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关古诗阅读答案

2024-05-03

出关古诗阅读答案(共5篇)

篇1:出关古诗阅读答案

出关①

吴兆骞

边楼回首削嶙峋,筚篥②喧喧驿骑尘。

敢望余生还敌国,独怜多难累衰亲。

云阴不散黄龙③雪,柳色初开紫塞④春。

姜女石⑤前频驻马,傍关犹是汉家人。

【注】①诗人流放宁古塔县途经山海关时所作。②筚篥():军中乐器。⑧黄龙:边塞名,措指宁古塔。④紫塞:此指山海关。⑤姜女石: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出关数里有姜女祠,祠前土丘为姜女坟,望夫石在其侧。”

14.下列对这首涛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山海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作者行至此处回望,表现出对放土的眷恋。

B.首联中的“边楼”“嶙峋”“筚篥”就写出了山海关崇山峻岭,有戍边的将士把守的情况。

C.第二句写出了边塞军乐喧闹,驿马奔驰,飞尘四起,一片热闹繁忙的关外景象。

D.第三句写出了诗人虽遭流放,但~定能在有生之年回到故乡。

E.第四句写作者因对连累双亲而自责,抒发了不忍离开故土,挂念衰亲的情感。

15.诗歌后两联是如何表达涛人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14.C.“热闹繁忙”错,应为悲凉冷落D.“相信自己一定”错,是不敢奢望能回到故乡。

15.①对比:将边塞云色浓黑,白雪覆盖的阴寒与山海关柳叶繁茂的春意对比,突出了边塞的苦寒,表达了诗人流放边塞的苦闷之情。(虚实:虚写边塞云色浓黑,白雪覆盖的阴寒,实写山海关柳叶繁茂的春意,两相对比,突出了边塞的苦寒,表达了诗人流放边塞的苦闷之情。仅答出情景关系,酌情给分)(3分)

②用典:通过写只有“傍关”的百姓是“汉家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留恋之情和因发配边塞而产生的孤独、失落之感。(3分)

篇2:出关古诗阅读答案

自渡风陵,易车而骑,朝发蒲坂,夕宿盐池,阴云蔽亏,时雨凌厉。自河以东,与关内稍异。土逼若衖②,涂危入栈。原林黯惨,疑披谷口之雾;衢歌哀怨,恍聆山阴之笛。日在西隅,始展黄君仲则殡于运城西寺,见其遗棺七尺,枕书满箧,抚其吟案,则阿妳③之遗笺尚存;披其繐帷④,则城东之小史既去。盖相如病肺⑤,经月而难痊;昌谷⑥呕心,临终而始悔者也。犹复丹锅狼藉,几案纷披,手不能书,画之以指。此则杜鹃欲化,犹振哀音,鸷鸟将亡,冀留劲羽,遗弃一世之务,留连身后之名者也。 伏念明公生则为营薄宦,死则为恤衰亲,复发德音,欲梓遗集。一士之成,玉成终始,闻之者动容,受之者沦髓⑦。冀其游岱之魂,感恩而西顾;返洛之旐⑧,衔酸而东指。又况龚生竟夭,尚有故人;元伯虽亡,不无死友。他日传公风义,勉其遗孤,风兹来祀⑨,亦盛事也。今谨上其诗及乐府共四大册。此君平生与亮吉雅故,惟持论不同,尝戏谓亮吉曰:“予不幸早死,集经君订定,必乖余之旨趣矣。”省其遗言,为之堕泪。今不敢辄加朱墨,皆封送阁下,暨与述庵廉使、东友侍读,共删定之。即其所就,已有可传,方乎古人,无愧作者。惟稿草皆其手写,别无副本,梓后尚望付其遗孤,以为手泽耳。

亮吉十九日已抵潼关,马上率启,不宣⑩。

【注】 ①毕侍郎:毕沅,乾隆时进士,官至湖广总督。②衖,同“巷”。 ③阿妳:母亲。④繐帷:灵账。 ⑤相如病肺:据《史记》载,司马相如“常有消渴疾。”消渴疾,如糖尿病,古人误以为肺病。⑥昌谷:唐朝诗人李贺 ⑦论髓:即沦肌浃髓,比喻感受之深。⑧旐:画龙蛇的旗,此指出丧时的灵旌。⑨风兹来祀:即劝勉后人。风“同讽”,劝。⑩率启:草率地禀告。不宣:不尽,即书不尽意的意思,旧书信的结尾词。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自渡风陵,易车而骑  易:改换     B. 盖相如病肺   病:疾病

C. 复发德音,欲梓遗集。梓 :出版    D. 必乖余之旨趣矣。 乖:背离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毕侍郎“高风厚谊”的一组是(3分)(   )

①遗弃一世之务,留连身后之名者也    ②生则为营薄宦

③省其遗言,为之堕泪               ④死则为恤衰亲

⑤复发德音,欲梓遗集               ⑥梓后尚望付其遗孤,以为手泽耳

A.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开始写旅途匆匆行踪,挚友新亡,心中苦悲;但作者没有孤立地去写这种心情,而是在描述沿途景象中,在情景交融中表现了哀伤之情。

B. 文章第二段将料理丧事的经过写得比较简单,但在泛泛地讲述事情时将丧事的处理和对挚友的回忆、评价、悼念,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也表达了对毕侍郎的感激之情。

C.信中说:“盖相如病肺,经月而难痊;昌谷呕心,临终而始悔者也。”即是对黄仲则刻苦作诗的赞扬,也是对他不爱护身体的委婉批评。平日这样刻苦作诗,临终时必然对自己的诗作非常重视了,所以信中又说:“杜鹃欲化,犹振哀音;鸷鸟将亡,冀留劲羽。”

D. 这封信感情诚挚,用典贴切,生动感人,从中不仅可以学习为文之法,也可以学习为友之道。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见其遗棺七尺,枕书满箧,抚其吟案,则阿妳之遗笺尚存。(3分)

(2)此君平生与亮吉雅故,惟持论不同,尝 戏谓亮吉曰。(3分)

参考答案:

2.B(.病:患病,动词)

3.D. (①讲的是黄仲则③⑥讲得是作者自己)

4.(叙述的教详细,第二段没有表达对毕侍郎的感激之情。)

5.(1)(我)看到他的七尺遗棺,用过的书籍满了箱子。(我)按着他的书桌,(发现)他写给阿母的遗书还在。(“箧”1分,“抚”1分,句意流畅1分)

(2)他平日与亮吉素有交谊,只是所持言论常有不同,(他)曾经开玩笑地对我说。(“雅”1分,“戏”1分,句意流畅1分)

翻译:

篇3: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是各地中考语文考查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考查的范围、题型、题量等基本保持不变, 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连贯性。古诗词阅读在中考语文中所占分值不多, 但复习时不可掉以轻心, 依然要有的放矢, 努力寻求有效的途径, 提升古诗词的阅读水平。

一、命题材料

古诗词阅读, 从材料来源来看, 尽管有的地区选自教科书, 有的地区选自课外, 但一个地区阅读材料的来源与上一年甚至前几年相比, 往往没有变化;从朝代的角度来看, 以唐、宋为主, 尤以唐朝为最;从类型上来说, 山水田园诗最多, 边塞诗次之;从思想感情上来说, 表现愁思的内容最多, 爱国情怀次之;从作者来说, 多为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的诗人词客;从体裁来说, 以近体诗为主, 尤以唐代绝句为多。

二、考点详解

1. 理解诗句含义。

古诗词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 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 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因此, 理解古诗词中每一个词语、诗句的含义, 既是阅读的基本任务之一, 也是近年来中考古诗词阅读题的重要考查方面。一般会涉及对诗句意义的理解, 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 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 对全诗名句的感悟等。常见的提问方式有:结合全诗, 谈谈你对“××”一句中“×”字的理解;诗中的“×”比喻什么;请结合全诗, 谈谈你对“××”诗句的理解;这首词虽在描写“××”, 可作者意在言外, 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 体会诗句意境。

诗歌的意境, 是作品中通过对寄托情感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等形象的描写, 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诗词的意境, 不仅考查同学们对诗词的理解, 更能考查大家的想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因此, 这类试题的出现频率较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请展开合理想象,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歌的三、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3. 体悟作者情感。

情感是诗词的灵魂。诗词中的情感, 有的委婉缠绵, 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沉郁, 有的张扬;有的直抒胸臆, 有的借景抒情。中考试题一般会考查某一诗句蕴含的情感, 也有的是考查全诗表现的情感, 还有的将诗歌中的人、景、情结合在一起考查。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试从“××”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全诗, “××”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 赏析技巧。

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用的艺术技巧, 能够帮助大家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力。因此, 赏析技巧这类题型最受命题者的青睐。诗歌的写作技巧很多, 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这首词意境深邃,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对“××”一句进行赏析;从情景交融的角度, 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曲中“××”一词用得好, 请说说好在哪里;细读全词, 请品析下阕中画线的句子;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一、课内阅读

(一) (2015·江苏苏州) 阅读诗歌, 完成下面的题目。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1) 题目中的“_____________”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

(2) 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 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在此处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上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 ()

A.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体裁的把握能力。“题目中”已经明确指出引号内答案的来源, 答题时应阅读题目, 理清题目包含的内容。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分为“白雪歌”与“送武判官归京”两个部分, 由此即可辨别出体裁。答案:“歌”或“白雪歌”。

(2) 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运用诗歌的能力。一方面要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的内容与含义;另一方面, 要明确作文描写的内容, 从而辨别二者是否一致。当然,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给出明确的判断以及合理的理由即可。答案示例:不恰当。学生引用岑参诗句后, 整个句子就构成这样一种比喻关系:“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像“很多树开满了梨花”, 不符合比喻要求;“春天来了”已是事实, 后面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 前后矛盾, 违背逻辑;此外, “梨花、杏花、桃花”与诗句中单一的“梨花”照应不周。

(3) 这道题考查学生领会情感的能力。首先, 应结合诗歌内容, 把握“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所蕴含的情感, 然后分别阅读各个选项的诗句, 体会其中的情感, 从而找出最为接近的一项。答案:A。

(二) (2015·江苏徐州) 阅读散曲, 完成下面的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下列对散曲句子的品析的一项是 () 。

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 被称为“秋思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 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 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 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 画龙点睛, 直抒胸臆。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试题, 考查学生把握散曲主题、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 要在理解散曲内容的基础上, 逐项辨别, 从而发现错误。如B项的“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是环境描写, 营造的是一种幽静冷落的气氛, 更增添了凄凉与愁苦之情, 故该项的陈述错误。答案:B。

(三) (2015·广东广州) 阅读下面这首词, 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 大醉, 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1) “此事古难全”中, “此事”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一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把握词句指代内容的能力。阅读全词, 找到“此事古难全”这一句, 然后向前推寻, 即可找出代指的词句。答案: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2) 这道题考查学生领会词人情感的能力。首先是领会词句“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表达的意思, 领会其描述的意境, 然后结合语言环境, 分析词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 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 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借景抒情, 表达了词人思念亲人以及被贬的失意之情。

(四) (2015·河南) 阅读下面一首诗, 完成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回答此类试题, 在把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 应把握关键词, 如尾联“乡书”“归雁”等, 从中可领悟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歌笼罩的淡淡思乡愁绪。答案:思乡。 (意思对即可)

(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点诗句的能力。“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所描写的是:夜还未消尽, 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江上春早, 旧年未过, 新春已来。诗句表现了时间变化、季节交替的自然之趣。第二问, 可从诗句所描写的意境之妙、用词的巧妙、运用修辞的作用等方面分析。答案:时序交替 (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 。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 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生”“入”给“日”“春”以人的情态, 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自然理趣。 (分析合理即可)

(五) (2015·湖北黄石) 阅读下面这首词, 完成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 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1) 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词的下片运用的两个典故“遣冯唐”“射天狼”, 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想象与表达的能力。想象, 首先要把握意象, 理解内容。如“牵黄”“擎苍”“锦帽貂裘”说明出猎装备齐全;“千骑”说明随从众多, 气势宏大;这些描写都是为了表现“老夫聊发少年狂”。在此基础上, 发挥联想和想象, 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答案示例: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壮观的出猎场景, 词人装备齐全, 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 表现出了像当年孙权一样的少年狂气。

(2) 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典故与作者情感的能力。“遣冯唐”出自《史记》。汉文帝时, 魏尚为云中太守, 抵御匈奴有功, 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 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 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遣冯唐”, 是以魏尚自喻, 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持节赦魏尚那样, 重用自己。“天狼星”出自《晋书·天文志》, 据说是“主侵掠”的星宿, 在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前来进扰的西夏军队。“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答案:“遣冯唐”表达了词人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 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情怀。“射天狼”表达了词人关心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二、课外阅读

(一) (2015·江苏宿迁) 阅读古诗, 回答问题。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 (1) 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 (2) 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 (1) 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2) 才:仅。

(1) 请展开合理想象,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仔细阅读诗歌一、二句, 把握诗句中的意象, 如“寒夜”“客”“茶”“竹炉”等, 然后结合生活实际,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 再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描绘时, 可适当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增添语言的生动性。答案:冬天的夜晚, 来了客人, 用茶当酒, 吩咐小童煮茗, 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 水在壶里沸腾着, 屋子里暖烘烘的。

(2) 这道题考查探究诗歌意象的能力。所谓意象, 就是寓“意”之“象”, 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解答时, 首先应了解“梅花”这一意象本身的特点, 再根据诗歌具体的情境, 联系诗人的主观情思进行分析。答案:梅花有高洁的志趣, 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 但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 写出了诗人的热情, 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 具有高洁的志趣。

(二) (2015·江苏常州)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完成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1) “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 表现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全诗, 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分析字词的能力。解答时, 要明确加点字的意思, 还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乾坤”, 是指空间上的辽阔;“日夜”, 是指时间上的连绵。这样, 就可理解“浮”字在诗歌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进而可联想出洞庭湖的特点。答案:“浮”有动态感, 表现了洞庭湖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

(2) 这道题考查学生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的能力。解答时, 可联系全诗内容、作者生平, 以及写作背景思考。另外, 要把握诗句的意思, 特别是“涕泗流”所隐含的作者情感。答案: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

(三) (2015·江苏扬州) 阅读诗歌, 完成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 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 这首诗的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 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前两句中, “十年曾一别”极言分别时间之久;“征路此相逢”是说别后相见, 由此可体会到诗人久别重逢时的愉悦心情。答案: (久别重逢的) 惊喜。

(2) 这道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回答此题, 首先要明确题目“从情景交融的角度”, 即要注意“景”和“情”的融合, 分析时要结合诗句明确描绘的“景”, 还要分析“景”中隐含的“情”。把握“情”, 则需要联系全诗, 体会“情”包含“与友人分别”和“对前途迷茫”两层情感。答案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再次离别的伤感之情, 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四) (2015·江苏连云港) 阅读下面一首诗, 完成问题。

迎燕

葛天民

咫尺 (1) 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 相伴过年华。

【注释】 (1) 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 古代称八寸为咫。

(1) 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能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 飞入寻常百姓家。”

(2) 颔联“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识记古诗词的能力。可根据下句“飞入寻常百姓家”, 联想到上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默写时还要注意, 不能出现错别字。答案:旧时王谢堂前燕。

(2) 这道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中关键词语的能力。解答此题, 既要结合全诗内容, 又要联系诗歌主旨来思考。可从“旧帘”在诗中与某些内容的照应关系入手, 如诗句描写的是“寻常百姓家”之事;另外, 还要想想为什么“不下旧帘”, 从而领会诗人的情感。组织语言时, 应做到言之成理、语句通顺。答案: (1) “旧帘”表明这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 呼应首联的“寻常百姓家”。 (2) “旧帘”是小燕子顺利找到前一年住过的人家的标志。 (3) “旧帘”与上句中的“新燕”均为名词, 词性相对, 符合诗歌的对仗要求。 (4) 表现了主人对燕子的喜爱, 以及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 (答出3点即可)

(3) 这道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解答此题, 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合理的想象, 抓住诗句中“翅湿”“泥香”等意象, 把燕子衔泥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此类试题, 千万不要只对诗句进行翻译, 可适当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增添语言的生动性。答案示例:春雨绵绵, 小燕子扑扇着翅膀忙着衔泥筑巢, 细雨沾湿了双翅, 嘴上衔着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 (意近即可)

(五) (2015·江苏镇江) 阅读下面的唐诗, 完成题目。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 (1) 钟, 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 (2) 后云犹在, 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 (1) 精舍:佛寺的别称, 此处指柏林寺。 (2) 霁 (jì) :雨止天晴。

(1) 请根据诗意, 在下面的括号内填写出诗人的行踪。

() →松径 (或松林) → ()

(2) 登高远眺, 诗人眼中山色尤为苍翠, 试根据第三句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画出西南四五峰”不但写出了山峰的美妙, 还表达了“望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 本题是对诗词内容理解能力的考查。题目要求填写诗人的行踪, 解答本题, 要通读全诗, 从诗中找出表示诗人行踪的词语, 如由乘船 (第一句“溪上”) 出发, 途经松林 (第二句“深松”) , 后达寺庙 (第一句中“精舍”) 。答案:溪上或船上;柏林寺。

(2) 此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从“青山霁后云犹在”中的“霁”字不难想到, 雨过天晴, 一切被雨水冲刷后焕然一新;另外, 从“云犹在”可以联想, 白云与青山相对比, 更加增添了青山的翠色。围绕这个意思, 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一是雨后, 青山如洗, 苍翠欲滴;二是白云映衬, 更显苍翠。 (意对即可)

(3) 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领悟能力。解答本题, 要联系诗词的具体内容做分析, 如诗的最后一句“画出西南四五峰”, 诗人对“四五峰”壮观景象的突现感到十分惊讶, 为此表达了对奇观异景的惊喜和赞叹。围绕这个意思, 言之成理即可。答案:“惊喜”或者“惊奇与愉悦”。 (回答“喜爱”“赞美”“热爱”等情感, 而无“惊”或意外”之意, 得一半分)

(六) (2015·湖北黄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 回答后面的问题。

闻洮西捷报 (1)

苏轼

汉家将军一丈佛 (2) , 诏赐天池八尺龙 (3) 。

露布 (4) 朝驰玉关 (5) 塞, 捷书夜到甘泉宫 (6) 。

似闻指挥筑上郡 (7) , 已觉谈笑无西戎 (8) 。

放臣 (9) 不见天颜 (10) 喜, 但惊草木回春容。

【注释】 (1) 指元丰四年种谔 (北宋将领) 指挥的米脂大捷, 米脂在山西洮河之西, 故称洮西。 (2) 是说将士身材像佛像一样高大。 (3) 天子的马曰龙, 高七尺以上, 故称八尺龙。 (4) 指征讨西夏的檄文。 (5) 此处指边塞。 (6) 指宋朝廷。 (7) 指修筑边境防御工事。 (8) 古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总称。 (9) 苏轼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故以放臣自称。 (10) 帝王的容颜。

(1) 下列对诗歌赏析的一项是 () 。

A. 首联采用夸张的手法, 以“一丈佛”“八尺龙”极力渲染了将士的威风和朝廷抗敌的决心。

B. 颔联中“朝”“夜”对举, 夸张地写出了王师的威风, 突出了战争胜利之迅速。

C. 颈联想象奇特, 极具浪漫豪放之风。诗人远在千里之外, 却宛若在前线一样, 亲历了将士们的艰辛劳作与御敌英姿。

D. 尾联寓情于景, 诗人是说听到这样大快人心的消息, 他却无法见到皇帝的笑颜, 只能在盎然的春色中暗自神伤。

(2) 阅读全诗, 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回答此题, 应在领会全诗内容与写法的基础上, 辨别各个选项的正误。如选项D, 诗的尾联的意思是“我被放逐外郡, 不能亲见皇帝欣喜的面容, 但惊喜地看到草木忽然春意盎然, 在欣喜的心情下, 似乎大地回春”。诗人借草木之喜写人之喜, 生动地表现出自己的一片爱国忠君之情。由此可判断D项陈述有误。答案:D。

(2) 本题是对诗人思想情感体会能力的考查。解答此题, 要结合下面的注释, 联系时代背景, 领会诗歌的内容, 并抓住关键词句, 如“谈笑无西戎”“草木回春容”等, 准确分析诗歌蕴含的情感。答案:不计较个人得失, 渴望国家强盛、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 (2015·湖南长沙) 古诗文阅读。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1) 古诗词中, 一些物象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情感, 成了情感的象征。例如, 本词中“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酒”, 被赋予了___________的情感, 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中的“酒”则被赋予了___________的情感。

(2) 古诗词中经常有语意双关、形神具备的字词, 例如本词中“半夜凉初透”中“凉”字一语双关, 既指天气之凉, 又指词人___________内心感受;又如“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的“瘦”既写出了菊花的形态, 又形象地写出了词人___________的形象特点。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体会诗词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合理分析。将词中“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酒”, 与上面的“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字结合体会, 就可得出“愁闷”之感;再将“酒”与“莫道不消魂”结合起来, 即可得出“百无聊赖”之情;当然, 将“酒酣胸胆尚开张”中的“酒”与作者的“鬓微霜, 又何妨”, 以及“千骑卷平岗”的豪气相结合, 即可体会出“豪壮”之感。答案:愁闷, 百无聊赖;豪壮。

(2) 这道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回答此题, 应理解词中重点词语的表面意义, 然后再根据语境, 结合作者的感情, 来体会词语所蕴含的比喻义或者延伸义。词中的“凉”除表面意义“寒冷”之外, 还有“凄凉”“孤独”之意;而“瘦”字除了写菊花的形态之外, 还有词人因思念亲人而身形消瘦之意。答案:孤独、凄凉;消瘦、憔悴。

(八) (2015·江西) 阅读下面的古诗, 完成各题。

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 雾失江城雨脚 (1) 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 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 麦垄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 呼儿吹笛跨牛归?

【注释】 (1) 雨脚:雨线之意。

(1) 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的一项是 () 。

A.首联点明了刚出郊时太阳未出、江城隐于雾中的情景。

B.颔联描写了天气晴朗、云雾完全消散的景象。

C.颈联描绘了一幅黄鹂轻语、紫燕翻飞的生机盎然的图景。

D.全诗描写了作者郊游时的所见所闻。

(2) 下列对诗的赏析的一项是 () 。

A.“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采用拟人手法, 赋予“云”和“石”以人的情态。

B.诗的颔联写远景, 颈联写近景, 远近结合, 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C.最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D.全诗借景抒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回答此题, 可结合选项提示, 先明确选项涉及的诗句, 然后理解诗句, 最后与选项内容比较、辨别, 从而发现错误。如选项B, 颔联的意思是:忽然天又变晴, 卷起帐幔露出了群山;云彩朵朵, 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云犹含态石披衣”———云摆弄着姿态, 山石好像披着衣裳, 形象地写出了云雾缭绕山石的情状, 而不是完全消散的景象。答案:B。

(2) 这道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的内容和写法的能力, 方法与上题基本相同。如选项C错在“反衬”:鸟类乐如果是反衬的话, 就表明人不乐, 是乐景哀情了, 但其实诗中田家也是快乐的, 故不是反衬。鹂语燕飞的自然景物衬托农家之乐, 并流露出诗人自身热爱自然之情趣, 手法细致且含蓄。答案:C。

三、比较阅读

(一) (2015·江苏泰州)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 完成问题。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 江悠悠。

化为石, 不回头。

山头日月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 (1)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 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 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 (1) 望夫石:亦作望夫山。

(1) “化为石, 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______________”一句意思相近。

(2) 刘禹锡诗中“望”字出现了三次, 请赏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 一项是 () 。

A. 诗句“望夫处, 江悠悠”, 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 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

B.“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 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C.“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 “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

D.“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 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化为石, 不回头”, 意思的重点是“不回头”, 而诗句“只似当时初望时”表达出盼夫归来的始终如一的神态, 这与“不回头”意思相近。答案:只似当时初望时。

(2) 这道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回答此题, 一是审清题意。题目是要求赏析刘禹锡诗中“望”字出现三次的各自妙处。二是结合诗句内容, 分别赏析“望”字的表达意思与作用。

答案:全诗紧扣题面, 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 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 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 又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 可见“望”者一往情深。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 风雨不动, 几千年如一日, 这大大突出了苦恋的执着, “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 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 出乎意料, 又尽情入味。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 写久望只如初望, 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深切和久远。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 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在层次上是递进关系, 但通过“已是”与“只似”两个虚词的呼应, 又有一气呵成之感。

(3) 这道题考查学生比较与理解的能力。回答此题, 首先要明确选项的内容, 然后结合诗歌理解相关诗词, 再进行比较, 从而发现错误。如选项B中的“行人”, 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而诗中的“行人”应指“望夫”中的“夫”, 即丈夫。答案:B。

(二) (2015·河北) 阅读下面两首诗, 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1)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

(1)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2)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2)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的一项是 () 。

A.“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表达了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 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家书抵万金”, 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此句写出了乱离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 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 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语意凝练, 节奏感强, 富有韵律美, 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意境的能力。解答第 (1) 题, 应领会诗句描写的内容。如前半句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 把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突出了泰山之美。后半句写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朋的刀, 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 突出了泰山之高大。解答第 (2) 题, 应把握关键词, 如通过“国破“”草木深”进行想象, 从而领会诗句描绘的景象。答案: (1) 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 (2) 国都残破, 乱草丛生。

(2) 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 应将选项陈述的内容与原文对照做出正确判断, 如B项“家书抵万金”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 以及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 也以家书的不易得, 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的忧虑。通过比较, 就很容易发现错误。答案:B。

(三) (2015·上海) 阅读下面的诗句, 完成问题。

【甲】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乙】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丙】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望岳》)

(1) 以上三句诗均为诗词的末句, 都抒写了作者心中的渴望, 请分别写出渴望的内容。

甲句:渴望能直接抒发心中的忧愁

乙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对诗句理解的一项是 () 。

A.以上三句都在感情高潮时结束。B.以上三句或写现在或写将来。

C.三句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D.三句都与标题有直接关系。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回答此题, 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是“写出渴望的内容”;其次要读懂例句, 题目已经给出甲句的示例句式回答;第三, 分析诗句表达的渴望之情, 还需回想全诗的内容准确把握。

答案:乙句表达了作者渴望能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丙句表达了作者渴望能登顶泰山、俯瞰一切的气概。

(2) 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回答此题, 要结合选项给出的内容, 回想三首诗词加以判别。如选项D“三句都与标题有直接关系”, 但回想三首诗词的标题, 不难发现甲句与题目“书博山道中壁”无关。答案:D。

(四) (2015·浙江台州)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 完成问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

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

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

对我对山三两声。

(1) 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 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_______, 这从“__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

(2) 两首诗歌的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 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与把握内容的能力。首先, 要读懂题目中“《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的意思与暗示, 这是准确答题的前提。其次, 要明确“《山行》中”限定了答题的范围。第三, 研读诗句“青山不识我姓字, 我亦不识青山名”, 抓住关键词“不识”, 再结合“故地重游”, 用四字短语概括。答案:初来乍到 (初到此地) ;不识。

(2) 这道题考查学生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浣溪沙》“似相识”所在的诗句中有表达情感的词语“无可奈何”, 由此可得到启发;《山行》“似相识”所在的诗句中有表达情感的诗句“对我对山三两声”, 由此可寻找到答案。答案:《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 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怀旧伤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独行山中遇见飞鸟, 则流露出惊喜之情。

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1. 理解诗句含义。理解诗句含义,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了解常见意象的喻义。古诗词中, 作者常常借助一些意象表达内容, 因此, 了解一些意象的喻义, 有助于理解语句的意思。如竹含有气节高尚、积极向上之意,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等。例如, 回答“诗中的‘兰’比喻__________, ‘野香’比喻__________”这个问题, 如果明确“兰”代表“高洁”, 就比较容易把握其比喻义。 (2)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语句, 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处处闻渔唱’中的‘闻’字在词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 联系诗句中的“唱”字, 即可明确“闻”含有听、听见的意思。 (3) 结合作者经历。诗歌的语言讲求含蓄, 诗人往往借助某些意象或典故表达自己的情怀。因此, 了解作者是领会诗句深层含义的关键。如只有了解苏轼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情感, 才能准确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所表达的意思。

2. 体会诗句意境。意境把握可以通过找景 (描写了哪些景物) 、绘景 (描绘诗词中展现出来的情景画面) 、品景 (说说画面美在哪里, 有何感受) 来完成。描述意境, 要力求忠实于原诗内容, 语言生动形象, 但不能进行简单的翻译, 也不能直接引用, 应抓住诗句中意象的主要特征, 用优美的语言再现诗歌意境。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上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简要分析。”一题, 即可抓住“牵黄”“擎苍”“锦帽貂裘”“千骑”等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回答此类试题, 一般采用“描写了 (或刻画了) 什么的景色 (或人物形象等) , 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格式。

3. 体悟作者情感。揣摩诗歌情感, 一般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或关键词, 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就无法完成。如分析“飞来白鸟似相识, 对我对山三两声”所表达的诗人情感, 一要联系前面的诗句, 明确“我”是初到此地, 而给出的诗句中的白鸟对“我”却“似相识”, 且对“我”“三两声”, 不难体会诗人内心的惊喜之情。回答此类试题, 一般采用“诗句描写了什么景 (人、事、物) , 创设了什么意境, 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理想、志趣) ”的答题格式。

4. 赏析技巧。赏析技巧, 常常是针对全诗或某一诗句展开。解答时, 首先应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如使用什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方法、结构技巧等。其次, 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进行分析, 具体指出这种表达技巧所表现的内容、抒发的感情或揭示的道理。如扬州卷中“从情景交融的角度, 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一题, 就是从“情景交融”写法的角度予以分析。回答此类试题, 一般采用“这首诗 (词) 或诗句运用什么写法 (表达方式等) , 描绘 (表现) 了什么内容, 抒发了什么情感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的答题格式。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阅读下面这首词, 完成各题。

诉衷情·枕畔闻梅香

李清照

夜来沉醉卸妆迟, 梅蕊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 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 月依依, 翠帘垂。

更挼残蕊, 更捻馀香, 更得些时。

(1) “人悄悄, 月依依, 翠帘垂。”寥寥数语, 勾画了一幅春夜无眠图。请品味“垂”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哪句词最能集中体现这种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 完成问题。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1)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的一项是 () 。

A.题目“乡村四月”, 中心词是“四月”, 暗示是农村的繁忙季节。

B.前两句着重写景, 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

C.后两句重在写人, 真切地表现出“乡村四月”劳动的闲适、快乐。

D.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2)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的一项是 () 。

A. 一个“遍”字, 写出山绿、原野绿、树绿草绿禾苗绿, 描绘出的是一个绿色的世界。

B.“子规声里雨如烟”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地区如烟似雾、一片迷蒙的雨中美景。

C.“蚕桑”与“绿遍”相呼应, 描绘了树木葱郁的山坡田野绿意盎然。“插田”与“雨如烟”相映照, 写出了涨满的河流与汪洋的水田泛出一片白色的特有景象。

D. 诗中不直接说农活忙不过来, 而用“闲人少”来衬托, 用刚干完这样活, 又要干那样活来述说, 所以就更显得忙。

(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山居

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 谁家素机 (1) 织新雪。

秋山野客 (2) 醉醒时, 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 (1) 素机:织布机。 (2) 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1)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的一项是 () 。

A.“雁声”点明是秋天, “绝”点明没有人说话, 衬托夜的寂静。

B.“醉醒时”表明在家喝酒后, 醉眼蒙眬地观赏夜晚的自然美景。

C.“新雪”, 把秋霜比作像谁家织机织出初降的雪一样, 揭示出秋霜的特点。

D.这首诗歌描绘秋夜的美景, 抒发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2) 诗中的“衔”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下面的古诗, 回答问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1) 诗中点明“望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 点明“怀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从“生”和“竟”字看, 诗中所写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

(2) 请对“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两句中的“怜”和“滋”字做简要分析。

篇4:古诗赤壁阅读答案

胜绝③,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注释】①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②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③胜绝:美景超绝。

(1)词的上阕描写的梅花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2)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结尾三句。(4分)

答案:

(1)(4分)答案示例:①晓天晴,寒风乍歇,一夜之间,寒威折减,梅花应时而开。(1分)②天高月淡、浮云掩映,衬托梅开之疏,“数枝雪”形容梅开之淡。(1分)③“雪”写梅花带雪而开、色泽晶莹洁白。(1分)④梅花有清疏淡雅之美,脉脉含情之意,含蓄蕴藉之味。(1分)

篇5:古诗阅读答案

李白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阅读训练】

1、首句交代刘十六由秦地归隐楚地。为什么不直接说秦地楚地,而说“楚山秦山”?

2、为什么让归隐者披上“女萝衣”?

3、诗末说“白云堪卧”,用“堪”字用意是什么?

4、“白云”、“长随君”、“湘水”各出现两次,这种修辞手法叫什么?

5、说说“白云”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不仅与诗题相应,而且自然地引出白云(古人认为云触山石而生)。

2、以屈原喻隐者。屈原《九歌·山鬼》云:“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女萝衣”即代指山鬼。这里用这一典故,暗示湘水对洁身修德的人将以感情相待。

3、归隐是对的,而黑暗的现实是不可久居的。

4、顶真(顶针)

5、全诗以白云始,以白云终,中间也时有白云缭绕。白云飘逸脱俗,自由舒展,是隐者的象征。在诗中,白云就是隐者,隐者就是白云,白云和隐者之间合而为一。诗歌通过白云这一意象,一方面称赞隐者刘十六的高洁品格,另一方面也表现诗人对隐逸的向往。

★ 《古藤》阅读答案

★ 天赐良源阅读答案

★ 敕勒歌古诗翻译

★ 桂源铺古诗原文翻译赏析

★ 古蜀栈道阅读答案

★ 西江月古诗阅读答案

★ 望江南古诗阅读答案

★ 《请君入瓮》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

★ 《清史稿》阅读答案及翻译

上一篇:市教育系统“三项建设”会议领导讲话下一篇:婚礼感谢父母的感谢信