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工作自查报告

2023-02-25

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根据自身的需求,编写出格式正确、逻辑合理的报告,已经成为生活与学习的常见流程。该怎么样写出适合自身工作实际的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区矫正工作自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社区矫正工作自查报告

社区矫正衔接工作自查情况汇报

大同市城区

社区矫正衔接工作治查情况报告

2011年6月15至17日,由大同市城区检察院牵头、城区法院、城区公安分局、城区司法局组成联合治查组,就城区的社区矫正衔接工作情况进行了治查。

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此次治查中,治查组深入到城区的基层司法所中,对我区的社区矫正衔接工作进行了治查,重点是要澄清全区的社区矫正人员底数。经过组织基层司法所、基层派出所、区法院通过面对面核实、互查的方式,澄清了全区社区矫正人员底数。目前,全区共有社区矫正人员?名,其中,矫正中的?名;解除矫正?名;登记在册?名,因各种原因脱管、漏管?名。

二、存在的问题

此次治查组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我区的社区矫正衔接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社区矫正各工作部门掌握的人员底数不一致。在检查中,发现各工作部门未能很好的与司法所配合,普遍存在“只有名单,不见材料不见人”、“只见材料不见人”“只见人不见材料”“人员底数不一致”等问题,出现了矫正对象

脱管、漏管、脱节等现象。

二是社区矫正工作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的不够主动和协调。派出所作为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未能很好地与司法所这个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相配合,单独依靠司法所的力量,很难实现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全面监管,因而使司法所在开展工作时显得力不从心,时常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尴尬境况。

三是矫正对象不按时到司法所报到,使矫正机构不能及时对其实施矫正,更有个别矫正对象远走他乡,杳无音讯,无法对其实施矫正教育。对于只通过电话联系到的矫正人员,也只能是单向联系,司法所无法及时有效的与之联系,全凭矫正对象自己主动联系,实际上等于是让这部分人处于放任脱管的状态。

三、采取的举措

针对我区社区矫正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治查组要求社区矫正工作部门采取相关的举措,改善工作质量。

(一)摸清底数,多方收集法律文书。各街道司法所要初步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缺少法律文书的,要协调基层派出所收集该矫正对象的法律文书,同时,区司法局基层科要分别与区检察院、区法院以及监狱协调,对矫正人员进行了解,并与司法所摸排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核对、整理,查漏补缺,然后再由各司法所根据核对后的资料进行逐一回访、见面,进一步核实社区矫正对象的人数和基

本情况,全面地掌握了矫正对象的底数和详细情况。

(二)协调配合,理顺矫正衔接关系。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局要达成共识,即:针对已经在服刑期间的矫正对象,由各司法所与本街道派出所共同核实后,填写社区矫正对象移交花名册,随后由司法所正式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针对新产生的矫正对象,区法院要做到凡是由区法院做出的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判决,在送达判决书的同时,要求矫正人员签订社区矫正保证书,并在持法院的判决书和送达回证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后,将送达回证带回法院。这样就为督促矫正对象自觉接受社区矫正做好铺垫,也进一步加强了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管、为防止矫正人员脱管、漏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检查,规范社区矫正工作。为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工作,要求各成员单位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强执法检查,把检查作为一次夯实工作基础,总结经验提高矫正质量和效果,查找问题和改造不足契机。区人民法院要重视对判缓刑犯社区矫正对象的回访,掌握缓刑犯社区矫正对象认罪和悔罪态度和现实表现,检验审判的法律效果;区人民检察院要加强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发出检察建议书,监督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进行;区公安分局要强化执法功能,对违犯规定的社区矫正对象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协查提出警告、训诫,确保社区矫正对象不

脱管不漏管;区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协调部门,要重点监督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工作程序落实到位情况,努力构筑良好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社区矫正在我区开展的时间不长,总体来说,我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是比较顺利的,但在治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了成员单位在矫正工作环节的衔接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衔接工作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加强和关注社区矫正衔接工作,只有解决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社区矫正制度发展。因此,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力争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改进和完善。

第二篇:通泰街社区矫正工作报告(整理)

通泰街街道社区矫正工作汇报

按照区司法局的安排和部署,通泰街街道对本辖区社区矫正工作十分重视,于2010年6月10日与通泰街派出所进行了矫正对象的交接仪式,共接收矫正对象5人。在矫正交接结束后,我社区领导组织成立街道社区矫正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协同配合,以确保街道社区矫正工作稳定有序的开展。

有了领导的鼓励和支持,我社区的工作开展还较顺利,没有出现重大问题,但这并不代表我社区矫正工作就没有问题,下面对我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汇报。

(一)社区矫正对象的手续等材料不齐全。按照规定,每一种社区矫正对象的相应手续材料是不同的。法院宣告缓刑的人要有判决书、执行通知书、矫正对象接受矫正的保证书等,而从监狱回来的剥权类矫正对象,则要有判决书、释放证明等材料。但在实践中,有些对象的材料不齐全,有的只有一张释放证明,有的没有判决书。相应材料的欠缺,给矫正组织为每一名矫正对象制定矫正计划、矫正方案造成困难,影响了矫正质量。

(二)由于是首次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组织的辅助力量不强。按照规定,要建立专业矫正力量与社会矫正力量相结合的矫正工作队伍,这里的社会矫正力量主要是社会志愿者,包括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人员、社区居委会成员、高等院校学生、矫正力量近亲属和所在单位人员等。但在实践中,除了派出所民警、居委会成员和矫正对象近亲属外,其他矫正力量很难组织,不便操作,即是操

作起来,效果也不明显。

(三)让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不好组织且效果不佳。按照规定,社区矫正对象要定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但在实践中,参加什么样的公益劳动,如何组织,是个难题。社区矫正对象居住分散,组织起来很困难,而且,即便组织起来,效果也不是很好,大部分人不愿意参加这样的公益劳动,认为这样耽误自己的时间,影响工作和生活,还有就是这种随叫随到并且是在别人监督下参加的集体劳动,很伤自尊心,抵制情绪强烈。

针对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中出现的问题,我社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作为参考,希望能以此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建全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区矫正的目的是使矫正对象尽快融入社会,使其不再重新犯罪,成为社会的新生力量。但使他们融入社会的前提是社会、家庭要接纳他们,保证他们基本的生活,这就要求社会要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一些生活确实没保障的人,政府应该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金,解除后顾之忧,避免他们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二)要明确社区矫正工作的职能,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互相配合,才能把社区矫正工作做好。

(三)继续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力度,培养壮大兼职矫正力量。社区矫正工作是在社区实行的一种矫正罪犯的刑罚执行方式,所以应最大限度的发挥社区的作用,整和社区资源。为使兼职矫正力

量既便于组织和管理,又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建议应该重点招聘公、检、法、司以及心理咨询等部门的退休人员,因为他们既有工作经验,又有时间和精力,他们能够胜任此项工作。

(四)变单一的公益劳动为多种多样的矫正教育形式

参加公益劳动的目的是帮助这些矫正对象改造成为新人。但是,帮助他们成为新人的方式有很多,不要只限定为参加公益劳动的形式。对于一些愿意参加的人,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对于不愿意参加的人,我们可以提供公益劳动、参观、听报告受教育等形式,让矫正对象集体投票选择来确定活动形式。对于找到工作的矫正对象而言,自食其力就是他们成为新人的一种很好的改造方式,这种方式比简单的一刀切式的参加公益劳动的效果要好的多。

(五)规范的法律手续等材料

要严格规范社区矫正对象的各种手续,确保材料齐全。要做好公、检、法、司等部门之间的衔接,确保矫正对象及时纳入矫正范围,并把有关材料及时补充完整。

由于我社区的矫正工作开展时间不长,暂时遇到的困难和发现的问题有限,在这里只能提出以上问题和建议。为了推进我社区的矫正工作顺利发展,给社区矫正对象提供一个良好的矫正环境,让他们顺利的完成矫正任务,我们将积极贯彻区领导下发的方针政策,落实矫正工作。

第三篇:乡镇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

社区矫正是与监狱刑罚执行对应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有关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司法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明确,社区矫正工作主要由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全面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困扶助的工作机制。实施社区矫正符合国际行刑制度的发展趋势,具有行刑成本低的优势,有利于增进罪犯和社会的联系,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增强公民的遵纪守法意识。

但是当前基层司法所在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着一些困境,应该探寻突破困境的出路,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县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

一、我县社区矫正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从**年首先在**镇和**镇启动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年社区矫正工作全面铺开,近年来,司法局及乡镇司法所认真履行职责,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积级配合和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美丽**这一主线,高度重视基层社区矫正工作,落实各项措施和工作制度,认真管理好社区服刑人员,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我县辖10个乡镇、1个垦殖场和155个行政村,12个居委会。**年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全县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519人,依法解除社区矫正174人,在册社区矫正对象345人。其中:管制13人、缓刑

327、假释12人、暂予监外执行2人、剥夺政治权利1人。社区矫正对象具有城镇户口53人、农业户口292人,男性320人,女性25人,农村社区矫正对象占总数的85%。年龄分布为18岁以下8人、19至25岁129人、26至45岁194人、46至60岁9人,60岁以上2人。地域分部为**镇72人,金山镇63人、桐木镇49人、鸡冠山乡44人,赤山镇41人、**镇39人,长平乡37人、彭高镇35人,东源乡27人,杨岐乡27人,依数据分析,我县社区矫正对象多为农村户籍的男性青壮年,被判刑罚主要为缓刑,主要集中在我县北边乡镇。

二、司法所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承担的职责。

司法所作为我国司法行政系统最基层的职能工作部门,作为县区司法局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承担着面向基层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法律保障、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教育等项重要任务,同时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参与重大疑难民间纠纷调解工作,组织开展对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的过渡性安置和帮教工作,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代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处理民间纠纷。

从**年起,**县开始实行社区矫正工作以来,乡镇司法所的职能有所增加。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明确指出,基层司法所要做好社区矫正日常工作,接收组织宣告社区矫正人员,确定社区矫正小组,制定矫正方案,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档案。在社区矫正实施过程中,司法所要监督社区矫正人员的定期报告,采取实地检查、通讯联络、信息化核查等措施及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情况;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者遇有特殊情况,可以根据需要要求社区矫正人员到办公场所报告、说明情况;定期到社区矫正人员家庭、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社区进行了解、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等情况;发现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的及时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所告;对社区矫正人员7日以内的外出审批;组织日常教育学习活动和社区服务;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和心理辅导;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考核并实施分类管理等。在期满解除矫正时,司法所要对社区矫正人员作出书面鉴定,提出安置帮教建议;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向社区矫正人员告知帮教有关规定,与安置帮教部门做好交接等 。此外,司法所经县级司法行政部门授权,在一定范围内参与社会调查评估等。

三、乡镇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有责无权是基层司法所在社区矫正工作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根据“两高两部”《通知》的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要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街道、乡镇司法所要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而我国的《刑罚》第76条和《刑事诉讼法》第214条、第217条、第218条明确规定了“管制、拘役、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五类社区服刑罪犯由公安机关进行监督管理。现行刑事法律与《通知》规定的冲突,直接导致了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主体与工作主体的分离。这种分离的状态又使得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权责模糊不清。模糊的职权规定使得我们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的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的权责很难界定。权责的错位又使得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的具体执行当中的角色非常尴尬,这样成倍的增长了司法行政机关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行政成本,也大大的降低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效率。 司法机关即社区矫正机关应当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并对其进行矫正教育。这种矫正教育是强制性的,但是这种强制性必须要以相应的法律和强制措施作为后盾。作为社区矫正人员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教往往只能使用说服教育,这也就必然导致社区矫正人员对被矫正人员实施的矫正教育缺乏权威性,也就有可能使社区矫正工作流于形式。当前我国的各种法律法规规定了司法机关的社区矫正的职责、权限和社区矫正人员的权利、义务以及应当遵守的纪律,但是又没有明确规定社区矫正人员不履行义务、不遵守纪律是否可以实施强制措施、可以使用何种强制措施以及采取强制措施的程度。例如被判处管制和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尽管其可能经常严重违反纪律甚至实施违法行为,但是只要其不故意犯罪,社区矫正机关所能采取的办法只能是批评教育,很难产生教育和管理的效果。又例如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打着外出治病的旗号,不经监督机关的同意,擅自离开居住地,社区矫正机关针对这种情况能采取的强制措施也仅仅只能是警告,只要其不实施故意犯罪,矫正机关也就很难要求监狱机关将其收监。有责无权使得社区矫正工作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种种尴尬。

(二)人员不稳、专业不强是困扰基层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问题。

1、职能增加,配置不变。从**年前后看,我县10个乡镇司法所新增社区矫正要作职能,但人员配置上依旧延用了老配置,一般都是2到6名工作人员。司法所工作人员是具体承担矫正工作的主要力量,2—6名司法所工作人员,他们承担着辖区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普法宣传、人民调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九项工作职能,工作强度大,使得他们真正用于社区矫正的精力和时间较少。如**年长平司法所包括所长在内3人,东源司法所包括所长仅2人,桐木司法所5人,鸡冠山司法所3人,最多的**镇司法所6人。社区矫正职能增加,但是近几年人员数量一直没有太大变化。所以我县11个乡镇司法所中没有一个司法所设专门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对比我县各乡镇司法所人员数量和乡镇司法所的职能,我县乡镇司法所确实力量薄弱。

2、人员变动频繁,业务时常生疏。社区矫正工作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更高,网络信息化的要求更高更强。按照《江西省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标准》规定,所长的任免由县(市、区)司法局协助组织部门按干部管理权限办理,新任司法所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县级以上司法行政机关的1个月以上的初任培训,方能持证上岗。但是每年各乡镇司法所人员变动频繁均未按照此标准操作,造成新进入司法所的人员业务不够熟练,每年都要对分管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这样耗时耗力又耗钱。比如,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三年来,长平、东源、鸡冠山、**镇等乡镇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三年都有所变动。而专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我县乡镇还没有。

3、社区矫正工作要求高,专业队伍人员少,任务重。社区矫正工作自从我县司法局对社区矫正人员采用GpRS卫星定位后,特别是随着我县社区矫正监管中心的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人员监管、档案管理、信息平台的运用等都采用无纸化办公,这样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更高,心理素质要求更强,但是目前为止,我县11个乡镇司法所中没有一个司法所设立专门而长期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细,任务重,压力大,如**镇司法所在册的社区矫正人员63人,要对63个社区矫正人员监管到位,矫正到位,没有专门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人是很难做到。另外按照《江西省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标准》规定,司法所工作人员法律大专以上的占70%,但是我县11个乡镇司法所没有一个达到此标准,离社区矫正工作需具备的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全方位的人才需要更是相差甚远。

4、志愿者参与积极性不高。社区矫正志愿是社区矫正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可以为帮助社区服刑人员重返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群众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意识还较为淡薄,自愿来做社区矫正志愿者的人数很少。因而我县的矫正力量单薄,矫正效果难突出。

(三)经费短缺是制约基层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瓶颈。

按照上级要求,对每个社区矫正人员的投入经费每年需达2800元/人,而县财政对社区矫正经费预算为5万/年,按我县去年在册社区矫正人员来算,社区矫正的经费缺口达90余万元。投入过少,保障不力,致使社区矫正工作陷入困境。

(四)人员分散、地域广阔也是基层社区矫正工作的困扰之一。 社区矫正监管工作也受地域因素制约。由于我县农村地区社区矫正对象数量大,目前在册的农村社区矫正人员295人,占总数的85%。由于很多乡镇村与村之间的距离较远,庞大的地域面积,加上社区矫正对象居住分散,流动性较大,都给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而我县所有乡镇2到5人的司法所是很难做好农村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工作的。

四、几点建议:

1、社区矫正本质上属于刑法执行活动,为了体现这项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监督,建议把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纳入警察编制和制定统一的着装制式。

2、扩大经费投入。县财政应针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新情况,按照上级要求,统筹谋划、适当倾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逐步改善司法所的交通工具、办公设施和经费投入,为其开展好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必需的经费保证;

3、充实工作队伍。加强人力配备。要按照依法承担社区矫正工作对司法行政机关的新要求,科学、合理地解决司法行政机关的专项编制、人力补充和职责设定等问题,有针对性的利用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等方式,招录一批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人才充实到这个队伍中来。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素质的社区矫正队伍,为其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保障。

4、提高队伍素质。有针对性对组织队伍培训,吸取他人别地的经验,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素质,减少人员流动,稳定矫正工作队伍。

5、加强配合协作。社区矫正工作是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国泰民安的大事,单靠司法行政机关“单打独斗”收效甚微。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监狱及其管理机关、看守所等相关职能部门一定要顾全大局、鼎立协作,在各司其职中加强配合,克服司法行政机关孤军作战的被动局面。

6、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的作用,面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什么是社区矫正、社区矫正的性质和内容、社区矫正的执行方式等内容,从而让全社会都知晓和关注社区矫正,不断扩大社会影响面,争取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

第四篇: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工作的调研报告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广州市社区矫正

教育帮扶工作的调研报告

社区矫正是当今世界各国刑罚制度发展的趋势,蕴含着人道、文明、宽容、效益的思想和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已成为各国惩罚和改造罪犯的重要方式之一,并在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从微观层面上说在于矫正犯罪思想行为,控制和预防再次的犯罪行为,帮助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从宏观层面来说则是为了实现社会管理的有序与安全,保障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通过整合国家与社会的多方力量特别是专业性社会组织的参与,积极引进社会工作理念和工作手法与原有的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矫正相互协同,逐步建立专业的、高素质的司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对于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一、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两高、两部”颁布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全面实施,社区矫正工作主要力量转为司法行政机关。根据最近实地调查研究加上自身的一些体会,笔者认为,社区矫正的预期目的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如果社区矫正一味追求行政化,那么推行社区矫正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和机构的扩张,或者只是将犯罪人从政府一个部门或形式的管理转向另一个部门或形式而已。只有让非政府社团和志愿者逐步发挥主导作用,才有真正意义的社区矫正可言。社区矫正虽然具有刑罚执行的性质,但作为促进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不

仅仅是刑罚的执行,而且还有矫正和帮扶的职能。如果以强调社区矫正刑罚执行特性压倒或淡化其矫正和帮扶职能,在“重刑”传统的法文化背景下,社区矫正将很难真正承担起实现刑事法效益的重任,因此在现行历史条件下,应充分重视和强调社区矫正的帮扶职能,而这一职能的实现大多要靠社区矫正辅助人员的力量来实现。因此,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应该尽可能多地利用社会力量,包括广泛利用社会人力、组织和设施、技术和资金等资源,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具有彰显社区矫正社会参与特点,节省刑罚执行资源,提高社区矫正效率,促进社区建设等诸多作用。

首先,广州市目前社区矫正中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低是目前社区矫正工作所必须解决的问题。社区矫正队伍一般是为了应付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需要从其他工作岗位“转岗”或“抽调”而来。主要表现为基层司法所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工作力量不足以及队伍素质相对较低的问题。目前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全区共有22个司法所,工作人员50余人,而全区社区矫正人员目前已达到244人。人员编制不足,很难开展好社区矫正工作。而且街道地域范围往往很宽,在大中城市人口流动频繁,基层工作人员缺乏代步工具,管理事务多头,令其很难持续跟踪和全面落实对特定对象的行为督导。加之基层司法行政系统的人员过去没有涉足执行刑罚的工作,整个司法行政系统没有涉足过非监禁刑执行工作,相关法律经验不足,执法水平低,难以适应社区矫正的要求,更难满足社区矫正的需要。

其次,目前及今后一个阶段,社区矫正中的社区,实际上是以政府组织为基础和核心,基本等同于行政区划的概念。城市社区也

就是城市政府基础组织的街道、镇、乡,社区矫正的组织、实施机构也就是政府基层组织的司法所。社区的范围也就是该政府基层组织的行政区划范围。这与“小政府、大社会”现代政治理念是相悖的。社区矫正与监禁矫正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社区矫正的社区参与性,而目前我市社区矫正仍是纯政府行为,除相对人的家庭以外,社区各界对这一类特殊群体的需求和行为督导缺少关注,社区志愿人员基数小,他们参与矫正程度也很低。

再次,社会力量介入社区矫正,拥有政府执行主体所不具备的先天性优势。社会力量以一种平等主体的身份帮助矫正对象,通常会更为尊重和体谅矫正人员的感受,工作方法也是互动式、说服性、接纳式、建议性的而非强制性的,容易使矫正人员更为接受和认可,减少矫正人员潜在的抵触和戒备心理,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矫正效果。

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程度不高的原因

第一,传统法制思想方面。政府强调社区矫正刑罚执行特性,淡化其矫正和帮扶职能。我国传统上是一个“诸法合

一、以刑为主”的国家,自古以来“刑以弼教”就时常被解读为重刑教化;而目前社区矫正作为监禁刑执行机制的逻辑延伸,其社区矫正惩罚特性又很容易把握,因此人们偏重社区矫正的刑罚性质,强调监管而忽视社区矫正的其他任务。似乎矫正对象不出事、不重新犯罪就万事大吉,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开展的社区矫正工作,一切围绕“平安”目标,一切基于对矫正对象的控制,根本无暇也无力去实现教育矫正的目标,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更是难上加难。

第二,人们传统观念存在保守倾向,宽容吸纳意识较差。受传

统“对立思维”和“概括性思维”的影响,普通人因惯于感性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而将这些曾经犯过罪的人视为异己,部分假释人员因忍受不了社会对他们的强烈排斥而又重新犯罪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

第三,政府方面,没有建立或者健全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相关制度,缺乏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充分地发挥。

第四,社区矫正在我国还是新鲜的事物,不仅涉及司法领域,而且更多的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公共管理很多学科领域。关于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践上仍在不断探索中,无论政府还是普通民众仍需较长的一段时间接纳,认可。

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优势

第一,参与人数的优势,弥补了社区矫正安帮专业力量的不足。社区矫正的专业力量是由基层各乡镇、街道司法所社区矫正专职干部(以下简称“专职干部”)和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组成。以荔湾区为例,全区在册社区服刑人员244名,各司法所配备专职干部22人,社工10人。这样的配备比例面对分散居住的矫正对象是很难有效地组织起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力量的参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专业力量的不足,同时弥补了因社区矫正人员居住高度分散造成的“真空点”。

第二,专业知识的优势,改善了社区矫正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社会力量工作队伍的组成,包括镇(街道)、村(居委会)的部分工作人员、离退休人员、律师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教师、医生、企业家、在校大学生和具有一定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相关

知识的专业人士。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具有较高的精神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他们的加入,不但可以弥补社区矫正队伍专业知识的匮乏,而且可以为矫正对象提供更加贴切的帮助和服务。如个案化教育、心理疏导、文化和法律知识、劳动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传授,为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改造提供了智力支持。

第三,角色的优势,起到了平衡社区矫正工作刚柔相济的效果。社区矫正对象因违法犯罪受到法律制裁,虽经教育改造,但少数人仍怀有漠视法律,仇视社会,仇视政府的情绪,在处理与政府部门、专职人员和各种社会关系时心理上容易产生不平等感和排斥抵触情绪。帮教志愿均来自民间,因其民间性而有亲和力,与矫正对象一般不存在身份和角色的冲突,更有利于帮助矫正对象解决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实际问题。不少帮教志愿者与矫正对象居住在同一个社区,彼此之间有着地域、邻居和亲(戚)友关系,他们能以平等主体的身份真诚帮助每一位社区矫正对象,他们通常会更为尊重社区矫正对象和体谅他们的感受,工作方法也是互动性、说服性、接纳性、建议性的而非强制性的,容易使矫正对象更为接受和认可,减少社区矫正对象潜在抵触和戒备心理。同时,在政府机构与社区矫正对象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四,成本的优势,减轻了政府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投入。社会志愿者一般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在社区或所属单位有较高的威信,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善于做思想工作,热心社区服务,富有爱心,乐于奉献。他们把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看成是对社(会)区的一种贡献,一份责任,积极配合专职人员做好社区矫正的各项工作。

四、社区矫正社会化参与度提高的建议

社区矫正不仅仅是刑罚的执行,而且还有矫正和帮扶的职能。注重发挥志愿者和社区服刑人员家庭、亲属的作用,提高社区矫正效果。志愿者也是参与社区矫正的社会中坚力量,社区矫正志愿者可以包括专家、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社区居委会成员、高等院校学生。可广泛吸收具有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及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社会人士为志愿者。随着社区矫正的全面试行,建立一套征聘、培训、使用民间志愿者的制度,充分发挥民间志愿者在社区矫正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以广州市制定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化参与”的社区矫正和管理模式为基础,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矫正政策。由政府制定矫正规划、方案,并组织相关社会组织团体进行实施,宏观上把握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方向和可持续性,保持组织机构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专业性。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促使其发展壮大,由社会组织招募、培训、管理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直接面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服务,将能有效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政府对该类社会组织进行方向性的指引,协调其他各政府相关部门对社区矫正具体服务进行配合,并对矫正服务进行监督以及对矫正服务的效果进行评估。以培育高素质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为出发点,给予矫正专职社工更为清晰的身份定位。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应当主要在高等院校的社会工作、法律、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人才中招募,并适时予以培训,以提高矫正专职社工整体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要。

其次,以深入整合社会公共资源为出发点,充分提升社区矫正

社会公共参与度。这就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的产业及部门,如教育培训机构等,需要政府的协调以及相关政策的扶持倾斜,整合优化社会资源,发挥其在矫正人员这一特殊人群中的价值。对矫正人员进行专门的思想、行为矫治与为其创造实践与就业机会,引导其重新回到常态社会生活中,形成回馈社会需要的内在动力,实现自身价值。比如在矫正人员教育培训方面,应当在分析社会需求与矫正人员偏好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利用驻区教育机构、社会组织等人力资源及设施环境,重点强化在就业技能、创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力度,适时举办相关讲座,采取多种方式灵活提供一些培训机会。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我市社区矫正应当积极探索体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并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参与社区矫正的良好态势:如通过政府部分投入、签订合作协议、优惠政策回馈等方式,鼓励企业、教育培训机构、民间社团为矫正人员提供帮助与服务;充分发挥公益机构的作用,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法律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矫正人员顺利融入社会,以提高社区矫正的社会公共参与度;争取广州市各民主党派、行业协会、企业的支持,定点合作,参与社区矫正帮扶教育工作,如民盟广州市委员会各专委会、盟员企业、广州徽商协会、广东省创新发展企业家协会、狮子会、瀚达汽车职业学院、华赢教育、丰徽国际、都鹏皮具企业、广东卫明眼视光研究院等,适当解决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困难和出路,同时开展公益劳动和教育学习工作,以达到更高效、良好的帮扶教育效果。

第五篇:社区矫正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从今年启动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在市、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街道社区矫正工作按照社区矫正流程的要求有序开展。

社区矫正工作开始以来,我们先后接收了x名社区矫正对象,分布在x个社区。目前已解矫x人,还有x人在进行矫正。刑罚种类为监外执行x人,假释x人,缓刑x人。按照社区矫正工作的文件要求,我们对这x人建立健全了档案,一人一档并且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同时,我们每个社区都有帮教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与矫正人员建立一帮一的帮教关系,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矫正对象在家庭和社会上表现良好,至今没有一个重新违法犯罪的。

二、日常管理工作 1.建立档案 分级管理

我们根据上级的要求为矫正对象建立档案,一人一档。同时,我们根据矫正对象的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程度、所犯罪的法律性质为他们制作矫正方案,制定不同管理等级,根据其自身情况进行矫正管理。并严格按照矫正规定,要求每个月进行思想汇报和电话汇报,如有外出,及时请销假。

2.定期家访 了解动态

我们每个月定期对矫正对象进行家访,每个月不定期的进行电话联系,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及思想状况,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朋友似的个别谈心。并且每天在GPS网络平台上查询矫正对象的活动范围,随意掌握矫正对象的动态,确保矫正对象不脱管、不失控,并重点预防其重新犯罪。

3.法律教育及公益劳动

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和要求,我们每个月对矫正对象进行一次法律教育,提高矫正对象的自新意识,以矫正其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我们着力实施个性化矫正,分类施教、因人施教。

我们每月不定期的组织公益劳动,增强他们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劳动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通过公益劳动,使矫正对象更好地接受矫正,早日回归社会。

三、加强管理 积极探索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为此,我们更要加重实践,积极探索新的科学的管理方法,有效的开展好社区矫正工作。

1.进一步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的作用。

2.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硬件建设,提高矫正质量和效果。

3.进一步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协调和联系,如公检法等部门。

4.强化监督教育管理工作,确保矫正工作制度的规范化、矫正方法的人性化、确保没有重新犯罪的产生,不断推进社区矫正的深入开展。

上一篇:食品药品监管执法文书下一篇:暑期个人社会实践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