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县政府工作报告

2022-08-14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华亭县政府工作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华亭县政府工作报告

华亭煤矿机电运输工作汇报(元月份)

一、元月份机电项目完成情况:

1.新设备设施安装(改造)方面:

1)250104工作面投用一台乳化液自动配比装置。

2)更换副立井提升机钢丝绳(首绳),共3900m。

3)更换250104回风顺槽无极绳绞车钢丝绳,共3000米。

4)优化250105运输顺槽、250105回风顺槽及各联络巷机电设备供电系统。

5)改造840制氮硐室供电系统。

6)改造副立井下口临时变电所电源(将原七一变电所6KV高压供电改造为840中央变电所660V供电)。

7)250105回风顺槽下放并安装一台SQ-90D型无极绳绞车。

8)三号检修联络巷安装一套跑车防护装置。

2.设备检修方面:

1)轮换升井检修+840m水平用电机车5台

2)全面检修840中央变电所及2501采区变电所供电系统。

3)停产检修期间对煤流系统所有机电设备集中检修(共50项)。

4)整挂250104进风联络巷及运输顺槽电缆。

5)回收2501辅运大巷9度上山齿轨车运输沿线6台绞车及供配电系统。

3.轨道整修方面

1)2501辅运大巷地坪硬化及轨道无缝焊接200米,目前剩余700米。

2)拆除副立井下口绕道原24kg钢轨,重新铺设30 kg钢轨并硬化地坪,共计120米。

3.设备检测试验方面:

本月未进行相关设备检测。

二、二月份机电项目重点工作

1.回收250104回风顺槽1台KBSGZY-315/10型移动变电站及供电电缆1200米。

2.整修840辅运上山二平台轨道200米。

3.250104回风联络巷开口,需安装配电点(包括开关7台,铺设电缆400米)、两台JY—4调度绞车、1台SGB-630/40T刮板输送机。

4.250105运输顺槽下放安装一台SQ-120D无极绳绞车。

5.更换胶带石门机头处SDJ-28慢速绞车钢丝绳400米。、

6.在840辅运上山延伸段(七平台以上)铺设齿轨卡轨车轨道100米。

第二篇:华亭县酒管工作简介

今年以来,全县酒管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关注民生、保障安全、服务发展为主线,以净化酒类市场、规范经营行为、确保消费安全为中心,坚持抓基础、抓重点、抓典型,规范管理,严格监管,酒类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得到省、市酒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好评,2010年度荣获“全省酒管工作先进集体”。目前全县有酒类生产企业2户,酒类批发经营户63户,批发许可获证率100%,酒类零售经营备案登记户1031户,备案登记率100%。具体做法是:

在抓基础方面:一是抓宣传。坚持召开会议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媒体宣传与发放资料相结合、户外活动与法制宣传相结合、执法检查与现场说教相结合,开展电视专题宣传3次,撰写新闻报道稿件5篇,其中《华亭县酒管局2011年上半年工作综述》被《甘肃酒业杂志》第7期刊登,发放宣传资料940份,开展了“3.15”宣传活动,销毁假劣酒品1139瓶,举办培训班1期,已有73人经过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扩大了影响力。二是抓机制。年初组织召开了全县酒类商品市场安全监管工作会议,逐级层层签订《酒类流通管理安全责任书》1792份,落实了安全责任。

在抓重点方面:一是扎实开展了年检换证工作。全面完成了年检换证任务,受检企业59家,年检率100%,年检后注销批发经营户6户,保留合格53户,年内新增批发许可户10户,累计达63户。二是强化了零售备案登记工作。率先在全市推行了“酒类商品零售备案登记证”,年内新增备案户116户,累计达到1031户,备案率100%,实行了亮证经营。三是深化完善了“随附单”制度。强化管理,强化督查,使用率达到100%。四是严格“不向未成年人售酒”规定。统一制做配发了“警示牌”,要求经营户悬挂明示。五是加大执法力度,净化酒品市场。全年共组织大型检查6次,出动执法人员42人(次),立案查处酒类案件24件,查结率100%,行政处罚1.32万元,没收各类酒品283瓶,案值1.2万元;查封酒品27469瓶,标值5.2万元(其中白酒469瓶,1.7万元,啤酒27000瓶,3.5万元)。

在抓典型方面:一是抓正面典型,对获得全市第一批“放心酒示范店”的东大街综合商店和东玲经销部在同行业中树立榜样;二是抓反面典型,对违规经营者列入重点监管对象,依法进行查处。

2012年“两节”前夕,县酒管局早动手,加大工作力度,开展执法检查,于12月7日至12月23日,组织开展了为期十天的节前酒类市场安全检查集中整治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共出动执法人员60人(次),车辆10台(次),深入全县各乡镇和县城城区,检查酒类批发户、大型宾馆酒店、超市、酒吧、KTV、茶秀、散白酒经营户等酒类零售经营主要场所469户,全面检查了酒类市场安全、经营秩序、规范运营等情况,采取重点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查验酒品溯源溯票,随附单使用及进销货凭证是否齐全;查看酒品来路是否正、渠道是否清、酒品是否真;查看高档名优酒品质量是否合格;查看“不向未成年人售酒”规定是否落实到位等情况。检查中对有问题户填写检查记录63份,下发检查整改警示通知单31份,限期责令整改。封存票据手续不齐全酒品176瓶,散白酒45斤,标值1.3万元,行政处罚900元,并对部分新增门店边检查、边登记、边规范,现场办理酒类流通备案登记证30户,做到了亮证经营。通过检查整治,进一步规范了经营行为,净化了酒品市场,营造了健康的消费环境,让人民过上安全祥和的节日。

第三篇:华亭县语言文字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华亭县语言文字工作汇报

2010年,华亭县语言文字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主线,以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创建为重点,全面落实省、市有关指示精神,周密部署,全力实施,扎实推进,全县语言文字工作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现就有关情况作以汇报。

一、所做主要工作

1. 健全机构,加强领导,为搞好语言文字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为给全县语言文字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华亭县于2008年3月成立由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担任主任的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县教育局设立办公室,配备办公设施,编制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工作。2010年3月,华亭县东华镇人民政府、东华街道办事处根据工作需要分别成立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设立办公室,依法管理和监督辖区内的语言文字工作。县直各部门、省市驻华亭各单位分别确定一名分管领导和工作专干,全面负责本单位语言文字工作。同期,县语委成立华亭县语言文字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搞好语言文字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和专业支持。

2. 全面部署,广泛动员,迅速启动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创建工作

县政府高度重视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创建工作,经过精心筹备,3月26日组织东华镇人民政府、东华街道办事处、县直各部门、省市驻华亭各单位及城区学校负责人召开全县语言文字工作暨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创建动员大会,下发《华亭县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创建实施方案》,签订《语言文字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对全县2010年语言文字工作及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创建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安排。4月上旬组织召开全县语言文字专家咨询委员会全体会议,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提出工作要求,使其更好地服务全县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创建工作。同期,组织县语委办公室人员前往市语委办公室学习取经,提高县语委办公室人员工作水平。从4月1日开始组织全县各部门、各单位进行普通话培训测试报名,截止目前,共报2238人,报名工作仍在继续。4月11日下发《华亭县2010年普通话培训测试安排》,拟组织11期培训班对所报人员进行普通话培训。第一期培训于4月15日如期开班,首期培训208人,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县语委主任徐德才参加开班典礼并作重要讲话。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于3月下旬下发文件进行安排,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已于4月初开始创建工作,县语委、县教育局将于7月下旬评估验收县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二、近期主要工作

1. 根据制定的培训安排,精心组织开展全县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力争7月上旬完成培训任务,使培训测试率到达100%,测试合格率达到80%。

2.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型集中宣传活动,提高全县干部群众对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字的法律认识。

3.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中期督导检查,督促各学校扎实搞好创建工作,完成两所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县级验收。

4.开展社会不规范用字清理整治活动,广泛动员干部、群众、教师、学生查找街道和活动场所不规范用字,进行集中清理。

5.开展“经典美文诵读月”活动。确定6月份为全县“经典美文诵读月”。指导各级党政机关、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经典美文诵读活动。

6.举办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5月上旬举办以“书写经典,传承文明”为主题的全县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提高广大青少年规范汉字的书写能力。

第四篇:甘肃省华亭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调查报告

为了全面掌握华亭县新农村建设现状,认真分析当前全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积极探索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措施、新途径,我们对华亭县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现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华亭县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来抓务,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抓点示范、整体推进”的要求,工业强力反哺农业,城市强力支持农村,打大新农村建设攻坚战,取得了显著成效。预计到2008年底,全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业增加值、乡企增加值、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1.1亿元、3.31亿元、12.17亿元和2760元。综观4年多来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呈现出以下六个特点:

(一)发展新产业,增收基础逐步夯实。始终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置于新农村建设之首,按照“东果西药整县牛”的产业布局,大力实施“1125”产业化工程,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建办65个科技示范园(点),新建安格斯肉牛繁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核桃加工和种苗繁育4个高效农业示范区,发展培育了天雄科技农业、百草园药业、青松中药材饮片加工、润华核桃加工、华宝农产品交易中心等23户龙头企业,新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4个、养猪小区8个,组建各类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达到178个,建成“全国核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县”和“全国绿色食品(核桃)原料标准化基地”,“华亭大黄”、“华亭独活”农产品商标注册申报资料已提交国家工商总局和商标局。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2.45万头,优质核桃、牧草、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7.9、14.86和6.04万亩,蔬菜面积达到3.8万亩。农业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达到41.52%,接近1000元。

(二)配套新设施,基础条件不断优化。围绕实现通乡公路油筑、通村干道硬化、通社公路等级化和自来水化的目标,全面完成全县最后一条通乡公路(策田路)油筑工程,累计硬化通村道路35条160公里,等级化改造通社道路72条307公里,分别覆盖全县114个村(社区)的86%和100%。以创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为契机,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累计解决了20720户8.72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7%。围绕推广新型能源,建成“一池三改”沼气项目3800多户。狠抓水利和生态建设,小川水库加固除险、南北?河河堤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全县累计建成水利灌溉设施15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梯田面积累计达到39.42万亩;完成小流域治理12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1平方公里;天然林保护面积20.5万亩,荒山造林面积21.3万亩,退耕还林面积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不断?┐笮滦团┐搴献饕搅聘哺敲妫?魏下蚀锏?92.6%,受益面达到4.9%。农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民生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三)建设新村镇,村庄面貌大为改观。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相结合、与移民搬迁相结合、与采矿塌陷区治理相结合、与小城镇开发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稳步实施“圈”、“带”、“点”新农村示范工程。累计完成85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累计新建农宅4000多户,完成农宅改造5000多户,并为所有示范村配套了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累计达到82个(其中新村建设示范村40个,旧村改造示范村42个),占114个行政村(社区)的72%。支持13个村近20000名村民进行整体“农转非”, 扶持完成安口、东华、西华、砚峡等乡镇偏远山区和采矿塌陷区移民1274户4841人,纪家庄省列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全面完成三年建设任务,华庄路沿线新农村示范带已成规模,东华镇东峡社区、西关社区、安口镇安丰社区、砚峡乡砚峡村等村(社区)近1000 户群众集中住上了高标准“单元楼”,东华镇东华社区、西华镇龚阳村的部分群众搬进了“小别墅”,农民群众的人居环境明显改观。1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强,承载二三产业,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功能显著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四)培育新农民,农民素质稳步提升。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筹集100多万元,设立了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基金。争取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投资2400万元的温暖工程“百县百万农民培训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培训农民工4万人。积极整合扶贫项目、阳光工程、温暖工程、慈善活动等培训资源,成立了全市首家农民技能培训中心。采取“三点一退”的办法,大力实施“两后双百”培训工程,促进农民工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累计在天津、深圳、北京等29个大中型城市设立劳务基地87个,大力发展订单劳务。近年来,平均每年举办实用技术及劳务技能培训班80期,培训农民1.5万人(次),输转3万人(次),创收1.5亿元。

(五)建立新机制,农村发展彰显活力。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举措,大力推行新机制,不断促进新发展。一是大力推行项目整合机制。将各级各部门、各渠道争取、引进的各类涉农项目进行有效捆绑,集中投放到新农村示范村、旧村改造示范村、整村推进项目村、产业开发重点村和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共整合各类项目50多个,整合资金2亿多元,使项目和资金的聚集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大力推行以工哺农机制。在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按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9%(2008年调整到13%)列支支农资金,扶持特色产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4年来,共拨付财政支农资金5901万元,利用财政支农及扶贫贴息资金,激活贴息贷款4515万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证。三是大力推行包抓联建机制。每个县级领导包抓1?3个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点)创建、农产品开发项目;对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实行乡镇、部门捆绑联建,形成了各尽其能,各负其责,优势互补,团结一致抓项目、育典型、谋发展的良好局面。扎实开展了“手拉手共建新农村竞赛”活动,社会各界累计落实帮建帮扶资金240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新农村建设。四是大力推行成果倒逼机制。对重点工作典型实行倒计时,以时间倒逼成效,以目标倒逼进度,确保了农业农村工作的进度和质量,提升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水平。

(六)建设好班子,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认真开展了以建立健全村级事务民主决策机制、民主管理机制、民主监督机制和促进村级决策科学化、村务管理制度化、民主监督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三制三化”工作,全面推行党务、村务公开,加快了农村民主管理进程。大力实施“精乡强村”战略,选拔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支到村任职,创造性地开展了“万元年薪公选村支书”和“公开选拔科技副支书”工作,增强了村级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力、号召力和凝聚力。深入实施“双培双带”工程,认真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明显加强。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村干部人均年工资达到4800元,激发了村级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全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困难

经过广大干部群众四年来的不懈努力,全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纵观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既面临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有面临不少挑战。

从机遇和优势看,一是政策机遇十分难得。中央、省、市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1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政策措施,省、市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含金量”都非常高。今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重大部署,把“三农”工作摆在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最近,国家又出台了扩大国内需求的十项措施,决定今后两年安排中央投资4万亿元,支持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工程,这为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提供了难得机遇和有力保障。二是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华亭县地处陕甘宁三省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周边有西安、宝鸡、兰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宝平铁路横穿全境,南距西安国际咸阳机场290公里,省级干线2条90公里;天平铁路、天平高速、宝平高速即将开工建设,全县交通条件将得到历史性的改善。这些都为我县实施农产品“走出去”和先进观念、技术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引进来”战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三是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华亭县地处核桃适生区、中药材适生区、秋杂粮生产优势区,地方特色资源品种独特。大黄有1700多年的栽植历史,曾出口东南亚等地,华亭核桃皮薄仁饱,格少,含油高,口感纯香,盛名远播,很受消费者欢迎,这为我县农业的多样化、区域性开发和建立规模特色优势农产品经济区提供了先天优势。四是经济基础比较雄厚。以煤炭采掘为龙头的地方工业经济发展迅猛。预计2008年全县GDP 可达到28.8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可达到6.5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可达到2.12亿元,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实力。

从挑战和困难看,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农村道路、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城镇,农村群众住房等人居环境明显落后于城镇居民;农村科教文卫、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缓慢;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二是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低下。华亭近年来立足县情,大力发展草畜、核桃、药材三大支柱产业,“东果西药整县牛”的农业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品种单一,龙头企业少,加工增值链条短,尚处在出售原产品或初加工产品阶段,综合效益不高。三是贫困人口数量众多。华亭尚有43个重点贫困村,人均纯收入在945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有5186户2.23万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17.1%,加之近几年来,因灾、因病、子女上学、采矿塌陷、移民失地等原因返贫1.3万人,贫困人口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27.1%。四是农民增收任务艰巨。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华亭农民收入的“两大支柱”。但前者因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短、综合效益不高、自然灾害频繁,致使增速放缓;后者受农民素质、就业岗位、季节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在2012年达到市上下达的4986元,每年须至少增长15%以上,任务十分艰巨。五是农民素质有待提高。低素质人口面大量广,特别是关山林缘区的部分群众还未实现脱盲,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生产生活水平较为落后,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需求。

三、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和全国一样,华亭县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建议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不断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认真实施以工哺农战略,努力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华亭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因此,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努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一方面,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加大“三农”投入,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增长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一批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农业生态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要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的各项补贴政策,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还草、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各类补贴资金不折不扣的兑现给农民群众。另一方面,逐年提高县财政支农资金比例,使更多的财政资金向农村流动,让农民群众共享工业化发展成果。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以“手拉手结对共建新农村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帮扶机制,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特派教师、特派医师制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以资金扶持、物资援助、智力帮扶等方式支持“三农”发展。

(二)大力发展优势区域特色产业,进一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战略基础。要努力克服和纠正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容易出形象、出政绩的片面认识,把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向既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又更加关心农业产业开发转移。要继续按照“东果西药整县牛”产业布局,深入实施“1125”产业化工程,大力发展以建办养殖小区、培育养殖大户为重点的草畜产业,发展以规范化种植、市场化营销为重点的药材产业,发展以标准化管理、增加挂果面积为重点的核桃产业,发展以推广拱棚种植、推进连片开发为重点的蔬菜产业,加快整村、整区域规模化产业开发进程,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带(片、群)。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坚持以标准化生产为目标,大力推广种养技术和节能增效技术,切实提高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商品化水平。按照标准化要求规范农产品生产,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做好“华亭大黄”、“华亭独活”认证和品牌注册等工作,加快特色品牌经济发展,切实提高华亭农产品商品价值。全面落实《华亭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优惠政策》,采取招商引资兴办、扶持大户创办、鼓励能人引办的办法,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注重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协(学)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逐步建立企业、农户、基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帮助农户增产增收。同时,紧密结合农业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建设,稳妥抓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农村土地适当集中,规模经营。

(三)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提升农民幸福指数。努力把社会财富的积累转化为人民群众幸福感指数的增加是发展的最终目的。第一,要按照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求,从解决农民最迫切、最关心、最现实的基础性问题入手,进一步加强乡村道路、安全饮水、能源沼气、生态环境等基础建设,认真实施县内移民、塌陷治理和特困群众危房改造工程,俄探索解决山区散居、采矿塌陷区农民群众下山进城问题,逐步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第二,要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政府扶持、群众自愿”的原则,稳步推进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把着力点放在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公共服务、节约使用资源、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和整治村庄环境上,逐步把村庄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新农村,切忌政府包办,用一张图纸、一个式样、一种格调来搞村庄建设,加重农民负担。第三,切实加快农村科技、教育、医疗、文体、社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养老保险、农村灾害救助、农民工权益维护等制度,真正使农民群众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

(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按照“扩大分子,缩小分母”的要求,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

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走出一条“让农民当好农民,让农民兼当农民,让农民不当农民”的新路子。第一,整合“阳光培训工程”、“百县百万农民培训项目”、“两后双百”“党员远程教育”等培训项目,大力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和引智增智培训工程,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创业技能和致富本领。第

二、进一步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性培训,稳定开拓劳务基地,促进农民有组织稳定转移,引导农民工有苦力型向技术型、智力型转变。第三,立足华亭工矿企业多、人口流动量大特点,大力发展建材生产、民用建筑、山野菜加工、工艺品制造等农村第二产业,积极发展股份制、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农资供应、农机销售、产品营销、技术协作、生活服务等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

(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最终要靠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落到实处。要继续深化“三级联创”活动,认真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巩固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特别要抓好乡镇党组织的职能转变,抓好村级党组织选人、用人和农村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注重在优秀县乡干部、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民营企业家、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农村致富带头人中选拔村“两委”干部,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强基础、兴产业、增收入、促和谐的能力。注重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农村基层干部,深入开展“村官里面选乡官”工作,将个人能力十分突出的村社干部选拔为国家公务人员,大幅度提高村社干部的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使他们工作顺心、安心,有奔头、有干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工作作风,使广大党员干部带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开展工作,尽心竭力为农村谋发展,为农民谋利益。

(供稿:王晓红)

第五篇:华亭县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工作调查报告20090611

华亭县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工作研究

为了全面配合做好《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专题调研组来平调研准备工作,县农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乡镇围绕“加快华亭农业发展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分析形势,查找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县情

华亭县位于陕甘宁交汇处,属高寒阴湿土石山区,平均海拔1300m,年平均气温7.9℃,降水量615毫米。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5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列工业园区,有101个行政村、24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17万人,耕地面积41.8万亩,其中山地面积36.9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5.7%,人均耕地3.17亩。

华亭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县份,从历史上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农业发展基础脆弱的县份。近年来,以煤炭采掘为主导的地方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农业农村经济也有了突破性发展。但受立地条件、传统观念、发展基础等“瓶颈”制约,农业产业化开发起步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农民行路、吃水、上学、看病、就业、住房、看电视、增收“八难”问题尤为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特别明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采矿塌陷问题日趋严重,城乡差异日趋拉大,农村小康多项指标落后于全市其它县(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夯

1 实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二、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华亭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文件精神,坚持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方向,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紧紧围绕“二十字”方针,坚持以村为主、一村一策、整村推进、联合重组的原则,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抓点示范、整体推进”的要求,发挥工业经济优势,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集中力量大打新农村建设攻坚战,农业农村工作实现了华亭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8.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10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居全省69个县(市)第5位,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总体小康。全县农业总产值(现价)、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十五”末增长了32.4%、35.3%和35.6%,达到5.48亿元、3.45亿元和2810元,在六个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1、财政支农增活力。在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坚持以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9%列支支农资金(2008年提高到13%),累计投入县财政资金10752万元,

2 贴息818万元,激活信贷资金5186万元,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建办、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通过财政支农,不仅夯实了农业基础,推动了农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减轻了农民负担,让他们共享公共财政的阳光,从根本上激发了农民致富增收的热情和活力。

2、产业富农促增收。按照“东果西药整县牛”的产业布局,大力实施“1125”(10万亩饲草,10万头肉牛,20万亩核桃,5万亩药材)产业化工程,着力培育农民增收产业。建办65个科技示范园(点),新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4个、养猪小区8个,组建各类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达到178个,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户,建成“全国核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县”和“全国绿色食品(核桃)原料标准化基地”,“华亭大黄”、“华亭独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依法核准注册,基本实现了“五个一”目标(人均1亩药、1亩核桃、1亩特色产业、1头牛,牛均1亩草),农业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达到41%。

3、设施利农改环境。以实现通乡公路油筑、通村道路硬化、通社公路等级化和全县自来水化为目标,累计硬化通村道路35条160公里,完成通社道路等级化改造72条307公里,覆盖全县114个村(社区)的80%以上,开通了12条公交线路,开工建设乡村客运站点11个;投资3900万元实施“西水东调”工程,解决了8.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实施“圈”、“带”、“点”新农村示范工程,先后在63个村实施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工程。扶持完成安口、东华、西华、砚峡等乡镇偏远山区和采矿塌陷区

3 移民1274户4841人。支持13个村近20000名村民整体实行“农转非”。东华镇东峡社区、西关社区、安口镇安丰社区、砚峡乡砚峡村等村(社区)近1000 户群众集中住上了“单元楼”,部分群众搬进了“小别墅”。10个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功能进一步完善。

4、科教兴农强素质。坚持把农民群众技能培训作为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筹集100多万元,设立了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基金,成立了全市首家农民技能培训中心。整合扶贫项目、阳光工程、温暖工程、慈善活动等培训资源,采取“三点一退”的办法,广泛深入地开展种植、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和建筑、机电、电焊、装饰、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努力促进农民工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29个大中型城市设立劳务基地87个,大力发展订单劳务。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显著提高;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提高医疗费报销比例,农民参合率达到89.55%,受益面达到19%。农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基本民生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5、社会助农大扶贫。树立“大扶贫”理念,把扶贫事业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坚持走好整村、整乡、整流域扶贫开发路子的同时,广泛动员县直部门、省市驻华企事业单位、乡镇(民营)企业、经济强村、仁人志士,创造性地开展了“手拉手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部门帮建、企地

4 联建” ,全社会真诚关注、倾力支持“三农”工作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9亿元,拉动社会投资5.8亿元,发动全社会各界捐资捐物2700多万元,实施省列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17个、县列整村推进项目22个,实施“五改三建”、人畜饮水、产业扶贫、村学建设、科技培训、村社道路硬化、文化卫生培训等项目10类63个,全县重点贫困村由2000年的58个减少到2008年的43个,贫困人口由4.71万人减少到 2.04万人,贫困面从35.7%降低到了15.5%,返贫人口控制在1.3万人以内。

6、机制强农保发展。坚持把创新机制、完善政策作为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力保障。“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加快推进小康建设进程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全县农村小康建设进程的扶持政策》、《关于集中力量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华亭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优惠政策》。围绕“农民富不起来怎么办”,建立完善了以工哺农、农民培训、扶贫开发、龙头企业培育、移民搬迁五大长效机制,出台了《促进农民收入五年翻番的实施意见》、《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实施意见》、《“手拉手”结对帮带活动实施意见》、《加快农业优势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等7个政策性文件,初步形成了保障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存在问题

但客观分析,华亭县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品种单一,新经济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生产经营粗放,标准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小,存在“有批量无品牌、有市场无批量”的问题,即“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名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小,不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农产品价格的持续走低;农村支柱产业开发层次浅,具有辐射拉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少,加工增值链条短,尚处在出售原产品或初加工产品阶段,综合效益不高。

2、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大。全县还有1个村不通大电,有14个村没有村学和医疗站,有23所初级小学亟待维修完善,有1个村不通邮,有1个村接收不到电视节目,有16个自然村不通车,有3.8万人和1.75万头大家畜饮水困难,群众要到5公里以外靠人挑畜驮解决吃水问题,尤其是沿关山地带群众生存条件极差,饮用地表水,造成地方病发病率高,居住茅草屋的状况在局部乡村依然存在,扶贫开发任务艰巨。

3、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按照国家新的贫困线标准摸底测算,全县有1.4万户6.1万人处在1196元温饱线以下,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46.3%。据调查统计,8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关山林缘地带的马峡、河西、山寨、神峪、西华(原麻庵)、安口、上关等乡镇的81个贫困村中。贫困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地震危害、采矿塌陷、农民失地、冰雹霜冻等灾害日益频繁,大灾大返贫,小灾小返贫,因灾返贫现象尤为突出,温饱巩固率低。

4、农民增收难。农民增收渠道窄,目前我县农民收入主要

6 依赖于劳务收入和第一产业(重点是种植业)两个方面,分别占60%和26%(以2008年为例),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的侵袭或全球金融危机泼及影响,就很难摆脱减收的命运,2008年受四川汶川地震波及影响,加之干旱、冰雹、霜冻、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致使我县神峪、河西、山寨、马峡4乡镇大部分群众因灾返贫;受全球金融危机泼及影响,部分农民工提前返乡,甚至有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因用工企业滞销停产,未拿到劳动报酬。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从2005年至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5.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66.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2:1拉大到4:1。

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1、自然立地条件差。华亭县九山一川,88%的耕地为山坡地,生产条件差,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生产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绝大部分属“靠天吃饭”;加之大面积的煤炭开采造成地质塌陷3.3万亩,每年还在以1500亩——2000亩的速度推进,塌陷区群众失地面积逐年加大,生存环境日趋恶化。

2、农业投入不足。虽然县上将财政支农资金比例提高到了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3%,但地方财力有限(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大口径财政收入的28.9%),对农业的投入仍然相对较少。国家、省、市给我县安排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资源项目开发以及农村公益项目相对较少,对农业及农村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建设进程。

3、农民素质不高。我县农业人口比例大,占总人口的

7 73.17%。农业人口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对农业新技术接授缓慢,先进科技成果难以普及;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开放开发程度还不高,农业生产方式普遍停留在土地承包经营初期的单个农户分散经营。关山林缘区的部分群众还未实现脱盲,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生产生活水平极度落后,贫困——上不起学、看不起病——劳动者素质低下——新的贫困,恶性循环的问题比较突出。

4、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一是农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比重小,从2005年至2008年,全县GDP增长了107.8%,而农业总产值仅增长了32.4%;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现价)5.48亿元,仅占全县GDP的17%。二是农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种植业结构中粮食比重大,经济作物比重小,全县粮、油种植面积占全年总播种面积的78.3%,仍是“粮本型”农业,生产周期长,需求弹性小,投资大、风险高、周转慢、变现难、效益低。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在保证粮食高产高效的同时,按照“东果西药整县牛”的产业布局,大力实施“1125”工程,引导农民变粗放经营为精耕细作,重点培育药材、核桃、草畜等支柱和蔬菜、小杂粮等特色产业,优化结构、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稳步促进农民增收。

1、确保粮食安全。按照“依靠科技、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挖掘潜力”的发展思路,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通过改良品种,培肥土壤,强化管护,提高小麦单产;以推广全

8 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和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等技术为重点,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加强主推技术的集成配套和示范,大力发展具有深层次开发潜力的粮饲兼用玉米、加工专用玉米,建设优质粮饲兼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生产基地;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稳步发展以荞麦、豆类、洋芋为主的优质杂粮生产。

2、培育优势区域特色产业。加快整村、整乡(镇)、整区域规模化产业开发进程,提高产业开发整体水平。努力在优势片带上实现突破,选择农民增收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乡村,加大扶持力度,率先把这些地方建成现代农业优势区。以建办养殖小区、培育养殖大户为重点,壮大草畜产业。按照“饲养上水平、上规模、上档次、保安全”的要求,加大肉牛良种繁育和黄改力度,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走龙头企业+养殖小区的路子。以规范化种植、市场化营销为重点,壮大药材产业。积极推广“基地+龙头”建设模式,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方向,扩大大黄、独活、川芎、木香、党参、半夏等主栽品种种植规模,在马峡、山寨、西华、上关、河西、策底、砚峡、东华等乡镇建立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标准化管理、增加挂果面积为重点,壮大核桃产业。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思路,以安蔺路、平华路为主,宝平路、神水路、华上路为辅的“一主三辅”核桃经济林为纽带,以神峪、安口、上关、东华、西华、砚峡东南部6乡镇为重点,建设以粮果套种栽植为主的无公害核桃基地,培育核桃深加工龙头企业,提高鲜果贮运保鲜技术水平,开发核桃系列产品。以推广拱棚种植、扩大基地面积为

9 重点,壮大蔬菜产业。按照“小产业、大发展、抢市场、促增收”的发展思路,扶持发展城郊“小拱棚”蔬菜,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主攻反季节栽培,以绿色、无公害生产为方向,稳步扩大东华、西华、安口、策底等城郊个蔬菜基地,新建神峪、上关等优势区域蔬菜基地。以扶持产业大户、延伸增值链条为重点,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全面落实《华亭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优惠政策》,在信贷、税收、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采取招商引资兴办、扶持大户创办、鼓励能人引办的办法,大力培育农业精深加工型企业和高标准养殖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增值增效,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按照“提高县一级、强化乡一级、延伸村一级、发展社一级”的思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全力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点建设,以点串线、以线连片,整村、整区域推进,形成带状、块状的产业聚集群。按照标准化要求规范农产品生产,力争在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建立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技术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做好“华亭大黄”、“华亭独活”认证和品牌注册等工作,加快特色品牌认证进程,提高华亭农产品商品价值。加大农业机械化发展扶持力度,引导、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主选择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农机研发,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筹集资金,促进基 10 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和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4、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专业户和各类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协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逐步建立企业、农户、基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万村千乡”、“双百市场”等工程建设。推进供销社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店、超市、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业。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全面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继续加强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健全农业信息收集的发布制度,增强“12316”热线服务“三农”的功能。建立人工影响天气的基础设施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减少自然灾害损失。

(二)优化农业发展环境

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村生活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改水改厕和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1、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抓好南汭河、北汭河、策底河、羊圈河、神峪河、河西河、马峡河等重点流域治理,加快灌区及河堤建设,推进节水改造,抓好田间配套。继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基本农田保护力度,搞好坡地改造,深入实施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改进栽培和饲养方式,推广间作套

11 种、旱作节水技术和立体种养模式,发展保护性耕作。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努力培肥和提高地力。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交通建设,尽早实现通村道路硬化、通社道路等级化和所有产业基地通产业路的目标。继续实施农网改造,使家家户户享受优质、安全的电力服务。以创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为主线,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求整县实现自来水化。

3、加强农村生态建设。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为目标,利用人、生物和环境之间能量转化及生物循环的规律,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促进农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加大农业污染的防治力度,减少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量。全面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继续开展“美在农家”创建活动,加快规模养殖场粪便净化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控制和减轻农业源污染。进一步抓好天然林保护和荒山造林,加强鼠虫害防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秸秆产业。

4、加强小城镇建设。严格按照村镇科学发展规划,继续加大城乡结合部和10个小城镇开发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功能,增强兼容能力。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增强吸纳农村人口、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就业增收的能力。对农民离土离乡从事非农生产的,可参照执行城市(镇)就业再就业人员在

12 税收、小额信贷等方面的政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在城市和城镇有稳定职业和固定居所的农民登记为城市居民的办法。

5、改善人居环境。围绕“二十字”方针,突出“环村路、片带化、综合性”的特色,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不断优化农村环境。

(三)不断加强扶贫开发

1、加大项目扶贫力度。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完善扶贫机制,以省列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和社会帮扶力度,努力改善贫困面貌,增加贫困农民收入。

2、加大易地搬迁力度。通过争取以工代赈等国家和省上移民项目、整合新农村建设试点工程、结合采矿塌陷治理工程、动员社会各界合力共建等途径,支持林缘山区散居贫困群众整村整社下山进城,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期搬迁安臵采矿塌陷区群众。

(四)促进农民全面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努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1、培育新型农民。整合“阳光培训工程”、“百县百万农民培训项目”、“两后双百”、“党员远程教育”等培训项目,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和引智增智培训工程,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强农民群众的创业技能和致富本领。

2、引导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围绕资源开发,大力发展建材生产、民用建筑、山野菜加工、工艺品制造等农村第二产业,积

13 极发展股份制、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围绕服务矿区、服务城乡,大力发展农资供应、农机销售、产品营销、技术协作、生活服务等农村第三产业。围绕城镇功能转型和旅游资源开发,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餐饮、文化、休闲、娱乐、信息、物流等产业,增加农民从业岗位。围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引导农民进行资本运作和不动产租赁。

3、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尊重农民的创造和选择,维护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维护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和管理参与权。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管,实现农民零负担。加快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来管理农业、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农。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培育农民依法维权的意识。

4、控制农业人口数量。以巩固“国优县”成果为主线,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努力控制农业人口数量。

5、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法制教育,广泛开展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积极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成活,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知荣辱、懂法规的良好风尚,创优新农村建设环境。

(五)加大以工促农力度

14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依靠工业经济优势全力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逐步实现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1、大力实施“以工哺农”战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投入。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县级财政支农资金要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增幅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比例。

2、全面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全面落实对农业和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退耕还林还草、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各级各类补贴资金不折不扣的兑现给农民群众。全面推行农业保险和灾害救助制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3、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项目资金。要按照中央出台的“三个明显高于”、“三个调整”、“三个继续加大”、“三个提高”和“三个大幅度”的惠农政策要求,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在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科技推广、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政策性支持,推动全县农业发展。

4、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围绕“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思路,按照“积极稳妥,突出重点,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努力建设“一城六镇”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重点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

15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八大领域下功夫,促进城镇先进生产力向农村扩展、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民传播,逐步走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交融、互动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六)深化农村改革

围绕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着眼于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步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制度。妥善处臵乡村债务,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工作,认真开展农村乱收费专项治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2、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引导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发展业务。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农村小额信用贷款范围,适当提高贷款额度,鼓励各类担保机构拓展农村担保业务。建立信用联保机制,培育小额信贷组织。探索建立“村级互助发展资金”新模式,培育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规范民间借贷,活跃农村资本流通。

3、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农

16 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规范征地程序,落实补偿标准,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

4、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

四、在政策和项目支持方面的建议请求

华亭县乃至平凉市、甘肃省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起步时期,尤其是华亭农业“短腿”形势十分严峻,迫切需要国家和省市给予更大支持。建议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给予更多更大的政策和项目支持,推动我省我县农业发展,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

(一)请求将华亭列为创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试点县 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华亭县2005年人均GDP突破1050美元,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已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良好基础条件。但从华亭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看,和其他工业主导县一样,华亭县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农业发

17 展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工业化不适应、不同步、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拉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4:1,且有逐步拉大趋势,城郊居民与林缘山区贫困农民收入差距更为悬殊。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拉大。农村道路、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城镇,农村群众住房等人居环境明显落后于城镇居民。三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拉大。农村科教文卫、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缓慢,农民群众享受教育、医疗、文体娱乐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同时,区域之间的“剪刀差”也非常明显,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千差万别,特别是城郊村与偏远山区村的居民收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距比较悬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奋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华亭县在深入调研和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一城六镇”为重点,先行试点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全县城乡经济社会逐步向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统筹发展的轨道迈进。

请求将华亭列为创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试点县,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二)支持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

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属山地型高原地貌。全省干旱缺雨,温差较大,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向大陆

18 性气候过渡的特征,冬季雨雪少,寒冷时间长;春季升温快,冷暖变化大;夏季气温高,降水较集中;秋季降温快,初霜来临早,是全国最干旱的省份之一,旱作农业区涉及10个市州69个县市区。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区,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变传统抗旱为科学抗旱、变单一抗旱技术推广为综合抗旱技术组装配套,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动旱作农业较快发展是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华亭县地处六盘山青年皱褶山区及东部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地势高亢,群山逶迤,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水系密布,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燥,温差大,降雨量分布不均,属温带季风气候。关山支脉三乡、双凤、黄甫、朝那四山呈手指形横贯全境,诸山夹峙之间形成了九条较大的河谷川地,总面积约5万亩(包括周围梯田、条田地),2008年全县推广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玉米2.09万亩,亩均增产170公斤、增值255元,发展旱作农业增产增效潜力较大。

建议国家对甘肃省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给予政策、项目资金支持;请求把华亭县的5万亩河谷川地及周围梯田、条田地纳入全省旱作农业示范项目区,倾斜安排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项目,通过配套林、田、水、路网,推广全膜覆盖、地膜双垄沟播、膜侧沟播、渗水膜覆盖栽培、集流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耐旱、抗旱性品种,推动农业较大幅度的增产增效;配套农村饮水、道路、供电、沼气、信息等公

19 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扶持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带建设,扶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附加值,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三)支持贫困地区移民搬迁工程

甘肃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农村贫困程度尤为突出。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32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4140元低了1811元。尤其是陇南山区、六盘山及关山林缘区群众居住分散,贫困程度深,部分地方已到了“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地步。改善贫困地区散居群众的基本生存条件,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项极为紧迫的民生工程。但边远山区和林缘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低,因灾因病返贫严重,就地建设投资大、效益差,只有实施县内易地移民,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存环境,有效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逐步实现脱贫。华亭县近5年实施的易地移民搬迁、矿区塌陷移民搬迁、公路拆迁移民项目7个,涉及西华、马峡、安口、东华、河西5个乡镇12个村683户2892人,有效缓解了关山林缘区和采矿塌陷区贫困群众“八难”问题,收到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庄浪韩店移民等都是县内移民的成功实例。

华亭县还有45村1732户6670人居住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关山林缘区,自然条件恶劣,低温冷冻、地震、冰雹、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生存条件日趋恶化;砚峡、安口、东华、

20 西华4乡镇9村1163户5004人居住在采矿塌陷区,8000多亩良田无法耕种,缺水、断路、断电现象严重,造成新的贫困;另有8个自然村622户2843人居住十分分散,道路、通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公共设施难以覆盖,群众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建议国家安排一定项目资金支持贫困地区移民搬迁工程,并配套农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促进城镇、中心村、公路沿线集中,引导扶持移民群众参与安臵区主导产业开发,从事

二、三产业增收,逐步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据统计,我县共有62村3517户 14517人需要县内易地移民搬迁,概算投资38687.8万元,请求国家、省、市倾斜安排项目和资金支持我县移民搬迁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http://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