区矫正人员中很大一部分比例是青壮年, 这部分人流动性大, 如果不允许其外出经商、打工, 其生活来源受到影响, 也有可能导致其重新犯罪。如果允许其外出经商、打工, 既不方便管理又难以全面掌握其动态。所以, 对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口流动大, 容易形成社区矫正人员“人户分离”的状况。

2. 异地矫正执行衔接难, 容易导致社区矫正人员脱管、漏管

虽然《办法》实施居住地矫正原则, 但实践中一些地方的法院并不核实居住地, 直接决定让罪犯回户籍地进行矫正, 导致管理不便和社区矫正机构工作量的增加。而其中少数罪犯并没有回原籍接受矫正, 导致漏管。其次, 《办法》施行后, 一些地方的公安机关没有及时将矫正人员名单及有关资料移交当地司法行政机关。导致“两不管”情况的产生。另外, 异地矫正还存在着交付、执行、衔接等难题, 容易导致脱管、漏管。

三、对策、思考和建议

(一)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认知度

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 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在实际工作中, 要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力度, 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开设专题讲座、编印相关工作手册等多种途径, 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宣传时可以结合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先进事例和社区矫正人员成功回归社会的案例, 消除群众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担忧和不安的心理, 赢得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提高社会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同, 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 加快立法进程, 完善相关规定

虽然《办法》已经实施, 但是还缺少立法层面的规范, 所以, 应该尽快制定一部较为完善的《社区矫正法》。对我国社区矫正的性质、任务、基本原则、适用范围、矫正内容、矫正程序、矫正期限、保障体系、机构设置、职责权限、日常管理、工作内容、权利义务、奖惩措施、救济途径、法律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同时建立、完善社区矫正配套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进一步促进社区矫正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全面、规范开展提供法律依据。

(三) 加强队伍建设, 健全矫正网络

社区矫正工作范围广、矫正人员众多,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工作, 要求专业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具有先进的刑罚执行理念和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应按照“专业化”的要求,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综合实力强的队伍。其次可以通过科学设置录用选拔条件和程序, 吸收法律政策水平较高、文化素质较好、专业知识丰富的人员进入工作队伍。再次, 可以按照“社会化”的要求, 形成一支以司法工作人员为主体, 以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为重要力量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矫正队伍。同时, 健全社区矫正网络, 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作用, 在相关村 (社区) 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 将社区矫正网络延伸到村 (社区) 。并结合实际, 明确帮教人员, 确保每个矫正人员都有专人负责结对帮教, 提升社区矫正效果。

(四) 加强部门协作, 提高工作效率

社区矫正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监狱、看守所、社区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部门, 需要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 密切配合。社区矫正人员在接受矫正期间可能面临居住、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困难, 如果相关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有可能导致其重新犯罪。因此, 除了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履行好职责外, 还应当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 齐抓共管, 通过加强协作、建立社区矫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方法, 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形成合力。

(五) 丰富监管手段, 完善监管措施

通过建立动态监管机制, 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管。可以采取随机电话联系、随机抽查、定期谈话、定期排查、集中教育、周报告、月汇报、组织参加公益劳动、组织学习、组织警示教育、请销假, 加强考核管理、定期了解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定期走访与随机走访相结合等方法加强监管。其次, 运用科技手段, 加强信息化建设, 完善管控机制。可以在使用定位手机的基础上, 试行电子脚镣, 以减少和杜绝社区矫正人员的脱管失控。再次, 建立信息化共享平台。针对社区矫正工作信息不通, 衔接不紧密等问题,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社区矫正网络信息平台, 各职能部门通过网络平台, 可以随时了解矫正人员在“判决、接收、管理、教育、考核、奖惩、解矫”等各个环节的基本信息, 有效防止脱管漏管的发生。

(六) 建立健全机制, 提高社区矫正工作实效

为有效解决脱管漏管的难题, 应建立健全相应工作机制。

一是规范社区矫正法律文书的送达、抄送程序, 明确职责。

二是建立同步监督机制。检察机关加强对社区矫正各个环节的监督, 把查处职务犯罪与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结合起来, 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有序开展。

三是建立异地托管机制。明确异地托管条件, 对确需长期外出打工, 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经过审批后办理“异地托管”手续, 到流入地接受社区矫正。

四是确立判决地接受矫正机制。在实现居住地矫正的基础上, 试行判决地矫正, 防止因不核实居住地、异地衔接不畅等原因而脱管。

五是确定社区矫正保证人或者保证金制度。由社区矫正人员缴纳保证金或者由其亲属作保证人, 防止脱管漏管的发生。

六是实行现场交接制度。对于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 相关机关通知矫正机构现场办理交接手续或者由审判、决定机关将其送交矫正地司法行政机关, 实现无缝对接, 防止脱管、漏管的发生。

七是进一步明确公安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职责。对脱管、漏管的社区矫正人员, 明确由公安机关协助司法行政机关查找。对脱逃的被撤销缓刑的社区矫正人员, 明确由公安机关追逃、抓捕。

八是赋予检察机关撤销缓刑建议权。对于符合撤销缓刑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 在检察机关监督后司法行政机关仍未提出撤销缓刑建议的, 授权检察机关直接向法院建议撤销缓刑。

九是赋予司法行政机关更多的权限。目前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权责不等, 在执法中权限、手段不足。应明确规定执法的权限、范围及方式, 以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孙智魁, 《对社区矫正若干问题的思考》, 北大法律网,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61081

[2] 《对社区矫正刑罚执行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http://glpf.njgl.gov.cn/art/2009/4/14/art_9824_857641.html)

篇14: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完善建议

摘 要:社区矫正是传统刑罚执行理念的重大革新,符合当今国际刑罚改革的趋势。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拟通过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和完善社区矫正管理体系为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献言建策。

关键词:社区矫正; 问题; 完善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经历了试点、试行和法制化的阶段性实践过程。近几年,无论是《刑法修正案(八)》和新《刑事诉讼法》,还是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的会议精神,都不同程度地涵盖了健全社区矫正制度的内容。实践中,司法行政机关协同其他相关部门及社会公众力量,大胆探索和创新社区矫正理论、社区矫正的制度与方法,基本承担起了预防犯罪和矫正犯罪的职责。然而,在实施社区矫正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完善解决。比如社会基础薄弱、立法不完善、工作队伍建设不完备、监管不到位等。

一、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我国社区矫正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自试点以来,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通知、暂行办法、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但始终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指导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各地区的司法行政机关也只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地区的差异性就会导致处理结果的不同,造成刑罚执行的不平等、不公正。笔者认为,为保证刑罚的公正和严肃,首先应当从法律制度设计上着手。

1.加快立法进程

从立法者的角度出发,应当尽可能的重视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不能也不应该将社区矫正制度规定地如此分散和粗糙,这势必会造成执行上的混乱。因此,制定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专门法律《社區矫正法》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我国从2003年开始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至今已有13年了。在这13年中,各地方已经积累了不少社区矫正工作的成功经验。我国应该加快立法进程,在总结地方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和论证,及早制定出《社区矫正法》,明确社区矫正执行主体、适用对象、执行程序、机构设置、矫正措施等内容。这不仅符合循序渐进的立法原则,还坚持了法制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2.明确执法主体

以往的非监禁刑都是由公安机关执行,但往往流于形式,许多非监禁犯处于脱管状态。这主要由于公安机关任务繁重,担负着国家公共安全的管理和保卫,将社区矫正再交其执行,实在困难。而司法行政机关具备管理、矫正社区服刑人员的资源和经验,满足矫正的所需要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应当是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此外,要加强司法行政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协同配合。公安机关应当在司法行政机关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帮助;法院是社区矫正的启动机关,主要负责将生效的法律文书抄送到司法行政机关,责令社区服刑人员在规定时间到居住的司法行政机关报到,接受社区矫正。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

3.强化执行监督

人民检察院作为监督机关,应当对社区矫正的适用、交付执行、执行变更、执行终止以及矫正过程中不规范的执法情形,及时提出纠正、整改建议、涉及违法犯罪的事宜依法查办。笔者建议,人民检察院应当将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将监督范围提前到入矫前调查评估报告的监督,减轻审判机关负担,提高入矫成功率。对于矫正期限届满的社区服刑人员,人民检察院应当及时监督司法行政机关是否按时解矫。下级社区矫正机构还应当受到上级社区矫正机构的监督和检察,以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和统一化。

二、完善社区矫正的管理体系

为提高社区矫正的管理水平和执法效能,实现社区矫正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完善相应管理制度。

1.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工作队伍

优化社区矫正队伍结构,就要突出其专业性,可以从机关体制内抽调或遴选管理干部以及在社会上公开招聘专业人才。管理干部可以来自司法行政部门、法院和检察院,这部分人具备基本业务知识、工作经验丰富、组织性强,可以胜任社区矫正的领导和管理工作。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素质修养和专业性的知识,尤其吸收法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专业人才,要求具备一定的学历或者工作经验。要将社区矫正工作者培训常态化,加强专业训练。

2.创新矫正措施与内容

科学的矫正措施有助于实现社区矫正的目标,创新矫正内容是完善社会矫正工作的中心环节。笔者提出以下两点设想:第一,推动监管技术科技化。依托建设信息基础平台,实现动态数据的共享,不仅可以促进司法行政机关与公检法单位的合作,还可以杜绝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加大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如利用GPS定位手机,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跟踪,严禁其脱离指定区域,另一方面可以与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个别谈话、心理辅导。第二,推动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社区矫正教育不仅要集体教育,更需要个别教育;不仅要分类教育,还要分阶段教育。根据社区服刑人员风险评估,提倡建立社区矫正个案研究,对个别社区服刑人员采用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交流,提高矫正措施的针对性。分阶段将教育矫正分为初始教育、常规教育和解矫前教育。刚入矫的社区服刑人员要接受初始教育,侧重于遵纪守法教育;在社区服刑人员生活状态稳定,心理平稳后要接受常规教育,除思想教育外,突出知识、技能培训,辅之以心理辅导;解矫前,要对即将解矫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自律意识教育和就业指导。

3.建立科学的社区矫正评估机制

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当包含以下三个评估环节:入矫时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建立评估、社区服刑人员危险评估以及社区矫正成效评估机制。对社区服刑人员入矫时基本情况的评估旨在全面认清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通过建立量化指标和评估情况确定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和弥补,并通过评估予以预防和帮助。对社区服刑人员危险性的评估,通过科学分级,确定不同危险等级,进而进行不同力度的社区矫正措施和内容,形成针对性。社区矫正成效评估机制是对社区服刑人员不良心理和行为恶心改善程度的评价活动,是评估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核心。评估社区矫正效果,要设置标准化的效果评估体系。矫正效果评估应以社区服刑人员的自身情况变化为内容的,主要包括守法状况、心理状态、道德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翟中东.中国社区矫正立法模式的选择[J].河北法学,2012(4).

[2] 赵云霞,王梅霞.关于完善河北省社区矫正工作的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作者简介:郑俊飞(1988-),男,河北康保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刑法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刑法。

篇15:社区矫正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田县社区矫正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和市司法局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区矫正工作全局,我县结合当前工作实际,认真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全县社区矫正工作开局良好。根据会议的安排,下面我就司法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做个简要介绍。

一、基本情况

2011年5月5日,我县召开了全县社区矫正工作会议,贯彻全省、全市社区矫正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县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根据会议精神,5月24日,吴山乡作为大田县的首个社区矫正工作交接乡镇,标志着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全面启动。随后,我县按照各乡镇工作量的大小、难易程度,逐步开展社区矫正交接工作。截止8月25日,全县已有12个乡镇完成了社区矫正工作交接,累计接收各类矫正对象117人,其中缓刑99人,假释10人,暂予监外执行2人,管制1人,剥夺政治权利5人,现已顺利解除矫正对象5人并转入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全县完成社区矫正工作的交接。

二、当前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社区矫正工作自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但此项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不足,专业性不强。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知识性、政策性、纪律性要求都很强的工作。尤其是我们目前处于刚开始展开工作阶段,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各方面都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司法行政工作队伍,没有专门的、专业的工作人员,很难达到既定的、预想的效果,达到真正改造罪犯的目的,就会使社区矫正工作流于形式。据4月18日县政府召开的政府常务会议要求,矫正对象10人以上的乡镇由乡镇安排专人负责社区矫正工作,所需人员可从富余教师中借调。目前我县有6个乡镇合计借调7名教师作为专职的社区矫正工作者,目前还未全部到位。

(二)社区矫正工作部门之间配合不够主动、协调。

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的具体组织实施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但实际工作中,各部门之间的衔接、配合不够主动、协调,将影响到社区矫正的成效。例如目前与派出所的配合过程中便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衔接过程中矫正对象人员档案不齐全或未按规定到场报到,文件要求,社区矫正的移交必须做到“见人见档”,在人档不齐全的情况下,司法所暂不接收矫正对象,这就延误了对个别对象矫正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不利于今后社区矫正工作做的规范化管理。二是日常管理工作中,个别派出所把矫正对象移交给司法所以后如释重负,对矫正对象的服刑情况不再过问,使司法所对矫正对象的监管失去了有力辅助。从现有的法律规定来看,公安机关是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检察院负责对矫正对象进行法律监督,因此,司法行政机关在从事这顶 1

工作时,如果没有公安机关和其它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不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异地委托管理操作实施难

按照《福建省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因在异地就业、就学等原因长期居住在外地的社区服刑人员应由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委托给临时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进行日常的监督管理。然而因地区差异,社区矫正工作开展进度不同等原因,具体委托管理过程中与临时居住地司法所的沟通存在较大困难,降低了异地委托管理工作的可操作。很多在外地就业、就学的服刑人员,只能通过电话向司法所汇报生活情况,司法所对于及时掌握其实际动向有一定难度,监管力度较弱,矫正效果也难以体现。前几天在梅山进行社区矫正工作交接时,有一名服刑人员是厦门中华职业学校的在读学生,平时除了寒暑假和法定假日回家,长期在厦门求学,梅山司法所难以对他进行有效监管,矫正方案难以有效实施。

三、社区矫正工作下一步工作意见

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积累了一些心得和经验,今后的社区矫正工作我局将着重抓好“收、管、教、帮”四个方面,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党委政法委组织协调,司法行政部门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一)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的衔接工作。

目前社区矫正衔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整体接收,做好尚未交接的6个乡镇的整体接收,要在党政法委的领导下,由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共同实施,检察机关到场监督,派出所要将社区服刑人员及完整档案移交给司法所,衔接过程必须做到“见人见档”。另一方面是做好今后法院、公安、监狱新做出的生效判决、裁定或决定等法律文书的接收和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矫正衔接过程要坚持依法、规范、效率、方便的原则。社区矫正工作接收环节绝不是简单地把人从公安机关、监狱、或法院接收过来了就行,在未得到补齐或更正的情况下,要做好文书的审核,对于那些文书不全或者前后矛盾的,坚决不予以接收。社区矫正衔接环节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否则必将影响到社区矫正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不利于今后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

1、要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基层社区矫正工作网络

一要成立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党政分管领导为组长,司法所、派出所、综治办、团委、妇联、等单位为成员的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挂包责任制。二要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和考核奖惩制度,确保矫正对象不脱管、不漏管和无重新犯罪现象。三要组建一支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由村委会干部担任矫正对象的联络员,由矫正对象的亲属担任家庭矫正责任人,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调动多方社会力量,完善社区矫正工作网络。

2、要加强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落实防控措施。

监督管理是落实法院判决、裁定或决定,确保刑罚顺利实施的基础。我们根据服刑人员的自身特点和危险性程度及其表现等因素,对不同的社区人员采取分类管理措施,将监督管理分为严管、普管和宽管三个级别,对同一名矫正对象,要根据其日常表现,适时变更管理级别。要做好社区矫正对象一人一档的建档工作,将矫正对象报

到、个别教育、集中教育、公益劳动、每周电话汇报、每月书面汇报、每月考核、请假审批等都记录在案,将矫正对象得到的表扬、处分和日常表现情况都记录清楚,使每个矫正对象的现实表现都有据可查。这一管理方法既使有限的社区矫正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解决基层矫正工作人员人手不足的问题,又突出了对重点矫正对象的监管,监管方法更加科学。

吴山的社区矫正对象陈某是属于判缓刑类罪犯。起初陈某认为自己只是过失犯罪,对矫正工作不以为然,还说:“在你们这里矫正有什么意义?能给我找工作吗?监狱还管我饭吃,发我衣服穿,你们矫正我,给我饭吃吗?给我衣服穿吗?我参加公益劳动,你们给我报酬吗?”他一连串的问话,我们开始也很生气,但仔细分析,了解到他家庭负担比较重,孩子多,收入少,对社会现状有一定的抵抗情绪。经过司法所工作人员多次找他谈心做工作,他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犯罪行为的恶性和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积极配合了司法所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几个月来,陈某在各方面进步很大,现在煤矿做矿工,做到了自食其力,重塑了社会角色,现在,陈某已经服刑期满解除了矫正。陈某表示:“在解矫后会自觉遵纪守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同时,努力把自己的教训告诉周边的人,让大家不要重犯我的错误,不辜负帮助和关心过我的人。”吴山司法所对陈某的矫正教育,从接收到日常监管最终得以顺利解矫,每个工作细节环环相扣,马虎不得,这就要求接下去的社区矫正工作在制度建设方面要花大力气,结合其他县市试点经验和各乡镇的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这个核心,抓好衔接接收、监督管理等工作流程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管理、考核、奖惩、解除矫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

(三)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教育矫正是促使罪犯改变不良心理和行为恶习的手段,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增强其悔罪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尤其要强化学习教育,增强矫正对象对社区矫正的认识。济阳乡社区矫正对象涂某是属于剥夺政治权利权类罪犯,从监狱中服刑期满,释放出来,当济阳派出所民警通知他到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时,立刻就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和很强的抵触情绪,还声称:他已不是犯人,只是没有政治权利罢了,你们管我到底要多久?后来等他冷静后,经我们司法所的同志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帮助他进一步学习,终于使他明白了自己仍是一名犯人,将他纳入社区矫正对象范围有着法律根据。为此根据涂某的思想反映,我们集中时间,专门组织了所有矫正对象认真学习《福建省社区服刑人员须知》,使大家充分提高认识,积极配合司法所的矫正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存在这种抵触情绪的矫正对象并非特例,我们要力图增强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矫正的主动性、适应社会的能力和重塑自我的信心。通过对法律常识、社区矫正相关知识和规定、增强社区服刑人员的守法意识,强化服刑意识,增强接受矫正的主动性,提高社会认知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尽快融入社会。

(四)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帮困扶助。帮困扶助是使罪犯安心接受矫正和顺利回归社会的保障。我们必须注重了解现有服刑人员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无工作、家庭经济拮据的服刑人员,我们应该积极与社会保障、民政等相关部门联系,为他们申请享受“低保金”,为符合条件的农村籍服刑人员落实责任田。有一部分服刑人员,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因为曾经的污点,很少有单位愿意聘用,对于这类有工作能力但是一时难以找到工作的服刑人员,我们应该积极与就业部门联系,千方百计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让他们在社区服刑期间在工作中找回自我。我们可以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谋生能力,帮助其解决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社区矫正作为刑法执行的一种全新尝试,各项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今后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开拓思路,勇于创新,更加认真履行我们的职责,完成好各项工作,为我县社区矫正工作更上新台阶而努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社区矫正工作专项纪律检查工作简报】相关文章:

社区矫正专项活动总结02-26

社区社区矫正工作意见05-05

社区矫正工作论文04-16

社区矫正工作方案07-15

社区矫正工作汇报07-15

社区矫正工作经验07-15

社区矫正工作措施07-15

乡镇社区矫正工作07-23

社区矫正工作总结07-15

社区矫正工作自查报告02-25

上一篇:浅析《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下一篇:世界欢乐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