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买卖纠纷协议书

2024-04-11

水泥买卖纠纷协议书(精选7篇)

篇1:水泥买卖纠纷协议书

关于水泥买卖纠纷协议书

甲方:

乙方:

事件概要:

乙方因建房需要,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向甲方够买 品牌 型号水泥 吨,双方协定价格为 元/吨。乙方已经交付购货款¥ 元,还欠¥ 元。

年 月 日甲方向乙方索要剩余货款¥ 元,则乙方声称自己所用水泥出现(质量问题)凝结不佳的现象拒绝向甲方付剩余货款。甲方从事水泥生意多年从未出现过类似状况,承诺自己供给乙方的所有水泥绝无不合格产品。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保证给乙方提供的水泥为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并按照乙方所要求的时间及规定的标号吨位正常送达。

二、乙方确保自己建房所用全部水泥都是由甲方按照其要求所提供,并在甲方将水泥送达后合理保管科学使用。

三、甲乙双方协商一致达成于 年 月 日双方共同将乙方采取的混凝土样本送到(双方共同认可的)进行质量检测,以便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

四、检测费用共计¥ 元,该费用由甲乙双方均摊。甲方出¥ 元 乙方出¥ 元。待检测报告明确责任后,责任方无条件将无责方所付的一半检测费及时返还。

五、甲方双方拿到检测报告明确各自责任后,按以下协议规定执行,不得反悔或其他理由拒绝承担自己的责任。

1、因甲方提供给乙方的水泥质量问题导致甲方的一切经济损失由甲方承担并负责。

2、由于乙方未使用甲方提供的水泥或者没有合理保管科学配比使用甲方所提供的水泥而导致的一切损失由乙方自己承担。乙方须在 日内无条件付清所欠甲方的剩余货款以及自欠款之日起至付清所有尾款之日期间的全部利息(按同期信用社贷款利息计算)。

3、甲乙双方若有其他问题及时沟通协商。补充

六、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乙方(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签订地点:

见证人:

篇2:水泥买卖纠纷协议书

甲方:

乙方:

甲方与乙方因买卖北京市**区***路**号楼*单元***室(以下简称诉争房产)引发诉讼,现该案经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裁定依法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理,甲乙双方为彻底解决此纠纷经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如下,以兹共同遵守。

1、本协议签订当日,甲方一次性给付乙方**万元人民币(包括乙方已支付甲方的购房款***万元整,以及中介费、诉讼费等)。乙方收到上述**万元款项后,与甲方之间房屋买卖法律关系终止,乙方对甲方不再享有任何权利(包括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乙方与甲方之间的债权债务即告全部结清;

2、乙方应于收款后2日内,在甲方的配合下持有效证件,前往相关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办理解除对诉争房产所设定的网签手续;

3、收到上述**万元款项后10个工作日内,乙方应向北京市**区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撤诉申请,申请撤销对甲方提起的一切诉讼,并确保于收到上述款项后10个工作日内,解除对诉争房产上所设定的财产保全查封,使诉争房产恢复至可随时可进行网签的状态;

4、乙方收到上述**万元款项后,延迟履行本协议第2、3条所设定的义务的,支付给甲方违约金**万人民币;甲方延迟履行本协议第1条所设定的义务的,应向乙方支付违约金**万元,同时乙方保留对甲方的其它诉讼权利。

5、因甲方原因无法办理诉争房屋的网签解除手续的,乙方不承担法律责任,甲方所支付乙方的**万元款项乙方不予退还。

6、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因履行本协议发生的一切争议,双方自愿提交诉争房屋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甲方:

年月

乙方:

篇3:从源头入手解决商品房买卖纠纷

一、症状

近年来,湖北省房地产业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房地产业的发展对改善居民住房困难、提高居住水平、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城镇化进程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市场发展较快,法规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监管手段相对缺乏,导致房地产市场中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随着广大消费者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商品房买卖环节中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商品房交付时矛盾纠纷突出。

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交付使用环节是房地产开发的最后环节,涉及到十几个部门的职能,规划、建设、销售等各阶段的问题均集中在这一环节表现出来:(1)交付的商品房未完成规划、消防、单体工程质量等专项验收手续,不仅违反法律法规,还造成入住后无法按期办理房屋“两证”;(2)商品房配套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前期物业管理等未完成或落实,达不到交付使用条件,甚至存在安全隐患;(3)少数开发企业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盲目扩张,擅自挪用预售款,导致资金紧张,影响项目后续工程的建设,造成商品房逾期交付。

(二)在商品房预售时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少数开发企业和中介组织法律意识淡薄,诚信意识缺失,加上部分销售人员素质较低,导致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有:(1)在未取得预售许可证前,擅自销售或以认购等形式收取费用;(2)取得预售许可证后,未按规定时间预售,存在炒卖房号、捂盘惜售、囤积房源,以及纵容工作人员或雇佣他人炒作房价等行为;(3)在订立买卖合同中,不向购房人明示合同示范文本,使用含有免除自己义务或者加重购房人责任、侵害购房人合法权益条款的合同,以及合同欺诈,利用虚假合同套取银行贷款、偷逃税款等行为;(4)价格违法违规行为。主要是违规收取有关费用,商品房销售未实行明码标价。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虚假宣传、发布不实广告信息。

部分开发企业未取得预售许可证就发布预售广告;少数开发企业漠视消费者权益,发布夸大其辞、具有欺骗性的广告,宣传内容与实际项目的质量或环境相差悬殊;个别开发企业和销售代理机构虚构商品房销售进展信息,造成商品房供求紧张的氛围,诱导、误导、欺骗消费者。

(四)开发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导致购房者无法办证。

个别开发企业实力不强,管理水平较低,诚信意识淡薄,出现土地违规、未足额支付土地出让金、擅自更改规划、挪用预售款和代收代付款项、不能及时支付工程款和缴纳相关费用、未及时偿贷解押、无法正常履行各类验收手续等违法违规行为,导致购房者不能按期办理房屋初始登记,侵害了购房者的合法权益,从而引起纠纷,甚至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

二、症结

(一)制度建设滞后,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主要体现在:(1)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滞后于房地产业的发展。现行法律法规对一些当前比较突出的违法违规行为如捂盘惜售、恶意炒作等缺乏明确的界定,往往只有一个框架定义,难以对各种情况加以规范。(2)对部分问题突出环节法律条款尚未作出规范,导致监管工作难度加大。如商品房交付使用、预售款监管等环节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空白,成为部分不法企业和机构利用的漏洞。(3)部分罚则形同虚设,操作难度大。由于缺乏具体明确的罚则,在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商品房价格的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企业违约成本低,违法收益与之受到的处罚不成比例,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开发企业的违法行为。

(二)现行的商品房预售制度需要改进。

现行预售制度风险不对称、利益不对等、行为不规范的问题,成为阻碍市场健康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之一,也是房地产市场矛盾纠纷大幅增加的症结所在。现行的预售制度,一方面使购房者在签约时看到的只是设计产品或者说是住宅半成品,到交付时,看到房屋的质量与配套与预期的不一致时就容易引发矛盾纠纷;另一方面这种制度也给一些不法开发商投机取巧提供了机会。

(三)市场监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监管力度不够,各相关部门普遍存在人员和经费不足的问题,难以组织长期有效的监管活动。二是管理模式亟待转变,重审批轻管理的问题依然存在,事后监管效果不甚明显,事前监管工作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力度不够。三是监管手段相对落后,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应用上相对滞后,难以做到即时采集、及时发布和实时监控。此外,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方面还比较薄弱,难以形成合力。

(四)企业结构和经营方式不合理。

从湖北省的情况看,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还较少,综合性和专业性企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企业结构还没有形成,现阶段房地产企业规模参差不齐,整体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一旦市场形势发生变化,资金链容易断裂,造成房地产开发项目无法按期完工交付使用。此外,近几年外资大量进入房地产开发行业,这些外来资金大多是短期资金,以追逐高额利润为目的,经营观念上短期行为较多,特别是诚信守约意识较薄弱,成为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少数企业信用的缺失,给整个行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五)购房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大多数购房者法律意识不够强,交易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差,签订合同时未认真仔细阅读合同主文和附加条款;有些消费者买房前考虑不充分,头脑冲动,轻易交付定金;部分消费者盲目相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不注意收集证据,投诉或诉讼时对出卖人的口头承诺无法举证,导致自身利益蒙受损失。

另外,受“买涨不买跌”的因素影响,在商品房市场处在供求紧张,房价连续上涨的卖方市场时,购房者出于增值预期,有抢购并占有的愿望,往往对房屋的质量、价格、交付条件要求不高;当房价下跌、处于买方市场时,购房者购买后有后悔和寻求补偿的心理,往往对房子的质量及交付条件提出较苛刻的要求。这就容易引发新的矛盾纠纷,成为导致当前商品房买卖纠纷大幅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策

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根据市场发展需要,适当提高准入门槛,严格市场准入管理,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加强和改善开发企业资质管理为重点,以突出企业管理水平和社会信誉度,强化企业资本实力与开发能力为原则,进一步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通过深化资质管理来引导和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同时强化对企业的动态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清理力度,淘汰不合格企业,促进企业自觉规范市场行为。

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针对当前房地产开发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加强制度建设,加强源头治理,建立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长效机制。建议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参照上海、广东、山东等省市的做法,结合实际,修订1998年出台的《湖北省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办法》,针对房地产市场准入、商品房预售条件、预售款监管、商品房交付使用监管、项目资本金制度、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完善现有法规政策,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加大对销售环节的管理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强化预售许可、预售资金监管、交付使用备案三个环节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保障购房者合法权益。

创新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手段。转变管理思路,创新管理模式,从健全机制,防患于未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来约束各方主体的市场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市场监管。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监管手段,继续推进信息系统建设,采集全覆盖的完整市场信息,构筑信息服务平台,方便群众查询,实现由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监管的转变。

篇4:“凶宅”买卖纠纷启示录

一宗关于“凶宅”买卖纠纷的判决,在坊间引起房产该〝唯心〞还是〝唯物〞的大讨论,相当令人玩味。

退户不成愤而告官

此事起因于杭州一桩二手别墅的交易。买方在购买后准备装修时,从物业管理公司口中得知自己所买到的竟是在2003年时,事涉三条人命的“凶宅”,且该案至今仍然未破!买主在大惊失色之余,数度找原屋主协商要求退房未果,愤而一纸诉状将卖方告上法院。虽然诉讼过程中,卖方不断以各种证据表明并未刻意隐瞒,且自己也在该房屋内居住多年,并无任何不妥、不适之处……云云,但终审法院仍判卖方败诉,必须退屋还钱。

此事件看似告一断落,却引发许多值得思辨之处。

一般而言,房屋买卖纠纷往往集中在质量与产权之争议,由于是〝眼见为凭〞的实体,较易判断孰是孰非,而凶宅所呈现的则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精神与心理层面,能否被视为房屋瑕疵?确是有值得商榷之处。况且往昔类似案例也都以败诉告终,此乃本次判决之所以引起舆论强烈关注及议论纷纷的主要原因。而在我看来,这堪称是司法判断的一大进步,但仍应充分考虑相关配套,否则法院美意将无法落实。

其实买方里子、面子双输

改革开放前,由于物资匮乏,温饱已属不易,自是对精神层面之事务缺少关怀且认识不足。惟时值于今,早已物换星移,姑且不论鬼神之说,由于心中有挂碍,导致住得不舒坦、浑身不对劲,长期下来,心理问题难保不蜕变成生理、身体疾病,因此我相信除了屋主本身,绝大多数消费者都会支持法院判决结果。

然而今天值得探究的是,其后续可能的发展。首先必须疑虑的是,买方会如愿取回房款吗?答案是难!因为卖方早已在法院判决前脱产完毕。那么买方能再转手出售该“凶宅”吗?哪怕是贱价出脱,由于已是人尽皆知的“凶宅”,答案还是不可能!如是以观,显然最终我们将看到的结果是,买家看似赢得法律支持,其实则是里子、面子输的一干二净!

凶宅之惑,世界皆然

走笔至今,或许会有人气愤填膺地说:难道蔡老师的意思是买方应该跟原屋主一样,昧着良心不声张、不兴讼,再把它悄悄卖掉?答案当然不是。惟按照现行法令、法规,面对凶宅的交易纠纷,确实是道无解的难题。不要说在我国如此,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如此。但为何其他国家或地区基本上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说来也简单,以台湾地区的做法为例,当买方透过中介购房时,业者必须出示包括产权调查、房屋瑕疵,及是否为凶宅之尽职报告,一旦发现与实情不符,轻则负修缮之完全责任如:屋顶、水管渗漏及电路不畅等,严重如海沙屋、辐射屋及“凶宅”,经手的中介业者通常会原价买回。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自己未善尽调查之责,到了法院也讨不到什么便宜,二方面是基于品牌形象之维护,中介业者也会这么原价买回。

中介业的非健康发展是问题屋之源

那么为何我国内地做不到呢?在我看来,不完全是职业道德、信誉意识的原因,也有收入不足以支持之现实,细算一笔账便能了然于胸。多数省市的房屋中介费规定在百分之二,买气畅旺时没有问题,完全能够承担所费不赀的门店租金、人员薪奖等庞大支出,只是一旦市场出现反复乃至低迷,中介业便难以为继。于是我们看到楼市荣景时,中介业遍地开花;衰退则快速缩编,兵败如山倒。

如此一来,便使我们的中介业只能担当买卖双方撮合平台的角色,而无法提供房屋交易的延伸性服务,包括凶宅的信息掌握,及前述与消费者权益紧密相关之调查事项的执行。这就让我不得不怀疑,杭州的凶宅案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人恐怕是身在凶宅,却毫不自知呢!

篇5:水泥买卖纠纷协议书

----------------

上诉人某增跃因买卖合同纠纷一案,不服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区人民法院(2013)新民初字第529号民事判决,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该案。

原审法院认定,2009年6月29日,某增跃与保捷天香公司在保定市新市区裕康街31号5号楼签订了《个人消费贷款购买汽车合同》一份,保捷天香公司将其经销的起亚轿车一辆卖给某增跃,发动机号为95010865,车价173800元。约定,双方在签订合同时,某增跃向保捷天香公司交首付款(车价款的30.37%)计52800元,其余车款121000元由某增跃从贷款银行工行保定红星支行办理期限为36个月的借款给保捷天香公司。保捷天香公司收到银行的进账通知后,将车辆及有关手续交付某增跃。保捷天香公司保证汽车质量合格(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厂家标准),车辆手续齐全的全新汽车。由于某增跃向银行借款时,将所购汽车抵押给了银行,抵押登记由保捷天香公司代办,费用由某增跃负担。该合同第七条约定,车辆保险(含车损险、第三者责任险、盗抢险、车上人员险、自燃险等)由保捷天香公司为某增跃代办。某增跃在购买该车辆时,是通过保捷天香公司的原业务员单明办理的贷款、提车、抵押登记、车辆保险、车辆购置税及上照等手续。当时,单明为办理车辆购置税,向某增跃收取约15500元,该款项由单明控制,并未打入保捷天香公司的银行账户。2011年7月,在某增跃购车后第一次验车时,被告知其“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系伪造,责令其补缴税款及滞纳金,否则不予验车。2011年6月27日,该完税证明被保定市公安局依法收缴。2013年8月5日,保定市新市区人民法院作出(2012)新刑初字第299号刑事判决。查明,2009年4月份,被告人单明在保捷天香公司担任业务员期间认识了被告人曾祥路,并得知从曾祥路处可以低价购买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自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被告人单明从曾祥路处购买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24本,并出售他人,该24本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均系伪造。被告人单明非法买卖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的行为已经构成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故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判处被告人单明有期徒刑二年,同时责令其退赔包括某增跃在内的受害人的经济损失。2011年7月8日,某增跃补缴了车辆购置税及滞纳金,共计花费19904.36元。

以上事实,有《个人消费贷款购买汽车合同》、保定市公安局新市区分局接收证据清单及完税证明、某增跃补缴的车辆购置税及滞纳金发票、当事人陈述及庭审笔录等证实。

原审法院认为,某增跃与保捷天香公司签订的《个人消费贷款购买汽车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当事人应全面履行约定的义务。某增跃在购买合同约定的车辆时,是通过保捷天香公司的原业务员单明办理的贷款、提车、抵押登记、车辆保险、车辆购置税及上照等手续。在合同中,双方明确约定车辆的抵押登记及车辆保险属于保捷天香公司代办的范围,并没有某增跃诉称的代办车辆购置税及上照等手续的约定,而且代办的费用应当打入保捷天香公司的银行账户。单明当时是保捷天香公司的业务员,某增跃向保捷天香公司购买车辆的手续由其经办。这本应是合同法中规定的表见代理行为,但是某增跃存在过错,不把代办业务的大额费用打入保捷天香公司的银行账户,而是由其公司的业务员单明支配,从而给该项资金的安全埋下了隐患。单明私自收取某增跃费用,并从他处低价购得伪造的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的行为,表面上看是在履行职务,但其已超出了职务行为的范畴,已经触犯刑律,从而

构成犯罪。根据刑法规定,单明因个人的犯罪行为收取的赃款理应由其本人退赔,这在已经生效的刑事判决中得到认定。保捷天香公司未收到款项,而且对其私自收取款项购得伪造的国家机关证件的行为并不知情,因此,保捷天香公司在主观上不存在过错和欺诈的故意,故某增跃主张的附加费、一倍赔偿金、利息及交通费等各项损失,该院不予支持。据此,原审法院判决:驳回原告某增跃的各项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998元,由原告某增跃负担。

宣判后,某增跃不服,向二审法院上诉称,一、单明的行为是职务行为,并且我不存在过错;

二、单明利用职务便利从事违法犯罪行为,不能免除保捷天香公司的民事赔偿责任;

三、保捷天香公司的行为对我构成欺诈,应当双倍赔偿我的损失。

保捷天香公司辩称,一、某增跃没有对其上诉请求所依据的法律规定加以明确;

二、某增跃委托单明缴纳购置税是其单方委托和授权,单明在办理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导致某增跃受到的损失应由单明个人承担。

二审法院查明的事实与原审一致。

篇6:买卖合同纠纷

合同纠纷分为以下几类:

一、分期付款买卖合同纠纷

二、凭样品买卖合同纠纷

三、试用买卖合同纠纷

四、招标投标买卖纠纷

五、拍卖纠纷

六、互易纠纷

在一般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的审理实践中,具体的案件往往并不是简单地表现为某一诉由,而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诉由交织在一起。如出卖人提起买卖合同价款诉讼时,买受人应有可能同时向出卖人主张承担标的物的质量瑕疵担保责任;或者买受人提起买卖合同逾期交货的诉讼时,出卖人也可能向买受人主张承担逾期付款的违约责任等。根据《合同法》第120条的规定,当事人双方都违反合同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出卖人对买受人主张承担违约责任,以及买受人主张由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的,均构成独立的请求,在原告提起诉讼的情况下,被告一方应当提出反诉请求要求对方亦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相关法律知识

买卖合同中买受人需要承担哪些法律义务

篇7:货物买卖合同纠纷

货物买卖合同纠纷

XX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系一家从事自行车生产的企业,自起,邵XX即在武汉地区专卖该公司生产的自行车。年底,双方合同到期。后虽然双方未续签合同,但邵XX时常从该公司进货。进货程序是双方通过电话约定后,打款进入公司,公司发货。5月、9月,邵XX委托其下属员工向该公司电汇两笔货款,计21万元。但该公司接到货款后,以邵XX以前还欠其货款为由,拒绝付货。经协商不成,邵XX诉至法院。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经审理作出深宝法民二初字第2321号民事判决书,判决XX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返还邵XX货款21万元。XX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不服上诉,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深中法民二终字第551号民事判决书,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代理律师分析:

公司之间的货物买卖是常见的,法律关系也属于比较简单的,即一般买卖关系。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公司操作不够规范,加之大多采取滚动式交易方式,往往对查清事实造成很大障碍,有的甚至无法查清真实的事实。本案就属于这一情况。邵XX的个体商店与XX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有几年的生意往来,付过多笔款项,也收到过多批自行车,现一方坚称未收到货物而另一方坚称已经全部付货完毕,使本来很简单的买卖关系变得异常复杂。代理律师通过办理本案,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一、准确确定诉讼请求

诉讼请求一定要有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否则就难以获得法院的支持,因此,准确确定诉讼请求是诉讼成败的关键。本案起因是邵XX屡次向XX科技公司提出对账要求,而该公司却予以拒绝,故双方僵持不下。邵XX在向律师介绍案情时,明确提出其诉讼目的就是要对方进行对账,以确定对方应还款项数额。但是,这一请求根本不能获得法院的支持。其一,对账本身系当事人的协商过程,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范畴,法律不能用公权力干预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其二,对账并不属于买卖合同的主义务,只是双方为履行合同所作的必要工作,对此,法律并没有对当事人进行强制的余地。

于是,邵XX又提出请求对方交付应付自行车。应该说,这个请求是合理合法的,公司收到了货款,就应当付货,否则,买方要求付货于法有据。但是,该请求存在一个大的障碍,即要求公司交付自行车的数量是无法确定的。在双方未对账的情况下,贸然提出一个明确的.数额,意味着对此数额以外的权利的放弃。一旦真实欠货超过此数额,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代理律师经过综合分析提出自己建议,请求解除该两笔买卖合同关系,公司返还所支付的21万元。其目的一是逼迫公司把历年账目对清,二是为将来主张其他权利留有余地。从案件审理情况看,该请求是合适的,有力地维护了当事人的权利。

二、正确把握证据使用规则

民法的证据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邵XX作为原告,提供了其已经电汇21万元的银行凭据,即完成了初步举证责任。而公司方未付货这一事实对于邵XX来说属于消极事实,其不可能对未发生某事的事实进行举证,而只能由主张已经付货的公司承担举证责任。在法庭上,公司提供了产品出库单、产品销售单以及物流公司的运单等,唯独没有邵XX收到货物的证据。前两种证据是公司方面单方出具的,公司以外的人无法知晓其是否真实,无论该证据是否有公司各级人员的签字,都不能有效证明这些货物交付给邵XX的事实。而物流公司的运单是否真实本身就是一个疑问,即使该证据真实,也只能证明XX科技公司将货物交给了物流公司,至于物流公司是否交给了邵XX却无法进一步证明。故XX科技公司并未能就其付货的主张提供直接证据。

事实上,XX科技公司面临着两难处境,如果其把邵XX所有付款证据以及公司付货证据提交法庭,即在法庭上对账的话,其将面临更大的被动。在双方各执一词,法庭无法查明现实真实的情况下,法庭只有根据证据查清法律真实,并据以作出判决。因此,XX科技公司的败诉的原因主要是举证责任分配对其不利。对于公司而言,规范进行交易、并妥善保管好交易的证据显然是十分重要的。目前许多公司存在不及时进行对账确认、交付货物没有签收等随意操作的做法,也应以本案为戒。

上一篇:土木工程暑期实习自我小结下一篇:笔记本电脑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