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第三单元考试

2024-04-14

九上语文第三单元考试(共6篇)

篇1:九上语文第三单元考试

第三单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繁琐(sǒu)竣工(jùn)蚌壳(bèng)言简意赅(gāi)....B.浩劫(jí)陶冶(yě)晦涩(sè)一筹莫展(chóu).....C.俨然(yǎn)吝啬(sè)阑珊(lán)矻矻穷年(kū).....D.焙烧(bèi)

摄取(shè)

饶舌(náo)

探骊得珠(l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憔悴 滑稽 笼罩 新陈代谢 B.疏漏 寒襟 犀锐 寸积铢累 C.卓著 腻烦 拮据 融汇贯通 D.繁衍 急燥 愧悔 物竟天择

3、下列有关课文内容及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羡林的《成功》以个人的经历说道理,分析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指出无论是治学或是干事业,都不能依赖天资和机遇,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B.《创造学思想录》是思想录,作者想到了一点写一点,记录了思想的火花,有的来自小故事,有的来自名人名言,有的来自生活感触。

C.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提出了“我们不但需要智慧,而且更需要学问,需要以学问去笼罩智慧、透视智慧、运用智慧”的观点。D.《论美》论证了美德是人类最高的美,勉励人们致力于内在美的追求,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感动温州”人物“兰小草”是谁,无人知晓,但“兰小草”的善举,家.喻户晓。...B.“地沟油事件”在众多社会热点中出类拔萃,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C.温州是水乡,河网纵横交错,这给各地的端午节划龙舟活动带来了便利。....D.乔布斯锐意进取,百折不挠,创造了“苹果神话”,成了许多人的精神偶像。....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机制。

B.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C.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提高。

D.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6、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清风拂过,细沙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②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沙。③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沙挂向云端。⑤春雨如丝。

A.⑤①②④③ B.⑤②④③① C.⑤②④①③ D.⑤①④②③

7、古诗词默写填空 ①月如钩。

②,钟鼓乐之。③蒌蒿满地芦芽短。

④《相见欢》中运用比喻写出了诗人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的诗句:。

8、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学校开展了“书香满校园”的读书活动,请你一起完成下列任务。

①请你选择一句名人名言作为宣传标语。

②为了使这次活动丰富多彩,请你设计两个活动项目。

③推荐一本书,并说说推荐的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感谢自卑(16分)

⑴我曾经是个很自卑的人,即使到现在,我觉得很多地方不如别人。分 ⑵我长到10岁才从外婆家被接到城里上学。插班之后,我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人。那时候,我去山坡上玩,去摘山里的果子,和周围的小伙伴们打雪仗,没人当我是个女孩子,我玩得野性而自由,但回到城里之后,我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笑话„„自卑的情绪绵延开来。我不再和别人交流,不再说话,成绩不断地下降,我只盼望快点离开学校,快点离开这个让我感觉到自卑的地方。

⑶后来我勉强考上一个三流中学。那时,我仍然自卑,那个中学有好多官宦子弟和有钱人家的孩子,他们整天在说自己吃的什么牌子的外国巧克力,穿的什么牌子的衣服,而我仍然寡言,我每天发呆,不知道日子如何结束,于是在本子上写写画画,看看天,数数蚂蚁。

⑷后来的一天,我写的日记被老师发现了,我画的插图让美术老师看到了。⑸老师读了我写的日记,那是一段关于冬天的描写,我在书上看到一句写冬天的诗,于是用上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于一个12岁的少年来说,是很重要的引用。老师的无意夸奖让我很温暖,美术老师让我给班里的板报画插图,虽然我仍然寡言,但我意识到,我,原来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⑹之后,我开始学习,开始努力,我从班里的第四十多名到前三名,然后进入年级的前三名,这个三流的中学,每年考入一中的人不会超过5个人,那年中考,我们学校上一中分数最高的人,是我。

⑺在升入重点一中后,我仍然是自卑的。⑻全市最好的学生都在这里,第一次摸底考试,班里55名学生,我排第五十位,虽然在初中时我的成绩是最好的,可我所在的中学是全市最差的,我哭了。一个人躲在一中院子里的合欢树下哭着。

⑼ 我来自最差的中学,我英语口语的发音那么蹩脚,我的一切都那么落伍,那些从重点中学里考上来的学生分成一派,根本看不起我们这些三流学校出来的人,她们常常说她们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对于我而言,那些实验室图书馆根本没有过。但我想,我们现在都是在一个学校!

⑽我还是寡言,仍然不多说话,别人都睡后,我打开手电筒学习,我比别人早起一个小时来到黑乎乎的教室,因为还没有到供电时间,于是,我点上蜡烛学习。到期末的时候,我的成绩是班里最好的。

⑾可我仍然自卑,觉得好多地方不如别人,我依然沉默,把太多时间交给了书,整个高中时期,我读完了图书馆里所有的世界名著,在高二下半年,拿起了笔写了一篇青涩的小说,两个月之后,我接到了用稿通知,我不相信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我告诉了自己的同桌,她怀疑地看着我说,真的吗?不会吧? ⑿为了让她们相信,我努力地写,不停地投稿,当样报不停寄来的时候,我仍然保持沉默,我想,这些就是最大的力量,何必用语言?

⒀上了大学,我仍然自卑。觉得好多地方不如别人。那天,我看到了对邓亚萍的访问,她说:“我不如别人,我自卑,所以,我不停地努力,当年从郑州到国家队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肯定我,他们全说 一米 五的我打球不会打到如何,为了证明给他们看,我快发了疯,每天都比别人刻苦,我知道我的个子不如别人,别人允许有失败的机会,我没有,我只能赢,所以我打球凶狠,那是逼出来的。后来我成功了,别人又说我没有大脑,只会打球,于是我发疯地学习,英语从不认识字母到熟练地和外国人对话,我不比别人聪明,我还自卑,但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什么都不用解释,用胜利说明一切!”

⒁我一阵哽咽,多少年来,我不也是如此? ⒂感谢我的自卑,它让我越挫越勇,让我永远觉得不如别人,让我不敢停步,让我在人生的路上,一路坚强!

9、从文章看,那几件事情逐步改变了我的自卑情绪?请简要概括。

① ;② ③。

10、自卑的本义为:自己看不起自己,觉得处处不如别人。而作者却以“感谢自卑”为题,这有什么作用?

11、文中多次写到“我”的沉默,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变成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说明当时“我”年纪太小,不善言辞,缺乏与同学沟通和交往的能力。

B、“而我依然寡言,每天发呆”再次强调自己的沉默,表现“我”对同学们谈论的话题不屑一顾,我行我素。C、“我依然沉默,把太多时间交给了书”表明“我”尽管成绩不错,但仍需要刻苦学习,为后文写“我”的自信和成功作了铺垫。

D、“当样报不停寄来的时候,我仍然保持沉默”反复渲染沉默,是为了更好表现“我”无需解释,用胜利说明一切的心理。

12、阅读全文,品析下面的语句。

(1)体会“自卑的情绪绵延开来。”一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从“虽然我仍然寡言,但我意识到,我,原来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13、研读选文最后一段,说说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在你成长的历程里,你想要感谢什么?请联系实际,阐述你的理由。

(二)小品建筑 ①小品,是一种文体的名称,凡属随笔、杂感、散文一类的小文章统称为小品。“小品建筑”是借用文体“小品”之名,专指那些小而简的建筑。

②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建筑相比,有它鲜明的特点:除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体系以外,建筑的群体性也是重要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性表现为一个建筑往往是由许多单幢建筑组合而成的,从老百姓的住宅到皇帝的宫殿莫不如此。明清两代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作为当时地位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建筑也就是一幢平面为长方形、内部也没有分割的单层大殿。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单幢建筑组合成了紫禁城这个建筑群体。

③这些建筑群体除了有连成一体的殿堂、廊屋、门楼等,还有不少形形色色的相对独立的小建筑与之相配。例如,一座宫殿、一组寺院或者坛庙,甚至大型的住宅,人们都可以看到在建筑群的最外面往往竖立着牌楼;在建筑群大门的前面立有华表、石狮子;在建筑群的主要殿堂前面排列着香炉、日晷[注1以及龟、鹤等兽像。人们熟悉的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大门,九开间的大殿坐落在高大的城台之上。它的形体已经够宏伟的了,但是还不够,在天安门前金水河上有几座金水桥,在桥的左右两边又各安放了一尊石雕狮子和一根华表。正是这威武的狮子、高耸的华表,装点了这座气势恢弘的皇城大门。可见,这些小品建筑在整个建筑群中虽然不是主要部分,但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④自然,所谓小品建筑,只是相对大建筑而言,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在重要建筑群中,作为标志的牌楼应属小品。而一般建筑群的一些院门虽然形体并不大,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是,因为这类院门都附在院墙上,并非独立存在,所以不属于小品建筑。中国古代众多的小品建筑都有着特殊的形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中也是相当有成就的。(有删改)

【注】日晷(guǐ):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14、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建筑相比,中国古代建筑有怎样的特点?

15、第②段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再说明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最后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16、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17、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品建筑指那些小而建的建筑。

B.小品建筑在整个建筑群中虽然不是主要部分,但其着重要作用 C.门楼、华表、香炉日晷等属于小品建筑。

D.中国古代的小品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中是很有成就的。

三、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捕蛇者说》,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8、选择加点字注音和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A.而乡邻之生日蹙(cù):窘迫。B.谨食(sì)之,时而献焉:吃 ..C.曩(nǎng)与吾祖居者:从前。D.蒋氏大戚(qī):悲伤 ..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20、对下面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听说要恢复他的赋税竟然大哭起来,“赋敛之毒”可知也。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该句引起下文,直贯至“捕蛇独存”。极言赋敛之苦。

C.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应这样划分:而/乡邻之生/日蹙。D.“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的意思是:(捕蛇)回来后就可以很有滋味的吃着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以满足我牙齿的需要。

21、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二)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2、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将景与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景中寓情,情景交融。C.“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徘徊”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D.词人巧妙运用典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语言平实直白。

2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24、作文(50分)

生活中传递的现象很多,如传递火炬、传递快乐、传递爱心„„传递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这一切都给你住读感受和启迪。传递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个过程。也许你曾经是现在仍是传递的组织者,或是参与者。请以“传递 ”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

1、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

3、不少于600字。

4、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第三单元答案

1、C

2、A

3、C

4、B

5、D

6、C

7、①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②窈窕淑女 ③正是河豚欲上时;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8、①书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②举办“读书经验”交流会; 举行读书知识竞赛③略

9、①初中老师的无意表扬;②高中投稿成功;③大学看到对邓亚萍的专访;

10、①以“感谢自卑”为题,形成认识上的反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在内容上概括作者在自卑中愈挫愈勇,一路坚强,不断成功的经历,揭示了中心。

11、D

12、①“绵延”的意思:连续、不间断。暗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表明“我”的自卑情绪由此连续不断产生。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不管身处何种情况,都应勇于发现自己的优点,扬长避短,才会进步。

13、要求:说出获得的感悟,说出事物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经历说出之感谢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14、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体系;建筑的群体性。

15、群体性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群体性的内涵;以太和殿为例做具体说明 ;

16、举例子,通过举例说明小品建筑在建筑群中所起的作用,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7、C

18、B

19、略 20、D

21、略

22、D

23、略

篇2:九上语文第三单元考试

班级姓名分数

一、拼音写词语(六分)

zì suī()chì xiaò()gã mó()

Shãn dài()sâ suǒ()â rán()

二、加点字注音(十分)

髀间()惘然()拮据()栈桥().

发窘()吓()猹()弶()煞白()簪()

三、文学常识(十分)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国的作家的小说集《》 《草房子》的作者是

鲁迅原名,字本单元学到的文章《》选自他的小说集《》,他还写了《》

四、古诗默写(七分)

足蒸暑土气,官船来往乱如麻,年少万兜鍪,薄雾浓云愁永昼,日高人渴漫思茶,已是黄昏独自愁,因思杜陵梦,五、选择题

1、关于鲁迅的信息,下面那点是错误的()

A、鲁迅原来在日本学医,后来投笔从戎

B、鲁迅的《呐喊》和《彷徨》是小说集

C、《二心集》是鲁迅的杂文集

D、鲁迅很爱国

2、关于曹文轩的信息,以下哪点是错误的()

A、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B、他是北大的教授

C、本单元的《孤独之旅》就是他写的《草房子》里的主人公的一个片段

D、《草房子》是以他的童年改编的3、《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中,莫泊桑把()写在我们面前

A、资本主义的金钱至上

B、资本主义下穷人被剥削的痛苦

C、于勒扭曲的内心

D、菲利普夫妇的心理和美味的牡蛎

4、关于《心声》,正确的是

A、它的作者是黄陪佳

B、李京京的声音很柔美,以至于大家都被感动了。

C、程老师最后被京京的声音感动了

篇3:九上语文第三单元考试

一、感悟说明方法

本组教材安排了四篇说明文, 分别是《鲸》《松鼠》《新型玻璃》和《假如没有灰尘》。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种种说明方法, 还要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的妙处。

《鲸》一文是这组课文的统领, 作者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通俗、生动、准确的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 可将这篇课文的导读作为一个引子, 让学生在读一读、填一填、划一划、议一议、想一想等多种体验中, 清楚地认识到鲸是巨大的动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过渡到《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 教师则可设计自主阅读提示, 把从《鲸》一文中习得的说明方法灵活运用于本文的阅读实践。

本组课文阶段性学习结束后, 应让学生在渐进式阅读中学会自我建构。不妨让学生进行单元小结, 可以做卡片, 也可以列表格。

二、揣摩表达顺序

一般说来, 说明文表达顺序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而又以逻辑顺序最为常见, 它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顺序的。抓住文章的主线, 便可牵一“序”而动全文。

对于小学生而言, 设计列表填空的方式来理清文理, 既可提炼出课文知识内容的骨架, 又可显示出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假如没有灰尘》, 通过以下表格的填写,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思路, 而且有助于弄清课文各段落中总分、并列的关系。

本组另一篇课文《新型玻璃》则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课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 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且富于变化。对这篇课文的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体会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独运, 从中领悟说明文章表达式样。

三、品味语言特点

我们在关注说明文不同说明方法的同时,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也应细细品味。怎样细致的观察事物, 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 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 不同说明性文章又有着怎样的表达风格, 本组课文都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

1. 赏析语言

说明性文章并不因为有了“说明”这一特性的存在而导致文章语言干涩, 相反,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更为准确、精炼, 而且有的还很优美。

打开《松鼠》一文, 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 不得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以及准确精炼的说明。

教学《松鼠》可重点围绕“松鼠是那么可爱,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展开对话, 精读品悟。从松鼠“外形的美丽”“动作的机敏”“搭窝时的聪明”几个方面抓住关键词句, 从美读中感悟松鼠的漂亮可爱。还可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 从而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活化语言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 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 才能入境生情, 促进自悟。教学时可变理性认知为主为感性体验为主, 采用一些必须的中介手段凸显事物形象,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如《鲸》的教学, 演一演, 以手掌为鲸, 加之语言的描述, 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 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又如画一画, 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 再以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⒊对比阅读

本组四篇课文用词准确, 语言精练, 但又略有不同, 为学生感受不同说明文章的不同表达风格提供了范例。

(1) 不同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鲸》一文在本组课文排序中位居首位, 紧随其后的是《松鼠》, 而两篇课文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完《松鼠》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鲸》与《松鼠》在表达上的异同, 从中感受到不同说明文不同的表达风格。

(2) 同题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学生阅读《松鼠》, 如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徜徉, 把同是《松鼠》的文艺性说明文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通过比较阅读, 产生新的发现。

四、创设交流情境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语言能否得到发展, 取决于有多少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应因文而异, 尽可能创设语言交流情境,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引起争辩, 在思辨中激活思维。在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 让学生获得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如教学《新型玻璃》, 可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创设语言情境, 一部分同学扮演玻璃厂新闻发言人介绍新产品, 一部分同学扮演媒体记者, 对新产品进行采访。通过“新产品推介会”, 学生不仅回顾了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 而且还重组了课文语言, 明白了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 面对不同身份的人, 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在产品推介时创造了介绍新知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鲜活的, 具有强大的再生力。

《鲸》一文中, “鲸不属于鱼类, 是哺乳动物”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这一特点, 课堂以“鲸试图参加鱼类比赛而遭到拒绝”设计现场模拟情景对话。这种对话形式对学生而言, 看似简单, 实则是一种挑战。学生要把课文、课外读物以及电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同类聚合, 正确归类, 还需要通过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才能完成, 将阅读、想象、说话巧妙地融为一炉, 实现语言和知识在心理上的重构。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知识点, 又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搭建读写平台

运用语言同样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学习了说明文后, 可运用迁移规律, 实现读写结合。

如《鲸》一文, 在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出示一些随文练笔的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1) 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 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3) 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而《新型玻璃》一文, 则可由课文的结束段引发学生想象, 激活创新思维。可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 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 插入到课文中, 使它与原文有机整合, 也可以《新型玻璃》的自述来写一篇短文。

篇4:九上语文第三单元考试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还提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单元解读

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 但体材不同。它们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忧思。

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简直是一滴水之于大海,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而且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应该是一致的。

吴刚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正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才造成罗布泊消失的悲剧。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说明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最后大声疾呼,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位梦华的《旅鼠之谜》是一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小品,主要讲述了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第一是繁殖能力强;第二是一旦繁殖过多,就会千方百计吸引天敌的注意,主动通过天敌控制种群数量;第三是死亡大迁移。文章卒章显志,警示人类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它抒发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一群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雁群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富有亲情。它们的鸣叫似乎表明它们也具有社会性。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有时自愧不如。作者通过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为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勃勃的生机和情趣,我们应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则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却不料,到头来出现了报应的迹象,最初扔进的一块小石子飞了下来。小说警示世人,如果不从根本上搞好环境保护,最终人类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科海泛舟”,它提供了“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思考自然的启示”“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科学技术两面观”这样四项活动,将写作、口语交际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既要把握其科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相结合的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精读,注意理解关键语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及运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学习以及多角度理解和开展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懂得人类只有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爱护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注意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单元导读示例

一、课前欣赏

如果你浑身上下没有一颗痣,那你不是万里挑一也是千里挑一了,因为绝大多数人身上都有痣。据统计,人体上的痣多者可达50颗,平均为15~20颗。多数人都知道,痣是人体皮肤上的良性肿瘤,它的存在一般不会使携带者罹患癌症。那么,为什么痣里面的肿瘤细胞长期存活着,却不会发生癌变呢?它们是生性善良,还是因为被关在黑色“小包包”里而无法肆意妄为呢?

美国生命科学家最新研究证实,人体上包括黑痣在内的各种颜色的痣,大多数都包含有能够引起致命皮肤癌的突变基因,痣是一个个很有杀伤力的“恐怖分子”基地;这些坏家伙之所以未能施展它们的魔法,是因为人体里有一种特殊的抗癌机制,能够及时而有效地制止这些致癌基因向周边渗透和蔓延。他们发现,人体细胞内部有负责将氨基酸折叠成蛋白质的内质网,它能够细致地辨认出痣里头的致癌基因;当内质网发现这些“恐怖分子”后,便会立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停止该基因的蛋白质折叠,这就等于把这些恶毒的基因砍断了手脚,使得它们继续扩张的梦想化为泡影。不过,人体里的这张内质网还很有人情味儿——给这些“恐怖分子”留了条小命,把它们终身囚禁在“小包包”里,让它们混吃等死。

不过,生命科学家的兴趣并没有全部聚集在对痣的探秘上面,让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那个人体内质网所隐藏的深层秘密。如果将来有一种药物,能像人体内质网一样,把任何癌细胞都封锁并囚禁起来,让它们无法扩散,伤害生命,到那时,我们还真的要好好感谢这些痣里面的“恐怖分子”,感谢它们给人类带来的智慧启迪。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删改)

【赏析】

俗话说:“十人九痣。”而面对人体表面的多色痣,科学家们却大胆设想,如果有一种药物,能像人体内质网一样把任何癌细胞都封锁并囚禁起来,让它们无法扩散,伤害生命,那该多好。这是痣给人类带来的智慧启迪。由此可见,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但愿科学家们能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早出成果,降服癌魔。

二、《敬畏自然》导读

学习本文首先应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知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体材特点,侧重议论的表达方式以及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揣摩本文语言特色,学习作者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一)文题理解

《敬畏自然》节选自《大自然的智慧》(《散文》1998年第9期,有改动)。“敬畏”是敬重、畏惧的意思,它的宾语是“自然”,合起来的意思是: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尊重一切生命存在的权利,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破坏自然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

(二)作家作品

严春友,1959年生于山东省莒县大砚疃村。1979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83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学习西方哲学,1986年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和宇宙全息统一论的研究。爱好文学,写过诗歌和散文。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新论》《大自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统一论》(与王存臻合著)等。

(三)字词积累

1.生字字音

(zhǐ)尺 (kūn)鹏

(jí)蓬(hāo)

相形见(chù)混(xiáo)

(jǐng)深(suì)

(yáo) (shuò)大无比

2.词语注释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咫(zhǐ)尺: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不自量力: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相形见绌:相比之下,显出不足。

精巧绝伦: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

美味佳肴:味道鲜美的食品。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本文通过对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进行比较,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通过层层论述,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错误认识,提出了“敬畏自然”的观点。敬畏须落脚于爱护,人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应该时时想到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结构层次: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观点,人类宣称要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7段):比较人与自然,重点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得出人类的智慧远不及大自然智慧的结论。

第三部分(第8段至第10段):进一步论述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

第四部分(第11段):得出结论,人类理应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五)写作特色

1.逐层深入,卒章显志是全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

这篇议论性的散文,开篇就否定了人类的错误认识——“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不自量力的妄想。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这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又进了一层。在逐层深入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我们要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卒章显志,颇有画龙点睛之妙。

2.以理服人,启人深思是全文最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立意高远,视野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阐释道理,论述观点。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硬塞给人类要“敬畏自然”这个观点,而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先是论述“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接着又论述“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最后才号召人类要敬畏自然,中间不断启发人们思考:“我们有什么理由有什么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己掘的陷阱呢?”……使得全文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既以理服人,启人深思,又以情动人,催人猛省。

3.修辞生姿,形象生动是全文最精美的语言风格。

全文重在说理,但并没有板着面孔说教,而是恰当而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反问、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如“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一个“笑”字,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笑”出了人类不自量力的狂妄实质;再如,“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呢?”熔比喻、反问于一炉,语气强烈,表现了作者喷涌的激情,同时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还有排比、反复也大显神通,如“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何等炽热浓烈,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人文关怀。这些修辞手法犹如一朵朵秀立于文中的小花,把文章点染得活泼生动,使文章散发出亲切动人的气息。

三、阅读精品屋

①世界上什么动物最耐渴?人们马上会想到骆驼。的确,骆驼极其耐渴。在炎热干燥的沙漠中,人如果24小时不喝水将会因为脱水而死亡,但是骆驼长达一周不喝一滴水也能生存下来。骆驼有这样的本事,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在体内大量地储存水分,一次能够饮用相当于其体重30%的水,然后再慢慢地消耗掉。

②但是与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地区半沙漠地带的弯角大羚羊相比,骆驼的这点本事就算不上什么了。弯角大羚羊(以下简称大羚羊)可以长达10个月不喝一滴水。在炽热的沙漠中,一头大型哺乳动物怎么能够如此长时间不喝水也活得好好的?

③作为恒温动物,哺乳动物一般必须使体温保持在大约38摄氏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在撒哈拉地区,白天的气温通常高于38摄氏度,最热的时候超过50摄氏度。在如此炎热的环境中,哺乳动物主要通过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出汗或喘气)来散热。这是一种很有效的降温方法,每克水蒸发时能带走2.4千焦的热量。但是,这种方法有个缺点,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的话,身体就会很快地脱水。

④为了保持身体水分,大羚羊既不出汗也不喘气,而是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来应付炎热的气温:把体热储存起来。这就意味着它的体温会不断地上升。大羚羊能够忍受高达46摄氏度的体温,超过了这个温度才会通过出汗把体温降下来。骆驼也有类似的防止出汗的机制,但是它只能忍受41摄氏度的体温。

⑤维持如此高的体温除了能避免出汗,还有个好处:因为体温与气温接近,所以空气传给身体的热量就少了。但是,大羚羊处于如此“高烧”状态,为什么无碍于正常生理功能呢?许多细节还不清楚,不过我们大体知道它是如何防止头脑发热的。来自大羚羊心脏的血液由颈动脉送往大脑时,经过头部一个叫海绵窦的地方,在那里颈动脉变成了数百条细细的小动脉。在海绵窦里还有许多流向心脏的小静脉,它们来自鼻腔,其中的静脉血在流经鼻腔时,被空气冷却了,它的温度要比动脉血低。这样,小动脉血的热量就会传递给静脉血,从而使进入大脑的血液得到了冷却,温度能降低3摄氏度,从而防止对温度最敏感的大脑受到伤害。

⑥大羚羊还有一种独特的获得水分的方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例如碳水化合物,在新陈代谢时能产生水。因此,实际上所有的动物都能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地获得水分。不过,这个代谢过程需要氧气参与,而每次呼吸都会带走体内的水分。通常情况下,呼吸时损失的水分多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是得不偿失的。大羚羊却有办法改变这个产出比。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在晚上,大羚羊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作深呼吸。深呼吸能吸入更多的氧气,通过新陈代谢制造更多的水分,而夜晚空气湿度比较高,通过呼吸散失的水分就比较少。这么一来,大羚羊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累积更多的水分。

⑦这种适应性竟如此成功,使弯角大羚羊曾经是撒哈拉地区数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一度多达数十万只。

(选自《中国少年文摘报》,有删改)

【阅读思考】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出文中所说明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自然段中的“高烧”为什么要加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型哺乳动物耐渴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弯角大羚羊是用哪几种方法保持体内热量不向外散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个人都品尝或体味过疲劳的滋味,也都知道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那么,我们能永不疲劳吗?

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疲劳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这就是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当然,人体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机能,又在不断地把这些物质转化或输出体外。当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大时,所产生的代谢物质数量就会大大超过人的体能转化、输出的数量,以至在体内形成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而且疲劳的程度与代谢物质积累的数量成正比。机体休息时,体内蓄积的代谢物质则被逐渐转化并输送出去,当代谢物质的蓄积量降至数值以下时,疲劳也就消失了。

人体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心脏工作量大得惊人,以它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便达10万次,其搏出的血量,足够装满一节油罐。然而心脏却永不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收缩做功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电图上可以看出,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也就是说在一天中,心脏只工作9小时,而休息的时间长达15小时,而且它是在疲劳之前先得到休息。这就是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所在。

当人们知道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之后,还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美国贝德汉钢铁公司的科学管理工程师佛德瑞克·泰勒博士发现,一个身强力壮的工人,如果让他一天连续搬生铁8小时,到下班时他已经筋疲力尽,搬运的生铁量为12.5吨。后来,佛德瑞克·泰勒博士让这位工人在每一小时里干活26分钟,休息34分钟。结果他在8小时里搬运的生铁达47吨,而且毫无疲劳感。实验证实了这样的观点:在疲劳之前休息,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就永远不会疲劳。

那么,如何做到在疲劳前休息呢?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打字员可以在打印完一份文件后揉揉眼睛,伸伸手臂,远眺窗外;野外劳动者可以在作业空隙喝杯茶水,或席地而坐休息;伏案工作者可尽量利用工间休息做做操;一般上班族可有计划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量,提前几分钟到岗,做好准备工作……美国的企业管理学家亨利·福特曾经说过:“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句话说出了工作和休息的辩证真谛。

(选自《读者》)

【阅读思考】

1.细读全文,根据文本填空。

(1)疲劳的产生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果。

(2)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要使自己永远不会疲劳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了说明“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使用设问句,这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说说你对“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一辩证关系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怎样才能永不疲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最耐渴的动物》

1.(1)骆驼耐渴的原因;(2)世界上最耐渴的弯角大羚羊耐渴的原因;(3)弯角大羚羊储存身体热量的方法。

2.因为这儿不是常用的“高烧”的意思,而是特殊含义,故用引号。

3.(1)用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来散热;(2)保持身体水分。

4.(1)把体热储存起来;(2)在晚上,大羚羊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出去,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作深呼吸,这样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积累更多的水分。

《人体疲劳的奥秘》

1.(1)新陈代谢(2)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3)在疲劳之前休息

2.列数字、举例子。运用数字说明,目的在于使读者对工作与休息之间的关系有精确的了解。通过举例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让人信服。

3.通过设问,便于文章展开,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4.合理安排好时间,正确处理好休息与工作的关系,不打疲劳战,抓住有利时机尽量多休息。

篇5:九上语文第三单元考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前门情思——大碗茶》 教学目标:

1、在歌曲的演唱学习中,使学生增加对我国曲艺音乐的了解与认识,感受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在感受北京曲艺音乐韵味的基础上,聆听录音范唱,分析歌曲要素与情感表达,采用视唱歌曲旋律、对比欣赏等方法,学唱、表现歌曲。

3、初步了解曲艺音乐的相关知识;常准歌曲中的装饰音,感受其作用;用京腔京韵来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曲艺音乐的相关知识;常准歌曲中的装饰音,感受其作用;用京腔京韵来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播放《四世同堂》视频片段,学生初步感受歌曲。

2、欣赏歌曲

(1)教师提问:这首歌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与以前学过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2)这首歌曲每唱一句都有一个间奏,在曲艺音乐中叫做过门。教师出示曲谱,对比分析《前门情思——大碗茶》与北京琴书《长寿村》的过门。

(3)学生跟唱过门。

3、学唱歌曲(1)朗读歌词

①学生边击拍边按节奏朗读歌词,要注意读出京腔的“儿化音”。②找出每个乐句中的装饰音单独学唱,引导学生感受其作用。(3)学唱歌词

①按照歌词结构,分两部分学唱。

②教师提问:A段从“我爷爷小的时候”至“就着一口大碗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情绪上有没有变化?你认为怎样表现更为恰当?

③教师提问:B段从“来”开始到结束,旋律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4)完整演唱歌曲

①学生随伴奏演唱歌曲。

②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表演歌曲? ③学生分组展示。(5)分组讨论

《前门情思——大碗茶》在音乐风格、艺术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4、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京韵大鼓经典作品,对北京曲艺音乐产生兴趣,关注民间曲艺音乐的发展。

2、通过观看视频、聆听范唱等方法,感受曲艺音乐的魅力;学唱《重整河山待后生》片段。

3、初步了解京韵大鼓的艺术特点及代表艺术家。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体验京韵大鼓经典作品,感受曲艺音乐的魅力;学唱《重整河山待后生》片段。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1)导入

①播放《丑末寅初》视频片段,教师提问:京韵大鼓表演形式有什么特点? ②教师投影显示京韵大鼓常用伴奏乐器:鼓、板、三弦。③观看示范演奏鼓、板。(2)欣赏

①教师简述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剧情。

②教师提问:为什么这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运用了京韵大鼓的音调? ③教师播放范唱录音,教师提问:歌曲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④分析“花香之地无和平”一句的旋律特点,学生模仿学唱。(3)简介骆玉笙

①简介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

②欣赏骆玉笙演唱的京韵大鼓视频,感受她的音色特点和演唱风格,并模仿演唱第一乐段。

2、简介曲艺音乐

(1)结合多媒体,教师介绍汉代说唱俑。

(2)教师总结:曲艺音乐是融语言、音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其中“说”与“唱”的结合,是曲艺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种类最本质的特点。

3、课堂练习

教师多媒体显示鼓、板、三弦、扬琴、四胡等乐器图片,学生能准确说出这几种乐器名称,并知道是哪个曲种的主要伴奏乐器。

4、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及知识要点,教师小结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蝶恋花·答李淑一》

2、欣赏《布谷鸟儿咕咕叫》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有进一步了解曲艺音乐的愿望,热爱祖国的民族艺术。

2、通过模仿学唱与对比欣赏的方法,分析唱腔基本特点、听辨音色等方式,使学生能分辨几种不同曲艺音乐的类别。

3、了解苏州弹词,四川清音等相关知识。初步了解几种说唱音乐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苏州弹词,四川清音等相关知识,了解几种说唱音乐的特点;能分辨几种不同曲艺音乐的类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欣赏《蝶恋花·答李淑一》(1)初次聆听

教师提问:能听懂这段唱腔的唱词吗?它的语言有什么特点?(2)聆听方言

①唱腔中那些字的读音与普通话不一样?

②学生跟老师一起轻声以苏州方言诵读唱词,感受语言的韵味。

③教师提问:在苏州方言里“轻”是读第四声的,它在演唱时有什么特点?(3)整体欣赏

①教师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②教师提问:哪几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 ③这段唱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什么?(琵琶、三弦)(4)对比欣赏

①再次聆听,划分唱腔段落。

②教师启发学生感受前后两个段落不同的情感变化。(5)简介苏州弹词 教师播放《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演唱视频,学生了解苏州弹词的演唱形式。

2、欣赏《布谷鸟儿咕咕叫》

(1)整体聆听,感受唱腔特点。(2)模仿练习“哈哈腔”。

(3)介绍四川清音及其代表人物。

3、课堂练习

教师播放京韵大鼓、苏州弹词、四川清音、北京琴书、山东快书等曲艺片段,学生听辨曲种。

4、小结下课

篇6:人教版九上语文第二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思想风采”,各篇课文堪称文化与语言的富矿,连同综合性学习,将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和五彩斑斓的语言王国。

一、明确本单元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方面:

1.积累、掌握约50个字词;

2.了解一些文化、文学常识(如四位作者的生平、成就概况);

3.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4.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5.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

6.练习写演讲词、书信,学习用举例子、分要点等方法说清一个看法或道理(即议论的能力);7.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课外资料,锻炼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8.增强批判、反思能力。

过程和方法方面:

1.自主阅读课文,不依赖老师的讲解;

2.进一步增强朗读的兴趣,养成朗读的习惯(《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中的一些段落尤其适合朗读);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文章和语句含义的方法,养成这种思考习惯,不去孤立地死记硬背“中心思想”和“练习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进入中外伟人宽广博大的精神世界,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激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事业、正义、自由、艺术、爱情等问题,从而拓展自己的精神疆域,深化个性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

(1)以上三方面的目标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这里分项罗列,是便于教师具体把握;教学中,不宜为学生拆解过细。

(2)各项目标不必面面俱到,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整体教学设计和本班学生的情况,有重点地选择和处理。

(3)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应把本单元与其他单元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二、把握各篇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1.从内容上看,本单元的课文均以“思想风采”为核心,有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有文坛泰斗雨果对思想大师伏尔泰的礼赞,有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艺术交流,还有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进行的爱情启蒙。这些课文在洋溢着充沛激情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细品读,将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各篇课文的思想内涵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敬业与乐业》中提倡的从业观,你能否在其他课文中发现相应的表现(如《傅雷家书》中对艺术事业的执著与痴迷)?《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与《致女儿的信》中,反映了怎样一种共同的人本主义信念?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这四篇文章合起来,启示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学生学习的就不只是一篇篇课文,而是打开了一片精神的空间、思想的领域。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毕竟只有十四五岁,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还非常有限,社会经验也谈不上,所以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既要注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以免学生对久远时代与异域国情感到隔膜,感到思想的过度抽象。同时,对于文章中的某些观点,还可以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大胆质疑,从而培植学生的批判精神,尤其是敢于向权威和经典问难的勇气。

2.从语言上看,本单元的文体为演讲和书信,放在一起,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演讲的口语性较强,要注意讲话时的现场感、交流感,有时还要有强烈的鼓励性和感染力;书信的书面色彩较浓,可以更多一些细腻的抒情和描写,再加上书信在写作时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斟酌,所以表达时的逻辑性较强,语言也更加精练、准确、到位。关于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所体会即可,不必专门做知识讲解和理性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大多文采飞扬,应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词句(注意对使用频率不同的词语、格言应区别处理,有的会读会认、知其大意即可;有的则要会用)。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把哲理和激情真正化入学生的血液里,切忌把句子孤立地抽取出来解释并统一“正确”答案。

口语和书面语特色的比较,各篇课文语言风格的比较;怎样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怎样在语境中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都可以在单元总结时进行点拨。

三、各篇课文的简要说明及教学建议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建议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品味与领悟、反思与批判;(2)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3)“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初步学习;(4)演讲和口语特色的体会。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可以结合练习四,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和辩论;还可以结合练习二提出的两种论证方法,进行小论文或辩论提纲的写作。领悟作者精神旨意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体验来理解,例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学业中感受到的乐趣。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良知的呼唤。本课的学习重点有两个:一是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练习二),二是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本文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时代和思想背景感到陌生,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因而很难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很难激起感情共鸣。教师可通过与历史课程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不应视之为语文课的“跑题”和“僭越”),讲述伏尔泰的故事,聚焦于伏尔泰为弱势人群呐喊、奋争的正义行动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傅雷家书〉两则》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舔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本文的主要内容比较清晰明了,学生容易理解,不必详细串讲。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再提几个问题加以提升。关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议论,学生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因为缺少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精神体验。对这几处议论,我们既不应随便放过,“进宝山而空回”;也须把握好阐发的深度与分寸。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傅雷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颖悟,可以播放并讲析一些贝多芬、莫扎特等西方音乐大师的作品,从而把语文学习同音乐结合起来,整体促进学生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唛头要求函电下一篇:某保险公司省分公司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