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教训警钟长鸣

2024-04-23

吸取教训警钟长鸣(精选9篇)

篇1:吸取教训警钟长鸣

吸取教训,警钟长鸣

2017年7月10日,市委举办了“清风〃实干”大讲坛第三期专题讲座,感受颇深。这个讲座围绕《吸取教训 警钟长鸣 努力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环境》内容进行学习。从这三位腐败官员的腐败案件中,我深感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国家干部,在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方面需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放松理论学习,不能放松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提高,不能放松工作生活中的小节问题。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时刻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要努力做到:

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严格执行中央上下的各项规定,要廉洁从政,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断自我提醒,自我反省,自我激励,需要做到警钟长鸣。只有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才能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好党交给的工作任务,才能更好地保证自身的廉洁清正。

加强学习,保持良好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定期有组织或自觉的加强从政道德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是每个要求进步的党员所应该做到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有定期进行政治学习,自己的思想才能得到进步,还要自觉自愿的落实到自己的平时工作当中去。

我要做到从这些案件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警钟长鸣,树立正确的人身观和事业观,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恪尽职守。我将以此警示自己,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漠公仆本色,常修为官之德,扎扎实实的为人民办实事。

篇2:吸取教训警钟长鸣

2015年2月9日,肥东县横大路一期道路排水工程发生的这起3人因气体中毒死亡的安全生产较大事故,使得原本应该回家和亲人春节相聚的3个鲜活的生命不幸逝去,同时这起事故发生在新《安全生产法》正式实施,加大了责任追究和股份公司全面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全面加强节日期间安全稳定工作期间,对于企业来说不亚于一个晴天霹雳。

这起事故暴露出作业人员缺乏基本安全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现场管理人员缺乏处置有害气体的知识和经验,现场应急处置方法不正确等方面的问题。但是透过问题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事故单位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极大的漏洞。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知道,井内存在有害气体,还有人会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入吗?在出现有人遇害的情况下,还会有第二、第三个人下去吗?答案是肯定不会,只有无知者才无畏。

针对上述问题,在今后的施工生产中,我们一定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篇3:吸取火灾教训应用新型材料

现今中国建筑节能中大规模应用的是当前世界先进的节能保温有机高分子材料,主要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XPS)和硬质聚氨酯泡沫PU。这种高分子材料保温性能好、质地轻、应用技术成熟,大规模应用,可为实现我国建筑节能减排起到关键作用。但是,这些材料是属于高分子易燃分子结构,遇火易燃,因而没有经分子结构改性均属易燃可燃材料,均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

国外对保温材料有严格的防火规范,对热塑性EPS泡沫塑料,使用的防火级别必须是B1级别,对PU泡沫必须是B2级的。而我国却方兴未艾地在没有严格防火规范及防火措施的情况下大规模应用B3级材料。

我们早在6年前已提出热塑性泡沫塑料PS泡沫(EPS、XPS)由于在80℃就熔化,火灾性能极差,不能用于人口密集的高层建筑、公共建筑中。在十一五规划一开始,我们提出用于外墙外保温有机保温材料必须具有抗火灾功能,必须从严要求。B3级泡沫不能用于外墙外保温体系中。

三次典型的大火案例揭示,易燃材料是引发火灾的罪魁祸首。但这些大型火灾的负责方都声称取得合格阻燃性能检测报告,被追究责任时,大呼冤枉。除了层层转保、偷梁换柱、偷工减料、监管不严等因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国内检测标准存在误区。XPS泡沫塑料非常容易取得难燃级燃烧性能数据。如有一种XPS产品,它的氧指数只有24.8%,属不阻燃产品。还有一种产品氧指数30.8%,属阻燃产品。这两种产品同时按GB8625竖炉试验检测,均能通过B1测试;同样,按GB8624-2006中SB试验,即GB/T20284-2006(单体燃烧试验),照样可达到难燃C级标准数据,达到C-S2, d0。还有如PVC橡胶泡沫塑料,PE橡胶泡沫塑料,以同样的原因,也可取得国家级难燃B1级或难燃C级或B级检测报告。

这种假象迷惑了人们,错误地把这些材料当作难燃级材料使用。但从真实火灾情况中考察这些材料的燃烧性能即“火灾性能”,却是极差的一些保温材料,是建国以来燃烧性能最差、过火速度最快的一种材料。因此,XPS所提供的难燃级B1级报告,误导视听,形成人们防火的误区。

目前幕墙建筑大规模使用铝塑板复合板,外层为0.2~0.25mm厚铝板,中间夹层为PE(聚乙烯)泡沫或PVC(聚氯乙烯)泡沫。PE、PVC泡沫同XPS泡沫均属热塑性泡沫,性能相似,PE泡沫燃烧时滴落严重,火焰上端呈黄色,下端呈兰,过火速度极快,经阻燃处理后,最多氧指数在25~26%,达不到B2级,PVC泡沫塑料由于氯含量高达56%、氧指数可达45,属难燃级材料,但在中国众多的网吧真实火灾中,却是过火速度极快的易燃材料,它决不是难燃材料,其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所以,在当前幕墙系统中,铝塑复合板中间夹层不能采用PE、PVC热塑性泡沫,它同XPS泡沫“火灾性能”相似,应当引起人们高度警觉。

有人以我国有机保温材料存在严重火灾隐患为教训,提出干脆以无机保温材料取代有机保温材料的建议。我们认为,无机保温材料不可能取代有机保温材料。从节能效果来考虑,无机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远远不如高效有机保温材料(PU、EPS、XPS)。从燃烧性能考虑,不燃的玻璃棉、岩棉等无机材料在高温火势攻击下会被烧化,玻璃棉泡沫超过350℃就脆化,岩棉超过600℃以上就粉化,它抗不了真正大火的攻击。又如金属铝是无机材料,点不着火,但它的热值非常高,比保温材料还高出六、七倍,在500℃以上的高温火的攻击下,不仅金属铝熔化,而且还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大大加速保温材料的燃烧及蔓延的速度,像铝金属的无机材料也不可能进入防火的保险箱,它在真实火灾中也会变成火灾的元凶。再从生产无机保温材料或无机材料的成本考虑,国内产量少并且是高能耗产品,价格不低,所以无机保温材料不可能成为中国建筑节能减排的主力军。

有人提出,既然有机保温材料存在易燃问题,提议多添加阻燃剂来实现提升材料防火的阻燃性。添加阻燃剂,可以提升材料阻燃效果。但在易燃有机保温材料中添加大量阻燃剂,尤其添加非环保型阻燃剂后,它的阻燃性最多也只能达到B2级。更可怕的是由于阻燃剂的存在,一旦遇到特大火攻击时,原有的防火阻燃功能顷刻瓦解,反而会产生大量烟雾及毒气,同样是致人于死地的罪魁祸首。所以多添加阻燃剂不是最佳方案。

仅以燃烧性能数据来考察防火性能的好坏是有片面性的,只有在大型火灾试验中获得的“火灾性能”数据,才能生产出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建筑节能防火材料。要吸取三大火灾的惨痛教训,切实加强我国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安全是当务之急,特别关键的问题是不仅要高度重视节能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而且还要高度重视和掌握节能保温材料的“火灾性能”,才能真正攻克建筑材料的火灾隐患问题。

我研究聚氨酯已有30多年历史,在国内第一个攻克了PU难燃B1等级泡沫,并于2000年在国内第一个成功地应用于中国空调PU B1等级保温风道板的连续生产线中。同年10月,研发的“B1级难燃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板”成果被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办公室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最近,我们研发团队历经千辛万苦,发明了经化学结构改性的无卤结构碳膨胀性阻燃化技术路线和工艺,在国内第一个提出“火灾性能”和“碳化层”理论,使原易燃的聚氨酯泡沫达到高氧指数、火焰传播性小,烟雾小、毒性小的低碳、低烟、低毒B1级硬质难燃 (PlR) 聚氨酯泡沫产品,这些科技成果采用的氧指数、烟密度、火焰传播速度三项考察指标,经国家权威机构检测,均已达到并超过我国颁布的GB8624-1997国家标准,(相当于德国DIN4102标准),达到并超过GB8624-2006国家标准,(相当于欧洲EN13501标准中难燃C级标准)。从单项指标考察,氧指数可达≥32,最高达36;烟密度SDR可达≤25,最低可达15,是目前国内外最高指标;从燃烧性能燃烧剩余长度平均值看,不仅大大超过B1等级≥150mm的标准,甚至到最高达到477mm以上,超过不燃A2级≥350mm的指标。在国内第一个攻克了PU毒性的技术难关,达到了GB8624 2006中准安全的毒性指标。碳化层和低发烟、低毒性的环状结构不仅阻止了火焰的蔓延、烟毒气的释放,而且具有抗火焰贯穿、隔火、隔高温的功能,相当于宇宙航天飞船外壳经受高温攻击考验的保温层,是遏制建筑火灾群死群伤的克星,这些领先国外的科技成果可有效地遏制我国建筑火灾频发的严峻形势,可有利于我国高层建筑、公共场所建筑、幕墙建筑、甚至建筑内部的内保温中的广泛应用。

篇4:吸取过去的教训

说苏武在汉武帝驾崩之后南向大哭,扑地,几令绝,似乎很“忠君”。其实这里中行先生上了大当。如此种种,我以为,倘不是班固这班如“文革”中刀笔吏的人物为了某种需要而笔底生花,便是苏武自己宣扬出来的,多半是说来骗骗人,让新皇帝无可奈何的觉得不好意思。

中行先生举的另一个例子是方孝孺。他认为方孝孺实在太傻,可怜,为建文帝尽了愚忠。我又认为他上了当。方孝孺为建文帝尽忠,被明成祖砍了头,并不可怜。说得不客气一点,他只是为自己的政治利益而拼杀,成则王败则寇。既落为寇,只好认命、被杀头。中国知识分子学问越高越想做官,做大官,弄不到手,只好归隐,清高,骂人。我不信方孝孺会轻轻易易的为着什么一定要忠于建文帝而不为明成祖办事从而杀头。

篇5:吸取教训全面提升

记麦尔丹·力提普同志违纪警示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2014年12月11日1时许,我中队全体民警、事业岗、协警在大队的统一部署下,由中队长杨磊同志带领,集中探讨了“麦尔丹·力提普同志的严重违纪行为”。

为了进一步增强和提高中队民警、事业岗、协警素质,有效遏制民警、事业岗、协警违纪违规事件的发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通过以麦尔丹·力提普同志违纪警示教育为反面教材,认真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为中队民警、事业岗、协警再次敲响了遵纪守法的警钟。

篇6: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初,由于经营难以为续,不看好行业的发展,我卖掉了自己经营的企业,做为企业主的日子结束了。4月底,在牛气冲天的时候,我带着2万多元进入了股市,从门户网站及博客上学习,那时没有学到正确的投资理念和方法,买来卖去,到了年底一算账,交了不少佣金和税金,自己仅赚了11%。

进入熊市,亏的一塌糊涂,投机不成 ,反佘一把米,损失45%的本金。那时根本就没有做为投资人应有的职业能力,顶多算一个不成功的自由职业者,连有稳定收入的雇员都不如。

年,读了但斌的《时间的玫瑰》、巴菲特的《致股东的信》、彼得林奇的《战胜华尔街》等价值投资名著后,开始顿悟,接受了价值投资理念,股票账户的本金增加到四万左右,买入优秀的公司并长期持有,浮盈95%,以前损失的本金赚了回来,并稍稍有了点盈利。

为了取得财务自由,这点点本金显然不够,而且价值投资者买入并持有的策略并不需要我全职,于是206月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又回到了雇员的职业生涯。这6年时间,老婆的收入管家庭生活开支,我的工资奖金以及一套商品房的房租基本上都用来增持股票,买入并持有,到的熊市,虽然走上价值投资之路,但还未在投资上赚到钱,一则是时机未到,二则是选择成长股的眼光还稍有不足。

这几年,陆续买入和增持:张裕A、全聚德、博瑞传播、中国联通、苏宁云商、科伦药业,华润三九、用友软件、华谊兄弟、伊利股份、上海家化。

到,累计投入本金36万元,读了很多投资方面的经典著作,看了无数篇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和文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验。目前,已经从股市上赚了两倍,熊市一点一点的积累,只为牛市灿烂的兑现。这一生中,头一次有几十万元的收入来自于证券投资,相当于十年的雇员的工资收入。4月份以来,际陆续续减持涨幅巨大市盈率超过六十倍以上的股票,如用友软件、华谊兄弟、中国联通等,转出35万元投资到私募股权众筹项目,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一轮的互联网+的浪潮中,转出20万元投资到P2P网贷,为熊市买股储备现金,证券账户上还有20多万元的股票。

204月份辞职,拟二次创业。有了两轮牛市、熊市的历练,我已具备投资人的素养和能力,也有近百万元的投资性资产,开始新的征程。

篇7:吸取教训的句子

2、一个人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对于自我的潜质永远不敢充分的信任;甚至自我认为必将失败无疑。富兰克林

3、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

4、失败也是我需要的,他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爱迪生

5、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1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6、应对赞扬和激励,一笑而过是一种谦虚清醒,然后不段进取,这是一种力量。

7、一个生意人不想破产,好比一个将军永远不预备吃败仗,只自得半个商人。巴尔扎克

8、如果咱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我发觉不了咱们十分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

9、应对误解和仇恨,一笑而过是一种坦然,然后持续本色,这是一种达观。

10、正因害怕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

11、如果咱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我发觉不了咱们十分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

12、对不屈不饶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俾斯麦

13、失败的教训,成功获经验。—谚语

14、对失败和挫折,一笑而过是一种乐观自信,然后重整旗鼓,这是一种勇气。

15、失败是成功之母,高但是脚底板。—谚语

16、失败是一种教育,知道什么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杜威

17、不论成功或失败,都系于自我。朗费罗

18、败莫败于不自知。吕不韦

19、困难里包含着胜利,失败里孕育着成功。—谚语

20、世界上最讨人厌的一种话就是失败者的理由。李敖

21、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惠特曼

篇8:吸取教训警钟长鸣

强化产业规划杜绝盲目乐观

“产业规划不够, 企业发展过于盲目, 导致产能过剩, 这也是整个产业走到今天的根本原因所在。”众多企业都已经开始总结教训。“前几年光伏产业的大发展, 让很多知名企业被一时的利好市场冲昏了头脑, 忙于扩张, 忘记了市场分析和存在的风险, 很多花费巨资建设的厂区, 几乎没有使用就已经停产, 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更使资金运作受到严重挑战。”业内人士的观点不免让人心生感慨, 更联想到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江西新余“硅谷”这样的鲜活案例。更多的专业人士也都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并表示光伏产业的整合已经成为产能过剩的必然结局。中国科学院电工所研究员许洪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2011年全球光伏应用市场规模只有2900万千瓦, 而中国产能最低也在3000万千瓦以上, 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到了该整合的时期。也有权威的市场研究机构公布相关信息:预计未来三年, 太阳能行业光伏组件依然产能过剩, 将有180家光伏企业走上倒闭或被收购的道路。无论这一消息是否会成为现实, 国内企业的产能过剩却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 这也无疑给国内企业提了个醒儿:盲目导致产业发展出现混乱和困境, 已经成为血的教训, 更可怕的是, 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 在风电等行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从光伏产业发展中汲取教训也是其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事。

打好基础做好“根据地”工作

目前, 我国的光伏产业过于依赖“外人”, 国内的光伏产业需求90%以上集中于欧美市场, 一旦国际市场发生风吹草动企业自然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这样的教训在其他行业已经屡见不鲜, 但这些并没有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虽然早在几年前, 部分主攻国际市场的光伏企业已经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内, 但并没有足够重视, 有的企业只是觉得国际市场竞争太激烈了, 转而看国内市场有没有更好的机会。两年前某龙头企业相关负责人曾私下和笔者交流说:“我们只是试着做一做国内市场, 还是以国际市场为主。”当然, 这也和国内发展条件不够充分有关, 但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今天这样的严重后果、没有铺垫好发展的“后路”却成为了事实。

曾有分析认为:我国光伏产业的消费市场长期以来过于依赖国外, 国内相关市场的发展迟迟难以跟上, 适合光伏发电特性的分布式市场难以打开, 导致国内光伏企业在面对海外市场波动时顿显脆弱。相比于德、日、美等分布式光伏装机量占总装机容量中近于或高于80%的比例而言, 我国的分布式光伏装机份额实在难以相比。这也就是说, 发展国内市场已经成为挽救光伏产业的重要方式。

“在这一点上, 要如果套用中国革命成功的典型经验, 就是要建立好自己的‘根据地’、‘大本营’。只有做好了国内市场, 夯实了产业基础, 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才能够在各种风浪面前稳坐钓鱼台, 稳如泰山地应对各种市场变化。”专业人士的分析不难让我们联想到这次产业波动, 如果之前坚定不移地发展国内市场, 那么外力的作用也不会这么容易就让整个产业发生如此巨大的震动。从这个角度来说, 此次光伏并网相关意见的公布, 无疑成为了国内产业大发展的开端之作。

产业发展要未雨绸缪企业之间更要团结一致

国际经济的变幻总会影响到各个行业的发展, 无论哪个行业, 只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就有可能面临和光伏产业一样的尴尬处境。这就要求企业团结起来, 做好准备工作, 应对国际市场上处于各种原因的各种“调查”。只有法律层面、企业实际生产管理展面等的各种准备做好了, 无论什么“反”都能从容面对, 行业发展才有了最为重要的“防御术”。可喜的是, 我国光伏企业已经开始行动起来, 并于2010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指导下, 由积极投身于光伏产业, 从事光伏产品及应用的研究、开发、制造、服务的22家企事业单位共同组成了中国光伏产业联盟。但还有一些遗憾的是, 这一联盟在短时间内还未发保护产业发展的作用, 还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方能真正成为中国光伏产业的保护神。我国的光伏企业和相关机构还需要不断加强各方面的合作和沟通, 才能真正团结起来, 应对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

加强自身科技建设

掌握先进的技术才是突破国际市场封锁的关键。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发电技术, 谁掌握了其中的关键环节, 谁就会在新能源发展的道路上占据领先优势, 谁就能掌握新能源发展的主动权, 最终掌握人类能源发展的主流。目前, 我国的光伏产业发展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主要装备和技术都还依赖国际市场。据相关人士介绍, 包括薄膜电池生产线、高纯多晶硅生产的氢化炉、四氯化硅闭环回收装置、大尺寸铸锭炉、多线切割机、PECVD镀膜设备、自动丝网印刷机、自动电焊机等在内的装备还主要依赖进口, 而相关原材料, 如高纯多晶硅、银浆、EVA用高分子树脂、切割液等的对进口的依赖度很高, 仅2011年, 高纯多晶硅进口数量就达到46.48万吨之多。这样的进口依赖, 也是使产品成本过高、难具国际竞争力, 导致产业发展出现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致使我国表面已是名副其实的光伏产品制造大国, 但大多数光伏企业经营困难, 甚至亏损, 将整个产业引向发展困境。

如何摆脱国际市场的束缚, 如何寻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 如何从容面对市场的跌宕起伏, 还要从以往的经验中不断总结教训, 才能不断地自我完善, 才能真正地壮大自己, 才能成为行业的真正领跑者。而这些, 也正是中国的光伏产业真正面临的重大课题。

金太阳示范工程

篇9:从灰烬中吸取教训

Lessons in the Ashes

Eric Westervelt (Host): Two years ago this week, 19 members of the Granite Mountain Hotshots, a team of 1)elite firefighters from Prescott, Ariz., were killed in the foothills of Northern Arizona. The Yarnell Hill Fire was one of the deadliest incidents for wildland firefighters in U.S. history. As the wind shifted and the fire closed in, the Hotshot’s radio transmissions grew increasingly panicked.

(Soundbite of archived Recording)

Unidentified Firefighter: OK, we’re here at Granite Mountain Hotshots. Our escape route has been cut off. We are preparing a deployment site. We are burning out around ourselves in the brush.

Westervelt: Today, there are still questions about what happened and what lessons can be gained from the tragedy. Kyle Dickman, a former Hotshot himself, has written a new book about the Yarnell Fire called On the Burning Edge. He joins us now from Santa Fe. Kyle Dickman, welcome to the program.

Kyle Dickman: Thanks for having me.

Westervelt: So, take us back to late June, 2013. Weather and winds shifted on the Yarnell Hill Fire. Nineteen of the crew were in the forest battling this two-day-old blaze when their commander had a huge decision to make. Take us through what you know about what happened next.

Dickman: So the fire was burning very intensely. It was burning to the north all day. And about 4 o’clock, a number of 2)thunderstorms developed overhead. And the fire suddenly changed directions. There was 30- to 40-mile-an-hour winds that were put out, and what had been a relatively sleepy 3)flank of the fire suddenly jumped and became, you know, 20-foot and then 30-foot and then 40-foot flames. And that wall of fire was rushing toward the town of Yarnell. And Eric Marsh, who was the 4)superintendent of the Granite Mountain Hotshots, was forced to make a decision. He had to decide whether or not he wanted to leave the safety of what’s called the black, which is the already burned fuel, and move into the town of Yarnell where they could presumably do something to protect the houses. Or he would keep his crew in the safety of the black and watch this town burn. Ultimately, of course, he decided to move the crew back into the town of Yarnell, and they never made it. The fire caught them before they reached the houses.

Westervelt: There was only one survivor, Brendan McDonough, nicknamed Donut. How’s he doing two years after this tragedy?

Dickman: He’s still coping, you know. He lost 19 of his closest friends. I mean, he calls them his brothers. And his experience that day was also mind-bogglingly intense. He was pushed off of his lookout. He was serving as a lookout, and he came very close to being burned to death. The investigators later found that if things hadn’t have changed, he would’ve been the first 5)casualty on the Yarnell Hill Fire except that he was 6)swooped up by a guy in a four-wheeler and sort of rushed away from the advancing wall of flames. So it’s not only that he’s dealing with the survivor’s guilt of being the only guy who survived from his crew, but he’s also dealing with 7)PTSD.

Westervelt: Of these widows and family members who spoke to you about the tragedy, does one family and their story stick out for you?

Dickman: Yeah. I think so. One boy’s name was Grant McKee. He was the youngest guy in the crew. And Grant McKee was really hesitant. He didn’t necessarily want to join the crew, and he didn’t want to be a Hotshot. He wanted to be a 8)paramedic. And so he had a really hard time sort of fitting into the—you know, to the rough-andtumble culture of the Hotshot crew. And, well, I think what touched me about Grant’s story was watching him come into it, you know, so reluctant to join the crew and then, you know, go from being an outcast to being an accepted member and actually sort of falling in love with the job.

Westervelt: To some, this was bad luck and a dramatic wind shift; to others, it was an unforgivable human error by the commander. Where do you fall down on this?

Dickman: I don’t know that I would call it unforgivable, but I also would certainly say that it’s a human error. I think more important than looking and dwelling on the mistakes that were made that day, I think it’s worth taking a bigger picture perspective on what happened and asking ourselves, well, why did these men die? And what can we do in the future to prevent more wildland firefighter deaths? And I think many of the agencies’ answers to that is to invest more funding into technologies like better fire shelters, which were the last-ditch aluminum blankets that the men ultimately died under, and then also to equip some of the firefighters with GPS devices so that they can be tracked. But what we’re not seeing a lot of is much discussion of potential policy changes.

Westervelt: And given America’s long history of fire 9)suppression and now severe drought in the west, wildfires have the risk of getting bigger and more destructive than ever.

Dickman: That’s right. In the last 40 years, we’ve seen fire size increase sixfold. During that same time span, we’ve seen three times the number of—average number of houses getting burned every year. There are now 140 million people living in the path of fires. So the threat of fires is real. And despite spending 4.7 billion dollars every year, we’re not seeing much evidence that that spending is doing anything to control fire size or destructiveness. What I would like to see is a larger percentage of that money going toward preparing for wildfires. So instead of spending billions fighting them, we should be spending, you know, billions preparing for them by thinning the forests, by using more 10)prescribed fire, by letting more wildfires burn.

Westervelt: Kyle Dickman. His new book is On the Burning Edge. Thank you so much for speaking with us.

Dickman: Thanks for having me.

埃里克·维斯特维尔(主持人):两年前的这个星期(编者注:指的是6月底),来自亚利桑那州普莱斯考特的精英消防队员团队“格拉尼特山高手队”中的19人在北亚利桑那州的山脚下殉职。亚纳尔山火对于野外消防队来说是美国史上最致命的事件之一。随着风向转变、山火逼近,高手队无线电传送的声音变得越来越恐慌。

(存档录音片段)

某消防员:好的,我们是格拉尼特山高手队。我们撤离的路线被切断了。我们正准备一个部署基地。我们都快要把周围的丛林烧光烧尽了。

维斯特维尔:今天,我们还会发问,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从这次悲剧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教训。凯尔·迪克曼作为曾经的高手队成员,写了一本关于亚纳尔山山火的新书,名为《燃烧的边缘》。他在圣达菲参与我们的节目。凯尔·迪克曼,欢迎来到我们的节目。

凯尔·迪克曼:谢谢你们邀请我来。

维斯特维尔:请将我们带回到2013年6月下旬。亚纳尔山火发生时,天气和风向都发生了变化。19名团队成员在森林里与熊熊燃烧了两天的火焰作战,彼时指挥官要作出一个重大的决定。根据你所了解的,告诉我们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迪克曼:当时火势非常猛烈。它燃烧了一整天,蔓延到北部。大概4点的时候,头顶上袭来阵阵雷暴,火突然转了方向。时速30到40英里的风扑来,而此前相对不活跃的侧面火势突然跃升成20尺,30尺,然后40尺的火焰。而那道火墙正冲向亚纳尔镇。埃里克·马什当时身为格拉尼特山高手队的主管,被迫作出决定。他必须决定是否离开那片燃料已烧成灰烬、被称作黑色地带的安全区域,转移到亚纳尔镇,在那里他们可能可以找到保护房子的方法,还是应该命令他的团队停留在安全的黑色地带,眼睁睁地看着整个镇被烧掉。当然,最终他决定将团队转移到亚纳尔镇,但却永远到达不了。他们还没到达那些房子,已经被火势扑倒了。

维斯特维尔:只有一位幸存者,布兰登·麦克多诺,昵称甜甜圈。这场悲剧过了两年,他现在过得怎样?

迪克曼:他还在适应中,你明白的。他失去了19位最亲密的朋友。我的意思是,他把他们称为兄弟。他对那天的感受仍然是让人震惊的强烈。他的那班岗被推迟了。他是负责站岗的,相当逼近被烧死的边缘。调查人员后来发现,如果事情没有变化,他本来已经是亚纳尔山火的首个伤亡人员。但是他当时被一辆四轮车里的人迅速带走,可以说是从不断攀升的火墙中死里逃生。所以他不仅要面对作为团队里唯一生还者的内疚感,还要应付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

维斯特维尔:和你谈及这场悲剧的遗孀和家人中,有没有一个家庭和他们的故事让你觉得特别难忘?

迪克曼:有,我认为有的。有个男孩名叫格兰特·麦基。他是团队中最年轻的。格兰特·麦基相当犹豫不决。他其实并不想加入团队,他不想成为高手队队员。他想当护理人员。你知道,为了融入高手队这种打打闹闹的文化,他过了一段相当艰苦的日子。我想格兰特的故事感动我的地方是看着他慢慢融入了,本来当时那么勉强地加入团队,像个局外人一样,到成为被大家接纳的成员,再到确确实实地爱上这份职业。

维斯特维尔:对有些人来说,这事件是因为厄运和风向突转导致;而对其他人来说,则是因为指挥官犯下难以原谅的人为错误。对此你怎么看?

迪克曼:我想我不会称之为不可原谅,但我确实会说这是人为的错误。与其盯着那天犯下的错误思前想后,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已发生的事情,扪心自问,为什么他们丧生了?未来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防止野外消防员的牺牲?我想当局多数会回答,增加对技术的资金投入,如提供更好的火灾庇护物——铝毯,在最后关头,这些消防员最终死在铝毯之下,还有为一些消防员配备GPS装置,便于追踪。但我们很少会听到人们谈论可能的政策转变。

维斯特维尔:鉴于美国火灾扑救的长久历史,以及现在西部的严重旱灾,野火存在的风险越来越大,具有前所未有的毁灭性。

迪克曼:的确如此。在过去40年,我们看到火灾的规模增大了6倍。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每年被烧毁的房屋的平均数量是以前的3倍。现在有1亿4000万人生活在容易发生火灾的环境中。所以火灾的威胁是确实存在的。尽管每年的经费有47亿美元,我们却没有看到很多证据证明这笔费用用于控制火灾的规模或其破坏性。我想看到的是那笔经费的更大部分用于为野外火灾做准备。所以与其花费数十亿与它们搏斗,我们不如花费这笔钱修整森林、使用更多计划火烧、让更多野火燃烧,来预防火灾。(编者注:计划火烧又称计划烧除,人们常称之为黑色防火工程。它是在事前选定的地段内,在有效的控制下,有计划地用低强度火烧除林下和林缘可燃物,以达到和消除火灾隐患,降低森林火险等级,提高森林对森林火灾的自防能力的一种防火手段。)

维斯特维尔:凯尔·迪克曼。他的新书为《燃烧的边缘》。十分感谢你跟我们聊天。

迪克曼:感谢你们邀请我。

小链接

历史上特大森林火灾

1825年发生在美国的缅因州和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烧毁森林120万公顷。

1871年发生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州和密执安州,烧毁森林152万公顷。

1915年发生在西伯利亚,5个月烧毁森林1200万公顷。

1976年发生在澳大利亚,烧毁森林及草原1.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7,这次大火灾曾有“世界火海”之称。

1983年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烧毁森林350万公顷。

1987年5月6日至6月2日,发生在我国大兴安岭,烧了28天。

1997年夏季被称为“世纪灾难”的印度尼西亚的森林大火烧了几个月,烧毁森林30多万公顷。

上一篇:领导干部带头学下一篇:sleep的形容词形式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