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 教案 Unit4 Earthquakes (The Fifth Period)

2024-05-23

高中英语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 教案 Unit4 Earthquakes (The Fifth Period)(精选10篇)

篇1:高中英语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 教案 Unit4 Earthquakes (The Fifth Period)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列举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燃料的选用来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2.通过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逐步养成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数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1.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2.新能源、新燃料的开发和利用。

难点:1.对燃料燃烧产物的分析。

2.新能源、新燃料的开发和利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课(约5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近年来人类患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南极的冰川融化也在加速,这是为什么呢?回答:是因为空气污染,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提出人们关心的问题,用一连串的问题增强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和新的悬念

提问:那么又是什么污染了我们呼吸的空气呢?是什么使全球变暖呢?思考,回答:是一些有害气体污染了空气;二氧化碳过多形成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

提问:那么这些有害气体,以及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可能回答不出此问题,思考,急于知道答案。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三使用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进入课堂情境。

二、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约30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展示幻灯片,把问题给学生,展示答案思考、回答相关的问题回顾学过的知识

给学生发放实验药品及器材,展示学生要做的实验1和实验2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回答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展示酸雨的成因及危害观看幻灯片增加感性认识

提问:酸雨可能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可采取怎样的防止和保护措施?思考、回答问题(酸雨可能会破坏植物的生长,腐蚀建筑等;减少工业废气的排放)。通过实验联系实际

小结:煤燃烧都能产生什么?各引起什么样的后果?一边听问题,一边思考并集体回答善于归纳总结

汽车尾气的污染、相关的问题思考,回答知识的联系

提问:那么如何来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呢?分组讨论,总结归纳防治措施:

知识的由于

小结:总结展示产生污染的原因:思考、并想有关内容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知识的习惯

三、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约10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导设问:既然煤和石油在燃烧时都会对空气造成污染,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思考,回答:可以开发一些新的环保燃料替代煤和石油。增加悬念

提问:在实验室我们常常用酒精作为获取热量的燃料,因为酒精燃烧不但方便,而且还不会产生有毒气体,那么试想一下我们可不可以用酒精来替代煤和石油呢?思考,回答:如果酒精的制取方便,又能够大量生产,酒精就可以作为一种新燃料替代石油或煤。知识之间的联系

展示相关的幻灯片,酒精使用不利的一面是什么?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书写化学用语的能力

引出氢气也是一种环保燃料,让学生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写出化学方程式。

讨论:与乙醇作比较,看看哪种燃料更清洁?但它的使用又受什么的限制?思考客观的看待问题

联系实际:我们可以直接利用自然界中已存在的哪些新能源呢?联想我们跟前的讨论,思考,回答:我们可以利用太阳能,这样既环保,又节约能源;青铜峡水电厂就是利用了自然界中的水能。联系实际

放映一些有关太阳能、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的幻灯片,使学生认识新能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观看幻灯片,受到启发和鼓舞。增强感性认识

情感交流

这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触?

板书设计

篇2:高中英语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 教案 Unit4 Earthquakes (The Fifth Period)

了解物质硬度的表示方法和物质硬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理解形形色色的物质是如何形成的?

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键的种类

教学重点

物质硬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概念。

教学难点

化学键的概念

一、常见物质的硬度

奥地利物理学家摩斯把10种常见的矿物按硬度由小到大分为10级。

①滑石②石膏③方解石④氟石⑤磷灰石⑥正长石⑦石英⑧黄玉⑨金刚砂⑩金刚石

问题:金刚石和石墨是同素异形体,为什么硬度差异这样大?

金刚石和石墨一样,都是由碳组成的,之所以硬度差异县殊,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完全不同。通过X光,可以看到,在金刚石晶体中,碳原子排列成空间的四面体型的结构,它的每一个方都有相同的硬度。而石墨中的碳原子排列成一片片平面的六边形结构,片与片的结合力微弱,所以石墨很容易裂成薄片。由于地球上天然金刚石很稀少,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很多国家都在进行通过一定条件把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尝试,在摄氏1800度的高温和7万个大气压的条件下,人们终于将石墨变成了人造金刚石。今天,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金铡石已从单纯的工艺原料,变为重要的工业材料。目前,金刚石年产量(包括天然和人造)已达1亿克拉(20吨)以上。

如何鉴别钻石的真假

钻石由于价格昂贵及稀有,使得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假货来获利,有没有迅速准确的方法将钻石与形形色色的假钻石区分开呢?方法是有的,而且不止一种。

在叙述这些区分的方法之前,我们将钻石及其代用品的性质列一个表,以便看出它们之间在什么地方有区别:

在表中,将钻石的可能代用品(及冒充品)分成三类:第一类包括立方氧化锆、GGG等四种,它们的光学性质,即折光率和色散都与钻石相近,并且都是均质体没有双折射,因此,琢磨出的宝石成品外观上与钻石非常相似,为了区分,只有根据硬度、比重和导热性;第二类包括锆石、人造金红石等四种,它们的成品外观也与钻石相似(但不如第一类),但因为都有很高的双折射率,在成品上都可以看出明显的双影,与钻石容易区别。当然,它们的硬度、比重和导热线,与钻石也有很大的不同;第三类包括无色蓝宝石、水晶等五种,它们的特点是折光率低,外观与钻石不够相似。因此,在有条件时可以用折光仪测定它们的折光率。当测出折光率数字后,立即可以知道它是代用品而不是钻石。当然,它们的硬度和导热性,也与钻石有很大的差别。

总起来看,钻石与它的所有代用品(或冒充品)之间,的区别有两点,一是硬度,二是导热性。因此,可以根据这两种差别制造出仪器,用来迅速、准确地区别钻石和所有的代用品 或假冒品。

钻石测定仪

导热性指物质对于热的传导能力,凡导热性强的物质,都能迅速传送热量,例如人们熟知的金屑铜、铝等。当人们用手摸铜、铝时,由于它们会将人手上的热迅速传开,因此感到这些金属是“冰凉的”。又例如木材,它的导热性很弱,因此人手摸上去是温热的。

导热性的强弱,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数字越大的导热性越强,例如,铜的相对导热性为0.927,铝为0.485。由表可以看出钻石的导热性非常强,竟然超过了铜和铝,相对导热性高达1.6—4.8。而钻石的那些代用品呢,导热性都比钻石弱得多。由表可看出,大多数代用品的导热性都低于 0.01,即比钻石底100倍以上,像玻璃,它的导热性最差,竞比钻石低1000多倍。蓝宝石虽然导热性较高,可比钻石也要低10多倍甚至几十倍。

这样,如果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迅速测出宝石的导热性,那区分真钻石与假钻石真是易如反掌了。这种仪器已经有了,它的英文名称叫做“Diamond Master”,中文可以译成 “钻石测定仪”。 下图是钻石测定仪的照片。它的形状像一个电表,外联一根电线,电线前端像一支钢笔,钢笔顶端是“探头”。使用时打开开关接通电源(一般用9v电池),将探头与被测的宝石接触(宝石事先须擦干净,不能有油腻污垢),这时仪器上的指针就开始转动,当转动的偏角很大,超过仪器上标定的区域时,被测宝石就是真钻石,如果指针的偏转角很小,达不到标定的区域,那被测宝石就是假钻石。

最简单的钻石测定仪,只能显示出被测宝石是真钻石还是假钻石;构造复杂一些的钻石测定仪,还可以估计出假钻石是什么,例如是立方氧化佬,或者是YAG等。由于制造厂家的不同,这种仪器有各种改进,例如取消了电线与指针,探头装在仪器突出的一个短管上,用不同颜色的发光二级管显示测定结果,绿灯亮时表示真钻石,红灯亮时则为假钻石等。

钻石测定仪的体积很小,和一包香烟差不多,可以方便地放入衣装中。

标准硬度计 使用钻石测定仪区分真假钻石,当然很理想,可是这种仪器价格比较昂贵,我们可以用另一种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测试宝石的硬度。 我们知道,钻石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它的硬度是摩氏硬度10,用钻石可以划伤任何物质,可任何物质都不可能划伤钻石。根据这个原理,人们制造出了一种“标准硬度计” ,这是一个大小为65×55×23mhl的方盒,打开盒盖后,里面镶有4个标准硬度片,它们都经过精密研磨,表面光洁如镜。4片标准硬度片的摩氏硬度分别为6、7、8、9。

标准硬度计用于测定宝石的硬度。将要测定的宝石(已琢磨好的成品或未琢磨的原石皆可)找一尖棱部位,轻轻刻划硬度6的标准片,然后用放大镜观察,如果标准片毫无伤痕,表示宝石的硬度低于6,不必再测。如果标准片表面有擦不掉的细线状伤痕,表示宝石硬度高于6,应继续刻划7的标准片,如划不动(无伤痕),表示宝石硬度在6—7之间(包 括7)。如能划伤,则继续刻划硬度8的标准片。如此下去,可将所有宝石的硬度分成五类,即:硬度低于6;硬度在6—7 之间(包括7);硬度在7—8之间(包括8);硬度在8—9之 间(包括9);硬度高于9。

用标准硬度计测定钻石真假极为方便,只要用宝石轻轻刻划硬度为9的标准片,如能划出伤痕,就是真钻石,如划不动,就是假钻石。

刻划硬度时,首先应将标准片表面擦拭干净。刻划时是否划伤了,手感是不同的,划不动时有“打滑”的感觉。

标准硬度计的构造简单,价格也比较低廉。

二、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讨论:原子是如何结合成分子的呢?

化学键的概念:分子或晶体中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的主要的强烈相互作用称为化学键。

化学键的分类:根据形成化学键的形成方式,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练习:

1. 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方法是( )

A. 观察外表 B. 测定密度C. 在纯氧中燃烧,检验燃烧产物 D. 测量硬度

2. 石墨与金刚石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

A. 颜色不同 B. 内部碳原子排列不同C. 物质组成不同 D. 化学性质不同

3. 下列物质中硬度的是( )

A. 玻璃 B. 岩石 C. 石墨 D. 金刚石

4. 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里燃烧,它们的生成物是( )

A. 分别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B. 都是一氧化碳

C. 都是二氧化碳 D. 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水

5.化学键是一种作用力,它存在于

A.分子或晶体中的原子间B构成物质的所有微粒

C分子或晶体中相邻的原子之间D分子间

6. 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组成为 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的1个分子中含有60个原子 B. 它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C. 它是一种共价化合物 D. 它是一种单质

篇3:高中英语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 教案 Unit4 Earthquakes (The Fifth Period)

关键词:体育赛事,归纳,操练,综合运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如下的要求:“抓住要点, 获取主要信息, 理解文章内涵, 从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意图;读懂图表和说明书等, 并提出了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 我运用关注、归纳、操练、综合运用四个步骤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课堂的具体操作过程

1. 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通过PPT的形式, 展示出关于亚运会的问题:

A.When were the first Asian Games held?Where?

B.How many countries have hosted Asian Games?

C.When and where will the next Asian Games be held?

D.Are there Winter Asian Games?When were last Asian Games held?Where?

E.How often are Asian Games held?

F.Did China ever host Asian Games?When and where?

G.What need to be built to host the Asian Games?

H.How many volunteers are there in Guangzhou Asian Games?

I.What is the motto of Guangzhou Asian Games?

通过这一步骤, 学生关注到一些与描述运动赛事相关的词汇, 并为最后的输出打下数据信息的基础。这一步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 使学生理解到本堂课即将探讨的话题。

2. 利用表达的需求激活已有的知识

我对课文加以改编, 将课文中的采访形式改编为一篇说明文, 介绍奥运会并以七选五的形式呈献在学案上, 以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这一步骤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聚焦目标, 温故学新

我请学生和自己的同桌交换手中的阅读材料, 即让同桌阅读另一篇不同的材料, 在各自阅读完交换材料后, 两个人为一组, 找出各个段落中在两篇阅读材料中都出现的词块。之所以找词块而不是单词, 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对词的用法有更好的掌握。这一步骤训练了学生们处理信息的能力, 并且帮助他们归纳出了课堂输出所需的关键知识点。

4. 联系感悟, 内化扩展

我请学生结合学案上或者PPT上展示的归纳词汇, 复述学案阅读, 即通过归纳词汇, 介绍学案上的奥运会。在一名学生复述的时候, 另一名学生可以提示一些数据信息。教师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操练内化相关词汇, 熟悉词汇的用法。由于时间关系, 各个小组中只有一名学生复述了阅读材料, 另一名学生仅仅是听, 或者给同桌提示数据信息。这一步骤训练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操练课堂输出所需要的知识点。

5. 整合知识、经验、见解, 完成任务

学生应用归纳、复述中的词汇, 结合板书中关于亚运会的信息, 介绍亚运会。在课堂实践过程中, 我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时间受限, 大部分学生不能在下课之前完成文章, 从而导致展示的时候匆忙, 也没有做评价。二是针对基础薄弱学生的练习, 没有降低到学生所需要的程度, 这些学生在翻译时仍然感觉无从下手。这一步骤进一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让学生通过综合训练输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二、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针对班级内的大多数学生, 本节课只能说部分达到预设目的, 还有许多地方需要钻研、改进。首先, 在第一步中, 提问关于广州亚运会知识的时候, 全体学生都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于这一话题, 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希望能够用自己所学过的语言描述亚运会。其次, 在第二步请学生做七选五试题的过程中, 学生虽然首次接触这样的试题, 由于所选五个句子都是各段的主题句, 80%以上的学生基本能顺利完成任务。再次, 在第三步骤, 请学生总结归纳词块时, 班级70%以上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做出归纳, 这归功于学生平时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另约30%的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主动性稍差, 没能顺利完成任务。在第四阶段学生复述各自材料的体育赛事时, 由于时间有限, 不是所有学生都完整地复述了整个赛事, 学生们的能力得到一定的训练, 为最后一步打下基础, 但还不全面。最后, 在综合运用输出过程中, 只有大约20%基础优秀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完成了任务, 其余学生由于受时间限制, 需要在课下时间完成任务。

三、收获与反思

1. 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

本节课, 我所设计的各个环节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最终能够有效地输出展示。

2. 阅读课中生词的处理

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难免会遇到生词, 包括在阅读母语文章时也是这样, 但这并不一定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因为在很多情况下, 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来辨析出生词的含义。

3. 阅读题中七选五如何挖空

本篇文章, 我在七选五挖空的时候, 挖的都是各段的主题句, 这样针对高一的学生, 降低了题型的难度, 同时, 让学生们对篇章、段落的结构一目了然。

4. 如何让课堂有效带动基础薄弱的学生

当课堂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或者有较大差距的时候, 教师通常要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 从而会削弱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分层次教学, 尽量做到使优秀生吃好, 中等生吃饱, 后进生吃到。

篇4:新课标人教版《化学1必修》有感

关键词:新课改实验 化学1 浅析 展望

一、引言

2009年9月起,在湖北省开始新课改教学,而我有幸在这时“走近新课程”。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理解好新课改的理念,如何用好新教材,是我在教学工作生涯的又一次新的挑战,是我以何种姿态站在新课改的浪潮的关键。下面,谈谈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以下简称“化学1必修”)的一些理解和思考。

二、对化学1的浅析

化学1是人教版系列化学教材之一,(该套课本共八册,两册必修,六册选修),本文是以人教版的化学1必修为载体来展开。它与人教社2003年版高中化学课本相对照,其特色是显而易见的:它在现行高中化学课本基础上,有质的飞跃,符合新课标的思想、内容要求……具体而言,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说明其凸现的特色:

1.课本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与人文性

该课本中多次出现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图片,如:海水淡化工厂、检测尿糖用的试纸、煤气灶火焰、壮观的烟花、微机与手机芯片、三峡大坝、火箭升空、光纤、记忆合金等;体现人文性的如:危险化学品标志、沙里淘金原理、"白马非马"论、青铜奔马(马踏飞燕)、司母戊鼎、各种矿物、人面鱼纹条陶、万里长城、网络搜索、英汉对照等等,这些让学生能在耳濡目染中无形的潜移默化。同时都能很好的体现出编者的初衷——体现时代性与人文性。

2.突出"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这一主题

本册课本所涉及的内容是作为21世纪中国公民所必备的化学知识的部分,是将原来高中三册化学课本里的部分知识有机的融为一体,显得贴切而自然,但其要求不高,与后续模块之间形成一定的梯度。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教科书采用精美的彩色印刷,采用了大量的实物、实况彩图(全书94处插图,约120幅经典彩色图片——这是前所未有的!),让学生从视觉上欣赏与陶冶。精选、多编排实验[全书共计25个实验(不包括探究、实践活动等),且没有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之分],让学生能够多动手,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所在——实验科学!无疑,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它还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有着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另外,对比之下不难发现:本书的衔接与过渡自然(以粗盐提纯为起点,引发开去),习题少而精,简约而不简单,多为灵活开放型试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言而喻的,这些也足可以体现出编者的良苦用心。再者,课本中增设诸如:“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实践活动”、“资料卡片”、“科学话史”等人性化的栏目,其“点睛”之功效也可见一斑。

三、对教师教学的展望

当我手里拿着这本一百来页(连附录共112页)的课本,要用一学期的课时来教授完,确实有点不自信,一种茫然之感(在网上化学论坛也看到不少一线化学教师也如此说过)油然而生……那么,究竟怎样面对新课本呢?在使用了化学1必修,我以为,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自己身体力行,做好表率

从新课本不难看出,作为化学教师光具备化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只囿于化学领域,没有与任教学科相关的科学有较宽广的知识与技能,则很难高屋建瓴,厚积薄发,只能穷于一时的应付,难免会捉襟见肘,更不用说驾驭教材了!因此,化学教师必须积极进取,不断的充实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时刻把自己摆在课改的行动架构之中,努力构建自己的教学风格。对于那些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自由的讨论、画龙点睛、恰到好处的点拨等,看似是妙手偶得,实际上这些都是优秀教师综合素质的自然流露和体现。当有了学识、风格、经验、思想,具备了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有一种气质和魅力,自然会是当之无愧的好教师了。

2.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教师平时积累的教学素材这时能够派上用场!),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化学教师要认真学习化学新课标,理解其实质!并多参加各种新课改的研讨会议,多与其他教师讨论、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灵活处理,体现教师的个性与风格)。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重视实验教学和探究学习活动的功能

关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在此不多赘述,这里主要谈谈实验探究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以有的探究能力的基础上,制订高中阶段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并认真加以实施。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法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四、结束语

以上所列举种种只是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初次使用《化学1必修》的一家之言,在实际的操作中当然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要靠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同仁去创造性的解决。但是,有一个先决条件必需满足——高考指挥棒的功能与方向得改变。否则,编得再好的课本实施起来都会变质,编者的编书指导思想得不到实质性体现。高考的改革和新教材的推广将有何归宿,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吧!

参考文献:

[1]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化学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2]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 化学(第一至三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3]胡美龄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2001.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篇5:高中英语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 教案 Unit4 Earthquakes (The Fifth Period)

导入新课

针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以下问题.请同学们回忆: 1.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有何应用?

2.如何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能否计算环绕天体的质量?

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强调: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天体问题时,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结合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三种表述方式可得三种形式的方程,即

Mmv2G2m

rrGMm2=mω·r

② 2rMm42rG2m

2③ rT导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有关宇宙航行的知识.推进新课

一、宇宙速度

打开“6.5宇宙航行.ppt”课件,切换到第二屏:

先给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说出他们的方法,然后再介绍牛顿的设想:在地面上抛出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以最终都要落回到地面,但是如果在地面上抛出一个物体时的速度足够大,那么它将不再落回地面,而成为一个绕地球运转的卫星,这个物体此时就可认为是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课件展示《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图》,加深学生的理解:

屏幕切换到第六屏给出答案:

问题:什么叫第一宇宙速度?什么叫第二宇宙速度?什么叫第三宇宙速度? 屏幕切换到第七屏,给出三个宇宙速度的有关概念.强调:这三个宇宙速度都是指的在地面发射时的速度.屏幕切换到第八屏,课件展示《三个宇宙速度》,如图:

选择动画中不同的速度,可以观察到不同的结果.二、梦想成真

先引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内容,然后课件展示有关的图片和视频.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老师总结并给出规范的解答.课堂小结

让学生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布置作业

1.教材“问题与练习”中的问题.2.阅读教材“科学漫步”栏目中的短文《黑洞》和“STS”栏目中的短文《航天事业改变着人类生活》.注明:本课所用PPT课件及相关资料全部来自“志鸿优化网”(http://),文件解压后就可使用,具体链接地址为:

篇6:高中英语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 教案 Unit4 Earthquakes (The Fifth Period)

向心力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由向心加速度和牛顿第二定律引入向心力是教材所用的方法,这与以前的先学习向心力再学习向心加速度有所不同.学生对于向心力的理解不是很清楚,本节重点突出了向心力的理解及向心力在圆周运动中的作用.而向心力概念的学习,应及时强调指出,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而不是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它不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以外的特殊力,而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受到的合外力,沿着半径指向圆心,它的方向时刻改变.本节的难点是运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处理有关问题.在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认识实例:用细线系着的小球在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或是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验或观察,从而引入向心力概念.教学重点

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计算公式的得出及应用.教学难点

向心力的来源.时间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2.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计算.3.会根据向心力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分析和讨论与圆周运动相关的物理现象.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向心力概念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2.体会物理规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及其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略实验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基本途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3.通过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概念的学习,认识实验对物理学研究的作用,体 会物理规律与生活的联系.课前准备

细杆、细绳(2)、小球、直尺、秒表、盛水的透明小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研究了圆周运动的运动学特征,知道了如何描述圆周运动.知道了什么是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特征.观察下面几幅图片,并根据图做水流星实验,让学生自己体验实验中力的变化,考虑一下为什么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没有沿着直线飞出去而是沿着一个圆周运动.前三幅图可以看出物体之所以没有沿直线飞出去是因为有绳子在拉着物体,而第四幅图是太阳系各个行星绕太阳做圆周运动是由于太阳和行星之间有引力作用,是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使各个行星绕太阳在做圆周运动.如果没有绳的拉力和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那么这些物体就不可能做圆周运动,也就是说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都会受到一个力,这个力拉着物体使物体沿着圆形轨道在运动,我们把这个力叫做向心力.复习导入

复习旧知

1.向心加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称为向心加速度.2.表达式:an=v2r=rω.2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ma.推进新课

一、向心力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具有相同的方向,都指向圆心,而且物体是在向心力的作用下做圆周运动,因此我们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向心力的大小为: Fn=m an=m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验证上面的推导式):研究向心力跟物体质量m、轨道半径r、角速度ω的定量关系.实验装置:向心力演示器 v2R=m rω2=mr(2T)2.演示:摇动手柄,小球随之做匀速圆周运动.①向心力与质量的关系:ω、r一定,取两球使mA=2mB,观察:(学生读数)FA=2FB,结论:向心力F∝m.②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m、ω一定,取两球使rA=2rB,观察:(学生读数)FA=2FB,结论:向心力F∝r.③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m、r一定,使ωA=2ωB,观察:(学生读数)FA=4FB,结论:向心力F∝ω2.归纳总结: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知: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半径成正比,与角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但不能由一个实验、一个测量就得到定论,实际上要进行多次测量,大量实验,但我们不可能一一去做.同学们由刚才所做的实验得出:m、r、ω越大,F越大;若将实验稍加改进,如教材中所介绍的小实验,加一弹簧秤测出F,可粗略得出结论(要求同学回去做).我们还可以设计很多实验都能得出这一结论,说明这是一个带有共性的结论.测出m、r、ω的值,可知向心力大小为:F=mrω.二、实验: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原理:如图所示,让细绳摆动带动小球做圆周运动,逐渐增大角速度直到绳刚好拉直,用秒表测出n转的时间t,计算出周期T,根据公式计算出小球的角速度ω.用刻度尺测出圆半径r和小球距悬点的竖直高度h,计算出角θ的正切值.向心力F=mgtanθ,测出数值验证公式mgtanθ=mrω.22课堂训练

1.下列关于向心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由于做圆周运动产生了一个向心力

B.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为其所受的合外力 C.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不变 D.向心加速度决定向心力的大小

2.有长短不同、材料相同的同样粗细的绳子,各拴着一个质量相同的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那么()

A.两个小球以相同的线速度运动时,长绳易断 B.两个小球以相同的角速度运动时,长绳易断 C.两个球以相同的周期运动时,短绳易断 D.不论如何,短绳易断

3.A、B两质点均做匀速圆周运动,mA∶mB=RA∶RB=1∶2,当A转60转时,B正好转45转,则两质点所受向心力之比为多少? 参考答案:1.B 2.B 3.解答:设在时间t内,nA=60转,nB=45转,质点所受的向心力F=mωR=m(F∝mn2R 所以FAFBmAnARAmBnRB2B2

22nt)·R,t相同,2126045221249.讨论交流

1.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大家讨论生活中你所遇到的圆周运动中是哪些力在提供向心力.强调:向心力不是像重力、弹力、摩擦力那样作为某种性质的力来命名的.它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凡是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力,不管是属于哪种性质的力,都是向心力.2.由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可知,物体必定受到一个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合外力作用,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合外力的方向有何特点呢?

匀速圆周运动速率不变,方向始终垂直半径,说明合外力不会使速度大小发生变化,只改变速度方向,匀速圆周运动合外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圆心.三、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

问题:前面我们学习了加速度,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现在我们又学习了向心加速度,那么向心加速度是否也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讨论交流

根据刚才我们的实验(验证向心力表达式的实验)可知,向心加速度并不能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而是在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我们在这个实验中可以感受到,如果要使物体的速度不断增大,我们对物体施加的力就不能保持始终指向圆心,而是与向心力的方向有一个角度.根据力F产生的效果可以把力F分解成两个相互垂直的两个分力:一个是指向圆心的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向心力;另一个是沿圆周的切线方向的分力,这个力沿圆周切线方向产生加速度,这个加速度使物体的速度不断变大.因此这个运动不能是匀速圆周运动,而是变速圆周运动.也就是说变速圆周运动既有指向圆心的向心加速度,还有沿圆周切线方向的加速度,称为切向加速度.做变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

曲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不是直线也不是圆周的曲线运动.对于这样的运动尽管曲线的各个地方的弯曲程度不同,我们在研究时可以把这条曲线分成许多极短的小段,每一小段可以看作是一段圆弧.这些圆弧的弯曲程度不同,可以表示为有不同的半径,这样在分析质点运动时,就可以采用圆周运动的分析方法来处理问题了.一般的曲线可以分为很多小段,每段都可以看作一小段圆弧,各段圆弧的半径不一样 课堂训练

1.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钉两个钉子A和B,相距20 cm.用一根长1 m的细绳,一端系一个质量为0.5 kg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在钉子A上.开始时球与钉子A、B在一条直线上,然后使小球以2 m/s的速率开始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若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4 N,那么从开始到绳断所经历的时间是多少?

解析:球每转半圈,绳子就碰到不作为圆心的另一个钉子,然后再以这个钉子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运动的半径就减小0.2 m,但速度大小不变(因为绳对球的拉力只改变球的速度方向).根据F=mv2/r知,绳每一次碰钉子后,绳的拉力(向心力)都要增大,当绳的拉力增大到Fmax=4 N时,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min,则有 Fmax=mv2/rmin

22rmin=mv/Fmax=(0.5×2/4)m=0.5 m.绳第二次碰钉子后半径减为0.6 m,第三次碰钉子后半径减为0.4 m.所以绳子在第三次碰到钉子后被拉断,在这之前球运动的时间为: t=t1+t2+t3

=πl/v+π(l-0.2)/v+π(l-0.4)/v =(3l-0.6)·π/v =(3×1-0.6)×3.14/2 s =3.768 s.答案:3.768 s 说明:需注意绳碰钉子的瞬间,绳的拉力和速度方向仍然垂直,球的速度大小不变,而绳的拉力随半径的突然减小而突然增大.2.如图所示,水平转盘的中心有个竖直小圆筒,质量为m的物体A放在转盘上,A到竖直筒中心的距离为r.物体A通过轻绳、无摩擦的滑轮与物体B相连,B与A质量相同.物体A与转盘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正压力的μ倍,则转盘转动的角速度在什么范围内,物体A才能随盘转动?

解析:由于A在圆盘上随盘做匀速圆周运动,所以它所受的合外力必然指向圆心,而其中重力、支持力平衡,绳的拉力指向圆心,所以A所受的摩擦力的方向一定沿着半径或指向圆心或背离圆心.当A将要沿盘向外滑时,A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指向圆心,A的向心力为绳的拉力与最大静摩擦力的合力,即F+Fm′=mω12r

① 由于B静止,故F=mg

② 由于最大静摩擦力是压力的μ倍,即

Fm′=μFN=μmg

③ 由①②③解得ω1=g(1)/r

当A将要沿盘向圆心滑时,A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沿半径向外,这时向心力为:

F-Fm′=mω2r

④ 由②③④得ω2=g(1)/r.故A随盘一起转动,其角速度ω应满足g(1)/r答案:g(1)/rg(1)/r

g(1)/r.2课堂小结

1.向心力来源.2.匀速圆周运动时,仅有向心加速度.同时具有向心加速度和 切向加速度的圆周运动是变速圆周运动.3.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指向圆心,时刻在变化,所以不是匀变速运动. 布置作业

教材“问题与练习”第1、3题.板书设计

7.向心力

1.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具有向心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合力叫做向心力 2.表达式:Fn=m an= mv2R=m rω2=mr(2T)2

3.向心力的方向:指向圆心

4.向心力由物体所受的合力提供

活动与探究

课题:讨论汽车在过弯道时为什么要减速,不减速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让你设计弯道你应该怎么设计,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过程:用汽车模型(最好用遥控小汽车,以便于方向的改变)或其他工具模拟汽车在过弯道时,为何要减速.若不减速应该怎么办.通过实际操作,找到合适的方法,并进行理论分析.习题详解

1.解答:地球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为 a=ω2r=(2T)r(223.14365243600)×1.5×10 m/s=5.95×10 m/s

2112-52所以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是F=ma=6.0×1024×5.95×10-5N=3.57×1020 N.2.解答:小球的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因此小球的向心力是由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的.3.解答:(1)向心力F=mω2r=0.10×42×0.10 N=0.16 N.(2)我同意甲的观点,因为物体的受力为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其中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所以合外力即为静摩擦力.另外,物体相对于圆盘的运动趋势是沿半径方向向外,而不是向后,故乙的观点是错误的.4.解答:根据机械能守恒有不论钉子钉在何处,小球到达最低点的速度都是相等的,而在碰钉子前和碰钉子后的区别就是做圆周运动的圆心由O点移到A点,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一样.设碰钉子后细绳的拉力为T,则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mg=mv2r.可以看出,当r越小时,细绳的拉力T越大,即当细绳与钉子相碰时,如果钉子的位置越靠近小球,绳就越容易断.5.解答:我认为正确的是丙图,因为如果将力F分解为沿切线和垂直于切线的两个方向,由于汽车是沿M向N的方向上做减速运动,则只有丙图是符合的.设计点评

篇7:高中英语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 教案 Unit4 Earthquakes (The Fifth Period)

整体设计

本课教学从动能和势能的复习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进而利用动能定理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零势面)有关;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是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无关的.在讨论物体系统的机械能时,应先确定参考平面.要启发学生注意,势能的变化是由于重力或弹力做功而引起的.如果重力作为外力对物体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意味着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反之,如果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少,意味着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所说的“通过重力或弹力做功,机械能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能否正确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是本节学习的另一难点.通过本节学习应让学生认识到,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进一步明确,在对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条件下,要能够正确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分析、处理问题.教学重点

1.机械能守恒的条件.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数学表达式.教学难点

1.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2.灵活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2.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过程与方法

经过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际应用,进一步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通过规律、理论的学习,培养学以致用的思想.课前准备

1.自制课件、学案.2.麦克斯韦滚摆、单摆、弹簧振子.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影片导入

课件展示翻滚过山车的精彩片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情境设置: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经过高度h1处速度为v1,下落至高度h2处速度为v2,不计空气阻力,分析由h1下落到h2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分析:根据动能定理,有:

1212mv2mv1=WG 22下落过程中重力对物体做功,重力做功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取地面为参考平面,有WG=mgh1-mgh2

1212mv2mv1=mgh1-mgh2 221212移项得mv2+mgh2=mv1g+mgh1

22由以上两式可以得到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上面表达式的物理意义:等号的左侧表示末态的机械能,等号的右侧表示初态的机械能,表达式表明初态跟末态的机械能相等.即在小球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减小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问题:此表达式具有普遍意义吗?还是仅在只受重力的自由落体运动中成立?引导学生自己推导竖直上抛、平抛的过程是否成立.引导学生关注在上述过程中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证明,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思维拓展

在只有弹力做功的牨体系统内呢?

课件展示:展示弹簧振子(由于弹簧振子概念学生还没有接触,教师可以不提弹簧振子的概念)的运动情况,分析物理过程.教师设疑: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是守恒的;同样作为机械能组成部分的势能,是否在只有弹力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也能守恒呢?

学生在推导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适当加以辅助推导.对弹簧与小球的运动过程简要分析,得到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关系,并明确:在只有弹力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通过上面只有重力做功与只有弹力做功两个部分的推导,师生总结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表达式:Ek2+Ep2=Ep1+Ek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表达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并回顾机械能守恒定律推导过程,加深认识.三、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 思维拓展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但真正应用到解题过程还是有限制的.大屏幕投影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用不同颜色展示“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突出强调守恒的受力前提.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守恒的条件.D三项均错. 答案:C 2.解析:链条下滑时,因桌面光滑,没有摩擦力做功.整根链条总的机械能守恒,可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设整根链条质量为m,则单位长度质量(质量线密度)为m/L.设桌面重力势能为零,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LmL1Lgmv2mg 4L822解得v=15gL.16点拨:求解这类题目时,一是注意零势点的选取,应尽可能使表达式简化,该题如选链条全部滑下时的最低点为零势能点,则初始势能就比较麻烦.二是灵活选取各部分的重心,该题开始时的势能应取两部分(桌面上和桌面下)势能总和,整根链条的总重心便不好确定,最后刚好滑出桌面时的势能就没有必要再分,可对整根链条求出重力势能.课堂小结

1.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2.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解题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对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3)判断各个力是否做功,并分析是否符合机械能守恒的条件;(4)视解题方便选取零势能参考平面,并确定研究对象在始、末状态时的机械能;(5)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出方程,或再辅之以其他方程,进行求解.布置作业

1.教材“问题与练习”第1、3、4题.2.观察记录生活中其他的物理情景,判断其是否符合机械能守恒定律.板书设计 机械能守恒定律

一、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重力做功:动能←→重力势能 弹力做功:动能←→弹性势能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三、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 1.只受重力(弹力),不受其他力.如自由落体的物体.2.除重力(弹力)以外还有其他力,但其他力都不做功.如做单摆运动的物体.活动与探究

课题:从能量的角度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

目的:进行课堂拓展,让学生自主设置情景,自主探究,重温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发现的过程,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方法:指导学生自主设置情景,从能量的角度判断机械能守恒.参考情境: 1.瀑布是水流从高处落下形成的美丽自然景观,水流在下落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不计一切阻力)

设计点评

篇8:高中英语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 教案 Unit4 Earthquakes (The Fifth Period)

实际上, 新课标教材并非像大多数老师所认为的一无是处, 这些老师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惯性思维的存在。这点对一些老教师来说显得尤其严重。这么多年来一直用的是同一本教材, 即使变了几次, 也都是大同小异, 换几个概念而已。这次新课标改革突然换了新教材, 而且教材编排跟老教材全不相同, 广大教师都有个适应的过程。其实, 只要深入钻研教材, 多跟老教材进行横向比较, 就会发现新课标教材的编排并不像许多老师认为的那样一文不值, 相反, 它有着比以往更严谨, 更科学的编排体系。下面, 笔者来说说新课标必修2的内容编排的一些特点。

一、新课标生物必修2严格遵循一条时间线

跟大纲版相比, 新课标版必修2各知识点间的联系突出地表现在时间线上。教材就是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 循着一代代科学家的足迹, 探索遗传最终的奥秘。

19世纪中期, 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 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体细胞中, 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在那个年代里, 什么“基因”, 什么“染色体”都还是前所未闻的名词。在接下来的时日里, 一方面, 孟德尔在等待被肯定的时光中慢慢老去;另一方面, 生物学科技却在飞跃地向前迈进。

19世纪80年代, 科学家们用显微镜证实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903年, 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 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两者都是在生物体内在对成在, 两者都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时候分配到不同的配子当中。萨顿通过类比推论的方法, 推断出遗传因子就在染色体上。

1909年, 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起了一个新名字, 叫做“基因”, 并且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也就是从这年开始, 美国生物学学摩尔根设计了一个实验, 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 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直到这时, 教材才推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孟德尔所说的一对遗传因子就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就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这跟大纲版的编排完全不相同, 这样的编排更科学地反映了科学探索的实际过程, 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记忆, 更重要的是, 通过对生物科学史, 对无数科学家探究过程的学习,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二、新课标生物必修2各模块内容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新教材通过第1章和第2章的介绍, 让学生知道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而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那么, 在这二种物质中, 哪一种才是遗传物质呢?就这样, 教材很自然地在第3章开始主要遗传物质DNA的介绍, 然后是第4章的基因表达, 第5章的变异, 跟遗传变异直接相关的生物进化放在随后的第7章, 一切依次展开, 衔接自然, 水到渠成。另外, 新教材特意把以各种变异做为其原理的育种方法放在在变异之后, 并单独成章。一方面, 便于学生比较学习;另一方面, 也落实了考纲中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跟大纲版相比, 新课标必修2内容的编排跟科学家们探索遗传奥秘的过程同步, 这样, 学生在学习中会觉得自己正在不断地进行探索, 并且在不断的探索中一步步获得知识, 渐渐地接近遗传的真谛。这样的内容安排, 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 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复杂的遗传定律及其实质, 理解生物进化过程及其实质。但不可否认, 新课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些地方的确考虑不足。

1.因为教材努力按时间线排列, 导致有些概念的介绍出现了问题。讲解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时, 其实是介绍表现型、基因型、等位基因等概念的最好机会, 但因为当时这些名词还没出现, 只能错过这个好时机, 不得不在后面进行补充。像等位基因这个极重要的概念, 教材直到第2章第2节介绍萨顿实验时用这样的一句话推出:“他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 也就是等位基因。”这句话极容易被广大学生所忽视, 这直接导致后来在学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以及再往后的伴性遗传时, 学生对这个陌生概念的“突然”频繁出现而集体茫然。另外, 萨顿假说时, “基因”这个词并未面世, 但教材当中却大肆加以使用, 这也算是一直强调时间线的新教材的一个小小的疏乎吧。

2.在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当中, 用到了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知识, 虽然教材有小段的关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简单介绍, 但对之前没有任何有关这方面的知识的学生来说, 这些内容的出现, 让摩尔根的实验成为了一个难以克服的超级难点。而且, 即使是后面的第3节伴性遗传, 因为之前缺少足够有关性染色体、常染色体和染色体组型等知识的辅垫, 学生学起来很是突兀。

3.第6章的设置也有不合理之处。既然把育种方法独立成章, 既然讲了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 甚至还讲到了古老的选择育种, 为何不干脆地把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也放进去呢?

篇9:高中英语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 教案 Unit4 Earthquakes (The Fifth Period)

导入新课

打开“7.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ppt”课件,屏幕切换到第二屏如图:

先给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总结给出相应的结论.把屏幕切换到第三屏,如图:

根据屏幕内容出现的顺序,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弹性势能的概念.演示几个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让学生们体会发生形变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势能,并再举几个例子,如: a.卷紧的发条

b.被拉伸或压缩的弹簧 c.击球的网球拍

问题: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应该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推进新课

把屏幕切换到第五屏,如图:

先给出猜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进行总结得出图中的两个主要因素.问题: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发生变化,重力做功在数值上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量.那么,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变化之间关系是怎样的?

屏幕切换到第六屏,提出探讨问题.让学生针对上述问题展开思考,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听取学生汇报,点评,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并结合下面几屏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先给出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重要思想——微分思想.对于上述问题,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如在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曾利用v-t图象下梯形的面积来代表位移,如图:

所以,可以利用F-l图象下的面积来代表弹力做的功,从而得到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如图,此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屏幕切换到第十屏,展示对弹性势能的强调说明.实例探究

屏幕切换到第十二屏,给出本节的例题,如图:

先让学生分析回答自己的结论,然后给出参考解答.然后给出两个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小结

让学生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然后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最后请同学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参考如图

篇10:高中英语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 教案 Unit4 Earthquakes (The Fifth Period)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从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便开始了全球化的征程,尤其是90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不管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得到迅速发展,因此了解和紧跟这种趋势具有较强的时代感与现实意义。

2、新课标的要求与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这课的要求:(1)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根据这一课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原因及影响;(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能力目标: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课教与学,培养学生与时俱进,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动向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社会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初步懂得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

3、教学重点: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如何正确面对经济全球化。

二、教学方法

宗旨:联系实际、分析案例、学生主导。

1、讲述法

2、问题教学法(直接提问,一题多式设问)

3、图片及材料阅读法

4、讨论法

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有体现。

三、教学过程设计(注重案例的分析;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

波音公司B-747巨型喷气客机共有450万个零部件,分别由美、英等6个国家的11000家大企业和15000家中小企业合作生产,其中外国企业提供的产品重量占飞机构件总重量的70%。

老师提问:以上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什么趋势?

鉴于教材前两课未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作具体的解释,教师首先从概念上解释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和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二)推进新课:

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这节子目录论述了全球化趋势的进程、原因及影响。(1)、全球化的进程和原因 教学设计: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1,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及原因理清基本的知识点。然后由学生总结,老师展示相关图片显示进程,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思之窗】思考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引用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致词时说“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调动学生情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教学设计:这是难点,理论多,分析角度复杂。老师引用世界对全球化不同态度的图片作为个案进行分析得出经济全球化利弊共存。学生讨论:不同的反应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共存如一把双刃剑,那么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是什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有何影响?请举例说明。紧接着探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对待全球化呢?

多媒体显示:

对全球化不同反应的图片

老师设问:不同的反应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如双刃剑,那么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是什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怎样?请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分正反两方回答。老师总结:

利: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弊: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多媒体显示:

有人说:“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老师设问: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对待全球化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运用学生讨论法、图片法和材料阅读法,使学生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的作用,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同时特别强调对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

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老师指出世贸组织最能代表全球化的应该是WTO。也就是世界贸易组织(1)、建立

教学设计:在屏幕上播放世贸组织的视频,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世贸组织的建立与发展。老师利用提问法和比较法总结世贸组织的由来、原则以及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的区别,对知识形成准确的认识。

(2)、作用

教学设计:这是重点。补充相关材料与图片总结出世贸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

多媒体显示:

材料一 目前,世贸组织的贸易量已占世界贸易的95%以上。

材料二 根据韩国酒税法,韩国对国内烧酒征收35%的税,而其他进口蒸馏酒(威士忌、伏特加等)的税率是100%。欧共体和美国认为韩国违背GATT1947的第三条第2款,即国内税的国民待遇条款。世贸规定只有在对相同产品征税高于国内产品的情况下才违规,不是相同产品,征收不同的税是理所当然的。这个案子最终结果是韩国败诉。

材料三 同年12月13日至18日,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在中国香港举行,会议通过了《部长宣言》,规定发达成员和部分发展中成员2008年前向最不发达国家所有产品提供免关税。

学生思考:通过三则材料分析并总结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老师总结:

世贸组织的主要作用: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1)促进市场开放,加快世界经济发展(2)调节贸易纠纷

(3)很大程度上重视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教学设计:(1)、图片展示中国加入世贸的历史片断,指导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加入世贸。(2)、影响:以正反事例及教材【历史纵横】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的影响,特别是中国面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初步认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多媒体显示: 表一:

案例1:从1998年到2005年,海尔开始走国际化道路,产品远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据悉,2007年海尔洗衣机整体出口欧洲的订单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倍还多,在德国,最大的电视销售渠道QVC中,海尔滚筒洗衣机创下了单日单型号销售记录,新品在上市第一天就销售了770台;在法国,最大的经销商K连锁店,不到两周的时间,销售了近5000台海尔最新式洗衣机,连展示的样机也被抢购一空„„目前,海尔洗衣机已成功进入欧洲前15位大连锁店中的12家,这场来自东方的“海尔风”给欧洲用户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也给竞争者带来了巨大压力。

案例2:根据中国商务部有关统计,2003年国际上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立案共计59起,涉及金额约22亿美元,创历史最高。且单起案例涉及金额不断增大,在59起贸易摩擦案例中,愈千万美元的大案共15起,另有4起金额超过1亿美元。2004年1季度,WTO各成员国又对中国发起11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同比增长83.3%,涉案金额3.3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倍。

学生思考:中国加入世贸产生的影响 老师总结:

对世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世贸体系 对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

老师指导学生自由发挥中国面对机遇与挑战的对策。

(三)总结新课:

运用图示法,显示本节知识结构,对本节所学内容加以巩固。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强化历史知识的

系统性和逻辑性。

(四)课外延伸

1、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所采取的对策。

2、开展社会调查,搜集经济全球化对当地发展影响的资料。

(五)、巩固练习选择题

1、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 发展中国家 B 发达国家 C 第三世界国家 D 世界贸易组织

2、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一些地区的社会稳定、地区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其突出的事例有()A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B 阿以冲突的升级 C 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冲突 D 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3、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就是指世界经济统一于某一经济发达国家或集团的支配之下。

B、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就像一个工厂的每一个车间一样,进行严格的分工生产。C、指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流通的各种壁垒正在不断消解。D 它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相互对立、互相削弱 材料题

材料一 据统计,美国福特汽车主要部件生产商分布于美、欧、亚三洲的20多个国家。

材料二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不少跨国公司,他们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国家廉价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

材料三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从1980年7月10日,中国政府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到中国正式入世经历了15年的谈判,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

⑴、材料一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⑵、结合材料二,说明世界经济发展的这种特点将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什影响?

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坚持既要争取,又不放弃原则的立场。试结合材料三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说明中国采取这种立场的原因。

上一篇:音乐贺卡厂软件的功能下一篇:大一新生军训心得体会梅花香自苦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