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后自己的感受作文

2024-04-30

考完后自己的感受作文(精选6篇)

篇1:考完后自己的感受作文

新托福考生考完后的感言

我的第一次托福大考,考完就有许多感慨!

先说一下考场吧。北二外。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不报的近一点譬如说北航清华什么的,其实我也想,而且是非常。不过如今和我有共同杀托爱好的人海了去了,在放考位的第一天个个都变成了火眼金睛,所以我也只能在网吧里挨了两顿饿后抢到了这来之不易的考位......在这里声明一下,二外的监考老师很好很和蔼,不知道为什么论坛里那么多人都把他们形容的很凶。

我是9:30准时到达考场的。早饭故意吃了泡面(这是在我经历了无数大考之后总结的经验,吃泡面不会引起我任何不良反应),唯一失算的是之后没有吃口香糖,导致我直到做口语的时候还被自己给熏着。到场后就是签到,抄宣言,锁衣物,然后就可以进场拍照就座了。由于紧张,外加借鉴一下前人的经验晚进去为好,我和萝卜两人就在门外不停地溜达。嘴里还在念叨:看阅读就像在欣赏自己的文章一样,听听力就像在听老师讲课一样,说口语就像和同学聊天一样,写作文就像写日记一样。过一会就往屋内瞅两眼,还是那么三两人,才恍然原来大家都一样,没有想早进去的。实在受不了这种气氛,我头皮一硬钻进考场。在拍了一个极似监狱照的半身像后,我被领到自己的座位上。我的带头效果很好,大家就陆陆续续地进来了。不过我还是耍了个小聪明,等人都来的差不多了才点的continue。

阅读整体感觉比DELTA难,我没做过BARRON,不知道和它比难度怎样。就是觉得好多题似是而非地就过去了,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后面几道题做得飞快,以至于当我看到还有很长时间留给最后一道题时就松懈了下来,题目看了一遍又一遍,就在我正拖着第二个summary sentence向答题框走的时候,页面瞬时一转,变到了听力部分......所以下次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不要觉得时间还很多,考场上的时间和你脑子里的时间永远不是一个度量!顺便说句,网上那些说烂了的话真的是真理,平时要多做上机阅读,训练眼睛的适应能力。当时我做完第一篇阅读眼睛就有种要掉眼泪的感觉。之前还一直不屑,总认为好几个小时的游戏也玩过,眼睛长时间不动也没觉得怎样,事实上,考场上的状况是你那几个小时的.游戏所无法比拟的。

听力在出了考场之后我还在纳闷今天怎么没有加试。后来去论坛一看,是加在了听力部分,而且据说还是经典的听力加试。想来我考试时一紧张,连有没有加试都记不得了。这里,不得不提我的一个建议,以后一定要看论坛里大家总结的加试题目,可以帮助你节约很多时间,不管是用来休息还是偷听口语题。之前上过新东方班,老师曾说过不要管加试,因为电脑是随机的,你不知道它会把哪个题目归到加试里。于是考之前我就没看过机友们总结的加试题。考完之后去论坛里溜达,突然明白,托福就像GRE一样,GRE的类比中有陪考选项,就是只要碰到这个词这个选项就是错的,托福中也总有那么几篇阅读或听力是拿出来当陪练的,你只要记住就可以了。其实想想,新东方的老师只不过是去考过那么几次T,不可能像我们中国那么庞大的杀托队伍一样,ETS的题库是经不起我们千百万次的掏的。它有哪些加试题早就被我们的前辈们给挖出来了。

口语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平时多练,考时多偷听罢了。这里特别感慨一下,坐在我后面的那个女生的口语实在是太范特西了!此外还得感谢一下她,由于她的提早开始外加她的大嗓门,让我偷听到了前两个口语题,使得在休息时间里我就把那两题的答案给写出来了考试的时候就直接照念了,可是......千算万算.......没有想到我当时过于激动,念着念着就把时间给忘了........页面瞬间又被转到了下一题,5555.所以,说口语的时候别忘了不时的抬头看看时间........

作文这次作文考的不好我是应该的。之前一直没动过笔,迟迟不肯把自己逼到绝路。所以......没写完......教训:多练练打字速度,我后面那女生超猛,那声音听起来简直不像打字,像剁菜,又快又狠!总的来说......还是认真备战下一次考试吧。机友强调的那些话一定要听,作文还是要背模板的,就算想不出来套模板也行。听力也一定要把DELTABARRON听烂!还有,能想到的笨方法就都用上吧,不要像我老想耍小聪明,自以为咋地咋地,其实到考场上就蒙了。还是踏实一些好!

另,至于中间会不会饿,会不会困之类的问题,你仔细想想,你要集中精力4个小时唉,屏幕上的题都顾不过来呢哪有什么功夫顾自己的胃?!

篇2:考完后自己的感受作文

因此, 我们要改变自己, 要努力去做到“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爱”。

一、鼓励———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

我认为, 鼓励是一个人成长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也是一切教育行为要获得成效之本, 是关爱行为最直接的一种表现。我们要相信, 每个孩子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 每个孩子都有丰富的潜能, 都能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教育的艺术就在于, 鼓励、激发他们创造的潜能, 让他们充分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鼓励, 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法:

1. 寄予期望

教师的期待可以反映在你面对学生时亲切的眼神、语言和动作上, 在期待中让学生感受到鼓励。它会让学生倍感亲切,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努力与否的结果及责任之重大, 从心底里发出奋斗的信心和力量, 愉快地学习。

2. 积极评价

喜欢别人的欣赏, 这是人类的共性, 对于初长成人、急于表现自我的青少年学生来说, 他们更渴望得到人们———特别是老师的关注、欣赏。因此, 我们应该留心去关注学生的爱好、学生的追求、学生的需要, 及时肯定、赞扬他们的闪光点, 增强师生间健康情感的培养,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每带一届学生, 我一定会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 为全班每一个人写出我的鼓励评语, 深受学生欢迎。例如在对每个学生的“教师评价”栏中, 我根据学生的特点用了这样的评价:A.聪明绝顶, 超越自我;B.大将风度, 舍我其谁;C.灵气逼人, 孤独求败;D.异军突起, 英雄本色;E.才思敏捷, 胜在细节;F.最有灵气, 前途无量;G.锋芒显露, 精确为上, 等等。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誉之词,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去评价学生, 你的积极评价, 包括你这种用心的态度和对他们的尊重本身, 就是给学生最好的、无形的激励。

3. 参与活动

学生对他们组织的活动常常处于一种“事前期待三天, 事后回味三天”的兴奋状态, 付出很大的努力。如果我们能对他们精心组织的活动亲身参与, 并在活动中成为一个对他们的劳动和创造的赞赏者和激励者, 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极大的鼓励。

4. 鼓励竞争

青少年自尊心强, 荣誉感强。要注重创造竞争环境, 针对具体问题巧妙地采用激将式的话语, 触动学生的心灵, 激发学生的荣誉感, 使他们群情振奋, 追赶目标, 刻苦努力地学习。

5. 榜样示范

我十分注重发现学生的微小进步, 及时展现他们的各种发明创造, 这不仅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 也为其他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同时, 我还常常邀请校外人士来给学生作报告, 无论是成功人士, 还是普通的工人、护士、警察等, 用他们平凡的故事让学生感到这是他们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 他们有能力走向社会, 从而充满自信地面对未来。

鼓励是让学生理解“师爱”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 对学生的优异表现, 我们不仅要“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更要勇于表达出来, 要慷慨地送上你的微笑,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我们对他的赞赏。

二、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

“公平、公正”被学生视为教师最重要的品质,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 得到老师的教诲, 得到老师的欣赏。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能力超强的一面, 都有闪光的地方。教师不应仅仅以某一方面的能力 (特别不是仅仅以文化成绩) 来衡量学生, 而要全面地看待学生, 给每个人充分的发展机会,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育中得益, 都能不断完善人格。公平公正是学生对教师信赖的基础, 也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前提。

1. 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机会

每带一个新班, 我首先要做的就是为每一名学生做一张学情分析表, 记录他学习上的难点、问题, 然后“一对一”地与每位学生单独对话、辅导, 了解他们思想、生活的状况, 并在后续的教学中继续给每一名学生关心和帮助, 用自己的信任和精心指导让学生感受到他所享受到的平等、公正的教育。“一对一指导法”多年来深受学生欢迎, 成为了我教育教学不断取得优异成绩的一大法宝。以下摘录的是对学生辅导的一份安排表:

我认为, 教师的“爱”就体现在这些平凡的每一件小事上。你可以设想, 当你这样努力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你的这份用心、这份奉献、这股精神, 会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教师热爱学生、认真负责、执着求真、开拓创新的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质, 从而给他带来的是做人做事的影响和鞭策, 成为他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2. 对不同层次学生都给予符合其学习程度的指导

每一名学生的智能优势是不同的, 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指导策略。只要你努力在教学中认真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你就能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

例如, 我的一位学生, 数学思维极其活跃, 她在解答数学问题时, 思维发散性强、跳跃度大, 常常让人看不出其合情的推理, 造成缺乏严密性。根据她的特点, 我就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给她指导:

(1) 收集典型错题, 分析思维缺陷。每次考试, 我十分留意她做错的题目, 和她一起分析解题时的思维状况, 对她解题时思维的合理性或认识上的偏差作详细的分析, 逐步纠正, 并作好分析记录。这样的指导, 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让人警醒, 记忆深刻。

(2) 充分开发她特有的潜质。根据该生特点, 我向她介绍了数学直觉思维、顿悟等思维特征, 鼓励她按自己习惯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我的“诀窍”有两点:一是她每次问我数学问题时, 我坚持先让她阐述自己的思路, 然后再和她探讨实施这种策略的可能性。无论正误, 都让她清楚她的想法的可取之处或问题所在, 真正解她所“疑”。对于她有创意的解法, 我一定会毫不吝啬的表示对它的赞赏, 鼓励她的创新精神。二是不定期地单独布置 (不是对全班学生) 给她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训练题, 每次一题, 再抽时间交流。这种单独训练的价值一方面是有针对性, 能画龙点睛, 另一方面是体现出教师对她的高标准、高要求, 这对她来讲是信任也是一种无形的激励。

(3) 目标明确具体, 指导精心到位。对于她的学习, 我始终坚持做到有目标要求。我的体会是, 制定目标要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 让她“跳一跳能摘得到”。这种目标要求包含着教师对她学情的分析和指导思路, 它会给学生十分明确的启迪和帮助。例如, 高考前我针对她的特点制定了“高考数学考试的目标与得分策略”, 制成一个小卡片给她。

附:2班学生数学考试目标与得分策略

教师评价:天生过人, 十年一遇

最低目标:135分

得分策略:1~16题, 目标:71~76分, 力争满分76分;17~19题, 目标:满分36分;

(1) 要集中注意力读题; (2) 应用题要注意第一步列式的准确性; (3) 答题适当写详细些, 不犯跳跃过大被扣分的失误; (4) 若最后时间有限, 可选择性地放弃某些小问的作答。

特别提示:无

考场秘诀:人易我易别大意, 我难人难心莫慌

在她考上北京大学后给我的来信中说道:“老师, 知道吗?你高考前那句‘天生过人, 十年一遇’真鼓舞人, 感谢你的赏识与教导!你的考前提醒让我沉着而镇静, 太好了!谢谢您!”这位学生叫蒙昭宇, 她的数学高考成绩最终获得了142分, 成为2004年高考的广西数学状元。

事实证明, 只要你用心给每一位学生精心的指导, 他们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不断进步。

三、用宽容的心去善待学生

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 总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成长中的孩子, 甚至总喜欢拿孩子的表现与所谓的“模范”标准来相比较, 因此我们总不满意, 总“恨铁不成钢”。在这样的观念下, 我们很难降低重心去看待学生。今天的孩子, 生活在一个开放的世界里, 他们有困惑、有彷徨, 出现一些问题, 这是很正常的, 我们要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去看问题, 宽容地对待他们。

1. 尊重学生人格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教育经验———“严格的要求和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 这是非常精辟的。事实上,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处事方式, 都有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 需要我们精心呵护。

努力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26条》中第1条就是“记住学生的名字”, 它不仅包含了尊重, 更包含了一种责任, 一种职业修养。

即使你是对的, 也要给孩子台阶下。不少教师常常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批评个别学生, 它不仅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更会让学生对你产生对立情绪。我们要记住柯维的一句话:“当众表扬, 私下批评。”

2. 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理解并尊重学生的想法是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爱的一大法宝。不要在还没有明白他的真实想法前就打断他, 或者简单地否定他的意见。倾听不仅仅是一门艺术, 更是沟通与学生真诚交流的桥梁。

3. 要允许学生犯错

常言道“圣人还有三分错”, 何况是孩子?当孩子遇到太多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时, 其结果大多只有两种:绝望和放弃。因此, 面对孩子遇到问题时, 我们的宽容和指导对学生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当我们用真诚的心去关心他, 急孩子之所急, 想孩子之所想, 我们就能建立与孩子间的完全信任关系, 就能给他们真正的帮助和指导, 这是我们实施教育的重要前提。

篇3:用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作文

(小博士)

要想让自己的文章打动别人,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在选取材料时,在“真实”“独有”的前提下,还要注意优选那些自己感受最深、令自己最动情的材料。

所谓自己最动情、感受最深的材料,指的就是最能触动自己心弦、激起自己感情波澜的材料,就是使自己的心灵受到震撼的材料,就是感受、体验的程度超出了一般的材料,就是那些最让自己激动、自豪、难忘、羞愧、气恼、不平的材料。

写作文的时候,为什么要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呢?这是因为:

一、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如果没有什么思想感情可以表达的话,那么,这样的文章写出来的必要性就不大,就可以不写。

二、文章讲究以情动人。那些深深印在我们脑海中的文章,无不有着深沉或热烈的感情。当然,作者也只有选取的是自己最动情、感受最深的材料时,情感才会自然流向笔端,写出的文章才会是流畅的,滚烫的,饱含激情、充满真情实感的。

三、作者自己情真意切,才能感动对方。自己都不动情的材料,写出的文章又怎能感染、教育他人呢?因此,只有选取深深打动了自己、激起自己强烈思想感情的材料,写出的文章才会真实自然、生动引人,才会拨动读者的心弦,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家读读下面这几篇小文,想想你有什么感受:

淘气又可爱的小黑

我家有一只既淘气又可爱的小狗,我给它起名叫小黑。

放学后,我写完作业,妈妈叫我去遛它。我高高兴兴地把小黑脖子上的铁链解下来,向门外走去。小黑一见到人就要咬衣服,对我更不例外。刚走出家门,它就向前跑了几步,又突然来了个急转弯,迎面向我扑来,紧接着就要咬我的衣服。多亏我机灵,撒腿就跑,小黑也紧追不舍。跑了好一阵子,我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看见路旁有一块大石头,就一屁股坐在上面休息。可小黑像一点不累,在我身边转圈圈,向我摇动着它那毛茸茸的小尾巴,好像在说:“怎么样,小主人,不行吧!”遛完小黑,我带它回家喝水。它趁我不注意,从纸箱里叼出了一个我最爱吃的麻花。我还在纳闷,它已经用那尖尖的牙齿喀哧喀哧地吃起 来了。我想抢过来,可又一想:谁让我和它好呢,就让它吃了吧!没想到它吃完了又去叼。我赶紧跑过去,一边夺纸箱子,一边说:“等我给你拿,弄脏了我可怎么吃呀!”可小黑不听我这一套,叼住箱子就往下拉。正在这时,妈妈来了,才解了这个围。

你们说,我家的这只小狗是不是既淘气又可爱?它给我的课余生活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小黑死了

一天晚上,爸爸遛完它,把它拴在了一个架子下。小黑碰倒了架子旁的蜂窝煤垛儿,吓得汪汪直叫。随后,爸爸又把它拉进东屋。它来到东屋后还在不停地叫着。第二天早晨,我高高兴兴地来到东屋,一看小黑没在屋里。我十分惊讶,东找西找,又急忙去问妈妈。妈妈说:“在东屋呢!”我又跑到东屋仔细找。呀!小黑被卡在箱子的缝中,死了。我大哭起来。妈妈听到哭声,也连忙跑来,从箱子缝里把它拉出来,小黑真的死了。

我摸着小黑那柔软的绒毛,哭着,叫着它的名字。妈妈说:“别哭,再养一只不就得了。”我心想:前几年,我养的小狗被爸爸不小心轧死了,这回又把这只可爱的小黑给夹死了。我可真恨爸爸。

看到这只可怜的小狗,我真的尝到了“难过”的滋味。

离开小黑的日子

小黑和我永远地告别,离我而去了。没有了小黑,我觉得非常孤单。夜里就连做梦,梦见的都是我和小黑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可现在,再也看不见它了。每当想到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流出眼泪来。我问妈妈:“您把小黑埋在哪了?”妈妈说:“埋在老家核桃树下了。”我真想再看到它那顽皮的样子,再摸一下它那光溜溜的毛。哎,这都是不可能的事了。为什么你要离开我、离开这个美好的家呢?

每当我想念小黑时,就会拿出原来拴它的铁链。这是小黑留给我的唯一纪念物。一次妈妈带我回老家,看到小黑的坟时。我又伤心地哭起来。核桃树叶哗啦啦的响声,就像在讲述我和小黑在一起时快乐的故事。

至今,我已写了三篇关于小黑的文章,但这绝不是结束。我想念你,可爱的小黑。

这三篇小文形成姊妹篇,前后紧密承接,很像一部小型的“连续剧”。读完后,让人心里十分酸涩,止不住哽咽哭泣,泪流满面。文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原因就是读者被小作者那种纯朴真挚的感情深深打动,让人不能不如此。而小作者又为什么能够写出这么流畅生动、感人至深的文章呢?原因与他作文时,善于选取自己最动情、感受最深的材料,是分不开的。这一点,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思考练习]

1.哪些材料是自己最动情、感受最深的材料?作文时,为什么要注意选取自己感受最深、令自己最动情的材料?

2.以《一件印象深刻的事》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选取自己感受最深、令自己最动情的材料来写。

篇4:尊重自己的感受

在家里,先生很有威信,只要稍稍皱眉,双胞胎儿子就会揣摩他的意思,考虑到两个孩子向来喜欢小动物,如今年龄也大了一些,我便提出可以考虑养只宠物。先生则有些犹豫,主要是担心孩子半途而废。我问大儿子:“你的意思呢?”他犹豫地说:“爸爸说养我就养。”“妈妈想听你自己的想法。”我认真看着他。“爸爸说养我就养。”他犹豫片刻还是这句话。我知道,儿子当然是想拥有一只小动物的,只是他听出爸爸反对的口气,便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晚上,我和大儿子躺在床上。“你可以悄悄告诉妈妈,到底想不想养一只小动物。”我鼓励道。可他话到嘴边最后都成了“听爸爸的”。我有些失望:“你不说自己的想法,我们就没有办法表决,到时肯定养不成了。”

第二天下午,表决时间快到了,大儿子忽然跑过来说:“妈妈,我喜欢小狗,我想养的,我会为小狗清理大小便的。”我很激动,儿子总算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虽然他经过了一天一夜的思想斗争。

没过多久,家里便多了位成员——一条可爱的宠物狗,小狗的名字叫妮妮,是儿子们取的,他们还负责清理小狗的大小便,妮妮的到来,使他们的责任意识大增。

六一儿童节,我告诉两个孩子每人可以选一件自己喜爱的礼物。其实一个月前。儿子们已经在挑选了。老二要一辆兰博基尼遥控车,老大平时爱看军事书籍,想要一台遥控玩具核潜艇。但是我和先生都觉得,这台玩具核潜艇体积太大,家里根本玩不开,去公共游泳池里玩也不太现实,只能去池塘里玩,但是既不方便,也不安全。我们建议他买别的,可是老大一口咬定“就想要这个礼物,其他的都不喜欢”,谈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后来我想,还是尊重他的内心想法吧。况且我们的初衷也是让孩子选一样自己喜欢的礼物,为什么一定要把意见强加给他呢。最后,大儿子得到了玩具核潜艇,虽然到现在这个玩具还是像工艺品一样摆在柜子上,但是儿子非常满足。

篇5:每个感受都有自己的价值

试想这样两种场景

当一个孩子看到妈妈在哭,走过去问妈妈怎么了。妈妈擦擦眼睛换上笑容,说:没事儿,妈妈没事儿。你说孩子会从中学到什么?他会困惑,因为他接受到了双重信息:一是妈妈在哭,妈妈可能很伤心;一是妈妈说她没事儿,还换上笑容。是不是孩子最可能学到的是像他妈妈一样隐藏自己的感受?

一位妈妈心情很糟地回到家里,这时,她的女儿不小心弄伤了手,哭起来。心烦意乱的妈妈很可能对小女孩说:哭什么哭?就知道哭!有什么好哭的!看到妈妈凶凶的样子,你猜这个小女孩此刻在内心会想什么呢?除了不哭、不再惹妈妈之外,她会怎样感觉自己呢?

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感受主要是幼年从家庭里学的。我认为,这也是父母能教给孩子的最好的事情之一。也许我们习惯于忽略自己的感受,那么或许我们首先可以做的是不否定孩子的感受,无论那个感受是什么。

当一个孩子考了好成绩而喜形于色的时候,他的父母可能会说:“至于吗?瞧你那得意忘形的劲儿,你还差得远呢!”这样实际上就妨碍了孩子对自己的认可和庆祝。但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高兴是对自己的一种自然滋养,若这种自然感受受阻,他很容易成为那种怎么都不敢太高兴,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的人。看看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成人?或者你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

当一个孩子因为失去某个机会而难过的时候,他的家人常常会说:“别哭啦,都过去啦,难过有什么用,往前看……”这不是我赞成的,我会这样对自己和别人说:“哭吧,哭吧,那真的是很难过的……”我相信等悲伤被充分地体会,接纳就会开始。尊重他哭,陪伴他哭到不哭为止,就是对他最好的安慰和爱。我相信人会在充分的悲伤后接纳那个巨大的失落,并开始新的生活。

当一个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害怕的时候,他很可能听到类似于“有什么好怕?连这都怕!不像个男子汉!”之类的话,这种对害怕的否认和贬低,只能让孩子更害怕,他会因自己害怕而羞耻。实际上,只有勇敢的人才承认自己的害怕,一个真正勇敢的人不是没有害怕,而是不顾自己的害怕,带着害怕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感受是忠诚的信使,

每一封信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

实际上,如果一个人完全接纳且尊重自己的感受,那就没有任何问题。悲伤、愤怒、害怕、羞耻、妒忌都不会有问题,如果你不批判不对抗自己的感受,再大的情绪,你允许它,半个小时后,它就会消退了;相反如果你否认它、压抑它,它可能纠缠你几天、几个月甚至数年。因为感受是内心的直接反应,如果感受受阻,生命的能量不能自然流动,它就会不自然地流动,因为能量是不灭的,它必须流动。自然地流动怎样都是好的,而不自然地流动,你就不知道它会怎么坏。

接纳和尊重感受不是凭空而来的,那需要对“感受”有足够的了解和信任。任何感受本质上都没有好坏之分,它们都是无辜的。它们是忠诚的信使,每一封信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你若关门不接待,快递员就会一次次的不请自来,敲门、砸门甚至撞门,白天你不开门,他晚上再来——那就是你做梦的时候,你的保安(理性)下班以后。

快递员的执着是重要的,因为信的内容很重要,这封信包含着我们的期待、渴望,包含着我们内心的本能需要。越是强烈的感受,“信”的内容越重要,越有价值。所以,如果你处于巨大的情绪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你很值得恭喜,因为这可能意味着你对自己将有重大发现。

那些负面感受,它们也是好的

“正面”感受的价值且不说,现在我要说说“负面”感受的价值和好意。

焦虑是好的。可以承受的焦虑,让你认真、小心;难以承受的焦虑,可以给你更意义深远的东西,它会告诉你哪里的界限是有问题的,最常见的是你不顾现实而过高地期望自己;或者不顾事情的节奏,而希望更快、更早、更好。倘若你能深看你的焦虑,你会看到你头脑里刻度的偏差,把那个刻度调过来,你就会安然而有效,而这可以避免你此后多少的挫败、无望、自责、慌乱和失眠。

嫉妒是好的。嫉妒告诉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有多么想要!若你能够稳住神,对自己看得深一点,你会发现内心有很多的饥饿,尤其是童年时的完全无助的饥饿。尤其是当你发现你虽然有那种饥饿,但你也有另外一种“食物”,而那个“食物”的营养也很宝贵。虽然这常不是一条轻易的路,但这却是一条通往爱和希望的路,而让我们难受的嫉妒,正是信号灯。

压抑是好的。压抑让你安全,至少当时你获得了安全,在你没有能力或者准备去应对那个冲突之时,压抑保护了你。所以,请感谢压抑,至少它让我们平安地存活下来。老实说,小时候,那日渐遥远的童年里,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独立和保护自己,我们依赖父母和他人,不压抑是几乎不可能的。而压抑虽然保证了安全,但是也委屈甚至扭曲了自己,甚至形成了习惯性的压抑,很可能在不需要压抑的时候依旧压抑。这一点没什么奇怪,如果一个人被锁在箱子里很久,他的腿自然是不能马上站立和走路的。好的方法是,努力地觉察和区分,过去(童年)我不得不压抑,现在(成年)的情境我还需不需要这样,如果我们可以且愿意承受,那我们就可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需要,也就不需要压抑了。

无聊是好的,甚至是珍贵的,如果你不急着把它赶走的话。青少年是很容易感到无聊的,那其实代表着他们灵性的敏感,代表他们在意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青春期时的无聊感是一个被包裹的灯笼,如果他不急着跑出屋外,他会发现包裹中的光,而那是他接触自己此生原本使命的良机。

绝望是好的,如果你不害怕绝望,允许自己绝望的话,那么绝望是很好的。一种情况是,绝望意味着你要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法;另一种情况是,绝望意味着你需要更新你的期望。当绝望让你无法再贪恋,你需要换一条路了,而当你走到适合你的路上,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在等着你。

孟迁

萨提亚认证家庭治疗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偶尔作客电视节目。偶尔为杂志发稿。写过几本书,不必读了;正在写《父母软实力》,值得期待。目前主要做心理咨询,关注自己和他人的个人成长。经常写博客,欢迎光临http://blog.sina.com.cn/dzt

篇6:在别人的故事里感受自己的幸福

一、调查分析,幸福“隐形”

时下,人们都很关注“幸福指数”,我们的学生衣食无忧,生活和学习条件大都相当优越,那么,他们幸福吗?为此,我设计了调查问卷:你觉得自己幸福吗?A.很幸福;B.有一点儿幸福;C.一点儿也不幸福。先选择,再举例说说自己的感受。

结果,35名学生中,选择A的有30个,选择B的有5个,没有一个选择C。从学生的选项看,他们的幸福指数还是蛮高的,可仔细分析其中的具体事例,就能发现学生真实的感觉并非如此。选A的30名学生中,有一个先选了B,后来划掉选A;还有三名学生写了几行后,又翻到反面另写;有8名学生写得不顺畅,过程中有明显涂改的痕迹;一气呵成、表述清晰的只有12名学生。在所有感受幸福的事例中,有9位学生写自己生病时,爸妈很照顾自己,其中一个学生写母亲在雪中背他去医院;有6名学生写过生日;有11位学生写父母给他买吃的;5个写出去玩;其中也有不符合A这个选项的,比如:父母要打他,他很伤心;或常年在外,很少陪她。选项B中的父母均有体罚孩子或偏心等现象。只有两个孩子感受到每天都幸福。

分析完问卷,我心情沉重: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太欠缺。虽然有85.7%的学生选择很幸福,但不都发自内心,也许有碍于老师的面子选择A,也许是家长、老师平时的“教育”让他们不得不说自己幸福。明明被打骂以后会很伤心,却还要说自己幸福,这不合情理。学生说在生病时感到幸福,也只是为了迎合老师,为什么平时健健康康不觉得幸福,非要等到生病时才感觉到幸福呢?更有学生说下雪天妈妈背自己去医院感到幸福,显然是假话,因为我们这地方很少下雪。真有那么凑巧,也可以叫村里的医生上门或乘车去医院,为什么非要妈妈背呢?生日时感到幸福,但一年365天,只有这一天幸福?幸福只是出去玩或者买东西吃?幸福无处不在,学生为什么感受不到呢?

二、换个角度,感悟幸福

“给予是快乐的”这一观念,极大地冲击了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要求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的主人公,从不同角度说说他们的幸福。

1.再读单元的导语,重温爱是非常美好的情感,有爱是一种幸福。

2.说出课文中的主人公。

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你能体会到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1:我认为小钱是幸福的,虽然他得了白血病,但他得到了李博士、台湾青年,以及默默无闻的医生和护士的帮助,拥有了第二次生命。

生2:我认为李博士是幸福的,他不顾自己的安危,为小钱的生命日夜奔波,最后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挽救了小钱宝贵的生命。他的付出赢得了小钱乃至全家的感恩,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生3:卡罗纳是幸福的。他虽失去了母亲,却拥有了老师的关爱、同学们的关心,还有“我”的母亲的关照。他获得了另一种幸福。

生4:保罗是幸福的,他虽然为小男孩两兄弟付出了时间和爱车,但给予是幸福的,能够帮别人完成愿望也是幸福的。

⋯⋯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什么是幸福。

生1:人生有一个相知相伴的朋友是幸福的;

生2:能够被人想念和想念别人是幸福的;

生3:能够给予别人生命是幸福的;

生4:能够被别人需要是幸福的;

生5:能够关心、帮助别人以及被别人关心和帮助是幸福的;

生6:能够给予别人是幸福的。

⋯⋯

三、比较拥有,感受幸福

为加大对学生情感的冲击力,我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海伦·凯勒的故事》和《一个母亲的回信》,从而感受每天生活和学习的美好,提升幸福指数。

1.同学们,我觉得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幸福,你们觉得呢?(学生看来很难理解,因为他们其实常感到烦恼)请你把自己与课文和资料中的人物作比较,谈谈自己的感受。

2.默读故事《海伦·凯勒的故事》和《一个母亲的回信》。

《海伦·凯勒的故事》的大意是:海伦·凯勒是一位与居里夫人齐名的女性,她又盲又聋又哑,却上了哈佛大学,写了催人泪下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这三天里,她只是想看看万事万物,只是想听听美妙的声音,只是想跟自己的亲人说说话。

《一个母亲的回信》的大意是:孩子出国留学了,写信来抱怨国外的物价很贵,且什么都要花钱去买,非常郁闷。母亲回信说:孩子,你所需要的一切宝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比如温暖的阳光每天照耀着你,新鲜的空气每天供你呼吸,维持你的生命,我对你的全部的爱都是免费的。孩子,你明白吗?你一直很富有。

3.学生交流。

生1:与小钱相比,我幸福无比。他生病了,只能躺在床上,而我却可以到外面感受阳光和雨露。我想跑就跑,想跳就跳。我还可以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

生2:卡罗纳失去了母亲,他再也不能享受母亲的爱了,而我却拥有母亲的爱。母亲每天给我做饭、炒菜。母亲的叮嘱,母亲的爱抚,甚至于母亲的嗦,此时此刻,我都觉得是幸福的享受。

生3:我感谢父母给了我健康的身体,让我可以尽情地享受生活。

生4:本来我觉得每天上学、放学是很平常的事情,现在想想如果不能上学了那该会多么痛苦。我明白了拥有就是幸福这句话的含义。

生5:每天能感受阳光的温暖,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父母为我们操劳,这些都是让人感觉幸福的事。幸福原来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

生6:一直听人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却总是不理解。读了海伦·凯勒的故事才知道,我拥有的已经够多够多,真的是幸福无比。

4.看白纸和黑纸谈看法

师(出示一张白纸,白纸上有一个小黑点):你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小黑点。

师(吃惊地):同学们,难道你们没看到这么大的白纸,而只看到那个小小的黑点吗?同学们,记住,当你的前面有一个小黑点时,千万别只盯着小黑点,要看到生活中还有很多美丽的东西,看到自己的拥有,珍惜拥有的才会感觉到幸福。

师(再出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小白点):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黑纸。

师:难道你没看见黑纸中间的亮点吗?同学们,当你的生活处在黑暗之中的时候,你要用心寻找亮光,哪怕只是一点点亮光,你也不要放弃并勇敢前行。同学们,一个人幸福与否,全在于自己怎么看,怎么想啊!祝愿同学们时时刻刻都沐浴在幸福的春风里。

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让学生感受到拥有的美好,特别是海伦·凯勒的“给我三天光明”的渴望,更是让学生感觉到来自父母的恩赐,感觉到生活的美好。

四、再次答卷,幸福“现形”

学生再次回答同样的问题,用时减少了许多,在5-10分钟内均已完成,全班学生均选择了“很幸福”这个选项。幸福的事例已不再是生病、生日,而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周围美好的事物,感受父母、亲人、朋友带给自己的温暖,或是自己带给他们的帮助。

1.小组内交流自己对幸福的看法以及从周围人那里听来的看法。

2.写下自己对幸福的体悟。

生1: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让我有机会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感谢父母给我一双明亮的眼睛,让我可以看这个世界的花红柳绿;感谢父母给我一对聪慧的耳朵,让我可以倾听美妙的声音⋯⋯

生2:妈妈,虽然你没有给我美丽的容颜,却给了我健康的身体;虽然你没有给我聪明的大脑,却给了我坚强的毅力;虽然你没有给我富裕的生活,但却给了我无尽的关爱⋯⋯

3.教师小结:天还是同样的天,地还是同样的地,老师还是那个老师,同学还是那些同学,风景还是那片风景,一切都是原来的,生活还在继续,但想法已经改变,幸福已在眼前,前行的道路上我们将一路幸福。

活动后记:

幸福与否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计较多少。学生从现在开始学会从别人的故事里感悟自己的拥有,珍惜自己的拥有,从而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将为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基。而后,我经常问学生:今天,你幸福吗?学生会如数家珍说出自己看到的美好景物,虽然琐碎,却讲得有滋有味。相信不管学生以后选择怎样的生活,都能够活出自己的精彩,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

(作者单位:常山县二都桥中心小学

浙江衢州324200)

上一篇:三甲工作要点下一篇:龙景街道“弘扬广西精神、传承百色起义精神”宣传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