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培训小结

2024-05-18

医疗器械培训小结(精选9篇)

篇1:医疗器械培训小结

计量基础知识培训小结

2013年3月21日,我中心举办医疗器械法规和计量知识培训班范嵘院长出席培训班并讲话,全院多名设备管理员与计量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班由医教科刘银科长主持。

范院长讲话中强调了医疗器械管理与计量的重要性。她指出,作名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医疗技术知识和医疗器械、设备的使用知识,同时还要了解医疗器械、设备的完好性、准确性、风险性。有问题的医疗器械、不准确的度量仪器使医疗行为打折扣。因此,她希望通过培训,使医务人员在使用医疗器械、设备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帮助改进,保证医疗安全,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减少医院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培训班围绕“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使用日常监督管理及相关法规”、“计量基础知识”等专题,详细介绍了医疗器械监管的严峻形势、医疗器械法规及医疗机构如何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计量器具的法律法规等。

通过此次培训促进了大家对医疗器械管理条例、不良事件、器具计量知识及相关法规认识;促进临床工作中合格医疗器械的正确使用;为更好地加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奠定了基础。

南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3年3月25日

篇2:医疗器械培训小结

培训总结

本次培训主要围绕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制度、基础知识、院内感染的控制、预防、医疗废物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等,尤其强调对各项操作中如何预防医院感染的细节,带动了大家投入到医院感染的控制监测和预防、医院感染爆发的处理流程、合理分类医疗废物的相关内容的学习。

在这培训的过程中,让大家明确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不仅要做好自身的预防措施,而且还要加强医院环境的预防措施。掌握了如何分辨医疗废物及处理的原则,能及时处理医院内的医疗废物,不向外随意流失,加强防范措施,又能强化了无菌观念、无菌技术操作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促使护生自觉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

篇3:医疗器械培训小结

1.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1.1.1 培训内容宽泛、缺乏系统性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从无到有,以及不断发展的十几年里,报告数量增长较快,但各级的培训内容变化不大,大多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概念、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等基础内容为主,也或是监测工作开展的宏观政策、制度体系,这样的内容对于各级监测人员来说达不到提高的目的,对于临床工作人员来说又很难激发监测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1.1.2 培训对象缺乏层次

在整个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框架中涉及到很多层面,包括行政监管部门、监测机构、基层监测单位。人员组成分为两方面,按工作性质分,包括行政监管、监测部门工作人员和基层上报单位人员. 按人员职务分又包括部门领导、中层和报告录入人员等,每一个角色在监测体系中都至关重要,所以面对不同的对象,应该开展不同的培训。

1.1.3 中间力量培训不足

目前我国有基层监测单位148,585 家[1],他们的培训主要是由其辖区地市级监测机构来完成,所以地市级监测机构是开展监测的重要的中间力量。地市级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基层单位的监测能力,地市级监测人员的监测敏感度直接影响到基层单位的监测覆盖面。在各类培训中都鲜有针对地市级监测人员的与基层监测单位的沟通技巧、常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案例、高风险医疗器械品种等内容。

1.2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

培训对于各个行业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到行业发展的水平。但目前从全国来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相关专业培训很难满足工作开展的需求。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网站动态统计,2013~2014年间,国家、省级食药监管部门组织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相关培训和经验交流34次,多数是各省监管部门组织的监测人员培训,培训大多采取集中授课方式,培训效果很难保证。

1.3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的局限性

目前多数的培训都是由监测机构组织,授课教师大多是各级监测机构人员或临床医生,监测人员的监测经验较丰富但知识体系不完善;临床医生的学科、临床经验丰富但医疗器械的机构、工作原理不精通,这对于涉及学科种类较多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来说有明显的局限性。

1.4培训形式单一

培训是指各组织为适应业务及培育人才需要,用补习、进修、考察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其适应新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拥有旺盛的工作能力,更能胜任现职工作,及将来能担任更重要职务,适应新技术革命必将带来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管理结构和干部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变化。目前的培训,大多是短期培训,以集中授课为主,形式单一,使得培训结果与预期有较大差距。

2.对策及建议

2.1 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合理设置课程

在确定培训内容时,应首先将技术规范程序、相关法规、不良事件范例作为培训基础内容。针对地市级监测人员的培训应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有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知识和法律诉讼背景的讲师会为培训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企业和监管人员可增加监管现状的内容;不良事件范例作为报告的样板信息,在引导医务人员对不良事件进行合理报告方面作用明显,这一点在美国的不良事件监测中已得到证实。医疗机构人员可增加国内外监测的最新理论、国际医疗器械信息收集与开发利用进展、新医疗安全文化理念、人体工程学原理等内容[2]。

2.2 丰富培训形式, 使培训主体多元化

在培训方法和方式上,除了采用传统式的教学外,还可以采用角色模拟、应用案例和模拟实战等方式传授知识。医疗器械的工作原理,制作工艺都会影响其不良事件的发生,生产企业的实地参观、学习对监测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会有很大帮助。同时注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使得高校和相关获得培训资格的培训机构参与的方式来使培训主体多元化。这将增加培训主体的竞争性和活力,丰富培训项目和培训手段,对弥补现行培训的不足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3 加强理层培训,推动监测工作开展

我国正在不断加强医疗器械上市后的监管力度,不良事件监测作为上市后监管的主要手段之一,行政监管部门应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培训力度,尤其是针对生产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培训目的是加强领导者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必要性的认识,了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基本技术要求,明确对本单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监督管理职责。

2.4培训工作与继续教育相结合

在我国大部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每年必须完成一定的继续教育学分。为更好地增强培训效果,提高被培训人员的参与热情,药品行政监管部门可以与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培训纳入到卫生行政部门的继续教育学分管理体系内,从而使监测人员参与培训的主动性更高[3]。

3.结语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生来自于多方面,涉及医药、生物、电子、辐射、化学等多学科、多领域,需要有关从业人员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以正确认识、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防止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而培训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各地区应结合实际,不断以创新的思维引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培训工作突破性发展,为医疗器械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研究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不同条件下的培训需求,以及有效的培训机制,适宜的培训模式,通过合理有效的培训,建立起一支高效的、具有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的监测队伍对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开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年度报告(2013年度),http://www.sda.gov.cn/WS01/CL0438/99420.html

[2]李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培训需求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

篇4:远程培训平台提升基层医疗能力

当记者来到土门镇卫生院的时候,正值午后时分,院内没有多少病人。卫生院院长陈福建告诉记者,当地乡民基本都是选择一早来看病,所以下午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病人了。

陈福建很年轻,今年只有30岁,来卫生院工作也有几年时间了。“土门镇卫生院于2009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现有员工63人,全院核定床位90张,年门诊量可达6万余人,外科手术每年至少800台以上。”陈福建说,“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中年轻人很多,所以日常培训一直是大家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在以前,培训必须选择统一的时间集中进行,这对于医生、护士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大家的工作时间并不是很灵活。”

据记者了解,现在在土门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培训途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门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已经开始使用网络平台,在线接受培训课程。陈福建表示,这个培训平台改变了过去集中时间、地点培训的模式,医生可以灵活自主决定培训课程,大大提高了大家的培训热情,业务水平提高也很明显。“曾经有病人来看病,一直找不到原因,后来通过自主培训学习,很快找到了原因,原来是某种药物的副作用,停药后病人就不出现这种症状了。”

土门镇医务人员培训方式的改变,完全得益于四川省卫生厅与英特尔、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一起开展的基层卫生人员远程培训项目。据悉,该项目由英特尔提供Skoool培训软件平台,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提供该培训项目初期所需的培训课件。Skoool培训软件平台的优势就在于可兼容多种来源的教学课件和内容,未来该项目还将引入国内外其他著名医学机构的课件。

四川省卫生厅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赵晓恒表示,近年来四川省基层卫生信息化的硬件和网络基础有了明显改善,不过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所以需要一个能够结合基层医务人员实际需要的培训途径,而Skoool培训软件平台恰恰能够满足这方面的需要。“远程培训和课件对我们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同时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地增加培训课件,让医务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得到针对性的培训。”

“帮助培养基层医疗服务人员只是英特尔支持中国推进基层医疗信息化的多项举措之一。”英特尔公司副总裁、新兴业务项目部全球总经理戴伟升(John E. Davies)表示,“我们还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中国医疗行业应对规范医疗卫生服务行为、提升医疗机构管理和绩效考核、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现卫生保健总体规划、实现便携转诊会诊等协同服务、整合医疗机构各类已有信息系统等。我们相信基于英特尔至强平台、英特尔虚拟化技术和IT基础设施自动化管理技术的IaaS或PaaS云计算解决方案,能在其间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由衷地期望通过这些技术创新和与本地合作伙伴的广泛协作,来帮助中国医疗机构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服务水平,惠及中国亿万民众。”

篇5:医疗器械培训小结

“功能科医疗风险管理”主题活动小结

在医疗行为的全过程中,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医务人员、患者、医院管理人员、患者家属、涉及医疗行为的各类人员都可能成为医疗风险的责任人或受害者。为了避免医疗风险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改善我科的医疗风险管理,本月我科开展了“功能科医疗风险管理”主题活动。

篇6:医疗器械营销小结

1.市场营销是计划和执行关于商品、服务和创意的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以创造符合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的一种过程。

2.市场是指某种商品的现实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的总和。

市场构成三要素:人口╳购买力╳购买动机(欲望)

3.市场营销观念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演进的,已经经历了生产导向阶段、销售导向阶段、市场导向阶段,现在又进入了社会市场营销阶段。

4.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内容是由其研究对象决定的,主要包括产品、分销、促销、定价、公共关系和权力,简称“6Ps”。

5.营销观念的发展经历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四个阶段。

第二章

 市场营销环境的含义:制约或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各种力量

 市场营销环境分类: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微观环境因素包括企业、营销渠道、市场、竞争者和公众五个方面.宏观环境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就在于谋求企业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

态平衡.第三章

1、消费者购买行为的5w1H分析法主要有6个方面的内容:①何人买,即分析购买主

体;②买何物,即分析购买客体;③为何买,即分析购买欲望和动机;④何时买,即分析购买时间;⑤何地买,即分析购买地点;⑥如何买,即分析购买方式。

2、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3个方面。

3、购买者决策过程一般可分为引起需要、搜集信息、评估比较、购买决策、购后感受

五个阶段。

第四章

 组织市场的购买者由生产者、中间商和政府构成。

 组织市场购买者的特点有:①市场结构和需求特性复杂。②产品专用性强,技术服

务要求高。③购买决策参与者多。④购买者决策的类型和决策过程不同。⑤买方和卖方的关系不同。⑥直接营销。⑦互惠贸易。⑧租赁业务。

 组织市场购买者的交易模式有两种:①交易营销模式。②关系营销模式。

第五章

1.市场细分是一种把整体市场划分成不同购买者群体的方法

2.消费者市场细分的依据主要有地理、人口、心理和行为因素等。产业市场可按用户性质、地理位置、用户要求、用户规模进行细分.3.市场细分的一般方法可以分为完全不细分、完全细分、按一个因素细分、按两个以上因素细分、按系列因素细分等。

4.企业的目标市场策略有三种:即无差异营销、差异性营销、集中性营销。

5.填补式定位、并列定位、对抗定位是显示不同竞争态势的三种产品定位方式

第六章

 整体产品的三个部分是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整体产品概念是市场经营

思想的重大发展,对于企业的经营具有重大意义。

 一种产品从投放市场开始一直到被市场淘汰为止的整个过程,称为该产品的生命周

期。产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新产品的开发策略有:领先策略、跟随超越策略、更新换代策略和系列延伸策略等。品牌是产品内涵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要重视品牌的设计和品牌策略的运用。包装在营销中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包装的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合适的包装可以使产品魅力大增。第七章

1、本案例的分析涉及到企业在对产品定价时包含了哪些因素?

2、分析产品的定价方式,以及如何让消费者体会到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实惠。

3、分析商品的价格、价值、品质和效用的关系。

一、定价目标有哪些?

二、企业为什么要作出价格折扣?折扣程度的依据是什么?

三、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定价策略有何不同?

第八章

一、消费品的分销渠道模式有哪些?

二、根据本章内容,分析市场上新型渠道模式?

三、试为一家企业制定合适的分销渠道方案。

第九章

一、试比较广告、营业推广、公共关系、人员推销四种促销方式的特点。

二、联系实际,说明促销手段在诱导消费方面发挥的作用,它与“过分推销”有何区别?

篇7:医院医疗技术小结

院对照“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方案要求,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平安医院”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以“继续改进质量,保证医疗平安”为主题的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不时加强医院医疗平安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努力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平安、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具体工作汇报如下:度,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市、县卫生局的安排。

一、提高认识。落实目标责任

1院党委一班人认真学习《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方案&通知》卫办医政发[]82号)以及省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同时,认真分析了院在医疗质量工作中取得的效果,存在问题及原因所在重点研究了院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的方法、方法。

2建立“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领导组织。成立了以院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全院“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的有序开展。各科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组成科级“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小组,具体开展好本科的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

3明确分工。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院对班子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对科室实行目标责任制,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建立起逐级责任追究制,做到全院行动一致,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奖惩分明。10月下旬,又印发了省“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督导检查规范》100份,中层以上领导人手一份,依照督导检查规范中的八个大项,逐项落实了人员责任,细化了规范,进一步提高了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开展水平。

二、广泛发动。营造浓厚氛围

1逐级召开会议宣传发动。分别召开了院班子会、中层领导会。认真学习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方案,省卫生厅关于认真做好“医疗质量万里行”七个专项活动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使全体工作人员了解、掌握活动内容,并认真贯彻实施。院每月进行一次检查,由院级领导组对各科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评价,下达评价结果与整改通知。

2围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主题。利用院务公开栏、电子屏、各科黑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医疗质量和医疗平安管理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绩,宣传开展本次活动的意义、要求和好做法、好经验,营造有利于促进医疗平安、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的舆论氛围。

三、强化培训。

院始终把医务人员的培训放在重要位置,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开展业务技术人员培训,努力提升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能力和水平。

1组织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惯例规范的学习。先后开展了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污染病防治法》等卫生法律法规。使医务人员了解掌握了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惯例规范,强化其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护意识,增强依法执业的自觉性。

2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一是院内组织了业务骨干培训、病例书写培训、三基”三严”培训、护理培训、药品培训、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医疗纠纷防范等活动。

二是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培训讲座。对省、市两级组织的各种有关医疗质量管理和业务技术培训讲座。共选派各科室医务人员50余人参加省、市级培训16次,学习医疗卫生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新观点。

三是加强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共选派10人到省级以上医院进修学习,14名临床一线科室的护士长到省厅轮训,推荐6人晋升副高以上职称。通过以上举措,提高了院卫生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

3组织理论考试和技术比武。以培养提高医护人员急救技术、顺序、常用方法和治疗方案的应用为重点。进行培训,推广新知识、新技术。进入10月后,院对所有参与培训的医护人员的掌握应用情况进行了理论和技能考试,此基础上,选出优胜者参加了全市卫生技术竞赛比武,获得了优秀奖,同级兄弟医院中位居前列。

四、严格自查。全面提高医疗质量

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只有树立这一理念,才有可能实现医院科学发展。院围绕医疗质量工作,2月份、6月份两次召开全体医、药、护、技人员参加的 医疗平安工作大会”查摆安全隐患,制订医疗平安措施;围绕卫生部印发的活动方案、省厅印发的医疗质量万里行”七个专项行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院实际,院领导小组于8月21日,9月18日,10月16日、11月13日四次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自查与整改,全面提高医疗质量。

1加强了平安生产工作。进一步完善平安生产的组织领导、管理机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标准。措施落实到位;对于重点部位、重点科室采取特殊管理和措施,保证全院的各类设备、设施能够平安运转。院消防通道疏通,无障碍物,标志醒目,各类消防设备齐全,捍卫科统一管理,并在各科室设有专人管理。9月14日,院制剂室院内,捍卫科组织了全院26个科室70余名医务人员进行了消防演练,进一步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消防平安防范能力。

2严格落实了医疗护理核心制度。院医务科、护理部依照《省医疗机构医疗护理核心制度》卫医〔〕39号)要求。落实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平安核心制度。同时依照《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方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执业准入、资质准入,加强监督,全院无违法执业行为。认真执行了医师定期考核管理方法》加强对医师执业的定期考核和评价。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了具体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同时,根据医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授予相应的手术权限,实施动态管理。

3加强了临床合理用药。

一是建立和完善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组织。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二是定期对院内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公示。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

三是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规定,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开展合理用药培训及教育,定期召开抗菌药物应用专题分析会议,落实“双十”制度,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生采取个人谈话、通报批评、经济奖励等严厉措施。

四是建立有效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处置认真、及时、准确做好数据的收集和上报工作。

五是加强了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和高危药品等特殊种类药物的规范使用和管理,顺序。建立健全上述药品的购置、平安保管和使用制度。

4开展了病历书写质量评比活动。依照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省卫生厅《医疗文书规范与管理》补充规定。每月对门诊处方、住院病历进行一次抽查评议活动,加强病历书写考核。提高甲级病历率,杜绝丙级病历。

5强化了医院感染管理。首先依照《医院感染管理方法》和相关技术规范、行业规范。加强对医疗废物的分类、运送、暂存处理工作,加强了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杜绝感染事件发生。今年以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感染管理考核中均达到专业规范。

6加强急救工作。强化医务人员急救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和水平。建立“三基、三严”培训考核制度,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开展了急救技能大比武,每半年一次,采用单项比武和综合比武方式进行,内容包括为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三人心肺复苏技术等。考核临床14个科室医护人员的急救操作技术。通过技能竞赛,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综合救治能力、增强我院科室间协调能力,以适应复杂情况下应急抢救工作需要。

7进一步规范了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健全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及工作制度。建立了输血申请与会诊制度、输血前患者同意制度、输血前检验与核对制度。院能为临床提供24小时供血服务,严格输血适应征,开展了成分输血(成分输血比例≥98%临床输血中。无非法采供血行为,交叉配血合格率达100%

院虽然在医疗质量的继续改进与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的第一年。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距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异。今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将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多措并举,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平安,推动卫生事业稳步前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8:洛姆医疗培训学院楼

业主:SCI des Facultés Catholiques de Lille

建设地点:2 Rue Theodore Monod Lomme

设计单位:WONK Architectes

用地面积:2 900 m

建筑面积:3 200 m

建筑层数:地下1层, 地上6层

材料应用:穿孔铝板, 幕墙

建筑设计:Thibaud Foucray

施工单位:Holbat, Smac, Loison, Espace intérieur, Stami, Coexia, Delporte, Pique&Fils, Kone, Sclessin

设计时间:2010年

建成时间:2012年

图纸版权:WONK Architectes

摄影:Julien Lanoo

总平面

综述

共7层空间 (地下1层, 地上6层) 的医疗培训学院楼占据岛区一角, 并沿整个用地北侧边界延展。设计将建筑与庭院融合并令人对内部的功能一目了然。

首先, 地面层的入口门厅和餐厅全部采用玻璃幕墙, 并与延伸至基地东侧的庭院及花园露台直接相连。

其次, 建筑的主要区域——阶梯教室及实训用房在规定尺寸之外, 出挑于南侧立面, 达成建筑与外部空间的互动。从室外公共空间看, 阶梯教室标志性的造型非常醒目, 其下方就是直通学院入口门厅的通道。实训用房位于顶层, 悬挑的交通廊位于基地内小广场上方, 大部分采用玻璃幕墙, 落地玻璃窗使人们获得了面向岛区中心的全景视野。

最后, 与场地内的庭院呼应, 建筑内的不同楼层和位置设置了露台。阶梯教室出挑于立面也为在四层的资源中心设计一个露台提供了可能。整座建筑在两个地方被“切削”以提供外部空间:五层东侧设有一个配置给教室使用的绿化露台, 同时也形成了建筑体量向场地中心的过渡;建筑六层沿街转角位置设有一个巨大的绿化露台, 是位于屋顶的一处供所有学生使用的世外桃源。

立面

建筑地面层以上的立面覆以阳极氧化铝穿孔板及叠加的金属条带, 创造了乳白色的外观效果和特征。沿街转角位置的资源中心的立面由双层厚度的玻璃幕墙和穿孔金属板构成。半透明的立面为室内带来柔和均匀的光线, 非常适合阅览室里的阅读者。夜晚室内灯光投射出的建筑形象成为城市环境中一大亮点。

清晰的金属条带勾勒出一系列U型凹进, 活跃并划分了建筑立面。金属条带在立面上或折叠或展开, 强调楼层的分隔和看似冒险的悬挑门廊。条带在阶梯教室的下面发生弯折, 突出了学院的入口。

在金属条带之间是金属板和铝制框架简洁的交替利用。它们是固定的, 由钢和阳极氧化铝制成, 覆盖于建筑的立面, 表皮上的开口为房间带来了自然通风。同时, 立面上富于光影效果的白色穿孔板与反光玻璃幕墙形成对比。

弹性的平面布局

建筑的进深只有13.6 m, 使得内部所有空间都充满了阳光, 带来了地面层的通透效果, 以及内部空间布局的弹性。除了阶梯教室和实训室之外, 楼内所有的区域最终都能轻松地改造成办公室, 包括专为行政管理部门使用的第二层 (沿着北侧和南侧立面设置办公室, 在中心位置设技术和功能用房) 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改造。

功能组织

在简洁的外立面效果、门厅和接待区域的处理之外, 设计还为各功能单元及其未来发展留有余地。具体而言, 在垂直方向上描绘建筑的总体运作, 在水平方向上表达建筑的弹性。各楼层功能分布如下:

建筑入口

地下一层是档案室和设备层;

地面层是入口门厅和餐厅;

二层是阶梯教室 (含低处入口) 和行政管理办公室;

三层是阶梯教室 (含高处入口) 和教室;

四层是资源中心和教室;

五层是资源中心的夹层和教室;

六层是实训室和屋顶露台。

教员办公室被安排在每一层的教室旁边。位于建筑中心的两部电梯和沿北侧立面设置的两个楼梯将各层功能区域相连。地面层和二层之间有一个宽大的楼梯连通着入口大厅、餐厅、行政办公室和阶梯教室主入口。

水平方向上, 建筑被分成三个平行的程序化的结构带。

第一部分沿建筑的北侧, 进深3.8 m, 位于建筑靠前位置, 与未来的城市公园形成相对静态的关系, 在此可远观乡村景色。其中包括两部楼梯、教员办公室、团队工作室、公共医疗教室和教师休息室以及位于顶层的护理站。

第二个部分位于中心, 进深1.8 m, 作用在于连接各层的所有区域。在地面层, 这部分作为餐厅的办公室使用。

第三部分沿建筑的南侧, 进深8 m。与基地内的小广场及中心区紧密相连。正是在这一部分安排了建筑中需要弹性的空间。这部分没有任何承重节点, 具有极高的可扩展性, 能够改建成巨大的景观空间、办公室或者教室等。

Overview

The project is deve loped on 7 leve ls (R-q/R+5) is fitted to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a parcel marking the corner of the island and extends over its entire length.Such a device uses resonates the building and its courtyard and offers an immediate reading of the functioning of the building.

First, the lobby and the cafeteria on the ground fl oor fully glazed and are connected directly to the court that extends into the bottom of the plot and sunny garden terrace.

Then, the amphitheater and the practice rooms are the major areas of the program.Beyond their specified dimensions, they form growths in the south facade, thereby caus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building and its outdoor space.The iconic shape of the auditorium appears clearly from the public space and its underside adds straightforward access to the entrance hall of the Institute.Practice rooms are located on the top floor;the circulation gallery overhang on the square is largely glazed and benefits from a full height window on the heart of island.

Finally, terraces are arranged at various locations and altimetry building echoing the court.The outgrowth of the amphitheater is an opportunity to develop a terrace on the 3rd floor for the resourcecenter.The building is a lso"cut"in two places to provide outdoor

1入口门厅2餐厅

1阶梯教室2办公室3会议室

1阶梯教室2教室3办公室

spaces:

In the 5th level on the east facade, a green terrace is furnished for users classrooms unmarked, assuring a volumetric transition of the building on the way to the heart of the block.

At 5th level, at the corner of the street, a large wood and vegetated terrace, a haven of peace on the roof of the Institute, will a lso be available to all students.

Facade

We chose to make the facades above the ground floor in cladding made of natural anodized aluminum white background rain cap for a milky appearance and an character given to the front through the game overlay metal.At the corner of the streets, the facades of the resource center are composed of a doub le thickness g lazing and cladding expanded metal.These facades are translucent and have a soft and uniform light, suitable for library users.In the evening, the fi gurehead of the building lights and identifi es the project in its urban environment.

A set of sharp lines, meta l profiles U marking hollow animate the facades and sections divided facades.These lines fold and unfold atthe discretion of surfaces to highlight floors level and gambling gallery overhang.They inflect on the underside of the auditorium and highlight the entry of the Institute.

Between these lines, the project plays simple alternating metal panels and a luminum frames.The latter are fixed, made of steel and anodized aluminum are canopy builds on their outer face.Share and other glazing, the openings in the cladding allow naturally ventilate the rooms.The surfaces of expanded metal and glazing vibrate and enhance one another and in a shade of white metal (anodized aluminum) and refl ections (glass) .

Flexible Layout

As described above, such an installation of the building generates a relatively small thickness of the building:13.6m.This dimension, which allows plenty of light all parts of the program, provides transparency on the ground floor and accepts flexibility interiors.In addition to the auditorium and rooms practices, it is in this sense that we discussed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and all areas could eventually be easily renovated into offices, as does include the 1st floor plan dedicated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fices along the north and south facades and the technical and functional blocks in the center of the building) .

通往二层的宽大楼梯

咖啡厅

1资源中心2教室3办公室4露台

Functions

This operation from the outside, the lobby and reception areas are simple, while allowing many opportunities for connections between functional units and their possible developments.The project is organized in two areas:first, vertical, describes the general operation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second, horizontal, expresses the flexibility of the building.

The vertical axis expresses the distribution of programs.Thus we fi nd:

Level-1:archives and local techniques,

Level 0:hall and cafeteria,

Level 1:auditorium (low access) and administration,

Level 2:auditorium (broadband access) and classrooms unmarked

Level 3:resource center and classrooms unmarked

Level 4:resource centre (mezzanine) and classrooms unmarked

Level 5:practical rooms and roof terrace.

Offices for trainers are distributed on a ll floors close to the classrooms.All these functions are distributed by two elevator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building and two stairwells.A majestic staircase directly connects the ground floor and first floor:entrance hall, cafeteria, administration and the main entrance of the amphitheater.

In the horizontal, the projec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allel programmatic and structural bands.

The first frame has spacing of 3.80 m and along the north side of the building.The program leans to the front enjoys a quiet relationship with the future urban park and a distant view of the countryside.The first frame includes two staircases, offices for teachers, rooms for group work, public health, the relaxation room for teachers on the ground fl oor, and the nursing station on the top fl oor.

The second frame has a center distance of 1.80 m and is at the center of the building.Its mission is to serve all areas of the levels.On the ground fl oor, the circulation takes the function of offi ce for the cafeteria.

The third and fi nal frame has a center distance of 8.00 m.I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building and enjoys a stro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square and heart block.It is in this portion of the building that is arranged spaces requiring flexibility.One thus finds the lobby, cafeteria, classrooms and unmarked resource center on two levels.

This frame is devoid of any carrier point that can clutter the space.It is suitable for high scalability and can be converted into a large landscaped spaces (cf.cafeteria) , in offices (see Administration) , in classrooms, etc.

1资源中心夹层2教室3办公室4露台

穿孔板细部

篇9:掌握第二生命 野外医疗急救培训

2006年,中国第一家针对国际学校户外教育项目的公司“中国攀岩”,把WMAI的课程引进到中国,中国地区负责人孙灵野当时作为学员也参与了那次课程,并从此后担任了WMAI 所有急救课程非正式的英译中的翻译。在配合教学的过程中,萌发了他学成讲师的念头。之后,孙灵野多次前往美国和加拿大学习,成为第一位华人领导及讲师。2011年至2013年,WMAI 的课程正式用全中文教学并集合中国背景针对中国学员。至今,WMAI 在中国已举办了60届培训,培训了近千人次的学员。

找到活着的命门

2010年,我第一次参加了国际野外医学协会(WMAI)的课程。之前作为户外培训从业人员,我曾经参加过中国红十字会的两天急救课程,为了进一步学习野外急救知识,也为参加美国登山向导培训做准备,我报名参加了WMAI在北京四天的WAFA课程,初步了解到一个野外急救的整体思路。那次课程,老师是来自加拿大的讲师和中国内地第一个WMAI认证的中文讲师孙灵野。

2013年初,得知WMAI要在阳朔开办为期三周的讲师课程,我立刻就确定了参加意向。经过这几年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户外事故,我深刻感觉到自身及国内户外从业者对野外急救知识的匮乏。这是WMAI首次在北美以外地区举行的讲师培训课程,共有四位讲课老师:主讲老师是野外医疗协会的创始人David Johnson和资深讲师Fay Johnson,两位助理讲师兼翻译是来自台湾的林政翰和内地讲师孙灵野。被精挑细选来的14位同学来自两岸三地,职业背景主要是医学及户外两大领域。三周的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周是教授野外急救医学知识,第三周为教学技巧的学习。

野外医学急救课程是建立在“氧合”与“灌注”这两个最基本的生理学原则之上,针对偏远地区及成熟医疗环境不能到达的环境下的一套体系,围绕人体三大关键系统,通过病患评估系统(三个三角形),得到问题清单及处置方案,将混乱的情况变得较为有条理。一些基础的技能包括基础生命维持技能,也包括诸如失温、冷伤害、高海拔、雷电、毒素等环境医学,在偏远地区的如胸痛、腹痛、眼耳鼻喉等疾病的及时处置。

前几天的课程,由于我本身没什么医学背景,许多医学上的概念对我而言是陌生的,我只能一边努力记忆,一边以自身经历过的一些事故进行比照,通过学习的知识来分析当时该怎么做会更好,哪里做的不对。一天下来,脑袋中满满的。还好两位主讲老师的教学深入浅出,同时穿插一些实际案例,通过动手来帮助理解和记忆。DJ和Fay的讲课风格各异,但都有深厚的野外医学知识和大量的实践经验。DJ讲课和回答问题的出发点经常是从最本质的点上展开,Fay则具有更多的户外探险背景,曾经加入过K2峰和南迦帕尔巴特峰的探险,现在还是雪崩课程培训老师及居住地区救援队的成员,所以她讲课十分形象生动,模拟一些症状的情况惟妙惟肖,让我们对讲解的知识一下子有了深刻的理解。林政翰和孙灵野两位老师都是在美国完成了讲师课程和考核,参加了大量的教学实践,他们精准的翻译和补充讲解使大家极大地避免了语言沟通上的障碍。

实际操作与实际场景的演练贯穿整个课程。一些简单实用的技术,如脱臼的复位,经过讲解和练习,让大多数没有医学背景的同学感到豁然开朗。学员们在模拟实际情境的演练中通常分为两组,一组扮演伤患,一组作为救援者。救援者根据得到的场景信息和在现场了解到的实际伤患的情况,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处置;而扮演伤患的学员通过化装及症状形态的模拟,呈现出特定伤害和反应。这种演练,不但使救援者能练习和理解所学习到的知识,伤患的扮演者从另一个角度也对症状、判断和处置操作流程有一个很好的思考过程。这次学习,使我对器材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比如最为基本的急救医药包,针对某个特定的活动、什么器材和药品是最有用的、怎么正确熟练地使用,是急救包的关键。否则,携带的急救包只是具备形式上的安全感。

最后一周是讲课技巧的学习。通过前两周的技能学习,大家基本有了一个对野外医学课程教学感性的认知。老师们挑选一个野外医学主题的讲授,小型和大型演练的设计和实施,使大家逐步对野外医学课程的教学思路有了一个整体的概念。每一个阶段完成后,会进行一个集体反馈,同学和讲师对讲课人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讨论。

每天课程结束前都会有一个个人小结,表述当天自己所学到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点。这让每个人都对当天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梳理,也会从别人的见解中学习到很多知识。来自深圳急救中心的伟哥和虹姐是急救方面的专家,来自上海的外科医生曹医生是运动康复专家。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及对一些概念的阐释,给予了其他同学极大的帮助。14位学员背景各异,每个人都从自身所熟悉的领域或之前的经历中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往往会给予其他人启发性的帮助。每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也彰显出了不同的个性。曹医生的刨根问底,曾山同学跳跃性的思维,伟哥和虹姐总结性的问题,北京体育大学布和老师对教材的整理归纳,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

上一篇:糖尿病诊疗规范下一篇:经典谜语大全及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