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竖中学举行校本教研片活动

2024-04-26

西竖中学举行校本教研片活动(共7篇)

篇1:西竖中学举行校本教研片活动

西竖中学举行校本教研片活动

——兄弟学校传经送宝 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2012年12月5日上午,西竖中学举行了由石家栏中学、郝庄中学、石城中学四校和县教研室共同参加的初二物理、初一英语同课异构讲课评课活动校本教研片活动。

西竖中学教师王艳霞和石家栏中学教师薛志燕讲授了英语课,就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展开;郝庄中学教师王艳朋和石城中学教师李照义讲授了物理课,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展开。评课活动中,参评教师发言积极,尤其是局教研室张胜军主任和教研员张书军老师对活动进行了精彩点评。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兄弟学校之间进行了相互学习,为我们今后对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进行了有意的探索,同时也增进了兄弟学校间的友谊。

篇2:西竖中学举行校本教研片活动

马陂东霖学校举行校本教研活动

2012年2月28日下午第一节,马陂东霖学校全体语文教师举行课件制作研讨教研会(1课时),会议由语文教研员陈友好组织,吴志刚老师详细讲述了语文课件制作的过程,并由教师进行实操研讨交流活动,通过这次校本培训活动,教师们对课件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电脑操作有了很大的进步。

篇3:对农村中学历史校本教研的思考

据了解, 目前农村中学 (尤其是山区农村中学) 的历史教学远落后于历史教学的整体发展水平, 笔者认为, 这与当地学校很多历史教师没有更新教学观念, 还在一味采用“讲、学、练”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种只针对知识目标要求的教学模式, 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中学历史的教学水平呢?笔者认为, 开展历史校本教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农村中学开展历史校本教研的必要性

1. 学生的学习需要校本教研

与城市的孩子相比, 农村中学 (尤其是山区农村中学) 的孩子与社会接触少, 加上网络使用不普及, 可用图书资源少, 从而造成信息来源少, 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感受不够及时。在这种状态下, 历史教师的教学如果只围绕课本上的知识, 让学生整天地读、背、练, 会使他们的眼界不够开阔, 思维变狭窄。为此, 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校本教研, 以改变他们的学习状态。

2.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校本教研

由于缺少学习和参加培训的机会, 加上受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 农村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相对较慢。在一些山区农村中学, 历史教师甚至都不是固定的, 这就直接影响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农村中学历史教师要想有所发展, 光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校本教研。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教师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 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3. 历史学科发展需要校本教研

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通常只围绕教材讲授, 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基本不开展。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学科特点, 它是建立在语文、地理、思想政治等学科的基础上的, 没有这些学科的良好基础, 历史的学习将是十分困难的。要搞好历史教学, 必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相结合, 和课外综合实践相结合。历史的学习需要厚积薄发, 需要通过校本教研来促进它的发展。

二、农村中学开展历史校本教研的艰难性

校本教研虽然是以一个学校作为基本教研单位, 但是开展起来并不是轻而易举的, 它需要一定的教研条件, 农村中学 (尤其是山区农村中学) 在历史学科的校本教研方面, 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

1. 单一评价方式禁锢教研思想的突破

很多农村中学没有摆脱教学成绩的评价方式, 对教师的考核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 仍然是“一把尺子量人”。在这种评价方式下, 迫使教师不得不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 教学成绩上不去, 考评就会落后, 本身并不高的工资就会遭受损失, 所以开展教研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为了不让学生的成绩下降, 即使有新的教研思想, 也不敢冒风险去尝试。

2. 专业教师不足无法形成教研团队

农村中学历史教师中很大一部分不是历史教育专业毕业的, 并且这些中学 (尤其是山区农村中学) 规模相对较小, 同一年级的教师一到两人, 全校的历史教师最多不过五六人, 还经常需要教别的学科, 很难形成一支精于业务的教研队伍, 这对校本教研的开展形成巨大的障碍。

3. 校本教研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

校本教研虽然以学校为单位开展, 但必须有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农村中学大多接受县级教育部门的直接管理, 教育部门的专职教研员通常是校本教研的指导责任者, 但农村中学大都远离城镇, 教研员的光顾次数就会很有限。无法得到专业人员及时有效的指导, 容易使校本教研进展缓慢或流于形式。

4. 教育的整体滞后限制了校本教研的发展

当前农村中学 (尤其是山区农村中学) 的教育水平整体不高, 历史学科作为学校领导及学生眼中的副科, 受关注的程度自然也就不高。学校整体的校本教研水平不高, 历史学科的教研水平自然也就高不了。

三、改进农村中学历史校本教研的措施

1. 创设多元的考核评价机制

有人把校本教研难于开展归结为“教师觉悟不高”“缺乏研究意识和开拓思想”, 这样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一方面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大张旗鼓地号召开展校本教研, 另一方面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评价又依然如故, 这就让教师左右为难了。因为教师一方面要挖空心思提高考试成绩, 另一方面又要响应号召搞校本教研, 而校本教研的益处又不是在短期内可以体现的。此种情况下的校本教研非但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反而成了花费教师精力、增加教师负担的累赘。因此, 要想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必须创设多元的评价机制, 让教师能放下思想包袱去大胆尝试。

2. 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由于教师相对较少, 因此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变得十分繁重。特别是一些寄宿制学校, 教师不但要管学生的学习, 还要管学生的饮食起居, 大量的教学和管理任务就占用了教师每天大部分的时间, 他们也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搞教研。学校要想使校本教研有所起色, 必须让教师轻装上阵。

3. 有相关的教研投入

农村中学教育滞后的关键原因就是资金不足, 而校本教研是需要有成本投入的。校本教研并不是学校领导开开会, 给教研组及教师分配教研任务就能完成的, 它需要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理论指导, 需要研发校本课程, 需要制作校本教具, 需要开展实践活动, 需要有奖励制度……而这些没有专项资金是不行的。学校和上级教育管理部门都应加大对农村中学的帮扶力度, 增加教研成本的专项投入。

四、农村中学开展历史校本教研应注意的问题

1. 不能片面追求考试成绩

校本教研关注的应该是学校的特色发展, 探寻的是学生的特长成长, 研究的是教师的专长发挥, 我们不能追求短期的功利性, 不能把校本教研当成提高考试成绩的救命稻草。

2. 不能随意增减课本的内容

各地农村一般都具有本地区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良好基础。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 不能为了突出校本特色而随意地在教学中增加地方史的内容, 因为不加选择地增加教学内容, 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样, 教师也不能因学生接受能力差而随意地删减教科书上的内容。

3. 不能盲目学习

农村中学教育科研相对落后, 要开展校本教研就必须从头到尾认真地学习。向名师学、向专家学都是应该的, 但不能盲从。其他学校的科研成果不一定适用于本校, 在学习的同时还要研究自己学校的特点、自己历史学科的特点, 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来学。

篇4:中学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

研究者从2014年4月进行问卷设计,设计的问题所要了解的维度包括:学校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人员面积、个人实际参与的程度、参与的积极性、参与的实际效果(尤其是对个人专业发展的效果)等。然后征询部分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意见加以修改,最后面向全体教师以匿名方式进行问卷填答。在初步整理分析答案的基础上,并根据研究者平时对部分教师的了解和认识,做进一步的访谈。在较为全面把握中学教师参与校本教研这一“对象活动”的基础上,研究者对学校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科研主任等做了进一步的访谈,从学校管理层面上了解当前学校对校本教研的实际态度和管理过程。

通过集中发放问卷的方式,研究者共发出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6份。其中,男老师有效作答57份,女老师有效作答79份。大专毕业的老师有效作答6份,本科毕业的老师有效作答118份,研究生毕业(含在读,且都是教育硕士系列)的老师有效作答12份。教龄在5年以下的新老师有效作答6份,6至10年的青年教师有效作答74份,10至20年的中青年教师有效作答35份,教龄在20年以上的资深教师有效作答21份。

在初步归纳整理问卷信息后,研究者做了20人次的访谈调查。选择的依据是根据平时被选择对象有关校本教研的言论和研究者对其个人的了解状况。然后,研究者还对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和科研主任做了进一步的访谈,获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研究者发现,随着近年来校本教研的观念和活动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校工作要上去,个人要发展,校本教研就必须开展下去,而且要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但是,总体上的情况不容乐观。研究者将主要问题方面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并加以说明。

在136份有效问卷中,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没在做校本教研或没做过校本教研,而是认为自己和这项活动关系不大。其中,男教师的情况要比女教师严重,约有14.7%的男教师认为自己和这项活动绝缘。

进一步分析发现,总体上,参与面与教师的学历水平存在正相关,即学历越高的教师越认为自己有机会、有条件参与学校里组织的校本教研,也更容易自发进行教育研究活动,而与教师的年龄层次存在倒U字形的关系,即刚工作的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情况不多,而工作两三年之后的年轻教师这方面的机会越来越多,自发开展的情况也比较普遍。而教龄超过10年的教师,参与的情况就逐渐不那么乐观。对于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来说,参与校本教研的情况仅仅局限于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普通教师参与的情况极少。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1)学校为数不多的几位拥有教育硕士学历(含在读)的老师往往有更多机会做课题研究。(2)总体上,“课题研究”是年轻教师干的活,但也有一位满五十岁、1982年就参加工作的老师对参与课题研究很有主动性。(3)男教师做课题研究的比例高于女教师。不管怎么说,有一部分中学教师的确在做“校本教研”,但其参与面还是比较窄的。

动机是人参与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只有教师本身认识到参与校本教研的重要性,并愿意去钻研,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校本教研的目的。在136份有效问卷中,60.29%的教师认为是为了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帮助。较少的教师认为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或为了职称晋升的需要,所以参与的欲望和热情不足。虽然在校本教研中有一半的教师会在平时进行教学反思,问卷回答反映出很多教师会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41.47%的教师与同事交流探讨教学中的得与失,或者撰写教学札记。但进一步访谈中获知,就算是同事间的交流讨论,也只是限于口头较多,主题往往也是围绕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关,如果不能达到此效果,肯定作罢,由此可见,参与的深度非常浅。

即便61.76%的教师会撰写教育教学札记,也是在学校的强制要求下写的。访谈中参阅了一些札记,其实就是一些粗浅的“回忆录”,即有关教学过程的陈述,有时候也会记录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但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具体情况见下表:

三、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136份有效问卷中,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反映出对校本教研知之不多,参与不积极,甚至认为所谓“校本教研”只不过是学校扩大宣扬影响和争取生源的一种噱头。

篇5: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的症结及对策

一、症结一:认识错位, 氛围不浓

校本教研活动是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 以教师为研究主体, 依托学校自身条件、资源优势, 为了改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教学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但是, 我们有些教师认为:教研是教育专家、教研员的事情, 教师以教书为主要任务, 平时教学任务都很繁重, 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班级管理占用很多时间, 几乎没有时间做教研, 只要把书教好就行了, 校本教研可有可无。基于这个原因, 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氛围不浓, 教师不会主动自主参与“校本式”的教研, 甚至对校本教研有逆反排斥心理。

对策:一是加强领导, 引领方向。在校本教研中, 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 把握和指引着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方向, 对于学校存在的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要了然于胸, 要准确、适时地把握校本教研的方向、重点, 制定一套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研制度、完善的激励机制, 给教师以恰当和适时的指导。二是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校本教研, 观念为先, “科研兴校, 教研强校”已成为学校和教师的共识, 要认识到只有积极地开展教研活动, 才能保障教师知识、教学技能有充足的源头活水。三是加强学习, 丰富理论。如果教师不学习, 教学活动就会变成“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学校要打造阅读工程, 着力构建书香校园, 搭建教师成果展示平台, 让阅读提升教师专业成长, 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 提升校本教研的氛围。四是更新观念, 改善行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影响教学行为, 理念至关重要。学校要舍得花经费, 让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和比赛, 开阔教研视野, 增强新课程理念。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交流中不断更新观念, 形成对自己教学行为反思和创造性见解, 使自己真正成长为教学和研究的主人, 形成人人参与教研、人人热爱教研的局面。

二、症结二:盲目教研, 华而不实

校本教研中, 由于缺乏经验, 甚至有些教师从未涉猎过此领域, 缺乏专业理论支撑, 不了解校本教研的研究对象和途径, 往往陷入盲目教研的境地, 专业性和研究性不强, 造成低效随意的经验式教研, 导致校本教研低效无效, 形同摆设。有的校本教研看似轰轰烈烈, 你呼我和, 但华而不实, 给人矫揉造作之感。如, 在听评课的教研中, 我发现有些教师听课重数量不重质量, 听课数只要达到学校要求即可, 但何时听, 听何人课, 听后能否评课及反思, 则不确定;有些教师是重结果不重过程, 由于没有科学的听评课程序, 听课人在课前既不知己也不知彼, 课堂观察不细致, 课后难以给授课人以实用有效的教学建议。

对策:一是加强教研组建设, 构建有效的教研平台。教研组、备课组是学校教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教研组、备课组的健全程度和工作质量, 直接关系着学校教学质量。学校要选好素质较强的教研组长, 指导教研组做好三年发展规划, 要求每个教研组要有工作分析、发展目标、年度目标以及具体的教研安排, 做到教研有任务, 任务有落实, 个人有发展。建立“个人精备, 集体研讨, 资源共享, 个人整合, 课后反思”的备课制度, 开展教学研讨、教学观摩、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有针对性、灵活性、简便性的校本教研活动, 提高教研活动的自主性和针对性, 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成长, 走出了校本教研浮华的漩涡, 让校本教研返璞归真。二是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它是一种改进教学策略, 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的好方法。自我反思既可防止教学机智、教学感悟的流逝, 又可记录教学中的“缺遗”, 为今后经验总结、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 把自我反思变成不断改善自己教学行为的良好习惯, 坚持撰写教学反思笔记和教学自我评价, 有效地促进自身进行自评、自查、自省、自改, 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三是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和学术指导。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 离开了专业人员的引领和指导, 校本教研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 低水平重复, 很难得到理论的提升和实践的发展。

三、症结三:流于形式, 形同虚设

农村学校的教师管理比较松散, 大多数学校教师不用签到坐班, 很多教师一上完课就回家, 很少跟其他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探讨, 参与校本教研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 教研意识淡薄, 教研活动常常是流于形式, 教研内容比较肤浅, 没有可操作性, 形同虚设, 指令性、应检式和跟风型的教研仍然存在。如, 集体备课中, 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简单说说自己的教学思路, 没有具体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等。很多教师教研主讲材料大部分是从网上随便下载修改, 没有根据教学实践研究,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对教学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对策:一是规范校本教研机制。以教研组为核心、围绕学科特点制定校本教研管理条例, 教学和研究规范细则、课堂教学评价细则, 引导校本教研不断走向规范科学。二是立足校情确定主研方向。要认真分析教师和学生的特点, 研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根据校情学情, 明确学校的主研方向。如, 我校的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下农村普通中学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已获审批立项, 通过教师比较系统的研究,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层面寻找解决新课程问题的策略, 同时鼓励教师自主申报微型课题, 增强教研意识, 提高教研能力。三是拓展网络校本教研平台。网络教研有着教学资源共享范围广、教学资源共享时间长、教学资源丰富、教研交流空间无极限等优势,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理论学习、研讨互动, 弥补教研时间不足, 增强信息素养, 储备专业知识和理论, 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教研活力, 让校本教研活动有“形”有“神”。

四、症结四:主题泛散, 目标不明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 大部分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随意性很强, 有些教师只是把校本教研当作一项学校布置给他们的任务, 甚至把教研活动视为工作负担。教师往往不知道怎么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教研没有目标和主题, 评课随意客套, 赞扬多, 批评少;研讨泛泛而谈, 缺乏观念的交锋、思维的碰撞;教研安排随意, 缺乏计划性和连贯性;教研内容失衡, 重教法研究, 轻学情分析, 重知识传授, 轻学法指导等, 有点“脚踩西瓜皮, 踩到哪里算哪里”的感觉, 缺乏教研方向感。

篇6:西竖中学举行校本教研片活动

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学实践 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和过去的研究经验还不够,它更需要一种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教研运行机制,需要教师团队的智慧,需要教师深入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在实践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于是“以课程改革为宗旨,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生成的问题为对象”的教研工作机制——新“校本教研”适应了这一需要。下面我们结合近几年的教研实践就“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作些粗浅的论述,希望能抛砖引玉。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内容,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它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应当立足教学实践本身进行研究,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很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尝试:

一、以主题研討为抓手、提升教师专业研究水平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知道“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是一种“对话文化”。如果在教研过程中要出色完成这种“对话文化”任务,我们就要在教研活动前确定好主题,预设好研讨方案,做好人员分工等,然后再定时间、定地点进行分组研讨、互动评课。

教师围绕主题展开研讨,记录者将研讨主题的背景、主题研讨的过程(包括师生双方的活动、教学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教师的课堂评价性语言等)、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及效果都记录下来。互动评课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进行深入浅出的研讨。

研讨时允许组内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持不同看法,并真诚地提出改进意见。课后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或教育叙事的写作,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以课例为载体、提升教师专业研究水平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 对课例的“学习——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上课教师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提出了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行动教育”模式,其基本模式为“三个阶段、两次反思”。“三个阶段”是指: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新理念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连接这三个阶段活动的是两轮由专业引领的合作反思:1.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2.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这种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教育模式,研究如何促进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真正落实,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当然,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课例载体研究,不是优秀课堂教学行为的展示,也不是优质课观摩,而是课前抓住教学中实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制定研究主题,选择课题;课中以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反复试讲;课后进行反思、交流,不断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就此而言,校本教研的全部过程就是为了真实地体现与展示上课教师这个特定对象教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使全体参与者都能获得对于有效教学及其意义的理解,并最终达到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与专业水平的目的。

三、以创建灵活的运行机制为重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可根据实际开展校本教研。如果以教研组作为研究小组,组织起来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大、效果不理想的话,我们也可以以备课组作为研究小组,同年级同教材研究起来会更集中、更投入,而且备课组人员少,便于统筹安排。这样采用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有机结合,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构建起校本教研灵活的运行机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践证明: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能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充分发挥创造热情,使学校更具有活力,使教学更具有效力,使教师更具有能力;教师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在不断反思中学会了思考,增强了问题意识,在同伴间的研讨辩论中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在专业引领下提升了研究能力和水平。校本教研已经成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能常有教研成果见诸报端的教师,其优点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等,之所以出现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有可能是态度问题,即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写作上,轻视了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或者可能是教学能力问题,即语言表达能力不佳,想得不错但说不出来。教学质量名列前茅的教师,其优点是教学实战能力强、善于应试、善于和学生沟通等,之所以出现没有够份量的教研成果,也可能是态度问题,即认为文章之类的不过是“纸上谈兵”,或者是写作能力问题,即想写却不知道怎样动笔,或者是因为屡次投稿不中而丧失信心。

总之,学校“优化”教研活动,既能够让教师牢固生成“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思想,又能够让教师通过实际参与来实现“教”“研”的和谐发展,大大有利于“能教而不能研”和“能研而不能教”的两类教师成长为本土名师。

参考文献:

[1]丁振刚.《论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篇7:西竖中学举行校本教研片活动

症结一:认识错位,氛围不浓

校本教研活动是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依托学校自身条件、资源优势,为了改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教学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但是,有些教师认为,教研是教育专家、教研员的事情,教师以教书为主要任务,平时教学任务都很繁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班级管理占用很多时间,几乎没有时间做教研,只要把书教好就行了,校本教研可有可无。基于这个原因,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氛围不浓,教师不会主动自主参与“校本式”教研,甚至对校本教研有逆反排斥心理。

对策:一是加强领导,引领方向。在校本教研中,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把握和指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教师的发展方向,对于学校存在的问题要了然于胸,要准确、适时地把握校本教研的方向、重点,制定一套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研制度,完善激励机制,给教师以恰当和适时的指导。二是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校本教研,观念为先,“科研兴校,教研强校”已成为学校和教师的共识,要认识到只有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才能保障教师知识、教学技能有充足的活水源头。三是加强学习,丰富理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教师不学习,教学活动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校要打造阅读工程,着力构建书香校园,搭建教师成果展示平台,让阅读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提升校本教研的氛围。四是更新观念,改善行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影响教学行为,理念至关重要。学校要舍得花经费,让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和比赛,开阔教研视野,增强新课程理念。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交流中不断更新观念,形成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长为教学和研究的主人,形成人人参与教研、人人热爱教研的局面。

症结二:盲目教研,华而不实

校本教研中,由于缺乏经验,甚至有些教师从未涉猎过此领域,缺乏专业理论支撑,不了解校本教研的研究对象和途径,往往陷入盲目教研的境地,专业性和研究性不强,造成低效随意的经验式教研,导致校本教研低效甚至无效,如同摆设。有的校本教研看似轰轰烈烈,你呼我和,但华而不实,有点矫揉造作之感。比如在听评课的教研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听课重数量不重质量,听课数只要达到学校要求即可,但何时听,听何人课,听后能否评课及反思,则不确定;有些教师是重结果不重过程,由于没有科学的听评课程序,听课人在课前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课堂观察不细致,课后难以给授课人以实用有效的教学建议。

对策:一是加强教研组建设,构建有效的教研平台。教研组、备课组是学校教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教研组、备课组的健全程度和工作质量,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要选好素质较强的教研组长,指导教研组做好三年发展规划,要求每个教研组要有工作分析、发展目标、年度目标及其具体的教研安排,做到教研有任务,任务有落实,个人有发展。建立“个人精备,集体研讨,资源共享,个人整合,课后反思”的备课制度,开展教学研讨、教学观摩、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有针对性、灵活性、简便性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自主性和针对性,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成长,让校本教研返璞归真。二是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是一种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的好方法。自我反思既可防止教学机智、教学感悟的流逝,又可记录教学中的“缺遗”,为今后经验总结、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把自我反思变成不断改善自己教学行为的良好习惯,坚持撰写教学反思笔记和教学自我评价,可以有效促进自身进行自评、自查、自改,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三是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和学术指导。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离开了专业人员的引领和指导,校本教研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低水平重复,很难得到理论的提升和实践的发展。

症结三: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农村学校的教师管理比较松散,大多数学校教师不用签到坐班,很多教师一上完课就回家,很少跟其他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和探讨,参与校本教研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教研意识淡薄,教研活动常常流于形式,教研内容比较肤浅,没有可操作性,形同虚设,指令性、应检式和跟风型的教研仍然存在。如集体备课中,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简单说说自己的教学思路,没有具体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等。很多教师教研主讲材料大部分是从网上随便下载的,没有根据教学实践进行研究,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对教学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对策:一是规范校本教研机制。以教研组为核心,围绕学科特点制订校本教研管理办法、教学和研究规范细则、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引导校本教研不断走向规范化。二是立足校情确定主研方向。认真分析教师和学生的特点,研究课堂教学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根据校情学情,明确学校的主研方向。比如,我校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下农村普通中学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已获审批立项,通过教师比较系统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层面寻找解决新课程问题的策略,同时鼓励教师自主申报微型课题,增强教研意识,提高教研能力。三是拓展网络校本教研平台。网络教研有着教学资源共享范围广、教学资源共享时间长、教学资源丰富、教研交流空间无极限等优势,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理论学习、研讨互动,增强信息素养,储备专业知识和理论,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教研活力。

症结四:主题泛散,目标不明

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随意性很强,有些教师只是把校本教研当做一项学校布置给他们的任务,甚至把教研活动视为工作负担。教师往往不知道怎么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教研没有目标和主题,评课随意客套,赞扬多,批评少;研讨泛泛而谈,缺乏观念交锋,思维碰撞;教研安排随意,缺乏计划性和连贯性;教研内容失衡,重教法研究,轻学情分析;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等等,有点“脚踩西瓜皮,踩到哪里算哪里”的感觉,缺乏教研方向感。

上一篇:破译母爱作文450字下一篇:34图形液晶控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