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妄的美文

2024-04-11

虚妄的美文(精选8篇)

篇1:虚妄的美文

虚妄的美文

今年夏天第一天,天沉闷闷的,天空漂泊着数片乌云,偶尔吹拂几丝风,不仅未减灼热,反添几分急躁。小河里的水流的不急不缓,偶尔飞过不知名鸟叽喳,伴随汽车轰鸣声,一切如常,我只觉他们吵闹。

不记得多久了,或许数月,或许数年,开始厌倦这些习以为常的日子,一面碌碌匆匆的奔波,一面软弱无力的抗争,直到现在,生活方式还是一成不变。向处在旋涡的边缘,苦苦挣扎却无法逃离。我一直在被动中,无论是爱或被爱,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被动的接受,我一直想要改变什么,却从未付出过行动,只要没有过度伤害到我或者我的利益都是选择接受,如果有就选择保护自己远远逃离,我知道我想要的,我需要的,我应该做的,却眼睁睁看它溜走,逃脱,远离。

我开始尝试去做一些改变,也坚持过一段时间,到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全部中断,期间有反复,却始终少了一些味道,坚持毫无乐趣,甚至成了心理上的完成任务和一种负担。我变得又如往常一样消愁低迷,有时候和周围人嘻嘻哈哈,有时候有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不愿醒。就这样,痛苦,迷茫,匆匆的浪费了数年光阴。

直到现在,依旧迟迟未付出行动,在十字路口迷惘许久不知何去何从,站立太久,已经生根在原地,想要起来,就得伤筋动骨。连我自己都痛恨自己,已经让安逸酥麻了骨头,无法自拔。

我缺少从头再来的`勇气,但又渴望现在的一切可以在从前做一些改变。在这初夏,春刚刚逝去,没有想象中的别离,没有想象中的伤感,却又如往常一样迷茫。但夏的生命力是如此旺盛,如此迷人。

愿时间可以缓缓磨平那些残存的记忆,也愿时间不要抹去逝去的传奇。该放下的放下,该拿起的拿起。所谓旁光者清大抵是如此,当自己沉迷其中,只觉得自己就是世界,所有一切都是对的。当被现实残酷的叫醒,换一个角度,才发现多么苍白而又可笑。心轻轻收起,脑中飞快翻页以往,心不觉怦动却像掉进冰窖般冰冷。

常说有得必有失,现在青年大多晚熟,不知是社会的进化还是社会的悲哀,无数人被枷锁困住,挣不脱,逃不掉。逃脱这泥潭,过的洒脱,干脆利落。愿经历过不凡和平凡的人最终都能快乐安定。

篇2:虚妄的美文

在这城市的夜晚,各色的霓虹占据了视线,出入于灯红酒绿间的男女肆意欢笑。无论多么繁华,无论多么显赫,一切都将归于虚妄,一出荒诞的戏曲。苏绾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巨额的财富,她的父母每日幸苦的工作,换来微薄的薪水,维持这个家庭。苏绾算是很漂亮的女生,姣好的面容,纤细的身段,在人群一直的都是惹人注目的一个。

可是,直到苏绾进入这所重点中学,苏绾曾经所有的骄傲,都被打破。在这里,有许多比苏绾漂亮的女生,她们成绩优异,家里条件都很好,如此一比,苏绾太过平凡。可是,苏绾是从来不会认输的人,她拼尽全力,努力做到最好。成绩一直都是班上的第一。快要毕业了,学校只有一个保送名额,苏绾原本满心欢喜,以为就是自己,可是现实总是如此残酷,这个名额给了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女生,仅仅是因为她的父母出资给学校建了一所图书馆。听到这个消息时,苏绾正在教室看书,苏绾听到面前的同学告诉自己这样的事实,心中仿佛划开一条口子,风呼呼地吹进来,怎么也填不满。

班上的同学见苏绾愣在那里,都过来劝慰,昔日的好友说:“没有关系的,是她自己不知廉耻动用关系,苏绾其实你一直很优秀。”苏绾只是摇头,嘴角牵扯出一个苦涩的笑容,说:“是我自己不够好,不怪别人。”说着走出教室,阳光投下,苏绾的身后拉出一个长长的暗色的影子。,苏绾走到学校教学楼的天台,从这里可以看见校外不远处出入于高级地段的人们。距离把他们的面容模糊,苏绾只能隐约看到他们一个个都挺着胸昂着头,仿佛睥睨着这个世界。在脚下,是正在操场玩耍的同学,小小的一个黑点,蝼蚁一般。所有的不甘,所有的委屈都变为了此时的决心,苏绾想,自己要成为最强,要把所有人都踩在脚下。当一个坚毅女生,有了这样一个梦想,我们可以知道,在她今后的路途中,将会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可是这对于此时的苏绾而言,确乎不重要了,她要的是实现她的梦想,为此她可以付出所有!苏绾在度过了她的高中生活后,顺利地考入一所知名的大学。美丽的女子总是吸引人的,更何况是苏绾这样,美丽且聪慧的女子。

很快的许多男生倾心于苏绾,各色的礼物,矫情的情书,从未间断。苏绾在等待,等待一个可以帮助自己达成梦想的人。这个人确实出现了,他叫顾易安,是顾氏集团总裁的儿子,家世显赫,腰缠万贯。苏绾选择了顾易安,而不是寝室姐妹们所看好的平凡小生。也许这对于苏绾来说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苏绾失去了原本。顾易安很喜欢苏绾,至少在这个时候。最近顾氏集团有一个餐会,许多商界名人都会前往,苏绾挽着顾易安的手,娇声说:“易安,你们家最近是不是有一个餐会呀?”顾易安笑着说:“是呀,怎么了?”苏绾微微笑着,扑扇着长长地睫毛,眼中闪现着别样的光泽。“我想去,好不好?”顾易安宠溺地看着苏绾说:“有什么好去的,那些老家伙谈生意的事,很无聊的。”苏绾佯装生气地说:“人家就是想去嘛!”顾易安见苏绾仿佛生气了,赶忙说道:“好好好,你要干什么我都满足。”苏绾这才绽开笑颜,微微上翘的眼角是深入骨髓的妩媚。如苏绾所愿,在餐会上苏绾崭露头角,更多的人,认识这个美丽,聪慧,且野心勃勃的女子。在顾易安的帮助下,苏绾越走越高,开始触及她所向往的生活。时光如指间沙,不经意地划过,留下一道淡淡的`痕迹。苏绾终于褪去了稚嫩,变为一个美丽,妩媚,聪慧,强悍的商界奇女子。

无限的荣光降临到她的身上,可是没有人知道,苏绾到底经过了多少苦难与艰辛。无论是借助他人爬到这个位置,或是心狠手辣铲除对手,这一切都不重要了,过去所有的丧失,在今天都得到了弥补,只是,那些过去的美好与爱,确乎是再也找不回了。,这世界从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而停止转动,苏绾仿佛达到了那个顶端,苏绾也丧失了曾经以此为资本的美好容颜。可是她现在不需要,她不在需要男子倾心于自己,自己足够强了,根本不需要再利用别人。可是成功之后的孤寂却开始袭来,苏绾垂垂老去,痛苦的皱纹布满整个面颊,在这繁华地段的高楼之上,苏绾佝偻着身子卧在藤椅上,对面墙上,是自己的导师以及知己送给自己的一幅字,写的是“高处不胜寒。”

苏绾还记得年轻时曾笑道:“就算是寒彻入骨,那也是在高处。”可是如今呢,仿佛达成了梦想吧,为何却感觉自己什么也没有呢?苏绾却从不认为这是一场虚妄,我们也从来不能否认这些事情的存在,尽管这一切都将归于虚妄。三界真实存在,人真实存在,这些所经历的事真实存在,我们从不能否定。故事不断上演,何处无黄金,何处无美人?都市中的一切利欲,尽管只是一场沸沸扬扬的荒诞闹剧,却从不缺乏演员。

篇3:企业文化全员参与的虚妄

在这里, 我还是想“老生常谈”般地强调一个想法, 就是所谓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问题。其实, 除了“运动式”的企业文化活动之外, 企业文化更多产生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而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 是企业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的。所以, 在一家企业的文化成长 (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过程中, 全员已经参与了。就此而言, 所谓“全员参与”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

当然, 我了解朋友提出这一问题的原因, 就是“我搞的企业文化活动或者企业文化建设”, 希望实现全员参与。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设立一个反问:为什么人家不喜欢参加你搞的活动?为什么这些活动不能实现全员参与?我想, 这其中的原因, 还是这些“活动”和“建设”, 没有树立一种市场意识。我一直强调, 我们做市场需要观察顾客的需求, 而做管理工作, 其实也需要观察和抓住“作为管理活动顾客的员工”的需求。企业文化建设, 一定不是“我想怎样”的问题, 更多应该是“你们想怎样”、“我们大家怎样想”的问题。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作用。

对朋友提出的问题, 我就“怎样才能拉动全员参与”及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全员参与”现象, 回答了这几个方面:

第一, 有信仰拉动。去庙里烧香是全员参与的, 没有强迫、没有管理、没有督导, 只有自觉。而这样的自觉, 就是信仰。所以, 对于上香一事, 一定是所有信众的“全员参与”。

第二, 有利益驱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 生产队长再努力, 也无法让大家都去地里干活;即便大家都去地里干活, 干出了什么活儿, 我们也有目共睹。实施了承包制, 大家不用别人说, 都积极地去自家的地里干活了。这其中的原因就是, “自己家的”、“我的”。所以, 利益的驱动、利益边界的清晰化, 一定是全员参与的根本原因。这也就是卢梭“猎鹿理论”所说的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

第三, 有权力诉求。这一方面我们似乎不用说得太多, 看看我们身边权力之路上的生死搏杀就明白。你知道了他们想要什么, 你就明白了他们为什么那样全员参与、那样绞尽脑汁、那样不知廉耻为何物了。

第四, 有制度约束。这一点似乎也不用多说, 我们从小到大自身养成的好的不好的习惯, 是濡化的结果, 更是外部约束的结果。所以, 我一直特别强调制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当然, 这里面的问题也很复杂, 因为合理的、能够持久的制度, 不应该是霸王的强权, 而应该是平等的契约。我们既往的制度之所以失败, 我们之所以认为“西方的管理不适合中国”, 不是要不要制度的问题, 而是要“什么样”的制度的问题。

第五, 由情感生发。概言之, 情感包括爱情、亲情和友情。不管哪一种“情”, 都会引导我们自觉地去做事, 不仅是全员的、甚至还可能是“全天候”的。比如我们看到年轻人对美女和帅哥的追逐, 比如家庭里多个长辈围着一个“小宝贝”转的场景。在这些过程中, “心甘情愿”是其最根本的驱动力。由爱而生发, 无怨无悔。

其实, 这些问题早已经被诸多经济学者和管理学者说了多少次了。我感觉, 目前我们之所以在这方面还有这样那样的困惑, 其根本的原因, 还在于长官意志、威权统治的文化传统。所以, 在这一问题上我们需要选择的, 就是“放下”和“回归”———放下你的拳头, 回归到人性的本真。■

篇4:无为的虚妄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 虚妄 科学 人性 科学技术是人类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利器。时至今日,人们早已习惯科学技术带来的翻天巨变与现代科技所打造的便利生活。然而,科学技术始终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人类命运的上空,人们在享受着技术的主人那种至高无上的优越感之时,也面临着忽而被斩断前程命运的危险。小说《弗兰肯斯坦》较早地把这一问题展现在人们面前,也开创了有关这一题材的文艺创作的先河。

一 深植于人性深处的恐惧

《弗兰肯斯坦》的创作因由十分有趣:雪莱、拜伦、玛丽以及波里多利展开了一场恐怖故事的写作比赛,诗人们显然对此并不擅长,而这一写作比赛反倒促成了玛丽的《弗兰肯斯坦》的横空出世。一部作品成为经典名著的要件有很多,作家的写作能力、名望、一生的传奇性、作品的思想内容等等都会对作品的流传广度产生极大的影响。总体来讲,文笔的隽永和思想的深刻是一部作品成名的两个基本要素。就《弗兰肯斯坦》而言,作品的笔法固然体现出了玛丽的细腻情感,也展现出了她优美的文笔,但是这些创作特点并没有明显地超越同时代作家的水平。相反,作品奇异的想象、曲折的情节、惊世骇俗的场面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只有这些也是远远不够的,《弗兰肯斯坦》成为名著的主要原因在于小说将深植于人类心性深处的恐惧感揭露出来,进而展开了人性与科学之间冲突的严肃讨论。

小说中的“受造者”(the Creature)是由破碎的尸块拼接而成、经过电击从死中复生的怪异之物。怪物之所以令人感到恐惧有两个原因:首先,由死中重新获得生命尽管是伟大的,但却是反常的、让人细想之下不寒而栗的;第二,它是一个由科学技术创造出来的生命体,是一个尽管拥有与人相类似的体表特征,也有如人类一样的智慧生命,却并非自然生命体,而是人造生命体。对于人类来说,死亡固然是无法回避的、必将面对的可怕的现实,但由生到死的过程却是人人都能够接受的自然事实。从已经死亡的机体中再度产生生命,一直是各种鬼怪故事常见的恐怖要素,相对于无法逃避的最终归宿而言,反常的生命体显得更加无法令人接纳。拜伦和雪莱对生命创造方面的讨论、尤其是对流电学将人拼结重组的话题深深地震颤了玛丽·雪莱的神经,给予了她创作《弗兰肯斯坦》的灵感。小说的风格介乎于幻想与现实之间,而受造者介乎于鬼怪与人类之间,这使得故事的内容显得更为真实。在成就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的同时,玛丽把一种看起来虚幻却又并非完全空洞的理念激活了。同时,受造者作为科学的产物,加深了人们对于未来的迷茫。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带给人们许多无法现象的结果,如果科学技术使人们能够逆转死亡甚至再造生命,那么,人是否要被重新定义?人类的未来会否要被另一种类人却非人的生命体所取代?

生命自身种种无法让人理解的神秘恰恰构成了人类心性深处最为脆弱的意志盲点,触发这种神秘就最易使人感到无助的恐惧。这种恐惧远比鬼怪故事更具有现实性,而这种现实性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正是科学与人性之间冲突的起源。

二 追索神秘的双重效果

《弗兰肯斯坦》有一个副标题,即“现代的普罗米修斯”。在希腊神话中,提坦族的后裔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类,为人类甘愿触怒众神之王宙斯,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由此可见,玛丽·雪莱的作品用意不止于叙说一个恐怖故事,而是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不断扩张之下的人性问题。小说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开启了“潘多拉盒子”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弗兰肯斯坦并没有道德上的劣迹,相反,他是一名自律、优雅、上进、学识渊博的优秀青年。在现实生活层面上,弗兰肯斯坦是一个无可指责的人,他的“罪恶”在于他在科学上的、超越了科学本身的追求。

弗兰肯斯坦步入科学事业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对自然科学的爱好与对人类、世界本质的好奇是科学家们的共同特征。弗兰肯斯坦在十三岁那年接触到了海因里希·科尼利厄斯·阿格里帕的学说。这位中世纪巫师的奇异思维从精神层面深刻地影响了弗兰肯斯坦,尽管弗兰肯斯坦很快从技术的角度摆脱了用魔法改变世界的尝试,但对神秘世界的追求却始终影响着他,并最终使他突破了科学、甚至伦理的界限。在《弗兰肯斯坦》中,弗兰肯斯坦的老师沃尔德曼先生用一段话阐述了科学与魔法的區别,他说:“研究这门科学(魔法)的古代学者们曾经许下诺言,要完成人力所不及的事情,结果一事无成。现代科学家们很少许愿,他们深知金属是不能互相转化的,而所谓长生不老药只是幻想而已”。沃尔德曼先生代表了理性派或保守派的科学观,他为科学的任务做了明确的界定:科学只是人类构建世界的工具,它的研究内容是现实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果用科学作为手段对现实事物的本质进行研究,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

对神秘的追索、对未知的好奇是科学技术得以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家们正是凭借着执着的探索热情,为人类揭开了一个又一个谜题,并且构造出愈加舒适的人类世界。然而,从另一个方面讲,这种追索不断逼迫着人们思考最根本的、最困难的问题。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离开大地后就丧失了力量,而人类则似乎无意识地、却是坚决地以科学为手段使自己不断地远离大地。弗兰肯斯坦的过错在于他妄图以科学为武器承担上帝的工作。事物的本质是上帝手中的秘密,如果人们的研究涉及这一领域,首先受到威胁的不是科学的存在问题,而是人所构建的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存在问题。生命的秘密使人保持着对上帝和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一旦掌握了生命的秘密,人类的贪婪与狂妄就会瞬间吞噬自身。

三 科学与人性之间的冲突

《弗兰肯斯坦》中的“受造者”一直受困于自己的身份危机:他到底只是一个会思考的科学产品,还是新的人类?弗兰肯斯坦创造了他,也将这一难题摆在了被创造者和人类的面前。

首先,从“受造者”的角度来看,尽管他是一种反常的生命体,外形也有异于一般的人类,但他却是带着人类的基因生成的。他害怕孤独、渴望与他人交流,并且极力要使自己获得人类的身份。费利克斯一家给予了他这样的机会,也使他学会了如何成为健康的人。这一平台消失后,“受造者”变得手足无措。杀害威廉是无意之失,加害贾丝婷却是刻意的报复,无论哪一种方式,都体现出“受造者”对沟通的渴望。当沟通无法实现的时候,他又渴望得到爱情。虽然他向弗兰肯斯坦要求的伴侣是与他相同的“异类”,但他所期望得到的却是真正的人类生活。在与人类沟通失败之后,“受造者”仍然希望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构建出伊甸园式的生活。

从表面上看,“受造者”最应该仇恨的人应该是弗兰肯斯坦,因为作为他的创造者,弗兰肯斯坦没有给予他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反而率先把他看作怪物,并且毁掉了他的一切希望。当他杀死了弗兰肯斯坦朋友的时候,似乎是在以这种方式折磨弗兰肯斯坦。他之所以不杀掉弗兰肯斯坦,目的是为了让他深刻地感受到折磨和痛苦。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受造者”对弗兰肯斯坦充满了依赖,只有弗兰肯斯坦能够见证他的存在,并且为他正名。他想让弗兰肯斯坦体验自己遭受过的处境,迫使弗兰肯斯坦理解自己。在内心深处,“受造者”还是把弗兰肯斯坦当作朋友的,甚至还想把整个人类当作自己的朋友,尽管他遭受了来自人类的伤害。迫使他与人类为敌的,也正是这种希望的幻灭,所以“怪物”会说:“只有我这个被遗弃了的畸形怪胎可怜虫,才应该受人睥睨,任人驱赶,遭人践踏。”这是“怪物”临死前对所谓的人类道德的责难,是对人性的呐喊。

其次,从人类的视角来考虑,异类就是异类,是绝对不能够被视为同类的。在弗兰肯斯坦的心中,他宁愿相信制造出来的东西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他杀害了自己的弟弟、仆人、爱人、友人,他的生成是自己的过错,是由于自己无视上帝的意愿,从事了僭越神的特权的工作。然而,弗兰肯斯坦制造的怪物却是人,至少是类人的存在物。虽然所有人都拒绝认可一点,但事实是無法抹杀的。怪物不仅具有强烈的欲望,而且拥有完整的人性。他说:“对美德、名誉和享乐的向往曾抚慰过我的心灵,我也曾希望与人类结识,希望他们能原谅我的外表,并因我能展示自己的优良品质而爱我;但我的希望却只是幻想而已。我曾受过荣誉感和献身精神等崇高思想的教育,可如今,我为非作歹,已堕落到连最卑贱的畜生都不如的地步”。“怪物”对美德的向往与对自身罪恶的忏悔恰恰是人性的突出体现。当怪物犯下罪行的时候,他时刻都受到良心的谴责,仿佛只有自杀才能够平息内心的罪恶感。这种自省心理甚至超出了部分人类的道德水平。

不过,“怪物”的希望也就是弗兰肯斯坦最为恐惧的地方:如果“受造者”拥有了配偶,并且能够不断繁衍,那么,一个新的种群或者新的生物群体就出现了。如果是这样,人类该怎么办?作为人类的一员,弗兰肯斯坦从内心排斥任何异类,即便是自己曾经得意的产品。他把“受造者”称为怪物,以他为代表的人类从来没有把制造物看作人类。弗兰肯斯坦是一位标准的绅士,而费利克斯一家也是标准的好人,费利克斯甚至无惧危险去帮助被法国人歧视的异教徒。有趣的是,一个可以容忍异教徒的好人却无法容忍一个“受造者”。在科学思想的影响下,“受造者”不能被当作人,他不具有特定的社会关系,无法通过他人的认可而获得自己的身份。异教徒还可以是同类,但“受造者”就仅仅是科学技术产生的异类而已。

玛丽·雪莱这部小说的深刻意蕴也就从这一角度展现出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社群形成了自身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通过这些规范实现了社群的稳固、保障了抵御外来侵袭的力量。任何人如果脱离了这套体系,都将无法生存。“受造者”作为异类是无法进入这套系统的,但“受造者”却是人类自身活动的产物。这是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最大的难题和致命的威胁。外部的侵袭看来无法撼动人类的地位,但内部的隐患却可能使人类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

《弗兰肯斯坦》在恐怖小说的外衣下,隐藏着作者对科学与人性之间冲突的警觉,也隐藏着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她借这部小说对世人提出了两条警示:首先,科学技术与人性之间并非毫无嫌隙,科学技术自身拥有一套逻辑和发展轨迹,它可能在某个时刻反噬自己的主人。当科学技术成熟到某种程度的时候,人类似乎在按照它的要求和逻辑去配合它的不断生长。这也成为此后各种文艺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其次,敬畏之心是人类能够健康繁衍的根本。人自身的局限不是一种瑕疵,反而是人性完美的体现。没有敬畏,也就没有底线,人的行为就会失去控制,而丧失了理智的冷静,人类会不断推动导致自身毁灭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英]玛丽·雪莱,刘新民译:《弗兰肯斯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2] 陈姝波:《悔悟激情——重读〈弗兰肯斯坦〉》,《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

[3] 刘科:《弗兰肯斯坦作为科学家的罪与罚》,《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年第3期。

[4] 曹山柯:《〈弗兰肯斯坦〉:一个生态伦理的寓言》,《外语教学》,2010年第5期。

篇5:虚妄之书文言文翻译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为了提高翻译能力,分享了虚妄之书的文言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世信虚妄之书,以为载于竹帛上者,皆贤圣所传,无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讽而读之。

传书言:曾子之孝,与母同气。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愿留,参且到。”即以右手扼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臂以呼汝耳。”盖以至孝,与父母同气,体有疾病,精神辄感。曰:此虚言也。夫孝悌之至,通于神明,乃谓德化至天地。俗人缘此而说。如曾母臂痛,曾子臂亦痛,曾母病,曾子亦病乎?曾母死,曾子辄死乎?

传书称:魏公子之德,仁惠下士,兼及鸟兽。方与客饮,有鹯击鸠。鸠走,巡于公子案下。鹯追击,杀于公子之前。公子耻之,即使人多设罗,得鹯数十枚,让以击鸠之罪。击鸠之鹯,低头不敢仰视。曰:此虚言也。夫鹯,物也,情心不同,音语不通。圣人不能使鸟兽为义理之行,公子何人,能使鹯低头自责?

译文:

社会上人们相信没有根据胡说八道的书,认为竹简和丝织品上记载的,都是贤圣传下来的`,没有不对的事,所以相信它,认为它是对的,并且读它、背诵它。

传书上称颂:曾参孝顺,和母亲有相同的气息感应。一次,曾参出门到野外砍柴,家里有客人来到,见他不在,就想离开。曾参母亲说:“希望你留下来,曾参将要回来了。”于是她就掐住自己的左手臂。曾参左手臂马上感到疼痛,就马上飞跑回家,询问母亲说:“我的手臂为什么原因疼痛?”母亲说:“有客人来到想要离开,我掐扼手臂来叫你。”原来因为很孝顺,子女和父母有相同的感应,身体上有毛病,精神上就能感应到。我说:这是没有根据的胡说的话。孝顺敬爱兄长到极点,就和天神地灵想通,于是道德品性可以感化天地了。一般人就由此得出这个解说。像曾母左臂痛,曾子的左臂也就跟着痛。那曾母生病,曾子也跟着生病吗?曾母死,曾子也跟着死吗?

传书上称颂:魏公子贤德,能仁爱对待士人,并施及鸟兽。(一次,)他正在跟客人喝酒,看见有只鹯追击一只斑鸠。斑鸠逃跑,在魏公子的几案下转来转去。鹯继续追击斑鸠,终于在魏公子面前把它啄死。魏公子以自己不能保护这只斑鸠为耻辱,立即叫人多设罗网捕鹯,捕到了数十只鹯,并以击杀斑鸠的罪过进行谴责。追击斑鸠的那只鹯,低着头不敢仰视。我说这是句假话。鹯是动物,与人的心情不同,语音不通。圣人尚且不可能叫鸟兽按道义公理去办,魏公子是什么人,能使鹯低下头自我责备?

阅读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3分)

A.故信而是之(这样)

B.俗人缘此而说(因为)

C.愿留,参且到(希望)

D.让以击鸠之罪(责备)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两项是AD(4分)

A.无不然之事 谓为信然

B.巡于公子案下 其一犬坐于前

C.盖以至孝 以其境过清

D.圣人不能使鸟兽为义理之行 贤能为之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

(曾参)出门到野外砍柴,家里有客人来到,(见他不在,)就想离开。

公子耻之,即使人多设罗,得鹯数十枚。

魏公子以自己不能保护这只斑鸠为耻辱,立即叫人多设罗网捕鹯,捕到了数十只鹯。

4、“虚言”之“虚”具体表现在哪里?作者借“虚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篇6:虚妄之城优秀议论文

时间是一座城,包罗世间一切。

这座城同时也是一座迷宫,生是入口,死是出口。在这座城里所有的路都只给人一次机会,只能向前,不能向后。

一个人必须要经历过无数个大街小巷,和无数个姿态各异的人一同寻找自己的追求,这个寻找的过程同时也叫做学习。

这座城里有无数的潜规则,你从走进入口的一瞬起就必须去熟悉,遵守。

你要学会尊重别人,因为你需要别人的尊重;你要学会帮助别人,因为你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你要知道哪些事不应该做,否则你会受到规则的`惩罚;你要知道自己的责任,因为规则不会白白给你机会。

这些是最基本的规则。你还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表达自己,学会倾听他人。谁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世界不会为你一个人而停止。

你会融如一个又一个集体,你和所有人都一样;你和所有人都不同。你有自己要做的事,你有不得不做的事,你必须容忍,只有容忍自己不喜欢的事才有资格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你会经历一场又一场离别,观望一次又一次悲欢,你会或得或失,你会时起时伏。你要学会用心去凝视这个世界,静观这个世界的沧海桑田或叶摇蚁动,学会冷静,学会辨别。

你会错过烟花,你会错过好运,你会在繁华街口失去方向,你会在自己的房间里独自流泪,你会经历很多的不公平。你必须学会正视自己,给自己勇气。在下一个机会来临前做好准备,在下一次灾难来临前想好应对之策。

你会为一个人笑,你会为一个人哭;你会为自己笑,你会为自己哭。你会找到这条漫长旅途中陪你一起走过的人,你会担心和他走失。你会释放自己的温暖,你会获得别人的温暖。你会学会爱,无论是对亲人还是陌生人。

你会在无数个路口停驻,你会在穿插于各种弄堂狭巷时迷路;你会为了一个目标走向暂时看不见底的巷子,你会为了一个信念忍受无数人的冷眼。你要学会找准方向,你要学会坚持,你要学会一个人努力,也要学会和志同道合的人互相支持。

篇7:虚妄的美文

也正是在这一天起,我就一直在做着一个梦,梦里樱花随风飘落,我奔跑着一直在追随着一个人,可是她越飘越远,最终倒在了血泊中。

每当梦到这里,我都会惊醒,然后看着下面喧泄的人间,冥冥中总感觉有个声音在指引我,在樱花飘逝的地方,请您等待等待总感觉有未知悲伤的预感

最终,我按耐不住了,来找到我的国王——恋寓国的王,他是整个天堂最好的占星师,掌握每个天使的前世,今天,当我讲述出我的梦时,看到父王脸上竟掠过一丝慌乱,平时的威严今天居然被不知所措所掩饰,父王沉默了,他下了很大的决心,决定让我去妄狱找到一个叫樱的人,一切便都清楚了

妄狱是天使的禁区,我颤颤的来到,又走进了一个梦境,梦境里,我发现了小时候的我,有着一双很不好看的黑色翅膀,我依偎在一个英俊男子身上,他—吟风恋寓国的`耻辱

一百年前的众神之战中,他出卖了天堂,我竟然是他的女儿。这时,昏暗的天空中,父王降临了,他封锁了我的记忆,吟风和我的哥哥樱,为了保护我而战死,被封印在这禁区里,痛苦的生存,无法重生

梦醒了,我面前站着一个和我一样有着一双黑色翅膀的男子,脸上茵茵的,带着几丝邪恶

“哥?”我轻声的唤着,瞬间无数锋利的冰刺刺向他的胸膛,最终,他倒在了血泊中,我的泪一滴一滴地落在他的脸上,轻声喃喃着:“为什么?为什么?”最终幻化成一个梦境,我知道那是哥哥留给我的,哥哥的死换来了我至高无尚的地位

我再次走进梦境,梦中哥哥依偎在樱花树旁,轻轻地说:“韩,再等2,你降临人间,你我会再相遇的,你还会认出我吗?”我低低的说:“哥,我一定会去找你的

走出梦,有无穷的苦涩,回到恋寓国,一天又一天的等待着与哥哥相逢的那一天,在这漫长的200年里,我频繁的做着那一个梦,要用多少现在才能推起一个未来?又要用多少未来才能忘掉一个现在?

200年过去了,我私自溜下凡间,在残缺的人间找到了漫天飞舞的樱花,这里便是哥哥轮回的地方了,我在这里等待等待~~

终于在这一天出现了一个男子,我对他说出了我的梦,他承诺的对我说:“只要你一天给我一根羽毛,我就会把你的心声转达给你的哥哥!”我相信了他的话,因为天使的本质是善良的,我一天给他一根羽毛,一天一天过去了,终于在樱花消逝的那一刻,我拔下了我最后一根羽毛,我再也无法回到天堂了,在黎明前最黑暗的一个时刻,我即将消逝人间,永远得不到重生,就在我倒下的那一刻,再次进入了梦境

梦里我穿越着一座巨大的遗迹,而在那尽头则是父王了,他笑着笑着:“你们兄妹永远不得翻飞出我的寓言,你哥哥用自己的思换来了你至高无尚的地位,你用天使这神圣的光环换取与你哥哥的再次相遇,可你没有见到你哥哥,因为我掌握你们的轮回,看着你们的消逝,哈哈,这是我虚妄的寓言,你们将永远被封印

篇8:虚妄的美文

首先值得怀疑的是, “老三”和静秋相爱的基础是什么?小说中的静秋还是一名高中学生, 据小说情节推断, “老三”已经在地质勘探队工作了多年, 两人年纪悬殊比较大, 社会阅历差距更大。从家庭出身来看, 静秋生活在城市底层, 家庭比较贫困;“老三”出身于高干家庭, 父亲是军区司令员。因此, 两人所受的教育不同, 成长也环境完全不同。“老三”为何爱上静秋, 一直是一个谜团。“老三”是爱慕静秋的美丽?还是静秋的才华吸引了“老三”?小说中的静秋仅是一名高中学生, 小说并没有展示她的美丽, 她也没有什么过人的才华, 只会按照当时的套路去写作村史而已。那么“老三”为什么爱上静秋, 小说对此避而不谈。同时, 家庭环境比较优越的“老三”, 在生活中也不乏有人给他介绍女朋友, 但是, “老三”一直是孤身一人。他的择偶标准是什么, 小说也没有透露。因此, “老三”为什么会爱上静秋, 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问题。从小说中看来, “老三”爱上静秋是一件非常勉强的事:两人没有情感的基础, 甚至连接触的时间都不长。

而从静秋这方面来说, 她对“老三”的爱情似乎也很勉强。从小说的叙述来看, “老三”在静秋眼里, 具有“代父”功能。静秋的母亲是一名接受改造的高中教师, 静秋脚下还有年纪非常小的妹妹、弟弟, 而父亲在外地接受改造。这样的家庭, 最缺乏的显然是父亲。同样, 静秋还只是一名成长的孩子, 她需要的是父亲的关爱与帮助, 但是, 她又不得不承担养家的重担, 虽然这个重担应该是她父亲承担的。然而, 静秋的父亲偏偏在生活中缺失了。因此, 对静秋来说, 她的人生是“缺父”的。“老三”正好充当了父亲的功能。小说中“老三”总是在不断地给予静秋以物质、精神上的帮助。他给静秋买钢笔、游泳衣、胶鞋, 给静秋的母亲买核桃、冰糖, 帮助她治病。“老三”给生活中处处艰难的静秋给予精神、金钱上的帮助, 常常在静秋处于危险地时候, 及时地出现, 帮助静秋化解危机。他甚至还给予静秋以父亲的力量, 帮助静秋完成艰巨的体力活。对静秋和她的家庭实际而言, “老三”其实承担了父亲的功能。

对于静秋而言, 她还不是一位长大成人可以品尝爱情的女子, 而是一位需要继续成长的女儿。首先, 我们看到, 静秋对于自己的身体认知仍然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中。她不知道男女之间的亲热, 甚至不知道基本的生理知识, 以为男女之间只要牵手了, 只要躺在一张床上就可以怀孕生子。静秋对于自己的身体缺乏起码的理解, 她还停留在前青春期, 也基本上不具备爱情的生理条件。从静秋的人生来看, 她还是一位需要庇护的女儿, 而不是一名能主宰自己人生的青年女性。静秋高中毕业后, 为能留校工作, 她不得不压抑自己, 以便稳妥地留校, 留校后, 为了能顺利地转正, 她又不得不隐藏自己的情感。从这个角度讲, 静秋是没有“资格”恋爱的。于是, 在小说中, 当静秋母亲撞见了“老三”和静秋在一起的时候, 静秋母亲要求“老三”和静秋暂时不要见面, 以等待静秋平稳转正。“老三”接受了静秋母亲的意见, 从此果然不再见静秋。在这里, “老三”是以静秋庇护者身份出现的, 而不是静秋的恋人身份而存在。从小说的叙述来看, 静秋一直把“老三”当做父亲来看待的。然而, “老三”又是以静秋恋人的身份出现的, 所以对静秋来说, 如何称呼“老三”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这也是静秋从没有称呼过“老三”的重要原因, 即使在“老三”弥留之际, 静秋也没有称呼过老三, 只是再三地说“我是静秋”。静秋其实无法给“老三”以恰当的位置, 他是以静秋恋人的身份出现的, 然而, 在生活和精神上又充当了“父亲”的角色。对于静秋来说, 她还没有长大, 她需要的是一名父亲, 而不是恋人。

对于“老三”而言, 他不具备爱上静秋的可能性。对静秋而言, 她还不足以获得爱情的生理基础和人生基础, 她也不具备吸引“老三”的可能。然而小说偏偏“安排”了“老三”和静秋之间的爱情, 显然, 这场爱情是虚妄的。因此, 我们看到, “老三”像父亲一样不断给静秋以帮助, 精神的、物质的, 甚至是力气上的。而对于静秋而言, 她对于“老三”的给予采取默默接受的态度。他们之间的爱情也排除了身体的接触, 化解了静秋对于生理的无知。即使在“老三”住院期间, 他们借宿高护士宿舍的一段可能产生肉身之恋的描写, 也被干净地处理了。因为如此, 《山楂树之恋》对爱情的叙述与描写止步于理性, 这也是它的爱情被称作清纯的主要表现。

为了掩饰这场爱情的虚妄, 小说采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段。首先, 小说把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设置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是一个特殊的时代。这场时代变革为“老三”这样的高干子弟流入社会底层提供可能, 也为了制造静秋“缺父”的精神症候, 为造成“老三”和静秋之间的爱情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是, 文化大革命时代是一个个人欲望高度被压抑的时代, 和小说所宣扬的止步于精神之恋的主题之间存在着某种契合。《山楂树之恋》的主题与时代背景之间巧妙嫁接。

其次, 小说还套用俗套的叙事成规。1980年代琼瑶小说中的常见要素在《山楂树之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纯情的爱, 疾病或者意外灾害让有情人终不成眷属。这是琼瑶小说的基本叙事路线。《山楂树之恋》复制了琼瑶小说要素与叙述规范:“老三”和静秋之间的爱情被描写成纯情, “老三”因为身患胃癌, 最终和静秋阴阳两隔。当年沉浸在琼瑶小说中的少男少女今天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年男女, 在他们接触这个故事的时候, 不由自主地唤醒了他们早期琼瑶小说的阅读经验。在琼瑶式叙事成规的“启发”下, 读者不知不觉与这样一个“琼瑶式”小说产生共鸣。

《山楂树之恋》还企图用诗化的意象来表达“老三”与静秋之间纯洁的爱情。山楂树开着白色的花朵, 它是纯洁, 质朴的象征。小说以山楂树为题, 并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山楂树, 从而建构了“山楂树”的意象, 以此来赋予“老三”与静秋爱情的纯洁性。而在1950年代从前苏联传唱而来的歌曲《山楂树》, 原本是一首爱情歌曲, 它描写了工厂青年生产、生活和爱情。这首歌韵律起起伏伏, 流转着浓郁的纯真、优美、浪漫的风情。它随着大量的俄罗斯歌曲传入中国, 立即被广为传唱。特别是当时的年轻人, 更为它倾倒和痴迷。作为果树的山楂树, 和作为前苏联爱情歌曲的《山楂树》, 都赋予了山楂树这个意向以纯洁的爱情的象征意象, 并以此来强化“老三”和静秋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然而小说中的山楂树似乎是硬塞进小说的象征物。山楂树基本上和小说的情节相游离。山楂树既不是二人的信物, 也非二人相恋的地方。说到底, 它只是他们相识的一个由头。山楂树, 连同歌曲《山楂树》, 都没有走进二人的情感世界, 因此, 山楂树之于《山楂树之恋》仅仅是一个飘浮的语词而已。

自从1990年代市场经济确立后, 中国社会日益世俗化, 人文精神萎缩成为时代的精神病痛。除了张承志、张炜、史铁生等作家在写作中张扬终极价值外, 一些文艺作品也注重精神的宣扬, 以拯救、医疗这种精神的病痛。非常明显, 《山楂树之恋》延续了推崇精神贬抑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写作路线, 它力图叙述纯洁、美好的爱情来对抗现实的功利。然而, “老三”和静秋之间的爱情的成色显然不足以支撑此厚重的主题。为了弥补思想不足, 为了强化小说的主题, 《山楂树之恋》采用多种修辞手段。然而, 在采用这些艺术手段的时候, 又不知不觉地落入俗套。可以说, 虽然有一个美好的愿望, 但是思想的先天不足、艺术手段的俗套却无法让这个爱情乌托邦得到圆满的展现。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虚妄的美文】相关文章:

爱只是一场温暖存在过的虚妄的证明杂文随笔05-03

疼的美文04-16

雨痕的美文04-16

呼喊的美文04-27

名单的美文05-03

哲理的美文05-07

春雨的美文05-14

丢失的信任美文05-22

生命的形态美文05-22

进谏的智慧美文04-08

上一篇:报到证部分就业知识问答下一篇:中超足球赛场地使用协议 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