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福建省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

2024-04-18

1999-福建省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通用5篇)

篇1:1999-福建省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

福建省加快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

和加强农村电力管理实施意见

闽政〔1999〕文160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1999年9月15日颁布实施)

一、我省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现状

(一)基本情况

1、我省是一个独立电网的省份。全省有县级供电企业61个,1998年县及县以下售电量为187.51亿千瓦时。全省有973个乡(镇),14960个行政村。行政村通电率为100%,农村总户数821万户,已通电817万户,通电率为99.54%。

2、目前我省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基本格局:

(1)省网直供,由省电力工业局管理。直供直管县(市、区)27个,162个乡(镇),2619个行政村,供电133万户,其中4个县(市、区)与地方联营。

(2)趸售、网供与自供自管交叉县(以下统称趸售),由省水利水电厅行业管理。有52个县,811个乡镇,12341个行政村,供电684万户。其中有13个县由省电网纯趸售批发转供。其余县以小水电自发自供为主,并与省电网联网,调剂补充电力电量。有直供及自发4 个县(市)交叉供电,一县(市)有二个供电公司。一般是城区及部分乡(镇)由省网直供,其余乡(镇)由县(市)电力公司供电。

3、行政村及村以下的电力电量,一般由农村电工(全省共有3.2万名)管理,普遍采用承包的办法。

4、全省1998年城乡综合平均电价为0.639元/千瓦时,其中农村综合平均电价0.776元/千瓦时,城市综合平均电价为0.572元/千瓦时。

(二)存在主要问题

1、转供环节多。农电市场趸售转供环节多达4-5个之上,层层加价。大部分行政村及村以下电费由农村电工承包,“三乱”(乱加价、乱摊派、乱收费)和“三电”(权力电、人情电、关系电)现象屡禁不止,农村电价奇高,农民不堪重负。据物价部门统计,1998年整顿农电之后,农村电价平均总水平从0.952元/千瓦时降为0.818元/千瓦时,平均每千瓦时下降0.134元,但仍有46%以上农村用户电价仍在0.80元/千瓦时以上。农民有电用不起,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多家供电,多头管电。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部分地区存在多家供电的现象,挤占市场、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县、乡(镇)供电机构分属不同部门和企业,无法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督,大部分乡(镇)电管站变成乡(镇)的重要财源,搭车收费严重。由于缺乏资金等种种因素,大部分电网设备没有得到更新改造过,电网设备陈旧老化,大部分10千伏线路损耗在20%-35%。

3、农电职工队伍庞大,人员过多。农村电工数量多、素质差,行政村电力管理普遍采取由农村电工承包的办法,以包代管、缺乏监督。

二、我省农电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及主要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国务院国发〔1999〕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深化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建立电力企业明晰的产权关系。大力整顿农村电力市场,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农村电价,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村电力建设与管理水平,促进我省农村经济和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

(二)主要原则

1、实行政企分开。组建省电力公司和县电力公司,实行企业化经营,并处理好省和县电力公司的利益关系,促进我省电力工业发展。

2、减少环节,提高效率。撤销乡(镇)电管站,组建与乡镇人民政府脱钩、隶属县电力公司的供电所,进行乡(镇)电管站的人、财、物移交。

3、农电体制改革与加快农网改造相结合。改革与改造并举。省电力公司对全省农网改造资金统贷统还。

4、整顿农村电价与规范农村用电相结合。取消多头供电和各种转供电,建立健全农村用电管理制度,取消任何收费承包、规范农村电价标准。

三、目标

(一)至2001年,在省内建立与省电力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全省统一电网,县为实体(一县一公司),实现县、乡(镇)电力一体化管理。2001年前完成趸售县的股份制改造。

(二)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投资,试点和第一批建设(改造)县1999年前完成电网改造计划;第二批建设(改造)县,在2000年下半年完成电网改造计划。

(三)降低农村电价,2000年实现直供直管县城乡统一电价。2001年实现趸售以县为单位城乡同价。农村电价与城市电价逐步实现统筹安排,达到全省综合平均电价0.547元/千瓦时(今后遇国家新批价格,从其调整),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电价0.533元/千瓦时,农村综合平均电价要降低0.229元/千瓦时。力争2002年实现统筹安排,全省同网同价。

四、我省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和农电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改革现行电力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

1、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将省电力工业局和省水利水电厅现承担的管电行政管理职能移交给省经贸委。省经贸委作为福建省电力工业的政府管理部门,依法履行政府管电职能,对全省发电和供电实行宏观调控,并对电力企业实行行业管理。

组建福建省电力公司,负责对全省电网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省电力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规范要求进行公司制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化运营和管理。全省大、中、小电厂实行厂网分开。省电力公司接受省政府的指导与监督,并执行省经贸委的生产计划和电力分配计划。

2、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98年〕146号文件精神,地(市)政府不再设立电力专业管理部门,地(市)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移交给地(市)经委。除各地(市)电力调度部门作为省中心调度所的分支机构外,各地市不设立独立核算的地(市)级电力公司。在地(市)各中心城市以区建制的,由省电力公司直接负责经营所辖各区的城网和农网。

3、县(市)经济局行使政府管电职能,组建县(市)电力公司,原则上一县一公司(企

业实体)。多家供电县的按照出资关系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新设立的县(市)电力公司一律按城网和农网拥有的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成为独立核算的企业,行使企业经营电网职能。

(二)明确省电力公司与县级电力企业的关系

原省电力工业局直供直管的县(市)电力企业,改造为省电力公司的子公司或省电力公司控股的股份制公司。趸售县,在2000年年底前由福建省电力公司通过参股入股的形式逐步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由省电力公司直接管理。在未实行改组期间,由省电力公司在“五不变”(企业性质、资产隶属关系、财税体制、电力趸售关系、人员工资来源)的前提下,由各县(市)人民政府和省电力公司签定协议进行代管。代管期间,被代管的县电力公司接受当地人民政府的监督。

省电力公司代管的责任是:

1、负责在征求地方党委同意后,对县(市)电力企业领导班子的配备任免,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供电企业定员标准》对职工总数进行定编,控制人员和工资总量。

2、全面指导县(市)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控制成本及债务的增长,提高经济效益,负责其资产保值增值。

3、牵头与当地有关部门配合,组建乡(镇)供电所,进行定编、考核和农村电工的聘用。实行电力直供到农户、管理到农户。

4、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负责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农村电价水平降低到省定的目标以下。

5、负责制定农网改造的方案并报有权部门论证审定,由省电力公司实施农网改造工程,统贷统还,负责建设规范、安全、经济、可靠的县统一电网。

6、全面指导县(市)供电企业安全生产和技术进步工作,确保安全、可靠、优质供电。

7、负责与县(市)政府研究并落实代管结束前县(市)股份电力公司的组建。

(三)改革乡(镇)电管站的现行管理模式。

撤销乡(镇)电管站,改革为县(市)电力公司的供电所,使其成为县(市)电力公司统一核算内部机构,乡(镇)、村不再设立作为经济核算单位的管电单位。可一乡一所,也可数乡一所,统一由县电力公司经营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电费收入全额上交,其所需费用开支由县(市)电力公司核拨。对乡电管站转制过程中的有关政策规定如下:

1、人员:改制后乡(镇)供电所的职工,由省电力公司根据电力行业规定的编制核编,与乡(镇)人民政府脱钩,纳入县电力公司统一管理。人员的招聘,严格按照统一考试,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原则进行。农村电工录用实行统一考试、择优聘用,持证上岗,并纳入县(市)电力公司合同管理。

2、电网设施:集体供电资产可自愿上交、无偿划拨(债权和债务同时上交),交由县(市)电力公司统一管理,统一维护。

(四)取缔任何形式的农村电费承包,实行农村用户一户一表,建立规范的抄表收费制度。

全面推行“五统一”(统一抄表、统一电价、统一发票、统一核算、统一考核)和“三公开”(电量公开、电价公开、电费公开),乡(镇)电管站改为供电所后,实施由县(市)

电力公司直接抄表到户。用户电表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其授权的单位按国家规程进行检定。

(五)严格执行国家电价政策和规定。

省、县电力公司负责执行本供电区内由有权的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高压输电电网批发电价和低压配电电网零售电价。制止越权定价。杜绝乱加价、乱收费、乱摊派,杜绝人情电、权力电、关系电,严禁为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代征代收各种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价外收费。各县(市)人民政府应对本县(市)农村电价进行有效监督,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农村电价水平,减轻农民电费负担,在规定时间内实现直供直管县城乡同价、趸售县城乡同价。

(六)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后,原趸售县(市),多家供电县,自发自供县内各发电厂(站)原则上按不低于原近三年的平均数确定其上网电量。

其上网电量由上一级经委(经济局)核定,全省各地(市)自办电厂未入网的,入网电量由地(市)经委核定后,报省经贸委确定。上网电价由有权的价格主管部门核定,待条件成熟后纳入全省竞价上网。

(七)对边远山村以及少数因当地小水电丰富,其平均电价低于当地县(市)平均电价的乡(镇),其改制工作经省“两改一同价”领导小组批准后可暂缓进行。

五、时间安排和进度

(一)1999年底以前完成1、6月底前,县(市)人民政府会同省电力公司(改制前的省电力工业局,以下同)负责原县(市)级管电、供电机构或合并、或联营,组成一个县(市)一个电力公司,政企分开,职能转变;

2、8月底前,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撤销辖区全部乡镇电管站,会同省电力公司改制成县(市)电力公司所属的供电所;

3、6月底前,省电力公司与县(市)人民政府签订代管协议,省两改一同价领导小组协调、仲裁;

4、1999年底实现农网改造试点县及第一批改造的16个县城乡同网同价。

(二)2000年底以前完成:

其余直供直管县(市)城乡同价。

(三)2001年底以前完成:

1、10月底前,其余趸售县(市)以县(市)为单位城乡同价。

2、省电力公司与各县(市)电力公司以资产为纽带、按股份制方式改革全省的县(市)级电力企业。

力争2002年底前实现全省同网同价。

六、组织实施

这次农电体制改革,是对我省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农电体制和市场管理秩序的一次重大调整和变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并且直接关系到各项经济利益的重大调整,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统一规划、周密安排。

(一)省人民政府成立“两改一同价”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全省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协调解决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省经贸委作为全省电力主管部门及早到位,全面负责具体组织指导、监督和落实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工作,会同省计委、物委、电力局、水电厅、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在农电体制改革工作中分工负责,按照本实施意见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一县两公司的股份制改革,由省体改委牵头进行试点工作。

(二)各地市人民政府要按照省两改一同价领导小组的部署,认真落实农电管理责任制,负责协调和监督农电体制改革在本地市和各县的实施。

各县人民政府负责撤销全部乡镇电管站,会同省电力公司组建县电力公司和各乡(镇)供电所,与省电力公司签定县电力公司代管协议,对本县(市)的农村电价监督。

各县(市)经委(经济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农电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由当地人民政府审定,报省“两改一同价”领导小组审批,并抄报省经贸委备案。

(三)省电力公司作为全省电网的经营管理者,接受省政府的指导和监督,在农电体制改革中具体负责农电资产的接收,同县(市)政府组建县(市)电力公司和乡(镇)供电所,并实行代管;负责执行电价政策,与县政府研究并落实代管结束前县电力公司的股份制改革。省电力公司 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和乡镇供电所的管理办法,报省“两改一同价”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四)县(市、区)供电企业产权认定,由上一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有关部门和单位参与。

1999年9月15日

篇2:1999-福建省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

近3年来, 站区办以十八大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 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 在市、区文明办的指导和帮助下, 将“打造一流队伍、创造一流业绩、树立一流形象”作为工作主线, 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队伍建设重点, 举全办人员之力, 聚站区上下之心, 狠抓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站区办先后获得2012年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 2012年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先进集体, 2011-2012年度、2013-2014年度河东区精神文明建设最佳品牌项目, 2012年、2013年工人先锋号, 2012年优秀青少年维权岗, 2012年度河东区创先争优活动组织推动先进单位, 2013年河东区“五好楷模”一心为民好公仆、志愿服务好心人, 2014年天津市优秀志愿服务基地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市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提升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形成齐抓共管良好局面

为推动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站区办成立了以党政领导为主要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并下设办公室, 由党工委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近3年来, 站区办把争创文明单位作为“一把手工程”, 实行“一岗双责”, 建立了“一把手”两手抓、班子成员分工抓、办公室具体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格局。领导班子成员坚持中心组学习,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认真执行议事规则,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 做到“补台不拆台、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 带领全体执法队员共同努力, 站区办精神文明创建的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 完善制度机制, 以创建工作引领站区管理进步

站办坚持从抓制度入手, 在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初步形成了制度、监督与责任并重的内部管理模式。今年, 借助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力开展, 站区办对照查摆出的问题, 动员全办力量, 经过反复讨论和征求意见, 对原有制度进行仔细斟酌和修改, 并在此基础上新建了《站区党员干部学习制度》等13项制度方案, 编印了《天津站地区综合管理办公室制度汇编》, 进一步夯实各项长效机制建设。结合青年干部多、党团员多的特点, 在坚持领导班子集中学与各科室支部集中学相结合, 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基础上, 又建立周六集中学习日制度, 将学习范围由副处级领导扩大至副科级以上干部, 并统一建立学习档案, 发放学习笔记本, 定期检查, 保证学习效果, 做到规定内容一项不落、学习篇目一件不少, 通过学理论、变观念、进一步转作风、促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完善考评机制, 将创建工作纳入日常管理考核内容, 在每月3日前, 由党办和督查科牵头, 组织检查上月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针对完成的数量与质量, 提出考核意见, 并将考核结果公开, 接受全体人员批评监督。这些工作机制的建立和执行, 保证了创建工作的落实, 巩固和提高了创建效果, 形成了“围绕发展抓创建、抓好创建促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 加强队伍建设, 夯实精神文明创建基础

一是加强作风建设, 树立良好执法形象。站区办始终把加强作风建设, 切实增强队伍整体战斗力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要求全体队员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和求真务实的作风, 服务站区、服务群众, 维护窗口单位的社会形象, 提高站区办的公信力。

二是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文件精神, 将廉政建设与政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严格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 同时并充分利用会议、培训、调研等多种形式, 组织多场廉政警示教育活动, 增强执法队伍对反腐败工作自觉性和主动性的认识。在一线工作中, 执法队员多次严词拒绝相对人的金钱诱惑, 用正义捍卫法律尊严, 廉洁执法的形象得以深入人心。

三是加强监督检查, 坚决抵制形式主义。组织站区执法人员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不出入私人会所承诺书》,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同时, 定期进行专项检查, 采取岗位监督、谈心谈话、征求意见等途径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考评, 避免走形式、走过场。

丰富管理理念, 提升精神文明创建内涵

精神文明的创建需要我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 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形势, 面对不同时期的新问题, 更好的提高服务效率, 更完善的进行综合管理, 通过精神文明的创建, 加快实现市、区委提出的“五星级站区”目标。

(一)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

多年来的管理工作使我们深刻认识到, 站区管理必须顺应城市科学发展的新形势, 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服务中实施管理, 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必须把创建工作的关注点、着力点放在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 出实招、办实事, 让群众感受到权益受到保障、心情更加舒畅, 在文明站区创建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 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

作为站区管理协调机构, 站区办充分发挥好牵头协调职能, 构建“各管理部门配合、公众积极参与”的创建模式, 充分调动站区其他管理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形成管理合力, 不断推进站区网格化联动管理机制。通过多部门联动管理站区, 服务站区, 创造站区长治久安的和谐状态。

(三) 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

在全党全国致力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形势下, 加强和创新站区管理, 创建文明站区, 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的理念。站区办积极借鉴公安管理模式, 从严治队, 规范管队, 全力推进队伍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 形成依法办事的工作作风, 使各项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年来共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3800余起, 无一起因行政行为不当而引发的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案件。同时注重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 综合运用法律、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进行站区管理,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力打造“法治站区”。

创新活动载体, 突出精神文明创建特色

(一) 不断创新思路, 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生机勃勃。

站区办这支队伍与其他单位不同, 执法人员的平均年龄不足30岁, 党、团员中青年占据绝对多数, 如何通过开展多种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励广大青年锐意进取、自我完善,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既是创建工作的重点难点, 也是突破点, 从此处着手, 大胆创新, 通过邀请专家讲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座, 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有效激发了青年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是丰富学习形式, 提升创建工作质量。站区党工委大力加强站区网络QQ群、站区博客及站区微博的更新建设, 同时积极发挥新媒体作用, 以科为单位, 建立微信群, 既方便了同事间的沟通与交流, 也使上级下达的指示及时布置到位。群众路线活动开展期间, 特别制作群众路线专刊, 将站区执法队员的凡人善举、好人好事进行刊登, 鼓励队员积极进取。

二是创新载体活动形式, 拓展创建工作思路。2012年, 站区办根据站区队员四班三运转的工作特点, 推出“微型党课”活动, 利用队员工作之后半小时进行党课培训教育, 做到天天听天天讲;迁入新的办公楼后组织“我家我装饰”活动, 在网络上广泛征集队员对新办公环境的装饰意见 (包括宣传样式, 宣传内容等) , 使更多想干事能干事善干事的站区队员能够借网络的广大平台参与到活动中来, 为站区各项工作科学发展做贡献, 成为适应当代站区特点的创建工作的有益探索。

2013年, 站区办创新文化宣传阵地, 创建青年书屋和文体协会。书屋现藏书量为1500册, 文体协会现招募会员已达85人, 并举办各类文体及兴趣比赛。“青年书屋”是促进科学发展、传播正能量的重要文化阵地, 文体协会是调节心情、锻炼体魄的活动平台, 学习教育和文娱活动双管齐下更能发挥党支部的堡垒作用, 是站区党工委“关心队员、服务基层”的有效途径, 自创立以来广受站区干部队员的好评, 现已成为站区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4年, 站区办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托, 组织站区党员干部参观周邓纪念馆、观看教育片《永远的焦裕禄》;组织参加区宣传部举办的“向党汇报-我为群众办实事”演讲比赛, 取得了个人三等奖和优秀奖的好成绩;组织开展摄影大赛、技能大比武活动, 在丰富大家业余生活外, 还有效地促进了队员个人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为了加强站区执法队员道德文明建设, 专门设立“道德讲堂”, 邀请区党校高水平专业教师讲授“核心价值观”, 并以宣讲的方式传播身边的好人好事, 定期举办道德培训, 增强队员的道德意识, 营造一种重道德、守情操、讲文明、树新风的浓厚氛围。

(二) 加大服务力度, 打造精神文明品牌项目。

为促进执法队伍健康发展, 引导树立“我奉献, 我快乐”的价值理念, 站区办自2008年成立以来便组建了站区办学雷锋志愿服务队, 多次组织志愿者活动, 形成以“建立一个志愿服务实践基地, 形成一套志愿者运作模式, 实现一个志愿服务目标”为基础的志愿服务机制和品牌特色, 在扶贫帮困、助老助残、维护站区环境、预防青少年犯罪、维护广大旅客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1-2012年度和2013-2014年度我办学雷锋志愿服务队连续两次被评为河东区精神文明建设最佳品牌项目;2013年3月, 站区办被批准成为天津市首批学雷锋志愿服务基地, 同年10月, 学雷锋志愿服务队被授予河东区第二届五好楷模志愿服务好心人荣誉称号;2014年, 站区办联合团区委对学雷锋志愿服务基地进行提升改造, 建立了“12355青少年维权河东分中心”, 使其成为河东区乃至天津市面向区域青年的总前台, 达到宣传推广、倾听诉求、前段受理、资源整合为一体的全效机制。这对站区办即是鼓励也是鞭策, 即是肯定也是挑战。站区志愿服务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吸引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今年, 河北区夕阳红老年骑行队也积极加入站区办志愿服务基地, 在后广场长期开展服务活动。

近3年来, 站区办共组织大型志愿服务21次, 共有来自社会各界和站区办的志愿者5000余名参与志愿服务, 累计服务时间达20万余小时, 劝阻践踏草地、乱扔垃圾等违章行为20000余次, 协助站区执法队员维护站区交通秩序2000余次, 援助伤病旅客6000多人次, 救助落水人员30余名, 为近300万名旅客提供咨询、帮助等服务,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共收到表扬信83封, 赢得致谢锦旗12面, 获得群众广泛认可。

(三) 建设优良环境, 搭建文明创建高效平台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用科学卫生知识教育干部和队员要讲文明, 树新风, 改陋习, 在食堂张贴节约粮食宣传公告, 培养了全办干部和队员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文明节约的生活习惯。

二是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完善基础设施, 优化办公环境, 搞好办公室卫生, 责任落实到科室, 确保了站区办的办公环境无积尘, 用具用品摆放整洁美观。严格落实禁烟条例, 做到办公区域无烟化。

三是立足本岗、创建整洁站区, 大力搞好站区内的环境卫生。对站区的整体环境和卫生情况有全方位的把握, 清洁打扫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 给旅客和行人一个舒适, 整洁的出行环境。

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具体实践, 促进了干部队伍精神面貌的明显改观和工作业绩的显著提高。回顾创建历程, 站区办深切地体会到:

第一,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具体工程, 作为基层窗口单位, 站区办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经验不足, 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离不开各级文明创建主管部门的亲切关怀和耐心指导, 离不开站区党工委的正确领导, 离不开站区全体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

第二,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创建不易, 保持更难, 贵在坚持”, 只有持之以恒, 常抓不懈, 才能将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唱响“解放思想、充满激情、加快发展”的主旋律, 让过往旅客和社会群众感受到创建带来的成效和实惠。

第三,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丰富的创新工作, 创新是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的主题和永无止境的追求, 其中, 目标创新是前提, 思路创新是关键, 载体创新是根本, 方法创新是保证, 同时要注重将各个环节融为一体, 实现“在巩固中提高、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 探索出紧密结合站区执法实际、独具站区管理服务特色的创建之路。

篇3:1999-福建省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

多年度,我院积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认真开展争创文明单位活动,不断增强全院职工的率先意识、创新意识、机遇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扎扎实实地推动了医院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医院先后被授予省园林式单位、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省文明单位称号,被市总工会授予“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树新时代职工形象活动”示范点。有3名职工分别被授予市劳动模范、市五一劳动奖状称号。

1 广泛宣传,提高认识,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单位活动

为了加强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医院将创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中,与政治思想工作、业务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检查。坚持每周二次定期不定科的百分行政查房制,每月一次门诊查房,发放医德医风、服务质量问卷调查表,走访来院患者,及時发现医护人员在服务态度、廉洁行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反馈到各科室进行整改。

2 狠抓思想道德建设,建立高素质职工队伍

通过培训、考核等制度管理,抓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发挥了中层干部和党员队伍在职工队伍建设中的模范作用。对职工队伍持之以恒地抓正面教育。重点以党的政治路线和社会理论、理想信念、医德医风、英模人物等为内容进行教育。每年都召开行风建设工作大会,成立了医德医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医德医风考证办法和考核标准,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约束机制、教育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入手,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增强责任意识。在行风建设中,以开展“诚信医院”创建活动为抓手,严格控制不合理费用增长,并将行风建设与规范临床行为、治理商业贿赂等工作有机结合,取得了扎实的成效。全年对全院职工医德医风考核,成绩比较理想。全院职工涌跃为患重病职工孙克彦多次献爱心,累计捐款1万8千余元。

3 积极开展医院文化建设,打造品牌医院

通过医院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将医院文化融汇于各项工作中、渗透于职工言行中、植根于头脑中,逐步形成严谨务实的管理氛围、以德取才的人才氛围、钻研奋发的学习氛围、和谐愉悦的人际氛围、视野开阔的创新氛围。一是加强医院的宣传。共编印《东海医苑》十期共88000份。与东海电视台合作推出专题和新闻节目70期。二是开展省文明单位创建。对照省文明单位的标准,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创建活动,去年被授予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集体活动,加强职工凝聚力,增进职工集体荣誉感。每年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全院职工欢聚一堂,自编自导自演小品、歌舞、相声等20多个节目。举办离退休老干部茶话会,离退休老干部济济一堂,吃着瓜子、水果、品着香茶、欣赏着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整个会场热情洋溢,欢歌笑语。举办全院职工运动会。比赛项目有扑克牌(掼蛋)、拔河、跳绳、踢毽子、羽毛球、乒乓球、离退休职工舞蹈、离退休职工太极剑及太极拳等,赛场上充满朝气的年轻医护人员生机勃勃,奋勇争先,中老年医护人员也积极上场参赛,职工们团结一心,努力拼搏,赛场外加油声一浪高过一浪,掌声笑声不断,气氛热烈。

4 加大便民惠民举措,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

一是开展义诊和咨询。按照县卫生局的统一部署,组织在时代广场、疾控中心等处进行卫生宣传活动4次,接收群众咨询,免费测量血压,散发宣传单1000余份。二是积极组织内科、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权威专家开展三下乡活动,每年组织专家下乡近20批次,接待病人3000余人次,方便了群众,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群众就医难的问题。三是与桃林等4家卫生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在四家卫生院可预约挂我院所有专家号,方便患者就医。三是团员青年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到街头义诊咨询4次,开展“爱在医院”志愿者日活动,为患者提供咨询和引导服务。四是开展白内障送光明行动。为提高白内障患者生活质量,满足农村白内障患者康复的需求,我院率先启动白内障康复工程,对全县适宜白内障复明手术的患者全部免费进行手术,并免费提供国产人工晶体,已为全县1500余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160万元,受到患者一致好评。五是对贫困病人进行免费救助活动。我县徐海路小学10岁男孩胡继汕5年照顾瘫痪母亲的先进事迹被国内多家媒体报道后,我院决定对其母进行帮扶救助。多次安排多科专家进行会诊,免费进行医学检查,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定期派专家上门诊疗。此项工作受到了县委宣传部的表彰。

5 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园林式医院

院内栽种了松树、香樟、广玉兰、竹子等树木,种植了剑兰、桂花、红梅花、红枫、枇杷、榆叶梅、绿梅、紫藤、凌霄、红玉兰、广玉兰、紫玉兰、麦冬、红花草、树剑兰、海棠、迎春等花卉。建造了假山、瀑布、长廊、莲花池(池内放养多种观赏性鱼类)、磨菇亭、园艺小品、亭榭、楼阁等。医院绿草茵茵,四季如春,为职工、病员及家属提供了优美的休养、休闲娱乐场所。被评为省、市园林式单位。

6 以创建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努力为病人提供温馨、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篇4:1999-福建省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

1美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及采取的战略

作为碳排放大国,美国应该对世界气候变化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履行义务,但在布什政府期间,美国拒绝签订 《京都议定书》违背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期望。尽管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承诺和义务方面美国长期保持比较消极的态度,但是他们也深知技术进步在未来竞争中的重要性,对于市场体制下温室气体减排和能源有效利用的技术创新给予了高度的关注[6]。美国试图通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技术, 从根本上继续主导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欧洲和日本在国际上的低碳经济领跑者角色促进了美国从小布什政府到奥巴马政府的对于低碳战略的态度的巨大的转变。对环境和全人类未来发展的低碳战略与市场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利益集团之间博弈的战场, 美国已经开始加速与欧日低碳经济主导权之争的进程[7]。

1.1布什政府期间美国的低碳经济

1.1.1布什政府期间美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

布什政府期间,美国的碳排放量一直都居于世界首位,对全球经济的恶化应承担较大的责任,其具体的碳排放量如表1所示,各国人均碳排放量对比如表2所示。

注: 数据来源于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

吨/每人

注: 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指标官方网站

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2007年,美国人均碳排放为19. 1吨,远远高于英国、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更高于中国4. 6吨、巴西1. 8吨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2001年3月,以小布什为代表的美国政府拒绝签订 《京都议定书》,其原因: 一是实现 《京都议定书》的目标成本太大,会导致美国经济产生4 000亿美元的损失和减少490万个工作岗位,会降低就业率; 第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 印度和巴西不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参与减排,美国认为这是不公平的; 三是气候变化问题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关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美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观点。布什总统说,美国总统主要负责维护人们的福利,所以需要特别强调经济的增长, 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8]; 富裕的社会才会对环境有更高的要求,才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环境保护。小布什政府没有签署 《京都议定书》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9],然而,美国知道低碳技术在未来世界政治和经济竞争的重要地位,并依靠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发展低碳经济,从而从根本上主导世界经济发展[10]。

1.1.2布什政府期间美国的低碳战略

( 1) 提供立法保障

美国2005年颁布的 《能源政策法》涉及到高达145亿美元的各种激励措施,为普通消费者和中小企业设立了许多非常有吸引力的金融奖励条款[11]。 2006年9月,美国公布了新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 力推新一代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向燃煤发电领域CO2的捕集和封存技术提供资金,并鼓励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应用[12]。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 《低碳经济法案》,直接提出美国在2006年到2030年的碳排放目标。加利福尼亚州以立法形式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当前减少25% 。

( 2) 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技术

美国企业一直很注重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使用, 在高功能电 池、太阳能等 方面取得 了很大的 成就[13]。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得美国非常注重绿色产业特别是汽车产业的节能降耗。在美国, 汽车产业是支柱产业,其汽车保有量超过2亿辆。 巨大的石油消耗使得美国近一半的石油要从国外进口,对石油的依赖过大,汽车产业的繁荣带给美国的除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能源危机。美国政府以资助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加速发展电动汽车, 各大汽车公司共同致力于研究电动车所需要的高能电池[14]。

1.2奥巴马政府期间美国的低碳经济

1.2.1奥巴马政府期间美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奥巴马政府与布什政府分道扬镳。早在竞选总统期间,奥巴马提出美国应该减少80% 的温室气体排放,并建立一个 “清洁能源研究和发展基金”,希望创造500万个工作岗位。美国发展新能源、推动经济转型进入了新的阶段。美国在前十几年中,经济呈高度虚拟化,这表现在: 传统制造业外移,产业空心化,金融资本主义高度发达[15]; 而经济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带动就业和普通居民收入的同比增长。这条路被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所打断,美国也意识到这样的发展道路是走不通的,于是又回到重视工业、重视出口,这样才能带动就业,重拾美国的竞争力。然而要回归传统的制造业已无可能,美国决心要在新兴产业中突围, 而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为了走出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阴影以及寻求可能的新经济增长点,奥巴马政府将应对气候变化和研发清洁能源置于优先位置,希望通过低碳经济拉动经济复苏并使其成为未来的新经济增长点[16]。

1.2.2奥巴马政府期间美国的低碳战略

( 1) 确定合理的长远目标

2008年奥巴马发表演讲时明确表示,气候变化 “将继续削弱我们的经济,威胁我们国家的安全”, “我的总统任期将标志着美国在气候变化方面担当领导的新篇章”。奥巴马的新能源政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未来10年内花1 500亿美元来刺激私人投资清洁能源,帮助创造500万个工作岗位; 在未来10年节省石油,石油的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和委内瑞拉。 到2015年前,美国本地减少混合动力汽车的使用; 到2012年,确保10% 的美国人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实施 “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减 少80%[17]。

( 2) 推动政策法规的颁布与执行

2009年,奥巴马上任后积极推动气候立法,众议院通过了 《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2009年1月,奥巴马宣布 “美国复苏和再投资计划”,将发展新能源作为投资重点。2009年2月,美国正式介绍了 《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主要是为了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制定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法律保护。 2009年3月,由美国众议院能源委员会向国会提出了 《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其中关税、绿色能源、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低碳经济转型的四个部分。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 《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这是美国第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法案。

( 3) 采取一系列的经济激励政策

通过广泛采用经济激励政策,包括税收、补贴和价格和贷款政策,低碳经济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其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激励政策[18]。在节能建筑的发展方面,美国鼓励消费者使用节能设备和购买节能建筑,为新的节能建筑减少收税。美国各州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分别对节能产品建立了当地的税收优惠。能源部支持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来实现节能的主题 “绿色建筑评估系统”,目前该评价标准在各国环境保护中是最完美,最具影响力的[19]。在发展节能环保汽车方面,美国对购买柴油轿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消费者给予税收返还。奥巴马在气候政策上的重点是清洁能源,认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果断行动的关键是未来促进美国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所以他提议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经济挑战主要集中在能源结构必须以清洁能源为主,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包括使建筑更加节能、家庭帮助工厂改革节能设施、强制设置工业温室气体排放限制,并通过创新加强清洁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在国际上,美国将再一次活跃在谈判建立一个新的 “全球能源论坛”; 在国内方面,强调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的国际地位的影响。

2福建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文明形式,是人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四个和谐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新的道德价值,也是一种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的一般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旋律,以及现代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20]。自21世纪以来,我国一些地区大力提倡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实施 “生态城市,环境优先”发展战略,一些城市和地区在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不仅克服了工业文明的弊端, 也逐渐超越了工业文明,朝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这实质上体现了 “生态现代化”的基本策略。而福建省作为我国最早提出生态省建设的省份之一,在近10年一直都在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省的建设[21]。

2.1福建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

为促进福建生态文明的发展,福建省委省政府不断出台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使福建省在各个方面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都有法可依; 并且建立了有利于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政策体系,不仅加大公共财政对节能减排的投入,也加大银行信贷对节能减排的绿色信贷; 另外,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机制,有利于加强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节能降耗意识; 还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海洋自然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及时发布海洋灾害预警报信息, 有效降低了灾害损失。

目前,福建省拥有土地面积7. 4平方千米,木本植物1 943种,陆生野生动物828种,森林覆盖率已连续35年保持全国第一,水、大气、生态环境3大指标保持全优,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通过附表1 ~ 4,可了解福建省2012年各城市的排水和污水处理情况、公共交通情况、绿地和园林和市容环境卫生情况。

2.2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福建生态省建设取得的成果的同时,也应看到福建省在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新能源开发缓慢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发展和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能量,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日俱增。福建省能源匮乏、品种单一,缺乏后劲,并且能源结构不合理,一次能源的生产只有煤和水电,还有少量的风能[22]。由于技术限制,对能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安全性也缺乏保障。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福建省努力寻找与开发新能源,但进程缓慢,煤和水电依然是主要能源。

2.2.2产业结构不合理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和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 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被认为是未来经济方式的新选择,产业低碳化则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发展路径。经过不解的努力, 福建省产业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在产业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内部仍存在不足,第一产业仍处于主导地位并且生产水平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 第三产业作为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却发展缓慢。

2.2.3技术创新不足

发展生态文明,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技术的依赖性非常强[23]。相对于在传统化石能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碳技术而言,绿色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是一种突破性创新,是技术范式的革命, 是对建立在传统高碳技术之上的社会、经济系统进行的一次重大变革。在解决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技术进步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而福建省在技术创新这一方面投入资金较少,无法真正实现将技术创新转移到可持续发展上,与国内一些发达省份差距较大。

2.2.4城市化进程中高碳化问题严峻

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和社会发展的心脏, 同时也是地球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体,目前城市对资源的需求和碳覆盖领域的扩张都远远超出其所能承载的界限,严重影响了它的持续发展及其在全球环境、经济中的作用。虽然福建省各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规模也日益扩大,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力的作用日趋明显,但是福建省各大城市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同时也出现住房短缺、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城市承担着解决高碳化的重任。

2.2.5缺乏完善的政策保障

政府承担着建立生态文明发展框架,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的重要职能。要建设生态文明、节能降耗,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以及技术开发、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必须通过政府给予强大推动[24]。工业文明时代,在政府角色的领导下,指导和引导更加突出,政府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福建省委省政府虽然已经意识到自身的重要作用,也做出了许多努力,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还是缺乏合理的政策工具以及完善的政策体系。

2.2.6生态文化不够普及

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不只是取决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同样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人们的日常生活时刻都伴随着碳排放,高碳行为方式将使地球生态环境付出很高的代价[25]。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行为方式,但是福建省的市民对于改变行为方式的重要性理解还不够深刻、对于生态文化了解不够,不利于福建省的生态文明建设。

3美国低碳经济对福建生态文明的启示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口规模、城镇化模式、工业化进程、消费模式、技术进步等阶段发展特征决定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难度。福建省作为中国最早进行生态省建设的省份之一,发展低碳经济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福建省应当吸取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进行低碳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根据低碳发展系统的整体结构 ( 如图1) ,得出对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树立低碳观念、营造低碳氛围、 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3.1加快新能源的寻找与开发

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来说的。常规能源是指人们平常已经广泛使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 天然气等。人们开始利用地热温泉、风力、太阳能等的时间虽然比较早,但是它们一直没有像矿物燃料那样得到广泛充分的利用,而是近些年才开始受到人们广泛重视,其他如海洋能、核能、生物质能、 氢能等能源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均可被称为新能源。讨论能源问题,必须在经济发展和环保之间作出妥协,并以人民的最终利益和幸福为原则。福建省的风能、太阳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非常丰富,但目前的发展水平较低,应加大对其开发利用技术的扶持力度。可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验,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的研发,通过政府直接投入、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 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逐步提高其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 通过在电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消耗领域加强低碳能源利用,推动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转型,推动福建省新能源的发展。

3.2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低碳时代,产业结构优化是以产业结构低碳化为标志的。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凭空进行,它需要借助产业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将制约经济发展的路径模式,决定区域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 低碳结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济体制自我调整的过程,政府需要在低碳经济体系输入信号,直接为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在低碳发展的方向提供信息。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与具有竞争优势的低碳产业和低碳产业集群为支撑,归结起来,必须从系统发展的角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和低碳服务业为主体,三大产业联动发展的低碳产业体系。实际上,三种不同的工业生产的消耗和碳排放也不同。高消耗、高排放的重工业在工业结构的比例越高,经济越呈现高碳特征; 服务行业在工业经济的比例越高,低碳经济发展的特征越明显。福建省仍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 需要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在工业生产和经营中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工业的节能降耗。其中最重要的是将第三产业融入工农业生产中,构建更为紧密、和谐的低碳产业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福建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3.3加强技术创新

相对于在传统化石能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碳技术而言,以绿色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为主体的低碳技术是一种突破性创新,是技术范式的革命,是对建立在传统高碳技术之上的社会、经济系统进行的一次重大变革。 低碳技术创新是在以人为本、经济增长的前提下, 以促进生态平衡、节能减排、社会和谐等为基本目标,符合科学发展观、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应当追求全面发展的综合效益,遵循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缓解人与自然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最终实现经济发展速度、社会进步程度、生态保护力度之间的协调,实现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间利益关系的协调。福建省目前能源效率偏低,缺乏技术创新。煤炭是主导能源, 因而火电部门是最主要的碳排放部门,通过发展清洁高效的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可以减少CO? 的排放,但是由于该类项目研发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因此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不高,需要政府通过资金支持、资源保障、税收优惠等多种政策进行多方面的支持。掌握了技术,福建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就可以加快脚步。

3.4建设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的发展绝不是牺牲发展换取环境的模式,而是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来综合考虑的方式及可能性的一种发展模式。低碳城市建设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全过程社会活动低碳化,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低排放乃至零排放。此外,低碳城市具有经济性、安全性、系统性、区域性、动态性等特征。福建省可以将福州、厦门等较发达的城市进行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紧凑化的城市空间,实施填充化的开发模式。另外,建筑是用能大户,建筑消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很大比例,从建材的生产到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这一过程动用了最大份额的地球能源并生产了巨量的废气、废料,节能建筑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方法。使用节能环保建材、 利用节能建造技术、优化节能运行管理以及改善使用者的低碳生活方式都是发展节能建筑的重要方面。 还可以推行环保交通,尽可能地使用道路公共交通、 轨道快速交通和绿色慢行交通。福建省委省政府应采取措施,使各种交通方式通过交通枢纽实现一体化,从而最大程度地方便顾客,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和服务水平,使综合交通枢纽成为环境温馨、 方便舒适、有巨大吸引力的公共空间。让一部分的城市实现低碳化,从而带动福建省内其他城市的低碳化进程,将生态文明融入到各个城市。

3.5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为了实现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无论法律法规,政策环境,还是技术的发展方面都必须得到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政府创新管理职能,通过绿色采购和节能运作起到低碳示范作用,而在生产和消费环节,需要建立企业主体、公民参与及社会组织协同的合作治理与发展模式。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宏观调控时需要完善一些具体职能。注重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规范引导经济低碳有序进行; 促进和扩大低碳产业,制定优惠政策,为低碳企业创造尽可能大的市场空间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拉动引领低碳产业的发展。政府还应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优先支持重点项目推进低碳的发展,促进资本引入和发展低碳经济,进行良性互动的结构调整; 为企业创新低碳经济技术提供政策保障,加快行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推进低碳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 实施人才工程,优化人才结构,增强科研人员研发低碳技术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一世界性的发展难题,仅靠一个省甚至一个国家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广泛的合作来实现。福建省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大省,更需要向世界发达国家借鉴经验,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

3.6改变消费观念

低碳生活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是指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通过转变消费理念和行为方式进行各种活动。目前。国际上倡导的低碳生活方式要求遵循 “5R原则”: Reduce是指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Reevaluate是指绿色生活,环保选购; Reuse是指重复使用,多次利用; Recycle是指分类回收,循环再生; Rescue是指保护自然,共存共荣。福建省委省政府应当积极倡导市民自觉选择绿色消费,促进市民养成低碳行为方式,在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体现低碳生活理念。就个人而言,就是从生活细节做起,改变高碳行为方式,如少开一天车、少用一次性筷子、多走一段路、多使用节能灯等。只有人人都有生态文明的观念,才有助于福建省生态文明的建设。

4小结

篇5:1999-福建省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

电力行业是我国支柱型经济产业, 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 受市场经济发展及体制改革的深入, 电力企业的垄断性逐渐削弱, 电力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更好地顺应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电力企业必须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 离不开电力单位的党建工作。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导作用, 才能够真正促进电力单位的全面发展。

1 电力单位党建工作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1.1 电力单位改革发展的基本保障

改革是国家及单位发展的不竭动力, 如果电力单位在改革过程中, 没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没有宣扬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 没有正确认识电力单位的自身定位, 那么将无法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及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甚至无法充分实现员工个人价值、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也得不到最大化的实现。党建工作能够有效宣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相关知识, 有效革除本位主义、利己主义, 这样能够为电力单位的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保障。

1.2 电力单位培养高素质员工队伍的保证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使企业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需求, 因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极为重要。电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能够为电力单位生产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是促进电力单位综合建设的重要手段。电力单位只有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才能提高全体员工的精神文明水平, 才能增强全体人员的企业认同感, 使其自发地为单位发展而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将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

1.3 电力单位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措施

在电力单位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类管理思想、思维方式及行为规范, 都属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重要任务是明确并弘扬企业精神、价值观、及经营理念, 其能够反映出一个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就是对单位职工进行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科学发展观等基本理论的教育, 使其遵守社会公德, 弘扬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 这有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 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2 电力单位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对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缺乏重视

电力单位承担着为社会生产生活供电的重要职责, 因而其生产任务较为繁重, 在生产经营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党建的思想。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并没有错, 但是目前电力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如果电力单位在绩效评估工作中仅仅以生产经营效益为考评对象, 那么极有可能误导单位职工, 使其树立一种追求利益而精神文明的错误思想, 这就完全背离新时期加强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宗旨, 从而导致电力单位轻视党务工作, 甚至造成党务岗位形同虚设。

2.2 党组织队伍建设有所弱化

目前, 我国大多数电力单位的党员及干部在工作过程中严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忽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没有致学于用, 法律意识淡薄, 存在理想信念动摇、党纪观念差等现象, 部分电力单位甚至没有设立政治工作岗位。这就导致政治工作人员没有正确认识到自身工作岗位的重要性, 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党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有的党组织人员思想过于僵化, 一味生搬硬套过去的经验, 这就导致党组织队伍建设有所弱化。

2.3 缺乏先进的党员管理方法

电力单位党组织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 没有发挥创新思维, 活动形式过于单一, 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因而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无法发挥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应有的作用, 严重影响到电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电力单位安全生产活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内容及形式与实际工作生活相脱离, 管理方式缺乏先进性与实效性, 这就导致党组织无法真正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 最终影响到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4 缺乏必要的创新机制

电力单位党组织缺乏创新机制, 因而员工无法彰显个人能力, 自身素质得不到提高, 这就严重影响到员工工作积极性及主动性的发挥, 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制约企业改革的深入。除此之外, 由于基层供电单位党员数目较少, 因而电力单位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存在一定难度。

2.5 政工人员队伍老化

电力单位部分政工人员没有从思想认识上对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予以重视, 在企业大力宣扬民主决策的精神指导下, 没有主动参与到企业重大事务决策中来, 因而无法顺利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此外。政工干部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养水平有待提高, 这都不利于政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无法顺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3 电力单位党建工作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

3.1 正确认识党建工作的主体地位

电力单位是我国的重要国有企业, 电力单位的领导班子一般都是有党员组织来担任, 有了党组织严明的工作作风, 由党员带头, 能够有效的促进电力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在电力单位的发展中, 党建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能引领企业的前进方向, 有利于推荐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 要加强党建的主体地位, 推荐电力单位的发展进步。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 电力单位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 更多的竞争加入, 打破了传统的垄断性质, 所以电力单位在经营体制上需要不断的改革, 更新, 以满足市场的需要。电力单位党建工作就是以改变电力单位创新精神为依据进行的党组织建设。所以发挥党建工作的积极作用是改变电力单位经营理念的重要手段。推动电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 应该做到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 发挥党建工作积极性, 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2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及关怀机制

电力单位需要加强对党建工作的监督,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首先要加强党员的监督意识, 明确内部党组织的监督职能, 电力单位各部门都要能够参与到监督工作中来, 这样有助于保障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督促党建工作的顺利完成, 保障电力单位各环节工作的高效开展。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需要全体职工的参与, 电力单位也是如此, 这就不仅要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 还有全体职工的配合, 尤其要关心基层党员干部、老党员及基层职工, 这样才能够增强其对企业的认同感。

3.3 突出基层, 全面协调推进

电力单位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坚持走群众路线, 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电力单位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在基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化活动, 切实增强全体人员的服务意识, 切实解决电力单位作风问题及效能建设问题。可以通过创建文明单位来营造和谐进取的工作氛围, 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创建文明执法示范窗口工作过程中, 可以根据电力单位的工作性质来创建不同形式的工作内容, 以此来全面协调推进电力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 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3.4 完善精神文明建设机制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首先, 需要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 党政工团协调配合、各司其职, 共同发展。其次, 需要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到企业管理工作中来, 合理配置资金, 以此来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其提供资金保障。另外, 需要拓宽外部监督渠道, 广泛收集群众及职工的意见。加强网络管理, 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 大力宣传精神文明建设。最后, 需要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巾帼示范岗位等争先创优活动, 将人才选拔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以此来调动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通过树立典型的方式来教育职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电力单位在日常生产经营工作过程中, 要能够正视认识到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要能够正确认识到党建工作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明确指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加强党组织建设, 提高党员综合素质, 以此来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电力单位的服务水平,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摘要:电力行业是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电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通常由单位党政部门领导, 要想推动单位精神文明建设, 就要先加强党建工作, 利用党建来推进单位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电力单位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指出电力单位党建工作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有针对性地提出党建工作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电力单位,党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必要性

参考文献

[1]王逸珠.扎实工作开拓创新, 全面推进党建和行业文明创建工程[J].江苏水利, 2012 (4) :77~78.

[2]汪娟.从和谐社会视角看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 2007 (2) :103~104.

[3]陈仿蕃.发挥优势稳步推进不断开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广西电网公司开展政工评价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电业, 2006 (5) :89~90.

上一篇:南钢集团-两化融合发言稿下一篇:《叫我第一名》观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