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幽幽情悠悠散文随笔

2024-04-18

峡谷幽幽情悠悠散文随笔(共10篇)

篇1:峡谷幽幽情悠悠散文随笔

峡谷幽幽情悠悠散文随笔

也许是上天的安排?也许是注定的缘分?在对青龙峡闻名已久的某一天终于有幸走进了这条幽幽的峡谷,寻恐龙遗迹,与桫椤共舞。

恐龙与桫椤,本是自然界食物链上的关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亿万年过去,恐龙逝去,桫椤留存,然而这条峡谷与龙从此有了不解之缘,故名青龙峡。青龙峡得天独厚,是一颗掩映在桫椤湖畔的明珠,走近它,便会被它深深吸引。沿着石板铺就的台阶拾级而上,峡谷中间流水潺潺,两岸树影婆娑,引人入胜。遥想当年,这里是恐龙的王国,当恐龙在这里闲庭信步时,桫椤只能卑微地任取任夺,与恐龙的炫目相比,桫椤是那么地低调。如今这里是杪椤的海洋,桫椤的世界,桫椤是这条峡谷里当仁不让的主角。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杪椤以它独特的经历成就了美名,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活化石。也让今天的我们有幸欣赏到它的`美,当它们错落有致地在这个峡谷里绵延开来,足以让人感到震憾。因为杪椤,这条峡谷因此与众不同,说是世外仙境也不为过,让整日浸淫在城市喧嚣中的我们顿觉心旷神怡,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随即烟消云散。

全长4700多米的游步道接近终点的地方是青龙峡最著名的景点—龙潭飞瀑,湍急的水流仿佛是天外来客从高高的崖壁上飞身而下,急切地投入到潭水的怀抱里。崖高数丈,潭深几尺,飞泉直落,壮美异常。由于崖并不是一落到底,因此在崖壁与水潭之间形成了一个崖腔,在崖腔中可欣赏到水流形成的水帘,透过水帘,飞瀑、潭水、桫椤别有一番风味,而潭中的猴石在水的浸润下早已有了灵气,是它,经年累月地守望着龙潭与飞瀑,相看三不厌,时时展欢颜。

清幽的峡谷,静谧的山,美丽的桫椤,足以让时光停驻,让人忘了今夕何夕。青龙峡还是养在深闺的少女,初初长成少人识,如果有机会请一定要来这里,来感受峡谷幽幽情悠悠。

篇2:峡谷幽幽情悠悠散文随笔

今起床已是八点以后,简单的洗漱后,又准备着手收拾、倒腾、归置、安放零七碎八用不到,又不舍丢弃,留着占地碍眼,扔掉心有不忍的东西了。做这项工作最是烦人,事不大,但用时多,且倒腾倒腾着,就转得自己头晕眼晕了,血压升高了,不干呢,心里不舒服。妹妹说,你家那么干净了,你每天把自己忙成那样累成那样干嘛么。干嘛,减少玩游戏,看电视剧类的自我虐待呗,且窗明几净,干净整齐的家,坐着站着、养着、躺着都心爽。

选中陈瑞的所有歌,逐一顺序播放。《白狐》《梦醉西楼》《藕断丝连》《下辈子不做女人》《女人心》《鱼水情歌》《老地方的雨》《陪你一起老》…陈瑞的歌全部一次性顺序播放得点儿时间呢,几小时怎够。音乐流淌,陈瑞慢节奏舒舒缓缓地唱完一支又连一曲。我,麻溜溜地收拾完这里倒腾那里。有音乐,尤其是自己喜欢的旋律,在耳畔萦绕的感觉,怎一个“好”字可诠释。

很少白天听陈瑞的歌,因为一种感觉。白日里听陈瑞的歌,歌声少了份空灵,心灵缺了份共鸣,甚至,偶尔会觉得她的歌,稍带了些做作的痕迹之感。有此念,哪怕一丝丝,都心有不安,好似自己亵渎了陈瑞的感情,亵渎了自己的喜欢,亵渎了每支歌每句词的意境。终究不是刻意听歌,终究不是全心全意感受陈瑞,感受自己,感受故事,感受感情。

第一次听陈瑞的歌,是几年前无意听到《白狐》,入耳,喜欢。喜欢陈瑞用她那略代凄美沙哑的嗓音,温文委婉娓娓道来的那个爱情故事,很有质感。陈瑞的唱歌心语是:用心演绎音乐的一瞬,用音乐感悟心的永恒。听陈瑞的歌的心语是:寂静欢喜,寂寥欢喜,寂寞欢喜。

情由心生。有些歌注定是让你心生欢喜的,有些人注定是让你心生怜爱的。陈瑞的歌就有那个注定魅力。她的魅力来自于,她独有的充满磁性的嗓音,略带淡淡伤感的曲调,无法言喻却能紧紧裹住你的忧伤。她忧,忧得不落痕迹、恰到好处地落在我心上;她伤,伤得柔弱、伤得孤独、伤的忧郁、伤的我疼;她美,美得纯粹、美得淋漓、尽致美得催人心碎。陈瑞,用她的与众不同独演绎了相逢、别离、无奈、失落、飘渺、忧郁、孤寂、守候、落寞、怅然、沧桑、高潮…陈瑞,可以把我带进一个独立的仅仅属于我自己的绝美世界,那是个美好的时候是天堂,残忍的时候是地狱的世界。

活干的差不多了,歌听得意犹未尽。坐下来,端杯水,专注听歌。《把你藏心里》《心中刻上你的名字》《曾经》《心碎了无痕》《500年情缘》……说专注,却没能专注,凝着水杯,思绪盘上了闲不住的我心头。梳理昨日,梳理自己。听歌是为了听自己的心情吧!明媚也好,黯然也罢!欢心是你,寂寥亦是你,亲爱的自己!

篇3:峡谷幽幽情悠悠散文随笔

一、走进音乐之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建立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联网”。教学中,我将信息技术、艺术学科整合,让文字描述下的“无形”场景变成想象中的美丽画面,变成画笔下的“有形”图画,变成聆听的“有声”音乐,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片段1:

师:《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我们先来听一听。(播放曲子)

师:听完月光曲,你有什么感受?

生:由弱到强再到弱。

生:先舒缓,再激昂,又恢复平静。

师:你听出了变化,那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描绘了月光曲的内容?

生:第9、10自然段。

师:如果按照弱—强—弱,曲子可以分为三部分,9、10自然段和曲子相对应,也描绘了三幅不同的画面,请同学们从以下活动中选择感兴趣的一项,小组合作完成。

(师出示共学提示:1. 给三幅画起名。2. 根据文字画三幅画。3.选择一幅画面配乐朗读。)

师:哪一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组给三幅画起名。第一幅图是微波粼粼,第二幅图是波涛汹涌,第三幅图是风平浪静。

生:我们组根据文字画三幅画。第一幅图是海面在月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第二幅图是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第三幅图是风停了,浪息了,海面恢复了平静。

生:我们组选择一幅画面配乐朗读。我们选择第一幅图,配的是舒缓的音乐。

生:我们选择第二幅图,配的是激昂的音乐。

生:我们选择第三幅图,配的是平静的音乐。

与信息技术整合,变死板为生动,i Pad提供了学生自主体验、尝试、探索的学习过程,突破了传统教学缺乏学生个性化体验的禁锢。这个环节学生在小组内运用i Pad根据文字画三幅画,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配上音乐进行朗读,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升了学习兴趣,突破了教学重点,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与艺术学科整合,变无形为有形,利用微波粼粼、波涛汹涌、风平浪静的三幅画面,配上舒缓、激昂、平静三个乐段,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还在发现美、感悟美的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拨动情感之弦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课堂中,我引导学生朗读想象,感受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境,在朗读中感受美的语言,在想象中感悟美的意境,奠定情感基调。在情感体验中,体会弦弦掩抑声声思的心境,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反复品味,体会以景物的变化引起曲调的变化,再以曲调的变化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揣摩语言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情感。以读写结合,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教学片段2:

师:正因为看到了这些,听到了这些,贝多芬胸中的感情有如大海的波涛,于是,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结合背景资料写话)

师:谁来说一说?

生:盲姑娘家境贫穷,却能在艰难的环境里这么热爱音乐,真是出乎意料!我一定替上帝回报这对兄妹。

师:音乐就是他们的生活,音乐就是他们的希望。

生:没想到在这么偏僻的地方,还有人喜欢我弹的曲子,我找到了知音。古有俞伯牙寻知音,今日,我终于遇到了自己的钟子期了!我一定要为她弹一曲。

师:知音难觅,盲姑娘能听懂我的心。

生:在这幽静的夜晚,月光是那样轻柔,只有用音乐才能表达我的心情,我要把这份安详和美丽弹奏出来。

师:贝多芬的创作灵感来自月光下的安详和美丽。

生:盲姑娘一遍一遍地弹我的曲子,她真是在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我要为她演奏,让她快乐!

师:一首乐曲足以让兄妹快乐,他们的快乐也是贝多芬的幸福。

生:我要为盲姑娘演奏,点亮她心中的明灯,给她温暖,给她力量。

师:看不见世界的她,却听见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她的世界不再是黑暗的。

(回扣问题:贝多芬究竟带给盲姑娘什么?)

生:点亮她心中的明灯,给她温暖、力量。

生:盲姑娘看不见,我听力严重下降,我们同样痛苦,但我们不向自己的命运低头。

师:坎坷的生活给贝多芬的,不是叹息和屈从,而是坚强。

生:虽然我没有力量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时我最幸福。

师:音乐就是贝多芬的语言,为姑娘照亮了世界。

贝多芬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这篇课文没有记录贝多芬的所思所想,这空白点恰恰是《月光曲》形成的核心原因所在。“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体会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我适时而巧妙地引进了贝多芬与盲姑娘命运十分相似的资料———面对多舛的命运,贝多芬曾想自杀到“扼住命运的咽喉”的经历。面对坚强的盲姑娘,贝多芬的心一下子就与盲姑娘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学生一下子就闯进了贝多芬激情涌动的内心世界。学生以体会贝多芬创作的情感为生长点,展开想象,情溢心田。学生写话不仅是发展语言的过程,更是整合前面的所读、所思、所学,促进思维生长的过程。找准读写结合点,创设表达时机,把阅读与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写促读,让教学从一个起点走到另一个新的生长点,此时的教育润物无声。

三、奏响灵魂之音

其实月光曲的意境美,不仅仅是因月光曲给人画面的美,能成为名曲,还有美丽的传说和里面蕴含的内涵。这一切需要层层品读,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教学片段3:

师:美妙的乐曲,动人的传说,其实关于月光曲的传说还有很多,同学们预习都知道哪些?

生: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勃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把曲子命名为《月光曲》。

师:传说很多,为什么只有这个传说流传至今,大家偏偏相信它呢?

生:这个传说和乐曲的内容相符合,这个传说中贝多芬是为穷苦人创作乐曲。音乐家不一定都为穷苦人创作,大家喜欢的是为他们作曲的贝多芬。

师:在这传说的背后,大家想要表达的是对贝多芬的喜爱。(板书:善良、同情心、正义)

师:拓展阅读有三个关于贝多芬的小故事,你们选择其中一个阅读,看看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贝多芬,把想到的批注在共学单上。

生:从材料一中,我读出了一个勤奋、热爱音乐的贝多芬。

生:从材料二中,我读出了一个不畏权势的贝多芬。

生:从材料二中,我读出了一个正直的贝多芬。

生:从材料三中,我读出了一个坚强不屈的贝多芬。

生:从材料三中,我读出了一个与命运抗争的贝多芬。

师:走进贝多芬,我们感受到了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善良正直、不畏权势、坚强不屈。他是我们心中“伟大的英雄”。

师: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是为穷苦人造福的,我做到了这一点,我是幸福的!”请你把这句话送给贝多芬。

生:你的音乐是为穷苦人造福的,你做到了这一点,你是幸福的!

师:贝多芬一生经历坎坷,但他坚强不屈,不向自己的命运低头。

推荐欣赏《命运交响曲》,推荐阅读何为的 《音乐巨人贝多芬》。从音乐和文字中,你又读出了怎样的贝多芬?

此处是课文的延伸,补充资料使贝多芬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实现了资源与文本的有机融合,在融合中促进内化,在内化中得到升华;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共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课内学习得方法,课外阅读求发展。学习并不能因为下课铃声而画上句号,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引导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样的学习是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历程。

贝多芬的伟大正在于他把自己身上 那么多的 痛苦 、烦忧、压抑、搏斗和孤独感都转化成了审美的人生,转化成了本体音响诗,转化成了内省符号化的音乐创作,从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既是古典又是浪漫的德国音响哲学体系。它犹如一面镜子照鉴出时代的精神。借此,只有站在文化哲学整体性的高度,才能参悟贝多芬音乐思维的绝对美;同时,也只有借助于贝多芬旋律所表现出来的自由美和崇高美,才能深深感受并体验到贝多芬那伟大的灵魂。

篇4:幽幽的夜悠悠的心的心情随笔

看一场戏,听一首歌,随心演绎一场悲欢离合。

无穷的夜色,温柔的照耀着苍茫的红尘,侧耳聆听千古的风花雪月,一地的泪光零落成河。

触摸不到幸福,也浇不灭璀璨的烟火,回首望红尘,哪一丝不歇的爱恋依然残存着纠葛。

朦胧的夜,呢呢哝哝诉说,走不出的西厢记,流传至今的`的梁祝化蝶,从不曾沉淀的故事呵,牵绊着缠绵和苦痛折磨!

点点滴滴的柔情,望不穿红尘的寂寞,醉生梦死的忘却,看不破虚无的结界。

花开花谢暗香浮动,蹁跹灵动的落红飞叶,时光破碎后,可曾知道红尘中哪是最后的宿命?

流年飞逝,难再回眸旧时情缘,望穿秋水,盈盈波澜浅浅眼窝,暗黄色的烛火映照着黯然后的寂寥,孤零零的六弦琴弹唱满室的失落。

几许惆怅,相思却是不肯绝,几世繁华,抵挡不住那一袭白衣胜雪来的狂烈。

唏嘘叹息,半生浮梦,斑斓笑容,萧瑟惨景。

荒废满腹憧憬,荒芜半生柔情,幽幽的夜,悠悠的心……

篇5:悠悠铁路情散文

对铁路,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小时候,常常坐在小板凳上,听大人们讲述当年修筑铁路的艰辛。那时候,人们喊着号子,抬着沉重的石块、钢轨,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有不少烈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每当铁道旁,有巡道工背着工具箱,仔细地检查、修理线路;每当有列车飞驰而过;每当山风吹来,道旁小树发出轻微的哗哗声,思绪便飘向了很远、很远。两根延伸不尽的钢轨仿佛也跳动了。也许,正奏着当年那一曲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低诉着当今铁路职工默默奉献的曲曲赞歌……

黑夜还未散尽,晨曦便迫不及待地出来了。不一会, 铁道、山川、房屋便露出轮廓。我走在公路上,四周一片宁静。晨风将拂起的头发轻轻打在脸上、身上,仿佛被母亲的手轻轻抚摸着。偶而传来跑步声,给这宁静带来了无限生机。

穿过公路,走进广场,车站便矗立在面前。

“唰、唰”的扫地声传来。循声望去,一个个隐隐约约的身影在候车室、站台上忙碌着。茶炉桶里,开水正向外冒着热气。原来车站的客运人员,大清早正为迎接旅客作准备。

“昨夜趟趟车超员,大家不停地送水、维持秩序,已够累了,下班后好好休息。” “领班,春运就是这样。虽然苦点、累点,但只要旅客舒适,就是我们最大的快慰。何况为旅客服务是我们的宗旨。” 站上的职工们,不管是繁忙的春运,还是运输的淡季。在平凡的岗位上,急为旅客所急,想为旅客所想,不知有多少个繁忙早晨,被他们送走。 天,大亮了,初升的太阳映红了车站广场,一个个忙碌的身影立刻“披”上了一层金黄。

霎时,我感到这些身影在晨光里高大起来……

“呜…… ”一声汽笛的长鸣,把我带到一个极偏僻的小站——拉白。

沿着两根延伸不尽的钢轨,我寻觅着,寻觅那童年的记忆。

那年,我跟随父母来到这里,只见几排稀疏的房屋矗立着,两边是高山,只有两股道。两旁的隧道从站台一眼望去,仿佛是守门的土兵,要让小站与世隔绝似的。

想着,走着。眼前的景物使我惊呆了。一排整齐的青砖瓦房,袅袅炊烟正徐徐升起,欢快地飘向蓝天。那黄绿相间的菜地里,成群的蜜蜂飞来飞去,阵阵花香扑鼻而来。仿佛正迎接着客人的.到来。

站上的人们高兴地诉说着这里的变迁。由于改革开放,成昆线的变化日新月异。如今,电气化也上马了。小站已建起“职工之家”,逢节日有晚会,新修了不少房屋,开垦了不少荒地。虽缺少闹市的繁华,但也有无限的乐趣。早上空气清新,空闲时爬爬山,愿意来小站的职工也越来越多了。

听着他们滔滔不绝的诉说,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一片宏伟的画面:一幢幢现代化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电力机车正欢快地穿越隧道、跨过桥梁……

于是我又跨上行包,重新在铁道旁寻觅起来……

夜 归

天色,渐渐暗下来。房顶上,飘起了袅袅炊烟。公路上,人们象赶集似的,匆匆向家赶。

楼房的窗台里,露出一个小女孩胖乎乎的脸,她看上去十一、二岁,小辫上系着美丽的蝴蝶花。她睁大眼睛看着过往的行人。往日的此时,楼道里已响起妈妈那熟悉的脚步声。

妈妈是医院的工作人员。“小玉,现在改革了。为了充分体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都要早出晚归了。以后,我们常常要在医院护理病人,有时接到紧急电话,便立即去病人家中…”。昨夜的话语,又在小姑娘耳边回荡。

夜浓了,窗外,一幢幢楼房亮起了无数灯光,和着天上的繁星一闪一闪……

“咚、咚”。门轻微响了,小姑娘激动地跑过去,原来是晚风轻轻叩着门。

不知什么时候,楼道里有了脚步声,睡梦中的小姑娘醒了。

篇6:悠悠秦腔情散文

陇秦大地,男女老少,都会对秦腔戏有着浓厚的痴爱之情。生在陇原爱陇原,这里的男人与女人,除了田间地头,起早贪黑的干农活之外,其余,就是对戏曲的迷恋。戏内戏外,那些至死不渝,风花雪月;那些爱憎分明,扬善除恶;那些行侠仗义,英雄救美,这些都是他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自从秦腔戏的诞生,祖先们恪尽职守,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一唱就是千百年。黄土高坡的儿女们,耕耘着土地,守着祖业,赶着牛羊,行走在陇秦大地上,在唢呐声里,在四季刮过的风雨里,唱着秦腔,唱着西北人独有的沧桑生活与那信天游漫过山谷的悲歌。也许是西北黄土高原人们常年处于耕作劳累的壮态下的原因,钟情秦腔戏历来高度重视。与其说唱秦腔,不如说是吼秦腔,秦腔的唱调几乎是高亢响亮,男人唱起来如五雷轰顶,气贯山河;女人唱起来音色清脆,婉转,尖声细语。但不失女人那种具有的柔媚与泼辣之气。

秦腔的文化基因深深的渗透在了陇秦大地儿女的心里,扎根在农村的土壤里。

对于秦腔戏来说,出于喜欢,那只是一部分人的选择,那便是自愿性的去镇子里的戏堂班学戏。而另一部分人大多是出于生计,学到本领后,随着戏班到处在演唱,为得是挣几个小钱,混口饭吃,打发日子罢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无论是大人小孩,能有一技之长,或者有份工作,会被村子里的人们敬仰,投来羡慕的目光,更有甚者是左邻右舍都来拉关系,巴结着,从中捞出一点利益来。

父亲大概是出于这种原因,才做了决定将我送进戏堂班学戏,父亲并没有看见过学戏的场景,而以片面的看法理解为学戏就是跟着师傅去一句一句的记戏词,学唱腔。进了戏堂班之后,我才知道那是个艰苦难熬,犹如地狱的地方,除了学习唱腔外,最基本的是练童子功。压根是学习武术之地,专整治那些调皮捣蛋,不听服从的孩子一样。每一天坚持学习十几个小时,天色还没亮时,师傅早早的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教鞭在吆喝着,催促着我们早早起床,在黎明还未到来之时,顺着操场跑上几大圈,然后是压腿,踢腿,打劈叉,练腰功,各个身体部位与关节都得经过严格的指导与训练,才能上得了舞台,开始以配角演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戏的辛苦是常人无法知道的。在那个勤学苦练的日子里,我渐渐的喜欢上了唱戏,喜欢上了戏子这一职业与角色。

大概是出于我对戏曲的爱好,对戏词的那种痴情,喜欢它,就吼两嗓子,只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孤独全然释放。在戏堂班里的生活我慢慢的适应了过来,或许是我天生好动好玩的缘故,学习起来并没有那么吃力,费劲。师傅看在眼里,更加的喜欢我。每日里,除了别的老师外,就是师傅手帮手的教我,从最初的严厉变为一种和颜悦色。遵循着温故知新的方法,依次而行,数月下来,在师傅孜孜不倦的教诲之下,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当我把这些东西拿去回报父亲的一片苦心时,万万没有想到不该发生的情况发生了。

那天,和我一起去的邻家男孩不小心发生了意外,在练功时摔伤了胳膊,造成骨折,父亲得知此事,一下子改变自己的主意,他放下田地里的农活,急急忙忙骑着自行车,气喘吁吁的跑到镇子里的戏堂班,找到师傅坚决要带我回家,说什么也无法抵抗父亲的`想法。无奈之下,我哭闹着也无济于事,师傅好言相劝难以挽回父亲斩钉截铁的决定。那日里,我就是这样被父亲亲自送到戏堂班,又亲自被父亲带回了家。离开戏堂班之后,再也没有见到过师傅。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在我心灵深处,师傅的身影常常显现在我的眼前。

回到父亲的身边,等于今后再也无法踏进戏堂班半步。只能靠着学到的那些知识来慢慢琢磨,摸索。

爱听戏,爱看戏,爱学戏,少年时的我就这样咿咿呀呀的学。没人教,全靠从戏子哪里偷着学,从半导体收音机里听着,模仿着学。村子里每年都有几场戏曲演出,闻讯消息后,我常常一个人往村口跑去,伸直脖子向外张望着。村口的泥土台子上,汇聚着许多人,三五成群的在搭建着戏棚子,看着大人们从车上一件件搬运下来的戏服,架子鼓,乐器,心里按捺不住的兴奋。

开演时的晚上,村口一片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男女老少肩膀上扛着木凳子,手里提着木凳子,在戏台子底下各自占领着各自的位置,人挤人,凳子挤凳子,好一派热闹的场景。村庄的夜晚到处都是人山人海,从外村赶来的男男女女,打扮的花里胡哨,发油与雪花膏的清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他们谈笑风生,搭肩搂背,放下白日里的劳累,把一腔热情,把对秦腔的痴情统统融汇在这个热闹非凡的夜里,享受着秦腔戏带来的快乐,忘却了那枯燥无味,且平乏单调的生活。或许是人们除了这种恢宏壮观的场面,再也没有别的娱乐活动。那些青年男女,在这样的场合里相遇,难免少不了一些打情骂俏,眉来眼去的动作,黑压压的人群里,口哨声在传递着一种男女之间的暗送秋波。

村头的灯光照耀下,树上,墙上,土楼上,都站着看戏的人,大人将小孩高高的举过头顶,而条小腿架在大人的脖子上,目不转睛,聚精会神。舞台上各种各样的乐器一呼百应,一声声粗犷而宏亮的唱腔在村子的夜空里回荡。你定下神来,看着戏子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角色,都会让人惊艳,赞不绝口。那些甩袖,走台步,都是那么让人心生触动。正是这样才在那个年月里,有许许多多的人去喜欢这门艺术,这门戏曲。给热爱生活的人们在心里深深的种下了一棵艺术之根。秦腔不知不觉间进入了千家万户,不论是劳动场面,还是闲暇之余,每个家庭都会拥有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在院落里时时刻刻听到这耳熟能详的浓浓之音。

舞台上,看着戏子,那是另外一种人生,一种命运,一种与世无争而却把古人的悲欢离合,坎坷遭遇,都装在自己的心里,扮演着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担当。心里有多种想法,现实是这样吗?俗话说:戏里唱的,世上经的。也许这就是活脱脱的生活,背后有光艳也有辛酸,况且那些悲与喜都得演绎的人模人样,活灵活现。

少年时,对戏产生了一种浓厚的兴趣。常常去练,直到嗓子沙哑,那是一种精神,一种发自内心的炽热,把戏当作生活,一种职业,一种人前的荣耀。

八岁时,我便去了戏堂班拜师学戏。只有我最小,在戏团里我被当作开心果。可是别人乐了,而我,只能在偷偷流泪。

从早到晚,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的练,一招一式,一腔一调,唱戏,最为磨练人的性子了,我坚持着,渴望在戏台上的精彩一瞬间。

看着五彩缤纷的戏服,那是一种艳,一种活色生香的感觉,缥缥缈缈,艳到惊心,香到骨髓,极其诱人。穿在身上,高贵,端庄,大方,优雅。有一种超越自我,身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之上;有一种大家闺秀之气,生在书香门第,或是那种小家碧玉。迈起小步前移时潇洒,轻盈,曼妙,悠然的姿态,是一种境界,一种深邃,一种对人生悟出了的醇美之情,因而让人迷恋。

或多或少的喜怒哀乐,一言难尽,让生活沉淀在那种厚重的氛围里。

你若苦了,摆弄裙袍,跑几小步,唱几小曲,心自然,会明净一些,豁达一些,如释负重之感。只是那容妆已被泪水浅浅浸湿,无人知晓,也未曾被人看见,在光阴里隐去,伴着世事纷飞,打着暮鼓晨钟,远去,远去……

只是,戏台之下,迎来万千掌声,掌声里爆发着一种力量,让心在颤动,一种明艳,一种豪迈,一种居高临下之势。

更喜欢那低首含眉,轻迈莲步的女子,如在水上飘移,她是尘世间的一阵风,那般柔,那般绵,散发着冰寒凝脂般的香气。把情融进在戏里,只有她会懂得,去掌握这曲词的内涵与底蕴,她唱着,尽情的唱着…

一个女子的婀娜多姿,含情脉脉,被人想着,是多么的温暖。

少年的心神采飞扬,总会驾驭不住一颗荡漾欲动,去想念那女子的心。那娇媚的双眼,透出蚀骨的灵气。

而那年,最终,还是没有去在唱戏的舞台里大显身手。只是做了喜欢戏子而已,只是在听着那些苍凉的而有力的唱词里,那些风花雪月,世间百态,对酒当歌的朝朝暮暮,春花秋月。

喜欢戏子,更喜欢男人唱戏时那种沧桑富有成熟,稳健,声音里的悠远,豪迈,粗犷,沙哑具有磁性感的声音。他们随着锣鼓喧天,叮叮咣咣的乐器响起,帷幕缓缓拉开,慢而稳,不急不燥的抖动着手,摇晃着帽翎,突然大喊大叫,吹胡子瞪眼,那神情,挑逗的台下孩子们哭笑不得,个个被逗得前赴后仰,呲牙咧嘴。

更喜欢那忘情入戏的女子,声声感情饱满,唱到动人时便会潸然泪下,颗颗泪珠儿打湿了那娇嫩的脸颊,让人心碎,让人疼惜。在戏里,唱着更多的是荒凉尘世,烟花易冷,爱恨情仇,生离死别伯悲剧。

一个女子唱戏,她唱的是爱,爱这世间的千媚百红,爱憎分明,在她柔柔的内心深处,有几份寂寞,几份渴望人间烟花点亮寻寻觅觅的牵绊。为争得今生的爱,自由与美好。

很喜欢那出戏,《白蛇传》里断桥的那段戏词,白素贞,一个千年修炼的女子,用一千年的爱去爱他的男子,多少辛苦与遭遇,多少磨难与逆境,她逃离在断桥桥头,用千年的爱,在人间寻觅,等待。

终于,她在遭受千年等一回时,向人间呐喊着:

西湖山水还依旧

憔悴难对满眼愁

霜染丹枫寒林瘦

不堪回首忆旧游。

想当初在峨嵋以经孤守

伴青灯叩古磬千年苦修

久想往人世间繁华锦绣

弃黄冠携青妹佩剑云游

按云头现长堤烟桃雨柳

清明节我二人来在杭州

览不尽人间西湖景色秀

看不完春情荡漾在心头

遇官人真乃是良缘巧凑

谁料想贼法海苦做对头

到如今夫妻们东离西走

受奔波担惊慌带恨忧忧

腹中疼痛难忍受

举目四海无处投

眼望断桥心酸楚

手扶青妹向桥头。

那一刻,你会看见那女子的无助,人间的烟凉。凄凄楚楚中,一身素白如雪,心怀苍茫的女子,就这样,张望在西湖湖畔,寻找着自己的郎君,寻找着人间的平凡烟火。

篇7:悠悠外婆情散文

我家外婆的生卒年份都极为好记。18生,那年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有名的“戊戍变法”;1961年逝,正是国家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最后一年,享年六十三岁。

外婆去世于炎夏。那天一点异常征兆都没有,上午自然是好端端的,下午四五点钟,时年十三岁的我,又逃了一天学,和小伙伴们在河里嬉戏了好几个小时方回到家。向外婆扯了个怪圆满的谎,然后遵照她的吩咐,去煎油煎饭吃。问她,说不想吃,于是我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外婆其时已卧床一年多了,不能下地走动。是什么病,年幼的我自然不清楚。只恍忽听她说过,在生我母亲时,她在油布垫着身子的血泊中整整泡了一天,病根大约便是那时种下的罢。好在自己能抓着老式床沿板挣扎起身子,用一个大圆瓷缸自理大小便。幸得老天爷给她老人家留下了这点活动能力,假如一点都不能动弹的话,不知还将遭受多大的罪。这大约也算是对她诚信佛教、长年吃斋把素,喜好行善的报偿罢。每当我接过她的大小便去倾倒,她总要絮絮叨叨地对我说:“么儿,老天保佑你,菩萨喜欢你……”

放下饭碗不一会,便听外婆细弱地叫着我的小名,叫把电灯打开。其时屋内还很光亮,虽说心里有些奇怪,我还是赶紧照办了。不一会,又听她在喊:“噫,叫你开灯噻!”声音仍旧细弱,但带着了焦躁味。“开啰。”我答。“我朗格(怎么)看不到嘞?”我赶紧过去扶起正在撑起身子的外婆,只见她两眼雾蒙蒙的一片,随之已言不成句,只是抬手指了指屋内的楼上,扭动着身子作要离床的样子。我明白了她的意思,赶紧惊骇万分地高喊:“吴六嬢、吴六嬢!”她是外婆的好朋友,单身,四十多岁,寄住在我家阁楼上。听到喊声,吴六嬢赶紧下得楼来。左邻右舍也应声而至,七手八脚将我外婆抬到藤椅上靠着。我边喊着“外婆”边号啕大哭。她嗓子内嗬嗬作响,颤颤地抬手朝我动了几下,便垂下了,喉内“咕”的一声便停止了响动。一墙之隔的罗大叔在这边的询问声中报了时间:“六点十分。”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目睹至亲之人长别人世。好久好久,都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第二天,也不感到害怕的我,伏在灵床边,揭开外婆脸上的白纸,只见她眼睛大睁,嘴巴也张着。邻居中的老人们都说:“这是丢不开你,放不下心哟!”我不免又是一阵的放声大哭。

外婆是贵州绥阳县宽阔坝的人,听她多次说过,那是一个山高林子密水也清凉的好地方。可惜我一次都没有去过。外婆在老家是务农,十七岁时,嫁给了时年十二岁的外公。后来外公出外谋事做,在遵义打拼挣得了一份家业,便将父母妻子兄弟一并接进了城里生活,于是后来便逐渐有了我们这些后人。

外婆生育了一女一子。女便是我的母亲,三十岁便病逝了,留下两个儿子,即我与胞兄。小哥俩经常都是赖在外婆这里的,后来父亲亦病故,胞兄过继他人,我则干脆在外婆这里“打长桩”(常住之意)了。外婆的儿子消逝得更早,说是三岁多便被麻疹夺去了生命。这位“舅舅”我仅仅见过照片——一个穿着黑底白点花衣花裤的小孩童,头上戴着一顶缀有玉牌的瓜皮小帽。外婆曾经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述过“舅舅”离去的情景。说那天半夜,她正守着这高烧不退的孩子,迷迷糊糊之中,一个生着三须胡子的老头飘飘走了进来,袖子一扫,油灯一晃一晃的,外婆惊醒一看,我那舅舅已经不行了。弄得我对这些将信将疑,好大了都不敢独自行走黑暗的地方。

还有一次,一条大花蛇不知怎的钻进了家门,缠绕在床顶横着的一根晾衣竿上,直吐着信子,令人又惊又怕。外婆却坚决不让人打捕。对我说:“这是你外公显灵看我来了。”又是烧香烧纸又是作揖打拱的,嘴里也一本正经地数说着什么,随后便关门出去了。许是受到烟熏及惊扰罢,那蛇竟然不见了。那时的木结构住房密闭度不佳,大约是从原路退走了罢。外公去世时我尚小,基本无印象,但却无论如何也将他老人家与一条花蛇联系不起来。

许是正因为这之类的原因罢,使痛失子、女的外婆深感“命”不好,便开始吃斋把素,念佛诵经、谒庙登寺,常常与一些祈求来生,与她思想相通的老婆婆们来往。我曾和她去好些庙宇搞过活动吃过斋饭。她在家里供着菩萨,还摆放了不少经书。其实她并不识字,但“读”起经书来却是流畅得很,想来是她们“同道”之间口口相传的罢。我还记得其中有一句是:“吃四两还半斤。”意思是今生杀生吃肉的人,来世将变牲畜加倍赔付出来的云云。我与年长岁半的胞兄似乎不忌惮这些,非但馋肉得很,还曾多次偷吃外婆好不容易弄到的供品之类。

当然,外婆在我心目中并不一味只有封建迷信的方面,也有让我既惊叹又佩服的地方。

大约是在我六七岁的时候罢,一天下午,来了个浑身军装的人,放下手上提的东西,便跪下给外婆磕头,口里表着谢意之类的话。外婆一连声地说着:不要“浪格”,不要“浪格”(方言:“这样”之意),一边赶紧扶起这个年青人。这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脸腮边上的一个暗红色伤疤。人走后,外婆给我讲了:他是一个转业兵,是我们绥阳老家的人。小的时候遭豺狗(狼)咬倒拖起跑了,我提根竿竿追了两匹坡才追下来,硬是没有让豺狗换成嘴——民间说法,豺狗如将被咬之人放下换嘴再咬上一口的话,此人便无救了——听外婆摆谈了这个事,我简直感到外婆太了不起了,是一个什么凶恶东西都不怕的人。

外婆心地善良,人缘极好,也肯帮助人,街坊邻里,一街到头的人,都称呼她为“老妈”。外公娶的另一个“小外婆”生的子女们也这样称呼她。外婆以卖豆豉为生活来源,不用秤来称,团成一砣一砣的放在一个长方形木盘子里,摆在街门口,我便经常给她看摊子吆赶蚊蝇。由于豆豉好吃,价钱又公道,很受人家欢迎。

外婆煮黄豆用的是一口沙鼎罐,大大的,一次可煮三四十斤黄豆,往往得从早上煮到下午四五点钟。许是成了习惯罢,每到黄豆熟了快离锅之时,院子里的小孩子们便聚拢来守候在她旁边了。外婆就拖过一张洗抹得白白的长方形条桌,在上面舀上若干个小堆,边做着自己的事,边关照孩子们好好的吃,不要“割裂”(吵闹打架之意)。看着孩子们一颗颗拈着放进小嘴,吃得那么津津有味,外婆便慈爱地笑了。后来搞了公私合营,小摊贩不能自卖东西了,加上外婆年纪已大,无力参加集体所有制企业劳作,于是便息下了,每月由民政部门发放十五元钱维持婆孙俩的生活。吃黄豆的孩子们长大成人了,都还每每忆起围着长条桌吃黄豆时的温馨情景。

那时节,国家正进行着“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之类的活动,其中有一个标志便是人们都一律被要求在食堂集体进餐。开初尚好,免了家务劳作,吃喝得可以,又热闹,饭罢抹嘴就走。后来,愿意打饭回家吃也行。大约因外婆人缘好,不付嫌,得到了具体管事人的恩准:食堂经常吃肉,有油荤,老妈是个吃长素的人,情况特殊,就让她各人自己在家搞饭吃吧。于是,我与外婆得以自行开伙。这让我很是对那些围桌而食,热闹高兴的小伙伴们羡慕了一阵子。后来随着“三年自然灾害”的来临,食堂便也日渐清汤寡水,吃肉打“牙祭”成了看年看月的事,与素食主丈者相差不了多少了。至于我总不免要沾点荤腥的问题,开初是外婆托邻居帮忙,后就由吴六嬢代劳了。

灾害造成了过“粮食关”,饥馑便成了平常之事,犹其以靠天吃饭的农村人为甚。那时节,街上常见饿得偏偏倒到的进城逃荒农民,走着走着便倒地不起的情况亦有所见,于是很自然的便出现了拦街抢饭吃之事。刚从食堂打了饭端着往家走,稍不留意,便会被几个围上来的饥饿农民抢走了,尤其以小孩子遭劫的.情况最多。那时食堂蒸的是“罐罐饭”,每人按各自定量一顿一罐,为长圆形的一砣,抢饭者极好下手,到手后便捧着一阵的狼吞虎咽,任凭被抢者吵骂或在背脊上擂鼓似的乱打一气而全然不顾。也难怪人要现急象,那时人们每顿口粮有限,被人夺食便意味着自己挨饿。想要夺回,对方脏稀哪垮,一双手或枯瘦或肿胖墨染似的,饭也早无有了形状,唯有气急败坏的泄泄愤而已。若是孩子,便号啕着奔回家去向大人报告噩耗,饭还在手上的人,则哈着腰,护着饭缸,张惶回顾,逃似的赶回家去。

外婆因是自己开伙,口粮属自管,有些活动余地。因而尽管我们也困难,若见饿得昏昏沉沉的农民进家讨食,她总会省上一碗半碗的倒进人家的罐罐里。还劝我说:“么儿,庄稼人遭孽,可怜啊!我们少吃点就少吃点,做点好事!”

外婆虽说没有了自己的子女,却对“小外婆”所生的子女视若已出。外公死时才四十六岁,比他小了十六七岁的小外婆的改嫁便属了情理中事。而遗下的舅舅,孃孃,有八九个,有两个甚至比我还小。小的随母亲进入继父家,大的则不愿去,于是便经常进出于我外婆这里,直到找着工作后方才陆续离去。老人家尽力以做豆豉生意的微薄收入给予接济而无怨无悔,只要被多喊上几声“老妈”,便又高兴又满足。

外婆最关怀的还是以女儿换来的两个外孙,胞兄有了安身之地,最放不下心的便是我了。有次外婆问我:“么儿,我死了你朗格(怎么)办嘛?”我竟爽快地回答她:“外婆,你死了我吃冷饭。”外婆笑了,却不断地翻起衣襟擦眼睛。现在才能回想到,当时天真不解事的我的回答,该是在外婆心里激起了多少的苦涩之情。自己已是风前之烛,无父无母的孙儿却尚且如此不晓事,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呢?

外婆的后事办完后,有天吴六嬢悄悄把我叫到她的楼上,对我说:“你外婆给你留了一小罈子米,还有六十块钱,要我慢慢匀到给你用……唉!”随后她模着我的头,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想到外婆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生病也拖着不上医院,装殓遗体也是用的四块薄木板钉起来的“斜斜”(读“瞎”音,简易棺材之意),却如此操心着我的将来,便不禁又是一阵的悲从中来,瘦窄的肩膀一阵阵地耸动。

这以后的半把年中,我孤凄地住在曾和外婆一起住的小屋中,晚上则绻缩在曾经和外婆一起睡的那张老式木床上,吃饭却是在外公的弟弟,我呼之为“三外公”那里搭伙。生活来源为民政部门发给的每月八元钱。每当去领这生活费时,发钱的那个三十多岁的人,外婆背后呼他为“泡粑脸”,总是肿声肿气,极不耐烦地对待我这个本就畏畏缩缩,内心怯怯的小孩儿,就象要他的钱似的。一来二去,我干脆不敢去他那儿了。至于“泡粑脸”在以后的岁月中是如何处理政府提供给我这个孤儿的这笔费用的,就不得而知了。

无了生活费,顿感生活无着,舅舅、嬢嬢们又正相商着继承“老妈”的房产的主意。这之前,外公置下了整个一趟院子二十多间房,全国解放之初,外婆要求留下了这间自住,其余的则由“小外婆”变卖,与三外公七三分成了。这下,我的住处也成了问题。幸得姑妈向我伸出了援手,于是我便去了姑妈家。外婆留给我的米,虽在吴六嬢的安排下尽量细水长流,已然吃完了。还剩下二十多元钱,吴六嬢交给我,带到了我姑妈处。

篇8:悠悠草房情抒情散文

“我的家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我总爱一个人静静地,静静地听这首粗犷豪放、乡情浓郁的歌曲。那一盘录音带,一存,就是好几年,在这些远离家乡的岁月里,每每想家时便放来听听,歌声响起,浓浓的乡情溢满心头,思乡的泪水盈满眼眶,难忘啊!家乡的黄土竹林,枯井烂塘、山羊石道,还有我梦牵魂绕的草房,那几根桉木,几捆杂草围成的草房。

二十多年前,就在那间摇摇欲坠的草房里头,我哭啼着来到世间。那年月,我的记忆中只有父亲粗糙的大手;只有母亲幽怨的叹息。全家八口人的生活,全靠父母在生产队的工分来度日。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夜晚,一点,一点地在草房四周挖出一块空地,几根老桉树、几枝新竹条、几担新稻草便扩建草房;几块木板、几块泥砖便砌成了桌、砌成了灶。

就在那草房,我慢慢地懂得:什么叫做饥饿、什么叫做劳碌、什么叫做辛勤。父母亲是中国式的老实巴交的农民,只要村长吹响上工的哨子,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一年四季,每天都随哨子出工,随哨子收工。一天劳作之后,回到草房,没有晚饭,父母亲把半根未削皮的熟红薯塞给我便忙开了:父亲在草房后用稻草与烂衣服垫在地上,把我放在上面,一边照看我一边垦荒种树、种木薯……那音乐般节奏的锄声、那青筋突起的手臂、还有大山中的草房和啃红薯的我,便是大山中最好、最美的风景。而母亲,一担猪粪,咿呀咿呀的扁担声在田埂上悠然传来,一分一厘的自留地,让母亲侍弄出土豆、白菜、青椒……

就在那间草房,我听完只读三年书的父亲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学会扳着指头计算一加一等于二。到了该上学的年龄,父亲将我顶在肩上,将我送到村上的`小学。母亲则把下蛋的母鸡,还有山芋种卖了,为了交清我学业的第一笔费用,父母额头的皱纹又新添几道。多少年来,父母亲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地供我读书。当我接到大学入学录取通知书时,父母亲抚着通知书,四行热泪,滚滚而下。草房里第一次有过激动的哭声。这哭声如春雷轰隆隆响过,临上学的前一周,父母亲买掉了尚未能出栏的猪。父亲走几十里山路到镇上买回一双新解放鞋:“上学要穿新鞋!”母亲则在油灯下赶纳了一双布鞋:“布鞋好护脚!”

车启动了,母亲从衣袋里掏出几个带体温的鸡蛋塞到我的手中:“别饿着……”然后,父母亲双双站在站台上,如两棵支撑草房的老桉树,屹立不动;那双抬起的手,直到在我的视线中消失,也没有放下,像草房檐下挂满山芋的桃杆。

别了,我的草房。

几年后,我大学毕业留在城里,在报社大楼,我天天见的是水泥砖墙,再也没有见过草房。一日,父母亲来信说,草房拆了,建成两栋楼房,叫我携妻回去团聚。

篇9:悠悠石磨声声情散文

山坡。伫足。落日溶金,暮云合璧,怅望浩渺云天。

闭了眼,静静地想象故乡村前那条小溪,像一张弯弓一样环绕着村子静静流淌,又仿佛一条灵动的飘带舞动着,跳跃着,也沉淀着我的记忆迎面而来……静静地聆听那一串从心底滑过的水碾声,那是爷爷精心编织的一曲古老的歌谣,静卧在一片发黄的色泽里,他像是一位世纪长者,额头上刻满岁月的沧桑,身上记录下隽永厚实的生命印痕。

飘来了,飘来了……

天边飘来了那绯红的云彩是费翔歌唱出的么?黄昏诗一样的画面是顽皮的山娃们用牛鞭抖落的夕阳渲染的么?它是来自我的故乡么?是童年时吹起的蒲公英变的,还是少年时那只挣脱手的白蝴蝶变的?遐思中,我的心向故乡飞去……

怎能不怀念呢?那里有我的亲朋,有我祖先的遗骸,有我童年牧归铜铃般的憧憬和云霞一样的梦幻……还有我记忆中故乡多姿多彩的那些往事――那古老幽远的石磨里传出的悠悠情怀。

夕阳。山间古道。

一群牛“哞哞”地叫着,雄浑,粗犷。我知道这是牧归了。村民们唱起了悠长的调子,牧童们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把一片木叶贴在嘴边,鼓足腮巴,而后传送出一阵阵悦耳的哨音,那声音婉转清脆,久久回荡。几只彩蝶随之在暮霭中欢飞,追嬉。

沿着这条古道,踏上那圆滑的,泛着青光的青石板,循势而上,在小溪的拐弯处,有一座磨坊,那是爷爷生前“经营”的水碾屋的遗骸。于是在我心中又回荡起几缕忧思,几份缅怀。

曾记得那无一片瓦砾的村落,记得共饮一溪水的朴实乡民,记得慈祥的爷爷那长长的旱烟袋,旱烟袋里还有比深溪(家乡河流名)更长的故事。这些我怎能忘记?那时,家乡没有通电,更没有打米机。所谓“打米机”只是一架古老的石磨,要靠水流冲动水轮带动石碾才能工作。这石磨碾出了村人的历史,见证了故乡的兴衰,究竟有多少年头了,谁也说不清,爷爷说他小时候听他父亲讲过这石磨的故事。小时候,我们便经常到里面玩。磨坊的上方有一条水渠,水是从小溪里引过来的,坝堤上有一个总闸,水碾和水磨上方各有一个分闸。另在小溪里筑了一座坝,用来蓄水的,夏天就成为孩子们游泳玩水的地方。

整座磨坊里数碾房最大,除了装有一座水碾外,还放有一架清理谷物用的手摇风车,角落是放稻谷箩筐的空地。每次碾米,爷爷便先将碾槽打扫干净,然后把稻谷均匀地倒进碾槽里,再去拉闸门放水。水一流动,冲动下面的机关,水碾便慢慢转动起来。碾盘在槽里滚动,发出隆隆的声音。一会儿,谷壳便被碾碎,露出白花花的米来。碾得差不多时,便将水闸关了,将碾槽的米和谷壳装进箩筐,再倒进风车车干净,就是煮饭用的米了。一粒粒颗粒饱满,晶莹剔透,摸起来爱不释手。

水磨的原理也是一样,水流冲动下面的水轮,磨盘便转动起来,一个人站在上面给磨盘的眼里喂米喂麦子,精细的面粉随着磨盘转动就像瀑布一样飘落下来,整个过程十分壮观而有趣。

这些在当时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土机械,但对孩子们来说,仍是那么有吸引力,百看不厌。“吱呀,咕噜,吱呀,咕噜……”还有就是这石磨转动的声音一天天重复着,它像一支古老的歌谣成了我们儿时最动听的音乐。

碾坊在村子对面,虽有溪流相隔,但天天有人光顾。每次来,总要捎带些东西给爷爷,或一瓶油,或一碗菜,或一捆柴,甚至有的深谙爷爷“心事”的人,会从自家的烟索上扯几匹烟叶。每次爷爷总是笑眯眯地对我说:“他们是好人啊,又破费(开销,客气的说法)他们了。”然后,他会蹲在磨边,一边卷着草烟,一边观察着石磨运转,活像一尊雕塑,任飞扬的糠灰落在头上、脸上、肩上再迭落、积厚,皱成松树皮般的枯肉像干裂的板田(一种干涸裂开的水田)。那时我时常会猛地扑进爷爷的`怀抱:“爷爷,爷爷……”

每次村子的人都会送来谷子、小麦、玉米、豆子加工磨细。每当爷爷推磨,我就拿着一块奶奶专门为我做的麦饼,和小黄狗一起躺在蓑衣上,边啃着饼,边望着背弯如弓喘着粗气推着沉重的石磨的爷爷,听着这隆隆的磨声。我上学那会儿,就只有小黄狗和那沉重的磨声和他相伴,偶然想起,内心不免隐隐作痛。假期里,我时常给爷爷送饭,跟他做伴,半夜陪他回家。磨坊一侧的墙面上挂着一盏马灯,屋角是火坑,要是在冬天,会烧着大火,火光煜煜的枯树根,快乐地燃烧着,爆炸出轻微的声音。磨坊里有时人很多,有些说两句话就又走了;有些就来镶在我身边的长凳上,坐下吸他的旱烟;有些来烘烘脚,把穿着湿草鞋的脚去热灰里乱搅;有些更是大洋洋地坐到火坑边来,拉开两腿摊出两只大手烘火,嘴里满不乐意地说:“碰鬼,什么鬼天气,要人命啊。叔公,有烟抽不?”

“墙上挂着呢,自个儿取吧。”爷爷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儿,也没有看他们一眼。但我知道他很开心,这些人经常来爷爷这儿的。

等到他们抽足了烟,烘好脚都走了,爷爷一天的“工作”也接近尾声了。锁了门,爷爷拍拍身上的糠灰,提着马灯回家了,小黄狗早已几步跃过溪去,在对面摇着尾巴等着主人。月亮倒映在水里,接着模糊不清了,随着溪水流去了。夜特别宁静,静得因而产生轻度耳鸣,立马又幻成种种奇特的声音……我突然清醒,我是在爷爷的故事中睡去的,那故事永远是那么美丽动听,永远是那么神秘感人。我总也听不够,听不厌,似那水磨声声。

“吱呀,咕噜,吱呀,咕噜……”汗水洒落在布满深深浅浅脚窝的磨道上。爷爷或许听腻了这沉重而单调的声音吧,不然,他摇头叹气是为什么?我有些疑惑。这石磨虽然略显单调,但爷爷并不嫌弃它,一有空就修修补补,就好像慈祥的父亲抚摸着儿子的头,细细对语。

后来,爷爷的背渐渐成了一张拉满的弓,磨声也由快板变成了慢板――爷爷的脚步分明慢了,磨道的汗水更多了,无情的岁月在他脸上记刻着他饱经风霜的一生。头发渐白了,磨盘上的谷子没有了,豆子、麦子也比先前少了。蓑衣上只有老黄狗独自躺着和爷爷做伴,我也远离了石磨,远离了故乡的一切,惟有那声声石磨时常在我的耳畔萦绕,勾起我无尽的相思与怀念。

“吱呀,咕噜,吱呀,咕噜……”豆子碎了,爷爷的汗珠重重地砸在地上,碎了。沉重的石磨能碾碎坚硬的黄豆,却为何碾不平爷爷额前深深的皱纹呢?石磨声声,宛如童谣,记忆越慢,直到消失。

终于,石磨坍塌了,石磨声再也听不到了,老黄狗也跑不动了,只有每天牧归的爷爷偶尔去看看那堆曾经厮守的“伴侣”的遗骸,站站,摸摸,笑笑。“岁月不饶人啊!”那古老的石磨也已露出被岁月的风雨剥蚀得斑斑驳驳的痕迹,那上面布满了青苔。再走过它的身边,默然驻足,轻抚着这古老的石磨,又好像要抚平爷爷额头的皱纹,又仿佛倾听到爷爷那些神奇迷人的故事。一切仿如昨日,记忆挥之不去。

篇10:悠悠慈母情经典散文

失去了慈母,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老舍

春晨,微凉,推开窗,一股馨香夹杂着母亲的味道,扑面而来。遥望远方,大街小巷,到处散发着康乃馨的芳香。我知道那是属于母亲的花,是妈妈的味道。妈妈,今天是母亲节,你可知?女儿是多么想你!你在天堂还好吗?我将那些属于母亲的花买回家,放在你的遗像前,妈妈,你看到了吗?女儿用飘零的形式,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遥祝天堂的妈妈:母亲节快乐!

我多想,妈妈你依然还健在,让女儿再像以前那样,为你披一件新衣、吃一顿团圆饭、送一束康乃馨,听你唠叨那些过去的事情,为你过一个欢乐的母亲节!可是妈妈,远离尘嚣的妈妈啊!你可知?“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那种其悲、其痛、其思,是如何让我痛彻心扉!该让女儿用怎样的方式,何言以表?来祭奠女儿对你的思念!

站在妈妈的遗像前,女儿叩拜母亲,跪拜中,我泪流满面。望着你慈祥的笑容,我想在这思念的日子里,和你说说话,说一些只有我们母女才能听懂的话!妈妈你和爸爸在天堂过得还好吗?我知道无论在什么地方,妈妈都会生活得很好!因为妈妈是一个豁达而坚强的母亲!

从来不曾遗忘,只是真的不敢去想,那个四月的夜晚,妈妈你没有等我回来,见上一面,独自化身去了菩提的天堂,给我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如今,六年的祭日刚过,母亲节又随之而来,泪水又怎能将思念之门关上。

亲爱的妈妈,失去你我的心,又怎么会没有颓废的模样!回忆妈妈慈祥的面庞,佛台前的蒲团上依稀看见,你那虔诚的影像,即使那久未翻开的经书,也不能掩住你美妙的梵音。依旧清新地在耳边回响。燃上一炷香,把思念的心点亮。

妈妈,天堂里也过节吗?那九十九重天的林苑里,是否也有着美丽的康乃馨?今天我买了好多好多的康乃馨,还有你生前喜欢的白菊,我把它放在你的遗像前。你是否能借着月光的灵性,穿过凡尘,来这里看一看,那一缕一缕花儿的馨香;那一滴一滴女儿想你的泪;那无处可寻的母爱;那无以言孝的凄凉。妈妈你看到了吗?女儿想你的泪啊!含在这简短的文字里,我把这些长长短短的句子,用思念串起来,缝成一束束康乃馨;我把那一朵一朵的白菊,缝成相依相偎的两颗心——颗是母亲,一颗是女儿,邮寄给天堂的你。让女儿的心陪着你,过一个快乐的母亲节!祝:妈妈天堂里安好!

妈妈,在这个思念的日子里,我静静地守着你的魂灵,凄风拂心泪,目溢想母情。望着你吝惜的目光,我看到了你眼神里,装满的全是对女儿的慈爱,凝望中,女儿读懂了爬在你脸上的皱纹,那每一条深浅不一的纹,记录着对儿女的牵挂和关爱,此时,我还是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习惯了喊你一声妈妈!与你促膝相谈。

妈妈你走了六年了,六年来没有人知道女儿是多么想你,在你刚刚离去的日子里,多少次,我曾习惯地买着你爱吃的东西,惯性地走向那条通往家的小路。当推开那扇家的门扉,我才突然意识到,妈妈你已经不在了,带着对家人的深深牵挂走了,去了一个叫天堂的地方,再也回不来。瞬间,那滑落一地的孝心,合着女儿的泪水,跌落在地上,在也无法捡拾。那滋味,凄凉无边。多少次,我游走在城市的街角,看见那些相依相偎的母女,谈笑风生地在我身边走过,那幸福的画面,让我心生羡慕,泪流满面。有谁知?那是想念妈妈的泪!多希望妈妈的爱,始终伴随着我,在人生每一个抉择的路口,照耀我一直勇敢无惧地前行。像是一场迟来的彻悟,我顿时开始怨恨起自己,妈妈的爱无时不在啊!为什么不在健在的年轮里,多抱抱妈妈呢?偿还那份给予我生命的深恩!

而当我真正意识到这点,早已经太迟了。物在人走,读物思人,我只有在回忆里慢慢地拾取有关妈妈的点滴,在依稀的泪光与梦中,重温妈妈的`爱!

妈妈,在没有你的日子里,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春节,女儿仿佛感觉有一双手,在你离去的瞬间,关上了那扇与生俱来的母爱的门扉。那个温馨的家,再也找不到!多少次想问没有问的话;多少次想说没有说出的话;多少次想做没有做的事,以为有的是时间;以为等到有了钱,我再好好孝敬妈妈,可每一个生命的离去,都在无常中变化着。

妈妈走了,我将再也没有行孝的权利,那种茫然无助的痛楚吞噬心扉;那种无处可寻的母爱,再也找不到,虽然你的六个儿女,依然相聚在你居住了八十四年的家,可是,没有了妈妈,我们再也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和年的味道。什么都代替不了母亲存在的意义。母亲在,家就在,有母亲的家,就是天堂。

人世间有很多爱,最伟大的爱是母爱,红尘中有太多的情,唯有母亲的情最深。母亲远离了我,才悟出世界上失去了避风之港湾,无处可寻母亲。募然醒悟:我今后的生活中,消亡了一个归宿……

母亲如水,在时光的星河里流淌着思念的印迹,刻满了一季飞絮的呢喃。妈妈你于二零零九年四月二十日凌晨十二点三十分,带着对六个儿女深深的牵挂,带着对这个世界无限的眷恋,带着你日夜厮守对亲人的不舍,静静地走了。留给儿女的,是永远的痛,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妈妈,我始终不明白,我是那么孝敬你,在你生病不能自理的日子里,女儿夜夜陪伴,懂得舐犊情深,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深恩。对你的照顾无微不至,照顾你就像照顾一个婴儿,就像你当年照顾瘫痪在床的爷爷——这是妈妈传递给我的孝心,无论多苦多累,都报答不了妈妈的养育之恩。为了减轻你的病痛,女儿给你讲故事,唱我儿时你教过的歌。可你为什么非要在女儿出发的日子里走呢?为什么不与女儿见上一面,说句告别的话哪?难道你忘了,女儿出发前,那个晚上的承诺吗?

那晚女儿依偎着你,给你捶背、按摩,擦身,抚摸着你的每寸肌肤,我们母女说了很多很多的话,我还给你换上了母亲节刚买的新衣,你说:“挺漂亮的,很喜欢,等到病好了才穿。”我说:“只要你能站起来,我会让妈妈每天都穿新衣。”说着说着,女儿困得一头栽到了你的怀里,便加重了你的疼痛,你却把那些疼痛和呻吟,都咽了回去,忍着不出声,抬起了无力的手,抚摸着女儿的脸,那温度是我最暖的记忆。心疼地转过了你的脸。我知道妈妈你流泪了,是心疼女儿的泪;女儿也流泪了,女儿流下的是自责的泪。我没有照顾好妈妈,也是不孝的泪啊!妈妈,你始终不敢转过你的脸,怕女儿难过,我也是,泪中藏笑,不让妈妈看见。你说:“明天还要出发,我不疼了,你快点睡吧!”其实,妈妈你的病,比任何时候都重,只是心疼女儿,将病痛吞咽!你让女儿时刻感受着母爱。我为不能代替你的病痛而难过。在你的再三劝说下,女儿睡了,再也没有听见你疼痛的呻吟。

醒来的时候,我惊呆了,看见你两唇之间咬着一块白色的布,湿漉漉的,小便失禁,侵湿了你的全身。你宁愿忍受着尿液的侵泡,也不舍得叫醒女儿,你在生命的尽头,背负着病痛的折磨,依然释放着无私的母爱!我拿什么去拯救我的母亲?我的泪像决堤的洪水奔涌而下,心疼妈妈啊!我把你紧紧地抱在怀中,用温水洗了一遍又一遍,换了新衣。那天,你吃了很多、很多,我还激动地告诉哥哥,妈妈的病好了。哥哥高兴地说:“妈妈好了,你可以出发了。”于是,我对你说:“妈妈今天我出发,后天回来。你看行吗?”你不舍得点了一下头:“去吧!我很好,等你回来。”

临走前,我像一个孩子,轻轻地摸了摸你的脸,给你打扮了一番,为你梳了梳头,然后开玩笑的对你说:“妈妈,你可要等我回来啊!”也许这句话我不该说,直到现在我还为这句话而自责、难过。这句话成了我们母女永别的话语。

在我去杭州回临的路上,我突然接到了家人的电话:“母亲病重!用上了氧气,在等你!速归。”瞬间,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只是一天之隔啊!我的泪在瞬间沦陷,好像妈妈突然之间,把我从幸福的天堂扔到了地狱,暗无天日。无法控制的情绪,让我失声痛哭,全然不顾随行的乘客,紧紧地握住电话,就像握住妈妈的生命,不松开!苦苦地哀求哥哥,一定要让医生,千方百计抢救妈妈,要等我啊!然后泣不成声地告诉哥哥,把电话放在妈妈的耳朵上,我要和妈妈说话!哥哥梗咽着说:“妈妈已经没有了意识,只是硬撑着等你来!”我大声地哭喊着说:“妈妈你等我,你不能走啊……”那些飘飞的泪水,那些揪心的呼唤,妈妈,你是否听见?失控的情绪,让我无法停止哭泣。一路哭声不止,同行的人一轮一轮来安慰,可是女儿怎么也控制不住那种悲伤。司机,一路狂奔,一点十分,我下了车。

女儿就像一个疯孩子,跌跌闯闯,疯狂地奔向了家。门外有好多人在忙活着,我的大脑一片空白,腿软软地倒在了地上,当我看见屋中间穿着寿衣趟着的你,妈妈你知道吗,我的心碎了。我是跪着一步一叩首,爬着扑向了你!发疯似的撕扯着你,哭喊着:“妈妈你一定是睡了是吧?你醒醒啊!女儿回来了,你睁开眼睛看一眼女儿好吗?别走!老天啊!你不能带走妈妈,让我们母女阴阳相隔!妈妈,你怎么没有告别就走哪?……”痛彻心扉,撕心裂肺的哭声,响彻了寂静的夜空,悲痛欲绝的哭泣,让老天再次痛责、泪落。天空飘起了雨丝,是对妈妈的祭奠。我拼命地拉着妈妈的手使劲地呼唤。一边的老人说:“你母亲已经走了,不要动她,让她安息吧。”我不顾老人的劝说和拉扯,抱住妈妈冰冷僵硬的身体,我与妈妈紧紧相拥。泪水湿透了你的衣襟,握着你冰凉的手,心疼地哭喊着:“妈妈你醒醒啊!看一眼女儿!别走!”泪水同样狂奔的亲人们,掰开了我的手,我跪在地上嚎啕大哭!呼唤着妈妈的魂灵。姐姐看见我的那一刻也昏厥过去,打了点滴。

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撕心裂肺!什么叫生死离别!什么痛都比不上失去母亲的痛啊!体会到妈妈走了,无论怎么哭,怎么挽留,都无法挽回妈妈的生命!悠悠的人生路上,多了一个艰辛的旅人。尽管前面的路,有千难万险,生命本不属于我一个人。我与妈妈血肉相连,在我一生中,这段母爱相依相偎,我只能含泪告别,思念无绝期……

守灵中,我看见躺在灵柩上的你,看着妈妈存在的每一个角落,我的心间、眼前,都是妈妈的音容,妈妈艰辛的一生,也萦绕在女儿的眼前。

妈妈,你出生在大户门庭,生于一九二四年。你常说:小时候,家里有佣人。你是家中唯一的女儿,是父母手心里的宝,你长得眉清目秀,美丽娇柔。雅致优美的气质,柔如紫嫣,音如绿倚舒曲,暖如阳,胸襟开阔,处处展现着魅力和大气。你的儿女都没有长过你,你是十里八街的美女和巧姐,你剪裁缝制的衣服得体大方,新娘的嫁衣属你做得最好,剪纸的艺术无人能比,毛笔字写得钢劲有力。你剪纸的十二属相和盆花赠送了无数的新娘,不求回报。邻居送来的东西,你依依送回,你常说:“只是一点小手艺,喜欢就好!”妈妈,你知道吗?你的利他行为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女儿,让我懂得了:爱,是不求回报的付出!

妈妈,你在平凡中,做着不平凡的事。你经历了土地革命。历史的变迁让你从解放前的大户人家,一夜之间变成了一贫如洗的地主家庭,嫁了一个和你一样有着相同命运的丈夫。你的儿女也因爸爸的事,戴上了右派子女的帽子,在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爸爸被隔离管制。你用柔弱的肩挑起了家的担子,担负了所有的责任;背负了无形的压力,咽下了最多的苦难;流下了一生最多的泪水。岁月染白了你的黑发,沧桑雕琢了你的脸庞;光阴折射了你的年轮;时光书写了你的无价;夕阳下等我们回家;灯光下穿针引线,缝满牵挂。你用伟大的的母爱,支撑着这个家,成长的点点滴滴,都是满满的母爱!

人生的轨迹里都是妈妈的付出,你用智慧的言语,告诉你的儿女:爸爸没有错,只是一场运动,过去了就好了!要自强、自立、自爱。做一个善良的好人。我读得懂妈妈的话,是不让我们因爸爸的事而自卑。在儿女面前你是坚强的,在夜深人静时你是脆弱的,你把眼泪留给了黑夜,把微笑留给了我们。你的孝心和善良,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多年后,为人妻、为人母,对婆婆的孝敬和对儿女的付出,都是尽善尽美,无怨无悔,没有辜负你的期望。这么多年,我为拥有一个善良的母亲而骄傲。

我还没有好好的尽孝,还没有尽完孝,你就走了,给女儿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没有与妈妈告别,成了女儿心中最深的黑洞,看着你静静地躺着,我的心像刀绞一样的疼,你的手是那样的凉;你的脸是那样的黄;你的眼闭的是那么的紧,怎么叫都不睁开。你停止了思绪,你累了,只是想好好地休息。

妈妈,送你走的那天,是女儿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当人们把你放入棺木;当他们盖上沉重的“封印”,当人们把你抬走的那一刹那,妈妈,你知道吗?女儿就像被人把心挖走了,我拼命地追赶灵车。那撕心裂肺的痛,让我理解了生死离别的“内涵”。那凄凄惨惨的场景,是无法用言语诠释。那种再也看不到母亲的辛酸和无奈,无法言喻。女儿哭昏了过去……

妈妈你就这样在亲人们的哭声中,渐行渐远,走向了路的尽头。永无相见!可妈妈将永远活在女儿的心中,不曾走远,一直都在。

天色渐晚,女儿想对你说的话很多,说也说不完。窗外已飘起了雨丝,那是女儿想你的泪,眺望遥远的苍穹,那个叫天堂的地方,让我在轻轻地呼唤,一个永远也不会答应的称呼;让我再将漫天的雨丝编织成一张,这辈子也不可能再对我微笑的面容。那时紧时慢的雨声啊!是不是你在遥远的天边呼唤着我的乳名?那雨丝饱蘸着思念的苦涩,字字都凝聚着无奈的思绪,飘进我的文字里。我将手伸出窗外,好希冀在茫冥之中,能握住妈妈的手,拽住你飘起的蓝布衫;在微凉的雨中,拂过你丝丝银白的发梢。然,除了一手的凄凉和空无,我终是什么也无法握住。

上一篇:徒步大会方案下一篇:关于汽车营销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