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蜗牛教学设计

2024-05-14

语文s版蜗牛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语文s版蜗牛教学设计

蜗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蜗牛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养成像蜗牛一样坚持不懈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弄清作者为什么开始嘲笑蜗牛是胆小鬼,后来又敬佩它,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图导入,揭题

你们见过蜗牛吗?它长什么样儿?(生描述)就这样儿——「展示课件第一屏」(播放有关蜗牛的短片或图片供学生观看)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动物朋友——蜗牛。(板书课题)

二、情感朗读,感悟

(一)、请大家自由、投入地朗读这篇课文,通过文字和作者对话,和小蜗牛对话。1.师:读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障碍?(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答惑)2.这篇文章的哪些段落特别吸引你?(三、四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读这些描写吧,去享受美好的文字带给你的精神盛宴。(生自主读文)

(二)、师:此时此刻,你一定想说些什么吧,把你心里的话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写完读给我们听听。

三、回顾学法,识字

(一)、师:在学习《山雀》一课的生字时我们一起来回顾、总结了学习生字的好方法——出示生字的学法

(二)、好的学习方法就像是勇士手中得力的武器,可以所向披靡。那么,小勇士们还等什么呢?开始学生字。

1.同桌合作试讲。

2.学生依座位顺序讲生字,每人一个,其他同学可补充。3.师重点讲解、范写“袋、继、熟”三字。

4.从这些生字和词语中自选三个以上即兴说几句话或编一个小故事——例如:口袋、继续、成熟

四、学生练写生字,师巡视,及时指导

五、作业设计

(一)、在作业本上写本课生字。

(二)、有感情地练读课文,预习课后题。

第二课时

一、揭题,走进回忆

师:一段美好的生活,总会留下一个难忘的回忆。而在美好的童年里,在潮湿的墙根儿下和蜗牛亲密接触的幸福和幸运可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如今,当蜗牛更多地被作为美味端上餐桌时,关于墙根儿下的抓蜗牛、看蜗牛的回忆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一起走进郑晓东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读文,品词析句

(一)、师:文章中到处弥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请你轻轻地朗读课文的一、二、五自然段,读好后想想:你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二)、第三、四自然段解析

1.回忆是美好的。在回忆中,作者对蜗牛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用心地默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寻找答案。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两个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我”开始嘲笑蜗牛是胆小鬼,后来又敬佩它了呢?标出相关的词、句、段,好好体会。

三、总结,欣赏励志

师:儿时的观察、思考让作者写出了一篇情真意切的赞美蜗牛的回忆性文章,这段回忆又让我们认识并了解了可爱而顽强的蜗牛,作为锦上添花的礼物,下面我要把一首名叫《蜗牛》的歌送给大家。

四、作业设计

(一)、采集课文中用得巧妙的词语补充在“词语花篮”里。

(二)、日记《我___蜗牛》。

(三)、阅读关于小动物的课外书籍,感受自然界动物的可爱。

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感谢您的选用。

篇2:语文s版蜗牛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参考1)蜗牛

教学中,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与实验接触现实,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交往和语言能力。让学生们亲自动手画蜗牛、设计实验来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给蜗牛设计一个家,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并在活动中改善了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做到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课后很多学生饲养的蜗牛都产下了卵,孵出了小蜗牛。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照顾小蜗牛、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事。

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的行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也改变了教师“教”的行为,使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篇3:语文s版蜗牛教学设计

师:今天, 我们一起研究一个词儿——男子汉 (师板书:男子汉) 。虽然在座的有男子汉, 也有“女子汉”, 但是, 并不影响我们研究“男子汉”, 因为“男子汉”不分男女。请同学们想一想, 男子汉应该具备什么特点?

生: (纷纷回答, 师板书) 勇敢、善良、自强、自尊、自信、顽强、诚信、宽容……

师:你们瞧, 难道只有男人才具备这些特点吗?这些优秀的品质, 女人一样拥有。所以, 我觉得“男子汉”这个词, 是对所有优秀的人的统称。今天, 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外国的男子汉, 他来自世界名著《老人与海》。这本书里的老渔夫是世界文学长廊中最著名的男子汉之一, 《老人与海》的故事讲的是:老渔夫已经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 他钓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马林鱼, 比他的船还要长两英尺。大鱼拖着他的小船在海面上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 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没经受过的艰难考验, 他一直与大鱼顽强地抗争, 终于把大鱼刺死, 拴在船头。可是, 大鱼流出的血却引来了一群鲨鱼, 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 尽管他刺死了一条条鲨鱼, 可是马林鱼身上的肉还是被鲨鱼吃光了。最后, 当老人疲惫地回到家时, 船尾拖着的只是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了。原文4万字左右, 我们的课文只有两千来个字, 经过了缩写, 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个男子汉的风采。请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 一边给文章分成三大段。

师: (默读之后提问) 你是怎么给文章分段的?

生:前三个自然段是一段, 后三个自然段是一段, 然后中间的自然段分成一段。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我认为, 前三个自然段是介绍老人出海前的事情, 中间的这些内容是讲老人在海上遇到的困难, 最后三个自然段是说出海归来后的情景。

师:你分得很正确, 解释得也很好。如果把这篇课文分成四大段, 你们知道怎么分吗?

生:前后两个大段不变, 中间的一段从“老人竖起桅杆, 挂起风帆, 开始往回划”这个自然段开始, 分成下一段。

师:知道为什么这样分吗?

生:老人战胜大鱼和打退鲨鱼是出海打渔过程中遇到的两件大事, 这样划分, 更好地看清了故事的梗概。

师:你说得真好!我们给文章分段, 不仅仅是为了考试, 更是为了准确清楚地理解文章。一篇长文章, 如果在我们的脑海中被划分成了几个部分, 变成了几篇短文章, 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它的意思了。按照四部分的内容,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84天, 老人没有捕到一条鱼, 连饭都要吃不上了, 只能把一杯咖啡当做一天的食物, 可怜啊, 老头儿!二、终于捕到了鱼, 却是一条很难对付的超级大鱼;虽然制服了大鱼, 老人也已经筋疲力尽了, 可怜啊, 老头儿!三、老人又遇到了“鲨鱼黑帮”, 疯狂抢夺他的猎物, 又是一场激烈的战斗, 可怜啊, 老头儿!四、当老人回到渔村的时候, 他费尽千辛万苦得到的猎物, 只剩下一根大鱼刺了, 可怜啊, 老头儿! (补充板书:的男子汉) 这是个什么样的男子汉呢?

生:可怜!

师:老人在这样危险的境遇下, 顽强地生存下来, 并且把那么大的鱼制服了, 他的失败是可怜的吗?

生:老人在危险的环境中不放弃猎物, 他是个可敬的男子汉。

师: (补充板书:可敬的男子汉) 既然他是个可敬的男子汉, 刚才我对段意的理解就要变变样了。按照四部分的内容, 我们应该这样理解:一、84天, 老人没有捕到一条鱼, 连饭都要吃不上了, 他仍然没有放弃, 每天坚持出海, 可敬啊, 男子汉!二、终于捕到了鱼, 却是一条难以对付的超级大鱼, 老人没有屈服, 经过两天两夜的较量, 终于制服了大鱼, 可敬啊, 男子汉!三、老人又遇到了“鲨鱼黑帮”抢夺, 老人一次次击退鲨鱼的进攻, 可敬啊, 男子汉!四、当老人回到渔村的时候, 虽然猎物只剩下了一根鱼刺, 但那鱼刺上写满了老人的勇敢与顽强, 可敬啊, 男子汉!

B、寻找男子汉

师:从文中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老人是可敬的?

生:“老人的右手勒出血, 他把手浸在水里, ……痛苦对一个男子汉不算一回事儿”。老人的手都磨破了, 他还把手放到海水里, 海水是咸的, 他肯定更痛了, 但他却说这样的痛苦对男子汉算不了什么。他真勇敢, 真坚强呀。

师:你说得很好, 在海上漂泊这么久, 又与比船还要大的鱼搏斗, 老人或许是累得精疲力竭了, 他把手放到海水里, 用疼痛刺激自己清醒点, 继续坚持, 这确实是可敬的表现呀!还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我一定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 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老人要战胜这条大鱼的意志很坚定, 他从来没想过要放弃。

师:说得真好。老人拼出自己的性命, 也不愿意放弃大鱼, 他不断地鼓励自己坚持下去。还有哪句话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可敬的男子汉呢?

生:“两个钟头以后, 老人浑身被汗水浸透了, 骨头也累酸了”, 从这句话也能看出来。

师:骨头累酸了, 流出的汗水淌在伤口上, 咸涩的汗水让伤口很痛, 但老人依然没有放弃。几乎从整篇文章都可以看出老人的顽强的精神。

生:从题目就能看出来。

师:你是怎么从题目就看出来的呢?

生:老人是衰老的人, 而大海是强者的象征, 尽管老人与大海相比显得很渺小, 但可以通过这个题目想象得出老人的勇敢, 敢与大海搏斗。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同学们, 读文章就要这样, 读出自己的思考, 读出自己的发现, 也读出自己的疑问。谁有问题要向我提问?

生:老师, 我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老人总在梦里梦见狮子呢?

师: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老人梦见狮子的情节, 在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三次出现, 这是作家的有意安排, 这样安排是什么目的呢?与老人的性格特点有什么关系呢?哪位同学能替老师回答?

生:因为狮子是百兽之王呀, 所以老人梦见狮子, 狮子最厉害了。

生:不对, 老虎才是百兽之王呢, 老虎比狮子厉害。

师:请同学们看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文章交代说, 老人的童年生活在非洲。在非洲草原上称霸的动物就是狮子, 而狮子在文中是一种象征。你们想一想, 狮子象征了什么呢?

生: (纷纷回答) 威猛、勇敢、高大、雄壮、王者……

师:你们说得都对, 它也象征了老人的雄心壮志。老人希望取得辉煌的成绩, 他希望捕到大鱼。狮子是老人儿时最敬佩的动物, 他梦想着自己也变成一只威猛的狮子。所以他始终坚持和大鱼抗争, 但太可惜了, 大鱼被拖到岸上时, 已经只剩下白骨了。你们说, 老人的这次捕鱼的结果, 是胜利还是失败呢?

生: (争论) 失败!胜利!

师:我们还是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老人自言自语:“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

生:这是什么意思呀?都被消灭了, 怎么还说不可以被打败呢?

师:这句话读起来确实有点儿难懂。不过, 越是难懂的话, 越要认真品味, 这句话是整篇课文的灵魂, 故事的含义就在这里。“消灭”就是消失、灭绝, 已经死掉了, 可是他却没有被打败, 这样的事情你们见过吗?我来举个例子, 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 烈火烧身, 纹丝不动, 他牺牲了, 你们觉得他是胜利者, 还是失败者呢?

生:他没有在烈火中屈服, 当然是胜利者了。

师:老人捕到的大鱼比他的渔船还长, 随时可能把渔船顶翻, 可是老人没有放弃, 他“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 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他“把鱼弄死不仅仅是为了养活自己, 是为了光荣”。最终, 虽然那条鱼只剩下了一根鱼刺, 但他仍然算得上是个胜利者。现在, 就请大家再读一读这句难懂的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把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写出来。

师: (5分钟后) 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一个人不能失去信念, 这个信念可以支撑一个人战胜所有的困难, 即使他一辈子都无法完成一个心愿, 但只要他一生都为此努力, 他就是成功的。

师:写得很好。信念是了不起的动力。谁再来读一读?

生:人也许在战争中牺牲, 但他那不屈的精神是永远也打不败的。

师:说得真好。只要同学们在这句话中提到了信念, 提到了勇气, 提到了信心或精神这样的词儿, 就是准确地理解了这句话。从古到今, 我们国家也有许多男子汉的光辉形象, 你们能说几个吗?

生: (纷纷回答) 司马迁的坚毅、董存瑞的勇敢、雷锋的善良……

师:你们能说几个女子的形象吗?

生:花木兰算吗?

师:替父从军, 这么勇敢, 当然算啦!

生:还有刘胡兰, 面对敌人的铡刀也不屈服。

师:无论男女, 他们都是可敬的英雄, 都可以称为“男子汉”。其实, 在我们身边就有许许多多的男子汉形象, 你们发现了吗?我给大家讲一个男子汉吧, 他就是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在课堂上, 他写好作文后, 让我批改。那篇作文的毛病很多, 我一一指出, 他回到座位, 没有休息, 而是认认真真地修改。改好之后, 又拿给我看。但这篇作文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我提出来后, 这位同学又耐心地改, 下课时, 他没有和别的同学一起拎起书包就走, 而是依然认真地改作文。也许, 他不聪明, 但是他的行为证明他是一个男子汉。我想, 他将来一定会成功的。

C、寻觅无止境

师:《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个很特别的作家, 他每天上午写作, 而且以站立的姿势写作。他认为坐下写作太舒服, 坐得舒服就容易写废话。所以, 海明威的作品里, 语言都很朴实, 而且大多是简短的对话。同学们有时间时, 可以读一读《老人与海》的原著。海明威有自己的文学创作理论, 叫做“冰山理论”。他说, 作家在文学作品中, 只能描写很少的内容, 就像冰山, 露出海面的只是一少部分, 而在海面下隐藏着更加丰富的冰山, 要靠读者自己去发现。其实, 我们在阅读每一篇好文章的时候, 都是在透过冰山的一角, 寻觅隐藏在冰山下面的丰富宝藏。现在, 我们来读几段《老人与海》的原文, 感受一下名作的艺术魅力。当老人回到家, 睡了一宿觉, 那个曾经跟随老人出海捕鱼的孩子来看望他了, 文中写道:

老人终于醒了。“别坐起来, ”孩子说, “把这个喝了。”他倒了些咖啡在一只玻璃杯里。老人把它接过去喝了。

在这个片段里, 从孩子说的第一句话, 就可以看出老人是个男子汉。

生:怎么看出来的呀?

师:你们想想, 孩子说“别坐起来”, 说明老人在干什么?

生:老人要坐起身来。

师:老人已经在海上飘荡了三天三夜, 受了这么严重的伤, 根本就爬不起来, 可是有人来看望他了, 他不是躺在床上呻吟, 而是要顽强地坐起来, 这不正是男子汉的表现吗?

师:再看这段老人与孩子的对话:

“他们来找过我吗?”“当然啦。派出了海岸警卫队和飞机。”“海洋非常大, 小船很小, 不容易看见, ”老人说。

老人问孩子, “他们来找过我吗”?这里的“他们”, 文章没有交代指的是谁, 但孩子却明白, 告诉老人, 海岸警卫队和飞机一直在找他。老人说, “海洋非常大, 小船很小, 不容易看见”, 你们知道这句话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品质吗?

生:宽容。

师:真聪明!遭遇这么大的危险, 老人不但没有埋怨救援队, 还替他们着想, 可见老人是一个多么宽容的人, 男子汉就是这样宽容。

师:再看这段对话:

孩子说:“躺下吧, 老大爷, 我去给你拿干净衬衫来, 还带点吃的来。”“我不在这儿的时候的报纸, 你也随便带一份来。”老人说。

老人让男孩把自己不在时的报纸带给他, 这句话可以说明什么?

生:说明老人很爱读报。

师:但这与文章主题没有关系呀。好作家绝不会在文章里写下与主题无关的话。老人遇到这么大的灾难, 不是想着对别人讲怎么害怕, 而是平静地要男孩给他带报纸, 这说明老人没有受到惊吓。他很勇敢, 很坚强。男子汉, 经历再大的风浪, 都能马上平静下来。

师:最后再读一句, 海明威写道:

孩子出了门, 顺着那磨损的珊瑚石路走去, 他又在哭了。

男孩顺着磨损的珊瑚石路走去, 为什么要强调是磨损的珊瑚石路呢?

生:这条路已经走过好多次了。

师:老人捕了一辈子鱼, 他一次又一次地走过这条珊瑚石路, 一次又一次地与大海搏斗, 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这磨损的石路, 具有象征意义, 象征着老人一生经历的艰苦磨练。男孩走在这条路上时, 又哭了。第一次流泪, 是见到老人回来后, 满脸满身都是伤, 男孩心疼老人, 流下了眼泪。当他看到老人醒来时, 立刻不哭了, 因为在老人面前, 他也要像一个男子汉一样, 他要走男子汉的路。在小男孩心里, 老人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呀。希望大家在课后的时间里, 能够阅读原著, 好好感受一下男子汉的风采, 以及文学的魅力。下课!

备课笔记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一位旅居美国的妈妈, 讲了孩子学英语的故事。孩子入学不久的一天, 在家为一项拼写作业犯难。这作业要求做“单词船”, 她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打电话问老师, 原来就是拼写单词, 但是得从一个字母开始, 每一行加一个字母, 排成的图形就像小船, 所以叫“单词船”。原来如此, 新鲜!再想一下, 回过味来:这不是变个花样让孩子抄单词么?还有一项作业, 跟“单词船”有异曲同工之效, 那就是“彩虹词”, 实际就是用彩色笔描单词。描了几种色, 就是抄了几遍单词, 其实也是变相的抄写。这些方法, 都是利用孩子对色彩和形状的直观喜好, 让孩子处于一种兴奋点上, 不知不觉地进入记忆单词的状态, 每一次重复, 都是在大脑皮层里加深印象, 像滚雪球似的, 越滚越磁实, 单词也就在不经意间记住了。

让孩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学习, 学习就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我总觉得, 老师是为孩子们点亮路灯的人, 推开窗子的人, 总之, 是为他们带来光明的人。我想起顾城的诗《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里的句子:“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现实中, 许多老师为了保证学生的考试成绩, 为了便于评判分数、排列等级, 为学生设置了太多的围墙与栅栏, 使他们感受不到创造的快乐, 成功的喜悦, 他们幼小的大脑变成了机械化的储存箱, “听话”就是好孩子。有个学生写作文, 这样写不合格, 那样改也没通过, 老师又没告诉他应该怎样做, 只是命令他“重写”。走投无路, 他只好照“作文选”抄了一篇, 这回得了个“优秀”。从此, 他不再动脑筋构思作文了, 有一本作文大全足矣。当一个又一个孩子在某些教育模式的逼迫下, “幡然醒悟”, 找到学习“捷径”的时候, 他们以为那捷径通往阳光明媚的春天, 殊不知, 那一时的光亮只是坟地里的鬼火, 只能把他们引向地狱。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视频中, 顾城用深沉的语调朗诵着自己的诗句, 倾吐着自己的心声。突然间, 他疯狂了, 他大声地呼喊着:“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篇4:语文s版蜗牛教学设计

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一个词语:琥珀。谁会读?你们见过琥珀吗?谁来说一说。(课件出示琥珀图片)这就是琥珀,谁再来形容一下?那你们了解琥珀吗?学生交流。(板书:奇异,理解意思)。补全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

1.读词语:琥珀、松脂、渗出、包裹、澎湃、黏稠、详细。

2.指导书写:“澎湃”一词。书写时注意什么?学生交流。

3.抽读课文3、4、5、7、8、10、11、18自然段,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琥珀的哪些内容?从学生的交流中提取板书:形成、发现、价值。

三、细读文本,精读感悟

1.读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说奇异之处。

(出示琥珀插图)这就是那块奇异的琥珀,文中是怎样描述的,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

结合插图,做填空练习。这块琥珀是( )的,一个( )一个( )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 )。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 ),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 )。

师:你觉得这块琥珀有何奇异之处?

生:苍蝇和蜘蛛是一对天敌,同处一室,非常罕见。

生:从“仍旧好好地躺着”“身上的每一根毫毛都清清楚楚”“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可以看出这块琥珀保存的完好无损,清晰可见,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我不得不为之惊叹。

师:那让我们带着惊叹之意再来读读这几句话吧。

2.理清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

惊叹之余,老师有一个疑问,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12段,找出答案。生交流,小结:形成松脂球、形成化石两个阶段。

3.找松脂球形成的条件。

师: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自由读1~9段,找出相关的句子,可以小组讨论。

从学生的交流中提取板书:天气炎热、松树(松脂)、苍蝇和蜘蛛。

师:文中几处描写太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师:从这3句话中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暖暖地照着、照得火热、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

师:你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这3句话吗?

课文中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描写,请大家读3~4段,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苍蝇的?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小苍蝇当时很快乐。

师:你从哪句话读懂的?

生1: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生2:我读出了小苍蝇在精心打扮自己。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2: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师:还是一只爱美的小苍蝇。谁能把自己的体会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生:读句子、指生评价。

师:作者抓住了小苍蝇的什么来写的?

生:动作、外形。

师:是啊,作者通过描写了它的动作和外形,让我们看到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苍蝇。那蜘蛛又是怎样出场的呢?出示第5段,指生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1:蜘蛛很想吃掉小苍蝇。

生2:蜘蛛的动作很小心,生怕惊飞了小苍蝇。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生2:慢慢地、小心地。

师:你能把蜘蛛的小心翼翼读出来吗?

生2:读句子。

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3:读句子。

师:蜘蛛一心想吃掉小苍蝇,可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出示第七段,指生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理解。

师:怎样理解“刚好”这个词?

生:正好,不早不晚,恰到好处。

师:如果早一秒钟会怎样?

生1:松脂只会包住小苍蝇。

师:如果晚一秒钟又会怎样?

生2:可能蜘蛛已经把小苍蝇吃掉了,只有蜘蛛包在松脂里。

师:是啊,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蜘蛛刚要吃掉小苍蝇的一瞬间,一大滴松脂落下来,包住了这两个小东西。如果只有一滴松脂落下来,能形成松脂球吗?

生齐答:不能。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找句子。

4.看板書串联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5.分析成化石条件。

师:松脂球在各种条件的巧合下形成了,要成为化石还需要什么条件?大家自由读11~12段,找一找答案。

生1: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师:你能把表明时间的句子读出来吗?

生2: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水把松树林淹没了,松脂球被埋在泥沙下面。

师:你概括得很全面,我们把这些变化称为“地壳运动”。(板书:地壳运动)

6.说形成过程

经历了这么漫长的时间,在各种条件的互相影响下,这块奇异的琥珀终于形成了。你能看着板书简要介绍一下琥珀的形成过程吗?

生述说。

出示6幅图片,看图再来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7.说价值

这块奇异的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呢?

出示句子(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什么是“推测”?

生1:就是推想、猜测。

生2:根据已知的东西推理不知道的东西。

师:在本文中指根据什么去推测什么?

生:在文中指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去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师:你读懂了文章。而且我们还知道了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四、谈收获

学生交流。师总结。

五、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参考文献:

李江彦.大雅鉴藏系列:人鱼的眼泪·琥珀[M].重庆出版社,2007.

篇5:语文s版蜗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鼓励学生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地震电影片断,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面对这样的现象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刚才播放的就是地震,这是一种令人十分恐惧的自然现象,它对自然界的破坏相当厉害。在距今左右的东汉时期,人们还不能正确的认识它,(出示地动仪图片)张衡经过研究,发明了一种用于地震的仪器--地动仪,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人们对地震有了新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张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前你收集了哪些资料?向大家汇报一下。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梳理问题。

[让学生观看地震的现象,对地震有一个认识,对体会古人类对地震的看法有着重要的作用,课前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他们。

出示生词、生字,检查交流。交流识字方法。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

说一下,本课主要讲了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设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细品课文,读中感悟。

本课写张衡发明了地动仪,那么哪段话主要写了地动仪。我们就先来学习地动仪。

1、学习地动仪样子和作用。

自由读第四段,想一想这部分写了什么?指名读这一部分,其它同学体会地动仪的样子和作用。

自由读这一部分后,汇报交流地动仪的样子和作用。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得这么好的?他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体会写作顺序。再读这一段。

[设计思路] 对地动仪的样子和作用进行透彻的学习和探究,通过正确理解课文,朗读体会,准确把握地动仪的样子和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爱科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后面仿写这一段起到了铺垫作用。

2、体会发明的过程。

这么精制的地动仪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读第2、3段。

当发生地震时,当地的人们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做?

但是,张衡却没有这么做,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研究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做的?

[设计思路] 通过让学生走进文本,在阅读时,把自身沉浸到文本的情景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去感受文中的情景,揣摩文中人物在此情此景下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从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设想当时人们对张衡的看法,体会研究时遇到的困难和他的做法,正确认识张衡,体会他对科学的态度。

3、学习地动仪的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出来的地动仪管用吗?人们对这个地动仪有什么看法?

是什么改变了他们的看法?读读第7自然段。这个时候大家会怎么说?

你觉得张衡是个怎样的人?请你对张衡说一两句话。

[设计思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品思想内容,能结合体验,结合自身的思想,真正从内心领会作品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从而获得情感熏陶和精神契合。这是阅读所追求的境界。由文章中的作者到自己,将张衡的爱科学的思想转化动力,使学生真正受到爱科学的教育。

四、从读到写,提高能力。

1、回顾第四段的写作方法。

2、仿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写完后交流。

[设计思路]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写物的好例子,文章按照先介绍样子,再介绍作用的方法来介绍,在介绍样子时按照先总体后部分,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非常值得我们来学习。因此把这个训练放在这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反思:

时下“感悟”“体验”这两个《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概念是语文教师使用得极多的。然而,在什么前提下什么时候,怎样让学生说感悟说体验,才能收到教学实效,不流于形式,不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教学时,张衡在研究地动仪时当时人们的看法,他研究时所遇到的困难,铜球落下去之后人们的议论纷纷,验证准确后人们对地动仪的赞叹,以及自己对地动仪对张衡的赞美都说出来,把自身沉浸到文本的情景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去感受文中的情景,揣摩文中人物在此情此景下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从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给足时间参与读,给足时间参与说。为了满足学生参与说的愿望,让学生回答问题,发表见解外,让学生轮流,给学生提供极好的语言锻炼机会。对于后进生千万不可忽视,要尽量让他们参与回答,给他们“应属于自己的权利”发展语言,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增强参与的自信心。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让给学生,才真正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惜时如金。

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利用阅读教学来给学生提供写作的借鉴,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促进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语言和习作素材的积累,而且提倡对积累的运用。而我们教师的一大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积累并使运用积累经常化、日常化,使学生掌握有效地积累和运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和运用的习惯,让学生从有意识地到自如地驱遣积累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的积累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精神家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仿写第四自然段,做到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小学生正处在儿童时期,儿童时期的不成熟性正是儿童发展可塑性、潜在性的基础。他们的发言往往是天真幼稚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难免有失偏颇。教师的态度首先是对他们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对他们早期智慧的敏感、惊喜与支持,同时又给予“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篇6:语文s版蜗牛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张衡,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课文中的难写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发明创造吗?谁起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由学生回答的引出人物张衡。

----大家了解张衡吗?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从小爱科学,后来有许多重大发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张衡的故事。师生共同板书课题,提示“衡”字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1、同学们平时读书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

2、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A、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看课文讲的是张衡的什么故事?

2、课件出示生字,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指名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

B、请同学当小老师领其他同学认读词语。

C、开火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三、鼓励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介绍的是什么时候谁的什么事?

2、他发明的地动仪有什么作用?

3、你从课文中还知道了什么?

四、质疑:默读课文,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咱们下节课一起来解决你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设计。

1、我是火眼金睛。(比一比,再组词)

记状()

纪()壮()

洒()偏()格()

酒()骗()洛()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发生发明发现

1、他认真记录、研究地震现象,经过细心考察和分析,了一种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

2、同学们继续向前走着,突然()小路旁的大树上,挂着一条条像蜡烛一样的东西。

3、这个故事()在离现在差不多两千多年的东汉时期。

9、张衡

板书:东汉科学家

地动仪测定地震

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的是第九课,《张衡》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之前,我有些紧张。听了大家的课,我是越来越不会教了,教后觉得一蹋糊涂,与课前预想的大相径庭。

优点:能利用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时,把形近的字放在一起比较,学生掌握地比较好。

不足之处:

1、每次都有同样的感觉,就是不会调控课堂进程,时间上老把握不好。前面导课的时间太长。

在了解张衡读学链接内容时所用的时间有些长,再加上读大屏幕出示的张衡的内容就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时间紧,顺序乱。

2、生字处理时,我觉得这样太匆忙了,学生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同时朗读课文也没有检查落到实处。字也没学好,课文也没读好。

3、出示自读提示时,也是慢一步。第二个问题根本没有必要再出示了,问题设计的有问题,问的不合适。

篇7:语文s版蜗牛教学设计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会认“花、朵”等七个生字,会写“火”字。

3、能结合生活实际,感受生活的美好。

[重点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火”字的书写。

[教具准备]几种常见花朵的挂图;布满星星的夜空和焰火的挂图;生字、词语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各种花朵挂图,说出花朵的名称,说说这些花美在哪里。(可从颜色、形状方面说。)

2、你们还见过哪些花朵?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3、告诉学生: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认识三种特殊的花朵。揭示课题(板书:1 花朵)。

二、自主认读,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不会读的字停下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或同桌之间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3、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4、去掉拼音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三、指导背诵,朗读感悟..

1、听课文录音,跟着录音朗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好。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共有几句话?你是怎样知道的?(认识逗号。跟老师书写,告诉学生,逗号是在句子中间的停顿。认识句号。让学生知道:一个句子完整了,就有句号。一个句号,就是一句话。)

4、分组朗读句子(一组读一句)。

5、指导朗读,体会第一句。(小黑板出示句子。)

(1)指名读句子,边读边想:你们见过晚上的天空吗?是什么样的?(先闭目想想夜空的景象,再和自己的同伴说一说。)

(2)出示夜空的挂图,讨论:为什么说星星是夜空的花朵?

(3)你觉得有星星的夜空美吗?你能不能把这种美的感受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后评议:感觉到夜空美了吗?→齐读。)

6、自学第二句。(出示第二句。)

(1)提出学习要求:①把句子读正确流利。②想想焰火是怎样的。③你知道哪些节日燃放焰火(或烟花)?

(2)检查自学、互相交流。

(3)看到节日里燃放的烟花,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能不能用高兴的语气把句子读出来?(指导朗读第二句。)

7、朗读体会第三句。(出示句子。)

(1)齐读句子,为什么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2)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因为我们是在祖国关怀、培育下成长,是祖国的未来的建设者,所以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3)我们能在祖国的关怀下健康成长,我们是多么幸福呀。齐读句子,读出幸福和自豪感。

8、指导背诵课文。

(1) 师生合作读课文。(师:星星。生:是夜空的花朵。)

(2)小组同学互相背诵。

(3)会背诵的同学,把课后第一题的花涂上红色。

四、指导书写,学会“火”字

1、教师在田字格中写“火”字,并边示范边说笔顺。

2、观察、说说“火”字在田字格中的笔画位置。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描红、书写,看谁写得美。

五、作业

把课文背诵给家长听。

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认识了逗号,句号。认识了花朵的各种样子,学生积极性很高,学得愉快。教学效果蛮好。这是一篇学生喜欢的课文。

篇8:语文s版蜗牛教学设计

师: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人生的大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生:为了赚钱!

师:有钱就能生活得很好吗?如果是这样, 为什么有些千万富翁还活得不快乐呢?为什么明星大腕还选择自杀呢?我觉得, 钱不能成为人生的追求。

生:人活着, 是为了学习。

师:学习怎么可以成为人生的目标呢?那还不学成书呆子了。

生:为了找个好工作。

师:什么工作是好工作呀?

生:挣钱多的。

师:唉, 又说回钱上来了。看来, 同学们还没有思考过这个人生的大问题。老师给大家一个答案, 保准让你满意:人活着是为了追求幸福。 (板书:幸福) 你们说的学习、找好工作、多赚钱, 都是为了追求幸福, 但是, 幸福的含义不只是学习、工作和赚钱。请大家欣赏一首题为《泥土》的短诗:“老是把自己当成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你们说, 珍珠和泥土, 谁更幸福?

生:诗中说珍珠经常痛苦, 可是泥土被人踩成了道路, 它怎么会幸福呢?

师:光芒四射的珍珠, 总要显示自己;显示不成, 它就痛苦。有一个同学告诉我, 艺术节的时候, 班级里要选一个同学去参加歌唱比赛。这个同学一直都认为自己唱歌是最好听的, 所以, 她认定老师一定会让她参加比赛, 于是, 这个同学激动得满脸通红, 心怦怦直跳。结果, 老师却说出了另一个同学的名字。这个同学立刻委屈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这都是因为她把自己当成了珍珠而造成的痛苦。如果她把自己当成泥土, 为别人铺一条回家的路, 或者上学的路, 谁都不会把她忘记。你们有没有想过, 没有泥土的世界, 会是怎样的呢?

生:没有泥土, 就没有我们住的房子;没有泥土, 就没有花草树木。我们脚下的大地, 就是泥土呀!

师:泥土就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 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宝贝呀!没有珍珠, 人类一样可以活着, 但是没有泥土, 人类就不能生存了。这么宝贵的泥土, 它却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 没有被埋没的痛苦, 它该多么幸福啊。

读书信, 议奉献

师:《给家乡孩子的信》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一位著名的大作家, 他写这封信时, 已经87岁了。当时的他, 连写字都困难, 但他还是饱含真情地写下了对家乡孩子的期望。这位大作家就是巴金, 他1904年出生, 2005年去世, 活了102岁。你们知道巴金为什么这么长寿吗?

生:不知道。

师:我觉得, 这与巴金老人“愿化泥土”的精神有关。年少的巴金, 生活在四川省成都市一个富裕的家庭里, 他的爷爷和父亲, 都是清朝的高官。但渐渐长大的巴金, 却越来越不喜欢这个家庭, 因为他认识到, 富人的钱, 都是靠剥削穷人得来的。所以, 巴金就离开了自己的家, 留学法国。30岁左右,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家》、《春》、《秋》, 揭露了旧社会封建大家庭的黑暗, 为老百姓说话, 为民族的未来焦虑。一个抛弃了荣华富贵, 把自己融入泥土的人, 经历了岁月的洗礼, 苦难的折磨, 在人生暮年的时候, 会对家乡的孩子说些什么呢?

师: (朗读课文后) 巴金在这封信的最后说:“希望在你们身上”, 你们知道这里的“希望”指的是什么吗?

生:希望我们能“好好地学习”。

师:你是从结尾这句话看出来的吧?那我们再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你们心里有那么美好的事物, 爱惜你们可以使用的宝贵时间, 好好地学习吧, 希望在你们身上。”爱惜时间, 好好学习, 希望在你们身上, 谁能给这句话加个关联词语?

生:因为爱惜时间, 好好学习, 所以希望在你们身上。

生:只有爱惜时间, 好好学习, 希望才会在你们身上。

师:感觉到了吗?爱惜时间, 好好学习, 只是实现希望的前提, 并非巴金对孩子们的希望。大家再仔细找一找, 巴金的希望, 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句, 在文章中能够找到。

生:“我和别人一样, 也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开花。”

师:差不多少了, 可是, 什么是“开花结果”呀?中心句都不会说得这么委婉, 而是直接说明文章的含义。

生:“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 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

师:对!那怎样做, 才是为社会添彩呢?

生:当科学家!

师:好, 有理想, 有志向, 祝你成功!但是,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大家想想, 一位清洁工把马路打扫得干干净净, 一位出租车司机把乘客安全地送到目的地, 一位邮局的投递员及时地把信件、报刊投入报箱, 这是不是在为社会添上一点光彩?

生:是。

师:所以, 巴金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 更多的同情, 更多的精力, 更多的时间, 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 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无论是著名的科学家, 还是普通的劳动者, 只要对社会有贡献, 就是在为社会增添光彩, 就是在让自己的生命开花。

生:巴金是大作家, 他为社会增添的光彩应该更大。

师:巴金从来没把自己当作了不起的人物, 他在信中说:“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 而是我有感情, 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 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这绝不是空话。许多作家都为自己取了个含义深刻的笔名, 而“巴金”这个笔名却取得非常随便, “巴”字是他的一个同学的姓, “金”字是他喜欢的一位外国作家名字里的最后一个字。他把自己的名字看得很轻, 只要简单好写就行了, 这不正是泥土一般朴实的精神吗?刚才我们说到巴金老人长寿的原因, 正是因为泥土一般朴实的精神使他拥有了博大的胸怀, 烈日晒不化他, 风雨击不垮他。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 专写硬汉题材的小说, 代表作是《老人与海》, 可是他却在62岁的时候开枪自杀了, 因为他觉得自己再也写不出比以前更优秀的作品了。请看《泥土》这首诗, “老是把自己当成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珍珠一旦不能放射光芒, 就觉得自己没有了价值, 可是, 泥土呢, 它本来就很普通, 无论何时, 它都在默默地尽着自己的义务, 默默地奉献着, 看四季变化, 看花开花落, 它在奉献中获得了幸福。

讲故事, 悟幸福

师:有一篇童话, 叫做《幸福是什么》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 , 讲述了三个放羊的孩子疏通了一眼山泉, 做了好事, 山里的仙女出来感谢他们, 并祝他们幸福。他们问仙女:“幸福是什么?”仙女说:“你们应该自己弄明白。十年以后, 如果你们还不知道幸福是什么, 我再告诉你们答案。”十年后, 三个放羊的孩子变成了三个青年, 他们又聚在一起, 谈论起幸福。第一个青年说, “咱们分手以后, 我就去一个城市里, 在那里进了学校, 学了很多东西, 现在成了一个医生。我弄明白幸福是什么。我给病人治病, 他们恢复了健康, 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 因而也感到幸福。”第二个青年说, “我做过很多事。我在火车上、轮船上工作过, 当过消防队员, 当过花匠。我勤勤恳恳地工作, 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 所以我感到幸福。”第三个青年说:“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 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 也没有白费, 我也感到幸福。”突然间, 那位仙女又出现了, 她说:“你们的话, 我全听到了。你们三个都明白了:幸福……”这篇童话, 我就讲到这里, 请同学们写一句话, 你认为, 仙女会说幸福是什么呢? (生写, 师巡视, 5分钟后朗读)

师:仙女说:“你们的话, 我全听到了。你们三个都明白了:幸福是……”

生:幸福是付出, 不是索取。付出你的知识, 付出你的能力, 为更多的人创造美好的生活。

师:你强调了“付出”二字, 非常准确。巴金在一篇散文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一生最高的目标就在于‘付出’二字。”

生:幸福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我们的社会增添一点光彩。

师:你的回答很巧妙, 既联系了这篇童话的内容, 又引用了巴金信中的话。我们来听听课文中的仙女是怎么说的吧!她说:“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看来, 你们跟仙女想到一起去啦!

化泥土, 结果实

师:巴金曾写过一篇题为《愿化泥土》的散文, 回忆了童年时代那些普通的劳动者对他的教育, 他把那些抬轿子的轿夫, 门房里的听差, 都称作人生的“老师”。在文章的结尾, 他写道:“我家乡的泥土, 我祖国的土地, 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 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 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巴金先生是多么敬佩泥土, 渴望化作泥土啊!下面, 请同学们想一想, 泥土有什么特点。

生: (纷纷回答) 松软、肥沃、潮湿、无言、宽厚……

师:现在, 请你们结合泥土的特点写一句话, 格式是这样的: () 的泥土, 像 () , () 。“像”的后面要把泥土比作一种人, 最后要写的是泥土的作用。这个作用既是泥土的作用, 又要和这个人有关联。修饰“泥土”的词语, 就从泥土的特点中任选一个, 看哪位同学能把这句话写得既准确又生动。 (生写, 师巡视, 10分钟后朗读)

生:肥沃的泥土, 像辛勤的园丁, 让大地绽放出五颜六色的花朵。

师:园丁为花草修枝剪叶, 浇水施肥, 与“肥沃”紧密相连, 你的比喻很准确。

生:无言的泥土, 像朴实的农民, 让大地翻滚着金灿灿的麦浪。

师:农民种麦子, 土地让麦子生长。你联想得很好。

生:松软的泥土, 像温柔的母亲, 让自然万物在自己的怀抱里健康成长。

师:我用巴金先生的话, 为你们精彩的回答作个结尾:“我愿化作泥土, 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把同学们说的句子连起来, 就是一首诗了, 我给这首诗起个名字——《泥土的奉献》。

师:大自然的美丽, 离不开泥土的功劳。不过, 人们常常只看到高挂在枝头的果实, 看到碧绿青草间的鲜花, 没有谁会注意到脚下的泥土。可这些美丽的花草树木, 瓜果蔬菜, 都是泥土孕育的呀!你们说, 泥土这样默默地奉献, 它能得到什么回报吗?

生:它什么也得不到。

师:真的吗?你们再好好想想。当你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 当你真心地为他人付出时, 虽然你没想得到什么, 但是回报自己就会来找你的。泥土也是这样……

生:我明白了, 飘落的花瓣和树叶都会变成它的养料, 让它更加肥沃。

生:如果草木茂盛, 就不会出现泥石流和沙尘暴。

生:树根可以牢牢地抓住泥土, 使泥土不分散, 不会发生山体滑坡。

生:植物多了, 动物也会增多, 它们的粪便也是对泥土的回报。

师:你们瞧, 泥土并没有想过要得到回报, 它只是默默地付出, 但最后, 它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它可以与天共生, 它得到了永恒。所以,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因为在奉献的同时, 你会得到最大的享受, 那就是你的生命开花结果的时候。同学们, 从巴金老人写给家乡孩子的这封信里, 我们读到的不是枯燥的说教, 而是泥土的芬芳、奉献的幸福。

备课笔记

放长线钓大鱼

任公子为了钓到大鱼, 制作了一个很大的鱼钩和一条很粗的黑绳子, 用五十头牛来做鱼饵, 独自坐在会稽山上, 将鱼饵投到东海, 平心静气地等着大鱼上钩。这样过了一年, 也没有钓到一条鱼。后来, 有一条大鱼吞食了鱼饵, 牵引着鱼钩, 沉到海里, 翻腾搅动, 巨浪滔天。任公子钓到这条大鱼后, 将它分割开来, 晾成鱼干, 浙东一带的广大百姓, 都曾饱食过这条大鱼的肉。

“放长线钓大鱼”, 这是庄子笔下一则荒诞的寓言故事。我羡慕任公子的大气魄, 大耐性, 他平心静气地等了一年, 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我们的语文课, 多么需要这种钓大鱼的气魄与耐性啊!

囿于教材全解, 不肯深入思考, 不敢独立探索, 语文老师就成了围着“教材全解”拉磨的驴子, 每堂课都转着同样的圈子, 老师的头眩晕了, 学生的头也迷糊了。难道语文课就是为了让学生机械地抄写笔记, 枯燥地解答训练题吗?殊不知, 那只是一些可怜的虾米。语文是最能与学生的灵魂相通的一门学科, 它能为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奠基, 它能培养内心充实的人, 特别是充实被美好的事物感动的情操。巴金先生在写给小朋友的赠言中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 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 它们教育我们, 鼓舞我们, 要我们变得更好, 更纯洁, 更善良, 对别人更有用。”语文课就应该是这样的一座宝库, 一片汪洋, 这里藏着数不清的大鱼。

我选择执教《给家乡孩子的信》, 是对自我的一次挑战。这封信, 是一位返璞归真的老人说给孩子们的心里话, 读不到生动传神的描写, 找不着令人赞叹的文采, 有的只是近乎空洞的说教:“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 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样的文章怎么教呀?弄不好, 就教成了思想品德课。可是, 这封信同时入选两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 必有道理。

一根手指头指向月亮, 但那根手指头并不是要点, 你必须离开那根手指头去看月亮。我们应该把目光放远一点, 因为那里才是我们追寻的方向。于是, 我抛出联想的长线, 用多年的读书积累与人生感悟做鱼饵, 钓出了隐藏在朴实语言背后的那条大鱼, 那是高尚灵魂的博大胸怀, 那是愿化泥土的无言大美。巴金的笔名、巴金的经历、巴金的《随想录》, 甚至巴金的长寿, 都成为理解课文的途径, 丰富文本的材料。一封朴实无华的书信, 就这样变得丰厚起来了, 崇高起来了, 优美起来了。

上一篇:2010年安徽中考卷下一篇: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