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本科生奖学金2013 征求意见稿

2024-04-29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本科生奖学金2013 征求意见稿(共3篇)

篇1: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本科生奖学金2013 征求意见稿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本科生校内奖学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我校优良校风学风建设,弘扬“勤以为学 信以立身”的校训精神,鼓励本科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各有所长、全面发展,实现我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校内本科生奖学金包括校长奖学金、学习优秀奖学金、科研创新奖学金、志愿服务奖学金、文体优秀奖学金五个奖项,各奖项均由我校出资设立。

第三条 校内本科生奖学金奖励对象为我校二年级(含)以上在校参加正常学习活动的全日制本科生。第二章 名额、等级及奖励标准

第四条 校内本科生奖学金的等级划分及奖励标准:

(一)校长奖学金:10000元/年/人,每学年评选10人。

(二)学习优秀奖学金:

特等奖5000元/年/人,名额不限,满足获奖条件者均可申请;

一等奖3000元/年/人,名额由各学院确定;

二等奖2000元/年/人,名额由各学院确定;

三等奖1000元/年/人,名额由各学院确定。

(三)科研创新奖学金:

一等奖1000元/年/人,名额由各学院确定;

二等奖800元/年/人,名额由各学院确定;

三等奖500元/年/人,名额由各学院确定。

(四)志愿服务奖学金:500元/年/人,志愿服务奖学金获奖学生由校团委及各学院推荐。校团委推荐名额由校学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下达,各学院推荐名额由学院自行确定。

(五)文体优秀奖学金:

特等奖1000元/年/人,名额由各学院确定;

一等奖800元/年/人,名额由各学院确定;

二等奖500元/年/人,名额由各学院确定。第三章 申请条件

第五条 基本申请条件:

(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上一学年所修课程无不及格现象。

第六条 具体申请条件:

(一)校长奖学金:

1、上一学年必修课(含限选课,不含独立实践教学环节,下同)平均学分绩点排名位于同年级同专业前10%,必修课成绩均在85分以上。

2、满足当学年科研创新奖学金、志愿服务奖学金、文体优秀奖学金中两项奖学金的申请条件。

3、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学生给予优先或破格考虑:

(1)为学校赢得社会赞誉、树立良好形象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2)为学校发展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3)在思想道德建设、科研创新、志愿服务、文体竞赛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4、同一学年内校长奖学金与其他校内奖学金不可兼得。

(二)学习优秀奖学金:

1、上一学年的必修课平均学分绩点在同年级同专业排序,前3%有资格申请一等奖,3%-10%有资格申请二等奖,10%-20%有资格申请三等奖。

2、学习优秀特等奖学金只在大四第一学期时可以申请,申请条件为在校期间获得过两次一等学习优秀奖学金,再次符合一等学习优秀奖学金的申请条件。

(三)科研创新奖学金:上一学年创新与实践学分8分(含)以上有资格申请一等奖,4分(含)至8分有资格申请二等奖,1分(含)至4分有资格申请三等奖。

(四)志愿服务奖学金:申请志愿服务奖学金的学生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在上一学年担任校内各级学生干部,且任职一学期以上,工作成绩显著。

2、属于在学校正式注册成立的各级、各类社团、协会、广播站、志愿者联合会成员,积极参加活动,表现突出。

3、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无偿献血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

出。

4、有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行为受到学校或社会赞誉。

(五)文体优秀奖学金:

1、上一学年代表学校参加国家级文体比赛并获得前三名或一等奖,或在校期间获得过两次文体优秀一等奖学金,再次符合文体优秀一等奖学金申请条件的学生有资格申请文体优秀特等奖学金。

2、上一学年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级及以上文体比赛并获得前三名,或为学校文体工作做出较大贡献的学生有资格申请文体优秀一等奖学金。

3、上一学年在校级及以上文体比赛中取得前三名,或在校园文体活动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学生有资格申请文体优秀二等奖学金。

4、学年内同时获得多项成绩的,以一项最好成绩申请;比赛级别由体育部或校团委认定。第四章 申请、评审与发放

第七条 校内本科生奖学金每学年秋季学期申请、评审与发放一次。

第八条 申请与评审程序:

(一)本人申请。每学年秋季学期初,根据学校统一工作安排,符合校内本科生奖学金申请条件的学生可向校内有关部门提出奖学金申请。其中校长奖学金向学生处提出申请,志愿服务奖学金可向校团委或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学习优秀奖学金、科研创新奖学金、文体优秀奖学金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申请校内本科生奖学金的学生需提交《申请表》、上一学年《学生成绩单》、个人总结或事迹材料及相关证明。

(二)名额确定。学生处根据学校拨付的奖学金总额,按照各学院学

生比例,将当学年奖学金额度分配至各学院。各学院根据获得的奖学金额度、学校当学年各类校内奖学金分配比例指导意见及本学院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学习优秀奖学金、科研创新奖学金、志愿服务奖学金、文体优秀奖学金获奖学生人数。校团委志愿服务奖学金推荐名额由学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下达。

(三)奖学金初审及学院公示。各学院按照本管理办法规定的申请条件及名额比例对申请各项奖学金的学生进行审查,提出初审名单并在本学院范围内进行五个工作日的公示。校团委提出志愿服务奖学金推荐名单并反馈至学生所在学院,由各学院在本学院范围内进行五个工作日的公示。学生处对申请校长奖学金的学生进行审查,提出校长奖学金初审名单。

(四)学生工作委员会审核。学生处汇总全部校内本科生奖学金初审名单报学生工作委员会审核。

(五)校内公示。经学生工作委员会审核的获奖学金学生名单在校内进行五个工作日的公示。

(六)校长办公会批准。校内公示无异议,获奖学金学生名单报校长办公会批准,确定当学年获校内奖学金学生,并由学生处存档备案。

第九条 奖学金的发放。奖学金申报、评审工作结束后,奖金由财务处一次性发放至学生本人所持有的北京银行借记卡中。第五章 附 则

第十条 学生处常年受理我校师生对校内奖学金有关工作的投诉。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取消获奖资格,收回奖励资金。情节严重的,学校将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第十一条 本办法授权学生处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2012级学生开始?)执行。?? ?? ?? ??

篇2: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本科生奖学金2013 征求意见稿

(修订征求意见稿)为了规范教学管理,明确教学工作职责,增强全体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一、培养方案

第一条 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它的内容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业务要求、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及其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和必要的说明等。

第二条 培养方案的修订应及时反映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内容。第三条 培养方案由学院根据学校总体指导思想组织制订,经院学术委员会初审、校学术委员会审核、主管校长批准后实施。

第四条 培养方案应每位教师人手一册,且每届新生入学时发至新生人手一册。第五条 培养方案一经制订,应严格执行,在一个周期内不做大的变动。如特殊情况确需变动,需由学院提交书面申请,报送教务处履行审批手续,获得批准后,学院应周知相关师生。

二、教学大纲

第一条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教学指导文件,是选编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制订和执行好教学大纲,对于规范教学内容,搞好教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条 教学大纲需按课程分别编制。培养方案中的每门课程(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实习)都应有相应的教学大纲。

第三条 教学大纲应以学科的科学体系为基础,根据教学法特点及学生的认识规律,系统地按要求或章节安排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分配,以及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规定实验、实习、作业、参考书和有关教学设备等;同时还应包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教材的选编原则和根据、教学方法的提示,教学内容中特别疑难与复杂部分的教学处理建议等。

第四条 在编制教学大纲时,应明确该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任务,该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在保持自身科学体系的同时充分考虑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法的要求,还应当注意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避免重复和脱节。第五条 编制教学大纲应当贯彻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少而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大纲应做到文字清楚、意义明确,名词术语规范及定义正确。

第六条 教学大纲由专业负责人组织课程(群)负责人及相关教师编制,由院学术委员会审核、主管教学工作的院长批准后报教务处备案。

三、教材

第一条 教材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学的主要媒体。选择优质的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条 每门课程均应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由课程(群)负责人负责组织有关教师选择合适的教材,要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重点教材,经典教材 及国外优秀教材。

第三条 如没有合适的教材可自行编写教材(讲义),编写教材时要注重发挥我校学科优势,制定合理的教材建设规划,组织编写高水平教材。

第四条 各门课程所编选的教材,需报所在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院长批准。

四、任课教师

第一条 大学教师担负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主讲教师应具备:

1、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精通本门课程的内容,能较好地讲授难点和重点,掌握课程的理论体系和本学科的发展状况,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2、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能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3、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注意总结、研究教学方法;

4、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5、讲师以上职称或研究生以上学历;

6、授课教师每学期承担的课程应不超过3门,承担周学时不超过16学时,确有需要更多承担教学任务的,应由学院审批并报教务处备案。

第二条 首次上岗的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

1、经历过人事处组织参加的教师岗前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证;

2、跟随主讲教师参与所开课程的辅导、答疑、习题课等教学环节,经过一轮的实践锻炼;

3、按照课程的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面掌握所开课程的基本内容;

4、通过试讲等必要考核,证明已经能够独立胜任相应课程主讲工作。第三条 新开课的教师原则上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对该学科领域作过较多的研究工作,发表过有关的论文或著作,并积累有相当数量的资料;

2、对新开设课程的意义、目的、要求进行过论证;

3、提出较为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实施方案;

4、由学院和专业负责人组织试讲评议后,确认达到开设新课的基本要求;

5、教师有义务承担学院分配的开设新课程的授课任务。第三条 外聘兼职教师应具备:

1、一般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经专业负责人或课程负责人推荐报学院审核批准;

2、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能为人师表,具备高校教师的师德风貌;

3、受聘讲授理论课程的,需系统讲授过将承担的课程,教学效果良好。

第四条 教师应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中,要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研究,积极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备课

第一条 备课是讲好课的基础和前提,任课教师要认真备课,要有完整的教案。第二条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基本要求:

1、研究和熟悉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

2、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认真钻研教材,全面地掌握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结构,即该课程(或单元)的基本知识(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把握住主要思路,剖析层次,突出重点、注意难点;

3、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先修课程的教学情况,后续课程的要求,处理好本课程与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

4、要适当介绍前人进行探索的经验教训,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要处理好基本内容和辅助内容、经典理论与新技术的关系,注意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条 讲课前,对实验课、习题课、课堂讨论、上机、演示实验、电化教学等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的配合应提出要求,认真落实、做好准备。

六、课堂教学

第一条 每学期开学初两周内,应由课程负责人填写《教学进度表》,交开课学院教务科保存三年。

第二条 教师应严格按课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上课,不得擅自调课、停课,如因病或参加国际会议及上级主管部门召开的会议确需调停课的,必须履行相应手续。

第三条 教师进入课堂应做到服装整洁、仪态端庄、言谈得体、举止文明。

第四条 任课教师需提前10分钟到教室做好上课前的各项准备,做到不迟到、不提前下课,不拖堂。上课期间任课教师必须关闭手机等通迅工具。

第五条 用汉语授课的,必须使用普通话,在授课时要做到条理清楚,概念明确,重点突出,逻辑严谨,快慢适度,板书清晰,效果良好。课堂上不讲与课程无关内容,做到教风严谨,尽职尽责。

第六条 讲究启发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七条 合理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第八条 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阅读课外参考书、参考资料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文献查阅及综合能力。

第九条 课堂上注重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课后注意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工作。第十条 任课教师应严格执行课堂考勤制度,将学生考勤纳入到成绩考核中,督促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确保良好的课堂秩序,对于任何影响课堂教学的情况,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制止。

第十一条 学院应加强对课堂教学效果的监督、考核,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

七、辅导和答疑

第一条 辅导答疑是课程教学的必要环节,是课堂讲授的重要补充,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都必须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第二条 配有专职辅导教师的课程,辅导教师要随班听课,并及时向主讲教师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密切配合主讲教师搞好教学工作。主讲教师也必须定期参加答疑。周学时4以上的课程每周至少安排一次,周学时4以下的课程一般每两周至少安排一次。

第三条 辅导答疑可以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也可以通过预约或利用网络、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第四条 以个别答疑为主,对共同性的问题可以进行集体辅导。

第五条 教师应善于从辅导答疑过程中发现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教学。

八、批改作业

第一条 为了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严肃认真地学习,必须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不仅辅导教师要批改作业,主讲教师也应批改作业。

第二条 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按时收交。对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要进行批评教育,不能放任自流;对潦草、马虎、画图草率不合要求的作业,应退回令其重做,对抄袭别人作业的学生,应进行严肃批评,并令其补做。

第三条 教师批改作业要认真、细致、及时。要指出作业中的突出优点、独立见解和错误之处,对共性的问题应集中讲解。

第四条 作业一般都应全部批阅。对于少数作业量大的课程,可适当减少批阅量。凡减少批阅作业量的课程,应经课程(群)负责人同意,院长审核批准,但每次不得少于学生人数的二分之一。

第五条 作业成绩应作为对学生平时考核成绩的依据之一。

第六条 有条件的课程,教师可利用校园网络进行网上收交和批改作业。

九、实验教学

第一条 实验课要有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检查实验仪器和设备,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第二条 指导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遵守本实验时有关规章制度的教育,特别是注意安全操作规程的教育。

第三条 指导实验应严格要求,每个实验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并写出实验报告。教师要仔细批改实验报告,对不符合要求的实验报告或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应退回,实验必须重做。对不严肃认真、违反操作规程的学生要及时批评教育,不接受教育者可令其停止实验。

第四条 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应积极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努力增设设计型和综合性实验,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五条 对于课程附属的实验,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实验成绩作出评定,并记入该课程 的成绩。对于单独设立的实验课程,教师应按一门课程进行成绩考核。

第六条 学生因故经教师同意不能按时做实验,教师一般应安排时间补做。无故不做实验,该实验成绩以零分计。

第七条 教师安排实验课,应处理好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衔接。

十、实习和毕业设计

第一条 学院要按照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整体要求,组织制订各类实习教学大纲,明确实习内容、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

第二条 各类实习均要根据培养方案和实习大纲制订实习教学实施计划和实习指导书(包括实习目的、内容、要求和日程),落实实习地点,选聘有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

第三条 实习前学院要组织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宣布实习计划,进行组织纪律、安全与保密教育。

第四条 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要认真做好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评定及实习工作总结,并将实习工作总结报教务处备案。

第五条 毕业设计工作规范详见《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规范》。

十一、考试和考查

第一条 培养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都应按规定进行考试或考查,目的是督促学生系统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内容,评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检查总结教学效果。

第二条 考试课程一般应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并进行适当的平时测验,期末考试由学校在学期末集中安排;考查课程根据平时测验、作业、实验、课堂讨论等情况综合评定成绩,考核应在期末集中考试前完成。

第三条 考试命题:

1、命题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试题应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够检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真实水平,并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试应由课程(群)负责人指定教师命题,教务处指定的重点课程应实行考教分离,涉及面较大的课程应进行统考,课程(群)负责人对试题的质量负责。试题要有适当的难度和区分度,考试时间一般为2小时。

3、命题应出两份水平相当的试卷,即A卷、B卷,其中一份作为考试卷,另一份作为补考卷。教师命题应同时给出评分标准。

4、试题由校教材中心统一印制,教师和与试题接触的人要高度重视试题的保密工作,考试前不得以任何方式暗示或泄露试题内容。

第四条 教师应服从工作安排,参加监考,严格执行《北京邮电大学监考教师职责》,严肃考场纪律。

第五条 阅卷:

1、统考课程实行流水作业,集中评卷。

2、严格按评分标准评卷,如有异议,须经评卷教师集体讨论,方能改动评分标准。

3、评卷后需专人复查合格才能登分,避免评分或成绩统计错误。

第六条 期末考卷一般需保留四年。如果学生对成绩有异议,应在下一学期开学第一周以书面方式向课程所在学院教务科提出查卷申请,任课教师应查阅试卷,并给予答复。

第七条 成绩评定:

1、考试课、考查课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含实践环节课程。毕业设计、体育课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

2、考试课程期末总成绩应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加权取和确定,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实验)和期中考试占30-40%,期末考试占70-60%。

3、考查课程期末总成绩应以平时测验占60%左右,实践环节和平时作业占40%左右的比例确定。

4、各门课程的班级成绩应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律,班级平均分一般应在70-80分。要避免分数过高或过低现象。对考试不及格比例偏大的现象要认真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办法。

第八条 课程考试(考查)结束后一周内,教师应将课程考试(考查)成绩录入成绩管理系统。

十二、附则

第一条 担任教学任务的全体教学工作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学习、熟悉本细则,并严格执行。

第二条

各教学单位应经常或定期对教学各环节实施情况组织检查和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研究改进措施,确保本科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地运行。

篇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本科生奖学金2013 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

为建设一支与我校“十二五”期间事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保证“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天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顶层设计”、《天津科技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实际的具体要求,特制订本专项规划。

一、建设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近五年(2007年—2011年)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 1.师资总量稳步增长,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坚持自主培养和重点引进并举的原则,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接轨国家和地方各种人才计划,用好海内外优秀人才引进政策,积极探索柔性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和人才引进评估、聘期考核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共引进及补充各类教师和科研人员194人,其中引进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学科研人员150人,留学归国人员32人。

截至到2011年12月31日,我校在编在岗专任教师964人,其中博士314名,硕士 439名。教授(含科研)196人,副教授(含科研)317人。

师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由46%调整到53%,其中教授比例由14%调整到2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 例由61%上升到78%,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由18%上升到33%;教师平均年龄为39.9岁。

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55岁及以上占7%,45至54岁占22%,35至44岁占40%,30至34岁占25%,29岁及以下占6%。

2.高层次人才聚集成效初现,创新团队(教学团队)建设取得新进展 学校制定了《关于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若干意见》,推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计划”。进一步完善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了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五年来,引进和培养国家“千人计划” 1人,“长江学者”2人,天津市“千人计划”5人、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入选天津市“131”工程第一层次4人。此外,贾士儒教授荣获“全国教学名师”称号,一支团队首次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还有2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4人获得市级教学名师称号。在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建立了11支学术创新团队,其中7支团队成为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的学术创新团队。生物反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包装材料课程教学团队等4支团队被评为市级教学团队。

3.健全博士后管理机制,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新增“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我校继“轻工技术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后的第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修订《天津科技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了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办法。加大对我校博士后工作的管理力度,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考核和激励办法得到进一步完善。五年以来,共有48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有27名博士后研究人员顺利出站,有18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请到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其中获得特等资助5项。

4.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员聘任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根据国家和市级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我校聘用制工作实施意见,实现了人事管理的两个“转变”,即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的转变,全员制聘任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建立校院两级管理制度,激发了二级学院干事创业活力,促进了学科发展,提高了办学质量,提升了办学效益。

(二)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的能力、结构、数量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发展需要 与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相比,教师队伍数量仍显不足(特别是一些新兴和紧缺学科);师资队伍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结构与学校教育教学、学科专业发展目标要求还不够匹配;不同学科师资队伍发展还不均衡;青年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学历学位层次和教学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2.师资队伍整体实力和水平与学校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师资队伍总体实力不强,层次高、在行业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青年领军人才还比较缺乏;公认的高水平、优秀的科研创新团队较少,不少学科团队整体竞争力和承接重大项目的实力还不足;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总体数量和梯队建设不足;适应高校大众化教育和创新科研体系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尚未形成;人才引进虽取得一些成效,但团队 建设效果未能有效体现,带头人在学科中的作用发挥不明显,未能形成合力;教师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少、能力弱,国际合作参与人数少、频次低、影响小。

3.师资队伍定位与建设目标不够清晰,政策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基于学科发展为依据的师资队伍分析定位和建设目标不够清晰,任务下达不够有力,责任未落实到人,完整的配套政策体系尚未形成,二级管理部门间认识不平衡,工作效果差距明显,针对性绩效考核还不够到位。现行的教师编制管理办法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修订。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顶层设计”规划,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继续坚持引进、培养、使用相结合的方针,着力推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依托,以引进和培育高层次拔尖人才和实施中青年教师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加快学科学术梯队、创新团队(教学团队)建设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为保障,以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构建文明和谐校园为基础,大力激发人才活力,增强人才凝聚力,提升人才汇集力,为学校“顶层设计”规划任务的完成和办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期,力争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 家级拔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新成绩,在优势学科领域形成若干个以知名学者领衔、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各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储备若干名35岁左右的后备骨干人才,中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努力建设一支适应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求,师德高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具体目标

(1)高水平人才梯队建设增量目标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引进和培养以下四个层次组成的高水平人才梯队实现以下增量目标。

第一层次:4—6人,继续加大对国家“千人计划”(含青年“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等国家级领军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力度,力争取得更大的进步和突破。

第二层次:20—30人,着力培育和引进天津市“千人计划”(含青年“千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天津市授衔专家、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天津市教学名师奖、天津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省部级领军人才;

第三层次:30—40人,继续实施“海河学者”特聘教授(含兼职)制度和“海河学者”培育计划,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学术)带头人;

第四层次:80-100人,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优秀中青年后备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2)学术梯队和优秀团队建设目标

通过重点投入,重点扶持,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大师+团队+平台”的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格局,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加大对优秀团队带头人的引进和培育力度,着力建设4-6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成果显著、富有创新意识、梯队结构合理的国家和市级优秀团队。

(3)师资队伍总量目标

加大力度多渠道引进师资力量,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实现教师数量与办学规模相适应,师资队伍结构比例更为科学合理。

(4)师资队伍结构、素质与能力建设目标

学历结构:到“十二五”末期,全校从事本科教学的专任教师中,5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的比例超过45%。

年龄结构:着力培养、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以形成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群体。到“十二五”末期,我校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及优秀创新团队中45岁以下的教授不少于教授总数的30%,35岁以下的副教授不少于副教授总数的40%。

职称结构:按照学科建设、承担工作任务和培养学生层次等不同要求,各学科的高级职称及结构比例应有所区别,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控制在45%-55%。

学缘结构:在校外完成学历(学位)教育的教师比例占90%以上。素质和能力:以促进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以增强教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 服务能力和国际文化交流能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5)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目标

进一步深化校内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通过深入实施岗位聘任制度,努力建设科学、准确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和目标管理体系。强化人才的竞争、激励、考核、流动机制,建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责任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生活环境,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体制环境。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敢于采取超常规做法,开通“绿色通道”,积极清除不利于高水平创新团队形成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体制性障碍。

三、重点发展任务

围绕《天津科技大学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坚持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中青年教师为突破口,实施四大工程(师德建设工程、重点人才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健全两项制度,完善两类机制,整体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一)实施师德建设工程,着力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

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强化师德教育,引导教师做充满爱心、品格优秀、业务精良、道德高尚、行为世范的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以高尚情操熏陶学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完善师德规范,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教师岗为培训之中。健全激励机制,对师德高尚、教书育人成绩突出的杰出教师要予以 表彰和奖励。健全师德师风监督考核机制,对失德失范者要严厉教育,对学术不端者要严肃处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以师风带学风促校风,形成良好的师风、学风、校风和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实施重点人才工程,着力构筑人才集聚高峰 1.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

制定和修订《天津科技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考核及管理办法》《天津科技大学人才招聘暂行办法》《天津科技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奖励办法(暂行)》,通过表彰和鼓励在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一步调动各教学科研单位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性,激发广大教职工主动参与人才引进工作的热情,促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

突出领军人物的培养和引进,力争在“国家(青年)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2.继续加大力度实施天津市“特聘教授”和学校“海河学者”特聘(兼职)教授制度

结合天津市高校“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把握国家对“天津滨海新区”重点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我校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和岗位,增设服务天津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重点学科,广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并配臵到高校重点建设学科的重要岗位和关键岗位上来。

3.启动实施“海河学者”培育计划引进计划

依托学校重点发展学科,启动实施学校“海河学者”培育计划。通过政策保障,重点引进一批品德高尚、学术造诣较高、年龄在35岁左右的后备学科(学术)带头人。

(三)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着力提升各类团队建设水平以创新平台和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以“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为目标的优秀创新团队建设,努力探索“以团队推大师”、“大师带团队”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建设一批人才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学术思想活跃、发展态势良好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

继续推进教学名师计划和教学团队的建设,积极研究和实践跨学科教学团队的创建工作,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要对国家级和市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予以条件保障和关心支持,使其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和更好地起到示范作用。

1.实施创新团队骨干、工程技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 以创新能力建设为主线,以支持创新人才为核心,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创新团队。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准绳,以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目的,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专心教学、潜心育人的良好平台,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

以学科建设为平台,加大对优秀拔尖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吸引、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以天津市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重点基地或重点课程建设为载体,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学术队伍的机制。充分发挥学院行政调控能力,帮助学术带头人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学术群体。

2.实施“团队推大师”、“大师带团队”高水平人才建设计划 积极探索人才组织新模式,将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团队和重点学科建设紧密结合,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内部管理和考核 机制。鼓励团队协作,提倡集体攻关,增强梯队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进取心,形成群策群力、互勉共进、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轻工技术与工程(发酵工程、制浆造纸工程、包装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海洋科学、仪器科学与技术、艺术学等重点学科的人才队伍和团队建设。

(四)实施人才提升工程,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1.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师德品行、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

建立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为目标的多元化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面向世界开展学术交流,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改革教师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支持高校教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制定更加优惠政策,鼓励教师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鼓励教师不断积极参与企业创新活动,将教师的创新实践和成效纳入教师职务晋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形成以师德、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

2.实施中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把教育创新能力作为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核心,引导教师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着力培育一批支撑学校长远发展的创新性青年学术人才。设立青年教师创新基金,资助青年教师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创新教学和科研活动,扶持青年教师在省部以上教学科技奖励、人才建设计划和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设 立青年人才建设专项资金,大力推进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和中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资助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内外一流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师从一流学者专家,开展访学、研修。

制定《天津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培养与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天津科技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创新基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加强对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立青年教师创新基金,资助青年教师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创新教学和科研活动,为教师创造性地发挥智慧提供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教学创新方法、积极参与企业创新活动,将教师的创新实践和成效纳入教师职务晋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形成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

3.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

建立健全促进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机制,推进产学研合作,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到企业或基层岗位学习锻炼,参与技术创新、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教师培训基金中设立专项,重点用于选派工程应用学科40岁以下青年教师,到相关学科专业的科研院所、企业参加工程实践能力培训,着力培养一批能适应时代要求和满足工程人才资格认证需求的工程专业教师。

4.实施辅导员职业发展提升计划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坚持五湖四海的原则,组织好专任辅导员招聘,确保引进人才的质量。依托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素质拓展、职业化培训、高级研修六大板块开展培训工作。积极开展以学访交流、海外研修、挂职锻炼为核心 的高级研修,帮助辅导员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能力,增长才干。以课程建设为依托,以科研创新为平台,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家化发展。

(五)完善专兼职教师融合机制,着力拓宽教师来源渠道

面向社会公开教师职务岗位,主动、积极地聘用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等部门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符合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条件的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提供兼职教师岗位,不断探索兼职教师的管理模式。

继续推行和完善“柔性”引进人才机制。以“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多种形式,聘用海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制定实施《天津科技大学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将“柔性”引进工作制度化。实施分类管理,明确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完善柔性引进人才的评价机制。

外聘部分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按照“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以兼职、非在编全职工作等形式,聘请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专家学者来校承担部分专业课程讲授和科研工作,聘请地方各行各业学有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聘请外籍教师承担部分外国语言课程或专业课程教学。

(六)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的新要求,培养造就一支跨学科、复合型和战略型博士后人才队伍

1.坚持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相统一。2.坚持培养和使用相结合。3.坚持流动站和工作站发展相协调。4.坚持完善制度和强化服务相促进。改革完善博士后管理制度;着力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质量;稳步扩大博士后的覆盖面和规模;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大吸引留学人员和外籍博 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力度,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科研团队中的比例和贡献率,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七)健全校院两级管理制度,着力激发二级学院的主动性 建立健全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以院(部)为基础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进一步深化基于“按需设岗、依岗聘人、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同管理”的人才引进和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强化质量考核,积极探索和建立科学的、尊重不同学科门类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能充分体现绩效和贡献的分配方式。适时调整和修订现行的教师编制管理办法,促进和提高学院(部)引进教师的认识和积极性。鼓励院(部)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建立适合学科专业特征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院(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责任考核,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对各院(部)负责人考核和任期考核的重要指标。

(八)健全目标责任制度,着力实现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把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列为学校各级领导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学校和学院签订《聘期工作责任任书》,各学院院长为第一责任人,分工联系学院的校领导为学校责任人。根据教学和科研实际,给学院下达部分指令性引进计划,用于引进、选留高层次人才,对超额完成的学院责任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未完成的学院进行通报批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依托天津科技大学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大力推进人才工作,做到谋划发展考虑人才保证,制定 规划考虑人才需求,研究政策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考虑人才措施。充分调动学院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对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经费投入。依托天津市“十二五”期间各类相关政策和学校人才专项资金对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引进和培养的支持,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经费的专项管理。启动实施《天津科技大学人才队伍十二五综合投资奖励办法》,进一步调动各教学科研单位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性,激发广大教职工主动参与人才引进工作的热情,加大对人才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力度。经费预算要向人才工作倾斜,向重点人才倾斜,大力营造支持人才,保护人才,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校园风尚。

(三)营造优良环境

通过制度、事业、待遇、感情等多种举措,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健康的学术气氛、协调的工作氛围。健全综合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教师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关心教师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主动听取教师对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特别是对学科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关心教师身心健康。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学校分配政策坚持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千方百计创造良好条件使教师安心工作、多出成果。强化学术文化建设。完善教师宣传表彰制度,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适时宣传优秀教师的阶段性成果和工作业绩。附件:

名词解释

1.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国家“千人计划”):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下,成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负责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在中央层面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从2008年开始,用5-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20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2.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由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实施的奖励计划,旨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延揽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培养造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带动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主要包括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长江学者成就奖。从2011年开始实行新的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从每年100人增加到150人,讲座教授缩小为50人左右;特聘教授奖金由每年10万元提高到20万元,支持年限由3年延长为5年;讲座教授奖金由每月1.5万元提高到3万元,支持年限仍为3年。

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为目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实施,每年受理一次,资助国内及尚在境外即将回国工作的45岁以下优秀青年学者,在国内进行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4.天津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天津市“千人计划”):从2009年开始用5至10年时间,在天津市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企业和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成果转化为主的各类园区等领域,引进并重点支持1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的国际一流科学家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简称“千人计划”),以及金融、文化、教育、社会工作、社会科学等领域业 绩突出、知名度高的人才。通过实施“千人计划”,带动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用人单位引进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天津市创新创业,使天津市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的高地和成就事业的沃土。

5.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设立的专项人才支持计划,支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开展教学改革,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和工程问题、哲学社会科学问题和国际科学与技术前沿进行创新研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每年评审一次,每年资助1000人左右。

6.百千万人才工程:1994年由国家人事部制定,旨在加强中国跨世纪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1995年底由人事部、科技部等七个部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其宗旨是:到20世纪末,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造就一批不同层次的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002年重新制定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目标是:到2010年,培养造就数百名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杰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理论家;数千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各学科、各技术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带头人;数万名在各学科领域里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年轻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每两年选拔一次,每次选拔500名左右。

上一篇:1个人安全大检查大反思材料下一篇:顶岗实习报告撰写要求及排版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