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参考材料

2024-05-13

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参考材料(共9篇)

篇1: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参考材料

一、为什么说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安全

网”?

首先,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大规模经济,人们的生活保障也随之要由社会通过行使社会职责的政府来解决。二.市场经济是竟争经济,在竟争中,优胜劣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极分化,强者愈强,产生社会不公,导致社会矛盾,甚至发生社会骚动。三.市场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在经济膨胀时期,生产规模扩大,会吸纳大批劳动力。四..市场经济是以在生产中应用科学技术并且不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为特点的。此外,在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由于灾害造成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群,以及无依无靠的人们。因此,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社会保障也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社会保障就是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稳定机制,作为社会的“减震器”和“安全网”应运而生的。

纵观历史的发展,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正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大量工人失业,阶级矛盾尖锐以致于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制定社会保障法律,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用社会保障的手段来维护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每一次发展都无不与市场经济有密切的关系,都是为了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必要的稳定机制。市场经济运行实质上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过程,而这种配置又主要是靠市场竞争、市场供给和价格参数实现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客观上要求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经济主体有均等的机会,而竞争的结果又一般是非均等的。这种竞争机会的均等性和竞争结果的非均等性的矛盾,则是激励劳动力竞争热情和积极性的动力和压力。对于那些无力参与竞争和竞争中的被淘汰者,则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予以基本生活、生命上的必要保障,以维系社会劳动力生产的需要,并随时为经济系统的运行补充必要的劳动力,否则社会就不能安定,市场经济不能正常发展。

因此,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安全网”和“减震器”,是维系整个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内容。政府宏观调控是减少和避免市场机制缺陷的必要措施,社会保障正是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内容。

从宏观角度看,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社会保险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保障机制;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是调整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矛盾的必要的协调机制;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与支付又是国民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使国家能对国民收入分配进行再调节,尽量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矛盾,确保市场稳定;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向是国家用以调节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障的这种再分配功能虽然不能直接改变国民财富的总量,但能直接改变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比例和流量。通过社会保障在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还能通过互济来调节收入的流量,调节收入差别,能使多数劳动者和贫困者保持一定的消费水平,直接或直接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增加社会总需求和扩大社会需求的市场调节空间,从而刺激供给和经济增长,达到调节供给比例和经济结构等目的。

二,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政策应如何合理运用政府

和社会组织的功能?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要努力确保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能够得到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保障,也要注意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相适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保证制度的长期可持续性。总的来看,今后要按照责任明确、管理科学;机制合理、制度协调;城乡统筹、地区平衡;水平适当、重点突出的原则,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言,具体可有两种方案: 1)是制度重建方案,即建立以“低进低出”为特点的、新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通过鼓励发展积累制补充养老保险做实个人账户,同时,保留和完善现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维护离退休人员的既得利益。

2)若考虑到上述方案对现行制度调整过大,也可采取通过发展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做实个人账户方案(简称“多层次联动”方案)。

在改革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实现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公平统一。要从概念上将目前的公务员退休金明确区分为政府以社会行政管理者身份提供的基本养老金和政府以雇主身份提供的公务员职业年金。公务员通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享受基本养老金待遇,同时政府通过建立公务员职业年金制度作为补充,保证其总体退休金水平不降低。

2、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可考虑将目前针对困难企业的“适当降低缴费率,只建立统筹基金不建立个人账户”的政策扩展到今后新参保的全部单位和职工。已参保单位和职工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是否继续保留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在改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降低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的同时,可考虑进一步放宽目前对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优惠政策,在4%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当提高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缴费进入成本的比例,以鼓励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

3、加快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推进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深化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改革的同时,要本着低标准、严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为主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解决无力参加社会保险以及参保后仍有困难的弱势群体的最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需求。研究制定科学规范的家庭财产收入审核办法,合理确定低保标准和范围,低保标准的调整应主要与消费价格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挂钩,并适当考虑经济和工资增长因素。

三,请结合实际论述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和协调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建制理念,促进效率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天然属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观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以促进社会公平为根本目标和评价标准,给同类的人以同样的权利和待遇,将不同类的人的待遇差别控制在社会公认的合理范围之内并尽可能缩小这种差距。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观是:以提高制度结构的合理性和制度运行的规范性为前提,以提高社会保障需求的满足程度和社会保障资源的利用程度为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激励作用。

传统社会保障制度(1949—1985)是一种低公平与低效率并存的制度安排,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改革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1986—2003)是一种从效率优先向注重公平转变的制度安排。由于过多地考虑社会保障基金收支能否平衡这个“效率”问题,过多地强调个人责任而忽略社会公平,反而使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运行出现了低效率化的倾向。现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确立了公平性的制度框架,其公平性在不断提高,但离制度所应达到的公平度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其自身的效率仍然比较低,对经济社会发展效率的提高也没能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制度的完善和公平度的提高,效率正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

我们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是高度统一的,在实践中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因此,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是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要求在社会保障领域的价值体现。

就作用于社会个体的角度而言,市场经济给社会个体提供了趋利的空间,而资源又是稀缺的,所以才要依靠竞争在竞争的优胜劣汰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高效率,而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是一种公共品,个人生存发展权利维护的实现程度并不受他人介入的影响,个体与个体之间是非竞争关系。而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弱者,每一个人维护自己生存发展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就对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市场是讲竞争讲效率的,但它必然拉大贫富差距,造成一部分社会群体在资源配置上的弱势和不利地位及基本生活的无助和窘迫。所以需要通过二次分配实现“兼顾公平”,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而社会保障制度就是二次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社会保障制度应以“公平优先”,而社会保障制度要讲效率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效率的影响和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效率问题。而不是指望社会保障本身产生多少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对于社会保障本身,就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四,试述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经济上,我国已经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左右,可以说国家已有了一定的财力,有可能逐步为农民举办一些医疗保障事业。在政治上,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正式地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规定了在2010年全国基本建立起新型合作医疗的时限,表达了决策层推动合作医疗制度的决心。这也使新型合作医疗有了可依之“法”,有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举办者不必再诚惶诚恐地担心“加重农民负担”的责难。同时,农村居民对疾病的风险有了更深切的认识。从1995-2000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每一诊疗人次的费用从39.9元上升到85.8元(按当年价计),净增1.15倍,每一出院者费用从1668元增至3084元,净增85%;而同期农民的净收入从1578元增至2210元,净增长只有40%。一个农民一年的净收人在1995年差不多可以支付一次住院费用,但到2000年则只够支付住院费的72%,医疗费用的上涨使农民的相对疾病经济负担更加沉重。看病贵使农民更加渴望获得医疗保障,从而提高了对合作医疗的支付意愿。

从必要性来说,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保障。人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元素,健康的人才能发展生产力。以人为本,就是要维护人的生命为本。摆脱贫病交加,无忧,社会才会和谐。保健康,才能奔小康。这些流传于群众中的谚语,无一不含阐述必要性的哲理。因此,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人心所向,是很有必要的。一个思路是“拾遗补缺,填平补齐”。卫生部长高强于2006年10月视察江苏后,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和医疗救助,共同建成复合型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这是比较现实的。不足的是目前除城镇职工、农村居民已列入“十一五”规则外,其他人群,如城镇非就业的居民(包括学生、儿童,不包括享受医疗保障或基本医疗保险的离退休人员),应作为重点人群,分别建立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儿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或加以整合,将非城镇职工统一纳入合作医疗保险。这方面镇江、嘉兴、苏州市和江阴、义乌、昆山等县级市已提供了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迈进的经验。据镇江市政府组织的“人人享有医疗保障“入户调查60.2万人,已有54.59万人享有各项社会医疗保险,占90.7%。对此,作者曾在《关于构建小康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和《人人享有医疗保障应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两文中作过阐述。这是否符合“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上述已基本建立了覆盖全体居民健康保障制度的90个国家,都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多种健康保障制度的组合。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另一个思路是“蓄水升位,平稳过渡”。研究和制定一个“适度”的免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包(包括项目和水平),作为一个“低水平、广覆盖”、公平的、人人享有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制度。高于这个“适度”水平的,可采取“扣除法”,扣除后的费用按各种不同保险或保障办法给付。然后,“托低限高”,“蓄水升位”,逐步提高,平稳过渡。犹如长江下游的船体往上游行驶,先进葛州坝船闸,闭闸后蓄水升位,与三峡坝下游水位齐平后,再开闸上驶进三峡坝船闸,闭闸后再蓄水升位,与三峡坝上游水位齐平后,再开闸上驶。

五,社会救助有哪些特点和功能,对象和内容有哪些?

社会救助一词,有些也称为社会救济。通常来说,救济是一种消极的救贫济穷措施,基于一种同情和慈善的心理,对贫困者行善施舍,多表现为暂时性的救济措施;而救助则更多反映了一种积极的救困助贫措施,作为政府的责任而采取的长期性的救助。因此,政府的责任而采取的长期性的救助,是指国家对于遭受灾害、失去劳动能力的公民以及低收入的公民给予特质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主要是对社会成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其目标是扶危济贫,救助社会脆弱群体,对象是社会的低收入人群和困难人群。社会救助体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护线和安全网。

社会救助的对象就如某些极度贫困者,因经济破产、家庭关系破裂而精神崩溃者,有自杀倾向的人,吸毒成瘾者等都可能陷入危险境地而不能自拔,需要他人救援。社会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他们的脱离危难。

社会救济也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依法对特定的社会救助对象按规定向他们提供的社会援助。中国的社会救济分为定期定量救济和临时救济两种。享受定期定量救济的对象主要有三种人:城镇中无法定扶养人、无劳动能力、无可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严重残疾人和未成年的孤儿和部分农村五保对象;符合救济条件的精简退职老职工;符合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的需要特别给予救济的人员。扶贫是指对农村中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从政策、思想、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旨在使其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摆脱贫困的社会援助。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中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城镇中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救助问题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城镇中的失业和下岗人员以及城镇中的困难家庭给予了特殊的救助,规定了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标准;另一方面,以2003年“孙志刚”案件为契机,国务院废止了多年来施行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审查办法》,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对于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从抓、堵的管理模式转变了社会救助方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每个社会成员都会遇到诸多困难,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生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往前走的过程。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也就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有些困难是一般性的,是人们在人生过程中都会遇到的,这些困难常常由当事人及其家庭、亲友自己解决。但是,也有一些困难比较严重,当事人应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所以需要别人帮助才能解决。它们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困难,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困难和压力。在社会,很多人会求助于各种非营利组织,其中包括社会工作机构。由于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性及其对受助者的尊重、保密等承诺,所以它在解决有关个人困境,特别是其不希望他人知晓的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社会工作在帮助青少年走出迷恋电子网络困境、协助解决家庭问题、帮助单亲家庭走出困境、促进就业困难的人就业、帮助老年人适应退休及老年生活等方面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缓解压力、克服困难。

篇2: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参考材料

1、ХХ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调查与思考

2、ХХ省人口老龄化基本情况分析

3、关于XXX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调查报告

4、失地农民再就业调查与思考

5、农村社区建设调查

6、农民工参加ХХ保险及筹资意愿调查研究

7、城乡居民一体化养老保险调查与分析

8、对ХХ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发展问题的思考

9、ХХ企业薪酬及员工福利情况调查

10、ХХ市医疗保险基金统筹调查与分析

11、ХХ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调查

12、ХХ市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问题的调查

13、农民工子女或留守儿童问题调查

14、城乡居民低保制度实施状况调查与分析

15、ХХ市城镇贫困人口现状调查与分析

16、ХХ市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施状况调查

17、ХХ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施状况调查

18、农村老年人养老院养老可行性研究

19、****县****乡农村五保户现状调查

20、ХХ市社会保障基金供求结构调研分析

21、ХХ市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市场调研与分析

22、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23、大学生任“村官”的政策效果调研

24、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实现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

25、社区老人服务需求现状调查与思考

26、社区在社会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调查报告

27、城市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

28、社区管理个案研究

29、****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30、ХХ省社会保险运行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可单项调查)

31、ХХ慈善事业的展望

32、工伤保险实施中的难点与问题调研

33、怎样推进生育保险发展与完善

34、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作用调查分析

篇3: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参考材料

新中国建立初期, 全国城市中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失业人员达400多万人, 相当于1949年全国职工人数的一半。为了解决失业问题, 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50年以后, 对适于就业人员全部“包下来”的政策扩大到大学、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和复员转业军人。到50年代中后期, 中国已基本形成“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的雏形。

从第二个五年计划 (1961~1965年) 开始, 中国就业工作重点转移到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安排上, 就业工作比较顺利。但是由于十年动乱, 加上工作中“左”的错误造成的失误, 积累下大量待业人员, 使就业问题成为突出矛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央和国务院对安置待业青年问题十分重视, 采取了相应措施, 就业问题的解决有了新的进展。这些措施包括:鼓励和扶持待业人员兴办各种类型的集体经济和从事政策允许的个体劳动;积极发展轻工业、手工业、商业、服务业和城市公用事业等有利于扩大就业的行业;建立劳动服务公司, 组织待业青年从事服务劳动和进行就业训练。1980年8月召开的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提出“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

中共十四大 (1992年) 以来, 中国的劳动就业出现喜人形势:劳动就业制度建设日益完善, 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的作用得到加强,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就业结构日趋合理。

“八五” (1991~1995年) 期间, 中国提出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基本符合市场就业规律的就业方针, 鼓励和推动劳动者靠自己努力实现就业, 还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 帮助大批企业富余职工和长期失业者实现再就业。

从1995年开始的5年间, 在全国有步骤地全面推开再就业工程, 组织800万失业职工和企业富余职工参加, 并帮助其中的500万人实现再就业。1997年, 中共十五大把“再就业工程”作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根本性措施。1998年6月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对再就业工程做了具体部署。

1996年4月6日, 全国就业工作会议决定对劳动就业制度进行重大调整:彻底改变主要依靠国家安排就业的局面, 鼓励和推动劳动者靠自己努力实现就业;改变主要依靠大中型企业吸纳就业的格局, 把就业渠道和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

2002年至今, 我国制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全面落实《就业促进法》, 在解决好国有企业改革遗留的下岗失业问题的同时, 建立起面向城乡所有劳动者的促进就业体制机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中国面临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是从总量看,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2009年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400万人。如果按照8%的经济增长速度测算, 全年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 供求缺口与2008年相比将进一步加大。二是从群体看, 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三个群体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三是从产业结构看, 对就业的影响问题进一步显现。因受金融危机影响, 外向型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显著下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使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受到影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足。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二、社会保障工作部分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发展历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初期:以劳动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形成阶段。 (二) 改革开放初期到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以社会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改革探索阶段。 (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统筹城乡为目标的制度创新阶段。

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基本完成了制度转型。二是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待遇水平稳步提高。2008年末, 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19亿人,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达到3.18亿人, 8.15亿农民参加了新农合, 1000多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保障制度, 6600多万居民享受城乡低保。三是一批体制转轨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 有力支持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四是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减轻了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事务负担。

当前,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诸多新要求和新挑战, 主要表现在:工业化加速, 对社会保障形成空前压力;城乡结构急剧变化,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凸显;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 社会保障长期资金平衡压力巨大;市场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 社会保障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影响加深, 社会保障面临多重挑战。同时, 当前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许多有利条件: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 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意识大大提高;经过30年经济快速增长, 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为社会保障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多年以来的改革探索实践, 为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必要的工作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 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 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 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们将着力在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上下功夫,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 关于增强公平性的重点是:尽快弥补老年保障的制度缺失, 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 努力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基本保障整体水平。 (二) 关于适应流动性的重点是: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以信息化为抓手全面提升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能力。 (三) 关于保证可持续性的重点是:做大社会保障基金的盘子。加快社会保障立法步伐。发展补充性保障, 建立多层次保障体系。

篇4: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诊所教育探究

【关键词】劳动法 诊所教育 代理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39-01

一、国内劳动法诊所教育发展现状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劳动法尤其如此。劳动法以维护劳动者权利、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追求目标,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行劳动法律知识,更需要指导教育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劳动法的能力。诊所教育作为一种从美国传来的先进法学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将法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适合于在劳动法中开展应用。

国内诊所教育发展较为迅速,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绩,从 2000年3月起,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和资助下,中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等七所高校的法学院系开始开设法律诊所教育课程。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中国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2002年7月28日成立,共有139会员单位,其中80多个会员院校设置了诊所课程,共计开设不同主题诊所课程 130 多个。2008年西北政法大学设立劳动法诊所,每期招收学员30名学生,有理论学习,有岁真实案例开展的研讨,也要求学生在老师和专业律师带领下从事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和诉讼代理,真刀真枪参与劳动法实践。安徽大学劳动法诊所引入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参与到劳动争议实务中,为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免费提供案件代理。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累计向社会宣传50余次,现场接受咨询300余次,散发普法手册近万册,代理仲裁案件43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二、劳动法诊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对策

(一)劳动法诊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将诊所教育运用于医事法学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课堂,主要力图解决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存在的理论宣讲为主、实践性不够、学生参与性差、动手能力不足、学生缺少对社会了解尤其缺少对弱势群体关注等问题。诊所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要学生真刀真枪参与司法实践,这就决定了在教学环节中可能会面临许多问题:受限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限制,学生不符合代理人要求,无法参与到劳动仲裁和诉讼中。因为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只有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当事人近亲属和相关单位推荐的人才具备代理人资格,才能参与劳动案件的仲裁和诉讼程序当中。而根据《律师法》以及相关配套规定,必须在律师事务所全职工作人员才能申请律师执业资格证。尽管很多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已经通过了司法考试,却不能申请律师执业资格证。学生缺少参与的机会,缺少案例;学生知识能力有限,不能够取得当事人的信任,无法保证办案的质量。

(二)劳动法诊所教育发展对策

1.提高診所教育在劳动与社会法教学中的适应性

诊所教育在劳动与社会法教学中的适应性非常强,表现在:诊所教育案例的真实性、教学场所的现场性,有助于学生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习中学习到现实中法律、活生生的法律;诊所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真实案例所面临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成果后成就感。下一步在教学实践中我校医事法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探讨在劳动与社会法教学中如何将诊所教育与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特点、学生的需求相结合。

2.积极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功能,解决劳动法诊所教育实践资源不足问题

安徽医科大学法学院系已经与全市多家医院、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多年来一直派遣学生全安医大一附院、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法院、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法院、合肥仲裁委员会从事见习与实习,学生实习表现和专业素养受到广泛好评。今后要进一步结合我校医事法学专业专业知识学习的现状,针对性提出应对问题策略,积极联系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选好实践教学地点,强化对教学实践过程的监督,努力实现法律诊所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总而言之,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将所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理论知识运用到诊所案件的办理中,在研讨案例、办理案件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君.诊所法律教育和传统法律教育的分与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12)

[2]梅锦.再论诊所法律教育在我国的运行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4)

篇5: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参考材料

(一)基础理论

1.史尚宽,劳动法原论,正大印书馆,1934.2.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3.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4.李薇薇,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4月版

5.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

6.郑尚元,劳动法与社会法理论探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7.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法律出版社,2001年1月版

(二)劳动合同法

1.董保华,十大热点事件透视劳动合同法,2007年8月版

2.姜颖,劳动合同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郑尚元,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三)国外劳动法

1.王益英主编,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叶静漪,瑞典劳动法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3.罗伯特·A·高尔曼 劳动法基本教程——劳工联合与集体谈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篇6: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半年总结参考

以来,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以及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切实改善民生、促进和谐这一主题,进一步强化效能、突出重点、创新思路、求真务实,劳动保障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多项工作得到上级肯定和表彰。

一、各项任务目标超额完成

今年以来,我们狠抓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监察执法和培训等基础性工作,不断开创新思路,增添新措施,各项业务继续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任务指标全面超额完成。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

(二)社会保险工作。

共征收社会保险费1.417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80.6%,比去年同期增长51.8%。支付9370.1万元,支付率100%。基金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静态可支付月数逐步增大。五项保险共新增扩面45358人,完成年度计划119%,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18.34万人次。

(三)监察执法工作。

(四)信访及党风廉政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信访条例》和《信访维稳工作制度》,严格按程序办理来信来访。对信访人提出的问题均通过深入调查走访掌握详细资料,并结合政策予以认真答复。每件都坚持一把手亲批制、办理追踪制和包案责任追究制。共收到市委、市政府、信访局交办的信访件86件,已办结80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党风廉政工作深入开展,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

(五)机关效能和机构队伍建设工作

创新开展了提高责任意识的党员公开承诺活动,实行“一书一评五卡” 制度,提升服务质量的服务大厅岗位竞赛示范岗活动和提高自身素质的政治理论及业务知识考试,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能。劳动保障基础环境不断好转,劳动力市场大楼建设顺利进行,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完善,人员素质逐步提高。民心工程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二、重点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今年以来,我们把各项工作的重心放在“责任落实”上,沉下心来抓政策的落实到位,重点工作取得新的突破,社会认可程度大幅提高。

(一)以创业促就业为重点,推进城乡统筹就业。

1、以小额担保贷款为抓手,着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我市出台了《市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实施方案》(讨论稿),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强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将城镇各类登记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创业的农村劳动者纳入贷款对象,个人贷款额度由2万元提高到5万元。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贷款根据实际录用人数,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财政按规定给予50%贴息。目前我市的有限公司已被认定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获得贷款80万元。三是加强创业培训工作。在继续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培训的同时,面向大学生、复转退伍军人、农村准备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人员、返乡创业人员等不同群体,免费举办“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创业培训,并建立学员个人创业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跟踪记录创业进展情况、企业运作情况和享受扶持政策情况等。四是加强创业基地建设。重点加强市场建设,实行“低房租”的优惠政策,帮助创业者协调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政策,努力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创业环境。

3、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质量。针对市内外各类企业对高技能员工的迫切需求,就业训练中心今年加大了培训的宣传力度和劳动者就业观念的.引导,培训质量大幅提升,社会认可程度大大提高。一是加大投入,近年来,我局投入200多万元购置了数控技术、电工、电焊工等市场热门专业的多种实训设备,聘请了20多名具有技师、工程师资格的教师担任业务指导,对前来培训的学员实行“手把手”教、“一对一”学,使学员真正掌握技术,一到工作岗位就能熟练操作。用工单位既找到了熟练工人,又省了培训时间,还拥有了高技能的潜在资源,务工人员也获得了较高回报,实现了双赢。二是开展再就业典型、回乡创业典型的座谈宣讲会,提高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识。三是加强服务,开辟了服务热线和服务窗口,通过各种方式提供就业信息,及时给予培训补贴,为务工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培训服务。同时,积极与市内近150多家企业达成了长期劳务输出协议,采取“订单服务,定向培养”,学成后直接就业。目前已为企业培训700多名技术工人。1-6月全市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1600人,举办了6次就业招聘会,向农村劳动者提供1000个就业岗位,并为农村低保户节后出省外出务工人员资助车费近万元。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筹集发放培训补贴72万元。

篇7: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参考材料

大学开学之初,那份对大学的无限崇拜与热情,以及对志愿者的崇高与向往,于是我加入了图书馆志愿者的行列,随后在学院又加入了青年志愿者的队伍中。曾誓言:“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此时,我感到心里极大地满足与自豪,因为我也是一名青年志愿者啦!

有一种生活,你不曾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信念,你不曾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不曾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是的,在我看来,志愿者名字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是一种热血沸腾、满怀理想的年轻人在用青春为社会描绘爱心的色彩。它意味着志愿者要用理想和信念燃烧青春的热情,用知识和技能来报答祖国的培养,以奉献和付出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我总觉得缺少一点什么,总是呆在风平浪静的象牙塔做着最天真的事。今天,作为xx大学一名青年志愿者,我有幸跟随大家前往xx中心敬老院,心中起伏不断,有点顾虑会不会又是千篇 一律活动,形式一下,然而整个上午的感觉,却把这种无知的顾虑冲击得云消雾散,这确实是一次爱心之旅,更是对人心的洗礼。

20xx年3月5日,为了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雷锋日这一天,天气晴朗,春风和煦,一大早,我们图书志愿者协会成员乘坐539公交车去敬老院。这次敬老院之行在略表心意的同时,更旨在现实客观地诠释和谐二字的涵义,让更多处于黄昏时段的老人感受到社会上最单纯的温暖。

的确,创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更离不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构建。敬老院老人平均年龄超过65岁,其中年龄最高的一位有85岁高龄。我们全体职员者分成两组,一组负责帮他们布置重阳节日表演会场,一组专门跟老人散步聊天。分工完毕后,同学们就热火朝天的干起来。屋里的老人也都笑逐颜开,与同学们聊了起来。整个大院里除了同学们的干劲还有老人和工作人员的欢声笑语,溢满温馨好似春花开满园!

这次活动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

通过的公益劳动,对蚀可以起到一定了劳动的艰辛和了我们轻视劳动避免了我们形成动也同样加强了树立正确的人生培养了我们的竞志愿服务,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的孤独、我们的幸福和自私。虽然我们满头大汗,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

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公益劳动是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峰。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这次的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

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学校这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懂得了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大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益劳动,就是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是为社会尽社区实能力。

引导们的社会组织的劳动,更让我们明白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大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公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进行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回来的路上,我百感交集,老人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奉献了一辈子,现在尽管子女都不在身边,但是依然保持了一份坚强、乐观的心态,在生活中老有所为。那么作为后辈的我们,更应该力所能及的去帮助他们,关心他们的晚年生活,或许这些老人的处境还算好,社会上还有更多的老人沦落到街头,饱受人世的冷眼。

我想,每一个热血青年都不忍让老一辈人在流离失所中,生活在无尽空虚中。就让我们携起手来,献出自己的应有力量吧。慰问活动结束了,我觉得回校后会发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献爱心的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关爱生命、服务他人的美好情操,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青春和力量。

一个志愿者就是一把泥土,但我们存在的意义,不是被淹没,而是与无数把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条山脉,一片群峰。这样的山峰可以改变风的走向,可以决定水的流速。这风,就是社会风气;这水,就是文明进程。假如没有社会责任感,人是生理的人,有了社会责任感,人是社会的人,除了接受他人的爱与支持,也用自己的爱支持别人,在尽责中收获至高快乐。

仿佛初到这里的喜悦与热情还未消散,作为xx图书馆的志愿者,我很荣幸,罗曼·罗兰所说:“不问苦乐,不问得失,尽你的力量去奋斗。”

篇8: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参考材料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英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我校自2006年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来, 进行了近7年的专业英语教学探索和实践, 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教学框架和模式, 大致情况如下:

(一) 教学学时:

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英语》课程的总学时为36学时, 分九周时间完成, 每周两次课。课程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 (第五学期) 。

(二) 教材建设:

由于还未有专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英语教材, 因此在教学时, 我们自选了一些外文文献和资料作为教材。由于处于探索时期, 这些自编教材的内容在不断调整, 以符合大三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 教学内容:

我们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 分别选择了社会保障领域的一些资料和经典外文文献, 包括一些中英文对照的机构资料简介, 也包括对于中国社会保障现状进行概述的资料。这些资料与我们的国情紧密相关, 学生比较熟悉, 学起来简单易懂, 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信心, 同时从中能学到不少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另外, 还发给学生一些介绍全球社会保障状况的外文资料, 这部分资料有不同的主题, 每个主题文字不多, 表达方式与前面的资料有较大区别, 能够让学生初步接触外文原文, 了解中英文的不同表达方式, 同时对社会保障的各个分支有进一步的了解。根据课程进度和阅读需要发给学生一些经典外文著作, 如贝弗利其报告的节选片段、国际劳动组织的《社会保障导言》 (节选) 等。这些资料内容较为深刻, 段落较长, 长句较多, 阅读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很有帮助。

(四) 师资培养:

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英语课程自开设以来, 有三位老师担任教学工作, 人手相对比较缺乏。再加上两位老师均为专业课教师, 虽然精通专业知识, 但是英语表述能力相对不足, 使用外语授课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采用中英文混用的方法, 同时充分利用专业教师的优势, 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尽可能把学教学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体系的教学中, 而不是仅仅记住一些与本课程相关的英语专业词汇。

(五) 教学模式:

以传统的集中课堂讲授的授课方式为主, 积极探索互动式教学。在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技能上, 都尽量涉及互动教学模式。但由于课时有限, 师生水平限制, 在教学方式上, 以阅读、翻译为主, 其次为写, 听说较少。我们积极探讨互动式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 让学生阅读和讲解一部分内容, 老师作为补充和引导;布置一些课题供学生讨论;讲解内容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 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达到师生的互动。考核上, 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方法, 平时主要考察课堂提问和讨论、课后作业, 同时, 中期有一个期中测试, 考查学生掌握程度。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 翻译、简答、写作、填空, 尽量使题型多样化。考核内容也尽量把重点放在考核学生知识的理解程度、知识的应用能力上, 避免学生盲目死记硬背。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和反思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基本稳定, 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 学时不足, 影响学习效果。

在学时方面, 该课程只有36个学时, 不仅要完成对专业词汇的掌握理解, 还要大量地阅读英文文献, 学生难以完全消化和理解。而且大多学生在大三时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此时已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专业知识上, 对专业英语不重视。一周两次课的学习, 课后花在该课程上的时间很少, 难以真正提高专业英语水平。

(二) 教材和师资等硬件建设不足。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必备的工具, 是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 对教学效果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由于目前还未出版社会保障专业英语的教材, 只能选用一些经典文献和学术著作, 缺乏时效性、灵活性, 内容又相当系统和专业, 对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英语基础水平有限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困难较大, 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在自编教材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要找合适的文献, 还要理清专业词汇和语法, 提供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布置作业。由于教师专业能力有限, 编出的教材无法做到专业化, 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再加上几位专业老师均不是英语专业出身, 未经过系统的英语技能和英语教学培训, 只能凭借专业和传统的语法进行解释, 难以将英语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 实现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三) 授课内容范围狭窄。

碍于学时限制, 本课程所选文献侧重于社会保障领域的专业论文和专著。要想完全理解社会保障的理论和相关问题, 必须把它放到更广阔的领域去思考。所以除了社会保障的专业词汇, 学生还应熟悉公共管理、经济学等领域的一些专业词汇和解释。外文文献也经常有所涉及, 但因为学时太短, 没有时间带领学生去阅读这些内容, 只能作为课后自主阅读, 效果难以保证。在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技能上,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也是有所选择的, 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上显得不足, 这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相吻合。

(四)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需要彻底改变。

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 我们探索出循序渐进的原则, 先易后难, 符合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而且在教学中我们也积极探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效果不错。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我们的专业英语教学仍然属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教师翻译讲解为主, 课堂氛围显得沉闷枯燥, 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三、改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

反思七年来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教师这一方面, 其中如何完善教学内容, 改善教学方法, 是搞好该课程教学的关键。

(一) 重新定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社会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这对专业英语教学如何培养高素质、有能力参与国际经济和技术竞争的人才, 提出了新的挑战, 也促使了我们必须结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 转变教学观念, 加快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该目标的指导下, 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应用英语的能力。专业英语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或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该是专业英语教学重点培养的目标。所以, 教学应把握以应用性为主的基本原则, 整个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自始至终应该以此为指导去进行思考和研究。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 专业英语课程既不是单纯的语言课, 又不是单纯的专业课, 而是一门语言应用与个人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 两者相辅相成。在以往的教学中, 虽然名义上确定了此目标, 但教师们并未充分理解这一点, 认为专业英语就是带领学生读一下外文文献, 记住几个专业词汇, 不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学生觉得课程枯燥, 易产生厌学情绪。

(二) 重新进行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

英语的学习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以往的专业英语课堂学习仅仅只有36个学时, 课下学习时间不能保证, 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这一点上。需要重新考察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适当增加一些学时, 以保证教学质量。建议从大学三年级开始, 至少分两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 并注重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的衔接。

(三) 重新编排教材, 并培训师资。

教材和教师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目前社会保障领域没有专门的专业英语教材, 这既是问题, 又是一个机会。可由学校出面, 组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和英语专业教师共同编写出版一本更为系统、丰富的教材, 以培养听说和口语表达能力为主, 真正实现应用型的培养目标。在师资上, 针对每个教师的特点, 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 通过英语教学培训、听示范课等方法提升教师自身的能力, 目标是使整个教学均采用英语教学, 包括教材、讲授、板书、笔记、作业、讨论等均使用英语。

(四) 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针对目前专业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要加大听说的训练力度, 选择社会保障领域的热点问题, 供学生讨论;同时可通过社保文书、情景模拟等的设计, 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另外, 积极搜索并播放一些相关视频,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最后, 继续探讨互动式教学, 充分鼓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探讨通过游戏、案例、图片、讲故事等多种手段, 让学生敢开口, 愿意开口。每次教学前, 教师可先公布主题及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让学生自行分组, 查找相关资料, 自行设置场景和角色, 编写对话。上课时, 根据查找的信息, 进行小组讨论或角色模拟。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确保每个学生均用英语参与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 教师作课堂总结, 同时巩固知识, 加深学生印象。

(五) 改革考核方法

篇9: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参考材料

关键词:双师同堂教学 方法 探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这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指明了方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本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其中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显得尤为关键,现实迫使大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近年来,我校也在大力倡导课堂教学改革,力图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得到充分体现。本人和法学院的何文杰老师积极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号召,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采用双师同堂教学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双师同堂教学方法,在国外被称为协同教学或合作教学法。协同授课之父美誉的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夏普林(J.T.Shaplin)指出,作为一种教学的组织形式,协同授课由两名或以上的教师共同担当一组学生的全部教学或其中的重要部分。

一、双师同堂教学的优点

(一)教学方式多元化

课堂上由两名教师共同授课,改变了我国几千年来由一位教师传道授业的传统,从形式上给学生以巨大的冲击。这种教学方式加强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可以使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也可使教师之间展开互动,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多种化的教学形式可以增加课程的吸引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由教师一堂到底的讲授,很少了解学生的反应,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考查也主要体现在知识的识记能力。学生在填鸭式被动教学中容易产生疲劳感,死记硬背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内容、知识多样化

从授课内容上来讲,每位授课人由于专业不同具有不同的知识和经验,双师同堂授课有助于教师将各自所长整合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向学生讲授,也有助于扩大学生的思考角度,让学生领会更多的课程精华。双师同堂传授课,其信息量要远远大于一位教师授课的情况。无论是跨学科多种学科知识的交替融合,还是理论和实践的协同,都向学生传播着多种知识和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同样多的时间内接收到更为丰富的知识,为造就国家学要的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双师同堂教学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一起工作,组建一个教学团队。共同设计课堂方法和教学内容,共同进行课前准备,在课程讲授中进行协同和配合,课后共同答疑等,這样可以建立一个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发展平台。教学团队的建立可以使教师分享教学心得,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把握;互相激发灵感,促进教学手段的丰富化;同时发现对方优势和不足,反省自身还需提高之处,互相帮助,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教学水平。总之,双师同堂授课方式对教师而言能够促使合作的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运用等多个方面,互相支持、取长补短,最终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从有文字记载的教学活动开始,启发性教学就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凡是成功的教学都是与启发性联系在一起得。传统的教学方法客观上限制了启发性教学的开展,而双师同堂教学方法能实现这种突破。启发性教学的关键之处是要激发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真正的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的投入和参与,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发现与相互撞击,绝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一种双向的良性互动:在这种方法中学生与教师的创造性潜力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激活与发挥,共同达到的精神愉悦与思想的自由。这样的效果在双师教学形式下是可以完全实现的,两位授课教师在讲台上的一问一答、一唱一和、一反一正等,无疑会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课堂气氛热烈,让学生在风趣、幽默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双师同堂教学存在的障碍

双师同堂教学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开展也来有许多的困难,需要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这样课堂教学改革才能进行下去。

(一)教师授课难度增大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授课方式方法“随性而行”,带有浓厚的“我行我素”的色彩。学生养成在课堂上感兴趣便听一听,不感兴趣边做自己的事,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完全是单向的,没有什么反馈,教师也不知道学生到底听了没有,接受了多少信息,反正把两节课时间混完就行了。双师同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使信息传递多元化,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也有教师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这样使信息传递的途径和效率大大提升,对授课教师的素质要求有很大的提高,比如说教师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必须超过传统授课模式,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必须出众,这样才能适应和胜任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因此教学难度大大增强。

(二)教师授课心里压力增大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个人进行,没有比较,没有监督,随意性很强,教师没有什么压力。双师同堂教学就有了竞争,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从两个老师知识的广度,思想的深度,表达的清晰度,反应的灵活度,甚至衣着、外貌都要进行比较。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授课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样,上课的压力大增。

(三)教师授课成本增大

我们这里所指的成本是一种广义的成本。由于双师同堂授课对教师的要求大大增强,必然会迫使教师在课下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备课,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和同堂上课的教师、学生进行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课程进度等方面的交流。在上课时花费更多的精、气、神去讲授和交流。这样使教师的授课成本大大增强。

nlc202309012001

(四)团队悖论

双师同堂授课模式要求授课教师组建一个教学团队,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双师教学团队就是为了特定教学目的有两个教师结合在一起的组织。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有许多不良思想、行为和习惯影响教学团队的组建。首先,文人相轻的思想,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讲,文人之所以相轻是因为“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翻译成今天的话来说:“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由于文人相亲,造成沟通障碍,教学团队无法顺利工作。其次,大学的教学管理体制造成教学团队建立困难。教师上课来学校,下课回家,没有办公室,教师和教师可能很长时间也见不上一面,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无法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团队建立的基础不存在。

(五)学校制度缺失

要使双师同堂教学模式进行下去,仅有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才能确保教学改革的成功。主要有以下的问题:首先,要指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使双师同堂教学成为学校正式教学行为,而不是教师私自、私下的一种教学行为。其次,明确课时计算方式,双师同堂教学教师课时怎么计算,是按一个课时计算,还是按两个可是计算。再次,制定合理的课时报酬,教师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就应有相应的报酬,如果没有,仅让教师无偿付出,短期内可以,但不可能持久。

三、双师同堂教学方法实施对策

(一)教师方面

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上课的难度、成本增大,要使这种授课方式进行下去。首先,教师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勇于奉献,乐于付出,不计较个人得失,把全部的精力、时间花费在教学上。其次,两个教师之间应进行密切的交流,建立教学团队,就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方式,教学的进度,教学的时间进行磋商,科学合理的进行授课。再次,授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双师授课情况的反应,及时进行改进。

(二)学生方面

学生是双师同堂授课的主体,同时双师同堂授课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学生应改变以前课堂学习模式,改变教学角色,变信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主动参与方。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在课下就要做相应的准备,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师生形成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提升。

(三)学校方面

学校是教学改革的主导者和重要参与者,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态度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成败,双师同堂教学改革不例外。首先,学校应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方式的探索和改革;其次,建立相应的制度,通过制度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再次,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从精神上、物质上鼓励教师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最后,营造课堂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使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一种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前进方向。

双师同堂教学方法是大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方向,有自己独特的长处,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規划纲要的明确要求,也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我们必需把这种探索和改革坚持下去,为促进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攻.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J].教育研究.2012年7月.

[2]田鹏,姚锐敏.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科教导刊.2011年4月.

[3]余陈乙.协同式授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析[J].江苏高教.21012年5月.

[4]钱丹洁,张伟平.协同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升华[J].教育科学论坛.2012年8月.

上一篇:非常鸡汤初中作文下一篇:室内装潢施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