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础营民族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2024-04-16

鲁础营民族小学德育工作计划(共9篇)

篇1:鲁础营民族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xxxx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面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解放思想,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努力提高政治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新的一年,我校德育工作重点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的保障机制。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不断完善德育工作的保障机制,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一支敬业爱岗、廉洁奉献的德育队伍是落实德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我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关工委”和“家长学校”的作用,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整合资源,努力建设好“五种”德育队伍,即:一支号召力强、政治素质高的领导者队伍,一支为人师表、热心育人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队伍,一支形象良好、素质较高的各类校外辅导员队伍,一支熟悉孩子、德艺双馨的青少年文

艺工作者队伍,一支关心孩子、德高望重的“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工作队伍,努力形成多支素质较高、人数众多、结构合理、各司其职、覆盖面广的德育工作队伍。

2、加强德育课程建设。要把德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激活教学,优化课堂,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每一个老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一是要通过开展研讨活动、论文评选、案例交流等,推动学校品德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品德课程教学质量;二是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要注意渗透德育因素,形成教育合力。

3、加强德育基地和德育制度建设。要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基地、劳动基地的作用,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要结合本校实际,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德育工作制度,让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化、特色化。

二、创新德育载体,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创新德育载体,经常组织开展有效的德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能力和水平。

1、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要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的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学生、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原则。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教育的主要形式,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资源,以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学

校要继续充分开发利用并有机地纳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轨道,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加强诚信教育。要继续组织师生学xxx省有关文件的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学生诚实守信教育,要将诚信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教师要诚信执教、文明育人,坚持为人师表;引导学生诚实做人、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说谎话,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

3、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继续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全面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和融合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班主任、辅导员和思想品德教师,要自觉地使教育教学活动和德育工作成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学科中的特色和优势,渗透心理教育因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心理潜能。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如课题展示、专题研讨、案例会诊、教研沙龙等,力求在范围上进行拓展、形式上有所创新,努力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4、加强法制教育学科渗透工作。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江泽民同志也曾经提出:“要经常地在学生中开展纪律

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对儿童进行法制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全民法制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学校的法制教育就是要通过普及和宣传法律常识,让少年儿童不断提高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主动性、自觉性,彻底避免少年儿童中的违法乱纪行为;同时,使少年儿童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有效避免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法制教育,引导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5、加强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法纪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把重点放在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上,重视文明行为的反复训练,通过严格的训练和管理,养成在不同场合应具有的行为习惯。各校要建立健全日常行为习惯检查、考核机制,通过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比等活动,使人人形成遵守行为规范的良好风气。

6、广泛开展“四五”普法教育,积极开展各种法制教育活动。完善法制副校长工作制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网络。

7、抓好抓紧安全教育。继续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用好《小学生安全教育读本》,提高安全意识。签订有关责任书,规范安全制度,落实好安全措施,确保学生上学、放学安全。加强教师值日护导工作,提高值日教师责任感,让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安全、文明的有益活动,积极创建“平安校园”。

三、创新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完善实效。

1、创新德育教育方法。学校和教师要通过对话、演讲、体验等不同方式,增进孩子对知识的了解、对生活的品味、对社会的认识。

2、促进德育生活化。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就要促进学校德育生活化,引导学校德育自主化,促进学生发展个性化。不能单纯以文化成绩好差衡量学生优劣,不单纯以升学率高低衡量学校教学水平高低,为过重的学生负担“松绑”,让孩子腾出时间参加富有趣味、增加益智的文体或科技活动,参加有益身心、陶冶情操的夏令营、社会调查等活动,努力把德育的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自我教育,让他们快乐成长。

篇2:鲁础营民族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面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解放思想,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努力提高政治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新的一年,我校德育工作重点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的保障机制。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不断完善德育工作的保障机制,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一支敬业爱岗、廉洁奉献的德育队伍是落实德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我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关工委”和“家长学校”的作用,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整合资源,努力建设好“五种”德育队伍,即:一支号召力强、政治素质高的领导者队伍,一支为人师表、热心育人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队伍,一支形象良好、素质较高的各类校外辅导员队伍,一支熟悉孩子、德艺双馨的青少年文

艺工作者队伍,一支关心孩子、德高望重的“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工作队伍,努力形成多支素质较高、人数众多、结构合理、各司其职、覆盖面广的德育工作队伍。

2、加强德育课程建设。要把德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激活教学,优化课堂,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每一个老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一是要通过开展研讨活动、论文评选、案例交流等,推动学校品德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品德课程教学质量;二是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要注意渗透德育因素,形成教育合力。

3、加强德育基地和德育制度建设。要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基地、劳动基地的作用,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要结合本校实际,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德育工作制度,让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化、特色化。

二、创新德育载体,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创新德育载体,经常组织开展有效的德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能力和水平。

1、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要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的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学生、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原则。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教育的主要形式,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资源,以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学

校要继续充分开发利用并有机地纳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轨道,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加强诚信教育。要继续组织师生学xxx省有关文件的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学生诚实守信教育,要将诚信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教师要诚信执教、文明育人,坚持为人师表;引导学生诚实做人、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说谎话,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

3、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继续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全面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和融合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班主任、辅导员和思想品德教师,要自觉地使教育教学活动和德育工作成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学科中的特色和优势,渗透心理教育因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心理潜能。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如课题展示、专题研讨、案例会诊、教研沙龙等,力求在范围上进行拓展、形式上有所创新,努力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4、加强法制教育学科渗透工作。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江泽民同志也曾经提出:“要经常地在学生中开展纪律

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对儿童进行法制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全民法制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学校的法制教育就是要通过普及和宣传法律常识,让少年儿童不断提高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主动性、自觉性,彻底避免少年儿童中的违法乱纪行为;同时,使少年儿童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有效避免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法制教育,引导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5、加强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法纪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把重点放在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上,重视文明行为的反复训练,通过严格的训练和管理,养成在不同场合应具有的行为习惯。各校要建立健全日常行为习惯检查、考核机制,通过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比等活动,使人人形成遵守行为规范的良好风气。

6、广泛开展“四五”普法教育,积极开展各种法制教育活动。完善法制副校长工作制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网络。

7、抓好抓紧安全教育。继续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用好《小学生安全教育读本》,提高安全意识。签订有关责任书,规范安全制度,落实好安全措施,确保学生上学、放学安全。加强教师值日护导工作,提高值日教师责任感,让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安全、文明的有益活动,积极创建“平安校园”。

三、创新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完善实效。

1、创新德育教育方法。学校和教师要通过对话、演讲、体验等不同方式,增进孩子对知识的了解、对生活的品味、对社会的认识。

篇3:鲁础营民族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

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演化过程中, 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其核心就是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史上, 爱国主义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 发挥了重大作用。

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中小学校开展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 就是以伟大的民族精神为内容, 对中小学生集体和个人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让学生了解、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优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第一条就是: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 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是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振奋民族精神, 凝聚民族力量, 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 可以传承中华美德, 弘扬民族文化, 激发创造潜能, 提供精神内在动力, 培养学生团结奋进、敢于胜利的意志和品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断展现人生的价值和风采。

2.3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要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的观念。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是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 要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开拓进取, 勇于创新。

3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小学生情绪情感有一定的深刻性和稳定性;需要、兴趣、志向、价值观系统等初步形成;自我意识进一步复杂和深刻化, 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也进一步发展, 这为我们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奠定了心理基础。同时小学生往往存在认识过程的发展、情感的发展、意志过程等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 造成学生言行不一的情况, 这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持之以恒地坚持正确的导向, 做到“反复抓, 抓反复”。

中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向迅速发展。情感丰富、强烈, 兴趣广泛, 爱玩好动, 喜交朋友, 逐步形成独特的个性和意志行为方式, 有较大的可塑性, 但中学生因为欠成熟、稳定, 鉴别力、判断力和选择能力不够强, 容易冲动失衡, 较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中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我们必须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 加强正面的引导, 帮助中学生明辨是非, 形成稳定的正确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4 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德育教学,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1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应该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坚持育人为本, 重在实践,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重在实践的原则;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的原则。

4.2 充分发挥品德课在中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思想品德课必须与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采取入情、入理、入心的教学方法, 适应学生发展特点和需求, 贴近学生的认知方式, 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以及行为养成,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落到具体的教育行为中, 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约束与养成入手, 同时还要创设引人入胜的教育情境, 让学生运用合作探讨的方式, 在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中进行体验、感悟、反思、判断、建构, 形成自己内在的道德观念。

1) 德育教学活动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出发, 德育教学必须加强与生活和社会的紧密联系, 我校利用学期时间, 请专家、同行来校指导青年教师如何上好一堂品德与社会课, 如何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题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突出讲道理和实践体验的紧密结合, 这样的教学才会富有针对性、实效性。

2) 德育教学过程要以情激情。民族精神教育只有触动学生心灵, 引发感动, 才能引领精神成长。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这是教学达到同频共振的前提。其次, 要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 以情感培养情感。再次, 教师以发自内心深处的激情进行课堂讲述, 这样才能有真情实感, 用情感去感化、教育学生。

3) 通过学生自我教育, 提高教育实效性。学生自我教育, 是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活动形式又分两种:一是结合国内外重大时事开展活动。如在奥运会期间, 可组织相关知识竞赛;可利用上课前5分钟时间;鼓励学生开展新闻综评活动, 让学生轮流将当前国内外热点、难点聚焦进行播报和讨论, 由此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心忧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弘扬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热爱和平的中华民族精神。二是针对学生自身的问题开展活动。如针对学生浪费严重的问题, 可举办“反浪费展览”, 由此培育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艰苦奋斗的作风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 “请进来, 走出去”,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民族精神。充分利用各地“乡土”教材及社会力量来启发、教育学生。一是请进来。邀请本地英模、劳模来讲述其感人事迹、收看事迹报告影视片, 培育学生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热爱祖国和家乡的精神;二是走出去, 将课堂搬进社会, 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形式, 获得亲身体验, 增强对社会主义中国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这种对民族的深厚感情奠定了学生民族精神形成的基础。

5) 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作用, 做发扬民族精神的示范者。培育青少年的民族精神, 需要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实现。每个思想品德课教师都应以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之情去感染学生,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教育影响学生, 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升华学生的人格, 处处以身作则, 生活中勤劳俭朴;学习和工作遇到困难时不低头, 自强不息;不仅在观念上对民族精神教育有足够的重视, 在行动上也要成为民族精神的表率者。

4.2 结合实际, 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 增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1) 挖掘地方德育资源,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选取学生熟悉且贴近学生的榜样作为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典型, 可以有效增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效性。学校应该从学生身边入手, 挖掘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德育资源,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增强学生对民族精神的亲身感受。利用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佳节, 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 如地方戏曲演唱会、唐诗宋词朗诵会、灯谜会、琴棋书画展示会、端午知识竞赛等, 用我国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去感染学生, 使他们真正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 以中华民族文化为荣, 让中华民族精神在心中深深扎根。

2)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结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继承与创新并重;他育与自育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原则, 以道德活动为载体, 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是非荣辱。

坚持每周升旗活动。学校利用每周一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时间, 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 要求全体学生会唱《国歌》。通过唱《国歌》, 人人争当旗手、护旗手活动和国旗下讲话,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坚持开展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月”活动。充分利用新学年开学时新生入学教育, 庆祝教师节, 9.20“公民道德宣传日”和迎接国庆、中秋节等活动, 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重点,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扎实有效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德育剧创作展演活动, 学习身边英雄, 争当民族精神传人的活动等, 提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效。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们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学校要建设好“五室”“三报”“两廊”“一墙”, 坚持上好国学课, 在校园里悬挂伟人、文化名人的画像、语录, 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与民族精神教育氛围, 建设校园文化阵地, 营造良好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育人环境。

4) 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强化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开放式“三结合”大德育体系, 拓宽德育空间, 形成教育合力。开展学生社会道德实践活动,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把学生参与社区道德实践活动的成果纳入学生评价体系, 促进其全面发展。

篇4:鲁础营民族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做好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后的重点工作、中心任务鼓与呼;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站在民族大繁荣大团结的高度上,寻找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关键点,挖掘出群众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计划生育宣传手段和载体;要整合资源、与时俱进。

我国是一个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口,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这是一个基本国情。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在大力的宣传教育和有力的利益导向政策推动下,民族地区严格执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3年,党的十八大对计划生育机构进行了改革,在随后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更是对现行生育政策进行了近30年来力度最大的调整。面对机构改革和生育政策的调整,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在适应新形势、落实新任务、满足新要求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全面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安排部署,抓紧、抓好民族地区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很好地完成民族地区计划生育政策平稳调整和过渡、机构改革过程中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衔接,更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人口的和谐发展。

在完成计划生育机构改革和落实生育政策调整过程中如何破解当前面临的这些矛盾、如何实现生育政策的平稳落实、维持生育秩序的有序转变,是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面对的重要任务。

当前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设施落后,手段贫乏。以内蒙古为例,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嘎查人口学校均为一室多用、面积小,缺少基本的办公设施、器材和有针对性的报刊书籍,特别是用民族语言编写的计划生育宣教材料极度匮乏;二是缺少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基本的经费保障。现有宣教用品和材料品种单一,数量严重不足,阅读条件简陋,设备匮乏;三是现有计划生育宣传教育队伍知识结构老化,对政策缺乏深入研究,在机构改革过程中观望情绪浓厚、对机构改革和政策调整后的职能转变和职责定位摸不准、吃不透,反应不积极,造成了计划生育宣教工作的真空和断档。

2.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资源分散,大宣传格局有待完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日益繁重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任务,人才资源分散、队伍不稳的现象尤为突出,严重制约和影响着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是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从业者业务素质偏低,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载体、新运用,存在搞不懂、学不会现象,制约宣教事业的发展;二是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专业人才短缺,编辑、摄影、设计等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专业人员严重短缺,存在非专业人员“半路出家”、兼职、年龄结构老化等现象,由于编制人事等问题,存在新人进不来、老人懒得动等现象。

3.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方法有待创新。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和人们对信息需求的与日俱增,资讯传播方式日趋多样化,网站、网络论坛、博客、即时通讯、手机报、微博、等新兴媒体在重大事件和重大主题的新闻传播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对媒体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时也对我们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形式、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增大了管理难度。传统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形式、方法、手段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宣传方法单一、教育手段创新不足,缺乏新政策、新任务宣传的有力抓手,与及时在系统内学习、宣传、贯彻生育政策的调整及调整的程序要求还有差距。

原因分析

当前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与形势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存在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计划生育宣传教育队伍在解放思想上还有差距,在主动作为上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不够,基础设施薄弱;三是计划生育宣传教育队伍普遍层次不高、实力不强,缺乏创新能力;四是人才相对匮乏,制约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对策与建议

1.做好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切实加强队伍建设。要紧扣地区发展主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紧紧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后的重点工作、中心任务鼓与呼,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安排部署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谐向上的舆论环境。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从业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态度明确,在重大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机构改革过程中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结合从上至下的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切实改进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战线干部作风,努力形成昂扬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要持续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干部的文才、口才、干才,提高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交流合作和传播能力、新兴媒体驾驭能力、宣传教育工作创新能力,努力建设顾全大局、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素质高、反应快、能力强的干部队伍。

2.做好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对症下药。要加强新形势下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站在民族大繁荣大团结的高度上,寻找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关键点,挖掘出群众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计划生育宣传手段和载体,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教育效果。在推动民族地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要求中实现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升级换代。

3.做好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要加大投入、改善环境。要进一步加大对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投入力度,整合现有资源、改善现有的配套设施,加快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利用现有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资源,强化对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人才的培养选配。

4.做好民族地区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要立足实际,与时俱进。近年来,在“三为主”工作方法的驱动下,民族地区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得到了发展,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不思进取,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是个不断创新的工作,居功自满和疏忽大意,必然会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有很强的时效性,不加快节奏,新闻就会成为旧闻,传递的信息就会因为不及时而变得一文不值、丧失机遇,由主动变被动。因此,计划生育宣传教育部门要倡导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工作要讲质量,也要讲效率,快节奏出高效率。要具备强烈的政治意识、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紧跟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发展大趋势,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在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中不断寻找新的符合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发展需要的宣传教育载体,实现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新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下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既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也具有特殊的差异性,面临的挑战和矛盾不容忽视,其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指向性还需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从业人员要认清当前形势,时不我待,勤奋学习,转变观念,本着将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抓好抓实的原则,忘我地投身于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事业中去,为民族地区更好地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计划生育的安排部署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作者单位:内蒙古宣教中心 周红光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王靓薇)

篇5:鲁础营小学农民文化技术培训

计划

为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带动周围农民致富的新型农民,为推动全镇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根据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培训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根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坚持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宗旨,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为落着点,全面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二、基本情况

鲁础营村位于兴仁县的西部,全村总面积较大,人口分散。有多于的劳动力。

三、主要任务

l、确定培训重点

我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期分批地对农民技术员、农村干部、科技大户和广大农民进行系统的培训、全年计划培训人数100次以上,注重抓好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技术转化程度。今年继续以种养技术培训为重点,继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2、切实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办好2个长班,八个短班,培训人员200人次以上。

3、抓好季节性培训和宣传,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及时搞好疫情防治和季节性工作指导。聘请有关专家到我乡开展指导和调研工作。

4、落实实用技术的推广。今年我乡的产业结构有了进一步调整,一些地方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出观了一大批专业户,技术型农民。因此,在加大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学员到基地参观学习,让实用技术的推广进一步落到实处,以配合我乡四大基地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升级。

5、加强法制教育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主要措施

l、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形成支持、参与的良好局面。

2、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3、勤请示汇报,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定期研究解决好农校有关实际问题,如经费、设备等问题。

4、对各类学员制订实际可行的优惠政策和乡规民约,以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好有相当文化程度、懂技术、热爱农教工作、有开拓精神的同志担任农技校专兼职教师。

6、配合政府加强对干部的文化技术培训,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

五、工作日程安排

1、元月建立健全农校领导班子,聘请好农技校专兼职教师,制订好农技校工作计划。

2、四月组织部分种养、加工专业户到基地观摩取经,办好长、短班开学工作。

3、六月所有学员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组织带领学员到实地操作。

4、七、八月对上半年农技校工作回顾,检查、总结、修订好工作计划。

5、九、十月进一步抓好农技校长、短班技术培训、走访专业户、示范户。

6、十一、十二月深入调查、发现典型、整理资料、作好准备,迎接上级领导检查验收。

鲁础营小学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篇6:鲁础营民族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校长是学校的主要领导者, 校长成为决定学校成败的关键因素。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民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发展的关键, 而校长培训工作可以为校长“提供理论的支持、交流的场所和展现的舞台”[1], 是校长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催化剂。但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校长培训现状, 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直接影响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严重制约着培训工作的开展和生命力。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没有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学校的独特需求

国家的校长培训制度设计基本上是从整体考虑的, 难以兼顾民族地区学校实际需要。承担校长培训任务的民族地区教育干部培训基地依从国家的校长培训规定和课程设置方案开展培训工作, 也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学校分散、民族习俗影响大等当地实际相应调整培训目标、内容和方式。虽然民族地区学校的师资、环境、学生、办学条件、管理方式、经费等与其他地区有不同的特点, 学校管理的焦点、重点、难点特别是面临的困难也迥异。但是由于惯性, 也由于条件所限, 培训机构几乎不在培训相关方面作出调整, 培训的内容有时是无的放矢。比如在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阐释上, 国家政策是要求上规模、上水平。但是, 从民族地区学校居住分散的实际出发, 应该是在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上的前提下谈学校的合并。不能够武断地调整学校布局, 学生被迫走十多里山路上学, 许多孩子因学校距离过远而不得不辍学。

2.参培校长主观上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由于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 随着打工潮的兴起, 许多少数民族学生随家长到就业地上学, 学生数量减少。国家率先在西部民族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学生享受“两免一补”, 中小学公用经费按在校学生数拨给。由于有的学校学生少, 公用经费严重不足, 培训经费紧张, 而现有的校长培训机制实行参训校长从学校公用经费中支出, 缴费参加培训, 使校长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 减少学校经费支出, 不少需要参训的校长主动放弃再学习和再提高的机会。很多校长是经过若干年在学校管理中摸爬滚打, 凭老资格、老经验而走上校长岗位, 觉得管理经验是自学成才, 可以“做中学”, 所以觉得参加不参加培训无所谓, 况且培训还耽搁时间,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工作, 甚至出现个别校长觉得培训多余而忽视培训的情况。

3.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校长培训基地一般是依托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较为雄厚的师资和办学资源建立起来的, 有利于就近解决授课专家的聘请和减少培训人员经费支出。培训基地在学校属于“创收单位”, 但永恒不变的培训收费政策使培训单位经费特别紧张, 有时甚至是赔钱开展培训还美其名曰为基层学校服务。由于经费不足, 不能经常到基层中小学校进行培训需求的调研, 使得培训内容安排往往是根据师资力量来开设或仅仅满足于按国家规定的课程完成任务, 从而不能真正为前来参加培训的基层学校校长提供“培训菜单”, 按需培训。很多时候是聘请一些从来没有当过校长的人来讲学校管理, 从未接触过新课程的人来讲课改, 不能提供有用的实践性知识, 培训课程“学科中心色彩浓厚, 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2], 没有很好地将理论培训和中小学校长的学校管理实际结合起来, 不能满足培训学员学了就用、学了能用、学了会用的学习培训需求。

4.培训形式缺乏变化

我国现行的校长培训实行任职资格、岗位提高和高级研修三层次培训体系。虽历经“八五”到“十一五”的探索、巩固、规范、深化等不同时期[3], 但不论哪个层次培训, 几乎都采取专题讲授、经验交流、论文撰写、实践考察等相对稳定的培训形式。理论培训讲授灌输, 经验交流点到即止, 论文撰写千篇一律, 实践考察走马观花, 缺乏理论与实践真实沟通, 忽视经验的深入反思共享, 不能与时俱进, 根据教育现实发展需要探索出既能解决校长实际问题, 又能反映时代特征的培训新形式、新方法。培训形式缺乏变化, 让参加培训的校长感到索然无味。更为严重的是, 由于实行义务教育新的经费保障机制, 有的学校学生多, 经费比较充足, 学校经费成为校长的钱包, 请客公款吃喝, 部分校长培训班变成了联谊、交友的场所。

5.“工学矛盾”突出

开展继续教育, 建设学习化社会的社会大环境对学校每个人提出了更多也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针对校长的各种要求、教育、学习、培训层出不穷。每年都有各种名目、各种层次的学习培训需要校长参加, 不去就是不重视。而中小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校长是学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面临着十分繁重的管理工作任务。这就使校长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前来系统地接受培训, 即使来参加培训也是三天两头请假, 不能专注于学习培训任务。另外,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由于地处偏僻, 师资相对不足, 有的校长仍然从事班级教学工作, 或者难以完成割舍自己对教学的热爱坚持上课, 使得外出培训与手中的工作直接冲突, “工学矛盾”突出。

6.培训机构管理松懈

经过多年的管理经验积累, 校长培训基地大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培训管理规章制度, 对参训人员的作息有明确要求。由于过多地顾及民族地区学校校长前来参加培训不易, 学校杂事多等着他们去拍板, 要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周到的服务等因素, 所以在实际的培训管理过程中, “工学矛盾”使请假制度形同虚设, 只重结果的考评使出勤制度失去约束, 人情世故使达不到培训学时不发给合格证书的规定难以实施。管理制度不能切实贯彻, 培训管理松懈, 培训评价残缺, 对校长们同情尊重有余, 严格要求不足, 每期参加培训的校长很少有领不到培训合格证的, 影响到培训质量和效果, 也降低了培训机构的声誉。

二、提高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培训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加强校长培训工作, 提高民族地区学校中小学校长素质, 在校长的带领下办好每一所学校对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 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 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 造就一批教育家, 倡导教育家办学, 而“校长培训是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有效途径”[4]。针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培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民族地区学校发展实际, 围绕提高校长领导能力和办学管理水平的培训工作目标, 提出如下提高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培训质量的对策建议。

1.激发参加培训学习积极性

培训学习积极性是指参加培训校长对学习培训活动所具有的认真与勤奋、主动与顽强的能动的心理状态。对学习培训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好奇心、求知欲是形成培训学习积极性的基本方面。为了激发民族地区校长积极参与校长培训, 要让他们明确参加培训是更新办学理念, 提高学校领导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严格遵照《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中有关校长参加培训学时的要求执行, 不完成相应培训任务, 校长培训不合格, 不取得培训合格证书不得任职;直接把是否参加校长培训和薪资、职称及管理绩效联系起来, 促使校长们高度重视学习培训;及时了解有关校长培训的新信息、新的教育改革动态, 为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提供解决他们面临的学校管理的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知识和技能,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每期培训都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了解校长培训需求, 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培训以满足校长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同时, 鉴于民族地区学校资金缺乏, 要积极争取政府和其他行业对校长培训项目的经费支持, 地方财政划拨校长培训专项经费, 设立校长培训补助津贴制度, 免除参加培训的校长的后顾之忧,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培训学习。

2.合理设置培训课程

课程是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培训课程是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载体。“校长所需要的知识应该是能促进校长群体提升职业活动水平的知识, 能为校长群体的职业活动提供有效指导的知识”[2], 也就是说, 校长培训课程最需要的是实用、能用的和管用的实践性知识, 体现“实践导向”, “问题中心”[6]。基于此, 要站在民族地区学校的立场, 设置适合于民族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需求的培训课程。首先, 适当减少理论课程比重, 增加实践性课程。所提供的理论是达到国家校长课程理论要求的, 但重点就放在教育政策背景分析和解读、前沿理论和教育改革发展疑难问题评析;实用知识的培训主要是建立校长培训课程“菜单”, 培训内容应该是新颖的、多样的、有用的且是学了会用的。其次, 开展案例教学, 提供虚拟真实学校管理情境的课程, 供校长们分析、讨论, 促进经验分享, 提出比较科学的管理策略, 注重引导校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结合, 学用结合。再次, 设立教育家课程, 即发挥培训基地专家的专业引领作用, 帮助参加培训的校长反思自己的办学思路和方法, 提炼教育思想精华, 形成教育思维成果。最后, 为了更好地发挥民族地区学校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开设民族文化教育课程, 让校长深刻理解开展民族文化的传承的意义, 使学校在培养适应社会主流文化要求的合格劳动者的同时, 也培养出更多的民族文化传承人。

3.提高培训师资水平

培训师资是保证校长培训质量的关键。要改变目前民族地区校长培训专家主要来自于培训基地依托高等学校的做法, 提高校长培训师资的任职资格标准, 通过各种渠道和采取特别措施建立比例适当的四支培训师资队伍:一是专职教育培训专家队伍, 要求他们加强对前沿理论的学习研究, 注重与基层学校的沟通, 增强案例分析研究和反思引导的能力, 充分发挥专家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介和示范作用。二是教育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要对本地区的教育改革发展状况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不断提高政策分析和解读能力, 直接为培训学员提供学校人事、财务、后勤及教育法规等方面的政策咨询服务。三是特色学校校长, 通过集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于一身的名校长现身说法, “以丰富的校长领导与管理阅历直接解释: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做”[7], 开展对话和交流, 分享学校管理经验, 发挥卓有成效的成功校长的专业引领与辐射作用。四是知名专家学者, 主要是聘请各学科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的专家, 特别是地方性知识和民族文化研究专家为民族中小学校长进行本土文化知识教育, 学习地方民族文化, 拓宽知识视野, 提高民族文化传承的意识和素质, 增强学校实施民族文化教育的能力。

4.优化培训实施过程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 要根据开班前的调研结果按需培训, 针对民族地区学校管理过程出现的具有共性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题解答, 尽量提供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 抓住重点,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但是, 校长不仅是管理者, 还是教育者和领导者, 他的发展就不只是专业知识技能, 还包括个人领导能力提升特别是学校整体领导能力发展。因而培训的实施要尽量弥合校长个人能力提升的需求和国家规定的校长培训目标的差异, 兼顾校长需求和培训目标。在培训方式上, 要提供大量的实际学校管理实例, “使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 置身于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感悟、提高、升华的过程”, “实现理论知识与典型事物的有机结合”[8]。校长本身就是培训资源, 要加强参训校长间的经验交流, 促进经验分享, 相互学习, 合作探究, 在分享中收获, 在反思中提高。精心组织研究考察, 所考察的典型学校既包括名校, 又包括层次一般但富有特色的学校, 要注意使考察有调研, 有分析, 有反馈, 有点评, 防止走马观花。为解决参训学员的“工学矛盾”, 联系民族地区实际, 培训形式要多样化, 可采取假期开班、送培训到地方等变通形式。

5.加强培训工作管理

校长培训是关系到学校保持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各级领导必须予以重视, 这是做好教育培训工作的前提, 对于民族地区来说确立分管干部培训的行政领导作为校长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是非常必要的。从培训基地到各县 (市) 教育局要增强校长培训管理意识, 不能印发或转发文件了事, 每期校长培训要落实到人, 且经常督促检查到位情况, 要对参训的校长的培训情况掌握比较全面的资料且将培训作为考评的重要指标。培训期间要依据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对学员的出勤、听课、考评等方面严格要求, 坚决杜绝不全程参加培训也能领取到培训合格证书的情况发生。在培训期间, 班主任的管理尤为重要, 要经常了解培训班的学习生活情况, 了解学员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建议, 积极为培训做好服务工作, 这些措施是培训质量提高的保证。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成立临时党支部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条有效的管理工作措施。

摘要: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素质是制约民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和学校发展的关键。当前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没有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学校的独特需求, 参培校长对培训认识不到位, 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形式缺乏变化, “工学矛盾”突出, 管理松懈。为了提高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培训质量, 要激发校长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合理设置培训课程, 提高师资水平, 优化培训实施过程, 加强培训工作管理。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培训

参考文献

[1]苏令.培训可以为校长成“家”添薪加火[N].中国教育报, 2009-05-05.

[2][5]褚宏启.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改革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 2009, (6) .

[3]卢乃桂, 陈霜叶, 郑玉莲.中国校长培训政策的延续与变革 (1989-2009)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 (10) .

[4]代蕊华.论教育家型校长培训的策略选择[J].教师教育研究, 2009, (5) .

[6]陈玉琨.中学校长培训的新理念与新策略[J].人民教育, 2009, (20) .

[7]万恒.从培训者能力视角看中小学校长的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15-16) .

篇7:民族地区小学班主任工作刍议

1.爱心——创建幸福家园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如何带领全班学生去创造一个优秀班级体,如何更好的培养班干部,如何处理教育应急事件,如何创造一个和谐的班级体,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我觉得这样才能创建一个健康向上.快乐阳光的班集体,给孩子一个爱的乐园,幸福家园。作为班主任要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朵花儿身上,不仅喜欢那些全面发展的优等生,对差生应该更加关爱,循序渐进地教育培养,像妈妈一样赏识每一个孩子。那样的班集体中到处是阳光,到处是温暖,我们才会成为一个快乐的班主任,让班集体成为孩子的乐园。

2. 细心——融入班级管理

把爱植于班级管理之中。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因为平等是尊重,尊重也是一种爱。要尊重学生的看法,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支持他们,才能渐渐的影响他们。我实行民主参与制定班规,先让学生在纸面上一人写一条班规的建议, 再让小组拿出一个小组意见的汇总,了解学生制定的规则后隐含着学生的目标,最后我细心斟酌,形成一个大家赞同的班规,这样孩子们遵守班规的时能够自律一些,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通过班规制定的过程,班规的遵守,最终能提升我们所有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其次,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多表扬、少训斥,在鼓励与指导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相信只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着眼于发展,善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对学生宽容,放手让学生实践,就一定能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更好地成长。管理过程中粗中有细,收放适度。

3.耐心——等待孩子成长

以前有时过于心急,搞得老师心急如焚,学生闷闷不乐,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事与原违。渐渐地,我发现,我们应该像妈妈一样欣赏自己的孩子,有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要学会艺术的批评,才能使学生更快的成长进步。使用批评时,要多一点含蓄,多一份幽默,少一点痛斥,效果会更好。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既要雨露的滋润,也要暴雨的洗礼;既要浇水施肥,也要剪枝打杈;既要科学地表扬,也要艺术地批评,耐心的等待孩子的进步,像妈妈一样赏识每一个孩子。那样才会成为一个快乐的班主任,让孩子成为幸福的孩子。

和他们友好沟通,更重要的是要有博爱之心,和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和慈母般的耐心,等待孩子的进步。

4.恒心——贯穿提升自己

在孩子的心中,妈妈是最完美的。所以,做好妈妈班主任,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经验丰富一点,自己快乐多一点,孩子幸福一点。我知道班主任的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进行修养与锻炼形成的。所以我激情满怀地投入探究班主任工作中。

我觉得,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努力学习,树立自身形象,塑造人格魅力,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因此,我在工作的同时,一直坚持学习教育新理念,让自己做一个时尚的班主任;要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各门学科知识,让自己做一个内涵丰富的班主任;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做一个经验型班主任。

篇8:鲁础营民族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我们传统文化的断裂, 从市场经济的种种乱象就可以清楚地看得到:毒胶囊事件、甲醛白菜、毒豆角事件、染色馒头、无所不在的地沟油等不胜枚举。要想补上传统文化断裂这一课绝非一日之功, 更需长期努力。在长期努力过程中, 不仅需要家庭的小环境, 也需要社会的大背景, 而学校教育才是这一课的主阵地, 小学的语文教育则可能是主阵地中的主战场。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绝不仅仅是教会孩子们拼音、识字、写作文, 更要做好以下几项基本工作。

一、培养孩子们广泛的阅读兴趣, 培养孩子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培养孩子们广泛的阅读兴趣首先应该从中国的文化大师们开始:陶行知、胡适、梁启超、梁漱溟 (原名梁焕鼎, 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著名学者、国学大师, 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蔡元培、季羡林、梅贻琦、任继愈、冯友兰、林语堂等等, 包括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说明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的作品。而以上这些“大家”几乎都有过国外留学的经历 (莫言老师并未有过留学经历, 而其正统的学校教育也只有小学五年级, 可这并未影响莫言老师成为诺贝尔奖得主, 并未影响莫言老师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这似乎正应了北京大学李零老师的那句话:学无常师方为大师) , 因此, 他们的思维和视角是世界性的, 他们的高度和格局也是世界性的。这些大师大多已离世久矣, 可他们的精神、他们的作品影响似乎越来越大, 仰之弥高。这些人是真正的“大家”。比如, 梁启超 (梁启超先生有九个孩子, 其中三个孩子是中科院的院士) 在百年前所著的《新民说》, 许多我们现代社会遇到的问题、讨论的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解决办法那里头都有, 而且非常精辟, 足见这些大师们的眼光及高瞻远瞩。

阅读了这些大师们的作品, 就是在传承和熏陶中国的传统文化, 如此一代一代传下去, 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也就指日可期。就算这些孩子不能都考进清华、北大, 但无疑这些作品会增加他们的文化素养, 而不是培养了“功能性文盲”。现在博士、教授文凭满天飞, 不一定就代表高文化、高素养。大约十年前, 在报刊上读到台湾地区一位文化官员向海外学成回来的博士生讲话, 批评他们为“功能性文盲”, 就是说, 除了自己的狭隘的专业知识之外, 其他的一概不知道, 就跟文盲差不多。

阅读了这些大师们的作品, 市场经济中的种种乱象就会自然地消失, 原因何在?当今天在校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 他们已经有了相当高的道德水准 (人们的道德水准一定是远远高于法律底线的) , 虽不一定都能做到“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但能做到“不损害他人”还是完全可以的。

阅读了这些大师们的作品, 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会很自然地受到大师们人格魅力的感染, 这将有助于帮助孩子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孩子们高尚的品格, 帮助孩子们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 从而使孩子们身体内部、心灵深处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力量。只有这样的人走向社会时, 才不会被浮华、烦躁所扰, 在嘈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独有的清静。

二、为学好母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既然中国人生而会说中国话, 会说母语, 中文不就学好了吗?事实远不是这样。一个人的文化底蕴, 往往首先体现在母语文字的修养上, 而文字和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 有文字的历史大概三千年, 这辉煌的文化如何体现、如何传承, 一定是依靠文字。

每当周末, 我们看到无数的小学生 (当然, 不仅小学生) 像正常上学一样背着书包去补习外语课, 各种外语补课班的生意何其红火!只是不知道这些补课的孩子们外语水平是否有所长进, 但权威调查显示我国学生母语的水平却在大大下降。从充斥于电视荧屏、网络媒体不堪入目的错别字、标点符号就可见一斑。试想, 如果这些人有一天去听李敖、刘墉、易中天、姚淦铭、王立群等这些当代文人大家的演讲, 演讲者略微含蓄一些, 或再引用一些历史典故、表达一点雅谑, 该听得懂的时候似懂非懂, 该笑的时候却笑不出来, 结果就真的是邯郸学步了, 别人优雅的步法没有学来, 自己怎么走路到最后也不会了, 岂不悲哀?

远中文而重外文, 从表面上看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实则可能会影响民族的凝聚力 (近些年, 国人总是热衷于过“洋节”即是很好的一个佐证) 。事实上, 每一种成熟的文字都承载着这个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 要深入其中, 精通其义且能运用自如, 这绝非易事。

2002年, 当温家宝总理举行第一次记者招待会后, 就有法国记者总结说, 在中国历代领导人中, 能够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并能运用自如的除了毛泽东之外, 就只有温家宝了。

不知道有多少考“托福、雅思”得高分的学子, 往往连一封用词准确、格式正确得体的英文信都写不好, 写不好的原因不是英文不过关, 而是母语太糟糕。不记得是哪位大学者评论“五四”运动前后的几位没有过海外留学经历却把很多英文著作翻译得非常精彩的大文人时说, 虽然他们的英文不好, 但是他们的中文却非常好。

站在历史的节点上看, 无论是培养孩子们广泛的阅读兴趣, 还是为孩子们学好母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无疑都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 是时代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这样的历史重任, 而不是仅仅限于让孩子们学会了拼音, 又多认识了多少汉字。只有绝大多数孩子们有了广泛的阅读兴趣, 母语有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我们才有理由期待我们的国民素养会在不远的将来得以大幅提升, 我们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才能得以更好的传承, 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的复兴。可以预见的是, 文化的复兴之日定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时。

到了那时, 或许我们都已退出历史舞台闲赋在家, 看到祖国的腾飞和复兴定无比欣慰, 届时, 我们真的可以效法古人“如今但欲关门睡, 一任梅花做雪飞”!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绝不仅是教会孩子们拼音、识字、写作文, 更要做好以下几项基本工作, 即 (1) 培养孩子们广泛的阅读兴趣, 培养孩子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2) 为学好母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9:鲁础营民族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关键词:农村;少数民族;德育

农村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适龄儿童,他们的成长受到各自民族语言、宗教、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他们进行国家要求的德育就有着其特殊性,需要我们在教学工作和管理中给予区别指导,使少数民族地区子弟也能养成健康的德育观。本人长期工作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针对如何让少数民族学生的德育更科学、更有实效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德育现状

1.德育仍是简单的知识化、认知化教育,缺乏针对性

由于农村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分散,国家为了实现适龄儿童能就近入学,不得不分散了师资力量,一般每个教学点都只有1至2名教师或1至6年级只有6名教师。大部分教师仍只进行知识化、认知化的简单教育。

2.德育的投入不足

因为师资力量分散,加之国家投入不足,仅靠一本课本,缺乏新颖的教学手段和应有的设备,使德育仍处于“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状态,没有实现如今提倡的双向互动模式。

3.德育仍限于封闭的校园课堂,没有过渡到社会生活实践,导致德育与实际脱节

一些简单的爱国、爱家、爱他人的人性化教育还停留在课本上和课堂上,没有把这些行为要求与日常生活的爱护学校财物、替父母亲分担适当的家务、帮助比自己弱小的同学结合起来,使德育中提出的理想化要求缺少现实生活的对应物,难以让学生掌握,并影响自己的日常行为。

二、农村少数民族小学德育的对策

1.严格执行国家德育大纲,并结合农村少数民族的特点制订德育目标,设计和推行相关课程

要把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国家的德育大纲有机结合起来,力争相互通融,让学生和家长不致产生“文化侵蚀”的错觉,自觉接受德育,把少数民族学生塑造成有着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四有”新人。要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2.审定学校的文化、校规、各种制度與措施,营造有利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这些价值与态度

把校园内的“硬”性规则“软”化,使其更具情感性,使德育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离得更近。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应与少数民族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德育知识。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作为少数民族子弟这个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少数民族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德育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原则。

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或许有些教师认为,小学生犯了错,只要训斥几声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作为一名教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教师要从爱心出发。因为从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作为教师,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批评教育,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教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教师,有利于加深师生的感情,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上一篇:经典诵读大赛领导致辞下一篇:腹外疝病人的护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