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府扶贫到户调研报告

2024-04-13

县政府扶贫到户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县政府扶贫到户调研报告

扶贫到户是实施《湖北农村扶贫条例》,完善与农村扶贫制度相衔接的各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惠农政策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它既有政府行为,也有市场行为,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的民间行为,还有贫困农户的主体行为,各种行为交织在一起。如何将各方力量、各类扶持资金项目等扶贫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漏斗向下直达贫困户,使贫困户直接地而不是间接地、能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受益?竹溪县扶贫办结合山区贫困状况和自身实际,组建专班紧紧围绕专项扶贫到户、行业扶贫到户、党员干部帮扶到户、扶贫到户投入保障机制、扶贫到户运行组织机制等五个部分16个内容分解到具体责任人,先后深入到贫困村、贫困户和相关行业部门中进行全方位调查研究,对现行的扶贫到户政策进行了认真梳理、完善、扩充、细化,现将调研报告如下,仅供参考。

一、专项扶贫到户政策研究

(一)产业扶贫到户政策

对贫困户的支持首先是资金筹措渠道问题,我们建议:

1、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加项目的支持力度。每年下达的财政扶贫资金中,应有20-30%的资金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加项目;在整村推进的过程中,切实保证50%以上的资金用于重点村产业建设,其中应有20%的资金用于扶贫贫困户发展种、养、加项目。

2、通过信贷扶贫扶持贫困户民展种、养、加项目。特别是要加强改进小额到户贴息贷款工作,省里要加大小额到户贴息资金额度,改进项目管理办法,简化工作程序,以尽可能地满足贫困户发展的资金需求、服务需求。

3、建立帮扶机制。引导开展对口帮扶的单位、企业在对口帮扶的村中选择具备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进行帮扶,重点发展种、养、加项目。

4、发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使贫困户种、养、加项目与骨干产业、龙头企业联姻,通过其拉动,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

其次是扶持标准:发展种植业、发展养殖业,视规模按每户2000-4000元进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项目,视规模按每户1-2万元进行扶持。

最后是到户途径:实行扶持资金直达。按照农户申请、村委会推荐、乡镇申报、扶贫部门考察论证能否扶持并确定扶持标准、立项的程序,确定每年扶持的对象和范围。对立项扶持的农户,项目完成经验收后,扶持资金直达该农户。

对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支持政策,我们认为:

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对加快产业化扶贫进程、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深远的战略意义。竹溪是边远贫困山区县,产业化龙头企业还在成长和逐步壮大的过程中,其效益和带动作用已经凸显。但就目前来看,由于龙头企业自身还在成长,还需要支持,对贫困户的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的带动和贫困户的利益分享等方面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因此,要有效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必须坚持:

1、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通过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强化产业扶贫的基础地位、广泛开展产业协作等途径,为龙头企业搭建发展壮大的平台,促使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2、加大龙头企业扶贫贴息贷款支持力度。龙头企业扶贫贴息贷款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种好的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应加大力度,更好地实施。每年应增加贴息资金的总量,满足扶贫龙头企业的巨大需求。应倾斜边远贫困山区,缓解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应简化工作程序,下放审核权限,把龙头企业贴息贷款指标下到县,由县级扶贫部门具体进行组织,解决现行的县级只能申报,能否扶持不能给企业一个明确结论的尴尬。

3、具体细化扶贫龙头企业的扶贫责任。对认定的扶贫龙头企业,要积极吸纳贫困户从业,对相关联产业的从业贫困户进行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帮扶,实行利益分享。申报扶持项目过程中,要明确申报上述内容的规划和效益评估。

4、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对已得到过扶持的扶贫龙头企业履行扶贫责任进行后续考察,履行扶贫责任好的企业,继续加大力度进行扶持,责任履行不到位的,限期进行整改,或取消扶持资格。

(二)雨露计划到户政策

要完善“贫困户能力建设工程”的扶持政策和具体操作办法:

(1)对有转移愿望的贫困户青壮年劳动力免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经本人申请,县乡审核认定,由扶贫部门发放培训代金券,贫困劳动力凭代金券到扶贫部门认定的培训基地免费参加培训,基地又凭代金券、学员的身份证复印件及签字台帐到财政部门报账并请求拨付培训费,对于贫困学员的生活补贴可以按照每月200元的标准直接打到学员的“一卡通”上;

(2)对于农村贫困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我们认为主要是支持贫困学生的生活费用

篇2:县政府扶贫到户调研报告

近年来,国家对扶贫工作实行新的扶贫标准,更加关心关注民生问题。在产业扶贫、雨露计划、扶贫搬迁、小额扶贫贷款等专项扶贫工作和基础设施、公益事业、教育、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行业扶贫方面,加大了扶贫到户力度,努力使扶贫政策全面覆盖低收入人口,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作为工作主体的贫困户中,存在着“一差”、“四低”和“二重”现象。“一差”即生存条件差。有些贫困户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四低”,一是受教育程度低。二是脱贫意识低。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还有一部分人有一定智力障碍,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三是发展技能低。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农村贫困人口的3%左右,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四是收入水平低。多数贫困户是纯农户,贫困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例为65%,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二重”,一是教育负担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8000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外出务工仅占15%,贫困户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一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鉴于目前贫困户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创新扶贫到户新机制,探索扶贫到户新途径,开辟扶贫到户新模式,使创新扶贫到户扶持机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们结合本市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要因地制宜,优化到户扶持模式

1、产业扶贫到户。一是对贫困户的直接扶持应以扶持发展种养加为主。通过初步算帐,种植业按户平发展4亩经济作物,养殖业户平养5—8头牲猪或500只土鸡,户平扶持额度3000—4000元比较合适,坚持连续扶持2—3年,五年可达到脱贫目标。二是实施龙头企业发展扶持到户。鼓励龙头企业和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进厂务工,建立产业基地辐射带动扶贫对象发展生产等形式,帮助扶贫对象实现就业,增加收入,并对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的企业和辐射带动扶贫对象发展生产的龙头企业给予项目贷款额度3%的贴息。三是实施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扶持到户。通过建立村级互助资金组织,鼓励动员扶贫对象农户参加扶贫互助社,扩大互助资金规模,为农户特别是扶贫对象解决生产发展资金困难,扶持“一村一品”项目,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如宁都县10个扶贫互助社376户贫困户免交入社基准金,146户贫困户获得借款并享受到户贷款贴息。四是采用以奖代补的方法,对参与产业发展的贫困农户实行“特惠制”,贫困农户奖补标准高于一般农户50%以上。如于都县参与主导产业脐橙种植的,一般农户的奖补标准是400元/亩,而贫困户则是600元/亩。五是尝试以股份制的形式把贫困户联成一个整体参与产业项目。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鼓励和引导贫困农户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加入农户专业合作组织。扩大产业基地,推进品牌整合,使扶贫对象通过参与产业开发中既有劳动报酬又有分红收入,实现贫困户有持续增收渠道、农业合作社持续增效、农业产业持续发展。

2、能力扶持到户。能力建设是贫困户致富的关键。着力抓好“雨露计划”是目前重要的手段。对于农村有转移愿望的贫困户青壮年劳动力,要继续实施“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中高级人才培养计划,并扩大规模。对中年以上、在家务农的贫困劳力,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因为这类受训对象多半是成家立业的劳动力,这样做能使学习劳动两不误,所以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时间上一般在2个月以内,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贫困村致富带头人,按照实际帮扶的贫困人口,每脱贫一个贫困人口,给予带头人500-1000元的奖励。

3、居住条件扶持到户。对符合深山区、库区移民搬迁条件的扶贫对象,给予优先安排移民搬迁。对贫困农户进行危房改造或者建房的,按低保户、扶贫户的标准给予补助。扶贫搬迁是贫困户改善生存环境的一条途径,目前国家对农村有很多优惠政策,要有效整合这些优惠政策,使之更好地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地就是对需要搬迁的贫困户要先摸清底子,整合民政部门的危房改造资金,发改部门的生态移民资金、扶贫部门的扶贫搬迁资金、移民后扶资金,分清轻重缓急,整合资金一般每户每人不少于5000元,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菜园、山场以及治安,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新搬迁农户要符合农村规划,并与新农村建设结合。

4、结对帮扶到户。一是明确帮扶单位。以市、县直部门为主导,采取对口支援、部门(企业)帮扶、市、县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定向帮扶、乡(镇)村干部直接帮扶等形式,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档案为基准,分别与贫困户“联姻结缘”,承担帮扶任务。二是创新帮扶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因户制宜,实施项目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科技帮扶,充分调动帮扶单位(个人)和帮扶对象两个积极性。三是注重帮扶成效。对帮扶工作要一抓到底,不可半途而废。每年都要联系一批,帮扶一批,消化一批,脱贫一批,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四是强化帮扶责任。要把帮扶贫困户作为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行落实。帮扶情况登记造册,一定三年不变,贫困户不脱贫,党员干部不离开,并将此项工作列入选拔重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5、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到户。凡村级组织实施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如修路、人畜饮水、有线电视等,均让贫困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按照建设公益项目村民均摊的资金,由村委会核实,贫困户可以劳抵资,剩余部分由扶贫资金直接补贴到贫困户,让贫困区域群众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6、教育、医疗等资助到户。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建议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保险由扶贫资金补贴到贫困学生手中。为达到教育公平,对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如果学生有意愿,在发放助学贷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校实际支出费用,再给予50%左右的财政补贴。三是医疗卫生单位目前为所有病人实施了大病救助,大病救助标准以外的部分,低保户由民政部门出,建议在大病救助解决70%费用的基础上,再为贫困户解决剩余部分的80%;对住院的贫困人口,除国家解决的部分外,再报销剩余部分的50%。

二、要加强到户项目资金的监测管理

1、项目管理:为创新产业扶贫机制,采取由专业合作社负责组织实施、管理项目,带动项目区贫困群众共同增收。县扶贫和移民办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督促、落实项目的实施及后续管理工作。

2、资金管理:扶贫到户投入资金要封闭运行,为保证扶贫到户资金的安全运行,应以县为单位先行试点。可先选择10-30个整村推进村作为扶贫到户的工作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再在所有整村推进村中铺开。对贫困户扶持的项目资金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县扶贫部门对所有贫困户的扶贫资金建立专帐,以“一卡通”的形式直接拨付到贫困户手中。建议省扶贫和移民办开发扶贫到户项目资金操作软件,对扶贫资金实施全程动态管理,封闭运行,确保安全。

3、监测管理:项目和资金的监测管理工作是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是为使项目能按质、按量如期完成,扶贫和移民办对产业项目资金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保证项目资金的正确使用,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二是项目管理人员参加合作组织的每年分红股东大会,对分红情况进行监督,并要求合作组织将分红情况进行张榜公示;三是项目周期结束时,将对农户重新选择入股的企业进行调查评价。

三、扶贫到户的组织体系要保障有力

一是要建立扶贫到户的运行机制。扶贫到户的工作网络,要覆盖所有扶贫到户区域,也就是说要把工作触角延伸到行政村。要配备工作人员,除县扶贫和移民办作为县级主管部门外,村要设扶贫工作员(兼职,可以是村文书),以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要划拨工作经费,有人办事解决后,就要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扶贫到户工作开展后,涉及的工作范围扩大,工作量相应增加,原有的工作经费无法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增加工作经费非常有必要。二是坚持阳光操作。贫困户认定后,从扶贫到户项目的选择,项目的认定,到户资金的拨付,项目的进展,项目的效益评估等都要实行全程监督,公开公示,将扶贫到户的项目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三是建立严格的考评机制。以县为单位,成立扶贫到户工作领导小组,对扶贫到户工作进行半年一考评,一年一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下的扶贫到户资金挂钩。对考评为“不合格”的乡(镇),取消下申报扶贫项目资金的资格,并在全县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转移、挪用、拖欠、挤占、贪污财政扶贫资金的,必须如数追回,并依纪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四、几点建议

1、扶贫到户要以实施项目扶持为主。扶贫开发对象本身就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参与发展产业项目的能力,通过适当扶持,使他们增加收入。要建立扶贫到户专项基金,制订专项管理制度,让贫困户专享、专用、特惠、可持续地使用基金,杜绝扶贫到户资金对贫困村农户平均享有的现象。

2、增加扶贫到户的资金投入。与低保政策相比,扶贫到户的资金量少面窄。因此建议国家和地方财政加大对扶贫到户的资金投入力度,明确扶持项目并根据不同项目规定扶持标准。

3、加大贫困户能力建设力度。贫困户发展能力要与扶贫政策、扶贫资金和扶贫力度相匹配,要把对贫困户“授之以渔”的技能培训和能力发展作为重点,落实“雨露计划”和“一村两生”培养,全面提高贫困户的自主发展能力,以发挥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

篇3:县政府扶贫到户调研报告

一、目前产业扶贫到户的做法与成效

我县属扶贫非重点县,每年上级下达的扶贫资金十分有限,而且主要用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辅助建设,对产业方面的扶持很少。这就需要我们在用好扶贫资金的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努力形成大扶贫格局。为此,从2008年开始,我办积极在产业扶贫方面做文章,要求省、市直单位和企业在搞好扶贫工作的同时,每年拿出3万元用于扶持10户贫困户,每户3000元用于发展产业,通过发展产业走脱贫致富道路。具体操作是:

1、精心组织,选准受扶贫困户。

按照选择低收入、有劳力、肯吃苦、有一定资金和技术经验并能起带头示范作用农户的原则,采取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的方式产生受扶贫困户。重点村党支部、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采取初选、张榜公示、再确定的办法选定本村10户受扶贫困户,透明度高,受到群众赞扬。浮江乡车里村有代表性地选择了低保户、打工返乡民工等农户代表进行扶持。吉村村采取了每个代表、村干部推荐2名,在会上介绍相关情况,然后进行无记名投票,以高票入选按顺序排列选出10名。可以说,经过精心组织选举出来的受扶户群众没意见,代表们也无怨言。

2、尊重群众意愿,选准帮扶项目。

因地制宜、因人而宜,不搞强迫命令等行政手段来干预贫困户发展产业。群众愿意接受、愿意发展的项目我们就扶持,加以引导,使其扩大规模、提高经济收入。浮江乡车里村肖先平原来只饲养20多头猪,确定为受扶对象后,村书记张泽周同志为其联系好猪苗,扩大养殖规模,现饲养肉猪50多头。白田埠村民有种植甜玉米的习惯,年产稳定,收入平稳,村干部因势利导,选择了7户贫困户种植甜玉米,扩大了24亩的面积。樟斗村彭训亮养殖竹鼠经验丰富,村干部结对后,帮扶其扩大规模,联系好种鼠,由原来的8只扩大到现有的36只。

3、搞好全程服务。

按照扶持要求,每个村干部包扶2户贫困户,为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这让受扶的贫困户吃了一颗定心丸。车里村结对帮扶户董世太与村干部骆炳忠结对后,两人签定了责任书,骆主任经常到其家中询问养殖情况,帮助其解决养殖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二、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通过对16个扶贫重点村两年来的实践,产业扶贫到户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发展不平衡。

由于对此项工作的做法和意义认识不一样,致使各村之间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步调不一致,有快有慢,发展不平衡。

2、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产业扶贫到户的规模。

由于目前的产业扶贫资金主要源自7个省、市挂点单位和10位民营企业家,因此,产业扶贫到户工作现仅仅只能在16个扶贫重点村开展。

为了使全县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到户工作的开展,早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我们认为:

1、建立扶贫发展基金,加大资金投入。一是政府可以拿出一定的资金建立扶贫发展基金;二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捐赠资金用于建立发展基金。

2、建立长效机制。把“德政”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来抓,把任务具体分解落实到各单位、乡镇,增大帮扶面,使每年能有更多的贫困户脱贫,使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并把这项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

篇4:科学扶贫 精准到户

台账管理→家底清、识别准

兴文县通过扶贫台账管理,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全县贫困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一是建档立卡,优管理。兴文县在太平、仙峰等乡镇率先开展精准扶贫试点调研,制定了贫困户识别办法,对全县50659名贫困群众进行了精准识别,形成了“户建卡、村造册、乡立簿、县归档”的资料体系,并报省市备案,录入“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管理平台”。二是一户一策,明规划。兴文县针对贫困群众因病、因灾等致贫原因进行了全面排查,由帮扶干部按照“一户一策”,与贫困户共同制定三年“脱贫、提升、巩固”的到户脱贫规划,逐一明确自我脱贫、民政救济、项目产业、帮扶脱贫等措施,使每一户都有针对性的帮扶办法。三是收入台账,知进展。针对扶贫攻坚安排,兴文县为逐年脱贫的每一名群众均建立收入台账,明确了养殖业、种植业、外出务工、财产性收入、财政扶持等收入明细,有效掌握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保证了“靶向精准”。

结对帮扶→全覆盖、真扶贫

精准扶贫就是要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兴文县严格落实帮扶联系政策,实现了精准扶贫全覆盖,扶贫措施有真招。一是驻村帮扶有计划。兴文县成立57个驻村扶贫工作组,每个组至少安排1名副科级干部担任组长,工作组控制在10人以内,进村驻村帮助制定整村发展规划,到户入户制定脱贫措施,监督帮扶项目实施。全县57个贫困村均制定了发展规划,明确了实施项目。二是定点联系有针对。按照1个贫困村至少有1个县级定点联系帮扶部门的原则,兴文县对57个贫困村每村至少明确了1个县级部门对口联系。2014年省、市、县定点联系单位共帮扶2200余万元,其中省级帮扶单位国开行四川分行为玉屏镇捐资50万元,市级帮扶单位为定点联系乡镇、村和贫困户投入帮扶资金及物资折款共计63.4万元。三是结对扶助有措施。兴文县实行科局级干部至少一帮二,一般干部至少一帮一的结对帮扶,每户贫困户至少都有1名帮扶责任人,明确要求不脱贫、不脱钩。2014年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1985名机关干部深入贫困户结对帮扶,进村入户26018人次,为民解难2356件次,送钱送物(折合人民币)2174.4万元,实现了每年脱贫的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

多元参与→聚合力、抓攻坚

兴文县建立多元化扶贫机制,努力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提速不停滞、脱贫群众生活改善不反弹。一是项目扶贫科学合理。兴文县从2014年开始全县财政扶贫资金全部按照“先精准识别,再规划项目”的原则进行安排,2014年投入省市县整村推进扶贫新村、切块专项扶贫等财政扶贫资金共计3536万元,其中省级2995万元、市级133万元、县级408万元,产业项目和户办工程项目到贫困户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平均到户扶持资金不低于3000元/户,对特别困难户的危房改造补助达每户4万元。二是产业扶贫亮点突出。兴文县按照一个贫困村培育一个致富增收产业、一个贫困户培养一个致富“明白人”的目标,实行一村一名科技特派员,先后培育发展壮大了乌骨鸡、方竹笋、生猪、黄羊等产业。其中,2014年县纪委、县检察院在毓秀苗族乡通过单位职工捐资帮扶,购买种羊420多只发给贫困户,现存栏数已达到了760余只。三是社会扶贫氛围浓厚。兴文县给全县57个贫困村均聘请了本村成功创业人士或本村民营企业家担任名誉村主任,支持村级建设、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结合省“结对认亲、爱心帮扶”平台,确立了10户贫困户自愿参与结对认亲帮扶;通过社会人士和村企共建,新坝民族学校11名中小学生实行结对帮扶,中国华润怡宝公司等企业向毓秀民族学校、莲花小学捐赠了价值20万元的图书。

扶贫体系→真重视、实措施兴文县不断强化举措,形成了层层明确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的扶贫工作体系。一是健全了领导机构。兴文县在2014年2月成立了新时期扶贫攻坚工作指挥部,县级32个部门和15个乡镇为责任单位;将精准扶贫作为县委重点专项改革推进,制定了《关于深化扶贫机制改革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方案》,强化了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二是增添了工作力量。兴文县在2014年初,县编委会专题研究,新调剂增加5个编制具体从事扶贫移民工作;在全县15个乡镇成立了乡镇扶贫办,增设扶贫办主任1名,加强县、乡扶贫队伍建设。三是完善了考核体系。兴文县建立健全干部包户脱贫考核机制,出台了脱贫任务完成情况专项考核办法;把扶贫攻坚工作列入对乡镇、县级部门(单位)班子绩效考核内容,定期开展督查。

篇5:县政府扶贫到户调研报告

【发布文号】陕政办发[1998]75号 【发布日期】1998-10-21 【生效日期】1998-10-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西省

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1998年10月21日陕政办发〔1998〕75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陕西省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小额信贷扶贫到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也是确保如期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的关键措施。本办法已征得省农业银行同意。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全面掌握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的基本原则、运作程序和操作办法,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要求规范运作。各地(市)要对以前的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工作进行一次检查总结,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对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扶贫经济合作社运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促进扶贫攻坚工作顺利进行。

各地(市)要在年底前就贯彻本办法的情况,向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写出专题报告。

陕西省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管理暂行办法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管理工作,确保到本世纪末如期完成《陕西省五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工作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精神和坚持扶贫到村到户的方针,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小额信贷扶贫到户是指通过扶贫经济合作社(以下简称“扶贫社”),采用小额短期、整贷零还、五户联保、妇女为主、不抵押担保的办法,向贫困农户提供有偿扶贫资金支持的一种扶贫方式。

第三条 第三条 小额信贷扶贫到户以贫困乡村为重点,以贫困农户为对象,通过连续有效扶持,使贫困户尽快解决温饱问题。

第四条 第四条 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实行“三线管理”的运行体制,即:党政一条线,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扶贫社一条线,负责扶持对象及项目的选择,扶贫资金的承贷、投放和回收;农行一条线,负责扶贫贷款的审批、发放、监督、管理、回收,帮助扶贫社建立健全帐表和管理制度,监督资金运行。

组织机构

第五条 第五条 扶贫社是以为贫困农户服务为宗旨的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经费由财政分级负担全额拨款。

第六条 第六条 省上设扶贫经济合作总社(简称“扶贫总社”),其职责是: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负责编制全省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工作规划和计划;研究制定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的有关政策;指导基层扶贫社的工作,负责地、县扶贫社的业务培训;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扶贫到户资金的检查、审计和监察。

第七条 第七条 地(市)设扶贫经济合作联社(简称“扶贫联社”),其职责是:在地(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负责编制地(市)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工作规划和计划;研究制定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的有关政策;协调解决基层扶贫社运作中的问题;监督、检查、落实扶贫开发项目;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扶贫资金的审计和监察;对县、乡扶贫社进行业务培训;总结推广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工作经验,指导县、乡扶贫社的工作。

第八条 第八条 县(市)设扶贫社,其职责是:在县(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负责编制县(市)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工作规划和计划;研究制定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工作的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承贷承还扶贫到户资金;安排调度扶贫到户资金;培训乡镇扶贫分社工作人员;审查落实扶贫开发项目;负责稽核扶贫分社财务;配合有关部门搞好扶贫资金的审计和监察。

第九条 第九条 乡镇设扶贫经济合作分社(简称“扶贫分社”),其职责是: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受县(市)扶贫社的业务指导和管理,负责编报乡(镇)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工作计划;组建扶贫中心和联保小组;确定扶贫对象,帮助贫困户选择生产项目;负责小额信贷资金的投放和回收;组织召开中心会议,开展技术培训,提供项目配套服务。

第十条 第十条 按行政村组建1个或几个扶贫中心,每个扶贫中心由4-6个社员联保小组组成。中心设主任1名,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扶贫中心要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中心主任职责是:组织社员选择生产项目,申请扶贫资金;按时召集主持中心会议,交流生产经验,传递市场信息,开展技术培训,办理扶贫资金的投放和还款手续,落实联保责任,宣传扶贫政策。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在村民小组范围内,按照居住就近、自愿、平等、民主、信任、互助、联保的原则,组建若干个社员联保小组。小组一般由5户组成,设组长1名,由小组成员民主选举产生。小组组长职责是:帮助成员落实生产项目,申请扶贫资金,落实联保责任,督促小组成员按时参加中心会议,按时还款。

人员管理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扶贫社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扶贫社接受当地党委、政府和扶贫办的领导,同时接受上级扶贫社的业务管理。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各级人事部门必须按照扶贫社业务所需调配干部。县以上扶贫社的财务人员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分社财务人员须具备初级技术职称,选配的其他工作人员也应熟悉金融财会、农村经济和农村工作,热心扶贫事业。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扶贫社干部可从党政机关中调配,也可从事业单位中选调,还可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录用。扶贫社新选配的干部,必须经过业务培训,方可上岗。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坚持管事与管人相结合的原则。扶贫社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主任、副主任的任免,由扶贫办与组织、人事部门联合考察,联合审批。扶贫社干部调入,由扶贫办考察考核提出意见后,人事部门办理调动手续;扶贫社干部调出扶贫社,必须征得扶贫办的同意方可办理调动手续;对于不胜任扶贫社工作的干部,人事部门应根据扶贫办的意见,及时办理调出手续,并按编制及时补员;乡镇扶贫分社干部,由县(市)扶贫办统一考核、统一管理;非领导职务的工作人员可以统一调配使用。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扶贫社干部参照公务员管理,享受公务员的待遇。属于专业技术干部,可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管理部门按照不同技术职务人员结构,划定扶贫社技术职务编制。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建立扶贫社工作人员目标考核责任制,实行基本工资、奖金、补贴与扶贫工作任务挂钩。小额信贷覆盖率95%以上,回报率1∶1.2以上,按期回收率95%以上,年周转率1∶1.3次以上,工资全额发放,并给予奖励和补贴。完不成目标任务,按比例扣减工资。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扶贫中心主任和联保小组组长的报酬,按工作量的大小,可用减免义务建勤工和劳动积累工办法解决。村组集体经济条件较好的,可以资顶工。对工作积极负责、服务效果显著的扶贫中心主任和联保小组组长,年终由扶贫社适当给予奖励。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扶贫社的办公经费按投放到户贷款总额的3.5%核定,县级财政承担0.5%,省上从财政扶贫资金中安排2%,扶贫社可收取贷款额1%的运管费。

资金运作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国家每年分配给我省的专项扶贫贷款和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及其它可以用于扶贫到户的资金,采取小额信贷方式,投放到贫困户。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县(市)扶贫社或乡镇扶贫分社从农业银行(营业所)直接承贷承还的扶贫贷款,贷款期限不少于3年,由扶贫社负责向贫困农户投放和回收,滚动使用。扶贫社统贷贷款的担保,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一是保证贷款方式,即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保证方式,以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按约定承担一般保证责任或者连带责任的方式;二是债权抵押方式,即以扶贫社对贫困农户贷款的债权作为抵押物,办理抵押贷款手续;三是签订《借款合同》补充协议方式,即经办行(所)与扶贫社签订《借款合同》的同时签订补充协议,必要时,经办行(所)有权向从扶贫社贷款的农户收回贷款本息。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县(市)扶贫社承贷的扶贫贷款,按贴息和不贴息的利率标准向银行结息;对投放给贫困农户的资金可实行综合利率计息。为了化解扶贫社资金运行中的利息损失,要加强资金安排使用的计划性,按已落实的扶贫对象和项目分期分批从银行承贷扶贫资金,简化运作环节,减少资金滞留时间。县(市)扶贫社也可将资金安排计划下达到扶贫分社,由扶贫分社分期分批从当地农行营业所承贷扶贫贷款。也可与当地农行协商采取其它办法和途径解决利息损失问题。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扶贫社不设金库。县、乡扶贫社必须在农业银行县支行和基层营业所开设基本帐户。未设营业所、边远交通不便的乡镇扶贫分社,经县农行同意可在就近信用社开设辅助帐户,核定暂存限额。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小额信贷扶持对象必须是贫困农户,凡有砖房楼房的不扶;有彩电及高档家用电器的不扶;有摩托车和其它机动车辆的不扶;有大额存款和高收入的不扶;搞非生产性活动的不扶;长期好逸恶劳不讲信誉的不扶;无生产项目和经营能力的不扶;违犯计划生育规定未作处理的不扶。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小额信贷必须实行项目管理,按项目确定扶持资金。项目原则上采取由贫困农户自愿选择、联保小组评议的办法。要注意把户办项目与发展当地主导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生产规模,便于开展产供销和技术服务。合理确定项目发展结构,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使贫困户既能尽快受益,又可持续发展。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扶贫社向贫困农户第一年投放扶贫贷款额度控制在1000元以内。对扶持效果好,还款及时的贫困农户,可以连续扶贫2-3年,贷款额度也可适当增加,但最高限额不得超过3000元。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严格执行扶贫资金使用的有关规定,不准扣收陈贷及其它债务;不准扣缴各种统筹及罚没款;不准转移用途挪作它用;不准搞非生产性项目;不准以权谋私优亲厚友;不准加息和提前收息;不准增加贫困农户负担;不准违误农时;除贫困农户以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用扶贫社资金。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扶贫社对贫困户坚持整贷零还的原则,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可实行周还、旬还、半月还款制。对居住比较分散的地方也可实行月还款制。

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县、乡扶贫社必须做到有六帐、三书、三册、二表。

六帐:总帐、分类帐、社员分户帐、现金帐、固定资产帐、费用帐。三书:社员入社申请书、借款契约书、联保合同书。

三册:扶贫到户花名册、社员还款手册、工作人员收款入库手册。

二表:中心社员还款结算表、财务统计表。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扶贫社工作有章可循。特别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统计考核制度,检查监督制度,工作人员管理制度。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县(市)扶贫社帮助乡镇扶贫分社健全帐务,逐月进行核帐、查现、查库、稽核。纪检、监察、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扶贫资金跟踪监察审计,对违章违纪的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确保安全运行。

配套服务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农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和参与扶贫社的工作,县(市)支行和营业所要分别向县扶贫社和乡镇扶贫分社派驻社信贷员,帮助开展业务,建立健全帐目,监督资金运行。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各级科委、科协和专业技术部门要制定规划和计划,广泛开展科技下乡扶贫活动,结合扶贫项目进行技术培训和各项技术服务,到本世纪末要使每个贫困农户主要劳动力掌握1-2项实用技术。购销部门要积极帮助贫困农户做好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把社会扶贫和小额信贷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实行部门包村包中心、干部包小组包贫困户制度,帮助落实项目,落实资金,督促还款。

附则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陕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各地可根据本办法制订实施细则。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篇6:县政府扶贫到户调研报告

力促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市府办等单位驻清新县石潭镇东联村工作组

(2011年3月28日)

根据省、市扶贫“双到”工作部署,佛山市市府办等6个对口帮扶单位累计投入312.3万元扶贫资金并选派优秀干部进驻东联村开展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帮扶单位的全力支持下,驻村干部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融入农村、扎根基层,千方百计为东联村求发展谋出路。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村集体收入得到较大幅度增长,过半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一是村集体经济实现脱贫。2010年,在市领导的支持下帮扶单位投入30多万元,为东联村建起了一个规模化的养鸡场,每年可为东联村带来租金收入3万元。2010年东联村集体收入已经达到4.8万元,比之2008年的1.2万元,增长幅度达300%。二是贫困户收入稳定增加。通过转移劳动力以及鼓励种养,过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达到人均纯收入2500元/年的脱贫标准。东联村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35户,2010年人均纯收入高于2500元/年的贫困户有69户,占比51.1%。

—1—

(二)推进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村容村貌以及生活生产条件。一是开展村道建设。2010年,东联村对口帮扶单位投入近20万元完成约1公里的道路硬底化工程。二是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干部职工集资9万多元完成1宗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1个村村通自来水工程,1800多亩农田以及 4个村的群众因此受益。三是开展文体设施建设。针对东联村青少年人口较多,村里文体活动场所匮乏的情况,帮扶单位还多方筹集资金10万余元,为东联村新建了一个灯光篮球场。四是开展危房改造工作。开展危房改造入户调查,稳步推进危房改造。

(三)整体推进,全方位开展各项扶贫工作。一是协助村委为所有贫困户办理农村合作医疗。二是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三是开展教育扶贫。加强贫因学生帮扶资助,确保贫困学生接受教育及顺利完成学业。捐赠东联小学复印机、电脑、图书等一批,改善教学条件。

(四)加强宣传,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广泛宣传动员,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建立结对帮扶的长效机制。其中促成广州肌言堂贸易有限公司、深圳发展银行佛山分行等企业与东联小学签订智力扶贫协议,开展结对帮扶。

二、“东联村田园牧鸡生态农场”项目介绍

为了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仅仅依靠“一户一法”难度较大,东联村帮扶单位

决定以“项目带动、产业扶贫”的方式加快东联村的脱贫步伐,千方百计引进项目,破解扶贫工作“输血”有限、“造血”功能不强的瓶颈,成功引进“田园牧鸡生态农场”扶贫开发项目。截止目前,田园牧鸡生态农场已和东联村签订土地租赁合同1029.5亩。项目计划2011年投资500万元,年底前建成年养鸡30万只到50万只的产业基地。在不到2个月时间里,项目已投资160万元,其中60万元用于支付土地租金,其他农耕器械、农资肥料、人工等支出费用100万元;白马庙一期养鸡场已搭建12个每个面积240平米的鸡棚,其中3个鸡棚已养鸡15000只;土地签约的各自然村均有20人左右吸纳到基地从事生产工作。

东联村引进“田园牧鸡”项目后,最大的社会效益就是把村民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和再就业。依托项目带动作用,一方面贫困户可获得土地出让金,另一方面也可解决部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租赁1000亩土地起码可以解决村民就业100人以上,按每人每天40元计,项目每年可为村民增加土地租赁收入、劳务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共约150万元左右。目前,我们正协调投资方优先招收出租土地的贫困户,以便就地安置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实现贫困户的长久脱贫,真正完成扶贫开发的任务。

三、2011年工作设想

2011年东联村驻村工作组将在佛山市扶贫办的指导下,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及村委会,统筹协调,依托“田园牧鸡生态农场” 项目,以贫困户脱贫增收为重点,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发展种养相结合,稳步推进危房改造,大力推动道路硬底化建设,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完善村文化卫生设施,加大教育扶贫力度。

篇7:县政府扶贫到户调研报告

保康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保康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是襄樊市唯一全山区县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版图面积3225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261个村,总人口28.8万。有207个村被列为省定重点贫困村,其中已经和正在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108个,现有贫困人口8.37万人。今年以来,在上级扶贫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县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商业运作、支持发展”的方针,坚持“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和“坚持条件、严格程序、自主放贷、择优扶持”的原则,规范运作,积极探索信贷扶贫新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主要成效

今年以来,全县累计发放到户贴息贷款1464.8万元,累计回收贴息贷款1464.8万元,安排贴息资金43.944万元,有7个乡镇47个行政村99户农户获得贷款扶持,户均贷款10000元,通过贷款扶持户均当年增收2000余元,人均增收500余元。

(一)扶贫到户贴息贷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贫困户贷款难的瓶颈。扶贫到户贴息贷款缓解了政策性贷款与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政策与市场的衔接,地方自主选择金融机构,自行确定贴息方式,有利于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使愿意经营政策性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真正做到自主经营,按市场运作,有效地拓展、改进、创新金融服务。扶贫到户贴息贷款手续大大简化,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也大大降低,做到了农户、金融机构、党委政府三满意。今年我们通过县信用社为全县47个贫困村、92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到户小额信贷资金905.8万元,户平贷款98000元,兑付财政贴息资金27.174万元,贷款户户平增收1600元。

(二)扶贫到户贴息贷款促进了贫困村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扶贫到户贴息贷款是输血式和造血式扶贫的有机结合,到户贷款试点工作的开展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等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按照“三个确保”的要求,我县207个重点贫困村要在2012年完成所有整村推进任务,而财政扶贫资金总额并未总体提高,安排在每个重点村的财政扶贫资金只有15万元左右,只能解决农户无法独自完成的部分项目建设,发展产业及产业配套设施的大量资金投入只有靠信贷或农户自筹。到户贴息贷款很好地弥补了重点村产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使一些想发展生产、缺乏资金、又无力从金融机构获得正常贷款的贫困农户,以较低的利息成本贷到了生产发展资金,从而极大地焕发了他们发展生产,积极投身产业开发的热情。今年一年,全县利用到户贴息贷款共发展核桃12000亩,葛根5000亩、袋料食用菌25万袋、蜜蜂2500群、山羊、生猪、鸡鸭等120万头只,各种产业加工基地5个。

(三)扶贫到户贴息贷款强了相关部门为贫困户服务的意识。通过扶贫到户贷款工作,有关部门、行业改进了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增强了服务群众的意识,让贫困群众享受到党的扶贫政策和富民政策的温暖,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主要作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为抓好扶贫贴息

贷款工作,县委、县政府首先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扶贫办、财政局、信用联社等部门为成员的扶贫贴息贷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相关部门的联系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对相关单位工作做了明确分工,扶贫办主要负责贴息的组织、协调、监督和监测,编制和提供贫困户备选名册,做好相关指导和贴息确认工作。财政部门主要负责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的审核与拨付。金融机构在扶贫部门认定的贫困户中自主放款。各乡镇成立了扶贫到户贷款贴息领导小组,确定有分管领导和具体的工作人员,专职负责组织实施贷款贴息工作。扶贫、财政和金融单位建立健全了扶贫到户贷款贴息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二)规范运作程序,激发放贷热情。由于近几年各金融机构普遍收缩了营业网点,强化了风险防范,原来县农行设在乡镇的营业所已全部撤销,农村的金融服务主要依靠信用社来开展,并且放贷十分谨慎。为此,我们在启动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之初,就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与县财政局和信用联社就如何开展扶贫信贷工作进行了反复研究,以县政府文件出台了《保康县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使用办法》,并由县扶贫办、财政局、信用联社联合下发了《保康县扶贫贴息贷款操作实施意见》,对扶贫贷款的资金筹措、发放范围、贴息期限及贴息资金使用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明确,规范了有关工作的运行规则。同时,充分考虑金融机构的合理关切,支持信用社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所有扶贫贷款项目先由扶贫部门审查后推荐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是否放贷。要求乡镇扶贫项目办和财政所协助信用社加强贷款使用情况的监督,规定所有贴息资金必须在还本付息

后方可兑付,以督促借款人按时还款。

(三)科学统筹安排,提高发放效率。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强,而且农户每次申请的贷款额度都较小,因此,在扶贫信贷政策的设计上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具体地说就是一要尽量让群众少跑路,围绕简化贷款的审批和发放程序这一目标,该县对审批程序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简化,县扶贫办只定贴息贷款的计划分配、贴息期限、贴息利率和贴息资金总额,由乡镇扶贫项目办和财政所具体负责审定贴息对象和贷款额度。贴息期限到期后,由乡镇财政所直接将贴息资金发放给借款人。并专门印制了《扶贫贴息贷款申报审批表》和《贴息资金发放登记表》,以此监控有关政策的执行情况。为了提高贴息贷款政策的群众知晓率,促进扶贫工作的阳光操作,该县专门在《今日保康》报上开办专栏,刊登扶贫贷款的有关政策,并通过科技培训,将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宣传到户,扩大宣传覆盖面,有力促进了我县扶贫贴息贷款业务的开展。

(四)突出扶持重点,培育脱贫产业。由于保康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而每年可用的贴息贷款额度有限,为确保有限资金能发挥最大效益,我们坚持把扶贫贴息贷款与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相结合,帮助农户建立增收项目,确保贫困人口有稳定的收入经济来源。农民要脱贫致富,必须大力培植村级主导产业。为此,确立“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将扶贫到户贷款贴息80%用于重点贫困村农业生产发展,把帮助农民群众构建稳定增收、长远增效的致富产业,作为巩固扶贫成果、提高扶贫质量基本点,按照县域规划和板块经济的布局,在具有自然规模、市场优势和产业基础的长效致富项目上,加强引导,强化服务,使其成为群众脱贫

致富的支柱产业。马桥镇唐二河村是一个典型贫困村,为促进贫困农户增收致富,去年来,该村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利用山场资源,引导农户大力发展耕牛养殖,但由于缺少资金投入,项目迟迟不能正常启动。今年,通过向16户农户发放小额贷款资金78万元,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全村已累计发展畜禽养殖千余头,仅此一项16户农户户均增收1000元。

三、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开发难度加大,财政扶贫贷款贴息额度明显不足。我县是全山区贫困县,到2009年底,全县还有108个村要实施整村推进,贫困人口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处于贫困群体的大多集中在最边远、最贫困的高山,生产生活十分困难,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地区的村组公路、水利设施、主导产业、社会事业发展等严重滞后,要解决这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需要相当大的投入。近几年,省下达我县财政扶贫贷款贴息资金非常有限,尽管对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对于一个“民穷财弱”的山区贫困县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与我县投入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贷款经营成本过高,贷款获得难度依然很大。从调研情况看,能够得到贷款的主要是低收入贫困农户,获得到户贷款的贫困户中绝对贫困户所占比例较低。其主要原因由于我县是贫困山区县,交通、通讯等均不便利,而贫困户一般居住边远,农业龙头公司大多处于高寒边远镇、村,信贷部门对扶贫项目进行考察评估,花费的精力和时间较多,导致经营成本过高,效益偏低,影响了信贷部门放贷的积极性。还有银行在发放贷款过程中,要求农户和农业专业公司

提供担保或抵押。而实际上,贫困农户的信用等级普遍较低,既难以找到担保人,又无法提供有效的财产抵押;对农业龙头公司来说,都还处于发展阶段,可用于抵押的财产与申请批复的贷款的要求差距较大,因此,贫困户和农业龙头公司在贷款发展生产中,因缺担保和有效的财产抵押,很难落实贷款计划。

(三)业务水平要求较高,专业培训工作明显不够。扶贫贴息贷款涉及金融、扶贫等多项内容,其专业性、逻辑性、科学性、严密性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工作者有很高的业务能力。而广大基层特别是乡镇,由于未能及时进行培训,导致个别乡镇未能及时掌握新的操作方法,具体操作不够规范,如上报的相关材料不能按要求报送,有的几经反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进度。近年来,省里也很少有对扶贫贴息贷款进行的专门培训,导致基层人才严重不足,极大影响了工作效率。

(四)贷款利率标准不一,贴息补助效果略显不足。在落实扶贫小额信贷的过程中,各地执行的利率标准各不相同,仅我县内就有年息10.044%、9.6%等多种利率,特别是部分贷款利率过高,难以有效减轻贷款人(单位)的利息支出压力,也难以体现扶贫政策给贷款人带来的实惠。

篇8:县政府扶贫到户调研报告

一、主要做法

年初,万安县委、县政府围绕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大扶贫举措,重新审视扶贫工作该如何作为。从今年3月开始,该县提出并积极推行了“核定对象、因户施策、责任帮扶、限期摘帽”的扶贫到户新机制。

1. 核定对象。

该县首先对所有贫困户再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核查公示。通过调查农户的家庭收入和生活状况、村民代表民主评议、村委会审核的方法,确定贫困户名单,并根据其贫困状况进行排序。贫困户名单及其排序情况在所在村人口集中地点的醒目位置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防止优亲厚友或弄虚作假,确保重新核定的贫困对象的真实性。其次,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进行分门别类。把贫困户大体上分为产业扶贫类、搬迁扶贫类、智力扶贫类、劳务扶贫类、保障性扶贫类等五种类型,对扶贫户帮扶,分8年作出规划分年实施。再次,进行建档立卡,跟踪问效。把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贫困原因、发展意愿、脱贫项目、脱贫时间、帮扶责任人等相关信息全部存入档案,并每年对贫困户进行一次调查,对帮扶责任人进行目标考评,将贫困户的动态变化情况在档案资料中更新一次。

2. 因户施策。

万安县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原则,与贫困户共商脱贫计划,选择致富路子。在扶持措施上,除了在农村普惠制的政策和项目资金覆盖贫困户外,同时对贫困户实行了特惠制。在产业扶贫到户方面,该县从建档立卡的1.9万多户贫困户中,选定了1.3万多户有劳动能力且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实行宜种则种、宜养则养进行帮扶。帮扶方式多样化,有的是分户经营,有的是以合作社的形式联户经营,还有的是依托大户入股经营。今年从省级产业化扶贫专项资金中安排610万元,对1220户产业类贫困户进行扶持,每户帮扶资金不少于5000元;由县就业局安排2000万元的再就业小额贴息贷款指标,由帮扶干部负责联系协调,专项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产业帮扶资金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并设立产业帮扶到户资金专户。短短几个月,今年实施产业扶贫的1220户贫困户全面启动产业扶贫项目,购进肉牛710头,母猪234头,猪仔4637头,养鱼917亩,新增井冈蜜柚、油茶等种植业面积5000多亩。在实施井冈蜜柚千村万户老乡工程建设中,优先支持贫困户,目前实施老乡工程的6230户农户中贫困户占到65%。在搬迁扶贫方面,今年已落实搬迁移民387户1588人,主要安置在县城及工业园区周边。在智力扶贫方面,该县对今年考取大学的100多名贫困户子女每人扶持1万元。在保障性扶贫方面,对农村贫困户家庭成员患大病的,除新农保报销医药费和民政部门大病救助外,县财政专项安排300万元贫困户大病特殊救助。

3. 责任帮扶。

从今年开始,万安县61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帮扶2户贫困户,结对帮扶两年不变,第2年跟踪上年的2户,新增帮扶2户。县里就定点扶贫、结对帮扶、产业扶持、移民搬迁、技能培训、贫困大学生扶持、扶贫贷款、大病医疗救助、企业用工需求等16个方面明确了帮扶责任和操作办法,并统一编入《干部帮扶工作指南》印发到帮扶干部手上。在帮扶对象家中的醒目位置安装公示牌,将帮扶干部和农技服务人员的姓名、职务(称)、联系电话等刻在公示牌上,便于贫困户及时与帮扶责任人联系。帮扶干部必须定期到贫困户家中上门解决实际问题,规定县级领导每月至少1次、县直单位主要领导每半个月1次、其他干部每周1次深入到帮扶户家中指导扶贫。乡镇干部还必须根据各自帮扶对象发展产业的需要,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年底县里统一组织农村实用技术闭卷考试,考试结果存入干部个人档案,考试不及格者年内不能提拔不得评优。由于责任落实到位,帮扶干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纷纷与贫困户共商脱贫计划,并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4. 限期摘帽。

该县原则要求,对于短平快的项目,通过帮扶要确保贫困户在2年内脱贫摘帽;对于长期性项目,通过帮扶要确保贫困户在5年内脱贫摘帽。具体而言,产业扶贫在给每户贫困户5千元的扶助金不流失的前提下,牵动贫困户投资投劳,通过一年的帮扶,当年能见效的项目须实现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当年不能见效的种植业项目要达到新建5亩或垦复扩种20亩的规模,成活率达到90%以上。帮扶工作列入各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扶贫任务完成出色的干部予以表彰,特别优秀的提拔重用;没有完成扶贫任务的干部通报批评,年度不得评先评优。对乡镇扶贫到户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若年度考评被评为先进乡镇,在符合干部管理条例的前提下奖励1名科级干部提拔名额;若扶贫工作不达标,该乡镇和单位一年内不提拔干部。

二、几点启示

从目前来看,万安县扶贫到户的做法虽然实施的时间不长,但这种机制的建立及其初步成效已得到社会和群众等多方面的普遍认可。我们认为,其关键是切实解决了扶贫工作中“扶谁、谁去扶、怎么扶”这三个实质性问题,主要有三点启示。

1. 扶贫工作只有瞄准对象,有的放矢,才能真正体现扶贫宗旨。

扶贫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而目前就大多数地方的贫困户而言,应当说公用设施的改善给他们带来普惠式扶持,却缺少更多针对性的扶持办法。比如有些地方发展产业不论是不是贫困户,种1亩油茶或果树奖补300元,而且往往要求有一定规模,大家一视同仁;搬迁移民每人补助3500元,也是一视同仁。由于没有区别对待,这样往往是相对富裕的农户才有能力发展产业或异地搬迁,真正的贫困户反而得不到有效扶持。在实施扶贫到户的过程中,万安县深深地感受到如果扶贫对象不瞄准,就不能真正体现扶贫宗旨。因此,他们在进一步摸清底数,认真核定贫困户对象的基础上,将贫困户分门别类、建档立卡,实行特惠制式分期分批进行帮扶,做到扶持一批摘帽一批,逐年减少贫困人口,而且作出规划,形成一种机制一年接一年干下去。

2. 扶贫工作只有责任落实,真情帮扶,才能真正激发贫困户的主体作用。

扶贫工作只有干部帮扶的关键作用发挥好了,贫困户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出来。万安县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安排干部帮扶的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不仅将贫困户的脱贫致富与全县60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工作业绩捆绑在一起,而且通过挂牌服务,统一制作扶贫手册,绩效考评等办法,来落实干部帮扶的责任,真正做到真情帮扶。通过党员干部引导帮助贫困户选准脱贫项目,对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并帮助解决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消除了他们对发展产业的顾虑,让贫困户思想观念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另外,县里对贫困户也有要求,凡是主动申请帮扶且最困难的先扶,凡是帮扶项目农户自愿投资达到40%以上

3. 扶贫工作只有措施配套,扶持到位,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上一篇:孤望日记下一篇:软环境建设集中整治活动的学习体会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