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坡吟写景散文

2024-04-25

杏坡吟写景散文(通用5篇)

篇1:杏坡吟写景散文

杏坡吟写景散文

故乡的一切都是令人怀念的,她的宁静与悠长是最质朴的本色。低矮成群的土坯房在这里伫立,一如碧洗的天空在这里凝固,奔腾的清水河在这里高歌,深邃的沟壑在这里长眠。而“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则是这个古朴而又僻仄的小山村最美的相遇。

四月的南方,如画如诗,四月的北方,却写满了萧瑟。而在故乡的漫山原野上,一场与杏花的邂逅才悄然开始。一夜的雨疏风骤,精致了她的妆容,是这深山阻隔了它对春的情意,还是她原本就有的娇羞,任你心急火燎,她亦淡若自然。倘若耐心地等上几天,大概就会有“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的美感。起个大早,屋外的世界仿佛充满着杏花的甜香,穿过低矮房屋,淌过汤汤清水,突然,眼前一派柔美,一派壮阔,惊起了一腔震撼,也温润了北方的萧瑟。

片片如雪的杏花,伸展着她的薄瓣,娇美而纯真,金色的花蕊从中傲立,宛若一位窈窕的女子在云端醉舞,这如雪的杏花,一片片,一朵朵,一簇簇,点缀了这原本荒凉的高山,芬芳了这原本枯悴的村落。她在柔风细雨中,灿烂无瑕,仿佛在高歌,又仿佛在微笑,在这天上人间的`地方,湿了一纸漠北,醉了多少年华。她那么的白,那么的美,那么的令人心醉,它是这山村的精灵,是这春日的舞者。

似乎这春日的里的风也被她折服,迫不及待地奔上前去,想要和她有一场春天的约会,春风与杏花,将那盛春的浓浓情意带到了这片山村,沾衣欲湿杏花雨,漫天飞舞的花瓣,编制着属于她的故事,悄悄的绘制着一派迷人,一派芬芳。这杏花雨的世界,弥漫了她的清香,闭上眼,倾醉了多少人的心间。

当漫山雪白悄然落下帷幕,金黄的色泽泼洒了这整片的山头,那黄澄澄的山杏啊,是多么香甜的诱惑,果实饱满,口感酸甜,色泽金黄,咬一口,似乎整个人都得到了满足,这里的孩子们,时常赴着杏花的清香,做着一个日复一日的美梦,梦中他坐在杏树下,“贪婪”的捡拾着那黄澄澄的山杏,用力的一咬,满足得砸吧砸吧嘴。

故乡的人们,将这杏的味道,巧妙地保存在四季中,山杏酿造的食醋总是多了一份酸楚动人,每一道淋过山杏醋的菜肴都表达出人们对它的喜爱;甜杏糯米饭则是这里最骄傲的佳肴,七分熟的糯米,滴上新鲜的山杏汁,码上切块的杏肉,佐上辅料,大火蒸出人间美食,出锅时淋上一勺香甜的蜜汁,软糯可口,实属美味。这里的人们,他们的一生都在这漫山的山杏树中陪伴着。

现在我已多年未曾回到故乡,但那里的一切仍然记忆犹新,那里的杏花雨依旧年年落下,那里的山杏依旧年年金黄。时常会梦见那似雪纷飞的杏花雨,杏花树下,我最深爱的奶奶,手捧一把黄澄澄个的山杏,慈祥地笑着,身后,那山间的精灵舞动着她最美的舞姿,诉说着它又一个盛春的童话。

篇2:写景散文因彰显美学而精彩

一、领略自然美

美,是人们对和谐的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现象的一种愉悦的感受。美的事物,人们观之赏心悦目品之心旷神怡。作为自然景物,美无时不在,美无处不有。那些清幽之美、柔和之美、雄壮之美,都能引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都能激发起人们的愉悦之情。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爱美、求美的天性,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初中教材里写景散文所显示出来的自然美。例如,在刘白羽先生的《日出》里,作者抓住了天穹上光线和色彩的变化,进行了这样的描绘:“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立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的透亮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当学生读到这里,我提出问题:“这红亮的抛物线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奇观?”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纷纷举起手来,抢着回答。可见,美的事物、美的文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感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赏读,学生就会从优美的景物中领略到自然美,学生的内心也就会从作者的描绘中得到愉悦。

二、赏读语言美

初中语文作品的美主要靠美的语言来体现。赏读语言美,教师要引领学生注意作者的遣词造句。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如果运用得当,语言就会准确、鲜明、生动,就会呈现出整齐美、抑扬美、参差美和回环美。朱自清先生的《绿》一文中的语言就彰显了这些美:“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着那面,居然觉着那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如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却看不透她!”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散文中“少妇的裙幅”、“明油”、“温润的碧玉”等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深切体会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通过反复的朗读和默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感受梅雨潭的涟漪、亮度、纯洁、嫩绿等特点。

三、融入情感美

散文的最高境界是创设情景交融的意境。写景散文,最讲究情感的浓厚,以情写景则意境生,无情写景则意境亡。只有把美好的情感融入所写的景物中,景物才会富有灵气,焕发生命的光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握作品中的情感基调,从而使其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如徐志摩的《泰山日出》,作者具有热爱光明,渴望光明的情怀,才会把泰山日出的景象描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奇异的幻想。《静默草原》鲍尔吉·原野怀着对草原特殊的情感,借助“以唇口触到清浅流水”和“用面颊摩挲草尖”的细节描写,表达对草原的亲切感。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散文中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以对比的方式把草原人与城里人对草原的不同感受写得真切自然。台湾当代作家琦君的《下雨天,真好》,正因为作者对家乡深挚的怀念,难忘童年雨趣,所以才会写得那样情真意切。

四、品位诗意美

篇3:写景散文语言美训练

关键词:写景散文 词语 句子 篇章 训练 语言美

中国是一个诗文的国度,洗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着富有神秘色彩的东方神韵。“得作文者,得中考”近几年随着中考对写作能力方面的考查,写作教学的侧重点偏向于记叙、议论技巧训练,写景散文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視野。纵然我们身边有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经典美文大有凤毛麟角般“绝迹江湖”,我们的学生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不是中考重点,教师也不会花精力去教授。

我教学的河大版教材180篇课文中,只九篇写景散文,数量上少得可怜,除了《春》、《济南的冬天》、《清塘荷韵》、《紫藤萝瀑布》是经典传统篇目外,其他五篇全属于学生自读内容。写景散文坐上了作文训练的“冷板凳”。可一篇优美的散文会使人如啜香茗,满口生香,所以我努力教学生写美写景散文。我把教学心得与大家共享:

一、词语训练

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使语言生动起来。优美的语言似一泓清泉,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指導学生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出语言美。那什么样的词才有表现力呢?

例:1、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

2、春风吹着我的脸。

3、我看着他。

这三个句子中“走”“吹”“看着”是学生习作中的常用词语,读来平淡无味。为了使句子鲜活起来,我要求学生做更换词语训练。

改:走——漫步、徜徉、徘徊、飞奔;吹——亲吻、轻拂、抚摸;看着——凝望、注視。

显然学生换用的词语使句子生动形象。为什么换上的词语能够使句子变美?师引导探究:漫步、徜徉、徘徊、飞奔能反映出“走”的人的心情及精神状态;亲吻、轻拂、抚摸能描写出风的大少及人的感受;凝望、注視能表现出“看”的时间的长短。这些词语能描摹出人或物的状态,使读者能闻其声感其形,所以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能使句子华美。

二、句子训练

以宗璞《紫藤萝瀑布》为例,体会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活泼靓丽的效果。

例:1、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2、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这两个句子之所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句1写出了紫藤萝瀑布的动态美;句2写出了紫藤萝花的活泼可爱的情态。据此我设计了改句训练:

例:1.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秋风吹得树叶沙沙地响。

2.菊花伫立在风中,任风吹打。

成果展示:句1.我徜徉在林间幽静的小路上,秋风亲吻着树叶,飒飒摇响,像演奏着一曲华美的乐章。运用拟人、比喻描写出风的轻柔,叶的声响及我的心情;句2菊花瘦弱的身躯在风中左右摇曳,向人们绽放着她生命的坚强。运用拟人写出了菊的品质。

修辞使语言富有文采,字字珠玑,让人读来满口生香。比喻、拟人能写出语言的形象美;排比、对偶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富有节奏感,表现出语言的激情美;引用诗文会增加句子丰富的文化底蕴;夸张的运用强调出景物的主要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篇章训练

以“——最美”为题让学生描绘身边的美景,做片断训练,我把其中一位同学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让学生们自由评改:

原文:黄昏最美

①天空中太阳已经走到了偏西方。②太阳显得非常红,甚至把周围的云彩也染红了。③一排大雁从远方飞过,就像在红色的纸上勾勒出几道细线。④太阳就要下山了,看到农民们在田野里回来的身影。⑤黄昏也是母亲呼唤孩子的时候。⑥这就是我所看见的黄昏。

评:①③运用了修辞,但美感不足;④⑤⑥语句不流畅。

改:①秋未的黄昏来得总是很快。选择了体现时间的词语,并点题;②太阳已经羞红了脸,她的腼腆也感染了周围的云彩。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描摹出夕阳的色彩;③一排大雁从天际划过,在红色的底稿上勾勒出一道“人”字形的细线。“天际”突出其远,“划过”由于远而看不清飞的动作,“底稿”比“纸”更生动,运用比喻增加了景物的形象性,增加了语言的美感。④太阳躲在山腰,归家的人儿加快匆忙的脚步。运用拟人写出太阳下山的速度;⑤夕阳下,母亲急切的呼唤。“急切”一词突出人物的情态;⑥多么温情的黄昏!以抒情结尾画龙点睛。

改文不但写出了景物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还充分传递出作者情意。勾出一幅包含情韵的画面,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感人心魄,传达美感。

通过这样的词语、句子、篇章的训练,定能激起涟漪点点,点燃学生们的思维火花。我相信他一定能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写出令人惊叹的丽句华章!

篇4:高中写景散文的阅读

【关键词】写景 情感 意境

如何教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写景散文呢?简言之:察形、观色、辨声,心驰神往于文章的意境之中。

一、追摄画面,拓展空间,建构形象

具体形象是作品意义、作者情感的载体。散文更是离不开具体形象,可以说没有形象就没有散文,没有对形象的强烈感受力也就没有真正的散文鉴赏。因此,阅读写景散文首先就要通过文字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进行再现或重建,也就是“察形”、“建形”。

写景散文,最讲究客观情景的细致叙写,构成一个个画面。而画面又往往出现两种不同状况:一是静态的,一是动态的。因而,察形、建形要区分开静态与动态,又要对比静态与动态,建构的形象应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总之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比如人教版《风景谈》中的“沙漠驼铃”片断:无边无际的沙漠,平坦、茫茫一片;中午阳光从上空直射,沙漠出现单纯、强烈的反光,热而寂静。引导学生通过以上重点文句进行空间想象,建构起一幅静态的平面图。继而往下阅读:先是第一个黑点,继而成线、成队,渐近,响起铃铛柔声,最后出现昂首阔步前进的方阵,耀眼的猩红大旗。由此文句又建构成动态的形象。通过想象建构成一静一动的形象,对形象进行体味、揣摩。静态形象表现出单调、平板;而动态形象则表现出盎然生机。只要建构成形象,说明读者的心神已经驰往于作品之中,再通过“仰”、“窥”、“望”对形象作多方面的扫描,以“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把握它的形体和神采,就更能切入作品的艺术美之中。

运用精炼的语言进行议论更是文章的非凡之处。对“风景”描述之后,文章有多处不可或缺、情真意切、见解独特、耐人深思、催人奋进的议论和抒情。“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那便是真正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紧扣中心,层层深入,其字字珠玑,句句千钧,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真乃神来之笔。本文还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抒发见解,赞扬了只有内心丰富的人“才是自然的主宰”,他们“从形式到内容”,填补了自然的贫乏,增添了景色。直抒胸臆、意蕴无穷,感情真挚,对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和崇高革命精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赞颂,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和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可见,通过形象的构建,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化对艺术形象的感受、体味、揣摩,从而感受美,悟出“神”。反复训练形象的构建与感受,最终达到培养起学生对散文鉴赏能力的目的。

二、观色彩,察情感

色彩是一种十分活跃的感情语汇,艺术家常常是因色生情,随情赋彩。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与客观景色往往融为一体,因此作品中的色彩即是作者心境的表现,透过其色彩就能体察到作者的情感。

如《绿》《荷塘月色》同为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作品,但作品中的色彩不一。前者,浓墨重彩绘出绿色:岩面与草丛透出油油的绿意,而梅雨潭水的绿更是使作者惊诧,不惜笔墨多方描绘,全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而后者,轻描淡写地绘出“柳絮池塘淡淡风”的景色:月光是淡淡的,小路是幽僻的,荷塘笼罩于月色之下,树色阴阴的,远山只有大意,路灯没精打彩的。淡淡的景,淡淡的色。

前后两相对照,透出作者的不同心境:前者反映作者热爱生命、勇于进取的激情;后者交融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是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

可见,色彩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折射。抓住对色彩的特征的剖析,往往就能切入作者或作品中的情感世界。

一般来说,色彩大致分为两大类:一为暖色,一为冷色。暖色通常包括红色、绿色;冷色主要指蓝色、黑色。暖色包含的情感或形成的氛围通常是热烈、生机盎然;而冷色则通常是庄严肃穆、悲哀忧愁的象征。把握冷暖色的不同含义、情感,是我们从色彩中去分析作品情感的基础。

三、辨声音,听心曲

“言为心声”表明语言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反映,而写景散文中的声音也同样是作者心曲或心理感受的表征。《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写到“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先生明明身处夏夜热闹的环境之中,为何却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呢”?这里,朱先生正是通过蝉声、蛙声透出的自然之物的欢愉反衬出自身的孤寂、内心的忧愁。“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的折射。”全文通过这一处的声音将自己的内心情绪重重地点化而出,令读者之心为之一颤,随即沉入深深的悲哀之中。

古人有詩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通过声音以闹衬静,也是写景散文中的一个重点。其实,这声音之中又何止于此?细听就感受到了声音之中还饱含有作者那深深的悲凉、孤独与冷落之情感。

相对于“形”、“色”而言,“声”在写景散文中所占份量要少些,但也是鉴赏写景散文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因为它同样也透出作者的心曲。

篇5:写景散文的“美”教法

一、导入美

美的文章需要美的导入才能使人身临其境。如《天池》一文不妨用李商隐的小诗《瑶池》导入:“‘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诗中的‘瑶池便是现在的天池。”如《阿里山纪行》一文可以这样导入:“‘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一首《高山青》唱红了大江南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吴功正的脚步一起走进阿里山。”

二、诵读美

美文的诵读需要读者的声情并茂,更需要独到的方式引导。这种方式首先就是配乐朗诵。音乐和文学的结合,是任何东西所不能媲美的。试想一边诵读“小桥流水、古朴犹存”的《周庄水韵》,一边配上一段笛声悠扬的江南小曲,无须教者讲述,其中之美、之妙便不言而喻。其次就是分层朗读。如《鼎湖山听泉》中一段描写鼎湖山泉声的句子:“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两位女生读);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全班女生读);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全班男生读);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全班学生读)。” 这样就能将泉声柔曼、清脆、厚重、雄浑的特点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三、品味美

文章之美贵在语言之美,语言之美贵在修辞之美,修辞之美贵在品味之美。对语言的品味要注重方法的引导,教者可从修辞、运用的手法以及巧妙的修饰语等方面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或写作的目的。朱自清的《春》中“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一个“让”字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荷塘月色》:“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此句正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荷叶的妖娆多姿。

四、引用美

旁征博引向来是各位文学爱好者所喜欢和擅长的,为了领悟天池魔幻、神奇、缥缈之美,我们可引用一位名叫龙城飞将的网友对天山的描绘:“用惊艳不足以形容她的美丽,用漂亮不足以描绘她的华贵。纯净、圣洁、晶莹,仿佛梦幻一般,完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没有一丝人为活动的痕迹。碧绿的水面上照射着金色的阳光,如同金粉洒在一块大大的碧玉上,波光掠影,玲珑剔透。池面上水汽和阳光交织在一起,云雾缠绕,给人一种梦幻般的视觉。站在岸边,仿佛和天池融为一体,听她讲述着那深沉梦幻的寓言,和她独处高山之巅,听它亿万年来的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睹?”

五、比较美

红花当须绿叶来衬托,万物之美亦是如此。美有很多种,如何让学生对各种景色之美有确切的把握,我们不妨设置一个仿句题来显示这种美的独特之处:“如果说长城美在它的雄伟绵延,中山陵美在它的庄严肃穆,那么九寨沟美在它的原汁原味,泰山美在它的巍峨挺拔;如果说天池美在它的虚幻缥缈,阿里山美在它的妖娆多姿,那么苏州园林美在它的精雕细琢,鼎湖山美在它的空灵神圣……”

六、宣传美

既然是美的东西就不该独自占有,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在这一环节我们不妨为所写美景写一则广告宣传语,要求是广告宣传语写得好、写得巧、写得美、写得妙,这就要求学生能运用一定的手法。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主要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征,不妨写这样的宣传语:“冬天的济南是孕育春天的摇篮(押韵),冬天的济南是你过冬的理想境界(押韵)。”如《天池》一文的宣传语:“青春天池、美丽天山(比喻、对偶);天池景色美如画,声名远播遍华夏(比喻、押韵)。”

七、总结美

古人称画龙须点睛,那么一堂出彩的课也需要点睛之笔——教师总结,总结的语言要美且切入重点。如《天池》,可这样总结:“它不是天堂却胜似天堂,也许只有地大物博的中华民族方能孕育出如此美丽的仙境,大自然以它的鬼斧神工给予人类难以想象的种种奇迹,让我们珍惜、热爱这绿色的自然吧,因为它是我们幸福的家园!”

总之,一篇美文的讲解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任选以上的几个环节设计教案,以“美”贯穿始终,紧扣“美”字,让学生获得美的感悟和启迪。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杏坡吟写景散文】相关文章:

散文类写景作文-写景作文05-25

写景散文06-01

中考写景散文05-24

写景抒情散文07-20

睡莲写景散文04-14

古代写景散文05-04

夜色朦胧写景散文05-23

写景散文赏析范文06-02

写景散文600字06-21

经典写景抒情散文07-04

上一篇:射箭作文500字参考下一篇:别字集锦(常见错别及成语、俗语中的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